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影墨

教案模板中的评价和反思部分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你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一

(一)说教材:

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课文《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组歌》中的《雨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到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和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用雨声和有关雨的诗文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六步: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七步:当场写作,当场与学生评析作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

2、把模仿的句子整理到作业本上。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那达慕之歌》。

《那达慕之歌》表现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热闹、欢腾的场面。歌曲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一旋律连续反复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

根椐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新课标,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蒙古的节日——那达慕。

2、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让学生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1、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度的变化,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本课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歌教学、歌表演、小结五个环节。

师:今天这节课,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听到音乐的时候,联想一下,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播放《那达慕之歌》伴奏音乐)。

生:聆听音乐。

师:睁开眼睛,谁来告诉大家,刚才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

生:热闹、欢快、热烈等等。

师: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的音乐想像力,这段音乐确实表现了热烈欢腾的场面,这个场面是什么呢?就是内蒙古大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群众聚会——那达慕大会。(课件展示)。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就是这节课要学唱的歌曲《那达慕之歌》(板书)。

师:“那达慕”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知道吗?

生回答。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播放课件)。

生:欣赏录像。

师:谁来说一说“那达慕”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生:蒙古族。

师:对,蒙古族一个盛大的集会,而且在“那达慕”大会上,有三项最的比赛项目是什么?

生:摔跤、射箭、赛马。

(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在上课伊始,我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那达慕之歌》为背景音乐,并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充分给学生以想像、讨论、探索的空间。引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为新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让学生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我主要分三部分来完成:一是范唱歌曲,二是学唱歌曲,三是歌曲处理。

1、范唱歌曲。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直观的画面,视听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那达慕”可以说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里男人的节日,充分体现了蒙古草原的阳刚之美,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那达慕之歌》,听听歌中传递给我们哪些有关“那达慕”的信息?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力度和速度是怎样的?(播放课件)。

生2: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速度稍快,力度稍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歌中唱到了“马头琴”,“马头琴”大家知道吗?

生回答。

生:好来宝。

师:“好来宝”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知道吗?

师:老师来告诉你们,“好来宝”是蒙古族的一种联词,就是由民间艺人即兴编词演唱,大多是各种赞美或讽刺的诗词,这个就叫“好来宝”。就是看到什么,就给它编上词,然后用来演唱,是非常有才华的一种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范唱,充分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整地感受和理解歌曲,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音乐鉴赏力。通过对学生介绍“马头琴”和“好来宝”,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喜爱中国的民族文化,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2、学唱歌曲。

(1)学唱歌谱。

生:第一句和结束句相似。

师:我们一起唱一唱,这两句是不是一样的。

生:学生一起演唱这两句。结论:一样。

生:第一个段落是从开头到“飞也似的奔跑”;第二个段落是到“赛马场上到真热闹”;结束句是第三个段落。

师:我们分段学习这首歌曲。

师:谱子当中的第二句1.3(板书)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合在一起,十六音符的3音要轻轻带过,不要唱得太强,教师范唱。

生学唱这一句。

师:歌曲当中还有一处这样的节奏,你们找找看。

生:第四句5.6。

教师板书5.6。

师范唱。

生:随琴一起来演唱这一句。

完整地演唱歌谱两——三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唱歌词。

(a)教师先强调歌中“奔跑”的“跑”字和“那达慕”的“达”字(板书)不要唱得太重,要轻轻地带过去。教师范唱,然后学生随琴一起唱这两句。

(b)学生随琴填唱第一段歌词两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c)学生随琴填唱第二段歌词两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歌曲处理:

生:轻快的好听。

师:第二种唱法声音是有弹性的,感觉那种气氛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第一种唱法没有生命力。大家一起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第一句。

生: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第一句。

师:歌曲的第二句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

生:强。

师:第二句要唱得渐强,刚开始枪声没响要做好准备,枪声响了得像离弦的箭向前冲出去,所以声音要越来越强。(教师范唱第二句)。

生:学生演唱第二句。

师:下一句,到了赛马场上了,万人都在齐欢呼,这时候声音应该是强还是弱?

生:强。

师:教师范唱。

生:学生演唱。

师:你认为最后的结束句应该变成怎样的场景呢?不同的场景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呢?

生1:认为最后的结束句表现骑马比赛进行到了高潮,马上要分出胜负,人们在欢呼,在拭目以待冠军的出现,所以力度应该是渐强的。表现越来越热烈的场面。

生2:认为最后的音乐应该是表现快乐的节日接近尾声了,欢聚的人们渐渐离开了会场,欢歌笑语逐渐远去,所以力度表现应该是减弱的。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正如你们所设计的那样,渐强的音乐通常会把音乐推向高潮,而渐弱的处理将音乐引向尾声有明显的结束感。让我们共同来体会一下两种不同风格的力度设计。

a、全班同学分别演唱感受两种不同的力度设计。第一遍先由p---f,第二遍由f---p。

b、用欢快的情绪完整地演唱歌曲。(结束句按自己设计的力度演唱)。

c、男女生分段演唱,结束句齐唱。(结束句按自己设计的力度演唱)。

d、提问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人)。

(设计意图:在本首歌曲的结束部分——“设计不同力度演唱歌曲的结束句,感受力度的变化给歌曲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处,学生能亲自尝试和感受,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师:同学们会做骑马的动作吗?

