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

时间:2023-10-27 作者:雅蕊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

阅读和学习范文范本可以开拓我们的写作思路,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大家在阅读这些范文时,积极思考并与他人交流讨论,相互借鉴和学习。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一

我县地处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近年来由于严重干旱缺水,为加强综合治理,政府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相继采取节水治沙、关井压田等措施。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得不离开故土到外地或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儿童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已成为目前我县农村学校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都面临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成为目前农村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为了深入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三、四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50份,回收有效表格48份。

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与其他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感到有困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主要依靠老师和同学,非留守儿童还可依靠父母。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的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点的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自然造成一定影响。在监护问题上,较多留守儿童的监管人为祖辈,他们只能在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对学习辅导基本是空白,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监护。

由于父母无暇顾及、监护人监管不力以及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和祖辈住在一起。由于监护祖辈与孩子年龄差距大存在代沟,自身又担负大量繁杂的劳务,孩子出现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从表中可见主动打电话帮父母联系的儿童仅占不到38%,他们又很少与在外的父母联系,所以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因缺少关怀、倾诉,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他们感情比较冷漠,甚至孤僻、偏激。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内向、自卑、不善交流等共性问题。

(二)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增多,尤其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不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在中等以下位置。

(三)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祖辈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道德和精神上约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的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农村留守儿童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人能管得了的问题儿童。祖辈年纪大,还要种地务农,不懂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主人不便对孩子进行教育;寄宿在学校的由于缺少监护人,更是忘乎所以;至于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情况稍好一些,但是仍然存在有诸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外出务工农民由于工作稳定性不高,收入又比较低,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已成为农民工难以逾越的鸿沟。经济、环境、家庭和学校因素等成为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我县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近年来随着学生的逐步减少,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应付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不同程度地制约教育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寄宿条件较差,生活教师不全,班主任负担较重,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二)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吃喝享乐”、“金钱万能”等不良习气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内空虚寂寞、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来说,网吧、游戏厅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与去处,有的沉溺其间不能自拔,随之逃学、厌学、撒谎、偷摸等行为就慢慢形成。

(三)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平时对子女疏于管教、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隔代监护中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方式陈旧,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多于理智,祖辈们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育孩子,教育存在缺陷。

(四)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年龄层次不明、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如老师不能及时向家长了解真实情况,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照顾不周、缺乏必要的生活关爱和指导,乡镇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等。

总之,我们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才能深入剖析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原因,为今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二

———心系怀远、心系留守儿童(王华东)摘要: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07年7月19日在北京成立。这个工作组将致力于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2000多万,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且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七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开展联手行动,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字:安徽怀远留守儿童留守政策政策及建议。

此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的地点是在蚌埠市怀远县新河中学,在此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留守儿童、青少年现状进行了长周期、多工作量的调研及走访活动,怀远县总人口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30多万,怀远县新河村由于山多地少,大多土地被政府征收用于规划。当地农民仅靠自己的土地不足以维持生活,在我们进行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90%的农家都有外出务工人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的增加。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分别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总共发放两种类型调查问卷总共120份,回收114份,有效调查问卷109份。此外我们还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走访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关于留守儿童走访调研。在调查问卷和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

通过对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我们了解到最新的一手资料。

在通过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的观念和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留守儿童的认知。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农村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走访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当地农民压根就没有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只有当调研人员把留守儿童概念用平实的话语诠释一下,农民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从这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地县镇区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更不用谈及对留守儿童给与一定的帮助和采取一定的措施。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家务不愿去做,爷爷奶奶与儿童有一定得隔阂,大多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大的叛逆心理。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贫困村(居)、缺乏生产资源,生产生活无一技之长,只有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济,加之外出后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如留守儿童李某,现年13岁,在新河中学读初一,家里有6口人,其父母因田地少,也没其他经济来源,迫于生计,双双到了上海打工,留下现年66岁的老奶奶(行走不便)每月仅寄回300元生活费给他们,但由于奶奶多病,生活比较拮据。

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由于0—6周岁学前留守儿童约54.2%都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面比较陈旧,对年幼的孙子过分溺爱,把孙子当成不可得罪的小祖宗,使其自由发展,孩子们在无原则的怂恿和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而使留守学前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教育阶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调查显示,有9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三、留守儿童行为发展偏差。

蚌埠市怀远县新河村及周边地区的留守儿童95%是由祖辈扶养的,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如好吃懒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甚至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沉迷网络,被不良青年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

他们的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有的被人利用染上毒品,家庭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在调查的63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占30.1%,一般的占47.8%;较差的占22.1%。

四、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81.4%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3.6%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6%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同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父母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儿童亲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群体,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五、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行影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如新河中学初一学生贾某,其父母长期外出,与她疏于联系,偶尔联系时,交流又无从谈起,她与父母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连爸妈都不愿意叫。在她三岁以前是她外婆带,由于她外婆一个人居住,经常上山干活,加之她又是超生的,她外婆怕被人发现,就经常把她一人关在家里,没有与其他孩子和其他人交流,所以导致她三岁了看见生人还怕,也不说话,什么都不会说。为了挽回与孩子之间缺失的亲情,其爷爷看见这种情况后及时把她接回了家,经过几年的照顾,使孩子有了明显的好转,在我们了解情况之前,她是那么的害羞,但在我们为期15天的交流中,积极鼓励她去参加我们组织的兴趣班。现在已经变得有一定的乐观。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据调查统计分析,无论在新河中学一带还是在全国范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但当留守儿童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时,我们应该考虑它存在时出现的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城镇教育费用较高,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奶奶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况;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其次监护管理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影响。

