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诵读教案中班(汇总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琴心月最新古诗诵读教案中班(汇总8篇)

在编写高三教案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范例八:《四年级体育教案:团队协作与集体项目的训练》

古诗诵读教案中班篇一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作业:背诵课文

古诗诵读教案中班篇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温暖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就要迎来好玩的夏天了。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生自由发表意见)

2、你们的夏天可真有趣。可以放牛、可以捉虫子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所见》。

(板书课题)配乐指名读,

谁认识这两个字?你怎么认识的呢?指名读课题。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录音范读、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多读几遍。

4、离开了古诗,这些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课件出示生字认读――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

所:(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5、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同学,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课件出示一、二句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学生自由练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生边说边做动作)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好听吗?“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课件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呢?(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学生体验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指名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生讨论交流想到的各种方法)(踩石头、踩牛背)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诗、林”,学生认读。

2、师范写,生跟写。

3、分析结构和字形,给生字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书写。

古诗诵读教案中班篇三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字。

2、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唐代诗人罗隐以《蜂》为题写了一首诗,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的品质,那在这一首诗中,还会不会蕴涵着其他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 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意思。

3、 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 指名读、齐读古诗。

三、 学生质疑,初步感悟

1、 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师作点拨讲解。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3、 指导朗读。

4、 尝试背诵古诗。

四、 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板书设计:

为谁辛苦 为谁甜

贡献了一生

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

古诗诵读教案中班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簸”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养成课外积累名家名篇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有关刘禹锡的哪些诗呢?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指名说图意,释题。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3、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读古诗,读中正音。

5、同桌互读。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图理解诗意。

三、细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

1、指名读第一行。

(1)说说“九曲”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2、指名读第二行。

(1)说说“浪淘、簸”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3、指名读第三行。

(1)说说“上、银河”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4、指名读第四行。

(1)说说:“同”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5、学生自读古诗,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6、分组读、男女生读诗。

7、说说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哪句体会到的?感情朗读。

8、学生各自背诵古诗

四、拓展。

请学生回家后再查找刘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浪淘沙。

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万丈)。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古诗、课外查找李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古诗诵读教案中班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快看他是谁?(出示蜜蜂图)

谁知道小蜜蜂每天都在忙什么呢?唐代诗人罗隐创作了一首描写蜜蜂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二)初读古诗 读正确

1、介绍作者

2、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也不丢字。

3、同桌互检

4、找个别学生读

(三)了解诗意 诵读古诗

1、轻声自读,思考,蜜蜂都去哪采蜜?你是从哪句知道的?

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 “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2、边想象蜜蜂采蜜的情景,边读前两句诗。体会蜜蜂采蜜的辛苦。

3、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4、作者用创作诗的方式来赞美小蜜蜂,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美小蜜蜂吗?

(1)个别学生展示读

(2)有必要的话听范读

(3)自己练习诵读

(4)展示读

5、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罗隐为我们记录了小蜜蜂勤劳、辛苦的一生,后来人们为这首诗普了曲,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唱一唱。

(1)看视频边听边学

(2)唱给同桌听

(3)展示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同桌两个人一起唱。

三、巩固练习。

1、用诗来赞美蜜蜂的不仅仅是唐代诗人罗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还有谁来赞美蜜蜂。

《咏蜂》:

葛显庭   (当代)

三百天来九州跑, 南疆北国采花娇;

终日酿蜜身心劳, 甜蜜人间世人效

咏蜂 (王锦)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

咏蜂

宋    姚勉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三首中选一首或两首)

再美再多的话也表达不完我们对蜜蜂的赞美,就让我们带着心中对蜜蜂的这份浓浓的情再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板书:

苦                甜

古诗诵读教案中班篇六

教学反思: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诗人的巨作,在导入课题时,我运用本学期学过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的作者引出李白(因为我在《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过李白与贺知章是好友的事实),此环节也可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回乡偶书》的作者。然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李白浪漫主义色彩中的丰富想象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要多读多想。果不其然,学生对于浪漫主义的概念犹如雾里看花,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诗学习中多读多想了,毕竟学习李白的诗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还要多绕几个弯。

李白的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斥着浓浓的愁味,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也紧紧抓住“愁”这一诗眼,开展了朗读教学的训练,来理解与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中间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入了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写作背景,个人认为写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也确实投入进了古诗的境界中,细细地品着诗歌。只是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些许失误以及课堂的时间关系,使学生缺少了一次锻炼想象表达能力的机会。

《古诗二首》听课反思

公开课我是从来不敢涉及古诗的,但是在市级优质课中一位老师讲的古诗二首让我眼前一亮,这位老师自身素质非常好,并且在讲述《秋浦歌》时,是用闻、听、看、思这种方法来讲的,短短的四句诗,孩子们的想象力充分地得到了开拓,让人感觉原来古诗也可以这样讲。于是我回来也试着用这位老师的方法进行了课堂设计,效果的确不错,看来每篇课文的设计都有很多方法,只是我们怎样去思考而已。

古诗诵读教案中班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dd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dd“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1)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2)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3)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4)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d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古诗两首,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j

乡音/无改/鬓毛衰。k

儿童/相见/不相识,j

笑问/客从/何处来。k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古诗两首,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把握课文基调。

二、初读

1、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师补充。

李白(一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3、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他怎么见到李白的呢?

生答,师补充介绍其中的典故。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赠汪伦》。

4、师: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理解

1、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诗的意思谁来说说看?

指名答。例: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2、师: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古诗两首,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

生:如果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

例:用“哪怕……也”翻译,诗句意思是: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即使……也”,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就算……也”,意思: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纵使……也”,意思: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例: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还可以用设问句来翻译: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夸张。

师:“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提示: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4、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吟诵一下。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四、体会感情

1、师: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3、师:《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面,感受一下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

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师: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出示:《别董大》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

师有感情的诵读,生齐读。

师:这里诗人是用什么来送别友人的?

提示:鼓励的语言。

3、再出示:

渭城曲

古诗两首,

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一起读,体会这首诗中诗人以酒相送的情意。

六、总结

1、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2、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七、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生字的书写。

八、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推荐阅读: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诵读教案中班篇八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