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史铁生散文集摘抄(推荐)(五篇)

时间:2023-03-24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2023年史铁生散文集摘抄(推荐)(五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3年史铁生散文集摘抄(推荐)(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23年史铁生散文集摘抄(推荐)一

开篇的小说《命若琴弦》就让我颇感震惊。你描述了一对瞎子师徒坚持弹琴说唱挣钱。老瞎子的信念“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去抓药治好眼病了。”贯穿全篇。那药方被老瞎子师父塞在他的琴槽中,但当他弹断一千根后去抓药时,别人告诉他那药方只是一张白纸。他这才明白这张白纸是无用的,而琴才是支撑他活到如今七十多岁的信念。或许正因你本身也是残疾的,所以你才能写出与你同病相连的人的故事,又或许这故事本身也涵盖了你对生命的理解。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让我更加想进一步地了解你了。

接着往后翻页,我听见了你如琴弦般苦涩而又清远的吟唱。走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清平湾是一处苦地,然而你在清平湾留下了自己最美的青春,留下了你对美好人性的赞美和淳朴温情的留恋,也许本来这是一个不错的人生开头,但是你却在人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里双腿残疾了。

于是,我随着你伤感、沮丧甚至绝望的身影走进了地坛。走进了地坛,我就走进了你磅礴而豁达、寂寥而丰富的内心。你对母亲的愧疚,你在合欢树所在的过去的旧居里,在地坛公园碾过的车辙印里窥见了母亲寻找你的身影,于是你躲开了,但躲开的是一时的焦灼,遗留的却是永世的忏悔,在往事的纷繁迷茫的记忆中你说: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是啊,史铁生,你是一部书,在外人看来你用坚强和毅力铸就了辉煌,在我的眼里你的生命和灵魂中永远留下了母亲的肖像,在合欢树的祈愿中我看到了你的渴望,你希望母亲能看到你从思想的救赎中获得的新生,希望这一切结果能给她苦厄的人生带来哪怕是片刻欢欣。

读着你的文字,我一点点地走近你的灵魂,一颗倔强的顽强的柔软的平静的心。史铁生,你的名字就像你的人生,用铁一般的意志走完的人生,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洪流中,你就像一位精神骑士带走了世界幸存的宁静与安详。

走进史铁生,合上书让我的内心异常平静,让我的内心似乎更为敞亮了。命若琴弦,或许生命的信念本在自身的真正期望。

2023年史铁生散文集摘抄(推荐)二

1) 、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史铁生 《我与地坛》

2) 、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史铁生 《我与地坛》

3) 、 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史铁生 《我与地坛》

4) 、 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 ——史铁生

5) 、 爱却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那儿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铸成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靥掩蔽的陷阱。在那后面,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战栗,仍有未熄的对沟通的渴盼。你还是要去吗?不甘就范?那你可要谨慎,以孤胆去赌——他人即天堂,甚至以痛苦去偿你平生的夙愿。 ——史铁生 《病隙碎笔》

6) 、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史铁生 《我与地坛》

7) 、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史铁生 《消逝的钟声》

8) 、 在很长很长的日子里,不断地想起,未必一定是思念,那更像是多年如一日的生活所养成的习惯,是平静河流上的一个摆渡——就像是集邮,把往日的收藏拿出来看一看,无论是引出快乐还是引出痛苦,都益于时光的流逝,然后依旧把它们收藏起来,不让它们为非作歹,打破一条河流的通畅,包括不让往事把今天弄得脸色惨白。 ——史铁生 《务虚笔记》

9) 、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史铁生 《病隙碎笔》

10) 、 这世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无论局限于哪一种都会损害生命的自由。 ——史铁生

11) 、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史铁生 《合欢树》

12) 、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史铁生

13) 、 我永远留住了一个偏见:女人是最适合当大夫的,白大褂是她们最优雅的服装。 ——史铁生 《我与地坛》

14) 、 人与上帝间有着永恒的距离,这很要紧。否则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 ——史铁生 《灵魂的事》

15) 、 人有时只需静静的呆着,悲伤也成享受。 ——史铁生 《合欢树》

16) 、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不能说,也不能想,也没有忘。 ——史铁生

17) 、 我曾赴白天,伤在集市。在那儿,价值埋没于价格,连人也是一样。 ——史铁生

18) 、 永存梦想的人间,比全是现实的世界,更能让我坦然面对死——这就像你在告别故乡的时候,是仍然怀念她,还是已经不想再来。 ——史铁生 《灵魂的事》

19) 、 上帝不许诺光荣和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困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 ——史铁生 《病隙碎笔》

20) 、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史铁生 《我与地坛》

21) 、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互相淹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史铁生 《记忆与印象》

