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寻访英雄作文 寻访英雄感悟精选

时间:2023-05-28 作者:储xy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寻访英雄事迹篇一

;

二十年前,父亲带领我们举家返回故乡。与往时返乡探亲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一家从此要在“故乡”的土地常住下来。

事实上,在我童年成长的记忆里,返乡探亲的机会很少,所了解的自然不多。父亲幼年丧父,少小便离家外出讨生活,到黔桂交界的一座矿山挖煤三十余年。待到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的年岁,却赶上矿山破产倒闭,加之父亲生性本分,怀揣“落叶归根”的世俗观念,决定拖家带口返乡当农民。

在我成长的记忆里,“故乡”始终是一个陌生的存在。我的童年一直是在矿山度过的。在那里,我经历了人生最初的启蒙和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父亲是一名煤矿掘进工人,亲历过无数次井下透水、塌方、瓦斯泄漏等险情,幸而他每一次都侥幸逃离险境,得以平安归来。

事实上,父亲的故乡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雅楼”。听起来,像是一个文人辈出的地方,其实不过是当地的土语音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壮乡山寨。而壮话是当地通行的语言。因我至今不通壮话,所以对这个有着好听名字的故乡,始终有着某种抗拒的愁绪,如果不是父母健在,并且在此定居多年,恐怕我一辈子也不会踏足这个山高路远、地少人多的偏僻乡村。

然而父亲的返乡之路,并没有预想般顺畅。在他外出务工的几十年间,原来名下的责任地早已划归生产队所有。返乡之后,父亲即向村部申请划拨耕地,遭到了生产队的回绝,理由是父亲一辈原本由外村迁居而来,非本村原住民,加上族上亲戚疏离,势单力薄,数次申述无果。谨小慎微的父亲,担心因此招来是非,今后更难以在村中立足,几番思虑之后,只得放弃。

而我的母亲,则是另一个县的城镇户口,我们兄弟二人随父亲在矿区长大,入的是“农转非”户籍,村人猜测父亲领了巨额养老金回乡享福,亲戚则顾虑父亲回乡争夺自家名下不多的土地,因而屡受排挤。父母苦于生存压力,以及我们兄弟二人的学杂费,只得拿出半生积蓄买下村里的一块田地维持生计。而我则转入当地的乡村中学就读,因为语言的隔阂,常常受到本地学生欺负。对于故乡的怀恋,感受到的并非是乡情的温暖,更多的是由心而生的人情冷淡。

回到故乡,四顾茫然,心生彷徨。这里没有我成长的印记,没有熟悉的山冈、玩伴,甚至我的生活、语言都与之格格不入,一张嘴便显露了生分。那时候,我们全家人借住在村边一栋老旧的木楼里。木楼不大,因为常年空着,便成了临时堆放稻垛的柴房。我的小床就摆放在稻垛边上。每到秋夜,稻垛里常有虫子在鸣叫,时常把我从梦境中唤醒。秋夜薄凉,我透过木楼瓦楞的裂缝,看到明月高悬,月光滴落脸上,耳畔风吹竹动,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袭遍全身。刹那间,我的泪水奔涌而出,一种无法言说的乡愁之痛,变得真切可触。

所幸一年之后,我便从那所乡村中学毕业到外地求学,而后一直在外工作和生活,时光荏苒,转瞬已逾十数年之久。而令我始终怀念的故乡,早已在我遥远的怀乡梦中分崩离析。因我从小在矿区长大,所有成长记忆都与矿山有关,所怀念的人与事,早已随着矿山的倒闭烟消云散,数万矿工子弟为寻出路,散落天涯,自此离去,便永难相见。

而今,我早已没有了故乡。直到现在,我仍无法揣度父亲当年是怀着怎样一种内心的挣扎离开故土,而经年之后,又是怀着怎样一种渴望返乡!

