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纸韵

编写初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初中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一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了解8分成两份有七种不同的分法,学习按序分合。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3、启发幼儿运用互换的方式找出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活动重点:

学习8的组成,知道8分成两份的其中不同的分法。

活动难点:

幼儿能较熟练、较快地进行8的分合活动。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狗磁性教具8只、小圆片人手8片、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7的组成。

1、对数游戏。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新游戏“对数游戏”,就是老师先报一个数,然后你们再报一个数,我们报的两个数合在一起要是7。

师:我报3。幼:我报4.

2、问答游戏。

师:小朋友,我问你7可以分成1和几?

幼:老师,我告诉你7可以分成1和6。

2、请个别幼儿上黑板前操作,引导幼儿边分边说,有几只去了小兔家,有几只去了小猴家,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提醒幼儿每次分的要不相同。

提问:8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7种)。

4、找出8分成1和7及7和1的情况,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交换关系,再来找找,还有哪些是这种交换情况的?原来,我们只要将8分到3和5,就能找出6对分合式,因为两个数之间是可以交换位置的。

5、现在我们知道了8分成两份有7种分法,谁会把这7种分法有顺序的写出来。(请一幼儿书写)。

我们来看看这个分合式,左边和右边的部分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之间递增、递减的关系)。

三、幼儿操作。

1、小朋友,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个人准备了8片小圆片,请你们把这8片小圆片分成两份,每次分得要不一样,分一次记录一次在纸上,看谁分得快又对,而且不会漏掉。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要分成两份。纠正幼儿不良书写姿势。

3、小结:要分得快有两种好办法,就是分出来一种,直接把两个部分数调换位置,又是另外一种分法。第二种好办法就是,第一种分法,左边分,1个,剩下的分给右边,第二种分法,左边分2个,剩下的给右边。

四、结束部分。

评价幼儿操作情况,表扬上课认真、积极的幼儿。收拾用具,结束本次活动。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自己身上的左右位置。

2、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知道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3、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辨析,实践活动,能说出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4、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从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师: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小朋友们放松一下,请大家听一段音乐。

师:刚才我们跳舞的时候,出现了两个方位词,小朋友听出来了么?(左和右)。

师:对!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左与右的知识。

出示课题:左和右(注意左、右的写法)。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这个小朋友在吃饭,你们能告诉老师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拿调羹的是右手,拿碗的是左手)。

师:你们平时习惯用哪只手拿调羹的?请举起这只手。(学生举手)。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和你们一样习惯用这只手拿调羹,我们就称这只手为右手(贴上粘纸“右”)。所以和右手同方向的这一边就叫做右边,这只脚就是右脚。

师:这只手是右手,那另一只手就是左手(贴上粘纸“左”)。所以和左手同方向的这一边就叫做左边,这只脚就是左脚。

师:我们现在能分清楚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左与右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师: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会区分左右了,接着老师请小朋友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是:听口令做动作。

左拍拍、又拍拍,

向左看、向右看,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双手举起来,耶。

小结:将自身的位置调整到与照片中的位置相同,再判断。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以自我为参照中心左与右的位置关系。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来了很多老师,他们对你们不是很熟悉,你们能帮陈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同学吗?不过在介绍之前老师也对小朋友们提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要告诉我: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学生介绍)。

师:(请一名学生的左边同学站起来)。

3、认识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与右。

(1)、出示p47的题1。

师:小朋友们介绍得真不错,你们已经认识了左与右,我们现在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板书)。

(2)、出示p47的题2。

师:小丁丁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请个别同学回答。

(4)、出示p47的题3。

师: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独立完成后核对。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与右”,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左与右。比如上课时,我们举右手;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走。如今世博会就要在上海举行了,我们要遵守世博礼仪,其中有一条就规定,乘坐自动扶梯时,要左行右立。只有遵守世博礼仪,我们才是讲文明的小公民。

三、通过游戏,巩固新知。

1、说一说。

2、摆一摆。

(1)师: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的左边。

(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几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跳一跳。

出示:《分清左右》: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左手跳舞,右手跳舞,左手、右手分得清楚。

板书:左与右。

过马路,要安全,

先看左,再看右。

教学目标:

1、从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认识百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2、会数、会读百以内的数,还能根据一定的规律数数。

3、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数数、读数。

教学难点:

有规律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1、小朋友刚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大家都到长辈那儿拜年,你在春节里有什么收获吗?

2、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家,看……(出示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

二、数数、读数。

1、我们来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活动:

(1)一支一支地数、两支两支地数、五支五支地数。

(2)把10支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

明确10个十是100。

(3)活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不同的形式数)。

3、圈一圈,数一数。(第2页)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4、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5、读数、拨数。

师写出一个数,生读,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说说是怎么拨的,表示什么。如43,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各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练一练。

1、数数(顺数、倒数)。

2、看谁数得快。(第3页)。

主要让学生明白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3、接力赛。(第3页)。

四、课外活动。

数一数自己小组同学的铅笔一共有几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豆子”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在“数豆子”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会写百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活动理解位值意义。

教学难点:

位值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出示一杯豆子(内装28粒)。

2、请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粒。

3、师生共同先数10粒放入另一杯子中,再估计一下。

4、谁估计得比较正确呢?为什么?我们来数一数吧。

二、数豆子。

1、指名几生来数,其他学生跟着数。

(用不同的方法数)。

三、知识学习。

1、智慧老人:这个数怎么拨?怎么写?