22) 、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史铁生 《命若琴弦》

23) 、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是为了收藏。 ——史铁生 《我与地坛》

24) 、 人以一个孤独的音符处于一部浩瀚的音乐中,难免恐惧.这恐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愿,却不知道别人的心愿;他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与别人相关,却不知道别人对这复杂的相关取何种态度;他知道自己期待别人,却没有把握别人是否对他也有着同样的期待;总之,他即听到了音乐的呼唤,又看见了社会美德的阴沉脸色。这恐惧迫使他先把自己藏起来,藏到甚至连自己也看不到的地方去。其实这也不可能,他既藏了就必然知道藏了什么和藏在哪儿... ——史铁生 《病隙碎笔》

25) 、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史铁生 《灵魂的事》

26) 、 所以,虚无的悲叹,寻根问底仍是由于肉身的圈定。肉身蒙蔽了灵魂的眼睛,单是看见要回那无中去,却忘了你原是从那无中来。 ——史铁生 《病隙碎笔》

27) 、 会做恶梦的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可以醒来 在那些岁月,我每每醒来却发现,我做了一个想从恶梦中醒来的美梦。 ——史铁生 《原罪·宿命》

28) 、 死不足惜,关键是活着。一个正常人的.死,并不比一个残疾人挣扎着活下去更难思议。不幸的人挣扎地活着是生与死的较量证明着生。生命之美不在于一副完好的身躯。也不在乎生与死。死是容易的,活着却是难的。 ——史铁生 《史铁生文集》

29) 、 人有时候只是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史铁生 《合欢树》

30) 、 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 ——史铁生 《务虚笔记》

31) 、 任何思想都是有限的,既是对着有限的事物而言,又是在有限的范围中有效。 灵魂则指向无限的存在,既是无限的追寻,又终归于无限的神秘,还有无限的相互干涉以及无限构成的可能。 思想可以依赖理性; 灵魂要超越理性,而至感悟、祈祷和信心。 思想说到底只是工具,它使我们“知”和“知不知”。 灵魂则是归宿,它要求着爱和信任爱。 思想与灵魂有其相似之处,比如无形的干涉。 ——史铁生 《病隙碎笔》

32) 、 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我的黑夜里重复一回:母亲,她并没有死,她只是深深地失望了,对我,或者尤其对这个世界,完全地失望了,困苦的灵魂无处诉告,无以支持,因而她走了,离开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不再回来。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到底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我便在醒来时、在白日的梦里为它作一个续: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汇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在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 ——史铁生 《庙的回忆》

33) 、 就像输惯了的赌徒把屡屡的败绩置于脑后,输光了裤子也还是对下一局存着饱满的好奇和必赢的冲动。这有什么不好。这有什么不好? ——史铁生 《灵魂的事》

34) 、 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史铁生 《爱情问题》

35) 、 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史铁生

36) 、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史铁生 《我与地坛》

37) 、 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史铁生

38) 、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坦然赴死,你能够 坦然送我离开,此前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前,死不过是一个谣言 北风呼号,老树被 拦腰折断,是童话中的 情节,或永生的一个瞬间。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入死而观,你能够 听我在死之言,此后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 永恒复返,现在被 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 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历数前生,你能够 与我一同笑看,所以 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史铁生 《永在》

39) 、 人家让他拜佛,他不拜。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称其为佛。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 ——史铁生

40) 、 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问题似乎并不难解: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史铁生 《病隙碎笔》

41) 、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史铁生 《记忆与印象》

42) 、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史铁生 《我与地坛》

43) 、 独自贴近墙根我往回走,那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记忆在这儿又出了差错,好像还是街灯未亮,迎面的行人眉目不清的时候,晚风轻柔的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里,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捡根树枝,边走边在墙上轻滑,砖缝间的细土一股股的垂流……咔嚓一下所送走的都扎根进记忆去酿制未来的问题。 那可能是我对与墙的第一印象。 ——史铁生 《我与地坛》

2023年史铁生散文集摘抄(推荐)三

第三次读这本书,看后还是思绪万千。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留给世界的一件礼物,他送给了很多人,包括我。所以为了感谢他赠送的礼物,我得说说自己的感受,即便他已经逝世两年。

史铁生的地坛是个现实存在的地方,又是乌托邦。“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是他留给我最深的一句话。我感动于他的另一个精神层面,超于生活,却源于生活,他找到了文学的真正含义。史铁生写了很多文章,《我与地坛》是对他一个时段作品的总结,从《合欢树》中我能感受得到母爱对史的影响,也能从好运设计中看到史铁生的乐观,亦或是记忆与印象一、二的独自怀念和不曾忘怀,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史的记忆力飘荡,虽然已过几十年,但始终未能忘却,所以我不仅佩服史的才华,还佩服岁月赋予史的灵感。

开始的史铁生,是个自暴自弃的人,他对着母亲发脾气,摔东西,砸东西,我想没经历过的人肯定不知道他当时的情绪,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更感动于他的悔改,就像个浪子知道回头一样,他说:“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颓废,残疾或许生来就与史铁生相违,所以他好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悄悄地把颓废这类词甩在脑后,提起笔,写书,出书,再写书。我想这与他的好人缘是分不开的,与他与生俱来的文学魅力是分不开的。

