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紫薇儿

茨城模版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写作格式,提高作文的整体质量。收藏范文佳作:这些范文范本将成为你私藏的宝贝,为你的写作之路提供指引。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一

我们深知,要想实现教育的目的,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时它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现状是教师的观念不更新、守旧;教学方法很多年的一成不变;课堂效率不高效。这样的课堂现状已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与要求,也相悖于新课改精神。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得不到重视。

大多数的学校、家长和教师都把初中历史认为是副课,视为小三门,所以往往在考虑学科教学时历史课就被搁置在一边,好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花费时间就会影响主课教学,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因此教师在对待初中历史教学时,只求能过得去,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原因,很多学生都只重视主科课程的学习,在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是,第一年认真学习,第二年兴致不高,第三年则是不当回事了。他们心里清楚,中考中历史学科派不上用场。因此在平时的历史课中,有的学生做主科作业;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讲。秉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能使历史课堂产生有效的教学成果的。

3、教师课堂提问不科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历史教师的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前不精心设计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随意,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现今的认知水平。基于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和考试方式,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大多数是识记性的,可以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相关的答案。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也会打消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课堂管理松散。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认为管理学生的任务是班主任的事。有了这种想法,就常常会出现当自己的课堂有问题时,总怪班主任管理不当,班级的学习风气差,而不从历史老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历史教师的待遇和其他主科相比也相对较低,不同的待遇和地位造成了历史教师的不满和抱怨,教学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5、缺少教研氛围。

现今,初中历史教学研究存在着误区。与语数外的频繁教研活动相比,初中历史教学很少得到学科教研员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师很少有外出充电和交流的机会,即便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初中历史教研活动,也只是逢场作戏。

二、改进策略。

1、建立温馨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新时期,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权威式、命令式和强制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不利于教学开展。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转变自己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发展中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学生的头脑里,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去分析、思考。初中学生又是一个身心都还不成熟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每个学生的环境、经历都不同,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你的教育,“爱”是连接师生的'桥梁,用用真情来营造良好的实施关系。

2、培养与营造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氛围。

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教师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如何使初中历史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3、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因为,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提高教师能力与素质。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关键。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只有真正转变和更新观念,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必须努力的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自己不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的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最后,教师要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

5、注重教学评价的兼顾性和多元性。

历史教学的评价,对于初中生而言,除了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上的评价,教师也应注意在课堂上的情感评价,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间以恰当方式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表扬和激励,会使教学效果更好,从而保持教学的良性循环。当然历史学科的终极评价目标是培养学生识人明己,知往鉴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格意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将是一项长期的、充满困惑和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本文不过是个浅显的尝试。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成为能工巧匠,用理性串起鲜活的历史,引导学生凝视历史,思索历史背后隐藏的本质,在喧嚣和浮躁中,静下心来,不遗余力地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铎全,主编.历史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郑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j].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二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注重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学生也不再是翘首仰望教师,双方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教和学,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建构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主动走下神圣的三尺讲台,真正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去汲取知识,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切实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的知、意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挥。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对所学知识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教师要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让学生带着问题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巧妙设疑,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予以解答,当然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合作,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每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我都会考虑为优、中、差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及时点拨,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不同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融为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景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利用这些工具辅助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根据初中历史课程跨度时间长、涉及内容多、外延范围广的特点,既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从而构建一个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三

摘要:高效课堂建设的深化和发展给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怎样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知识容量和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旨在通过预习、备课、上课、迁移、复习等五大环节,管窥历史高效能课堂建设中教与学的最佳接入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历史教学要实现高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一、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创造性提出新的学生观,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学习新知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预习不是简单地浏览书本,应该要求学生带着目的、问题,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找到答案,找出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学案。同时,教师应该加大对预习检查的力度,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二、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主要是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但要真正做到高效,应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现在普遍采用的一种提高教学水平的备课方式,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取长补短,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备课组每次备课前先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广泛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规划以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三、上课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

