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通用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曼珠2023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一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进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学徒制是产学研相互融合的结果,也目前国际职业 教育 发展中关键的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高职教育阶段重要的专业之一,在我国旅游行业一片大好的前景下,基于学徒制教学模式,加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概述

作为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就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以提升学生现代化职业技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学徒制流行于欧洲地区,从2014年开始才逐渐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开展。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需要开展联合培养、校企合作等,对学生实施双重管理和教育。学生在接收职业教育过程中,不仅是在校学生,更是学徒工。这种教学培养模式,更加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还能够对优化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在我国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服务技能等,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 社会实践 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现代学徒制的出现,符合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技能培训,是时代发展过程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与其他高职专业课程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属于隐形的服务行业,对 文化 素质、服务意识等要求更加严格,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旅游企业在选择人才过程中,需要从服务技能、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工作 经验 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应聘者。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这一特点,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加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改革显得很有必要。通过现代学徒制中教师与师傅的传帮带,帮助学生更好的联系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现阶段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办法,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还存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设施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对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三、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一)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和旅游行业一起构建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机制,教学团队组成部门包括旅游企业的师傅、高职院校教师以及专兼职教学人员等,负责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需要经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这种螺旋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首先在学校由专业教师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进入企业中由师傅指导,回到学校后进行继续学习,最后在进行实习过程。经过这种现代学徒制螺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 毕业 生在毕业后自身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经验,养成了养好的职业习惯等,对提高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拟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单位需要根据旅游行业职业发展对人才在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以及教学任务等明确定位,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等,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中的各种资源,构建各个教学培养模块等,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为目标。

(三)共同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

校企合作单位从职业工作岗位任务着手,根据国家相关职业考核标准等,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加强对适应现代化学徒制的专业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中,需要明确人才素质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和旅游企业一起,对整个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为课程实际运行提供依据。

(四)高校和合作企业一同制定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为了能够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尽快的了解各个服务环节对能力、素质等的需要,同时熟悉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等,认真分析旅游企业各个岗位中对管理技巧、 接待礼仪 、岗位任务等续期,制定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式,通过考核评价的引导,让学生更快的熟悉这些技能,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专业技能。

(五)加强教学评价模式改革

根据旅游职业认证考试标准、岗位晋升标准等,构建有效合理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应该与旅游企业一起,制定明确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等,告别传统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模式,注重对学生全面能力的考核。在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中,师傅也可以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将评价分为几个重要的部分,根据每一个部分的重要程度划分权重等,几个部分的综合就是学生的评分。

(六)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合理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等,积极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等。

四、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建立有效的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课堂 教学 方法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是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知识体系,切实贯彻实施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情境项目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八大课堂情境项目的设计与组织,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学习理论;课堂情境项目;“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

课程知识的获取途径可以分为“教”与“学”两个双向过程,其中的“教”带有更多的被动含义,而“学”则更强调主观能动性。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教”“学”是互动互促的两个环节,两者不可偏废。旅游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特别是在导游、规划、酒店、礼仪等各个课程教学中更应强调师生的互动,而要达到互动融通则可以通过课堂情境项目训练和课外实践锻炼等具体方式实现这一目的。目前有相当多的学习特别注重课外实践锻炼,但对于课堂教学则关注较少,故本文主要探讨基于情境学习的“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课程中的课堂模拟项目训练的设计与组织问题。

一、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情境理论(situativitytheory)和情境学习(situatedlearning)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1,2]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情境学习两条学习原理: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情境学习理论的兴起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三种教学模式。[3]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创设了与其专业课目相应的教育方式,如在学校里设置作坊、厨房、温室、花园,把他们作为教室;在真实世界中进行角色扮演,如进行军事训练;开展实地考察旅行,如考古挖掘、在外国文化中进行参与性观察等;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工作培训;在体育、音乐、艺术表演的实际情境中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等等。

二、情境项目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情境学习理论实际上已经在许多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军事领域内的模拟仿真,就是在军事方面进行建模,然后利用仿真的技术进行模拟战局、战略、战术的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相关专业中广泛应用的沙盘模拟训练系统,更是将情境理论应用到了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目前在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中,情境学习理论仅在导游课程中得到了较多的运用,部分研究者还特别总结了该种方法的具体应用成果。[4,5]对于旅游规划课程而言,切实贯彻实施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情境项目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社会工作的迫切需求,实现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

