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飞雪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

了解范文范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一

摘要:通过分析,探索了传统学术期刊的前景。首先,概括了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化期刊的发展;其次,以对比的形式讨论、归纳了互联网、网络化期刊与传统印刷版学术期刊的优点以及不足;最后,论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即传统学术期刊不会被取代,而是将与网络化期刊合作,以互联网为平台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关键词:网络化环境;传统学术期刊;期刊上网;纯网络期刊。

学术类期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它不仅是科技信息的载体,还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对学术论文的刊发,学术期刊记录了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为新的科技研究提供参考,奠定基础。可见,学术期刊的成长与发展对科技知识的传播,以及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促进作用。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的普及正导致一场新旧媒体之间的战争。例如,网络新闻和视频正吸引着大量观众放下报纸,关掉电视机,走出电影院,坐到电脑前。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印刷版学术期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学术期刊能否把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将决定它未来的走势。

一、互联网与传统期刊转型。

(一)互联网的普及。

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自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后,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被不断地促进,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中国的互联网使用人数从十年前的62万增长到1.62亿,底已达到3.84亿,是19上网人数的619倍,占全国人口的28.9%[1]。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到6月,互联网使用人数较18个月前增加了1.01亿,占全国人口的36.2%,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18.7小时。4.85亿的互联网使用者中,通过家庭电脑宽带上网者达到3.90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3.18亿。

(二)网络期刊的发展。

中国期刊的网络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1994年,由“中国电脑新闻网络(cnd)”主办的,服务于大陆出国留学人员和海外华人的《华夏文摘》面世,标志着中文网络期刊的正式诞生。同年,《电子信息与网络杂志》在上海china-link信息网络上免费发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种网上发行的期刊。,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期刊集中上网工作,使国内期刊网络化工作步入正轨。20,我国上网期刊已有6000余种,一些有实力的学术期刊开始在网上创建编辑系统[3]。此外,自20世纪末以来,在开放存取(openaccess,简称oa)运动的影响下,一种全新的学术论文传播模式大规模兴起,促进了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所谓开放存取,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传播,它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以免费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学术信息,即在互联网领域里,作者提交(存放)作品供他人免费阅读、下载、拷贝、传递及打印(获取)。

目前,包括oa在内,中国互联网发展下的期刊网络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传统期刊上网和纯网络期刊。前者将传统的印刷版期刊收录在可联机检索的全文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或发布在互联网站上供读者阅读,这是期刊网络化的主要形式;后者是直接在互联网上组稿、审稿、编辑、出版以及发行的,没有相应纸质版本存在的纯电子版期刊。

二、网络化期刊的优势。

(一)打破时空易于传播。

和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从空间上看,只要接入互联网,即使相隔再远,人们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同样的信息资源。从时间上看,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发布是受到限制的:报纸、杂志的出版总是遵循固定的刊期;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总是在固定的时间。消费者不仅是被动的等候者,还往往因时间上的冲突而错过一些重要的内容。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被互联网改善了。在互联网覆盖的范围内,它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期刊网络化后,读者将不受地域、时间限制,通过互联网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二)内容更丰富。

传统媒体总是通过单一的模式(文本、音频或者视频)发布信息。作为多媒体,互联网上提供给使用者的是更加多样化的信息。不像传统的以文本为全部内容的印刷版期刊,网络化期刊除了包含最基本的文字信息,还可以兼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刊物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户摆脱单一化的文本信息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大程度地得到感官上的满足。

(三)搜索、检索更高效。

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来得到需要的信息,这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搜索工具。根据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超过90%的互联网使用者习惯通过互联网而不是其他媒体搜索信息,在中国,这一比例也高达70%。如今,搜索引擎成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服务,据统计[2],截止到206月,中国的搜索引擎用户已达3.86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搜索工具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这意味着人们在获取学术信息时,将不再仅仅受限于传统的期刊杂志,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工具搜索所需内容。

针对网络化期刊而言,这种高效、便捷的搜索功能突出体现在数据库中的期刊检索方面。在万方、维普等各种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通过标题、关键词、年份、作者、单位、摘要,以及引言等,从上万篇学术期刊中检索出需要的内容。而一些更高级的功能,如跨库检索服务,更是免去了用户在不同数据库中的重复检索,为用户节省了大量时间。

(四)刊期更灵活。

传统的印刷版期刊中,由于版面限制,一些优秀稿件不能及时发表,再加上审稿、编辑、排版、印刷、装订、邮寄等过程消耗大量时间,导致期刊的出版发行周期较长,违背了学术期刊注重时效性的原则。而网络化期刊,特别是纯网络期刊,从作者的投稿到读者的阅读都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免去了印刷、发行等繁琐的环节,真正地实现了即时出版,即时发行。同时,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时可以随时添加、随时更新,这使得期刊在网络上的发表不必遵循传统的以周、月、季为时间单位的出版模式,学术论文可以以单篇的形式上传于互联网或收录于数据库中,也可以像传统期刊一样以期为单位在网站上发布,颠覆了传统出版物的刊期模式。

三、互联网与网络化期刊的缺陷。

(一)信息鸿沟。

“信息鸿沟”这一名词源自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的报告《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chadwick[5]将其解释为由种族、收入、教育、地里位置以及性别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信息化水平上的差距,即互联网并不为所有人提供同等的服务,同样,并不是所有人都钟爱互联网。和高收入、高学历、精通电脑的人相比,低收入、低学历、懂得少量电脑知识的人通常较少使用互联网。以收入为例,中国目前约73%的网民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2]。

对于期刊的读者而言,阅读网络化期刊将比购买传统期刊支付更多的费用,首先,除了购买上网所需的设备(电脑或者手机),还须为接入互联网支付费用。其次,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浏览或者下载全文通常还要另外付费。这样,不同收入水平的读者必然会在印刷版期刊和网络化期刊中做出不同的`选择。

(二)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6]指的是媒体中过于丰富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降低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们很难从冗余的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人们很难辨别出各种信息的真伪。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在年对台湾两所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大约75%的学生表示自己无法从互联网上找到所期望的信息[7]。

与受篇幅、页码限制的传统期刊相比,互联网上所能搜索出的期刊及学术论文堪称海量,但内容良莠不齐,需要仔细筛选,去粗求精、去伪存真,这实际上给学术研究工作增添了麻烦。

(三)舒适性。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阅读纸质文献。纸质期刊携带方便,读到有用的语句可随手圈点,中途休息时可将纸张随意折叠或插入书签作为记号。相反,阅读网络化期刊必须通过计算机等设备,不方便在期刊上做标记;其次,在操作电脑时,人们通常身体前倾,不能得到足够的放松,如果时间过长,极易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如视觉疲劳、近视;此外,电脑所带来的辐射也不容忽视。因此,传统印刷版期刊在读者心中仍有稳定的地位。

(四)传统期刊上网的滞后性。

传统期刊上网是期刊网络化的主要形式之一,除了被收录在数据库中,部分期刊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虽然这种网络化期刊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易于下载、复制、传播,但它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只是印刷版期刊的翻版而已,依附于传统印刷版期刊而存在。这类期刊具有滞后性,出版周期并不比印刷版期刊短,往往是在印刷版期刊发行后才被上传于互联网。因此,从时效性这一方面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化期刊都比印刷版期刊有优势。

(五)纯网络期刊的权威性。

和传统期刊上网不同,纯网络期刊没有对应的印刷版存在,是一个独立体,不受传统期刊出版周期的限制。这类网络化期刊使得学术论文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网站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具有高时效性的特点。但是,这类网络化的期刊追求的是高效、快捷地发表论文,往往缺乏严格的审稿制度,导致社会公信力不高,不像印刷版期刊那样具有权威性。由于期刊本身受到公众质疑,无法吸引作者投稿,期刊缺乏高质量的稿件,也就无法提高其权威性,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术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也面临着权威性的威胁。在互联网上,作者可以发布各类学术文献资料,包括未投稿的、未被期刊社采用的,以及已经被采用但尚未发表的论文等,这类信息通常并没有经过同行评议便与读者相见,质量参差不齐,其权威性必然低于印刷版学术期刊上所刊载的内容。

四、由竞争走向合作。

从媒体的发展历史可知,新媒体的产生并不会导致旧媒体的灭亡。作为印刷版媒体的一种,报纸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即使受到电视和互联网的双重夹击,它在读者心中仍处于重要地位,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虽然学术期刊不像报纸那么普及,但其在学术界也拥有稳定的读者群。目前,网络版与印刷版学术期刊正共存于期刊界,但网络化期刊的出现远远晚于传统印刷版,特别是无相应印刷版本存在的纯网络期刊,在整个网络化期刊中所占比例很小,难以对传统期刊造成威胁。比较两者的关系发现,印刷版和网络版期刊之间不仅仅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传统的印刷版期刊为网络化期刊,主要是有相应印刷版存在的网络化期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互联网及网络化期刊也带动了传统期刊的发展。互联网这一即时交流工具,加强了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传统期刊在互联网上出版后,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提高了自身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再加上互联网的跨时空性,一些优秀的学术期刊甚至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走向了世界。截止到,已有超过500家的大型海外机构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中文期刊,中国的传统期刊在通过互联网发行到世界各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的师生,以及皇后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等等,海外大型的图书馆的借阅者们,也早已通过互联网阅读到了中国的期刊。

作为学术期刊的两种类型,传统印刷版和现代网络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传统的印刷版期刊的发行受地域限制、发行周期长、刊期不灵活,但论文质量高、具有权威性,且符合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两者之间的竞争只是推动期刊进步的动力,合作才是期刊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的根本。对传统印刷版学术期刊而言,互联网的普及并不会导致其灭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促使其卓越成长。

参考文献:

[5]chadwicketpolitics:states,citizens,andnew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6]wrights.information,communicatingandictsincontemporaryanti-capitalistmovements,indonkwv,loaderbd,nixonpg,etal.(eds),cyberprotest:newmedia,citizensandsocialmovements[m].london:routledge,.

[7]abdullarinternetinthearabworld:egyptandbeyond[m].newyork:peterlangpublishing,2007.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二

2018年5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组织召开的期刊评价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学科专家委员会组建座谈会暨期刊评价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黄长著、马费成、初景利、曹树金、陈力、黄如花、蒋颖、金晓明、李广建、宋恩梅、孙建军、王芳、王忠军、吴澍时、徐亚男、曾建勋、张斌、张海涛、朱强等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和编辑与会。

会议就如何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等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正在开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8年)》的研究工作。我们的评价特色和优势在于,从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构建了一套比较丰富完整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希望各位学者编辑能够关注并参与这一工作,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多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推动这一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座谈会上,基于增强同行评议在学术期刊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探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统一的实践形式的考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期刊与成果评价研究室负责人就成立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的问题向与会的学者、编辑汇报了具体构想,与会专家首先就组建“期刊评价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学科专家委员会”进行了讨论。该学科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由18人构成,其中主任2人,委员16人。该委员会专家委员的构成尽量覆盖所有的二级学科,注意专家的机构分布与地域分布,兼顾老中青各年龄层次学者,注意学科专家和编辑专家的有机结合。

与会专家对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章程的'草稿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建议,对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发表了看法。与会者普遍认为,提升同行评议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对于促进包括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进一步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构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突出学术期刊的学术性,要考虑指标设置的导向性,要注意评价指标的可获得性与可操作性,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学者建议,应加大同行评议的权重,采用召开座谈会、通讯评审等方式扩大同行评议专家范围。在管理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除原有的价值导向一票否决和学术不端扣分指标外,要增加学术争鸣、知识产权等导向性指标,以期刊为平台营造好的学术氛围,构建好的学术生态。在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有学者提出,国际影响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编委或作者的国际化,并且在注重国际化的同时,更应凸显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中国特色。我们将根据专家所提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订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期刊发展,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三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生活节奏的提速,工作压力的增大等,学术期刊编辑出现亚健康、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也日渐普遍,且已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给期刊的良性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学术期刊编辑的积极心理的培育与塑造很有必要。

(一)职业倦怠编辑职业倦怠是编辑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无法应对外界压力源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疲惫的衰竭状态。编辑工作虽然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编辑人员周而复始地重复初审、送审、编校、绘图等流程和环节,长期面对大量公式、图表、专业术语等,工作节奏紧凑而乏味,缺少激情和变化,久而久之,容易产生麻木倦怠情绪,甚至抑郁。此外,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专业性强,工作强度大,如果不是热爱编辑工作,而仅以谋生手段为出发点,一旦在工作环境、收入水平与预期产生偏差,或在升职和晋升职称遭遇瓶颈,抑或在工作中遇到意外的挫折时,会使编辑产生厌恶、抵触等消极心理和倦怠情绪。

