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字海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观察力,将平凡的事物变得鲜活有趣。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实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一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年可不是过年的意思,而是一个很凶很凶的怪物,它可怕极了。一挥手,就能打破一幢房、一跺脚,就能跺出一个大火坑,就算吼叫一声,也会地动山摇。

这一年冬天,山里下起了鹅毛大雪。小动物们都躲在山洞里,连草地都被大雪封了起来,年找呀找呀,到处都找不到吃的,肚子都饿扁了。忽然,他眼珠一转,想起山外面有个小村庄,里面有猪、有羊、还有很多人。于是,他爬过高高的山峰,向着村庄走去。村里的人们远远的看见一个大怪物向这边走来,害怕极了,慌慌忙忙进屋里,把门窗紧紧地关上。年闯进村庄,看见猪就吃猪,看见羊就吃羊,有人来不及躲起来,也被他塞进嘴里吃掉。这时,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扛着锄头进来。原来他到田里去,根本不知道有年进来。他一看见年,吓得连路都走不动了,肩上的锄头哐当一声摔到地上。年听到了,转身向他走过来,这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两条腿吓得直哆嗦。躲在屋里的人们见到这个情形,都把头扭到一边,不忍心看下去。可就在这时,怪事发生了。年一看见他穿的红衣服,头一伸转身就逃,不一会就消失在茫茫大雪里。

人们奇怪极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一个白胡子老爷爷说:“我听人说过:年这个怪物,别的什么都不怕,只有三样东西能吓走他。他怕红色、怕火、还怕巨大的响声。”“好!要是以后他再来害人,我们就用这三样东西吓走他。”

到了第二年冬天,年又来害人,他找呀找呀,却连一个人也没找到。连猪,鸭、羊也躲了起来。他正想闯进人家,可抬头一看,这家人的门上挂了一个大红色的桃木门板。他吓坏了,大叫一声,转身就跑。他在村里串来串去,看见家家门上都挂着红色的桃木门板。年吓坏了,见到什么就扔什么。把村子弄得乱七八糟,忽然,村里响起“砰”的一声巨响,年不顾一切地横冲直撞起来。这时,藏在村里的人们全都出来了,都穿着红色的衣服,又是敲锣又是打鼓。年吓坏了,接着人们又在空地上放起了火,火苗照着人们的衣服更是鲜红。年再也受不了了,抱着头飞快地逃出了村庄。

人们又是欢呼又是跳舞,别提有多高兴。从那以后,年再也不来害人了。而过年挂木板、生篝火的习惯就流传了下来。到了现在,就变成了帖春联、放烟花的习俗,每年的这一天也就变成了春节。春节就是这样来的。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二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春节食俗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2

页,当前第。

2

1

2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三

进入腊月,年味越来越浓,回家过年的念头就象青藤一样爬满心头。故乡那青青的麦苗、高高的草垛、熟悉的村庄、和蔼的乡亲、儿时的伙伴、浓浓的乡音、暖暖的亲情……总飘忽在我的梦乡里,抹不去的记忆使我常常难以入眠,恨不得把一年的思念早早地装进行囊,风尘仆仆地融入春运的滚滚人流中,渴望早日回家团聚。

岁月酿造记忆的美酒,时刻沉淀怀旧的情感。每次回家过年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在那交通闭塞的年代,为了准时相约车站、码头、往往是早早打起行囊,起五更、睡半夜;盼星星、等月亮,风雨兼程赶车、赶船。有时由于时刻的偏差失误,随着一声汽笛声响,只得望车、望船兴叹,而后继续折腾。每每此时,我知道焦虑的父母正在老家掰着手指算计着我的归程、盘算着团圆的时刻,使我旅途所有的劳累和疲惫都被亲情熔化,那种归心似箭盼过年的惬意情绪成为我无比的快乐。如今,交通、通讯发达了,汽车开到了家门口,回家的途中一个电话、一个消息便捎去父母的安慰和宽心。

尽管回家的车票很贵很难买,回家的汽车很挤很难受,回家的旅途很累很遥远,回家的脚步很急很疲惫,然而,回家的感觉很美很幸福。新春佳节中,喜庆的春联、大红的灯笼、脆响的鞭炮、崭新的衣帽、丰盛的年饭、拜年的祝福、亲友的欢聚伴随着我暖暖的情怀尽情享受温馨、团圆的乐趣。坐在母亲身旁往灶膛里添一把柴草,帮父亲帖一副春联,聆听他们讲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鲜事,说说盐场跨时代的大变迁;再外出拜年,听听乡音、叙叙乡情、品品香味,那种幸福的感觉如一缕春风滋润心田,使我其乐融融、陶醉其中,倍感亲切、温暖。

回家过年,亲情无限。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四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广东: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资料。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橘,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东北瑞雪。

东北的年俗,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五

春节时,家里都会贴各种年画。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平度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记者了解到,每年从农历腊月廿三起到年三十,我们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在平度,腊月廿三辞灶以后,城乡物品交易活跃,人们就开始“赶年集”,置办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腊月廿六为“除尘日”,各家各户清理室内、天井、院外的尘土与杂草,归拢节日期间做饭用的烧草,清洗碗碟,使门里门外、上上下下焕然一新,以辞旧迎新。而且,从腊月廿六开始,各家也要开始蒸大饽饽、枣饽饽、巧饼、豆包、糖包、年糕等。

另外,过年时,年画、窗花、

对联。

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黑字的对联,对联讲究对仗,内容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在门框上还要贴吉祥横批,在平度东乡还有粘贴“过门签”的习俗。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看到就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

在平度,挂轴子也是过年的重要习俗。轴子,一般分为“家堂轴子”和“财神轴子”两种,财神轴子一般与家堂轴子并列挂置,家堂轴子居西,财神轴子居东。若年内家族中人有人亡故,要在轴子的适当位置天上亡者姓名或姓氏,以示为亡者确立了牌位。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在平度,守岁有两种情形,一种守到半夜,一种守到天明。到晚上12点时,全家人就要吃年夜饺子。而这吃饺子也是有讲究的,饺子内除了普通的馅,还会有包有硬币、红糖、年糕、大枣等,谁先吃到这些带讲究的饺子,预示着谁在新的一年有好运。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同时,本族男性老少之间还要相互拜年,春节中还要给儿童压岁钱。正月初二、初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提醒。

在春节中,也有很多禁忌。记者了解到,在平度,一入腊月门,就不能说不吉祥的话,而且在春节期间,说话办事要谨慎仔细、轻柔和蔼,不能大声吆喝,不能打骂孩子,说话时也应尽量避开死、穷、病、输等不吉利言语的谐音。对于馒头出现风干裂纹的现象要说“笑了”,饺子煮碎了要说“挣了”。

