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JQ文豪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出现系统性风险导致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和崩溃。接下来,我们为大家分享一些金融领域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一

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巴西的金融**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20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二

【论文摘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开设比较普遍的一门重要的方法论学科,也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由于该课程比较难教和难学,而且很多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因此需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来培养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实践,探讨了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合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证研究和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和数量经济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素养和扎实的`数理统计基础,是经济学类最难教和最难学的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对学生掌握定量分析方法非常重要,而很多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来培养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就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探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革以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等问题。

目前,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快速发展,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因此,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应调整为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由于很多的学生经济学素养不够好,导致对计量经济建模理解不深,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者要经常回顾和补充一些经济学知识。由于大多数本科生对繁琐的数学推导不感兴趣,而且这对于他们学习和应用初级计量经济学作用不大,因此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同时也要鼓励部分基础较扎实的学生通过自学数学推导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还要处理好经典计量经济学与现代计量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经典计量经济学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只有学好了经典计量经济学,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计量经济学。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以现代计量经济学为次。

2、考核方式。

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要求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两部分对于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论都非常重要,因此两部分都不可偏废。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根据实验教学课时多少而定,如果实验教学课时达到总课时的1/3左右,建议把实验课单独进行上机考试,成绩也计入课程总成绩,实验课成绩比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占总成绩的20%)。计量经济学理论部分考核一般是笔试,注重对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利用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掌握情况。

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

1、革新与强化多媒体教学。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软件教学越来越重要。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有大量例题和数据需要演示,而课堂板书浪费时间,所以该课程普遍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讲解更加直观,而且可以把软件使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分析过程和结果的理解更加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加强案例教学,促使教师快速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对教师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多媒体教学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但如果课堂讲授速度偏快,学生常常跟不上教学的节奏。这就需要教师保持合适的讲授速度,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和理解的时间,必要时教师还需要对一些内容进行板书。

2、注重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综合运用。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学生常常是学完了却不知道如何前后贯穿、综合运用。让学生完成一篇简短的实证研究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一种较好的方式。由于完成一篇论文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能够安排一门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这对于学生以后完成毕业论文和进行实证研究将会有很大帮助。

安排学生完成计量经济学论文,应包括实证分析的完整过程:查阅文献、选题、搜集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模型的检验与修正、利用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完成论文的难点主要在于选题和模型检验与修正。学生在模型检验与修正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多而且比较普遍,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

四、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配合。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协调。

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要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在国内本科计量经济学一般都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但两部分的课时安排各学校不尽相同。各学校对理论学时安排基本上在40~64课时之间,实验学时安排在8~16课时之间。各学校在理论和实验学时方面的差异主要跟各学校学生的基础、师资队伍水平和对实验的重视程度有关。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大致安排48个学时和16个学时比较合适大多数学校。

2、课程教学软件的选择。

计量经济学可以使用的专业软件有很多,比如eviews、minitab、sps和stata等,这些软件各有优势和特长。eviews是计量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软件,国内外大多数教材都以eviews为主进行教学,回归结果比较直观和全面,但由于没有中文版,学生学起来比较难一些。minitab在管理学和质量控制中使用较多,pasw在社会学等学科使用较多,minitab和pasw都有中文版了,而且界面和功能也非常人性化。对于计量经济学教学软件的选择,经济学类专业的一般都选择eviews;管理学类专业既可以选eviews,也可以选minitab等;社会学等专业既可以选eviews,也可以选pasw等。

参考文献:。

[1]庞浩: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统计教育,2004(3).

[2]李子奈: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经济学动态,2008(11).

[3]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统计教育,(9).

[4]张常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4).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三

摘要: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也由此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虽然各方对最终损失的估计不同,但所估算的金额都是极其巨大的。直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仍然还在继续当中。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些制度可能会因这场危机而有所改变,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

关键词: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市场,信用违约率,信用评级公司,监管缺失,结构金融。

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家抵押贷款公司破产,全球最大、最为名声显赫的银行和投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ubs、美林、高盛、贝尔斯登等等)无一例外地遭受到了巨额的损失。而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也由此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虽然各方对最终损失的估计不同,但所估算的金额都是极其巨大的。直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仍然还在继续当中,其结果究竟如何,还无从知道。但这场危机的影响将极其深远,人们开始反思过去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发展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些制度可能会因这场危机而有所改变,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

一、居民次级抵押贷款概况。

随着次贷危机在全世界的蔓延,原本并不广为人知的次级抵押贷款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向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信用记录比较差,信用评分较低。

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如fico)将个人评级分为五等:优(750850分)、良(660749分)、一般(620659分)、差(350619分),不确定(350分以下)。次级贷款的借款人的信用评分多在620分以下,在正常的情况下,除非个人可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否则根本不符合常规的抵押贷款条件。

(二)在次级抵押贷款中,贷款/房产价值比和月供/收入比都比较高。

在正常级别的住房抵押贷款中,抵押贷款与房产价值之比(ltv)多在80%左右,借款人月还款额与收入之比在30%左右。而在次级抵押贷款中,平均的ltv平均在84%,有的超过90%,甚至100%。这意味着次级抵押贷款的平均首付低于20%,甚至是零首付。在没有任何个人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银行失去了与贷款人的风险共担机制,其中所蕴含的潜在道德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而较高的月供/收入比意味着贷款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有限,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差。

(三)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和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较高。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比较大,违约风险大致为优质抵押贷款的7倍,因此,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优质抵押贷款要高350个基点左右,且80%为可调整利率。如果在贷款期内,利率持续下降,贷款人的还贷负担将减轻。但在贷款利率逐步上升时,贷款人的债务负担会加重,导致拖欠和取得抵押赎回权的风险加剧。

从根本上讲,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和爆发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变动不无关系)。尽管开展时间不短,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在20世纪的发展相当缓慢,规模也并不大。但在进入21世纪后,为应对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的影响,美联储实行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到间连续25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调低至1%,并将1%的基准利率水平从206月26日到206月30日期间保持了一年多的时间。

尽管,从央行的角度来讲,货币政策“超调”可以为市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但却在不经意之间,埋下了一个重要的风险隐患。在低利率的情况下,许多商业银行为拓展业务,还纷纷调低了个人抵押贷款的首付标准,甚至出现了零首付的状况,所有这些,都刺激了房地产贷款(尤其是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低利率的环境也刺激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加,美国房价一路攀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低利率环境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6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整个房地产贷款的14.1%,大致规模在1.1万亿到1.2万亿美元。

正如次贷市场的繁荣肇端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一样,其风险的爆发也正是开始于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不难理解的是,在货币政策收紧时,利率将会持续上升,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大多都是浮动利率(会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重置),利率的持续上升会加重贷款人的还款负担。此外,紧缩政策还会减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对房价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会降低贷款人的资产净值,降低其的再融资能力,当然,房价的下跌也降低了贷款人违约的机会成本,使信用风险加大。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从年开始,美联储重新进入加息周期,截至2006年底,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在随后的时间中,加息的影响逐渐显现,受房价下跌和贷款利息大幅上升的双重影响,次贷市场的风险开始大面积显现。据统计,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达到了13.3%,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为4%,而与之相对应的正常抵押贷款的拖欠率仅为2.57%,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为0.5%。

二、次贷危机的传递。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务风险的集中爆发,信用违约率大幅上升。但是,仅仅是次贷损失本身,并不足以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前文提到的数据,在2006年末,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余额约在1.1万亿1.2万亿美元之间,即使是考虑40%左右的损失率,其最终引发的损失也就在400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当年的gdp大约在15万亿美元左右,占比约为2%,与三十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储贷协会危机还不可同日而语。

但从事情随后的发展来看,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储贷协会危机。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与cdo1等结构金融产品的高度发展相关联。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以来,cdo产品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而且,无论是传统的高等级的cdo还是中间级cdo,在抵押资产或参照资产的选择上,其风险偏好都有所增强,对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债券(subprimermbs)的配置比率明显上升。从美联储所作的估算看,在20052007年间,各种cdo产品所包含的次贷信用风险敞口要远大于次贷的实际规模。而且,现有的研究也表明,cdo产品的结构设计决定了其受系统性风险冲击的影响要大于其抵押资产,换句话说,在宏观经济政策逆转时,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cdo产品的实际损失要远大于次级抵押贷款。

