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

时间:2023-11-06 作者:琴心月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

范文范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写出更加精彩纷呈的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一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输出不断提高的形势之下,群众的眼光不仅仅聚焦于农业生产的质量,其背后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得以被越发重视。农药使用的泛滥,造成了土壤结构的深度污染,同时也对周边的水资源处理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面貌被打破,我国农村区域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难以被保障。

尤其是我国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远远超出了土壤原有的承受能力,使得农业难以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不进反退,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恶性循环经济财产的损失。同时,由于农业用地的结构被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近年来频发的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都和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作业有着直接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为了解决人口的最基本生存需求,部分区域的土地势必需要进行超负荷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其科学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且其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大,相关农户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呈现明确缺乏可持续化发展的意识,所以导致其农业生产领域的破坏,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城市垃圾。而城市的生活空间较为有限,无法排出的生活垃圾往往会流入农业环境中进行处理,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领域的生态污染,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1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地方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各个农业区域之中,了解每一个农业生产企业或个体户,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针对污染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改善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针对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做好合理分类处理的工作,并以更为科学化的'方式处理垃圾,尽量避免使用原有的焚烧法、填埋法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垃圾处理方法。针对部分有价值的垃圾,相关职能单位需要加以二次循环使用,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农村区域最值得二次开发利用的资源即为沼气,不仅能够作为能源加以使用,还能利用沼气进行化肥处理,确保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质量。此外,针对最为常见的水资源,相关职能单位也要做好节约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

2.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政府需要加大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投入,并积极联动我国高校,驱动高校开设更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让更多的高知识、高文化、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实现多元化、科学化农业生产发展。为了更好调动我国农户的积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单位需要组织好科学培训工作,驱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学习过程之中。其次,职能单位还需要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针对在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策略农户,可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激发农户的改造积极性。

2.3积极保护农业资源。

土地资源是整个农业生产活动中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所以政府职能单位的首要任务即为设置好农业领域的区域划分工作。针对加以使用农业生产的区域,严禁外来的企业或工厂单位进入耕地区域,保障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使用。政府职能单位要对自己的农业区域做好规划,划分好农业生产的红线。针对每一位实际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一位农户以规范和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种植作业。尤其是水资源的利用处理上,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加以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每一位农户都有水资源加以使用。此外,职能单位还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每一位农户使用安全、合理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最大程度上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的污染破坏现象。只有从根本上做好了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才能真正完成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二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xx(15):23-25.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三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不仅仅具备生态功效,同时能够行之有效的将人们的实际生活品质提升,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想要更好的将生态农业环境改变,就要确保人们群众有非常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到人们群众心中,让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增强群众法制概念,同时是增大环境保护宣传最根本的目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最根本的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着手,彻底的解决这些污染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现几率,这些方法,都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保护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2.2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需要对农业可耕土地面积进行合理使用和开发。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可耕地进行科学的划分范围和种类,对农业使用土地积极的开展保护措施,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部使用的耕地面积严格掌控,提升土地农业耕地资源的使用率。要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例如:我国的贵州因为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土壤出现了酸化板结的情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时将不合理使用肥料改善同时使用有机肥料,能够将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发挥不可估量的效果。

2.3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发展农业要关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使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理。因此,就需要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确保农业进步。保证农业和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共进步。农业生态环境的快速进步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通过将基础设备健全来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2.4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我国政府开始颁布了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可是跟随者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变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国家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健全的重要程度,有关单位要保证做好立法工作,提供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2.5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农业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当中要使用监测和普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将已经成熟的生物技术以及各种有关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将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为这些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几率。加上,推广农业技术管理系统,不断对农业技术管理改善,将综合防治技术建立起来,利用实践经验,科学合理的对使用结果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

2.6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每层政府和领导阶层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才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进步,利用有关会议的展开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确定,构成健全的法律系统,同时要农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健全的法律系统当中的规范制度进行,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总而言之,人类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能够带给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效果。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才能保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在比较牢固的生态环境当中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基础设备利用、使用科学技术等来帮助农业可持续进步,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发展能够共同进步,保证我国总体经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四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时对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对保障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最受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转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我国地理分布上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减少产量,而且还使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影响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着到破坏,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减慢,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民生产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产生了农业经济危机,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使用污水,过量使用肥料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此外,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土壤中有机物,酸,碱和无机盐等重金属超标,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五

人们可以长久的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农业。只有农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国家才能保证更加稳定的粮食储备。另外,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需要农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衡量的。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不对农业生态保护进行关注,我们需要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结构进行科学的调节,实现农业可持续进步。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只有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目标。

1.1农业生产结构不科学。

农产品种类非常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证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而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况,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1.2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自然灾害的几率。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况,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况。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六

置换身份的党员现交由社区管理,但社区既没有活动场地,又没有活动经费,对其管理只能是空中楼阁,更谈不上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据调查,我区50个城区居委会,有30多个每年经费入不敷出,全区社区每年共计资金缺口达23万元。四是无精力,社区干部整天疲于应付。城南方家巷社区居委会主任李立波共包保xx功修炼人员、战退军人、吸毒人员及其它重口对象等10人,均要求一日三访、盯死看牢,仅这项工作就可以耗去其全部精力。对此,红卫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凤梅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抓经济工作都是偷偷摸摸,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

4、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样化,现在的社区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进入小康生活的居民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要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多方面的价值实现。据调查,城区居民对本社区的希望、需求是多方面的,除迫切希望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外,还涉及到从居住环境到基本设施,从社区经济到精神文明,从社会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等。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社区服务业必须有一个突破性的大发展。而我区当前社区服务总体水平还较为低下,社区服务业投入单一,作为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尚未形成。虽然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把它作为社区建设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已出台的有关规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使城区目前的社区服务业多依靠政府、集体投入,服务项目多而杂,没有形成品牌和规模,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缓慢。此外,社区服务在社区就业安置、城市生活环境、生活秩序,社区居民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等方面都还没有寻求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上述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市城市的发展变化,城市中有关的人和事,已经溢出了固有的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框架。管理和服务环节上的真空地带和灰色地带越来越多,原来设置的城市基层体制、功能和运行机制,已经严重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负担日益加重,各种日常性问题已经不能自行有效化解。因此,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应该把系统化的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工作的一个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关键和十分紧迫的任务,摆上突出的领导决策位置。

根据**市城市发展规划,近内,城区人口要达到100万,城市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城市改革将不断深入,这都将给社区建设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它强烈呼唤着社区建设的加强,强烈呼唤着城市工作向社区化转轨。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要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强化社区的功能,加强社区管理,发展社区经济,开展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发展社区事业。当前,我区的社区建设经过这几年的成功积累,实质上已经到了新的突破阶段,也是一个质的飞跃阶段。这种突破和飞跃主要表现为四个转向:

1、社区建设的内容转向系统化。我区过去居委会工作,内容主要限于政府所部署的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和范围还很狭窄的居民自治性事务,近些年社区服务工作范畴不断拓宽,已经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援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初步拓展了社区工作的内容。要适应城市化进程,社区建设的内容还要转向为更广泛的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社区服务建设和社区安全建设等等。它既包括了传统的社区行政性、社会性工作,也包括了体制变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新的内容;既包括了由街居组织直接抓的事情,还包括社区中应由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市场主体和居民自己去干的大量事情。还可以说是现代城市综合性的社会生志在社区这个局部上的集中表现。

2、社区管理与服务对象转向属地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的深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所表现出现的弊端将更为明显,社区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增加。单位职工更加弱化对单位的依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新兴的多种所有制成份的无主管企业增多;外来人员、流动人员的比例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老龄人口增多;贫困人群等问题增多。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增加,迫切要求彻底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状态,要求社区管理和服务突破原来较为狭窄的范畴,在工作对象上,不仅面向少数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而是面向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社区的所有单位和人员,也要求所有居住于社区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强化属地化与社区制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生活的社区作为参与社区活动,实现自身权益、形成社会整合的重要基地。

3、社区管理行为转向民主化、互动化。长期以来,我们的街居组织主要是执行上级交办的行政任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正所谓上到国务院、下到社区办、政府工作样样干。在这种格局下,居民成了社区组织完成行政任务的简单工作对象,社区组织与居民的社会生活并没有形成一体,法律上所设定的自治实际上难以实现,大多停留在纸上,表现在几个组织机构的建立上,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多为动员式执行式参与,内容上主要为打扫卫生、为民服务、义务巡逻联防、捐衣捐被等,因而居民参与激情不高,参与效果也不好。而另一方面社区的各种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和细化,社区组织力量有限,相当多的社会管理工作是部署多、落实少。如果机制不变,要改变这种状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政府的基层力量和职能,给政府造成新的沉重的负担,这不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超过了政府承受能力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当前行政化的社区体制转向社区制,把社区组织由现在的政府的腿变成社区居民的头,把作为简单的行政区划和行政性设置的社区,转变为具有自我组织性和能动性的地方性社会,从而彻底变革其管理和活动的行为方式。

4、社区经济发展运作转向市场化。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弥补社区经费不足的原因,我区部分社区居委会特别是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仍存在自办经济的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区居委会要坚决消除自办经济的状况,对所有的集体性质的企业推行两个置换,社区经济发展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去整体指导,让社区各类企业都成为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街道、社区抓经济建设的精力,应该主要用在为各类经济实体创造良好环境、搞好社会化服务上。对于社区服务中那些属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项目,也要按照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推向市场,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活力。

三、加强社区建设要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1、转变观念,树立大社区意识。市、区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把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作为城市各项基础工作的总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办法等多方面,推动社区工作重点向社区建设转移。驻区单位也应该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界限,树立驻于社区、服务社区、同享资源、共建社区的意识,自觉地把本单位的发展与管理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之中,真正做到我为社区做贡献、我与社区共发展,既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区、街、社区各级组织要淡化本位意识,强化大社区观念,积极主动地密切与所有驻区单位和居民的联系,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各类社区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跳出过去那种主要对区属、街属、居属单位负责的小圈子,切实调动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育各方面同创共建新型社区的意识和氛围。

2、改革管理体制,构建新的社区建设组织体系。为了适应社区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分层次理顺体制,强化相关组织建设。区级要建立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或社区办),各类涉及社区建设的条条部门和上级驻城区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规划社区建设目标,确定社区建设重大事项,协调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克服条块分离的弊端,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街道是整个社区建设的重点环节,也要建立相应组织,由街道办事处牵头,驻街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对社区建设和管理实施全面领导,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市、区政府的授权,对辖区内的社区经济、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负全面责任。同时,鉴于目前大量执法行为发生在基层,而执法权力却在区以上部门的错位状况,要探索在街道一级建立综合执法新机制,即把市政、工商、治安等十多个方面的依法管理,分市政管理、社会发展、社会治安、社区经济等四、五个方面,建立其社区综合执法队伍,按受上级执法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社区管委会的组织领导,真正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依法监管。

3、强化居民自治,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居民参与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居民的广泛参与是推动社区建设各个具体项目实施的重要保证。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美国人称社区无所不能,完全可以管理好社区。在我国体制下,通过政府帮助和指导,强化居民自治,激发居民广泛参与,完全可以让社区居民管理好社区居民自己的事情。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首先要实现居民利益社区化。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特别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居民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参与社区事务的愿望。其次要实现社区自治制度化。制定社区居委会选举办法,推行干部直选;制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使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据可依。不同的社区要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参与程序,什么时候议事、什么时候实施、居民该怎么办、居委会要怎样做,有建议或意见怎样提等,使居民一看就明白。要推行社务公开,社区决策、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都要向居民公布,便于居民监督。条条部门要继续向社区下放权力,使社区居委会实实在在的承担起自治的功能。再次要实现居民参与组织化。要设法提高居民的自我组织能力,使居民之间熟悉起来,增强其社区归宿感。决策性、监督性参与要充分利用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组织;执行性、娱乐性、互助性参与主要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法制宣传队、秧歌队等社区内居民自己建立起来的非法定性组织。

4、探索财力体制,建立社区组织财力来源新途径。目前,各社区居委会经费来源一靠3.8万元政府拔款,二靠自我创收,三靠驻片单位化缘,经费缺口很大。而社区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使办公经费、人员工资和场所建设所需资金必须进一步增加。为此,应该加快探索一种既有利于社区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区组织的财力来源的新途径。建议运用财政杠杆下伸的办法,建立新的社区财力机制。其探索方向是:街居组织逐步退出自办经济项目,转向创造优良社区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丰富社区税源,把社区的财政收入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运用财政支付转移的办法,来解决社区组织的经费来源,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基层财力机制。具体可考虑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一是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拔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加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从而提高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类社区经济,搞好协税、护税的积极性。这个办法主要着眼于搞活增量,因而对市、区级财政也不一定会增加很大压力。二是实行条费转块、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在加强社区的综合功能的过程中,应该将过去绿化、环卫、治安等方面条条部门的专项收费,相应拨支街居单位,实行费随事转。三是实行各类社会募集资金的切块下拨。即将以社会募集形式形成的来自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援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根据社区的职责向街居组织切块下拨。

