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案的编写要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初中教案的经典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一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二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自主预习。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0xx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四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方法。

采用“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式,在读、议、说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媒体:ppt演示文稿。

活动设计。

活动一:导入。

师揭示课题,生板书课题、解题、简说诸葛亮。

活动二:听读。

1.听读。

2.正音。

3.断句(处理文后第一题,见p202页)。

活动三:自读。

1.生自由朗读课文。任务: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注意几个古今异义词。

2.学习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生谈文章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师点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活动四:范读。

1.师范背,生听读。任务:勾画带有“先帝”和“陛下”的句子;体味作者感情。

2.挑读并译、评带有“先帝”和“陛下”的句子。

活动五:理读。

设问导入本版块活动:为什么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情意深厚?在文中哪些段充分表露?

(一)理读6-7段。

1.生齐读6-7两段。

2.诸葛亮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

隐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托孤、南征孟获。

3.参照阅读。

(1)生读讲p193页《隆中对》第一二段、第三段前第一句。

(2)白帝托孤相关内容。

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3)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读析表现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句子。

(二)理读8-9段。

1.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2.问:第一个句号能否改为分号?以此引导学生译读文句。

3.理解文意。

活动六结课。

1.试背读6-9段。

2.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给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推荐了哪些文臣武将,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五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2、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导入语:。

课前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永远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退敌、一生辛劳、万古流芳。他是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不仅智慧超群,他的文采韬略也令人倾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师表》,通过他撰写的《出师表》来了解他的忠肝义胆。

教学过程:。

1、再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分析:一共有三条: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前形势后提出来的,诸葛亮就是要求刘禅能够广开言路,听到真话,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蜀国是弱国,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必须按照诸葛亮说的去做。亲贤远佞这一条建议是这三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才能做到察纳雅言,才能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3、(过度语)这一条建议提的最为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的具体特点和优势都讲出来了,大家能从文中找出来吗?文官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举贤荐能,诸葛亮可谓是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是竭尽忠诚。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明确:追述以往经历,写出了自己出师伐魏的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明确诸葛亮回顾了哪些事情?“稳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城托孤,南征孟获”的事。

5、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里面蕴含着诸葛亮怎样的情感?内心充满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转移到了刘禅的身上。

(过度语)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至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说《出师表》中6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报先帝、忠陛下。

总结,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质。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故事很多,你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请以“千秋诸葛我评说”,谈谈你的看法。

作业:。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绪翻滚,情不自禁,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写一篇《报诸葛相父》吧!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八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四、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九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2)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三、板书设计。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十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八、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十一

1.学习并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诸葛亮的三条建议,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的方法。

4.反复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学习重点。

1.明确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分析三条建议之间的关系。

2.体会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良苦用心,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学习方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课时:三到四课时。

学习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文常: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本文选自《                         》。

2.文体:表是                                           的一种文体。

3.你了解的诸葛亮:

二、预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崩殂(  )恢弘(  )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  )(  )(  )郭攸之(  )费祎(  )以遗陛下(  )裨补阙漏(  )(  )猥自枉屈(  )夙夜忧叹(  )庶竭驽钝(  )(  )以彰其咎(  )(  )咨诹善道(  )(  ) 桓(  )攘除(  )以塞(  )忠谏(  )。

答案:略。

2、写作背景:

三、疏通文意:

恢弘:                               引喻:              义:               塞:

参考答案:(见课文注释)。

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理解默写:当前形势(不利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有利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刑:           昭:             理:

参考答案:(见文下注释)。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提出的建议二: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答案见课文注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  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实效。

第四段重点词语:性行:       淑:       均:     。

答案见课文注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第五段重点词语:亲:     远:      所以:            愿:

答案见课文注释。

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提出的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亲贤远小)。

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卑鄙:                  值;    许:       尔来:

答案见课文注释。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诸葛亮淡泊名利(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写作者临危受命(写尽一生遭际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自述身世的目的: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攘除;       损:       益:        。

答案见课文注释。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 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北伐的物质准备: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八段重点词语:慢:        彰:         诹:        雅言:   咎:

答案见课文注释。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第九段重点词语:

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四、问题探究:

1.内容和主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作者写此表用意何在?

