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纸韵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

读后感是我们阅读过程中的一种思考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籍的主题和要义。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读后感,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一

有一个人,她是上帝赐给我们这个世界的礼物,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爱”是什么,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是要爱人,同时也是被人所爱的。她善良,仁慈,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微小的事情。他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她就是德兰修女。

1、爱。从德兰修女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爱。现在我的身边,不缺少面包,缺少的是真情,热情。和加尔各答的穷人相比,我们生活在天堂里。但我们失去了体会爱的能力。修女在繁华的大街上看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街旁垂首独坐。修女本能的走过去,握住老人的手,长时间的保持沉默。老人抬起满脸泪水的脸,说: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握过这么温暖的一双手。爱,让被爱的人感觉到了被尊重。人活着,除了口粮外,还需要爱,仁慈,体恤。在你付出爱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让爱从我们身边开始,从家庭开始,付出微笑,付出时间给身边的人,直至感觉到痛苦。假如你连整日相见的那个人都不爱的话,那你怎么能爱一个看不见的人呢?在修女看来,祈祷付诸行动即是爱,爱付诸行动即是服务,因此没有爱的服务是没有意义的。在看完这本书后,班里组织看了《最美孝心少年》,虽然现在对看这类电视节目持中立态度,但我还是带领大家分享了我从中感受到的力量:天助自助者。让我们从身边的父母开始爱起: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在家长会上也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汇报,家长们都非常感动。

2、评判。修女从不评判人。在她看来,评判别人就不是爱的表现。“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上帝也要怎样审判你们,你们用什么量器来量,上帝也用同样的量器量给你们。你为什么只看见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作为老师,我深深知道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从开始上学的那一天起,爸爸妈妈就教导孩子要听老师的话。我们也经常从家长的口中听到,孩子就听老师说的。所以,在和学生交流时,我都保持这冷静,尽可能的不说过头话。在和周围的人接触时,我也知道,我们往往会因为一句无心的话,而把一根钉子钉进别人心里。在修女看来,这根钉子不管定在谁的心里,伤痕都是永远存在的。我今天在跑操的时候,还想:这届学生,经过我的三年的鼓励和欣赏,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现在需要适应我的思想,我的要求。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期待着明显变化早日到来。

3、尊严。任何人在修女眼前,都不会感到自己是一粒可有可无的尘埃,而是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她认为,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重要的。无论是生病的,残缺的还是垂死的,都值得付出全部的爱。那又怎样去付出自己的爱呢?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个人微笑,你就多多少少给了这个人一些爱,即使你什么也不做。我想一位美国记者的经历最能道出我现在的心声:也许我能慷慨而友善的对待一个乞丐,或一个穷人,但我无法为那些垂死的患有各种肮脏可怕疾病的人清理溃烂的伤口,为他们洗澡。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我心中的同情,怜悯和信心还很弱小,还不足以承担那样深重的苦难。我知道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我很渺小,我还需更努力。

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能忠于小事却是一件大事。

让我的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二

一口气读完了《岳夹夼传》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疾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三

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但是我却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那儿的人没有家,没有钱,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是一堆垃圾。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他们不求回报,他们过着和穷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很快乐。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奥特曼一样,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爱。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给她取名为:龚莎。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的身后,向他们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还和别的小朋友抢零食。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生怕我哪碰伤了,哪摔疼了。那时的我只会说:“爸爸,我要这个。爸爸,我要那个。”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别人,关心别人,哪里会问出:“爸爸,你有没有治疗贫穷的药?”而那时候的姆姆,已经在关心穷人了。姆姆一生都在帮助穷人,就在她还是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时就已经开始了。

德兰姆姆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再看看我,我在学习的时候,生活的时候,经历的困难与德兰姆姆的困难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却时不时就想要放弃。这道题不会做了,就想着不做了。看见考卷上的压轴题,就直接放弃,有时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语文看文言文的时候,读不懂了就不读了,随便翻译一下就草草了事。学游泳的时候,呛了几口水就再也不肯下水去了。学炒菜的时候,被油溅了一下起了个胞就不再接近油锅了。我的那些困难是多么的小啊,有的简直都称不上是苦难。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我完全可以克服它们。但是我缺少的正是德兰姆姆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一生的坚持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啊!

