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紫薇儿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

教学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困惑和挑战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值得借鉴的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一

ppt课件下载地址:http:///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打气筒。

第一课时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2016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3.教师小结: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教师要求:

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5.分小组放飞火箭教师要求:

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二

1、(16)加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对着月球后,人类就开始了对月球的科学探测。

2、(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1961年吧宇航员(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人类便闯入太空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

3、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美国向月球发射了(21枚)探测装置。

4、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

5、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进行了(5次)“阿波罗”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对月球表面进行了广泛考察。6、我国已经启动了一个以(“嫦娥”)探月计划为起点的庆大的月球探测计划。

7、(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10月1日18时)嫦娥二号顺利发射,(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8、206月11日成功发射神舟十号飞船。有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宇航员同时升空,任务时间15天。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二、问答:

宇航员登月球前要做哪些准备?

答:乘着宇宙飞船,带上氧气、水、食品(特制的)、穿上既散热又保暖、能防辐射的宇航服,配备通信,科学考察所需要的各类仪器等。

第八课太阳。

一、填空:

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直径是地球的109倍(约139万千米),体积为(141亿亿)立方千米,约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2、光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大约1.5亿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20秒。

3、太阳是个会发光发热的(大火球),全部由(气体)构成。其中主要为(氢)和(氦).太阳表面温度大约有摄氏(5500)度,中心温度高达摄氏(1500万)度。

4、为了保护眼睛,在观察太阳之前,要准备观察用的(器材),注意不要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球)。

5、(太阳黑子)、(日珥)、(太阳风)、(耀斑)等通称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很大。

二、简答:

1、什么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怎样产生的?

答:在太阳表面,常常会出现一些黑色的斑点,人们叫它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巨大的漩涡气流产生的,由于气流的温度比太阳表面的正常温度低,所以看起来是黑的。

2、什么是日珥?日珥有什么特点?

答:日珥是一种极为壮观美丽的气柱喷射现象。有的日珥向巨大的喷泉,有的像拱桥和怪石。

3、什么是“日冕”?

答:发生日全食时,太阳被月球遮住了外围形成的美丽光芒叫做“日冕”。

第九课太阳与动植物。

一、1、太阳提供了生命的能量,所以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生存。植物通过阳光获取能量进行光合作用,获得养料得以生存,动物主要靠吃植物或其它动物来获取能量维持生命,由此可见一切生物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

2、植物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生命活动都是依靠太阳来完成,没有太阳地球上的温度会降低,那么植物就永远处于休眠状态。

3、地球上有日照长短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动物的生活、生长发育、迁徙、洄游、休眠等各种生命活动。

4、生物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大多数动物依靠植物得以生存,植物依靠阳光获取能量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上就不会具有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二、简答。

1、在植物的一生中生命活动中,太阳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太阳的能量主要有二种形式:光(光照)和热(温度),适宜的温度使种子发芽长叶,温度的高低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促使根吸收水份,同时植物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春季发芽,夏季开花,秋季结果,冬季休眠。光照使植物不断进行光合作用,自制生长所需的养料和氧气。

2、如果没有太阳,植物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为什么?

答:植物在没有光照的条件下,就不能自己制造养料,并且不能产生氧气,那么植物会不断消耗氧气,直到氧气用完为此,最后植物只能走向灭绝。没有太阳,地球上的温度将会降低,那么植物将永远处于休眠状态。

3、太阳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又有哪些影响?

答:因为地球上有日照长短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动物的生活和生长发育、迁徙、洄游、休眠等各种生命活动。如:鸟、兽、虫、鱼等的繁殖,以及鸟、鱼的迁徙、回游活动都受到日照长短的影响。

4、有人说,因为有太阳,地球上才有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答:对。因为没有太阳就没有光照,没有光照植物无法生长,草食动物找不到食物无法生存,肉食动物没有草食动物作食物也无法生存,人类也不可能存在,因此,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也就不可能存在。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学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侯风地动仪的接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教学准备。

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

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资料,演习教具。教学过程:

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1.讲述:今年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

2.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

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

1.实验;用一叠纸、木片等物品地表岩层进行模拟实验。注意安全。

b.用薄木片进行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折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问:实验说明了什么?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五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给大自然记日记的好处。

2、知道如何给大自然记日记。

3、培养学生长期观察、记录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4、意识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有关竺可桢的资料、日记本、笔、气温变化曲线图、天气情况统计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次上课的时候,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资料。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竺可桢爷爷的故事,讲一讲竺可桢爷爷是怎样给大自然记日记的?以及给大自然记日记的好处。

2.学生交流。

二、记日记的方法。

2.学生讨论、汇报。

3.教师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给大自然记好日记呢?

4.学生阅读课本第70页的“自然日记”,讨论怎样记日记?记哪些方面的内容?

5.学生汇报记日记的方法。

.教师提问:给大自然记日记还需要准备什么?