四、迁移是高效课堂的精髓。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是通过广泛的迁移,使已经获得的经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转化为能力。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相似和联系密切的历史史实。教师在教学新的章节时,要善于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在一个历史事件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加以运用,那么这些知识或方法并没有被学生真正掌握。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过程,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五、复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程复习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课堂分析解读历史事件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史实之间的关系,还要在学完每单元后通过搭建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从单元目录着手,领悟教材编写者的写作意图,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后进行归类整理,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学会由大框架到知识块再到重要的知识点的整理法。这样既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提高考试复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大杨初中)。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四

(遵义市第十五中学)。

摘要:当前教师应根据现代化的变化和要求,在实践与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知识和经验,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点。同时,也要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明确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采取相应策略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真正科学化、高效率化。

关键词:课堂效率;素质教育;历史。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拓和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强化历史教学的实践性、有效性。

一、根据具体教学形势,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为教师,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免有些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创新,主动地转化教学角色,由从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倡导者、课堂教学设计的承载者、课程改革的创新者,而理念转化之后,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否博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培养和营造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氛围。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三、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分类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水平。

明确历史教学中层次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比如,某种题材的历史,初一这样教,初二还这样教,到了初三我们依旧这样教,甚至不同类型的历史之间,教与学也采用一样的方法和方式,没有难易差异、先后差异,那样学生对历史知识也就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去掌握,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初三历史基础还很不牢固,缺乏基础而又系统的类型题材识别能力。

总之,我们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明确在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采取相应策略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真正科学化、高效率化。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五

正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说“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历史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基础就是要使他们喜欢历史,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指出:“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讨学生学习中的需要,依据学生的需要组织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知道,小学生都有获得成就的欲望,初中生就更不例外,成人也是如此,这是人不断进步的源泉。历史教师要明白这一点,同时,也需要向学生讲明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展示才能的欲望,打球人需要在球场上展示;唱歌的需要在人多的场合一展歌喉;绘画的需要有展览,等等。每个人的才能都是通过众人的传播得到扩大的,通过大家的评价得到提高。展示的机会越多,能力发展越快。能力发展越快,人的热情越高。全班几十人,个个都有不同的才能,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展示,以致大家以为我们是差生,我们不是差生,而是我们展示才能的机会太少,长期形成这样,被埋没了。现在,历史课就是你们的舞台,要在历史课上学会两种能力:会思考、会说话。要借大家之口传播我们每个人的能力特长,使我们都有好的名声,这也就是我们学习的成就。

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人格》写到:“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教学就要有这个平台,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展示,这就是本文的课堂定位。

2.1学生能力展示的方式:课堂展示,课外展示。

2.2课堂展示内容:阅读、思考与发言。历史课的阅读分全册阅读和单课阅读。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要求就有差异。

先说单课阅读,这是随着上课进度而进行的阅读,有时是预习阅读,有时是当堂阅读。阅读与思考必须联系在一起,思考与发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才能使阅读发挥更好的效益。

因此,阅读一课历史,就要安排几个问题,备课时准备好问题,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或者让学生阅读后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写在黑板上,供学生思考,当然还有限定一定的时间。然后进行发言,必须是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老师在黑板上写上1、2、3、4、5、6、7序号,发言时,抽一个组的一行,按次序发言,与1、2、3、4、5、6、7对应,发言者不管对错都打对号,未发言者打叉。最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发言,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重复发言。这样的阅读并不影响教学进度,学生只要养成了习惯,一节课可以思考两课的问题,进行两课的发言。这种发言也称得上是“人人技能培训”。学生都积极参与,使自己的读、思、说能力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发言与不发言由学生个人选择,老师不强迫,发言错了,无关紧要,老师不批评,多表扬,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发言者,肯定会影响自己的声誉,他们会自我改变,积极进取,努力“自我实现”。

当然,还要学生来评价学生的发言,学生的发言代表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大家的赞成与好评,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

