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紫衣梦

教学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最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一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二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__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__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当宰相。

(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

(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

(1)大都市有。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

(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四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腊在神话、历史、戏剧、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罗马在历史、建筑、雕塑、语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过对希腊、罗马艺术的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世界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希腊罗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希腊罗马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3、通过对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戏剧和历史著作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它们不仅极具文学和史学价值,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从而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介绍古代雕刻和建筑,使学生知道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领略古罗____筑设计的巧妙和构造的宏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荷马史诗》,希腊剧作家,学者亚里士多德,罗马史学,拉丁语。

2、难点:要分门别类条理清楚。

教法设计:启发诱导法、导读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资料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塑等(激发学习兴趣)。

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板书)。

1、古希腊神话由什么组成?

(课前可安排积极分子搜集一些资料,上课提问时由他们回答)展示图片。

识记荷马(展示图片)。

2、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启发)谁能讲讲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话故事?

学生根据课外见闻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视野)。

3、古罗马人在史诗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维吉尔的有关资料。

(过渡)古希腊人在戏剧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腊戏剧(板书)。

(质疑)古希腊两位的戏剧家是谁,他们被尊称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质疑)希腊史学开西方史学之先河,那么古希腊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展示艺术家们的图片。

三、历史名著(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有哪些历史名著,作者是谁?

(引导)我们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联系中国史,对比记忆。)。

(过渡)古希腊、古罗马在许多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的科学家(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出现了哪些科学家,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识记亚里士多德,一学生朗读他的名言并分析。

(过渡)下面我们来欣赏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成就。

五、(视频资料)建筑和雕塑(板书)。

看录像欣赏,(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引导)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见闻,你还能举出其。

他例子吗?

(启发)这些成就是什么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过渡)我们对拉丁字母并不陌生,比如汉语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拉丁语。

总结归纳并举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体现)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思考回答。

六、拉丁语(板书)。

(回忆)拉丁字母是从什么字母逐渐演变的?它对世界有何影响?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读表格列举出几种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什么。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五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到中国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人类的奥秘。

二、新课学习。

(一)元谋人。

学生: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说。

学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说。

多媒体展示。

教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是神创造的。我们人类果真是“神”创造的的吗?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图)。

教师:元谋人产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学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教师:考古学家在哪里发现的元谋人足迹。

学生:云南元谋县。

教师:那元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怎么样?

学生: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师:元谋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学生: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教师: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我们称他们为元谋人(多媒体展示)。

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点。

教师:北京人在什么时期出现的?

学生: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教师:北京人在哪里发现的呢?

学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它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学生: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学生: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此后,这一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教师:北京人发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作出了重要的证据。

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学生: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学生:化石的发现对我们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具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学生: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头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

学生:手脚分工明显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通过比较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怎样?

学生:生活状况: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为食,会使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驱寒。

学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师: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多媒体展示)。

学生:猛兽出没、险恶异常。

学生:打制石器、简易木棒。

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群居。

学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来的?

学生:煤的自燃。

学生:雷电生火。

学生:偶然碰撞生火。

学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体展示有关火的图片)。

教师:即使没有凶猛野兽,一个人也难生活,寻找食物成了难题。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猎和采集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会。

教师:请问:他们用火做什么呢?

学生:烧烤食物。

学生:驱赶野兽。

学生:照明御寒。

教师:思考我长得很像猿,却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吗?

学生:你长得的确很像猿,但你手脚分工明显,还会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师: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北京人过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

教师: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学生: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世界迄今所知发现的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学生: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除了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后来我们通过考古我们又发现了蓝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远古人遗址,因此我国成了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说明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是一方沃土,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六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七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授课。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古代的经济,主要是三大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共同研究探讨从五代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2、农业发展的表现。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

2、棉织业:

3、制瓷业:

4、造船业: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贸易范围: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管理机构: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纸币。

(1)产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发展: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影响: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八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认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2.“王莽改制”一目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思想:通过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西汉何时建立?汉初的统治者为恢复发展经济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汉初的统治者如高祖刘邦、文帝、景帝等主要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时达到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有关汉武帝的哪些内容。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在讲课之前,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然后教师结合课文,并提供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部分见"相关资料"和"媒体资料"),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例如关于重视人才的内容,学生可根据材料介绍一两个下层人物,突出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关于"推恩令"的内容,在学生讲述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补充强调:诸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爵号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定封号。这样,可以使一个大王国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使王国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分散,大大削弱王国同中央对抗的实力。后来,汉武帝又用其他方法如"酌金夺侯"等,逐步夺去王侯的爵位,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为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可让学生把"推恩令"与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作比较,进一步分析它的巧妙之处。

关于盐铁经营权由中央专卖和取消地方铸币权,教师可从国家税收和商品交换的角度提问此项措施的必要性。可回顾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原因,提醒学生学会类比及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师也可联"欧元"的出现进行讲述。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措施。锻炼学生学习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

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综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并逐条列出来,既作为板书,又可作为本目小结。

二、知错能改的汉武帝。

本目内容为小字,各校可根据进度等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一般简单介绍即可。讲解时应侧重于个人品质。

三、西汉的衰亡。

本目内容虽为小字,但和13课内容联系紧密,建议教师配合媒体资料的图片简单讲解。

例如:介绍王莽,他如何篡位,改制背景及失败,绿林、赤眉起义推翻王莽政权。为13课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九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四、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

