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

时间:2023-11-12 作者:笔尘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

教案模板可以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依据,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案模板的范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一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课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以前吟诵过哪些有关荷的诗歌。(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毕竟:到底。

无穷碧:无边的青绿。

别样红:和往常不一样的红。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四、指导诵读,悟诗情。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毕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

“风光不与四时同”:跟其他季节的风光就是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满湖莲叶、荷花一望无际,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朝阳辉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红艳,片片莲叶更加青翠。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如果你能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4、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设想一下,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5、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6、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六、拓展延伸。

复习《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别诗。

七、迁移运用,创诗文。

1、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常熟春景,写一两句诗或优美句子。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2、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3、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美。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2.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三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四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说学情。

2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2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这个字。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四)指导书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3个。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五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的草场()的月光。

()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板书:快乐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诗句赏析。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至此,我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体现了我创建“和谐课堂”的教学思想。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

牧童。

吕岩。

快乐悠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七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陈老师《古诗长廊》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创新。

教学过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逐环教学”模式,以“写‘数字’的诗——写‘山’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为主题,将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本课设计做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整合:

1、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即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力求使精读与泛读都能在课堂上示范方法。

2、新旧知识的整合,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形成链接、组成知识环。

3、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结合,定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设计,多次安排了积累、整理语言的环节。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八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九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首先写春天京城的景色,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蜡烛。诗人描绘寒食节的景象,从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写出距离之远;第二句既写织女,也写银河的清亮。接下来两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织女的姿态美和勤劳形象,五六句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明写织女,却暗连牛郎,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后两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与前面的“迢迢”相照应,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最后两句中“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缠绵情意。这首诗一韵到底,十句诗中有六句用了叠字:“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古诗。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寒食》描绘了古代人们过寒食节的情景,《迢迢牵牛星》借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想象了织女与牛郎分离后的离愁别绪,抒发了分离的悲苦。《十五夜望月》通过写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望月所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课题导入

以古诗中的节日记忆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寒食》

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傍晚皇宫传赐蜡烛,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四)学习《迢迢牵牛星》

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4.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

5.学习诗歌的前四句。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6.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呢?

7.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五)学习《十五夜望月》

1.简介作者王建。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结合所学《寒食》,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找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

6.归纳主旨:诗人运用形象凝练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时清寂月明的氛围,结尾运用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亲之情表现得委婉动人,也给全诗留下了思深情长的意境和结尾。

在一堂课中,板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设计优美、形象生动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本次板书紧扣教学内容,抓住古诗主线,表现古诗内容,概括诗人情感,简单明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十

这篇文章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兴致勃勃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感悟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一举而数得。

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富有趣味;文后下面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整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图文结合、诗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我重点指导朗读,让孩子们以读感悟诗句的深刻涵义。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注重老师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思考,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指名读。本环节注意关注学困生。

(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英英学了故事《静夜思》、作者是李白等。

2、再读,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

通过指导学生各自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引出了古诗《静夜思》的诗句;第二次说出了诗句的含义;第三次告诉奶奶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一环节我以读为主,以理解、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中熟悉课文内容,读出课文的叙述层次。

3、细读课文,背诵诗句,体味诗情。

突出诵读古诗的重点,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疑”、“霜”、“举头”等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读一句古诗,再读一句英英解释诗句的意思,两相对照,懂得诗意。

(三)写字指导。

10个生字分散教学,随读书过程相机进行子音的认读、字形的识记和字意的理解。“英、教、静”三个字要认真指导学生按笔画顺序描红。“教”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等宽。“静”字要注意偏旁“青”的变化,“月”字的撇要改为竖。“静”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

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

(我会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感受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巩固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十一

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杨柳"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杨柳依依"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雨雪霏霏"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诗经·采薇。

昔往杨柳。

情景交融。

今来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十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xxx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xxx》。《xxx》是xxxxxxxxxx时写下的一首xxx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xxxxxx的景色,反映了诗人xxxxxxx。

品读全诗,我发现,短短xxxx字,可谓字字珠玑。我个人觉得,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xxxxxxx的风格。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着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能朗诵该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xxxxxx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一)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所熟悉的xxxxxx的古诗,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如《xxx》、《xxxx》、《xxxx》等等。

设计这一环节为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学生诗人和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快乐。

(二)揭题,解题。

指名读题后弄懂题目的意思。“xx”字,学生自己能理解;“xxx”这一,学生并不陌生。关于“xxx”一词,老师问:“什么是xxx?谁xxx?”这时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补充或强调:说到xxx,就要想到xxx,xxxx可以用“xxx”、“xxxxx”来形容。

