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

时间:2023-10-31 作者:梦幻泡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的评析和点评,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一

(二)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第二组。

7+83+3。

6+4+35+5+5。

7+2+6+14+4+4+4。

1+3+4+5+2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学习新课。

1.启发性谈话。

2.出示例1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1)教师是怎样摆的?

(教师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摆了几个2,(3个2)教师板书:3个2.。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用加法算:2+2+2=6。

(3)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3.由学生摆正方形。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拿出3个正方形,摆成一竖行,这是1个3;第二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三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四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4个3)。

教师启发提问:

(1)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3+3+3+3=12)。

(2)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4=12)。

(3)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要求:

(1)每堆摆4个圆片,摆5堆,这是几个几?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3+33×2;5+5+55×3;4+4+4+44×4;2+2+2+2+22×5。

2.游戏。

(1)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戏.老师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

7+7+76+6+6。

6×31×5。

1+1+1+1+19+9+9+9+9。

9×57×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二

1、初步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掌握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0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故事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个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个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赶到对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时候才回来,这一天,他把羊群赶到了山坡上,羊儿们自己边走边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发呆,实在是无聊的很,便想了个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声喊到:“狼来了,狼来了,狼来吃羊了”大家正在农田里干活,听到他的喊声,都匆匆跑来帮助放羊娃,(5个人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他高兴的哈哈大笑起来:“哈哈,我是骗你们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农夫们气得扭头走开了。第二天,放羊娃又来放羊,感觉无聊的很,他又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农夫们又相信了,又有4个人扛着锄头铁锹匆匆跑来帮助他”,(4个人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放羊娃大笑着说:“你们真傻,根本没有狼来”,第三天,放羊娃没事还是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可是村里再也没有人来帮助他了。没有人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生答“0”,好,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说不尽的0”(板书课题)。

师总结:小孩由于说谎结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点被狼吃掉,我们大家不能说谎,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诚实,羊全部被狼吃掉,没有羊了可以用0表示,那么0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表示什么呢?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在哪见过0?(让学生尽情地说)。

2、0表示起点。

刚刚有同学说直尺上也有0,你们都找到了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直尺,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

师:刚才我们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0还在1的前面,那这里的0还是表示没有吗?那0还可以表示什么?人们在用直尺量东西的时候,都是从0开始,0在这里表示什么?(起点)。用直尺量东西,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也就越长。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点,“0”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想想学校操场上的赛跑跑道,有没有见到0呀?看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三、延续故事情境,学习0的加减法。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于是还是每天都带着羊儿去山坡上放羊。

2、不一会西边的2只羊都跑到了东边,现在一共有几只羊在吃草呢?怎样列式计算?

3、时间长了,放羊娃觉得无聊极了,于是呼呼大睡起来。等他睡醒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羊不见了踪影。现在还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计算?5—5=0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认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数学故事:零先生漫游记。

传说最早的时候,数字界像一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片,乱七八糟,分不清正数负数,有理无理。人们只知道有数学这个东西,但谁也讲不出是什么。这一坛子东西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0。0在数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0”先生在鸡蛋中沉睡了足足54亿年零几千万年,终于在8世纪左右醒了过来。他睁开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觉得身旁漆黑一片,这时各样的兄弟都在他的身边乱窜。他想直起腰,但是连将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气极了。0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他可以随便改变身边的状态。在“0”转念一想的时候,他的身边就出现了一个与生俱来的——和+,他抓起后,把这两样东西组合成了—+,这就是一把斧头,他抓住斧头,用力一挥,只听一声巨响,鸡蛋骤然破裂,所有的数字都解放了出来。其中负的东西向下沉,正的东西向上飘,一半变成了地,一半变成了天。

“0”高兴极了,但是他害怕天地会重新合拢到一起去,所以他就撑着正数和负数,但是他错了,正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负数越来越多,越来越低,圆滚滚的o从此就被拉成了0。在最后,英雄满意了,但也筋疲力尽了。数字们都要推举他为国王,“0”喜欢过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谢绝数字们的好意。从此以后,数字们为了敬重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便尊称他为“0”先生。

“0”先生过着神仙般独来独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创立的子民——数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结果是他感到又喜又忧,喜的是他发现人们就不再用绳子,泥板,贝壳了,而使用阿拉伯数字了。忧的是人类认为0不是最小的数字,也不是最大的数字,而是一个没有影子,没有尾巴的数字。特别是一些小辈们谈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摇摇头,这使他感到特郁闷。但是,“0”先生是个谦和的人,他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开始过他悠闲自在的日子。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12345。

熊猫弟弟54321。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平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平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课件出示练习题。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培养会学习、乐学习、敢于表达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练习(情境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好,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讲述游戏规则:

请出每组4号回答问题,答对加2分,答错本组同学补充,只加1分。

请出参赛选手。答题。1号加分。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

是啊,小熊猫很高兴地把竹笋平均分给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难题了,需要好朋友来帮助,谁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爱心,可是要想帮助它解决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要学吗?(要)。

请看大屏幕——小熊猫就是被这6道题难住的,不过,你先别急,答案就藏在书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请把它圈起来,就可以帮助小熊猫了,开始吧!