1、隔代监护偏重物质生活。祖辈抚养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2、上代监护顾虑心理作茧。“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姑等亲戚监护,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愿严格管教。

3、自我监护助长放任自由。“留守子女”自我监护,其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

2、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观念比较重,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有的学校在教育管理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只要在校不出问题,一推了之,更有甚者鼓励“问题儿童”结束学校生活,眼不见心不烦,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

而且每周周一至周五,学生在校可由学校或老师管理,但是一到双休日,老师就鞭长莫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而且许多“留守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充满逆反心理,加上现在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也太多,学校老师不敢过于要求严厉。有的学校对“留守学生”由指定老师管理或实行“托管”,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任务本来就很繁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防控体系和机制。调研发现,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即使有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三

邮箱:1025342748@摘要: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短期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学校的教育。学校因地制宜,“绘制”了一份留守儿童教育“路线图”,最大限度弥补他们的成长“短板”。耕耘“善德”沃土,为留守学生调制精神套餐;重视养成教育,为留守学生成长夯实根基;延伸教育触角,为留守学生业余引路导航;依托家长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能量。

我校地处县城边缘,生源一半是留守儿童。长年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我们,深知这类学生群体的成长困境:缺少父母的关爱,祖孙之间隔代沟通阻滞,家庭教育方式落后老土。同时,我们也明白,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短期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学校的教育,为此,学校因地制宜,“绘制”了一份留守儿童教育“路线图”,最大限度弥补他们的成长“短板”。

一、耕耘“善德”沃土,为留守学生调制精神套餐“至善至美”,一个唯美的成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古老的至善文化迫切需要学校文化的现代演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四小开始了善德文化的系统构建。围绕“至善”主题,我们从“善”字成语入手,从搜集的80个“善”字成语中精心挑选出20个符合“至善”主旨的成语,重新排序、组合、连缀成“至善”的文化核心:“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从善若流……止于至善”。在传达室的外墙面开辟出了以“乐善不倦,至善至美”为主题的“至善”成语墙,进出校园,抬头可见。

为了形成强盛的“至善”文化气场,学校同步启动“室、廊、园、墙”等的部位的文化设计与布臵。“忠、孝、仁、善、礼、智、信”的道德文化长廊建起来了;“中国好人”的宣传专栏立起来了;走廊上,“临澧四小美德少年”光荣肖像挂起来了;教室里,“临澧四小学生一日一善行为指南”“教师心语”贴起来了:办公室内,现当代教育名家陶行知、斯霞、李吉林等名师带着各自的教育主张,肩并肩“走”来了。

学校文化,任何物象都应成为文化的载体。新修的教学楼,一砖一瓦里,蕴含着香港教授杨菁荪华侨的一份爱国情谊,“菁荪楼”这一简单的楼名因此有了丰富的“至善”内涵。综合楼与幼教楼之间新辟出的一块绿地,因杨教授亲自命名并欣然题写园名“至善园”,普通的绿地顿时赋予了鲜活的文化张力,并一举成为四小“至善“文化的聚集地。

二、重视养成教育,为留守学生成长夯实根基。

立足校情,提炼养成教育核心要素。一直以来,养成教育成效为何不尽如人意?对此,我们检索了各类养成教育研究成果及专著,成果内容各异,表现形式惊人一致:梳理出了条目繁多的“好习惯**条”。平心而论,这些总结提炼出的好习惯,的确是应该养成的好习惯。然而,相对衡定的教育力作用到数目庞杂的目标点上,教育功效恐怕只能像隔靴挠痒。只有因地制宜,将眼花缭乱的目标点科学“瘦身”,才能产生看得见的教育功效。

小的学生最迫切最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经过征集、筛选,学校将养成教育核心凝练成了“洁、雅、勤”三个字,每个字三项指标。即“洁:校园清洁、仪表整洁、书包洁净。雅:举止儒雅、上下楼文雅、用餐优雅。勤:勤背书、勤练字、勤阅读”。简称“三三三”目标。每项指标又分别描述出具体的行为指向。

删繁就简,调整班级管理评价体系。目标确定下来了,如何让目标可测可评?毫无疑问,班级管理评价是一道推动养成教育的有效杠杆。笔者再次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所在学校的醒目处,都有一套条清缕析的评价量表,而这块量表多半指向班级管理,只不过量表内指标各异。但集中指向养成教育的指标少。

我校也一样,校园醒目处设臵了一块评价班级管理水平的量表,表内指标涵盖“卫生、礼仪、上学、放学”等十二项。学校再次决定,要对班级管理动一动手术,于是,由“文明班级嘉奖排行榜”更新为“养成教育班级嘉奖排行榜”。评比主题直接指向“三三三”,累计九个项目。通过三种途径获取数据:大队委的值班数据、“行政日志”记载数据、政教主任的日常巡视数据。评比结果一周一公布,用笑脸取代分数,每周笑脸多的班级就可以获得一面红旗。评价一月一累计,直接进入班主任津贴的一部分。有了新的评价指挥棒的引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向感更强了,一门心思盯着“三三三”。