主要用意: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亲贤远佞,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结束语。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1段)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段)  亲贤远小——亲贤臣,远小人(3-5段)。

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4.作者围绕“出师”二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一是三顾茅庐;二是白帝城托孤。“报先帝忠陛下”。

5.写作特点:

(1)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2)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6.评价: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7.出自本文的成语: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计日而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什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

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五、延伸拓展:

1.《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相关的重要情节。

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

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挥泪斩马谡。

3、附录:先主敕后主遗诏全文。

(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袁子》曰:

……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以上两点说明了什么?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人名)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十二

知识总结,课堂练习:

一、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一词多义。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三、虚词。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五、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翻译课文。

鱼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闲么,我要)舍掉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闲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是我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思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严重。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讨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礼义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羞恶廉耻的)本性。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7.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10.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11.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12.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1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4.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

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5.提问:

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十三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八、板书设计 。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二、诵读和复述: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重点讲解部分”进行点拨。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十五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

师:你能背吗?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生:好象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你能讲讲吗?

生: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象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生摇头,其它同学摇头表示不知道。

三、诵读练习。

生朗读。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

生(笑):读得不错。

师:具体点。

生:声音比较大。

师:还有吗?

生:能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来评评?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生: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够准确。

师:哦?详细点。

师: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应该是……。

生:幸灾乐祸。

师:对。你们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

生齐答:惋惜。

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还有吗?

生齐读。

四、字词积累。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

生: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学生讨论,查找。

生: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生: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

生摇头示意。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那好。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谁?

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你们说他复述得怎么样?

生: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

生: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

生: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你用了“天才”一词?为什么?

生: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生:“书”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师:为什么?

生:“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想。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从这两个字,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小时候的仲永是一个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个阶段是写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生:第三个阶段是他二十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证据?

生:“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师: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父利其然也”

师: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个很愚昧的人。

师: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伤。

六、结束语:

教后记: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2003年10月30日。

执教者简介:

作者邮箱: 。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

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  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分析课文: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

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

(1)完成课后作业 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十七

桃花源生活环境美理想社会。

风俗人情美矛盾。

现实社会。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十八

教学难点 :  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  1,给下列字注音:

缘 旷 豁 髫 诣 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                        二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 别字,元亮 东晋 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 旷 豁 髫 诣 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 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3,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一,(1)发现桃花源。

二,(2—3)进入桃花源。

三,(4—5)离而复寻桃花源。

六,学生齐诵1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2,找学生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明确:交代人物,时间,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师问:

(1)怎样设计情节,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

学生讨论。

总结: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2)文章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讨论总结:

吸引读者,令人心驰神往。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4,背诵第一节。

七,学生齐读第二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强调:豁然开朗,阡陌,交通(词的古今义),往来种作,黄花垂髫(修辞格)。

2,找学生概括地二节内容(讨论)。

总结;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 。

3,学生思考:

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疏导:阅读注释(1),联系课文的主题。

总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齐背第二节。

八.总结第一课时:

线索,层次,1-2节的内容及词语。

附:1,板书设计 : 。

落英缤纷                     屋舍俨然。

色彩神秘:忘路远近        生活幸福:   良田,美池,怡然自乐。

忽逢。          勤劳善良:   往来种作。

吸引人                       羡慕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讨论课文3-4节;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找学生试背课文1-2节。

教师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

重要词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花垂髫,……。

基本内容:发现---进入-----(神秘----环境优美……)。

2,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讨论课文3—5节;总结全文。

三,找学生朗诵第三节或集体朗诵。

1,找学生口译第三节。(集体订正:注意文中的成分省略)。

2,明确词语:

强调:词的古今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

3,概括第三节内容:(学生讨论)。

总结:(1):自续身世:自云……。

(2):热情待客:便邀还家,设酒杀鸡……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告戒送客:不足……。