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十年的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全国各层次旅游院校共招生万人,其中本科层次招生达到53386人。然而,超大规模的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却并没有被社会所认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各部门的头等大事。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本科层次)则几乎是为社会所抛弃,行业就业率仅为20%左右。我们不排除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许多企业或单位的管理者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不认可,从学生到职员要有一个很长的过渡阶段,而这需要企业或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培训教育。有鉴于此,高校必须重要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当前的社会 热点 焦点问题,将企业或单位的需求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为实现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而努力工作。

(二)学生群体的锻炼需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新途径

在大学期间,学生基本上是过着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成为数年大学生活的最全面的印象。目前,有相当多的学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学校各社团或社会兼职工作,但大部分的事务与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不仅不能有效地推进专业学习,反而是将专业学习作为一种负累。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群体的专业锻炼需求。本人曾在课堂上询问全班学生,到过滕王阁景区的不到20%,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因持有导游证而免费游玩的。许多学生都明确说如果老师或学校如能组织景区、宾馆、旅行社等实训活动,他们非常愿意参与。有据于此,许多学校也组织了较长时间的实习实训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学校、所有院系、所有课程都能有时间进行课外集中式的实习实训活动,如江西 财经 大学的学分制和二专制对课外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制度。为此,如能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有效地利用短短的课堂时间,将课程知识点与情境项目训练结合起来,相信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师能力的充分展现,推动教师全面统筹的新方向

在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下,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教师,往往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不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也就不能去创新知识,更不能达到提升自我的目标。目前专职教师的能力总体上可以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三个方面,由于教师个体间的差异以及某些学科专业方面的不同,教师能力往往有所倚重。但在旅游管理专业方面,我们现在则越来越强调双师型甚至是三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只能在课堂上站上45分钟,更重要的是在40分钟内能将自己的社会实践和科研成果转移传导到课堂上,并将在课堂上的新思考再次融入社会实践和科研探索。课堂情境的设置需要我们主动学习,特别是能将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某些案例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完整地展示出来,而这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更是对课堂组织和课外阅历的考验。

(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新发展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该从单一型走向多样化,要能在大学课堂上就初步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技巧。目前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多,许多高校也都纷纷提出了多种改革举措,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企业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辽宁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双体系”模式,江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三环四段五联动”模式,等等。有些高校还据此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如天津商业大学的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湖北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从目前各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来看,实践教学都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课堂作为进入真正社会实践的起步环节,模拟项目教学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新发展的起始一环。

三、“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课程情境项目训练的设计与组织

“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知识体系。但胡海胜: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情境项目设计从目前来看,本门课程由于存在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等问题,导致学生上课的热情不高,有一定的大学情绪。针对此类问题,本人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了课堂模拟项目训练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情境项目设计

根据课程的内容安排,我们编排设计了一个综合测试项目、八个重点课堂情境项目,综合测试项目是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校园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课堂情境项目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八个方面的情境式模拟项目,包括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 营销策划 、旅游产品体系设计、旅游项目策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可行性研究和景区门票管理。总体来看,在课程所有内容中,除概念体系、理论方法、研究回顾三部分不好直接设计与其相对应的项目外,在营销策划、主题定位、功能分区、项目创意、景区管理等主体内容方面可以更好地设计相关的模拟项目,而这也正是本门课程最为核心的内容。除以上八个项目外,在课堂上我们还穿插了一些小的情境项目训练,如南昌市的主题 口号 、景区名称命名、旅游厕所智慧化设计等。