姆姆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姆姆从来都不穿袜子,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她认为只有体验穷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没有一个穷人会对那些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在乎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不切实际。说得多做得少。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德兰姆姆一生坚持贫穷,只要一有钱就把它奉献给这项事业。我想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了,而坚持贫穷就更难了。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对上帝的热爱,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连坚持每天写日记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是一生坚持做一件事。姆姆一生的坚持,让我再一次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她爱世人所不爱,她爱世人所畏惧,她爱世人所遗忘。她努力一生,只是想给那些最穷的人安慰、温饱和做人的基本尊严。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特立独行做的却是所有人都希望做的事。

书后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人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自己的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个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在地狱,每个人只想着自己。他们不懂得互相帮助,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饥饿,他们绝望,他们生活在地狱。

在天堂,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他们懂得互相帮助,他们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生活在天堂。

也许地狱更加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只想着自己,不会去关心别人。人们贪婪的索取着,却不懂得回报。每当商场有免费赠送的活动时,人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的挤过去,把商场围的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如此贪婪的心,都想要尽可能多的得到自己不劳而获的东西。

9月5日9点30分,这位深爱穷人,同时也被穷人挚爱的伟大修女,因为心脏衰竭在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总部安然辞世。让我们从加尔各答悲伤的雨季回到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如何去做,如何去爱。

德兰姆姆,一个被赐福的伟大的灵魂。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四

很久很久没有这么感动了,当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的时候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但随着对基督越来越多的信,开始关注到这本书。

书封面的老妇人满脸的皱纹,看上去是那么的苍老,她的手更是让人心有不忍,感觉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沧桑,但当我翻开书,看到第一页圣方济各的和平祷告词的时候,我潸然泪下,因为那段祷告词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主啊,求你使我们成为你和平的工具,

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

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

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

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

主啊,求你给予我们那梦寐以求的,叫我们不求安慰,但去安慰,不求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圣方济各的和平祷告词。

教会的姊妹告诉我说,只有生命能感动生命。

所以我抱着被感动的心看了《德兰修女传》。

当我看到德兰修女因爱上帝而愿意一生都去服侍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的时候,我一直都忍不住的掉泪,她的所作所为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爱一个人,爱一个家庭是需要怎样的付出。她为了照顾那些穷人中的穷人所放弃的,所承担的,所接受的,比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多得多。

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忍耐,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包容,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坚守。而这种爱来自上帝,是因为天父爱我们,所以我们因着上帝的爱去爱身边的人,爱我们至亲至近的亲人。

德兰嬷嬷去爱那么些跟她毫无关系的,生命垂危的,穷人中的穷人,不是一天,而是一辈子。带领着那么些年轻的修女去完成了在旁人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们将所有的荣誉、称赞、感谢全都归于主,过着最清贫的生活,体会着穷人中的穷人的那种卑微,也为这些人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看到德兰嬷嬷我才知道,人可以如此的无私,而且还是为了那些毫不相干的人。但其实嬷嬷是为了主,她服侍这些穷人中的穷人的时候其实是在服侍主,因为她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归于主。

从嬷嬷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妈妈,看到了她在服侍我姥爷时候的耐心和爱心,看到了她当年在照顾我爸爸时候的忍耐和爱。我才慢慢的知道了,爱其实真的不是口里说的,而是行动里做的,对我们深爱的人的那种爱心和不抛弃的恒心。

每个婚姻和家庭都是蒙上帝祝福的,上帝也给我们无尽的爱,对家庭的,对丈夫的,对父母的,对孩子的,这些爱的能力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当我们不停地从上帝那获取爱的时候,我们就有能力用我们的爱去支持我们的家庭和婚姻。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不轻易发怒,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德兰嬷嬷一生都生活在爱中,她真的做到了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和忍耐,无论遇到多艰难的事情,她始终没有终止过对上帝的爱,所以她最终得到了世人的爱。

学会如何去爱,真的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五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六

