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念青松

学期开始之际,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全面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有力支撑,以下范文可供借鉴。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的意义,并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参加了有趣的野营活动,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再去参加更有趣的野营活动呢?(学生回答)好,我们一起出发吧!(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从情景图中你看到哪些有趣的活动?请找出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数学问题可能有:(教师适时板书)。

1、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3、55个蘑菇,平均分给我们小组的8人,每人分几个?

4、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二、探索新知。

师: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吧?(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师板书:

22÷4=(人)(条)。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谁的方法最好吧!(对于各种合理的方法,师先予以鼓励表扬)。

师:怎样列出竖式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22条鱼,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人每得条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

三、课堂练习。

1、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2、55个蘑菇平均分给8人,每人分几个?自主练习第二题:摆一摆填一填。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吗?

五、教学反思。

借助生活实际,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始终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理解,注意让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只有结合具体情境从根本上理解了,才能真正掌握。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二

初上讲台的年青教师在教学时常常遇到学生兴趣不高、听课不认真或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不透彻等诸多烦恼,究其原因大多是教师的课堂设计缺乏趣味性,学生没有兴趣;师生缺乏互动,学生难以理解教材所依托的情境,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直观。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趣味课堂,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以我在 “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为例,浅谈如下:

清晨第一节课学生刚进入课堂,有些同学还有小动作,我首先设计一个游戏,以趣味引入引导孩子们静下心来进入状态。

师:请同学们举起左手来数手指,从大拇指数到小指后再从新开始,以此类推。老师说一个数,你们就快速的找数字所对应的手指。

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迅速进入角色。

大部分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数字所对应的手指。

师:那么请同学们也出几个数字看看老师能不能快速的'找到数字所对应的手指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提出自己想到的数字,从一位数到几十的数,老师都快速的找到了数字相对应的手指。学生十分惊奇!

师:同学们想不想学会老师的这一本领呢?那就跟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板书课题)

简单的趣味互动,快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良好的课堂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学生带着疑问跟随老师一起学习后续知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获取和老师一样“神奇”的本领,一堂课基本上有了一个较好的铺垫。

在随后的“余数”教学中,我设计了3人为一小组,为他们准备了一些塑料花瓣,来感知余数的产生。

师:请每一小组同学首先拿出6朵小花来,由小组长给本组同学平均分,看每人能得到几朵,会不会出现剩余?(小组同学分工合作)

生:每人各分得2朵花,没有剩余。

师:你能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刚才分花的过程吗?

生:6÷3=2。

师:请每一小组再拿出7朵小花来,由小组长再分一次,看这一次会出现什么情况?(小组同学分工合作)

生:每人得到2朵,小组长手里还剩余1朵。

师:剩余的1朵还能再平均分吗? 为什么?

生:不能,剩余的1朵平均分不够分了。

师:那么这里剩余的“1”我们就把它叫做余数。

课本上学生分草莓的情境图较抽象概括,学生通过图例往往难以准确理解“余数”的含义,我们这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物体的分配,小组内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分配中切实感受到了余数的产生过程,理解了余数不可再平均分的原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教师得以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度,相比较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无疑生动许多。

师:老师这里有15块糖,请你上台对这些糖任意的进行平均分,只要产生余数,你就可以拿走余数所代表的糖。

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这时指三名同学上台动手分糖。

生1:平均分成每3块一组(边说边动手分)

算式是15÷3=5(组)

师:这时没有产生余数呀,所以你不能得到糖。

(学生恍然大悟,其他学生再次举手)

生2:平均分成每4块一组(边说边动手分)

15÷4=3(组)…… 2(块),

师:这时的余数是2,请拿走两块糖。

学生兴高采烈,拿走了两块糖,这时我补齐15块糖。

师:他拿走了2块糖,还有没有同学能拿走更多的糖呢?

生3:平均分成每6块一组。

(学生拿走糖后仍然补齐15块糖)

师:刚才同学们拿走了1块、2块或3块糖,想一想怎样平均分可以拿到最多的糖呢?