4,讨论:

(1):根据上面的内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疏导:注意课文的主题,及文章的注释一。

总结:(1) 生活淳朴,热情好客,对人感情真挚……。

(2) 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生活艰难……。

明确:

5,齐读第三节。

四,齐读第四节,并口译。

1,明确词语:

2,概括内容:

再找桃花源不得而迷路。

3,讨论: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五,齐读最后一节,并口译:

1,明确词语;规:计划。寻:顷刻,不久。遂:就。津:渡口。

2,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学生齐读4—5节。

七:总结全文,讨论:

1,归纳主题:

描绘了……景色及……生活风尚,表现了作者……理想。

2,讨论课后思考题一:

集体订正:

八:完成课后练习(略)。

附:

1,板书设计 :

自叙身世:自云……。

热情好客:便邀还家……。

告戒送客:不足……。

2,练习: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2,解释加横线的词:

要:(       ) 咸()云(                )。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4,在文中括号内填进省略的词语。

5,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

————————————————————————————————————。

——————————————————————————————————。

6,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见渔人之前没见过任何人?

————————————————————————————————————。

(2)为什么会“叹惋”?

(3)为什么要求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违。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十九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21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二十

一、导入  :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 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

||。

总————————分|。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学生说出导语 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

《阿长与》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

指名讲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由这个故事引出:这个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保母长妈妈讲给他的,那么,长妈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鲁迅先生为什么在文章里提到他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阿长与》,从中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二、整体感知:

1、分组查字典,看哪个组查得最快,并把所查到的结果写下来:

阔()气保姆()怨()恨憎恶()絮()说惶()急菩萨()骇()人听闻掳()灸疮疤()惧惮()诘责()搁()莫()名其妙疏懒()。

霹雳()震悚()粗拙()脐()舫()孤孀()。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2、围绕阿长的一生,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分别用简明的语句概括出来。

(板书设计 如下):

事件——————————————————线索—————写作方法。

|(思想感情的变化)|。

a、谋害我的隐鼠b、对她的称呼由来||。

c、喜欢“切切察察”d、她睡相不好讨厌、憎恶———抑。

e、懂得许多我不耐烦的规矩f、一肚子繁琐的道理(不大佩服)|。

||。

g、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敬佩)|。

|———扬。

j、给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怀念)。

|爱(长妈妈对我和我对长妈妈的爱)。

3、导入  中提出的问题。(见下文的提示,此略)。

4、提出疑难问题。(作为教学反馈或课内组织学生讨论的依据。)。

三、局部品味:

提示:见板书设计 中。

2详细的阅读阿长给我买《山海经》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3、重点举例说明阿长对我的爱。

(注:分析第52页的第一、二段;第53页的二、三段;第54页的第二段以及“阿长给我买山经”部分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在表面的“恨”中却深深地埋藏着“爱”和“敬”的思想感情。)。

4、从以上八个方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热望一生平安,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的平凡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5、布置作业 :

以“我的妈妈”、“我的姐姐”、“我的阿姨”、“我的奶奶”、“外婆”等为题模仿本文写一篇文章。要求:

a、选取典型事例;b、采用扬抑结合的写作方法;c、注意详略的安排。d、所选的事例必须在三件以上。e、注意使用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反馈:

1、(主要回答和讨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此略。)。

2、作文评价。

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人教版七年级下)。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写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带着下边的问题认真读书,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

二、整体感知:

1、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花”:a、指夹竹桃花;b、指儿女们;c、爸爸的爱心。所以标题的含义:一是指,爸爸所栽种的夹竹桃花谢了;另一方面是指儿女们已经长大了,而爸爸放心了;还有一方面是指,爸爸离开人世间了,那种“爱”儿女的心,将永远消失了。

2、请按我参加“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复述课文并分层次。

(板书设计 一):

顺序: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我”长大了。

3、提出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部分问题,补充如下)。

(1)、为什么在毕业典礼这件事中勾连了很多回忆?

