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

时间:2023-11-22 作者:琴心月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

通过撰写读后感,可以促使读者思考自己对书中观点的认同和质疑。6.以下是一些读者写的读后感范文,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同一本书。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一

25位典型每一位都是各自所在行业的佼佼者,有的取得的建树一般人难以企及,有的面对的困难一般人难以忍受,有的长期的坚守一般人难以承受……正是因为非凡的付出才能获得崇高的荣誉,但是他们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深藏心底;从不独揽功劳,而是归于集体;从不原地踏步,而是继续前行。

少数党员干部错误地认识、看待荣誉,因而在荣誉面前止步、自满甚至骄傲、迷失,以至于有时获得的荣誉却成为裹足不前的分界线、思想蜕变的转折点,最终给“洁白”的荣誉带来了抹不去的污点。应当认识到,荣誉是肯定更是激励,是表扬更是鞭策,荣誉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在荣誉面前不能丧失斗志、迷失方向,而应当戒骄戒躁、谦逊谨慎。要视荣誉为过去的评价、崭新的起点,激励自己做出更大的贡献。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二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

精神文明建设。

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三

古人说,要修身养性,要管家治国,首先要管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港湾,也是加油站提供动力的源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下之本在家,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风传家》一书以事例为指引,深入记叙了25位党员楷模的英雄事迹。通过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着手,凸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之处。通过细致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例,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一身正气、无私大爱、家国情怀,加深了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认识及理解。

严以治家,好风传家。家庭作为社会延续的重要纽带,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家庭”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亦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其中张伯礼父子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一家两代中医人,言传身教救世人。我想,这就是我心中“好家庭”的答案。“好家庭”不一定要有丰盛的物质、优越的地位、享乐的生活,但一定不能缺少坚持学习的理念,不能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好的家庭,才能有好的孩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满屋香草的卧室,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其中的香味。而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臭鱼的店铺,久而久之闻不到鱼的臭味,也就是和臭味融为一体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而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也该如芝兰一般。张伯礼大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品德修养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家庭相处中注重对自身品性的修养。

最是清风传家远。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25位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所折射出的好家风,使我读完深受感动,对照自身,我有以下体会:

保持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廉洁自律是底线。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天之本在国,国者本在家”,良好的家风能够影响几代人,以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所以家风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清风传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这本书挑选了25位杰出党员的家风故事进行讲述,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去阅读学习。

杰出的人物必定有异于凡人之处,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毅的性格、顽强的作风、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高铭暄老师的故事。

高老师的父亲高鸣鹤身为民国时期法官,在上海沦陷后不愿为日本人卖命,毅然弃官回家。那时起高铭暄开始懂得了法官的铁骨铮铮。后其父又拿所在法院的院长郭云观清正廉洁、刚直睿智的例子教育督促高铭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高铭暄逐渐形成了自己爱国、正直、节俭的价值观,并将这些高尚品德传播给自己的家人和学生。

高老师除了在事业上孜孜不倦外,生活中对子女和学生的教诲也从未中断过。这些教诲不仅是言语,更多的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其儿子高晓东记得小时候其家门口楼道内自家码的煤永远比别人家码得高一点、窄一点,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给路人留下更宽的路。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反映出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素养,对下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的发展。除此之外,他的学生都知道高老师从来不收学生的东西、也从不接受学生的宴请,连在家里这种私人空间都这么坚持原则,更加证明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洁品格。

高铭暄将自己的家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部分,在与学生的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作风和家风。高老师的这些品格都是来自其父亲的言传身教,现在他又将家风继续传承和发扬,不仅让后代形成了正确的三观,无言的教诲更是使学生受益匪浅,使得一人带动了整个圈子的家风。这不禁让人想到古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打好“修身齐家”的牢固基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正是源于千千万万个优秀中国人优良家风的带动。家风传承的道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也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

在去年疫情初期,“国士”钟南山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赶赴抗疫一线研判疫情,指导抗疫的同时给国家提出决策建议,对抗击疫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让我认识到他的杰出并非天生,而是源自于其父的鞭策与教诲。钟南山的父亲是严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其父与其交流过程中问其岁数,当钟南山回答完,其父意味深长的说“都35岁了,真可怕”。自此,钟南山认识到自己35岁了还一事无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其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国际医学会议上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那次会议后,钟南山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严管并不是虐待,而是无言的厚爱。积极向上的家风,少不了父母的鞭策和激励。“爱之切,苛之深”是我对钟南山家风故事的深刻感悟。

虽然仅选择了两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感悟分享,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家风建设作为遵守生活纪律的重要保障,将这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看了那么多家风故事,不禁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世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家人生活要节俭、工作要努力踏实。去世前他留下了家训诗“勤工重读传家久,守法循规不染尘。孝悌慈严崇善举,家和旺健乐天伦。”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之前他的言传身教让我谨记了他的做人之道。我会将他的教诲继续付诸于行动,将他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四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下之本在家,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风传家》一书以事例为指引,深入记叙了25位党员楷模的英雄事迹。通过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着手,凸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之处。通过细致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例,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一身正气、无私大爱、家国情怀,加深了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认识及理解。

严以治家,好风传家。家庭作为社会延续的重要纽带,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家庭”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亦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其中张伯礼父子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一家两代中医人,言传身教救世人。我想,这就是我心中“好家庭”的答案。“好家庭”不一定要有丰盛的物质、优越的地位、享乐的生活,但一定不能缺少坚持学习的理念,不能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好的家庭,才能有好的孩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满屋香草的卧室,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其中的香味。而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臭鱼的店铺,久而久之闻不到鱼的臭味,也就是和臭味融为一体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而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也该如芝兰一般。张伯礼大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品德修养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家庭相处中注重对自身品性的修养。

最是清风传家远。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25位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所折射出的好家风,使我读完深受感动,对照自身,我有以下体会:

保持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廉洁自律是底线。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一套2册),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全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关于“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的重要部署,注重采写与点评相印证、剖析与警示相结合,事理并重、情理交融、图文并茂。

其中,《清风传家》立足正面引导,深入采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樊锦诗等25位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细致讲述他们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的真情大爱、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从中汲取人格力量,自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以治家》立足反面警示,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深刻剖析,辅以忏悔摘录、警示评点,揭示领导干部自身不正、治家不严给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旨在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读本已入选中央宣传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全书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叙事生动,说理透彻,既是党员干部筑牢信念基石、锤炼高尚品格、强化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学习辅导,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读本,可供党员干部家属和广大读者学习阅读。

“天之本在国,国者本在家”,良好的家风能够影响几代人,以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所以家风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清风传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这本书挑选了25位杰出党员的家风故事进行讲述,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去阅读学习。

杰出的人物必定有异于凡人之处,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毅的性格、顽强的作风、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高铭暄老师的故事。

高老师的父亲高鸣鹤身为民国时期法官,在上海沦陷后不愿为日本人卖命,毅然弃官回家。那时起高铭暄开始懂得了法官的铁骨铮铮。后其父又拿所在法院的院长郭云观清正廉洁、刚直睿智的例子教育督促高铭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高铭暄逐渐形成了自己爱国、正直、节俭的价值观,并将这些高尚品德传播给自己的家人和学生。

高老师除了在事业上孜孜不倦外,生活中对子女和学生的教诲也从未中断过。这些教诲不仅是言语,更多的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其儿子高晓东记得小时候其家门口楼道内自家码的煤永远比别人家码得高一点、窄一点,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给路人留下更宽的路。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反映出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素养,对下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的发展。除此之外,他的学生都知道高老师从来不收学生的东西、也从不接受学生的宴请,连在家里这种私人空间都这么坚持原则,更加证明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洁品格。

高铭暄将自己的家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部分,在与学生的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作风和家风。高老师的这些品格都是来自其父亲的言传身教,现在他又将家风继续传承和发扬,不仅让后代形成了正确的三观,无言的教诲更是使学生受益匪浅,使得一人带动了整个圈子的家风。这不禁让人想到古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打好“修身齐家”的牢固基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正是源于千千万万个优秀中国人优良家风的带动。家风传承的道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也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

