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 如梦令说课稿(通用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ZS文王2023年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 如梦令说课稿(通用8篇)

高空作业,注意安全。安全标语要言简意赅,不要过于复杂,以便人们能够迅速理解和记忆。通过阅读这些安全标语范文,希望能够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保障个人和他人的安全。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一

《如梦令》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诗文精粹”。《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代表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鸥鹭都吓飞了,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藕”这个生字,初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理解、感悟词意。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地吟诵词,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品读词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悟词人快乐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诵读感悟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法:这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边读、边想、边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著名古诗词评论家张中行先生曾说过: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过语句及意义而唤起诗情,走入诗境。鉴于这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感受词与诗的不同之处就是我这堂课开始的目标,课前我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并同时出示歌词,也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让学生去感受词的特点并相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词可以当成歌词唱、词的句式有长有短、有的词分上阕和下阕、词有词牌名等,此时教师出示词的知识,全班齐读。教师揭示课题以及作者,并加以解释。

在“大语文”环境下,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课前播放《月满西楼》并出示歌词,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词的特别之处,渲染优美的文学意境,唤起学生阅读的期待,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和热情。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只有静下心来读进去读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层层深入的读,才能达到感悟词意、词境、词情的目的。

在初读前,我会范读词,接着,我提出自学要求:学习古诗词,就要利用全身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倾听,用大脑想象,用心感悟,用嘴巴吟诵。然后,我就让学生自由练读,并指名展示朗读。在这里我故意将检查自学说成展示朗读,虽然只是字眼的差别,但这样说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接着,我出示字词的注释,让学生按四人小组分组学习,尽量用自己的话讲词的大意说一说。

(三)、品读赏析,感悟醉意。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因此,想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

1、溪亭日暮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在潺潺的小溪边,作者眼前全是美景,嘴里还品尝着美酒,甜甜的,一直流到心里。耳畔似乎听到了_______________,还可以闻到___________________。这可真是全身心的感受啊!在这样的地方欣赏落日美景一定更加诗情画意,瞧:此时教师边出示落日精美图片,边带领学生配乐诵读《三亚落日》中的段落:活跃了一天的太阳……在描述画面的过程当中,情不自禁的吟出经典的诗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景色让李清照醉了,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醉意。

2、藕花深处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品尝这美酒,李清照不知不觉就醉了,直到兴致满足了才回去,一不小心就进入了藕花深处。读到这个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放眼望去,荷叶___________________,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有的_______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朗读把想象到的画面展示出来,表现作者内心陶醉。

3、一滩鸥鹭

如果说前两个画面都是描绘了静态的迷人风光,那么这个湖面这是动态的画卷。我会这样导入:钻进了这么美丽的荷花丛中,李清照又怎么分得清哪里才是回家的路呀!于是她——(引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读到这句,你又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学生可能会想象到能看到李清照在奋力划桨,听到哗哗的水声和李清照爽朗的笑声。最后,学生依据脑海中的画面感,自由读全词,读出美感以及李清照快乐的心情。

这一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想象放飞了孩子的心灵,唤醒了孩子所有的感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还注意融入一些旧知,比如《三亚落日》片段和诗句的积累,使学生旧知与新知产生联系。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学完词,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李清照为什么会这么快乐,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李清照生活背景。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李清照早期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使她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快乐。所以她才会牢牢记得这样一次快乐郊游的经历,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就写下了“常记”。融入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词,读出快乐、自在、幸福的感觉。

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的不断提升,朗读的要求也是由浅而深的。

总之,“熟读、想象、描述、体会、品味”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古曲、古韵、古风、国画使学生充分享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凝炼美,将学生带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博大精神的璀璨文化之中。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二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处理】: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重点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领悟中朗读。

2、情境创设: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三、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1、介绍李清照生平。

2、回顾所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点,介绍词和词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明确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4、指导朗读。通过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师生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诗词的节奏和味道。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通过质疑,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诗歌的方法。

2、通过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3、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再指导学生读诗歌,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描写的'三幅画面,分别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悟美丽的画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

3、教师范读,音乐伴奏,将学生再次带入美妙的意境中。

4、总结课文,我们认识到李清照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

5、在学生感情最浓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

(四)、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1、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2、结尾处,告诉同学们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五、说板书设计:

抓住《如梦令》一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另外还带着一份惊喜。并通过三幅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9《词两首》

——《如梦令》教学反思

单位:何家岩镇中心小学

一、《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回忆她一次郊游流连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一次奇趣的经历,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2、在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感情主线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让学生在白板上勾画出,让全体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明了地把握住学习重点。