直观呈现,让结果反馈无声胜有声。最有效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抵达心灵的自我教育,尤其是与个人品德直接关联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自我教育不能凭空冥想,需要形象直观的媒介牵引,以便于学生自我观察,区别和评价自身优缺点。受“微课”的启发,我们借助“班班通”平台,尝试定期制作“好习惯益终生”主题“微课”。开通“微课”素材提供渠道,教师人人是“拍客”,家长也可参与。校道上、走廊里、操场中,看见有教育意义的场景,手机一举,随手拍下,指尖一点,发送学校,定期评出优秀“拍客”。每周一第一节播放,“微课”呈现的是教师“育人瞬间”、学生“精彩呈现”。厕所,一直是学校深感头痛的部位,蹲位不足、狭窄拥挤、进厕不冲、异味难闻。在“进厕冲水,善良之举”的进厕习惯强化下。厕所异味开始淡化,瓷砖地面开始还原本色。五月的一天,走进低年级楼层厕所,一阵茉莉花的清香扑鼻而来。不知是谁,给厕所喷洒了空气清新剂!5月里,栀子花开的季节,不知又是谁,在厕所窗台上偷偷摆放了几朵洁白的栀子花。这些喜人变化,学校及时编成“微课”——《这里的变化静悄悄》,搬到班班通屏幕。

教育家魏书生有言:“基础教育这点事并不复杂,认准了往深处做便是。”我们欣喜地发现,在“333”的引领下,曾经的“蓬头垢面”开始流露出现代文明气息,赤脚片不见了,红领巾鲜艳了,小手干净了,举止文雅了。清晨进校,一声声清脆悦耳的“老师好”,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三、延伸教育触角,为留守学生业余引路导航。

我们坚信这句格言:人的差别就体现在业余!成人世界里也有一句话:8小时内成不了专家!业余时间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为了让留守学生的业余有章可循,我们运用“放长线管业余”的策略,重磅推出“临澧四小学生业余活动指南”。对学生业余生活设计了五类“家常菜”。

出一个“硬性规定”--“一日一练”。组织学生唱响“写字童谣”:“一读二写三再比,一日一练更给力;课内课外两结合,日积月累出奇迹。”“一丝不苟写作业”。把一丝不苟写作业作为基本学习习惯来抓,发给每位家长一份“家庭作业布臵与评阅操作指南”。学校坚持一月一次跟踪调研学生作业情况,发现倾向性问题与教师及时沟通,涌现出的好典型,学校及时推广。“日积月累勤背诵”。学校规定,所有学生背诵篇目,学生要滚瓜烂熟。“百花齐放展才艺”。“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才是素质教育的完整内涵。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己之长,或外显或隐藏。学校的责任就是给学生提供施展的舞台。有了这些评价指向,学生的业余生活主题自然由“放任自流”转向“有的放矢”。

四、依托家长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能量。

为了破解“5+2=0”的魔法算式,我们意识到,家庭才是教育的主战场,只有建好家长学校,并尽快提高家教水平,才能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法就是:

一是定期对家长学员授课。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学员培训会,挑选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对教师授课把好“三关”。即“准备关、讲课关、时间关”。近年来,学校先后请来全国感恩励志教育专家朱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天赋亲职教育课题组专家等来校进行家庭教育专题演讲。

二是及时组织爱心大家访。学校采取“爱心大家访”形式,定期组织“送教下乡”,因材施教,给家长面对面传授家庭教育艺术:告诉家长“祖辈如何代养留守孙儿”;启发家长“孩子的差别就体现在业余”;提醒家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成“家长论坛会”;三是把家长会办成“亲子互动会”。

“乐善不倦,至善至美,文明美德伴随我们成长……”正如四小校歌“善德美天下”所唱,相信,在四小这片“善德”沃土里,会培育出一个个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留守好少年。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四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来自父母的关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因而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卑。自卑心理产生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自卑感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二是逆反。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较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这种负面的情绪极易使他们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正确的管教,与老师及监护人对着干。三是任性。任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祖辈监护人不知道如何对待孙辈们的各种需求,过度溺爱、放纵造成的。

(二)道德品行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办法照顾孩子,大都对孩子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愧疚感。于是,他们就用“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这极易使孩子滋生好逸恶劳好、拜金主义等思想,形成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他们只知道单向接受爱,不知道去施爱,对家人、师长、邻居、朋友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再者,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或者是忙于农活,精力有限,对留守儿童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心的少,品行上溺爱的多、教育上引导的少,无暇顾及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很难与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一般的是放任自流。这样长期缺少有效的管教,有些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处于自然放任的状态,缺乏必要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道德意志薄弱,交往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沉迷上网等,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

(三)安全方面的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安全事件的报道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了责任,而且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留守儿童在校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了“自由人”,同时由于孩子自身在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识,生理上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这些孩子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根据公安部的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并且留守女童在性侵犯面前是最措手无助的,犯罪分子也往往最容易得逞。此外,留守儿童发生溺水、车祸、火灾、触电等意外而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儿童。除了以上这些来自外部的伤害,有些留守儿童还面临另一种安全问题,即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们想念父母,向往城市生活,再加上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于是,他们就会离家出走,想去城里找父母但却走失,从而加大了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一)政策方面的引导。