刚刚读完《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近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效仿。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七

最近,我读了华资姊妹的《德兰嬷嬷传》。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这是一位崇拜德兰嬷嬷的印度商人为她写的五句话,这五句话高度阐释了德兰嬷嬷一生所行走的道路,接下来,我们用这五个点来分析德兰嬷嬷的一生。

一、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德兰嬷嬷生在阿尔巴尼亚的马其顿,这里位于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在美丽又多灾多难的环境中出生的.德兰嬷嬷从小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多愁善感使她沉默,沉默的她常常会跟上帝说话,享受在他里面无比的大爱。

二、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虽然,她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她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经常带她去教堂守礼拜。但是,任何信仰都是从祈祷开始的。因为祈祷是与上帝的连接,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神的大爱和这份信仰的真实。德兰嬷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进行的宗教教育不一定会带来敬虔的后代,只有体验到信仰的真实才能带来敬虔的后代,但是符合真理的宗教教育是体会真实的信仰的开端。而身教永远是一切教育的良好开端!

三、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耶稣在世颁布的唯一一条命令也是最后一条命令就是爱,一个爱神的人必定是遵守上帝诫命的人,一个遵守上帝诫命的人必定是一个爱人的人。德兰嬷嬷遵行上帝的旨意,一生活在对上帝的爱中。在妈妈的影响下,小时候,德兰嬷嬷就积极帮助穷人。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对她一生爱的总结:母亲的言行就这样影响着小龚莎,使她成为成为德兰修女后,懂得在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尊重是不可获缺的,爱是重要的。穷人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并不是没有尊严。所以当你为穷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他感觉到,你并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爱。一个不爱人的人怎么能是一个爱神的人呢?如何让后代成为爱神的人,关键是在于给后代培养一颗爱人的心。

四、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有一颗火热的爱心是一定会产生美好的行为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足以证明她一生服务的成果:9月6日,印度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印度进入国殇期,并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同时宣布9月13日举行国葬。印度政府不仅派出了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灵枢,还派出了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我们要记住,没有一次嘉言美行不会产生影响。

五、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过德兰嬷嬷的麻烦。尤其是当印度教徒们知道了主持的事后,他们的态度就改变了。他们不仅不再反对嬷嬷,还帮助修女们上街寻找病人,并且捐钱给德兰嬷嬷。有个印度教徒对姆姆说:“现在我知道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了,你们把那些不幸的人拖回来,然后再把他们背到天堂里去。”书中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甘心服务他人,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总会变成我们的支持者,会给我们一个和平的环境。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八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fsir)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九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让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兰修女在救治身患绝症,被父母抛弃的婴儿最让我感到不解。以前有记者就此问题问她:救这些婴儿有什么意义,都是活不久的。而她举起一个腿被虫咬没的婴儿说到“意义就在这”。记者感到很吃惊和迷茫,继续问:“这样的婴儿活不久的,真的没有什么意义”。而德兰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说:“我们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个人,才能真正爱人类。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抽象的人类在哪里。”是的,难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婴儿才有意义吗?不是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有权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当这个小生命遇到困难时,同为生命的我们不应该抛弃他,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去挽救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也许他最终没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丢弃他。尽可能让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温暖友爱的而不是寒冷无情的。

就像我们自己为了考试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为什么不说那一分,半分也没意义呢?又不是十几分、几十分,何必在意!因为前者与我们利益无关,而后者关系到我们的奖学金、能不能上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关系到将来;难道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如自己的将来吗?不一定吧!我们现在读书学习早已脱离其本质,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未来享不尽的物质生活,这应该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像德兰修女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赢益成为整个社会的目标”。是啊!我们虽然为自己的利益、目标付出了很多,但却很少顾及其他人的利益与感受。我们应该像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上标语所写的那样:“花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头;花时间祷告,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花时间笑,那是灵魂的音乐。花时间给予,那是天主的特恩。花时间友善对人,那是通往快乐之路。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是的,我们很多人只会索取,却不会给予,总想自己不能吃亏,要多赚点好处才对得起自己。以前总是能从老人嘴里听到:“吃亏好啊,吃亏是福啊,吃点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啊,能让之间的感情更牢固。”但是现在社会哪里会吃这一套。如果你经常给予,那么换来的大多是别人更加无情的索取,然后背地里说你傻,就是一个傻大个,对于这样的人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人而异吧!包括嘴上讲的兄弟很多也是假的,没什么事的时候嘴上总是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真有难时:只能自己背,而且不一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难。所以,我很难理解老一辈人所说的:“吃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也许是因为时代不同吧!还有一点是关于“钱”的,有时候自己有急事需要钱时,向那些平时跟你关系感觉还不错的人借,基本很难借到。所以除非迫不得已,别去向别人借钱。社会就是这样的,永远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十

