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

时间:2023-12-16 作者:FS文字使者

春节是农历新年,代表着过去一年的告别和新的一年的到来。下面是一些人们分享的春节美食和传统习俗,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些许节日的味道。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一

春节时,家里都会贴各种年画。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平度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记者了解到,每年从农历腊月廿三起到年三十,我们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在平度,腊月廿三辞灶以后,城乡物品交易活跃,人们就开始“赶年集”,置办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腊月廿六为“除尘日”,各家各户清理室内、天井、院外的尘土与杂草,归拢节日期间做饭用的烧草,清洗碗碟,使门里门外、上上下下焕然一新,以辞旧迎新。而且,从腊月廿六开始,各家也要开始蒸大饽饽、枣饽饽、巧饼、豆包、糖包、年糕等。

另外,过年时,年画、窗花、

对联。

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黑字的对联,对联讲究对仗,内容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在门框上还要贴吉祥横批,在平度东乡还有粘贴“过门签”的习俗。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看到就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

在平度,挂轴子也是过年的重要习俗。轴子,一般分为“家堂轴子”和“财神轴子”两种,财神轴子一般与家堂轴子并列挂置,家堂轴子居西,财神轴子居东。若年内家族中人有人亡故,要在轴子的适当位置天上亡者姓名或姓氏,以示为亡者确立了牌位。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在平度,守岁有两种情形,一种守到半夜,一种守到天明。到晚上12点时,全家人就要吃年夜饺子。而这吃饺子也是有讲究的,饺子内除了普通的馅,还会有包有硬币、红糖、年糕、大枣等,谁先吃到这些带讲究的饺子,预示着谁在新的一年有好运。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同时,本族男性老少之间还要相互拜年,春节中还要给儿童压岁钱。正月初二、初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提醒。

在春节中,也有很多禁忌。记者了解到,在平度,一入腊月门,就不能说不吉祥的话,而且在春节期间,说话办事要谨慎仔细、轻柔和蔼,不能大声吆喝,不能打骂孩子,说话时也应尽量避开死、穷、病、输等不吉利言语的谐音。对于馒头出现风干裂纹的现象要说“笑了”,饺子煮碎了要说“挣了”。

另外,还有初三前不扫地的的习俗。传说,平度有一对兄弟,哥哥天性贪财,霸占了家中所有的财产,住的是宽敞的房子。弟弟天生善良,住在破茅草屋子里,生活非常穷苦。除夕之夜,财神爷化装成一位老乞丐来到人间。财神爷先到哥哥的家,结果被赶出门外。后又来到弟弟家,善良的弟弟热情地将他请进屋子,端了碗热粥给他喝。财神爷非常高兴,就对他说:“孩子,过年的时候,家里没用的东西不要倒,地也不要扫,这些都会变成宝。”弟弟听了财神爷的话,每到过年的时候,从不扫地,不丢没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变成了地上的银子。后来,人们在过年,尤其是在正月初三之前就再也不扫地了,这个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本版文/图记者官印浩。

妇女外流与西南民族婚姻习俗的变迁。

对一些传统社会来说,婚姻是性别分工的一个载体,不仅表现在生产劳动中,也表现在生儿育女方面,同时,它还起到限制性竞争、规范社会秩序、扩大生存资源等功能,可以说,是一定社会结构存在和运行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民族社会对婚姻的缔结与承续都极为关注,并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约。此外,与婚姻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化事象还体现了其承载者的价值取向、习俗风尚、传统技艺等方面的内涵。婚姻习俗的变动毫无疑问会牵连与之关联的诸多社会文化事象。

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主体分布在该区域的少数民族达25个,且多为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尤其是在婚姻家庭习俗方面,更是各具特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生活在这一区域的许多民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缔结婚姻机制。所谓“传统”是流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个概念,对它的定义也处于动态中。本文所言之传统,是指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子,并在一定的群体中获得共识与认同,同时对于人们的行为起到某种规范或指导作用,甚至是社会建构的基础。但由于传统变动不居的特性,当其在某种内因或外力的诱导下而发生较大的改变,并且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时,必然会引发与之关联的其他社会文化事象发生变迁。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西南民族妇女的大量外流就是这样一个能够引发某一族群社会文化发生变迁的重要因素。对于西南许多民族社会而言,传统上,妇女流动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流动者本身,还关联着她的家庭、家族与社区,其中的逻辑远非“嫁”与“娶”的行为过程所能包含。妇女外流既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一定社会文化变迁之因。

通婚圈是因婚姻关系的缔结而形成的一定社会圈子,既可是地理范围的概念,也可以是人员流动的机制。一些学者认为,“通婚圈是影响通婚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各区域之间进行交流的网络。通婚圈也称为择偶范围。一般来讲,通婚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等级通婚圈,即指一些人把自己的择偶范围限定在一定的阶层、种族、宗教和教育标准之内,以此为范围进行择偶;另一个类别是指地理通婚圈,即人们常说的婚域,它指的是通婚的地域范围。”在人类学界,通婚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许多学者看来,婚姻关系是民族社会建构的基础,而通婚圈又是这种建构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通婚圈,既是族群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获取社会资源的一个途径,还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在交通不便、对外交流较少的情形下,许多民族社会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通婚圈。对于许多西南民族来说,其通婚圈主要表现为:民族内婚、村落内婚、支系内婚、相邻村落之间的通婚等。从中可看出,择偶范围既表现为族群意识、层级观念,也表现为空间地理要求。