1.打破僵化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但是我国目前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制约着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因此,应尽快打破这种僵化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制定政策,使农民工承担与市民同等的义务,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给农民工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分居两地的状况,让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权利。

2.加强政府统筹管理。

在目前无法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要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为农民工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乡镇文化建设。

乡镇应加强文化建设,拨出专项经费建图书馆及体育活动场馆,同时下大力气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电子游戏室、网吧等,从根本上消除对孩子的各种精神污染,给农村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

1.尽量实施寄宿制度。

尽量实施学生寄宿制度,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留守儿童白天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管,下午放学后离开学校,本该由父母管教的时段,现在却是空缺,是极易出现问题的时间。如果实行寄宿制,让学生24小时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由学校集中监管,这样既监督了孩子的学习,又照顾了孩子的生活,同时又保障了孩子的安全,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

没有条件实行寄宿制的学校,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特殊档案,对留守儿童分类登记备案,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但随时能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联系,而且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3.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

学校应该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能健康发展。

4.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学校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有益身心的活动,使留守儿童能排解心中的压力,加强自身的教育。可以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作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1.父母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父母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正确处理创收与教育子女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来换取眼前暂时的收益。在确实没有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常给孩子、监护人、老师打电话,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对于留守儿童不能只是“重物质、轻教育”,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要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经常与学校的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表现,注意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及时地引导教育,促进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五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飞速发展,打工族队伍逐渐庞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问题。中央政府对教育机制进行了改革,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义务教育将不收取任何费用,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生活补助,这些措施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的经费问题提供了保障。国家在高等院校及时地增加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方式,及时地运用国家教育机制的调控手段加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构建,用新的形式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党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各项鼓励农民农耕生产的力度和灵活性都在逐步加强;种粮直补费用逐年增加,农村合作医疗涉及范围日益扩大,各种惠民利民的政策在相继推出;对农村生产生活的科技文化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措施的确让我国的部分农民改变了生活水平,增加了经济收入,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劳动力现状。农资价格上涨,合作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长时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群众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制约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本质提高,使得一大部分农民不得不又一次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继续打造着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从而导致原本可能出现转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农民群众生活问题不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不仅存在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缺失,还存在着师资人才等无形力量的缺失。在我国的农村教育中,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以前的民办老师转型产生的,他们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军,然而,他们不论从知识还是从思想上都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他们了解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却没有能力创新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家面对的是“四老”,没有课外辅导,有的却是溺爱;在学校老师严肃的面庞,更会导致孩子们的成绩上不去,心里的阴影更为浓郁。

1、零食多了,关爱少了。

父母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他们努力地在外工作着,希望家里的老少能过得好点;但是越是穷的家庭出去打工的越多,呆的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关爱也越少,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当今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2、村庄大了,视野小了。

为了实施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许多村庄合并,村庄面积不断扩大,村庄公路更为密集,由于没有村庄土地的约束,村民将房屋建设得更为分散,有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原因,同在一个村庄中却在不同的小学。村庄在随着新农村的变化而扩展,某些小孩可以在一大群的陌生人之前泰然自若,某些小孩却因此反而更为胆怯。

1、加大农业扶植力度,促使农民增收。

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统计数据中,在一段时期内数量有一定的回落,因为新出台的直补政策、农业税政策、农产品政府保护价等措施从根本上刺激了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老百姓愿意回家种田。但总体上还是处于增涨的态势,因为随着各项农业措施的实施,社会各个行业各种物资的价格都是同时上涨,各种刺激政策不能冲掉物价上涨给农民朋友带来的损失,农民朋友为了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再次背上行李外出打工。要生活,要打工,留守儿童之间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让农民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那么留守儿童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2、实行产业改革,增加当地就业率。

我国的许多农村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了一定的走产业化道路的能力。要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争取农民能够当地就业。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和高新技术对经济作物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优化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当地成功就业,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

3、加强村级机构行政管理能力,引导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开展。

年青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职能部门的关注,在学校教育无法顾及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村级机构是与留守儿童教育息息相关的一级机构。有条件的村级机构可以统一安排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辅导模式或许能够更直接有力地解决问题;或者专人对带有留守儿童的“四老”进行抚养方法的教育,这种方法可以更长远地解决问题;同时由村级机构实施抚养教导比请专家学者进行抚养教育效果更好,交流更方便。有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总之,解决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今后的长远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妥善地解决了,才能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农民工才能在异乡安心打工,才能创造丰厚的财富,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六

学生的情况:

姓名:任东海。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五年级(1)班学生。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

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

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

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上例中留守儿童任东海的情况就是如此。

(三)指导教育措施。

学生出现了对学校的行为规范不适应,不要简单粗暴,一味批评,也不能对其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要认清其行为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留守儿童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的保证,不良的意志品质常常导致无法适应学校的纪律要求。因此,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意志品质。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才能使他们克服内外障碍,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

2.以情诱导,严格要求。

留守儿童自觉遵守学校规范的能力比较低,单纯硬性地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注意在提出行为规范要求的时候激发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使留守儿童愿意接受、愿意遵守。例如,要求大家按时上课,就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有人迟到,会影响老师的讲课和大家的听讲,还会让老师担心;只有看到全部同学都在教室,老师才能安心讲课。这样要求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往往比单纯的硬性要求更能促进其行为的自觉性。

