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词五首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念青松2023年诗词五首教学反思(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词五首教学反思篇一

围绕我负责的课题,在研究后期我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可是,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有的是好奇心和探求欲,但就是没有标准和立足点。为此,我拟定了三个小课题,通过一节指导课对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进行了激发和引导。特将这堂尝试课的成功之处作如下展示以求再思索再讨论。

一、点燃辩证思维的火把

上课之前,我抛了一个问题:前天课间休息,老师无意中听到有同学在讨论李商隐诗歌的清丽深情,今天我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下他的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学生很积极,口号式的喊出了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特质等因素。于是我把这个话题扩大化,要求学生用事例、事理来强化这种认识。有学生说道,我拿盛唐诗歌的大气、繁盛来举例吧。武则天当政时期,骆宾王为徐敬业作了篇《讨武曌檄》。武则天上朝的时候让别人把这个檄文撕下来念给她听,当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她认为这两句会对老百姓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真是击中要害了。就遗憾的说,骆宾王这样的人才,宰相竟然没有招他入阁,这是宰相之罪啊。这样的政治环境是宽松、平等的。还有开元盛世时,人民生活富足,一斗米只有三文钱,所以经济是繁荣发的。唐代的留学生也很多还有的通过学习汉文化还入朝为官了。这些都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才使得唐代大量的涌现出风格迥异的诗人,从而形成了各样的诗歌流派。这个学生平时就善于积累和思考,一番言论已经震惊四座,从其他学生的表情里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思维处于“被刺激、被激活”的状态。这就很水到渠成地迈出了一大步,为我的课堂预期目标的实现做了有力得奠基。

二、开启多元化的评价角度

以《长恨歌》为例,我再次让学生评价作品的主题。学生提到了“从此君王不早朝”、“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六军不发无奈何”,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矛盾和“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宛转蛾眉马前死”以后,二人的一往情深和忠贞不渝。“君王掩面救不得”、“孤灯挑尽未成眠”、“魂魄不曾来入梦”等又让人感受到人情感里的真挚。我很欣慰学生在评价的时候没有极端的褒贬色彩,这证明他们的思维里多了些理性经验。于是我顺势提到李煜和宋徽宗这两个被贴上“亡国君”标签的人物。在政治历史上,他们都是受诟病与批判的,可是在文化上,他们是伟大的贡献者。王国维说没有李后主,就没有宋词的成就。他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给予文学形式一种新的可能性。宋徽宗的收藏、编纂的画谱影响力都很大,个人创作丰富到了惊人的地步。接着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一致认为要口下手下留情,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就拿历史文学人物的品评来说,要在对其信息资料大量占有的情况下,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于是我要让学生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有了立足点和着眼点。

三、延续理想化的.课堂效果

在对学生即将着手的几个课题进行完引导拓展后,我要求学生高效组合,落到实处,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当即他们就合理组合资源,选定课题,明确细化了各自分工。接下来的几天我都会关注他们的进展情况,他们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讨论以及相关的资料整合,甚至有两个学生还各自组织了配手兼带开展了自己一直感兴趣并且深入了解过的文学人物的研究。更可喜的是这堂课带给学生的启发和思考被延伸到了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在讲《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时,学生能用这种思维去思考问题,去表达见解。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求知欲强、知识迁移能力强,那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探求欲望。而这次活动的实施本身就是对我负责的《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研究课题的有力促进与补充。

诗词五首教学反思篇二

二、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

明确:季节——春,时间——夜,表现的对象——雨,诗人的心情——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三、朗读。

四、理解内容。

1、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4、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调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5、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6、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

(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

7、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六、齐读,背诵。

诗词五首教学反思篇三

1.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理解五首古诗的思想内涵,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熟读并背诵五首古诗。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五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诗的内涵韵味深远,今天我们来学习五首新的古诗。

二、展示目标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理解五首古诗的思想内涵,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熟读并背诵五首古诗。

三、先学

(一)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要求:默读古诗,遇到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求助组员解决。

2.读出节奏。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

3.默读诗文,了解古诗大意。

(二)自学检测

1.抽查朗读古诗,注意读音节奏。

2.组内接龙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三)我的疑惑

四、后教

自主思考下列问题后组内交流,时间6分钟,准备集体交流。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体会古诗内涵,先自主思考,后组内交流。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含义?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点拨

五、当堂检测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

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婵娟、玉兔、夜光、素娥、

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

等。6.婉约李清照柳永

7.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

并举一两个作家。

六、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下面。你认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训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也请你总结在下面。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课堂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五首古诗,感受诗意美!

