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学反思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飞雪诗两首教学反思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诗两首教学反思篇一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2.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4.关于《醉花阴》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5.关于《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

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受到了哪些社会变迁、个人遭际的影响?

【明确】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兼通文史,母亲王氏也能文。李清照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作学生。他们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建炎元年(1127)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于绍兴(1151)在临安去世。-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就分别展现了她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生活内容和心灵世界。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明确】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明确】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之时,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是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这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诗两首教学反思篇二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两词的共同之处是:

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一“奇”。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词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误入藕花深处”的处境,以致慌乱击桨,“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设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争”字,则刻画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昨夜雨疏风骤”却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试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此词用词造句最大的特点在于“奇”。

其一,词中对话写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省略了问语的具体内容)这里“一问”、“一答”、“一驳”各句语气均有不同,流露着女主人和侍女不同的心情神态,十分传神。间接地表现出主人公的惜花之情,含蓄深蕴。与晚唐杜牧所写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是用语对比色彩强烈。如“雨疏”与“风骤”,以表现急风对花事的摧残;“浓睡”与“残酒”,以衬托借酒消愁的心情;“试问”与“却道”,看出女主人的心情急切而侍女却漫不经心,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绿肥”与“红瘦”,以表明绿暗红稀的暮春之景;词开始是水墨淡笔,结处用浓墨重彩,又有浓淡映衬之妙。全篇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态的强烈对比,使读者对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三是结句“绿肥红瘦”。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色代物,极为新巧,把形容人的“肥、瘦”二字,用来描状海棠的叶茂花残,反脱俗而成奇美,用得惊险奇绝。且不说诗人采用拟人法来描写事物,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单说一个“瘦”字,就写得很含蓄。--不用数量化用语表现花的个体形态(多少),而用形象化用语(肥瘦),使得雨后叶子的肥硕,花瓣的凋零,宛然如见。肥瘦不仅表现了花叶整体的稀和密,多和少的内容对比,同时也表现出花与叶的个体形态,新颖别致地描绘出海棠花花衰叶茂的鲜明形象。“瘦“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含蓄)这一结句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王士祯认为,这一结句:“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花草蒙拾》),有学者因此称李清照为“绿肥红瘦居士”。

二、意境创造一“隐”,一“显”。

“常记溪亭日暮”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画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点明活动的时间、地点,亭子座落溪边,流水潺潺而过,时值黄昏,晚霞满天,水云之间,恍然如梦。而如此美景,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和欣赏,再美的景致也只是一种摆设,于是作者以“常记”二字入笔,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赏者的身份融进景中,这时候的意境便无限延伸,作者是独自一人从早到晚呢?还是同情人出外缱绻?令人遐思连篇,而“沉醉不知归路”又从“酒醉”发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恋忘返的被自然之景所陶醉的情致。何以“不知归路”呢?原来由于“兴尽”畅游,“沉醉”而迷途,本来是作者的“不知归路”,又演化成“舟入荷丛惊飞鸥鹭”的意境,读来特别耐人寻味。

“昨夜雨疏风骤”的意境创造则比较直白,作为一幕生活小剧,既有背景描写,又有形象刻画,既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又写了人物的对话,意境创造因此显得比较浅显明了,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节之奇,形象之生动丰富足见作者功力。“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浓睡”之后酒劲还是没退,整个意境画面,是直接以作者“伤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现,没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却给人以无穷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恋远方的情人吗?抑许还有……,这种想象空间一直可以延伸到后几句的对话,才能最终找到答案。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意境更是此词的一大特色。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句,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创造了一种新的意境。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

两首词在组材用语上极为讲究曲折,《蓼园词造》曾对此下过评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但两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乐观和闲情逸致,后者则有浓浓的伤感情绪。“常记溪亭日暮”随着画面的展现,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跌宕地流露出来:美酒胜景带来的“沉醉”和“兴尽”,日暮知返和“不知归路”所引起的不安,回舟择路时“误入藕池”所引起的焦灼,手忙脚乱连呼“争渡”时的慌乱无主,以及哗然的水声“惊起一滩鸥鹭”时的喜出望外。全词围绕晚归遣词造句,选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题积极,(一切均有陶醉生活,倾慕自然所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昨夜雨疏风骤”在选材上偏于凄冷场景,用词上感情色彩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故而伤感愁情甚浓。所谓“浓睡”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这一夜,词人不断放耳倾听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睡得并不安稳。后面“知否”的迭用,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问,而是具有丰富、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其中既有对侍女不关心花事的微责,又有对花事凋零衰败的痛惜,蕴积了主人公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的惋惜之情,或许还有伤春自伤备感青春流逝的愁情。词中女主人公口说“应是绿肥红瘦”答得巧妙,使人感到“应是”只是她对自然季节变化的客观认识,而大自然却是无情的,从多情的女主人公内心来说,她是多么不愿意大自然产生这种无情的变化啊!在“应是”的背后,正隐藏着这种理智与感情的矛盾,而就在这矛盾的心理活动中,女主人公的爱花之心与惜花之情被揭示出来。[叹惋痛惜之情](这种明写夜雨伤花,绿多红少,而暗写闺妇孤寂,红颜憔悴的技法,在宋词中是常见的。)