另外,还有初三前不扫地的的习俗。传说,平度有一对兄弟,哥哥天性贪财,霸占了家中所有的财产,住的是宽敞的房子。弟弟天生善良,住在破茅草屋子里,生活非常穷苦。除夕之夜,财神爷化装成一位老乞丐来到人间。财神爷先到哥哥的家,结果被赶出门外。后又来到弟弟家,善良的弟弟热情地将他请进屋子,端了碗热粥给他喝。财神爷非常高兴,就对他说:“孩子,过年的时候,家里没用的东西不要倒,地也不要扫,这些都会变成宝。”弟弟听了财神爷的话,每到过年的时候,从不扫地,不丢没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变成了地上的银子。后来,人们在过年,尤其是在正月初三之前就再也不扫地了,这个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本版文/图记者官印浩。

妇女外流与西南民族婚姻习俗的变迁。

对一些传统社会来说,婚姻是性别分工的一个载体,不仅表现在生产劳动中,也表现在生儿育女方面,同时,它还起到限制性竞争、规范社会秩序、扩大生存资源等功能,可以说,是一定社会结构存在和运行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民族社会对婚姻的缔结与承续都极为关注,并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约。此外,与婚姻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化事象还体现了其承载者的价值取向、习俗风尚、传统技艺等方面的内涵。婚姻习俗的变动毫无疑问会牵连与之关联的诸多社会文化事象。

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主体分布在该区域的少数民族达25个,且多为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尤其是在婚姻家庭习俗方面,更是各具特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生活在这一区域的许多民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缔结婚姻机制。所谓“传统”是流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个概念,对它的定义也处于动态中。本文所言之传统,是指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子,并在一定的群体中获得共识与认同,同时对于人们的行为起到某种规范或指导作用,甚至是社会建构的基础。但由于传统变动不居的特性,当其在某种内因或外力的诱导下而发生较大的改变,并且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时,必然会引发与之关联的其他社会文化事象发生变迁。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西南民族妇女的大量外流就是这样一个能够引发某一族群社会文化发生变迁的重要因素。对于西南许多民族社会而言,传统上,妇女流动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流动者本身,还关联着她的家庭、家族与社区,其中的逻辑远非“嫁”与“娶”的行为过程所能包含。妇女外流既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一定社会文化变迁之因。

通婚圈是因婚姻关系的缔结而形成的一定社会圈子,既可是地理范围的概念,也可以是人员流动的机制。一些学者认为,“通婚圈是影响通婚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各区域之间进行交流的网络。通婚圈也称为择偶范围。一般来讲,通婚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等级通婚圈,即指一些人把自己的择偶范围限定在一定的阶层、种族、宗教和教育标准之内,以此为范围进行择偶;另一个类别是指地理通婚圈,即人们常说的婚域,它指的是通婚的地域范围。”在人类学界,通婚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许多学者看来,婚姻关系是民族社会建构的基础,而通婚圈又是这种建构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通婚圈,既是族群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获取社会资源的一个途径,还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在交通不便、对外交流较少的情形下,许多民族社会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通婚圈。对于许多西南民族来说,其通婚圈主要表现为:民族内婚、村落内婚、支系内婚、相邻村落之间的通婚等。从中可看出,择偶范围既表现为族群意识、层级观念,也表现为空间地理要求。

民族内婚即以同一民族为优先择偶对象,只有在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其他民族。同时,在一些民族内部通婚的范围内,还保留着交表婚(姑舅表婚)的习俗,即异性同胞兄妹子女之间的优先婚,如彝族、侗族、苗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纳西族、傈僳族、景颇族、独龙族等。他们往往视为之为“亲上加亲、雪上加凌”的好姻缘。水族民谣说:“表哥表妹正好恋,表妹不要表哥钱。牛圈起在田埂上,肥水不流外人田”。苗族俗话把姑舅表优先婚叫“姑姑女,伸手娶”,史书中将之称为“还娘头”。村落内婚是指村落内部不同家族的异性之间的通婚。村落是个自然空间,也是一个社会空间,人群的互动使这一空间充满生机,而婚姻在其中则起到连接不同家族人的作用。西南不少民族有“好姑娘不嫁寨外”之说,如哈尼族奕车支系女子外嫁,在当地人看来,多是那些有缺陷之人,传统观念认为,如与外族人通婚,死后都不得安宁。

西南许多民族产生上述婚姻观念的主要原因是:村落之间等级制的存在、与外界的隔阂、扩大群体势力的需要、相互间的支持、帮助和心理需求等。如对外界不了解,怕引入根骨不正者进寨,会给村落带来不吉,影响后代延续;村落等级方面,规定不同等级村落之间不通婚。过去一些侗族村寨有所谓“婚姻各分寨类,若小寨私与大寨结婚,谓之犯上,各大寨知之,则聚党类尽夺其产或伤命”。支系内婚是指一些民族的亚群体内部的通婚。如居住在贵州省册亨县巧马镇纳贤行政村的三家寨白苗,通婚圈“几乎全部局限于本支系以内。本支系的无论居住多远也相互通婚,非本民族本支系的离得再近也不通婚。”再如,广西田林县潞城乡各烟屯的蓝靛瑶也实行支系内婚,其支系内通婚率达95%以上。通婚圈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联络皆为亲的关系,成为黏合不同社区或村落的纽带,相互间提供了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也成为认同的基础或表现形式。而造成上述通婚圈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差异、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地理区位差异、历史上民族纷争、心理慰藉、亲属间的相互支持等,使民族间产生隔阂而导致通婚渠道不畅。由于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对女子外嫁有一定的约束机制,故人们多不愿违此之大讳而失去社会资源,故而更多的是遵从。

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的大量外流,这些民族传统的通婚圈被打破,族际通婚、远距离通婚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传统的婚姻网络也由此遭到破坏。往昔因通婚圈外的通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社会压力不复存在,有的甚至还以此为荣耀。如贵州榕江车江一带的侗族,长期实行族内、村内通婚,现在60多岁的老人大多为此类婚配。但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情形逐渐发生变化,不仅与外族通婚现象越来越多,而且许多女孩还远嫁安徽、江苏、山东、广东等省的汉族,同类选择不再成为出嫁女子考虑的条件,村民对此也从最初的不齿到默许,再到习以为常,甚至主动应从。族际通婚的扩大必然带来原有亲属关系的重组,村落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原来的联络皆有亲和盘根错节也变得明晰,依亲属网络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由此也出现裂变。

作为社会两种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再生产)之一的人口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承担者,也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享用者。在世界许多民族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往往是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而择偶又是这种生产得以有序进行的重要先决条件。择偶是婚姻进行的第一步,选择谁为配偶,既关系到物质资料生产能否较好开展,又关系到人口再生产是否能顺利繁衍,同时,还牵涉到社会关系能否有序展开。故而,在许多民族社会形成了自己的择偶观和择偶标准,它们是该民族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相夫看犁田,择妻看纺织”,“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西南民族的择偶观。以耕田种地、纺纱织布为重要内涵的农耕生计方式是许多西南民族生存和延续的基础,亦是其构建文化体系的基本要素,配偶的选择不能置此不顾。此外,由于文化的趋同性,在选择配偶时,许多民族在遵循“同类匹配”的标准时,同样要顾及“价值交换”。具体来说,择偶标准多从家庭或家族与个人两个维度考虑。在允许的通婚圈范围内,对家庭或家族的关注集中在骨根是否正(即家庭背景不要是放蛊或有遗传病人家等)、经济状况是否好两个方面,而对个人条件来说,则更为具体,如相貌、持家能力、健康、品性等,如果具有某方面社区趋同的能力,如能歌善唱、手工较好等,也可作为优先选择的非必须条件。至于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教育程度等,由于社区文化的惯制以及类似的抚育习俗,社区的同质性较高,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也正是这样的择偶条件,一方面塑造了人格的培养趋向,另一方面则维系了社区文化的传承,使民族文化长久保持着其固有的特色,即生计方式、抚育习俗、择偶标准共同维系了社区传统文化的运转。如果三者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其他文化事象的变化,从而带来社区文化的重组或社会变迁。