学生如果会做,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如果不会做,教师教给学生。(教师示范骑马和动肩的动作)学生学会后随着音乐一起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歌表演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里发挥出潜能,用形体动作对音乐作出反应,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使学生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师: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区特点的传统活动,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查找更多有关蒙古族的文化资料。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三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这节课是鲁教版四年级第三单元民族的节日中的第四课《那达慕之歌》,这节课,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那达慕之歌》是一首2/4拍子的歌曲,同一旋律连续反复是这首歌曲的主要特点,歌曲表现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热闹、欢腾的场面。歌曲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本课我运用丰富的情境设计,通过舞蹈、视频等形象、生动的音画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与欢腾,在学唱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演唱带来的不同效果,从而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另外,重点是通过音乐活动和音乐创作来发掘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其感受与表现音乐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对比的学习方法体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能够吐字清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体验力度变化在歌曲中的作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力度的变化设计歌曲的结束句,并能创造性的为歌曲进行再创作。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唱与表现,让学生了解那达慕,感受那达慕,享受民族节日的欢快与热烈。

(一)导入。

这节课一开始,我便用本课的目标歌曲《那达慕之歌》的伴奏音乐开场,和着音乐为同学们奉上欢乐、豪放的筷子舞,让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记住自己喜欢的动作,然后把记住的动作一一展示并当小老师教给同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模仿力与表现力,同时又让他们在舞蹈的同时体验到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紧接着,我便问学生,知道筷子舞是哪个民族的吗?引入蒙古族,师生一起到内蒙古大草原参加一次规模盛大的集会—那达慕大会。考虑到那达慕对学生来说非常的陌生,语言的讲解根本不能让学生产生想象,于是我用课件呈示了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倾听,了解那达慕大会的盛况,这时老师适时地讲解什么是那达慕,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了那达慕的欢乐,从而为这节课要学习的歌曲《那达慕之歌》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学习歌曲。

在这一环节里,我还是延续了初听-复听-再听-演唱的步骤来进行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让学生在初步聆听的过程中体验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感受到歌曲的欢快与热烈。然后师生一起带着欢快的情绪再次聆听,感受歌曲节奏上的变化,紧凑—舒展---紧凑。在再听一环节中,让学生们来当草原小骑士,听着欢快的音乐,按照歌曲节奏的变化,做着骑马的动作,挥动的鞭子一起去体验赛马的乐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与速度。

接下来就是唱歌了。首先让学生随着老师的琴声用稍慢的速度小声哼唱,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多次接触歌曲了,所以基本能唱下来,第二次演唱时就要求放开声音演唱,强调不要喊唱,老师要认真倾听,发现歌曲中附点处唱得不是很准确。这时,我让同学观看歌谱中粉色的部分(也就是歌中的附点部分),找出与歌中其他节奏的不同之处。学生们会发现谱中有附点,我用对比的方法,分别用不带附点和带有附点的节奏来演唱歌曲,让学生体验到附点的跳跃性,并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附点节奏处,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节奏给演唱出来的歌曲是不一样的.,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

歌曲中分别唱到了马头琴和好来宝,学生会感到很陌生,我在课件里呈现出马头琴和好来宝的图片,并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们认识它们即可。

(三)歌曲的表现与创造。

通过反复的聆听与演唱,学生已经能完整地演唱歌曲了,我便鼓励他们,相信大家一定能充满激情地来演唱歌曲,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用最美的声音来演唱,老师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时,我又营造气氛,听了同学们的精彩演唱后,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唱唱,激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于是,我便用夸张的力度对比演唱了歌曲,让学生找出演唱好一首歌曲的秘密,让学生知道,要唱好一首歌,不仅声音要美,力度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我通过手势的提示,指导学生运用力度的变化来表现歌曲。

接下来的一环节,我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力度的变化为歌曲的结束句设计一种小组认为最好的表现方式。各小组来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并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案来演唱,感受不同的力度带来的不同感受。然后我总结,每种力度的设计都有它的美妙所在,渐强的音乐通常会把音乐推向高潮,而渐弱的处理则将音乐引入尾声。接着师生们再一次通过力度的变化完整地表现歌曲。

这时课堂教学基本进入高潮阶段,我赞美同学们的演唱和那达慕大会一样精彩,让学生们一起为自己加油、呐喊,于是引出为歌曲的最高潮部分加入加油的伴奏声音。由于那达慕是男人们的狂欢节,因此我设计第一段男子汉们赛场上表现,女同胞们来加油,第二段是舞台上表演,则是女孩子表现,男子汉们助威。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同学们都知道那达慕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在本课的最后一环节里,我让男子汉们都变成赛场小骑士,做着扬鞭骑马的动作,女同学变成草原小姐妹,跳着欢乐的筷子舞,我做拉拉队,师生一起那达慕。

最后,我让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形成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因些,这节课一开始,我便让学生通过筷子舞这一蒙古族特有的舞蹈融入到歌曲的伴奏音乐中,目的一是课堂上直接有了音乐的气氛,一直要围绕着音乐进行教学,二是让学生在舞蹈的同时初步感知本课要学习的歌曲,三是通过筷子舞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豪放,为歌曲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又将学生们从快乐的舞蹈中直接带到歌曲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

在了解那达慕一环节中,我用课件呈现一段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感知那达慕的热烈与欢快,在欣赏与感受的同时体现着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里,我还是延续了初听-复听-再听-演唱的步骤来进行的。“听”贯穿于整个过程。反复让学生聆听,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