(提示:假如两件事都要去做,但又不能同时去做,只能选择其中一件去做时,你回如何想呢?文中写了爸爸住院和开学典礼这两件事;而在爸爸的督促之下我只好去参加毕业典礼了,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勾连起我的回忆吗?)。

(2)、为什么同学们和我一样失去了童年了呢?

(提示:该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希望自己长大的话题”。可以这样提问:你现在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吗?根据学生所说的结果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我”为什么失去童年的原因。)。

(3)、爸爸叫我照管好妹妹她们,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暗示了爸爸的已经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而在临终前对我嘱托。同时也暗示了“我”在爸爸的心目中已经长大了。当然在这里也饱含着人间的辛酸泪。这一过程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情感体验。)。

(4)、爸爸打我、骂我,揭示了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

(见以下的板书内容。)。

(5)、为什么说爸爸在世时自己没长大,而爸爸去世后才知道自己长大了?

(举一个关于孤儿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体验。结合课文说明“我”的处境是势在必行——不长大也得长大,因为没有人照顾。)。

三、局部品味:(根据学生的问题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毕业典礼前”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件事?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什么?

提示:(1)、“我”上学迟到这件事——先打、骂、拖“我”,后送给我“花夹袄”让我穿上并给我两个铜板;(2)、懂得——a、从不迟到;b、“严”在外,“爱”在内(“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道理。)(3)、揭示了人间的真、善、美。

2、“毕业典礼中”作者又主要回忆了哪一件事?这件事又使我懂得了什么?

提示:(1)、爸爸叫我到银行汇款的事;(2)、“闯练”之道。(或爸爸爱“花”)。

3、这种在每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又加入另一件事的叙述的方法是什么记叙方法?

(板书设计 二):

插叙:“我”上学迟到——叫“我”去汇款——爸爸爱花。

4、“毕业典礼后”,哪些语句表明“我”真正感受到自己长大了?提示:“我”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安静”。

5、板书综合设计三:

顺叙: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我”长大了。

||。

插叙:“我”上学迟到——叫“我”去汇款——爸爸爱“花”

6、讨论学生提出的(1)、(2)、(3)、(5)这四个问题,具体见以上问题后的提示,此略。

四、总结概括:

1、根据板书内容说明本文的叙述方式——顺叙和插叙相结合;

2、说明本文的线索——明线(“我”参加毕业典礼)和暗线(爸爸爱花)。

3、补充注释作者以及《城南记事》;

4、字词落实:肿胀、叮嘱、懒惰、狼狈、包袱、催促、栅栏、徘徊、鹂歌、抽屉、抡。

(人教版七年级下)。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提示: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2、本文最主要写作方法是什么?

(提示:比喻)。

三、局部品味:

1、讨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

(见以上的提示)。

2、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人类历史道路是怎样的道路?

经过阅读后。答案提示:a、平坦、b、艰难险阻。

a、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b、比喻民族生命历史的顺利发展。(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如长江大河一样势不可当,一往无前。)。

c、比喻民族历史进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即艰难的国运。

d、指民族生命进程就像长江大河一样,时而在平原无际中,一泻万里;时而在逼狭中飞过,坎坷不平。

板书设计 (一):

|————————————像————————————————|。

|平坦———————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进程)长江大河艰难险阻—————绝壁断崖、回环曲折。

a、人类历史生活,或历史道路。

b、(1)、坦荡平原,即一帆风顺;(2)、崎岖险路、荆棘丛生,即困难重重。

c、举例说明:例如,爬山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但经过努力后,终于战胜困难的感受——给人以奇趣横生、奇绝壮绝、冒险壮美的趣味。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用书中的话语来说就是“雄健的精神”。

板书设计 (二):

|———————————像———————————————|。

|高兴———————坦荡平原、一帆风顺|。

历史道路(生活)旅途中的征人。

壮美———崎岖险阻(困难)———战胜。

(相|似)中华民族的史路。

(注: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具体内容见以下的板书设计 中。)。

(讨论板书设计 三):

