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雅蕊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

在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主角的内心挣扎。最后,为大家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一

《被讨厌的勇气》是对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解读,以类似《理想国》中的对话形式,通过青年与哲人之间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对阿德勒的心理学做了很好的诠释和示范。

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人五个夜晚的讨论,透过生活中各种烦恼的表象,朴实平直地阐释这些束缚产生的原因,并试图让我们读者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安"和不变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同样,面对市场竞争和更新迭代的压力,传统行业在转型和战略调整上,总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

企业过去的业绩与经验、一贯以来的工作方式、内部的改革阻力,也让不少企业止步不前,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攫取新的成长机会,甚至走向衰落。改变,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也是从不幸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改变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现状,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选择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摈弃"保持现状"的安全感,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动权。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大多数人太害怕被他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看到身边的人活跃幸福的姿态,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而选择缩在自己的壳里,避免与人发生关联。适度的自卑感,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追求优越性,并非是要尽力超越他人甚至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晋升,而是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接纳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长处,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常常见到年轻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或者儿时的经历作为自己糟糕境遇的借口,将自己当前的窘境归咎于他人。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论,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却根本不考虑"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们的竞争或胜负意识,因为常常拿自己跟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步入那个"之类的想法,自卑情结或优越感就会随之而生。竞争或胜负意识,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当成"敌人"。而因为这种竞争关系,人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会步入权力之争,通过发怒、责难对方,试图让对方屈服,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夫妻关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是如此,同事之间甚至上下级关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骂或者公然挑衅,我们不妨退一步想想对方的隐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其实是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借此让对方屈服。一旦破除这种竞争关系,我们就能克服自卑情结;直面人生课题,不给自己找借口,才能摆脱人际关系烦恼的摆弄。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首先我们要了解"课题分离"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过分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常常会扼杀我们选择的自由。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那就不能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无法获得自由。

在中日韩这几个推崇赏罚式教育的国家,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期待"这一手段,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获得表扬和奖赏。对于年轻人来说,父母的认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身边有个朋友重点大学毕业,毕业后开了家餐馆,虽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别充实,每个月也能净盈利两万。但朋友的家人对他开餐馆一事特别反对,认为餐饮是低级的工作,三天两头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压力,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去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干起了文员,每天郁郁寡欢,觉得相当痛苦。

第四夜。

如果说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对于幸福的人际关系,获得共同体感觉极为重要,即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也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参与和融入共同体,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们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以为看到了些什么。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尼布尔的祈祷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活在当下要求我们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通过为他人做点什么,发掘"我有能力"的意识,更积极地与社会和谐共处,从而达成共同体感觉,赋予人生以意义。

阿德勒的心理学,通过对简单案例的讨论,把读者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而且让我们意识到,真正让自己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二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是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德勒原来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拥趸,后面理念不合开创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派。

这本书从“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个论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通过辩论介绍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学理念。比较有趣也比较有代入感。

针对“什么是幸福”这个永久的哲学追问,本书在提出独到见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如何获得幸福”的具体对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并给出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断言“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心理上的烦恼?),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论,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方法,找到心理治疗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时留下的心理阴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疗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论,认为心理问题是为了达到个人某种更深层次的目的而有意无意出现的,认为人要接纳自己,之后拿出勇气正视自己,专注当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让眼前的世界回到简单状态,让自己回到幸福状态。

不能说孰好孰坏,个人认为,原因论和目的论都是需要的,原因论利于自我了解,目的论利于自我突破,可以作为心理问题疗愈不同阶段的处方。阿德勒的处方更猛更残忍一点,让人在烈日下暴晒无所遁行罢了。另外推荐他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和《自卑与超越》。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三

去年九月份偶然遇到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到现在终于读完了。如果说一本书能够影响一个人,那《被讨厌的勇气》于我的意义应该就是如此。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低谷期,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说话、不愿社交、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只想逃离外部世界。幸而读到这本书,让我逐渐打开自己,重新获得拥抱世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课,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和哲学竟然还存在联系,属实有点震惊了。在本书中,阿德勒强调: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属于人际关系。努力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人生的色彩会更加丰富多样。