3.从小事抓起,形成遵守纪律规范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学校规范的适应,教师应当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通过小事来培养留守儿童遵守纪律的习惯。如果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上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当这些小事逐渐演变为习惯,要加以改变就十分困难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了其利弊,震动学生的心灵,明白小事不小,使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留守儿童适应学校规范要求,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七

10月24日,张春老师应上新乡党委政府邀请来到了上新初级中学校,为广大的留守儿童家长开展了一次触及心灵的家庭教育培训会,这次培训让家长们充分认识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并开始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尝试新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

张春老师说:父母外出打工,极易对孩子造成心灵上不可磨灭的影响,会使孩子得不到心理情感的需要从而亲情缺失;长期的留守也会让孩子在交友上出现误区,交到社会的不良朋友;更会让留守的孩子心理失衡,比如殴打长辈,无视法规法纪等,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错误。

所以,张老师认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亲生父母。如果孩子的父母不懂得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孩子就会上行下效,也不会尊敬父母以及爷爷奶奶,这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上就是失败的。因此,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家长要尽可能的做到:

1、让孩子跟随父母,经常与父母在一起,促进父母与孩子心灵的交流,亲情的培养;

2、父母就近务工,经常与孩子、与爷爷奶奶联系;

3、父母有一方在家;

4、父母不在时,监护人要把孩子当作自己亲生的孩子来教育,不。

溺爱,不随意,负责任。

另外,不管是家长还是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做好从小重视孩子的感恩教育:1、2、3、树立不怪别人的思维意识,培养孩子懂得爱与责任;教会孩子做事情分清主次,什么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重要什还要在思想上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张老师用社会上的真实么次要;事例告诉家长们,如果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犯罪行为,伤害自己也危害社会。

通过今天的培训,让留守儿童的家长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教育,给家长们燃起了一盏家庭教育路上的指路明灯。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八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以流动而非转移的形式进城就业,这一特征直接导致了农村存在大量留守儿童。本文以家庭教育为着眼点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培育农民工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水平等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本文所称农民工与其含义相同)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带来进城农村劳动力市民化水平的相应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是以流动而非转移的形式在城市和乡村间流转:农忙和春节期间返家短暂居留,然后再匆匆回到工作地点。农村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方式导致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大量农民工无法将子女带到就业的城市,只好将他们放在家中由父母或亲戚照看,或者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一方在家照顾孩子。

因为儿童性格养成和智力发展为周围家庭和社会环境所塑造,儿童幼时的教育经历对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行为模式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教育不力,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引发了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也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组织实施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等问题。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如何为他们提供充分而坚实的教育支持,成了国家、社会和家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做些粗浅的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这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突出的表现为:第一,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虽然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公共品供给不足,农村生活吸引力不足,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条件和城市的学校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第二,留守儿童知识面狭窄,封闭内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也出身于农村,对外界了解不够,与城市教师交流少,日常的教学多受限于教材内容,从而导致农村儿童所接受的知识往往不能及时跟上社会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限于农村,即使有部分儿童在假期中能到父母就业的城市游玩,父母也难得有充分的时间陪伴孩子,农村留守儿童知识面普遍较窄,对新鲜事物认识不够。第三,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这也是农村儿童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年高考前后,社会上都会有大量的有关寒门能否再出贵子的讨论,社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寒门越来越难再出贵子,这里的“寒门”主要指的是农村,这也可以从每年高考重点高校录取的农村考生比率很低得到佐证。第四,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厌学、缺乏耐心等问题。

显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问题,还对教育公平的问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困境制约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父母教育缺失影响留守儿童心智发展。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这一生理特征使得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时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安全感和依靠感。留守儿童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也会产生很多困惑。当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和困惑时,留守儿童天然地会想到寻求父母帮助。对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即使是至亲长辈,他们也缺乏信任。当无法向父母倾诉而又不愿求助其他长辈时,留守儿童只能将困惑留存内心,这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智发展。同时,出于信任和依赖,孩子最容易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正确的言行举止可以塑造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因此,留守儿童父母的陪伴是儿童心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事实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是希望将子女带到就业的城市接受教育的,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自身的特殊性,很多农民工难以承担一家人在城市生活和子女教育的费用,加之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缺乏而使其难以融入城市;城市财政压力大不愿也很难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如教育、医疗等公共物品供给,导致农民工只能如候鸟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无法转移成城市市民。因此,很多农村劳动力也只能在外出就业时将子女托付给父母或亲戚照顾。农民工的流动性就业导致了大量未成年子女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内心封闭、心理问题众多等社会问题,也直接导致很多已入学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不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二)隔代教育无法专注于儿童身心教育,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均衡成长。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将子女委托给父母或亲戚照管,被委托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统称为隔代教育。作为被委托人,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其他亲戚,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应对举措。这是因为他们对于留守儿童首要关注的是安全,在陪伴儿童成长过程中,他们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衣食,以确保留守儿童父母返家时看到体格健壮的孩子。至于学习成绩和性格养成,因为血缘隔代的原因,他们要么缺乏耐心去教育,要么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别是隔代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即使他们非常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性格养成,但由于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孙辈的教育缺少方法,能采用的方法多是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孩子表面上唯唯诺诺遵从了教诲,但由于没有真正理解错在什么地方,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不利的后果,这种教育的结果也无法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正向的导向作用。更有很多老人对孙辈天然的溺爱,看到孙辈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行为不规范,也往往不去纠正,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种放任的方式进一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遵守规则的社会习惯。