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感知不同的力度与速度在音乐中的不同表现,尤其是在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的力度时,通过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渐强或渐弱的力度变化,在活动中,让他们自由讨论,亲自尝试和感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知道要唱好一首歌不仅要有美的声音,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更是缺一不可。

由于这首歌曲是一首描写比赛场景的歌曲,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为歌曲加入啦啦队的伴奏,让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而且感受到了比赛的刺激。由于那达慕是男人们的狂欢节,因此我设计第一段男子汉们赛场上表现,女同胞们来加油,第二段是舞台上表演,则是女孩子表现,男子汉们助威。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同学们都知道那达慕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在本课的最后一环节里,我让男子汉们都变成赛场小骑士,做着扬鞭骑马的动作,女同学变成草原小姐妹,跳着欢乐的筷子舞,我做拉拉队,师生一起那达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再次亲身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场面,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学生们在乐在学,在学中乐。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

音乐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同学,而本节中我有时只照顾到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学生,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音乐表现中,在歌曲处理方面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多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四

《浪之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组歌(节选)》的第一首。下面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仿写诗句。

范文《浪之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组歌(节选)》的第一首。下面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

的范文一、说教材1、教材简介《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五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使之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经过本单元前面散文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散文诗的基本学法,而这篇文章做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负有总结归纳升华的的重要责任。因而这堂课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的重要一课。

(二)、教学设想:

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指导写作。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美好形象,领悟思想感情。

2、仔细品味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3、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定为两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难点: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赏析一篇文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

三、说学法:

1、〈〈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什么是散文诗。

“散文诗”——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

3、朗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2)、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

4、研讨感知。

(1)、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2)、《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随堂练笔。

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6、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比较阅读鉴赏朱自清的《春》和同龄人作品《春雨》,感悟他们如何借助修辞手法来表露他们的情感。

a.朱自清《春》中的“春雨图”: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b、学生习作:

春雨。

轻轻地,轻轻地抚绿小草;

轻轻地,轻轻地饮饱麦苗;

轻轻地,轻轻地逗笑野花;

轻轻地,轻轻地叩响我的花雨伞;

轻轻地,轻轻地用“沙沙”话语同大地的对话??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六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纪伯伦《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说教材:

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课文《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组歌》中的《雨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到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和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散文诗中感情和美妙的意境;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第四,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用雨声和有关雨的诗文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五步:拓展延伸,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六步:当场写作,当场与学生评析作文。

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2、把模仿的句子整理到作业本上。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七

各位老师好!

我执教的是山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的节日》中的四首歌曲《那达慕之歌》。

《那达慕之歌》展现的是蒙古族盛会——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场面。歌曲除结束句外,分为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在节奏上比较紧凑,表现了赛场上欢快、紧张的竞技场面;后两个乐句在节奏上比较舒展,表现了赛场内外一片热闹、欢腾的宏大场面。整首歌曲充满着热烈、欢快的气氛。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谱及歌曲演唱能力,大部分孩子音乐的感悟力也较强。本节课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重点是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1、知识目标:

a:学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歌曲应有的气势。

b:感知不同的节奏、力度对表现音乐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情感目标:

a: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们简单了解内蒙古的节日那达慕大会。

b: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2、能力目标。

通过马蹄节奏和筷子舞的创编,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说教学重难点:

1.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2.感知不同的节奏、力度对表现音乐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直观模拟法、创编教学法等。

说学法:

聆听感受、体验表现、探究合作、创作模仿等方法进行学习。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筷子。

一、组织教学,交流情感。

伴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美妙音乐,老师提问同学们很感兴趣的有关旅行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兴趣盎然。

1、初听歌曲,寻找答案。

听!这个美丽辽阔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传来了美妙的歌声,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里?(播放《那达慕之歌》视频)。

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哪里?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是通过哪些地方看出来呢?(老师总结:视频中出现了赛马、马头琴、摔跤、大草原等镜头)。

2、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之所以要带你们去能蒙古大草原,是因为蒙古族热情好客的同胞们要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节日盛大而又热闹的场面吧,请同学们从视频中找到答案!(播放那达慕大会的视频片段)。

看完视频后请同学们一起回答,这个节日就是那达慕大会。然后提问:跟那达慕大会相关问题,接着问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和蒙古族的同胞们一起参与到那达慕大会中啊?快把小手放好,我们要出发了。

3、骑马律动、活跃氛围。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们怎么去那达慕大会吗?揭示答案:跨上骏马,飞奔那达慕。然后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老师先来告诉同学们一个骑马的小窍门:跨上骏马、手握缰绳、身体前倾、下巴抬起,眼睛瞪大,目视前方。然后(播放《那达慕之歌》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随歌曲表演骑马动作律动)。

(音乐停)我们已经顺利的到达那达慕大会现场了。

4、点明学唱歌曲的目的。

学会那达慕之歌,为蒙古族的同胞们呐喊助威,继而进入学唱歌曲环节了。

三、学唱新歌感受音乐。

1、教师范唱歌曲。

2、学唱歌谱。

提示同学们,带着热闹欢快的感觉来学唱歌谱吧(出示歌曲简谱)。

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声轻声演唱歌谱,先慢点儿唱一遍。唱完第一段,讲解反复记号?然后再唱第二段和结束句的歌谱。

3、分析歌谱。

这首歌曲除了最后的结束句,前面部分可以分为四个乐句。老师先用欢快的声音演唱前两个乐句。然后提问:前两个乐句表现那达慕大会上的什么情景?他的节奏是怎么样的呢?(引出紧密型的节奏)再用大气豪放的声音演唱三四乐句?提问: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疏松型的节奏)最后总结:节奏对表现音乐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啊!

