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念青松

作文需要有个性化的观点和触动人心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和德治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深刻领悟到法治德治的重要性和价值。在这方面,我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体会。

首先,法治德治的合力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石。法治是社会的底线,德治是社会的灵魂。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然而,法治德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互补,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彻底打破利益集团的垄断,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同时,重视德治,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塑造公民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更好地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法治德治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在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等对待,并且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法律的平等适用和公正执行是确保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但是,只有法治是远远不够的。德治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通过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再次,法治德治的双管齐下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法治的实施能够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然而,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那些不违反法律却伤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德治就更显重要。通过强化道德教育和舆论引导,让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净化社会风气,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最后,法治德治的培育需要全民参与和共同推动。法治和德治不是由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保证法的存在和执行的公正性;教育部门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市民意识;企事业单位应该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从内部做好德治引领。而我们每个人,作为公民,更要从我们自己做起,努力养成守法守纪、诚实守信的好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共同推动法治德治的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法治德治是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的重要保障。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正、积极向上的社会。我将继续努力,始终坚守法制底线和道德底线,为法治德治共建共享的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二

德治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透过道德行为和法律规范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公正。作为公民的我们,要时刻铭记德治法治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这一理念。在德治法治实施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将在下文阐述。

首先,德治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德治是指通过高尚的道德品行来引导和约束个人行为,以实现秩序和公正。只有当每个人都愿意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社会才能够和谐发展。作为一名公民,我始终抱有依法办事、诚实守信的态度,坚守道德底线。例如,在与他人交往时,我努力与他们建立信任,并在各种场合坚持真诚交流,从而激发互相尊重和理解的积极能量。这种道德教养不仅使我受益,也为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和谐。

其次,法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公正的重要保障。法治是指通过法律规范来管理和约束社会行为,确保公民的权益和利益得到合理保障。作为一名公民,我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并尽力遵守各项法律规定。例如,我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会闯红灯、超速行驶或占用行人道,时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在遇到纠纷或争议时,我也会选择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非采取私力解决纷争,从而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公正。法律的保护让我感到安全和受到公正对待。

再次,德治法治需要每个公民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在实施德治法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公民,我们应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我志愿参加社区义务活动,并尽力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我也尽力推动身边的人遵守法律,例如,在亲友聚会时,我会提醒大家不要酒后驾车,并鼓励他们通过出租车或代驾等合法方式回家。这种个人责任的担当,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此外,德治法治需要教育的支持。学校和家庭是培养公民德行和法治观念的重要场所。作为一个受教育者,我感谢教育机会给予了我很多道德和法律知识。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通过课程和教育活动让我们了解宪法、法律和法规,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而家庭是人们性格形成和道德意识养成的重要环境,我的父母一直注重对我进行德育,从小就教会我如何尊重他人、诚实待人。教育的支持激发了我的热忱并激发了我对德治法治的追求。

最后,德治法治需要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共建。要实现德治法治,不仅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也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法律体系建设,制定合理公正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社会提供基本保障。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则需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组织内部的德治法治实施,为员工和社会贡献更多。公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是实现德治法治的关键,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正。

综上所述,德治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公正的重要途径。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担当个人责任,以及教育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共建,我们将能够实现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作为一名公民,我将坚守德治法治的理念,为社会的发展和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社会管理方式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在中国,德治法治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要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应用。德治法治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注重道德操守的引导,将法律和道德相结合,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了解德治法治核心要义之后,我深感德治法治对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德治与法治的内涵、德治法治的核心要义、德治法治的实践和德治法治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探讨德治法治对于社会的作用与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治与法治的内涵。德治是指重视培养和弘扬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治理方式,以先德后治为核心,倡导诚信、守法、敬业、友善等道德规范。而法治是指以法律作为社会行为的准则和限制,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保证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德治强调从心灵深处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而法治注重通过制定法律,并依法执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只有德治与法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社会才能更好地运行。

其次,德治法治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呢?德治法治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信仰教育、公民意识和法制建设。信仰教育是德治法治的核心,它强调培养公民的道德操守和社会公德,使每个公民都有信仰之基。公民意识是德治法治的关键,它要求公民具备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义务感,自觉遵守法律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法制建设是德治法治的基础,它要求依法治国,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文化,以保障社会正义和公平。

然后,我们可以来看看德治法治的实践。在中国,德治法治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方面,法律的全面实施和执行,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另一方面,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推行,有效地促进了公民的道德建设,使人们更加诚信守法。同时,大力推行廉政建设,加强反腐败斗争,严惩贪污腐败违法行为,为社会的清朗提供了保障。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德治法治的意义是什么。德治法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治理的需要。德治法治的实践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它可以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同时,德治法治可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促进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还能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德治法治在中国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德治法治,我们可以实现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和发展繁荣。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德治法治的理念和实践,为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在德治法治的引领下,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让每一个公民都享受到法治的保护和德治的力量。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四

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我一直认为法治德治是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对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也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下面就简要地谈一下我对于法治德治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段: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作为现代社会的制度保障之一,它表现出来的是权利平等、保障人权和公正的精神。在社会规范、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法治的作用。比如道路交通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如果没有了法治,将会变得无序和混乱,不仅会造成交通事故,更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必须遵守和执行法律。这样才能让整个社会保护公平和正义,实践和发展法治精神,从而推动社会前进。

第二段:德治的意义。

德治是指通过道德的引领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它是一种能够引导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和价值观念,使得他们能够遵从社会信誉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德治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健康发展。这种感召力的道德规范还可以启发人们自觉地维护生态、维护资源和环境以及公共利益,并且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通过德治,人们可以温顺、善良和宽容,缓解社会紧张的矛盾,促进良性发展,推动社会的稳定。

法治和德治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法治是维护社会公正和合法,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而德治则起到保持社会公德和良好道德风尚的作用,同样也是社会和谐保障的基础。法治和德治的正确认识和协调相互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遵守法律不仅需要个体的意识和素质,也需要一个良好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点,一个公平和有序的社会生态环境和相互信访的机制,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第四段:路径选择和思考。