(二)情境项目组织

情境项目的组织过程遵循了提出问题—初步分析问题—重点分析问题—回顾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程序,具体组织过程见图1。作为江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时长是48课时,每周3节连续上课,主要是安排在下午或晚上。考虑到叙述的方便及针对性,我们以下午课程为讨论对象。由于是下午2点开始上课,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刚睡醒或者是会打瞌睡的同学。针对这种具体情况,我一般是在开课时就将模拟项目的要求告知同学,大约用时5分钟,以使同学们能进入模拟项目的环境中,而通过他们要具体去参与的方式,也可以激起他们的能动性而不致听课时毫无目标。在接下来的20分钟,我会快速地将本周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梳理一遍,其中特别是要强调与情境项目高度关联的某些知识要点。在第一节课下课后,可以通过走入学生之间与他们聊天的方式,获取他们对该情境项目的初步认知想法,也同时可以为接下来的具体安排予以重新考虑。在第二节课,我将根据情境项目的具体内容,安排个人思考和团体研讨两个环节,个人思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然后再随机组成由3-5个人组成的小团队中继续讨论,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经过个人思考和团体研讨两个环节后,再用5分钟在纸上写下他们的具体构思。在剩下的15分钟,我会邀请若干团体上台汇报他们的构思,由师生共同点评,特别是要让其他团队成员来点评,激发相互间的创意思潮。如果15分钟还不够的话,一般会顺延到课间休息时间和第三节课的前30分钟左右。在第三节课的剩余10分钟内,我会再重新将第一节课所提的课程内容再度重点“回炉”,详细阐述其中的原理和方法,让有问题的同学提问并回答。在最后的5分钟内,我将总结该项目和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预习下一章节内容。

(三)情境项目考核

为提高学生参与情境项目学习的积极性,本门课程的考核体系也做了重大改革,由原来课程考试更改为课程综合测试,即原来的总成绩=最终考试成绩占比80%+平时成绩占比20%,更改为总成绩=课堂情境项目占比50%+综合测试项目占比30%+出勤效率占比10%+课外互动占比10%,重点突出课堂情境项目参与、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在每次课堂讨论过程中,均由教师和课程助手详细记录参与过程,实现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课堂情境项目训练是“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一次尝试,从目前进行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对旅游规划和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不过,受制于教师水平以及课堂时间、教学设备等限制,该教学方法仍然要与课外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如果能通过建立旅游景区实训实践基地,将课堂放在实景地教学,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二

本论文的研究源于中国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现实之需,意在探讨留学生如何在与本文化有着较大文化距离的异文化环境中提高跨文化能力.本论文以跨文化学习理论为纲,以人际距离理论为目,通过回收的近300份调查问卷和对14名留学生的两次追踪访谈对留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对人际距离的适应与学习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和量化与质化分析,挖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过程中人际交往的积极与消极体验的深层次原因,从学术角度实施对这一群体的指导与关怀.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束语、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

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立题和相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确立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材料来源.

在第一章,我们以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社会语言学等领域关于人际距离的论述为基础,讨论人际距离五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文化距离、社会距离、心理距离、语用距离和身体距离)及其关系,建立我们的人际距离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人际距离的重要属性和主要功能,然后从非言语层面和言语层面讨论了人际距离几种主要的体现与调节方式.最后,我们将人际距离理论与“权势”/“平等”原则和礼貌原则加以比较,认为:距离理论对人际交际行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从某种程度而言它是人类交际行为的一种更本源的解释体系.

第二章重点探讨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跨文化学习理论.通过对跨文化研究中三个核心概念(跨文化性、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态度)的探讨,我们认为:跨文化性是跨文化学习的基础和出发点,而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学习的目标和结果,跨文化态度则是保证成功有效的跨文化学习并获得跨文化能力的前提.真正的跨文化学习除了需要理解异文化的取向体系外,还需要反观本文化的取向体系,在两种文化的相互观照中提高跨文化能力.

第三章和第四章为实证研究部分.在第三章里,我们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生活世界”概念出发,以第一章所建立的人际距离理论为依托设计调查问卷,分别考察了生活在中、德两个生活世界的不同场景中的近300名中国学生的人际距离观念与行为,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与检验,重点从体距行为、体触行为以及姓名称谓和称呼代词等方面对中国学生在中、德两种文化环境中的非言语层面和言语层面的人际距离观念和行为作了比较与讨论.我们发现,在中国留学生经常接触的环境与场合,跨文化学习效果明显,其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程度比较大,而且这种改变是趋向于异文化标准,而在他们比较生疏的情境,其观念与行为方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仍然趋向于本文化的标准,跨文化性在这里更多地体现出负面影响.在影响留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诸因素中,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是造成留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兴趣爱好差异和社会地位差异,相比之下,年龄、性别、宗xxx别、专业行业及政治观点等方面的差异对留学生的人际交往影响不大.