任何民族社区都不是一个自在的空间,也不孤立于外部的环境,因此,通婚通常是以一定的空间范围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生计方式愈来愈多样化,外出务工、经济作物的种植、民族旅游业的开展等,无一不在改变长期自在的民族社区,逐渐动摇了千百年来所构筑的社会文化根基,同质的社会正被多元的价值取向所浸染。在这种情形下,择偶标准也变得虚无,与传统社会往昔的需求渐渐发生断裂。许多外流女子在选择配偶时,既没有看到所选男子本人,更对其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所在村落一无所知,至于男子的品性、相貌、健康状况、能力等等,只能是想象了。笔者在调查中曾问到一些外流女子的家人或邻里,许多人的回答是,既没有去过男方家,也不知到他家在什么地方,有的只知×省,稍好点还知×县,至于何乡、何村则不得而知。即使知道一些对方情况,也多凭介绍人虚实参半的说道。一些女子出嫁他乡,家人甚至都不知道,只是过了些年才有消息传来。还有的是介绍人给几千元钱后即将女儿嫁至他乡。择偶变得简单化,民间传统的择偶习俗、标准由此也渐渐消失殆尽。当一个社会没有一整套的价值标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人们不仅会迷失生活的方向,而且社会整合也变得松散无秩序,结果是社会结构的建构也失去了应有的根基。

在许多民族传统社会中,缔结婚姻关系有一整套的习俗/程式,如谈情说爱的方式,说媒方式,婚礼举行方式,以及婚后的夫妻关系、社会互动等,并以此来展现一桩婚姻的社会意义。就谈情说爱方式来说,可谓情趣盎然,如侗族的行歌坐月、布依族的郎哨、苗族的游方、傣族的“串姑娘”等。一般来说,在许多西南民族地区,青年男女的恋爱多以集体性的方式进行。当姑娘小伙子成年后,他们往往根据性别形成自己的一个活动圈子,有的还有“姑娘头”或“小伙头”领导年轻人的一些活动。在通婚的范围内,姑娘、小伙子们除了于节庆、生产活动时借机寻找意中人外,日常时间常常是一群女孩集中于某一场所,小伙子们也三五成群地会聚于该场所,大家说说笑笑,对歌弹唱,姑娘们还做些手工活,如刺绣、纺纱织布等,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某对青年男女会渐渐产生爱意,并相互赠送信物。一旦关系确定后,男子则告知家人,如家人亦中意,即找合适的媒人前往说亲。媒人多是些有福气(如儿女双全、家庭和睦、经济状况较好等)或有声望、能言善道者,他们依习俗前往女方家说亲,或带酒,或带茶,在各种表面的托词下说到这对年轻人如何般配,双方家庭、家族如何又攀了门好亲戚等等,如此往返几次。若女方家也对对方满意,下一步则可合八字、对属相、看卦象等,如果都是吉相,即可定亲。定亲则意味着双方家庭确定了姻亲关系,社会网络由此而扩展。一般情形下是不允许任何一方悔婚的,否则会引起争端。暄婚后,在一些侗族地区,逢年过节男方家都要给女方及其至亲送东西,如肉、米等,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既包含着个体角色的转变,也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组,还是文化传承、族群互动的重要场所,其过程及所展现的民族文化常常为“他者”所乐道。婚礼过后,一个新的家庭诞生,一个新的社会网络得以建构,个人也在此中成就了其责任、生活之意义及纽带作用。婚礼后,在西南一些民族如苗、布依、侗等民族中,还有“不落夫家”之俗,即暂时不与丈夫同居,而是返回娘家,待逢年过节才由夫家人接到夫家,如此往返一段时间,一年、两年或更长久之后才长住夫家。

然而,这些习俗均随着妇女的大量外流而逐渐消失。笔者在中学时代于侗族地区所见的行歌坐月、不落夫家的习俗没有了,在婚礼中对歌的场景也湮没在遥远的记忆里。由于许多女孩外流的方式较多,或在外打工后就直接到男家,或由掮客说和在未见男方面的情形下就贸然远嫁他乡,或者就自己跟着所谓的熟人直接到流出地,其婚嫁过程简单而直接,没有了往昔繁琐的过程和仪式,也无近地的亲属关系网络,过去因之而相互依存的习俗乃至民间技艺也随之而流失,如纺织、挑花刺绣、歌舞以及乐器制作等等,随之而流失的还有固有的一些价值观和社会联络体系。长此以往,民族妇女的外流必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极大冲击。或许有人会说,妇女远嫁是好事,但要知道,当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而是一个群体时,它给流出地的影响事实上远非民族风俗习惯方面,还将影响到社会秩序、社会建构、婚姻关系等的常态运行。

在一定文化荫蔽下成长起来的个体既是文化的携带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当这样的个体共同构成一个群体时,文化也因之获得存续的基础和滋养的根本。如果这些个体脱离其原有的生活环境,并以非群体的方式移居他乡时,原有的文化背景将不再成为其在新环境中生活资本,可能还是负担,她因此要将固有的一些文化因素放弃,转而学习并接受在新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东西,从而获得生存的社会资本。与此同时,她的离开,将会带走由先人传下来的文化。从纵向来说,个体是联系前者与后者的一个链条;就横向而言,不同的个体共同构成了特定时空的社会文化展现者,也是链接不同个体与群体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许多民族地区的妇女来说,当既定的通婚圈被打破时,也是其所关联的家庭、社会群体与传统社会网络关系的断裂,由此所带来的将是一个连锁反应,进而动摇着一定社会结构的基础。西南民族妇女的大量外流,尤其是婚姻方面向远距离、异域异族通婚的流动,在体现她们的能动性之时,必然也会使流出地的社会文化,特别是婚姻习俗方面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而婚姻家庭的变迁则又会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动。“结构是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各样的部分。在社会这个大容器中,其主要结构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机制——家庭、政府、经济体系、宗教、教育,……较大结构中的每一个小结构和每一个部分都被认为是对社会运转和保持自身完事具有帮助作用。”如果结构中某一部分或更多部分互不相容,或功能外移,社会系统的均衡将会被打破,从而就有可能带来社会文化的变迁。从西南地区一些民族妇女大量外流这一现象中,我们已看到了这样的社会事实。