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道路中,维护法治和德治都需要我们去选择和思考。这不仅需要一定的学识,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果抛弃法律和道德,执法者和执法者之间的纷争将不可避免,这样还将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在选择和思考的过程中要坚持个人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从而让社会走向不断进步。在选择和思考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原则,从而达到一定的公正和良好的社会经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第五段:结论和倡议。

综上所述,法治和德治是建设和发展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区、一个团体和一个个体形象的体现。法治和德治的发展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守法律和道德准则,坚持诚实、守信、公正和公平,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的榜样,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对法律和道德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向着法治与德治之路前进。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五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治与德治理念在社会治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有幸身处一个法治社会,亲身经历了法治与德治的实践,通过亲身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了法治与德治的力量与魅力。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法治作为治理社会的基石,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治是一种秩序和规范的体现,它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约束和引导作用。在法治的引领下,每个人都明白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知道违法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秩序和规范的存在,使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安定有序。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人们能够享有公平公正的法律保护,任何人都不会因为权力的任性而受到侵害。法律是公正的,它不分贫贱贵贱,不论你是官员还是普通人,只要你违法了,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正是这种公正与公平,使我们的社会保持了稳定与和谐。

其次,德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人们的良好道德品质,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德治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传承,它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引导,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在德治的引导下,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冲突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始终遵循道德规范。德治追求的是每个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一个有文明风气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做到诚信守信、友善待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等等。正是这种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的奉行,使社会文明度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改头换面。

再次,法治与德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真正健康、稳定、和谐的社会。法治依然需要德治的支撑,德治同样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为德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保障,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而德治又为法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土壤,使法律更容易为大家所遵守。在法治与德治的双重引导下,社会才能形成一个公正、安全、有序的环境,才能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发展和进步。

最后,法治与德治不仅是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是每个个体行为的需要。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守法律的底线,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才能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法律和道德是我们行为的跳板和准绳,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私利而违法犯罪,更不能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法律和道德充当着我们选择的指南和标准。只有在法治与德治的引导下,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和幸福,也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和有序的社会环境,德治则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准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每个个体,我们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的底线,践行正确的道德准则,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添砖加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法治和德治带来的福祉和幸福。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六

在现代社会中,法治已经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德治则更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信、良心、良知及强烈的社会道德意识。而这两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探讨法治与德治的同时,我对此也有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法治的体会与感受。

法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制度,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法治和社会管理是分不开的。法律对于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人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当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时,法律也可以起到恢复社会秩序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常感受到法治的存在:交通规则的实行使我们的出行更加安全;合同法的实行使我们的消费更加放心;刑法的实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德治则更多的强调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公民的责任意识,是一种基于道德准则的行为方式。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感受到德治带给我们的影响:在社交中我们需要礼貌与尊重他人,从而维护社交关系的和谐;在职场中我们需要诚信守约、遵纪守法,如此才能赢得同事上级的信任;在环保意识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将垃圾分类回收,节约用水用电,如此才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因此,德治更多的是一种从个体层面上管控社会的行为方式。

第四段: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

尽管法治和德治各有自己的重点与侧重点,但是从宏观来看,二者是互相协作、互相促进的关系。德治的基础是法治,法治的核心则是德治。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法治往往需要德治来加以补充,因为即便有法律的存在,也难以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还需要个体道德强化的支持;而在某些场合,德治又需要法治的支持,特别是对于一些恶意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单纯靠德治往往难以解决问题。只有在法治和德治的互补促进下,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有序的发展。

第五段:总结。

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各自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法治是社会稳定和治理的基石,德治则是道德修养和质量的象征。二者互相支撑,互相协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法治与德治的实施离不开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坚定执行,同时二者也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符合道德与法律的框架。因此,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坚持“守法依法,讲德修德”的精神,始终弘扬法治和德治的精神。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七

第一段:引言(字数:200字)。

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德治法治”,认为法治建设必须以德治为基础。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德治法治是实现社会公正、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方式。本文将从德治法治的核心要义出发,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字数:250字)。

德治法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理念,而是相互互补、相互协调的关系。德治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通过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法治则是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法律体系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德治为法治提供了根基,而法治则是德治的重要保障。

第三段: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字数:300字)。

在个人层面上,德治倡导每个人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友善待人为前提,依法行事。坚持行为与道德规范相一致,始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底线。德治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引导个人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对待价值观念和人生选择。

第四段:法治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字数:300字)。

法治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石,一个健全的法治体系必须建立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基础上。在法治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立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社会需求和发展动态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也是完善法治体系的关键,通过法律的公正执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保护人民的平等权利。

第五段:德治法治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字数:250字)。

德治法治的核心要义体现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和目标。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德治法治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德治法治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不良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宁。它还能够建立公平的法律体系,保障社会的正义,激励人们树立正能量和良好行为范例,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和谐的方向前进。

总结(字数:100字)。

德治法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通过强调道德修养和法律约束,促使社会向着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强调个人道德的修养和法治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以推动社会稳定和进步。只有通过德治法治的双重力量,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保护人民权益与社会和谐稳定。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八

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治国方略,但在我国,由于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更强调德治,法治思想并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理论。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也从未建立起相应的法治意识,取而代之的是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及其衍伸,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被称之为“德”。德治理念成为中国这块土壤上孕育出的独特而又不容忽视的政治文化。因而,探究中国历史上法治与德治理念的表现及传承关系,对于理解我国当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先秦法家与儒家思想。

及其在中国古代治国方略中的体现法家和儒家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具体而言,法家思想发源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实践之中,而儒家思想部分秉承了夏、商、西周以来的“德”“礼”思想,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在大约三四百年的时间内,两者相争、相抗也相互融合于治国实践中。

夏商以来,“以德配天”的政治思想中蕴含着神和人的两大因素,统治权源于上天的授予,却也由统治者的德政而维系;西周的礼法又为“德政”赋予了具体的内涵。而这种神与人的均衡在西周末年逐渐衰落,周平王迁都后,“礼崩乐坏”,儒家克己复礼的主张应运而生。