民族内婚即以同一民族为优先择偶对象,只有在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其他民族。同时,在一些民族内部通婚的范围内,还保留着交表婚(姑舅表婚)的习俗,即异性同胞兄妹子女之间的优先婚,如彝族、侗族、苗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纳西族、傈僳族、景颇族、独龙族等。他们往往视为之为“亲上加亲、雪上加凌”的好姻缘。水族民谣说:“表哥表妹正好恋,表妹不要表哥钱。牛圈起在田埂上,肥水不流外人田”。苗族俗话把姑舅表优先婚叫“姑姑女,伸手娶”,史书中将之称为“还娘头”。村落内婚是指村落内部不同家族的异性之间的通婚。村落是个自然空间,也是一个社会空间,人群的互动使这一空间充满生机,而婚姻在其中则起到连接不同家族人的作用。西南不少民族有“好姑娘不嫁寨外”之说,如哈尼族奕车支系女子外嫁,在当地人看来,多是那些有缺陷之人,传统观念认为,如与外族人通婚,死后都不得安宁。

西南许多民族产生上述婚姻观念的主要原因是:村落之间等级制的存在、与外界的隔阂、扩大群体势力的需要、相互间的支持、帮助和心理需求等。如对外界不了解,怕引入根骨不正者进寨,会给村落带来不吉,影响后代延续;村落等级方面,规定不同等级村落之间不通婚。过去一些侗族村寨有所谓“婚姻各分寨类,若小寨私与大寨结婚,谓之犯上,各大寨知之,则聚党类尽夺其产或伤命”。支系内婚是指一些民族的亚群体内部的通婚。如居住在贵州省册亨县巧马镇纳贤行政村的三家寨白苗,通婚圈“几乎全部局限于本支系以内。本支系的无论居住多远也相互通婚,非本民族本支系的离得再近也不通婚。”再如,广西田林县潞城乡各烟屯的蓝靛瑶也实行支系内婚,其支系内通婚率达95%以上。通婚圈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联络皆为亲的关系,成为黏合不同社区或村落的纽带,相互间提供了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也成为认同的基础或表现形式。而造成上述通婚圈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差异、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地理区位差异、历史上民族纷争、心理慰藉、亲属间的相互支持等,使民族间产生隔阂而导致通婚渠道不畅。由于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对女子外嫁有一定的约束机制,故人们多不愿违此之大讳而失去社会资源,故而更多的是遵从。

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的大量外流,这些民族传统的通婚圈被打破,族际通婚、远距离通婚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传统的婚姻网络也由此遭到破坏。往昔因通婚圈外的通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社会压力不复存在,有的甚至还以此为荣耀。如贵州榕江车江一带的侗族,长期实行族内、村内通婚,现在60多岁的老人大多为此类婚配。但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情形逐渐发生变化,不仅与外族通婚现象越来越多,而且许多女孩还远嫁安徽、江苏、山东、广东等省的汉族,同类选择不再成为出嫁女子考虑的条件,村民对此也从最初的不齿到默许,再到习以为常,甚至主动应从。族际通婚的扩大必然带来原有亲属关系的重组,村落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原来的联络皆有亲和盘根错节也变得明晰,依亲属网络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由此也出现裂变。

作为社会两种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再生产)之一的人口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承担者,也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享用者。在世界许多民族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往往是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而择偶又是这种生产得以有序进行的重要先决条件。择偶是婚姻进行的第一步,选择谁为配偶,既关系到物质资料生产能否较好开展,又关系到人口再生产是否能顺利繁衍,同时,还牵涉到社会关系能否有序展开。故而,在许多民族社会形成了自己的择偶观和择偶标准,它们是该民族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相夫看犁田,择妻看纺织”,“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西南民族的择偶观。以耕田种地、纺纱织布为重要内涵的农耕生计方式是许多西南民族生存和延续的基础,亦是其构建文化体系的基本要素,配偶的选择不能置此不顾。此外,由于文化的趋同性,在选择配偶时,许多民族在遵循“同类匹配”的标准时,同样要顾及“价值交换”。具体来说,择偶标准多从家庭或家族与个人两个维度考虑。在允许的通婚圈范围内,对家庭或家族的关注集中在骨根是否正(即家庭背景不要是放蛊或有遗传病人家等)、经济状况是否好两个方面,而对个人条件来说,则更为具体,如相貌、持家能力、健康、品性等,如果具有某方面社区趋同的能力,如能歌善唱、手工较好等,也可作为优先选择的非必须条件。至于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教育程度等,由于社区文化的惯制以及类似的抚育习俗,社区的同质性较高,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也正是这样的择偶条件,一方面塑造了人格的培养趋向,另一方面则维系了社区文化的传承,使民族文化长久保持着其固有的特色,即生计方式、抚育习俗、择偶标准共同维系了社区传统文化的运转。如果三者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其他文化事象的变化,从而带来社区文化的重组或社会变迁。

任何民族社区都不是一个自在的空间,也不孤立于外部的环境,因此,通婚通常是以一定的空间范围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生计方式愈来愈多样化,外出务工、经济作物的种植、民族旅游业的开展等,无一不在改变长期自在的民族社区,逐渐动摇了千百年来所构筑的社会文化根基,同质的社会正被多元的价值取向所浸染。在这种情形下,择偶标准也变得虚无,与传统社会往昔的需求渐渐发生断裂。许多外流女子在选择配偶时,既没有看到所选男子本人,更对其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所在村落一无所知,至于男子的品性、相貌、健康状况、能力等等,只能是想象了。笔者在调查中曾问到一些外流女子的家人或邻里,许多人的回答是,既没有去过男方家,也不知到他家在什么地方,有的只知×省,稍好点还知×县,至于何乡、何村则不得而知。即使知道一些对方情况,也多凭介绍人虚实参半的说道。一些女子出嫁他乡,家人甚至都不知道,只是过了些年才有消息传来。还有的是介绍人给几千元钱后即将女儿嫁至他乡。择偶变得简单化,民间传统的择偶习俗、标准由此也渐渐消失殆尽。当一个社会没有一整套的价值标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人们不仅会迷失生活的方向,而且社会整合也变得松散无秩序,结果是社会结构的建构也失去了应有的根基。