(二)紧张焦虑由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较强的周期时限性、严谨性、精确性以及繁杂性,所以编辑通常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普遍存在紧张焦虑的心理问题。

其一,近年来学术期刊普遍追求评价指标,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不仅要做好编校工作,所编文章的下载和引用等指标也作为考核编辑的重要方面。来稿水平不高,而约稿难度大,以及编辑之间的内部竞争都使编辑陷入紧张和焦虑。

其二,随着学术期刊的转制和市场化,先行改革的学术期刊其办刊和运营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营压力加大,很多编辑还承担创收任务。环境改变和经营压力也使编辑感到紧张和焦虑。

其三,编辑的工作模式随着学术的进步也在发生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传统媒体向网络化、数字化出版转型,都可能会使一些编辑感觉不适应,从而紧张焦虑。其四,现代学术期刊编辑的社交也呈现出多样化,只顾埋头编稿已经不能满足编辑岗位能力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能否处理好与作者、审稿专家、广告客户、同事及兄弟单位的同仁等的社交关系,是其能否很好地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学术期刊编辑对社交的恐惧,也会促成其紧张焦虑。

(三)心理罢工编辑心理罢工主要是指编辑对工作失去热情,拖延并只做不得不完成的工作,疲于应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82.8%的编辑曾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心理罢工,其中45.5%的编辑会经常、长时间出现这种情况。心理罢工是学术期刊编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亚健康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编辑自身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是由于不自信而对工作产生恐惧、回避,或是对布置的任务产生了抵触心理,也有少数是习惯性的拖延。学术期刊编辑的心理问题一直受到行业的广泛重视,但30年来的研究大多从传统心理学(即消极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成效并不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心理问题,需要从积极心理学和心理资本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

二、积极心理及其对编辑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与心理资本理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心理学内容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挑战了心理学界几百年来以研究心理疾病为主的思潮,它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强调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积极心理学是对临床心理学的有益补充。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延伸,心理资本理论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是企业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包括四个要素:自我效能(成功的信心);希望(意志和途径);乐观(现实而又灵活);韧性(复原与超越)。心理资本理论强调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基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资本的关联性,及其对人们积极心理塑造上的共同作用,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其对学术期刊编辑塑造积极心理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培育学术期刊编辑积极心理的方法。

(二)积极心理培育的重要意义。

1、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有效地预防。由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职业特点,客观上的工作压力大造成编辑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并由此引发多种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在对待繁重编辑工作与困难时,被动的心理状态是其产生消极情绪,造成紧张焦虑、心理罢工和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当编辑挖掘自身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以主动的心态去迎接和应对各种工作中困难的挑战,对所付出的努力抱有希望,不仅可以抑制消极情绪的产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可以在心理压力大的时候,帮助找到驾驭压力的方法和舒缓压力的渠道。

2、增强自信心,增加职业幸福感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学术期刊编辑可能在自身专业水平、接受新事物能力、性格等多方面缺乏自信,从而对是否胜任编辑工作、应对新媒体技术对编辑工作的改变以及社交关系的处理上出现恐惧和逃避情绪。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自信心的缺乏也必然造成幸福感的缺失。培育学术期刊编辑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编辑增强自信心,积极提升自身素质,从容应对困难,并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主动。此外,积极心理有助于提升对编辑工作的满足感,并最终通过实现自身价值、展现自身能力,来获得工作成就和职业幸福感。

三、如何培育与塑造编辑的积极心理。

(一)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学术期刊社宜购买积极心理学相关书籍,组织编辑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对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帮助编辑正确认识紧张焦虑、职业倦怠、心理罢工等问题的诱因,并开展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培育编辑积极的心理品质。期刊社还可以通过不定期的心理问卷把握编辑的心理健康水平,结合编辑在工作中的状态和表现,开展点对点的心理辅导和交流谈心,帮助编辑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

(二)加强文化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如加强内部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平等、公正的内部氛围,以改善编辑的心理环境;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和工作绩效考核方式,以减轻编辑的工作压力;优化编校和出版的流程和环节,降低编辑的工作劳动强度;积极开展集体文体活动,增强编辑的向心力,舒缓紧张情绪。此外,良好的工作条件,干净温馨的工作环境有利于编辑放松心情,积极高效地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去。不妨在办公室布置绿植,张贴积极励志的标语,在轻松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植入积极思想。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四

2012年8月23日,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推出了功能强大的微信公众平台[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企业可与特定群体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沟通和交流。微信公众平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期刊的关注,它将数字化出版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显示出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信出版除了具有互动及时、分享无限、内容集约、成本低廉等传播优势[2]之外,最重要的是满足了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读者可随时利用等车、等人的碎片化时间获取最直观、易读且有用的信息[3]。碎片化阅读其本质是一种浅阅读[4],它要求信息精短,简洁直观,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化程度高。但是,基于大量学术期刊的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界面单调,以文字为主,无论在微信消息推送还是论文发布上,不注重可视化,完全忽略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传播效果差。在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中,学术期刊出版者如何帮助读者尽快获取所需信息?可视化是一个必要的策略,即将图文并茂的信息取代了单一乏味的文字成为阅读的客体,使读者更多地享受图像审美带来的视觉快感。

1可视化。

可视化(visualization)可以粗略地被定义为通过图形的表现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表达的过程[5]。可视化最初隶属于计算机成像领域,1987年,针对大数据场处理问题,美国计算机成像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可视化是用图形和图像解释数据。近年来,可视化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向播学、自然科学、管理及艺术等领域延伸。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可视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有效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可视化就是将部分复杂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可以直观感受的图像形式来进行传播。与文字相比,图像简洁直观,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被读者读取和理解,还可跨越不同文化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真正达到了微信出版的目的。但是,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期刊未认识到可视化对期刊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作用,反而大面积的推送文字内容及消息,趣味性差,加上移动终端屏幕尺寸较小,显示的字数有限,导致可读性较差,失去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意义。针对学术期刊微信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笔者将可视化融入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主要内容――目录、封面及文章内容,从目录可视化、封面可视化及文章内容可视化三个方面阐述。

1.1目录可视化。

基于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目录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1)文字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和页码,与传统的纸质期刊目录相同,这是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采用的目录形式。如《分析化学》《生态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北京航空大学学报》等,这种纯文字的目录,界面相对单调,趣味性较差,视觉冲击力弱,不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图1为《分析化学》微信出版的目录。2)图文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文字摘要及图形摘要。相对于文字目录,图文目录增加了图形摘要,图形摘要是能明确代表其论文所述工作的图像[6],通过图形摘要读者可以快速直观地获取该论文的核心内容。图形摘要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是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推荐的一种模式。采用图文目录的期刊有《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等。如图2是《力学学报》的图文目录出版界面,因为包含图形摘要及文字摘要内容,加上移动终端的尺寸较小,导致界面显示不清晰,可读性较差。图2《力学学报》图文目录3)图形摘要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及图形摘要。这也是部分科技期刊在线出版采用的主要模式。图形摘要目录将图形摘要作为核心内容呈现在出版主页上,清晰直观,视觉冲击力强,易吸引读者阅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图形摘要可帮读者快速获取文章信息[7],真正达到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目的,是笔者推荐的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目录形式,尤其适合化学、生物、建筑类等科技期刊,如图3是《应用化学》2016年第7期的目录出版界面,相比于图文目录,该目录的图形摘要更加清晰直观,读者结合题目可以快速获取文章信息。

1.2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

目前,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都开设专栏来重点推荐刊出的部分文章,如《力学学报》的“精品文章”栏目,《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栏目,《现代出版》的“往期精选”栏目,《分析化学》的“热点文章”及“热评文章”栏目,《生态学报》的“精品推荐”栏目,包括“热评文章”“编辑推荐”及“热点文章”。相比于目录可视化,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程度较高,大多期刊重点推荐的文章都配有与文章有关的图形,只是采用方式和图形尺寸略有不同。如图4是《现代出版》文章可视化页面,页面的上半部分以滚动图片的形式展示该刊的会议及资讯,下半部分的左面是与文章有关的小图形,右边是文章的题名及述评,读者可根据需要点击阅读。但是,因为上半部分图片占据了接近一半的窗口,所以没有足够的页面显示文章的所有述评,这导致读者无法直观阅读文章述评,尽快把握文章核心内容。所以,笔者建议,要提高重点推荐文章的关注度,应增加文章述评的内容,帮助读者快速获取所需文章信息。对于社科类期刊来讲,这种方式应该是比较完美的重点文章推荐阅读的方式。图5是《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的页面,点击该刊“精彩文章”栏目,系统会自动把推荐的1篇精选文章发到对话窗口,由图形所占的面积来看,《建筑学报》比较重视图形的推介,但是该刊推荐的文章过少。图6是《力学学报》推荐文章页面,该刊出版页面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了所推荐文章的题名、作者、文字摘要、图形摘要之外,还有作者中心等其他的服务功能,信息容量过大导致整个页面清晰度不高,忽略了热点文章的内容,可读性较差。

1.3封面可视化。

学术期刊封面是展示期刊内容的窗口。对微信出版来讲,期刊封面不仅是一个窗口,更是期刊的标志和象征。王国燕对科技期刊封面可视化作了概述,她认为期刊每期设有动态的封面图片才能体现其视觉传播的价值,这样的期刊也被视为具有可视化的期刊[8]。有研究发现,在期刊封面上展示的科研成果会在得到广泛传播和重点关注[9]。同时,封面可视化的期刊封面每期更换,既带给读者一定的新颖感,又推介了该刊文章,一举两得,受到读者的赞许和支持。目前,封面可视化出版模式已被国内外大量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所采用,如国外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等,国内期刊《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建筑学报》及《有机化学》等。基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调查,学术期刊整体封面可视化程度较低,但科技期刊明显高于社科期刊。仅有这几个化学类期刊比较重视封面可视化,如《有机化学》《化学学报》及《应用化学》等,刊物每期的封面图片都摘自本期文章,在微信出版中的当期目录、重点文章及过刊检索等多个栏目,都在窗口的重点位置推介封面图片。如图7为《有机化学》微信出版页面,该封面图片兼具艺术性和学术性,既美化了出版界面,又重点推荐了期刊的文章,是学术期刊参考的封面出版形式。

2结论及建议。

一图胜千言,尤其对于以符号、公式及图片为核心元素的化学类、生物类及建筑类等学术期刊[10],图像在科研成果的表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中,部分学术期刊还未意识到可视化在学术期刊表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多及影响力的扩大,微信出版者应尽快将可视化作为微信出版的重要对策,迎合读图时代读者的碎片阅读的阅读需求,达到微信出版的目的,从而提高期刊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五

近期kindle系列产品在中国上线,再次掀起了电子版原创轻小说的阅读热潮,数据显示,国内数字出版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某些题材电子书的受众群体已远远超过纸质书籍,成为数字出版商的利润来源。随着各大互联网纷纷开展原创轻小说阅读业务,一些传统出版企业也不甘示弱,比如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绝大部分图书已实现数字化,预计将投入3200万元打造“数字阅读与网络原创平台项目”。

1.市场潜力巨大。

原创轻小说打入中国市场,这一趋势引起国内电子书、动漫等行业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为中国数字出版业注入生机,成为引领阅读消费市场的新风尚。原创轻小说是以动漫风格插画为主的小说,对作者文笔和小说内容的要求较低,呈现娱乐性和跳跃性的特点,但也不乏一些比较有深度的作品。比如北京时代图书有限公司推出的漫画《刀语》,与动画一起进行传播,将地理、历史、心理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梅菲斯特奖”和“电击小说大奖”来吸引众多轻小说读者的关注。原创轻小说已经逐渐成为数字化出版的主流,不少小说爱好者通过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世纪文学网等网络文学网站即可发布和阅读轻小说,由此可见原创轻小说发展之迅猛。