在去年疫情初期,“国士”钟南山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赶赴抗疫一线研判疫情,指导抗疫的同时给国家提出决策建议,对抗击疫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让我认识到他的杰出并非天生,而是源自于其父的鞭策与教诲。钟南山的父亲是严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其父与其交流过程中问其岁数,当钟南山回答完,其父意味深长的说“都35岁了,真可怕”。自此,钟南山认识到自己35岁了还一事无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其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国际医学会议上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那次会议后,钟南山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严管并不是虐待,而是无言的厚爱。积极向上的家风,少不了父母的鞭策和激励。“爱之切,苛之深”是我对钟南山家风故事的深刻感悟。

虽然仅选择了两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感悟分享,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家风建设作为遵守生活纪律的重要保障,将这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看了那么多家风故事,不禁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世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家人生活要节俭、工作要努力踏实。去世前他留下了家训诗“勤工重读传家久,守法循规不染尘。孝悌慈严崇善举,家和旺健乐天伦。”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之前他的言传身教让我谨记了他的做人之道。我会将他的教诲继续付诸于行动,将他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五

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章、几句名言和一首音乐,然后将这种感觉和启示写进一篇文章,称为阅读后的感觉。阅读后的感觉就是阅读笔记。它不仅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言之,就是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家风作为社会风气的细胞,是一个家族通过代代历史沉淀下来的家庭风气和道德氛围,是指导做人做事的精神内核。家风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几代人的传承。家风似一条生命的河,生生不息,流淌着家族内在气质,更浇灌出整个民族的精神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家风时曾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家风差,难免祸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由此可见,家风正,则后代正;。

家风正,则源头正;。

家风正,则国家正。

家风是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1、下之本在家最是清风传家远。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可见,天下之本在家,家风,便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最近通读《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家风建设读本,深深的理解了常说的几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也前所未有的增强了对家庭、家教、家风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家风建设读本,一正一反共计49个家庭,25位英模党员、24个违纪违法案例,讲述了他们的家庭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标上努力着,只是过程中不同的理想信念、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2、家教是基础更是财富。

认真剖析就会发现,那些共和国勋章、“人民楷模”“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获得者,一方面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爱国爱家、正直正派、严谨细致、认真负责,有很多是传承于父辈的美德。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向自己的配偶、子女乃至身边人传播这种美德,让传统家教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书中那些家风问题突出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几乎都存在一个背弃家教初心的过程。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加大,“三观”被一点一滴地扭曲,逐渐把家庭的教诲、父母的面命置之脑后,同时也因自身不正,对家人或者疏于教育,或者往邪路上带,直至身陷囹圄而致悲不自胜。

这何尝不是在教育引导和警示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家庭教育绝非小事,人忘了什么也不能忘本,在家教上欠账是必然要用更大的代价来偿还的。

3、家庭教育无可替代。

家庭教育之所以很重要,首先在于它的无可替代性,父母是第一老师的角色任谁也代替不了,有人因此把家庭教育称之为人生第一教育,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通过家教培育家风,不仅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家风是寄托传统、盛放亲情的陈年家私,亦是文化源流的朴素沉淀、社会价值的坚定担当,更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互相激励、抱团取暖的精神薪火。学习好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迪当下,更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

4、公私分明要从点滴中做起。

公私分明,要从日常点滴中做起,更要在岁月磨砺中坚守。《严以治家》书中还附有落马干部的忏悔录节选。这些忏悔,往往是他们失去自由、名誉之后痛彻心扉的剖白。不少落马干部承认,他们公私界线的模糊,对亲人“无理要求”的妥协,从拒绝到适应,从顺从到习惯甚至主动,都是从微小的事由慢慢轻怠,从自己认为无所谓的小节处逐渐滑坡,从最不经意的瞬间开始松懈。涉及公权,领导干部要警醒自己,多些扪心自问,用权为了谁、为何事,但凡有能借着公权的光为私人谋好处的,就不能沾、不能碰,以“一次都不能破戒”为标准,严于律己、严格治家、严管家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到初心不改、本色依旧,同时还要注重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深受触动,深刻感受到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感“家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风貌,在一个家庭长期延续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读本中的25位英模党员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做家风建设的表率;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感受到家风的重大意义,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家风是一种德行传承,更是关系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的根本风气。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

从小看大,好家风让我们自立。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是历代家族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中国历来重视家教和门风,注重家风的缔造与传承。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得益于每一个良好家风家教的滋养,要通过言传身教影响自己的孩子,把好家风春雨润物般渗透到子孙后代的血脉之中,作为一生恪守的信条。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张富清,告诫自己的孩子,要靠自己,莫求“沾光”,自己吃的药是国家全额报销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钟南山父亲钟世藩是知名的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曾获得中国泌尿外科最高荣誉“吴阶平泌尿外科奖”,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行走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他们的家风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就是因为他们注重家风的传承,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由此可见,任何金山银山,都不如好家风,它是一股向善向上的力量,耳濡目染,世代永流传!

以榜为样,好家风让我们自信。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以德传家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家国同重,亲人与国人都是挚爱。人是钢,家是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无不是把家庭作为“炼钢炉”,练就过硬的红色家风,对子孙后代进行家风的历练,体现了老革命家的人间大爱,这正是新时代我们需要大力弘扬的一种时代精神。比如,毛泽东立下的“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亲情规矩”三原则;周恩来告诫侄女,不搞特殊化,我们都是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朱德教育儿子不当干部当工人,用“德”字贯穿朱家家风。习仲勋对于红色家风的言传身教称得上是典范,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2001年10月1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而缺席父亲习仲勋的88岁寿辰。当女儿读完习近平的拜寿信,习仲勋告诉在场的人:“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习仲勋以革命家的风范将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和中国人传统的家教融为一体,并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教诲子女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焦裕禄制定“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的三条家风,让焦家人个个生活简朴,为人清正,做人自信,塑造了焦家人的精神堡垒,让焦门家风历久弥新。

聚少成多,好家风让我们自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提高政治站位,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它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承担党和国家的使命,家风好坏事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一个家风正的家庭,是一个好故事;十个家风正家庭,能形成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成千上万个家风正家庭,就能铸就一个强大的祖国,迸发处无坚不摧的蓬勃力量”。因此,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是建设发展和改革的推助力;反之,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破坏党群干群关系,使党风受到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党内纪律的形式对党员的家风建设进行了规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旨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高校的党员领导干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要推动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自觉自发注重家风建设,以身作则,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同时,要发挥党、政府和学校的引领和引导作用,注重营造家庭、家教、家风的良好外部环境建设,多管齐下,形成家风建设的强大合力,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0年12月17日下午,洪投物业公司全体党员集中学习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严以治家》、《清风传家》。此次学习主要介绍了读本中一正一反两个家庭,他们分别是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的黄旭华老先生;一个是利用职务之便,大搞钱权交易,最终双双锒铛入狱的“假模范”夫妻程颖。

家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则是孩子人生课堂的“第一堂课”。父母通过自己的“言传与身教”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年后的孩子又会将他们的价值取向传给自己的下一代,通过这样一代代的传承最终形成不同的“家风”。

一个人接受向上向善、心怀家国天下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选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黄旭华老先生的事迹便是最好的证明。黄旭华老先生的父母在学成之后离开了富饶的祖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最需要医生的海丰县田墘镇,二老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父母的选择无形之中影响着黄旭华的一生,他将祖国的兴衰荣辱与自己的事业紧紧绑在一起,毅然投身核潜艇研究,隐姓埋名三十载,宁愿被亲人误解成“不孝之子”,也始终恪守对组织的承诺。他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同样,摒弃家教初心,漠视党纪国法,终将自食恶果,身陷囹圄。湖北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程颖,年轻有为,踏实肯干,是领导眼中的“好苗子”,妻子赵某教书育人、步步高升,一度成为别人眼中的模范夫妻。但随着职务提升,修身律己却没有跟上,理想信念开始动摇,权力观、价值观逐步扭曲,伙同妻子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助长家庭的的贪腐之风,影响湖北省监狱系统的风气。东窗事发后而不自省,反而心存侥幸,夫妻串供,最终也没逃过法律的制裁。

