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汇总19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飞雪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汇总19篇)

学期总结是对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总结和回顾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考试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一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如:鉴别、推断、除杂……,但是这些应用离不开最基础的知识点:即: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熟练记忆。

通过学习可知: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

如: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为下图记忆较好(图表记忆法)

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如:

(1)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生成盐的规律有几条等。

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

二、掌握“规矩”,可成“方圆”

记忆住以上规律就可以熟练应用了吗?当然不能。在大量练习中同学们发现以上规律中有很多是有“规矩”有条件的。因此在记住规律的前提下,还要记住规律应用的条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应用。比如:可根据不同反应类型来灵活记忆有关反应的条件。归纳如下:

例如:写出下列物质中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氧化铁、烧碱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

此类题目是考察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规律和反应发生条件的较好范例。解题时,为防止产生丢落现象,可采用以铁为起点逐次向后延伸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再以氧化铁为新起点逐次顺推……的方法。经判断共发生8个反应。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强化了有关反应规律以及反应发生条件的记忆。这样的习题同学们可多找一些,做成卡片常备左右,随时加以练习,功到自然成。

三、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时长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可以说鉴别、除杂、推断这三类题型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下面结合相关例题简要归纳一下各自特点。

例一: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

anaoh、nacl溶液、稀hcl

b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c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dnaoh、ca(oh)2溶液、稀hcl()

enh4no3、(nh4)2so4、na2co3、nacl溶液()

思路点拨:

鉴别题的原则是: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所谓最简单的方法是指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所谓最少试剂,就是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如: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析:a、通过物质分类,显然依次符合碱性、中性、酸性,当然加石蕊试液鉴别。

b、通过观察发现:na2co3遇酸(h+)产生气体,而agno3遇cl-产生沉淀,而kno3遇盐酸无现象,故加盐酸来鉴别。

c、由上可知:k2co3遇酸(h+)产生气体,bacl2溶液遇so42-有沉淀,而nacl溶液遇稀硫酸无现象,故加稀硫酸来鉴别。

d、ca(oh)2溶液遇co32-有沉淀,稀hcl遇co32-有气体,而naoh遇co32-无明显现象,故加na2co3或k2co3鉴别。

e、观察可知:nh4+遇oh-产生氨气,而ba2+遇co32-、so42-均有沉淀产生,取样后分别滴加ba(oh)2溶液,只有气体产生的是nh4no3,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的是(nh4)2so4,只有沉淀产生的是na2co3,无现象的是nacl。

在实际应用中,同学们还可以将鉴别题按一次性鉴别、多次性鉴别、不加其他试剂鉴别、两两混合鉴别等进行分类,根据各自独有的特点,总结解题技巧,从而达到全面掌握不同鉴别类型的目的。

例二: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

(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2)除去氯化钾晶体中的碳酸钾

(3)除去碳酸钙固体中的碳酸钠

(4)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5)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铜

(6)除去cu粉中的fe粉

思路点拨:

除杂的原则是: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应用中有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种除杂方法。

解析:(1)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

(2)可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蒸发。

(3)可采用先加适量水溶解,再过滤的方法。

(4)可采用通过炽热的碳层或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但显然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具有吸收杂质彻底、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

(5)由于含有cu2+、so42-两种杂质离子,故可采用同时沉淀法。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后,过滤即可得氯化钠溶液。

(6)由于fe、cu分别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的前后,所以可采用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并过滤的方法来实现。也可采用加足量硫酸铜溶液并过滤的方法。

例三、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k2co3、k2so4、cuso4、cacl2、kno3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当滴入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1)物质的特殊色态、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如:铜离子溶液为蓝色,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常见白色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等。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有氢氧化铁。初中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2)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3)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4)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如:“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一道好的推断题正是对于以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考察。

解析:推断题的解答依据是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典型的实验现象。此题由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可知:cuso4(蓝色溶液)一定不存在;同时k2co3、cacl2由于相遇会产生沉淀,所以k2co3、cacl2或存其一或均不存在。由“滴加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沉淀有可能来自硝酸钡与k2co3或k2so4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硫酸钡沉淀中的一者或两者。由“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可知:碳酸钡、硫酸钡均存在,进而推出k2co3、k2so4均存在。因为k2co3存在,所以cacl2一定不存在。而kno3由于存在与否,均不会对以上鉴别推断造成影响,所以kno3可能存在,也可以说可能不存在。

此题,在练习过程中,完全可以略加改动。如:若“沉淀全部溶解”推断结果怎样?若“沉淀全不溶”推断结果又会怎样?……。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做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复习效果必然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二

一、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二、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八、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十、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三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盐)。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七个常见的沉淀物: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3、四个微溶物:

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1、复分解反应口诀:复分解要进行,溶液中才可行;交换成分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不溶物溶于酸除了氯化银和硫酸钡。