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近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效仿。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十一

首先我申明我没有把这本书读完。比较大的一个理由是作者文笔太生硬,可能是因为作者参考资料大多为英文,所以语言有欧化的感觉,读起来不顺。另一方面作者的语言过于幼稚,没有人物传记应有的生动性,几乎是平铺直叙,很难使人通过文字对德兰修女的一生有所感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失败的传记。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因不能理解基督教的教义而引发的不能理解德兰对基督的爱是我没有坚持把这本书读完的另一个原因。看评论觉得大部分读这本书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来阐述我对这本书以及德兰的一些看法。

诚然,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强调德兰对基督的爱会感到反感。所以“这本书是不是不适合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来读”这点存疑。我不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时我也不认为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装逼而骄傲的事情。心怀慈悲,头脑清明,不迷失于宗教也不迷失于无信仰,那有没有神又有什么重要。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感受人文情怀,不过这本失败的传记传达的人文情怀实在是令人难以感知。但是它引发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现代人的迷失。无法理解这本传记应该可以看作现代人的迷失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是因为缺少对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体的信念,所以强烈的感情表达越来越少。缺乏虔诚而炽热的爱导致现代人内心冷漠,勇气短缺,又引发人们盲目地跟风追求物质成功。因而物质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德兰说的“现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兰心中有爱,她爱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远都明白自己为何而出发,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现代的很多人目标与信仰的合一(目标即信仰,例:以物质成功为目标,且以物质成功(的人)为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极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兰的伟大在于她全身心的奉献,这是一种我难以想象的无私。我曾想过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迷失,不过从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头脑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这种执着不仅没有使她丢失自我,相反恰恰是这种执着使她抛开个人的羁绊,释放自我,实现人生大爱。我觉得这是一种胸襟,是一种风骨,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是一切宗教或者信仰的殊路同归的大成境界——大善大美。

在众多人迷失于物质的今天,谈大善大美未免太过空泛。自我救赎是走近德兰,走向大善大美的第一步,学会思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不在路途中迷失。宗教是指引人走向善美的工具,但是在今天太多人太过狂妄,太过自信,所以抛弃宗教,最终迷失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十二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专业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13篇)篇十三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疾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小学生六一儿童节演讲稿(案例14篇)

    小学生演讲稿是小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小学生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创作灵感。尊敬的辅导员老师、亲爱的队员们:大家

    实用女生打篮球的心得感悟(通用12篇)

    我意识到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是一个对自己进步的机会。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

    优质工程法律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掘自身潜在的优点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出色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秩序的基石

    2023年交叉审计心得体会版(汇总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过程,对自己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文章,欣赏他人的思考和总结。

    最优幼教心得感悟大全(15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思考,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指导。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模板,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调整。转眼间,军训的第一天就结束了。在导

    优质恐龙园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6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2023年机关工作行为规范心得体会(汇总18篇)

    通过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下面是一些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篇

    精选业务员绩效考核方案范文(20篇)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小编为大家选取了一些精选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

    优秀书香家庭计划书(案例18篇)

    通过编写计划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我们的时间和资源,实现我们的目标。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计划书样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编写计划书有所帮助。何xx家庭阅读氛围浓郁,每天

    优秀线路维修报告大全(14篇)

    在工作或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撰写报告范文,以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或工作进展。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报告范文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思路和技巧。尊敬的:xx乡所大楼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