我忘了史铁生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特长,其实我搞不明白有好多人为什么提笔就来灵感,而有的人却抓破头皮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后来我渐渐明白,只有“上天赐的”这个理由是最恰当的,也是最不能被反驳的。史铁生的悲催好像是他的不苟言笑的脸决定的,还有他那不知怎么的就残废了的双腿。但他又是幸运的,不管是刘青还是梅娘,都曾无私的给予他帮助,他开始拿起笔写作,他感受到了社会给予的温存,他被温暖包裹着。就像史铁生所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还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我欣赏他的乐观。

他“知青下乡”,又“回力鞋”“语录歌”,或是“红卫兵”什么的,只有在“那个时候”才有的产物他却同“耐克鞋”“摇滚乐”联系起来,真是个才子。他是为数不多的生于上世纪却又这个世纪内心的人,于是他就是现代的。史铁生说过一句很经典很“非主流”的话:死亡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必然降临的节日。我不知道这句话该不该形容成“非主流”,可能是很少有人把死亡比作“节日”,所以我更加觉得史是有个性的人。他的个性显露的并非一星半点,至少现在的青年人是不及他的。

这两点好像一点也不矛盾,但对于史铁生来说,就矛盾了一点。有文章用“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为题写了一篇关于史铁生的文章,文章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四十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这两种消息几乎同时到来,都在他二十一岁那年。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况且那并不是一次光荣行为的后果,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觉醒来,看看天,天还是蓝的,看看地,地也并未塌陷,可是一举步,形势不大对头——您与地球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是的,您不能有以脚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

不错,第一是坐着,第二是躺着,第三是死。好了,就这么定了,不再需要什么理由。我庆幸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要点:没有理由!你没犯什么错误,谁也没犯什么错误,你用不着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让风给你说一声“对不起”吗?而且将来你还会知道:上帝也没有错误,从来没有。

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他说能,我说不能,我说能,他又说不能。糟心的是,说不能的一方常似凛然大义,说能的一对难兄难弟却像心怀鬼胎。不过,大凡这样的争执,终归是鬼胎战胜大义,稍以时日,结果应该是很明白的。风能不战胜云吗?

山能堵死河吗?现在结果不是出来了?——史铁生娶妻无子活得也算惬意。但那时候不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经经纬纬互相牵连,一坑就是一大片,这是关键:“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疾最根本的困苦。

这不见得是应该忍耐的、狭隘又渺小的困苦。失去爱情权利的人,其他的权利难免遭受全面的损害,正如爱情被贬抑的年代,人的权利普遍受到了威胁。

说残疾人首要的问题是就业,这话大可推敲。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既是权利,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一种权利若被忽视,其它权利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权利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或应该,或不得不)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电影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权利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是的是的,有时候是不得不这样,身体健全者有时候也一样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满爱情者并不只是残疾人呵!好了,这是又一个关键: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是且慢。说了半天,到底谁说了残疾人没有爱情的权利呢?无论哪个铁生,也不能用一个虚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论点吧!当然。不过,歧视,肯定公开地宣布吗?在公开宣布不容歧视的领域,肯定已经没有歧视了吗?还是相反,不容歧视的声音正是由于歧视的确在?

好吧,就算这样,可爱情的权利真值得这样突出地强调吗?

是的。那是因为,同样,这人间,也突出地强调着残疾。

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阻障,否则理想何由产生?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但对残疾人爱情权利的歧视,却常常被默认,甚至被视为正当。这一心灵压迫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也许,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

其实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的,他用一种很调侃的语言写了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东西,的确,他是悲催,但他却谋得了一条让人受益的工作。“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给你打开了一扇窗”。用在史铁生身上真恰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我与地坛》虽然读了三遍,但史铁生的心,我们依然还是读不懂。

2023年史铁生散文集摘抄(推荐)四

1、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2、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3、爱就是不演戏!把你的一切都敞开吧,把你愿意敞开和不愿意敞开的都敞开吧!

4、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5、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

6、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7、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即残疾与爱情,即原罪与拯救。

8、往事,或者故人,就像那落叶一样,在我生命的秋风里,从黑暗中飘转进明亮,从明亮中逃遁进黑暗。在明亮中的,我看见他们,在黑暗里的我只有想象他们,依靠那些飘转进明亮中的去想象那些逃遁进黑暗里的。我无法看到黑暗里他们的真实,只能看到想象中他们的样子——随着我的想象他们飘转进另一种明亮。

9、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10、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

11、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再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将临的节日。

12、纪念的习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

13、永恒的距离,才能引导永恒的追寻。永恒孤独的现实才能承载永恒爱情的理想。所以在爱的路途上,永恒的不是孤独也不是团聚,而是祈祷。

14、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15、发现他人之丑恶,等于发现了自己之丑恶的可能。

16、爱是软弱的时刻,是求助于他者的心情,不是求助于他者的施予,是求助于他者的参加。

17、在还没有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已存在了——这不过是在有我之后我听到的一种传说。到没有我的时候这个世界会依旧存在下去——这不过是在还有我的时候,我被要求同意的一种猜测。