在许多民族传统社会中,缔结婚姻关系有一整套的习俗/程式,如谈情说爱的方式,说媒方式,婚礼举行方式,以及婚后的夫妻关系、社会互动等,并以此来展现一桩婚姻的社会意义。就谈情说爱方式来说,可谓情趣盎然,如侗族的行歌坐月、布依族的郎哨、苗族的游方、傣族的“串姑娘”等。一般来说,在许多西南民族地区,青年男女的恋爱多以集体性的方式进行。当姑娘小伙子成年后,他们往往根据性别形成自己的一个活动圈子,有的还有“姑娘头”或“小伙头”领导年轻人的一些活动。在通婚的范围内,姑娘、小伙子们除了于节庆、生产活动时借机寻找意中人外,日常时间常常是一群女孩集中于某一场所,小伙子们也三五成群地会聚于该场所,大家说说笑笑,对歌弹唱,姑娘们还做些手工活,如刺绣、纺纱织布等,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某对青年男女会渐渐产生爱意,并相互赠送信物。一旦关系确定后,男子则告知家人,如家人亦中意,即找合适的媒人前往说亲。媒人多是些有福气(如儿女双全、家庭和睦、经济状况较好等)或有声望、能言善道者,他们依习俗前往女方家说亲,或带酒,或带茶,在各种表面的托词下说到这对年轻人如何般配,双方家庭、家族如何又攀了门好亲戚等等,如此往返几次。若女方家也对对方满意,下一步则可合八字、对属相、看卦象等,如果都是吉相,即可定亲。定亲则意味着双方家庭确定了姻亲关系,社会网络由此而扩展。一般情形下是不允许任何一方悔婚的,否则会引起争端。暄婚后,在一些侗族地区,逢年过节男方家都要给女方及其至亲送东西,如肉、米等,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既包含着个体角色的转变,也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组,还是文化传承、族群互动的重要场所,其过程及所展现的民族文化常常为“他者”所乐道。婚礼过后,一个新的家庭诞生,一个新的社会网络得以建构,个人也在此中成就了其责任、生活之意义及纽带作用。婚礼后,在西南一些民族如苗、布依、侗等民族中,还有“不落夫家”之俗,即暂时不与丈夫同居,而是返回娘家,待逢年过节才由夫家人接到夫家,如此往返一段时间,一年、两年或更长久之后才长住夫家。

然而,这些习俗均随着妇女的大量外流而逐渐消失。笔者在中学时代于侗族地区所见的行歌坐月、不落夫家的习俗没有了,在婚礼中对歌的场景也湮没在遥远的记忆里。由于许多女孩外流的方式较多,或在外打工后就直接到男家,或由掮客说和在未见男方面的情形下就贸然远嫁他乡,或者就自己跟着所谓的熟人直接到流出地,其婚嫁过程简单而直接,没有了往昔繁琐的过程和仪式,也无近地的亲属关系网络,过去因之而相互依存的习俗乃至民间技艺也随之而流失,如纺织、挑花刺绣、歌舞以及乐器制作等等,随之而流失的还有固有的一些价值观和社会联络体系。长此以往,民族妇女的外流必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极大冲击。或许有人会说,妇女远嫁是好事,但要知道,当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而是一个群体时,它给流出地的影响事实上远非民族风俗习惯方面,还将影响到社会秩序、社会建构、婚姻关系等的常态运行。

在一定文化荫蔽下成长起来的个体既是文化的携带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当这样的个体共同构成一个群体时,文化也因之获得存续的基础和滋养的根本。如果这些个体脱离其原有的生活环境,并以非群体的方式移居他乡时,原有的文化背景将不再成为其在新环境中生活资本,可能还是负担,她因此要将固有的一些文化因素放弃,转而学习并接受在新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东西,从而获得生存的社会资本。与此同时,她的离开,将会带走由先人传下来的文化。从纵向来说,个体是联系前者与后者的一个链条;就横向而言,不同的个体共同构成了特定时空的社会文化展现者,也是链接不同个体与群体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许多民族地区的妇女来说,当既定的通婚圈被打破时,也是其所关联的家庭、社会群体与传统社会网络关系的断裂,由此所带来的将是一个连锁反应,进而动摇着一定社会结构的基础。西南民族妇女的大量外流,尤其是婚姻方面向远距离、异域异族通婚的流动,在体现她们的能动性之时,必然也会使流出地的社会文化,特别是婚姻习俗方面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而婚姻家庭的变迁则又会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动。“结构是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各样的部分。在社会这个大容器中,其主要结构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机制——家庭、政府、经济体系、宗教、教育,……较大结构中的每一个小结构和每一个部分都被认为是对社会运转和保持自身完事具有帮助作用。”如果结构中某一部分或更多部分互不相容,或功能外移,社会系统的均衡将会被打破,从而就有可能带来社会文化的变迁。从西南地区一些民族妇女大量外流这一现象中,我们已看到了这样的社会事实。

与民族妇女大量外流相关联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系列联动,既与流入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性别比失衡有关,更与流出地经济发展滞后、结构性压力紧张有关,还与国家政策的变动、交通条件的改善相关联。同时,由于大量妇女外流所引发的流出地社会文化变迁、婚姻拥挤、社会失范等现象,以及外流妇女在流入地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权益保障问题等,亦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今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这一天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开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一叶知秋”的。

成语。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就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此外,一过立秋,晴多雨少,秋风送爽,最适宜晒干菜。

立秋当天,北方有“吃饺子、抓秋膘”的饮食习俗。立秋后气温由热转凉,食欲开始增加。秋季气候干燥,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滋润食物。

从前讲究一乡一俗,但在共冶一炉的大都市浪潮里面,俗不可耐,俗也不可复得。

风俗从具体的层面来讲,无非就是婚丧嫁娶和饮食起居的行为特点,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以及文化交流的族群界限,不同的地域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宗教政治的影响便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对于中国这么大疆域的国家而言,风俗的多样性简直就是社会学者做研究的丰富宝藏。