与民族妇女大量外流相关联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系列联动,既与流入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性别比失衡有关,更与流出地经济发展滞后、结构性压力紧张有关,还与国家政策的变动、交通条件的改善相关联。同时,由于大量妇女外流所引发的流出地社会文化变迁、婚姻拥挤、社会失范等现象,以及外流妇女在流入地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权益保障问题等,亦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今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这一天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开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一叶知秋”的。

成语。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就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此外,一过立秋,晴多雨少,秋风送爽,最适宜晒干菜。

立秋当天,北方有“吃饺子、抓秋膘”的饮食习俗。立秋后气温由热转凉,食欲开始增加。秋季气候干燥,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滋润食物。

从前讲究一乡一俗,但在共冶一炉的大都市浪潮里面,俗不可耐,俗也不可复得。

风俗从具体的层面来讲,无非就是婚丧嫁娶和饮食起居的行为特点,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以及文化交流的族群界限,不同的地域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宗教政治的影响便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对于中国这么大疆域的国家而言,风俗的多样性简直就是社会学者做研究的丰富宝藏。

但是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世界之后,没有一寸土地可以在更为强势的文明前幸免,甚至于这成为了甄别进步与落后的标准,而工业时代的一大变迁就是城市化,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的的到来,城市化更进一步向着都市化迈进,年轻的有雄心壮志的人们纷纷离乡背井挤进大都市的舞台,在新的生活容器里,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现代的城市无疑是一座大熔炉,这里不像乡村一样通过血缘关系和习俗传统来划分族群,在高速的信息交换中完成沟通需要的新一代人必须学会彼此迁就,只有在、如此才能保障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所谓的流行文化有时便是彼此间的最大共识,于是,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抹去自己身上太多“不合时宜”的东西,然后共同进入一种无差别的状态。

所以除了说话的口音,你可以很容易区分老北京老上海和老广州,却很难把三地的新人类甄别出来,在相互迁就和适应的过程中,大家都发现祖上的一些风俗习惯渐渐在自己身上消失,在这个风俗消亡的过程中,即使是资源优势明显的本地土著,也和千里之外的异乡人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于是,城市成了消弭我们差别的厂房,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对过去的淡忘,慢慢构成了习俗的葬礼。

可能有功利的提问,这些民风旧俗有什么用?这除了构成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外,也同时使得我们的生活不那么单调乏味。

20xx海峡两岸“传统与现代的可持续设计”论坛于近日在江苏省江南大学举行。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和中国台湾学者曾启雄、杨朝明、黄位政、翁振宇等与会。

论坛以研究专题考察、讲座、专题设计成果展示与发布等形式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承与发展。与会人士表示,在社会转型期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所面临的问题是: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生活逐渐脱节,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日渐淡漠,导致传统节日功能逐渐淡化,甚至失传。这就要发掘人类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与设计的关系,用文化创意搭起传统与现代沟通的桥梁。

今天,是西方的节日平安夜。在热闹街区、商场和小店中,随处可见贴着雪花、白胡子圣诞老人的卡通形象和悬满礼包的圣诞树,整个城市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圣诞节日氛围。

而就在圣诞老人到来之前,中国人还有一个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那就是冬至。12月21日,南昌度过了一年一度的冬至节令,但记者调查发现,相对于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南昌冬至习俗已经被年轻一代淡忘。

老南昌有哪些冬至习俗?传统节日该如何热起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近日,在南昌上大学的周青接到家里的电话,让她赶回家过冬至。这个90后的女生,一口回绝了长辈的要求,理由是要留在学校准备圣诞舞会。冬至,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名词。

周青家住安义县,为了不回家过冬至,还和年迈的奶奶吵了一架。周青说,从前湖校区赶回家要两个小时,第二天一大早还有课,何必这么奔波。“而且这两天我们班还在筹备圣诞舞会,很忙的。”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冬至的重要性,可没法和圣诞相比。

“都说冬至大如年,这一天很重要的。吃饭其次,还要上坟、祭祖。祖宗传下来的重要日子不过,一定要去过洋节。”孙女的推脱,让70岁的奶奶很是不解。

一进入12月,一股红色的圣诞浪潮就席卷到我们身边。各大商场的橱窗上早就喷上了雪花、圣诞树的图案,门口也挂好了大幅“圣诞促销”、“给你爱的人挑选一份圣诞礼物”等宣传海报招揽顾客。“我们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胜利路一家将整个柜台装饰成圣诞房子的柜台经营者说,“因为我们的商品主要针对的是年轻人,圣诞促销策划也被老板最看重。”

不少西餐厅和娱乐场所的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平安夜的套餐销售情况很好,有八成座位已被预订。一位餐厅经理说,以前餐厅推出的圣诞套餐以情侣为主要消费人群,近两年全家圣诞晚餐也很受欢迎。

12月21日是冬至,记者走访发现,许多超市只有冷藏食品柜前摆着一排冬至饺子促销的彩旗。与圣诞套餐的火热预订相比,冬至饺子在餐馆里被挤到了一角,大多数餐厅负责人表示,不会因为冬至的到来额外提供饺子套餐给顾客。

近日,本报联合乐客在线进行了一场关于冬至的调查。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普遍对冬至这个节令没有关注;接受调查的15位年轻人中,只有3人知道冬至的具体时间是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还有7人是通过百度才知道的。

至于冬至怎么过,不少年轻人都说不清楚。“就和平常一样呗,没什么特殊的感觉。”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女士说,冬至这一天,她也是正常上班,和平常一样吃饭,没感觉到有什么节日氛围。反而是对于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她更加期待。

调查发现,不少南昌人知道过冬至有扫墓的习俗,但年轻人大都不会特意去;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过冬至和平常一样,没有特别感觉;只有少数年轻人表示会陪长辈去扫墓,或者吃一顿饺子。

“我们原本计划冬至,在街道搞个活动。没想到响应的人非常少,而且都是老年人。还有年轻人反问我们,为什么不搞圣诞活动。”红角洲某小区工作人员感叹道。

而在采访的一部分中老年人中,大部分表示都会好好过冬至。调查发现,50岁至60岁的市民选择会在冬至扫墓,吃团圆饭。70岁以上的市民最重视冬至,除了扫墓还要祭祖,对家庭成员聚集的要求也最高。

家住红谷滩绿湖豪城小区的老袁早就已经买好豆腐和水饺,冬至当天还去了灜上扫墓。“我小时候住在万寿宫附近,那个时候嘛,家家早上买好青菜豆腐,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喝老母鸡汤。到中午之后,家家摆好祭桌,在烧完纸钱后,还有很多人家往房梁上抛酒菜,很有意思。”

对于现在过冬至的气氛,老袁表示比以前简化多了,吃个水饺、烧个纸钱就完了,而且现在几乎家家住高楼,一般都不在家祭祖,去扫墓的人也少了。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是个老南昌,他告诉记者,冬至这天,南昌人有扫墓的习俗。据清同治《南昌县志》记载:“冬至,祀祖于祠。有以腊作腊梅粘枝上卖者,人争买之价逾真。”南昌地区群众利用冬至节纪念祖宗、扫墓、整修坟墓。

