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文锋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

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8.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片段,或许能给您一些启发。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一

在太空生活长达六个月的三位航天员终于要“回家”了!这一消息成了万众瞩目的对象。通过直播视频,我不仅欣赏了神舟十三号成功着陆的过程,也了解了不少关于航天的知识。

在即将出“黑障区”、进入大气层时,虽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温度达到1000度左右,但是有科技的支持,再加上穿上了太空仓服,因此宇航员们能够保持身体的'舒适度。我们也不禁为科技的力量而感慨。

当类似于降落伞之类的东西敞开之后,我心里的那块石头也随之落下。因为这象征着宇航员们已经穿过大气层来到了地球之内,同时也能象征着能够安然无恙地着陆。经过不断地递减速度,宇航员们与地面越来越近。当释放完多余的燃料后不久,随之而来的便是神舟十三号安全着陆的喜讯。这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二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最复杂、最困难、最严格的系统工程。根据空间站建设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发射、4次货运飞船和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设,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应用和发展阶段。

每一次飞行任务都是一个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过飞船箭体和测试仪器,日夜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关系到成败,谁也不能掉以轻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几十人的吊装团队一起执行任务,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小。每一款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几十个螺栓一次对准。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负责吊装工作。为了快速稳定,他创造了自己的训练方法,在挂钩上系上焊条,操作起重机从高空插入啤酒瓶口。练习结束后,他和同事挥动了沉重的起重机铁臂,就像挥动手臂一样灵活。

飞行千万,安全第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队以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车、返回等任务的各个阶段准备了保障航天员安全的计划和措施措施。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将首次启用,以确保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和道路,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进。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三

火箭发射升空约40分钟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火箭发射。”就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前,现场观看的.人们打开了手机,情不自禁的开始倒计时,“倒计时和火箭点火几乎一致!”

因为这次发射是在晚上,所以当倒计时到最后点火那一秒时,顾晓燕看到火光从火箭底部闪出,紧接着火焰和烟雾升腾而起,照亮了整个发射区域,她还感受到了地面的震动。而几秒钟后,随着低沉的轰鸣声传到了现场观看发射的人群中间,看着火箭逐渐腾空而起,那一刻,所有人都开始欢呼!

“太激动了,为祖国自豪!对中国航天骄傲!”已经距离发射结束约一小时了,感受到她激动的'心情,“我们看到了神舟十三号飞向苍穹的全过程!”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四

自古以来,人类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遐想,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神话与传说。我们的先人们脚踏在大地上,仰望着天空给他们设置的极限。

但是无论怎么样的限制都无法阻挡人类探索的脚步,1969年,人类踏着嫦娥曾经走过的道路,飞向了传说中的广寒宫。而到了现在,我们中国人要在浩瀚的`宇宙中创建出一个自己的“广寒宫”――空间站。随着神舟十三号的一飞冲天,完成了不可能的径向对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使中国航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继北斗卫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壮举。

曾经的我们创造神话与传说,现在的我们就是神话与传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五

20xx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为我国敲开了了太空的大门,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已然实现。而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十八岁了,它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已经成长为蓬勃的青年。我们的三位宇航员承载者"青年"宇航事业的梦想,又一次踏上太空之旅。

在国歌声中,三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迈着自豪的步伐走过欢呼的人群,发出激昂的宣誓。与此同时,一股民族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是就我们伟大的航天事业!

"最难得不是训练有多难,工作有多难,学习有多难,最难的是如何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情,用最高的标准和热情十遍的做好"翟志刚说。热爱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坚持自己的热爱,并且把热爱当成理想实现的时候,热爱就很伟大。

"在太空里会不会做梦?""在太空,不管会不会做梦,我都已经在自己的梦里。"对于荣获多个首个,最佳的女宇航员王亚平来说飞向太空就是她的梦想。从王亚平身上,我看到了这个时代女性的力量——有梦想,肯努力,会坚持。拥有梦想并不奇特,但是为了梦想付出努力并且实现时,一切就会变得很酷。

