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琉璃

除夕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准备和庆祝活动。除夕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节日,以下是一些关于除夕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欢迎大家深入了解。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一

在除夕这天,要做的事情可多了,有趣的事情也很多!

在除夕前几天,就要提前准备好鱼、肉、鸡、鸭等等,因为在除夕那一天的十二点要拜拜。

吃团圆饭。

到了晚上,开始吃团圆饭了。虽然我不知道晚上吃的是什么东西,但是它和火锅非常相似,在那里面也有涮羊肉、涮牛肉等等,和火锅里面的菜几乎都有,并且还有火锅里面没有的东西。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今天的饭,比平常更加可口。可能是太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吃饭了吧。这一顿饭,我仿佛沉浸在满是幸福的蜂蜜里面。

跳“火群”

吃完饭,我们准备开始跳“火群”了,爸爸把像是地瓜藤的东西拿了出来,因为地瓜藤只靠打火机那微弱的火,根本烧不起来。所以爸爸往地瓜藤里面放了一团纸。

地瓜藤烧起来了,而且火烧得非常旺。我看火那么大,我想:我的天哪!火那么大,要是跳过去屁股不得烧成猴子屁股。

一想到这里,我吓得离火三米远。我看见爸爸和哥哥都勇敢地跳了过去,而且没有事。这时,爸爸大喊:“你快来跳“火群”!”

我想:他们跳过去都没有事情,要不然我也试一试,我放手一搏吧!我从离火三米远的地方,向火疯狂奔而去,我离火差不多一米多时,我闭上眼睛纵身一跃,成功的跳过了“火群”。我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放鞭炮。

跳完“火群”准备放鞭炮了,鞭炮各种各样。有“窜天猴”、“小蜜蜂”、“老鼠炮”、“小金鱼”……我拿起打火机,点燃了各种鞭炮。听说鞭炮有驱邪的作用,我心想:既然有驱邪的作用就多放一点吧。

我看着鞭炮放出来的闪光,想:除夕真是快乐又有趣的一天!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二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除夕,好热闹啊!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贴了对联又挂年画;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里炒芝麻似的接连不断;啪啪啪的焰火声就像北京天安门举行盛大的庆祝会似的,穿过了大街小巷,穿过了高楼大厦,把漆黑的夜晚照着得如同白昼。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三

大龙的习俗有很多,像什么“春节去拜祖宗”“发炮”“烧香”“舞狮”等等。

但我觉得大龙除夕的拜祖宗还是最有趣的,因为要磕头,烧香,烧纸,还放鞭炮,这是在请祖宗回家过年,过了这茬,就可以吃年饭发压岁钱了,所以每到这时就特别激动。大龙是山区,民宅依着山脚,人烟稀少,所以很多人家就把祖坟建在不远的山腰上。每年的春节都是如此,今年我提出这次在家烧香,因为我家里离山上老祖宗的祖坟比较远,还要爬山,所以有这个念头,却给爸爸骂得狗血喷头,直骂我不尊敬老祖宗,我只好作罢。

下午快5点钟,等奶奶、大妈、妈妈、婶婶把年饭烧好,我们一行男人,爷爷、大伯、爸爸、叔叔还有我们小家伙一起结伴去拜老祖宗。据爷爷说因为风水的问题,我家的祖宗的坟在一个地势较险的半山腰,有的地方只能让一个人侧身而过。远远望去,像一把椅子坐落在青山中。一路上,爷爷迈着方步,大伯尾随其后,爸爸手上拎着个篮子,里头装着鸡、鸭、鱼和肉,啊,色香味俱全,老祖宗肯定乐的合不拢嘴;叔叔手上则拿着几副鞭炮,等着拿去放给老祖宗听的;我们小孩嘻嘻哈哈的,一路小跑。爬山了,大人们搀扶这爷爷,我们手脚并用着爬,运气好的在山边能捡到几根树枝撑着走(因为山太陡,如果没树枝,还得爬)。你只能抱怨,一个字:烦!但这话我只能在心里说,要是给我爸听见了,还不得把我活活吃了。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你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却不能休息,唉!终于来到了祖坟,这座坟供奉的是太太公和太公。

祖坟由水泥砌成一个平台,周围种满松柏,中间立着一方石碑,石碑正中刻着祖先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刻满小辈的名字,当然也有我的名字。站在平台放眼望去,周围一座座重重叠叠的青山,下面是一块块整齐的稻田,祖先们在这块宁静祥和的土地长眠也十分惬意。大人们把祭品摆好,就恭恭敬敬地磕头;我们小孩咚咚咚磕头,不要奇怪,因为磕的不响,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就会遭天打雷劈,虽然我觉得是迷信,但我心有余悸,万一被劈了,我不就死翘翘了么,只好从命了。