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放大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cdo产品交易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养老基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抵押/参照资产(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的情况下,相关债券大幅减值,而持有相关债券的各金融机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从2007年3季度开始,各金融机构(截至目前,巨额亏损名单上包括了全球最著名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对冲基金等)所遭受的巨额损失开始逐步被披露出来。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是全球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做市商,其财务困境自然会对其他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引起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的流动性紧张,投资信心受挫。2008年以来,全球股市都因肇端于次贷风险的金融危机而出现了深幅下挫,财富蒸发数以万亿计。

应该说,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向全世界展示了结构金融风险的破坏力。本来是用于分散和管理风险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工具,似乎一下成为了制造更大风险的罪魁祸首。如何去理解这样的角色转换呢?各方的论点不尽一致。但在我们看来,结构金融技术的应用如一把“双刃剑”,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时,结构金融会有效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范围,那么,结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演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不但无助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反倒会埋下许多风险隐患,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而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的根源显然就在于过度结构化,而从目前看,造成这种过度结构化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和投资银行出于赢利目的,有过度结构化的动机;二是,信用评级机构对结构性产品信用评级的失误,为过度结构化提供了便利;三是,监管方对相关风险的认识不足,监管缺位,放任了金融机构的过度结构化行为。

(一)银行和投资银行。

一般说来,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从cdo交易中获得三方面的好处:一是资产组合管理,即通过资产的出售,达到分散和降低自身信用风险的目的;二是从发起、构建以及销售cdo产品的过程中收取各种手续费和服务费;三是从cdo产品的做市和交易中获取收益。cdo产品最初的发展可能是源于第一个目的,以应对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看,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重心明显已向后两方面转移,将其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bis近期的调查显示,国际大型银行实际进行的cdo交易规模已远远超出其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超过其需要对冲的信用风险敞口的规模已达到50%。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结构金融技术的运用,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基本功能之外,而成为了大型银行利用市场对cdo产品相关价值评估不完善而谋取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在相关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过度结构化在所难免,风险隐患也就此埋下。

(二)信用评级公司。

以cdo为代表的结构金融产品的设计相当复杂,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很难对其风险/收益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级公司对其评级。研究表明,信用评级机构在cdo对产品的评级总体上是不可靠的。而投资者根据这样的评级来进行投资,遭受严重损失显然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造成信用评级公司评级失效的原因很多,cdo产品信息的不透明给评级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而评级公司自身对cdo产品风险认识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评级公司与发起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存在也可能会使评级工作失去其应有的公正性。无论如何,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对评级公司的责难正在不断升级,未来一段时间,评级公司在结构金融方面的工作可能会出现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三)监管缺失。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监管当局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银行和存款机构,强调对机构稳定的监管,而对产品创新多半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但结构金融这一类产品的出现,不但增大了金融体系整体的系统性风险,而且通过提高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而增加了相关性风险,是对金融稳定的一个潜在威胁。监管当局相对放任自流的监管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金融机构的过度结构化行为,由此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而由于相关监管的缺失,结构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信息高度不透明,监管当局在危机发生并扩散时,甚至都很难对其所可能涉及的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并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政策以遏制危机的扩散,而只是在其已经全面爆发时,才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措施,在时机上多少有些滞后。

总体来说,监管体制建设的滞后,对次贷风险的形成和扩散负有一定的责任,从未来看加强对结构金融产品的监控,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市场纪律,将是未来监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这对规范结构金融的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四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事后来看已经成为经济史上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危机中,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实施的非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危机的救助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成为履行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责的经典之作。本次危机以及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必将成为今后若干年货币政策研究的重要题材和资源。从未雨绸缪的角度,对货币政策在危机救助中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在极端情形下维护中国的经济金融稳定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将在回顾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根源和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的基础上,研究货币政策在危机救助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并探讨对我国经济转型期间货币政策运用的启示。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可从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经济结构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金融市场方面,房地产价格泡沫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危机的导火索是住房价格的大幅下跌,房价下跌增加了次贷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引发了相关资产的抛售,快速吞噬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造成了危机的扩散和深化。住房除了居住功能外具有较强的金融资产属性。1991年以来,在住房价格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互相推动和强化下,美国房价泡沫快速集聚,最终导致了房价泡沫的破灭和次贷危机的爆发。

在货币方面,长期的低利率环境是危机爆发的政策性原因。1980年代中后期至2007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处于所谓的”大稳健时期“,实体经济的整体波动性降低,gdp、工业生产、失业率等周期经济指标波动变小。

大稳健的经济特征在整体上助长了政策制定者的乐观情绪。同时,受1987年股灾、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年高科技股泡沫破灭等事件冲击,美国的低利率货币环境得以长期延续,这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滋长。

在实体经济方面,美国宏观经济的失衡是危机爆发的结构性原因。一方面是国际失衡,美国居民的低储蓄和高负债产生了过度消费的倾向,造成了美国经常项目账户的持续逆差,其他国家获得的美国债权又通过资本项目账户回流至美国,催生了包括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市场繁荣和房地产泡沫。另一方面是国内失衡,主要表现为消费主导型经济特征下消费率的趋势性上升,以及美国国内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美国内部经济的失衡是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的基础性和深层次原因。

(二)危机的逐步深化和蔓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于2007年初,之后呈现出人意料的蔓延和深化趋势。2007年2月开始,危机显露端倪。汇丰控股对次级房贷提增了18亿美元坏账拨备,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之后30余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被迫停业,ubs内部对冲基金dillonread清盘,美国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但是,此时人们忽视了危机的严重性,美国没有采取救助措施。

2007年6月开始,危机在美国金融市场扩散。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接连下调次贷相关产品的评级,沉重打击了市场信心。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出现巨额次级抵押贷款投资损失,贝尔斯登不得不向两家基金注资32亿美元。之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金融机构开始披露次贷相关损失,全球股票市场开始出现强烈反应。各国央行尝试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

2008年1月开始,危机不断深化。诸多知名金融机构被波及,且损失规模惊人。美国花旗集团亏损98。3亿美元,美林证券亏损98亿美元,摩根大通亏损35。88亿美元,瑞士银行亏损114亿美元,贝尔斯登因巨额损失和流动性不足被摩根大通收购。惠誉下调了保险商ambac的评级,这严重动摇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信心,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全球股市进一步大跌。此时,美联储大幅下调了联邦基金利率,实施了数千亿美元的救助和刺激方案。

2008年7月开始,危机加速恶化。房利美和房地美问题全面爆发,两房是美国大部分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机构,它们发行的未偿还债券超过了1。5万亿美元,两房的困境把次贷危机拖向了深渊,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接管。随后,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保险巨头aig陷入困境。华尔街五大投行在危机中消失三家,另外两家高盛和摩根斯丹利被迫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雷曼兄弟的破产,彻底摧垮了投资者的信心,全球股市持续暴跌,美国次贷危机转变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随着危机的恶化,美国的救助不断加码,数轮qe量化宽松成为拯救危机的关键措施。

三、次贷危机的救助。

(一)货币政策在危机救助中的作用机理1。来自大萧条的经验教训美联储关于次贷危机救助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19代大萧条时期的经验教训。对大萧条的研究在经济危机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有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等人。对大萧条研究得出的经验教训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通货紧缩是大萧条起源和持续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货币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际金本位制的缺陷、政策的失误、不利的政治经济局势导致了全球的货币紧缩,给实体经济带来了持久的负面冲击。另一方面,金融中介信用媒介功能的失灵甚至崩溃造成了危机的自我强化和深化。危机致使金融市场混乱,增加了金融系统提供信息和信用媒介服务的成本,破坏了金融部门提供中介功能的效率,实体经济获取信贷的难度和成本增加,信贷和流动性紧缩导致总需求下滑,最终演变为经济的大萧条。

2。危机救助的机理根据对大萧条的研究结论,金融中介的失灵以及货币的紧缩是导致危机蔓延和深化极为重要的原因,因此危机爆发后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救助。事实上,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正是依此实施的。一方面,为了避免金融中介陷入混乱和失灵的境地,美联储较为及时地肩负起最后贷款人的职责,积极向金融体系和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使金融机构获得充足资金支持,避免了挤兑和踩踏,确保了金融系统尤其是信贷市场的正常运转,为金融机构渡过危机创造了回旋空间,为避免经济再次陷入大萧条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为了应对货币环境的衰退型紧缩,美联储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零附近,实施了大规模的资产购买,稳定并挽救了美国经济,使美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的泥潭。应该注意的是,最后贷款人措施和货币宽松措施分别侧重于化解危机中迅速膨胀的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两项措施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体而言,美联储的措施突破了传统的货币理论框架,成为救助政策的经典案例。

