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

时间:2023-11-08 作者:雅蕊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

教学计划应该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提升教学效果。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一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一、揭题,解题。

1、背白居易的《忆江南》。

2、引入:是呀,江南风景如画,很多诗人作家都用诗、文章赞美它,尤其是杭州的西湖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示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跟老师一起写写题目,介绍诗人苏轼。

3、读题目,说说你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板:西湖)。

(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5、学习古诗,理解题目很重要,你们想去看看西湖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西湖的美景图,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课件)。

6、欣赏了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7、小结:是呀,西湖的美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让我们再回到诗人苏轼的诗中来感受这美丽、奇妙的西湖。

二、初读诗歌。

1、出示自学要求:

(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想一想:哪句诗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诗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2、学生按提示自学。

3、指名读,纠正字音:潋滟、空蒙、淡妆浓抹、亦、宜。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标有节奏的诗,生自由练,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师范读)。

5、说说诗中哪句写的是晴天的景色,哪句写的是雨天的景色?板书:晴雨出示前两句(生齐读)。

三、诵读诗句,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一)指导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

1、过渡: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句诗,借助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读诗句,说说晴天的西湖在诗人眼里是怎样的?(水面波光闪动……)你是从哪个词中知道是“波光闪动”?(潋滟)。

(出示图片)这就是水光潋滟的西湖,你能换一个词语表达水光潋滟吗?

3、引导想象: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万里无云的天空下,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点拨:湖面上——湖水中——岸边——)。

4、引读: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诗人说,读——。

5、理解“方好”: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吗?

诗人说这样的美景是(晴方好)“方好”是什么意思?(刚刚好,恰到好处)。

6、连起来说这句诗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恰到好处。

(二)指导理解“山色空蒙雨亦奇”

1、引读:晴天的西湖是这样美丽动人,而雨中的西湖又是————生读诗句。

2、引导想象:读着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出示课件)看,这就是雨中的.西湖啊!看着画面,你想起了哪些词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若隐若现、童话中的仙境……)。

5、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雨天的西湖也十分奇妙。

7、引读:风和日丽时,我们来到湖边散步,不禁会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细雨蒙蒙时,我们坐船观赏,也会惊叹——(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的西湖美丽、动人,雨天的西湖迷蒙、神奇,不管是晴还是雨,我们都看得入迷了——。

8、过渡:看着这变化万千的西湖,他不禁联想到了———(出示后两句)。

(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诗人把西湖比作了——。

西子是谁?

2、西施的美丽诗人是怎样写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3、引导:西施的美表现在不管她化淡妆还是浓妆总是——点出:总相宜(板书)。

4、西施的确很美,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指名说、读)。

5、小结:是啊,西湖晴天的潋滟,雨天的空蒙,就仿佛西施一会儿淡妆一会儿浓抹,都是那么美丽迷人,所以我们觉得西湖的——(指板书引导说:晴天雨天——总相宜边说边完成板书。)。

6、朗读感悟:

(2)这个比喻用得多巧妙呀!读。

(3)西湖如西子,美景像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

(四)诵读整首诗。

3、指名读,师随机评价。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试背:让我们也跟随诗人一起走进西湖,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边来背一背这首诗吧!播放开始时的课件,配乐!

四、拓展学习。

1、引入:六月,诗人又一次游览西湖,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此时他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2、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二

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再来一次。

谁来说说平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师:指读“山色空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山被雾包着,很美。

师:在什么时候看到过这种景象?

生:冬天的早晨。

师:还有吗?

生:下雨天。

师:这种感觉美吗?请你把这种美读出来。(组织个别读、小组读)。

诗人看见晴天和雨天的奇景,心情大爽,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两行吟吟看。

师:看着看着,作者不禁想起了古代的美女西施,于是他就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你明白了什么?

生: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

师:关于西施,你了解多少?

生各抒己见。

师:是啊,西施之美无人能比。如果西施戴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抹上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生接:浓抹总相宜)。

联系前两行诗,听老师读读,你还能懂得什么?