2.体裁思路新颖。

原创轻小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市场影响力,源于其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欧洲知名商业巨著《金与香辛料》集中表现欧洲商业利益与人性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而以此为灵感创作的轻小说《狼与香辛料》则着力表现主人公的智慧和勇敢,通过非比寻常的冒险旅行展现男女主人公青涩的爱情,这更符合年轻读者的审美需求。轻小说侧重于展现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可以称之为“用文字写成的漫画”。日本作家野村美月所写的轻小说《文学少女》凭其自身魅力成为无数年轻男女心中的经典,还获得“这本轻小说真厉害”奖项的第一名。由此可见,原创轻小说已经从流行文学中脱离出来,传承文学的创新精神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发展态势迅猛。

原创轻小说是一种接近文学的创作类型,将其进行数字化出版非常适合手机移动终端阅读,可以预期,其将成为国内网络青春文学传播的主流。中国电子书发展报告指出,电子书市场的销售总额已超过6亿元,同比增长200%,呈现出极速增长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原创轻小说的阅读人数迅速增多。轻小说网站通过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无线商城和vip收费阅读,获益颇丰。比如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所出版图书的电子版实现20万元的净收益,在推广和运营轻小说的同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郭敬明的《小时代》推出免费阅读活动,并迅速占领豆瓣读书、腾讯书城、盛大文学、新浪读书等各大书城榜首,单书点击量高达上千万次。中国轻小说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通信运营商创建的数字化阅读平台迅猛发展。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用户月访问量超过6000万次,手机阅读的业务月收入上亿元;20中国联通的“沃”阅读用户超过3400万,总销售收入高达3.8亿元;我国的中文电子书约有30万种,而以手机为载体进行阅读的用户超过3000万。这些都为原创轻小说的数字出版营销提供了可能。

1.举行“轻小说品牌专区”发布会。

数字化产品的存储、流通、运营和销售成本较低,加上丰富的创作内容资源,为数字出版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其中以原创轻小说最为突出,轻小说数字化出版的起步阶段主要采用“轻小说品牌专区”发布会的形式,举办各类cosplay表演秀和主题创作大赛,以扩大市场影响力。而它的数字出版营销主要通过微博和论坛实现。首先,利用微博宣传原创轻小说,培养忠实度较高的读者群,并建立权威度、信任度,打造品牌化形象;通过微博和微信等互动平台发布书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现原创轻小说的特点;通过建立原创轻小说阅读俱乐部,提供部分章节免费在线阅读,在固定时间内和读者交流分享轻小说阅读心得;凭借微博微信等平台方便快捷的发布渠道和巨大影响,将轻小说的品牌和概念植入目标用户心中,并建立稳定的读者群。其次,利用论坛实现营销策略,通过百度小说吧、动漫国、cc动漫论坛、轻之国度等轻小说论坛进行图书连载,制造原创轻小说的讨论话题,吸引更多读者注意;在天涯等各大论坛发帖,以新颖突出的标题吸引网友目光,利用小调查和有奖晒书的形式获取关注度。

2.vip服务、包月计划与平台推广。

随着原创轻小说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版业亟须建立和完善数字出版平台,并自主研发各类数字出版产品,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通信科技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数字出版物的销售价格已远远低于纸质图书的价格,亚马逊电子书销售榜单中,其定价主要集中在1元到10元,远远低于普通图书的价格,超过了苹果appstore电子书的售价,呈现出盈利最大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目前,我国轻小说数字出版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基于青少年读者对轻小说的阅读需求,无线书城、腾讯网络书城等小说网站量身定制vip服务,vip会员可以免费阅读轻小说最新章节;在电子商务盛行的今天,付费方式更加便捷,使用网上银行和手机都可实现付费阅读,数字出版商通过与京东商城在线读书、91助手、盛大云中书城等网站达成合作关系,实施轻小说阅读的包月计划,实现数字出版的盈利;数字出版商与移动、电信运营商合作,利用运营商的信息平台进行推广,通过手机流量进行收费,推出套餐绑定、计费点播、客户端下载等业务模式,对轻小说进行市场推广,进而实现盈利目的。

3.采用拉式营销。

对国内原创轻小说的基本发展状况以及读者群的反响进行有效分析,对原创轻小说的数字出版营销模式进行构建。在开拓原创轻小说的过程中,通过制作电子杂志,介绍原创轻小说中的漫画或文本内容,向潜在客户推荐。在原创轻小说市场逐渐成熟的时期,采用拉式营销策略,如施普林格和搜索引擎公司利用搜索引擎把读者拉到springerlink服务平台上,其全文平均下载量每年以100%的速度增加,这种营销策略不仅目的性强、效果明显,而且节省了大量未被占领的信息资源。轻小说数字出版商还可采用电子邮件的营销推广方式,通过大数据判断读者群对原创轻小说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并使用电子邮件向新老客户传递轻小说更新消息、发布原创大赛活动进展等信息,如当当网、亚马逊会根据读者的兴趣和习惯定期为读者推送一些新产品。随着国内数字化原创轻小说的快速发展,其消费群体也在不断扩展。当前国内民众对轻小说这一概念的辨识度较低,还需要加大推广力度,以提高这类型作品的知名度。本文集中对我国原创轻小说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并针对受众制定相应的数字出版营销策略。可以说,原创轻小说作为未来的数字出版重要内容之一,必将成为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六

学术期刊常见的出版模式是纸质出版,而传统纸质期刊容量比较有限。一般的单期期刊只有一两百页,能收录二三十篇文章,且以双月刊为主,单本期刊全年总发文量为180篇左右。由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的发文量有限,学术期刊稿件发表时滞较长,科研人员想快速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会受到一定限制。本文从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出发,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看作一个系统,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学术期刊出版系统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该系统主要呈现供需失衡现象。笔者将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应用到出版供需的分析中,期望通过出版行业从业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不断调整出版供需非均衡的状态,实现学术期刊供需的科学均衡发展。

1.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内涵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是指由社会科研活动引起的,科研人员通过学术期刊将自身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公布而产生的投稿、发表需求。按照学术期刊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出版需求的实现程度来判断,其出版需求包括现实的出版需求和潜在的出版需求。现实的出版需求是指社会科研活动产生的学术期刊有效出版需求;潜在的出版需求指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总量中未能实现的部分,这部分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和之后时间段内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出版需求,也有可能无法转化。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是指现有的出版资源、技术和条件所决定的学术期刊出版者能够提供给科研人员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出版服务。从现有的出版资源对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可以划分为现实的出版供给和潜在的出版供给。现实的出版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学术期刊出版者提供的或者能够实现的出版产品总量;潜在的出版供给是指一定时间段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现有的出版资源、技术和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出版量中无法实现的出版量。由前文定义可知,学术期刊的现实出版需求等于现实的出版供给,但是潜在的出版需求则大于潜在的出版供给,因此,在一般意义上,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

2.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第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特性。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具有派生性、多层次性、变化性、公用性等特性,需要通过某种特定的学术期刊出版来实现。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派生性是指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不是本原性的',而是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成果需要公布而产生的,它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资政育人等需要。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是附属的非本原性产业,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所催生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产业才是本原性产业。也就是说,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是为科研及创新产业服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性。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院士在1985年4月全院优秀期刊表彰会上题词:“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多层次性是指,因为职称评定、项目申请、学位申请、年度考核等有要求,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术期刊具有不同的需求群体。由于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不同,学术期刊可以划分为权威期刊、重点期刊、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学术期刊、技术期刊等不同种类。国内常见核心期刊主要有五种:

二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遴选的核心期刊(cssci);

三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遴选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四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遴选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入选期刊(cscd);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遴选的《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要目总览》。

本文为了便于分析,简单地将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变化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比如,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学位申请、年度考核等到来之前,相关群体就会产生巨大的学术出版需求,在其他时间段内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则相对较小。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公用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虽然存在个人职称晋升、获奖、申请学位等目的,但学术研究最终是为了服务人类。

第二,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特性。我国对刊号实行审批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具有资源约束性(有限性)、公共性、可升级性等特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资源约束性(有限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相对于出版需求来说具有约束性,即传统纸质期刊的容量比较有限。它主要是就核心期刊来说的,当然,普通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资源约束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公共性是指学术期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即在“拥挤点”之前,在消费或使用上具有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可升级性是指学术期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办刊质量的提升,会有更多优质、高水平的出版供给,比如普通期刊升级为核心期刊,同时由于学术期刊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各自发展,普通期刊虽然没有升级为核心期刊,但是整体的刊物质量和办刊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第三,学术期刊出版供需的影响因素。由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具有的性质可以看出,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科研的创新性活动、科研人员规模、科技发展政策以及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样,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科研活动开展状况、科研人员规模、科技发展政策、现有出版供给政策与法规、主管主办单位对学术期刊出版的投入、出版者利益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等共同影响。

从出版经济学角度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既可能抑制或者减少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又可能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不足可能抑制或者减少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长,而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过剩则很可能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既可能抑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又可能刺激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即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不足可能抑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增长,而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过剩则很可能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增长。总之,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或者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趋势一般是向前发展的,但是通过具体分析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发现,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呈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形:一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等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二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三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第一种情形,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在现实中很难存在和实现。通过前文对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范畴的分析可知,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交互作用复杂的大系统,不仅系统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构成系统的两大要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二者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按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发展水平,以及实现供给与需求均衡的措施和途径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具有不稳定性、动态性等特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所讲的“均衡”是指出版供需相对稳定的状态。学术期刊出版供需均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总量上的供需均衡和结构上的供需均衡。由前文论述可知,学术期刊出版实际供给可以体现为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资源总量,而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也可以表现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和特定时间段内学术期刊出版的总需求。二者在理论上存在恒等关系,总是平衡的。学术期刊出版供需结构上的均衡是指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的供给或者出版符合相应的出版需求。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形,由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还是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或者学术期刊出版系统中的供给与需求都处于一种不协调的运动状态。在这种不协调的状态之下,如果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过剩,就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如果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过剩,就会出现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出版供给的失调状况,科研工作人员的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实际上,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更多处于失调状态。由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出版经济体系中,如果要追求出版供需的均衡,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通过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来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在理论意义上,当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时,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主要取决于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和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当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时,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主要取决于限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和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在实践中的更多情形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为了实现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我们应该走以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为主、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管理为辅的道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是需求不足型、供给不足型还是供需均衡型的系统。全国科研人员数量比较多,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我们可以将科研人员分为三大类:中级以下科研人员(包括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和著名专家学者。这三类科研人员有评职称、申请学位、申请基金项目立项和结项,以及业务考核等要求,因此他们需要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中级以下科研人员(包括硕士研究生)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普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普通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著名专家学者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由前文可知,期刊可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学术期刊需求者或者作者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中级以下科研人员、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和著名专家学者。对于核心期刊来说,其出版供给一般小于出版需求,主要服务于著名专家学者和部分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对于普通期刊来说,其出版供给一般大于出版需求,主要服务于部分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和中级以下科研人员。1.核心期刊供需矛盾的解决路径按照出版经济学理论,对于出版供给小于出版需求的核心期刊供需矛盾问题来说,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以下有两种。第一,适度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1)纸质学术期刊出版容量一般比较有限,增加出版供给的传统方法就是缩短期刊出版周期,增加期刊页码,缩短论文发表时滞。(2)在一定的政策和技术条件下,兴办电子期刊和集刊。“互联网+”时代给期刊出版突破传统模式提供了技术和平台。增加期刊的实际容量必须采用网络出版,即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但是纸质学术期刊,尤其是高品位的纸质学术期刊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可能会消亡。因此,可以采用按需出版的方式,将其作为奢侈品,实现动态化发展,达到供需平衡。中国知网等单位联合推动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上线出版就是比较有效的措施。(3)可以将国内期刊管理方式的审批制转变为登记制或者备案制。在登记制或者备案制的管理制度下,兴办新的期刊就变得简单了,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供给。(4)增加出版资金的投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出版事业的发展,每年投入了大量资金,比如设立国家出版基金,但其主要资助的是核心期刊和公益性出版项目,而且是核心期刊中少数学术质量极高的期刊。此外还有政府、学会和协会的奖励。与此同时,作为反映高等学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窗口与平台,学术期刊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等资助之后,还会得到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给予的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这些学术期刊得到高等学校或者科研院所充足的资金投入后,将会有所发展,期刊容量也会有所提高。比如,西安地区的长安大学和西安财经学院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由于得到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包括大量资金投入),在国内期刊界的地位优于其母体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界的地位。(5)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关键是增加核心期刊的出版供给。《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主要是和核心期刊合作,通过预出版、优先出版和首发出版等方式,实现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和数字传播,提高期刊传播的即时性和扩大传播范围。加上中国知网不断推行奖项评比、人事职称评定、学位申请或者授予、课题基金结项中不要求纸质期刊,这一举措一旦成为常态,那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的核心期刊供给容量在理论上将是无限的,可以充分满足一切作者的出版需求,实现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平衡。第二,减少或者适度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为了转变当前学术评价中的“数篇篇”现象,改变了原先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学术质量,推出代表作制。再比如,某些高校在博士毕业和申请学位时,不要求其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格论文,而要求其必须做好学位论文。其中,北京大学在申请博士学位时并不要求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只要求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在普通期刊上也符合要求。以上是科研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变化,能让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减少或者适度降低。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为了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采取减少学术论文的发表量等方式,这样也会减少或者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比如《xx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众多学术期刊采用适当缩小版心、扩大字号、扩大行距、增加参考文献等方式,缩减学术论文的篇幅。2.普通学术期刊供需矛盾的解决路径针对普通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大于出版需求的供需矛盾,解决的途径和方式有三种。第一,减少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具体方式有增加论文篇幅、减少论文篇数、压缩单期页码等。再比如,国内期刊管理模式继续采用审批制,而不采用有些学者主张的登记制或者备案制,兴办新的学术期刊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从而限制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近年来,期刊市场基本上是供给市场,出版需求者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但是著名作者和学术专家对核心期刊来说仍处于强势地位,更不用说普通期刊了。第二,增加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科研政策尤其是科研管理、科技奖励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加。当前,全国高校系统实行“双一流”建设,陕西省高校系统实行“四个一流”建设,那么核心期刊尤其是顶级学术期刊的出版需求将更加紧张,高校的科研人员对sci期刊、ssci期刊和cssci期刊的出版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在这一形势之下,那些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不了或发表较少的作者只好选择普通期刊,这就增加了普通学术期刊的出版需求。第三,减少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且增加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这条路径可以由前两条路径可知,笔者不再赘言。