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是祖国实力的彰显。祖国繁荣发展,也在激励者我们不断努力。新时代年轻人不仅要有梦想还要有追逐梦想的勇气。只有将勇气化为动力,我们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梦想无垠,步履不停,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正在推动中国航天拥抱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这是每一个航天人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六

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相比,神舟十三号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同:

一是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

二是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

三是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

六是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七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主要目的:

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

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八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神舟十三号发射进入倒计时,“十,九,八……三,二,一,点火升空!”随着一声巨响,火箭笔直地冲入云霄,离开了地球表面。紧接着火箭开始抛弃小型助推器,然后火箭的外壳开始分离,“神舟十三号”的真面目这才展现出来。最后与大型空间站相连。

我还收看了航天员在太空的“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小餐桌,马桶,竟然还有洗澡的地方。我得知这次三位航天员将要在那里度过6个月,这比神舟十二号的'时间多出了一倍!这不由得让我为之震撼!我们祖国的航天技术真强大!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九

随着一声“点火”的命令,一簇桔红色的火焰爆发出强大的动力,瞬间推着载有三名宇航员的神舟十三号飞向太空。短短半小时,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的航天技术、火箭技术的进步与强大。

作为学生,我们在学习上应该学习航天设计人员的谨慎与认真,火箭发射的成功也就是学习之后的`成果。认真努力才是有效学习的方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船,达到或优于第三代国际载人飞船技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今天凌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今天早上,老师让我们看神舟十三号飞船的发射,我们每个同学都迫不及待的等待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随着神舟十三号成功飞上蓝天,我心中的疑团也一点一点的消退了,心中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接着火箭上的两个小火箭落了下来,紧接着是外壳和一个副的推进器也落了下来,终于所有不必要的东西都落了下来,太阳能板也伸了出去,神舟十三号终于进入了预定的轨道,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了!所有的同学都在欢呼,因为这是中国对宇宙探索迈出的.新一步,是中国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又一个起点。

此时此刻,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理想——当一名优秀的宇航员!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

半个多世纪前,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现如今,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一个个饱含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任务,一次次展示着中国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现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九霄逐梦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不懈拼搏、自主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又是一载金秋十月,又是一度家国梦圆。这次太空之旅,不仅能刷新中国人在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我们更能和他们一起体验在太空过春节……科学探索再次与航天梦想在太空奏响协奏曲。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出征前所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宇宙探索无止境,太空奏响中华曲。每一次神舟发射总是激动人心,为祖国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总是鼓舞人心,为时代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美丽启航,我们欢呼。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中国精彩!

飞天梦瑰丽,乐章总嘹亮。每一次神舟发射都会给我们奏响诸多“首次”交响乐——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过春节;等等。每一个“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创新的成果,每一个首次都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结晶,正是在这些“首次”中,中国航天事业昂首阔步,中国复兴伟业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荣,任务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壮美事业的伟大音符,是总结,是升华,是更上层楼的力量凝聚。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神舟十三号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通过神舟十三号任务,将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与协调性。神舟十三号任务结束后,还将组织进行全系统综合评估,满足要求后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所以说,其任务意义非凡而深远。

探索星辰大海,中国征程壮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组合完美,“老中青”结合,抒写完美中国太空新记录。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两弹一星”让世界瞩目,“载人航天”挥毫惊鸿之笔。“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丽传奇,刮目奇迹。九霄逐梦问天,阔步强国征程。上九天揽月,观天上宫阙。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共和国发展壮美诗篇。

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伟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员王亚平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我们期待除夕守岁时,能够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神舟十三号任务展现中国为载人航天探索这一人类共同事业作出的新努力、新贡献;中国必然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奋斗是梦想的翅膀。一代又一代的宇航员在航天试验田中努力工作,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的天宇,在一贫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的试验中奋进,在精益求精的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宇航员需要扎实的基础,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冷和夏季的刻苦训练使他们具有超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宇航员和宇航员把艰辛和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用志气锻造骨气,用骨气积累信心,在不断的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和突破。从神一的成功发射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程,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是双脚踏出来的。它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自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以来,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贯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弯路是必不可少的,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挫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成为先锋,才能成为先锋。只有敢于冒险,才能闯出新世界,抢占新高地。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回顾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巨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探火,从大胆的设想到成功的实践,都体现了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苦跋涉,再到辉煌成就,在浩瀚的太空中留下了中国的身影和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中国的精神和力量。这种精神和力量必将引领14亿中国儿女齐心协力,激荡伟大的力量,奋进新征程,梦想新时代。