“现在的人生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确实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我似乎一直秉持的观点是:我现在还小,我的人生还没走入正轨。我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攀爬到山顶。殊不知,通往山顶的沿途风景,才是我真正经历和拥有的。假如无法攀顶,那我的人生就没有开始过吗,沿途的风光又算什么?摆正自己的态度,立足当下,珍惜眼前,活出风采,足矣!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经历一次次失败之后,我开始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总感觉有股阴影笼罩在头上挥之不去。直到拿起这本书,我才逐渐意识到,我缺少的只是正视自己的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平凡普通,认真生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一种幸福。

感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拾拥抱生活的勇气。天气渐暖,春暖花开,打开房门出去走一走吧,沐浴一下阳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四

初看《被厌烦的志气》的书名,我觉得这个书名就是一个噱头,就像许多鸡汤式的畅销书,给你排列许多观点,却对于生活的变更并没有什么意义。还好,最近在一次询问中被举荐了这本书,仔细拿起这本书起先阅读,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惋惜,可是各种观点也在脑子里混作一团,通过以下文字作简洁的梳理。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基本状况,这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见合著的,内容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形式呈现。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下面,我就分别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里介绍了阿德勒哲学的基本立场,即否认弗洛伊德的“缘由论”,提出如何相识现在的“目的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我,即某种生活方式——狭义上称为性格,广义上是世界观或人生观,但是我们了解到生活方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有责任选择接着原来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变更的,之所以不能变更是我们下了“不变更”的决心,变更是须要志气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过去或环境影响的,也不是实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获得华蜜的志气。

其次章一切苦恼来自人际关系,这里探讨了自卑感、追求优越、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自卑感是感觉目前有所欠缺的状态,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和努力工作;追求优越则是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一等;自卑情结则是因为我没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种躲避和借口,而优越情结则是表现的似乎自己很优秀,继而沉醉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行为方面——独立、与社会共处,心理方面——我有实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们要通过克服工作、交友、爱着三大课题去实现。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志气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运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们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被人厌烦、不追求他人认可。“人际关系卡”总是驾驭在自己手里,问题在于我有没有下定决心。

第四章要有被厌烦的志气,谈论了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以及我们应当与他人缔结怎样的人际关系。上一章的课题分别是人际关系的动身点,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要理解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从“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切。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仅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主动参加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主动主动去面对工作、交友和爱的课题。课题分别带来了良好的关系,而“横向关系”则是形成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志气,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横向关系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挚友或者像挚友一样求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同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见。

第五章仔细的人生“活在当下”,进一步阐释“共同体感觉”,进一步引申到“华蜜是什么”这一主题。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须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任、他者贡献等三点做起。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恳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信任是无条件的信任;他者贡献是体验到我的存在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华蜜就是“贡献感”。假如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志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拒绝一般的你也秀把“一般”理解成了“无能”,一般并不等于无能,我闷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实际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要聚焦“此时此刻”仔细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没有目标也无妨,仔细过好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仔细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能够给予你人生意义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贡献为引导之星,就肯定能有华蜜相伴,有挚友相伴,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仔细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即不看过去也不看将来,只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须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肯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对你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仔细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渐渐明确。假如我变更了世界也会变更。

最终,读完此书我的感想犹如以上梳理的脉络一样生硬甚至不成逻辑,但是的确是思想上的一个冲击,以后我还会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够拥有这份简洁的华蜜。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五

今早终于全部读完了,有种开眼界的感觉,是粗略的阅读,多数是早上睡醒以后读的。

先理理,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名词,他贡(能为他人带来价值,但不是为他人,是为了自己让自己体现了价值,从而有了我可以待在这里,有了归属感,我属于这里,这样便有了自在和自由)。这个他贡不一定是自己认为和眼见实现的,是种感觉,主要判断来自于他人,是对他人的一种正面影响,和对影响带来的帮助,好了,这个是他贡。

另一个名词是,课题分离,有了它,全世界和人生都会变得简单起来,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里用课题分离,一切都会明了,你是你,我是我。举个例子,交友初期,你大可完全信任他人,因为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至于最后,对方是否值得你信任,不是你的问题和课题,是对方的课题。如果你万事持怀疑的态度,对方能感受到你的不信任,同样也会报以怀疑,那么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也无法建立深度关系,一切的成功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我接触到的著作中,武志红说过,冯唐也说过,这点很重要。