5、发展社区服务,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区社区服务已有很大发展,已经建立了网络、完善了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体系,并为整个社区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当前,社区服务面临着新的突破,应该始终把它放在城区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要根据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居民参与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调动城区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实行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其社会化和自治性的特点。社区服务功能要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由无偿性、互助性服务向作为第三产业的社区服务业延伸发展,从而使社区服务真正成为拓展全面性社区建设的生长点和拉动力,成为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要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以社区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既提高适应市场的活力,又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要以主要精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搞好各方面服务,积极吸引民营、私营、三资企业来社区投资发展,形成你办企业我服务,你获利润我得税的新的区域抓经济工作的格局。为了形成这种新的工作机制,应该调整对街道、居委会工作的考核办法,淡化对经济的规模和利润的考核,强化对财政税收的考核;弱化对经济指标的考核,强化对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考核。通过考核办法的改进,形成对社区经济工作和整个社区建设的新的合理的激励机制。

6、完善管理办法,建立一支灵活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区委、区政府常武发〔1999〕1号文件对居委会干部的管理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据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没有落实,近几年来居委会存在盲目进人、关系进人的现象,给社区造成了较为沉重的负担。对此,如不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强硬措施予以遏止,势必给社区建设留下隐患。在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上,一要明确社区干部的职数,每个社区干部职数原则上设5-7人。二要建立动态的管理办法,对社区居委会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合同制,按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不给予固定编制,区财政只按职数拔款给予补贴,人员由街道办事处按程序依法选聘。社区干部任职期间参加养老保险,不在任后与居委会依法解劳动合同。三要加强社区干部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四要建立居民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通过居民的评议,根据居民群众的意见,使社区干部真正“能上能下”。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七

根据目前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程度来看,想要提高秸秆的利用率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相关部门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生态化发展进程。另外,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秸秆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费用,比如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秸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经费等,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有效的减轻农民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承担的经济压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真正的让农民做到不愿意将秸秆焚烧。

2.2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

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使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其他的产业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的完整小循环,这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比如山东阳信超前牧业就在这样的生态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将秸秆作为养殖牛的饲料,再将养殖粪便用来产生沼气1。沼气用于发电,沼渣沼液生产绿色有机肥或养殖食用菌,这一举措将整个链条的资源都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在当地带动了周围一千多户农民走上了新的发家致富的道路。

2.3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

秸秆看似是没有用的废物,但其实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氢、矿物质和激素,这些都是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的营养元素,而且秸秆的获得相对容易,又没有什么成本,如果发展食用菌产业就可以为农民创收做出一些贡献。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地区实现了秸秆食用菌产业的有效发展,而且已经能够生产出像平菇、木耳、香菇、金针菇等十多种常见的食用菌。而且生产鲜菇之后留下的蘑菇糠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饲料,能够再次作为有机肥使用到土地当中。很显然,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能够将秸秆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增加了秸秆的利用率,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2.4秸秆发电。

秸秆发电很显然就是将秸秆充分燃烧进而产生电能,目前我国的以生物燃料燃烧进行发电的企业中不仅仅是燃烧秸秆,还有很多都是可以作为其燃料的,比如林业中的废弃物、刀客、玉米芯废弃菌袋锯末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人燃料,发展这项产业能够将这些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但是在发展秸秆发电产业的同时需要注意的,这些废弃物的收集与存放问题。

3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能够实现秸秆的利用,但是利用效果却有很大差别,因此做好秸秆的综合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仍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相关的部门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强宣传,另外就是要想保证以上措施的实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秸秆的收集、储存和运输问题,这样的全面进行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秸秆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门国保.浅谈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农民致富之友,,(6):230.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八

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条件与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秸秆已经不再像以往一样利用,这就使的大量的秸秆失去了一个有效的处理途径。因此秸秆的有效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这一问题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难题。

1秸秆利用现状和综合利用。

1.1秸秆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总数也在不断的上涨,这些都不断的促进着农业产业的发展。现阶段不管是农业生产的规模还是产量全部都有所扩大和增长,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农作物的秸秆。一直以来,秸秆都是被焚烧处理的,但是这样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非常不利于环保,而且在新大气法中的第76、77条已经明确规定各个地方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鼓励并且支持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秸秆的可收集量达到了9亿t左右,利用量达到了7.2亿t,利用率是80.11%,这一数据明显表示,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地方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还非常不够,甚至还有很多地方仍然在将秸秆进行焚烧处理。

1.2秸秆综合利用。

所谓秸秆综合利用其实就是说秸秆的处理需要遵循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变废为宝,始终以环保节能作为其重要的思想理念。就目前阶段来说,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是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就是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秸秆进行粉碎化处理,最大程度的返回农田,降低其污染程度;另外一种就是将秸秆作为有机肥、饲料或是能源等进行再次利用,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比如秸秆食用菌、利用秸秆发电等都是秸秆良好的利用方式。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九

摘要:我国目前面临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严峻现实,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本文正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探究村屯绿化工作,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村屯绿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与自然要和谐,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而村屯绿化工作既是响应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更是提升村屯绿化覆盖率,改善农村居民生态环境的强力措施。

村屯环境长久以来一直是污染治理与环境监管的死角,几乎处于“自治”状态,再加上污染治理措施、设施以及公共环境服务远远无法满足村屯现实需要,进而造成村屯环境状况不佳。因此开展村屯绿化工作[1],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开展村屯绿化工作,也是各级林业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生态效益发挥的强力保障,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强大助力。

2.1转变旧观念,确立新理念。

村屯绿化工作需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按照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富足的文明社会要求,将村屯绿化作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首先,确立村屯绿化新理念[2],转变传统的植树造林工作注重绿化荒山的观念,充分利用各个村落自身的环境优势,大搞村屯四旁植树等村屯绿化工作。其次,转变绿化美化工作是林业局园林部门工作的传统观念,确立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新的建设理念,将村屯绿化工作作为各个乡村的自觉行动。最后,转变林业局园林部门关于村屯绿化工作的传统观念,切实确立全社会、乡村全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的新理念。在村屯绿化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不但需要号召乡村全体成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还可以让有义务植树任务的企事业单位也参与到农村村屯绿化工作中来。

2.2加强管理,整合资源。

在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各项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村屯绿化工作合力。比如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各项财政资金整合以及保障绿化用地等。首先,各县建设局要切实做好村屯绿化工作的基础服务以及村屯绿化规划的指导工作,各县林业局要确保各个乡村能够选择和栽植适合当地环境的苗木,并协助各个乡村购买种植所需各种苗木、果树等,最后帮助一些贫困的村落合理修复生态环境。其次,建立长效机制以加强管护村屯绿化建设。[3]在设计村屯绿化方案的过程中,应引导全村群众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充分体现全村群众的主体地位,争取他们的意见,确保村屯绿化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这也有助于吸引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到后期绿化建设工作中来。最后,要想做好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对农村居民开展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技术和技术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村屯绿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