当我回到老家,面对这样一位满头白发、口齿笨拙,被他乡放逐,又被故乡拒之门外的老矿工,在他心中深藏着一种怎样的痛楚与悲伤?往事如尘埃落定,一切化作过眼烟云,如今已年逾六旬的父亲喜欢长坐在家中的竹椅上,眼睑低垂,常常让我以为他睡着了。不经意间,父亲会从嘴边吐出一段话,抑或几个熟悉陌生的名字,让我心头微微一颤。我猛然顿悟,晚年的父亲是在缅怀他漫长的一生,在乡愁的深渊,缅怀另一个远逝的“故乡”,这便是父亲有生之年的“怀乡之痛”。

经年之后,我也已在外娶妻生子,怀揣“还乡梦”混迹在城市的丛林忙活。当我浪迹异乡,抑或穿行在城市的人群中,我依然感到孤独,唯有文字喂养乡愁,疗治魂灵,保持一份内心的鲜活,感知人世悲喜与世事变幻。

暮色的幽冥中,一种静穆的错觉在四周漫开。那些缓慢的、泛着青灰色光芒的夜色笼罩我的全身,溢满我的房间。我习惯在这样的氛围里书写,那些浅淡、幽暗,沾染夜色的诗行,与我内心弥漫的色彩非常接近。我始终坚信,诗意始终是心灵透过的一束光,洞彻心扉,更是一种内心的坚守和向往。

那些老旧的青石板、土坯房、青石堆垒的栈道、泥墙斑驳的屋檐还在。小径通幽,溪水潺潺有声,淌过幽林密谷,田畴在金灿灿的阳光下静静变黄。此时的村落空寂无人,霞光中,几分凄清、几分落寞,仿佛古稀的老人独对夕阳,思虑万千……我沿着河堤一路徜徉,一面观瞻城郭旧貌换新颜的妆容,一面细致聆听它沉静如迷的呼吸。事实上,大化县城建制不算悠久,却也颇有些年月,自有其深入纹理的故事与往事。而红水河两岸,楼宇鳞次、民舍栉比,河堤板路光洁透亮,一路伸延,遥向更辽阔无垠的山野谷地。一如这座山间小城,四面峰丛环绕,亘古的红水河穿城而过,流水湯汤,终年湍急,幽悠鸣唱,仿佛母亲的耳语,轻声召唤着万千游子梦归故乡。

乡民临水而居,村庄依山而建。流水,遇沟而过,绕山低流。那些流淌在山间的岁月烂漫无声,时光只惊人一瞥,便将山村的晨昏点亮。曾经,我幻想在这片澄净的天空下,结庐为舍,手执书卷、赏风颂月、观流云舒卷,远避喧嚣于尘世,如同父辈,过人世间最节俭的生活,直到静静终老在清风绿水间。

如今,行走在苍茫山道上,人烟寥落的村庄少了些许烟火气息,想昔日鸡犬相闻,炊烟四起的农家景象,都已沉没在过往岁月中。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云,全都悄然隐匿,不知所踪。然而,少年时的旧居还在,房前屋后,窗台院落,四处散落着童年的碎片。伸出手,推开故居颓朽的门,旧年影像依然清晰可辨,一切近在咫尺,又如此寂寞遥远。所有成长的记忆,无论快乐抑或忧伤,都沉落在心灵的底片上,凝固为石,风干成内心的影像,凭靠记忆温暖擦拭,直到透射出别样的光和亮。

多少年了,我仿佛从未仔细端详过这片静默在山野间的茅屋草舍,也许山村每天都存在,即便这个村庄隐匿了,那个村庄还在。只不过,村东和村西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关于村庄的记忆已然与水融合,无法辨认出消失的是哪一个村庄。

无声的水,渐渐淹没了村庄。那些曾经走过的村落、房舍和小路,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同时消失的,还有田畴和炊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现如今,眼前取而代之的是一湾碧水,如绸似带,浩浩荡荡,拂过驻足者的视野。抬首,目力所及之处,偶见裸露的树冠和悬挂的渔网,几只灰头土脸的水鸟栖落其上,偶尔拍落几声幽鸣,亦随远道而来的清风遁入空茫。

哦,我的村庄消失了。人,许多时候是怀旧的。一棵树,一束花,一株草,便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便有无数心事在心中搁浅,繁华过后,化为烟尘,沉落在心,永不消逝。

如今,离开故乡多年,对于故乡的怀念,如同蔓生的杂草,却在心底日显蓬勃了。

我每次返乡,都会选择一间僻静的屋子闲住几日。待到赶圩场的日子,便可买到当地人自己出产的土物,比如棉鞋或者草编的鞋垫一类的小饰品,做工精湛、漂亮而实用。在我们村上,每户人家房前屋后都种有一片小竹林,或生长着几株苦楝树。眼下这个时节,树的枝叶已经繁茂得很,轻风拂过时,叶子的沙沙声便响成一片。每当这时,总会引来几声警觉的犬吠,衬托出村庄无比的安宁和寂静。老宅院前的空地上,一方石磨墩坐在地,缝隙间满是青苔。此刻,上方站立着一只黄犬,正伸长脖子,朝向山边的落日放声狂吠,顽强而固执。