当然也不是让你,真的什么人都去信任,这个只是个态度,你的选择和课题,以信任之心,与人相处相交,最终发觉对方不足以信任,这也不是你的问题,是对方的课题。大不了你可以剪短自己与此人的关系,因为拒绝联系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课题,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友谊大剪刀,可以主动的剪断与他人的关系,这是你的自由。

好,以上课题分离说完了,下面说说被人讨厌和勇气。

人们总是有寻求认可的欲求,仿佛别人或者自己在意的人不认可,就会怀疑自己,会不开心,感觉没有得到支持,再或无法继续无法去执行了,其实大可不必,你活着是为了自己,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自己意愿过完一生,而不是活在别人认可和期望里。如果别人不认可会怎样呢?别人会讨厌你,不认可你,你会不开心,但这是别人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可以不必考虑。我们自己需要考虑的,是当下自己的感受,自己到底想也怎么样。如果总是怕别人会讨厌自己,按照别人期望的模式去活,人缘是好了些,别人也不会带给你讨厌你的感受,但你都活在别人眼里了,无法真正做自己,所以了,自己活成自己想成为的人重要,还是达成别人期望值重要,一个是自己的课题,一个是别人的,会课题分离之后,就会变得简单起来了。

按照自己意愿活着,这是条探索的路,路上可能会迷路,记住我们还有启明之星,就是他贡价值,会指引我们砥砺前行。按照别人期望活着,是条明示的道路,按部就班就好,不会迷路,因为有得参考,大多数人都是走这条路,但你会不快乐,因为它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人是可以改变的,世界也是可以改变的,当你一改变,你眼前的世界整个都改变了,当你改变后视角变了,看世界时已是全新的世界,我们怕被人讨厌,缺少被讨厌的勇气,现在需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勇敢的做自己,哪怕被一大帮人讨厌,又何妨呢?讨厌我,那是他人的课件,按照自己心意做自己是自己的课件。

额,七七八八写了这么多,这是浅读,见解也肤浅,粗略的体验,会再复读用(复读会微信读书app阅读,这次是kindle),到时再写一篇,与此文做对比看看,祝看到此文的人,有收获,这是多想啦,高估自己,哈哈,记得书名,有好奇之心,将来会去阅读就好,哈哈哈哈,随你,这是你的课件,我已写完!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六

上个月有幸拜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直接将它列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读得几本书之一。这是一本有关阿德勒心理学方面的书,正如标题一样,是一本给人勇气的书。它采用对话体的写作格式。我们正如书中的青年一般,20多岁的年纪,有一大堆困惑。书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一步步循循善诱,给人改变,做自己的勇气。全书的内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讨,一步一步由外入内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发,直面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第一夜是探讨过去,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讨烦恼的根源―人际关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际关系,课题分离。第四夜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终点是共同体感觉。第五夜是活在当下,赋予自己人生意义。

我最喜欢书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话:“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换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这本书与我而言,最大的感触是: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对别人的干涉,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涌流勇进,找寻属于自己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另一方面,也给我想要改变的勇气,不能因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滞不前,坚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别拖延,凡事都更坚定一些、自信乐观一些。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七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是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德勒原来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拥趸,后面理念不合开创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派。

这本书从“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个论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通过辩论介绍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学理念。比较有趣也比较有代入感。

针对“什么是幸福”这个永久的哲学追问,本书在提出独到见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如何获得幸福”的具体对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并给出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断言“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心理上的烦恼?),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论,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方法,找到心理治疗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时留下的心理阴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疗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论,认为心理问题是为了达到个人某种更深层次的目的而有意无意出现的,认为人要接纳自己,之后拿出勇气正视自己,专注当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让眼前的世界回到简单状态,让自己回到幸福状态。

不能说孰好孰坏,个人认为,原因论和目的论都是需要的,原因论利于自我了解,目的论利于自我突破,可以作为心理问题疗愈不同阶段的处方。阿德勒的处方更猛更残忍一点,让人在烈日下暴晒无所遁行罢了。另外推荐他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和《自卑与超越》。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八

深受世俗眼光的困扰,好友向我推荐了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光看书名就很吸引人。对于这本书并不陌生,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分享过。这本书在前段时间粗略地看完了,但如果不写点什么,总觉得自己好像是没看过一样,为了能写出点什么,再次翻开此书,踏上敢于被讨厌的心灵之旅。