18、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19、爱如果是你的心愿,爱已经使你受益,无论如何用不上大义凛然。

20、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1、它就像死亡一样躲在未来,我只有闭上眼等待,闭上眼睛,祈祷。闭上眼睛,让又一个生日降临,让一颗简单的心走出少年。

2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23、万事万物,你若预测他的未来你就会说他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头去看他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之路。

24、不要让大脑控制灵魂,而是让灵魂操作大脑。

25、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人度化了佛祖。

26、我怀疑宇宙的膨胀就是因为一不小心这么一想。

27、“在没有了你的时候这个世界还要存在很久。”——这不过是在还有我的时候我被要求接受的一种猜想。

28、他的文章不带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是对自己心灵的诘问,对人性最隐秘处的探究。让我想起一个老师。看了让我心里一片平静。

29、作家应该贡献自己的迷途。

30、要是一种思绪独辟蹊径,拓开了生命的可能之地,没有舞台它也已经是艺术。

31、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2、难以捉摸、微妙难测和不肯定性,这便是黑夜。

33、性实际上是爱侣之间,表示爱情的最恰当,最热烈的语言,贞节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护这种语言不被污染,为了不让它丧失那种示爱的功能。

34、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35、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辽阔的土地,而是一种无比辽阔的心情,不受空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你的故乡。

36、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有很多人问:史铁生从20岁上就困在屋子里,他哪儿来的那么多可写的?有种回答: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是辽阔无边。

37、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面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

38、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39、见你就像见到家乡所有神情我都熟悉。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40、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消息的传达与继续,所有的消息连接起来,便是历史,便是宇宙不灭的热情。

2023年史铁生散文集摘抄(推荐)五

ok3w_ads("s005");

一九五一年。一月四日,史铁生出生在北京草厂胡同39号的小院子里,一个十一口人的大家庭,他认为这是一件大事。“于我而言,本世纪下半叶的头一件大事,自然是我的出生。……由于我的出生,世界开始以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被观察,历史以一个前所未有的编排被理解,意义以一次前所未有的情感被询问。尽管这对他人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对历史来说是一个完全可以忽略的小小颤动,但那却是我的全部——全部精神际遇的严峻。”引自《私人大事排行榜》,《花城》1997年第1期。

史铁生原籍河北涿县,出生地北京,但是对于史铁生来说,“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引自《故乡的胡同》。这方圆二里密布着如渔网般的胡同,这些狭窄逼仄的胡同对于史铁生来说,是大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引自《故乡的胡同》。

一九五八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是年,史铁生搬入了观音寺胡同(也就是后来的前永康胡同)的一个小院子,在这个小院子中,史铁生度过了十九年。这条胡同和这个小院,史铁生在他的作品中被频频提到,不论是在瘫痪前的童年,还是在瘫痪之后的青年时代,这个地点几乎成为了史铁生全部的直接生活经验。尽管年幼,史铁生已与“文学创作”结下不解之缘。十岁那年,他曾“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引自《合欢树》,《南风》1981年。,姑且可以算得史铁生获得的第一个文学奖项。

儿时的史铁生是个调皮好动的男孩子,擅长体育运动,这在他瘫痪之后似乎已经很少提起,只有从早年的散文中可以寻得有限的踪迹,看出那时的活力,“记得儿时曾有一面红砖短墙,墙头插满锋利的碎玻璃碴儿,我们一群八九岁的孩子总去搅扰墙里那户人家的安宁,攀上一棵小树,扒着墙沿央告人家把我们的足球扔出来”引自《墙下短记》,《今日先锋》第4期(1994)。。史铁生一生都没有失掉对体育的热忱,“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引自《我的梦想》,《中国残疾人》1989年第1期。,“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同上。

一九六七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史铁生是“老三届”的学生,一九六五年进校的他,可以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刚开学不久,他的作文就已经在全校传诵,组装无线电也是一把好手,绘画也被老师赞扬有专业水平,更兼他声音浑厚,唱歌朗诵都颇具感染力。人高马大的他在学校的体育比赛中还曾得过冠军。称得上风云人物。然而只上了两年初中,学校就因为“文革”的深入全面停课,直到下乡插队之前,北京所有的中学都处在“战斗”当中。清华附中作为“红卫兵”组织的发源地,革命活动更是轰轰烈烈。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大革命时代,史铁生也曾经满怀忠勇和豪情,“曾和一群同学到清华园里去破过‘四旧’,一路上春风浩荡落日辉煌,少年们满怀豪情”引自《病隙碎笔》,《花城》1999年第4期。。