今天早上,老师让我们看看神舟十三号飞船的发射,我们每个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等待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神舟十三号发射时,我们都担心它不能送三名宇航员飞上太空,与天宫一号连接,点火时发出。火太大了,我在想会不会引起火灾。

伴随着神舟十三号成功飞上蓝天,我心中的疑团也一点一点消退,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然后火箭上的两个小火箭掉了下来,然后壳和一个副推进器也掉了下来。最后所有不必要的东西都掉了下来,太阳能电池板也伸了出来。神舟十三号终于进入预定轨道,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所有的学生都在欢呼,因为这是中国探索宇宙的新一步,也是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另一个起点。

此时此刻,我有了新的理想——做一名优秀的宇航员!

今天凌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未来担负着发射空间站舱段的重要使命,首飞意义重大,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打赢了这场硬仗、关键仗,增添了完成后续任务的强大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不惧风险挑战、勇于突破、敢于登攀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开空间站时代大门,中国航天展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时间提前公布,最终火箭一秒不差地实现“零窗口”发射。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几次任务都将发射时间提前宣布并精准到分,充分显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气来自于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以来载人航天的16战16捷,也源自于在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的载人航天工程中,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识始终得到贯彻和坚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战未知的求知若渴。发射成功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厅屏幕上打出这样一行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奋斗是对奋斗者的奖励,中国航天剑指浩瀚苍穹,“长征”永远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xx年前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太空时代,到今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徐徐展开,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征程。空间站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步跨越,但巨大收获也将无可比拟,能够加快中国乃至人类探索、开发、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飞跃,也能推动航天成果更广更深地造福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作为近地空间的一个创举,空间站的建造将为进一步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铺下基石,成为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创新实践。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目前,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10月16日00时23分。

刚刚,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22时50分。

发射塔架顶部的第四组回转平台已打开,露出火箭逃逸塔。

22时25分。

航天员在飞船返回舱进行发射前准备。

22时18分。

3名航天员陆续通过飞船轨道舱进入返回舱。

21时56分。

3名航天员到达发射塔架,准备进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等待飞船发射。

21时43分。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

今天凌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今天凌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三名宇航员像利箭一样刺破天空,飞向太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大成功,也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战役。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护航技术支持。

中国电科22所信息保障团队早在任务发射初期就已经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该团队全力为该任务提供空间无线电波环境情况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该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高精度无线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以确保航天测量和控制、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控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由中国电科22所开发,形成了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搜索救生网络。

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希望中国航天人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认真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结合学习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党员干部当涵养“两股劲”。

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中涵养一股韧劲。航天员训练时需要承受8个g的抗压,经受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大地测量队员足迹踏遍天涯海角、高山荒漠,纵使面对“生命禁区”也眉头不皱一下。天大地大,使命和任务最大,只要任务有需要,就没有吃不下的苦,就没有打不下的山头。党员干部也当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涵养这种不怕吃苦、勇于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涵养特别敢战斗、能战斗、会战斗的精神,在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一脚泥水、一把汗水的“吃苦”中,在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的战斗中,精准把握民心民情民意,做出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措施、办法。关键时刻敢于“扬眉剑出鞘”,朝着“硬骨头”举起铁榔头。以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誓要攻下“娄山关”、拿下“腊子口”的韧劲,团结带领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阔步前进。