(一)深入进行城市化模式改革,推进进城农村劳动力转移式就业。

农村劳动力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进行教育的原因在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就业方式,因此,推进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这需要政府推进城市化模式改革,清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引导农民工自愿转移成为城市居民。农民工如果想在城市安居,成为市民,需要政府提供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第一,加大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投入,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可以将一部分预算费用转移到医疗、教育等领域,如维护市容整洁的费用等。有些城市为了城市的表面整洁,雇用大量城管禁止流动摊贩摆摊,这实际上减弱了城市的活力。这部分费用完全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政府也可以通过适度让利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到医疗、教育等领域,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第二,要求就业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解除农民工进城居住的后顾之忧。第三,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实施社区化管理。农民工难以顺利市民化的一个制约因素是难以融入城市社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就业,缺乏情感上的归属和社会关系网络支持,而在乡村则存在大量的熟人亲友,情感上有归属感,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乡邻和亲朋有效的支持。城市管理部门应将农民工纳入社区化管理,引导农民工融入所生活的社区,为他们提供与社区居民无差别的待遇。第四,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工落户的限制。对农民工落户,可以不以购房为前置条件,也不要强制农民工退出承包的土地,等到农民工从精神和经济上真正转化为城市居民,再逐步引导他们退出承包的农村集体土地。

(二)加强农民工教育子女意识和教育方式的培训。

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虽然大多数农民工意识到子女教育非常重要,但还是对子女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目前,国内很多农民工输出大省在春节农民工返乡期间,对农民工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但很少有地方政府为农民工提供子女教育方法的培训。地方政府关心的是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但事实上,农民工更关心子女的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不再重复自己的就业道路。但由于认识不深入和缺乏方法,他们往往在看到子女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时,早早放弃了子女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打算。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在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引导他们鼓励和支持子女的教育,指导他们科学教育的方法。对于农民工外出委托照管孩子的亲人,地方政府在平时也可以在农闲时为他们提供专门性的培训,培育他们教育留守儿童心智发展的意识和教育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的现象,要有效解决这一关系国家全面科学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国家、家庭和社会通力协作,着重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变革,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得到和城镇儿童同样的家庭及学校教育。

[1]张旭东,赵霞,孙宏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db/ol].

[5]杨立荣.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学周刊,2017(1):201.

[7]丁宇,刘春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府作用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6):1-4.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九

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了,大部分都是因为家庭经济紧迫,父母被迫去城里打工。

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名叫“刘莹莹”的小姑娘,她说她今年9岁了,住在农村,爸爸出去当建筑工人,妈妈在城里卖报纸,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但她能得到乡亲们的帮助,只是觉得很孤独。

原来,这次上网,是乡亲们把她送到了城里,并给予了她一定的生活费用,还租了一套小平房。今天,她把她交学费剩下的钱拿去到哥哥家里去,希望自己能上网学学自己不明白的东西,也在网上认识一些对自己的生活有帮助的人,因此,她特地新注册了一个qq号,并且认识了我。

这时我才发现她的打字速度特别慢,于是,我问她:“你为什么打字打得那么慢呀?”而她却说:“对不起,我没学过拼音,只在姐姐的书上自己看过一点儿。”

我还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农村有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出去打工,本来好好的,可她的妈妈突然得了病,没钱医治,爸爸便努力的工作,可钱还是不够。小女孩没有办法,她想去看望在城里的妈妈,于是,她天天去捡可乐瓶,想攒够去城里的车费,不久,她来到了城里。当她们的亲戚朋友知道这件事以后,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她们一家过了这一道难关。

“留守儿童的命真苦呀!”我不禁说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十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留守儿童状况”课题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近万。在广大农村,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本人所在村庄(尤庄)村民的走访座谈,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心理、学习、行为、安全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尤庄共有36户共157名村民,其中16岁以下的儿童有52名,16至50岁之间的村民有82名,50岁以上的村民共23人。在36户村民中,每户均有外出务工人员,有的甚至一个家庭有三人在外务工。居统计,尤庄共有外出务工人员76人,这些人有的农忙时回家,有的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在52名留守儿童中,跟随父母在外的仅三人,其余的均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上辈亲戚抚养。这些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现在以尤庄留守儿童为调查的样本,综合分析其种种情况,总结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总体期待不高,他们将孩子的学习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务工上。由于孩子的思想极容易受父母等外界影响,久而久之也不免会被同化。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亲情缺失、代理抚养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表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观念差,违法违纪现象严重;(2)沉迷于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3)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有些留守儿童的抚养人,采取“物质+放任”的管理方式,以为这样就对得起孩子的父母,结果孩子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奢侈浪费等不良行为习惯。

4.安全无保障。

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隐患较多。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数留守儿童在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没有父母的直接监管,遇到突发性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走城镇化道路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或存在许多壁垒,还有些地区和学校不能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如一些城市学校要求流动人员的子女必须交纳一定的借读费才能入学;有的以需要办理各种手续为借口将流动人员子女拒之校外;流动人员的子女不能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等等。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承担不起高昂的城市消费和孩子的上学费用。而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要么是学费太高,农民工无法承担,要么是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孩子进城读书。这样,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