磕好头了,第二件事就是烧纸了,大人们虔诚地烧纸,分了几堆,还嘴里念念有词,我们几个小孩子不是烧,而是直接往火堆里扔,差点把自己的衣服烧着了,七搞八搞,弄完了;还不能走,还有第三件事,就是烧香,大人们毕恭毕敬地烧香还拜一拜,我们几个小孩烧了几根,拜了拜老祖宗就像一匹匹饿狼似的逃下山去。大人们就放鞭炮,接祖宗回家过年。

我觉得拜祖宗虽然麻烦,但我私下觉得这是对先人的尊敬,没有他们怎么会有我们,饮水思源,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传统,而且拜祖时可以想想自己一年有没有进步,对不对得起先人,也是一个鞭策。我觉得大龙除夕最有趣的风俗习惯莫过于此了。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四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

夏历腊月除夕,人们喜欢贴红对联,放鞭炮,这也有个来历。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怕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除夕是农历中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在这一天,人们合家团圆,辞旧迎新,还有很多风俗习惯。

首先就是年夜饭,这年夜饭是迎接新年的最后一顿饭,可大有讲究。在中国,特别是在北方,年夜饭的主角当之无愧就是饺子了。全家老小一起和面、擀皮、包馅、下锅……不一会儿,见证全家团圆的饺子就出锅喽!咬一口,里面的'馅料五花八门,各种时令蔬菜、肉类、蛋、海鲜“尽在口中”,美味极了。而且饺子“饺”还与“交”谐音,象征着团圆的意思。另外,餐桌上还少不了形似金元宝的蛋饺、与“高”谐音的年糕、与“富裕”谐音的豆腐鱼汤和一大桌丰盛的大餐。不仅味道好,而且还非常吉利。

除夕还有大扫除的习俗。因为后一天就是新年第一天了,所以除夕一定要先把家里里外外都清理一遍,寓意摆脱贫穷。这其中还有一段传说:据说,古代神话中的颛顼的儿子非常懒惰,身上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吃饭却要吃不少,在除夕夜,他又饿又冻,就死了。于是,后人就都在除夕这一天大扫除了。

当然,还有拜年、贴春联、放爆竹等习俗。除夕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我们一定不能让这些节日消失,要一代一代继续传承下去!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五

“正当人们要去深山里时,却见一个叫‘年’的小孩若无其事地在那里转悠,还说他可以赶跑夕兽……”当“年”的故事回想在我心里时,那,这天一定是除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除夕这天,在我们绍兴老家,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祭祖、吃团圆饭、分压岁包、放鞭炮、守岁和看春晚。

除夕我们早早地就能闻到年夜饭诱人的香味,丰盛的菜肴摆了满满一桌,有鸿运当头、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团团圆圆……我数了数一共有十八个菜。说到这,你们肯定觉得这是让人垂涎欲滴、十指大动的年夜饭马上就要开动了。哈哈,如果这么想,那就高兴的太早了哦。

你睢,奶奶双手捧着一大袋“银元宝”慢慢地走过来了。那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捧着稀世珍宝一般。这个“银元宝”我们那叫纸锭,你可别小瞧了这些纸锭,制作这个纸锭可是有很高要求的,必须是由吃素的老奶奶一边念经一边折的。这些纸锭一会儿要送给祖先们,据说只有这样折出的纸锭,才能体现送“银元宝”人的诚心,祖先们才能收到。这时爷爷会小心翼翼地搬出他珍藏的铜鼎,铜鼎不大,直径大概50厘米左右,全身都是古铜色的,上边一点铜绿也没有。我以为是新买的,却听爸爸说,这是祖上留下来的,究竟有多少年,他也不知道,爷爷很爱惜,这是祭祖专用的器具。

这时奶奶已经在桌子前案的烛台上点好了两根蜡烛,然后缓缓地往铜鼎里倒入一小部分纸锭。点燃后,爷爷一边小声地嘀咕着什么,一边继续往鼎里放纸锭。等纸锭都放好了,便站起来,神情严肃而又诚恳,双手合十,朝着上位端端正正地拜了几拜,一边拜一边念念有词。这时我也会马上上去有模学样地拜一拜。现在我们基本不行跪拜之礼,也就站着拜拜,但爷爷说态度一定要诚恳。我们要请祖先们先“吃饭”,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怀念,让他们知道我们都生活的很好,也请祖先们保佑我们健健康康的。我想这样做大概也是为了表达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吧!