开展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为,采用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和科学合理的绿化布局,使村屯绿化既能反映乡村特色的绿化风貌,又能反映乡村地形特征和时代特点。对原本存在的绿化成果要充分利用好,做到保护与发展并重,建设与改造并举。比如在开展村屯绿化工作的过程中,地方林业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既要寻求发展,又要保护好乡村原有的绿化成果、古树名木和森林资源。生态优先则是指要将改善村屯环境作为村屯绿化工作的首要目标。在村屯绿化工作中,要以村屯绿化为主,突出乔木树种的比例,做到乔、灌、花、草、藤的科学搭配,针阔混交,常绿与落叶结合,从而建设一个功能齐备、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村屯绿色生态系统,构建一个优美的村屯绿化景观体系,将村屯绿化工作的生态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此外,还可以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态经济型树种,大力发展庭院林业经济,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既美化村屯环境,又能够给乡村居民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2]黄丽花.浅谈广西省柳城县村屯绿化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5(06):60+63.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十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现象。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势在必行。因此,法制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我国在农村环境法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用水安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水体污染比较广泛。

2.2工业污染逐渐加重。

2.3畜禽粪尿污染量大。

大量无序分散的农村畜禽养殖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水体、土壤、大气环境大面积污染。粪污经有氧发酵分解,孳生蚊蝇,繁殖细菌,传染疫病,给畜禽自身生长和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头之一,已超过了化肥和农药的污染,给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2.4农业生产方式粗放。

2.5环保设施建设落后。

3.1农村环境立法滞后。

3.2政绩制度考核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存在着片面的经济观念,一味追逐经济指标,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城镇化的牺牲品。

3.4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以前我国环保污染防治资金几乎全部花于工业和城市,导致农村环保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很难获得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的财政资金;同时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点多面广的农村缺乏生活污水、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

3.5政府监管机构缺乏乡镇农村普遍缺乏环保监管机构,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难以全方位、规范化监管。

环保部门尚未健全农村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缺乏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无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影响了农村环境质量改善。

4.1完善农村环保立法。

根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基础是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应借助新《环保法》实施的契机,对现行环境立法加以重新整合,逐步健全完善适应农村现实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迈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切实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相挂钩,对不顾生态环境而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终身追究。

4.2强化环保知识宣传。

大力开展农村环保宣教工作,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通俗易懂、形式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着力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习俗,努力引导、营造一个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措施的氛围,切实维护好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4.3加大农村环保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投入,支持投资建设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1设力度。根据当地污染物排放要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推广使用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染防治技术,最大限度节省投资、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积极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集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

继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包括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畜禽养殖粪尿和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河道池塘水沟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控制等。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村庄环境,加快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4.5严格环保行政执法。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是环保工作的重点。新《环保法》规定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就要求在防治污染问题上,要结合本地农村污染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水平,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切实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项二玲.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j].资源节约与环保,(4):160.。

[3]崔家荣.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0(3):60~62.

[5]张笑归,刘树庆,宁国辉,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13(4):100~102.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一

摘要:随着当前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不断加深,在当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在本文中,笔者就将针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进行探讨,希望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加强林业的产业化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也让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但是,在当前社会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因为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屡屡发生。譬如说地震、雾霾、山体滑坡、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这些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着巨大的关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各国都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了首要问题。在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出台了相关措施条例避免生态环境被人恶意破坏以外,也开始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的结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提高林业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在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可再生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目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当然,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这样一来才能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

1加强天然林保护。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工作来说,首先要做到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从目前我国林业的实际工作状况来看,由于认识上的缺陷,导致在当前天然林的保护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导致我国天然林面积日益减少,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目前矿山的开发,特别是露天矿的开采,不仅会对天然林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也会导致当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部门,在进行开发建设的时候都要积极开展对天然林的保护,避免天然林再次遭到破坏,同时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天然林要进行及时的恢复,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国国民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生活环境。

2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来说,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是格外重要的。一定要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确保人类正常生活与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而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当中,对森林的保护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同时森林本身也具有防风固沙、净化大气、含蓄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帮助。除此之外,在森林之中,还有许多动植物在生长和成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要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森林资源。这样以来,才能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利用森林中的生态资源,进行产业化的发展,无论是木材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利用,还是创建林业生态旅游产业,都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实现林业生态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3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工作来说,生态空间的规划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一定要强化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注重每一个生态系统的特征和需求,按照这些要求去拟定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譬如说,国土生态空间就可以分为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等。

4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体系。

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在当前我国天然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才能更好的保护天然林,从而让天然林在生态环境中发挥作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就必须要重视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当然,在建设生态修复工程之前,必须要对林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以此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修复计划。这样才能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真正发挥作用,以此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帮助。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构架生态文明工作来说,除了要加强每一个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外,同时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构建工作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实施,并且对每一项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工程所使用的资金和资源真正落实到位,这样以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此之外,由于林区处于相对偏远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甚理想,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没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工作的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还可以建立相关的生态产业金融以及税收扶持政策,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6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拥有丰富的林地以及湿地资源,同时也具有较大范围的可治理沙地。这些资源既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不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林地、湿地还是沙地,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破坏现象,要想彻底根治还需要长时间的治理,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是不可逆装的破坏。因此,为了更好的治理生态环境,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林业的行政执法体系,这样才能避免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7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

要想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那么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还是自然保护区,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建立相关的文化馆、科技馆以及其他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普及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根植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从而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帮助,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

8结论。

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建设来说,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良好生态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建设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注重生态安全的法律体系以及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提供巨大帮助,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2]巩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集体林权改革与林业法变革[j].东吴法学,.

[3]李丹.林业生态建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4]周春江,胡新静,李晶.现代林业营林建设[j].北京农业,2013(36).