但是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世界之后,没有一寸土地可以在更为强势的文明前幸免,甚至于这成为了甄别进步与落后的标准,而工业时代的一大变迁就是城市化,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的的到来,城市化更进一步向着都市化迈进,年轻的有雄心壮志的人们纷纷离乡背井挤进大都市的舞台,在新的生活容器里,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现代的城市无疑是一座大熔炉,这里不像乡村一样通过血缘关系和习俗传统来划分族群,在高速的信息交换中完成沟通需要的新一代人必须学会彼此迁就,只有在、如此才能保障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所谓的流行文化有时便是彼此间的最大共识,于是,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抹去自己身上太多“不合时宜”的东西,然后共同进入一种无差别的状态。

所以除了说话的口音,你可以很容易区分老北京老上海和老广州,却很难把三地的新人类甄别出来,在相互迁就和适应的过程中,大家都发现祖上的一些风俗习惯渐渐在自己身上消失,在这个风俗消亡的过程中,即使是资源优势明显的本地土著,也和千里之外的异乡人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于是,城市成了消弭我们差别的厂房,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对过去的淡忘,慢慢构成了习俗的葬礼。

可能有功利的提问,这些民风旧俗有什么用?这除了构成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外,也同时使得我们的生活不那么单调乏味。

20xx海峡两岸“传统与现代的可持续设计”论坛于近日在江苏省江南大学举行。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和中国台湾学者曾启雄、杨朝明、黄位政、翁振宇等与会。

论坛以研究专题考察、讲座、专题设计成果展示与发布等形式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承与发展。与会人士表示,在社会转型期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所面临的问题是: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生活逐渐脱节,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日渐淡漠,导致传统节日功能逐渐淡化,甚至失传。这就要发掘人类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与设计的关系,用文化创意搭起传统与现代沟通的桥梁。

今天,是西方的节日平安夜。在热闹街区、商场和小店中,随处可见贴着雪花、白胡子圣诞老人的卡通形象和悬满礼包的圣诞树,整个城市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圣诞节日氛围。

而就在圣诞老人到来之前,中国人还有一个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那就是冬至。12月21日,南昌度过了一年一度的冬至节令,但记者调查发现,相对于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南昌冬至习俗已经被年轻一代淡忘。

老南昌有哪些冬至习俗?传统节日该如何热起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近日,在南昌上大学的周青接到家里的电话,让她赶回家过冬至。这个90后的女生,一口回绝了长辈的要求,理由是要留在学校准备圣诞舞会。冬至,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名词。

周青家住安义县,为了不回家过冬至,还和年迈的奶奶吵了一架。周青说,从前湖校区赶回家要两个小时,第二天一大早还有课,何必这么奔波。“而且这两天我们班还在筹备圣诞舞会,很忙的。”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冬至的重要性,可没法和圣诞相比。

“都说冬至大如年,这一天很重要的。吃饭其次,还要上坟、祭祖。祖宗传下来的重要日子不过,一定要去过洋节。”孙女的推脱,让70岁的奶奶很是不解。

一进入12月,一股红色的圣诞浪潮就席卷到我们身边。各大商场的橱窗上早就喷上了雪花、圣诞树的图案,门口也挂好了大幅“圣诞促销”、“给你爱的人挑选一份圣诞礼物”等宣传海报招揽顾客。“我们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胜利路一家将整个柜台装饰成圣诞房子的柜台经营者说,“因为我们的商品主要针对的是年轻人,圣诞促销策划也被老板最看重。”

不少西餐厅和娱乐场所的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平安夜的套餐销售情况很好,有八成座位已被预订。一位餐厅经理说,以前餐厅推出的圣诞套餐以情侣为主要消费人群,近两年全家圣诞晚餐也很受欢迎。

12月21日是冬至,记者走访发现,许多超市只有冷藏食品柜前摆着一排冬至饺子促销的彩旗。与圣诞套餐的火热预订相比,冬至饺子在餐馆里被挤到了一角,大多数餐厅负责人表示,不会因为冬至的到来额外提供饺子套餐给顾客。

近日,本报联合乐客在线进行了一场关于冬至的调查。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普遍对冬至这个节令没有关注;接受调查的15位年轻人中,只有3人知道冬至的具体时间是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还有7人是通过百度才知道的。

至于冬至怎么过,不少年轻人都说不清楚。“就和平常一样呗,没什么特殊的感觉。”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女士说,冬至这一天,她也是正常上班,和平常一样吃饭,没感觉到有什么节日氛围。反而是对于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她更加期待。

调查发现,不少南昌人知道过冬至有扫墓的习俗,但年轻人大都不会特意去;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过冬至和平常一样,没有特别感觉;只有少数年轻人表示会陪长辈去扫墓,或者吃一顿饺子。

“我们原本计划冬至,在街道搞个活动。没想到响应的人非常少,而且都是老年人。还有年轻人反问我们,为什么不搞圣诞活动。”红角洲某小区工作人员感叹道。

而在采访的一部分中老年人中,大部分表示都会好好过冬至。调查发现,50岁至60岁的市民选择会在冬至扫墓,吃团圆饭。70岁以上的市民最重视冬至,除了扫墓还要祭祖,对家庭成员聚集的要求也最高。

家住红谷滩绿湖豪城小区的老袁早就已经买好豆腐和水饺,冬至当天还去了灜上扫墓。“我小时候住在万寿宫附近,那个时候嘛,家家早上买好青菜豆腐,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喝老母鸡汤。到中午之后,家家摆好祭桌,在烧完纸钱后,还有很多人家往房梁上抛酒菜,很有意思。”

对于现在过冬至的气氛,老袁表示比以前简化多了,吃个水饺、烧个纸钱就完了,而且现在几乎家家住高楼,一般都不在家祭祖,去扫墓的人也少了。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是个老南昌,他告诉记者,冬至这天,南昌人有扫墓的习俗。据清同治《南昌县志》记载:“冬至,祀祖于祠。有以腊作腊梅粘枝上卖者,人争买之价逾真。”南昌地区群众利用冬至节纪念祖宗、扫墓、整修坟墓。

