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ZS文王

教案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初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一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平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二

1、分子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物质,水分子是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果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不是分子了。

2、由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是由分子聚集后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个的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单个分子就不能表示物质的'状态,因为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是由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决定的。

[中考练兵]。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组粒子是()。

a、mg,h。

b、o2,co。

c、o,he。

d、c,n。

二、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化学反应中:(1)原子不能再分。(2)一种原子也不能变为其他原子,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其化学性质。

三、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1、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可以用一种化学式来表示,纯净物具有一定的性质(如有固定的熔、沸点)。

2、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一定的组成,不能用一种化学式表示。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各物质保持其原有性质(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中考练兵]。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天津)。

a、海水。

b、自来水。

c、蒸馏水。

d、矿泉水。

四、元素、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要明确单质和化合物是从元素角度引出的两个概念,即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无论是在单质还是化合物中,只要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都可以称为某元素。三者的主要区别是: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成分,而单质和化合物是指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是具体的物质。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而单质不能组成化合物。

[中考练兵]。

6、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含有一种元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北京海淀)。

a、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c、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d、该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7、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的粒子是:()。

b、碳原子和氧分子。

c、碳元素和氧元素。

d、碳单质和氧单质。

五、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中考练兵]。

8、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维生素c有防癌作用。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错误的是:()(2006,天津)。

a、维生素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76。

b、维生素c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d、维生素c是一种氧化物。

9、有一可能含有下列物质的硝酸铵样品,经分析知道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那么该样品一定含有的下列物质是:()。

(括号内的数据为相应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天津)。

a、(nh4)2so4(21%)。

b、nh4hco3(18%)。

c、co(nh2)2(47%)。

d、nh4cl(26%)。

10、硫酸亚铁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某贫血患者每天需补充1.12g铁元素,则他服用的药物中含硫酸亚铁的质量至少为:()(,黑龙江)。

a、3.80g。

b、6.95g。

c、10g。

d、3.04g。

11、下列化合物中,铁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长沙)。

a、feo。

b、fe2o3。

c、fe3o4。

d、fes。

(提示: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相当于两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2、要比较cuso4、feso4、caso4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最简单的方法是:()(2004,广东)。

a、分别计算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

b、计算所含so42-的质量分数。

c、比较cu、fe、ca相对原子质量。

d、计算所含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b2、b3、c4、b5、c。

6、d7、a8、d9、b10、d。

11、a12、c。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三

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学会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锻炼团结合作、独立思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演示,初步练习实验观察、问题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3.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作用,提升化学价值观。

【重点】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缓缓流淌的小溪、奔腾湍急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回答】水。

【教师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回答】水分子。

【教师总结】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通过视频我们观察到水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水分子是不是也在运动呢?许多物质像水一样,也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质量体积都很小

【多媒体展示】展示一段关于水分子的资料。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内容,一滴水含有多少个水分子?

【学生回答】1.67×1021个水分子。

【学生回答】质量体积都很小。

【教师总结】不光是水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其他分子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这是分子的一条基本性质。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四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

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

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2、n2、c60、p4。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五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了解气态、液态、固态分子的模型。

3.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联系。会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课前准备。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扩散现象。

填一填。

研究表明,物质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______。

思考讨论:你见到的哪些现象可以支持“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一观点,列举有关现象并加以说明。

(提示:1.扩散现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填一填”:做无规则的运动2.思考讨论:略)。

(提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活动3:观察图16.1-5所示的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观察如图所示的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填一填。

物体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提示:1.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分子之间有引力2.推活塞,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没改变,分子之间有斥力“填一填”:引力斥力思考1、思考2略)。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六

第五节<span> </span>升华和凝华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准备: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但是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分子体积很小。

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高倍的显微镜来观察,这确实是个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想一想,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我们很快就可以闻到香味。为什么人能够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是不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二、新课学习

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或香皂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

1.扩散现象

播放视频:扩散现象

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在花园里闻到花香。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周围的很多物质都有扩散现象。

继续播放视频:扩散现象

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

继续播放视频:扩散现象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想想议议

从前面的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展示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图可以看到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会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无序运动的宏观效果,一种分子混入另一种分子中去,宏观上就是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可能有引力。

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板书设计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七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

a.扩散现象只能在气体之间发生。

c.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d.液体容易流动,说明液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2.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的是(c)。

a.冰熔化为水。

b.埋在地下的铁管,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c.打开香水瓶,香味四处飘逸。

d.沙尘漫天。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准备: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但是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分子体积很小。