战国是变法图强的时代,各诸侯国或主动、或被动,都先后处于了社会变革的浪潮之中。首开先河的是魏国的李悝变法,强调统治之“势”以加强国君的实际权力,主张“选贤任能”而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削弱旧贵族特权,实施重农政策;编制《法经》以稳定社会秩序,任用吴起改革军制,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理想。后来,吴起奔楚,在楚悼王支持下,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紧随其后的是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韩昭侯于公元前355年实行变法,因而申不害强调君主的统治要暗中用“术”以保证君主的权威,建立官吏任免考核制度、整顿吏治,一时韩国冶铁业居诸侯国第一位,军队建设有较大改进,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而在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着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编制户口,在中央改革爵位制度,在地方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家庭制度,并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否则加倍征收户口税。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乃至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上使得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秦国基本上建立起稳固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秦统一六国后的治国方略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战国法家学说之集大成者是韩非子。韩非子对韩国“术”治的利弊有着深刻的认识;师从荀子又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后因政治原因留居秦国,对商鞅变法及其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促成了韩非子法家思想的最终形成。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概括为“法”“术”“势”。冯友兰指出,“法”的思想源于商鞅的《商君书》,在于以明示的法令、严峻的刑罚来调整和规范上至君主、下至臣民的几乎所有行为;“术”的思想源于申不害的《申子》,在于所谓帝王御下的心术;“势”的思想源于李悝的《法经》,在于建立君王专制统治的权威。这一概括较为准确地涵盖了《韩非子》的各章节,受到了后来者的推崇。但笔者认为,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在表象上虽与儒家学说针锋相对,但政治理论体系实质融会了儒家的治国理念,而且比同时代的孟子更为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韩非子的“法”较之于商鞅已明显缓和,“术”被限制了适用范围,“势”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君主的“道”来建立。这种四位一体的研究范式,为法治与德治的契合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在之后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法治与德治思想并未完全分割,二者相伴出现于每一历史阶段的治国方略之中。秦统一后的郡县制,更多体现的是法家大一统的思想;汉初的休养生息遵循黄老无为之治,但举孝廉为官的取士制度却直接反映了儒家尊尊亲亲的伦理观念;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确实推广和弘扬了儒家文化,却始终不能阻碍法治的发展,历朝历代都不曾忽视过立法和司法制度的确立,唐代制定《唐六典》和《唐律疏议》而使中华法系闻名于天下,而《贞观政要》中的论述却多源于儒家思想的熏陶;宋代程朱理学兴盛,崇尚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追求,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三司的设立和三司推案制度的确立却成为封建社会中经典的司法审判制度;及至盛行于明清的科举制度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本,选取熟谙孔孟之道的士子入仕,而刑名法术之学也日渐兴盛。可见,中国自先秦以来,法治与德治的并存与共融关系始终没有被割断。

二、西方法治思想中的道德因素。

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相类似,在西方古代政治思想中法治并不是最先产生的治国方略。在古希腊,早期的智者和伊壁鸠鲁派在自然法思想指导下主张人治的政治理念,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早期也是人治主张的拥护者,柏拉图在政治实践中对“哲学王的统治”失去信心后才转而求其次,认为“法治”是统治人类世界第二等好的选择,而柏拉图所指的“哲学王”不仅是智慧化身,而且也是道德典范。因而,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智慧与道德的统治比法治有更强的合法性。亚里士多德是首位推崇法治的西方哲学家,不仅认为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最佳选择,而且指出了法治的两大要素,一是严格遵守既定的法律,二是被普遍遵守的法律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这看似对法治的偏爱,却在认定“良法”与“恶法”的标准问题中体现了道德的指导意义。

古罗马是法学发达的时代,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罗马法曾被恩格斯誉为“商品经济第一部世界性的法律”,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有着较完备的结构体系,不仅规范了罗马市民社会生活,也培育了民主与法治文化。中世纪末,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罗马法复兴这三大运动交织,启蒙思想中结合了对民主与法治精神的缅怀,并将资本主义因素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私有财产权利融入其中,丰富了西方法治精神的内涵。但中世纪基督教会统治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且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道德重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其影响较强的德、法等大陆法系国家在民法典和商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大量继承了罗马法的内容,也传承了古罗马的法治精神,注重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护。与东方传统国家相比,其国家的职能则略显被动和消极,不主动侵入公民的个人生活成为国家的美德。同时,从古典自然法学派对法律和政治应然状态的抽象研究,到历史法学派从身份到契约的发展规律探索,和哲理法学关于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的进一步论证,再到功利主义对政治社会关系形成原因的追溯,社会道德始终没有走出政治理论的研究视野。

与大陆法系相对应的英美法系国家在立法和司法体系中也体现了法律与道德的互补性和相对独立性。英美法系的普通法源于盎格鲁撒克逊的习惯法,以判例为主要形式;但时空的差异一度对判例法的公平与正义提出了挑战,衡平法和衡平法院由此应运而生,以道德和公序良俗对普通法进行修正,以求达到法律与道德和正义的'平衡。

综上,不难看出,西方法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并在政治社会规范的刚性与柔性两极之间不断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对适应社会发展、缓和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对我国现阶段法治与德治思想融合的思考。

就我国而言,“依法治国”已作为治国方略载入宪法,并在立法、守法、执法、司法四个方面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具体要求,既符合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方向,又适应了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以德治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从二者的具体要求中可以看出,正如西方法谚中所说的“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是同一行为规范体系中处于不同层级的要求,在逻辑上和实践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交融与互补关系,法律要求不违法、不犯罪,而道德规范希望人们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正是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使得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谐和融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注重经济建设,致使优秀传统文化、西方的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都没有能够迅速地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各种渠道,渗透到人们思想的各个层面中并得以指导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说明我国的政治文化尚处于“破而未立”状态,急需在全社会培育一种以恪守法治为基础,以弘扬美德为目标的政治文化体系。

从这一角度来看,法治与德治更是处于同一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层面。道德是人的品质,但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治理过程中是否有人的介入,而在于掌握政治权力的主体是依据什么来行使权力的,依法行政是法治的表现,仅凭一己的意志任意施为则是人治。如何行使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不仅要靠法律的外在规制,还要依赖主体道德水平的内在影响。因而,法律与道德始终不能相互割裂,更不应产生对立,法制健全的社会中公民的道德水平也会相应较高;道德水准较高的社会中,各项法律制度也会得到较好的遵守和执行。

作为国家,无论是奉行法治还是提倡道德,最终的落脚点还在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以法律制度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道德提升来缓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站在治国方略的高度,将法治与德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才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利益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德龙.先秦时期“德”观念源流考[d].长春:吉林大学,.