从“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中涵养一股拼劲。作为国之重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来没有“救世主”,没有外人现成的技术资料和全面帮助可供使用,靠的就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拼劲。中国载人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自主创新道路。也正因此,我们牢牢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员,其中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但任何困难吓不倒中国航天人进军太空的不屈意志和如磐决心。航天人每一次夜以继日的攻关、每一次不眠不休的演练、每一次攻坚克难的冲锋,背后都是一颗对党绝对忠诚、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每一次舍小家为大家的别离,每一次开启星辰大海的探索,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点滴进步。当前,在党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很多工作可能需要10年、20年,乃至几代人持续压茬推进、不懈拼搏。党员干部当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以时不我待的担当,在“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功成必定有我”的自信实干之中,拼出一条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的光明大道。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空间运输的方式也将实现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由单一航天运输向航天运输与空间操作相结合等重大突破。不难想见,随着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必将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一次次飞向太空,开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发射,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们去不懈奋斗。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更大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60多年前,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不断努力奋斗的真实体现。

未来,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我国运载火箭能力将再一次实现新跨越: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正按计划开展研制,以实现运载火箭整体的“更新换代”;长征五号火箭将先后执行多个重要发射任务,支撑我国探月三期月球采样返回、2020年火星探测器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稳步实施;重型运载火箭有望在2030年实现首飞,使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水平和能力进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空间运输的方式也将实现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由单一航天运输向航天运输与空间操作相结合等重大突破。不难想见,随着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必将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一次次飞向太空,开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

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发射,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们去不懈奋斗。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更大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一

周五晚上,我和我的家人共同观看了神舟十三号发射视频,实在令人激动万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实在是为祖国而自豪,也为航天人们致敬。每一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耀眼的“航天星”,他们怀揣航天梦,勇攀高峰,用实干和创新实现中国航天一项项伟大的成就,在浩瀚的太空中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过去已成历史,未来依然可期。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上,我们期待留下更多的中国足迹。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二

我们的浩瀚星辰中,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宝贝别哭,妈妈去给你摘星星了!”是属于母女之间独有的温情和爱意!“北京明白”“正常正常正常”随着响彻神舟大地的一声声明白、正常,是中国用独有的美妙旋律,发出让全体人民最安心的声音!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飞天梦”从未断绝。在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梦想变为现实,中国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创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艰难,都离不开祖国背后的强大支持,我深刻体会到生在新中国,长在国旗下的幸福与骄傲。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见证梦想成真!

我们一起盼望着来年春暖花开时,英雄凯旋回家日。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三

最近我们航天事业频频传来喜报,又成功发射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观看直播呢?相信看了直播的'心中一定是无比激动和自豪。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时间,搭载神舟十三号的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轨道,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的序幕。如今,“北斗”“神舟”“天舟”“嫦娥”“玉兔”“天问”……星辰大海中,中国“星”亮晶晶,中国已由航天大国开始迈向航天强国,当然,我们曾经艰难,曾经受制于人,但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无人可以阻挡,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实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会在星辰大海中独领风骚。

中国航天即将进入新时代,让我们仰望星空,为中国航天祝福,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征途漫漫,努力奋斗,弘扬中国航天精神,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四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教室里一起观看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直播课,其中我觉得最深刻的就是王亚平阿姨拿一个像放大镜一样的东西,再拿出水袋,把水袋里边的水挤进那个圆形的框上。王亚平阿姨说让它变成一个大大的水球,只见她不断的往那个像放大镜一样的东西里加水,那个大水球慢慢的膨胀起来了,她还把自己和女儿做的粉红色的小花放在水里,小花瞬间就开放了。接着王亚平阿姨又把一个装满空气的东西往水球里挤,但是透过水球里的那团空气,看见王亚平阿姨是正对着我们的,可是从水球里看,王亚平阿姨是倒过来的。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实验——就是王亚平阿姨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杯水里,又拿筷子顶了几秒,乒乓球竟然没有浮起来,王亚平阿姨把没有盖上盖子的水杯倒放在空中,杯子里面的水和乒乓球竟然没有倒出来,这可真是太神奇了。

通过这堂课,让我懂得了好多科学道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太空的奥秘和有趣而神奇的宇宙飞船,让我明白了,科学无处不在和祖国的强大。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我们的祖国科技越来越发达。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五