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以一个青年人拜访哲人为主线,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基础,一步步明晰一些概念,解答我们的人生疑惑。本书共五章,下面从每一章讲述所得。

开篇介绍了阿德勒的哲学,关于阿德勒,我们并不陌生,大家都听说过《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为这件事赋予怎样的意义才更重要。

对于第一夜青年人的疑问:“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文中给出了明确的答复: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这让我想起来一句话——我们所跳的坑,都是自己挖的。当我们选择了“不幸”这并不是我们真的生存在不幸的环境中,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幸”对我们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是一种保护作用,我们找到了借口,从而免于承担责任。

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吗?

人们常常下足决心不改变。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因为改变自己充满着不安与恐惧,且面临着风险,也许会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所以说,改变自己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关系之中,这就是人的本质,逃无可逃。人类自诞生以来,所做的一切,无外乎怎样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十分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在这一章节中主要讲述了自卑感、自卑情结、价值感和优越情结。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差别是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与进步的契机。例如因为学历低所以更要努力工作,而自卑情结则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成某种借口在使用,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与前者相比,后者则是缺乏改变生活的勇气。

“优越情结”指的是面对自卑情结没有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而是采用其他手段去补偿,比如“权势声张”,通过权力或者名牌服饰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在人际关系中,还存在着“竞争”,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随之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结和优越的情结,而正确的想法应该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不是我的敌人。”这样说来就再把世界当成危险所在,也不用对别人产生敌意,人际关系的烦恼就会大大减少。

这一章的标题很犀利。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渴望得到被人的认可,比如父母、领导、朋友、同事等。但书中给出了鲜明的观点,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也没有必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而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过于期待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课题分离是整本书的核心观点。文中提到了把自己和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一般来说,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这是谁的课题”应该如何辨别呢?

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谁来承担?

这种观点看似很自私,但实则是充满智慧,像我这种爱操心的命更应该少管闲事,放下别人的人生课题,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关于自己的人生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更要明白“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在上一章提到了课题分离,这是人际关系的起点,而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即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有自己的位置”,这个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国家等,还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以及时间轴上的过去和未来。

这一章并未涉及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而是讲述了要想有价值就要对被人有贡献,同事倡导人和人的平等关系,这一章有很多的内容不是特别理解,未对我有启发作业。

但提及“被讨厌”,我们确实缺乏这种勇气。比如某个学生讨厌我,我会因此很难过,而看完此书,我会认为“学生讨厌我”这是学生的课题,而不是我的课题,我不需要为此负责,也不需要去认同这种“因被讨厌而难过的感受”。

第五章的章节最多,“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信用和信赖的区别”、“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工作狂是人生谎言'”、“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甘于平凡的勇气”、“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舞动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我一直很赞成活在当下的观点,过去已经过去,无须悔恨,未来还未来,不必担忧。只有当下的此时此刻属于自己。《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就讲到了如何进入当下,感受自己的呼吸,做自己思维的旁观者,不评判,保持察觉。

当下最美好,愿我们都有认真活在当下的能力。

这本书看完了,好像又没有完全看明白,如果时机需要,应该再翻一翻,被讨厌也是人生常态,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也就拥有了人生的自由。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九

这本书确实更新了我很多的观念和想法,当我在整合书本内容的时候,更是在重新回忆许多令我耳目一新的论点。书中青年对人生种种的纠结、烦恼与看法像极了这个时代的我们。而书中哲人极强的逻辑性与说服力更是让人对其提出的论点心服口服。以下笔者也分享几点阅读过后的感受和体会。

1、敢于质疑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论点。

书中哲人之所以能够提出如此落地、实际、崭新的思考,我想必是他对传统以及权威时常抱持着一种质疑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今天现代人较缺乏的,因为我们习惯依赖传媒、教科书、权威人物等等给我们提供的资讯,却甚少真的将我们过往所学习、所听闻、所认知的在现实世界的实践中进行调校、整合。