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准备了4个问题,供学生阅读时思考。黑板上左边板书了4个问题,右边写上1、2、3、4、5、6、7,学生看到这样的板书,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谁也不愿意把×留在黑板上,这个1、2、3、4、5、6、7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学习,又赶跑了学生的瞌睡。如果教师唱独角戏,满堂讲,满堂灌,很难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很难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教师减少了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

2.3课外能力展示内容:学生通过全册课文阅读,结合课外阅读,到社会上读“无字之书”,自编小册子,对小册子进行展出,评奖,使学生的成就感更突出,使他们更有荣誉,更爱历史。因为历史使他们充实,历史使他们有机会“自我实现”。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就是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历史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做想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许金声翻译的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人格》电子文本。

[2]许金声翻译的马斯洛《自我是实现的人。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电子文本。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六

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七

一直以来,对初中教育的发展主要侧重于认知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注重于知识和技能方面,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历史科目作为初中学生的必学科目,也不例外,教学中过分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改革,历史课程不再是传统地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极其重要,研究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也就势在必行。深入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在初中课堂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和调节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初中历史老师对情感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不知道该侧重于学科还是该侧重于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

情感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信念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来自于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来自于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称的情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对情感教育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能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积极好学。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1、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愉快、有趣的课堂。教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讲授时,应该和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学习”的对象。例如,讲解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以及“人们为什么讨厌战争?”来和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掌握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预习情况和预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事件的求知欲,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情感。新课改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用真挚的情感以及教学语言、手势、眼神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既能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也能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情绪。例如,对抗日战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老师要充满爱国情怀,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对共产党的爱戴及赞扬。对红军长征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声情并茂讲解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艰难与不易。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感受颇多,对我国爱国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培养。

3、通过情境教学,加深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侧重于情景式教学,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发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设立情景课堂,改变课堂氛围,从而感染学生情绪。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贡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老师通过与学生心灵上的接触,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八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有效教学、建设高效课堂”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以推进“四环节教学模式”为重点,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根本,按照“示范引领、实验带动、分类推进、稳步实施、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切实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我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及步骤。

第一阶段(春季):学习及准备阶段。

1、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为推进有效教学提供智力支持。

2、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开展“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3、讨论并制定《xx五小有效教学基本要求》。

第二阶段(20秋季——春季):实验及实施阶段。

1、推进有效教学从优化备课做起,要求教师做到“把功夫下在课前,把精彩留在课堂”。

2、着力推进“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课题,打造互动、开放、高效的课堂。

3、进行作业改革,做到精炼而高效。

第三阶段(20秋季):成果总结阶段。

1、形成高效课堂,教学经验在县城范围内推广。

2、骨干教师比重达到教职工总数的50%,形成科研型教师团队。

3、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把我校打造成市县知名学校。

三、措施及保障。

1、加强领导。

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为核心,成立“有效教学”研究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细则。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专家指导。

(1)加大培训力度。派出教学管理干部和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和交流。以教师读书活动为载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团队。

(2)邀请省、市、县专家进行指导。每学期均邀请专家、教研员来学校指导课堂教学及教研教改工作。

3、名校引领。

(1)学习县内有效教学成果经验。学习辛店中学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江德小学有效集体备课经验、县三小有效作业设计实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个人自学和集体培训。

(2)学习国内名校的成功经验。认真学习推广洋思的“三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让每位教师深刻领悟名校的经验,尝试借鉴名校经验,推进教学改革,并付诸于实际教学中。

4、以研促教。

(1)实行月专题学习制度。由值月领导定期负责拟定学习内容,进行集体学习交流。

(2)突出主题研究。本学期重点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自学提纲”(常荣、刘小美)、“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和研究”(鲍春艳、田艳)、“双主互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袁琴、贺小会)、“精讲点拨的内容与技巧的研究”(方华、王宇)、“课堂检测训练的形式及课堂问题的补救策略”(郝会、马向阳)。