生:淡淡的妆饰和化了浓妆,穿着华丽的衣服总是那么恰到好处。

师:出示句式指读:看看“水光潋滟晴方好”,作者想到了___的西施;赏赏“___”,作者想到了___的西施。

师:在作者的眼里,西湖晴也好,雨也好,都是那么迷人。于是忍不住说(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当时的苏轼是在杭州当通判,相当于我们的现在的县长。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出口就吟起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师播放音乐,生集体读全诗)。

三、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1、关于描写西湖的古诗有很多,老师课外搜集了两首(出示补充资料《望湖楼醉书》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请小朋友们自己去读读、背背。

2、组织齐读这两首诗。

3、看着这两首诗,我们回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我们再来轻轻地背一遍。

西湖:雨      晴。

比              。

做                             。

西子:淡妆——浓抹。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u2]、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效果。

3、师范读古诗。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水光潋滟(好)。

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四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五

教材依据: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

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百遍,意自现。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

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望天门山》辅以民乐合奏《奔腾》风格雄浑粗犷以引导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清丽的古筝《平湖秋月》以浸润柔美之音吟诵。“潋滟”一词比较生僻,若直接用课件传递实景,过实必有过死之弊端。课件只呈现波光粼粼,介乎虚实之间,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课前准备:

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4.再读。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设计意图】。

2.听音乐(平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四、重叠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乐继续)(预设)。

师:音乐声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们款款走来……了解西施吗?

生:注释4告诉我们,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生:我读过东施效颦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时候都很美丽。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时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小鱼见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

师:如果西施带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接)。

师引读: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轻柔舒缓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2.入诗细读。

重叠一“潋滟”和“浓抹”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平如镜,在艳阳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联想到美女西施带上了珠宝首饰,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艳丽得让人炫目!)。

(2)你会怎样抒发自己的赞叹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重叠二“空蒙”和“淡妆”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面上起雾了,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远山近水、亭台小塮变得空蒙,恍然间,若西施蒙上了面纱,显得神秘淡雅,……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

(2)你又会怎样赞叹眼前的景色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设计意图】。

“总相宜”:

(1)“晴雨相宜”重叠于“浓淡相宜”

情境中诵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晴雨相宜”继而想象“总(时时处处)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课件出示西湖十景)。

引生反复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3.出诗回味。

关注题目中的“饮湖上”三字,联想到……。

一条美丽的画舫上,苏轼与几位好友闲聚。他们或小酌佳酿,或细品龙井。看着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情不自禁地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音乐中齐背全诗。

五、对比中丰富深化。

1.现在你能说出对这山水的感觉了吗?   板书“柔”

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女子,那么天门山则是……刚强的将军。  板书“刚”

同是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了这两幅书法。

2.书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笔触之刚柔。

引导学生感受《望天门山》的线条要硬一些,正如长江一带的山水充满了力量感。而《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书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柔之美。音乐更是如此……。

3.音乐中感受“刚”“柔”

(音乐1:民乐合奏---奔腾)。

师引男生诵读:你感觉到什么?(生:豪情力量阳刚)想到的是哪首诗……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门一般,我们一起读!

(音乐2:古筝曲—平湖秋月)。

师缓缓的:听……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起来……一种柔情,在我们心中荡漾……。

女孩子起立,轻轻地向大家诉说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结:诗书琴画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多种形式来体验美感,能让我们获得的更丰厚。

【设计意图】。

4.诗配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端正抄写,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做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钱老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分别写了天门山和西湖两处山水,一阳刚一阴柔,极具美学特质。引领孩子们读这两首诗,如何强化这种特质呢?如果用“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来套的话,似乎要经历一个得景悟情的过程。但诗人之“情”又如何能简而悟之,其背后种种又岂是9岁小孩儿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赶着他们去悟!“情”之美暂不论,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教学时,紧扣“淡妆浓抹”铺呈画卷,让西湖美景始终带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画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读诗时恍若随同苏轼荡舟碧波轻叹潋滟空蒙,迷茫淡妆浓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堂上,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到绘画技巧,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两诗的神韵。

经历了这样的学习,也许他们无法十分清晰地表达出诗句意思,但他们肯定能深深地记住这种感觉,记住这刚柔之美。相信这是一次愉悦的诗情画意之旅。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七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课件一: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西湖山水晴——方好。

(比西子) 总相宜。

(美)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八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十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十一

1、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人们自然就想到——西湖。你们去过西湖吗?在你的印象中西湖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来说吗?(或看完课件回答)。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板:饮湖上初晴后雨。