3、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

4、吟唱《如梦令》,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二、本节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三

说教材:

《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随意游转,没想到误入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整首词言语如内容一般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和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含蓄深沉。词中只见景却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中去了,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意境,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作者的快乐心情以及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重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意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悟中品读。

2.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针对五年级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已经能够通过反复朗读,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因此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阅历经验,确定如下的学习方法。)

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自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根据新课标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课时:一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1.介绍李清照生平。

2.回顾以前所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点,着重介绍词和词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诵读。

4.指导朗读。通过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师生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诗词的节奏和味道。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引导学生质疑,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词的方法。

2.通过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3.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再指导学生读整首词(可通过播放朗读录音再让学生练习自读),感悟把词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描绘的三幅画面,分别是“溪亭日暮”图、“藕花深处”图、“一滩鸥鹭”图。

2.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悟美丽的画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并结合学生理解说说这几幅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和意境。

3.音乐伴奏,教师范读,将学生再次带入美妙的意境中。

4.总结课文,我们认识到李清照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呀!她醉了!不光是酒美,此时的景也美。不仅人醉了,此时的心也醉了。

5.欣赏歌曲由蔡琴演唱的歌曲《如梦令》。

6.在学生感情最浓的时候,引导学生集体吟诵。

(四)吟唱欣赏,适度拓展

1.引导学生吟诵《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2.有机拓展,引导学生欣赏另一首《如梦令》。要求学生:一边品读一边将两首词进行比较。通过学生品读和比较,不难发现,这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的本意相同,但是表达的具体内容和情感不同,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3.结尾处,告诉同学们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说板书设计:

抓住《如梦令》一词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同时,通过总结学习词的方法和对三幅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如梦令

方法画面

品读溪亭日暮

吟诵藕花深处醉

想象一滩鸥鹭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四

本文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词,,是李清照的惊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而多情。教学本词,应结合她生活的特定背静来理解,教学时可以拿〈入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类比,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另外就是要注重学生横向的迁移,能够回忆起以前所学的李的相关诗词,第三就是引导学生对其思想的把握,从而领会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平。需要说明,本词最适用诵读,意会,也许任何的解读都是多余的。

1、反复朗读,理解词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词的形式和特点;

4、体会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给苯词带来的艺术效果;

5、融入词情画意之中,探究词的情趣和意趣;

6、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艺术的能力。

目标1、2、4

目标4

采用朗读、探究和赏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导入课题:

让学生唱《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同学们猜猜看今天我们唱的谁的歌?(学生答李清照)

老师:真聪明,听歌可不是免费的,我们今天探究李清照的词!

2、走近作者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3、相关知识介

那么你们对词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词有几个“小名”?

(词由词牌、有的分上阕、下阕,它又叫长短句。不过有的词未必有上下阕,比如小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另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融入文本

(1)朗读课文;字词拨正,朗读指导。

(2)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探究:

a、你认为这首词是他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

b、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5、赏析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一、独特的表现形式。

则为女词人所独创。换言之,传统的题材,有她匠心独具,找到了最能充分体现其惜春心理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从而焕发异彩,引人注目。

二、曲折、婉转,语浅言深。

“言情之词,贵乎婉转,最忌率直。语一率直,意即肤浅,势必难成佳构”(刘坡公《学词百法》)。“作诗文贵曲”(袁枚《随园诗话》)。“词贵愈转愈深”(沈祥龙《论词随笔》)。

世人评《如梦令》“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词者”(黄了翁《蓼员词选》),“全词一弛一张,婉曲尽情”,“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云韵集)。令词体小,难于翻腾变化。此词却即含蓄隽永,又尽波澜起伏之能事。词从忆昨切入,起两句平起铺垫。

“雨疏风骤”为“落花”张本,“不消残酒”为“惜春”伏笔。以下与侍女问答。两人心绪不同,语气各别,相映成趣。“知否”一叠,为词脉发展之必然转折,然叠得韵味无穷,那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态,维妙维肖,如在耳目。前人都认为《如梦令》安顿二叠语最难,此处却利用活用了这叠语。结拍“绿肥红瘦”逼出题旨,收水到渠成之功。且回应篇首,针线严密,浑然一体。

三、自铸新词,人间绝唱。

口语化是李词的一大特色,但并不等于口语,而是有高度的提炼与精心的推敲。孟诗“花落知多少”,自然流畅;李词“绿肥红瘦”

含蓄精艳,形象优美而富于暗示性。与柳永“红衰翠减”相比,显然以语工意新取胜。

“绿肥红瘦”是此词最为世人称道的佳句,因为它新颖、生动,王士祯《花草蒙拾》评此句云:“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四、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其一,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象生动。