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向我们诠释了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家风作为社会风气的细胞,是一个家族通过代代历史沉淀下来的家庭风气和道德氛围,是指导做人做事的精神内核。家风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几代人的传承。家风似一条生命的河,生生不息,流淌着家族内在气质,更浇灌出整个民族的精神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家风时曾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家风差,难免祸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由此可见,家风正,则后代正;

家风正,则源头正;

家风正,则国家正。

家风是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读完《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两本书,深深为25位英模党员的家风事迹所感动,也为24个反面典型家庭而惋惜。更加深刻理解了: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政治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清风传家》中的25位英模党员,有科学家,有医生,有军人,有老师,有干部,职业不同、领域相异,家风确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好家风应有的特质。

对党忠诚。“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的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张富清在事迹被报道后,仍在考虑着要怎么更多回报党、国家和人民。“我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热爱党,热爱党的事业,我愿意为这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贡献出我的全部理想,不惜在必要时付出我的生命”!吴良镛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

热爱祖国。“愿将一生献宏谋。”在氢弹之父于敏的家,爱国是不变的主题。“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在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心中,国家事业第一位,家庭第二位,自己第三位。“祖国需要,我无论如何都要回来。”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用生命证明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一心为民。钟南山、张伯礼、顾方舟医者仁心护佑人民生命健康,于漪、高铭暄教书育人为国育才,朱彦夫、李保国、谢高华投身于脱贫攻坚致力于让乡亲们富起来,......,他们无愧于“人民英雄”“人民科学家”“人民教育家”“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严以律己。25位英模对自己严格,对家人“苛刻”。张富清为家人立规,前人不搭“捷径”,后备莫求“沾光”。在郭明义看来,房子可以不宽敞,但心一定要敞亮。高德荣始终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在叶聪的家里,正面清单不设限多多益善,负面清单很明确:不能做的事情绝不能碰。韦昌进面对老战友的请求,情感归情感,原则归原则,作风的口子决不能开。

淡泊名利。冷静看待贡献,清醒面对荣誉。于敏只将自己看作科研事业的“千万分之一”。孙家栋评价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顾方舟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吴文俊看清名利“不为获奖而工作,应为工作而获奖”。樊锦诗告诫儿子“人不是为物质、为金钱而活的”。

精神传家。好家风需要代际传承。英模们的好家风,都是以“精神”为载体,既继承祖辈,也传承后辈,一代一代传一代。《严以治家》中的24个反面典型家庭,起初也是有良好家风的,比如,杨玲玲的母亲一直教育她“我们吃的是公家的饭,要好好地为党工作”,易军的父亲曾因为一句党风不好的话用饭碗砸醒他,云光中家原本有着红色家风的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家风被抛在脑后,贪念战胜了理智,“物质”占了上风,一家人、整族人被坏家风所裹挟,奔向不归的迷途。可见,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最后,再让我们重温一下25位英模党员的名字: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吴文俊、顾方舟、程开甲、于漪、高铭暄、麦贤得、张伯礼、王有德、王继才、朱彦夫、李保国、高德荣、樊锦诗、吴良镛、韦昌进、叶聪、张飚、郭明义、谢高华、黄大年。向英模致敬,向他(她)们学习,见贤思齐、修身治家,树立传承良好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六

古人说,要修身养性,要管家治国,首先要管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港湾,也是加油站提供动力的源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一套2册),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全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关于“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的重要部署,注重采写与点评相印证、剖析与警示相结合,事理并重、情理交融、图文并茂。

其中,《清风传家》立足正面引导,深入采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樊锦诗等25位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细致讲述他们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的真情大爱、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从中汲取人格力量,自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以治家》立足反面警示,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深刻剖析,辅以忏悔摘录、警示评点,揭示领导干部自身不正、治家不严给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旨在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读本已入选中央宣传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全书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叙事生动,说理透彻,既是党员干部筑牢信念基石、锤炼高尚品格、强化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学习辅导,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读本,可供党员干部家属和广大读者学习阅读。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下之本在家,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风传家》一书以事例为指引,深入记叙了25位党员楷模的英雄事迹。通过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着手,凸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之处。通过细致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例,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一身正气、无私大爱、家国情怀,加深了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认识及理解。

严以治家,好风传家。家庭作为社会延续的重要纽带,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家庭”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亦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其中张伯礼父子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一家两代中医人,言传身教救世人。我想,这就是我心中“好家庭”的答案。“好家庭”不一定要有丰盛的物质、优越的地位、享乐的生活,但一定不能缺少坚持学习的理念,不能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好的家庭,才能有好的孩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满屋香草的卧室,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其中的香味。而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臭鱼的店铺,久而久之闻不到鱼的臭味,也就是和臭味融为一体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而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也该如芝兰一般。张伯礼大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品德修养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家庭相处中注重对自身品性的修养。

最是清风传家远。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25位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所折射出的好家风,使我读完深受感动,对照自身,我有以下体会:

保持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廉洁自律是底线。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天之本在国,国者本在家”,良好的家风能够影响几代人,以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所以家风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清风传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这本书挑选了25位杰出党员的家风故事进行讲述,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去阅读学习。

杰出的人物必定有异于凡人之处,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毅的性格、顽强的作风、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高铭暄老师的故事。

高老师的父亲高鸣鹤身为民国时期法官,在上海沦陷后不愿为日本人卖命,毅然弃官回家。那时起高铭暄开始懂得了法官的铁骨铮铮。后其父又拿所在法院的院长郭云观清正廉洁、刚直睿智的例子教育督促高铭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高铭暄逐渐形成了自己爱国、正直、节俭的价值观,并将这些高尚品德传播给自己的家人和学生。

高老师除了在事业上孜孜不倦外,生活中对子女和学生的教诲也从未中断过。这些教诲不仅是言语,更多的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其儿子高晓东记得小时候其家门口楼道内自家码的煤永远比别人家码得高一点、窄一点,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给路人留下更宽的路。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反映出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素养,对下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的发展。除此之外,他的学生都知道高老师从来不收学生的东西、也从不接受学生的宴请,连在家里这种私人空间都这么坚持原则,更加证明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洁品格。

高铭暄将自己的家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部分,在与学生的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作风和家风。高老师的这些品格都是来自其父亲的言传身教,现在他又将家风继续传承和发扬,不仅让后代形成了正确的三观,无言的教诲更是使学生受益匪浅,使得一人带动了整个圈子的家风。这不禁让人想到古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打好“修身齐家”的牢固基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正是源于千千万万个优秀中国人优良家风的带动。家风传承的道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也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

在去年疫情初期,“国士”钟南山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赶赴抗疫一线研判疫情,指导抗疫的同时给国家提出决策建议,对抗击疫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让我认识到他的杰出并非天生,而是源自于其父的鞭策与教诲。钟南山的父亲是严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其父与其交流过程中问其岁数,当钟南山回答完,其父意味深长的说“都35岁了,真可怕”。自此,钟南山认识到自己35岁了还一事无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其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国际医学会议上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那次会议后,钟南山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严管并不是虐待,而是无言的厚爱。积极向上的家风,少不了父母的鞭策和激励。“爱之切,苛之深”是我对钟南山家风故事的深刻感悟。

虽然仅选择了两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感悟分享,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家风建设作为遵守生活纪律的重要保障,将这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看了那么多家风故事,不禁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世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家人生活要节俭、工作要努力踏实。去世前他留下了家训诗“勤工重读传家久,守法循规不染尘。孝悌慈严崇善举,家和旺健乐天伦。”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之前他的言传身教让我谨记了他的做人之道。我会将他的教诲继续付诸于行动,将他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七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下之本在家,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风传家》一书以事例为指引,深入记叙了25位党员楷模的英雄事迹。通过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着手,凸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之处。通过细致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例,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一身正气、无私大爱、家国情怀,加深了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认识及理解。