[4]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九

内容摘要: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笔者试图通过对礼与法关系之历史考察,寻求道德与法律协调之合理内核,进而就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略陈解决之管见。

关键词:礼;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治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德治是指在社会治理中对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适用。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即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综合治理”。中国古代的法律实际上是一种二元体制,就是两种体系或渊源、形态的法律并存。一种是国家制定法,一种是“礼法”、“德法”。这两种社会调节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种社会现象纳入其调整范围。而我国当代社会法律是唯一的社会调节手段,道德作为另一种调节手段存在严重缺位。这样的一元法体制亟待调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吸收其合理内核,建立起德法并治的二元法体制。

一、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关系之考察。

“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它要求统治者敬天孝亲,对己严格,与人为善,只能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刑罚,而使用时必须慎重。儒家对“德”加以继承和发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权与法律,是行政、司法的指导方针,即主张“德主刑辅”。[2]儒家的这种德治是以“礼”做为根本内容的。“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礼的起源与宗教、祭祀、宗法有关,它体现了社会中的宗法身份等级,同时作为身份社会的古代中国也促成了礼的繁衍,两者互为支架。但礼的范围很难界定,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既可以是个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国的根本纲领;它是对他人做道德评判和法律裁断的最后依据,又是社会所有制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它一方面细腻地对人的行为做出准则式规定,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作理论上的抽象。再论及“法”,“,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4]“平之如水”,有公平、正义之义。因此要正确理解礼与法的关系,就必须将其放入中国古代这片土壤中,以中国传统的视角来审视。

(一)道德的法律化。

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礼,引礼入法。

周礼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的一致性,表现了族权与王权的统一。“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8]礼与刑在性质上是相通的,在适用上是互补的,违礼即是违法,违法即是违礼,出礼入刑。但是礼与刑的适用对象各有所侧重。正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独尊儒术,德主刑辅。

汉儒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为德主刑辅的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减其刑”,[9]即“德主刑辅”。

汉朝的道德的法律化一方面表现为把符合儒家原则的通过法律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仲舒的春秋绝狱,即在司法中引经绝狱。董仲舒对春秋绝狱的解释是:“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着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由此可见,“春秋绝狱”的要旨是:必须根据案件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无恶念者从轻处理。此绝狱固然是要解决法律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但如果从一个更大的层面上看,就是他同时在重建古代法的伦理结构。

通过春秋绝狱中的案例可看出,它在亲亲、尊尊等总的原则上与汉律是相同而且互补的,也就是说经义与律令绝不可能水火不容。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汉朝法律即使体现了完全意义上的法家思想,但内中也有许多基本合乎儒家信条的内容。这表明了儒、法两种思想实际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背景,也表明了他们在早期法律实践中的融会贯通。

3、德礼为本,刑罚为用。

唐朝继续并发展了汉魏晋以来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体现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主要评价。具体说来,第一,礼指导着法律的制订。如贞观修律时根据“为臣贵于尽忠,亏之者有罪,为子在于行孝,违之者必诛,大则肆诸市朝,小则终贻黜辱”[12]儒家教条,调整了谋反大罪应诛连父子、祖孙、兄弟的血亲范围。第二,礼的基本规范直接入律。如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子孙违反教令,供养有缺者,徒二年。第三,定罪量刑于礼以为出入。第四,礼法由互补,发展为统一的体用关系。《永徽律疏》序言中明确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二)法律的道德化。

以上考察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法律化的过程。

下面再谈另一主题――法律的道德化。法律与道德是两种性质不同而有关系密切的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社会的“出礼入刑”产生了双重结果:一方面,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要行道德的职能。所谓法律的道德化,主要侧重于守法的过程,指的是法律主体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道德义务对待法律义务。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这篇判词绝妙之处不仅在于它解决了一起纠纷,更在于它注重当事人之间关系的调停,以避免日后再因此事起纠纷。执法者着意由道德上立论,使案件的判决合情、合理、合法。从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法律受道德原则支配,为道德精神浸染。

此案为儿女自由恋爱引起,谢登科以女儿私订终身,违反了礼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戒律,而执法官却对传统礼法重新释义,“律虽明设大法,礼尤贵顺人情”,促成一段美好姻缘。这二则判例说明一个问题:当时的执法者已将法律内化为道德,追求一种超法律的境界。

(三)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嬗变的特点。

纵观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关系,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的嬗变过程表现出如下特点:1、儒家的“仁、义”思想是“礼”与“法”嬗变的基础。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其对当时中国的法律发挥着重要影响。“三纲五常”等儒家礼教是中国古代正统道德的一般原则。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自汉唐始便以法律的让步来解决:法律公然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坏了自己的尊严而开方便之门。这就是中国古代人的选择。2、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是“礼”与“法”嬗变的条件。经济的发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类向更高文明迈进的前提。中国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经济的兴衰与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关。经济发达时期,人们对社会的道德要求较高,同时自身也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准,因此这时的法律体现着更广泛的道德。与此相反,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道德表现较之以前欠缺,社会总体道德水平也下降,这时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3、维护封建皇权是“礼”与“法”嬗变的核心。不管法律与道德谁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维护封建皇权为其首要考虑,这也是阶级社会道德与法律所不可逃脱的命运。4、权力阶层的态度是“礼”与“法”嬗变的关键。申言之,“出礼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须是符合权力阶层意志的道德;重“礼”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须是权力阶层内化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二、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法理探析。

(一)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5]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二)道德与法律的嬗变。