四、结语。

本文在分析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基本内涵、特性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得出二者之间的理想均衡状态和实际的非均衡状态,最后结合期刊的具体情况(即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给出实现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均衡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期刊管理者和出版者提供参考。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七

同行评议制度是期刊出版中应坚持使用的基本制度,是学术期刊显著的特征之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以及学者学术行为的规范均与同行评议制度的实施有关。同行评议对学术研究以及社会学术的普及发挥起重要作用,已逐渐成为当前学术期刊邻域判定拟刊登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1]。学术期刊实施同行评议,旨在以专家的专业知识角度保证所选稿件的质量,其宗旨在于保证学术的公平、公正。因此,同行评议制度被认为是学术期刊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具影响力的质量控制机制。本文针对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现状进行分析,就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现报道如下。

1同行评议的相关概念和主要形式。

1.1同行评议简介。

同行评议是许多国家学术期刊普遍采用的一种论文评审制度,由学术期刊编辑邀请论文涉及领域的专家客观地对论文的学术质量做出评价,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主编参考专家评议结果决定是否刊发,以保证学术论文的质量。同行评议目前也是科学家广泛接受的公平、公正的稿件评审方式。

1.2同行评议的主要形式。

目前学术期刊公开评议的形式主要有署名审稿、发表前记录公开、网络公开审稿、发表后公开评议四种审稿形式[2]。所谓署名审稿,是作者收到审稿意见时,知道审稿人的身份,此种方式可以让作者和审稿人双方署名公开,评审意见在审稿各阶段处于公开状态,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消除审稿人受作者个人信息的影响,在审稿中也会遇到打招呼的人情稿,审稿专家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所审稿件,使得质量不高甚至很差的稿件也成为录用稿,成为影响稿件质量和期刊质量的不良因素。在公开审稿方式中,同行评议专家与作者的信息相互公开,许多国外期刊已经由匿名审稿形式逐渐转变为公开审稿形式,专家的审稿意见会告知作者,甚至公之于众,专家在审稿方面的认真与负责直接反映其信誉,间接增强审稿人对审稿的重视程度。但另一方面,审稿专家的认真把关,也间接会带来稿件录用率低的结果,一方面影响了期刊的稿件录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作者投稿积极性,错失发表机会的作者可能不会再投稿。发表前记录公开是同行评议的另一种形式。发表前记录公开是指作者将自己稿件原始状态、审稿专家对其稿件的评价、作者根据专家的意见的修改稿完全展现。第三种同行评议的主要形式是网络公开审稿,学术期刊网络公开审稿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术期刊自身持续发展的要求。网络公开审稿为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提供自由的学术交流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公开审稿可以弥补同行评议的缺失,提高同行评议的效率[3-4]。基于网络的公开审稿,综合专家的评审和一般读者的评论,此种同行评议的方式改善了以往传统模式单纯依赖审稿人的质量控制形式[5]。发表后公开评议是同行评议的另一种形式,发表后公开评议主要针对通过初步同行评议后实现数字出版的研究论文,论文既包括数字出版的最初版论文,又包括修改版本和最终发表的论文。对于以上同行评议的方式,每个编辑部并不是必须采取一种方式,各个同行评议的方式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孤立的,对于编辑部来说,可以采取其中一种形式,也可以同时采用其中几种形式。除公开同行评议外,目前期刊采用更多的形式是双向匿名、单项匿名的审稿方式,其中双向匿名即为双盲审稿方式,单向匿名为单盲审稿方式。在双向匿名审稿方式中,审稿人信息不对作者公开,作者信息也不为审稿人公开。这种审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审稿人在审稿前由于了解作者姓名、单位而产生的个人偏见,也避免了个别打招呼稿件,审稿专家在审稿时会故意放行,对其稿件进行特殊照顾。这种审稿方式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与氛围。我国大多数期刊采用双盲的审稿方式,编辑部在收到作者投来的稿件后,在送审专家前删去作者姓名、单位等作者信息,并且删去论文正文中提到的相关单位的信息。稿件中只反映研究的成果,专家收到稿件后并不能得知作者是谁,来自哪个单位,专家只需根据研究的自身水平来决定稿件是否符合投稿期刊的刊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稿的公平性与公正度。但是这一审稿方式在专家中也有一定的争议,有的'专家认为,不让审稿专家获得作者的信息,是对审稿专家自身的不信任,另外,如果稿件中有作者姓名、单位等相关信息,审稿专家可以检索到该作者的相关研究情况,可以对作者的论文进行真实性、客观性的评价,以便审稿人做出科学合理的审稿决策。单向匿名的审稿方式是指同行审稿人的信息不对外公开,也不对作者公开,而作者的信息对审稿人公开。审稿人的信息由于是处于不透露的状态,他们在审稿时只需用自身和期刊的审稿标准判定稿件质量即可,不受其它信息的干扰,能相对较好地对稿件质量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但这一审稿方式对于投稿人来说,并不是完全赞同。冯广清等[2]对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审稿方式进行调查与评析,通过网络共收集155份调查问卷,发现对于2种匿名审稿方式倾向性比较的调查中,只有152名的投稿人倾向单盲的审稿方式,分析原因为:投稿人认为单盲的审稿方式会使投稿人几乎处于被动状态,投稿人稿件的采纳与否完全受控于审稿人,一些投稿人认为自身的名气、单位的影响力,也是审稿人决定稿件采纳与否的因素,可能与其他投稿人有差距,会影响审稿的公平与公正性。因此,不接纳单向匿名审稿的公开评议方式。以上即为审稿的主要方式介绍,编辑部可以根据作者的意见、审稿专家的需求、编辑部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审稿方式,笔者认为,对于全国性的期刊,作者投稿范围大,审稿专家也遍布全国,编辑部可尝试公开审稿。但对于高校学报,作者群和专家群主要来自学校,打招呼、找专家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议编辑部采用双盲或单盲的审稿方式为妥。

2.1组建合理的审稿队伍,对审稿专家队伍进行阶段性的更新。

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是决定一个期刊稿件质量和期刊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类型的文章,审稿侧重点不同,期刊应建立全面而有特色的专家库。在建立专家库时,各个领域的专家都应该有所涉及,积极培养“小同行”专家,尽量在稿件送审时找小同行的专家审稿,避免给“大学科”专家审稿[6]。“小同行”专家能更准确地了解其研究方向和研究新进展,可能会对作者投来的稿件有一个更为精准、更为具体的审稿意见。作为同行评议人,编辑部也要做到及时更新,对于一些不审稿或者专家审稿周期很长,稿件即使不审也不告知编辑部严重而影响稿件审稿出版的专家,编辑部应将此类专家从专家库中删除。对于审稿专家的选择,不应过度强调稿件审稿人的职称、职务、学术权威等,具有高级职称、职务高的专家事务繁忙,有的专家不一定会积极审稿,因此,编辑部可积极吸收年轻学者加入同行评议的队伍中,同时,积极吸收作者纳入同行评议的专家中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为了顺应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发展,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也可以纳入国际评审专家,海外评审专家的参与可降低人情的干扰因素,同时,对于学术期刊收到的英文稿件,海外专家参与论文的评审,能更好地提高英文论文的水平与学术水准,也利于期刊学术水平的国际化进展。

2.2增加编辑的服务意识。

同行评议的核心要素是期刊的每一位专家,作为编辑,收到作者投来的稿件,不应仅做稿件的“二传手”。将稿件草草送给专家了事,编辑在收到稿件后,首先要进行稿件不端行为检测,应以与稿件内容有关的关键词为检索内容在各大数据库中检索相关论文,以便了解稿件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独创性,如果相类似的文章报道很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又相似,间接反映此篇论文新意不够,编辑就可以果断退稿。编辑应有自身辨别能力,将认为是创新性比较强、新意强的论文发给审稿专家。陈钢等[7]对《预防医学》杂志同行评议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初步调查,发现审稿超时与审稿数量、稿件质量存在关联,审稿较多的评审专家出现超时审回的稿件数量相对较少,进一步说明保持一定审稿数量的重要性。审稿效率是编辑与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编辑应避免将质量差的稿件传递给审稿专家,以造成审稿专家时间的浪费与消耗[8-9]。另外,编辑与审稿专家也应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如建立审稿专家微信群或qq群,专家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微信群或qq群众互相交流,编辑也可以对专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10]。遇到节日,可以向专家发送祝福的邮件,增加对专家的关怀服务,增加彼此间的信任,编辑为审稿专家提供审稿的方便与便利,也提高了审稿效率。

2.3编辑部采取一定的方式对优秀审稿专家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审稿专家的审稿积极性。

多数编辑部目前仅对审稿专家提供很少数额的审稿费,编辑部仅靠支付审稿人每篇稿件的审稿费,是不能达到对审稿人奖励的作用的。编辑部应对优秀审稿专家采取相应的精神鼓励措施,如以年为单位,每年根据审稿人的审稿情况评出年度“优秀审稿专家”、“优秀青年审稿专家”等,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励,令审稿专家感觉自己的工作与辛劳是受编辑部的认可与重视的,审稿专家可由此获得自身的存在感,通过此举措,编辑部可激发审稿专家审稿的热情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11-12]。总之,同行评议一直被认为是学术期刊保障其学术质量的关键,对于控制期刊的学术质量、规范学者的学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同行评议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术期刊出版的水平。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评审模式与方式已落后于国外期刊,学术期刊应重视同行评议的作用,加强与审稿专家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作者、审稿人、编者之间的互动,使同行评议程序更合理。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八

[摘要]作为新型出版方式,优先数字出版集数字出版和优先出版功能于一体,解决了出版时滞问题,提高了著作人和读者知识习得的速率。然而,由于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问题突出、侵权更加隐蔽、纠纷处理多样化等新特征,促使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策略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以适应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出版;优先出版;发表时滞;知识产权保护。

传统意义上,论文发表多带有极强的时滞性――文章完成投稿到最后发表中间具有时间限制,造成论文学术性、前瞻性、时效性不同程度上受损。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与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出版技术的数字出版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数字出版具有时效性强、技术含量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让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出现新的特点。如何更好地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探索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是我们讨论的起点。

一、优先数字出版概念界定与内在特征。

传统出版是作者写完文章后通过快递或其他方式将初稿寄到编辑手中,编辑审稿后反馈修改意见给作者,作者再次进行投稿,编辑完成审核后,进行排版等环节,这是目前国内论文和学术观点发表滞后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传统出版的滞后性,出版企业和期刊主办方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将论文进行排版之后,利用网络提前发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优先数字出版。优先数字出版在缩短作者论文发表时间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节省组稿、排版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优先数字出版的前提下,编辑确定要发表的稿件之后,就可以把单篇的内容发布在网上。