三、布置日记任务。

谈话:竺可桢爷爷从1936年1月1日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他的自然日记有40多本,有近千万字。从这里我们知道,给大自然记日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学们在给大自然记日记的过程中会不会像竺可桢爷爷那样坚持不懈,从不间断呢?今天,同学们准备好日记本,明天,就让我们像竺可桢爷爷那样,每天都给大自然记日记。一个季节完了,我们再来整理我们的自然日记,看看从我们的日记中能有什么收获!

四、整理自然日记。

1.教师提问:在自然日记中记录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发现?谁能一下子说明白?

3.教师提问:怎样整理自然日记呢?学生讨论、汇报整理日记的内容和方法,教师板书。

4.学生整理自然日记。并讨论:经过对自然日记的整理,有什么新的发现?

5.学生汇报整理日记的情况和新发现的情况。

五、推测。

2.学生讨论。

3.我们的推测正确吗?怎么验证?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七

一、填表:

1、太阳照射温度的变化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与太阳有关系的物质变化主要有三种:岩石风化、水的循环、风的形成。

2、归纳太阳与地球上众多物质变化现象的关系,把这种关系表示在方框里。

太阳。

二、简答:

1、如果没有太阳,现有的各种自然现象会有怎样的变化?(列举岩石的风化、水的循环、风的形成等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答:1、没有太阳就没有热量,没有热量岩石就不会发生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没有岩石的物理变化,就很难进行岩石的化学风化,没有岩石的化学风化就很难转化为生长植物的土壤。

2、没有太阳就没有热量,没有热量就没有自然界水的蒸发,没有水的蒸发就没有水的循环,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降水的发生„„。

3、没有太阳就没有热量,没有热量空气就不会受热膨胀,空气不受热膨胀就不会比周围的空气轻,各个地方的空气都一样重,空气就不会流动,空气不流动就不会形成风。

第二课太阳与人类。

一、填空:

1、太阳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地球传递能量,这些能量以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方式,或者以风能、水能、生物能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人们直接对太阳能应用的是太阳的光和热,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等。

3、大多数能源的能量都是太阳能通过(能量转换)而来,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能量是由于远古时期的生物储存了太阳能形成的,风能、水能是太阳的光和热促进自然界中空气的流动与水的循环而形成。

4、太阳对人类的各种影响是以(能量转换)的形式实现的。

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核能)以外,其它各种形式的能量大多起源于(太阳)。

二、问答:

1、太阳对人类的活动,生存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人们平常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与太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太阳的光和热而形成的各种能源正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地球上的风能、水能、生物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来源于太阳,及时地球上正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也都是来源于远古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辐射产生的光能和热能,这所有的正被人利用的各种能源其实都来源于太阳,正是人类拥有并利用了这些能源,所以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生存、活动和发展。

2、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人类会怎样?

答:如果没有太阳,植物不会生长,动物也无法生存,人类将无法获得食物,没有太阳的光和热促进水的循环与空气的流动,人类将没有水和风发电,无法使用电器„„总之离开太阳人类将无法生存。

3、把太阳与人类活动的复杂关系用箭头及适当的文字说明表示出来。(见课本)。

第三课太阳能热水器。

一、填空:

1、在生产生活中,很多方面都直接利用了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灶做饭)、(太阳能电池)、(白天看书)、晾晒衣物)、阳光下进行生产生活等等。

2、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有(集热器)、(不锈钢蓄热保温水箱)、(定热热水箱)、(水位自控装置)、(热水自动供应装置)、(上下循环管)等几部分组成。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由(集热器)、(保温水箱)、(支架)三部分组成。

3、热水器中的水热得快主要与(选择的材料)、(颜色)和(摆放的方向)有关。要想热水器中的水热得快就应考虑选择(导热性能好)的金属作材料、材料的颜色以(黑色)为主、热水器的摆放以(正对太阳)为佳。另外还可以考虑集热管的(受热面积)要尽可能大。

二、问答:

1、太阳能与水能、风能等其他能量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答: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既是一次性能源又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即可以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2、说说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

答:太阳能热水器将吸收的太阳光线转换成热能,利用冷水的比重大,热水的比重小的特点,在热水器内形成冷水自上而下、热水自下而上的自然循环,是整个水的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一定的温度。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八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九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一、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十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一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十二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自由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小帆船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风的两面性: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风的作用。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但对于风的两面性学生还认识不到,通过本课的举例解释,学生认识到了风力的两面性,知道对于风力要想办法利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三

过程与方法:

1、能调查并记录家庭使用能源的情况。

2、能够制作太阳能灶、小水轮等装置。

3、能够设计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4、能够看懂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源与能量的关系。

2、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3、知道可再生性能源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能源对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2、意识到不可再生性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3、体验到开发可再生性能源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三、教学难点:能够独立设计利用一种能量工作的模型装置。

四、教学准备:碗、铝箔、木塞、橡皮泥、瓶盖、塑料片、铁丝、塑料瓶、剪刀等。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导入:

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

2、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表扬。

二、认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看图说一说:

图中有哪些物品,各自使用什么能量?