2、善于察觉自己内心真正的动机。

当笔者看到书中哲人阐述的阿德勒的目的论的时候,很为之震撼。笔者不禁反思到过往自己时常纠结的原因,或许真的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要逃避某些困难和挑战、又企图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笔者更是被激励要积极面对前面的道路,迎难而上,不要容让某一些原因或者条件限制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人完全是可以改变的,今天的我很糟糕,不代表我一直都很糟糕。当笔者将此观点与自己的信仰相结合的时候,更是充满盼望,因为人确实改变自己的力量甚微,但有一位他者却早已应许赐下够用的恩典和力量,助其成为一个更美的样子。

3、敢于在这个社会中成为不一样的人。

a.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的想法是很棒的,但笔者在阅读的过程却不禁思考到实践的挑战与困难。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是一个课题模糊到极致的社会,当我们尝试付诸实践的时候,一开始势必会遭遇到许多的拦阻。

但这确实又是值得做的“大项目”,因为唯有在我们这一代人将此恶性循环断绝,否则错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就会一直伤害、毁坏下一代。

有价值的事情通常都不容易做,通常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想到那个必成的果效,就会很确信这个过程是完全值得的。

b.不再追求认可。

此类的追求在社会,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人中,都可以看到其或多或少对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所以当我们决意不再以社会大众的追求为我们的追求时,那势必我们所追求的以及我们所收获的'可能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我们的生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不再追求别人的认可,推动我们活出真实的自我,而真实的自我又必将激发我们生命无限的可能性。

当我们敢于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或许将为这个世界添加更多不一样的色彩。

4、人生的此时此刻很重要,人生的终极目的也很重要。

书中哲人最后鼓励书中的青年人,或许还有千千万万的读者,活在当下,认真地过好当下人生的每一时每一刻。这是笔者所认同的,因为看到许多人为了所谓的目标(实际却是很虚无缥缈、无定向的)劳碌、烦恼、忧虑,是何等地虚妄。几乎看不到一个正在“追远处目标”的人,很确信自己所在追逐的是有着确据的东西。

但笔者所要质疑的仍旧是书中哲人提到的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否定以及不确定。人生的意义在每时每刻的“点”,也在终结的“点”。若不知道最终的目的,每时每刻哪怕再认真地度过,到某一个节点,都只能沦为需要靠自我的安慰和自我意志的支撑才能坚持下去的阶段,但是否幸福,我们不敢断言。这就像马拉松运动员,他必定认真、努力、拼命地跑每一段赛程,但正是因为他知道这段赛程是有限期、有明确的终点的,他才会如此这般地奔跑摆在前面的路程。我们的人生亦是,但回归到原因论与目的论的区别,或许在人生的意义这个课题上,原因和目的都是同等重要的。

唯有知道“我从哪里来?”“我为何在这里?”“我将要去哪里?”这几个人人避忌的问题的答案,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积极思考书本中甚至是超越书本的种种人生课题,不止思考,更是不断地行动。

知道怎么做很重要,知道为何要做更重要。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

我承认这本书我并没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写文章,大概没有什么逻辑和结构,只是一些思考,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是一本日本作家写的,却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据说卡耐基(就是那个写了《人性的弱点》的那个人)深受这位据说是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著名的人影响。

书中用哲人与青年的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一些穿着心理学、哲学外衣的问题,内容我不想赘述,我们就只来谈谈我的看法。对话这种模式相信成熟的读者一定能识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设置了两个仿佛对立观点的人,这种假象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剥夺了我们思考的权力。

全书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但我认为这种积极向上可以说是消极的,不顾一切的向前,当然这种态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国情需要的,但是作为有思考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一味地吧读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会意识形态当中,给人们灌输努力、进步的想法,忽视社会的不公,在我看来是极不道德的。

我认为他所说的进步甚至不算进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这样的话是空洞的,即使是问我们的父母,努力奋斗一辈子的父母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认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无法说出一个答案,甚至已经会破罐子破摔的说:“为了你啊”。我们的上一辈已经没有答案,到我们更加没有,我的答案是只是跟着社会的车轮往前走,最好的办法是不加思考。活下去,以父母为负担的活下去,干干净净的走,不伤害两个单纯的灵魂。也不知道谁曾有幸见过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在这个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时代。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哲学家)、古贺史健(自由作家)。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活得更好"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装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的自然会,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二