设计在解题时扣住“xxx”二字,是为了让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xxxx形象,从而与我们古诗描写的对象走近一些。

(三)扶放结合,释疑,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再共同讨论,看看有什么不清楚的词,可以提出来。对“xxx、xxx、xxx”三个词,老师要给以解答:

可让学生说说第xx句诗“xxxxx”的意思。这是全诗中最难讲的一句。如果学生有难度,就由老师来完成:“xxxxxxxx”突破这一难点后,就可以让学生一人读诗句,一人讲意思,然后连起来讲讲这首诗了。

(四)师述意境,指导感情朗读。

老师深情地说:“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xxxxxxx!”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得到精神的愉悦,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感染力。待到师述情境后,让学生先简单地叙述自己此时的感受,再让学生去读古诗,xxxxxx学生就应该能表现得很好了。当然,在老师心里要对学生应该读到什么“位”有清楚的要求,当学生达不到时,老师就应该范读,给学生引领。

(五)体会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特点。

老师过渡如下:同学们朗读得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人一对想象的翅膀,好不好?(出示插图。)瞧,这如画的美景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眼前。此时此刻,假如你能变成这图中xxxx旁的一只小鸟、一棵小草、一多花儿、一块石头,或是一抹流云、一滴水珠,你最想变成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的意图是充分调动学生再述古诗情境的欲望,赋予古诗以童趣。因为,做一只鸟儿,就能展翅高飞,看看天上之水从何而来,也能趁着水势俯冲而下,体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乐趣;做一朵小花,就能为这红日、青峰、紫烟、白练图增添色彩;做一块石头,就能和瀑布的水流亲密接触,相互碰撞,奏出神奇的乐章;做一棵岩边的树,就能被飘洒迸溅的水珠轻拂也许学生还有更加孩童化、更加鲜活的语言迸发。此时,老师以凝练的古诗句加以点评即可。如:丽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如: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

在此基础上,再播放xxxxxx的录相。这样,学生的精神世界与“xxxx”就能有机融合了。

(六)背诵古诗。

现在,谁能当当小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反复训练中体会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成就感,同时,更好地内化语言。

(七)体会诗句“有景有情”的特点。

师问:古诗学懂了,你们想过没有:诗人写下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应该能很好地体悟到诗人xxxxxx。

此时再指名学生到讲台前,面对插图,表演背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八)对比,积累,体会古诗用词的凝练。

做法:补充一首现代小诗《xxxx》,让学生赏读,找一找两首诗的哪些诗句是相似的?

这样做,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发现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淀了语言素材,让孩子们迷上诗歌,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以简短的话语来总结课文:同样是描写瀑布的诗,我们的诗人仅用短短xx字就高度凝练地将xxxxx景象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起立背诵。)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十三

《xx》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册第单元的课文,文章讲述/描绘/讴歌/赞美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课文按的顺序/结构分为个自然段。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技巧/方法的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xx”这一主题展开。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等生字,理解个词语;

2、学会运用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使用过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优美及其含义,感受作者的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学会技巧/方法;学会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略读/跳读/精读等朗读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根据本课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通过朗读体会法等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运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阅读方法的学习体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学会自学方法:初读,学字词;再读,知结构;细读,明中心;精读,表情感。

四、说教法过程。

1、创意境,导新课:

通过相关视频、音乐、图片及文字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初读,学字词(略读法)。

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如:等字词。

(略读课文: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

3、再读,知结构;(跳读)。

跳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文章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即大结构是什么?)。

2、各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前后部分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

(通过跳读,明确了文章的大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文章主旨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学习文章中所用的表达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细读,明中心;(小组读)。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点语句及重点词,结合这些进行提问并反复读重点句、字词,体会文章感情。

(抓住语句体会,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

5、精读,表情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总结课堂收获,升华感情。

五、写板书。

六、布置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联系自己,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搜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写读后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抓住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

2、更容易理解课文重点。

古诗说课稿(热门14篇)篇十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xxx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xxx》。《xxx》是xxxxxx时写下的一首xxx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xxxx的景色,反映了诗人xxxxx。

品读全诗,我发现,短短xx字,可谓字字珠玑。我个人觉得,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xxxxx的风格。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着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能朗诵该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xxxx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一)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所熟悉的xxxx的古诗,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如《xxx》、《xx》、《xx》等等。

设计这一环节为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学生诗人和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快乐。

(二)揭题,解题。

指名

读题后弄懂题目的意思。“xx”字,学生自己能理解;“xxx”这一,学生并不陌生。关于“xxx”一词,老师问:“什么是xxx?谁xxx?”这时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补充或强调:说到xxx,就要想到xxx,xx可以用“xxx”、“xxx”来形容。