这些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2、提问:你知道家中使用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引如能源)有哪些能源?

3、分类:

将刚才所讲的能源分类。

小结:能源分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板)。

4、提问: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举例。

5、看图了解世界与中国能源对比情况。

看图p48,思考通过图表你有什么启示?

你对中国禁止小型煤矿、造纸厂的生产或关闭的行为有何想法?说说理由。

三、学习利用可再生能源:制作太阳能灶或小水车。

1、过渡: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不可再生资源制造的,而这些物品又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汽车、家里用的煤气灶、电热水壶等。你还能举例。

2、为了改变这种浪费能源的这种状况,科学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你能告诉大家吗?

3、制作太阳能灶。

讲讲太阳能灶的作用。

说说制作的材料和步骤。(还有什么方法制作?)。

自己制作。

4、活动:看谁制作的效果好。

室外活动,烤土豆片。

5、小评,如何改进这个装置?(能量使用效率高)。

6、自选:制作小水轮(可安排课后)。

说制作方法与步骤。

简便的方法:铁丝为支架。

瓶盖(内有橡皮泥)为轮。

浆叶为塑料片。

四、设计一种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1、出示:风能转换电能的模型。

2、学生分组画图设计。

3、展评。

说出设计意图及能源转换的过程。

一周后看模型。

五、巩固应用。

1、垃圾为什么要提倡分类回收?

2、我们怎样保护不可再生能源。

六、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3、能源。

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水。

风能矿产不可再生资源。

木材。

教学反思: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十四

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

学习策略:谁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

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3.对本册课本的要求: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出简单的句子。能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通过三年的学习,他们对英语已经有了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1.教学目标:本套教材旨在帮助中国学生学说英语,强调交际和会话,重点在交谈。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在各种不同交际情景中用英语进行交谈的机会,学生能经常利用角色表演并自边对话,这些交谈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真情实感的能力,促进灵活的语言运用,使其在各种情景中都能自如地使用英语。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话题功能:ourhouse,schoolincanada,winterincanadaandchristmas。每个单元都确定了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语法,对话,读和写的具体目标。

2.教学重点:

a.交互式会话。

b.各种情景下的灵活的语言运用。

c.理解和表达完整的意思。

d.真实可信的生活情景。

e.英语为母语者所讲的日常用语。

3.教学方法:.

a.制作和利用手偶。

b.制作和利用张贴画。

c.歌曲,游戏,故事书等辅助教学。

d.浸入式教学。

4.教具准备:

a.相关图片,词汇卡片。

b.课文投影片。

c.录音机和磁带。

d.手偶。

本册教材共计四个单元,每单元八课,共计三十二课。需要三十二个课时完成,共需十六个周完成。本学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1.第一单元:爱国主义教育,爱惜粮食,珍惜生活,热爱劳动,讲究卫生。

2.第二单元:热爱大自然,与他人和睦相处。

3.第三单元:锻炼身体,热爱大自然。

4.第四单元:尊敬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十五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二课时。

1、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 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牛奶有哪些变化,牛奶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

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

1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

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七

本册教材共有6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我们长大了》。第二单元是《遗传与变异》,第三单元是《进化》,第四单元是《共同的家园》,第五单元是《神奇的力量》,第六单元是《拓展与运用》。在各个单元学习中均有过程与技能训练。本册内容是科学课的深入,既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目的要求。

通过本册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对现象或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有依据的推测。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

初步学会认识动物的周期性变化。

初步学会通过调查收集证据以及对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做出推论。

重难点。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预测收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学生素质分析。

六年级共有5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提问题,爱提问题,这将驱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而且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依赖性强,不愿动手,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十八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十九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放大镜是“凸”“透”镜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汇总20篇)篇二十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七一表彰活动实施方案(通用23篇)

    活动方案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而提出的具体步骤和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和实施自己的活

    优秀被执行安置申请书大全(21篇)

    无论是应聘实习生还是就职于知名企业,一份精心编写的更多申请书都能为你赢得青睐。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更多申请书样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启发。申请人:,男,汉

    最优群众法治心得体会及感悟范文(16篇)

    心得体会是整理和归纳自己在某个领域中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相信会对大

    专业文明祭祀工作总结(通用23篇)

    月工作总结有助于发现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大家一起来看看以下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为了感谢烈士们用牺牲换来我

    优秀领导清廉寄语心得体会(汇总20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取得的成绩,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总结和概括自己的经验和思考的。

    最热队会活动心得(案例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经验的宝贵收获,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接下来是一份关于心得体会的分享,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主题名称:倡导生态文明

    优质教案的设计要点(模板19篇)

    教案模板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资源。有了一个好的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快来看看吧。

    最新两会精神专题学习心得体会(模板16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并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价值,从而使我们的成长更加全面和有意义。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精华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最新高三地理教学计划和进度(案例16篇)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时间等要素的综合考虑,经过科学的策划与安排而制定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它可以有序地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

    最热守住底线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参考。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路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