李清照是以写“愁”称著的女词人,而她的早期词作却写得新鲜活泼,极富乐观情趣,这可能与她的生活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早期词作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后期作品相当部分反映了她在国破夫亡之时的深愁悲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否属其后期作品尚无定论,但两词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容置疑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小令的题材并不新鲜,古已有之,而且不止一人写过,我们熟悉的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即是,李清照要写同样的题材,要想站住脚,要出新出奇,就必须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李词与孟诗虽有相同之处,但女词人表现的独具一格,有其独到的绝妙之笔。与孟诗之异在于:

1.从选材来说,李词与孟诗一样,都是截取了暮春时节、风雨过后、清晨睡起的一段思想活动来写的。不同的事,孟诗是“以声写春”--“啼鸟声”、“风雨声”、“落花声”,都是在状春之声;李词却是“以色写春”--“绿肥红瘦”,叶茂花残,是在描春之容。

2.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不尽相同:孟诗是写春天由困乏而入睡,“春眠不觉晓”;李词则是写因饮酒而入睡,“浓睡不消残酒”;后者似觉内容更丰富。

3.在表现心理活动方式上:孟诗侧重在“自我揭示”,诗里出现的,只是主人公自己,抒情性更强;李词则全靠白描,诗人把清晨睡起后与侍女的一段对话,原原本本地描述在读者面前,主人公在想什么(心理活动),就要通过对话去了解。“对话”表现出了两个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粗细的区别。虽是诗抒情诗,但其中有气候变化、有人物对话和感情变化,揭示了心理活动,又具有一定的叙事因素,是生活直写,表现了一个短暂的时间发展过程。这是孟诗所不能达到的。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

诗两首教学反思篇三

(“寻隐者不遇”和“所见”)教学反思: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备《所见》一课时,我在最后设计了“续编故事”这一环节,这和练习册上的一道拓展题不谋而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后,我决定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个讲故事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学古诗是很有趣的事。首先,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十分爱听故事,所以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就来讲故事、听故事,大家喜欢吗?”学生齐答:“喜欢!”接着,我出示教学挂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后编故事。我是这样启发的:“同学们,这是一幅画,这幅画画了一个故事,你们能讲讲吗?请仔细看这幅画,把这幅画所画的故事讲出来。这是大家的强项,相信大家一定能讲好的,我就等着听故事啦!”于是学生开始自己练习讲。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了两个人来讲。这两个人既把画面上的情景全讲了出来,而且还十分流利,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也许是我的启发起了作用。在表扬了一番后,学生想讲的兴致更浓了。紧接着,我引出了作者和诗题,我是这样说的:“清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来到乡间,正好看到了这一幕,就用诗把它记录了下来,题目叫《所见》。”我就介绍了诗人,开始学诗。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两人小组自学,效果很好,学生对诗句理解得很到位。最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通过看图和读诗已经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还没有讲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能发挥合理的想象,编下去吗?”学生开始轻轻地说,渐渐地声音大起来了,我知道学生已经进入了情景。不一会儿,有学生跃跃欲试了。我等几乎没有声音后请了五个学生讲,有的说蝉被牛的叫声惊跑了;有的说牧童很聪明,回家拿工具把蝉捉住了;有的说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蝉,结果吓跑了蝉;有的说蝉被牧童捉住后又放了。说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楚。我不禁感叹: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师去激发、培养。我还追问学生:“那你希望看到什么结果呢?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蝉逃走了,因为他们不想看到蝉被人捉住后的可怜样,希望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多么好的理由啊!我想:这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应该达到了。

诗两首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课前,我布置预习作业: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通过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诗两首教学反思篇五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到诗里去寻】

片断一:池塘与陂

师:通过预习你们都了解些什么?我们一句一句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第一句中“陂”就是池塘。

师:那“池塘”在这里是什么呢?两个池塘不是重复了吗?