读一读数学书13页例4,并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学具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到底每盘应放()个?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过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4、想一想,12、4、3分别表示什么?

5、你觉得除号怎么写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会读这个算式吗?试着再读一读其它算式,如15页第1题。

第三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规则:

1、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弄明白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小组每人都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同学都发言的加合作学习分——5分。

老师巡视。

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道题有问题?准备几号发言。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抽签决定选题,推荐几号答题加几分,答错扣相应的分数,本组同学补充加1分。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不过,常老师想把这道题难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战吗?(敢)。

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第四步:教师点拨讲解。

第五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自我挑战本领强。

比赛规则:

老师摇号选答题人,为了我们小组的荣誉,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自选题目,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加1分。

悄悄告诉你,老师的考题就藏在13页做一做1、2题和15页2、3题,自己先在书上答题,好好准备一下!

答题——巡视——摇号——选题——加分。

我们看看各个小组都得了多少分?

虽然各组获得的分数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为你们骄傲,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争做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有信心吗?我期待着你的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五

教学内容:巩固除法的含义及各部分名称。(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四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63=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153=5(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93=3(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六

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目标解析。

通过对“分数墙”的解读,既能帮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数的性质提供了空间。用好“分数墙”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展示分数墙,直接点题。

(2)在交流中小结分数的相关知识点。

(3)复习知识点后,让学生独立解决书上的四个问题,再汇报交流。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七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景图或课件等。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八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九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的例1――例5。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通过学习,培养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先一起认识2(1),在通过动手操作,创造认识更多的分数,从而掌握分数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练习题),为每个小组准备不同形状的纸若干张,胶水,剪刀。

2、学生准备: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秋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围在一起吃月饼。今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强强一家也围在一起吃月饼,强强和弟弟看着香甜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嚷嚷和吃月饼。可妈妈说:“吃月饼可以,我得先考考你们。”

“1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8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

2、老师看他俩回答得这么好,决定奖励给他俩一块大月饼。(师拿出一个圆形纸片,分成大小不一的两部分。)。

问:“你们看,老师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

接着问:“要分的大小一样,得怎么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才公平)。

师:“那我到底要分给他俩几块呀?”(生回答)。

师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二分之一。

1、同学们,你们从老师给你们的纸中选择一张试着分分它的二分之一吗?(学生动手分)。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让两名生回答)。

3、师:同学们都是对折以后分成了大小相同的两部分,这样分我们我们叫(生答,师板书:平均分)。

4、师:谁能用上“平均分”这三个字,再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生回答)。

5、师:老师就把这块月饼奖励给他俩(师边说边把圆剪开,粘在黑板上)强强拿着月饼可高兴了,他说(课件出示:把一块月饼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指名读这句话。

问: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答后进行辩论)。

生观察后回答,是引导生注意“每份”、“它的”两个词,并把这两个词变成红色。

7、面和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刚才分的过程,注意要把那些特别重要的词突出出来。(生小组交流)。

8、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那谁能试着写写二分之一?(生到黑板上写,是再强调分数的正确写法)。

(三)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二分之一,其实这个大家族中还有许多新朋友等着我们去认识,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能够运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赶快行动起来吧。

2、生用不同形状地纸动手创造分数,并把它贴在黑板上,用分数表示出来。

3、师有选择的让生说说意义。

4、同学们,你们真聪明,用自己的小巧手创造了这么多分数,像2(1)、3(1)、4(1)、8(1)……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我们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我们来观察一下,分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不一样?(生答)。

让生看书,了解各部分名称,是相应板书。

(四)、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1、选择能用4(1)表示的图。

2、为涂色部分写分数或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3、写分数,看看每个小图形各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师发给每组图片,小组讨论后交流)。