优先数字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无法企及的优势。一方面,优先数字出版缩短了论文的发表时间,克服了传统出版的时滞特点,可以快速地把作者的科研成果和观点及时发表,又可以优先使作者的学术成果和观点与读者见面,满足读者的需求。特别是对学术性较强和科技含量高的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时间对于他们来说特别重要。另一方面,对于学术观点场域的基本转换而言,传统的学术发表使其观点滞后,满足不了学术的前沿需要,优先数字出版可以使其研究成果迅速抢占科技高地。可以想见,随着网络的进步和知识产权相关立法的完善,优先数字出版将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出版方式。

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管理除了具有知识产权固有的.一些特点,还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者利益受到威胁。网络环境下侵权者将优先数字出版的文字、图片、影音等数字信息通过计算机等终端设备传输到网上谋求利益,侵害了著作人或者的利益。

第二,侵权行为隐蔽。尽管互联网快速发展促进了优先数字出版的崛起,给出版企业著作人带来便利,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给知识产权管理带来许多问题。目前尚未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多采用传统出版方式,这就造成严重的侵权行为,如非法剽窃或大量摘抄优先数字出版文章或学术观点。如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于艳茹原文抄袭国外文章,根据论文出版的时间滞后性,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大量引用和抄袭国外文章,据别人成果为己用,其博士论文发表于,而被抄袭的英文文章发表于。

第三,纠纷多样化。传统意义上,法律对优先数字出版的产权纠纷并不适用。互联网技术的存在促成区域的模糊性特征,知识产权不再属于国家法层面,当不同国家出版商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本国法律只适用于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处理结果往往会出现不同,维权行为受到制约。当然,具体到出版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被侵权者不仅可以利用司法手段进行维权,还可以利用和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优先数字出版来说,目前主要采用协商和调节为主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2.我国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学术和现实中都较为前沿的议题。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数字出版在与传统出版的博弈中逐渐占得先机。然而,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管理在丰富传统知识产权内涵的同时,也给传统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发达国家往往根据数字出版的基本内容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通过立法机制保护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不被侵害,最大程度上维护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相比之下,我国优先数字出版起步较晚,对优先数字出版方面的立法保护不够,加上受传统出版思维的影响,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

一方面,我国出版商对侵权纠纷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主要技术主张和知识产权的基本策略大多复制美国和欧洲的数字出版理念及模式,知识产权管理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出版商和著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通过抄袭和大量引用等学术造假手段达到不法目的,造成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纠纷。另一方面,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我国优先数字出版对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与数字出版知识产权有关的具体制度措施相对欠缺,忽略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在注重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产权互补性质的完善。

1.完善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立法体系。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属于国家法的层面,其使用性具有一定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一旦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双方的诉讼周期相对较长,而具体的法律条例支撑却相对较少。加上我国对支持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条款较少,仅局限于传统领域的知识产权方面,因此,要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优先数字出版的法律保护,就必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国家需出台相关的数字出版法律措施和文件,为优先数字出版提供法律保障。

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成为当前数字出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期刊和出版商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部分。要保障出版商和著作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数字出版企业就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相关的管理部门,保障更多著作人的学术观点和成果,提高出版刊物的学术地位,使其拥有更多的核心竞争产品和服务。

3.强化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与人才建设。

一方面,知识产权是知识的灵魂,优先数字出版加强保密技术研发和网站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其知识产权不被复制与窃取。我们应加大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通过水加密技术,资料压缩技术,设置网络开放权限,制定注册程序,发表网络使用声明等技术手段来保护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欧洲和美国数字出版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较高,我国有待加强对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是综合性人才,出版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出版企业可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和出版部门交叉任职培训、相关院校和企业交流培训、招聘和选拔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型人才等措施来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新型出版方式,优先数字出版集数字出版和优先出版功能于一体,解决了出版时滞问题,提高了著作人和读者知识习得的速率。由于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存在问题突出、侵权更加隐蔽、纠纷处理多样化等新特征,需要促使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这是保持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长久发展的动力因素。

参考文献。

[1]陈世华,韩翠丽.优先数字出版形态浅析[j].中国出版,(8).

[2]张楚.网络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4.

[3]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九

刚从大学的象牙塔中走出来的那会,甚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在误打误撞中走入了深思集团的大门,刚进公司,担任的是客服文员的职位,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与客户进行电话拜访以及客户档案、合同资料的整理,工作内容比较简单,然而对于刚毕业的应届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一是不知道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计算机水平比较差,基本的文档处理只能依靠边学边做来完成,自然效率也会比较低下。在上级的指导下,在自己学习欲望的支配下,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做就是2年。

1月1日,公司面临巨大的组织结构变革,原来的客服部已经撤销,也就意味着,我只能要不离职,要不转入其它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及结合公司领导的意见,一念之间,转入了营销体系的人力资源部,从此与hr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初的定位是招聘绩效专员,主要负责营销体系员工的招聘,员工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的审核工作。清楚的记得,刚开始邀约求职者到公司面试时,自己作为面试官,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面试者做了回答,又能从他的答案中判断出什么也一无所知。无赖之下,寻求百度,搜索面试销售员工应该问什么问题。另外,跟随hrm一起面试了一个月,他负责问问题,我负责做记录,在工作压力的推动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一个月的时间,也差不多懂得了应该了解求职者哪些方面的问题,比如作为销售体系员工,人品、性格、上进心、成功欲、销售潜质、可塑性是很重要的。在不断的实践与摸索中,面试了整整一年,慢慢地开始建立了自己看人、选人的标准,于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在继续担任招聘主管一职。

hr是一个对于知识结构、个人素养要求很高的职业,要在这个领域长期发展,还得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在此,我的hrm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综合素质很高的职业经理人,今后得以其为榜样,再加之给予的学习的平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在人力资源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十

2004年,欧洲杯、美洲杯、亚洲杯及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接踵而来,这些赛事在吸引全球观众目光的同时,也引起无数企业的关注,阿迪达斯、耐克、可口可乐等品牌通过各项体育赛事的耳濡目染早已深深的印在我们脑海里。而今天的中国企业似乎也要借机2004掀起中国企业的体育之风。

3月16日,中国石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赞助f1大奖赛的中国企业;3月26日,联想集团正式成为第六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10),这是奥运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此资格;4月13日,海尔集团正式冠名澳大利亚墨尔本老虎篮球队,成为首家冠名国外篮球俱乐部的国内企业。

这些都表明,在走向国际的道路上,许多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体育营销为自己铺路。对于这些企业来讲,漫长的体育行销之路,仅仅是迈出辉煌而艰险的第一步。韩国的跨国企业―――lg电子就是凭借出奇制胜的体育营销策略在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马拉松”式的体育营销战略。

每当体育大赛来临时,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都是有关赛事的报道和图片,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越来越多的厂商认识到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品牌最好的广告载体。

lg电子1993年进入中国,从建立之初的“乐金”电子到1995年全球统一ci标识后定名的“lg”电子,如何能够让中国的消费者尽快了解这个企业并从心底真正接受这个企业,也是lg电子曾经面对的困难。

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在中国掀起了一股足球热浪,借此机会,lg电子选中足球作为突破点,在1998年先后赞助举办了“中韩足球友谊赛埂”中鹤闱蚨钥谷沟榷嘞钭闱蛉事。随后,1999年的第二届“中韩足球友谊赛”、“2000年lg杯中荷足球对抗赛”、连续5年“lg杯中国足球超霸赛”的举办、2001年的“lg迎2008世纪之旅”足球奇人金光振先生从北京到广州颠球2008公里的申奥活动、2003年为“lg杯女足四国锦标赛”冠名出资赠物……到处可见lg电子灿烂的笑脸logo.这些持久的体育赞助和深入人心的体育活动使lg的笑脸标识迅速为中国消费者所熟知。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十一

(二号宋体)。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题名不得使用非公知公用、同行不熟悉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为便于数据库收录,尽可能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

(小四号仿宋体)。

(小五号宋体)。

(如果作者为两位以上,之间用","隔开;[本站:]如果多个作者为不同单位时,应在作者姓名上打上角标以区别,作者通讯地址应为详细的工作单位、所在城市及邮编和e-mail地址,必须用全称标注,不得简称。在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姓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作者单位,城市,邮政编码。如作者为两位以上,应指定联系人。)。

中图分类号。

(图书分类法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点,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结合图书资料的内容和特点,分门别类组成的分类表。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论文进行中图分类的。)。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十二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主要指其具有的国际水准与国际影响力,也即是该期刊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国际同类期刊中所处的先进状态。衡量某一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一般包括其中刊载文章所包含的国际同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出版原则符合国际标准与要求;编委队伍的国际化、海外发行机制的国际化;编辑人员具有较高的研究型素质;期刊经营具备规模化、市场化机制;期刊出版使用语言中英语占有足够比重等等。

学术期刊作为刊登特定专业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在宣传专业科学发展策略、普及专业科学常识、传播专业知识、发表专业科学研究成果等诸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学术期刊则是展示体育专业科学研究成就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宣扬体育文化的重要渠道与途径。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则具有“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重要使命,一方面国际上最先进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与历史上总结与积累的专业科学经验可以通过学术期刊传播到国内。另一方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可以通过这一类专业期刊走向国际。国际与国内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通过学术期刊这一通道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其他国家的体育爱好者与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学术期刊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和民族特色。国内的体育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则能够通过学术期刊了解国际体坛的专业动态、发展方向,进而扬长避短,洋为中用,促进国内体育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提高,扩大体育文化在国内的普及范围,提高国民的体育文化素养[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以往任何年代与时期难以企及的新高度。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各项重大体育比赛中不断创造着新成绩、刷新着新记录,不仅早就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更成为了崛起在世界东方的体育大国。但是,与中国竞技体育频频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好成绩相反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体育大国,却既没有形成如欧洲那样成熟的足球文化,也不具有如美国般流畅的商业化运作的篮球文化。尽管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常常在各类重大国际比赛上包揽所有奖牌,几乎可以称为中国的“国球”,然而,中国却并不具备富于规模效应的'乒乓球文化或羽毛球文化。当国内的足球迷、篮球迷念念不忘欧洲的“曼联”、美国的“nba”,宁愿熬夜也要观看足球世界杯或nba季后赛时,中国自己的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却始终无法掀起足以与之匹敌的乒乓球或羽毛球浪潮。[2]造成中国缺乏体育文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不足。首先,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缺乏“跨文化”表现能力。具体表现在期刊所载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国内作者所创,国外作者的文章刊登不足。国内体育期刊在国际知名期刊检索名录中出现较少,比如著名的国外检索系统sci和ssci里中国作者的专业体育科研论文数量均不足百篇。刊载介绍民族体育项目内容的栏目与文章内容则基本局限于国内的传统民族体育,极少涉及国外同类题材。其次,国内体育期刊的英语翻译水平不高。英语作为当前世界流通最广泛的语言基本上被世界所有国家的体育学术期刊作为首选语言用以发表专业科研文章,而中国的体育期刊在英语应用能力上尚处于较低水平,仅以标题为例,国内不少体育学术期刊中标题书写不依照国际惯例,或是乱用缩写符号,比如分不清“olympicmovement”和“olympics”。“physicalconstitution”和“physicalfitness”混用。中文标题中出现“我国”时,英语标题也依样画葫芦用“ourcountry”而不是国际惯例用“china”等等。[3]第三,国内体育学术期刊运营模式落后。多数期刊缺乏独立性,仍以xx编辑部的形式存在,连独立法人的资格也不具备。这种单打独斗且一盘散沙式的经营模式让期刊的生存长期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根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期刊发行基本只依赖于专业团体订购,个人读者则基本订不到也买不到,很多普通读者对于国内专业体育期刊发行情况处于“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的“三不”状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内体育期刊生存的困境。落后的运营模式导致国内体育期刊不具备对外合作能力,即便少数处于核心地位的体育学术期刊采取联合图书进出口公司的模式尝试“曲线”式对外合作,但所谓的合作也仅仅局限于通过图书进出口公司委托销售而已。第四,初级网络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深入普及,国际上很多专业体育学术期刊实现了约稿、审核、编辑、校对等环节的网络化。中国的少数体育期刊如《体育文化导刊》和《体育科学》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的创新性筛选和应用性策划,通过网络约稿、送稿,以及实现专家的网络审核及编辑的网络校对等步骤,但基于国内体育学术期刊运营的薄弱程度,我国体育期刊网络化整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亟待加强。