实行月研讨制度,创新形式进行专题研讨,提高研讨实效。

(3)打造精品课堂,开展人人上研讨课活动。由校长、业务校长、教研组长实行预约听课,与教师共同探讨,使教学设计更趋完善。一是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本组教师参与听课。二是分教研组研讨,执教教师谈教学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所有听课教师和领导参与研讨交流。三是教研组长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共识,提出下一步教学研究活动的重点和方向。

(4)开展集体备课。构建“个体初备-集思广益-二次备课-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实现同学科年级间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助教研集体的智慧实行二次磨课。

(5)重视教学反思的突出作用,提倡教师课课反思,周周有记载。

(6)开展“六个一”教学实验活动。即每人承担“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一个子课题,围绕课题研究每人上一堂实验课、设计一份精品教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整理一万字的学习体会,每周听一节课。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整理《优秀论文集》、《精品教案集》、《优秀教学叙事》、《学习资料汇编》,出版《xx教育》专辑。

5、骨干带动。

(1)用好骨干教师,成立骨干教师工作室,重点做好:上好示范课及专题研讨课;做实课堂教学诊断;整理自身可借鉴性经验进行交流;备好一堂精品课,作为外出交流储备课;帮助教师整理精品案头材料。

(2)发展好骨干教师,通过个人努力,同伴帮助,名师引路,蹲点听课,外培优先等措施,加快推进骨干教师培养进程,尽快实现县级骨干教师比例达到50%的目标。

6、课题突破。

以“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为突破口,推进有效教学。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重视实验成果的收集,做好实验教师的培训,打造高效课堂。

7、制度保障。

(1)修订完善《xx五小有效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校本研训制度》。

(2)加大过程管理力度,实行课堂教学诊断制度。

(3)实行听课制度,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4)开展“一帮一”活动,实行捆帮评价制度。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九

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校长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校长?”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

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后习题,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使学生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访谈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讲座、专题辩论、社会调查、或者历史知识竞赛等,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从而把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各方面历史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教师在平时测验时,还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是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消化、创新,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维持其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用多种方法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十

在不同年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到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什么是“有效教学”?综合多个流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有效教学”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江苏省特级教师姚焕成在他发表的《从学生的参与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提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未来生活做准备,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也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通过两位专家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提高、过程与方法上有所进步。通过有效课堂的实施,学生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只有把课堂的有效性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追求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这一结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国的兴亡”课文为例,在介绍“秦王扫六合”一目时,先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让学生先对秦统一六国的壮举有大致的认识,再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通过这种文献资料的引入,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在讲《开放与交流》的“玄奘西行”这一目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有”。《西游记》这一经典电视连续剧可是许许多多少年儿童追捧的剧目,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谁不熟悉呢!这一问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剧中的内容吗?”。学生脸上都现出不屑。看到这种情景我马上接着问:“现实历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呢?”。学生们的脸上现出愕然!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他们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着问:“唐僧是不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了真经?”。学生们都陷入了思索,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印在他们心中。这时候我开始讲述玄奘西行的故事。并且强调贞观年间玄奘是独自西行的,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从印度取回了佛经,这一经历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无逊色,玄奘回国后还把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通过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这样的导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同时还会产生浓浓的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巧设问题情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十一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给初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活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老师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改革,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老师教学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丰富教学模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初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提高。

(一)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重视。在中考的考试中,历史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且还是开卷考试,所以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历史这门课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一些历史老师在讲课时,为了应付考试,直接给学生画重点内容,缺少对历史内容的讲解,造成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投入较少,一些学校的历史老师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师资水平薄弱,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水平。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教学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往往一成不变,只是讲课本上的内容,不对课外内容进行拓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初中生喜欢学习历史,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历史的过程。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老师先给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给学生播放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历史老师就像一个说书先生,要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事件的背景、高潮以及结果,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住了历史知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比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老师讲课就不能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当时抗日战争的艰难,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个英雄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改革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老师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多与学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2]。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动脑思考,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想法,比如,老师在讲《商鞅变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商鞅变法外,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变法?”这种发散性的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归类,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容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大多来自于老师的传授,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就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要积极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应该宽容,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历史,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发掘学生的潜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老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讲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总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作为当代初中生,应该学好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老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要继续坚持新课程改革路线,把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摆在首要位置,使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1]孙瑞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5(8):133.