学生一时发楞。

师:再读读这一句。(师跟着一起读,有意识地强调了一下“草”,学生顿时纷纷举手)

生:这里的“池塘”是堤岸的意思。(生将“堤”读成了ti)

生:因为这里说“草满池塘”,草长在堤岸上的。

师:有道理,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一行诗?

生:池塘的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水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片断二: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教学第一二行诗句之后

师: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傍晚。我从“山衔落日”看出。

师:对,那你们知道正是什么季节?

生不假思索:春天。

师笑:春天的草没那么茂盛。现在可是“草满池塘”。(那个学生吐了吐舌头)

生:我知道是“夏天”。

师:那为什么是“寒漪”?夏天可是很热的哦。

生:应该是秋天吧。

师:你们两正好中和一下,正是“夏末秋初”的时候。

(“夏末初秋”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这四个字没有简单的告诉,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提供的“线索”进行推理。让“夏末秋初”形象化。)

【用图画来解】

师:“草满池塘水满陂”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谁愿意来画一画?

一生上前板画。

师:谁能建议一下,草要画得怎样?

生:草长得很茂盛,要多画一点。

师:看来一个人是不够的,你愿意一起画吗?

生喜形于色。

更多的学生也想去画。

师:我们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一生读。(没有读出味)

师:草好像还不够多。

一生再读。

师:多一点了,可是还不够。(转过头对板画的学生)你们要加油,他们读不出可能就是你们画得不够茂盛哦。

生再读。齐读。

此时,黑板上学生已经完成。池塘周围长满了草。

师:读得好,画得也好。那“山衔落日浸寒漪”能不能画出来呀?

生:行!(生画。最后将一轮红日画在两山交界出,露出半个脑袋。

师:你为什么这么画?

生:因为这是落日,它渐渐西沉。

师指着板画:看看这时的青山和太阳像什么?

生:太阳像被青山含在嘴里。

师:“含”应该是看不出的。想想换个词。

生:叼在嘴里。

生:衔在嘴里。

生:一块肉。

师:不美。

生:像一颗红宝石。

师:好!

师:“山衔落日”画得不错,但“浸寒漪”可有点难度,怎么画?

生:在池水中画落日的倒影。

师:池水怎样?

生:池水要泛起细小的波纹。

师:那倒影应该怎样?

生:不是完整的影子。

师:是不是这样。(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师板画)

生:哇,是这样的。

师:水中红日的倒影像什么?

生:像红玉。

师:好,不过现在这块“红玉”被波纹打碎了。

生:像红纱巾。

师:真美!给人感觉柔柔的。

【在笛声中悟】

牧童晚归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牧童横坐在牛背上。

师:为什么要横坐着呢?

生:可以欣赏风景。

生:他在吹笛子。

师:哦,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师请一个竖笛组的同学拿出笛子,教室里清脆的笛声响起。学生发出惊叹。)

师:好听吗?可惜今天该同学没带笛谱,只能随意的吹上一段,不成调。诗中也有个词是不成调。

生:无腔。

师:从无腔的笛声中,你体会到牧童此时的心情了吗?

生:他很高兴。

生:很悠闲。

生:很自由自在,信口吹来。

师:对,成不成调已经不重要,牧童借着笛声表达自己愉快自在的心情。是吧?

生点头。

师:这仅仅是牧童的心情吗?

生思索:还是诗人雷震的心情。

生:还是我们每一同学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正读进诗里了。我们一起把这种情读出来。

生齐读全诗。(师拿起竹笛为生配乐。)

学生读完了,袅袅笛音缓缓结束,诗情在笛音中流淌。

【教后思】

古诗的学习往往会陷入“简单的告诉”之中。教师依仗的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诸如课课通等资料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古诗教学就在师生搬运标准答案的过程中进行。标准答案要不要?对于字词的准确理解肯定是要的,但决不该是简单的告诉。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进诗中,到诗中去寻去解去感去悟。

古诗含有丰富的意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古诗又是极具音韵节奏的美感,是一曲意蕴悠远的古曲。教学中以画配诗,画解意,以乐配诗,乐促情。营造浓浓的诗境,让学生入情入境领略诗之形、诗之蕴、诗之情。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