但是随着出生论的逐渐强化,史铁生在这场战斗里早早地被边缘化了。他的出身并不算好,不在“根正苗红”的“红五类”之列,“楼门内外传来了更为革命的呐喊:‘非红五类不许参加我们的行动!’这样,几个同学留下来继续革命,另几个怏怏离去。我在离去者中。一路上月影清疏晚风有缘,少年们默然无语,开始注意到命运的全面脸色”同上。。的确,对于年少的史铁生来说,命运已经不仅仅是“不让革命”这么简单了,而是一场被批斗和打倒的噩梦。他父母的身份是“职员”,处在“黑五类”的边缘,奶奶的“地主”成分直到“文革”结束都没能平反。在史铁生的早期创作中,反思文革的“伤痕文学”不在少数,如《兄弟》《爱情的命运》以及被研究者看作半自传体小说的《奶奶的星星》等等,都记载或是反映了那段经历给史铁生留下的伤痛的回忆。

一九六九年。到陕西延川县关计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下乡对于出身不好的史铁生来说,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然而在踏上征程的那一刻,他还是涌起了满腔的革命豪情,和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然而,清平川的乡亲们对这些知识青年的教育却远远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革命”和“高大”,反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原始乡情,一种艰辛的生活所反射出的乐观和坚强,不是通过颂歌,而是把委婉的小调传递给这些半大孩子。被夸张的大话所笼罩的城市生活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史铁生开始进一步思索生命本身的意义和命运的含义。当然,插队对于史铁生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饿。年轻的史铁生长手长脚,胃口奇大,简直到了贪吃的地步,但是黄土高原的匮乏使他长久地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中。于是,他在务农的间隙,还为乡亲们画画家具来赚点“外快”,甚至还和老乡分工合作去集市上卖钱,但在那个年代,史铁生的这一举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尾巴”,理所当然地被“割掉”了。

在干了三个月的农活之后,史铁生开始感到腰腿疼痛,但就医后没有诊断出原因,到北京也无法查出莫名疼痛的来由。史铁生只得又回到关家庄。大队干部为了照顾他,给他分配了喂牛的轻活儿,两年之后因双腿疼痛加剧回到北京。史铁生的插队经历是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更对他的写作心态和作品样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那时的插队,和后来的插队还不一样;后来的插队都更像是去体验生活,而我们那时真是感到要在农村安排一生的日子了——起码开始的两年是这样。现在想来,这倒使后来的写作得益匪浅。我相信,体验生活和生活体验是两回事。抱着写一篇什么的目的去搜集材料,和于生活中有了许多感想而要写点什么,两者的效果常常相距很远。从心中流出来的东西可能更好些。”引自《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小说月报》1983年。

一九七二年。因脉管炎导致双腿瘫痪。这对于史铁生的一生来说是最重大的转折点。史铁生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为此,他的母亲曾经多方奔走求告,希望可以让儿子免于下乡,但是没能成功。插队后,陕北的寒冷侵入了史铁生的脊髓,尤其是在他改去喂牛之后,每天必须半夜起床给牛棚添料,睡的也是没有热炕的寒窑,更加重了他的病情。终于,史铁生感到双腿开始不听自己使唤了。据和史铁生一起插队的同学回忆,他曾经有一天和别人竞赛立定跳远,然而跳出去之后,却一下子跌倒在地,史铁生慢慢爬起来,疑惑地喃喃自语:“怎么这腿就不给劲儿了呢?”

等到一九七一年九月,史铁生再次因为剧烈腰痛回到北京的时候,他已经只能由别人架着缓缓行走了,很快,史铁生住进了北京友谊医院,入院的那一天,他拒绝了所有亲人和朋友的帮助,自己扶着墙,艰难地走进了医院,但是一年多之后再出院的时候,他只能被人抬着出来了。无疑,在医院的这一年多是史铁生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不仅仅是病痛的折磨。对于生龙活虎的史铁生来说,失去双腿是致命的打击,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可以看到,史铁生整日卧床的时光里,他思考得最多的便是如何去死。失去行动自由的生活对他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然而,友谊医院的医生给了他最初的鼓励,让他去负责医院的墙报,被需要和被关怀使得史铁生获得了最初活下来的勇气。

一九七四年。史铁生已经出院一年了,和父亲、奶奶、妹妹还有叔叔一家居住在前永康胡同奶奶的居所里。离开医院的史铁生再一次感到了绝望,他没有工作,没有补助,妹妹年幼,奶奶年迈,父亲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庭,母亲还远在云南的林学院,只能时不时请事假回北京。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悲观情绪使得他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他多次地想到自杀,他曾经吃下过量的药,去摸过电门,只希望能够了结自己的生命。

但就在这段时间,史铁生来到了地坛。地坛的寂静与安详使他平静下来,让他重新深入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史铁生不再寻求死亡,转而寻求生的意义。他开始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给家具画上山水画,将掏空的鸭蛋绘成彩蛋,给古装的仕女像“开眉眼”。除此之外,他开始学外语,开始读书和写作,开始探寻人生的另外一种意义。

一九七七年。史铁生的母亲去世。这是继瘫痪之后,史铁生人生遭遇的第二重打击。在史铁生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情。的确,这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子的病,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她想尽了所有的办法为儿子寻医问药,但她自己的乙型肝炎却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因为并发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胃部大出血而去世。在母亲重病之际,史铁生摇着他的轮椅走遍了北京城为母亲寻找良药,可是母亲还是离开了他。