“近些年来,扫墓的人越来越少了,除了交通不方便外,还与丧葬习俗的变革有关。”梅联华说,古时冬至扫墓要给祖坟拔草、添土,就是告慰故去的亲人,让他们清爽过年。而现在城市的墓地已经没有了坟的概念,因此这些习俗也渐渐消失了。

冬至这一天,南昌人还会唱一首“九九”民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普通节气,也是九九民谣里的第一天。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只能“屈指”度日,通过对于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编成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数九消寒。

为了驱除寒冷,除了吃饺子,南昌人在冬至这天还要吃上一碗热豆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冬天到了,喝一碗热豆腐不但能暖身子,还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热热乎乎。

梅联华介绍,农历十一月初八前后,是一个时令节日,又是传统的祭祖日,俗有“冬至大似年”之说。旧时这天村村都有冬至会,凡16岁以上男子都要进宗祠参加祭祖仪式,村上人口出生、死亡和嫁娶,大都在这天登记(也叫“上谱”)。

冬至也是民间“腌”“霉”的好时节。有句俗话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活动,为过年做好物资上的准备。

“冬至是中国农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教授说,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一种文化和农业文明中人类的智慧。

他认为,冬至之所以受冷落,是因为冬至文化不够通俗,而且没有自己的标志和符号。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时,很多商场就被圣诞礼品摆满了。可冬至呢?有冬至树吗?有彩灯吗?而饺子也不是冬至独有的食品,平时也有。所以,年轻人想不起过冬至,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各种过节新形式的相继出现,使得传统旧俗更显冷清。实际上,在许多专家看来,这是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邓虹对此表示,民俗历来都有继承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社会环境会发生变化,民俗内容当然也会发生变化,哪些能够保留下来,哪些又会逐渐被人遗忘,这都是个自然的过程。

“现在与以往的农耕社会相比,娱乐活动不知道要丰富多少,古人受当时条件所限,吃顿饺子就是好的,但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随时都可以吃饺子。”邓虹说,时代在变,民俗的内容就一定会变。另外,从社会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各种文化都在交流和碰撞,互相吸纳,互相借鉴,“这其中就有一些文化会被摒弃,对此我们没必要抱着和九斤老太一样的想法,历史发展自有其筛选的过程。”

“我认为,这些传统习俗消失的原因在于承载这些习俗的文化载体如今已经不存在了。”谈到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风俗习惯,梅联华表示,中国传统的节庆文化与国外相比差别较大,国外的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与其国家主体关系不大,因此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代,这些节庆习俗的文化载体还在,其习俗也就传承了下来。

“而在中国,比如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从这些。

谚语。

中就可以看出,节气的设置完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我们的传统习俗则与这些节气密切相关,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农耕文明为载体的传统节庆习俗,不可避免地日渐消失,这是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梅联华对记者说。

“虽然这些传统的习俗逐渐消失不见了,但人们对节庆的情结是不会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庆文化的载体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梅联华说。

说起冬至,某文化传播公司的副总监杨先生最怀念的就是大学时期每年冬至都和同学们一起包饺子的情景。很遗憾看到现在冬至被满大街的圣诞礼品挤没了。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不少市民赞成杨先生的观点。“什么时候过冬至有过圣诞的氛围,我也会期待冬至这个节日。”乐客在线网友“灵儿”说,中国人可以学习西方炒作圣诞节的经验,通过商业运作炒出像圣诞节一样的一个世界性的节日,让西方人也来过我们的节日,当然这需要全民参与。

造一个比圣诞老人还牛的符号?

江西师范科技学院教授黎传绪认为,我们的传统节日,尽管很有历史渊源,也有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但是并没有真正发展成为一种节日文化,只是吃一顿饭而已。

南方一家媒体的评论文章也指出,振兴传统节日,必须在节日的文化内涵上创新,并且使之适应于现代生活方式。

“您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商业运作发展中最需要什么样的辅助?”记者问黎传绪教授。

“我想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符号,就像西方的圣诞老人。”黎传绪说,传统文化的推广需要一个符号化的事物来强化人们的意识。例如,冬至这天吃一顿饺子,其他的时候不吃。还可以放一天假,强化人们对这一天的关注。

学古人冬至放假怎么样?

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教授认为,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漠视冬至,是因为对一种文化符号的不了解。

余悦表示,冬至这类传统节日,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社区里的老年人对冬至印象深刻,所以就会很开心地要去过这个节日。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不了解这个符号的象征意义,自然不愿意过。

“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世界越来越扁平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更注重空间的并存性,像大洋彼岸的节日,你可能很容易就了解了,文化的象征意义也变得多元化。”余悦说,“所以,圣诞节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而且,圣诞节的外延比较广。比如它有圣诞老人、圣诞树这些实体,象征着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欢乐等。”余悦教授认为相对而言,冬至等传统节日对载体的开发和挖掘,还不够深,所以年轻人越来越淡漠。

“传统节日应该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具有现代性。我们现在的端午、中秋都放假,让民众有时间去过这个节日。”余悦建议,不妨把冬至也定为假期,有利于文化品牌的形成。

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中国,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又称“冬节”。

“冬至是一个节气性的节日。这一天阴阳交替,之后阳气回升。古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农耕社会,这个节气很重要,过得很隆重,大家会去庆贺,渐渐就成了节日。”梅联华说。

从习俗来说代表年终有归宿。

简单来说,在古代农耕社会,冬至这一天代表了种植和腌制食物、酿酒的开始,是重新再来的起点,预示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至,表示年终有所归宿。所以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余悦教授说,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包括绍兴、金华原来都很重视过冬至,家家户户都要打年糕、做米酒、进补、祭祖之类的。

“许多地方选择在冬至这一天做食物,比如酿酒,只是和这天的气候有关,因为在这天酿的酒味道特别好,容易保存,包括糍粑也是一样的。”