(学生纷纷思考,动手在练习本上写算式)

生4:平均分成每8块一组,算式是15÷8=1(组)……7(块)(上台拿走7块糖)

同学们纷纷鼓掌,表示祝贺。

通过分糖的互动游戏有效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本上没有出现的总数怎样平均分成产生最大余数的情况补充完整。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增强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时常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我初上讲台之时也常常抱怨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交头接耳屡禁不止,常常对此一筹莫展,总以为是学生身上出现了问题。回顾那时候的我不觉感叹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我们不能指望只有几岁或十几岁孩子像高中生那样安安静静,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课堂构建能力,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地教授给学生,构建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充满趣味性的课堂。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三

有余数的除法和上学期平均分情况有所差异,是“分完还有剩余”的平均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战,不易接受。本节课教学流程为:复习了平均分——揭示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带领学生逐一操作各种分法——解读除法算式——练习。流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时间把握也比上学期要顺手得多,但在新授部分的讲解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到位,不够细致。主要有几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不够活泼,课堂驾驭能力还缺火候。结合低年级孩子本身的年龄特征,加上寒假刚结束,孩子的心还完全没有沉静下来,上午第一节数学课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语言和课件的展示不能抓住孩子的眼球。

2.对“余数”现象的讲解不到位,没有让孩子亲自动手理解余数现象。尽管前一天也通过短信通知家长提醒孩子带好十根小棒,但现状是只有一半孩子带来了学具,对新课部分的学习也造成了少许影响。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做的还不够机智,没有及时调整,通过黑板上的磁性小棒带领孩子学习分完还有剩余的现象。

3.练习题讲解不够透彻,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更多的是偏向中等以上的学生,有失偏颇。比如“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这题偏难,需要老师带领他们通过分的过程解答题目。但在这题的处理上,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只是简单地一句带过,没有体现分的过程,以致一半的学生听不懂。这也是以后教学过程中应全力避免的过错,不论是容易的题目还是偏难得题目,都得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周全。

猜你感兴趣: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

教学准备:圆片或小棒、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家里布置的漂亮吗,都进行了怎样的布置?

小熊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瞧,它挂的气球多漂亮!仔细看看,发现什么?(按红、黄、粉、绿排列)。

你们能很快猜出第31个是什么颜色的气球吗?

请同学们再说出几个气球的号码,谁愿意跟老师比比猜?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就知道了。(由猜气球的颜色导入,学生兴趣会很高。再看到老师总能很快猜对,不仅能让学生惊讶,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会很好。)。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余数。

1、春节的时候,我们去亲朋好友家坐客,主人都会拿出一些糖果来招待客人。现在我们就帮助小猴子把买来的水果分装在盘子里,准备招待客人吧。

2、瞧,小猴子买来了什么水果?一共有多少个?(10个)现在咱们就帮它把这些桔子平均分一分吧。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请组长记录结果。

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交流摆法,并说说怎样列示。(板书)。

4、观察这些分法,你能给分分类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后有剩余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6、你们能说说什么是“余数”吗?指出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分别是几。

7、介绍读法。指名读、齐读。

(学生参与了探究的过程,这会对他们理解余数的概念给予很大的帮助。)。

(二)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1、想想刚才你们分桔子的经过,再看看这几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有剩余吗?

剩下的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了?剩余几个就不能再分了,跟哪个数比比就知道了?记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余数比除数大或等于余数行吗,为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加深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三页练一练1题、2题。(巩固基本概念)。

2、拓展练习: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几?