2.从家庭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亲子关系状况。由于留守儿童不能跟在父母身边学习,一般由祖辈或者亲戚抚养,生活中就缺少了父爱或母爱,长期在这种缺少亲情的环境中成长,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父母不在孩子身边,除了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之外,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3.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目前,许多农村学校没有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必要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这些学校没有根据留守儿童家庭、心理等特点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把他们与其他学生同样对待。另外,有些学校在教育管理上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学校周边环境复杂,得不到改善致使留守儿童有可能接触社会上的“小混混”,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学校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安全、便利的住宿条件;学校不能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抚养人积极沟通,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和行为告知他们等等。

四、对策与建议。

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给留守儿童教育带来的障碍。二要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同时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普及、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对少年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三是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3.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学校,因此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寄宿制度,让留守儿童住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感觉大家庭的温暖。这样,也可以减轻抚养人的负担,避免由于抚养人管理缺位带给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同时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三要加强学校的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畅通的交流渠道。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也可以让孩子随时或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谈心,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4.社会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各级政府应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大局之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学校、社区、村委会可以联合起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让有爱心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使他们减轻后顾之忧,安心学习。还可以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活动——广泛征集社会志愿者、“代理家长”等,让他们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保持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开办“农村留守儿童假期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项整体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解决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让数亿农民工没有了后顾之忧,有助于中国经济的的高质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未来积蓄了充足的力量。为此,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切实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身体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城市的生力力量!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十一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客观存在,既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农村家庭外出务工方面的主观考量。研究发现,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发展主要存在营养健康不良、情感交流障碍、早期智力开发受阻等突出问题。特别是智力或身体不健全的儿童,更是得不到系统的康复训练与教育。因此,应提高学前留守儿童营养保健水平,加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尤其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留守儿童。

:学前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学前教育;。

学前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儿童自己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由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6周岁及以下的未入学儿童。[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结构制约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地区流动和迁徙,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而成为“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研究者走访了中部地区典型的山区y县,这里的农村留守儿童非常普遍。统计显示,y县在园幼儿规模为2850人,其中学前留守儿童有1780人,占比60%以上。实地调查发现,当地留守儿童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国家实施义务教育,虽然免去了学生的学费和书杂费,而且当地不少学生享受到了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但广大农村家庭并没有因此就减轻了教育负担。在缺少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外出打工是当地农村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从事的工作不稳定,经济收入有限,无法将子女带到城里读书,只好将子女留在家里,于是当地农村家庭学前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这些儿童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生理性、心理性和成就性弱势方面。

(二)心理性弱势留守儿童:情感交流障碍。

幼儿期是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农村留守幼儿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父母爱护,其依恋关系的建立存在更多的阻碍因素。虽然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或其他的亲戚朋友照顾,但大多注重幼儿安全和生存的需要。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缺乏父母爱的滋润,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得父母的关爱,其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如冷漠、自卑、敏感、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这常常导致问题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形成,使开展教育工作更加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关爱。

(二)加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父母的互动交流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心理科学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人的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发展的重要时期。婴幼儿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动作与外界事物直接接触的方式来认识客体,其情感的产生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有关,意志的形成则体现在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如进食、排泄等,每一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与父母的互动交流。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孩子的父母,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尽可能减少隔代教育、旁亲照顾。

祖辈和亲友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前留守儿童的早期教育,在家中尽量多添置一些适合幼儿阅读和观看的图书与音像制品。在农村幼儿园建设方面,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在保障合格师资的基础上,农村幼儿园教师需要着重关注留守幼儿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完善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机制,改进特殊教育育人方式,强化随班就读,建立健全融合教育评价、督导检查和支持保障制度。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师应特别注意,关注留守儿童组内差异化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谈甜,杨柳,刘莉,等.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生长状况及营养与食品安全kap比较研究:基于对湖南、山西两省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实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7(8)1012-1016.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十二

留守儿童因为缺少关爱和合理的家庭教育,常常缺少起码的文明礼仪习惯,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谈留守儿童文明礼仪习惯缺失的原因和可能有效的纠正方法。

(一)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正处于儿童成长过程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非常重要。这一时期的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指导。而留守儿童由于亲子关系被人为地剥夺了,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指导,缺少父母的道德规劝,缺少可模仿的榜样,面对的是与自己有深深的“代沟”、观念陈旧、知识缺乏的祖辈代养者。这使他们的成长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缺失安全依恋感,不自信也不信任别人,容易偏激、焦虑;另一方面,在社会道德学习中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出现种种行为习惯问题。

(二)学校教育偏失。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理应承担起孩子教育、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社会、家长对学校、教师教育成绩的要求和评价,导致学校“重智轻德”。学校和老师主要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对于心理、身体、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及时和孩子“交流”。其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严重脱节,一些老师认为自己只能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事情,至于放学后的事则应该交由其家长处理。再次,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跟每个孩子心对心地交流与沟通。孩子“怕老师”心理严重,不愿意敞开心扉跟老师交流。出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化解。这也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性格、行为习惯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社会教育缺乏。