吠声袅袅。落日时分,黄犬的吠声总是让我心生感慨。我知道,它的叫声不是出于愤怒,而是寂寞。那犬吠声明快而悠远,如同一支黄昏的恋曲。而那落日,在黄犬的召唤下摇摇欲坠,向着山涧徐徐沉落……傍晚时分,我常常独自到村边走走,脚上踏着薄露,听远处村子传来声声犬吠。我甚至这么认为,寂静的村庄因为有了犬吠声才显得安宁,村庄的夜晚才如此静穆、祥和。薄暮里,烟火的气息在我们四周弥漫,一串细微的咳嗽声,隔着木门,在炉膛深处闪亮,回忆里透着土香,是童年的味道,仿佛我们从前的故家。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往事徘徊不去,那些洋溢在心间的念想,静默到无声。吃过晚饭,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围着火塘交谈。这个时候,每个人的神情都是凝重的,他们在想今年的收成或农事,偶尔会提及一些过去年月的人和事。火塘里不时爆出阵阵轻微的“噼啪”声,蹿起的火苗星子舔着柴禾,将火光映照在众人的脸颊上,光影分明。

暮眼昏沉的老人吧嗒吧嗒吐着烟圈,低声说着话。晚生则端坐在近旁,神情庄重。一些老旧的故事经由老人沉郁的语调传递开来,便都有了宿命的味道,如同火塘里蹿出的袅袅烟火,总是熏得人们泪眼酸痛。平日里,如果村中哪家来了客人,往往没等到主人跨出门去,那犬的吠声早已迎出门去,它摇晃着尾巴,跑在主人前头,为主人迎回来访的客人。转入厅堂,木桌子上菜肴齐备,自酿的土酒醇香溢满,那份豪情和酒盅總是盛得满满。

告别村庄多年,我像一只鸟在城市的狭缝里觅食。那些被楼群分割得有棱有角的天空,让我感到惶恐和迷惑。站在这座城市的高高的额头上,我拉长目光远眺故乡,那些堆得高高的柴火、稻垛、泥墙黑瓦,以及黄昏时分黄犬迎接落日的声声吠叫,正将一个“异乡人”瞳孔里的苍茫放大。

搭乘的巴士在熟悉又陌生的乡道间行驶,透明的光线中,三月的风拂在脸上,依然感到丝丝凛冽。我抬眼望向窗外,远处一闪而过的房舍、桑田、谷地、错落搭叠的峰丛、林莽,以及不远处村间小路上欢快奔跑的孩童,瞬间使我心头掠过几分久违的感动。

回望十数年前,我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就曾在这片熟悉的山水间裸足奔跑。这里的山野谷地、废弃的路轨,甚至此刻头顶上升腾的雨雾、路旁桑田散发的田园气息,我都熟悉,都感到亲近。我固执地认为,一个人的出生地,与一个人心灵和情感的成长始终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也许,每个游子心中都埋藏着这样一道温暖的疤痕,而那方生养的土地、熟悉的山冈、流水,在漫长的岁月中,会慢慢生长成为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

道路无尽延伸,记忆却驻足不前。我陷落在记忆的围城之中,往事犹似默片闪现,一种丧失家园的隐痛,在脑海中变得清晰可触。巴士仍在乡道间一路疾驰,同行的诗人那超突然向我召唤,他指给我矿工安置区所处的位置,沿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向窗外,车窗外是一排排矿区易地安置房分立路旁,只觉住宅区人迹寥落,一些杂草蔓爬上路基,似乎已经许久没人前来打理。微风过处,几簇茅丛随风摇曳,约略可知安置区的荒凉与寂寥,心头不觉掠过一丝感伤。而道路的另一旁,两条锈迹斑驳的荒弃路轨,塌陷在一根根腐朽的枕木上,横贯于通行的公路上,如同一根骨刺横穿腹体,让人感到有种如芒在背,浑身不自在。

曾经,这里也曾热闹非凡,无尽伸延的路轨上终日疾驰着运载火车,日夜不息地将矿区生产的上等无烟煤输送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同时也搭载着矿区子弟驶向外面的大千世界,捎回外界的信息。其实,早在四五年前,我就曾慕名来到小镇探访儿时旧友,只是搭乘的已不是运煤的火车。