在第四章,我们结合人际距离理论、跨文化学习理论,通过访谈法与建构法对14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文化环境中对人际距离的认识与学习过程作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质化分析.通过个案分析和综合比较我们发现,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建立的主观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不管这种变化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都是跨文化学习的结果.跨文化学习方案并不是建立在现有的关于异文化的单一信息之上,而是还需要异文化的语境.但是仅仅将学生置于异国他乡也并不能使他们快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学习并从而获得跨文化能力.从本研究的角度和结果来看,跨文化学习应当成为德语教学和德语培训的核心,所以我们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对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文化中克服文化距离、社会距离所造成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适应异文化环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我们对整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指出本论文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意义,并指出本论文的局限和尚待今后研究的方面.

总结本论文的研究,我们认为,跨文化学习是以本文化中的经验为基础,在经历异文化环境中的差异过程中提高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人际距离理论可以为我们的跨文化学习与培训提供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本论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创新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在本论文中以前人在各学科领域关于距离现象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检验为基础,尝试建立一个系统的人际距离理论.并通过与“权势”/“平等”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对比,认为距离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我们使用距离原则来解释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的人际交往,在跨文化研究以及中国留学生研究领域均属初次尝试.

(二)在对跨文化学习理论的探讨中,我们接受wierlacher及钱敏汝等关于跨文化性的理论观点,分别对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以发现留学生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积极与消极经验.我们论证了跨文化在跨文化学习中避免、化解和排除跨文化性负面影响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为学界关于跨文化性的探讨从另一角度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进一步充实了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三)从方法论上而言,在量化分析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在质化研究中,我们采用主观理论研究中的访谈和建构等方法.笔者认为,spss以及结构图等新工具的创新性尝试,能够为我们的跨文化研究提供有说服力的分析.

(四)通过对留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使本项研究的参与者对德国强调个体、重视距离的传统有一种主观上的准备,以避免进入异文化时产生文化休克.目前我国的留德人员培训主要局限于德语语言的培训,较少涉及中、德文化尤其是心理层面的差异.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们的留德人员培训和德语教学提供一种参考.而且,我们的讨论和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德国的高校管理部门和外事部门以及中国负责留学生工作的驻外机构提供一种参考,使他们对中国留学生的管理更加有的放矢.

该文是德语专业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德语专业引用文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三

摘 要: 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建设和完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相关的四个问题进行了逐一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真实体现。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毕业论文 实践环节 建设与完善

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一次运用各项知识和培养工作能力的综合技能训练,搞好这项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校外语系多年来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优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教学,探讨如何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一、毕业论文写作目的和意义

英语专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前已经修完《英语写作》1―3课程和论文写作课程,初步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为进一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必须开始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制定的《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写作的优劣直接决定学生毕业时能否被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首先,学生通过四年的英语系统学习,巩固了英语单词的各种意义、搭配、用法、词序,句子的定义、结构、种类和用法,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再加上毕业论文写作实践,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进一步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做好准备。其次,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和启发下,学生认真阅读文献,精心选题,广泛收集资料并反复修改初稿的过程中完成的。这里,除了体现导师的高超指导思想外,还能具体反映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整体素质,也能暴露出导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促使导师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再次,毕业论文是学生留给学校的一份特殊的精神财富。每届学生留下的毕业论文中不乏优秀之作,学校可以用它来启发教育后来的学生,丰富导师的教学内容,帮助导师分析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

二、毕业论文导师应具备的素质

毕业论文的撰写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而导师精心的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良好的导师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具体表现如下:一,由于论文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其最后成果是通过写作实践表现出来的,因此指导导师本身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和英语写作实践经验。二,论文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创新精神。不但要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而且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三,指导导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论文质量和研究态度。一个好的指导导师应该德才兼备,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怀偏见,必须注意尊重学生的劳动,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直到圆满完成论文指导任务。

三、毕业论文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导师的任务则是“导”,学生的任务是“写”。当指导论文写作时,导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一切潜能,使他们顺利地完成论文写作。然而通过多年论文指导我们发现,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一,学生选题不恰当;二,指导教师不负责;三,师生交流少;四,学生剽窃他人成果现象严重;五,学生写作论文时间没有保证。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指导论文时要狠抓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毕业论文任务布置提前进行。通过协商,我们将原计划四年级下学期开始的论文工作提前到四年级上学期安排,这样导师和学生就会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接触和交流,尽可能提前保质保量将论文的选题确定下来,并根据老师的安排,认真收集相关资料,并仔细研读,做好读书笔记,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任务。