从传统来说这天要祭天祭祖。

在古代,冬至节非常重要,人们一直是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先秦时,每逢冬至,君主们都不过问国家大事,而要听五天音乐,百姓们也可不事生产,而在家尽情玩乐。

汉代以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冬至节这一天都是很热闹的。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这时候,全国都会放假,还有许多庆祝活动。和过年比起来,当时的统治阶级更重视冬至,渐渐也就流传下“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二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三

农历二月初二,也称“青龙节”。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一是说,此时百虫复苏,适宜耕作;二是说龙施雨水,祈求年丰。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要炒“料豆”、“撒青灰”、“围仓”。这天,还是某某传统的某某古庙会。

料豆,即黄豆,又称“蝎子爪”。料豆有咸甜之分,咸料豆首先把黄豆用盐汁渍泡后,用慢火炒,一般炒到豆粒发出爆响,豆皮炸出裂纹便可;甜料豆把黄豆渍泡在糖水中,然后再炒,有的在豆粒将要熟时,直接往上加糖。邹东山区个别地方用花生代替料豆。当地有在太阳不出来之前炒完料豆的风俗。传说吃蝎子爪不挨蝎子蜇。

围仓要在天亮之前举行,农妇在院内、大门口、场院内用草木灰画囤梯、打灰屯、撒五谷。围仓时,用青灰(草灰)围成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意为希望粮食满仓,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不从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阳出来即可),怕“怒龙王”;不动针,怕刺伤“龙眼”;妇女不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免得屋上掉蛇(俗称“长虫”)、蚰蜒、蝎子等。二月二,境内多数居民还有吃鱼的风俗,称为“熏虫”。民国年间,这天为年节尽头,“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业多少是此日开工,恢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有兴云布雨的本领,春耕播种季节,旧时南京郊县的农民,为求丰收只得祈祷龙神的保护,寄希望神龙呼风唤雨,故二月初二形成许多崇龙习俗。如到江河湖畔祭祀龙神,规定天亮以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防伤害“龙身”。妇女在该日要停止针线活,以防刺伤“龙眼”,此日饭食皆以龙名,面条谓之“龙须面”,饺子谓之“龙耳朵”,饭叫“龙子”,饼叫“龙鳞”,团子叫“龙蛋”等等。

明《宛署杂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亦名引钱龙。”郊县农家还有“撒灰囤儿”的习俗,在庭院中用草木灰撒成大小不等的“灰囤子”,在每个灰圈圈内,放一小把稻谷、麦粒或玉米、豆子,这是将灰囤子比作粮囤,讨“五谷满仓”之意。

在城里还流传着“二月二,家家户户接女诉冤仇”的习俗,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女儿回来后倾诉在夫家的遭遇,父母劝慰自己的孩子,怎么勤俭持家,孝顺公婆,妯娌和睦。女儿在公婆家辛苦了一个正月,也好就此在自己的父母家休息休息,和闺中好友一起出去踏青游春,话话家常,过几天轻松日子。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四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纪念伍子胥:江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五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作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农历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名叫“龙抬头”,也称“龙头节”。“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

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它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选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长们选此日送孩子们人学读书。“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

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蛤无处藏”。这天,用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点着,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另外,在这天,孩子们用筷子敲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以此来驱鼠灭鼠。

用白纸条书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诸虫蚂蚁直入地”要倒书,然后将其贴在桌腿或床脚上,以避虫蚁。“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用青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大圆接小圆,祈祷丰收,这又是民间一俗。

二月二,有的还有吃食除夕锅巴和妇女忌用针线的习俗。据说龙抬头时动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建国后此俗逐渐淡化。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六

当寒雪铺天盖地,我的思念随雪而飘,当寒意向你袭来,我的惦记为你遮挡,当寒风扑面而来,我的问候随风即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4节气大寒的各种习俗,供大家参考。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

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20_年春节就包含在大寒节气里。因此这样的大寒节气里,除干农活顺应节气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此外,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节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又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安徽安庆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

门头沟采煤业始于辽代,在长期采煤过程中,形成了与煤业息息相关的习俗,其中就有祭窑神的旧俗。

祭窑神是门头沟采煤业的节日。腊月十七日,当地煤业士绅到窑神庙焚香叩首,礼敬如仪。各窑台恭贴窑王爷神纸像,左右配贴对子如“乌金墨玉”、“石火光恒”之类祥词吉语。窑口摆放供桌、香烛,供整鸡、整猪。自凌晨起,各窑争先恐后燃放挂鞭。众人依次向窑神叩首作揖,祭拜盛况比春节还热闹。祭祀的当天,有钱的窑主请伙计及各界人士在窑上喝酒吃饭,拉骆驼的、起驴骡驮煤的、唱喜歌的叫花子都可以入席。这天,即使是特别吝啬的窑主,也会慷慨大方,请窑工们吃饱喝足;这天,也是窑工们的狂欢节,劳累一年的窑工们尽情喝酒吃肉、舒展筋骨。从这天开始,煤窑放假停工,窑工们回家过年,直到春节过到初五才恢复开工。

关于门头沟窑神来源说法不一,《北京市门头沟区志》记载,“称魏姓窑工,其性格豪迈,急公好义,身材魁梧,身强力壮,乐于急难救人,被后人称为窑神。”门头沟有专门祭祀窑神的庙宇,圈门的窑神庙,是京西惟一一处把窑神作为主神供奉的庙宇。门头沟窑神经民间演绎,形成四种风格不同的形象。其一是圈门窑神庙所塑窑神坐像,黑脸,虬须,头戴官帽,身穿黄袍。其二是禅房村秀峰庵壁画窑神,面黑,须如刺猬,口微起,头戴软冠巾,背罩神光圈,身披铠甲,内着镶红边黑袍,端坐交椅,左手扶膝,右手持钢鞭。一腿前伸,一腿置椅下,足蹬靴,气魄勇武。其三是千军台、庄户村正月十五“走天仙会”队中有窑神幡,上书“山川地库煤窑之神”。所绘神像,头戴盔,身披甲胄。左手持开山斧,右手提一串铜钱,衣带飞舞,身后飘祥云几缕。其四是门头沟民间贴的雕版印刷的“神码子”窑神纸像,头上无冠,头前部光亮无发,两耳后毛发直立,状如刺猬,两手放在胸前托着一块煤炭。神码子由京城纸店印制,矿区也有人自己操刀雕刻神码木板,由于技法不一,所刻出的窑神形象也有出入,但大体相似,请(买)窑神像的人也不计较,致使窑神形象更加五花八门。