法律与道德因存在差别而有不可调合之矛盾,同时又因二者之间的联系使矛盾之协调成为可能。

道德法律化使社会规范系统中道德与法律的结构趋于合理,以实现系统本身的功能优化。首先,通过立法确认某些道德标准为法律标准。我国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合同法确认交易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师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青少年权益保障法》中得以反映,以及若干职业道德、市民行为规范被赋予行规、民规的法律意义,等等,无一不是道德法律化的表现。第二,使某些道德升格为习惯法。法可分为国家法和民间法。国家法,即典型意义上的法,指一国立法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民间法指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自行创制和遵守的,在特定地域、社会关系网络内发挥作用的地方性规范。民间法一般不见诸文字,而且是零散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民间法是一定地区道德的泛化、规范化,是一定的道德加强了其强制力并更经常地得到遵守的产物。至少,民间法与道德传统、社区习俗有更强的依附力、亲合力,并往往交织在一起而难以区分。所以,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也能折射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第三,通过监督保障机制保护文明道德行为,禁止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总之,道德法律化是进行法制改革的基础,是实现法治的桥梁。

法律道德化表达了社会规范系统的最佳结构及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状态。法治社会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亚里士多德早就勾勒出的“良法+普遍守法”的框架。普遍守法即法律道德化后的守法精神;良法即善法、符合人类良知与正义道德的法律。称之为良法的法,也即法律道德化后的法律,至少应包含人权性、利益性、救济性三种内在的品格。其中人权性是法律的道德基础,失去人权性的法律即使形式合理但实际价值不合理,最终会被人类所唾弃。[16]法律道德化正是通过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三方将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反映到法治活动中来。“越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决于道德规则被纳入法律规则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中,法律几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规则的汇编”。[17]使法律与道德的精神一致起来,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撑,让法律精神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的信念,同道德精神一道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只有造就这种法律,才能使法律获得普遍性和权威性,建立法治才有可能。

(三)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

三、历史与现实之间。

(一)现实中的矛盾。

在现实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存在着不和谐之处。中国的道德至上思潮盛行只是表明人们企图摆脱法律的拘束以求更随心所欲地实践道德、弘扬道德。人们并不是以崇尚道德来追求一种更趋于合理、科学。德国大哲人黑格尔曾有过如下论断: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的道德法律简直是自然法律――外界的、积极的命令――强迫规定的要求――相互间礼貌上的强迫的义务或者规则。“理性”的各种重要决定要成为道德情操,本来就非有“自由”不可。然而他们并没有“自由”。在中国道德是一桩政治事务,而它的若干法则都由政府官吏和法律机关来主持。[22]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请先看下面一则案例:

美国法学家德沃金在其著作《法律帝国》中也曾举过一则案例:

(二)让历史告诉未来。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以上对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对二者关系的法理分析,针对前面的问题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情法冲突――法治的尴尬。

法治社会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考虑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法官判案时,只能以现行法律为依据,不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这样势必导致法律无法适应新出现的情况,而道德等非强制性社会规范则可以其主观性调解新生的行为现象。这就是前面谈及的一元法体制的弊端之所在。即在国家制定法与道德之间缺乏过渡、缓冲机制上,造成了法律的僵硬、无力及冷酷,造成了法律与大众心理、社会风习之间的脱离与隔阂,也造成了道德的无力感和被蔑视,甚至鼓励了对道德的违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25]但是,如果以情理断案,就违背了法治的原则。因此,只有在法的体制上作出调整,才能实现情与法的协调、德与法的并治。

2、儒家伦理―。

―道德化的法律。

良法表明法要包含某种道德价值,故法治的概念本身就体现了法治与道德的深刻关系。失去了道德基础的法为恶法,恶法之治与法治精神是根本背离的。我国古代的儒家伦理法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一种结合模式,即把社会普遍承认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纳入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道德缺位、法律的尴尬,是否可以吸取儒家伦理法的合理内核,灵活适用法律,把法治中注入道德的血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申言之,即道德化的法律要行道德的职能,从而使司法过程成了宣教活动,法庭成了教化的场所。

3、中庸之道――法追求的品质。

法的品质在于公平、正义通过法而得到实现。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衡、稳定。中庸主义在法律上的意义就是审判案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法律以外的情和理,旨在彻底解决纠纷,平息诉讼。现代法同样面临着效率与正义的挑战。一方面,法律要体现其威严,不可侵犯,人们必须遵守;另一方面,法律还要有其缓和的一面,比如法要体现人道,法要尊重私权等。

4、礼法结合――德法并治的模式。

法治的理念来自西方,德治则来自中国传统法文化,两者的结合顺应了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潮流。当我们执着于法律的继承于移植、法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时候,请让我们把视角拉到社会调控这个高度上来。我们会顿时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发现西方的法治精神对我们进行征服的时候,传统的德治精神正在历史深处遥遥呼唤。应该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尽管并不排斥道德,但无疑在宣扬法律至上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道德,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机与道德沦丧就是明证;传统的德治却是主张德主刑辅,法是德的附庸,贬抑了法的作用,也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对二者都要加以扬弃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内核,进行结构重组,建立全新的德法并治的二元制法体制。

注释:

[2]杨鹤皋,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9;

[3]许慎,说文解字[m];

[4]同[3];

[5]左传・隐公十一年[m];

[6]礼记・曲记[m];

[7]左传・昭公二十五年[m];

[8]荀子・修身[m];

[9]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九朝律考・汉律考[m];

[11]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全唐文・黜魏王泰诏[z];

[13]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蒯德模.吴中判牍[z];

[16]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j],法学评论,1998(2);

[17]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j],哲学研究,1997(1);

[19]吴汉东,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j],法商研究,1998(2);

[20]刘佳,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j],道德与文明,1999(5);

[21]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p11;

[25]范忠信,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十

法治和德治是社会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法治是基于法律的规范性管理,可以保证公平公正;德治则强调道德规范的实施,建立起健康的社会风气。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法治和德治缺一不可。本文将探讨法治、德治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我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法治是现代化社会不可或缺的制度。它可以确保法律得到公正执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约束力。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已经逐渐完善,但在实际执行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和不公正的现象。对此,作为公民应该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合法途径争取自己应该得到的权利。

德治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一种超越法治的精神规范。它强调人的内在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健康的氛围。在现代社会的万物互联中,德治的实践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利益和人格尊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人。