等祖先们“吃”好,我们就可以正式享用我们的年夜饭了。晚饭后,我们这些小辈就能收到了来自“各路”长辈的红包雨,名曰“压岁包”,可以赶跑夕兽的压岁包。我会把它们都放到我的枕头下。

收完红包自然就是和亲人们一起放烟花,然后开启守岁模式,等待新年钟声的响起。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父母健康长寿,孩子们能茁壮成长。

这就是我家乡的除夕习俗,一个有趣、喜庆、热闹、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除夕!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六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一天,在这一天里,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

下午,厨房就开启了小灶,火候不断。奶奶和大妈在忙着做年糕,是把糯米磨成沫,和上面粉揉匀,掐成一段一段的放入大蒸笼里蒸熟。高级点的里头带红枣或是伴一点桂花。妈妈忙着配菜炒菜,锅灶上的汤发出“噗噗”声,锅灶与锅发出了一串交响乐,弟弟妹妹们不懂事,在厨房里窜来窜去,其实只不过是想闻几口菜香。妈妈自顾自地嘀咕着:“汤、凉菜、海鲜……”

到了晚上,忙碌了一个下午的大伙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大吃一顿了。妈妈们的腿上抱着弟弟妹妹,夹几口菜喂进他们的小嘴巴里。爸爸和爷爷谈论着今年的收获。妈妈和婶婶聊着八卦。弟弟妹妹们吃了个半饱,就张罗着放鞭炮。

放鞭炮,这么好玩的事谁愿意错过呢?爸爸和爷爷点燃了鞭炮,鞭炮“嗖嗖”的窜上天空,绽放。弟弟妹妹仰起那小小的脸,烟花把他们的小脸照的像一面小太阳。

不知谁提起的,说是要打牌,大伙三三两两地进屋,团坐在一起开始发脾,妈妈和其他婶婶坐在一旁观望、指点着。小孩们坐在地上画起了跳房子。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七

1.各家各户除夕这一天,都要最后一次认真地清扫自己庭院和住所的卫生,把家具、衣物、餐具和其他的各种家当,该洗的洗,该刷的刷,还其一个“清白”之身,在外人面前树起一个新的“门面”。

2.抓紧备齐年货,为节日期间自家的消费和款亲待友做好物质上的准备。每逢春节,我国国定的节假日为三天,各地的情况和民俗不完全一样,但春节的假期也都相对比较长。

3.这一天人人都要洗澡、洗头和理发,通过“沐浴”来洗去一年的风尘,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在以前,每到这时候,人们由于条件所限和手头拮据的考虑,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里烧水架盆,简单地进行洗擦,请家人、亲朋好友或邻居代为剪发。

4.准备年夜饭。对于一般人家来说,除夕之夜的这顿饭,可以说是一年当中最丰盛和团圆的。为了吃好这顿旧年中“最后的晚餐”,人们往往在除夕的白天就开始忙活。

5.除夕吃饺子:过年的饺子也有讲究,有的在饺子里包进蜜枣,意为来年“甜甜蜜蜜”,还有不少人家把铜钱或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就会财源亨通。因为包钱不卫生,现在很多地方都时兴用别的东西,如花生米等来代替硬币。

6.除夕夜的主要风俗。夜幕垂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来到自己的门前、庭院或阳台,燃鞭点炮,竞放焰火。一时间鞭炮齐鸣,响声震天,五彩的焰火把节日的夜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在浓烈的节日气氛中,每家每户开始兴高采烈地吃年夜饭。

返回目录。

一、祭祀。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二、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三、守岁。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四、压岁。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五、踩岁。

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六、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七、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八、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九、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十、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十一、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十二、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十三、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十四、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十五、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返回目录。

除夕有哪些禁忌。

一、不可说不敬之语。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也最为热闹,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二、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

三、年夜饭就餐前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

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返回目录。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八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2、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4、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赶邪佞。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赶邪佞。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5、吃饺子。

吃饺子流行于北方地区。一般除夕吃肉馅的。大年初一吃素馅的。新年饺子要皮薄、馅多,捏得严实,不能煮烂,荤饺子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的,也有两种肉拌在一起的鸳鸯饺子,以及百味杂陈的“饺子宴”。素饺子多用各种新鲜蔬菜。饺子的形态甚多,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也有推捏、叠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饺,以及挤捏的木鱼饺。

6、踩岁。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的由来是什么。

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夜要注意什么事项。

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吃饺子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忌晒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据说鬼神会在除夕夜缠身在晾衣绳上,从而会带来厄运。

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九

除夕的风俗有年夜饭、贴春联、守岁、燃爆竹、祭祖、挂灯笼、吃饺子、吃年糕、压岁钱等。除夕是新年的前一天,是当年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许多饭菜,还会包水饺,一家人围在饭桌面前其乐融融。

除夕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贴春联,春联也叫做门联,寓意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常春联都是红色的,一来是增加喜庆的气氛,二表达了百姓一种驱邪避灾、迎接美好祝福的愿望。不过,如果家里有长辈去世的话,就不能贴春联了,需要连续好几年不能贴春联。