设计在解题时扣住“xxx”二字,是为了让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xx形象,从而与我们古诗描写的对象走近一些。

(三)扶放结合,释疑,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再共同讨论,看看有什么不清楚的词,可以提出来。对“xxx、xxx、xxx”三个词,老师要给以解答:

可让学生说说第xx句诗“xxx”的意思。这是全诗中最难讲的一句。如果学生有难度,就由老师来完成:“xxxx”突破这一难点后,就可以让学生一人读诗句,一人讲意思,然后连起来讲讲这首诗了。

(四)师述意境,指导感情朗读。

老师深情地说:“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xxxxx!”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得到精神的愉悦,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感染力。待到师述情境后,让学生先简单地叙述自己此时的感受,再让学生去读古诗,xxxx学生就应该能表现得很好了。当然,在老师心里要对学生应该读到什么“位”有清楚的要求,当学生达不到时,老师就应该范读,给学生引领。

(五)体会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特点。

老师过渡如下:同学们朗读得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人一对想象的翅膀,好不好?(出示插图。)瞧,这如画的美景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眼前。此时此刻,假如你能变成这图中xx旁的一只小鸟、一棵小草、一多花儿、一块石头,或是一抹流云、一滴水珠,你最想变成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的意图是充分调动学生再述古诗情境的欲望,赋予古诗以童趣。因为,做一只鸟儿,就能展翅高飞,看看天上之水从何而来,也能趁着水势俯冲而下,体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乐趣;做一朵小花,就能为这红日、青峰、紫烟、白练图增添色彩;做一块石头,就能和瀑布的水流亲密接触,相互碰撞,奏出神奇的乐章;做一棵岩边的树,就能被飘洒迸溅的水珠轻拂??也许学生还有更加孩童化、更加鲜活的语言迸发。此时,老师以凝练的古诗句加以点评即可。如:丽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如: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在此基础上,再播放xxxx的录相。这样,学生的精神世界与“xx”就能有机融合了。

(六)背诵古诗。

现在,谁能当当小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反复训练中体会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成就感,同时,更好地内化语言。

(七)体会诗句“有景有情”的特点。

师问:古诗学懂了,你们想过没有:诗人写下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应该能很好地体悟到诗人xxxx。

此时再指名学生到讲台前,面对插图,表演背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八)对比,积累,体会古诗用词的凝练。

做法:补充一首现代小诗《xx》,让学生赏读,找一找两首诗的哪些诗句是相似的?

这样做,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发现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淀了语言素材,让孩子们迷上诗歌,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以简短的话语来总结课文:同样是描写瀑布的诗,我们的诗人仅用短短xx字就高度凝练地将xxx景象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起立背诵。)

相关范文推荐

    房地产出纳年度工作总结(热门16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用来总结过去一个月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为未来的工作制定计划和目标。读完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后,希望大家能够对自己的月工作总结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好

    物理教师工作总结大全(18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旨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接下来是一些教师工作总结的实例,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本人能遵守学校的各

    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会议讲话稿(精选21篇)

    讲话稿是在特定场合上,通过口头表达方式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的一种文体形式。通过阅读这些讲话稿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掌握语言节奏和引发听众共鸣

    我的愿望演讲稿(实用14篇)

    通过演讲稿,我们可以向听众阐述某个问题、分享经验、传达观点、呼吁行动等。掌握一些优秀演讲者的演讲技巧和表达方式,可以对我们的演讲有所启发和帮助。我长大想当一名探

    狼性营销心得体会(优秀2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的成长轨迹和思考方式,从而启迪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六年级学生的自我介绍(实用17篇)

    在自我介绍中,我们可以适当地提及一些与对方有关的共同兴趣或经历,以引起对方的共鸣和兴趣。看看他人的自我介绍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上半年综治工作总结(优质15篇)

    月工作总结是提高团队合作效率和整体工作效能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典型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2019年,开江县在市委、市

    大学生汽车维修社会实践报告大全(18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也是我们个人成长的见证和记录。下面是一些精选的社会实践报告样例,希望能够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使用的

    春季征兵工作会议讲话范文(13篇)

    通过阅读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精彩的开场白和总结语,以及如何与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如果您正在准备演讲,以下是一些成功演讲者的演讲稿范文,或许对您有所帮助

    酒店离职申请书格式(热门19篇)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多申请书是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与其他人区别开来。想要写出一篇引人注目的申请书,并不容易,但以下是一些申请书的经典范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