3、师:谁写的?板:苏轼。

师:课前同学们特意去搜集过资料,你都知道些什么?(生交流)。

师小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与父亲苏荀,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杭州当过官。这首诗就是他在杭州当官时写的。

4、师:(齐读诗题)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的?生自由说。

师点拨:起初晴天,后来下雨了。……读题。

讲苏轼在湖上饮酒…………读题。

5、师这首诗的题眼该是哪个字(晴雨)。

2、师:反馈:在朗读时,哪个词特别难读……指名读。

指名读诗句。

1、师:哪句是写晴天的西湖,哪句写雨天的西湖?你是怎样知道的?

2、学习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师引导:

(1)“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板:释。

(2)解释这句诗,哪个字应该调换一下顺序?(晴)生重新解释诗句板:调。

(3)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板:补……生解释诗意。

(4)解释时还要板:猜换。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吗?生说师引导。

师:

(1)诗人喜欢晴天的西湖吗?你从哪个字看出?(好)。

(2)引读师:晴天的西湖好在美在哪?……生“水光潋滟”

(3)师(指着图):这就是水光潋滟的湖面,你能用别的词来描述吗?(生自由说)。

(5)师:是啊,这就是晴天的西湖,所以诗人说……引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一个“好”字写出了西湖晴天的美,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真是一字千金啊!

师:雨天的西湖,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奇)。

这雨只让西湖的山云雾迷濛吗?请想像一下这雨还让哪些景物更加生动了?

(生想像说话:因为有雨,西湖的()更加()。

师:难怪诗人说……引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3、学习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在目睹了西湖的晴雨之后,诗人认为一个“好、奇”,远远不能写出西湖美,不能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此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引读句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两句诗是至今为止赞美西湖中最妙的两句。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生解释)。

师:你觉得这两句妙在哪里?……读。

1、师:学到这,你们是否为西湖的美景所打动,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带着诗人的这种喜爱之情读读这首诗吗?配乐朗读。

2、师:同学们,我觉得美的诗,光读还不够。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生试背……指名背。

师:西湖的美,美在它的淡妆浓抹,美在它的千姿百态,这不还有两首写西湖的诗。生自读、反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十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三年级语文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十三

1.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2.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时:一课时。

我游览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我饱览了云雾迷漫,怪石嶙峋的“黄山”;我目睹了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我玩赏过如同人间仙境的“九寨沟”。可我从没看见过与我国古代美女西施相媲美的杭州西湖。同学们想不想领略一下西湖的美景呢?(想)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的西湖。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因湖在城西,而得名“西湖”。西湖景色宜人,以玉皇飞云、雷峰夕照、柳浪闻莺、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等西湖十景,著称于世,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被西湖得美所深深地折服,留下许多传世佳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苏轼笔下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1、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 听课文范读。

3、 刚才听了课文范读,下面请同桌一起边读边划节奏。

4、 谁能有节奏地读一读。

5、 齐读。

1、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2、 个别说。

3、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读诗句、悟诗意。

4、 我们一起先了解作者。

5、 理解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喝。 初:开始。 意思是:诗人在西湖上喝酒时,看到了由晴天变雨天的景色。

四、 自学、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按照学习方法自学古诗(小组合作学习)。利用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十四

课前准备:

古诗对对碰游戏:可以学着诗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去吟诵,看谁最有感觉。

1、配乐陆续出示不同的西湖风景图,感受美。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出示罗曼罗兰的话: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指名读。

(2)谈感受。

师:能用你自己的话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齐读。

3、师:宋代大诗人苏轼,他就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当年他游览西湖时,就被他的美所深深打动,不禁饮酒作诗,写下了这首我们很熟悉的诗。

4、出示古诗,学生跟读。

5、喜欢这首诗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西湖,细细去品位这首诗,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美。

1、自由读。

师:自己先练练,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并注意诗的节奏。

2、反馈读。

(1)四人开火车纠音。

(预设没读好:请你再读读这句话,并注意这个词。)。

(2)这首诗有两个词特别难度,再试试:“潋滟”、“浓妆淡抹”

(潋滟:回到诗句中再读读。)。

(3)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

评: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4)齐读。

咱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一读。

3、解诗题:古诗写到这儿,现在你们知道了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吗?

