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灵魂曲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

读后感是对所阅读的书籍或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的结果,是对作者观点和主题的思考和评价。请大家看看下面这几篇读后感,相信你们会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和启示。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一

第十二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本章孔子旨在告诉我们贪生怨。《说文解字》曰:“放,逐也”。《广雅》以“放”为“置”。《庄子·天运》有语“放风而动”,“放”是依赖,依靠的意思。《新唐书·隐逸传序》引用孔子语义,曰:“放利之徒,假隐自名。”“放”是追逐的意思。后儒孔安国也说:“放,依也”。他认为每事依利而行是取怨之道。宋代士大夫多用心于义利之辩。今不妨引用不同学派之代表性解读,综合参考之。理学家程颐在《程氏经说》中说:“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盖欲利于己必损于人”。程伊川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以损人利己为招怨之道。王荆公后学陈祥道在《论语全解》中说:“利者,外物也。求在我,所以寡欲也;求在外,所以多怨也。所谓多怨者,不怨已多怨乎人,人亦怨乎已”。清儒认为陈祥道多杂老庄思想,寡欲说可证清儒不虚也。然而就“多怨”至简的说法,陈用之解释为自己与别人互相埋怨倒也比较中肯。湖湘学派张栻《癸巳论语解》多经朱熹编辑,敬夫、晦庵二人已是多年朋友,可以把《癸巳论语解》看做朱夫子赞成的解释。张敬夫说“放,依也。放于利而行者,凡事毎求便利于己也。怨,由不得其欲而生。彼虽每求便利而事亦岂能尽利于己哉?不得其欲则怨矣。其胸次扰扰,无须臾以宁也。若夫君子正己而已,无所求利,故无不足。而奚怨之萌哉?”

综上所述,“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事的原则是逐利或者凭利益行事的话,那么,当他做事损人利己时他就会招致对方的怨恨,如果他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埋怨社会或者别人。其实,古今一人,凡人就有欲望,都有需要。而如何才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需要却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径,中国的道家智慧是清心寡欲,道法自然。佛家的智慧就是缘起性空,因果报应。儒家的智慧就是崇德立业,推己及人,以仁为本。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这句话,有了更为开阔的对待人生的考察视野。多怨的人往往多有心理依赖,习惯于依赖个体、依赖家庭、依赖单位、依赖社会,而一旦撤掉依赖或者依赖不在,自然就会充满抱怨。抱怨他人者自然会被他人抱怨。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儒家的启示就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主体性与担当意识和遵法守德的人生价值的取向。如此,方可乐天知命、少生埋怨。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二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三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四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

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五

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前后照应。

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六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七

当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论语》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我的人都会惊讶的说:“你看得懂吗?”而我会自豪的说:“看得懂!”其实这本书很有趣。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在我国东周时期,由王全空东迁后日益衰败,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威风,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在这期间,鲁国的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十分心痛。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规则,孔子为了恢复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提山“克已复礼”的主张,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学”的理论。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遵重丄和关爱,就是重视老百姓,关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为此定现“仁”,孔了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论行为都符合的要求。这本中还让我们知道了一些关干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老师,什么是“仁”?”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十分气愤,因为孔子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后他得到的却是拒绝,要不是个各诸侯国不听孔子的建议,所以才伤亡惨重。

《论语》这本书不但有趣,还能让你受益韭浅,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八

学习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非浅。于丹对《论语》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先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的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想。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我觉得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也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怒”字。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不该。这是没有正确理解“教师”这个名词的结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无论以后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应具有的境界。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标准〔〕。可能我们无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让我们的有限生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度过。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需要这种“苛责”。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九

《论语十二章》节选了《论语》中关于做人做事和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几段重要内容,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应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道德修养。如果一定要总结成一、两个字得话,那就是“学”与“思”,这是其强调的内容!这里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谈谈看法。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习的。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因而也就具备了作为老师的条件。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十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

《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一,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

读《论语》,时间概念模糊了,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个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十一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论语》。我们知道,《论语》是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时候略去了“公西华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问”和“冉有问”分成两段放在两章中。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是《论语》前后矛盾,还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较大。我觉得这个例子可以比较好地说明我前面所说的“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问题。