今天上午十时四十四分,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船开始发射。我们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等待这个时刻的到来。见证了神舟十四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又上升了一个新台阶。我更加坚定了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一定要发奋学习,努力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价值。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六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神舟十四号火箭的发射直播。当火箭载着三名宇航员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直冲云霄的瞬间,我再次被震撼了。

无论是研发火箭发射的科技人员,还是漫步外太空的宇航员都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强壮的体魄。我一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锻炼身体,将来有一天也能探索宇宙的奥秘,实现我的航天梦想。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七

今天早晨,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神舟十四号发射直播,实在令人激动万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祖国而自豪,也为航天人们致敬。每一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耀眼的“航天星”,他们怀揣航天梦,勇攀高峰,用实干和创新实现中国航天一项项伟大的成就,在浩瀚的太空中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过去已成历史,未来依然可期。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上,我们期待留下更多的中国足迹。期待神舟十四号航天英雄凯旋归来!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八

认真看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见证历史时刻,共享祖国荣光,为中国航天感到骄傲,看到航天员挥手出仓的那一刻,听到那句“感觉良好”,心情无比激动与自豪,感谢他们的付出,向英雄致敬。六个月的太空探索任务圆满成功,欢迎英雄回家,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神舟十三号飞船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九

神舟十三号,简称“神舟十三号”上帝十三,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13艘航天器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六次飞行,也是这一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根据计划,神舟13号宇航员将在轨道上停留六个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今天凌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未来担负着发射空间站舱段的重要使命,首飞意义重大,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打赢了这场硬仗、关键仗,增添了完成后续任务的强大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不惧风险挑战、勇于突破、敢于登攀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开空间站时代大门,中国航天展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时间提前公布,最终火箭一秒不差地实现“零窗口”发射。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几次任务都将发射时间提前宣布并精准到分,充分显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气来自于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以来载人航天的16战16捷,也源自于在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的载人航天工程中,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识始终得到贯彻和坚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战未知的求知若渴。发射成功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厅屏幕上打出这样一行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奋斗是对奋斗者的奖励,中国航天剑指浩瀚苍穹,“长征”永远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xx年前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太空时代,到今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徐徐展开,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征程。空间站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步跨越,但巨大收获也将无可比拟,能够加快中国乃至人类探索、开发、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飞跃,也能推动航天成果更广更深地造福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作为近地空间的一个创举,空间站的建造将为进一步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铺下基石,成为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创新实践。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改革发展史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还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或经历的理解和记忆。这是一些年轻人的心得体会,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探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这几个月来,我

    晚上拉练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鬼吹灯读后感(通用16篇)

    读后感是表达读者对作品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看法和感受的一种方式。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它们的观点独到,表达生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

    执行董事和总经理的竞聘演讲稿(通用15篇)

    竞聘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每一次参与都是一个宝贵的经验。以下是一些成功的竞聘范文,以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份引人注目的竞聘信。

    班长竞选申请书格式(精选15篇)

    竞选是一种通过竞争和表达来争取某个职位或荣誉的行为,它可以展现个人的能力和价值。竞选是一种竞争激烈的过程,候选人需要展示自己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赢得选

    这就是中国第十期心得体会(实用15篇)

    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会积累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领悟,这些都可以作为心得体会的内容。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

    了解新疆心得体会总结(精选15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对某种事物或经历感悟和思考的文字表达。它可以让人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所思所感,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智慧。我觉得写一篇心得体会真的是

    影视导演心得体会范文(13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映出自己的感悟和成长。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精品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引导。影视导演作业是培养学生创造力

    暑期我的爸爸大全(23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有独特的观点,还要有充分的论证和有力的实例支撑。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感受文字的魅力。这是我的爸爸,他长着一脸胡子,一双眼

    读书活动通知(优秀17篇)

    为迎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图书馆决定于4月21—23日在xx校区东西院、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举办"书香校园文化理工"阅读推广系列活动之迎接世界读书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