严以治家,好风传家。家庭作为社会延续的重要纽带,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家庭”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亦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其中张伯礼父子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一家两代中医人,言传身教救世人。我想,这就是我心中“好家庭”的答案。“好家庭”不一定要有丰盛的物质、优越的地位、享乐的生活,但一定不能缺少坚持学习的理念,不能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好的家庭,才能有好的孩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满屋香草的卧室,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其中的香味。而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臭鱼的店铺,久而久之闻不到鱼的臭味,也就是和臭味融为一体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而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也该如芝兰一般。张伯礼大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品德修养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家庭相处中注重对自身品性的修养。

最是清风传家远。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25位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所折射出的好家风,使我读完深受感动,对照自身,我有以下体会:

保持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廉洁自律是底线。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八

 《清风传家》中25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家风故事,都值得党员认真学习和研读。书中有传承医家精神、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钟南山;有至诚报国传家风的黄大年;有干惊天事业、传淡泊家风的于敏;还有新中国发展的特殊时期,为祖国建设隐姓埋名,奋斗在艰苦的一线的党员英模;以及任劳任怨,没有因客观条件而怠于进步的模范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涵养家风、滋养今人的精神财富。

《严以治家》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他们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将家风败坏的危害和根源宣之于众,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深刻感受到家风的重大意义,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家风是一种德行传承,更是关系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的根本风气。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

21世纪繁荣富强的中国,国际有地位、发展有力量、群众幸福感指数不断提升。尤其是在重大事件方面,国家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物质文化建设随着满足人民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少有所学、中有所干、老有所依;每个人都揣怀梦想,都在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梦想而奋斗;国家生态环境逐渐优化,生态保护的思想深入人心,地方不因短视利益做出危害百年的激进决策,上有政策引导、下有执行监督方案,人民的生活环境条件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所目之下竟是和谐美满的场景,美好的生活都在逐步实现。

这还远远不够,国家的高速发展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但仍有需要优化、改进的地方。我们不能因目前成果而沾沾自喜,现阶段更应该学习老一辈的家风事迹、革命精神进行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现在还不是坐下来看风景的时候,无论我们在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必须要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把当下的工作不折不扣的、标标准准的做成、做好、做精,才是对现美好生活的一种交代,才是对老一辈创业领头人的一种致敬,才是对当下长治久安的社会的一种承诺,才是对革命先驱的一种传承和致谢,才是对下一辈的一种态度和表率,才是对自己一生的一种承诺和价值实现,也是对自己、对身边人的一种保护。

“打铁还需自身强”,持续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才是保证清风的关键。必须做到“慎微”、“慎言”、“慎友”,高度、持续反省自己的社交网、朋友圈,加强自身的爱好修养,积极传播正能量,集聚正能量,让不正之风无可乘之机。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将是我的枕边书、手边书,时刻激励、警醒自己,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带动正风、清风的覆盖和执行。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脚踏实地、为国奋斗一直在路上。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九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很多年前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现在品读《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这两本家风建设读本的时候对其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一个家庭的幸与不幸,其实都有根可循,有源可塑,究其根本不过是受一个家庭整个的价值观的影响,也就是家风的影响。良好的家风能让一个家庭甚至家族蒸蒸日上,反之则会将其推入深渊。

我出身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谁也没有那个文化去理解何为家风,但是他们却用实际行动给我诠释了他们内心的真善美。记得小时候,因为家在县城周边的缘故,许多从远处来往县城的人都要从我家门口路过,在那个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步行成为了最主要的出行方式,那时候家里经常会收留一些从县城回家太晚需要借宿一晚的人,奶奶每次都会为他们准备好床铺,并且为其准备一顿力所能及好的晚餐,从来不收任何费用。爷爷奶奶不会讲大道理,更不会告诉我这是善良,似乎这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说来也不过是尽力帮助一下别人的事情。我的爷爷奶奶不会大道理,最多就用小时偷针大时偷牛或富有时奢侈落魄时乞讨等这样的在我们地方广为流传故事告诉我,做人从小就要诚实,勤俭节约。

爷爷奶奶也是没有人给他们总结过何为家风,更没有人耳提面命的告诉他们家风是什么,但他们身上的真善美却是植根于血液深处的,是受到几代人积淀而传承下来的美德,这便是家风,这恰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爷爷奶奶身上纯朴善良、勤俭节约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多年来,是他们引导我在茫茫人海中不迷失方向,是他们让我在成长的海洋中不畏艰险,乘风破浪。时光飞逝,转眼之间而立之年已过,我已不再是受人庇护之下的女孩了。为人妻、为人母,从一个家到了另一个家,家庭成员的变化、亲情友情的递增,但我始终没有变更我一些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沉淀而来的,是在“家风”熏陶之下的结果。对,就是这未成文的“家风”影响着我,即使我不出众,即使我不拔尖,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士,但我依旧对我的“家风”心怀着感激之情,是“她”在生活中,熏陶着我、伴我成长,让我一直秉持着城实善良、勤俭节约的品质,以此去对待我的生活,我的工作,这是我的一份宝贵的财富,我也将通过言传身教将这种品质传承下去。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可见,天下之本在家,家风,便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最近通读《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家风建设读本,深深的理解了常说的几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也前所未有的增强了对家庭、家教、家风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家风建设读本,一正一反共计49个家庭,25位英模党员、24个违纪违法案例,讲述了他们的家庭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标上努力着,只是过程中不同的理想信念、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2、家教是基础更是财富。

认真剖析就会发现,那些共和国勋章、“人民楷模”“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获得者,一方面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爱国爱家、正直正派、严谨细致、认真负责,有很多是传承于父辈的美德。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向自己的配偶、子女乃至身边人传播这种美德,让传统家教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书中那些家风问题突出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几乎都存在一个背弃家教初心的过程。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加大,“三观”被一点一滴地扭曲,逐渐把家庭的教诲、父母的面命置之脑后,同时也因自身不正,对家人或者疏于教育,或者往邪路上带,直至身陷囹圄而致悲不自胜。

这何尝不是在教育引导和警示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家庭教育绝非小事,人忘了什么也不能忘本,在家教上欠账是必然要用更大的代价来偿还的。

3、家庭教育无可替代。

家庭教育之所以很重要,首先在于它的无可替代性,父母是第一老师的角色任谁也代替不了,有人因此把家庭教育称之为人生第一教育,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通过家教培育家风,不仅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家风是寄托传统、盛放亲情的陈年家私,亦是文化源流的朴素沉淀、社会价值的坚定担当,更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互相激励、抱团取暖的精神薪火。学习好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迪当下,更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

4、公私分明要从点滴中做起。

公私分明,要从日常点滴中做起,更要在岁月磨砺中坚守。《严以治家》书中还附有落马干部的忏悔录节选。这些忏悔,往往是他们失去自由、名誉之后痛彻心扉的剖白。不少落马干部承认,他们公私界线的模糊,对亲人“无理要求”的妥协,从拒绝到适应,从顺从到习惯甚至主动,都是从微小的事由慢慢轻怠,从自己认为无所谓的小节处逐渐滑坡,从最不经意的瞬间开始松懈。涉及公权,领导干部要警醒自己,多些扪心自问,用权为了谁、为何事,但凡有能借着公权的光为私人谋好处的,就不能沾、不能碰,以“一次都不能破戒”为标准,严于律己、严格治家、严管家人。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一

2020年12月17日下午,洪投物业公司全体党员集中学习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严以治家》、《清风传家》。此次学习主要介绍了读本中一正一反两个家庭,他们分别是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的黄旭华老先生;一个是利用职务之便,大搞钱权交易,最终双双锒铛入狱的“假模范”夫妻程颖。

家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则是孩子人生课堂的“第一堂课”。父母通过自己的“言传与身教”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年后的孩子又会将他们的价值取向传给自己的下一代,通过这样一代代的传承最终形成不同的“家风”。