我觉得把握好了上面这个原则,我们可能解决对好多章节理解上的问题。我们就再多看几个例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十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一则,我觉得把它放在开头是很好的选择。一句话,说明了三个道理——复习、以学为乐、为人之道(可改用三个句子来概括)。

复习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对此句理解甚浅,虽然也复习但从未“时”习之,不按时。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时,再一起复习。现在,在爸爸的帮助下,稍微好了点。我看过某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图:刚学完时能记住很多内容,但是在学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经过一段时间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过,此时记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时复习是很重要的。(从心理学理论来证明,有说服力)。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条路,一个助手(可改为一位良师、一笔财富等)。但这里的“朋”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的确很开心。我觉得不但是学习如此,连兴趣也是一样。每当我和一些爱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时、学乒乓球(可改为练球、学球)时,别提多开心了,学得也起劲!

最后一句是说德行、修养的。可我却不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最恨的就是别人冤枉我,只要一点说得不对,我便会火冒三丈、破口大骂。看来我得改啊!

这一则对我影响颇深,使我发现了我的两个缺点。我会竭力改正的。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十三

经常看《百家讲坛》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于丹吧!她解读的《论语》,我十分喜欢看。我也买了两个版本的《论语》,准备回家一睹为快。

《于丹说论语》里不仅仅有孔子的话,还有与每一句话相对应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发人深思,让我深受启发。孔老先生每一句话都包涵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虽然有些道理我还不明白,但是,只要把它记住了,以后会理解的。

其实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从爸爸那里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爸爸告诉我这是古文,古时候的人写文章都是这样的。我当时很羡慕古人。他们写的话简单明了,还蕴涵着深奥的道理。

二年级的时候,我从妈妈那里知道了孔子的两句话:“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学习。

读《论语》,我认识了大圣人孔子,进一步了解了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字:仁。我还知道孔子门下的弟子有:颜回,子路,子张,子夏,子贱。读《论语》,我了解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缘由。读《论语》,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为于丹,我喜爱上了《论语》,我真应该好好感谢她呢!对了,不久前,于丹被评为中国第三大美女,超过了“万人迷”李宇春。我觉得这是因为她身上有一种文化美,有一种才情美。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个像于丹那样内外兼修的人,这才是当今社会最美丽最可爱的人!

最优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汇总14篇)篇十四

《论语》是讲述孔子学生的语言、行为的一本书,非常著名。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干什么事都不要太冲动,要再三思考。我们的智慧还比不上孔子,所以遇事还是考虑再三为好。

读了这本书,感觉好象在古代一样,满脑子都是孔子、贡子、颜回、冉求等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朗读的时候,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孔子,最大的感触就是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一些人就像颜回一样勤奋好学,有一些人就像宰予一样在课堂鼾声如雷。

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不少的知识。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环保活动策划书注意事项(模板17篇)

    活动策划要求我们能够合理分配资源,利用有限的预算和人力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策划有不同的要点和技巧,下面是一些常见活动的策划案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

    优质建筑生产经理个人工作总结(通用20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下面是一些精心挑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20xx年已接近年终

    2023年生病补助申请书范文(21篇)

    申请书是向相关机构或单位提出申请的一种正式书面材料,它能够展示出申请人的能力和诚意。阅读这些申请书范文,你会发现每一篇都有独特之处,有不同的亮点。尊敬的民政局领

    优秀创建文明校园的感想心得体会范文(17篇)

    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过去经历和未来规划的一种思考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读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最优师生旅游心得体会范文(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提炼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接下来是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参考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昨晚睡了一个好觉

    优秀中学招生宣传方案(案例23篇)

    计划书能够提醒我们注意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难点,让我们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我们从各个领域和行业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多样化的参考。

    实用团委书记当选发言稿(模板20篇)

    发言稿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太多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力求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我们可以从这些发言稿范文中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发言水平。

    优秀欢送退休老师的致辞范文(17篇)

    优秀范文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智慧和思想。感谢大家对这些优秀范文的关注和支持,希望大家通过这些范文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2023年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模板23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经历或事件中的感受和领悟的总结。下面是一些给大家推荐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借鉴。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

    精选支教工作半年总结范文(17篇)

    总结范文是对特定主题或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借鉴优秀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下面为大家推荐几篇不错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