4、复唱歌谱。

请同学们结合着老师刚才讲的两种节奏,再完整的演唱一遍歌谱,提示同学们:这会儿你可以自信的放声演唱了。(师打着拍子带着同学们演唱歌谱)。

5、用“啦”来哼唱、熟悉歌曲旋律。

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声先用“啦”来小声哼唱一遍歌曲。

6、按节奏读歌词。

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一下,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一会儿一起来交流一下!(师生一起边打拍子边读歌词)。

讲解同学们提出来的马头琴、好来宝这两个不解之处,(大屏幕上出现马头琴和好来宝的解释)。

歌词当中不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弄清楚了,现在可以加入歌词演唱了。

7、加入歌词完整演唱歌曲。

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声完整的演唱歌曲,提示同学们腰杆儿挺直、坐端正了,这样我们的歌声才会更加优美动听!(学生随琴演唱歌曲)。

8、复唱歌曲,处理感情。

唱的时候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二乐句和三四乐句要用不同的情绪来演唱。为了更好地为蒙古族的同胞们加油助威,老师提议:我们站起来并且拍手演唱歌曲(这次随伴奏演唱歌曲)。

三、即兴创编、亮相舞台。

1、加入马蹄声伴奏演唱。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身体的任意部位来模仿马蹄声,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马蹄声伴奏方式为歌曲伴唱。

2、创编筷子舞,演唱歌曲。

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筷子,讲明:筷子舞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聪明的蒙古人民,把我们吃饭用的筷子当做了舞蹈道具,加入到了他们的舞蹈当中。然后提议同学们自行创编筷子舞,并邀请两位同学上来展示她们创编的动作,老师再教同学们两个蒙古舞里最常见的动作,然后带领同学们伴着《那达慕之歌》跳起欢乐的筷子舞。

四、课堂小结。

这个时候老师要激动兴奋的告诉同学们:在我们的呐喊助威声以及我们欢快优美的舞姿中,内蒙古的同胞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然那达慕大会也接近尾声了。再与同学们做最后的情感交流,问问同学们,这节课来到那达慕大会,你们快乐吗?最后让我们再跨上骏马,退出会场,回到我们美丽的校园中去吧!(随着音乐走出教室)。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八

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课文《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组歌》中的《雨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到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和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为本文的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用雨声和有关雨的诗文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六步: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七步:当场写作,当场与学生评析作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

2、把模仿的句子整理到作业本上。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九

《浪之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组歌(节选)》的第一首。下面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 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 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 仿写诗句。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全部是散文诗。本文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组歌》中的两篇。这两首散文诗都采用拟人手法,其中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两文的想像都是紧贴着事物的自然物理特征而展开的。语言优美、典雅、清新,其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东西方读者。

二.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加强诵读,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积累课文的名言警句。结合课文的特点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目标制定如下: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美丽的形象、意境;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和品味文章语言与特色;3.激发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本文是由两首散文诗组成,这两首散文诗都有鲜明的形象与意境,而《浪之歌》中表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腔的爱情,同时两文的语言优美清新,值得反复揣摩,因此,目标1、2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及文章特色对八年级同学来说还有相当难度,所以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

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在朗读中进行,教法就首选朗读法;同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方法及发现探究的能力,学法定为自主合作探究式。选择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2、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眠"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德满腹的爱情,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海浪对爱情的态度,也正试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纪伯伦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它主要采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连接起来。

文中的空间感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霓,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让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方面,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诗歌表达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学生自由评说。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意蕴之美。

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拓展阅读。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一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纪伯伦《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说教材:

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课文《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组歌》中的《雨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到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和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散文诗中感情和美妙的意境;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第四,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用雨声和有关雨的诗文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五步:拓展延伸,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二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纪伯伦《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经过本单元前面散文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散文诗的基本学法,而这篇文章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负有总结归纳升华的重要责任。因而这堂课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的重要一课。

2、我的教学设想是:纪伯伦的《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3、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

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定为两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

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从赏析《春夜喜雨》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同学默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六步: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xxx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七步:布置作业: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

2、欣赏《组歌》中的其他几首。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对少数民族节日的向往之情。

2.培育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表演一下赛马场上的情景。(播放赛马比赛课件)。

3.你们表演的非常好,现在我想请你们来做小作曲家为赛马比赛创编一段节奏想想使用怎样的速度,节奏最能表现赛马场面。

4.用打击乐器配合画面进行节奏创编。(放赛马比赛画面)。

赛马:2/4 x x x x(                                         )。

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节奏,并选配打击乐器演奏。

5:展示创编成果。跑步的节奏,速度快。紧凑的节奏,很快的速度。

二、选准主题,自由创编。

1.你们想知道射箭应该使用了怎样的节奏、速度来表现吗?

用打击乐器模仿“射箭”的声音效果。

2.你们想知道应该使用了怎样的节奏、速度来表现摔交吗?