[5]李树森.现代林业营林建设中存在若干问题的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4(14):462.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十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虽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环境方面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如雾霾天气的长期出现,部分地区江、河、湖、海等水资源污染问题凸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刻不容缓。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在:

1、空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雾霾天气就是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2)居民采暖锅炉的大量使用。

3)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2、水资源污染。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垃圾。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有机污染。

2)有机及无机化学药品的污染。

3)各种化工厂和药厂等。

4)磷污染。

5)重金属污染。

3、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达到恶化的边缘。

现代工业无限制的扩产,使用的原煤量历年递增,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煤炭消费量为1873.3百万吨,同比增长6.1%,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0.2%。同时在煤炭被大量开采的同时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资源超过20亿立方米,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指出,2035年,中国由能源生产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将比20xx年增长83%,其中煤炭生产和消费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煤炭的大量开采还造成土地的塌陷,专家介绍,每开采万吨煤炭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达0.267公顷,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两淮基地和鲁西基地的搬迁人数就超过了三峡移民130多万的总数。

4、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使大量土地荒漠、洪水泛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木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国家为了节制森林的开发,对木材开发机加工的税赋不断提升,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森林是空气的调节器,也是植物和各种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锐减。森林具有多种功能,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户田保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等作用。同时森林是生物链最为基础,如植物的叶和果实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是各种鸟的食物来源,有了鸟才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来鼠才不能泛滥。因此森林养育了许多野生动物,一旦森林失去保护,将会给各种野生动带来灭顶之灾。人类也会失去保护。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离不开经济发展,但如果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雾霾天气等恶劣气候、各种自然灾害随之而来,如果人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幸福生活。同时各种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无限制的开采,今后我们的子孙将如何生存。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着重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

1、节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计划生育政策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国策。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于二十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全面开始,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由于我国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为发展中国家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探索了道路。

2、合理控制大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无限制的扩产,对小型能源。

消耗型企业进行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国家要鼓励大型耗能高的企业进行技术挖潜,技术革新,进行节能降耗,将国内总量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将能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将能耗高的小型企业根据本地区特点进行关、停、并转,降低各种能源的消耗,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3、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杜绝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

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森林建设,要坚决与乱砍乱伐现象作斗争,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完好的家园,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大力开展全民绿化活动,增加绿化覆盖率,保护生态平衡。

4、建立健全环保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环保法》,与其他部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国家生态保护工作,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环保保护标准,要加强环保监察工作,对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及个人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资源消耗型企业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建设时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三同时”监督工作,对环境评价不合格的企业不予发证。

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要爱护野生动物,要坚决抵制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三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依赖自然而生存,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可现在,由于人口的膨胀,特别是人类的贪欲,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自然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污染了水,减少了绿,消失了部分的生命,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的生存就依赖于自然资源。饮用的水。取暖的煤。燃烧的油。做饭的气......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源。地球资源再丰富,也有竭尽之时。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定要合理开采,有效利用,切实保护自然资源,那种涸译而渔,杀鸡取卵的只顾眼前的做法,无异饮鸠止渴,最终受害的将是人类自身,人与自然资源之间,应走可持续的路子,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人与自然之间应和谐相处,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并去实践,为什么要和谐,此中的道理很明显,人对自然超强度地索取,自然就会报复人类,这已从众多自然灾害中得到了体现。

在读书的过程中,书中说道::“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1998年,流经中国大地的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将大河,隐去往日温柔美丽的笑靥,露出了凶猛可怖的狰狞。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暴雨所到之处,江湖水涨,河沟漫溢。咆哮的江水卷起了一次又一次洪峰,吞噬了一个个村庄,一片片良田,一个个市县,一座座工厂,一所所学校。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肆虐的洪水像一只只无情的魔爪,几千万亩良田被淹,几百万人痛失家园。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暴戾的`烘魔,酿造大大小小的险情。暴戾的烘魔,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人类才会有自己的家园,人类才会有自己的家园;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人类才会能生存和发展。

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十四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之一,这高度说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发展生态文明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整合社会力量一起努力,共同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寻找出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这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水平的文明形态,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它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发展为出发点,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12。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之一,这充分表明我们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同时也揭示了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已不容忽视。

1.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国际社会谋求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飞速增长,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口膨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和粗放的发展方式仍未彻底改变,造成经济增长以较大的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增长方式。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只有解决了生态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在国际背景之下,世界资源环境问题总体严峻,环境恶化威胁到各国经济发展,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极端天气、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频发,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走向,国际社会都在积极倡导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出路,力求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道路已经成为国际新趋势。

2.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们国家在发展的初期继承了西方工业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牺牲资源环境的代价。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充分表明我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国政治论文)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类自身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人类决不是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着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生态问题,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命题,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究其本质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一样的,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是以自然环境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方面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任何社会文明都难以为继,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83只有生态文明高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源泉不断。

达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生态文明。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首先,明确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干预职能,政府监督污染者改变行为,减少对资源的破坏,以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环境保护水平。具体措施是多方面的。例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环保之路,合理利用资源,科学合理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研发新能源;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增加科技成分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鼓励无污染的新兴行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为资源立法,建立完备的环境保护体制,明确各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义务,有效地管理环境。

其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西方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化之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尤其德国、日本、美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这些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德国在发展生态文明方面,注重环境教育,为资源立法提供法律保障,发展环保产业,超额完成国际环境条约的义务;日本把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严密立法明确责任主体,采用综合性的调整机制促进国民循环型生活方式的建立;美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环境工作注重多元的区域规划,保护大面积国家森林公园和恢复森林,田纳西河谷就是美国生态建设的成功典型;其他国家如法国禁止采挖原煤、北欧国家积极推行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等举措,这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积极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另一面,努力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所做的努力,都是致力于人类的整体发展的。中国能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成功,从目前的和可预测的量来看,政府的作用是关键的,是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核心保障174。

2.转变公民消费观念,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首先,倡导公民转变传统消费观念,践行绿色消费模式,传统的消费模式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拜金主义、铺张浪费、追求面子工程,过度消费,这种消费模式严重浪费资源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持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倡导一种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既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度消费、铺张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我们在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的生活方式时可以借鉴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3r”消费模式(reduce—资源利用减量化、reuse—产品再利用、recycle—废弃物再利用),以此为基础,逐渐使公众养成绿色的消费新观念,将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内化于心,促使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新模式,只要我们养成了科学的生态消费观,那么消费会作为一种新的推动力带动经济的绿色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就斐然。

其次,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离不开公民的广泛参与。而目前的环保现状,主要还是靠国家政策执行,民众参与远远不足。今后我们致力于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环保,形成“全民环保”的局面,进一步明确政府、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在推行环保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尽量避免拘泥于形式的作风,环保不只是在环境保护日简单地敷衍了事而应是立足于全民的持续的、稳定的、渐进性的工作,我们不仅要环保日还要环保周环保年,切实将环境保护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在生活中将社会大众的环保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其次,加强基层宣传与交流,发挥公众的影响力,公众是一个潜在的环保主力军,但作为环保主体力量的我们对于环境保护还有很多认识欠缺,例如很多人仍不能准确地将垃圾分类,公共场所的分类垃圾筒形同虚设,这就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与交流。在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公众只有积极主动,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将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牢记于心,在观念的指导下,广泛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那么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势必瞩目。