“近些年来,扫墓的人越来越少了,除了交通不方便外,还与丧葬习俗的变革有关。”梅联华说,古时冬至扫墓要给祖坟拔草、添土,就是告慰故去的亲人,让他们清爽过年。而现在城市的墓地已经没有了坟的概念,因此这些习俗也渐渐消失了。

冬至这一天,南昌人还会唱一首“九九”民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普通节气,也是九九民谣里的第一天。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只能“屈指”度日,通过对于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编成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数九消寒。

为了驱除寒冷,除了吃饺子,南昌人在冬至这天还要吃上一碗热豆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冬天到了,喝一碗热豆腐不但能暖身子,还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热热乎乎。

梅联华介绍,农历十一月初八前后,是一个时令节日,又是传统的祭祖日,俗有“冬至大似年”之说。旧时这天村村都有冬至会,凡16岁以上男子都要进宗祠参加祭祖仪式,村上人口出生、死亡和嫁娶,大都在这天登记(也叫“上谱”)。

冬至也是民间“腌”“霉”的好时节。有句俗话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活动,为过年做好物资上的准备。

“冬至是中国农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教授说,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一种文化和农业文明中人类的智慧。

他认为,冬至之所以受冷落,是因为冬至文化不够通俗,而且没有自己的标志和符号。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时,很多商场就被圣诞礼品摆满了。可冬至呢?有冬至树吗?有彩灯吗?而饺子也不是冬至独有的食品,平时也有。所以,年轻人想不起过冬至,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各种过节新形式的相继出现,使得传统旧俗更显冷清。实际上,在许多专家看来,这是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邓虹对此表示,民俗历来都有继承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社会环境会发生变化,民俗内容当然也会发生变化,哪些能够保留下来,哪些又会逐渐被人遗忘,这都是个自然的过程。

“现在与以往的农耕社会相比,娱乐活动不知道要丰富多少,古人受当时条件所限,吃顿饺子就是好的,但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随时都可以吃饺子。”邓虹说,时代在变,民俗的内容就一定会变。另外,从社会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各种文化都在交流和碰撞,互相吸纳,互相借鉴,“这其中就有一些文化会被摒弃,对此我们没必要抱着和九斤老太一样的想法,历史发展自有其筛选的过程。”

“我认为,这些传统习俗消失的原因在于承载这些习俗的文化载体如今已经不存在了。”谈到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风俗习惯,梅联华表示,中国传统的节庆文化与国外相比差别较大,国外的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与其国家主体关系不大,因此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代,这些节庆习俗的文化载体还在,其习俗也就传承了下来。

“而在中国,比如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从这些。

谚语。

中就可以看出,节气的设置完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我们的传统习俗则与这些节气密切相关,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农耕文明为载体的传统节庆习俗,不可避免地日渐消失,这是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梅联华对记者说。

“虽然这些传统的习俗逐渐消失不见了,但人们对节庆的情结是不会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庆文化的载体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梅联华说。

说起冬至,某文化传播公司的副总监杨先生最怀念的就是大学时期每年冬至都和同学们一起包饺子的情景。很遗憾看到现在冬至被满大街的圣诞礼品挤没了。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不少市民赞成杨先生的观点。“什么时候过冬至有过圣诞的氛围,我也会期待冬至这个节日。”乐客在线网友“灵儿”说,中国人可以学习西方炒作圣诞节的经验,通过商业运作炒出像圣诞节一样的一个世界性的节日,让西方人也来过我们的节日,当然这需要全民参与。

造一个比圣诞老人还牛的符号?

江西师范科技学院教授黎传绪认为,我们的传统节日,尽管很有历史渊源,也有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但是并没有真正发展成为一种节日文化,只是吃一顿饭而已。

南方一家媒体的评论文章也指出,振兴传统节日,必须在节日的文化内涵上创新,并且使之适应于现代生活方式。

“您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商业运作发展中最需要什么样的辅助?”记者问黎传绪教授。

“我想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符号,就像西方的圣诞老人。”黎传绪说,传统文化的推广需要一个符号化的事物来强化人们的意识。例如,冬至这天吃一顿饺子,其他的时候不吃。还可以放一天假,强化人们对这一天的关注。

学古人冬至放假怎么样?

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教授认为,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漠视冬至,是因为对一种文化符号的不了解。

余悦表示,冬至这类传统节日,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社区里的老年人对冬至印象深刻,所以就会很开心地要去过这个节日。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不了解这个符号的象征意义,自然不愿意过。

“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世界越来越扁平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更注重空间的并存性,像大洋彼岸的节日,你可能很容易就了解了,文化的象征意义也变得多元化。”余悦说,“所以,圣诞节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而且,圣诞节的外延比较广。比如它有圣诞老人、圣诞树这些实体,象征着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欢乐等。”余悦教授认为相对而言,冬至等传统节日对载体的开发和挖掘,还不够深,所以年轻人越来越淡漠。

“传统节日应该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具有现代性。我们现在的端午、中秋都放假,让民众有时间去过这个节日。”余悦建议,不妨把冬至也定为假期,有利于文化品牌的形成。

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中国,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又称“冬节”。

“冬至是一个节气性的节日。这一天阴阳交替,之后阳气回升。古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农耕社会,这个节气很重要,过得很隆重,大家会去庆贺,渐渐就成了节日。”梅联华说。

从习俗来说代表年终有归宿。

简单来说,在古代农耕社会,冬至这一天代表了种植和腌制食物、酿酒的开始,是重新再来的起点,预示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至,表示年终有所归宿。所以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余悦教授说,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包括绍兴、金华原来都很重视过冬至,家家户户都要打年糕、做米酒、进补、祭祖之类的。

“许多地方选择在冬至这一天做食物,比如酿酒,只是和这天的气候有关,因为在这天酿的酒味道特别好,容易保存,包括糍粑也是一样的。”

从传统来说这天要祭天祭祖。

在古代,冬至节非常重要,人们一直是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先秦时,每逢冬至,君主们都不过问国家大事,而要听五天音乐,百姓们也可不事生产,而在家尽情玩乐。

汉代以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冬至节这一天都是很热闹的。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这时候,全国都会放假,还有许多庆祝活动。和过年比起来,当时的统治阶级更重视冬至,渐渐也就流传下“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六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2

页,当前第。

2

1

2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七

命运的转盘让我成了世界的宠儿,我降生到了这个国度——中国,让我一领她的风采。

——题记。

那在骨子里流转着的熟悉气息,将冰天雪地中尘封已久的热情一并带了出来: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股红色的暖流;永不磨灭的印记中总有一道吉祥的痕迹;古老泛黄的史册中总有一段幸福的历史——你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印记,九州上一种崇高的信仰,中国人的热情造就了你,大地上经久不息的不再是古老的历史风,你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信仰中,中华的精髓——春节。

一直以来,中国人嘴上说的春节一定是一种民俗,但不知不觉中,春节已在咱们心中扎根,成为了所有中国人一致的信仰。长达2080年的历史事实在告诫咱们,春节是咱们不可遗失的宝贵财富。春节,顾名思义,春天的节日。

在经过了秋天的肃杀,冬天的沉寂,春天是一切生命重新复活的时候。仔细看,可以望见春天的迹象;行走在春节中,甚至可以嗅到春天的气息,泥土的香甜,青草的清香。风变得柔和了,轻轻地抚摸着大地上的一切,融化的冰的叮咚声,在敲击着沉睡的大地。这就是春节,生命的节日,复活的节日。是咱们中华的最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

虽然也经历过磨难。但磨难是新生的开始,磨难是春节在老百姓心中扎根的机会!1928年5月7日,国min党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废除旧历,使用国历,春节改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要废止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殊为不易。人民愤怒了,这一举动为国min党敲响了丧钟!他们错了,错在不知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春节不仅仅是个节日,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中国人人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中国人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成为了民族的骨骼,国家的精髓!