(五)联系生活,谈分数生活中的运用。

生自由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分数。

(六)升华总结。

师:是,不仅这些图形和纸片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的存在,课下,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分数,下节课交流。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十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理解乘法的意义。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在课标2011年版倡导“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乘法的需求。而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的必要性,进而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三种版本教材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情境图。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课标中指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提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大的创新之一。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本课的教学中,师生一起经历了“看图列算式”“创造算式”“看算式写算式”“看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数学味十足的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更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同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断积累着各样的“经验”,有活动当时的经验,还有延时反思的经验,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有受别人启发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地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从中获得并积累可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据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数学模型,初步感悟数学建模的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引导学生将加数相同的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思想。而贯穿本课始终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形与式的对应、比较与分类,“以形助数”!让学生对乘法学习达到理解的目标层次。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十一

教科书第21~22页7、8、9、10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关于“除法”的知识写出除法算式,以巩固对除法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

学生:学具卡片。

教师:例5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9÷3=3,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

2、把12个卡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摆出来,并列了算式。

3、说出6÷3=2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练习:

同组有在一起讨论后,独立完成练习四的7、8、9、10题。

第22页的思考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

三、总结。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十二

1.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并能够几个几个地分,通过动手作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分,分成几份。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分析,综合。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二.新授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只桃子。

提问:这里有几只桃子?如果要把它们分成2堆,你会分吗?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指名演示。(2)请同学们把6个分成3堆,指名演示。

(4)指示:像右边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2.试一试。

(1)请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如何把8个桃平均分,

1

文档来源为: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每四人一小组,学生们将自己分的过程,结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一下自己分的情况,并演示。

(4)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平均分了呢?(5)练习:课本第32页例题。

a.幻灯出示。学生分别说说图意。

b.学生判断,并说明为什么是平均分。c.小结: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称作“平均分”?3.教学例2。

(1)出示幻灯。提问:你在图上找到了什么?有几只小猴子,几只桃子?

教师边叙述,边出示题目。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我们怎样分?几个几个地分?(2)教师演示:

a.把2只桃子分给一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再拿几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

请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

2

4。试一试。

(1)教师示范操作分小棒: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先拿出2根放一堆,再拿2根又放一堆``````一共分成6堆。说明:每2根放一堆,就叫“每2根一份”。

提问: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几个几?这说明12里面有几个2?(2)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3)学生填书。

1。完成课本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1)第一幅图是什么?

说明:把5块饼干作为一份,就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饼干每5块一份,圈一圈,再填一填。提问:这些饼干我们是怎样去分的?(2)生独立完成第2幅图。

(3)提问“我们在分这些物品时是怎样分的?属不属于“平均分”?2。操作练习。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个2。

3

文档来源为: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个6。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1)请学生看图,了解意。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叫做平均分?几个几个地分属不属于平均分?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十三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景图或课件等。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十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形纸片长方形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一)找角:(出示红领巾)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红领巾是我们少先队员的标志,在红领巾上你能找到角吗?试试看。

师: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爱护国旗,爱护红领巾。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的许多身上都有角,你能找到吗?试试看。

生:分小组找角。说一说、指一指。

师:(打开一把折扇,指扇柄与纸扇上沿的连接处)这是不是角呢?(多数学生会回答是角)。

师:这不是角。为什么呢?待我们知道了角的基本知识后,大家就会明白了。(教师补充完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到板书)。

(二)折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实物中找到许许多多的角,看一看,你们桌子上的圆形纸片上有角吗?你能想法折出一个角吗?请同桌间相互帮忙完成。

生:折角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手拿锐角)有这样的吗?举起来让同学们看看。(另手拿直角)为这样的吗?举起来。

师:(教师将两个角重叠)你们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将“锐角”贴在黑板上,手中留下“直角”。

师:(拿一个钝角)有这样的吗?举起来。(将“直角”和“钝角”重叠)这两个谁更大些?(把“直角”和“钝角”贴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描画出角的边和顶点并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释疑:扇子的扇柄与纸扇上沿的连接处不是角的原因.

判断角的练习。

(三)做活动角。

跟老师做角变大变小的游戏,你们知道角的大小和谁有关吗?

学生实践比较归纳出角的大小和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画角。

电脑小博士教我们画角,观察一下:先画什么?然后又画什么?