[2]孙爱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4):100.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十二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心理有关。一直以来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缺乏,以及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都是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本文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历史学科融合着历史史实、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政治状况等多种学科内容,所以初中历史在课堂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要有着新的课程标准。历史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性,突出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养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是每个历史教师将要面对的问题。本文根据多年历史教学实践经验,简要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

历史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达到全面的能力状态。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有宽阔的历史视域,最后还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感。在不断充电自身专业历史知识的同时,要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技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流露真情,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再现还原,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地念书,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结束一节课。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提起听课的兴趣,只有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通过内心自然的情感流露,通过讲课过程中语调、节奏等各方面的变化,带给学生亲切的教学体验。比如在教授郑和下西洋一课时,可以在学习完后跟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在郑和的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然后与分组的学生一同讨论,增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最后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好像已经坐上了郑和下西洋的航船上,兴致完全高涨,课堂的和谐氛围让历史课堂效率迅速提高。

(二)精心设计,创造历史形象课堂。

由于初中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更多的时候,形象而生动的图片或者多媒体动画,更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样精心设计的图片或者动画展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历史事件的时候,通过视频演示,加上指示会意,通过一些新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有血有肉的形象教学,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改变教师地位,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传道者的身份为学生所熟悉。事实上,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应当更多地担当起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而要启发他们去主动寻求知识的逻辑和组织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提供给学生一个有效的知识平台,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动态。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通过教师亲身参与、指导,与学生交流沟通,来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过程。

(二)开放式教学,提供学生更加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传接方式的,过于单一和被动,使得大多数学生只能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育效果的下降。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应当是自主合作、开放沟通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全部给学生包办了事,要让学生有机会去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主动探究新的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活跃的课堂和愉快的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表演、讨论的参与机会,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展示自身能力。

(三)因材施教,实行分层分段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历史课堂教学,这是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课前预习到课后复习,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都是层次性要求的教学过程。通过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同样得到学习进步的信心和乐趣,这是每个历史老师喜闻乐见的事。因材施教,是要抓住历史事实的发展轨迹,并介绍现实来讲课,而不是空洞的说教。通过将历史与时政热点结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明智明理,这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应当努力的方向。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跟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密切相关。只有教师的素质水准提高,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新课改后历史教学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1]周秉承。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与评价[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3]马婕。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新[j]。宁夏教育科研,2010,(02)。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十三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十四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十五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但是,有些教师却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还有的教师以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有的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排斥其他教学手段,无限推崇软件教学而忽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象多长时间效果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区分和交待?这是我们教学中使用选择多媒体时要把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使用多媒体只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每位历史教师要牢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学中,要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并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十六

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是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结合以往的课堂教学经验,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强劲的动力。要想使一堂历史课生动起来、丰富起来,作为教师自身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并对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进行挖掘与开发。在这个挖掘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发现令自己都激动不已的信息资源,让历史课堂无限延伸,引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明朝的对外关系》这一课,我将它设计成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之前,我先选择了一段郑和下西洋的动画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入课堂。本节课主要讲述郑和下西洋等方面的历史,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通过引导、设问、识图、讨论、主题探究、分析等方式,突出了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

通过材料比较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明朝的对外关系》的难点是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及其意义。在此我将其设计成幻灯片表格的形式,组织学生通过表格的对比学习总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比如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等特点),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格对比学习得出郑和下西洋的众多特点中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预习文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自学习惯,学会自学,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积极思考,分享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动与学,教师尽量不讲,少讲,凸显了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富于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应加以鼓励、赞许,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如探讨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上课之前,我多次查阅资料,精心预设了一些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经过师生互动激发、碰撞,结果出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对此我及时进行了肯定的评价,我的评价宛如一支强心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度更高了。