在括号中选用恰当的音(5   6   1   2   3)唱一唱。

三、分组讨论,设计表演。

1.学生分四组,相互讨论,交流摔交、射箭、赛马等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多尊重学生的意见,防止千篇一律。

2.学生分组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3.综合表演。

教学后记: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四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树之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本单元是识字课,在教学上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上。其中《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课文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同。第一句观察树木的形状,描写了杨树的高大,榕树的茁壮和梧桐树叶像手掌的特征。第二句观察树叶的颜色,描写了枫叶的火红和松树、柏树的翠绿。第三句观察树木的习性,写出了木棉喜暖和桦树耐寒的不同习性。最后一句介绍了两种被誉为“活化石”的树木以及香溢满园的桂花树。

1、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汉字知识积累,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文本的同时,体现多样的识字形式,要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文本有机融合,在反复的读书体会中,用不同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运用生活实际识字,列举相关联的词语等方法总结识字规律,学会识字方法。

2、初步了解过形声字,但对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和自主识字意识差一些。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归类识字,并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主识字。

1、通过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梧、桐”等15个新字,会写“杨、壮”两个生字,运用形声字自主识字。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木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了解树木,探索自然的兴趣。

语文精读新授课。

教法:

1、讲授法。

学生对树木种类了解不多,对树木的'习性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需要教师丰富资料。

学法:

1、圈点批注法。

主要让学生圈画树木种类,了解树木习性。

2、讨论法。

细品儿歌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树木习性来找树木图片。

(一)谈话引入。

1、教师范读课文。这首儿歌介绍了哪些树木呢?用笔把他们圈出来,读一读吧!(松柏不是一种树,是两种树。各自的名字是松树和柏树。)。

指生说。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认一认这些树的名字吧。课件出示:

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白桦银杏水杉金桂。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么?)开火车读。

2、集中识字。

这些树名里藏着许多生字,仔细观察,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你有什么发现?

杨、榕、梧桐、枫、松、柏、桦、桂、杉。

生:都是木字旁。

师:还学过哪些与木字旁相关的字呢?(生回答)。

师:木字旁一般与树木相关。再观察这些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发现呢?师:他们是形声字。左边表意表示他们都是树木,右边表音提示了读音。形声字可以让我们快速识字。你来猜猜这是什么树:

榆树橡树楠树棕树石榴椿树柠檬树。

(三)细品儿歌。

师:我们的课文中有好多的树木插图,他们分别是什么树木呢?答案就在儿歌里。请仔细读读儿歌,画出每种树木的特点。

1、师:看看第一句话写了哪几种树特点?

生回答:杨树很高。

榕树枝干比较粗壮。(有时候一棵大的榕树远远看去就像一片小树林)。

梧桐树的树叶像手掌。(掌这个字我们怎么记住它呢?)。

生回答:枫树的树叶到了秋天会变红。

松树、柏树的树叶一年四季都是绿的,不发生变化。(绿装也就是绿衣服,所以装这个字下面是一个衣字,谁有好方法记住它?)。

师:为什么松柏树终年长青。

普通的树木在气候不适宜的时候(譬如寒冷,干燥),因为叶子面积较大,表面没有蜡质的薄膜,而导致水分散失快,不易生存,所以在秋冬季会变黄,落叶。而松树,冬青,柏树等,由于叶子要么尖细,要么表面有蜡质层,水分不易散失,所以在严酷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正常生存,所以不会落叶,保持常青。

生回答:木棉树喜欢温暖,生活在我国的南方。

3、看看第四句话写了哪几种树的特点?

师:为什么叫银杏树和水杉树活化石?

因为科学家发现的化石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同属于水杉属的其他种类已经全部灭绝。而中国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为旷世的奇珍。

师:出示图片欣赏银杏、水杉和桂花树。

(四)朗读全文并尝试背诵。

孩子们,我们更详细的了解了这些树木,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吧!(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打着节拍再次朗读。)。

(五)指导书写。

杨:第五笔是横折折钩。

壮:前三笔要注意,是点、提、竖。

(六)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树之歌。

树之歌。

榆树(),槐树(),

柳树树枝像()。

石榴开花(),

桂树开花十里香,

桑树结果()。

冬青四季(),

棕树()在南方,

橡树()守边疆。

课下,我们可以去校园里认认学校里的树木,上网搜集他们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

2、初步接触歌曲。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气势。

3、能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

教学重、难点: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导入。

1、美丽的内蒙草原。

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绿色的草、五彩的繁花、白色的羊群、枣红的马,还有远处缓缓起伏的丘陵和挺拔的白桦林。这就是盛夏的内蒙草原,从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到空灵的藏北大草原,从绚丽的木兰围场,到优雅的巴音布鲁克。然而,柔美的漂亮并不是草原的唯一,它还有阳刚的豪放。让我们一同走进蒙古大草原领略他的美丽与豪放……(播放课件,随课件带领学生观赏草原美景,并由学生汇报交流相关的民族文化。如: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服饰、节日等等)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的及时补充,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引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

师:你们知道蒙古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吗?

初听环节,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的聆听《那达慕之歌》,了解旋律理解歌词内容。

师:歌中写了什么?(请同学读词)。

师:从中你了解了哪些“那达慕”的情况?