1。救助措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的应对措施可分为提供最后贷款人支持、货币宽松、预期管理三类。第一类,提供最后贷款人支持。在危机中,美联储的最后贷款人支持覆盖了各类金融机构,根据《联邦储备法案》第13条第3款向证券公司、货币市场基金、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等机构提供贷款。

具体工具包括降低再贴现率、定期拍卖便利(termauctionfacility,taf)、定期证券借贷工具、货币互换协议(recipro—calcurrencyarrangement)以及推动金融机构重组等等。第二类,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政策。在承担最后贷款人功能的同时,美联储实施了史无前例的货币扩张政策,意将经济拖离危机,具体包括降息和大规模资产购买。自2007年8月,美联储开始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至2008年底利率就已降到了0~0。25%的极低水平。在利率基本达到零下限的情况下,2008年底开始美联储实施了多轮非常规的大规模资产购买(large—scaleassetpurchases,lsaps),也即”量化宽松"(quantitativeeasing,qe),向市场购买了数万亿的长期国债和mbs。至年10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全面结束qe量化宽松。第三类,预期管理。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还大力推动货币政策与民众的沟通,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化,通过宣布长期通胀率和长期利率的目标水平稳定投资者的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传导机制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角度来看,美联储在危机救助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三,即资产负债表扩张机制、资产负债表平衡机制、预期传导机制。(1)资产负债表扩张机制。美联储通过大规模资产购买扩张了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并迅速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私人部门将债券等资产出售给美联储后持有大量的现金,在低利率的环境下会增加对其他资产的投资,从而提升资产价格,最终通过改善私人资产负债表和托宾q效应,刺激信贷和投资的增加。(2)资产负债表平衡机制。美联储在扩张资产负债表的同时,其表内的资产组合结构会相应产生变动,对不同的资产类型和行业形成支持。如美联储购买大量长期国债,有利于美元贬值并刺激美国出口的增长。再如,美联储购买房地产抵押证券(mbs)可以支持该类资产的价格,并促进银行增加对房地产的'信贷,从而缓解危机的蔓延,支撑经济的稳定。(3)预期传导机制。美联储通过主动与公众进行政策沟通,可以影响和稳定市场对长期通胀目标和长期利率的预期,并最终影响实际利率,刺激总需求。同时,美联储的预期管理有利于维持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从而减缓金融市场的摩擦和金融中介的失灵,修正货币政策的传导。

如上文所述,面对百年一遇的次贷危机,美国采取了超常规的货币政策实施危机救助,将美国经济拖离萧条和崩1松的经典案例。从总体上讲,美国对次贷危机的救助是有效的。一方面,从金融市场来看,美联储大规模资产购买降低了相应资产市场的收益率,同时定期拍卖便利(taf)、定期证券贷款便利(tslf)等非常规政策有效降低了市场利差并降低了市场利率的风险溢价,这些措施对舒缓金融市场压力和支持金融市场稳定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实体经济来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助于避免企业支出和产出更大幅度的下滑,防止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险境,并刺激经济缓慢复苏。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美国次贷危机救助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进行说明。

(一)与大萧条时期对比大萧条期间,1929年10月开始,美国股市暴跌,美联储11月连续降息,将贴现率由6%降至4。5%。但这些传统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起到化解危机的作用,受制于当时金本位制度的技术缺陷,各国大萧条期间的货币供应量不断下降,通货紧缩致使经济萧条越来越严重。直到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大萧条才逐步得以缓解。大萧条中,由于政府没有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和实施大规模的货币扩张,导致银行挤兑风潮涌现,大量金融机构倒闭。美国经济史学家埃肯格林统计,1930年1月至1933年3月,美国倒闭银行达9096家,占所有银行机构的比重为50%。在金融市场,股市遭到重创,经过6年熊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恢复到1929年的一半。实体经济方面,大萧条中美国经济复苏缓慢,1929年危机爆发后,美国历时四年,直到1934年才缓慢恢复增长。次贷危机中,美国实施非常规的货币宽松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避免了经济重蹈大萧条。2007年12月至年5月,美国倒闭银行仅59家,所占比重只有0。6%。2009年,美国股市探底回升,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全年涨幅巨大,并在随后几年创出新高。美国实体经济也率先恢复增长,非常规货币政策逐步退出。

(二)与欧洲对比危机中美国较为及时地运用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救助,并通过破产、并购等方式进行结构调整,降低杠杆,使经济快速出清后探底反弹。

与美国及时实施量化宽松应对危机不同,欧盟虽然深受次贷危机的波及和影响,却因政治构架的束缚,无法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危机救助。在财政各自为治的结构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法律上赋予欧洲央行崇高的独立地位,但也限制了欧洲央行在货币贬值、资产购买等方面的灵活性,加之欧洲尤其是德国对通胀有强烈排斥的传统,使得欧盟不能像美国一样通过货币宽松来拯救危机,最终不但不能使经济脱离困境,而且于2009年将经济拖入了主权债务危机。此后,欧洲陷入增长停滞、失业率高企、通缩加剧的境地。直到年9月,欧洲央行实施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和提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之后,欧洲债务危机才得以缓解。实际上,直接货币交易计划相当于欧洲央行承担了最后贷款人职能。为了应对持续的通缩预期和风险,欧洲央行不得不更大幅度地解除在货币政策实施方面的束缚,于年初推出了类似于美国qe的债券购买计划,预计至年9月将购买超过1万亿欧元的债券。欧洲的案例从侧面表明了美国式宽松货币政策在大规模经济危机情形下的必然性和有效性。

(三)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风险应该引起关注的是,美联储的救助措施虽然从整体上是有效的,但这些非常规政策蕴含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第一,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会引发通胀风险和央行操作风险。从货币理论来讲,大规模基础货币的投放,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引发通胀。在危机时期,金融市场遭到破坏,影响了通常的货币供给机制和货币乘数,因此短期内并没有出现通胀现象。但若随着经济的复苏和金融市场功能的恢复,若量化宽松不及时减磅和退出,则存在通胀的隐患。同时,美联储大规模购买国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为公共债务融资,不利于美国财政的稳固,并威胁其央行地位的独立性。第二,超常规救助政策会引发道德风险和金融稳定风险。大规模的量化宽松修复了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在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会引发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冒险行为和道德风险。进一步地,长期的低利率环境会刺激市场投资者承担过度的风险,从而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第三,超常规救助政策存在溢出效应和退出风险。美联储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迅速增加,大量的资金流向受危机冲击较小的新兴市场国家,引发新兴市场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损害了这些国家的金融稳定。在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并逐步加息的情形下,会导致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和金融动荡。

五、对中国经济转型期货币政策的启示。

对次贷危机进行事后回顾和分析,可以发现,美国房价泡沫的产生,最终演变成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幸而美联储创造性地实施了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才艰难将美国经济拖离险情。对于中国而言,在当前经济遭遇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的困境中,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过渡的新常态下,应该未雨绸缪,在货币政策运用中借鉴次贷危机的教训和经验,为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创造适宜的条件和环境。

(一)在非常情况下要注重使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在常规情况下,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和信贷以对经济波动实施逆周期的调控。但在宏观经济产生系统风险的情况下,金融中介失灵和金融市场摩擦会使得传统货币政策丧失常规情况下的传导功能,同时名义利率零下限的困境也会约束传统政策作用的发挥。所以,在传统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非常情况下,应及时借鉴美联储在危机救助中使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以防形势进一步恶化。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时期,内部经济的失衡和调整以及外部经济条件变动的冲击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给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应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作为政策储备中的重要待选工具,以之应对事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极端系统性风险。

(二)要进一步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美联储在危机救助中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拓展。传统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为利率渠道,美联储在次贷危机中实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概括为资产负债表传导机制和预期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拓展在美联储的危机救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转型期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积极的参考经验。一方面,当前国内债券市场规模尚小,不足以支持实施类似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因此我国应加快发展和壮大国内债券市场,为发挥货币政策的资产负债表传导机制创造条件。在转型期,我国可以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各类负债进行梳理,在一定条件下,将该类较为隐蔽的负债转化为政府债券,这既可以化解当前债务违约风险,又可以为市场化的货币政策操作创造空间。另一方面,在转型期,受国内外经济失衡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应注重与市场和民众加强沟通,稳定市场对利率和通胀的预期,避免无谓的市场震荡。