在煤窑工作还有很多窑忌,也与窑神祭祀有关。如在井下发现有老鼠等动物,窑工一般不能去打,窑工认为老鼠是窑神爷的马,有老鼠的地方就有窑神保佑平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井下有许多地方空气不流通,人进去后容易窒息死亡,煤窑称为“瞎醒”。而有老鼠活动的地方,氧气是充分的,人进去采煤也是安全的。

全国其它地区祭祀窑神,都是腊十八,就是与门头沟比邻的房山长沟山谷、周口店一带的煤窑,也都是腊月十八才开祭。而门头沟地处天下第一县——宛平县,门头沟的煤直接为京城皇族使用,门头沟的窑神也受到特殊照顾,提前一天享受人间供奉。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京西私营小煤窑开采暂时结束,门头沟祭祀窑神基本停止。上世纪九十年代,京西矿区集体和个体经营煤窑增加,又出现了窑神祭祀活动。

在旧时代,虽然门头沟的采煤业人士虔诚地祭祀了窑神,但煤窑事故仍时有发生;煤窑的采挖,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保护好门头沟生态环境,门头沟区以“壮士断腕”决心,决定退出曾作为门头沟主导产业之一的采煤业,陆续关闭煤窑矿山,今年5月,最后6座煤窑彻底关闭。为了让群众摆脱对采煤的依赖,区里实施“送气下乡”、节能房改造、建立型煤加工厂等一系列工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了都市型现代农业、旅游休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五大产业发展方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门头沟祭祀窑神的旧俗也将永远成为历史。

赣南客家吃的禽蛋主要是鸡蛋和鸭蛋,而又以吃鸡蛋为最多。近几年出现了吃鹌鹑蛋的。吃禽蛋的习俗据传说是图腾崇拜的遗存,或者说是图腾崇拜的传承。自古以来,城乡家家几乎都养母鸡,都有鸡蛋,鸡蛋又很富含营养成份,吃蛋又很方便,所以,婚丧寿床,怀孕产儿,贺喜送礼,亲友吃请,礼尚往来,都少不了用禽蛋作为礼品和食品。但煮蛋方法很多,煮给不同人吃有不同的煮法。

赣南城乡的习俗不管家境贫富,家里来了客人,总少不了要煮几个蛋招待客人,这是一种客气,也是一种礼节。至于怎样煮法,这就是看什么客人和在什么场合了。外婆给外孙吃带壳蛋,即连壳放在开水中煮熟的,俗叫芋头蛋和石头蛋。丈母娘给女婿吃的是酒蒸蛋和酒炖蛋,酒是糯米制作的甜酒娘。给年轻人和正在恋爱的人吃的糖水蒸蛋,取意甜甜蜜蜜。主妇给一般人吃的是偏蛋,即把蛋敲破去壳放在开水里煮成的糖心蛋。所谓精心蛋是指蛋黄木曾完全凝固的。主妇给客人下饭的则是荷包蛋、油炒蛋或桂花蛋;老人吃的则又是冻糕状的豆腐蛋。宴会席上的拼盘是皮蛋,汤菜是酸辣蛋奶或蛋花汤。此外,家人外出远地(如升学、参军、经商、做工等)临出发前也要吃几个蛋(煮法看出外者定),以示圆圆全全,大吉大利。

还有一种常见的习俗,即孕妇和产妇要吃很多蛋。妇女怀孕三四个月时,其母要给她送蛋,俗叫瞧胎。瞧胎的蛋也有送一百多个的。产后其母还要送几次蛋去。产前产后,共计送蛋几百个。产妇吃的是油炒蛋或油煎蛋,并要放生姜末或生姜丝,取其暖性。旧时产妇坐月子期间,必须餐餐吃蛋,以加强营养,滋补身体。同时,小儿三朝时要给亲友邻居散红蛋,带壳煮蛋熟后染红色,谓之红蛋。散得多的要花几百个蛋。小孩过生日,还要请亲人吃生日蛋糕。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要吃咸蛋。有‘立夏不吃蛋,上坎跌下坎’的俗语。意在补夏强身,劳动有劲。因为立夏开始进入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热天容易掉膘退瘦。俗传,立夏吃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七

说到我家乡的,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八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立冬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民间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立冬游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立冬食补。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南方热补。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中国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北方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农事活动。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巧用天时,下雨早播,不如抢晴略为迟播,以保证播种质量力求做到带蘖越冬,防止年内拔节,并尽量扩大冬种面积,减少空闲田。各地要抓好冬种、冬修水利、冬季积肥工作。

蔬菜农事。

立冬后要及时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时,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气温高时可在背风口揭膜通气,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

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畜牧农事。

生猪秋季防疫工作,着重做好补针工作;耕牛加强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来临之间,开展一次驱虫工作。放牧时,尽量让山羊吃足草料多长膘;长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种的及时配上种;有养鹅习惯的农户赶紧引进苗鹅饲养,饲养70日龄正赶上春节,可卖上好价钱。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九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新化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十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这是由于植株体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风刀霜剑严相逼”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其实,霜和霜冻虽形影相连,但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有人曾经试验: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里,其中一片叶子盖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盖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霜害痕迹。这说明霜不但危害不了庄稼,相反,水汽凝华时,还可放出大量热来,1克0℃的水蒸汽凝华成水,放出气化热是667卡,它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免除冻害。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十一