生:人们要穿好节日的服装!有骑马比赛!参加那达慕的人很多很多,节日的场面很热闹!晚上人们载歌载舞、拉马头琴庆祝节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这些你们对这个盛大的节日还有更深的了解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作汇报。

(播放课件,《那达慕之歌》作背景音乐)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结合课件作补充,让学生了解“那达慕”的来历、节日活动内容、现在的“那达慕”等信息。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娱乐。是集祭祀、竞技、娱乐和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

教学反思:

学生唱歌时感情投入,歌声整齐。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六

我说课的题目是:《浪之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组歌(节选)》的第一首。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仿写诗句。

板书设计: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七

围绕几个大问题展开,且每次的问题都很明确,从总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在上节课学习生字和了解课文写了十种树的基础上,本节课伊始,李老师让学生齐读课文,并请学生边读边想,每一句话写了什么,由此展开本堂课学习,了解每一句都是抓住了事物的某一特点展开写这一写作特点。教学目标明确,不单单停留在读背,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这样平实不花哨的课堂,学生却学得特别扎实,值得学习!

李老师课堂流畅,过渡自然,一环紧扣一环,这源于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特别令我佩服的是李老师能及时鼓励学生,表扬语言都特别巧妙,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会观察、善倾听、爱读书……相信每一节课这样的鼓励的强化下,会激发很多孩子不断进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从来都不应该吝啬于对学生的表扬,最近常常有家长跟我提到孩子汇报说在学校被老师表扬了,特别开心。有家长说孩子在家希望把作业写好,隔天能得到老师表扬,为此家长还特地发来信息,让我隔天一定给予他孩子鼓励。老师一句表扬,可能让孩子记很久,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只可惜回顾自己的课堂,表扬语还是缺乏针对性。如果能像李老师那样,富有针对性,并强调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一定会让课堂的这一份份正能量延续得更久。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习的机会和场所无处不在,借助网络一搜索更是无所不有。李老师善于引发学生思考,并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资料,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这是今年刚带的小妹随堂听课写得心得体会,真是后生可畏,希望在以后能越走越好。

其实自己反思,这节课备课不够扎实,很多内容自己没有搞清楚,真是对不起这样好学的小妹啊。以后一定养成扎实备课的习惯,争取课堂随时都能精彩飞扬。

课堂阅读从来都要学习表达,这节课应该要让孩子学习写一节小诗,有关植物或者水果之类的。有反思才会进步,希望自己一直都在反思的路上。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八

1.用明亮的声音高涨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表现出那达慕大会热闹的场面。

2.认识力度记号,渐强渐弱,感受力度变化带给歌曲的不同效果。

3.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少数民族节日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明亮声音高涨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俗。

难点:正确运用力度记号,感受力度变化给歌曲带来的不同效果。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生:“草原。”

(观看中国地图)内蒙古位于我们地图的最上方,也就是我国最北部的边疆地区,它的首都是呼和浩特,拥有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同学们知道主要生活着什么民族吗?生:“蒙古族”。

2.讲授新课。

(1)生:“这首歌曲非常的热闹,欢快”,在那达慕大会上为什么如此欢快热闹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那达慕(出示那达慕的资料)。

(3)师:了解完了那达慕,接下来让我看看刚才听过的《那达慕之歌》的歌词,歌词分为2段,老师先按节奏将歌词读一遍,并加上骑马的动作,同学们仔细看,老师的马在那一句歌词上加上了跨栏的动作.

师:请同学们加上骑马的动作,把这两处跨栏的节奏读一读。(学生练习)。

(7)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四个乐句在演唱时,应该在什么地方换气呢?(出示换气记号,告诉学生每句结尾处换气,注意换气的及时与准确)。

(8)同学自行试唱歌曲的第二段,第二段主要描写夜晚人们载歌载舞,拉琴来庆祝节日。

(9)介绍马来宝。连起来演唱歌曲的两段。

(10)认识力度记号。

师:老师要让同学们在结束句加上一些力度变化,使这首歌更加好听。

你认为最后的结束句应该变成怎样的场景呢?不同的场景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呢?

生1:认为最后的结束句表现骑马比赛进行到了高潮,马上要分出胜负,人们在欢呼,在拭目以待冠军的出现,所以力度应该是渐强的。表现越来越热烈的场面。

生2:认为最后的音乐应该是表现快乐的节日接近尾声了,欢聚的人们渐渐离开了会场,欢歌笑语逐渐远去,所以力度表现应该是减弱的。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正如你们所设计的那样,渐强的音乐通常会把音乐推向高潮,而渐弱的处理将音乐引向尾声有明显的结束感。让我们共同来体会一下两种不同风格的力度设计。

(10)完整演唱歌曲。我们要用歌声给赛马场上的朋友加油,能坐着唱吗?全体起立,让我们用嘹亮的歌声给我们的朋友呐喊、助威,但不能喊破喉咙?要用嘹亮、美妙的声音演唱歌曲,好不好?(教师伴奏完整唱一遍)。

(11)跟随音频伴奏演唱歌曲。

(12)用拍手的方式,把节奏打出来,边拍边唱。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分小组演唱,或者接龙演唱(一组唱一句或者一组唱一段)。

2,展示其他民族的重大节日(傣族的泼水节,每年清明后十天左右举行,人们在铓锣和熊脚骨声中互相追逐泼水,以示祝福)。

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6月24日起,夜以继日,持续三天,白天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入夜点燃火把,夜行于田野山村之间,祈福求安,并点燃篝火,纵情歌舞)。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相信美丽热情的蒙古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祖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它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不同多样的民族造就了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让我们课下在继续去探索吧!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九