比如联系当今我国与各国友好往来的对外政策,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郑和下西洋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

1、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为什么”,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

2、七年级的学生,在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评价后,要对学生进一步强调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时,要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总结反思,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争取能上出更精彩的历史课。指导老师评语:余老师以《明朝的对外关系》为例,介绍了自己上好历史课的一些做法,如: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及时评价鼓励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寻求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

这些做法虽然是随外历史课的常态,但余老师作为一个新进历史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借鉴,将这些做法贯穿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并通过自己的体悟、反思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经验固化下来,这种热爱学习,善于总结、反思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十七

课堂有效教学,简而言之,“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教学”。实践上,即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的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一定要摈弃以前那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化、程序化教学模式,)最后达到教学的最佳教育效果。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这是前提;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这是主体。下面就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在教时让学生分组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3、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课堂每次是一样的,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变化。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也就是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有所新意思,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活动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5、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6、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以设疑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产生兴趣,又带着疑问探究知识,乐在其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埋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7、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忧认识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十八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历史的真实、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掌握知识,运用提纲契领的引言,历史书籍故事,影视片,直观的图表等设疑引思,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要备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1.突出教学重点。

历史教材,讲课时要讲教材的精华部分,不要拓展的太多,每节课上课前,我都要看教参的重点内容分析,抓住每课的重点内容,有的放矢的讲,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否则,贪多求全的讲,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课后学生稀里糊涂,不知道重点。另外我还把每课的重点内容整理成笔记,要求学生记在书上,这样每节课同学们都能听得清晰记得准确,每节课重点内容在课内就能消化了,就不需要花费课外时间去看历史。

2.突破教学难点。

难点的突破有多种策略和手段,可以化繁为简,提要讲解,例如《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由于苏联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次试验,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理解,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三、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个全面发展的好教师。

1.在课后每天都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新闻,多看课外书。学生喜欢知识渊博老师,上课时要幽默风趣、语言流利,只有当你博览群书时你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相关的趣事,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2.上课时要有激情,让自身的语言发出真情,感人肺腑。为此,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的思想内容,对历史事件中正义的行为大加赞扬,对丑恶的现象给予无情地抨击,表明自己爱憎分明的态度,在课堂上,讲到快乐时要面带微笑,愤怒时情绪要激昂,悲伤时,声音低沉、只有发自内心的深处的真实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作业要精心选择。

每次留作业之前,我都要把作业先做一遍,力求学生所做的每一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讲解的重点例题,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有些重点题目比较难,我就在讲课时把它提前讲解,这样学生做作业就有解题的思路,才能有的放矢。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十九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辨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二十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板21篇)篇二十一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与技术教案设计大全(17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是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这里有一些经过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教学内容分析:本

    教师教育故事演讲稿幼儿园范文(17篇)

    教师演讲稿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教具,使演讲更加生动、直观,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教师演讲稿案例,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你听过一个这样的寓言吗

    九色鹿读后感范文(22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归纳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接下来是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大班下学期班务计划(通用23篇)

    制定学期计划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安排学习和生活的平衡,为自己的发展设定一个明确的方向。学期计划是每个学生必备的工具,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学期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组装实训心得范文(18篇)

    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提升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次团队建设活动让我体验到了协作和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心得体会是对这次活动的一种总结和

    新兵演讲稿坚持(优质20篇)

    通过撰写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演讲能力和沟通技巧。希望通过这些演讲稿范文的分享,可以激发大家对演讲写作的兴趣和热情。生活中,有一种十分难能可贵的品

    税务局科长工作总结(精选13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每个月结束时对个人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助我们审视自己在过去一个月里的工作成果和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

    游动物园初一(精选15篇)

    优秀作文是在写作过程中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和精炼,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语言准确的一篇作品,它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作者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学法用法心得体会文章(优秀2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取的宝贵经验,是我们通过实践发现的有关知识和道理。4.以下是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今年是我国进入“六五”普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全册(精选18篇)

    在教案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于美艳。一、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