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教学反思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BW笔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教学反思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教学反思篇一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先列出算式,再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思维活跃的孩子一下子就能得出答案,不屑于“动手”,而动手操作的学生更多的是注重算式的结果,很难为理解算理建立清晰的表象,操作过程有些流于形式。

1、选择合理的操作时机

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笔算,出现多种结果,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获得结果,满足学生急需知道算式结果的心理需求,然后引导学生产生为什么十位上的数要和个位的数合起来接着除的疑问。带着疑问让学生动手操作,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形象支撑。

2、重视操作过程,提高操作效率

本课的算理是抽象的,而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在教学中,单靠老师的言语讲解有时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利用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操作”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操作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在学习回答中,让学生获得结果,获得成功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由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了解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并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比较明晰较合理的操作方法上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技能。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教学反思篇二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是以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的,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复习了这样的加法,帮助学生重新温习,感知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

我在教学时利用发书的这一情境,并让学生进行提问题,可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局限性,他们对“一包、零散”的概念不是很明确。在探讨计算方法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归出三种不同的方法,我都是引导学生向“相同数位相加”融合,为后面的发现做下基础。

在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只有个别的学生还是分不清相加的数位,我只是在想,我们只是要求进行口算,为什不能直接用“竖式”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呢,虽然那样超出了教学的要求,可是学生病不需要列竖式啊,口算起来应该会更快的。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探索进位加法的算理时,就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将探索不进位加法的`算理迁移到新知识中来。

针对一年级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我先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儿童主动地学习知识。

上课时当我让学生根据猜数游戏中的24,56,2,8列出算式后,就让学生算一算得数,前两个是不进位加法学生都会,后两个进位加法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去解决24+8到底得几。在探讨算法时,我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研究,推导“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展示交流,呈现多样化的算法,学生能想出了这么多种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由于是新授课,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些慢,还需要练习。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教学反思篇四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涉及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36-8。根据学生之前所了解到的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他们明白要用36个位上的6去减8,然而6-8并不够减,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根据小棒去思考“6-8不够减怎么办”,将数形结合,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能够根据小棒想到许多解决办法,之后在这些办法中进行优化、总结,得出最适用于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形结合,因为退位减法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理解上有些吃力,如果能用图形直观地描述数的运算的意义,将对学生的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教学中,许多算理的理解如能做到数形结合,学生便可透彻地加以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当把36根小棒以3捆和6根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能够直观地去思考如何用36减8,以“形”思“数”,从而他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再拆开一捆小棒,这样就变成了16根单独的小棒,16-8=8,剩下的8根和剩下的2捆合起来就是28,所以36-8=28”,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从36根小棒中先减去6根,36-6=30,然后再从3捆中拿走2根,30-2=28。”还有同学说:“可以从一捆小棒里减去8根,10-8=2,这两根再和剩下的26根合起来,26+2=28。”……通过把抽象的算式和直观的小棒结合起来,学生们能够通过摆小棒,动手操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初步感知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些给个位,也就是初步认识什么是“退位”。在讲述上面的几种方法时,我让学生认真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当一个学生汇报后,就请另一个学生或者更多的学生说一说别人的意思。这样做就是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达到进一步理解知识的目的。最后对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说一说,这样就发现了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这样的方法,再对这种方法进行强化与巩固。

数形结合,将抽象与直观相结合,是突破这节课难点的一个关键,但是在这节课的课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知识的负迁移影响了学生们的计算认知。在学习退位减法的时候,经过最后的大量练习,孩子们总是惯性的把两位数的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但是在不涉及退位的减法中可以直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学习了退位减法之后,他们在做不退位减法时也会惯性地把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虽然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对的,但是这样的过程确实徒增麻烦,这种情况也确实让我意识到了在新授的时候,我缺少了把两种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进行对比,让学生再感受感受到底什么时候需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个十,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直接进行计算,这一点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也是我需要再次强调与巩固的地方。

理解抽象的知识需要直观的体验,同时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一定要注重与旧知识的关联,要把握合适的方法,让一节课变得更加高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教学反思篇五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数学知识的连贯性而设计的一节教学内容。整个学习阶段可分为两段:无进退位的,有进退位的'。它们都建立在二十以内加减法(无进退位,有进退位)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由此进入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学习。这节课主要任务是无进退位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要求学生能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并继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来解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题。

朱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分为“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索新知——运用新知——新知迁移——拓展新知”四个环节。首先,通过复习旧知,自然而然的引出新知,在探索新知阶段让学生在小组里通过摆一摆,说一说,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用多种方法计算23+2,在理解算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并通过一组题:3+4=23+4=33+4=63+4=让学生计算和观察,不仅巩固理解了算理,而且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类推能力。在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时,用加法迁移到减法,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再次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体验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上的数字相减,十位数不变的算理。在计算5—4=25—4=35—4=65—4=一组题时,通过计算和观察,再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类推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算理。

大部分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已经能算出结果,但是对于计算方法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整节课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操作、观察、讨论、口头表述思考方法,经历验证过程,体验算理,以“说”促思,以“说”明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类推能力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愉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