3.1英语为主流语言。

当前国际上居主导地位和具有重大、普遍影响力的国外体育学术期刊基本上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且期刊运营所有者的国家也主要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期刊国际化具有先天的优势。部分国外体育期刊出于收录和向外国发行的需要,也会聘请一些外语专家对期刊文章进行翻译,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经过翻译后的原英语期刊在专业性、准确性方面仍然会存在缺陷与不足,这是国外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过程中也无法回避的问题[5]。

3.2期刊与学会的密切联系。

国外体育学术期刊运营模式中国有很大不同,多数体育期刊会与体育学会相伴相生或具有直接隶属关系。体育学会因其组成人员来自世界各地,且学会的专业和权威性随着时间推移能够促进学会不断发展壮大。伴随或隶属于日益强大的学会而生存的体育学术期刊自然“背靠大树好乘凉”,其生存较中国零散式发展的期刊编辑部更为容易和轻松。同时,体育学会内国际化的专家学者对于期刊的国际化有着巨大的辅助与促进作用,通过学会中的国际专业人士对期刊的科研文章进行审核、指导、校准,期刊的科技含量与国际化水平自然可以得到很大提高,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也会提升到更高层次。

4.1转变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当前国内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思想意识上存在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国家普及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认识到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对于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由于意识存在局限,行动上自然就放不开手脚,于是满足于闭门造车的现状,思想上始终抱持着“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念头,安于得过且过,不愿承担风险,对于改革创新、推进期刊的国际化进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6]。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妨率先从改革管理模式入手推进国内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例如尝试实行“末位淘汰制”,根据各期刊出现在国际主要检索名录上的次数进行排名,给予一定期限内始终处于末位的期刊若干时间的“限期改进”处罚。若最终期限到达时仍然无法取得名次上的突破,该期刊可视情况进行撤刊或者并入其他期刊。通过在管理机制上的此类改革措施倒逼期刊的运营单位从思想上开始重视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不断创新运营手段加大期刊国际化发展力度,促使期刊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4.2加大合作力度。

主管单位应尽快扩大期刊编辑单位的运营权限,给予其相应的独立法人资格。可以尝试以企业化运行方式推行期刊运营体制机制的改革,采取“自负盈亏、多劳多得”的运营原则,鼓励期刊加大与国外主要体育学术期刊的交流与合作。或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引入国外相关的高级专业人才,经过模仿、学习、演绎、创造等阶段逐步实现国内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7]。加大与国外主要专业期刊运营单位的合作对于当前国内体育学术期刊而言利弊共存,从有利的方面看,当前国际上最知名的若干期刊名录检索数据库均掌握在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通过合资合作有了国际背景,国内期刊申请国际检索收录的成功率自然有所提高。同时,学习合资合作方在期刊宣传、推广、销售等多方面的国际化运作手段,并借助合作对象在国际各知名学会、各著名专业论文评选会等的推介,对于提高国内期刊在海外的订阅和发行、销售量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但就不利因素而言,当前国内体育学术期刊与国外运营商的合资合作现状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问题,也就是在利益分配上的弱势地位问题。中国国内的文章作者几乎无法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利润几乎全部被外国运营商包揽。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国际主要检索名录掌控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检索中包含越多这类国际运营商的期刊内容,运营商的销售越好,获利越高,但其并不会因此就必然向国内合作的期刊给予更多的利润分配[8]。因此,现阶段采取与国外知名期刊合资合作方式的国内期刊经营单位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在合资合作初期应暂时调低快速获利的期望值,重点在于加强对国外成熟、先进的经营机制的研究,在不断向外国同行学习先进运营理念和操作方法的同时,创新思路、努力开创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实用经营模式,在此期间不断积蓄自身实力,以便在将来能够实现全方位的独立自主发展。

4.3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影响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当前国内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尽如人意,概括地说就是同时具备深入了解体育、熟悉英语、掌握编辑技巧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多数从业人员仅仅擅长文字编辑,知识面相对狭窄,缺乏国际视角和综合编辑能力。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极富人文色彩,编辑人员素质高低会直接“烙印”在期刊内容之上,从而决定期刊最终呈献出的风貌。提高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根本性措施之一即在于提高从业人员的复合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搞好文字编辑,还需要熟悉并掌握汉译英、英译汉的规则、技巧,同时需要不断提高对国内国际体育专业发展的研究水平等等。提高人员素质的措施包括有针对性地扩充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各类“专才”或“全才”的数量,比如有较深体育背景的文字编辑、外语(不只是英语)水平较好的翻译,或者既有体育背景又具备一定外语能力的编译人员。也可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帮助国内期刊加强内部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或开展双向交流、出国进修等等。

4.4严把审查关。

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是对既有的国内期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国内时应坚持三审把关机制,即约稿后由文字编辑进行第一次审核,剔除其中不符合要求的文章比如不切题、格式错误或语言不当等;然后交给内部人员做第二次审核。内部审核人一般为主编或者包括主编在内的两至三位专业编辑。第二次审核通过的稿件还需交给外聘的专家进行第三次匿名审核。三次审核均通过的文稿还需先交给合作的外国运营商进行文字润色,再返回国内,通过国内的编辑和文稿作者商议是否接受国外的文字调整。确认后的稿件再次发给外国运营商最终校对,最终校对通过后形成最终版本,可以印刷出版,同时呈交国外期刊名录检索数据库内备用。[10]看似繁琐的审查机制旨在确保国内体育学术期刊文章的质量符合国际化要求,使国外读者或者研究人员接触到的国内体育学术期刊均为高品质、高水准的内容。这种严格的审查模式既能不断扩大国内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又促进国内期刊从约稿到终审各个环节都能遵循高标准、严要求的运营原则,从而提高国内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

4.5充分利用新技术。

加快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术期刊专业网站的创建,应尽量采取中英双语的创建模式,聘请网站制作、编辑与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期刊内部人员与网站工作人员的合作,确保网站上的期刊文章内容全面、细致、生动、准确。若因条件限制暂时不能做到所有文章实现汉英双译,也必须在文章标题、内容简介、专业术语等关键环节保证翻译的准确度。体育学术期刊网站上刊登的内容首先要具备不产生版权争议的先决条件。其次,应注意不断提高更新速度和扩大免费阅读的数量与范围。第三,应开辟专业版块,如论坛等为普通读者及体育爱好者提供发表评论或可直接上传文章的机会,扩大期刊与读者群的交流互动范围,缩短作者、编辑等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增进期刊与受众之间的感情。第四,若有必要,应在网站内推荐使用质量好、结果准确且免费的双语翻译软件,尽量减少国外读者的阅读障碍,促进期刊网站的国际化发展。

5结语。

中国体育学术期刊长期以来过于侧重国内专业文章的筛选、评审与发表,对于走向国际的意识不足,这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尤其是当前国家全面推进体育文化普及与深入的政策前提下,国内体育学术期刊的脚步过于滞后,已经无法跟上朝代前进的步伐。纠正这一问题的前提在于相关专业从业者尽快转变落后观念,充分认识到期刊国际化不仅对促进体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期刊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推动作用.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十三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旅游景区开发与旅游景点开放的数量不断增加,需要更高水平的景区景点管理。目前,从整体上看,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水平尚未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内很多旅游景区存在明显的管理瓶颈与问题。回顾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历程,思考景区管理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其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关键词]旅游景区;发展历程;管理创新。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发展载体与核心要素,是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成分,是形成旅游产业面的吸引中心与辐射中心。目前,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旅游休闲意识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各类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与感受,进而提高旅游景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因此,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景区管理者亟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1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与条件下,旅游景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种管理模式,对于旅游景区的不断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1纯公益性管理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是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业仅仅属于外事接待行业,政治属性较为明显,其作为产业的功能优势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属国家行为,其性质属事业机构,其管理是由政府直接管理与经营。因此,这个阶段的旅游景区管理处于萌芽阶段,是纯公益性的景区管理模式,管理目的是完成政治任务,很少思考科学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方法。

1.2政府直接管理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各旅游景区虽然仍旧是政府或政府部门主管的事业机构,但是开始以利益、利润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同时,由于旅游资源依旧是国有化,很多景区的土地是政府无偿划拨,旅游景区大规模地发展起来。然而景区管理仍然缺乏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旅游景区开发规划,忽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对旅游景区未来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1.3企业经营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旅游景区管理也逐渐进入转型阶段,以往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旅游景区管理与发展的需要,某些景区开始通过承包、租赁、购买等方式转让其经营管理权,实现两权分离。这种由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是企业资本与国有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重组,但其中也不乏有低估国有资产、追求短期利益、相关主体发生冲突或不协调的现象。

1.4现代企业管理阶段。

在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中,旅游景区若要取得发展,必须直面市场,参与公平竞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开始组成具有多元化成分的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制经营。人们对旅游景区管理的认识也逐渐变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得到认同,成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保护的制度保证。

2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旅游景区管理思想有待创新。

受以往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影响,有些旅游景区较少考虑市场因素,更多地关注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的开发,并整体投放至市场,投放市场之前较少进行市场调研,较少研究游客需求,导致其无法提供满足游客需求的产品,也不重视旅游景区中的景点、产品、品牌的打造,很少做景区产品和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在这种管理思想下,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也常常被忽视,其景区内或周边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很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2旅游景区发展规划有待创新。

目前,还存在部分旅游景区只关注主要景点景区的设施建设是否良好,不重视景区发展规划和相关区域建设的现象。部分景区道路狭窄,绿化率低,人车道路不分,导致游客拥堵,秩序混乱;没有统一规划景区路径,景区参观路线没有明确指示标识,导致游客无法辨识和判断;景区污水、垃圾处理不及时,排放不合理等影响旅游景区的环境;景区卫生间、售货亭、休息区、餐饮服务区规划不合理,导致不能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等。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游客满意度,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发展。

2.3旅游景区管理手段有待创新。

旅游景区管理手段较为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景区只关注如何吸引游客,而对于已经进入景区的游客关注度不够,服务不到位。例如,在一些旅游景区内,景点的分布比较分散,而旅游景区在服务区和餐饮点的设置上没有从游客方便角度出发,而是单纯出于成本的考虑在某个主要景点设置服务区,而无法顾及其他景点的游客需求;一些旅游景区不重视景区资源的宣传推广,导致经营欠佳,游客达不到规模,资金周转受限,从而无法进一步开发市场,导致恶性循环。

3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之一,却也是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旅游景区的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景区的期望与要求。同时,旅游业仍然在快速增长,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日益高涨,假日旅游发展势头越发强劲,对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改变旅游景区存在的行政色彩浓厚、管理主体缺失、经营机制呆板、市场化程度不足等现实问题,捋顺治理机制、灵活经营机制,实现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创新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回顾旅游业发展之初至今,旅游业发展的诸多瓶颈得以突破。例如,旅游市场的超速发展与配套酒店餐饮业发展速度不足导致的瓶颈,随着吸引内外投资兴建酒店而得以解决;假日休闲旅游的火爆与旅游交通通达程度不足导致的瓶颈,随着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而得以消除。而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品位与旅游意识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不断参与国际竞争,旅游景区管理质量的瓶颈日益凸显。旅游景区较低的专业化经营水平,较差的市场经济适应程度都使其面临的环境与形势更加严峻,而这种瓶颈无法像酒店餐饮、交通建设等可以通过大规模投资发展的方法加以解决与消除,务必创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上提升旅游景区发展,从而缓解旅游景区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不适应,进一步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潘星炎.论核心景区管理体制创新[j].湘潮(下),(9):113.

[3]卢爽.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探索[j].旅游管理研究,2012(11):46,48.

[4]付晓玉.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3):86-88.