第四段:法治和德治的相互关系。

法治和德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的制定需要德治的支撑,而德治也需要法治的约束。如果法治和德治不协调,就会出现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将法治和德治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做到自我养成内外一致的道德品质,同时依法行事,做到公正正义。

第五段:结论。

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是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民,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坚持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只有社会中人的心灵更加健康、文明和持久,才能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通过我们的实践和努力,相信未来法治和德治会在我们身边更加完善和显著。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十一

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规范行为的体系来维持社会秩序。德治和法治作为两种常见的治理方式,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治强调个人品德和道德意识的培养,而法治则是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然而,德治和法治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中,我对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有了一些深入的体会。

首先,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规范,德治在塑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上扮演着核心角色。一个具有高度道德素养的人往往会依法守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德治注重的是个体内在的修养和自觉,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都需要推崇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道德的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善治的前提。

其次,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和延伸。尽管德治在个体的道德修养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但在实践中,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常常存在差异。这时,法治作为一种外在的监督与规范机制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能够使每个人都处于同一法律框架之下,保证社会具有相对稳定的秩序。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益和义务,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因此,德治需要法治的保障和延伸,才能在社会中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德治和法治各自有其特点和优势,相互补充形成一种合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德治通过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培养出有责任感、公义感和道义感的人,使社会充满亲和力和归属感。而法治则通过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并对那些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和制约。德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道义,法治则注重个体行为的规范和制约。二者相辅相成,使社会在和谐稳定中向前发展。

最后,德治与法治需要相互协调和提升。在实践中,德治和法治常常会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德治过于强调内在修养容易导致行为的主观随意,而法治过于强调外在压力容易导致人们对法律的抵触情绪。因此,需要将德治和法治相互协调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手段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使德治与法治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治理方式,积极倡导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德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在个体的道德修养上扮演着核心角色;法治作为德治的保障和延伸,通过法律规范监督社会行为;两者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在互补和提升中共同发展。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以德治为基础,通过法治的保障和延伸,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十二

法治与德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治理模式之一。在实践中,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而理解和运用法治与德治的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人性善恶、社会道德、法律制度、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法治与德治的心得体会。

首先,关于人性善恶的认识,法治与德治的根本出发点不同。法治更多地强调对每个人的潜在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制止,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而德治是在强调人性善善恶恶的同时,通过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来提高公民的道德品质,依靠公众的内心自觉来维护社会秩序。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治能够通过法律的制度化来限制个人的恶意行为,德治则能激发人们的良知和自我约束,使其产生内生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其次,在社会道德方面,法治与德治也存在不同的方式。法治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并以法律作为行为准则,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这种方式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但对人们内心的道德觉悟和价值取向并不能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而德治则通过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来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以道德为出发点,从内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每个人都具有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才能实现更好的社会发展和治理,法治是道德的基础,德治则是法治的灵魂。

第三,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法治与德治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法治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使社会秩序更加有序,能够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而德治则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法则的指导,激发公民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规范。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法治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则,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德治则培养了公民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使社会更加和谐与稳定。只有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才能在法律上约束和道德上引导人们的行为,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的发展和公民的福祉。

第四,在社会秩序维护方面,法治和德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治通过建立法律制度,明确了各种行为的合法与否,依法将犯罪行为进行量刑和处罚,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德治则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遵纪守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法治和德治既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法治对于防止犯罪、制止违法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德治则能够在根源上减少犯罪发生,提高社会的公德心和道德意识,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最后,在社会发展方面,法治和德治也都有其作用。法治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的环境。而德治则通过引导人们遵守道德,以道德为出发点,推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法治和德治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二者之间需要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两种重要模式,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在我看来,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立足于法治和德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道德教育体系,真正实现法治与德治的共同进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十三

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两种重要方式。法治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德治是以德为治的原则。在实践中,法治与德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对于我个人而言,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理解到法治与德治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围绕法治与德治的层面展开论述,总结自己的心得。

首先,在个人层面,法治与德治需要共同作用。法治是社会的底线,是对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德治则强调个人的自觉和道德追求。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要求遵守法律法规,但仅仅依靠法治无法根本解决社会问题。只有具备德治的特质,才能做到守法自律,以身作则。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有责任感等德治的品质,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在社会层面,法治与德治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法治保障了公平正义的实现,避免了个人的主观意愿对整体社会利益的侵害。而德治则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减少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当每个人都以法为准,以德为本,社会便不再存在懈怠、堕落和腐败的问题,整个社会将得到良性循环的发展。

再次,在国家层面,法治与德治反映了国家的软实力和治理能力。法治和德治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发展。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国家有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保障。而德治则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它要求国家与公民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提倡诚实守信、自觉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等良好品德,进一步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最后,法治与德治在全球层面也非常重要。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国际社会合作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法治与德治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各国共同遵守国际法律条约,尊重不同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国际秩序。德治的理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进一步推动了国家间的友好合作。

综上所述,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价值追求。无论是在个人、社会、国家还是全球层面,法治与德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法治与德治需要相互结合,相互提高,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将始终坚持依法守法,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以法治为基础,以德治为动力,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美好。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十四

本文以纠纷的解决为视角,探讨校园的治理问题,认为纠纷解决是校园治理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校园和谐的必然要求,而有效解决纠纷,实现校园的治理,达到校园的和谐,需要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切实把握好纠纷的.防范与处置两个环节.