天张彩云贺新岁,地涌琼浆醉春风。值此岁序更迭、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谨向辛勤工作在学校各个岗位的广大教职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似园丁,汗水浇开桃李蕊;如慈母,心血育出栋梁材”。你们用澎湃的激情,耕耘着温馨的沃野;用清澈的甘泉,浇灌着焦渴的心田。多少个微熹初露的早晨,多少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七尺讲台闪烁着你们智慧的光芒,三寸粉笔书写着你们华美的人生。句句话像春风轻拂,堂堂课像春雨飘洒。你们高擎知识的火炬照亮学生前进的征程,你们用满心的真爱打开学生稚嫩的心扉。愿得此身向教育,白头惟有赤心存,这便是你们伟大人格的写照。

岁月回眸,欢歌如潮。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不动摇,以推进创新、实现均衡优质发展为目标,致力惠民政策落实兑现、教学质量振兴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提升、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在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走适度超前、可持续、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师资队伍补充调整和布局调整上创新,在筹资渠道和关心教师待遇上创新。全区教育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均衡优质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格局逐渐形成,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开创了全区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教书千秋伟业,育人万世丰功。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教育的快速发展来之不易。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历史机遇,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大教育观、大人才观、大服务观的教育理念,坚持实施规范化的义务教育、现代化的优质教育、自主发展的'特色教育,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自身发展的优势,增强教育发展的合力,创建教育发展的氛围,进一步丰富教育发展的内涵;要认清工作起点,明确工作重点,破解工作难点,创设工作亮点,培育工作增长点,进一步巩固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为争创教育强区再度夯实基础。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让我们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伟大意义和崇高价值,热爱教育、诲人不倦,以身立教、乐于奉献,自尊、自重、自强,为全区教育的再度辉煌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教育腾飞,离不开你们播芳植馨;科教兴区,离不开你们铺路筑石!在新春来临之际,我们将万般的祝福和感激织成文字,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的奉献,感谢你们的辛劳!你们是园丁,你们是路标,你们是摆渡人,你们更是一座丰碑——引领莘莘学子攀登更高的人生之巅!

鼠岁经磨砺黄山儿女同显英雄气概,牛年绘宏图教育家庭共叙龙马精神。最后,再次祝全体教职工新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

公司全体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员工家属们: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在虎年春节到来之际,公司党政工团向你们致以诚挚的问候!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xx年是公司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受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在困难面前,公司上下积极应对,苦练内功,大力挖潜降低成本,优化经济技术指标,加紧重点技改项目建设,离子膜制碱生产系统、锑冶炼厂关南扩北技术改造项目、余热发电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医院综合大楼、闪星广场建设和机械公司配套改造完成,尾砂库大坝二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后劲,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实现利税**万元。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员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和员工家属关心、支持和充当坚强后盾的结果,在此向你们表示感谢!

xx年是新世纪以来公司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本身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公司的生产经营环境也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对此,公司在三届一次员代会上提出xx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力争不亏损的目标,要求公司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面对非常困难,树立非常理念,采取非常措施,打赢一场大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控亏增盈的攻坚战。

打赢这场攻坚战,是对我们信心、决心、勇气、力量的一次严峻考验和综合检验。我们要按照公司在员代会上的部署,努力增产增收;通过技术进步和精细管理,全面优化经济技术指标;大幅降低采购成本,收旧利废,降低物资消耗;进一步降低可变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抓好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杜绝死亡事故和重大设备事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企业和谐稳定。

目标已明,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扬鞭奋蹄。站在锡矿山发展的重要关口,我们没有任何退路,唯有求真务实、搏风击浪方能渡过难关。我们相信,多次经历风雨、具有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公司广大员工,一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以“世界锑都永创一流”的精神,战胜当前困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走过严冬之后,我们将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

驻龙岗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全体官兵、公安边防部队全体指战员,全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烈军属,残疾军人,转业、复员、退伍军人:

值此2014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谨代表全区人民,向你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十二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下文为大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唐代刘询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散。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切相关,表演内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等。艺术形象的生活化、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壮家土壤,必将生命长青。

最新春节的各种习俗(热门13篇)篇十三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腊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所以有一句民间习俗叫做“官三民四船五”。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2] ,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不过,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别说坏话。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灶糖(关东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培养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知识教案(通用19篇)

    安全教案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他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全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

    2023年白领美食的调查报告(模板21篇)

    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可以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为问题解决和决策提供科学支持。我们希望通过分享这些调查报告,能够促进学术界、政府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社

    2023年鸡蛋浮起来了写事(精选18篇)

    优秀作文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知识储备,还展示了他们的独特才华和修养。掌握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多赞叹声呢?请听我一一道来

    最新入团志愿申请书版样式(汇总12篇)

    入团申请书是对自己成长历程和团组织认同的一种总结和回顾,它能够帮助申请者更好地理解和发展自己。请大家认真阅读下面的入团申请书范文,相信能为大家写好入团申请书提供

    最新以我懂得了坚持为(实用18篇)

    优秀作文是在作文写作中表现出色、观点独特、语言流畅、结构合理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包括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的作文,可以

    2023年三年级安全教育的教学计划(汇总13篇)

    它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准备等方面内容。以下是几位资深教师的教学计划分享,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3年收看五四表彰大会心得大全(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概括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以下是一些收集起来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的方

    2023年施工内部承包协议书范文(19篇)

    施工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以保证施工工序的顺利进行。以下是一些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总结,供大家参考。甲方(发包人):住所:法定代表人:乙方(承包人

    2023年人生要有志向(实用21篇)

    人生总结是一次思考和反思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绪,认识自我。在这个专题中,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备受好评的人生总结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

    最新第一次滑雪经历(优质13篇)

    在作文的中间部分,可以适当展开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丰富作文的内容和论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人生中有许多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