遗憾的是,那一次洛阳之行,在镇上仅遇到两位在留守务工的同学,更多同学早已外出打工,甚至已经多年没有再回来。我们在路边破旧小店里小聚,谈起了曾经的过往,以及这些年来的人生际遇,知道矿区倒闭后,许多留守的矿工子弟他们的生活并不如意,言谈中难免生出几分拘谨与生分,心头不禁唏嘘,曾经各自脸庞上洋溢的那份天真烂漫,早已被现实中的困苦生活消磨殆尽。

随我一同前来的是一名小学同学,她们一家早在1997年就已离开矿山返回故乡。而后的许多年,我们便失散了,从此杳无音信。然而,我却时常会想念她,那时也就是十三四岁的年纪。那会儿,我们常常在一起玩耍,上下学一起走山路回家。沿途,我们说着闲话,她的笑声清澈响亮,仿佛山野间晃动的风铃,眼睛里闪动着透明的阳光。那些流淌在身旁的时光像流水一般蔓延,于是岁月便显得极漫长。我们常常流连在山野间,野野地长着,却仿佛永远也不会长大,如此便时常让我们陷入对未来的焦虑,感觉成长许多时候是一件顶无趣的事情。

然而,时光还没来得及等到我们长大,她便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第一次,让我有种掉了魂的感觉。这种感觉,直到经年以后,依然真切,仿佛指痕掐在肉里,生生的痛。如果一直像从前,如果一直没有长大,那份牵挂与念想,也许就能永远停留在青春岁月,那该有多美好!

这种疼痛太深刻,也很透彻,纯净如流水,始终藏在心底,大概永远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这份情感一直深埋在心,至今想来,仍觉不可思议。

上世纪80年代,父亲作为第一批矿工,被分配到位于黔桂交界的煤炭掘进队。而后,我在矿区出生,一直长到十多岁,可以说我的童年时光和最初的人生启蒙都是在矿区度过的。直到1997年末的某一天,走出矿洞的父亲接到了矿山濒临倒闭的通知,矿区的生活便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数万名矿工不得不接受现实,选择分流安置,或者遣散返乡,其中一部分不愿返乡的矿工留了下来,成为新一代的环江人。

更多矿工子弟则淹没在那场盛大的南下广东的淘金洪流之中,盡管生活依然艰难困苦,好在总算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而另外大部分矿工,如同我的父亲,则拖家带口返回各自的故乡,重拾过去的生活。只是回不去的是时间,老去的亦是时间。

直到现在,我仍无法揣度父亲当年是怀着怎样一种内心的挣扎离开故乡,而经年之后,又是怀着怎样一种渴望重回故乡。

而如同我辈,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却再也回不去了。我们丢失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故乡。温暖的记忆总在梦境的那一边,回不去,也走不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怀乡之痛,从来都是真真切切,不可触碰,却又始终挥之不去。

如今,时光转瞬已是十数年光景,当我走在暗影丛生的霓虹灯下,或者穿梭在奔忙的人群中,时常感到孤单。我知道,那些缓慢的光阴也会消磨掉我们脸上的青春,包括那些沉浸在时光中的事与物,也将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隐遁到某个无人知晓的地方。

当夜色四起,远处山顶上的灯塔透射出微暗的光,将城市的喧嚣与沉闷稀释到有限的高度。在冷酷与静穆并存的夜晚,现代建筑又将城市的夜色切割成有棱角的静默。透过稀薄的夜,我推开锈损的门窗,望向窗外四角的星空,渴望在内心与世俗之间,在微凉的键盘上敲下这些似是而非的文字:寻访内心遗落的乡愁。

相关热词搜索:;

寻访英雄事迹篇二

这些天,马航失联事件成为诸大媒体关注的焦点,扑朔迷离的情节和众多乘客的安危也引发了人们对航空安全的忧虑和担心。80多年前,济南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全国的空难,此次空难遇难者有3人,更因遇难者中有一位诗人的名字—徐志摩,而举国皆知。

马航失联后曾被疑为坠海,而后又调查确认为遭到劫持,但是无论何种情况,飞机的具体位置仍然没有确定。对此,不少人发出“科技如此发达,为何找不到一架飞机”的诘问。其实,即使是有准确落点,在历史的疏忽和流传中,也会变得模糊不清。徐志摩遇难即是一例。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济南号”飞机在济南西南郊遇难。诗人的云游飞升,备受关注,轰动一时,被称作“中国文坛之大损失”。80多年来,关于徐志摩遇难事件的前前后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遇难的准确地点、时刻似乎都说不清楚了。