2、复分解的tips: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3、中考中常考:溶液为中性的盐——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为碱性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五、离子的检验

1、原理

3、加入金属氧化物(氧化铜),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4、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性碱不行),蓝色固体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5、加入碳酸钠或碳酸钙,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oh-(溶液中):1、酚酞、ph值试纸;2、可溶性cu2+、fe3+的盐溶液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cu2+、fe3+(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强碱(如氢氧化钠),有蓝色或红褐色沉淀产生。

【以下两种离子的检验,中考不要求,高中必知】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nh4+(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微热溶液,若产生一种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

(固体):铵态氮肥的检验;取样品与熟石灰充分混合,研磨,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2、正确的操作:取样-溶解(样品为固体)-滴加-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六、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2、溶液(多为无色);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七、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3、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4、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与熟石灰混合制成碱石灰干燥剂,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5、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用于检验水蒸气。

6、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

7、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八、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记中考常考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zn+2hcl==zncl2+h2↑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6)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7)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史上最牛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8)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9)有关盐的其他反应

九、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1、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

2、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

3、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4、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

5、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6、溶液升温(金属镁与酸反应放热、生石灰遇水放热、中和反应放热)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四

1、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中,可简单的记为“酸入水,且慢慢,用力搅拌不停断,切忌不可水入酸”。如果水倒进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小,浮在硫酸的上面,硫酸溶解时放出的热量不易散失,使水暴沸,带着酸向四处飞溅,有可能发生意外。

2、使用氢氧化钠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皮肤、衣服被它腐蚀,实验时最好戴防护镜,防止溶液溅到眼睛里。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溶质hcl氯化氢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吸收空气中的水,溶剂质量增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4、根据化学式判断酸和碱

酸——化学式通式hnr,r表示酸根离子,化学式特点为氢元素开头,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h+和酸根离子,但注意h2o不是酸(属于氧化物),而ch3cooh醋酸,属于酸。

碱——化学式通式为m(oh)n,m表示金属元素,化学式特点为氢氧根离子结尾,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oh-和金属阳离子,但注意nh3·h2o(氨水),化学式不符合这一特点。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五

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1、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六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 1,省略不写。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2o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七

初中化学第八章中,存在着一些结果(结论)相同、原因有异的问题,现围绕酸、碱的有关知识,选取几例加以分析。

1.酸、碱溶液和金属都能导电。

分析:酸、碱溶液导电的原因是,酸、碱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其中酸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碱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金属导电的原因是,金属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2.浓硫酸、浓盐酸敞口置于空气中,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小。

分析:浓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之所以变小,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了溶液中溶剂量的增加;浓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之所以变小,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气体的挥发导致了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减少。

3.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生石灰放入水中,都能放出大量的热。

分析: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属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现象;生石灰与水接触放热,属于化学变化(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中的放热现象。

4.金属钠和镁放入稀盐酸中,都有氢气放出。

分析:金属钠放入稀盐酸中所放出的氢气,主要是由钠与水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名列第三的金属钠,其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在常温下与水发生剧烈反应:2na+2h2o==2naoh+h2↑);镁放入稀盐酸中所产生的氢气,是镁和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

5.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假设两个反应都恰好完全发生)后,溶液的总质量都减少。

分析:根据上述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前一个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硫酸铜溶液的质量-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后一个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稀盐酸的质量+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虽然两个反应中溶液的总质量都减少,但原因不同,一个是因为反应中产生沉淀,一个是因为反应中放出气体.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八

酸的定义:化学上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在酸碱质子理论中碱指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在酸碱电子理论中,碱指电子给予体。

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酸、碱、盐的溶解性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一个重要依据,酸碱盐溶解度记忆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全部都属可溶盐。硫酸盐不溶钡和铅;酸易溶,碱难溶。氯化物不溶银亚汞,碳酸盐,多不溶。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九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完)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2、酸、碱、盐的溶解性

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3、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4、酸与碱的通性

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5、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一

一、化学用语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熟石灰、消石灰——ca(oh)2【石灰水的主要成分】

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aco3

食盐——nacl纯碱、口碱——na2c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盐)。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七个常见的沉淀物: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3、四个微溶物:

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1、复分解反应口诀:复分解要进行,溶液中才可行;交换成分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不溶物溶于酸除了氯化银和硫酸钡。

2、复分解的tips: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3、中考中常考:溶液为中性的盐——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为碱性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五、离子的检验

1、原理

3、加入金属氧化物(氧化铜),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4、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性碱不行),蓝色固体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5、加入碳酸钠或碳酸钙,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oh-(溶液中):1、酚酞、ph值试纸;2、可溶性cu2+、fe3+的盐溶液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cu2+、fe3+(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强碱(如氢氧化钠),有蓝色或红褐色沉淀产生。