四、归纳:谈本节课收获。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五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六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使同学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同学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谈话: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的,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同学出题,教师回答)。

激趣: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吗?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能像老师那样,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提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借助直观,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算法。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盘,还剩()个。

要求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同学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在全班交流。

同学中可能出现以下的方法:

(1)摆一摆。用7个圆片代替桃分一分,每份3个,分成2份,还剩1个。

(2)画一画。

(3)估一估。假如放1盘,就分掉了3个;假如放2盘,就分掉了6个;假如放3盘,需要9个桃。现在只有7个桃,不够放3盘,只能放2盘,还剩1个。

(4)用口诀。想7里面最多有几个3。二三得六,7里面最多有2个3,商是2,可以分2盘,还剩1个。

比较:上面的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注意引导同学用口诀试商,算出结果)。

2.用竖式进行计算。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分桃的活动知道了7÷3的结果,那么用竖式怎样计算7÷3呢?请同桌议一议,也可以试着做一做。

同学试做后,组织交流,并作如下引导:

(1)7÷3商是几?怎样很快找到商2的?(想7里面最多有几个3)。

(2)7的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3)余数是几?你是怎么算出来的?“1”表示什么?

三、发挥想象,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1.出示“试一试”:13个气球,有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提问:怎样列式计算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呢?

再问:你能用竖式算出结果吗?试一试。

同学独立完成竖式,并组织交流。(结合同学交流板书竖式)。

2.提问:假如增加1个气球,想一想,现在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根据同学回答,得出结果:14÷4=3……2(个)。

提问:再增加1个气球,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根据同学回答,得出结果:15÷4=3……3(个)。

3.引导:13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1个;14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2个;15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3个。(语速加快)那么16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余几个?(同学会脱口而出,每人分3个,余4个,但一些同学会想到“16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4个,正好分完”)。

讨论:余数到底是几?为什么余数不能是4?(剩下的'4个气球每人还可以再分1个)。

4.提问:假如把这些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你认为余数最大是几?为什么?

小结并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联系情境,掌握除法试商的方法。

1.改错。

出示题目:哪只小动物算得对?为什么?

(1)同桌同学讨论哪个小动物算得对?为什么?哪个小动物算错了?错在哪儿?

同学一一指出小狗、小猫、小猴的计算错误,并说明正确的算法。

(2)小熊是怎样想到商是6的?假如商5行吗?为什么?假如商是7呢?

通过交流,明确: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想“37里面最多有几个6”。

2.利用乘法口诀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五、解决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1.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略)。

2.解决课始情境中的问题。

谈话:现在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球的颜色吗?(引导同学体会这些彩球按红、黄、蓝3种颜色为一组排列,我们只要将彩球的号码除以3,余数是几,就是一组中的第几种颜色)。

同学在小组内尝试进行猜彩球颜色的游戏。

提问:假如彩球的颜色再增加一种橙色,同学们会猜吗?试一试。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称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习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

(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平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练习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一些应该有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如:数小棒的游戏、有趣的验评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探究“合作激励”教学模式,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八

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

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学生自由说。

对,这个剩下的1就叫作余数。板书:余数。

这个算式(在算式下划红线,单位名称不划出)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我一起读一读,再齐读。

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指2人读)。

这个1叫作什么?

生:这个1叫作余数。

根据刚才分的结果,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

生:10除以3等于3余1在这里就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每人分4枝,每人分6枝,也都有剩余,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好的把书上第2页试一试中的除法算式填写完整(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题目)。请一个同学填在小黑板上。

都填好了吧,我们来看××同学填写的,填得对不对?

谁来把第1题读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第2题谁来读?表示什么意思?

指第一个除法算式,谁来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二个算式的除数是几?商呢?余数是几?

3、揭示课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对!这三个除法算式都有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练习。

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先看想想做做第1题。

小黑板出示第1小题。

师读:8个圆,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还剩()个。

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摆一摆,再把摆的结果填在括号里,并且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三、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十

9.…..()验算:

().…..220.…..()。

18.…..()。

2.…..()。

验算方法小结:

二、计算下面各题。

30÷5=31÷5=32÷533÷5=34÷5=。

35÷5=36÷5=37÷5=38÷5=。

三、填空:(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答案吗)。

35÷()=()……3。

()÷8=()……()。

四、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学习内容:

教材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

预设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难点:

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来描绘物体所在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具、学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预设流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你能说说哪边是。

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5、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作业。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十一

练习内容:

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

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4×7-28=34-5×6=4×8-24=。

2、在()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49÷632÷5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2)33÷7=5…………2()。

(3)63÷8=7…………7()。

(4)5×6+4=34。

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略)。

三、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四、下课。

教学反思: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十二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例1是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摆花盆活动入手,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及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例2是在学生已经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完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例3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4是借助于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例2和例3,其重点是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表示方法。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这节课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一个典型课例,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编者的意图和课标的理念,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本课作了精心的设计。

首先,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什么样的情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不会繁杂混乱、喧宾夺主,冲淡课的数学味?我们联想到学生刚刚参加的旅游活动中,就有许多富有针对性的有余数问题,既贴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于是选择了旅游这一情境,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到整堂课的始终。

其次,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并不是一张白纸,独特的想法可以张扬学生个性,多样化的思路可以拓宽学生思维,这是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的多样化思想。但是,我们不应只停留于对不同方法的片面追求,而应在拓宽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因此,我们在让学生表达有余数的现象时设计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结果表示出来(实在想不出的可以用信封中的圆片来代替),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余数除法在数学中的一般表达形式。

再次,例3的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单纯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也很简单,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数学规律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机械记忆层面,有时不但会使学生在用规律过程中创造性不够,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对规律的记忆和应用水平。而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规律的发现与抽象过程,亲身体验规律的论证与概括过程,学生不仅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还会促进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实践,把突出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过程性知识”的特点。因此,这一环节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认知冲突,并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归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问题。

教学流程:

一、解读问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上次三四年级的同学去旅游,当中就有许多数学问题。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旅游日记,大家请看:

11月18日晴。

想想看,这些女同学可以分为几组?

2、反馈,小结。

二、探究意义。

1、如果这次参加的女同学不是15人,而是16人,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结果表示出来。(提示:实在想不出的可以用信封中的圆片来代替)。

2、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解决。

3、全班反馈: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重点理解横竖式的表示方式及每一步的含义。

4、起名:你能给多出来的数给起个名吗?

5、板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探索规律。

1、设置冲突:如果参加的女同学是17、18、19人呢,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观察质疑:那么,(师板,连贯成一串对比算式):

16÷5=3(个)……1(个)。

17÷5=3(个)……2(个)。

18÷5=3(个)……3(个)。

19÷5=3(个)……4(个)(设置冲突让生自己发现)。

20÷5=3(个)……5(个)。

21÷5=3(个)……6(个)。

22÷5=3(个)……7(个)……。

学生:(当20÷5时,商是4……)。

3、发现规律: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生观察、交流)。

4、全班反馈,得出规律:余数除数。

5、即时练习:(1)如果除数不是5,而是……余数会是几?

(2)51页及52页做一做。

四、看书质疑。

五、解决问题。

我们继续来看刚才的日记:车行驶在路上,导游姐姐还出了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来考我们大家,答对的还有奖品。(模拟出题并兑现小奖品)。

问题是这样的:

1、有1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人,结果怎样?

4、导游姐姐还跟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智摘超级大苹果:(略)。

六、全课小结。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课本第22页例3。

教学目标: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74×4=29652×7=364。

296÷4=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除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284÷4=350÷7=。

16÷4=14÷7=。

296÷4=36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39。

6238。

18。

58。

54。

4

238÷6=39……4。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

156÷3434÷8605÷5863÷7。

2.计算。

176÷2456÷4。

381÷3495÷5。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十四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读“嫩绿、欣赏、葱葱茏茏、挡住、浸在”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

4.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十五

教学内容:

第10页信息图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形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投影出示:口算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578507648。

416729469。

2、看图填算式。

(1)94=(盘)(个)。

92=(个)(个)。

203=(个)(个)。

206=(束)(个)。

(2)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

二、教学:我学会了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先自己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对自己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先回想学过的知识,在根据要求思考题目)。

(1)二年级有46个学生来看足球赛,至少需要乘几辆车?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鼓励学生说一说)。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有46人每辆车限乘8人。