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骑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其中,那达慕之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蒙古族的一种标志性文化遗产。通过参与那达慕之歌活动的体验,我深刻感受到了蒙古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那达慕之歌源于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歌曲中表达了对家乡、草原以及草原上的马匹的热爱。在那达慕节期间,人们会邀请一位有名的歌唱家来到节日现场唱歌。这些歌唱家的声音甜美动听,唱出的歌曲深情感人,让人们产生一种与草原、马匹以及家乡相联系的情感。

在那达慕节开幕式上,我和我的朋友们参加了那达慕之歌的比赛。我们和当地的蒙古族人一起唱歌,真正体验到了那达慕之歌的魅力。尽管我们并不精通蒙古语言,但是在歌唱的过程中,我们被唱曲所包含的情感所感染,也随着歌曲而舞动。我们感受到了那达慕之歌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纯朴热情。

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失去。那达慕之歌也因此逐渐被遗忘。虽然有些音乐家和文化活动团体为推广那达慕之歌而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更多的人们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而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保护、传承那达慕之歌。

第四段: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保护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责任。这不仅是为了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们的国粹,也是为了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各种民俗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化的深刻内涵,也才能更好地推广传统文化。

第五段:结尾。

在那达慕之歌的唱响中,我深刻地体验到了蒙古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下,我们的传统文化会得以更好地传承、弘扬。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二十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那达慕之歌》。

《那达慕之歌》表现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热闹、欢腾的场面。歌曲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一旋律连续反复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

根椐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新课标,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蒙古的节日——那达慕。

2、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让学生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1、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度的变化,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本课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歌教学、歌表演、小结五个环节。

师:今天这节课,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听到音乐的时候,联想一下,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播放《那达慕之歌》伴奏音乐)。

生:聆听音乐。

师:睁开眼睛,谁来告诉大家,刚才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

生:热闹、欢快、热烈等等。

师: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的音乐想像力,这段音乐确实表现了热烈欢腾的场面,这个场面是什么呢?就是内蒙古大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群众聚会——那达慕大会。(课件展示)。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就是这节课要学唱的歌曲《那达慕之歌》(板书)。

师:“那达慕”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知道吗?

生回答。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播放课件)。

生:欣赏录像。

师:谁来说一说“那达慕”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生:蒙古族。

生:摔跤、射箭、赛马。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在上课伊始,我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那达慕之歌》为背景音乐,并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充分给学生以想像、讨论、探索的空间。引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为新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

2、初步接触歌曲。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气势。

3、能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

教学重、难点: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导入。

1、美丽的内蒙草原。

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绿色的草、五彩的繁花、白色的羊群、枣红的马,还有远处缓缓起伏的丘陵和挺拔的白桦林。这就是盛夏的内蒙草原,从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到空灵的藏北大草原,从绚丽的木兰围场,到优雅的巴音布鲁克。然而,柔美的漂亮并不是草原的唯一,它还有阳刚的豪放。让我们一同走进蒙古大草原领略他的美丽与豪放……(播放课件,随课件带领学生观赏草原美景,并由学生汇报交流相关的民族文化。如: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服饰、节日等等)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的及时补充,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引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

2、热闹的那达慕。

师:你们知道蒙古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吗?

生:那达慕!

初听环节,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的聆听《那达慕之歌》,了解旋律理解歌词内容。

师:歌中写了什么?(请同学读词)。

师:从中你了解了哪些“那达慕”的情况?

生:人们要穿好节日的服装!有骑马比赛!参加那达慕的人很多很多,节日的场面很热闹!晚上人们载歌载舞、拉马头琴庆祝节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这些你们对这个盛大的节日还有更深的了解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作汇报。

教师结合课件作补充,让学生了解“那达慕”的来历、节日活动内容、现在的“那达慕”等信息。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娱乐。是集祭祀、竞技、娱乐和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

学生唱歌时感情投入,歌声整齐。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大全(22篇)篇二十二

《那达慕之歌》表现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热闹、欢腾的场面。歌曲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一旋律连续反复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

根椐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新课标,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蒙古的节日——那达慕。

2、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让学生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1、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度的变化,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本课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歌教学、歌表演、小结五个环节。

师:今天这节课,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听到音乐的时候,联想一下,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播放《那达慕之歌》伴奏音乐)。

生:聆听音乐。

师:睁开眼睛,谁来告诉大家,刚才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

生:热闹、欢快、热烈等等。

师: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的音乐想像力,这段音乐确实表现了热烈欢腾的场面,这个场面是什么呢?就是内蒙古大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群众聚会——那达慕大会。(课件展示)。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就是这节课要学唱的歌曲《那达慕之歌》(板书)。

师:“那达慕”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知道吗?

生回答。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播放课件)。

生:欣赏录像。

师:谁来说一说“那达慕”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生:蒙古族。

生:摔跤、射箭、赛马。

(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在上课伊始,我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那达慕之歌》为背景音乐,并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充分给学生以想像、讨论、探索的空间。引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为新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让学生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我主要分三部分来完成:一是范唱歌曲,二是学唱歌曲,三是歌曲处理。

1、范唱歌曲。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直观的画面,视听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那达慕”可以说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里男人的节日,充分体现了蒙古草原的阳刚之美,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那达慕之歌》,听听歌中传递给我们哪些有关“那达慕”的信息?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力度和速度是怎样的?(播放课件)。

生2: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速度稍快,力度稍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歌中唱到了“马头琴”,“马头琴”大家知道吗?