在这个节日之风洋溢的季节,人们忘不了你,春节。你是中国人心中的信仰,升华到了国家的高度。你是燃起的希望,永存的信仰,不灭的信念!历史的车轮碾过泛黄的史册,唯一存下来的就是这股节日风,民族风,国家风!

盼望着,盼望着,灯笼挂起来了,春联贴起来了,春节的脚步近了,春节的味道浓了。烟花,是小孩子们春节最爱玩的。我喜欢那种没有响声的“电光火花”,点燃后拿在手里,多像魔术师手里的魔法棒啊!“电光火花”喷出的火花就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在空中跳跃着,嬉戏着。不过,那些调皮地男孩子可不喜欢“电光火花”,他们喜欢声音响亮、刺激的“甩炮”。他们不时地从兜里掏出一只,用力往地上一甩,“啪”地一声大响。如果你正好从那儿经过,肯定会吓得一个激灵,那些“小调皮们”则哈哈大笑。

当然,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大礼花炮。当礼花炮点燃,各种各样的图案,五彩缤纷的颜色就会呈现在空中。有的礼花炮冲上天空如同花蝴蝶般纷纷扬扬洒落下来;有的礼花炮冲上天变成了牡丹花、菊花,犹如花仙子在空中翩翩起舞;还有的礼花炮冲上天后变成大大的“笑脸”,仿佛在向大家说:“新年快乐!”春节的味道就在这烟花中绽放开来。

美食,是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火锅是家家户户都爱吃的。肉丸、木耳、香菇、蔬菜在锅中沸腾着,翻滚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地吃着,真是回味无穷。小孩们则一般喜欢吃年糕和冰糖葫芦。年糕软软的,甜甜的,拿起一块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尝,令孩子们百吃不厌。红红的山楂裹上一层糖,串在竹签上就成了美味的冰糖葫芦。咬上一口,“嘠吱,嘠吱”地响,糖的甜味和山楂的酸味混搭在一起,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春节的味道就在舌尖上扩散开来。

看春节晚会和走亲戚是大家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吃过除夕团圆饭,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热闹的歌舞、幽默的相声、高超的杂技、神秘的魔术让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正月里家家户户走亲访友,人人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见面都相互说着祝福吉祥的话儿。孩子们则对大人们伸出手,嘴里大声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然后一边清点着“战利品”,一边心里盘算着这笔钱是用来交学费呢还是买文具,玩具呢?春节的味道就在这欢声笑语中弥漫开来。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无论你身在祖国,还是身在海外,春节的味道永远烙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八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人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蜡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2

页,当前第。

2

1

2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九

春节假期虽然已经结束,而关于春节期间的各种话题讨论却仍在继续。其中#中国式逗小孩#这个话题,截止目前已有2.8亿阅读量,8.9万人讨论。那都有哪些中国式逗小孩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中国式过年逗小孩,欢迎借鉴参考。

侄女6岁多,上个月,她知道自己过年期间可以来北京玩,特别特别开心。她每天都在倒数,还有几天就可以坐飞机啦。每天晚上睡觉前,也都会跟她妈妈讨论,畅想着来北京她要去哪儿玩。

我家里的长辈们,就利用这点来逗她玩。他们跟她说,“哎呀,你去不成北京了,飞机坏了,不飞了……”我侄女一听,就特别伤心,哭得特别惨烈、特别撕心裂肺。

前几天,侄女他们终于来了北京,大人们继续这样逗孩子。我们每天逛各种景点,上了车小孩子们很累,都想睡觉。我侄女也一样。但舅舅舅妈就总是要逗她,说“你睡吧,睡了下车我们就不叫你了,你醒了就会发现车上除了你自己一个人都没有了.....”吓得侄女都不敢睡了。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阻止他们这样逗小孩,然后诚恳地跟侄女说:“没事你安心睡吧,下车的时候姑姑来叫你。”侄女很没安全感的问:“真的吗?姑姑你保证吗?”我说,“我保证,我跟你拉钩钩......”侄女再三确认后,才放心睡觉。

张女士家里是双独,所以在女儿4岁的时候,生了家中的老二,家里的注意力也全部转到了小宝宝身上。

“邻居们有时候会逗孩子,‘你妈妈会更爱小弟弟,不管你了怎么办?’”每逢有邻居这样问,女儿就会眼巴巴地看着自己,表情非常可怜。”张女士说,有时候别人说多了,女儿心里终归是会难过的。

张女士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真实的伤害已经对她的女儿甜甜曾经产生了心理阴影。在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甜甜说:“你妈妈有了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在此后的几个月内,这个疑问一直让甜甜纠结、恐惧和不安。似乎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甜甜经常趁着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打弟弟,到后来甚至发展到当着大人面就会无缘无故地打弟弟、掐弟弟。

一个朋友说,她小时候留守老家,跟着爷爷奶奶,她爸妈在深圳,她特别想爸妈。她邻居常常逗她说,“今天在街上看到你爸妈了,他们说晚上就回家。”然后她就特别激动,在家门口等,一等就是一天,任何动静都会让她紧张和期待。

然而,一直没有人回来。她每次都满怀希望地等到晚上,然后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绝望。如果没有希望,也就不会有失望了。

1.不要问孩子“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这和问男人老婆和妈掉水里救谁是一个道理,没人爱答!同理,也不要问孩子,“喜欢外婆还是奶奶”,“喜欢小姨还是姑姑”。

3.不要恐吓孩子“警察叔叔会把你抓走”。有时候大人为了省事,总是用恐吓代替教育,说什么“警察叔叔会把你抓走”.....搞得孩子特别怕警察。

4.不要用撒谎去敷衍孩子。“别哭了,妈妈明天就带你去游乐场。”“你现在睡觉,明天姥姥就给你买玩具。”没一句能兑现。啊不,他们压根就没打算兑现。然后如果孩子撒谎,他们又气得不得了,有什么资格生气呢?你们自己才是最大的谎话精!