(三)要不断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框架我国以往以外汇占款为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以银行信贷和m2增速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在经济转型期已无法维持其有效性,我们应借鉴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构建更加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为经济的顺利转型提供支持。第一,将为经济转型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次贷危机前,许多市场国家几乎将控制通膨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次贷危机的发生和美联储的非常规措施说明包括市场稳定在内的多目标机制具有必要性和有效性,这对我国转型时期来说尤为重要。第二,在转型期应综合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及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势,但美联储的非常规政策说明,利率工具在非常时期具有局限性,而数量工具此时则更为直接和有效。因此,在当前我国利率传导机制还存在较大障碍的条件下,经济转型期不应过分强调价格型工具,而应将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相结合使用。第三,借鉴次贷危机的教训,在经济转型期应建立更为系统的货币政策监测指标体系,对各类流动性指标、资产价格指标、以及金融中介杠杆率指标等多领域指标进行综合监测。

(四)要更加注重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波动的应对从次贷危机造成的严重衰退来看,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会导致长期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192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1990年代的日本衰退也是典型案例。此外,资产价格泡沫分为信用驱动型泡沫(如房地产泡沫)与非理性繁荣泡沫(如股市泡沫),其中信用驱动型泡沫由于波及面广、涉及资产规模巨大,破灭时造成的危害要远甚于非理性繁荣泡沫。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期,房地产业已经积累了较为严重的风险,货币政策对此应高度关注。虽然从事前对资产价格趋势进行前瞻性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化解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对货币政策操作来讲十分困难,但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再采取处置和救助措施的成本过于高昂,因此事前对资产价格的超常波动作出反应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五)认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次贷危机中,借鉴大萧条时期的教训,美国推出史无前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我们既要肯定其对于危机救助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局限性,以助于在极端情形下发挥该项政策的最大功效。第一,非常规货币政策制造出宽松的流动性,巨量流动性和超低利率会刺激市场主体的冒险行为,对市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致使政策效果打折,此时需要配套实施其他结构性和市场化的措施。第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使用要考虑其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冲击,如果使用不当会引发国内的通胀和对其他国家的负溢出效应。第三,一旦推出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要动态评估政策操作的效果与伴随的风险,提前制定退出方案,并做好市场预期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市场冲击。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五

摘要:湘西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貌环境、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沉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湘西旅游业采用点域发展战略模式培养增长极面临着某些现实困难,为此采用相应的对策,为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关键词:湘西;旅游业;不平衡发展;增长极。

湘西是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湘西州的简称。湘西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云贵高原东侧,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多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的少数民族集居区。但是,湘西风景优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少数民族文化积淀浑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特色鲜明。现实条件决定了湘西经济发展只能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建立旅游优势产业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兴州富民的重要支点。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加入wto以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湘西应该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依据,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是当前湘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研究论题。

一、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内涵。

不平衡发展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用来研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工业为主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这之前,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以保罗·罗森斯坦-罗丹和拉格纳为代表的平衡发展理论认为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妨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但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一体化,区域差异将自动消失。显然,新古典经济学的平衡增长理论是从理性的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把问题过于简单化,在实践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缺点。因此,大学生入党申请书,不平衡增长理论及其相应的发展战略就被提出来了,这一与平衡发展理论针锋相对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认为: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平衡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恰恰是不发达国家所没有的。因此,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来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地域和产业。这就是不平衡发展理论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来。他指出,“增长极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速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佩鲁的增长极思想所关注的是增长极的产业结构特点,他认为增长极既包括区域内部的主导产业,也包括与其密切相关的推动产业。主导产业与推动产业形成联合化、序列化的技术、生产和经济联系的产业综合体。佩鲁指出产业综合体的形成可以通过其伴随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但佩鲁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意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布代维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做了进一步的推广,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把地理含义引入到增长极理论之中,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相联系的产业结构关系,而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因此,现代的增长极理论中增长极的含义包括了以产业综合体为中心的产业增长极,也包括区域关系中的空间增长极,在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经济效应出现。

(一)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及其要素向增长极集聚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生长和隆起运动,其生长的驱动力来源于创新能力很强的推动产业,推动产业将通过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链拉动资金、劳动、资源和人才、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向增长极点,从而形成包括经济极化、产业极化、生产要素极化、功能极化和空间极化的复合型强劲增长极,在这个增长极里企业部门一般可以达到投资成本下降和纯收益增加的效果。

(二)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表现为生产要素由增长极向周围地区的“倒流”或“外溢”过程。产生“倒流”或“外溢”的主要原因是极化后的增长极的带动作用,随着增长极的增长,它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原材料及其配套部门发展,必须依托自身通过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传统产业外泄、企业裂变外迁等途径,一方面满足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二、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概况。

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特、民风淳朴,全州辖有吉首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八个县市。在这八县市的广袤大地上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绚丽多彩,历史文化积淀浓厚,民族文化景观荟萃,堪称旅游大观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湘西立足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开发了一大批美丽神秘、特色宣明、形式新颖的旅游景观。旅游业已逐渐上升为湘西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也成为湘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数据见表1。

湘西旅游业在早期的开发中决策者为了兼顾公平和效率,采取大推动战略为代表的平衡发展观。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有计划的在较大范围内对旅游业和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多年的发展和艰苦努力,湘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问津到拥有国际品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到,全年接待旅游人数增加了3倍,旅游收入从仅仅2.18亿元,几乎增长了10倍达到20亿元,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达到16.15%的比例,远远大于湖南省7.01%的平均水平,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湘西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湘西州内旅游名胜区、森林公园、民俗园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实现了县县有景区,多区域、多角度开发多种旅游品种的全面开发,全州总动员大搞旅游项目,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有凤凰古城、吉首德夯民俗风情园、猛洞河漂流、永顺小溪原始次森林公园等。湘西旅游业开发一遍红火,与此同时,均衡发展的大推动战略模式的弊端也日渐尖锐。旅游产品重复雷同,旅游市场混乱、竞争无序以及重复建设,对本身有限的资金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与破坏。当今,世界旅游市场大爆炸已经开始,我国加入wto后,旅游市场的开放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为湘西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由于湘西经济的欠发达性、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性、要素的稀缺性和旅游市场的开放性,全面发展的大推动战略已经不再适应这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现实,要求我们集中优势资源和要素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部门和地区,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有差异的发展优势产业和具有优势的地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全面发展。因此,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指导规划发展湘西旅游业已是当务之急。

三、湘西旅游业采用点域发展战略模式培养增长极面临的现实困难。

增长极的培养和发展建立在一定的'条件和政策环境之上,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应用,其目的也是通过增长极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达到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当然这要一个发展过程,首先是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吸取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发展壮大自身,然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当然,在湘西这样一个客观条件存在不足的地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实现在湘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很多方面的现实困难。

(一)招商引资难导致增长极发展资金供给不足。

湘西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又闭塞,对资本的吸引力小。早期的经济开发过程中,政府采取“灵活处理”的态度,地方政府就拼命上项目,不择手段拉投资。部分政府官员大搞“形象工程”,把拉投资作为政治任务来部署,不惜牺牲自然资源和出台与自身条件不相符合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这样做并没有扩大招商引资,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造成规划不统一,管理也不严格,导致县市之间、乡镇之间恶性竞争,投资环境日渐混乱,一度出现投资者看好湘西的丰富资源和开发的大好势头却没有合适的项目去投资。1-4月份湘西共有44个项目引进投资,实际到位资金2.7623亿元,位于全省倒数第一位。旅游业开发和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连续投资,与旅游业开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失去了招商引资这一重要的融资渠道,光凭政府的财政来开发湘西旅游业是远远不够的。

(二)交通网络不够发达导致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受阻。

增长极的发展是通过区位优势吸引周边的资金、人力等要素以产业集聚的形式发展壮大自己,同时,通过技术、组织、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等形式向周围地区扩散,从而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要素的流动、信息的传递都要以运输、邮电、通讯等交通网络为物质基础和媒介。湘西坐落在湖南西部的边远山区,离省会长沙有400多公里之遥,湘西一直把交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湘西仍然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地区。全州还有30%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每平方公里的公路覆盖率不足1公里,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过州内的319、209、310、320、326国道年久失修,承运能力有限,唯一的一条过境高速公路还在建设之中,对区域内的要素流动贡献也不大。通讯和邮电由于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也发展缓慢,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均少于全省平均水平,落后的交通网络远远不能满足湘西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成了湘西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瓶颈。