六、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2、溶液(多为无色);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七、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3、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4、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与熟石灰混合制成碱石灰干燥剂,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5、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用于检验水蒸气。

6、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

7、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八、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记中考常考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zn+2hcl==zncl2+h2↑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6)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7)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史上最牛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8)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9)有关盐的其他反应

九、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1、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

2、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

3、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4、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

5、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6、溶液升温(金属镁与酸反应放热、生石灰遇水放热、中和反应放热)

高中化学记忆方法

理解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如:在记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概念,必须在理解的意义前提下去记忆。

特别是有关化学原理,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如果没有理解记忆是很难掌握的。

口诀记忆

由于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在化学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很容易记住的口诀,老师要求我们去记忆它。

首先,要告诉自己这是一种学习的捷径,然后在深刻的理解它的内涵,最后记住了,就会成为你学习化学的利器。

如:“升失氧,降得还”、“见量化摩,求啥先求摩”、“有弱才水解,都强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热越水解,越弱越水解”。

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

比如,可以把生边的实际生活甚至自己的经历和观雪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化学知识富有趣味。

特别是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的现象。

重复记忆

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也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

这种方法往往被我们忽视了,很多同学学的快忘得快也就是这个原因。

短时记忆对于我们的学习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反复记忆,才能够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为我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归类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在以此类推。

再如:在掌握了各个主族、周期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后,对于具体的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就容易多了。

对比记忆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比如:中学化学中常见的黄色粉末并不多见,主要就是硫磺和过氧化钠,但是它们的性质却很不相同。

再如:我们在学习硫酸和硝酸的时候,他们作为氧化性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的方面的相似性。

联想记忆

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

如: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孤立地记忆很难,如果扩大联想,对比类推,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关键字词记忆

这是记忆概念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概念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个概念,如: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等、定、动、变”。

知识网络记忆

用表格或图示进行归纳、整理,使看似零散的知识结成网络。

如以一主族代表元素的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为线索的学习思路,以及以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备、保存之间相互关联的元素化合物类知识,在有机中还要特别注意官能团的性质。

以上的9种方法大家在化学学习中可能也在有意识无意识的用到。需要注意的是,化学中常常有些个别物质性质特殊,这些特殊性最好同类似的对比起来记忆,这一点有时候在解题过程中很重要。

不管怎么样,只要能用合适的方法是自己最高效、最牢固的记住并理解所学知识,那么我们的学习就变得轻松有趣了。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二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三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四

酸碱盐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要看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础知识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而基础知识源于课本,近几年课本上的内容考的越来越多。例如:俗名、用途、性质等等。酸碱盐主要讲了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只要把基础知识记牢了,做题就会灵活运用。例如:

(20中考7)碳酸钠可用于制造玻璃,其俗称是

a.小苏打b.熟石灰c.生石灰d.纯碱

分析:这道题就是直接考记忆的内容,考查俗名,要求知道几种重要物质的俗称,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氧化钙俗称生石灰;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因此选d。

(20中考14)下列物质质量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

a.碳酸钙b.氯化钠c.浓盐酸d.氢氧化钠

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因此质量减小,选c。这就要求基础知识一定得记牢。

2.总结规律,加强理解记忆

酸碱盐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运用与综合。它在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酸碱盐基本性质的讲解,总结出学习化学的规律,即通过对具体一个事物的研究,掌握规律,继而得出一类事物的性质。同学们觉得酸碱盐难度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内容多,化学方程式多,性质多,不知道哪些物质能反应,怎么反应,觉得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容易记混。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总结规律,归类记忆。例如,写物质之间的反应方程式,先判断反应物的类别,根据酸碱盐的性质看能否反应,发生什么反应类型,根据化合价写出生成物化学式,就可以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牵涉的反应类型主要是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判断依据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判断依据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溶解性表。这就要求熟练记忆几个知识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溶解性表。而关于有些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编成顺口溜去记。下面对酸碱盐部分知识点总结如下:

置换反应能否发生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依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溶解性表。

关于溶解性表我总结了记忆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易溶盐钾、钠、硝酸、铵,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其他大多都不溶。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3.归纳题型,提高做题能力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费时间长却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和酸碱盐知识相关的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可以说判断反应型、物质制备型、物质推断型、除杂型、鉴别型、探究型、计算型,这些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掌握了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就可以对付各种题型,提高应试能力。在题型归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借助有关练习,学会分析方法、掌握答题思路、体验答题要点。这样,我们手里才能真正拥有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因为化学的东西比较多,很多都是以记忆为主,所以需要勤记多练,并能够不断的把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以点带面,整体把握知识结构。

总之,酸碱盐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是整个初中化学中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和进行必要的学习才能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做到成绩稳中有升,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轻松、更快乐!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五

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六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sialfe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非金属元素液态固态气态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2o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七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3.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八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完)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九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

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

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