第十五课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九,小暑),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最终平津陷落。

影响: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七月初八),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南京.(最能反映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暴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陪都),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对南京.及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抹杀侵略事实,可见,日本对军国主义罪行没有真正反省,这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第十六课。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百团大战: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战役。

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范围,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知识回顾,从整体上感知本课的复习内容。

二、构建网络形成体系。

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可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讲准重点:抓住关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

2、讲透难点:采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混知识相对照等方法。

3、讲明疑点: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讲出知识的规律:重在讲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依线巩固内化知识。

学生根据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巩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达到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目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

四、题例剖析培养能力。

典型题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这一环节重在教师通过对题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科学习基本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五、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练习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题型应多样化,题量应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回答问题的技巧。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一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步骤,虽然是千篇一律的建议,但是要真正完成,还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里要讲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另外,学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进行解疑。上课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在听讲时还应学会记录一些重点内容,将这些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如重复多次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中用记忆来获取历史知识时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众所周知,想要把知识记在脑中,记忆是首要的,其次就是理解和运用,所以要学会把握记忆方法。在学习历史,可以先去理解课本上的某个历史事件,然后再去背诵其接下来的人物、概念、过程和时间等。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和事件时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例如整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二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1课时。

新授课。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_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三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引入古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四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xx年去世,死时80岁)。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有个农民叫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对,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毛泽东那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1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师:正是由于旧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盘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介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阶级成份划分)。

(注: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必须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副板书)。

地主、富农(10%)。

贫农、雇农、中农(90%)。

70%――80%。

20%――30%。

1、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书)。

师:在旧中国的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怎样的呢?

2、新中国:新解放区未进行土改(板书)。

师: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大家回顾第1课的资料,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国人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

师:对,大家回答得很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国家政权,地位得到提高的他们,于情于理都想去争取他们一向以来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此刻新中国成立了,他具体又是怎样去实践的呢?(引导生阅读p12的相关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板书)。

师: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规定,在农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归谁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农民。

师:对,这是和旧的地主阶级所有制的区别所在:大家一齐来观看p11―p12的四幅图片,在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国又分批进行土改,土地当时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应如何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引导生看p12的图片),那么,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动脑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子,要把它给废除,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就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师:地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开展……。

师:那么,在土改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书)。

1952年底,近三亿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状况)。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这次土改与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农放心,稳定……孤立……减少……发展……。

师:土地改革后,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并加以适当的讲解来到达这一目的,让学生明白建国初期的土改的意义是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1)全国3亿多无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660多万顷。

(2)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3)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3)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4)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639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板书)。

废除了……消灭了……巩固了……解放了……(板书)。

师: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广大农民中迅速树立起来,即使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们也坚持下来与共产党和国家共赴难关。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课后练习:做《历史学习指导》(第3课)。

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设计范文(15篇)篇十五

1.使学生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及分布。

2.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二)难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三级行政区划。

1、请同学们看信封,填写寄信。(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结果念给全班听)]。

2、总结归纳。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二)、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直辖市。

1、拼图讲解。

教师在黑板上按照分区的顺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完成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

小组讨论、回答。

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小结:。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1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探究: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

巩固练习:下面我们通过小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

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每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

简评竞赛结果。

2、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读表回答。

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出来的?(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常识,分组讨沦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

小结:。

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

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

用本省的历史名称:。

一个省有两个简称:。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分布,希望同学们对照地图记住。

相关范文推荐

    自我介绍大学生求职大全(20篇)

    自我介绍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友谊,它是打开沟通和交流的第一步。大家好,我是小明,目前就读于某某大学经济学专业。我对经济学充满了热爱和好奇,希望能在未来成

    中学生毕业发言稿(专业19篇)

    发言稿是在公开场合或会议中用于表达观点、提出建议或发表演讲的一种书面稿件,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接下来是一篇发言稿,它将引导我们思考和探讨这个话题,希望大

    春天来了的高中(实用14篇)

    在写作过程中,要善于发掘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充分运用生动的词语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亮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残疾人年度信访工作总结(优质12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状态的一种梳理和总结,是进一步提升自己能力的必要步骤。在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月工作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2019年县残

    入幼儿园申请书参考范文(15篇)

    申请书是向对方传达自己诉求和目标的有效工具,它能够使我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启

    节电心得体会(通用1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坚持不懈和毅力的重要性,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好的成果。第一段:引入节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金融类个人经典简历(优秀22篇)

    金融是指以货币和信用为主要手段进行经济活动,涉及资金的筹集、投资和流转等方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几本经典的金融书籍,供大家参考学习。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女|28岁(

    被破劳动申请书参考大全(19篇)

    申请人:郝某某。被申请人:四川某某制药有限公司。地址:四川_107国道东侧。法定代表人:李某某。申请请求:一、请求确认被申请人与申请人之间签订的赔偿协议无效。二

    和同学的开心(模板24篇)

    优秀作文是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等方面具有非凡魅力和深度的一种写作杰作。这些优秀作文范文不仅在内容上值得称赞,还在语言上展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丰富的词汇运用。

    工程管理部工作总结(优质13篇)

    撰写月工作总结是我们对自身工作状态的一次评估和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小编整理了一些值得参考的月工作总结样稿,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