《被讨厌的勇气》看了第一大章,这样的哲学书没看之前我以为会比较晦涩难懂,鸡汤一类的,但是看了之后并不是,它没有像其他书一样作者阐述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是通过“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引出阿德勒心理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每看一张都会颠覆我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你以为的愤怒其实是被捏造的。书中描写了“青年”新买的衣服被服务员端过来的咖啡弄脏了,“青年”立马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其实并不是因为被弄脏而发怒,而是要用发怒这个目的来警告震慑该服务员。

这让我想到,在教师中,有学生调皮不守规矩,有的老师会非常愤怒,大声呵斥,仿佛那一刻被点燃,让他抄一百遍两百遍词语单词。其实也是在泄愤,用愤怒震慑学生,让他乖乖照做,以彰显老师的权威。而且学生可能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者觉得老师水平不行,如果学生犯了更大的错误,老师该如何处理呢?因为你的底线“愤怒”已经亮出来了。思考要用另外的更好方式管理学生。

2。我们的不幸福是由自己选择的,幸福也是由自己创造。有些人现在不幸福会在过去找原因,比如童年不幸,家庭条件不好,外貌不行等。但是在过去找原因,沉迷于过去,不去立即行动起来是没用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爱自己,要有自信,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学校时代都会很羡慕某个人,想成为他,我也不例外。但是不可能,你只需要做到“你自己”就可以了。

幸福由自己来创造。你想要有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有想法就要去行动,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想减肥(确实要减肥的地步)就去制定减脂餐,跳健身操,跳绳等。想要拿高工资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是达到目的的必然途径。

而且,书中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现在觉得“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而且因为缺少了“获得幸福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三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被各种朋友疯狂安利但迟迟没有去阅读的一本书,终于在十一月第二周的读书打卡中,我选择去读它。

之所以让它静静地躺在我的kindle中很久也没有去宠幸,是因为总觉得书名或多或少都有着“心灵鸡汤”文章的嫌疑。当然,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分分钟被打脸。毋庸置疑,这是一本会扭转很多思维困局的心理学佳作。

最近也在听乐嘉的性格心理学音频节目,大致可以判断自己为大部分红色和少部分绿色性格。而这少部分绿色性格也总是被我认为是自己性格中的诟病。比如,我会很在意别人的想法,做事情前甚至会先去考虑“如果我做了什么,他人会怎么看我”。如果不小心发生了争执,我一定会率先做出让步,在争吵之前就把火焰扑灭。从而导致二十年来我几乎没有怎么和除父母外的任何人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以前我把这看作是有着“讨好型人格”的老好人,直到接触到了阿德勒心理学我才惊觉,原来我这是过于“以个人为中心”的表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自闭”,尽管所有烦恼都是来源于人际关系,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想要拥有快乐的生活,我们就需要有能交心的朋友,这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那么除了做到“课题分离”外,我们也要认清“共同体感觉”,即身边的人都是在一个共同体中的伙伴,我们不存在竞争关系。唯一的竞争只存在于“我”与“更好的我”之间的角逐。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高一时,我就太过于在意成绩排名,而总是自己闷头学习,与此同时也厌恶着那些比我成绩优异的同学,这种畸形的心理状态,导致我当时的成绩只是稍稍提高了一丢丢,但更糟糕的是,我的心情格外抑郁。当然很幸运,由于骨子里是开朗阳光的本性,加上老爸老妈的开放式教育,再多的阴霾也让我在逐渐给自己“解绑”中消散了。高一的那段灰暗的自我封闭时光,无疑我是太局限于“高中我们班”这个很小的共同体中,如若让现在的我来回头看那段时光,甚至是当时我特别在意的期末排名,简直就像是宇宙中的一粒芝麻。

我们一生中会容身于很多共同体中,先是做到“自我接纳”,即承认缺陷并且清楚如何更完善自我,再看到把身边的人当成伙伴,做到“他者贡献”,即“能帮人处且帮人”。这样就能怀着愉悦的心情完成一次次的自我超越。

着眼当下,再度剖析自我。我会发现我缺少实干精神。就比如说,面对时间规划,我会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对于最终目标的能否实现有着诸多的自我怀疑。甚至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对能否达到满意结果”的怀疑,而轻易地更改与放弃原计划。这种心理状态最直接的影响是,耽误了我很多时间,错过很多机遇。也让我不断丧失自信,往深里说当然就是没能畅快的活出自己。

