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元宵节赏花灯心得体会(优秀5篇)

时间:2023-09-12 作者:笔舞最新幼儿元宵节赏花灯心得体会(优秀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元宵节赏花灯心得体会(5篇)篇一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过一个热闹而欢乐的节日。对于孩子们来说,赏花灯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带领孩子们参加了今年的元宵节活动,并在此感悟到了很多。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我在幼儿元宵节赏花灯的心得体会。

在元宵节当晚,我带着孩子们走进了璀璨夺目的花灯世界。一路上,孩子们兴奋地手舞足蹈,那种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童话世界。到达花灯展览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盏红灯笼,它高悬在展区中央,给整个场景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孩子们纷纷拍拍手,大声喊道:“好漂亮的灯笼!”我也不禁为这么美丽的灯笼而赞叹不已。

一进展区,一盏盏别致的花灯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有的花灯形状独特,栩栩如生,如龙、凤、狮子等各种动物形象,有的则是以人物为主题,如著名的诸葛亮和周瑜对弈的“赤壁之战”花灯。每一盏花灯都彰显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让人不禁驻足观赏。

孩子们对花灯的热情更是不减。他们伸着小手,想要触摸花灯,仔细端详每一个细节。我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不禁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到高兴。于是,我就开始给他们讲解花灯的制作过程和寓意。通过讲解,孩子们了解到,每一盏花灯都蕴含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除了赏花灯,我们还参加了元宵节的猜灯谜活动。灯谜是一个迎合智力和趣味性的游戏,它不仅能增加孩子们的乐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每当听到新的灯谜,孩子们都会兴奋地举起手来猜答案。他们有的聪明才智,猜对的灯谜就会大声高呼;有的不知道答案,却不怕被嘲笑,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孩子们还品尝了中国传统的甜食——元宵。当他们吃到元宵的时候,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我看着他们用小小的手捧着元宵,享受着美味,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幸福。这是一个美丽的时刻,也是每个人都会铭记的时刻。

通过这次元宵节赏花灯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相信,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才能真正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元宵节活动,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欢乐时刻,也是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记忆。我相信,这次活动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更好地了解孩子,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动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幼儿元宵节赏花灯心得体会(5篇)篇二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赏花灯是老百姓过元宵节的一件乐事,也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一项活动。关于元宵节赏花灯的由来,民间有许多说法,其中一个神话传说甚是有趣。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一位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时至今日,赏花灯仍然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正月十五那天,各地庙会、公园便纷纷推出赏花灯的活动,届时天上繁星万点、地上火树银花,人间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元宵节赏花灯习俗始于何时 闹花灯的“闹”都有哪些讲究#e#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闹花灯,除人们自制灯笼外,还有许多专制灯笼的作坊和出售灯笼的山货铺,其中最热闹的自然是灯市。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各铺户俱张挂纱绢、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其中最繁华、规模最大者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地安门、鼓楼、正阳门、厂甸。当时,最热衷于挂花灯的是店铺,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它们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有传统的纱绢、玻璃、羊角灯及西洋灯款式之别。上面绘有古代传说故事,如列国、三国、西游、封神、红楼、水浒、聊斋、精忠传、三侠五义等,或梅、兰、竹、菊等花卉,或龙、凤、鸾、虎、虫、鱼等飞禽走兽,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神。早年间,位于地安门外大街的聚盛公干果铺,还经常搞冰灯展览,惹来大批群众围观。

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夜”、“元夕”,最早是先秦时期楚国人的习俗,楚国人要在这一天祭祀他们心目中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太一神”。即屈原所著《九歌·东皇太一》里面的“东皇太一”,也叫“泰皇”。作为楚国人的后裔,汉文帝的时候,正式下令将祭祀“太一神”的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此后,元宵节逐渐流行了起来。

老北京人关于元宵节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和吃元宵了。自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将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唐玄宗时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到了明代,朱元璋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花灯焰火照耀通宵。清代之后,虽然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日期缩短为五天的民间灯会却仍然壮观。

幼儿元宵节赏花灯心得体会(5篇)篇三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以赏花灯而闻名于世。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会点亮花灯,并举行赏灯活动。近日,我和其他班级的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学校举办的花灯展览。通过这次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赏花灯的乐趣和文化内涵。

首先,赏花灯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花灯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灯笼,如龙灯、狮灯、牛灯等。这些花灯造型别致,色彩绚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每一盏花灯背后都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或传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比如,龙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代表着尊贵和权势;狮灯则寓意着祥瑞和吉祥。通过赏花灯,我不仅了解到了这些文化内涵,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同。