你自己能画一个角吗?说一说怎样画角?出示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生:愿意。

师:你们认为可能剩下几个角呢?我们分小组剪剪看。

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展示作品、汇报。

四总结评价引发反思。

说的可真精彩,下课时间到了,我们快和机器猫说再见吧!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十五

让学生看投影图,听录音,解答以下三道题:

2.第二小组有4个人,每人都是捐3元,清算出这4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3.第三小组有6个人,每人都是捐5元。请算出这6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

(二)教学例1。

1.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摆红花,每次摆2朵,摆3次。

(2)让学生看图,说说是怎么摆的?摆了几个2朵?(师板书:3个2)。

(3)要求一共有几朵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4)让学生观察这题的三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从而引出还可以用乘法算。

(5)认识乘号,教学乘号的写法。

引导学生与拼音字母“x”比,然后书写一遍。

(6)指导写乘法算式。

写乘法算式时,先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x”。

(7)指导读乘法算式,并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2x3",表示什么?)。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要求,独立摆方块,每排摆3个,摆4排。(师巡视)。

(1)看图说说怎么摆?摆了几个3?(师板书:4个3)。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个方块,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4)师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

3.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师出示一组圆形图,让学生认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4.指导看书第109~110页,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表示什么?并把课本pll0填空完整。

5.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三个加法算式,找出共同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种算法简便,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的含义。

6.阅书,齐读乘法含义。

7.用学到的乘法知识,来解决新课前的三道复习题。

1.课本第110页"做一做"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5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

2.学到哪些方法?

3.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十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例1、例2、练习八1、2、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学具。

课件、手工纸、活动角。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找找角。

(一)、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

师: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等)。

追问:你知道刚才从信封里露出的这部分图形叫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整体感知角。

1、师:角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校园中就有很多,不信你就试着找找吧!(多媒体演示:美丽校园的主题图。突出:门窗上的角、钟面上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找到了这么多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上也有角,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出示图:剪刀、饮料吸管和水管实物图片,指出在物品上显出角)。

3、师:在我们的教室中也有角你能找一找,并试着把它找出来吗。

(三)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指名指角。

生:不是,这是个点。

4、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得吗?(师示范指角)。

5、师:请同学们从身边选取一个角,像老师这样来指一指。

二、自主探究,创造角。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角。

2、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角。

3、集体交流自己创造的角,完整的指出每个角。

4、摸摸你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和发现?

5、学生汇报。

6、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

三、动手操作,画画角。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课件演示)。

3、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四、游戏活动,比比角。

师:想玩游戏吗?我们就来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

1、师:变变变,把角变大,变更大。变变变,把角变小,变更小。

2、小组内玩这个游戏,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4、同桌两人把角张开同样的角度,看看会发现什么?

5、生汇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6、师总结。

五、巩固练习。

课件演示;练习八中第7题。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十七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对比中,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3”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明确“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联系与区别。)。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十八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找角、认识角、判断角等活动,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技能目标:以学生从实物中认识角、判断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的角,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课件、大三角板、小三角板每生一副、自制活动角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圆形、半圆。学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圆形)。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为什么不说是圆形呢?

(预设:学生们都会迫不及待地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1.找角。

(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角的具体位置。如果学生指不出角的正确位置,师说:“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规范的角是这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之闪烁物体的角,并抽象出角的图形。

2.观察角。

师:我们给这些角脱去美丽的外衣,它们就是数学中的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想一想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同桌说说。

(生汇报:都有一个尖,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看到两条直直的,滑滑的地方叫做角的边。

(教师边指边说,示范正确的指角方法。)。

学生模仿老师边指边说正确的指角方法。

4.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a.师指,全班说。

b.一生指,其余生说。

c.师说,一生指,其余生判断。

师:观察这些角,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

5.想像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角的样子画在我们的脑海里。

6.判断角。

7.找生活中的角。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熟悉角了,那你能找出身边的角吗?谁能指一指?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噢。

(预设:生:黑板,钟表指针,地板砖……)。

找部分学生指明并说出(可能指着角的顶点就说是角)。

老师纠正错误,让同学们做到边指边说,明确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不管角的位置怎么样,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是一个角。

(二)感悟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那你们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你灵巧的手做一个角,做好后说出它的顶点和边。

2.变一变。

师:现在我们要变角了,变角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噢。

好,我们先把角慢慢变大,用心观察,角变大了吗?

再把角慢慢变小,再来一次,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所有学生操作)。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把角变大的,怎样变小的?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

3.比一比。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方法:重叠法--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看另外一条边的位置来比较大小。)。

师:好,请注意观察老师手中的角,现在你觉得谁的角大呢?

(师利用自制活动角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拉长。)。

(生说出甲生大,老师再次用重叠法比较一下。)。

再次把边拉长,让学生说出谁的角大,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以确认甲生的角大。

看来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是没关系的。

小结:角的大小只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师:现在我们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数学王国的问题吧。

数一数每个图中共有几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板书回顾全课)。

2.老师请每个同学回家当一次老师,你们愿意吗?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考考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看看他们找的对不对,把你学到的知识将给他们听听。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母、分子的意义,但本课时不引入分母、分子、分数线的名称。

通过小组活动,分一分学具,获得产生分数的实际需要,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生成分数的形成,并理解“分数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通过剪一剪、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简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时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

课件出示:(视频展示)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把一个大西瓜切成大小基本相等的若干份,送给客人分享,小明自己也高兴地吃了两块西瓜。

师:像分西瓜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吗?