第二,审定好论文题目。我们知道选好论文题目是关键,英语专业论文的方向有很多,如国际商务、英语教育教学、英语语言学、英汉翻译和翻译理论、中西文化、法律和英语国家文学等。因此,导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方向,通过反复讨论确定选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小和过旧。

第三,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论文的具体写作进度和计划,时间安排科学,并确保定期检查和督促他们按照各时间极点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应的任务,以配合学校对论文工作的分期检查。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四

旅游政策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旅游政策在空间层面的效应是旅游政策有效调控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政策设计与配置的有效性、适用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政策的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镜泊湖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如何做强、做大镜泊湖旅游产业经济,以此来推动牡丹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做为每一名牡丹江市民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镜泊湖旅游资源现状的分析,找出矛盾的所在,将镜泊湖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到位,得出解决的办法,力争把镜泊湖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通过镜泊湖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泊湖;旅游;产业;研究

旅游业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新兴产业”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与传统产业相比,它具有产业能耗低、环境污染小、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员、产业关联度高、创造附加值能力强的优势。镜泊湖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名地,如何加快镜泊湖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利用开发好现有的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造福牡丹江市人民,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镜泊湖旅游资源简介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南部巍峨秀美的群山环抱之中,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其吊水楼瀑布是国内三大著名瀑布之一。1980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9月被中央文明委、_、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风景旅游示范点。

景区总面积为1214平方公里,其风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镜泊湖游览区,展现百里长湖的奇观胜景;二是火山口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展现丰富的地下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神奇壮美的火山熔岩洞景观,三是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展现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纯朴自然的镜泊湖,岛湾错落,峰峦叠翠,景色清秀,古迹隐约,尽揽春花、夏水、秋叶、冬雪于一湖,令人惊叹神往,流连忘返。

二、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拉动牡丹江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很强的产业,它涉及到“行、游、住、食、购、娱”各个方面,将镜泊湖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势必会增加牡丹江市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全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服务等行业将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对于安置牡丹江市下岗就业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散就业压办,稳定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打造镜泊湖旅游名地的过程其实就是打造一个城市品牌的过程。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功能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充分改善城市人民环境和服务等软硬件设施,为游客展现一座现代化的文明旅游城市,使旅游者对牡丹江市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对于提升牡丹江市城市品味,打造国家级风景园林城市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镜泊湖旅游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划交叉,难以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由于景区内的行政区划隶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各个系统都以景区资源为依托,在各自区域内进行规划建设,乱批乱建现象十分普遍,景区内现已建成各类宾馆、疗养院、培训中心的建筑140多处,出现了几个职能相同的部门同在景区内实施同一内容的行政管理现象,破坏了景区规划的统一性。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五

摘要:俄语写作对于俄语专业学生来说是较难掌握的一门专业课。俄语写作水平的高低体现出一个人的俄语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师水平、授课方式方法以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但是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有好的写作教材及相适合的课程设置。论文就写作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置展开探讨,与同行们共勉。

关键词:俄语写作;俄语综合能力;教材编写;课程设置

1.引言

我们通常所说的写作其实就是作文(c o q h h e h m e),即利用文字清楚而完整地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印象或某一问题的意见。作文是书面语训练的最高形式,是运用语言能力的综合锻炼,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方式,一些俄语专业高等院校都设置有写作课程。但是,现今我国公开出版的俄语写作教材及相关指导性书籍数量不多,可供俄语专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参考的实用性教材更少,并且各种写作书籍编写的出发点不同,内容偏重点也不同,一些书籍在写作的语料、范文内容都有所更新。但是,俄语专业学生写作教学都具有一定的缺点,表现为:一、书籍中绝大部分内容是收集的相关语言材料,即偏重于写作实际例证的学习和模仿练习,但是相关的写作理论阐述较为缺乏;二、书上的内容对俄语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或偏浅或偏深,针对对象不太明确;三、结构缺乏系统性或系统性不明朗。写作教材的编写不能单单简单地练习写作,更重要的是学生习作时的一种常规性和惯式训练的积累过程,即教会学生写作技巧和培养学生对词、句、篇章乃至整篇作文的循序渐进的写作积累能力,以此达到俄语实践能力,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两方面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试图探索一种《俄语写作》基础教材编写的新模式。现将初步构思和设想的可行性介绍如下。