其次,赏花灯给我带来了与同学们共度欢乐时光的机会。在花灯展览上,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过路灯下,一起欣赏灯海中的点点明亮。我们在每盏灯前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不时还会争夺着拍下最美照片的机会。这种共同的体验让大家更加亲近,也增强了我们的集体凝聚力。我发现,赏花灯不仅是对外界文化的感知,更是对班级的团结和友爱的体现。这种快乐与分享的心情使我感到幸福和满足。

再次,赏花灯让我体会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融。在花灯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花灯,如山水画、群鸟飞翔等。这些灯笼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之美,也唤起了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通过赏花灯,我明白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更好地与自然融合,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赏花灯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和创造的喜悦。花灯展览上,我看到了许多精美而独特的花灯艺术品。这些花灯不仅形态各异,灯纸上的绘画也栩栩如生。走进花灯展览,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奇幻的世界,被艺术的魔力所吸引。我意识到,通过艺术创造,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出来。这种创造的喜悦和精美的艺术品让我受益匪浅,也激发了我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通过这次参观花灯展览,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赏花灯的乐趣和文化内涵。赏花灯带给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它让我认识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融,和艺术创造的力量与喜悦。元宵节的花灯展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这次经历将在我心中留下深远的痕迹。我将继续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努力追求艺术的美好与梦想的实现。

幼儿元宵节赏花灯心得体会(5篇)篇四

咱们南通有句俗语叫做"上灯圆子,落灯面",于是,我便等待着,盼望着,终于捱到到正月十四——上灯日了!吃完元宵,就迫不及待地拉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城隍庙看灯会。

欢快地走在人来人往的濠东绿苑里,猛一抬头,只见一盏盏火红的孔明灯犹如一叶叶扁舟,在深蓝的天空中荡漾着;一阵阵的欢笑声回荡在绿地中,似乎赶走了早春的冷。

一进大门,"三毛乐队"便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乐呵呵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嘿!那架势还真是有模有样!

咦?那边的人怎么黑压压的一片,什么东西那么吸引人?我拉着爸爸妈妈挤进人群,嗬!原来是八仙祝寿啊!曹国舅、铁拐李、吕洞滨、何仙姑、韩湘子、张果老、汉钟离、蓝采和,个个栩栩如生,神采飞扬,仿佛专挑着元宵这个好日子,从天而降,将美好的祝福和愿望带给人间!盘旋飞舞在灯台顶端的两条金色巨龙也欢快地摆动着身姿,抑制不住地喜笑颜开着呐!

看啊!前面的花灯好有创意呢!一个大大的萝卜,老爷爷来拔,拔不动,还有老奶奶、小白兔、小猫、小狗来帮助!对啦!这可是我从小就听过的歌,从小就看过的童话——"拔萝卜"哩!虽然这些灯是假的,但透过老爷爷微微颤动的胡须、小白兔可爱前倾的长耳朵,仿佛看见了从他们脸上滑下的汗珠,仿佛听见了"嘿咻,嘿咻,嘿咻。"的助威声,好一副其乐融融的场面!

随着拥挤的人流,我还看到了"麒麟送子"、"年年有余"、"恭喜发财",真是惟妙惟肖、形态各异呢!

虽然我是一个小学快毕业的人了,可还是抵挡不了我对花灯的喜爱,对美好佳节的喜爱!所以,走出庙门,可爱的老妈还给我买了一盏大大亮亮的兔子灯呢!

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一手牵着妈妈温暖的手,一手拉着大大的兔儿灯,乐颠颠地跑在爸爸的身后,心里满是元宵节的快乐和无比的幸福!

幼儿元宵节赏花灯心得体会(5篇)篇五

元宵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之一,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赏花灯。每年元宵节,人们不仅会制作精美的花灯,并将其挂在家门口或是公共场所,还会到街上走一圈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节日的气氛,还能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下面,我将从我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下我对元宵节赏花灯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赏花灯的感受

赏花灯是一种非常感性的体验。在欣赏花灯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被它们的美丽和独特性所吸引。有些花灯设计巧妙,让人不禁拍手称赞;有些花灯有着深刻的寓意,让人思考其中的含义;还有些花灯则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些花灯不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第三段:赏花灯的心境

赏花灯不仅是一种感性的体验,还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在赏花灯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地进入一种宁静而悠闲的状态。我们不再焦虑忧愁,也不再为生活琐事所困扰,我们只是单纯地享受一份美好。与此同时,我们还能感受到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这些思想会渗透到我们的心灵深处,使我们更加爱着这个国家,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身份。

第四段:赏花灯的收获

赏花灯,不仅是一种欣赏和感悟,更是一种提升能力的机会。在赏花灯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它能够影响我们对美的感知和认知。而文化素养,则是在知识与修养上的提升,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精华,从而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花灯的意义和内涵。

第五段:结语

赏花灯,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体验。通过赏花灯,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节日的气氛,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进一步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价值。所以,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元宵节赏花灯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独特价值。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