中华民族精神———————像——————扬子江、黄河————|。

(冲|破)(冲|破)|。

部艰难国运————————像———————沙漠、山峡艰难险阻。

(悲壮|歌声)(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建造国家————————像———————流入大江|。

|||。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雄健精神。

四、教学反馈:(主要让学生提问问题并当堂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讨论解决。)。

作者邮箱:zhang1586@chinaren.com。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二十一

采用讲述式导入  法和情景激发式导入  法开讲。

二、运用原则。

讲述式导入  法为导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使学生在一开始即接触到知识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语文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导入  法是通过讲述内容的启发,更进一步深化导入  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半部分的内容的思考,给课堂笼罩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自然地进入课堂角色。

运用两种方法,力求使导入  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做到贴切自然的“三贴”标准。

三、导入  的重点。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在导入  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缩短时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点,使古文今学,使学生在一接触这些东西时便放弃陌生感,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去对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而放弃努力,缺乏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是缩短这种差距凝聚学习要点的突破口,完全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例子中找到这种在古人身上发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运用爱迪生对“天才”的解释这句名言,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的内容。

四、导入  设计。

课堂导入  说课《伤仲永》。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热门22篇)篇二十二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课文体是小说。作为八年级学生,要求对小说有初步的感知,能读懂小说,并且能对小说的人物及环境有一定的感知,知道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并且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分析。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对学生以后感知相关的文章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初中教学中有继往开来的地位。帮助我们对新的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能学着写简单的小说,感受小说的美。在知识体系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段,对人物作出分析,感受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巨大功效。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芦花荡》是孙犁笔下非常优美的小说之一。在整个八年级上册中,它是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对学生认识小说,品味小说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像本文这么好的小说,学生在感受小说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创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对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本文按照小说的六要素来组织,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在对六要素介绍时,作者通过背景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紧张的环境。紧接着,故事层层展开。因为主人公的任性与对敌人的轻视,导致姑娘受伤。这也就为后文老头子为姑娘报仇埋下了伏笔,使得文章的展开顺理成章。本文是对本单元新闻这一文体六要素的深入,也是对后面文章的学习的方法指导,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小说这一文体,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小说,使我们拓展视野,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分析和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学情分析。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发言稿(优质17篇)

    发言稿的撰写过程需要充分准备和实践,在口头表达之前多次修改和完善,确保内容精准、简洁、有说服力。无论是会议报告还是学术演讲,以下这些发言稿范文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写

    音乐教师自培的个人总结(优秀15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自己的思路,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在下面的个人总结例子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写作个人总结的新思路。忙碌又充实的一学年教育教学工作接近尾声了,我

    庆祝年会活动的策划及方案(汇总14篇)

    在制定策划方案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策划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这是桑植车迷朋友的盛会,这是桑植汽车生活发

    骨科护士个人年度工作心得体会(热门16篇)

    工作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分析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个人成长提供指导。此外,下列是一些来自专业人士的工作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

    五四青年节创意活动方案(优质14篇)

    活动方案的编制应当兼顾灵活性和可执行性,以应对不可预测的情况和变化。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份关于活动方案的参考资料,不妨阅读以下范文。二、活动创意。本次活动以“永远跟

    联合体投标协议书(实用20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明确双方权益和义务的法律文书,可减少交易风险并维护双方的利益。合同协议是为了明确双方权益和义务,保障交易的安全和合法性而订立的一种书面合同,它具有

    小班幼儿师德师风演讲稿大全(15篇)

    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培养和引导。师德师风范文二:教师恪守教育底线,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正确

    防控疫情公开课心得范文(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反思和总结,我意识到自己在沟通上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下决心要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合

    混凝土搅拌站试验室的年终工作总结及工作(实用14篇)

    在这个月里,我努力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从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和技巧。在繁忙的工作中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这

    拉齐尼巴依卡先进事迹心得感想(专业17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有助于将来的成长和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观点。近日,听闻全国劳动模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