除夕这天人们还会燃爆竹,早上起来便能听见爆竹的响声,当然,如果当地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则不能进行放鞭炮,会破坏环境。在很多地方,除夕这天晚上会守岁,就是一整夜不睡觉,年轻人会打牌玩游戏,而年龄较大的人会聊家常。

除夕最重要的就是吃团圆饭,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在除夕这天都会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当然,有些人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及时赶到家里吃团圆饭。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的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称除夕。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12月30日,也可能是12月29日,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注意事项。

1.忌倒污水、倒垃圾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不能说不敬的话除夕之夜,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能说脏话和不敬之语,忌恶声谩骂、大声呵斥、小孩哭闹;相传这种态度对神灵不敬,当事者一年都要倒霉。除夕这天,不能说“破、死、病、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

3.忌过早睡觉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十

大年三十晚上睡觉,房间的灯可以关掉,但是客厅的灯是不能关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吃饺子时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提前吃完了饺子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座椅。

不可说不敬之语。

许多地方也称大年三十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十一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春联、年画、挂门笺,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图案的新衣。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另外,除夕在台湾被称为“过年日”。这一天的午后,人们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吃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热烈的气氛。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据说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年,俗称过年,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新的一年开始。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曰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甲骨文中“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则为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谷梁传》说:“五谷大熟为大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人们在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欢聚庆祝,一起过年。民间还有这样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腊月三十,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的腊月三十,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十二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在南北朝的时候我国就已经有了吃年夜饭的习俗。北方人的年夜饭中,最常见的就是鱼和年糕了,这两道菜都有着非常好的寓意,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而年糕意味着年年高。

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祭祖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代表着我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

给压岁钱。

这是除夕的时候,小孩子最喜欢的一个习俗了。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都是直接将钱装进红包里,然后再分给小孩子,取一个好兆头。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明朝的时候,民间才有了除夕贴春联的习俗。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种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活动,但是在放爆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在守岁的晚上,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只可以说一些吉祥的话,不能说脏话。

二、除夕是什么意思。

除夕是指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因常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大年三十。除夕这一天对全球华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当晚往往通宵不眠,称之为守岁。有关守岁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三、除夕的由来。

除夕起源于中国先秦时代的一种“逐除”活动。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体验除夕风俗(通用13篇)篇十三

在一天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有趣的传说。

据说在古代有一中很凶恶的动物叫“年”,每当大年三十的夜晚,“年”都要到处为非作歹。为了能平安度过“年”这一关,人们在除夕那天晚上都不敢睡觉。大家围着一堆火,吃喝闲谈,不时将竹子投入火中燃烧。竹子在火堆里发出响亮的爆裂声,吓得“年”远远地躲起来,再也不敢进村来。所以,现在的人们还常常把鞭炮叫“爆竹”。等到大年初一清晨,人们都庆幸自己度过了“年”关,纷纷互相道贺,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小班我上幼儿园教案大全(12篇)

    幼儿园小班通过游戏和活动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阅读以下幼儿园小班总结范文,您可以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所启发。

    幼儿园庆祝妇女节活动策划(实用22篇)

    活动策划可以帮助组织者明确目标,合理安排资源,提高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活动策划是一个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通过以下的案例可以了解到活动策划的重要性和成功的要素。

    物业管理人员工作计划(精选15篇)

    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任务的增多,编写一份合适的工作计划书变得尤为重要。根据公司在新一

    入党申请书的政治思想汇报(优质17篇)

    在我逐渐了解党的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入党申请书对于党的组织和自己的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下面的入党申请书范文,希望可以给

    部队汇报思想汇报(专业13篇)

    部队思想汇报是军人团结一致、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下文是一些优秀部队思想汇报的实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这段时间,我对《党章》进

    图书馆的科普工作计划范文(23篇)

    工作计划是在工作过程中对各项任务的安排和分配,以及目标的设定和实现方式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帮助我们合理规划工作进程,提高工作效率,我觉得我们需要写一个工作计划

    喜迎元旦砥砺前行国旗下讲话稿(热门13篇)

    国旗下讲话稿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几篇精心编辑的国旗下讲话稿,希望对大家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星期三就是20的元旦

    小兔成长记三年级(优质16篇)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优秀作文是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取得较高成绩的一种写作表现,它能够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思敏捷。

    百日冲刺动员大会家长发言稿(模板16篇)

    作为一份重要的演讲文稿,发言稿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组织,以确保我们能够在演讲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魅力。阅读这些发言稿范文,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和演讲的技巧,提高

    乡镇出纳员的工作述职报告(通用16篇)

    述职报告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工作能力的方式,更是一种展示自身价值和努力成果的机会。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启示。2009年,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