板书

诗词曲五首

悠闲恬淡

寓情于景

诗中有画

寂寞寥落

诗作创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诗词五首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在两个班级都上了柳永的《蝶恋花》,留下了许多的遗憾,值得好好反思。

这两个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异较大。首先在基础较好的班级上,因为学生的基础好,所以在讲解诗词具体内容之前,给出许多时间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自己通过想象感受这首词的意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于这首词的理解。这个过程相对比较漫长,课堂上花了不少的时间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朗读,一个接一个的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随着朗读教学的不断进行,学生读得也越来越好。但是,终究觉得“隔”了这么一层。在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朗读感受后,再进行讲解,虽然学生在比较清晰的理解了大意之后,能够做到更好的朗读表现这首词。但是,学生没有完全沉浸其中,加之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也就只能草草收藏。

下午在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上课,针对学生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语感较差,情感体会能力也不够的情况,吸取上午的课的经验教训,在课堂上进行初读之后,就对诗歌的内容大意进行了疏通,然后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读出宋词的音韵美。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虽然把对内容的理解提前进行,把大量的课堂时间放在对诗词的朗读感受上。但是,由于班级学生的主体是“开窍”比较晚的男生,反复朗读始终不见改进,语音语调依然是干巴巴的,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学生的变化不大。于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果断改变教学策略,从学生自己的朗读感受到老师的带读,带着他们朗读了一边效果依然不好,于是老师读一句,让同学们模仿着跟一句,手把手教,一句一句学。在这样的教法下,终于学生的朗读“入耳”多了。但我心里也知道,这样内容的词,对于这些“不知愁滋味”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他们的朗读只是读了一个语调停顿的样子像,恐怕只是一个空的躯壳,里面有多少情感的体会,实在是令人堪忧的。

总结一下经验教训:要想学生读好,朗读是一定要老师教的,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找感觉演绎,对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并不可行的。尤其是对于语感差的学生,恐怕必要的时候还必须像小学老师那样手把手教,一句一句教,他们才能学出一点样子来。而对于诗词内容的感悟,涉及的是学生整个心智、情感的成熟程度,教师做的,有时只能是静观其变。

诗词五首教学反思篇五

《古诗词三首》是8册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之一。

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忆江南》和杜牧的《清明》三首诗词组成。这三首诗词都是描绘春天景象的,但描写的景象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异。

《春日》描写的是北方春天的景象,重点描写春天风和日丽、繁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朱熹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忆江南》写的是作者记忆中江南春天的景象,重点描写在阳光照射下江边鲜花火红的颜色和江水碧绿的颜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清明》描写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景象和作者愁苦的心情。

我们对这三首诗词进行了比较。为了更好的比较,我在课堂上,按以下做法进行。

首先,让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课堂上,我们采取让学生自读,指名读,同桌检查读的形式达到这一目的。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采取边读边思考边理解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再读一读。最后,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与作者进行了换位,好像自己就是作者,春天的景象尽收眼底。

通过多次的朗读,问问学生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一一描述:《春日》让人想到流水潺潺的样子,江边鲜花烂漫,春风拂面而来……让人感到喜悦,这是一种享受。《忆江南》让人想象到红红的初生的太阳,岸边盛开的鲜花,碧绿的江水静静地,这也是一种享受。但这种享受却只存在于记忆中,想象一位老者若有所思的神态,体会到作者对江南的怀念。《清明》让人想到春天细雨蒙蒙的景象,路上的行人无暇顾及身边的春景,因为他们心事重重,表现的是一脸的愁苦。我们也跟着作者一起心情低落。

学习三首古诗词后,一定要有比较归纳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将三首古诗词在头脑中形成关联,以一带三,加深印象。比较的内容是诗所描绘的景象,所表达的情感。

本课三首诗词都是描写春天的,你还能再搜集一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吗?积累下来。根据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积累描写夏、秋、冬季的古诗词。帮助学生串联记忆,加大阅读量和语言积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