母亲去世之后,史铁生的父亲从云南回京照顾他,因为史铁生行动不便,由街道出面安排他和父亲住进了雍和宫大街26号临街的两间平房。

一九七八年。小说处女作《兄弟》完成,后来又创作了《爱情的命运》《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一九七九年。公开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于《当代》(1979年第2期)。《墙》即1978年完成的小说处女作《兄弟》。(《今天》1979年4月)《爱情的命运》发表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的内部刊物《希望》(1979年1月)。

一九八ga996年。因急性肾衰竭、氮质血症,又因长期尿潴留导致肾盂积水,接受膀胱造瘘术,回家休养。史铁生并没有因为患病而停笔,他不但奋笔疾书,还去当时中国作协所办的“文学讲习所”(即后来的鲁迅文学院)听课。这一年,史铁生发表小说《我们的角落》(《小说季刊》1980年第4期)《我们的角落》即《没有太阳的角落》,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1979)。,《兄弟》(《花城》1980年第7期)此篇曾名《墙》,初发表于《今天》第4期。,《午餐半小时》(《花溪》1980年第9期),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作者,这已经算得上丰收了。

《没有太阳的角落》和《午餐半小时》的创作原型显然来自于他在街道福利工厂的所见所闻,代表了史铁生早期对“残疾人”主题的主要关注点,着重于描写残疾人对在社会上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以及残疾人内心对公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行文柔软细腻,精致优美,于温情中透着点点哀愁。着眼点小而涉及面广,有研究者认为具有浓厚的契诃夫色彩。

一九八一年。史铁生病情再次加重,不能再胜任街道工厂的工作,退职回家休养。但“所幸此时有了对病残知青的政策,开始享受工伤待遇,温饱有靠可以安心写作”史铁生:《史铁生小传》,《我与地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但是因为身体原因,这一年的史铁生的作品并不多,仅发表散文《秋天的怀念》(《南风》1981年),小说《树林里的上帝》(《南风》1981年),《“傻人”的希望》(《河北文学》1981年第1期),《绿色的梦》(《钟山》1981年第2期)四篇作品。

散文《秋天的怀念》,仍然延续了前一年小说创作的风格,显得精致清新,是史铁生第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笔触细致,感人至深,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其余的小说却显得阴沉晦暗,《“傻人”的希望》写的是一个“缺心眼儿”席二龙对美好生活的幻梦一步步破灭,《树林里的上帝》以很小的篇幅描绘了世间万物命运的无常,《绿色的梦》则有种意识流的色彩,也同样是感伤和无助的。

一九八二年。加入北京市作协。发表小说《黑黑》(《滇池》1982年第11期),《人间》(《花城》1982年第6期),《绵绵的秋雨》(《中国青年》1982年第4期),《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丑小鸭》1982年第10期)。

这一年,史铁生的小说创作,基调更加走向伤感和暗沉,虽然才刚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史铁生就好像已经进入了他创作生命的第一个低潮。从发表的情况看,史铁生见诸报刊的文字并不很多。据朱伟先生《铁生记评》回忆,史铁生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因为其灰暗的主题色彩受到编辑的忽视和误读,常常受到编辑大幅的删改,因而即使发表出来,也并没有获得什么反响。

一九八三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史铁生发表了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神童》(《文学青年》1983年)、《白色的纸帆》(《绿野》1983年第2期)、《夏天的玫瑰》(《丑小鸭》83年第4期)、《巷口老树下》(《青年作家》1983年第6期)、《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青春的故事》跋)。以及创作谈《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关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选刊》1983年第7期),另创作有小说《老人》。

这一年是史铁生文学生涯的第一个丰收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当年就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文艺界通讯》刊登了宗淑的书评《这一切都不遥远——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予以评论。《人民日报》刊登《心弦上的歌——读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赞扬作品“深深地反映着陕北人民与陕北地区的生活、心理与风土特点,构成了那个地方独具色彩的生活图景”郭志刚:《心弦上的歌——读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人民日报》1983年8月9日。。将插队所在地的风土人情作为主体,以日常生活为主体,扩大了知青文学的艺术视域,“可见,生活并不总是一种色调。即使在那特殊的年代,在生活中有忧,也有乐,有苦恼的种子,也有希望的胚芽。作者以其敏锐和真诚,把自己经历过的生活的五味瓶,全倒出来了,使读者不禁佩服道:这才是生活!”同上。这也许是主流媒体对这篇小说大加赞赏的原因。而从新时期文学的流变来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改变了知青文学控诉和反思的话语模式,代之以那个时代不常见的平淡悠远的气质,重拾了他创作初期的清新精致的语言风格,将插队时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令人身临其境,内心充满感动和温情。史铁生这样谈论他的创作初衷:“我试了好几次,想写一个插队的故事。那时对写小说的理解就是这样:写一个高潮迭起、感人泪下的故事。我编排了很久,设计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安排了诸葛亮式的人物、张飞式的人物。结果均归失败。……通过琢磨一些名家的作品(譬如:海明威的、汪曾祺的),慢慢相信,多数人的历史都是由散碎、平淡的生活组成,硬要编派成个万转千回、玲珑剔透的故事,只会与多数人疏远;解解闷儿可以,谁又会由之联想到自己平淡无奇的经历呢?谁又会总乐得为他人的巧事而劳神呢?艺术的美感在于联想,如能使读者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并以此去补充作品,倒使作者占了便宜。”史铁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关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选刊》1983年第7期。