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高倍的显微镜来观察,这确实是个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想一想,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我们很快就可以闻到香味。为什么人能够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是不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二、新课学习。

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或香皂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

1.扩散现象。

播放视频:扩散现象。

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在花园里闻到花香。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周围的很多物质都有扩散现象。

继续播放视频:扩散现象。

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继续播放视频:扩散现象。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想想议议。

从前面的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展示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图可以看到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会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无序运动的宏观效果,一种分子混入另一种分子中去,宏观上就是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可能有引力。

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板书设计。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九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子特性的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

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

师:很好,通过水蒸发的实验,你有什么疑惑呢?

生4:我想知道水为什么会减少?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

生5:我想知道水是如何变为水蒸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要弄清你们的问题,就必须走进微观的世界,同学们在认识微观世界时,需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现在同学们就通过自己的想象、各小组的讨论、猜想水变少的原因。

生6:水具有挥发性,加热后水挥发掉了一部分。

生7: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加热后,微小的粒子跑掉一部分。

生8: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只不过加热后运动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不错,水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我们所见的其它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p47面分子的有关内容。

……

教师首先从水蒸发的简单实验入手,引导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原有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出提出第一个探究性问题,即“猜想水变少的原因”,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在学生思维充满疑问与好奇心的基础上,再来看书,这种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师:通过看书,我们知道了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有的是分子,而有的则是原子。(教师出示一瓶浓盐酸,小心地打开瓶盖)我这里有瓶浓盐酸,现在将它打开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呢?(在瓶口产生了白雾),对,白雾是由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与空气中用肉眼看不见的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又变成盐酸小液滴所形成的现象。

生1:路过酒厂、化肥厂都可以闻到酒香和臭味。

生2:打开液化气瓶可以闻到浓烈的液化气中的臭味。还可以嗅到汽油的气味。汽油瓶不盖盖放在家中,过一段时间就没了。

生3:加热一壶水可以被烧干。

师:同学们通过生活中许多的现象,说明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的世界。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有关分子的课件,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哪些?

生1:我看到科学家们用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苯分子的图像、水分子的图像、二氧化碳分子的图像,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它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生2:分子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

生3:分子不是静止的,是运动的。

生4:分子有不同的颜色,它不是最小的,像水分子就是由两种不同颜色的粒子组成的。

生5:分子有不同的形状。

同学们涌跃发言,各抒已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把各自对分子的了解进行了描述,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地来进行探究,进一步用你们掌握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来验证你的观点,然后分组交流。

本节课的案例中,教师为了将学生引入微观世界,所给出的系列探究性问题和材料都是为了将“微观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表观化”,学生探究活动内容趣味性强,当然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大。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十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一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启发、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老师通过展示课件讲述一些身边的类似现象从而引出科学家的设想: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投影展示。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等,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分子。

提问:为什么能闻香味却看不到呢?投影展示。

分子基本性质: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问:分子运动的速率与什么有关呢?

演示实验(由学生操作):把品红加到热水和冷水中,看扩散的速度学生观察并讨论:

据此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基本性质:3.分子之间有间隔。

问:不同物质的分子间间隔是一样的吗?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据此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问: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受什么条件的影响不?教师:同学们通过物理的学习我们知道热胀冷缩的现象,也就可以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所以物质有三种状态,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气态、液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

问:水和酒精(液体和固体)是否都能燃烧?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回答:教师:液体酒精和固体酒精都是由酒精分子构成,都能燃烧说明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而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与酒精分子不同,说明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基本性质: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课堂小结:

物质由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物质由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教学反思;。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十二

师生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合唱曲《校园多美好》它是一首用音乐描绘美好校园的歌曲。在整首歌曲中,呈现出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校园景象,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它的作曲家——施光南,但并没有具体介绍到,而是把对作曲家的了解作为一项作业,要求同学们课下自己搜集资料,留到这节课上来介绍。接下来,就请有准备的同学上台介绍,你所搜集到的有关施光南的材料。

生: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他有三首作品获奖。其他如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电影《幽灵》的配音等也有一定影响。除此,还创作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伤逝》的音乐。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选》等。可惜英年早逝,悄然倒在钢琴上。

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音乐家”。他的`作品题材噶,形式丰富,射干能动活泼,热情瑰丽,极富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他努力用民族化的作曲方式表达当代中国人的心声。

2、竖笛练习:

师:练习吹奏练习2,注意节奏型:

生:练习。

请同学起来做吹奏练习。

3、乐理知识——音符的记录(附后):。

4、复习《我们一起来》。

要求:注意切分节奏,跟琴学唱,创编动作。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三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理相关信息,整合教材,情境创设,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分析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唐朝的民族关系升华到今天的民族政策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为: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各民族交往的主流。

运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

1课时。

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文成公主入藏图”,课前播放音乐《文成公主》。

展示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学生看图回答都有哪些民族?