一个人接受向上向善、心怀家国天下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选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黄旭华老先生的事迹便是最好的证明。黄旭华老先生的父母在学成之后离开了富饶的祖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最需要医生的海丰县田墘镇,二老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父母的选择无形之中影响着黄旭华的一生,他将祖国的兴衰荣辱与自己的事业紧紧绑在一起,毅然投身核潜艇研究,隐姓埋名三十载,宁愿被亲人误解成“不孝之子”,也始终恪守对组织的承诺。他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同样,摒弃家教初心,漠视党纪国法,终将自食恶果,身陷囹圄。湖北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程颖,年轻有为,踏实肯干,是领导眼中的“好苗子”,妻子赵某教书育人、步步高升,一度成为别人眼中的模范夫妻。但随着职务提升,修身律己却没有跟上,理想信念开始动摇,权力观、价值观逐步扭曲,伙同妻子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助长家庭的的贪腐之风,影响湖北省监狱系统的风气。东窗事发后而不自省,反而心存侥幸,夫妻串供,最终也没逃过法律的制裁。

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向我们诠释了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二

读完中纪委编发的《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两本书籍,25个英模家庭的先进事迹和24个反面案例让我感触很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缩影,我们要重视家风建设,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国家安定,反之便会贻害社会。

《清风传家》立足正面引导,通过采访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25位英模党员,深入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从中汲取人格力量,涵养良好家风。其中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同志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只因父亲告诉他“别忘了,你是有祖国的人”,只因他想看到自己热爱的祖国能够更好。他对祖国深沉的爱也感染着家人,他们都记着一句话:“不管在哪里,总要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良好的家风让黄大年同志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成为了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黄大年同志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全部的赤子情怀,恪尽职守、为国家培养凝聚人才的高尚风范,勤奋拼搏、为实现强国梦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为我们开展家风建设树立了标杆。

《严以治家》立足反面警示,通过剖析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揭示他们腐败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联系,教育党员干部要汲取教育,做到以案为鉴,进一步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其中,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耿金岭身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对配偶失管失教,家风破坏,纵容家属利用其职务影响谋取私利,并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性质严重,影响恶劣。耿金岭从事教育工作38年,却因自我要求放松,对妻子失管失教而“晚节不保”。证明了领导干部掌握着人财物等权力,不仅自身会被围猎,其配偶子女也会成为“糖衣炮弹”攻击的对象,家庭成员价值观偏离,就很难抵挡外界的诱惑和腐蚀。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家风不只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情,也是党和国家的事情。健康的家庭生活,可以滋养身心,促进领导干部专心致志工作。反过来,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一言一行,又直接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家风家教。从《严以治家》上的反面典型案例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违纪违法和犯罪的重要原因。所以,党员干部不仅自己要廉洁自律,还要经常对家庭成员进行纪法教育。一旦发现家庭成员有利用自己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的苗头,就要坚决制止,将违纪违法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筑牢清正廉洁的第一道防线。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三

读完《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两本书,深深为25位英模党员的家风事迹所感动,也为24个反面典型家庭而惋惜。更加深刻理解了: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政治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清风传家》中的25位英模党员,有科学家,有医生,有军人,有老师,有干部,职业不同、领域相异,家风确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好家风应有的特质。

对党忠诚。“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的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张富清在事迹被报道后,仍在考虑着要怎么更多回报党、国家和人民。“我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热爱党,热爱党的事业,我愿意为这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贡献出我的全部理想,不惜在必要时付出我的生命”!吴良镛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

热爱祖国。“愿将一生献宏谋。”在氢弹之父于敏的家,爱国是不变的主题。“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在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心中,国家事业第一位,家庭第二位,自己第三位。“祖国需要,我无论如何都要回来。”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用生命证明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一心为民。钟南山、张伯礼、顾方舟医者仁心护佑人民生命健康,于漪、高铭暄教书育人为国育才,朱彦夫、李保国、谢高华投身于脱贫攻坚致力于让乡亲们富起来,......,他们无愧于“人民英雄”“人民科学家”“人民教育家”“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严以律己。25位英模对自己严格,对家人“苛刻”。张富清为家人立规,前人不搭“捷径”,后备莫求“沾光”。在郭明义看来,房子可以不宽敞,但心一定要敞亮。高德荣始终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在叶聪的家里,正面清单不设限多多益善,负面清单很明确:不能做的事情绝不能碰。韦昌进面对老战友的请求,情感归情感,原则归原则,作风的口子决不能开。

淡泊名利。冷静看待贡献,清醒面对荣誉。于敏只将自己看作科研事业的“千万分之一”。孙家栋评价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顾方舟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吴文俊看清名利“不为获奖而工作,应为工作而获奖”。樊锦诗告诫儿子“人不是为物质、为金钱而活的”。

精神传家。好家风需要代际传承。英模们的好家风,都是以“精神”为载体,既继承祖辈,也传承后辈,一代一代传一代。《严以治家》中的24个反面典型家庭,起初也是有良好家风的,比如,杨玲玲的母亲一直教育她“我们吃的是公家的饭,要好好地为党工作”,易军的父亲曾因为一句党风不好的话用饭碗砸醒他,云光中家原本有着红色家风的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家风被抛在脑后,贪念战胜了理智,“物质”占了上风,一家人、整族人被坏家风所裹挟,奔向不归的迷途。可见,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最后,再让我们重温一下25位英模党员的名字: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吴文俊、顾方舟、程开甲、于漪、高铭暄、麦贤得、张伯礼、王有德、王继才、朱彦夫、李保国、高德荣、樊锦诗、吴良镛、韦昌进、叶聪、张飚、郭明义、谢高华、黄大年。向英模致敬,向他(她)们学习,见贤思齐、修身治家,树立传承良好家风。(郭宝兴)。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四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一套2册),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全书坚持以***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关于“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的重要部署,注重采写与点评相印证、剖析与警示相结合,事理并重、情理交融、图文并茂。

其中,《清风传家》立足正面引导,深入采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樊锦诗等25位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细致讲述他们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的真情大爱、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从中汲取人格力量,自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以治家》立足反面警示,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深刻剖析,辅以忏悔摘录、警示评点,揭示领导干部自身不正、治家不严给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旨在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读本已入选中央宣传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全书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叙事生动,说理透彻,既是党员干部筑牢信念基石、锤炼高尚品格、强化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学习辅导,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读本,可供党员干部家属和广大读者学习阅读。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五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下之本在家,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风传家》一书以事例为指引,深入记叙了25位党员楷模的英雄事迹。通过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着手,凸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之处。通过细致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例,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一身正气、无私大爱、家国情怀,加深了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认识及理解。

严以治家,好风传家。家庭作为社会延续的重要纽带,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家庭”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亦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其中张伯礼父子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一家两代中医人,言传身教救世人。我想,这就是我心中“好家庭”的答案。“好家庭”不一定要有丰盛的物质、优越的地位、享乐的生活,但一定不能缺少坚持学习的理念,不能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好的家庭,才能有好的孩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满屋香草的卧室,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其中的香味。而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臭鱼的店铺,久而久之闻不到鱼的臭味,也就是和臭味融为一体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而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也该如芝兰一般。张伯礼大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品德修养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家庭相处中注重对自身品性的修养。

最是清风传家远。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25位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所折射出的好家风,使我读完深受感动,对照自身,我有以下体会:

保持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廉洁自律是底线。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习曾经说过“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可见,天下之本在家,家风,便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最近通读《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家风建设读本,深深的理解了常说的几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也前所未有的增强了对家庭、家教、家风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家风建设读本,一正一反共计49个家庭,25位英模党员、24个违纪违法案例,讲述了他们的家庭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标上努力着,只是过程中不同的理想信念、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2、家教是基础更是财富。