[5]杨韵.旅游景区管理现有问题及其对策[j].旅游纵览,2012(6):55-57.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十四

这学期期末,我们专业拟建一个传媒研究论坛,强化大家对传媒的理解,增加大家的交流机会。由于写了篇论文参加论文比赛得了一个小小的奖励,12月28号要到北京去领那只小小的优盘,所以不能参加这次活动,只好搜肠刮肚地总结自己论文写作的点滴心得体会。不能参加本专业论坛很是遗憾,用笔谈谈论文写作心得聊以将功补过。于是在12月26号晚上匆匆写就,希望对同学们起一点参考作用已足矣。

1、多看书:

首先要看的是老师指定的必读参考书,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遇到某个新闻传播现象时就缺乏新闻敏感和新闻学术敏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要多问为什么。重要的一点是,读书不仅要看到别人写得不好的地方,更要学习别人写得好的地方。

2、多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将基本同类书进行比较,看看各家面对同一问题是如何阐述的,得失分别是什么。这样可以去除对学术的恐惧,避免盲目崇拜学术超人,并采取客观态度正视问题。

3、多思考:

遇到问题或者某个现象要多思考,将这个现象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起来从纵向和横向思考。如果发现自己还无法理解这个现象或问题,那么请查找相关资料或文献进行探究。

4、多练笔:

如何讲授写作的文章或著作很多,可是一些同学仍然感到提笔无语,原因就在于没有坚持练笔。常常有这种情况,感觉自己似乎有很多话要说,真正写时却写不下去。这就需要经常练笔,磨砺思维。

5、多请教:

文章写好了,冷处理一下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还不够,毕竟个人知识有限,眼界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深刻,这时一定要多虚心向各位老师请教。老师可以帮你指正很多问题,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十五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在标题下注明作者,邮编,工作单位,学生就写所在学校)。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十六

摘要: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一项针对外文版学术期刊的调查,目前中国的外文版学术期刊编校质量普遍偏低。列入抽检范围的共有148种外文版学术期刊,其中合格期刊只有44种,合格率仅为29.7%。根据这一抽检结果,分析了中国外文版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所在。外文版学术期刊起步较晚,重视不足,致使刊社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以及编辑队伍整体的素质不高等是造成期刊编校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外文版;学术期刊;国际化;编校质量。

学术期刊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中国加入wto以后,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成为融入国际科技大舞台的必然选择[1~2]。随着学术领域的发展,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需求与日俱增。外文版学术期刊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最新学术成果的窗口,其编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3]。学术期刊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科研投入的产出绩效,其外文版作为这一绩效向全球公布的窗口,对学术研究成果走向国际,为世人所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外文学术期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科研领域成果能否为国际社会所知晓和认可。目前中国的学术期刊日益走向世界,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对外交流的高度,认真做好外文版学术期刊编校工作。

一、现状。

中国的外文版学术期刊起步较晚,办刊时间较短,各高校的学报基本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创办外文版期刊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外文版期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等诸多原因,外文版期刊在编校质量等方面也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20,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对全国外文版学术期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编校质量检查,以了解中国外文版学术期刊的整体出版质量,从而确定今后对这类期刊的管理政策。此次抽检主要是从语言和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价,列入检查范围的共有148种外文版学术期刊,以差错率万分之五(含)为合格标准,合格期刊只有44种,合格率仅为29.7%。这充分说明中国外文版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普遍偏低。中国多数外文版学术期刊的语言规范和编校质量令人担忧。从检查结果看,受检期刊语言规范与编辑质量主要差错分为十类:语法差错、结构差错、词语搭配差错、用词差错、拼写差错、大小写差错、标点符号差错、格式差错、语言逻辑差错和乱码。其中,前四类反映的是作者和编校人员对基本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缺失,后六类则主要表明编校工作的草率。这一抽检结果引起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也有利于敦促参检期刊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及办刊质量。

二、原因分析。

致使外文版学术期刊编校质量低下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较晚,重视不足。

在中国,外文期刊创刊普遍较晚,发展时间还不到,同时又因为没有对外文期刊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与中文版相比,无论在人力或经济方面,在外文版发展的投入上都略显不足。据了解,目前,在各个高校学报编辑部内,中文版的编辑人数普遍多于外文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外文版学术期刊大多处于维持状态,编辑部仅有一到两名专职外文编辑进行日常工作。人少事多,工作量大,稿件处理较仓促,往往出现赶工作的现象,这样就难以保证期刊编校质量。可见,至今外文期刊的发展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稿源质量低下。

稿源的质量高低与编校质量的好坏也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质量的稿件由于作者本身已经编排的很规范,错误较少,这样往往会省去编校人员很大精力;而质量不高的稿件,需要编校人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加工,这不但会大大增加编辑的'工作量,而且往往最终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很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把握好稿源和审稿的质量关也是非常重要的,做到宁缺毋滥。

3.编辑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出版语言及刊物学术内容的专业性,外文版学术期刊的市场发行量和经济收益无从谈起,导致经费不足、编辑待遇低下,致使编辑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也造成了资深英语编辑‘留不住’,业务扎实的年轻编辑‘招不来’的局面,从而导致编辑队伍力量薄弱。外文版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与编辑的业务素质关系十分密切。合格的科技期刊外文编辑必须一方面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有深厚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同时还须具备熟练的编辑技能、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然而,目前国内的外文版学术期刊缺乏既精通英语又熟悉相关学术领域知识的编辑人才,编辑队伍偏老龄化,缺乏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血液。同时,刊社缺少高素质的编校和审校人员,这也会严重影响外文版学术期刊编校质量。同时,主办单位在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忽略了对刊物语言规范和编校质量的把关和跟踪,也是导致期刊编辑质量不高的重要方面。

三、对策。

要改善目前的现状,对于刊社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学术期刊编辑而言,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要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学术期刊编辑就得针对自身的现状,整合自身的内在资源,不断提升内在素养。即不仅要将编辑专业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完美结合,而且要具有较高的驾驭新技术的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和审美能力。唯此,才能构筑起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编辑知识体系,所编辑的学术期刊才能起到传播和引领先进文化的作用,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世界接轨[4]。

针对以上分析,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编辑,要具备这些素质需要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根据中国目前科技期刊英文编辑队伍的实际情况,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外文编辑,有效提高外文编辑业务素质?这应该是各期刊领导和编辑们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5]。

1.健全机制,加强管理,严把稿源质量关。

目前的刊社由于人员较少,规模较小,往往忽略了管理机制的建设。致使整体上略显松散。因此,刊社需要根据自身的人员和发展状况,加强编辑部管理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使其发展更加规范化。首先,通过严把稿源质量关和制定审读定稿制度等措施,如采用双盲法审稿制度(审稿人与作者互相不知道),杜绝人情稿件,以制度来约束,从源头上切实把好质量关;其次,通过明确编辑加工流程,严把编辑加工质量关,如从编辑初加工,到责任编辑精加工,再经过编审通读把关等。以原稿为参照,在各个过程中严格对照,来制定处罚制度,并严格执行。认真贯彻文稿编排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语言、符号、数量、单位标准化、规范化;英文词法、语法、时态、语态等要符合国际要求;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期刊发展更加规范化和人性化,从而从源头上确保期刊的编校质量。

2.加强编辑部人才建设。

编辑部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不断吸纳年轻血液,壮大编辑队伍规模,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人才梯队。同时,要加强对编辑部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在信息时代,每时每刻都不断有新的信息涌现。信息的更新、知识的更新是期刊必须面对的挑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期刊永远充满活力。求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学无止境”的,而期刊这种连续出版物,具有较强的时间性,更不能知旧而不知新,守旧而无创新。编辑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编辑不能故步自封,光靠经验工作,要树立学习意识,注重知识积累和更新。很多老编辑都有这样的体会:初做编辑时,觉得编辑并不难做,可越做长了感到越难;越长了越觉得自己知识积累不够。很多年轻编辑有这样的体会,开始几个月,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胜任编辑工作了,可是时间长了反而没自信了。可见,“编辑工作不是随便一个人坐下来就可胜任的,编辑远不止修修补补那么简单,其分量超过人们的想象。”[6]因此,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岗前培训等途径,使其打好编辑基础,热爱编辑工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从而提高编校人员整体素质,并能在工作中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发挥潜力,从而有效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

另外,编辑部也可以通过学习较好的期刊的发展模式来改变自身的发展现状。比如,在此次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编校质量抽检中,清华大学英文版学报(自然科学版)位列第九。据该刊负责人介绍,清华大学英文版学报现有编辑人员三名,其中两名为工程专业博士,一名为工程专业硕士,均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良好的理工科专业素养。此外,编辑部还聘用了一名外国专家对文章进行把关,并根据刊载文章内容的不同聘请校内相关领域外国教授进行审校。这些做法是值得其他期刊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编校工作是一项内涵十分丰富的创造性工作,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外文版学术期刊编辑,首先需要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编辑技能上随着期刊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外文版期刊而言,编辑不仅应有开放的思维,而且应有国际化的视野,以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动态,确保学术期刊的新颖性。全方位提升编辑技能,除掌握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技能和专业知识外,还要重视思想锤炼,加强能力培养;认清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意识;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理论素养。此外,学术期刊编辑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意识:主体意识、策划意识、专家意识、学习意识和审美意识。编辑只有练好了学术内功,才有能力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争鸣,引导和推动各门学科的发展和学术创新,提高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水平,发现和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从而才有能力在繁荣学术研究中大有作为,真正发挥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之间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2]龚建文.在学术研究中编辑何为[j].江西社会科学,2007,(5):15.

[6]姚福申.中国编辑史:修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4.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十七

一、论文、著作条件。

根据人事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论文发表刊物等级划分规定通知》著作论文要求,可简单概括为:

申报高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2篇以上。

申请中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技术问题而撰写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1篇以上。

论文发表有两种方式,通过自己投稿,往往录用机会较少;也可以直接找杂志社发表更加快捷方便!

鉴别项目。

包括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与省级期刊的鉴定。

·cn刊号的鉴定:

只有具备正规cn刊号的期刊才是公开发行的合法期刊。

非法期刊自有其一些特定的外在特征。

步骤/方法。

1期刊级别。

根据目前通行的划分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期刊划分为:中文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学术期刊和一般期刊。

1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的界定在国内有两种比较权威的版本。

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是指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省级期刊是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等。

需要说明的是,刊物级别的划分并非来自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迄今为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期刊划分过级别。

2cn刊号。

cn刊号由字母“cn”和6位数字及分类号组成,cn为中国的国名代码,前2位数字为该刊物的地区代码,后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

分类号与刊号用“/”隔开,我国的报纸暂无分类号,期刊的分类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的基本大类划分。

cn刊号中的首位数字是我国行政地区代码的第一位数字,如华北地区五省区市行政区划代码的第一位数字均是1,东北地区为2,华东地区为3,华中地区为4,西南地区为5,西北地区为6,台湾省为7,香港地区为8。

从cn刊号的第一位数字中,我们就可以判定该刊物所属的地区。

从cn刊号的前两位数字看,我们就可以判定该刊物所属的省份。

由于前2位“xx”为98,不在11到65范围内,所以不是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出的刊号,应属非法刊物。

cn刊号的后4位数字为该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内连续出版物序号范围一律从0001-9999,其中0001-0999为报纸的序号,1000-5999为印刷版连续出版物的序号,6000-8999为网络连续出版物的序号,9000-9999为有形的电子连续出版物(如光盘等)的序号。

3非法期刊。

一、非法刊物的类别:

(1)无刊号的刊物。

这是易辨别的非法刊物,既没有国际国内刊号,也没有内部准印证号。

(2)假刊号的刊物。

比如《中国教育与教学》,其刊号为cn98—1813/g,这种刊号是胡乱编造的,根本不存在。

(3)冒用刊号的刊物。

有些非法刊物为了蒙蔽读者和作者,冒用其他刊物的刊号,单从刊号的真假难以辨别刊物的真伪,必须进行查询。

(4)使用境外刊号的非法刊物。

有些非法期刊只有国际刊号或缀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号,在境外注册而在境内出版、印刷和发行,如《中华教育教学实践》(issn1726-6416、cn03-4383/hk)。

(5)完全套用其他刊物名称、刊号的刊物。

这类非法刊物有如“套牌车”,封面式样、刊物名称、刊号以及其他一些信息完全与被套用的合法刊物一样,具有很大欺骗性,辨别起来很难。

(6)使用已经作废的期刊号。

合法期刊变更刊名后,原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即作废停止使用,因此,也有一些非法期刊利用已停止使用的刊号出版。

二、鉴别方法。

(1)进行在线查询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在新闻机构查询栏中输入媒体名称,并选择媒体类别,进行检索。

若是正式刊物,会显示该期刊的相关信息;若是非法刊物,会显示“当前大陆地区出版发行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期刊中未搜索到您查询的期刊!”字样。