2、学生试一试,说说怎么拨,怎么写。(每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在纸上写,再指名拨、写)。

3、小组合作:说说这个数的各数位上数的意义。

4、汇报交流。

5、小结: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6、摆一摆。摆出26根小棒,说说是怎么摆的。

7、讨论:22的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8、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说说意义。(第4页)。

2、填空(第5页)。

补充:根据老师的表述写数。如:6个十和3个一是。

3、看计数器写数。(第3题)。

4、写门牌号,理解序数的意义。(第4题)。

5、游戏:抓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三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四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能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材精读。

1.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的长度)一直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的量叫做。

我国从1949年到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2)x和y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我国人口是怎样的变化?

(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

在“人口统计数据”中:

时间和人口数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是,人口数是。

归纳: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模块二合作探究。

1.研究表明,当每公顷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模块三形成提升。

某电影院地面的一部分是扇形,座位按下列方式设置: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第5排、第6排各有多少个座位?

(3)第n排有多少个座位?请说明你的理由。

模块四小结反思。

一、本课知识。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y叫做。即先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后发生变化或者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叫做。

2.常量:。

二、我的困惑;。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五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习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习,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习,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习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习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课堂练习:

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六

1.感知一个数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2.能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活动准备。

1.教具:贴绒分合式。

2.学具:每人1组6以内数的分合式(幼儿用书),每人1支笔。

活动过程。

1.玩“填数”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

教师出示6的贴绒分和式,提问:“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6可以分成几和几?”教师出示6的贴绒分和式,并提问:“谁能把这几个式子空缺的数字填出来?”“屈;老师.教,案网出处”(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

2.学习把重复的省去。

教师:“请小朋友帮6找出3个数字相同的分合式。”

教师将幼儿的答案归在一起,提问:“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幼儿讨论数字相同的两个分合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的位置不同,总数不变。

3.幼儿操作练习。

幼儿每人1组6以内数的分合式,教师提醒幼儿仔细看一看,然后把重复的数字划掉,把留下的重写1遍,再看1个分合式说出2个不同的分合式。

活动建议。

1.在日常活动中可多进行数的组成方面的相关游戏,并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

2.活动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

活动评价。

1.知道进行数的分合时两个数字之间有一定的互换关系。

2.理解分合式中重复的两组是相同意义的分合式。

活动反思。

数字是无处不在的,它们的存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为了使幼儿体会数字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次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王国的兴趣,感受数字与生活的奇妙联系,引导他们去寻找数字、发现数字、感受数字、运用数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七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过程。

【示范举例】。

例1:数列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

且前6项为正,从第7项开始为负的等差数列。

(1)求此数列的公差d;。

(2)设前n项和为sn,求sn的值;。

(3)当sn为正数时,求n的值.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八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 解方程: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九

通过案例呈现扇形统计图运用的情境,导入课题。

(二)探究体验,构建新知。

1.学生动手实践:分析一个扇形统计图,说明从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2.引导抽象概括:设置小组讨论,探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

3.知识拓展延伸:通过进一步讨论不同扇形统计图的信息表现方式。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1.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启发点拨重难点。

2.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呢?

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呢?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十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一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三要素应用。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

正方向。

在理解并掌握数轴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数轴的相关知识点。

1、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数轴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数轴)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思想。另外,数轴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数轴的学习。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五、数轴定义的理解。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十二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下一页更多精彩“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三

1.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

2.了解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和辛钦大数定律(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定律)。

3.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和列维-林德伯格定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十五

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2.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

3.了解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会用泊松分布近似表示二项分布。

5.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十六

1.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会求与二维随机变量相关事件的概率。

2.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及不相关性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

3.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

4.会求两个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会求多个相互独立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七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深刻理解正数和负数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理。

3.进一步理解0的特殊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熟练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分小组派代表,注意数学语言规范。

1.认真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某零件的直径在图纸上注明是,单位是毫米,这样标注表示零件直径的标准尺寸是毫米,加工要求直径可以是毫米,最小可以是毫米。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带有“一”的数是负数;b、0℃表示没有温度;

c、0既可以看作是正数,也可以看作是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正、负数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特别是数0。

讲授新课:

例1.仔细找一找,找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甲队胜5场;零下6度;向南走50米;运进粮食40吨;乙队负4场;零上10度;向北走20米;支出1000元;收入3500元。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复习巩固:练习:课本p6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3、6、7、8题。

课后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庄子二则教学设计(专业19篇)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成功教学计划案例,供大家参考。教学目标:1、欣赏音乐

    游日本迪斯尼乐园(优质14篇)

    优秀作文是思维的火花,在纸上迸发出绚烂的光彩,让读者沉醉其中。优秀作文是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语文能力非常有帮助。在写作优秀作文之前,我们需要先

    麋鹿的整合教学设计范文(17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一项工作。掌握教学计划的编写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模板12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对所学和所思的自我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应用知识。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例,从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入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新年愿望高二(模板16篇)

    新年是时间的节点,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成就,并为未来设定新的目标。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新年总结范文,欢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开学了,我爸爸把我转到谭家井中心小

    高中政教主任工作计划(通用20篇)

    工作计划书是高效利用时间和资源的基础,它能帮助我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更多的工作。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编写的工作计划书,希望对大家的工作计划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教官军训总结发言稿(通用18篇)

    军训总结可以让我们对自己在军训中的表现和进步进行客观评价。这是一份精心挑选的军训总结范文集合,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

    语法分析实验报告范文(15篇)

    写好报告范文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并注重文采与行文流畅度的协调。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专业的报告范例,可以从中了解到写报告的常见结构和

    吃早餐倡议书(精选15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某种写作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它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和参考的对象。范文范本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

    帮助别人小学生(精选18篇)

    通过写作,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优秀作文是在语言组织、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的一篇作文。一篇优秀作文应该具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