唐与突厥的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导课框了解。知道唐朝时在西域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问题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问题2、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教师引导)。

唐与吐蕃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展示图片《步辇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的图片。

学生分组演绎吐蕃使者向唐太宗求亲的场景。(教师评价)。

活动二:“想一想、说一说”

(任选其一,小组讨论)。

(1)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假如你是文成公主,你愿意远嫁吐蕃吗?

活动三:展示图片:布达拉宫(教师简单介绍)探讨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自主学习“找一找”文成公主之后,唐和吐蕃还有哪些友好交往?(学生回答)。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为什么唐朝能实现“和同为一家”吗?唐朝时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主流是?讲述回纥、靺鞨,南诏与唐之间往来的关系。

合作探究一:唐朝为什么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非常融洽呢?唐朝自身的先进和强大是根本原因。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是唐朝的民族关系融洽的直接原因。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十四

重点:技术的规范性。

难点:传接球时机与整体配合意识七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十五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准备空气和水的压缩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问激趣创设情境。

把一瓶空气清新剂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

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学生思考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过渡。

展示图片:教材p49图3-2、3-3。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

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做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b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b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学生猜测,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观看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

思考:为什么1+1≠2。

继续观看微观模拟图。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观察现象:1+1≠2。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十六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能用化学语言表述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分子原子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教学重点。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大家的表扬和认可,同时注意力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用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思考;用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由于本节课位置靠前,学生实验要注意指导,提示观察角度,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表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身边事物创设情景。

在你从操场回来的路上,有没有闻到月季花香?现在我们就学习和它有关的分子和原子。

事实证明这种微小粒子是存在的,我们把这种粒子叫分子。观察p50页苯分子、硅原子图像,分子是很小的,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大家看一下水分子自述,来感受一下分子。

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好,我是水分子?)通过阅读你能总结出,分子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思考、归纳分子特征:

1、分子的质量何体积都很小。

师:自述中有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答:猜想分子是运动的,有空隙。

师:口说无凭,看我们做个小实验。

演示:品红扩散。

问:大家看到什么现象?是不是重力作用才使品红下落的?我们可以再看下面的实验。

活动探究。

教师:在试管中加少量水,加酚酞,滴加浓氨水。学生观察,回答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确定方案回答,其他做补充。请一组同学上来做给大家看。

学生一起归纳分子特征:

2、分子是运动的。

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师:其实我们闻到花的香味不是我们的鼻子在运动就是花香分子运动的结果。(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知识)。

分子是时刻运动的,在我们生活中你能再举出一些分子运动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问:湿衣服再阳光下容易干,还是再阴凉处容易干?说明分子运动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和温度有关。

演示实验:加热食醋。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学生再举生活中的例子。

创设情景:冬天,水缸放在室外会被水涨破,是不是水分子变大了?

问:水的三态变化发生是化学变化吗?

演示: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学生量取)混合。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多媒体播放:分子之间空隙的相互占据,其实品红实验中也可以说品红分子进入了水分子之间的空隙。

(二)设疑:水分子和水通电都可以使水减少,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变化是否相同呢?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物理变化,一个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液态水分子之间间隔增大变为气态。

化学变化是:水变成了氢气何氧气。

问:水变成氢气和氧气还是水吗?也就是水分子变成氢气、氧气分子还是水分子吗?解释化学变化,实际就是分子的变化。而分子变了之后,就不再有原来的化学性质。所以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问:水分子是怎样变成氢气、氧气分子的呢?观察课本p52页:水分解示意图。

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打出水分子分解运动动画。

打出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及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比一比回答下列问题,看哪组答的多。

在化学变化中:

(1)一定不变的有:

(2)一定变化的有:

(3)可能变化的有:

思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讨论、总结:

物理变化:分子之间间隔变化、分子本身不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原子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出问题:分子概念中为什么只强调化学性质?