2.《俄语写作》基础教材适用的学期和对象

试将《俄语写作》基础教材编著两册,试分别设置于俄语本科专业第四和第五学期的教学使用。设置在这两个学期是因为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的俄语学习后,已基本掌握了俄语词法和句法知识,掌握了俄语的词形变化和3000个俄语积极词汇,其中熟练掌握2200个左右,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经过《基础俄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经过了改写课文、以第三人称口吻复述课文大意、仿照课文写作等方面的训练。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各环节的指导,教授学生如何从拼写、标点符号、词汇、句子、段落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最终加强学生对书面语言的语感,提高学生笔语连贯表达能力。

3.《俄语写作》基础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和主体思路

试将《俄语写作》这门课程以俄文为主要语言撰写,主要讲解和写作有关的概念及理论知识,涵盖相关词法、句法、修辞知识和篇章结构知识,相关积极词语的意义及运用,涉及俄罗斯国情文化知识、文史知识、语体知识等等,篇幅不宜过长,应本着深入浅出、难易程度适中的原则,挑选精简的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信心和产生阅读兴趣。通过俄文专业知识的强行输入,迫使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自主查资料学习的习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俄语写作》教材编写思路为:一、重基础。编写应从最基本的词汇、句子、词序、段落等入手,按照写作的规律对学生已掌握的俄语知识进行梳理和补充,在打牢基础之后再进行不同文体篇章等方面写作内容的编写。二、重实用。学员经过近两年的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俄语基础,但是俄语写作能力却相对较弱,所以,课程教学中的任何理论讲解都应能落脚在实用之上,即应使学员能够在语言实践中找到相对的理论指导,再逐步落到具体的实例写作上。同时,出于实用的考虑,编写时应注意到各种最新语料收集,尤其是大量的句套子、常用语和写作套路。三、重系统性。按照词汇、句子、段落、篇章、文体的顺序逐步编写《俄语写作》教材,其中应讲解文章主题、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选词等相关习作知识。适用于整个编写过程的主体红线为:词――词间关系――简单句――句际联系――段落――段际联系――篇章――不同体裁的写作。四、重点指出中国式俄语(k n t a n 3 m)错误。由于学生写作时习惯于先用汉语思维,再用俄语写出,故特别容易犯中国式俄语写作错误。学生自己很难察觉这类错误,因此,编者应该将易出现的错误编写在《俄语写作》教材中的每一章节,供学习者参考,以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这也是整个俄语写作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4.《俄语写作》基础教材编写涵盖的具体内容及课时设置

《俄语写作》基础教材编写涵盖的内容和课时设置可以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书面语写作基础技巧讲解,包括俄语标点符号的使用;大小写、简写、缩略语的使用;段落划分:连词成句;改错;选词;词序;造句;复合句、段落的写作,20学时;第二单元为日常实用文的写作,包括书信(信封的格式,信瓤的格式,信的开头、正文和结尾写作),便条,简讯,评论,讲演稿,通知,声明,申请,证明,邀请函,履历表,摘要,论文的写作等,18学时;第三单元是各种作文的结构、修辞、语体知识的讲解,14学时:第四单元是描写、叙述和议论类作文写作方法的理论阐释和习作练习,24学时。其中第一、二单元设置于大学第四学期讲授,38学时;第三、四单元设置于第五学期讲授,38学时。

5.使用《俄语写作》基础教材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展望

贯穿于两个学期的《俄语写作》基础教材应使学生达到掌握包括积极词语、格式用语在内的700个词语,其中熟练掌握550个。掌握格式要求、写作技巧、常用手段、修辞特点、写作原则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作相关类别的文章。使用此教材后第四学期结束时,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主要笔语技巧和写作原则,熟悉中国人使用俄语写作易犯的主要错误并具有改正这些错误的能力,能够独立写作语句通顺、逻辑严密、可表情达意的短文:使用此教材后第五学期结束时,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各类作文的格式要求、修辞特点、写作原则,并能够独立写作200-400词左右的、合乎要求的、相关类别的文章。通过学习后,学员应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使用俄语进行思维的习惯,最终提高俄语语言综合实践能力。

6.结语

俄语写作是个长期培养和练习的过程,也是具备俄语综合能力的一种最直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一本较好的《俄语写作》基础教材外加合理的课程设置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后掌握这种技能,以适应现代市场对俄语复合型人才和尖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唐松波.《俄语修辞与作文常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