当前中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也随即普遍高涨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发挥中国特色同时发挥公众、基层群众团体以及各类环境非盈利性组织的环保能力,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王信建。建设生态文明与治沙防沙工作的思考.中国林业经济,2008,(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3。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十五

在乡镇(街道)林业管理之中,有很多人认为林业环保站只对辖区以内的树木进行管理,而森林、林木间野生的动植物等不属于林业环保站的管理范畴。随着山地承包、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大力实施,乡镇(街道)林业环保站所管辖区内的林木所有权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一部分的林地已经被个人承包经营,他们认为自己承包经营的林地就是自己说了算,不用接受林业环保站的管理。这种误区不仅加大了乡镇(街道)林业环保站开展林业管理工作的难度,还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林业违规、违法等行为。

1.2乡镇(街道)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乡镇(街道)林业环保站不仅要管理好目前的林业资源,还要在其基础之上为辖区内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要从技术上提供专业支持,还要从林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认识到其给林业资源带来的利益[1]。乡镇(街道)林业环保站的工作者要根据辖区内的林业发展实际情况,引导林业资源的所有者不断开发林业的新产品,在增加林木所有者收入的基础之上扩大辖区内的林地面积。切忌不要因为林业资源增收慢或一时的需要而发生大面积毁林的现象。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十六

林业是促进我国经济产业与环保事业的重要部分,其承担着生态建设与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因此,林业工作的落实的意义十分重大【1】。从当前林业生产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没有得到保障,以此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林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想使林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必要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林业生产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就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探讨。

林业资源的规模十分庞大,其在生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林业资源对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2】。另外,林业生态环境是广大群众对生态文化的追求,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森林资源作为林业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对林业的生产与经济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才能为促进林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给我国生产力带来寄到的影响。因此,恢复与发展我国林业资源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荒漠化。

我国在全球荒漠化国家中占据第三,总荒漠面积为153.3万km2,在当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荒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危害,每年造成较多的经济损失,比如,丧失土地、阻碍公路与铁路等。

2.2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每年由于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重大。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得知,每年由于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2.3生物多样性。

我国的生物种类较丰富,虽然我国在生物保护方面提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滥伐森林、环境污染等因素,给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我国的森林、湿地、湖泊等生物逐渐退化,我国的野生动植物逐渐减少。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我国时常遭遇森林病虫害、草场破坏等破坏,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2.4资源耗能大。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原材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违反了自然规律,再加上技术比较落后,导致林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消耗量逐渐上升。

3.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3.1科学进行生态采伐。

要想使森林生态系统不遭到破坏,应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采伐,在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采伐,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得到保护。另外,在生态采伐过程中,应当尽量维护生态原有物种多样性,考虑到森林功能、景观等各个因素。生态采伐设计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林分、景观、模仿自然干扰。

3.2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

为了达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采取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挥重要作用【3】。该战略不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在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传统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采用具有相同特性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以此使森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2)制定具有权威性、持续性。有效性的林业计划体系,其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要求,还要将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意义发挥出来。

(3)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并将其落到实处,为林业计划体系的有效实施打好扎实的基础。

3.3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更加追求精神需要,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一个选择【4】。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林业开发商或林农可以结合具有特色的森林资源开发旅游行业。开发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将林业资源的功效发挥出来,而且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应在森林已有的资源与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完善,打造集森林资源、商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经济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发展林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不仅要采用林业资源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应考虑到林业资源的保护。然而当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科学进行生态采伐、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另外,还需要加强教育,加强环保、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培养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植树造林,以此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海龙,沈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兼顾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j].吉林农业,2015,20:108.

[4]常林.试论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广东科技,2013,18:151+147.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七

我市生态禀赋优越,当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一方面筑牢沿黄控导工程连接线、黄河大堤、幸福渠及幸福路“三条防线”,大力实施黄河河道与滩区综合修复提升治理工程,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并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域内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国家公园,打造黄河文化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确保黄河安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共赢目标。

二要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示范城市。深入践行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生态保护,聚焦大气、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精准防治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统筹推进造林绿化、空气质量、水土环境等全域提升,美化城市环境,将新乡建设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生态之城。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绿色发展,通过构建高端平台,引进尖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加强清洁绿色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推进静脉产业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新乡建设为国内重要的绿色低碳能源基地。

三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渐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同时结合我市各地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无污染、环境友好、可循环利用的特色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等,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切实提高农村人民群众收入,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要做精、振兴文旅产业,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融合有机发展。依托我市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牧野文化、比干文化、书院文化、宰相文化等文化资源,利用我市当地的共工、姜尚、毛遂、张苍、邵雍、孙奇逢等历史名人资源以及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裴春亮等先进群体资源,构建新乡文化体系,并将其融入黄河故道、湿地以及南太行山水风光等自然生态资源之中,讲好新乡大地上的“黄河故事”“太行故事”,进行综合深度系统开发,树立我市文旅、生态品牌,培育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十八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伴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上至国家,下至县乡都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国家或是地区发展研究的基本内容。任何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都必须遵守环境优先的原则,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栾川县经济发展优势。

(一)矿藏资源富集。

栾川县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汽矿产4大类50余种。是中国16个重要多金属成矿带核心区域钼铅锌重要矿产地,是文明遐迩的“中国钼都”矿业给栾川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2011年以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矿业占到70%-80%。

(二)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融奇山、秀水、险峰、峡谷、飞瀑、幽林、翠竹、溶洞、为一体,拥有老君山、鸡冠洞、2个国家aaaaa级及养子沟、重渡沟、抱犊寨、龙峪湾、4个aaaa景区,是中原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热线和“中国优秀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命名的17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全乡林地面积达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空气清新怡人,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到每立方厘米30000个,有中原肺叶之称。

伴随着高额的经济收入,栾川县滥开滥采现象非常严重。1988年,全县钼选厂总数发展到5087个,大小矿洞120个,乱采滥挖钼矿石1086吨。由于大多是老百姓小规模选矿,为追求高额利润,污水到处排放,回收率低,这种现象造成了栾川遍地黄金的虚假经济模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88-2012年24年间,栾川县共进行大规模整治20余次,填埋氮化池170个,累计封停矿口近2000个,取缔小选厂小碾子3000多个。在之后这几年,各乡镇每年都要对废弃矿口进行摸查,以免死灰复燃。2017年2月由于栾川龙宇钼业有限公司尾矿库6号溢流井发生坍塌,造成大量尾矿砂和淤泥流入伊河,沿途各乡镇为清理淤泥,历时3个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仅仅栾川乡一个乡镇清淤投入300余万元。2017-2018年,栾川乡在环境整治方面封停散乱污企业48家,对辖区内的商户煤改电250家,投入资金20万元。