其二,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其三,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其四,反复。“知否,知否”。

其五、隐喻。“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这个思想性更强。

6、拓展:赏析《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五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

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

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六

经典诵读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如何引导学生诵

读的课实在是太少,本课通过李清照的前后时期的创作情感

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最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人生前后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以前的古诗文教学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对诗歌的诵读和诗人的感悟停留在表面,所以虽然学过很多古诗,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学过之后脑海中印象并不深刻,所以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自读,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二)重难点

1。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猜人物: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2。出示目标

3。作品背景

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历尽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4。朗读,整体感知《如梦令》。

5。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7。朗读整体感知《武陵春》

8。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10。比较两组词,为什么同样的季节却又不同的情感?明确现实生活对诗人的理想。

1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

(五)总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又用沉重的伤感,向我们道出了世事无常,人生变幻的无奈与悲戚。正可谓闲愁?哀愁?许是万般滋味涌心头!

(六)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搜集李清照其它诗词作品,进行赏析,积累名句,进一步了解易安情怀。

(七)板书设计

闲愁:闲适,爱恋,思念,山水

哀愁:孤独,凄冷,沉重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七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八

(一)教学设想:本文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词,,是李清照的惊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而多情。教学本词,应结合她生活的特定背静来理解,教学时可以拿〈入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类比,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另外就是要注重学生横向的迁移,能够回忆起以前所学的李的相关诗词,第三就是引导学生对其思想的把握,从而领会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平。需要说明,本词最适用诵读,意会,也许任何的解读都是多余的。

(二)课标设计:

1、反复朗读,理解词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词的形式和特点;

4、体会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给苯词带来的艺术效果;

5、融入词情画意之中,探究词的情趣和意趣;

6、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艺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目标1、2、4

(四)教学难点:目标4

(五)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探究和赏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课题:

让学生唱《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同学们猜猜看今天我们唱的谁的歌?(学生答李清照)

老师:真聪明,听歌可不是免费的,我们今天探究李清照的词!

2、走近作者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鄙朴谑闱樵炀场k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2痹煊锴诚孕缕妗@畲视镅约惹诚宰匀唬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3、相关知识介

那么你们对词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词有几个“小名”?

(词由词牌、有的分上阕、下阕,它又叫长短句。不过有的词未必有上下阕,比如小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另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融入文本

(1)朗读课文;字词拨正,朗读指导。

(2)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探究:

a、你认为这首词是他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

b、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5、赏析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一、独特的表现形式。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斡《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一经对比,当知“风雨”与“落花”间的联想,对花事春色的敏感,实为孟,韩两家诗所先有,而采用与侍女问答法,则为女词人所独创。换言之,传统的题材,有她匠心独具,找到了最能充分体现其惜春心理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从而焕发异彩,引人注目。

二、曲折、婉转,语浅言深。

“言情之词,贵乎婉转,最忌率直。语一率直,意即肤浅,势必难成佳构”(刘坡公《学词百法》)。“作诗文贵曲”(袁枚《随园诗话》)。“词贵愈转愈深”(沈祥龙《论词随笔》)。世人评《如梦令》“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词者”(黄了翁《蓼员词选》),“全词一弛一张,婉曲尽情”,“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云韵集)。令词体小,难于翻腾变化。此词却即含蓄隽永,又尽波澜起伏之能事。词从忆昨切入,起两句平起铺垫。

“雨疏风骤”为“落花”张本,“不消残酒”为“惜春”伏笔。以下与侍女问答。两人心绪不同,语气各别,相映成趣。“知否”一叠,为词脉发展之必然转折,然叠得韵味无穷,那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态,维妙维肖,如在耳目。前人都认为《如梦令》安顿二叠语最难,此处却利用活用了这叠语。结拍“绿肥红瘦”逼出题旨,收水到渠成之功。且回应篇首,针线严密,浑然一体。

三、自铸新词,人间绝唱。

口语化是李词的一大特色,但并不等于口语,而是有高度的提炼与精心的推敲。孟诗“花落知多少”,自然流畅;李词“绿肥红瘦”含蓄精艳,形象优美而富于暗示性。与柳永“红衰翠减”相比,显然以语工意新取胜。

“绿肥红瘦”是此词最为世人称道的佳句,因为它新颖、生动,王士祯《花草蒙拾》评此句云:“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四、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其一,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象生动。

其二,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其三,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其四,反复。“知否,知否”。

其五、隐喻。“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这个思想性更强。

6、拓展:赏析《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作业设计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