2006年3月,《诗刊》杂志社和济南市长清区政府最终确定选择在“开山”举行徐志摩纪念活动,并为“徐志摩纪念公园”纪念碑石揭幕。此处纪念地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相邻,也更激发了供职于此的王任对诗人之死的进一步考证。

王任现在住的地方,离单位很近。走进他的家门,满屋子的书特别抢眼,一看便知是位书痴。他的藏书中,关于民国文人的特别多,他所挚爱的徐志摩,其传记就有很多个版本。这些都成为他编辑《哭摩》一书的重要资料。

在《哭摩》一书中,王任专门撰文探究了诗人的遇难地,也收录了当时报刊和回忆文章中,对于遇难地点的不同说法。王任说,关于徐志摩的遇难地,存在着开山、白马山、北大山(或曰西大山)等多种观点。为了搞清真相,他实地考察了白马山、开山等地,发现白马山太矮,地貌根本与史实不符,“开山”确实为诗人遇难地点,但传统的名称应为“北大山”或“西大山”。徐志摩遇难的那座山临近开山村,但是开山村村民祖祖辈辈一直称此山为“西大山”,所以,一定程度上“开山”只是文人笔下和出版物中的名称。开山村、炒米店村在山体东侧,所以当地人将其称为“西大山”,而山南侧的王府庄等村则按向北望的方向称其为“北大山”。其实指的是一座山。

2010年5月,炒米店村97岁的井恩泉老人,曾向王任描述了他当年亲眼所见飞机坠毁时的情形。

全书分为三辑:辑一“旧闻新知”,收录1931年上海、北平等地多家报章的原始记载以及时人的悼词挽联。王任说,这部分最花费精力,为了原汁原味呈现民国时期的报刊风格,在设计时,他特别要求报道的标题样式、字体,文中的符号,都按照当年的样式拷贝。辑二“师友追忆”,收录徐志摩师友对遇难事件前后的详细叙述和深情追忆。包括胡适、沈从文、陆小曼、林徽因等的纪念文章。辑三“后世寻踪”,收录1980年代以来近三十年间诸多传记写作、后人寻访中的诸多文本。

通过阅读民国报道,我们确切地知道徐志摩之所以遇难,一是因为机械事故,飞机汽缸损坏渗漏,二是航空公司报告济南天气迟误,飞机对前方天气不明,突遭大雾。徐志摩就在这样的偶然事故中,不幸殒命。

在后世笔下,徐志摩风流才情,私生活成了他知名度最高的部分,王任认为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他说,徐志摩写诗,办杂志,搞出版,教书,还组织对外文化交流,干了很多实事,这些都不应该淹没在那些所谓的风流韵事背后。《哭摩》是正本清源之作,通过报道、回忆文章、传记节录,我们不但可以搞清楚徐志摩之死的种种迷雾,还能在重翻史料和文本中,重温源头、媒介、传播的层累的记忆过程,在这过程中自然凝结着丰富的意味和蕴涵。

寻访英雄事迹篇三

昨晚从崀山回来,我们一行七人夜宿永州城。也许是在等待与柳子有场奇异的幽会吧,也许是想倾听来自唐朝的蛇声吧,我居然一夜辗转难眠。

天刚破晓,我被手机接收短信息的提示音惊醒。是贞贞发来的,她问我们起床没有,说她老睡不着,凌晨4点多钟就醒了,现在和雨漉、香香三人在逛街。偏偏这时经农、新炎推门进来,说是去吃早餐,顺便参观永州城。于是,我就叫醒了尚在熟睡的兵哥,大家一起坐车去城内转转。

来到宽阔的街道上,面对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面对着川流不息的人车,面对掩映在青山碧水中的山城,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柳宗元被贬的蛮荒之野,一个盛产异蛇的地方。在这里,清澈的潇水与悠悠湘江欢快交合,哺育着一代代聪明勤劳的儿女。在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瑰丽景观神奇相融,铸造出名播八方的风光和胜景。在这里,名山秀水纵横城中,庙庵寺观遍布乡街,山石奇突而险峻,岩洞幽遂而众多,真是令人神往。难怪,思想家周敦颐、军事家蒋婉、黄盖、哲学家李达,书法家怀素、文学家柳宗元、诗人元结,或出生于斯,或长期幽居于斯,一个个被永州的奇山异水孕育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英。难怪,历代名家欧阳修、陆游、黄庭坚、寇准、徐霞客、何绍基会相继寻访到此,留下一篇篇动人的诗文。数永州人文资源,上下三千年,既有楼塔寺庙之壮观,又有古遗址之神奇,还有碑石与石刻之绝妙,众多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一幅古老悠久的画卷。