作者:胡吉红刘华政作者单位:胡吉红(广西擎官高等专科学校)。

刘华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刊名:法制与社会英文刊名:legnsystemandsociety年,卷(期):“”(23)分类号:g647关键词:校园治理校园和谐法治德治纠纷解决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十五

自古以来,法治与德治一直是社会治理的两个重要方面。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代表,给人们生活带来秩序和规矩;德行则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法治与德治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通过阐述我对法治与德治的心得体会,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段:理论分析。

法治和德治是社会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既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是孤立的概念。德治强调道德自律、文明意识、纪律观念等,要求人们在行为举止中遵循社会公德、职业操守等规范,具有自愿性、文化性等特点;而法治则是指国家法律制度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与指导,强调公正、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是一种强制性制度。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与制约,德行的培育和法治的建设相结合,才能让社会性经济快速发展,得到久久的繁荣和稳定。

第三段:实践案例。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法治和德治共同作用的具体体现。古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儒家文化”就是以德治为主,规范了整个社会;而现今中国社会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则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当然,两种思想的核心都是为了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从制度上约束人的行为,使得人们的行为具有规则性和可预见性。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现代,法治和德治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手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第四段:对比分析。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看到法治和德治的不同表现。在西方国家,法治是他们的民主法制的基石,它强调的是法律应该从合法性、条文的明确性和正确实施的公正性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德治在其文化传统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日本等国家,德治被广泛用于规范人们的日常行动和现实的约束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治和法治体现的是人们的文化根源和信仰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相互比较的学习和体验。

第五段:结语。

总之,法治和德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原则。这两种原则都是为了保护人的固有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和文明的信仰。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德治精神,同时还应该在法治的基础上,发挥众多社会成员固定和创新的力量,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社会才能在法治与德治的共同促进下,更加卓越、轻松和谐。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十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治是指通过道德约束和道德规范来管理社会行为,而法治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方式,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个人和社会行为。在实践中,德治和法治往往相互影响、互补共生,形成了特有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对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的理解和思考,总结得出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德治与法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德治是一种基于道德规范的治理方式,它强调个人自律、社会公德和道德伦理。然而,道德行为往往是主观的,它缺乏具体的可执行标准和强制力。而法治则提供了一种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安排,它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规范了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法治基础上的德治为社会提供了更好的道德支撑,而符合德治的行为也是法治的基础。

其次,德治与法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尽管法律法规在规范社会行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们往往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缺乏对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的灵活应对。而德治则强调的是个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它能够通过自我约束来规范个人行为。在实践中,德治和法治可以相互协调,通过德治可以弥补法治的不足,使法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次,德治和法治需要相互协调,而非相互对立。德治和法治在实践中并非互相排斥,而是需要相互融合和协调。德治对法治起到裁缝的作用,根据社会的具体情况和变革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法治的内容和制度。法治则对德治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确保德治的实施符合法律和公共利益。只有德治和法治相互协调,社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理,个人才能够在尊重个性和自由的同时遵守集体的规则。

最后,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强调个人和公共利益的统一。在实践中,德治和法治需要把重点放在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的统一上,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德治需要尊重法治,不得违背公义和公正的原则。法治也需要尊重德治,不能只满足于制度的僵化和完善,而忽视了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建设。

综上所述,德治与法治是社会治理中两种不可缺少的方式。德治与法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德治与法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通过协调和融合可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德治和法治之间需要相互协调,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实现个人和公共利益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德治与法治的指导下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十七

德治法治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治国理政理念,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德治法治的重要性和优势。通过对德治法治的思考和实践,我逐渐领悟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德治和法治的结合是治理的基础。德治强调的是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德治中,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守法”和“廉洁”的原则,做到以身作则,成为道德的榜样。这样的道德规范和修养,为法治提供了正确的导向和动力,使法治能够更有效地执行和落实。实践证明,没有德治,法治就容易变成一纸虚政,无法对社会行为和经济活动起到有效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其次,德治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德治的核心是德行,德者治之本。追求德治是为了建设一个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这可以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提升。而法治则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并依法保障公民的权益,使社会秩序更加有序。德治法治相结合,可以实现从自觉遵守道德到依法行事的良性转化。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德治法治需要贯彻于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在治国理政中,德治法治不仅仅是对官员的要求,更是一个国家整体治理的重要原则。德治法治需要贯彻于国家的各个方面,涉及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经济体制、社会治理等方面。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推行廉洁政府,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公共服务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做到公正高效;经济体制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社会治理要依法行政,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只有贯彻德治法治的原则,才能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最后,推进德治法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德治法治不是政府的一己之力,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社会成员要加强道德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企业要遵守诚信原则,规范经营行为。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学校和家庭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下一代的良好道德品质。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才能使德治法治的理念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总之,德治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德治法治的思考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德治和法治的结合、相互促进,需要贯彻于治理的各个环节,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只有在德治法治的指导下,我国才能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实现繁荣稳定的美好愿景。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十八

近年来,中国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国家的基本准则,德治法治成为了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常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深刻感受到德治法治的力量和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德治法治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德治法治给我带来了更加公平的正义。法律作为社会的信仰,使人们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是在法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法律都扮演着公正的裁判者和调解者的角色。在过去,一些社会问题往往只能依靠传统的道德准则来处理,而法律的作用有限。但现在,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强化,更多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使每个人都有了公平的平台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我在亲身经历中,多次见证了德治法治给人们带来正义的力量,让我对法治的作用和意义更加深刻认识。

其次,德治法治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威慑力。法律的存在和实施,让人们都知道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威慑力不仅让人们远离违法行为,也增强了社会的安全感和公共秩序。在现代社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厉的法律制裁。当我看到犯罪嫌疑人在法庭上接受审判,并因违法行为受到法律严惩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法律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力量,也更加明白了德治法治的重要性。

第三,德治法治给我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活。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行为和问题都能够依法解决,也更容易获得应有的权益。比如,在购买商品时,如果发生了质量问题,我只需要凭借相关法律条文和证据,就能够依法维权。过去,我可能会因为不了解相关法律,以及缺乏证据而束手无策。但现在,有了法制教育的普及和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便捷。

第四,德治法治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公民,我们不仅享有权益,同时也有着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奉献。在生活中,我要遵纪守法,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仅仅是出于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对社会秩序和良好人际关系的负责。例如,我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这样做不仅是表达了对德治法治的支持,也是自己社会角色的积极体现。

最后,德治法治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中国作为一个法治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让我看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无论是解决社会矛盾还是保护每个人的权益,法律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年轻一代,我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德治法治的良好环境,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德治法治给我带来了更加公平、便捷和安全的生活。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和作用,明白了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我对中国的德治法治建设充满信心和希望,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2023年以德治班与以法治班(实用19篇)篇十九

星期五下午,我们班举办了“学习孙中山精神,争做时代小先锋”的主题中队会。

中队会由李天琪和王一鸣主持。在嘹亮的队歌声中,旗手於子豪和护旗手张瑾瑜、沈芯妍共同出旗,那鲜艳的队旗像是用鲜血染红的一样,仿佛在告诉我们:要对得起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们!我们庄严地立正敬礼。礼毕,主持人王一鸣大声宣布:“四(2)班主题中队会现在开始!”