(1)指名说。

(2)还有呢——“饮”。饮就是喝酒呢。

(3)指名读、齐读。

1、师:有味道吗?还想读吗?那就再去读读吧。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2、把你的感受和同桌进行交流。

3、反馈:谁来把你的感受和全班进行交流。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要想把你的话说得更好,你可以看看注释。

4、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

指明说。(谁还有补充)。

(1)体会得这么好,你是从诗中的哪个词体会到的?读。

(2)让我们去晴天的西湖去看看吧。(出示阳光下的西湖图片)。

(3)如果这时你就置身其中,你最想说什么?

(4)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自己先练练。

(5)指导朗读。

师:你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了,潋滟这个词读得真好。(点:潋滟)。

师:读得真好,晴天的西湖就是这么美。(点:晴)。

师小结:看,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多么光彩夺目呀。

(4)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5、学习:山色空蒙雨亦晴。

过渡:正当我们陶醉其中时,天空忽然飘起了蒙蒙细雨。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你的脑海里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遐想)。

(1)指名说。

(2)你讲得这么好,你是从哪个词读懂的——山色空蒙。

(3)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4)这份奇妙的美只有在雨天才会出现。(看课件)。

(5)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齐读1、2句,引读3、4句。

7、学习3、4句。

(1)同桌练练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说、指名读。

(2)西施什么美?

(3)师补充,在人杰地灵的江浙一带,出现过像西施这样的美女(出世图)淡妆时犹如出水芙蓉,浓抹时更是风姿卓越。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让我们感受到她独特的美。正所谓——淡装浓抹总相宜。

(4)指名读3、4句。

(5)那么西湖呢?(那么西湖呢?联系前两句说说看)。

指名读——齐读。

8、齐读3、4句。

师:不同的天气有不同的美,正如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美不胜收啊!

师:西湖的这份美让苏轼陶醉其中,心驰神往。

9、齐读古诗。

师:苏轼用眼睛发现了美,用心灵感受了美,更用这首流芳千古的名诗记录了美。

师:这份美令古今中外多少游人为之沉醉,流连往返哪。

10、齐背古诗。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诗美美地背诵出来吧。

1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

(1)指名说。

(2)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自由读,说说都是西湖什么时候的美景。

(3)指名说,读诗句。

齐读古诗。

评价:夏天的西湖就是这般色彩艳丽,风光无限啊。

雷雨中的西湖是这样的气势磅礴,别具风味。

(5)面对这样的西湖,诗人不禁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师小结:西湖不仅拥有迷人的风光,它还有着悠久的文化和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呢,你想知道吗?课后去找找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十五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十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效果。

3、师范读古诗。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水光潋滟(好)。

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部编版(热门17篇)篇十七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相关范文推荐

    志愿部工作设想和计划(通用13篇)

    工作计划书是在一个团队或组织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目标、计划和方法进行详细规划的书面材料。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分解和安排工作,减轻工作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公务员工作月总结(优质21篇)

    通过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的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

    手术室月工作计划及小结(热门14篇)

    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工作进度,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编写工作计划书时,范文是一个不错的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

    竞选书画协会会长演讲稿(模板14篇)

    竞选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协调,因为候选人需要与其他人沟通和合作。这些竞选范文内容丰富多样,每位候选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尊敬的教授,敬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

    新闻宣传个人工作总结(汇总17篇)

    在度过了一个月的努力工作后,总结成为了进一步提升的必要步骤。如果你对月工作总结范文有需求,不妨阅读下面的范文,或许会有所收获。2018年工作总结(新闻宣传)。今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中班(实用13篇)

    中班教案是中班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案例,供大家在编写教案时参考使用。活动设计背景:由于小班的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热门17篇)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希望这些初中教案范文能够给广大教师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警察副科转正述职报告(优质17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可以全面了解个人工作表现,并对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进行复盘。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帮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

    工作总结展望标题(专业16篇)

    月工作总结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思考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效率,寻找提升空间。接下来,请大家阅读小编整理的多个月工作总结范文,相信对大家写作会有所帮助。

    广告位合作协议书(模板14篇)

    在合作中,每个人的力量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也可以为团队带来更多的成果。合作是一个相互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通过与他人合作,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和提高。合作需要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