5.不要随便给孩子喂吃的。给孩子喝酒,骗他酒是甜的。给孩子吃辣椒,骗他辣椒特别好吃。

等等之类的评论还有很多,只有父母学会了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感受,才能避免“中国式逗孩子”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十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

中国传统工艺-传统工艺之过年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剪纸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十一

“过年”是中国人经几千年流传演变、积累丰富的年俗文化,被人民视为一年中所有节令中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各个地方过年的习俗、讲究各不相同。

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开始筹备过年的东西,家家户户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一尘不染,家里变得焕然一新;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人民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到了年三十(除夕),清晨时,在门口挂上红的大灯笼,贴上新的对联。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将至新年的钟声,每家每户把挂着的衣服都折好,免得日挂夜。然后赶着熬糖水,每条小巷都飘着糖水的香味,让人直流口水。深夜十一点时,鞭炮声逐渐响起,人民争先恐后地去寺庙,看舞狮表演。每个小孩争着摸龙头,象征在新的一年里龙精虎马。大人拿着美味佳肴,诚心拜祭庙里的大王,托他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整个寺庙人山人海,拥拥挤挤,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不许扫去鞭炮纸。以免扫去财气,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人民从外面扫到里面,把财气扫进屋来。我去衣柜拿新衣服准备换上去拜年,因为新衣服肯定有线,所以我拿剪刀,但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剪刀,我恍然大悟——因为年初一不能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去亲戚家拜年时,要说一些吉利的话,千万别说“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正月初二,人民买一条鲤鱼,用来拜神后,就带鲤鱼到大海放生。正月初五,人民放鞭炮迎接财神爷。正月十五,是春节最后一天。家家户户都煮元宵,老人家吃一碗长寿面。闹元宵,吃元宵,骨肉团聚满欢喜!

喜气洋洋的春节,虽然各地的风俗各有不同,但是中国的五十六个朵争奇斗艳的鲜花,心连心,开心度过一个有一个的春节。因为春节正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十二

料峭的寒冬让万物收敛,却没有阻止爱的蔓延。在20xx年春节来临之际,为响应“就地过年”号召,让未返乡朋友及其留守亲人安心过年,黑龙江省嫩江市推行暖心行动“六举措”,用温暖虹光拨开“疫”霾,凝聚起幸福过大年浓厚氛围。

全市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用真心真情真爱筹备一份份沉甸甸的“春节大礼包”,以实际行动为留守亲人送关怀,使未返乡的朋友及其亲人感受了的“家”的温暖,切实谱写出“隔离不隔情、阻疫不阻爱”的生动篇章。

书春联送祝福,寒冬墨香暖人心。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党工委所属书画协会党支部组织11位老干部为留守亲人书写春联和“福”字;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教育局邀请省市级书法家、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爱好者投身创作,书写暖心春联。一副副春联、一张张福字满载着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关爱,满载着嫩江文化战线的祝福和祝愿,满载着全市人民对20xx美好生活的期盼,化作“春节大礼包”为不能返嫩人员留守亲人、困难群体送上一份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愿春暖花开时“墨香飘天下,情满嫩江城”。

爱心善款强保障,寒冬物资暖人心。市委有号召,人大有行动,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宣传和带动下,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纷纷响应“人在远方情在嫩江”暖心行动倡议,捐助爱心善款29万多元,为留守亲人购买豆油等生活物资,送上人大常委会的关心和人大代表的关爱。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嫩江市政协委员们接力爱心,延伸为民情怀,积极主动捐款捐物,用10万多元爱心善款为留守亲人购买面粉,用真情义举为留守亲人献上一份温暖、用实际行动助力暖心行动在嫩江大地持续升温。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十三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民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民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民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民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民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民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十四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民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十五

在中国,过年向来是一件大事。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中国过年的主题。

作文。

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放了寒假,春节便随即而来。街边的枯树上挂满了霓虹灯,夜晚,它们就像是一株株五彩缤纷的满天星一般,路牌上,赤红色的中国结彩灯红艳艳的闪烁着,如同一团火焰。处处都透着中国的韵味,处处都散发着浓浓的年味。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与活动也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在这一天,人们不光要挂灯笼,贴。

春联。

长辈还要给晚辈发压岁钱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年等等。

在这一天,灯火辉煌,家家户户都聚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桌子上一盘盘晶莹圆润的饺子宛如一个个银子一般,象征着来年富贵满堂。

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上许多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而且,在一大桌年夜饭中,每道菜只吃一点便饱了。吃过饭后,父亲便会拿着许多烟花爆竹去院子里,那时,我会欢欢喜喜的穿着母亲为我买的新衣服去窗前驻足观望,当看到一些特别漂亮,花色特别鲜艳的烟花时,我便会高兴的尖叫雀跃,仿佛捡到了珍贵的宝藏。

如果是听到了特别响的爆竹时,我会惊呼一声,吓得捂住耳朵,一般遇到这样的爆竹时,我便会叫它震天雷。小时候惧怕这样响的爆竹,但直到如今我仍然惧怕它,只因它那惊天的响声,在每一个除夕夜,我不知会被它吓到多少次,父亲他们燃这种爆竹时,我总会躲得远远的。

每年过年的前几天,家里最忙的人就要数母亲了。

过年前几天,母亲会把家里里外外都打扫一遍,什么擦玻璃、洗衣服、洗床单这些活儿都是母亲一个人来做。等这些事都做完后,家里在顷刻间变得焕然一新,窗明几净,好像新家一样。母亲干完活儿后,接着就是置办年货,鸡鸭鱼肉,猪羊牛头,通通都一股脑儿的塞入了冰箱,每年这个时候,我家的冰箱便被塞的满满的,一点空余的地方都不留。

现如今,我们都是去奶奶家过年,奶奶如今搬到了新村,交通也不像以前走山路那么不方便了。

现在,我也不怎么盼望过年了,因为,每过一个年,我就长大一岁,长大一岁也就意味着要多承担一份责任,我美好的青春年华也会随着这些责任一点点的逝去,那时的我,就再也没有任性撒娇的机会了。

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但它却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年的味道。

日历依旧一页页翻过,时代的车轮依旧轰轰烈烈地向前辗去,却碾淡了大年三十的那一模中国红,换上了圣诞节的西方白。

从前,外公外婆在大年三十的前几天就忙开了,擀饺子皮,和汤圆面,做麻花,买香烛……我也和哥哥姐姐忙里忙外的,不亦乐乎——买鞭炮,扎红头绳,不时的偷偷回屋,悄悄欣赏一下初一那天要穿的衣服,然后一个劲的兀自幸福。最快乐的便是给长辈拜年后能得到一个个厚实的红包了。我们总要贴身揣着,时不时拿出来数一数,再和小伙伴一起去分享这一笔小小的财富。

我们看着烟花串入穹庐,那五光十色的色彩映红了每个孩子的脸庞。

然而,这一切是怎么消失的,我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最后一次放烟花只有我和外公两人。哥哥姐姐都没回来过年,大人们也都忙着搓麻喝酒。我原以为没有人会来陪我放烟花了,外公却走了出来。我们放了好多好多,各种各样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也照亮了我们的脸。外公脸上似有一种无奈,但那时我没有深究,只顾享受着漫天的烟花。