(三)经济结构支持不力影响了旅游增长极的发展速度。

湘西地区不但经济总量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低,而且经济结构也比较落后,第一产业的比重太高,而第二产业比重过小。20湖南省的产业结构之比为19.5∶40.0∶40.5,湘西的产业结构之比是21.3:35.7:43,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活动,缺少第二产业的支持,与旅游相关的商业和服务业就会受阻,游客除了观光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活动。那么,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就会大受影响,制约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四)城镇化建设落后影响了空间增长极的发展。

湘西地处偏僻,远离大中心城市,受其辐射作用小,区内城镇数量太少,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城镇群体能力弱。因此,城镇内聚力和辐射力偏低,不能充分发挥其城市的应有作用,特别是宾馆饭店、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城镇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增长极理论,意味着应把资本集中地投入到区域最大的城市中心和产业中心的密集型产业,通过经济中心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是旅游空间增长极形成的基础,在旅游业规划、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湘西城镇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湘西旅游业点域发展战略模式构想。

所谓区域经济点域发展战略就是把区域内重点产业作为产业增长极,同时也是把区域内条件优越的点状区域作为空间增长极来发展的战略组合。

由于历史的沉积,湘西一直背着贫苦边区的沉重包袱。年全州gdp为123.87亿元,增长10.6%,人均gdp为4681.76元,而全省gdp增长为11.6%,人均gdp为10366元。湘西在经济总量的增幅和人均占有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湘西在旅游业开发的区位也很尴尬,北有张家界世界级自然、生态旅游胜地;南有怀化的芷江和通道等风景名胜区,居怀化交通枢纽而有通畅的交通网络;东有长株潭地区,是资金和人才的富有地,在发展旅游方面有资金和人才的相对优势;西有大西南旅游圈,地域广袤、资源丰富。客观上,湘西是旅游业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因此,发展湘西旅游业应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要素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具有资源优势的旅游景点。采取不平衡发展观的增长极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点域发展战略模式,点域发展战略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所采用的一种空间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不平衡发展观的增长极理论上,故点域发展战略模式也可叫增长极战略模式。点域发展战略模式中的增长极包括产业增长极,也包括空间增长极。前者是区域内部的战略重点产业,后者是区域内部的战略重点区域。

(一)确定湘西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增长极。

空间增长极是指区域内部的战略重点区域,这个区域一般都是发展条件比较好、产业综合优势比较突出、区域条件好、投资环境较为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并有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点状区域,如城市、资源富集区、工业区、经济特区等。因而是决策者集中投资的重点受资区域,通过增长极的繁荣,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业是一个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区域内部选择一个资源丰富且集中的点状区域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形成包括经济极化、产业极化、生产要素极化、功能极化和空间极化的复合型强劲增长极,为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商业、管理以及基础设施服务。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还会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产生扩散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中,同一区域内部增长极可划分为多个级别的增长极,湘西旅游业可以开发凤凰为一级空间增长极,吉首、永顺为二级空间增长极,采取一级增长极与二级增长极协调发展,共同带动的增长模式。

1.确立凤凰为一级空间增长极。凤凰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边缘,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西邻贵州省松桃县和铜仁市,东与本省泸溪县相连,北与花垣县和吉首市接壤,东南与麻阳县为邻。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7.4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7.6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4.02%,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旅游业在凤凰经济和整个湘西旅游业整体发展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数据见表2和表3。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凤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如全州平均水平,但是,旅游业的发展远远超过全州平均水平,从20至,凤凰接待旅游者数量和旅游收入都几乎达到全州总量的30%。所以,确立凤凰为湘西旅游发展的一级增长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另外,凤凰发展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凤凰历史悠久,历史上是一个辐射影响至湘鄂川(渝)黔四省(市)边区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凤凰县地处湘黔要道,交通较湘西其余各县发达。凤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等。凤凰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凤凰古城于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101个历史文化名城,苗疆边墙——中国南方长城是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峡谷风光无限,民族民俗独特,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还有独特的民族习俗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了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风景名胜、民俗历史装点凤凰奇幻无穷的大地,给凤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凤凰具有承载湘西旅游业发展第一增长极的基础。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六

加快开发西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引起了各级政府、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重视和兴趣。本文主要就金融如何支持西部开发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开发西部的战略原则。

1、重点开发与综合统筹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战略安排,目前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但一般都主张将重点放在江河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方面。应该说,这些主张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开发西部必须重点考虑的。但持这些观点的学者也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分析问题,缺乏统筹性。笔者认为,开发西部应进行系统规划。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应分阶段进行。自80年代初开始,在特区理论和“梯级理论”两个重要理论的支持下,我们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开发了东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及较长时期的繁荣,东部地区的经济从开发到成熟只用了二十年时间。相比而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严酷,因而开发所需时间可能不会短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不会短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于这二十年时间的安排,我们考虑至少应该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交通、通讯、生态以及环保等建设;接着再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资源开发,主要是资源本身的开发,同时做好生态与环保工作;然后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发展西部地区的加工工业,这种加工工业必须以西部的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为基础。当然,这三个阶段开发的内容虽然各有重点,但也不能截然分开。

其次,西部开发必须走综合规划、综合开发之路。在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构想后,西部各省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列出了诸多开发项目。但冷静观察就会发现,在热情的背后却缺乏一个开发的整体构想和综合规划。而这正是目前西部开发中最需要的。之所以如此考虑,理由在于,一是考虑到该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西部地区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原材料,开发西部就是将这些能源、原材料开发出来,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东部地区。如果按这种认识和思路开发西部,一旦将来西部地区的'资源枯竭,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无法估计的困难。前苏联巴库石油城的盛衰过程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二是考虑到战略大循环因素。从战略循环讲,将来东部地区应该、也必定率先溶入国际大循环,即走两头在外的路(这一迹象已现端倪),至少部分依赖于外部,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则更容易走一头在外之路。这样,西部地区就不能只作为中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而开发,必须从长远着想,做好开发前的综合发展规划,走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2、区域开发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主张,许多人认为不过是开发完东部后的又一区域开发战略,其最大的受益者是西部诸省区,所以,他们对西部开发不报什么热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纵观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82年,第二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91年,每个周期大约10年左右时间。如果纯粹从时间轮回过程分析这种周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大约十年左右时间为一个周期。按这种时间周期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在经过90年代末的几年衰退后,应该在2001―2003年出现一个新的复苏,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进一步讲,以往两个复苏,都与当时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的两次大规模开发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8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以开发深圳为龙头的特区开发计划,这是整个80年代经济增长的基础;90年代初国家又实施了海南开发(后来搁浅)与上海浦东开发计划,这次开发(尤其是上海开发)成了整个90年代全国经济繁荣的基点。因此,在宏观经济增长中除了常规增长的部分外,国家实施地区开发则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初始推动力。

[1][2][3][4][5]。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七

4.2全面研究,理性对待金融创新产品?在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中,无论是零首付贷款、负摊还贷款还是具有“诱惑”利率的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都属于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产品。这些新产品之所以处于高风险状态是因为其本质都属于过度授信,由于授信额度超过了借款人自身的承受能力,不但为贷款发放机构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甚至导致其破产,同时也对很多无辜的借款人构成了伤害。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过程中要本着安全至上的原则,本着为客户切实负责的态度,审慎研发推广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创新产品避免过度授信。?4.3强化外汇资金境外运营的风险分析,加快发展海外投?资市场,完善海外业务管理体制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其对次债的经营和对危机的反应来看,与国际金融业仍有很大的差距,在业务经营、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亟待提高。因此,必须强化对国际业务的资源配置,加快国际业务发展,进一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之前必须进行深入调研,注意控制风险,提取足够的风险损失准备金。同时在对外投资时不应过于看重评级,不要被评级所误导;我国在吸引外资时也应该预料到情况变化时,评级可能会大幅下调,造成资本撤离,必须事前就考虑到这样一个不利的影响。?4.4严格限制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和期货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现代金融体系各市场的相关性日益紧密,风险的跨市场传递也更复杂、更快捷。此次次级债危机就是由信贷市场蔓延到资本市场,又反过来对信贷市场造成重大打击的。所以,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构成威胁。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应谨慎处理混业经营和信贷资金入市的问题,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业务透明度,高度关注信贷资金入市所引发的信贷风险,严格限制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参考文献?[1]?饶雨平.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防范房贷金融风险的启示[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2).?[2]?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3]?林启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1).?[4]?马宇,张广现,申亮.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国际传递机理及其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6).?[5]?金俐.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的利弊[j].中国市场,2008,(22).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八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九