(2)查询中国期刊网已收录了国内大部分刊物文献,通过此网查询可以识别此刊非彼刊。

(3)通过观察刊物“版权页”上的信息查询如果发现刊物可疑,可以通过版权页上的信息查询。

此外还可以通过刊物所在地的大学或编辑部门和刊物所在地的出版管理部门查询。

目前,由于中国特有的考评体制,绝大多数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大企业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职称评定。

职称评定一般按照不同岗位,分为初级、中级、副高和高级等级别。

而每晋一个级别,就需要发表不同数量的学术论文。

由于国内学术杂志有限,而需求众多,因此,论文发表难、发表论文难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广大急需论文的朋友。

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要求,论文可以发表在报纸和杂志。

一般省级及其以上公开发行的报纸和杂志发表论文即可满足要求。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地方要求,在诸如增刊、副刊、以书号代刊号的杂志、论文集等上面发表的论文,评职称时候,视为无效。

要发表论文的`朋友们一定要睁大眼睛。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十八

是医疗卫生工作者从事医药研究工作的书面总结,是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技信息产生、存储、交流和推广的主要媒介形式。

作者用经过科学实践得到的原始资料,经过归类、思考、统计、分析、逻辑推理,形成自己的独有观点而写成文章。

可以参加同类文章: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一)概述临床医学论文写作提高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

是指按一定编号顺序,采用相对统一和固定的刊名,无限期的连续出版刊物。

内容主要由专业作者撰与论文、有关学科的经验技术交流、报道等与本刊医学学术专业有关的杂志。

3、l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是由国际中心对世界各国参加这一系统的连续出版物所分配的一种用以识别连续出版物的固定不变的标准号码。

它可以将任何国家或地区出版任何语种的一种连续出版物用唯一的、永久不变的、国际通用的代码加以识别。

我们可以把issn看成是杂志的身份证。

4、cn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hina)。

我们在评审职称时要求递交有cn号发表的论文,就表示要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科技杂志。

5、核心期刊(重点期刊)。

通常指在同类学科中足以反映学科水平,为科学界广泛重视和重点使用的期刊。

随着期刊数量与日俱增,必然对科学期刊作出评价选择,确定同类学科所形成的信息密度大,借阅率、引文率高和摘引率高的期刊,作为图书馆等文献机构和科技数据库的收藏重点,以及读者用户的利用重点。

6、统计源期刊。

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因其提供来源文献而统称为(这种检索工具的)来源期刊。

检索系统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用于检索文献信息的,它以收录文献齐全为宗旨,能较为全面地查到某学科领域的文献;另一种是既可检索文献,又可以用于期刊和科研绩效评价,它对所收录的期刊进行严格的评价和筛选,并出版期刊评价报告,如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可称为统计源期刊。

“统计源期刊”成了信息所进行科技论文统计与评价的专用名词。

论文的质量高低可以从论文发表以后的应用情况,即论文是否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以及被引用情况这两个指标反映出来,其中期刊是否被权威系统收录是论文能否被广泛应用的关键。

因此,我们以文献检索(评价系统)收录期刊的情况以及期刊的评价指标来作为确定论文投稿的依据。

7、主题词(叙词)。

是目前国内外情报界广泛采用的一种人工标引和检索的主题语言,它的特点是规范性、组配性、相互性和动态性。

英文检索时通常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制的《医学主题词表》中的词组。

中文资料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的主题索引由主题词、副主题词和顺序号组成,使用时根据顺序号到正文查阅题录。

8、关键词。

是从文献题目或文摘、正文中提出来的具有实质意义、能代表文献主题内容的词汇。

它与叙词的区别在于它的非规范化,是自然语言。

用于计算机系统检索系统,使用时要注意词的形式不同而造成漏检,因为它属非规范化词,关键词之间没有语法关系,易概念混淆。

目前国内外所有核心期刊均要求投稿人写上关键词,目的是利于学术交流,建立各种数据库,利于查新检索。

关键词不能随意编造和任意选择,选用规范性词语,每篇论文用012个,不超过-3个。

位于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末词不加标点符号,按重要性排列。

要选用在标题及摘要中出现或在文章内多次出现的词。

9、标题。

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通常在论文完成之后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作用,是揭示论文主题、概括文中内容的简明词语。

所以题名应概念明确,层次分明,美观醒目,并尽可能包含主题词和关键词。

题名中不应使用非公知公用、同行不熟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

科技论文题名一般中文以45字以内为宜,英文以15个实词以内为宜。

10、摘要。

摘要是在论文完稿之后才写的,是论文的浓缩,目的是为编审人员初步决定该文的基本评价与取舍,方便读者大体了解论文内容,便于作文摘索引。

结构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用1~2句话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简述研究的材料、方法、方案;应简要列出主要结果、数据;得出结论,指出研究价值和探讨。

一般中文摘要250字左右,英文可长一些,尽量用数据说明。

11、参考文献(references)。

是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论文、专著中曾引用的观点、方法和资料的出处或源文献,反映作品的科学依据,反映作者对本课题历史与现状的知晓程度和可信度。

精选学术期刊论文(案例19篇)篇十九

8月23日,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推出了功能强大的微信公众平台[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企业可与特定群体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沟通和交流。微信公众平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期刊的关注,它将数字化出版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显示出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信出版除了具有互动及时、分享无限、内容集约、成本低廉等传播优势[2]之外,最重要的是满足了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读者可随时利用等车、等人的碎片化时间获取最直观、易读且有用的信息[3]。碎片化阅读其本质是一种浅阅读[4],它要求信息精短,简洁直观,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化程度高。但是,基于大量学术期刊的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界面单调,以文字为主,无论在微信消息推送还是论文发布上,不注重可视化,完全忽略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传播效果差。在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中,学术期刊出版者如何帮助读者尽快获取所需信息?可视化是一个必要的策略,即将图文并茂的信息取代了单一乏味的文字成为阅读的客体,使读者更多地享受图像审美带来的视觉快感。

1可视化。

可视化(visualization)可以粗略地被定义为通过图形的表现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表达的过程[5]。可视化最初隶属于计算机成像领域,1987年,针对大数据场处理问题,美国计算机成像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可视化是用图形和图像解释数据。近年来,可视化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向播学、自然科学、管理及艺术等领域延伸。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可视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有效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可视化就是将部分复杂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可以直观感受的图像形式来进行传播。与文字相比,图像简洁直观,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被读者读取和理解,还可跨越不同文化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真正达到了微信出版的目的。但是,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期刊未认识到可视化对期刊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作用,反而大面积的推送文字内容及消息,趣味性差,加上移动终端屏幕尺寸较小,显示的字数有限,导致可读性较差,失去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意义。针对学术期刊微信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笔者将可视化融入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主要内容――目录、封面及文章内容,从目录可视化、封面可视化及文章内容可视化三个方面阐述。

1.1目录可视化。

基于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目录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1)文字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和页码,与传统的纸质期刊目录相同,这是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采用的目录形式。如《分析化学》《生态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北京航空大学学报》等,这种纯文字的目录,界面相对单调,趣味性较差,视觉冲击力弱,不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图1为《分析化学》微信出版的目录。2)图文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文字摘要及图形摘要。相对于文字目录,图文目录增加了图形摘要,图形摘要是能明确代表其论文所述工作的图像[6],通过图形摘要读者可以快速直观地获取该论文的核心内容。图形摘要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是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推荐的一种模式。采用图文目录的期刊有《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等。如图2是《力学学报》的图文目录出版界面,因为包含图形摘要及文字摘要内容,加上移动终端的尺寸较小,导致界面显示不清晰,可读性较差。图2《力学学报》图文目录3)图形摘要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及图形摘要。这也是部分科技期刊在线出版采用的主要模式。图形摘要目录将图形摘要作为核心内容呈现在出版主页上,清晰直观,视觉冲击力强,易吸引读者阅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图形摘要可帮读者快速获取文章信息[7],真正达到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目的,是笔者推荐的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目录形式,尤其适合化学、生物、建筑类等科技期刊,如图3是《应用化学》第7期的目录出版界面,相比于图文目录,该目录的图形摘要更加清晰直观,读者结合题目可以快速获取文章信息。

1.2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

目前,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都开设专栏来重点推荐刊出的部分文章,如《力学学报》的“精品文章”栏目,《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栏目,《现代出版》的“往期精选”栏目,《分析化学》的“热点文章”及“热评文章”栏目,《生态学报》的“精品推荐”栏目,包括“热评文章”“编辑推荐”及“热点文章”。相比于目录可视化,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程度较高,大多期刊重点推荐的文章都配有与文章有关的图形,只是采用方式和图形尺寸略有不同。如图4是《现代出版》文章可视化页面,页面的上半部分以滚动图片的形式展示该刊的会议及资讯,下半部分的左面是与文章有关的小图形,右边是文章的题名及述评,读者可根据需要点击阅读。但是,因为上半部分图片占据了接近一半的窗口,所以没有足够的页面显示文章的所有述评,这导致读者无法直观阅读文章述评,尽快把握文章核心内容。所以,笔者建议,要提高重点推荐文章的关注度,应增加文章述评的内容,帮助读者快速获取所需文章信息。对于社科类期刊来讲,这种方式应该是比较完美的重点文章推荐阅读的方式。图5是《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的页面,点击该刊“精彩文章”栏目,系统会自动把推荐的1篇精选文章发到对话窗口,由图形所占的面积来看,《建筑学报》比较重视图形的推介,但是该刊推荐的文章过少。图6是《力学学报》推荐文章页面,该刊出版页面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了所推荐文章的题名、作者、文字摘要、图形摘要之外,还有作者中心等其他的服务功能,信息容量过大导致整个页面清晰度不高,忽略了热点文章的内容,可读性较差。

1.3封面可视化。

学术期刊封面是展示期刊内容的窗口。对微信出版来讲,期刊封面不仅是一个窗口,更是期刊的标志和象征。王国燕对科技期刊封面可视化作了概述,她认为期刊每期设有动态的封面图片才能体现其视觉传播的价值,这样的期刊也被视为具有可视化的期刊[8]。有研究发现,在期刊封面上展示的科研成果会在得到广泛传播和重点关注[9]。同时,封面可视化的期刊封面每期更换,既带给读者一定的新颖感,又推介了该刊文章,一举两得,受到读者的赞许和支持。目前,封面可视化出版模式已被国内外大量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所采用,如国外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等,国内期刊《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建筑学报》及《有机化学》等。基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调查,学术期刊整体封面可视化程度较低,但科技期刊明显高于社科期刊。仅有这几个化学类期刊比较重视封面可视化,如《有机化学》《化学学报》及《应用化学》等,刊物每期的封面图片都摘自本期文章,在微信出版中的当期目录、重点文章及过刊检索等多个栏目,都在窗口的重点位置推介封面图片。如图7为《有机化学》微信出版页面,该封面图片兼具艺术性和学术性,既美化了出版界面,又重点推荐了期刊的文章,是学术期刊参考的封面出版形式。

2结论及建议。

一图胜千言,尤其对于以符号、公式及图片为核心元素的化学类、生物类及建筑类等学术期刊[10],图像在科研成果的表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中,部分学术期刊还未意识到可视化在学术期刊表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多及影响力的扩大,微信出版者应尽快将可视化作为微信出版的重要对策,迎合读图时代读者的碎片阅读的阅读需求,达到微信出版的目的,从而提高期刊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党校实践活动心得(通用12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精彩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联系社会生

    精选编程课程心得体会范文(16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实现自身的进一步提升。请大家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心得体会有所帮助和启发。

    最热惹媳妇生气的检讨书大全(16篇)

    检讨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接下来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检讨书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我知道自己

    最热儿童节国旗下讲话(通用21篇)

    当我看到国旗下飘扬的时候,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它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强大和繁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国旗下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情感。

    2023年财务文员的工作总结范文(20篇)

    通过财务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促进财务工作质量的提升。在编写财务工作总结时,可以参考以下几篇范文,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总结方式和内容,以提

    精选团队团结心得体会(案例15篇)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些写得极好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指

    2023年轻人励志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心得体会是对我们在某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思考和总结。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总结和心得体会的文章,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面对

    精选姜国文案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示例文本八】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知识的持续积累和自我反思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优质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范文(19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人物的了解,认识他们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真正的创作需要与读者的思考与阅读相结合,在这里,是不是可以找到你的读后感呢

    实用歌舞晚会策划方案(通用12篇)

    一个成功的策划方案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策划方案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越来越重要。湘泉欢乐嘉年华圣诞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