那是外公和我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外公走了,以前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春节也随他一起走了先。现在过年我们不在那么忙,只是吃一顿饭,大家又匆匆散去。

当今这个国际化时代文化交流是必须的。但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不是一味的接受,然后遗忘,留下一片空白。节日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糟粕,但是我们至少要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切莫张冠李戴的接受,然后改变。正如龙应台所说“国际化不是移植别人的节庆”。文化土壤不同,越淮为枳的故事我们不是不懂。别人的文化种子在我们的土壤上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保护自己的文化土壤让中国大地上的绿茵延伸到整个世界为人类祈福。

再次,传统的中国节日于我们就不仅仅是一个星期,而是一笔财富。它联系着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将炎黄子孙紧紧系在一起,用不分离,这是一种境界。我们为什么不温存着这份美好让中国红点缀我们心中每一个角落,生生不息。

请大家铭记我们的传统吧,他不是一种怀旧,是生存的必要是民族的信仰,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烙印。于是,当我们面对困难,能将整个民族召集起来的,不仅仅有肤色语言,还有——传统!

请重拾我们的节日吧,细细品尝大年三十的饺子,中秋节的月饼,还有端午的粽子……品尝它们,就是品尝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呀!

我多想在和以前一样,和外公一起过火红的春节!外公走了不在回来,但我希望,哥哥姐姐能回来,火红的节日能回来!

那风靡了圣诞的雪白之后,你一定会怀念那片冬日里的火红。这时候,请跟我来,让我们留住哪一抹遗失的中国红,让它永驻新间。

看天上云卷云舒又一天看庭前花开花落又一年,那逝去的时光不在复回,请记住那些年大年三十的那一抹中国红!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终于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里,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走亲戚的人络绎不绝,还有的人在太阳下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而我们就有得玩有得放松!春节走亲戚更是我们的最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可以拿到很多很多的压岁钱,俗话说的好哇:“有钱能使鬼推磨。”吗!

过年嘛,自然是每个人的岁数加上一岁,也就是老了一岁,面对我的是生命又少了一年,更何况生命是如此短暂。而长一岁嘛,笼统的说就是长“大”了。

晚上,家家户户都出来放焰花。于是,我来到院子里看焰火。突然,我的眼前升起了五颜六色的烟火,好像一只孔雀正在向我们展示自己有多么美丽!随着新年钟声的响起,整个城市变成了焰火的海洋!看着天空里五彩缤纷的焰火,我祝愿新的一年像这多姿多彩的焰火一样美丽、灿烂!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十六

又一个新年将至,我想起了多年前快过年时,发生在我父亲身上的一件事。

x世纪x年代,农村刚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的老家离集市很远,乡亲们要买个针头线脑得赶二三公里山路,父亲脑子灵活,决定在老家开一家杂货店。

开春后,父亲卖了一头猪,攒了200元,办执照,购点油盐酱醋,积蓄所剩无几了。父亲是个极爱面子的人,从不轻易借钱,等他艰难地借遍亲朋好友后,才想到乡里的信用社。信用社有个与父亲年龄相仿的人,他叫张本元,父亲一辈子叫他“张主任”。父亲找到张主任,说了开店进糖缺钱的事。张主任与父亲商议了几句,然后办了手续,签好字,按上手印,父亲便拿到了200元。父亲靠着信用社贷来的200元,购入100公斤白砂糖,剩下的钱买了一些红砂糖和饼干之类的。

小店终于在一个初春的薄雾中开张了。农忙时父亲在田里忙活,母亲坐店;农闲时父亲挑着货郎担,早出晚归,走村串户。父亲沉默寡言,货郎担里却货真价实,卖得最快的还是白砂糖,一天要卖几公斤。两个月后,父亲算了笔账,贷的200元进的糖卖出后净赚45元,当然父亲没有把“脚力钱”算进去,父亲很高兴,凑上200元去还贷,并特意捎上一包白砂糖、一包红砂糖。张主任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两包糖我不能收。”父亲急得脸通红,一个劲儿地劝张主任:“天热了,泡泡水喝吧。”张主任没办法,只得收下两包糖,父亲把还款手续办完后,张主任塞给父亲1.5元(当时白砂糖每公斤1.4元),父亲急得脸红脖子粗,说什么也不肯要张主任递过来的钱。

中国的过年(热门17篇)篇十七

呵,好热闹啊!大街上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道两旁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今天,可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哦!

让我们去逛逛商店吧。哇噻,商店里面人声鼎沸,挤挤挨挨的人有的在专心致志地挑选物品;有的在与自己刚刚遇见的熟人打招呼;有的在为自己心仪的物品付钱;还有的正拎着大包小包,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商店。

今年是狗年,宠物市场的人也非同寻常的多。活泼可爱的狗狗们各有各的气质。西施狗妩媚多姿;斗牛狗威风禀禀;藏傲英姿飒爽;沙皮狗憨厚可爱;哈巴狗人见人爱,在灿烂的阳光下狗狗懒洋洋的躺在地上,有的在嬉戏打闹。看,那只刚刚拥有主人的西施狗还真爱臭美,把主人的镜子放在地上照。这只沙皮狗才不像西施狗那样爱臭美,它此时正在享受免费的“日光浴”呢!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狗狗们的动作可以算得上是千姿百态,稍微一个滑稽的样子便会哈哈大笑。

好了,狗狗看完了,商店也逛了。好,现在我要祝大家狗年吉祥,天天开心!

相关范文推荐

    医院病人春节活动方案(通用20篇)

    活动方案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场所,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活动步骤和计划。通过活动方案的制定,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各种活动,并提高活动的执行效果。活动方案的范

    小学毕业家长的演讲稿(优质22篇)

    一个好的演讲稿范文,除了要有准备,还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够应对不同情况和观众的需求。演讲稿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向观众传达思想和意见的文稿,可以有效地展示演讲者的

    教师青春的演讲稿(专业24篇)

    演讲稿也是教师展示自己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

    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方案(汇总21篇)

    编写计划书时要注意细节,避免遗漏重要信息,以免影响后续的实施效果。接下来,小编选取了一些经典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

    单位对个人工作总结(热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定下个月的工作目标。小编整理了一些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级小学生自我介绍(热门13篇)

    自我介绍需要简单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身份、个人经历、兴趣爱好等信息,让别人对你有更全面的了解。接下来将分享一些经典的自我介绍范文,相信能帮助到大家。我叫孙银迪,在宋

    大学春游活动策划书(优质20篇)

    活动策划涉及到资源的调配和利用,需要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达到最佳效果。范文中的活动策划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和创造力,帮助我们写出更加出色的策划案。

    小学生苹果(通用15篇)

    优秀作文在语言上富有创意和表现力,让人读来耐人寻味,难以忘怀。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迪。我特别喜欢吃苹果,因为

    健康讲座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近日,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一场环节健康讲座,讲座

    it个人一年度工作总结(精选14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自己在这个月的工作表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下是一些写月工作总结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技巧,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