第一个节目是王泽晨讲述“孙逸仙为什么会改名孙中山”的故事,原来是孙中山为了革命以免暴露他的真实身份而起的日本名字。王泽晨声情并茂的演讲,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孙中山为推翻满清王朝活跃在日本的身影。接着,由缪骎羽主持“关于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的知识问答,答对一题奖励一个星。主持人话音未落,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由于大家准备充分,人人争先恐后,个个不甘示弱,场面异常火爆。第三个节目是我和邵安邦、滕研、张瑾瑜四人一起歌颂孙中山事迹的三句半。中队会主持人李天琪的话音刚落,我们四人便一齐登场,高矮不齐的队形,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鲜明的响板,吸引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眼球,引来现场一片掌声。随后,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谈起了各自的理想。学习孙中山,争做小先锋,大家发言踊跃,气氛热烈,条条红领巾好像在胸前摆动。最后一个节目是集体朗诵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将这次中队会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同学们的激情被彻底点燃,教室里回荡着铿锵有力的声音,句句诗歌中迸发出少先队员的赤子之心,整个班级沸腾了!

中队辅导员李老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祝贺这次主题中队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带领我们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

这次中队会的节目可谓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既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又增长了我们的能力,真是一次难忘的主题中队会啊!

以班会为中心的作文:一次主题班会。

在校园的每一角,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它与关怀一家,它与帮助同道。它是每个人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它,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它,无处不在。那股力量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还记得,在一个星期二,我当上了学校要去参加县比赛的六(6)班主题班会的'主持人。

盼啊盼,终于盼到了比赛,我们紧张的心怦怦直跳,慌忙练了起来(用妈妈的话说,临时抱佛脚),评委们都来齐了,后来密密麻麻坐满了评委。我心扑通扑通直跳,我深呼吸一下,从容地走进会场:“《爱在校园流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我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给了我自信,我不再怯场,有条不紊地指挥同学们唱校歌、唱《感恩的心》、做手语、贴卡片、诵诗歌……我用真诚的心讲着每一句台词。讲着讲着,我的眼眶湿润了。

老师为了照顾生病的同学却累倒了,住进了医院,成了“院长”。有位同学“财大气粗”地说:“我说老师的医药费他全包了!”掌声更是响彻云霄!

最后,节目到了高潮,大家纷纷献爱心,老师、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10元、20元、50元、100元投入了募捐箱,班会在优美的音乐陪伴下,圆满结束了。

那是我转学来第一次参加比赛。

以班会为中心的作文:难忘的班队会。

“一声声的啼哭,好似一串串跳跃的音符,汇聚成一只最动人的旋律,妈妈说那是她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十年前的一天,妈妈在经受了一番痛苦之后,一个稚嫩的生命诞生了。”当主持人热情洋溢的说出这句开场白时,四年级十岁生日聚会暨三八妇女节庆祝活动拉开了序幕。

活动十分丰富,有家长代表讲话、学生代表讲话、真情互动环节和唱《感恩的心》。令我最难忘的是“真情互动”环节。当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时,我立即走到妈妈跟前,深情的读起了事先写好的信:“感谢妈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当我读完时,妈妈也对我说:“希望你说到做到。”我使劲的点了点头。可是时间不等人,我又飞速的回到原位,等待吃蛋糕环节。

等啊等,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吃蛋糕环节。当唐老师把蛋糕盒揭开时,只见一个硕大的蛋糕呈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围着蛋糕,眼睛里发出绿幽幽的光芒。唐老师问:“第一块给谁啊?”我们异口同声的喊道:“给刘兰兰!”“那第二块呢?”这时,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给许欣悦!”有的说:“给李燚彤!”有的说:“给殷昊!”还有的说:“给邢希晨!”突然,卞嘉郁大喝一声:“我要吃,给我吃!”顿时,同学们都把目光转移到了卞嘉郁一个人身上,搞得她很不得找个洞钻下去!最后,我们一致决定按学号分。因为我是2号,所以很快轮到我了,我一个箭步“飞”了过去,拿到了蛋糕,我三步并两步地跑回了座位,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弄得满嘴全是奶油。蛋糕分完了,但有一些“小馋猫”嫌不够吃,竟到上面把蛋糕盘里的一些奶油、蛋糕屑舔了起来。看着大家吃的狼狈不堪,我不禁笑了起来。

这一次的班队会,令我难以忘怀。可能过了十年、二十年,我还会想起这次充满意义、欢乐的生日聚会。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级安全广播稿(专业16篇)

    广播稿的撰写还需要注意时间的掌控,保持在规定的时长内完成,避免出现超时或者不足的情况。广播稿是一种用于广播电台或其他媒体上进行播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传递信息、交

    期末考试表彰校长发言稿(汇总13篇)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注重语调和声音的把握,以使演讲更加生动、有趣,并引起观众的共鸣。通过欣赏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不同发言者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行情书大赛策划书大全(18篇)

    情书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以下是一些令人动容的情书范文,希望能够给写情书的人一些借鉴和思考的方向。“三行情书”源于日本汉字

    保安工作总结(热门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和写作技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参考。xx物业保安队负责

    父母谈心得体会参考(优质21篇)

    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提炼经验,以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心得体会范文9:我通过这次演讲经历,意识到演讲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功非常

    我最敬佩的人交警范文(23篇)

    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文章观点清晰、层次分明。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我原来一直崇拜

    读书活动采访记(实用19篇)

    为了深入开展20xx年“全民读书月”活动,进一步激发我校学生读书热情,引导学生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有趣的猜词游戏(专业17篇)

    优秀作文要注意平衡内容的丰富和结构的合理,通过布局合理和过渡自然,使整篇作文的内容流畅和连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借鉴这些范文可以提供我们写作的

    今天我当家今天我当家的感受大全(13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个人想法的表达,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才华。想要写一篇优秀作文,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也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借鉴其中的写作技

    电气工作月总结(精选21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及时总结并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述职报告,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