任何民族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山水这一基本载体。山以它的坚固稳定性,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的本质和历史的传统性,水以无穷的流动、莫测的变幻,表现出了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内涵性和进步性。在永州,“潇湘夜雨”滋润出无数处风景名胜。曾有专家这样评价永州:“如果说张家界是一幅画,那么永州就是一本意味隽永的书。”元结、柳宗元、周敦颐这三位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做出了许多开源性贡献的杰出人物,正是因为以永州这本特质的书为载体,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永州人最自豪的当为“三子三溪”。三子即元子、柳子、周子。徐霞客说:“永州三溪,浯溪为元子所居,愚溪为柳子所谪,濂溪为周子所生。”可以说,没有永州三溪就成就不了三子。这当中,影响最深远的当数大散文家大诗人柳宗元了。柳宗元在永州虽然没有主政,但他与永州人民生活在一起,写出了许多揭露时弊反映人民苦难的文章,为中国文学思想史做出了杰出贡献,深得永州人民的崇敬爱戴。柳宗元在永州人的口语中尊称为柳子,柳宗元的塑像叫做柳子菩萨,永州现有柳子庙、柳子街,而这,无不折射出永州人们对柳完元的敬仰奉崇。如今,漫步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永州街上,我们每走一条街都能闻到柳宗元的呼吸,每走一步路都能感受到柳宗元留下的'余温,而愚溪两岸的每一棵柳树,更是时时在诉说着这位文学大师的传说故事。这故事里,有悲愤,有孤独,有失望,更多的是思考,是期盼,是等待,是智慧的光芒。如果说柳文化是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独树一帜的华章,那么由柳子庙、愚溪和永州八记遗址为代表构成的柳子景区就是流芳溢彩,令人击节惊叹。

到永州寻访柳宗元,柳子庙是极为重要的一站。这座位于河西柳子街边的庙宇,修建于唐元和九年,砖木结构,前后共三栋。来到庙门口,但见大门上方竖立“柳子庙”三字的石刻,左右侧门上各题有“清莹”、“透澈”行书二字。正门两边有副石刻楹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喜秋极事福我寿民”,据说是清同治年间永州知府杨翰所撰,其体现的正是柳宗元的以民为本思想。我们进去时,验票人员见我和经农都有新闻采访证和作家证,就免了门票,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永州人对文化人的偏爱。进入庙中,我们来到前殿,楼上是戏台。穿过戏台是看坪,踏上十三级石阶,就是中殿,里面共三间房子。由殿内拾级而上为后殿,面积较大,里面也有三间房子,其中后一间端立着柳宗元的白色塑像。我在柳像前,怀着十分的敬仰肃立良久。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我早在十年前就从一本书中读过。而今,柳子庙里的柳子生平事迹展览室再次增进了我对柳子的了解。

寻访英雄事迹篇四

;

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有文友相邀去看白水源,便欣然同往。

沿枣阳市吴店镇树头村一路東行,途经东汉护国大将军“岑彭故里”,景仰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上前瞻仰、叩拜!

再往东行一公里就是滚河支流昆河大桥,桥东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皇村”,桥北不远处是昆河与滚河的交汇入口 (发源地远在七八十里地的清潭镇,水流呈南北走向)。弃车桥头,徒步沿昆河西岸南行追溯白水源,只见这河面宽阔,流水潺潺,因昨天刚下过一场猛雨,河水有些浑浊,只见河岸边有五六个垂钓者个个神态安祥,悠闲自在,时不时看到有人钓起拃把长的鲫鱼来,正是往来垂钓者,最爱野鱼美呀!