认真剖析就会发现,那些共和国勋章、“人民楷模”“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获得者,一方面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爱国爱家、正直正派、严谨细致、认真负责,有很多是传承于父辈的美德。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向自己的配偶、子女乃至身边人传播这种美德,让传统家教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书中那些家风问题突出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几乎都存在一个背弃家教初心的过程。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加大,“三观”被一点一滴地扭曲,逐渐把家庭的教诲、父母的面命置之脑后,同时也因自身不正,对家人或者疏于教育,或者往邪路上带,直至身陷囹圄而致悲不自胜。

这何尝不是在教育引导和警示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家庭教育绝非小事,人忘了什么也不能忘本,在家教上欠账是必然要用更大的代价来偿还的。

3、家庭教育无可替代。

家庭教育之所以很重要,首先在于它的无可替代性,父母是第一老师的角色任谁也代替不了,有人因此把家庭教育称之为人生第一教育,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通过家教培育家风,不仅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家风是寄托传统、盛放亲情的陈年家私,亦是文化源流的朴素沉淀、社会价值的坚定担当,更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互相激励、抱团取暖的精神薪火。学习好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迪当下,更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

4、公私分明要从点滴中做起。

公私分明,要从日常点滴中做起,更要在岁月磨砺中坚守。《严以治家》书中还附有落马干部的忏悔录节选。这些忏悔,往往是他们失去自由、名誉之后痛彻心扉的剖白。不少落马干部承认,他们公私界线的模糊,对亲人“无理要求”的妥协,从拒绝到适应,从顺从到习惯甚至主动,都是从微小的事由慢慢轻怠,从自己认为无所谓的小节处逐渐滑坡,从最不经意的瞬间开始松懈。涉及公权,领导干部要警醒自己,多些扪心自问,用权为了谁、为何事,但凡有能借着公权的光为私人谋好处的,就不能沾、不能碰,以“一次都不能破戒”为标准,严于律己、严格治家、严管家人。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天之本在国,国者本在家”,良好的家风能够影响几代人,以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所以家风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清风传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这本书挑选了25位杰出党员的家风故事进行讲述,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去阅读学习。

杰出的人物必定有异于凡人之处,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毅的性格、顽强的作风、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高铭暄老师的故事。

高老师的父亲高鸣鹤身为民国时期法官,在上海沦陷后不愿为日本人卖命,毅然弃官回家。那时起高铭暄开始懂得了法官的铁骨铮铮。后其父又拿所在法院的院长郭云观清正廉洁、刚直睿智的例子教育督促高铭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高铭暄逐渐形成了自己爱国、正直、节俭的价值观,并将这些高尚品德传播给自己的家人和学生。

高老师除了在事业上孜孜不倦外,生活中对子女和学生的教诲也从未中断过。这些教诲不仅是言语,更多的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其儿子高晓东记得小时候其家门口楼道内自家码的煤永远比别人家码得高一点、窄一点,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给路人留下更宽的路。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反映出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素养,对下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的发展。除此之外,他的学生都知道高老师从来不收学生的东西、也从不接受学生的宴请,连在家里这种私人空间都这么坚持原则,更加证明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洁品格。

高铭暄将自己的家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部分,在与学生的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作风和家风。高老师的这些品格都是来自其父亲的言传身教,现在他又将家风继续传承和发扬,不仅让后代形成了正确的三观,无言的教诲更是使学生受益匪浅,使得一人带动了整个圈子的家风。这不禁让人想到古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打好“修身齐家”的牢固基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正是源于千千万万个优秀中国人优良家风的带动。家风传承的道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也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

在去年疫情初期,“国士”钟南山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赶赴抗疫一线研判疫情,指导抗疫的同时给国家提出决策建议,对抗击疫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让我认识到他的杰出并非天生,而是源自于其父的鞭策与教诲。钟南山的父亲是严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其父与其交流过程中问其岁数,当钟南山回答完,其父意味深长的说“都35岁了,真可怕”。自此,钟南山认识到自己35岁了还一事无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其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国际医学会议上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那次会议后,钟南山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严管并不是虐待,而是无言的厚爱。积极向上的家风,少不了父母的鞭策和激励。“爱之切,苛之深”是我对钟南山家风故事的深刻感悟。

虽然仅选择了两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感悟分享,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家风建设作为遵守生活纪律的重要保障,将这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看了那么多家风故事,不禁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世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家人生活要节俭、工作要努力踏实。去世前他留下了家训诗“勤工重读传家久,守法循规不染尘。孝悌慈严崇善举,家和旺健乐天伦。”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之前他的言传身教让我谨记了他的做人之道。我会将他的教诲继续付诸于行动,将他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一套2册),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全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关于“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的重要部署,注重采写与点评相印证、剖析与警示相结合,事理并重、情理交融、图文并茂。

其中,《清风传家》立足正面引导,深入采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樊锦诗等25位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细致讲述他们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的真情大爱、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从中汲取人格力量,自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以治家》立足反面警示,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深刻剖析,辅以忏悔摘录、警示评点,揭示领导干部自身不正、治家不严给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旨在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读本已入选中央宣传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全书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叙事生动,说理透彻,既是党员干部筑牢信念基石、锤炼高尚品格、强化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学习辅导,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读本,可供党员干部家属和广大读者学习阅读。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牛年春节长假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清风传家》看完了,我觉得这是一部比较生动的教材、一次较为现实的教育。25位先进典型每一位都是一面旗帜,他们既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以良好的家风警醒世人。读完此书,我既惊叹于他们的丰功伟绩,又感慨于他们的严格自律,真正感觉起到了“拿别人的事儿来教育自己”的良好效果。

在荣誉面前始终淡定,毫无炫耀之心。

25位典型每一位都是各自所在行业的佼佼者,有的取得的建树一般人难以企及,有的面对的困难一般人难以忍受,有的长期的坚守一般人难以承受……正是因为非凡的付出才能获得崇高的荣誉,但是他们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深藏心底;从不独揽功劳,而是归于集体;从不原地踏步,而是继续前行。

少数党员干部错误地认识、看待荣誉,因而在荣誉面前止步、自满甚至骄傲、迷失,以至于有时获得的荣誉却成为裹足不前的分界线、思想蜕变的转折点,最终给“洁白”的荣誉带来了抹不去的污点。应当认识到,荣誉是肯定更是激励,是表扬更是鞭策,荣誉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在荣誉面前不能丧失斗志、迷失方向,而应当戒骄戒躁、谦逊谨慎。要视荣誉为过去的评价、崭新的起点,激励自己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物质面前崇尚简单,化解背包之累。

“……以高于于漪当时收入几十倍的年薪来聘请,……但她都拒绝了。”——于漪。

先进典型打破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认识,他们有高调的资本却保持低调的心态、保持平常的行为,他们是追求精神之“富”,却甘于物质之“贫”。在他们看来,屋不在大,可容身就行;食不在精,可果腹即可;钱不在多,可维生正好。

少数党员干部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欲望,他们沉醉于“琼浆玉液”,却不知如同“饮下鸩酒”;沉迷于“古玩字画”,却不懂手捧“烫手山芋”;沉溺于“红颜知己”,却不晓往往“祸起红颜”……物质追求如同包裹,你想要得越多,只会负担越重、背得越累,要想轻松,只有在物质追求上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让自己物质的“包裹”轻些。

在事业面前孜孜不倦,舍弃常人之闲。

对于先进典型来说,事业是孜孜不倦、永不停歇的不懈追求。对他们来讲,面对无限而宏伟、浩瀚而艰辛的事业,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更加需要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每当取得一定成绩、攻克一个难点,没有欢呼雀跃、功成事毕,也没有歇一歇、顿一顿,而是选择更高的目标并朝之努力,甚至是虽已年迈、精力不济,却仍然注重充电学习、增强本领。

少数党员干部满足于得过且过、按部就班,长此以往钝化锐气豪气、丧失雄心壮志、弱化职责使命,具体表现在:缺乏攻坚克难的精神,面对困难望而生畏;存在“本领恐慌”的短板,面对难题不思学习;缺少担当尽责的使命,面对职责敷衍推诿。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汗水的流淌、艰辛的付出、默默的探索,因此党员干部千万不能让自己“闲着”而荒废了自己。