生:我妈妈在夏天的时候,也这样切西瓜给我们吃。

师:妈妈在切西瓜的时候,每块的大小是怎样的?

生:每块的大小都是一样多的。

有:有时候,我和姐姐两人吃一个苹果,奶奶把苹果分成一样多的两份,我吃一半,姐姐吃一半。

生:前天爷爷给我和弟弟带回四个桔子,我和弟弟每人两个。

[点评]教师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看短片,说生活,初步体会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分组活动,探求新知。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纸做的“饼”,咱们也一起来分一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袋中的圆纸片。

师: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一个整体,先平均分成5份,然后分给小组成员。

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沿直线剪开,根据小组成员的多少,分给每位同学。

[点评]这一细节,教师匠心独具,把全班同学分成了人数不等的小组,分别有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和五人组,便于学生体验“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由于小组成员人数不同,得到的份数必然是多元的,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为认识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在这一环节,我们也看到,由于学生人数不同,有很多的小组不能得到相同的份数,同学们都很谦让,小组长们把多的一份给了其他成员。成功地体现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相互谦让的美德。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得到了其中的几份?

生1: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生2:我们小组有3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

生3:我们小组有4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4:我们小组有5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5:我一个人一个小组,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

生6: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梁楠也得到其中的2份,还有一份放在中间,我想如果要平均分的话,我们还需要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个我们以后会学到。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点评]学生通过小组中的分圆活动,亲身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教师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数学描述数学问题的严谨性。

师:我们把这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只得到其中的3份,怎么用数来表示呢?(作短暂停留),这个数既要能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5份,又能表示你得到了其中的3份?你能试着设计一下吗?可以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试着设计,小组讨论,显出为难情绪。教师巡视,与学生做情感交流,并不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但讨论很热烈,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

[点评]这一环节,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引导交流,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感觉很困难,既要表示平均分成了5份,又要表示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把5写在前面就写了“53”,把5写在后面就写成了“35”,与整数一样了。

教师适时夸赞:同学们真聪明,爱动脑筋,我们的祖先也和你们一样,做了这样的尝试,并发明了这种新的数:把表示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写在下面,把得到的份数写在上面,并用短横线隔开,35(分数产生了!),由于这个数是在分东西的情况下产生的,就把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读作五分之三。

课堂顿时沸腾了,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不由自主地念着分数:五分之三。

[点评]分数的产生,从质疑到解惑,水到渠成。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分数。(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分数,读分数。)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呢?师生共同说:3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师:你能试着把你手中得到的几份用分数来表示吗?能试着读一读这个分数吗?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写作:25,读作:五分之二。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写作:15,读作:五分之一。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写作:55,读作:五分之五。我还发现,我就是得到了一整个圆。

师:你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55和一个圆的“1”比一比,谁大谁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案例20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养老保险劳动仲裁申请书范文(15篇)

    撰写劳动仲裁申请书有助于明确自己的主张和权益,为争议解决提供依据。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劳动仲裁申请书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申请人:张_________,男,19

    最热第一学期自我总结报告(通用15篇)

    自我总结需要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勇于进行正面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我总结成为越来越多单位要求的必备技能,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范文,供

    精选村干部个人绩效考核总结(通用15篇)

    个人总结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次总结都是对之前总结的延续和完善。接下来,请大家共同阅读以下的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时光飞逝,回想几年

    最新水质检测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挖掘和思考,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水质检测实训是我大学生活中的

    最优党员的八项义务体会(通用14篇)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作品。以下总结范本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提升了总结的文采和形象感。党章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的最基本性的纲领文

    实用体育教师每周工作计划(汇总14篇)

    教师工作计划是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师的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一些启示和帮助。

    优质除夕值班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学习、工作或实践过程中,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

    优质供水设备质保协议书(汇总14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的一项基本规范,也是法律对商事关系的约束。合同协议的范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合同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合同写作的技巧。甲方:_________

    2023年金银岛的读书心得(通用18篇)

    读书心得可以记录下自己阅读的过程和心路历程,回顾时更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读书心得样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金银岛》讲述了一位

    热门工作总结会议主持词开场白(通用15篇)

    每个月写一份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总结和评估工作成果,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保持工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写作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能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