(一)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因小失大。

近几年,有关环境保护是不是遏制了经济的发展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认为封停矿口、拆除小企业会对老百姓的经济收入造成很大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大环境整治对经济增长确实有很明显的影响。但深层次分析可知,环境保护影响的通常是粗放、低端、小规模的经济活动领域,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从长远来看,通过环境保护,消除不良竞争可以对宏观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优化、保护作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栾川县前几年大规模粗放型管理给当地人居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就是最好的.例子,并且在持续的二十几年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治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通过整治,栾川县这几年变化非常大,2018年元月,栾川县4家民营企业进入市高新技术培育库,不仅可以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还可享受省市财政一次性奖励,对当地财政收入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方式。

(二)栾川山区较差的环境承载力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有较大影响。

栾川多是山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总体来说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由于乱采乱伐造成化学性污染严重,重金属对土壤产生严重的污染。环境承载能力强弱,对一个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承载力差的,会带来不利局面。栾川大部都属于山区,物质基础先天脆弱。发展经济往往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要发展经济离不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自然条件薄弱,自然导致经济总量不高,为了提高经济总量,就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地方政策也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栾川县近几年来在环境方面引导的多,而真正形成政策的少,引导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坚持“靶向治疗法”。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往往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现象,在整治了污染产业的同时,健康产业也会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经济下滑,影响治理污染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在治理环境时必须树立靶向治疗的理念,给健康产业留出更多发展空间。第二,坚持奖惩相结合,通过奖惩措施引导生产要素投入,让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得到发展。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这些税收收入可以用来补偿绿色产业,让绿色产业有钱可赚,这样在惩罚了污染企业的同时,发展了绿色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三,提升环境治理层次,中央和地方联动,尤其是中央层次要加大投入,要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资金积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响应公众提升环境质量的需求,引导各利益相关方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四)较为陈旧的观念。

栾川处于山区,“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有些人是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思想解放不够,依赖性较强,创新意识缺乏,对新思想、新理念的接受和理解还存在不足,总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难以避免,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处于对立状态。

(五)产业结构基础薄弱。

这些数据反映了栾川产业结构单一,矿业依赖性强,而矿产这几年都不太景气,很多原来矿上就业的都处于失业状态。工业基础也很薄弱工业基本就是机械制造、建材加工、农产品初级加工,属于低端工业,毛利率低,竞争力弱。农业主要依赖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较低。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等不发达。现在栾川县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该产业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市场和政府双管齐下,有力制止。

资源乱采现象,保障矿产业稳定发展。这些年,栾川县矿产资源乱采现象比较严重,既浪费了大量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污染问题上,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往往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不采取任何污染治理的措施,从而进入破坏环境的纳什均衡状态。经济的外部性造成了污染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控,采取激励手段来治理、消减污染价格手段,把污染问题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阶层的经济活动中。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制度建设加以实施:第一,制定合理的生态税收政策。利用税收来控制污染可以给污染者提供减少污染的经济激励,促使其寻求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来清除其排放物,同时也可以防止污染者把其生产成本(污染成本)转嫁给他人,降低了过度生产的激励。第二,实施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栾川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对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合理的排污缴费政策、配套法规和标准。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企业的排污、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的排放不采取收费政策,企业和个人都存在搭便车现象,经济的外部性不能正确反映出来,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

(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投入少、产出多、消耗低、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第二产业中重工业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限制发展采取关、挺、并、转的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治理第一产业中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同时,要转变农民观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施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控制面源污染,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

针对金属污染、垃圾污染,选择科学的的污水处理工艺和垃圾处理技术。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和科学的处理方式。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与当地经济条件相结合的原则,对已有的处理场加强技术改造,以便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怀政.生态经济学变迁及其理论演进评述.江汉论坛,2007年第2期。

热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汇总19篇)篇十九

摘要:农村环境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是农村环境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其治理的制度困境主要在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滞后;城乡二元主义的体制障碍;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存在误区。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农村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为:政府维度:强化立法监管、政策激励以及财政补贴;企业维度:加强外部控制与自我规制;农民维度:提高环保意识以及支付意愿。农村环境治理的宏观视角是必须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通观当前农村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农业生产污染。

首先,化肥、农药被大量滥用。

首先,化肥、农药被大量滥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曾经大力鼓励农民施用化肥和农药,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态农业逐渐走向“高能耗、高污染”石油化工农业。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民普遍缺乏科学指导和绿色生产的理念,化肥、农药被大量滥用,大量的重金属、酸、碱、放射性元素、有机农药和化合物渗入土壤,严重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根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得知,从2005年到2018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从4766万吨增加到了5653万吨,增加了887万吨,平均每公顷施用量超过340千克,比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千克/公顷,增长了115千克/公顷;农药使用情况也一直在增长,从2004年的128.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80.77万吨,再到2018年的150.36万吨,虽然有所回降,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2]。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富集在土壤内,久而久之会超出土壤自身的自净能力,破坏土壤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影响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威胁人体健康,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其次,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一些城市在资本逻辑的诱导下,将大量的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这些来自城市的工业污染物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要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净化处理,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对于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农村地区而言,为城市污染买单,早已超出了其自身的环境负荷和经济实力。长此以往,农村地区将陷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循环式贫困”的窠臼之中。再次,乡镇企业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在实现农村现代化及其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委实撑起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明日之星。但不无令人叹息的是,囿于有限的经济氛围、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起点低;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造纸、印染、化工等“低技术、高污染”的领域;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向水体、土壤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废弃物;加之农村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的落后与缺乏,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难以得到妥善的净化和清理,致使农村地区的水污染对农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从2000年的81600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331592万吨,增长306.4%[3]。当前我国“癌症村”数量不断增加,已经超过247个,涵盖了27个省份,主要源于附近的化工厂、印染厂、造纸厂等企业生产的污染废水排放所致[3]。

(二)农村生活污染。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户聚居愈益集中,城镇化趋势日趋增强。但不少地方的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只顾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环境状况,而对诸如随手丢弃农药瓶、随意倾倒动物粪便,马路、沟渠等无确定权属的公共领域则随意排放废水废渣、堆放生活垃圾。究其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囿于农村聚居点的环保硬件设施远远滞后于城市,甚至在不发达地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根本未予以配套。二是农民自身形成已久的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在农村环境治理中这一群体也尚未将环境保护这一理念自觉转化为行动并努力践行。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农村污水排放量大约为230亿吨,比2017年的214亿吨同比增长7.5%[4]。这些污水排放较为分散,随着雨水冲刷,进入地表径流、湖沼、沟渠等地下水体,造成农村地下水严重污染。三是随着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日渐规模化、集约化,尤其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大型养猪场、养鸡场、牛场数量众多,畜禽粪便污染亦已成为农村环境的又一重要污染源。