在权力面前高度清醒,不谋一己之利。

“他不去给孤寡母亲送礼,怎么送到咱家来了?显然是求我们帮忙。”——郭明义。

都说“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前腐后继,就是因为或许系好了使用权力的第一粒扣子,但是却没有系好“每一粒扣子”。先进典型都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因而廉洁自律的大门始终紧闭,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一丝缝儿。在他们眼中,忙可以使用权力帮,但是得帮群众,而不是帮自己或亲朋。

一次并不能代表一直,一次的廉洁自律并不难,一直的廉洁自律非常难。我们党始终强化党章党纪的宣传教育,始终发挥负面典型的警醒作用,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时刻绷紧廉洁自律的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无论在何时、处何地、面对谁,只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秤砣,就能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在挫折面前顽强拼搏,克服退缩之怯。

“面对一片空白,叶聪感觉到的不是畏惧和恐慌,而是有挑战、有舞台。”——叶聪。

随着群众要求的越来越高,工作标准的越来越严,少数党员干部直呼“太难了”“受不了”“不适应”。进入新时代,很多工作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一马平川,而是经常需要“跋山涉水”。党员干部应当强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一路披荆斩棘、“开路架桥”,努力破解一个个发展中的难题。

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杜绝宠溺之害。

先进典型不仅以自身的正派使家人耳濡目染,而且以近乎苛刻、“不近亲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他们固执地认为:凡是涉及到家人的行为,即便是正常的有时也是“不正常”的,即使是合规的有时也是“不合规”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家人的行为被他人“钻空子”。对于他们,只会传承上一辈的良好家风,又让下一辈继续继承,这样才能做到“一尘不染”。

一些党员干部对家人关爱、对孩子宠爱,但是有时却用错了“爱”的方式,以至于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亲友、孩子谋取不当利益,殊不知结果反而是适得其反,他们的“溺”其实是“害”。比如,原本是“一张白纸”的孩子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踏实的未来,党员干部把自己的一套“言传身教”给孩子,扭曲了孩子的“三观”,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更有甚者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可以说,良好的家风是天然的盾牌,时刻帮助我们抵御诱惑。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小家”,并形成各自独特的家风。不同的家风带给我们的启示也不同,以负面案例为教训,可以对照知不足;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可以汲取正能量。只有每个党员干部都做到以先进典型为标杆、以负面案例为警醒,才能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清风传家》中的25个故事,让我在工作和生活间隙反思自己职业和家庭的意义,其中最打动我的莫过于高铭暄和张飚的优秀事迹。

高铭暄老师作为刑法泰斗,我曾有缘在北师大见过他一次,当时高老师已经年近90岁,但从外表丝毫看不出衰老的气息,就感觉那是一个很有气质的老人,穿着黑色大风衣,独自走在北师大校园里,步伐坚定。那时我只是知道高老师是刑法泰斗,教出了我国第一批刑法博士,高老师给我的感觉更多是尊重和敬仰。而《清风传家》中描述的高老师,让刑法泰斗的形象逐步走到我身边,看到了作为一个男人是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尽善尽美。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比如对于拎着两盒茶叶来看望自己的学生,高老师要求学生必须抱走家里的一箱苹果,否则就不收下学生的茶叶。清风传家,高老师从没有做的轰轰烈烈,而是通过言传身教感化身边后辈。高老师的故事,恰恰是中国传统家风传承文化的典范,不追求物质享乐,不关注外在变化,坚持内心坚守和学术追求,坚持将远大理想和家庭规划结合,坚持把家庭义务和子女教育结合,这种家庭氛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检察官张飚前辈的事迹,我早有耳闻,他从2007年开始发现张氏叔侄案存在疑点,到2011年退休后第一次出远门去杭州重走张氏叔侄案的案发现场,到2013年张氏叔侄案平反的故事,在全检察系统都广为传颂。但过去关于张飚前辈的故事还仅限于电视媒体上,还仅限于张氏叔侄案,直到2020年11月我有幸参加最高检西部巡讲团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讲,在西北边陲广袤荒野上奔驰赶赴一个又一个基层检察院,并有幸前往张飚前辈供职的石河子检察院参观张飚工作室,我才了解到他工作的具体环境,一个鲜活的监所检察官形象顿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选择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援西部巡讲,是因为西北边陲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院曾经接待过多批次兵团检察官的长期学习锻炼任务。我在多年的工作中也和多名兵团的汉族、维吾尔族检察官有过长期共事经历,过去从他们的口中听到的兵团充满陌生。这次在兵团的十多天巡讲,我的主要时间就是坐在车上从一个师换到另一个师,也正是在漫长的路途上,我才通过窗外的荒凉感,慢慢体会到兵团人的累年付出和风险。在兵团的最后一站,就是石河子检察院,走进检察院大厅就能看到墙上挂的大幅张飚检察官宣传画。

张飚对生活和工作的坚韧,是从他父亲身上继承和传承下来的。在兵团的时候,我多次了解到第一辈兵团人的艰苦卓绝,在展览馆也看过当年第一代兵团人在戈壁上挖掘的住所地窝子,《清风传家》中也记载了张飚的父亲张世英,在1959年创建福海渔场时候,挖地窝子、夜宿荒滩、对抗野兽的事迹。身在兵团家庭,张飚也曾有过入伍经历,部队6年锻炼更加磨练了他的坚韧意志。我觉得如果没有老一辈兵团人的艰苦卓绝,没有兵团家庭的艰苦传承,没有戍边经历的艰辛磨练,不会锤炼出一名检察官对一个案子、一个疑点、一个线索的百折不挠。优良家风,也是我们检察事业的护佑。

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向先进学习,以身作则,是我们新时代检察官必须完成的时代使命。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六

《安娜·卡列尼娜》中是有这么一句话:“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这句话即便是而立之年的我,理解上也只是一鳞半爪。然而,新出品的《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本,仿佛让我触碰到了幸福家庭的一丝内涵。《清风传家》中有25位英模,《严以治家》中有24个案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去细细品味。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谈起家,他首先说到的是他的父母:“我在工作当中,如果有一点成果,这些因素除了党的教育培养外,都是受我父亲母亲的影响”。他的父母都是医生,一直秉着治病救人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着黄旭华。1957年党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因为工作的保密性需要,黄旭华回家探亲后和父母、兄妹联系只剩下一个信箱号码,1985年当我国的新潜艇第一次见报,30年后的他才有时间去探望自己的亲人,才可以告知自己30年来在做什么,做成了什么。1987年的《文汇月刊》中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黄旭华的事迹但确未提及他的名字,然而,作品中出现了另一个令人钦佩的人:“他的贤内助李世英”,丈夫在忙于国家事业,妻子不仅参与了核潜艇的事业,还要担负子女的抚养与教育。爱孩子,但不溺爱孩子,是黄旭华夫妇的原则。和黄旭华的父母一样,他们夫妻的付出精神同样影响了他们的子女。大女儿黄燕妮也考入了研究所,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核潜艇研制事业,小女儿黄峻出国攻读博士后毅然回到了国内原来的工作岗位。“国”与“家”,一个外,一个内,对国的无怨无悔,始终离不开来自家的成全。朱彦夫、高德荣、于漪等等英模,他们一方面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爱国爱家、正直正派、严谨细致、认真负责,有很多是传承于父辈的美德。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向自己的配偶、子女乃至身边人传播这种美德,让传统家教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这些家庭的精神内核,就是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社会节奏加快、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下,家庭因其在给予人们休憩、修养、支撑甚至疗伤作用方面,所起到的其他任何环境都无法比拟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清风传家》在唤醒人们对家庭的珍惜和热爱,特别在重视家庭,这一中华优秀伦理文化传统,在今天需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湖南省郴州市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刘志伟,出身普通工人家庭,早期一心扑在事业上。36岁成为郴州市城管局局长,随后在多个重要经济部门担任一把手,在郴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作期间,高新技术园区成为湖南对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排头兵、主阵地,其带领创造的“郴州速度”更是赢得广泛赞誉。随着职务的提升和年龄的增长,开始追求物质享受,放松自我要求,家风败坏祸及配偶、子女和亲属,其妻子从“贤内助”变成了“贪内助”。刘志伟在忏悔录中写道:“从奢靡享乐的生活开始,我不断地把家人带入了老板的围猎之中,使他们过高地追求享受和物质欲望,诱导他们产生了倚靠权力、贪图钱财的心理……”一个普通家庭的家风不正,影响家庭的接续发展;而领导干部的家风,则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观感。《严以治家》中24个案例,在对待家庭上有的贪图享乐,有的放任纵容,有的互相算计,有的共同为恶,尽管轨迹不同,但都导向了堕落的悲剧。