师释疑:(如同一个人站不成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分子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到物理性质)。

(三)练习巩固: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夏天架电线要松,冬天架电线要紧。

2、樟脑丸放一段时间消失了,衣橱中有樟脑的气味。

(四)总结:

学完本课你该知道: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4、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静止的水中水分子是静止的,沸腾的水中水分子是运动的。

3、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4、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五)作业:

布置科普小文章(二选一)。

1、分子的自述。

2、假设你是一个水分子在浩瀚的海洋里你会看到什么?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七

“与”磁“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现象之间的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本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电磁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回顾旧知的作用;(2)深化性,本堂课的研究内容”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完善电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枢纽。同时,学好本节教材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宏观电磁现象,深化其对电磁关系的理解;(3)启后性,本节课部分研究过程折射着后续知识的缩影,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设置了兴趣点和逻辑点。同时,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方法及理论分析方式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宏观向导。总的来看,本节教材具有多维性和立体性。”

二、学情分析。

(1)从宏观来看,高二物理学生在已有一年半的高中物理学习之后,对高中物理从“发现置疑”——“探究推理”——“分析论证”的物理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思维倾向有助于学生自主元认知相关物理规律,从而为其进行新课的学习提供了宏观向导,并有助于其积极构建正确的图示。(2)从微观来看,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电生磁的相关知识,可能对磁生电有着一定的猜想。然而,由于高二学生整体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高,他们往往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老师因当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创设特定物理情景或模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物理问题,从而提升其整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简单的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过程,掌握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然学生感受科学实验在解决抽象物理问题时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对电磁感应发现历史过程的简单介绍,让学生感受“偶然”与“必然”的哲学辩证,并启发他们进行反思。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2)教学难点,创设特定物理情景或模型引导学生获得“磁生电”的理论认知。

五、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提纲:(1)回顾旧知,提出质疑。本堂课,我们将与学生回顾旧知,并引导学生进行对称性的思考,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2)媒体放映,直击重点。我们将以一组幻灯片来简单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过程,用真事迹“绘声绘影”,旨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热爱。同时通过幻灯片内容和本堂课重点内容的衔接达到直击重点的效果。

(3)新的反思,实验探究。我们从初中宏观电磁感应中抽象出了一个新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次实验探究。第一次为分析推理型实验,第二次为验证型实验。(4)总结现象,得出结论。(5)知识迁移,课后巩固。本堂课的最后,我们将请一位同学上来自主完成一个实验。此外,我们也为学生准备了一道课后习题,以期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2、教学过程详案。

初中分子教案(通用18篇)篇十八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 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相关范文推荐

    毕业实习自我鉴定(热门17篇)

    实习鉴定是对实习生的能力、表现和成长进行客观、全面评价和总结的一种重要举措。接下来是一份实习鉴定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实习鉴定写作有所启发。

    初中化学教师的年度工作总结大全(20篇)

    教师工作总结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实际教学、教研活动,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如果你正在写教师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供参考。

    在雨中发生的事小学五年级(精选22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精心编写的文字,它能够给人以感悟、启发和思考。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优秀作文的片段,相信它们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滴答滴答听那是什么声音

    幼儿园立春活动教案(专业14篇)

    幼儿园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以下是一些优秀幼儿园教案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随着我们生活水

    企业安全教育演讲稿(汇总20篇)

    安全演讲稿不仅仅是为了告诉人们事故和灾难可能会发生,更重要的是教育人们如何预防和应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安全的演讲稿,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安全问题的思考和关

    厂长发言稿(通用18篇)

    发言稿的内容可以从事前调研、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丰富和支撑。最后,请大家共同分享这些精选的发言稿范文,相互学习和进步。各位同事:你们好!时光如梭,风雨同

    世界艾滋病日活动策划方案大全(20篇)

    策划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以下是一些策划方案实施的关键要点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项目实施起到一定的指导

    个人情况及工作总结(汇总21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月工作总结例句,希望对大家写好总结有所帮助。一、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抓好党建工作。建

    秋季开学第一周学校值周工作总结(优质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文的学习,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

    写简历与网投简历的方法技巧(通用20篇)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准备个人简历,它是向雇主展示自己的第一步。在这里,大家可以找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经验的个人简历范文,以满足各种求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