一九八四年。发表小说《白云》(《小说界》1984年第1期),《奶奶的星星》(《作家》1984年第4期),《山顶上的传说》(《十月》1984年第2期),《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文学家》1984年第3期),《足球》(《人民文学》1984年第5期),《小小说四篇:春夏秋冬》(《南风》1984年第4期)。

这一年可以说是史铁生一九八三年辉煌的延续。首先,小说《奶奶的星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在史铁生以往“文革”叙事的基础上,又添进了哲学的沉思,从更高的人道主义的视角来回顾“文革”。其次,史铁生明确了他小说创作的方向。他仍然在以自己的经验创作“残疾小说”,但题材与主题领域被拓展了,这表现在对社会现象尤其是“后文革时代”的关注上,文体和语言风格也开始了多样化的尝试。《白云》《足球》对对话体的熟练运用,《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的多文体杂糅和黑色幽默,以及《山顶上的传说》的复调叙事可以看出是史铁生文体实验的前奏。因为上一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这年《奶奶的星星》的轰动,陕西省作家协会特地邀请这位半个黄土地上走出的作家回乡“探亲”。他再次回到了他的清平湾,见到了他笔下那些熟悉的人物。

一九八五年。因为连续两年获奖,史铁生的家门庭若市,虽然他是一个渴望交流的人,他的小院子里常常有许多朋友前来把酒言欢,探讨人生、理想和文学,但蜂拥而至的记者、慕名而来的作者还是让在病中的他感到十分疲惫。他不愿接受采访,不愿意被访谈侵占休息与写作的时间,因此,史铁生不得不在家门前贴出闭门谢客的告示。这一年史铁生发表了小说《来到人间》(《三月风》1985年第6期),《命若琴弦》(《现代人》1985年第2期),《合欢树》(《文汇月刊》1985年第6期),散文《杂感三则》(《小说选刊》1985年第5期)。《杂感三则》是上一年所发表的《奶奶的星星》的创作谈。史铁生认为作者在创作时一要相信自己,敢于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想法,二要退居幕后,用艺术手法而非直接发声的方法向读者传递自己的信息。这一年发表的三篇小说探讨的都是残疾人的生存问题,但主题已经进一步深化。《命若琴弦》是这一年也是史铁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是史铁生“过程即意义”生存价值观的典型体现。可以说就是从这部作品开始,不论是“生命”的主题,还是“残疾”的主题,都在史铁生这里得到了升华。同时,它也是史铁生文体探索的重要标杆,有研究者将其作为其“哲思”文学的开山之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文学创作奖。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也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史铁生的第一本文集,收录了1979年以来史铁生创作的全部小说作品,包括没有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爱情的命运》等作品共20篇。

一九八六年。成为北京市作协合同制作家,生活有了更好的保障。发表中篇小说《插队的故事》(《钟山》1986年第1期)和短篇小说《我之舞》(《当代》1986年第6期)、《毒药》(《上海文学》1986年第10期),以及创作谈《交流、理解、贴近、信任》(《钟山》1986年第1期),《随想与反省》(《人民文学》1986年第10期)。

《插队的故事》可以算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续篇和扩大版,史铁生清淡悠远的散文化叙事显得更为成熟,整篇小说也显得更加壮阔。而《我之舞》与《毒药》则充满现代意味和先锋感。1985年前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蜂起,史铁生是其中的积极实践者,更值得注目的是,《随想与反省》原为次年才发表的小说《礼拜日》的后记,但却具有独立的主题,他认为文学的根在于人类永恒的困境,而文学的出路在于创新。这一年,高原(斯妤)在《当代文艺探索》第5期上发表了《轮椅上的探索与开拓——浅谈史铁生的小说创作》一文,这也许是第一篇对史铁生的小说创作进行全面分析的评论,同为小说家的斯妤,关注的焦点显然是史铁生小说创作的创新手法,将其归纳为散文化写法、对报告文学体裁的运用和对话体的翻新三个方面,可以说是早期史铁生综论文章中较为全面的一篇。

一九八七年。发表小说《车神》(《三月风》1987年第1期),《礼拜日》(《中外作家》1987年第5期),散文《“忘了”与“别忘了”》(《挚友》1987年)。同年由史铁生编剧的电影《死神与少女》上映,这是史铁生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小说集《现代中国文学选集——史铁生卷》由日本德间书店出版,共收录《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足球》《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午餐半小时》《命若琴弦》六篇小说,由广岛大学松山久雄和水谷一郎、中央大学近藤直子、爱嫒大学三木直大译。赴海南参加《钟山》杂志笔会。