摘要:《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要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教材的使用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等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许多经济、金融部门需要大量既通晓国际金融理论、又熟悉国际金融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探索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一直以来,国内外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有很大差异。在国外,许多大学的商学院和经济学院都开设此课程,但商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e)课程等同于“国际财务管理”(interna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即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讨论相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许多内容都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而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以“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为主要内容,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在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里面既有理论的分析(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金融危机理论等),还有实务的介绍(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

2.实践性强。《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学以致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状况这一事实,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即期、远期、掉期、套汇与套利、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等)、外汇风险管理(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等)、贸易融资业务(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出口信贷业务的运用等)。通过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做应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时代性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件层出不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华尔街投行的“绝迹”,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融资企业房地美(freddiemac)和房利美(fanniemae)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相继被政府接管;伴随着全球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与信贷紧缩,欧美掀起金融机构国有化或半国有化的浪潮,金融系统出现空前规模的去杠杆化,还有法国兴业银行事件,越南发生的金融动荡,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国际金融》课程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录像等形式讲述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讲好本课程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在上课过程中,可随时利用网络,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观看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及评论等。如在讲外汇与汇率这部分内容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带领学生浏览华尔街日报、伦敦金融时报等网站查看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和汇市评论。在讲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可带领学生在凤凰财经网上观看一些专题讲座视频,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了解最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讲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带领学生浏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查看相关的合同交易数据。在讲国际收支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讲欧元时,可带领学生浏览欧洲货币联盟中央银行网站了解欧元的实施情况。在讲外汇储备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界等网站查看中国最新的外汇储备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许多图形、表格等。在讲汇率制度时,可带领学生浏览香港金管局网站了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相关情况等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添加较新的统计资料、图片等信息,也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利用专题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如在讲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外汇市场交易概况”的光盘;在讲金融危机时,可让学生观看“亚洲金融风暴”的光盘等。通过观看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比较强的形象认识和直观体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ppt演示工具。《国际金融》课程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为了讲清楚、讲透彻这些概念或理论的来龙去脉,在制作ppt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多用示意图、纲要图和简单的动画,避免将word文件中的大量文字直接贴在课件中而将ppt变成了教材的翻版。如用示意图给学生介绍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用示意图将汇率理论中资产市场说的模型分类展示给学生,用纲要示意图给学生讲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用简单的动画来描述套汇或套利的过程等等。这些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1.要继续用好讲授法,不过讲授要改进方法,不应该灌输,而应该引入启发,将学科专业最新进展和前沿呈现在学生面前,讲清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容器,他们必须主动建构知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

2.《国际金融》课程中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在国际金融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时,可引入二战后日元汇率走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的案例;在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20越南金融动荡的案例;在讲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时,可引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住友商社巨额亏损事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案例;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在讲最适货币区的理论及实践时,可引入欧元诞生的案例等等。

3.国际金融领域经常出现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信息与知识得以相互补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在讲人民币汇率问题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这一问题;在讲外汇储备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有哪些;在讲国际资本流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年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及途径等问题;在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三元悖论”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在讲外汇风险管理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外贸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在讲国际收支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等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绘图、列表等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罗列比较。如在讲解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概念时,引导学生寻找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站在报价银行的角度求交叉汇率的方法及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套汇的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两部分内容容易混淆,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讲解,以避免引起混淆。

5.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入“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对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活泼的气氛,采用问答式、讨论式、解决问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教育对象的思维活动不断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对象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将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改革要和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授受、生成、创新的基本素材,显然,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去教陈旧、无用、缺乏意义或价值、模糊、混乱的教学内容,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

(三)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为了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国际金融》课程的考试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试内容方面,创新能力的考核应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增加创新能力的测试。试卷中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等要占较大的比例。考核成绩不但考虑期末的考试成绩,而且考虑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讨论等情况。要灵活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把学生引向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答题。成绩的评判要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发挥学生个性化思维在探索知识中的作用。在考核方式上不但有闭卷考核,还应有开卷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在教材的选用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参考文献:

[4]王俊.《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31):144.

[5]rbarretteachingtolearning—anewparadigmforundergraduate,1995,(6):13-24;dkember&dgow.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十

金融服务业务推出的目的,是以服务为核心金融产品的宣传,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要想使客户能够认识产品、了解产品,利用金融广告来呈现产品是最佳渠道。因此,金融广告具有的特点为:

基于以上对金融广告特点的分析,可以确定不同风格、不同诉求方法运用后所呈现的金融广告是不同的,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不同的。但无论何种风格或何种诉求的金融广告,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影响下,都将良好的发展。众所周知,金融广告作品的质量与广告公司的专业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乏专业人才的广告公司是很难推出高素质的金融广告来满足金融机构或金融企业的需求。而比金融广告人才更重要的是金融广告发展方向的明确。只有明确金融广告发展方向,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金融产品打造。因此,在未来发展金融广告的过程中,应当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体现个性化、一对一诉求。品牌就意味着个性,意味着与众不同。金融企业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运用各种广告创意手段,从各个角度方向,将其发挥演绎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在大众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使消费者记住企业品牌,了解金融企业不同之处,在利用金融广告来展现品牌,体现金融产品个性的时候,需要保证金融产品的个性化、一对一诉求,让顾客通过观看金融广告,可以感受到金融产品个性化特点,如具有最贴心的服务、最便利的服务、最全面的服务[4]。

2.注意细节优化。目前国内许多金融广告,都比较愿意运用大场景、大制作的金融广告来向人们展现金融产品,这的确可以在消费者面前树立金融企业品牌形象,且体现企业实力雄厚。但是,关注金融产品细节,不难发现金融广告的呈现并没有深入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这使得金融广告的推广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避免以后金融广告制作中出现这种情况,应当注意加强细节优化,首先是从与消费者沟通的角度出发,寻找与消费者交流的点;其次是注意观察消费者生活、工作细节,了解金融产品在消费者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进而选好金融广告的主题,规划金融广告情景,进而巧妙的运用夸张、暗喻、幽默等表达方式,尽量完美的呈现金融广告。

3.注意形象化、视觉化的表现。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进驻和市场的不断开放,不少国外的创意理念和手法也必然会给中国的金融广告带来新的动力和元素。为了良好的发展金融广告,应当注意在制作金融广告的过程中形式化、视觉化的表现,如利用后现代化手法来渲染金融广告画面,给人视觉以强烈冲击,亦或物质的意识形态等,让全新面貌的金融广告呈现在人们面前,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金融产品触动消费者情感[5]。

在我国金融广告发展态势良好的情况下,明确金融广告特点,以此来深入了解金融广告,并探究金融广告的未来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的进行金融广告创新,如此可以增强金融广告的影响力,为金融机构或金融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金融广告良好的发展。所以,明确金融广告特点及其发展方向,有利于创新金融广告,改变国内金融广告,使金融广告呈现新的面貌。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十一

·云浮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优化。

·试论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汇率政策。

·金融业的结算体系建设。

·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防范。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借鉴与经验研究。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论如何治理我国股市泡沫。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十二

·云浮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优化。

·试论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汇率政策。

·金融业的结算体系建设。

·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防范。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借鉴与经验研究。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论如何治理我国股市泡沫。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分析。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十三

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表现为从泰国开始的各国资本的大量外流、本币的贬值和股市的狂泻,接着就是生产破坏、失业增加和经济的倒退。究其来龙去脉,这次危机的爆发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因素:1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2东南亚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外汇政策上的失误;3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的缺陷。其中,金融体系的缺陷是最主要的原因。

随着危机的展开,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的`金融部门的缺陷表现得特别明显。尽管透明度的缺乏使人们不能马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总起来看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金融法规不全,金融机构在认识和应付风险方面缺乏经验,缺乏商业意识,内部管理松散。所有这些缺陷都会导致不谨慎的贷款,包括与腐败和个人关系相联系的贷款。在1996―,随着经济减速,金融政策偏紧,国内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降温,货币贬值,这使得仍有外汇负债的人叫苦不迭,所有上述这些不利的变化都使得金融机构的脆弱和资产质量的不佳完全暴露了出来,威胁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清偿力的不良贷款的规模也最终显现。