拨开草棵荆丛,杂草葳蕤,小路泥泞难行,清晨的露水匍匐在草叶之上,裤脚和鞋面在草叶的亲吻下没走多远就被打湿透了。从昆河大桥到白水源的直线距离不过一公里,可沿岸弯曲而行却走了三公里。翻过一座土岗,绕过一片高粱地,一阵震耳欲聋的水的轰隆声直击耳鼓,河水的上游与下游在这里形成巨大落差,状如瀑布,条条白链倾泻而下,飞珠泻玉,哗啦啦的水声不绝于耳,宛若百马奔腾。离“瀑布”下游约有百米远的河中央耸立着一块高约两三丈的巨大石碑,碑中心“白水源”三个遒劲的大字清晰可见。水面反射的粼粼波光如一地碎银,闪耀着光华,反衬着四周一片静谧,寂寥。苍苍茫茫的大地上,世事变迁,岁月更迭,朝朝暮暮,惟石碑怆然肃立。

昆河的河床从玉米地的尽头蜿蜒而来,形成一个巨大的“s”型。“s”型的腰部黑礁丛笼,怪石嶙峋,犬牙交错!从水底直刺水面,堆满河床的大石头有的状如老水牛卧潭;
有的状如羚羊低首咀嚼;
有的状如正爬行的巨型乌龟;
有的状如麒麟低吼,水流经过这些“巨兽”身底,形成一股股凶猛的冲击力给人一种“狼突狮吼”的景象。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响水滩又曰“白水源”,据上了年纪的老人讲,河里有水时,水的响声波及两岸,五六里以内皆可闻得水响。

据传,刘秀曾在这里的平畈上操练过兵马。想到此,我似乎隐隐地听见了战鼓的咚咚声,战马的嘶鸣声,兵士操练时的嚯嚯声和着水的轰鸣声一起滚滚而来,令人心潮澎湃!窃以为,刘秀在此地操练兵马,或许是借响水来躲避莽军耳目也未可知。

站在昆河西岸的白水源亭间举目四望,这里风光秀丽,一幅幽静与素淡的幽美景象尽收眼底。东北是“皇村”的丘陵地,东南和正北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畈田畴。白水源西侧的山坡上绿树成荫,荆棵葱茏,延绵数里望不到尽头。松树、杉树、柏树间杂其中直插云端,树干粗壮有力,又像一把把大大的绿绒大伞,遮挡着炎炎烈日,给人带来丝丝清凉;
更像是威武的勇土挺立在此,守卫着美丽的家园,诉说着它曾经的历史沧桑和辉煌。

一只老鹰在空中悠然翱翔,几只喜鹊活泼而灵巧地跳跃在树梢上。阳光穿透树叶间隙洒下一圈圈的光晕,一些枯枝烂叶日复日年复年堆积得层层叠叠,此时不禁想起“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诗句来。两只灰黑色的水鸟在水中嬉戏,一只白鹭尖啸着俯冲而下,它在水面上滑翔着,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水里的动向,伺机而动准备抓捕小鱼享受美食。

低首近观身之周围,一些黄菊花潜滋暗长,恣意地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不疾不徐地兀自绽放着,不妖艳,不媚俗。远离了尘土飞扬,远离了肆虐、喧嚣,远离了是非恩怨,一切趋于平静,回归尘埃!

坐在白水源亭间小憩,抬眼只见天空蔚蓝,白云悠悠,瞬时觉得神清气爽。近瞧只见亭子四周有数十处碑廊,历代文人墨客多在此游览赋诗,诗圣李白在此作《游南阳白水登台激作》:“朝涉白水源,暂与俗人疏。岛屿佳景色,江天涵清虚。目送去海边,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今有著名作家、书画家葛昌永在石碑上亲题新“白水源记”。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丹青妙手造就了昆河,白水源奇异的自然景观,也成就了一代帝王的丰功伟业,更繁衍生息了一代又一代的子民。看着流水、瀑布、绿树、黄花、鸟雀,身心浸润自然,悠哉乐哉。这清幽的自然环境,厚重的人文历史,在我们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好一个清幽的去处!真叫人流连忘返!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寻访英雄事迹精选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

    最新晚班员工行为规范心得体会 苹果员工行为规范心得体会(实用11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最新发现风景中的美三年级作文(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最新发现风景中的美三年级作文字 发现美丽风景作文(十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

    最新学校站岗执勤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学习心得是我们学习过程的记录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军训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

    最新爱心妈姐作文推荐 爱心给妈妈作文字三篇(实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爱心妈妈作文三篇(优秀)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

    爱心妈妈作文个字 爱心妈妈事迹三篇(通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

    夜来香作文字(四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2023年夜来香作文字(实用四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