正是如此,书中有些观点让我产生醍醐灌顶之感。哲人说“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是理解为点的连续”。我们要活在当下,不要去过多的在意结果。让此时此刻足够充实,把过程当成结果的运动。好比登山,我们要做到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的过程本身。并且在遭遇困难时,一定要“向前看”,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纠结于原因。

最后引用哲人精炼的语言来结束我的碎碎念吧。

哲人对青年说:“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四

本书基于阿德勒的理论体系,帮我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是来自过去。当哲人平静地说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时,我的思绪有瞬间的凝固,然后瞬间豁然开朗。是的,是瞬间原谅了某些人和事,瞬间释怀了那些不想再提及的曾经,瞬间觉得自己离幸福很近,瞬间——放下。

我认为我不是个执念很重的人,虽然“过去”——直白的说是我的原生家庭——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我的选择我的判断,但当我终于有勇气执起他的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感受到他带给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时,其实我已经将所谓的过去深埋心底,虽然仍旧不能释怀,但我试着遗忘——既然我不能改变血亲的事实,那我只要做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就好,一切都只是一种义务。

然而,我遇到了正面管教,继而认识了阿德勒,如果说正面管教让我不再纠结那些所谓的伤害,让我理解那只是他们不懂爱我的方式,那么透过《被讨厌的勇气》所呈现在我面前的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让我更加释然和解脱——过去的好与不好已然成为过去,它已影响了我那么多年,为什么我还要让它继续?放下过往其实是放过自己,当我有勇气走入婚姻并将我的女儿带到这个世界,那些过往早已不能左右我了,曾经的不释怀也不过就是一段不开心的经历——仅此而已。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在没参加读书会之前我觉得在人际关系这个层面我没什么可纠结的,因为我狭义地定义了“人际关系”。感谢19班的lisa,这个学理科的女生以其思维和逻辑的缜密呈现给了我对“人际关系”更全面的认知,使得我更清晰地理顺了自己的问题。

她总结的人际关系包含三大矛盾:比较、竞争及权力之争。从前,当我烦恼体重直线上升、考试考不好、与父母意见不一时,我不认为这些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但现在当我仔细且深入地探想这些烦恼问题的目的时:在意体重源于比较,考试是为了竞争,而执着于对错则是对权力的争夺,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说法,其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人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要得到別人的认同。即,人的烦恼在于离不开群体,却不知道该如何合适的、把自己放置在群体中并让自己成为有贡献感的人。

接着,“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打开了一扇改变我命运的大门。原来——我的人生就只是我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做的如何都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的人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与我无关的人生,别人如何做、做的如何也与我无关。如果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即,在“我”的课题中做好决策者和承担者,在“他人”的课题中做好旁观者或援助者,忘掉别人的标准,感受自己的幸福,就已经足够圆满了。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我常说“等我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如同我将我的人生界定成“一直在路上”。可其实,人生中只有现在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与其纠结过去或忧虑未来,不如在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就像书中所说:“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曾公曾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活好了当下,就活好了一生!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五

可以说是对于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因为里面谈及的好多问题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决了。

自我承认是一个内心戏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没有意义的事情,例如说我好久没有给朋友圈的人点赞了,如果我给她点了赞,另外一个人看到我之前没有点赞怎么办,还有如果我在某个人发的朋友圈评论了,她不回我怎么办会有点尴尬。

然后总会给自身设置不同的未知困难,例如我想转租房子房东不同意,我又只能自身转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广州,然后房东不给我押金咋办。用一个朋友的话说,你们女生真是醉了,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预想着有个困难在那里,我跨不过去怎么办呀?欸欸,就是这么事多,我自身看着这些小九九都心烦,太累了。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学的书,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相反,而是目的论。原因论是发生事情导致结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以过去发生一些难受的事情为因,导致现在的”我“有不开心的症状或者说是抑郁症。而目的论,是”我“遭遇了悲伤的事情,我需要悲伤的情绪来使我坚持我下去,正是因为我需要才有选择悲伤或者抑郁。而事实是,我可以选择这次事情作为一次经验,我选择去面对它挑战它,我至少战胜了它,是一个勇敢的人。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之前总是找借口,我现在这种软弱的性格,就是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得到过肯定。其实这也是我自身选择的,不能因为童年没有陪伴,我就选择自暴自弃就埋怨自身,正如不能因为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夸奖而自我否定。