生回答。

生:好来宝。

师:“好来宝”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知道吗?

师:老师来告诉你们,“好来宝”是蒙古族的一种联词,就是由民间艺人即兴编词演唱,大多是各种赞美或讽刺的诗词,这个就叫“好来宝”。就是看到什么,就给它编上词,然后用来演唱,是非常有才华的一种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范唱,充分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整地感受和理解歌曲,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音乐鉴赏力。通过对学生介绍“马头琴”和“好来宝”,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喜爱中国的民族文化,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2、学唱歌曲。

(1)学唱歌谱。

生:第一句和结束句相似。

师:我们一起唱一唱,这两句是不是一样的。

生:学生一起演唱这两句。结论:一样。

生:第一个段落是从开头到“飞也似的奔跑”;第二个段落是到“赛马场上到真热闹”;结束句是第三个段落。

师:我们分段学习这首歌曲。

师:谱子当中的第二句1.3(板书)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合在一起,十六音符的3音要轻轻带过,不要唱得太强,教师范唱。

生学唱这一句。

师:歌曲当中还有一处这样的节奏,你们找找看。

生:第四句5.6。

教师板书5.6。

师范唱。

生:随琴一起来演唱这一句。

完整地演唱歌谱两——三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唱歌词。

(a)教师先强调歌中“奔跑”的“跑”字和“那达慕”的“达”字(板书)不要唱得太重,要轻轻地带过去。教师范唱,然后学生随琴一起唱这两句。

(b)学生随琴填唱第一段歌词两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c)学生随琴填唱第二段歌词两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歌曲处理:

生:轻快的好听。

师:第二种唱法声音是有弹性的,感觉那种气氛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第一种唱法没有生命力。大家一起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第一句。

生: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第一句。

师:歌曲的第二句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

生:强。

师:第二句要唱得渐强,刚开始枪声没响要做好准备,枪声响了得像离弦的箭向前冲出去,所以声音要越来越强。(教师范唱第二句)。

生:学生演唱第二句。

师:下一句,到了赛马场上了,万人都在齐欢呼,这时候声音应该是强还是弱?

生:强。

师:教师范唱。

生:学生演唱。

生1:认为最后的结束句表现骑马比赛进行到了高潮,马上要分出胜负,人们在欢呼,在拭目以待冠军的出现,所以力度应该是渐强的。表现越来越热烈的场面。

生2:认为最后的音乐应该是表现快乐的节日接近尾声了,欢聚的人们渐渐离开了会场,欢歌笑语逐渐远去,所以力度表现应该是减弱的。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正如你们所设计的那样,渐强的音乐通常会把音乐推向高潮,而渐弱的处理将音乐引向尾声有明显的结束感。让我们共同来体会一下两种不同风格的力度设计。

a、全班同学分别演唱感受两种不同的力度设计。第一遍先由p---f,第二遍由f---p。

b、用欢快的情绪完整地演唱歌曲。(结束句按自己设计的力度演唱)。

c、男女生分段演唱,结束句齐唱。(结束句按自己设计的力度演唱)。

d、提问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人)。

(设计意图:在本首歌曲的结束部分——“设计不同力度演唱歌曲的结束句,感受力度的变化给歌曲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处,学生能亲自尝试和感受,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师:同学们会做骑马的动作吗?

学生如果会做,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如果不会做,教师教给学生。(教师示范骑马和动肩的动作)学生学会后随着音乐一起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歌表演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里发挥出潜能,用形体动作对音乐作出反应,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使学生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师: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区特点的传统活动,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查找更多有关蒙古族的文化资料。

学生随着欢快的《那达慕之歌》的音乐走出教室。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优秀16篇)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教学开放周的活动,

    可爱的小兔教案(模板20篇)

    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注重简洁明了,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快速理解和操作。教案模板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规范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我的奇思妙想大全(22篇)

    作文是对生活、社会、自然等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后,进行文字表达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你是不是在为自己长胖而烦恼?你

    大班买菜教案(汇总17篇)

    教师在编写大班教案时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境,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联系。下面是一些经过精心策划的大班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学习。1、通过敲敲、唱唱

    鼻子消失记小学生(热门20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感情的投入,通过真情实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传递和情感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蒙氏教师期末总结(通用15篇)

    教师总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深化教学理念和改进教育方式。接下来是一些教师总结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这学期以来,作为新教师的我,

    幼儿园集合与并集教案大全(22篇)

    幼儿园教案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交、体魄等方面。幼儿园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教学的

    小班过新年教案范文(18篇)

    小班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组织教学资源,提供系统性的教育环境。每个小班教案范文中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步骤,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1、初步试试3/4节

    上半年文艺部工作计划书(模板17篇)

    工作计划书能够帮助我们提前思考和准备,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工作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工作计划的思考和创新。xx年已过去很久了,再多

    公司答谢晚会主持词(热门14篇)

    主持词的内容应与整个场合的主题相契合,并能够为听众带来有益的信息和思考。以下是一些总结写作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指导。合:上午好!男:冬日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