一九八八年。发表小说《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收获》1988年第6期),《原罪·宿命》(《钟山》1988年第1期),创作谈《答自己问》(《作家》1988年第1期),《自言自语》(《作家》1988年第10期),另创作有小说《草帽》,随笔《读洪峰小说有感》。小说集《礼拜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台湾版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在台湾出版。

与林洪桐共同编剧的电影《多梦时节》上映,同年获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作品《毒药》获第三届《上海文学》奖。这一年,史铁生的小说和创作谈都表现出了对生死主题的极大关注。《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原罪·宿命》仍然是以先锋的手法探讨生与死的关系,其语言和手法更加扑朔迷离,大大超越了读者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阅读经验。史铁生也在《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地猜法》的结尾加以注解,请读者将其当作一篇“读物”来看。除了作品之外,创作谈虽然仍然是片段感想式的呈现方式,但相比之前更为完整,在《答自己问》中,史铁生第一次自觉地对自己文学创作的目的、方法以及文学观进行了总结。他将文学分为纯文学、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三类,认为这三者共同组成了文学的大家庭,各司其职。关于文学形式方面,他认为“形式即意义”,而不是承载内容的容器,审美是主观的活动和感受,因而不论如何创作,都应该以表达作者自身的思考为基准。在《自言自语》中,史铁生进一步细化了他的创作方法,提出了他作品中最重要主题——宗教的作用和人的三大困境。这是史铁生对自己之前的创作进行的回顾与反思,对之后很长时间史铁生创作都有着重要的说明与阐释价值。

一九八九年。发表散文《文革记愧》(《东方记事》1989年第1期)、《我的梦想》(《中国残疾人》1989年第1期)、《超越几近烧焦的局限》(《三月风》1989年第2期),小说《小说三篇》(《东方记事》1989年第2期)。

一九八九年对史铁生和他的家人来说是灰暗而又光明的一年,他的病情又加重了。他因患附睾炎再次住进医院。从他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仍然会时常想到自杀,他厌恶被当作无用的人被人饲养,毫无尊严地活着。他渴望和正常人一样有正常生活、工作甚至爱的权利。不知是不是上帝听到了他的渴求,当他缠绵病榻的时候,一个来自南方的姑娘陈希米来到了他的身边,照顾他,爱慕他,最终和他结婚。这段婚姻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段佳话,更是当年史家生活的最大亮色。

电影《死神与少女》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电影《多梦时节》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优秀故事片、优秀音乐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吴俊在《文学评论》的第一期发表评论《当代西绪弗斯神话——史铁生小说心理透视》,文章的后面附了史铁生对这篇评论文章的意见。作家和评论家的碰撞并不少见,更何况史铁生对待别人的评价总是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这样的对话让读者与研究者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与写作意图。在这一次对话中,吴俊对史铁生的“残疾”主题小说进行了全面梳理,认为史铁生这一主题的创作是在自卑的伤感和对宿命的无奈中迸发出的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与深沉的忧虑。而史铁生则更进一步指出,他所描述的“残疾”,固然是从自身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出发,但更多的是由此深发出的对全人类广义“残疾”的观照。紧接着,吴俊同一年又发表了《大彻大悟:绝望者的美丽遁词——关于史铁生的小说》(《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4期),这篇评论可以说是前一篇的深入与发展,认为史铁生平和的文字背后是对个人命运的过分焦虑和绝望,而这容易失去真正的宽和与对社会的关注。这一来一往的讨论给史铁生留下了很多的思考,直到次年他在《给杨晓敏的信》中还曾写道:“文章指杨晓敏的论文《突围:生命的追求——史铁生论》,《中国现代、当代作品研究》1990年第11期。我并非像所有的人估计的那样已经‘大彻大悟’,……我现在还不知道‘大彻大悟’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样的绝境上,我还是相信希绪福斯的欢乐之路是最好的救赎之路,……他千万年的劳顿给他酿制了一种智慧,他看到了那个永恒的无穷动即是存在的根本……”

以上两条引文出自《东岳文库—史铁生九卷本》之《宿命的写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33)

相关热词搜索: 年谱 史铁生 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大四学生个人计划书(大全9篇)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行动步骤。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时间、资源和任务。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

    2023年总经理年终总结结束语 年终总结结束语(大全8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

    三年美术工作计划实用(优质9篇)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并为之制定相应的计划。我们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下面我帮大

    最新小学家长会主持人串词(通用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2023年护士继续续聘申请书(精选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如何写史铁生散文集摘抄简短(3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

    最新史铁生散文集摘抄(推荐)(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

    有关史铁生散文集摘抄(精)(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2023年史铁生散文集摘抄(精)(二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

    买房心得体会视频(通用12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