468=5(辆)6(人)需要6辆车。

(2)50元最多能买多少张c区的票?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鼓励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3)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鼓励学生从多具角度进行观察,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三、作业设计。

将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板书设计:

丰收园。

(积极、合作、会想、会问、会用)。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68÷498÷7。

864÷4936÷2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4.请同学们把刚才你摆的图形的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5.练习,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十八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方法准备。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铺垫。

1.卡片出示,口答:()里最大能填几:。

3×()244×()377×()59。

()×211()×640()×538。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和齐练)。

二、教学例3个人二度备课与即时反思。

探究“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1、出示例3。

2、列式计算,完成在答题卡上。

21÷5=4(组)……1(人)。

22÷5=4(组)……2(人)。

23÷5=4(组)……3(人)。

24÷5=4(组)……4(人)。

25÷5=5(组)。

26÷5=5(组)……1(人)。

27÷5=5(组)……2(人)。

28÷5=5(组)……3(人)。

29÷5=5(组)……4(人)。

30÷5=6(组)。

31÷5=6(组)……1(人)。

32÷5=6(组)……2(人)。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看看能发现什么?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5、组织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比除数小。

6、验证规律。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都是余数比除数小呢?请你们任意写出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验证一下。

小组内交流验证结果。

三、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课件出示第1题。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1)出示教材53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3)选择一种装法,计算出结果。

(4)引导学生思考:你还想一袋里装几个?按你的想法,列式计算出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1)卡片出示第3题。

(2)引导学生说出卡片上最大能填几,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整体反思。

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师改变过去直接教学竖式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尝试写出除法的竖式,由于受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很多学生是仿照加、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的书写格式来写,这是很正常的。教师注意适时点拨,让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评价,从而不断地调整算式的写法,逐步地达到规范。这不仅体现了优化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还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逐步培养她么善于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小棒成为教学的载体,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反复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从而认识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由特殊到一般,并在头脑中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十九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每个单元数学知识信息呈现的“窗口”,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丰富和背景资源。本单元的“主题图”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场景,呈现了“用盆花布置校园”、“篮球比赛”、“跳绳活动”等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这部分知识的亲切感。同时,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购书、郊游、买花等等,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2.创设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图片、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内容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且形式多样。

教材应当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内容的设计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弹性。本单元教材选取每个学生都熟悉的素材来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在教学素材的组合上,既充分考虑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呈现方式的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同时又照顾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需要,使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突破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2xxxx年10月。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教案设计(优秀20篇)篇二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4.请同学们把刚才你摆的图形的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5.练习,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度上半学期班级工作总结(模板17篇)

    班级工作总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提炼出的经验教训对于班级的发展至关重要。接下来,大家可以一起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班级工作总结范文。总结是把一定阶段

    三年级上单元西师大版蘑菇伞大全(19篇)

    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人愿意去阅读和思考,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今天,老师让我们玩一个心理游戏。

    六一儿童节(优秀19篇)

    优秀作文的句式要多样化,令人眼前一亮,让人意犹未尽。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资料,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示。的晚上,我去佳世客二楼的美食广场参加了xx

    九年级班务工作计划九年级下学期班务计划(通用17篇)

    学期工作计划是我们规划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依据,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和任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期工作计划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启发。

    新教师学习高效课堂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育教学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教师心得7:通过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我拓宽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面。聆听了孟国泰教

    护士个人述职报告示例(专业17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可以让上级了解到我们的工作进展和成绩。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进步述职报告实例,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随着年终的到来意

    高一地理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精选14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文件。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体艺组第二学期工作计划(优秀19篇)

    一个系统而周密的学期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学习和工作,提高效率和成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人士的学期工作计划,或许能从中汲取一些经验和智慧。

    工程部廉洁承诺书(汇总23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范文范本,挖掘它们中蕴含的写作奥秘和精髓。工程项目名称:工程项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的计划书(汇总16篇)

    撰写计划书需要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确保每一项计划都具备前后衔接和内在的一致性。参考别人的计划书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编写计划书的要点和结构。新的一学期又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