农村环境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强外部性、地域性及公共产权属性决定了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全国目前情况来看,农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滞后。环境规制作为一种均衡各主体利益的杠杆,是国家进行环境要素保护和环境公共产品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毋庸讳言的是,多年来无论是环境立法还是环境执法层面,国家都把更多的资源倾注在城市环境的保护上,而对农村环境保护则有所忽视,至今我国尚未制定一部有关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方面的综合性、专门性法律。正是在这人为的制度性倾斜语境下,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处于悬浮的状态,无法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支撑。退一步讲,即使在某些领域有所立法,也往往是由于其与农村发展的价值判断不相符合而被搁置一旁,或是因其实践性不强而被作为粉饰门面的点缀物。譬如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方面的防治标准设计主要是针对城市的,故与农村的现实语境不相适应。二是城乡二元主义的体制障碍。通过均衡性制度设计促进城乡环境公共产品的均等供给是环境正义的应有之义,也是破除城乡二元主义桎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但如前所述,不无遗憾的是,国家在农村环境治理中长期依循城乡二元主义的制度逻辑,立法资源、执法资源、财政投入甚至机构的职能设定都统统倾向于城市的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在立法上具体表现为“城市中心主义”、“工业中心主义”,人为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利益置于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之下,割裂城市与农村之间天然的利益联结纽带,并在非均衡的实践逻辑下将整个社会的资源向城市倾斜,致使农民的环境权益被边缘化。换言之,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分析,农村的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被置于国家环境规制的序列末端。城乡二元主义的立法偏差、政策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和农民的平等权利置若罔闻。尤其是当前环境执法机构在农村基层仍未建立,执法与立法之间断裂,致使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与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缺位,农村环境监管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加之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于是种种负面因素的交织即为农村环境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三是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的误区。诚然,目前我国虽已建构起以《环境保护法》为主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由于缺乏责任条款的威慑,政府往往本能地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经济、吸引投资上,无暇顾及对环境风险的规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是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最为重要的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与官员的仕途升迁紧密相连。因此,地方官员往往根据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有选择性的完成那些明确的、可量化的、带有“一票否决”性质的“硬指标”。而所谓“硬指标”的完成,则往往又是以牺牲环境和破坏资源为代价的。正是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偏差,造成地方官员将缺乏准确性、有效性的统计数据用于粉饰农村环境治理的努力,从而阴差阳错地助长了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政治冷漠和不信任感甚至是合作的抗拒。

建设,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主动履行污染防控和治理的责任,合理克制自身对损失的厌恶与对利益疯狂的追逐等。第三,农民维度:提高环保意识以及支付意愿。农民作为农村环境的污染者和受害者,在掌握污染源的信息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现实语境下,许多农民囿于自身文化素质、环保意识以及经济能力,常常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置若罔闻。因此,加强对农民环保共识的培育,首先能够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发挥非正式规范的内在约束力,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减少农药、化肥、地膜和塑料袋的使用,减少秸秆和垃圾的焚烧等行为;其次,有助于环保政策在农村的高效率执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可以增强农民对自身环境权益以及对子孙后代环境权益的维护,在思想和行动上由内而发地实践政府环保政策。再次,有助于促进村民在维持自身领域环境权益的同时,加强对周边可能威胁其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督,这不仅减少了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监管成本,也有利于督促市场主体环境保护义务的履行。与农民环保意识的匮乏相比较,农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支付意愿是严重制约农村环境治理的实际绩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农民作为农村环境的污染者与受害者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天然主力军,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收入与其环境治理的支付意愿之间成复杂的正相关关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农业自身发展遭遇的压力与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支付意愿是应对农村环境污染新常态的现实选择。以上是笔者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微观视角分析,从宏观审视的话,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国内外相关经验表明,生态农业是一种较少依赖化肥、农药、激素和添加剂的“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其运作机理是借助完整生态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实现资源的多层利用和生物互利共生。生态农业客观上要求适度规模和集中统一管理,各农村地区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采用家庭农场模式、“公司+农户”模式、专业合作社与土地股份合作、土地信托模式等经营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多元共治相结合,即在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大环境下,需要农户承担起为全社会生产安全农产品的责任,而消费者尊重农户并且为农产品支付应有价格,政府积极提供政策激励和资金扶持,企业有良心地履行社会责任。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选择、建构以及展开路径,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与借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敢尝试。激发多元共治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正面效应,规避因压力型体制引发的风险,使政府、市场和社会成员之间形成良善互动,实现农村环境治理从“良治”到“善治”的进阶,无疑是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跨越的前景所在。

参考文献:

[5]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eb/ol].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主管年度个人工作计划范文(19篇)

    工作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阅读工作计划范文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工作领域中的优秀工作实践和经验分享。新的一年,新的起点

    专业社会实践幼儿园心得体会(通用17篇)

    社会实践是培养人们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接下来是一些社会实践的成功经验,希望对大家写好总结有所启发。做了十五年的.学生,也曾站上讲台发言,但与今

    精选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案例15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备课的基础,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赶紧来看看一份详尽的教学工作计划,它展示了教师如何将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热门分享参观心得(汇总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认知和思考过程的一个记录和整理。小编搜集了一些关于写作心得体会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怀着激动的的心情,我们到了洛阳这个美丽的“九朝古

    精选观看红领巾的心得体会(案例22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和提炼的方式,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

    最优教师辞职申请书怀孕(模板20篇)

    辞职申请书的撰写应该时刻记得态度决定一切,诚信和尊重是关键。阅读这些辞职申请书范文有助于拓宽思路,提高写作的丰富性和独创性。尊敬的公司领导:首先感谢公司领导给予

    优质一月起企业劳务合同(通用17篇)

    在劳务行业中,个人的职业规划至关重要,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路径。在最后的部分,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劳务市场规范化建设的措施。甲方(雇主):乙方(劳动者):

    精选文明健康绿色环保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思考和审视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借鉴和学习。低碳,这两个平凡的字,

    最热文明执法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8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心得体会的意识,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写心得体会可以通过反思自身经历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第一段:引言(150字)。

    专业送快递的收获心得(案例19篇)

    通过写下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为未来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研究成果,希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