其实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有人说过,”任何事情只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是好处还是坏处,取决于你自身的想法,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主观的看法。

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身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说的,“我想一辈子做个钓鱼人,像个白痴一样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鱼的心情了。”其实往往是自身伤害自身,因此,也想对那些抑郁的人说,不要和自身纠结也不要责怪自身,你没有错。

文中还提到人生的意义,这完全是一个主观问题没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现在有了答案,也会随着时间自身的三观改变而改变,人生的意义是自身赋予它意义,你想有它有什么意义就有什么意义。

最后,要关注于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也不要过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来,当下才是进行时才是最可靠的。

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我们可以做的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所做的很多逃避现实的事情没有意义,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立足当下看未来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六

在《被讨厌的勇气》(以下简称《勇气》)这本书中,一方面,作者提到了这样的观点:人的性格或秉性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说: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做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即在“利己”这一意义的善。我们选择了“不幸”,恰恰是因为我们认为这对自己是一种善。包括我们选择不改变,也是因为我们觉得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不改变还是要轻松一些。

在我看来,这种善本身就反映出了人本质上几乎不可改变的特征,和每个人天生的秉性密切相关。譬如对有些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对自己的善事,就是说光是学习本身就能给他正向的反馈,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刺激,因而学习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也很快乐。然而如果是违背秉性的事,那么就事倍功半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被讨厌的勇气总结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七

最近看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内容是在讲述阿德勒的心理学,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用目的论来分析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认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接下来,运用目的论的观点来分析一下以下的行为。

1、最近在家里闲来无事,终于有时间可以做之前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了,比如学习、健身、看书等等。想好了就要开始行动了!刚打开书突然发现有个事情需要现在处理一下,处理完了就开始学习,刚忙完发现自己了,不能亏待自己要吃点好吃的,在吃东西的时候得看个剧刷个视频啊饿,光吃东西太无聊了。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每天都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没有时间学习。可是实际上是这样的吗?不是。我是因为不想学习,所以制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订了今天要学习的计划,但是因为课程时间太长、老师讲课太无聊、还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学也没有时间学习。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了逃避学习刻意制造出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每次学习时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为都是逃避学习的做法,不是因为有了这些事情没有办法学习,而是为了逃避学习刻意制造了这些事情。

2、性格内向的人,不太喜欢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为内向所以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论:因为在人际沟通、交通方面有障碍,害怕和人说话,不想去和人交往,所以表现出来内向借此来逃避和人交际。

3、以前的好朋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联系了,有时候也很想去联系,但是每次都会想到之前以前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于不能甚至不敢去联系。之前的想法:因为过去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应该联系,保持现状即可。目的论:因为不想或者不敢联系,所以想起了以前发生的事情,来加深自己的这个念头。

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所做的很多逃避现实的事情没有意义,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立足当下看未来才是王道!

相关范文推荐

    聘请代课教师的申请书(模板20篇)

    好的申请书不仅需要内容准确、完整,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接下来是一些来自专业写作机构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灵感。

    小学教师的教学计划与目标(模板20篇)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能力,确保教学的适度难度。希望大家通过以下教学计划范文的参考,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本学期,我校教学工作的中

    初中最美教师演讲稿(优秀15篇)

    教师演讲稿是一种与学生、家长和同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机制,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教师演讲稿,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幼儿园的期末总结会议记录(通用16篇)

    学期即将结束,对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学习和成长进行一个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一些学霸们的期末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灵感。时间老人又画上一个岁月的年

    招生主管工作总结(模板18篇)

    月工作总结是每个月末对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在为写月工作总结而烦恼吗?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灵感

    事实求是心得体会(热门16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对某个事物、经历或工作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心得体会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行业或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和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员

    数学文化与生活心得体会(优质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对于自己成长的一种总结。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没接触《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之前我就经

    辅警专项整治活动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思考和认识的总结和归纳。具体的心得体会范文如下所示,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第一段:引言(100字)。2019年11

    给领导写申请书格式(精选21篇)

    撰写一份成功的更多申请书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申请的目标和内容,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写作思路

    说服的心得体会(专业14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心得体会范文4:在工作中,我发现与他人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我们能够有效地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