在韩国,金融部门大量困难的累积是金融部门和金融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公司联合企业主要依赖债务而不是股票融资,大部分的企业债务不是由金融机构直接提供,就是由金融机构担保。在经济和财务上陷入困境的公司由不明智的延期信贷所维持,这通常是应政府的命令而进行的。银行体系的脆弱不仅因为大公司联合企业的依赖,也是因为政府的指令性贷款(政府要求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政治性贷款,以及其它制度和机构方面的因素。

在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因此,银行体系的健全与否也就直接决定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状况。健全银行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银行的内部管理。

防止银行经营不善的第一道防线是有效的管理。绝大多数银行的破产都可以归结于管理上的问题,即允许银行接受低质量的资产,冒不恰当的风险,并且没有查出和解决银行在资产质量和风险上存在的问题。银行管理的数量规则虽然重要,但不能自动保证银行稳健经营,银行管理层需要坚强有力,需要充分的培训和经验,健全的管理将保证内部信息畅通,控制体系完善。

为保证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得到落实,防止特殊的利益集体对决策的影响,有效的内部控制极其重要。银行董事会需要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程序来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其高效地履行其职责。

(二)提高银行的透明度。

[1][2][3][4]。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十四

等等。

鉴于宠物犬给环境污染、公众安全和城市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我区尽一步完善管理宠物狗的法规,完善管理宠物狗的执法机制,对城市居民养狗采取严厉的控制措施已是势在必行。

建议:。

一、广泛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养狗政策的宣传,提高养犬户主人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到文明养狗、卫生养狗、不得扰乱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十五

重庆市烟草公司按照“低投入、高效率、数字化”的建设思想(物流目标),坚持“半径最佳、交通最畅、流速最快、流程最短、规模适度”的原则,截至2006年12月18日,历时14个月,投资1.18亿元,建成了江北配送中心,万州、涪陵、黔江、丰都区域配送中心。年分拣配送量100万箱,覆盖40个区县,8万平方千米,10.5万客户。渝烟物流“一个中心库存+四个分库”5个节点形成,实现全市卷烟营销“一库式”管理模式。

其中,物流分公司是隶属于重庆烟草公司的专业分公司,并且专职负责全市卷烟物流规划、项目建设、集中储存、集中分拣、分级送货、中转运输等。除直管江北中心库外,并负责对万州、涪陵、黔江和丰都四个卷烟配送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作为渝烟物流的主要组成部分,江北配送中心的物流业务流程是渝烟物流体系中仓储、配送环节的主要节点。配送中心占地28亩,其中,仓库面积14500多平方米,设计库容量3万箱,设计配送能力70万箱,覆盖客户5.5万户,直接配送最大半径50千米,接力配送最大半径150千米。

2渝烟物流的优势及亮点。

仅仅从投入的资金、技术及其形成的规模来看,渝烟物流与处于同行业先行者及领先者位置的海烟物流相比,确实难以找出明显的优势。但是,渝烟物流却通过种种努力,满怀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在同行业中硬是树立起了特有的物流营运模式。从总体上来看,渝烟物流优势和亮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数字化的大集中优势。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除了在最直观的物流流程中所使用到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标签、gps、喷码机和托盘id卡等以外,最主要的就是重庆市烟草专卖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v3”系统)的全面运用。

“v3”系统是浪潮软件和重庆烟草通力合作的成果。根据建设“渝烟物流”的目标与要求,重庆烟草物流系统的建设,不是单纯依靠建设现代化的仓库、配置自动化的装备来实现的,而是在“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通过“v3”系统对整个供应链和物流中心进行有效管理。

“v3”系统的优势主要有:。

(1)平台统一:通过实施v3,统一了全市呼叫平台,使全市10.5万卷烟零售客户的真实需求在第一时间内集中于市公司;统一了全市货款结算平台,实现了零售客户自由选择工行、农行、建行、信合、邮政五家金融机构卷烟交易货款的实时扣划;在实现了呼叫、结算平台统一的基础上。建立卷烟物流中心;统一了全市信息平台,使营销数据实时汇集在行业各级管理部门,便于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随时了解、分析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从而提高了经营决策和运行调控的效率。

(2)“四流”整合:四流,即“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v3上,全市的一体化业务平台的建立,在一体化的业务运作过程中,按照“呼叫统一、订单集中;城乡一体、接力配送;统一结算、实时扣划;系统集成、信息共享”的网络运行模式,重组了全市卷烟业务流程。至此,在销售公司、物流公司、区县公司和客户之间“四流”得到了同步贯通,“四流”整合得以实现。

2.2低投入与高效率的结合点。

正是由于“v3”系统的“数字化”功效的全面发挥,不仅弥补了渝烟物流的“低投入”在硬件上的不足,也使“高效率”变成了可能。

“低投入”是根据重庆烟草实际情况出发,是以科学定制方案、充分利用资源、严格费用预算,加强现场管理为原则,在充分保证效能效果的同时,通过多种措施有效降低了投资额度。

(1)优化设计方案。在“一库四点”的项目规划和设计布局上,经过不断论证,最后采用“平库储存+电子标签分拣”的建设模式,仅江北配送中心一地,就比建设同等规模“高架库储存+自动化分拣”式配送中心减少投资近1亿元。

(2)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对项目选址的优化比对,重庆烟草在配送中心的建设中,充分利用了闲置土地和闲置房屋,黔江、涪陵、丰都配送中心均通过改造行业原有的闲置库房而成,仅此一项不但节约土地征用和房屋建筑费用数千万元,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而且功能上完全满足了集中分拣配送的需要。这些举措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全市五个配送中心物流建设项目总投资控制在1.2亿元以内,剔除土地征用和灾备系统花费的3000万元之后,每万箱卷烟物流建设投资仅为85万元,其中江北配送中心更低至80万元/万箱,大大低于国家局规定的卷烟现代物流建设投资不含土地征用费用不超过100万元/万箱的要求。

(3)细化管理机制。根据行业现行会计制度,将物流成本按照管理与作业两个层面分为若干核算单元,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层层分解控制指标,强化物流成本核算;优化物流信息系统,减少冗余信息传递和作业环节,降低作业成本;优化送货线路,打破行政区划,整合配送车辆,强化车辆调度,减少运输频次,提高装载效率,降低送货成本;实施订单采集与分拣配送滚动作业,加速货物周转速度,减少库存维护成本;将卷烟集中在五个配送中心储存、分拣和送货,使全市从事分拣配送的用工减少1/3,降低了人力成本。

相比海烟物流超过6个亿的巨额投资、37000平方米的超大仓库建筑面积,渝烟物流的`“低投入”方案不仅科学易行,而且优势凸显。

“高效率”的渝烟物流,主要体现在物流中心的运行中。通过加强过程控制,不断优化提速,使渝烟物流的效率不断提升。

通过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储位管理思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手持电脑、无线电子标签等设备,满足高架库自动存取功能,使卷烟快速、准确地出入库和库内移动;按照广义仓库的管理思想,对仓储区和分拣区进行统一管理,减少库内区域间的作业环节,提高库内作业效率;结合卷烟品类管理制定不同的补货策略,设立备货缓冲区,自动补货,提高分拣效率;将商流、物流、资金流整合在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上运行,数据准确,传播快速,较好地消除了操作延迟。

在物流体系的布局设计上,市局(公司)结合工业企业生产点的分布情况,把配送中心尽量建在与重庆烟草工业公司重庆、涪陵、黔江三个分厂所在地,并推广应用集装单元技术和以托盘为核心的运输单元,将占全市销量75%的地产卷烟采取托盘装卸、托盘运输,使属地工商物流快速对接。涪陵、黔江两个配送中心地址直接就选定在当地卷烟工业企业的仓库内,与工业企业“无缝链接”,当地生产的卷烟通过一条传送带从工业仓库直接进入商业仓库(配送中心),本地工商之间的物流成本接近于零。

目前,全市卷烟营销“四流”整合已经到位,全市零售客户货款结算通过网络实时扣划,货款结算效率大幅度提高。全市11万卷烟零售客户从订单获取到送货到户,不论是直接送货还是接力送货均不超过24小时,与物流集中配送运行前相比,客户响应周期平均缩短了12小时。

“通过性货物”的优点主要有:提升入库作业效率,分拣机台补货连续性更强,有效减少物流成本。

渝烟物流的江北配送中心(仓库)自2009年运行之初提出“通过性货物”概念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采取调整主存区、零烟区存储量等一系列措施,使“通过性货物”的百分比逐步攀升,由最初的5%提高到目前(2007年8月)的35%以上,卷烟入库、移库、补货效率均有上升,物流运行成本也有效降低。“通过性货物”概念的提出及运用,不仅给渝烟物流带来了成本控制的新方法,也给全国其他烟草物流企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实例。

3结论。

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渝烟物流的“低投入、高效率”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物流模式。不难看出,建设现代物流不一定是大量自动化的物流设备的组合,而是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地区因素等情况,从实际出发,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去摸索、去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若兰.改革与创新,烟草物流的根本出路[j].烟草在线,2006(12).