家风不染尘,清廉惠久远。家风,它非一朝一夕形成,却能够破坏在“一朝一夕”。家风的形成是一类行为在一个家庭被千百次重复,变成一种习惯,然后“成自然”,演变成家风。家风的形成可能是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我国的著名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多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丰富完善才于焉有成。然而“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不容易形成的好家风,坚持下去需要恒心和毅力,而一旦崩塌却是几年甚至更短时间的事情,不能不引起时刻注意、谨慎对待。家庭教育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第一课堂,也是影响每个人终身的资源或者财富。家庭教育的无可替代性,是人生第一教育。正如哲人所言,“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出自己的童年”。“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太多的典故都反映了家教作为第一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的人生。我们的家只有用心来经营,家风只有身体力行来涵养,才能让整个家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我想这也是这套《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本所带给我的教益和启示。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大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和睦的家庭有助于民族强盛、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良好的家教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前提,而清正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品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严以治家》和《清风传家》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更是深刻体会到:家庭贵睦、家教贵严、家风贵正。

家庭贵睦。家和万事兴。在传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里,一家人能朝夕相处、相亲相爱、共享天伦之乐,这是最大的幸福。家庭和睦,则是家庭幸福的基石。作为丈夫,是一家之主,要光明磊落、爱好高雅,上孝父母、下爱子女、中间要体贴妻子。“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妻子是一家女主人,则要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孝敬长辈。为人子女者,则应安守本分,尊老爱幼,自强不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常委、呼和浩特市委原书记云光中在这方面却是一个反面典型。他先是心不在家、无心治家,后来以利治家、养子不教,最终落个家破人亡、毁子害家的悲惨结局。他妻子说:“我们家是夫不忠、妻不贤、子不孝”,云光中自己忏悔道:“我们家走到今天这种地步,完全是家庭不睦、家教不严、家风不正的恶果!如今我无地自容、痛彻心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清风传家》中,我们看到了于敏院士“家国同构,爱家先爱国”“简朴宁静、其乐融融”的和睦氛围,看到了孙家栋先生“认真严谨、平实简单却又趣味盎然、深含韵味”的淡泊家风。他们爱国也爱家,对国忠诚,对家有爱,从不为了小家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事业,也没有因为事业的繁忙而忽视了对家人的爱。孙家栋先生已是耄耋高龄,除了关心他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的航天事业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儿孙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在家人眼中,他永远是慈祥的父亲、体贴的丈夫、童心未泯的爷爷。

家教贵严。《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所说的可以治理国家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家治理好,对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的人,却能去教化别人,这是没有的情况。古人尚且懂得家教的重要性,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更要知道良好严格的家教是我们成家立业的基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呱呱坠地起就开始接受家教,家教的内容很广泛,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成功,先成才;要成才,先成人”。

同时,家教要严。“严是爱、松是害”“惯子如杀子”。我们代代相传、自幼熟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故事都是严格家教的正面典型。同样,在《清风传家》中,我们看到了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等25位英模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严格家教,自己长大成人、生儿育女之后,对子女也从不溺爱、不错爱,不徇私情、严格要求。他们要求子女生活简朴,追求高雅,不要成为物质的奴隶,而要做精神上的富翁,真正做到了爱家不为家徇私、念旧不为旧牟利、济亲不为亲枉法。

相反,《严以治家》中的24个腐败分子都是立身不正、三观偏离、心无戒尺、治家不严的反面典型。张琦的治家之道就是把公权力当成自己和家庭敛财的“取款机”,带着妻子、儿子干起了“前门当官、后门开店”的家庭生意。子不教,父之过。家无教,行必越轨;教不严,家必衰亡。山西水利厅原厅长潘军峰就由此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他们夫妻联手,把家变成“权钱交易所”;娇宠无度,助推儿子走入歧途;任人唯亲,水利系统成了自家后院。张琦、潘军峰等人心中无戒、屡踩红线,看似爱家实则害家,最终落个身陷囹圄、妻离子散的下场,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家风贵正。“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正的家风不但会造福家庭、惠及后代,也会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产生正面影响,反之会祸及家人、贻害社会。为人父母总想为子女留下点什么。是万贯家财还是高尚品格?是唯利是图还是清正家风?民族英雄林则徐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他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党员干部为人父母,留给子女最重要的财富,不是钱财名利而是清正家风。要形成清正的家风,关键是三观要正。每个家庭成员从小就要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赤诚之心对待事业,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以感恩之心对待职位,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

氢弹之父于敏先生的儿子于辛说:“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的一言一行,却是我们做人立事的标杆,不断影响和指引着我们。”老英雄张富清没给孩子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忠诚对待事业、清贫对待生活、淡泊对待名利的态度,通过潜移默化影响着后辈,他不需要说什么,孩子们就自然该知道怎么做,觉得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反观《严以治家》中的张琦、云光中、潘军峰等人,都是因信仰缺失、自律不严、家风不正而导致全家腐败。事实一再证明,没有好的家风家教,家人子女难以奋斗进取,也无法踏实做事、清白做人,终将害了孩子、毁了家庭。

家教严则家风正、家风正则家庭睦、家庭睦则事业兴。《清风传家》中25位英模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以及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家风将永远激励后辈与世人见贤思齐、奋勇前进。同时,我们也要从《严以治家》中剖析的24个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深刻反思、自我警醒,努力净化思想、严以修身、严以治家,夯实家睦的基础、厚植家教的土壤、筑牢家风的根本,把家庭梦融入中国梦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每一个小家的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弟弟三年级范文(19篇)

    优秀作文需要在语言运用上做到准确无误,避免出现歧义和错误,让读者沉浸其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在家中,只要听到

    小学数学教师新学期教学计划大全(22篇)

    一个好的学期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好地平衡,追求全面发展。范文中展示了一个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的学期计划,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三年级这两个班共有学生xx人

    大学生登记表班委鉴定(精选19篇)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充实和有深度。请大家在参考这些范文范本时,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风格。1.在生活中,xx为人诚实友善,乐于助人

    蜜蜂观察三年级(优秀16篇)

    优秀作文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深度上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准,令人赞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片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在一个美丽的早晨,一只小青蛙起床了

    通讯员培训心得体会(优质14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他人了解培训课程的内容和效果,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以下是一些关于培训心得体会的案例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xx月xx日上午,我有幸参

    八年级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总结(优质22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可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下面是一些教师工作总结的范文和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人物访谈报告感悟(优质14篇)

    报告范文是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对某一主题进行客观准确的陈述和解读。通过比较不同报告范文的结构和内容组织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模板24篇)

    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事件的回顾,更是对自己情感与思绪的倾诉。接下来是一些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感情流露的读后感,希望能够触动你的心灵。我喜欢国学,国学

    企业防腐心得体会(实用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考和行动的梳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以下是一些通过写心得体会能够提高学习和工作效果的案例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送给孩子的开学祝福语文案(实用13篇)

    无论是喜庆的日子还是在艰难时刻,祝福都能给予人们力量和希望。如果你正在寻找合适的祝福语,不妨参考以下范例,或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灵感。1.愿你在这段学习时日里,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