[2]赵玉国.

金融研究论文(实用16篇)篇十六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物流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物联网这一全新的技术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进程。物联网与物流行业的发展联动,是物流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促使物流行业朝着现代化、信息化和实时化的方向发展,为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基于此,以物联网概述为主要出发点,论述物联网在物流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物联网对物流经济管理的影响,并对物联网视角下的物流经济管理进行展望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物流经济管理。

在信息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传统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物流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促使物流经济管理朝着多元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引发我国物流行业的变革与创新。基于物联网视角的物流经济管理研究,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现代物流行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客观需要。我国物流行业在物联网的影响下呈现了新的发展特征,同时,物流经济管理也在不断迎合当前的时代发展潮流,实现自身的突破发展。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是在信息网络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将网络用户的交流信息、活动内容延伸并拓展到一系列的物品交易之间,实现物品与物品及时、有效地交流与管理。由此可见,物联网通过信息交流与传感设备,实时采集需要处理、连接、互动的物品或在交易过程中需要的相应信息,与互联网形成巨大的网络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对物品的及时有效监测与控制,以便对物品或商品进行实时管理。一般情况下,物联网需要gps、红外线感应器、传感装置等信息通讯设备,与网络进行及时连接与信息传导,进而构建智能化、管理化和信息化的网络系统[1]。物联网通常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感知层,通过专业化的信息采集设备、传输设备及读写设备,对物品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识别;第二,网络层,负责信息的处理和数据的远程传输,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和高效及时;第三,应用层,担任管理和服务这一职能,为信息提供共享和服务平台[2]。与此同时,物联网具有智能化、先进化和互联网的综合特点,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动提供了一种全新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品的流通和交易效率。

二、物联网在物流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可视化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

物联网在物流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视化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是其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自动化数据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标签技术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货物的自动化跟踪监控。物流企业可通过物联网这一途径对物流的线路走线、运输情况及车辆管理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调度,进而建立全方位、可视化的管理系统,在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的安全性。如在冷链物流的运输过程中,物流企业可通过远程化信息管理、监察与控制,实现物流流程的透明化和可视化管理,并与其它环节人员进行在线交流,有效保证物流管理的高效化[3]。

2.智能化的物流配送管理中心。

物联网在物流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智能化的物流配送管理中心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的配送效率,是基于物联网视角下物流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下的物流配送管理中心以传感设备、射频识别技术、计算机设备等对物品或商品进行逐一扫描与分析,一般情况下,所有物品均贴上射频识别标签,当此类商品进入配送中心时可通过读写器对商品进行智能化录入,内容包括商品的生产日期、产品批号、保质期等基本信息,并准确记录于数据资料信息库之中。同时,为提高商品信息的准确性,可通过已建立好的信息数据管理库,对录入信息进行有效核实,保证配送管理过程的准确无误,此外,还可以及时有效地更新商品状态、存放地点等基本信息,实现对物流配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3.信息化的物流经济网络平台。

物联网在物流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信息化的物流经济网络平台能够有效提供商品的各项信息,实现物流信息的资源共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商品信息、物流信息和存储信息逐渐朝着统一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并在物流经济管理平台之中不断应用和创新[4]。近几年,在政府扶持、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电子商务作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在不断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建立物流经济网络平台,实现对物流信息的实时化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通过对物流信息的规范化采集实现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网络设备,加强对物品交换的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实现物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物联网对物流经济管理的影响。

1.有利于实现对货物的全方位监控。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经济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对货物的全方位监控。在传统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的运输极易受到地理位置、天气、路途等客观因素影响,物流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加之,物流的信息采集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对物流信息的实时化检测与控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射频标签在对货物、载体甚至存储空间进行编码时,物联网可通过读写器和数据库为现代化物流管理提供全面化、综合化信息,并有效追踪物品的.方位、运输情况及道路交通情况等。在物流过程中使用物联网技术,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2.有利于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和水平。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经济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物品在配送过程中采用物联网技术,特别是射频标签技术可及时有效地对物品信息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识别,进一步提高物品在配送和存储过程中的运行效率,提高配送速度。同时,射频标签技术的应用,是物流行业的变革与创新,改变了以笔记录的传统方式,提高了配送的运行效率,并有效提升了生产力,在配送过程中简单化和便捷化的操作程序,减少了人工的使用量,降低了物流企业的配送成本。此外,物联网的应用在提高配送效率的同时,为物品获得了更大的存储空间,企业通过物联网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对自身的库存进行及时有效地掌握,实现查漏补缺的运行目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3.有利于提升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物联网集众多优势为一身,其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了网络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功能,并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统计,更加便捷地处理信息技术,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现代物流系统中,将会对传统物流流通产生较大影响。在物联网的应用下,物流业可实现对传统物流的智能化监控,并在信息管理下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最后在信息化物联平台的建立下,实现资源共享,以此更加准确地定位物流流通,及时将物流流通情况反馈给客户,防止物品流通出现遗漏丢失现象,大大提升了客户对于物流企业的好感,为物流企业奠定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基于物联网视角的物流经济管理展望分析。

目前,我国物联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物联网在物流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并不是特别宽泛,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和信息安全的问题。第一,技术标准问题,物联网在应用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现代化设备,但不同设备所使用的技术标准也不相同。特别是在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这三个层面上的技术指标要进行逐一规定,并日趋完善与健全,否则极易造成物联网设备系统的瘫痪,因此,相关技术管理人员要重视对物联网技术指标的统一,坚持定量分析原则,实现物联网视角下的物流经济管理的优化配置。第二,信息安全问题,物流经济管理以物联网这一信息平台为基础,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动,保证了各项信息的公开透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安全风险,物品的信息极有可能会被泄露,因此,物联网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预防及保护机制,加快预警机制的建立进程,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为物流经济管理的安全性提供政策支持。结束语基于物联网视角下的物流经济管理,是物流行业发展变革的一次全新尝试,是物流企业实现自身产业转型升级、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物联网与物流经济管理相结合,有效推动了物流行业的科学化发展,在降低物流投入成本的同时,实现了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退休后人员返聘协议(精选19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用于明确合同双方在特定事项上的权益和责任。您可以阅读下文,了解一些合同协议的典型案例,从中获取一些实用的写作指导和技巧。

    公路维修申请书公路维修申请书版(优秀18篇)

    无论是初入职场还是考入理想的大学,写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申请书都是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范文中的成功案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申请书的写作要点和结构。尊敬的.穆棱市教

    演讲稿完整(优质18篇)

    演讲稿是一种能够激发人们情感和思维的文体,通过演讲稿,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思考。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演讲稿范文,它们在内容选择和语言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专业17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并给自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和指导。

    五一劳动节文艺汇演主持稿开场白(优质19篇)

    在座的各位都是业界的精英,我为能够与你们共同参与这个活动感到由衷的高兴。在下面这些主持词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供大家参考选择。林:尊敬的各位

    花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实用21篇)

    教学反思不仅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反思,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反思。教学反思是一项需要持续学习和提升的能力,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起来。

    购车合同电子版购车合同(精选18篇)

    在商务活动中,合同协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确保交易双方的利益得到保障。在编写合同协议时,参考范文只是一种参考和借鉴,最终的合同协议应根据双方的意愿和需求进

    饮料产品代理合同书(精选21篇)

    对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和领域,代理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接下来是一些代理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可供大家借鉴和思考。代理。合同。是法律

    数学教学心得与教研活动总结(热门16篇)

    活动总结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反思和发现自己在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活动总结范文,了解不同类型活动的总结方式和

    教研工作经验介绍(精选18篇)

    教研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和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研成果展示,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大家好!很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