当前,社会对于留守儿童已有相当的关注,但对存在的问题却没有很好的办法。首先,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关爱,监护人年龄偏大精力有限,再加上自身还是未成年人,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容易冲动,简单对待,意气用事,导致发生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其次,社会环境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网络传播中的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儿童每天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家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极其重要。要使文明礼仪教育取得整体效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其一,对于是否外出打工,作为父母应该尽量理性选择,多为子女的成长和未来考虑,尽可能地为子女提供一个完整的家庭。其二,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很多思想都不成熟,行为习惯未养成。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不能一味地溺爱或靠大棒来管教,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三,作为父母,应该主动与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共同探讨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言传身教,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正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更加凸显了学校在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教育理念应该与时俱进,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更要不断谋求其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应及时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并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分析梳理,特殊情况要保持跟踪处理,争取把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当中。其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特殊作用。班主任对于留守儿童应该多加关心,多加理解,通过班集体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在缺失父母关爱的时候,能够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再次,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实践文明礼仪习惯,加深学生对文明礼仪的理解。此外,还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随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单单依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往往很难彻底解决。第一,社会的一些相关机构如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可以与学校、村委会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体系;第二,社会可以举办培训班,帮助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学习家教方法,接受新观念,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促进孩子的成长;第三,社会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第四,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心,比方说可以为他们提供免费书屋、免费观看电影、免费发放游园券等,让留守儿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既是自身职业要求,更是对我们职业的挑战。崇尚礼仪,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瞿明胜。

单位:合肥市幸福小学。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十三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在暑假期间,对xx省18个地区的1000名(6—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众所周知,xx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xx也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557万人,从而使xx人均收入,成为xx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xx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十四

一、用慈母严父般的爱关心他们。

在外打,由爷爷奶奶照管,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爱撒谎,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认真完成,多次找他谈心效果都不大,我想:他是住宿生,在学校的衣、食、住、行、学习等,我看得见,管得着,可就是双休天回到家里,爷爷奶奶管不住,我何不像妈妈一样每周来个“双休天定时电话交流呢?”想到做到,每个双休天我都要和他通话,“天天,在干什么?”“吃饭没有?”“自己的小房间一定很温暖吧?”“还记不记得老师给你布置的作业”“能说给我听一听吗?”“把你最开心的事能讲一讲吗?”-------没想到我的所做所为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各方面进步较快,他有幸被选为班上的护旗手,勇敢自信地蹬上了升旗台。当上了班上的小小主持人,从此上课认真听了,作业更工整了,缺点也慢慢改正了,更难得的是他每当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主动找我说一说,我也总能让他高兴而归。其实教师爱留守学生,就要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理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与学习进步。爱是一种巨大的改造力量,她能消除留守儿童对老师的戒备性心理和逆反性心理,能恢复或建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因此,爱留守学生,并且给予尊重与理解,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万能钥匙,它能使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二、用赏识树起留守学生的自信。

感兴趣,上课不认真,扰乱课堂秩序,课后不完成作业,成绩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有自卑感,这时他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就会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对这些留守学生真诚地赞美和鼓励,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1、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留守学生。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呢?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闪光点”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例如有些学生思考能力欠佳,但绘画能力很強,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你能说他不成功吗?所以,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用欣喜的眼光、愉悦的心情、发自内心的赞美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看上去几句普通的话语,却能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留守学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如我班的留守学生刘方程同学,成绩不够理想,沉默寡言,读书时都不敢大声,但他在课堂上能积极的举手发言,勤于思考,常因见解独到,受到老师的表扬,课后,我找到他,说:“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加油!”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我立即给他指出不足,慢慢的,他逐渐树立了自信心,认为自己能做好,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不再怕失败,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他已经完全找到了自信,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动力,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甩掉压在自身无形的自卑巨石,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私德所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用放大镜努力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和表扬,能使他们找回被呵护,被关注的感觉。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南风效应”告诉我们,真诚、温和的激励比粗暴的呵斥有更好的效果。在课堂上,老师用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爱抚的抚摩,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从而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三、用行动撑起留守学生的蓝天。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仅凭教师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学校、班集体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它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充分利用良好的氛围感染和转化留守儿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班集体为留守儿童过生日等。这样的集体活动,使留守学生的心灵彻底的放松,情感上的缺失得以弥补,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能感觉到家的温暖,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一种认同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不管老师与同学给留守儿童倾注多少爱与帮助,都是不能填补父母的那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种亲情饥渴。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让家长转变观念。大多数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家中的孩子吃饱穿暖有钱花就够了,实际上孩子更渴求精神上的抚慰。教师就应引导家长多拿出时间,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留守”家里的孩子及孩子的老师多沟通,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甚至在可能情况下“常回家看看”,让留守家里的孩子在一次次惊喜中感受到久违的亲情。

“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为此,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用爱心、真心、耐心去帮助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留守儿童在沐浴着爱的阳光里,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十五

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和爸妈在一起时感到很羡慕,时间久了,在心理留下阴影,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甚至存在厌世嫉俗的心理。

2.焦虑心理。

一些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父母在外创业,自己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挣钱的父母,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厌学心理。

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功课,一些孩子学习时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4.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远离父母,缺乏起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这些情绪情感变化,常引发种种人际交往障碍,同周围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甚至仇视一切。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十六

当前受改革开放城市化建设进程影响,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滞留在农村,于是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笔者根据淮安市淮阴区三树中心小学日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全校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6%,而且这种情形呈增长态势。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办法照顾孩子,绝大多数孩子是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来照顾,也有一小部分由其他的亲戚来照看。因多方面原因,在教育方面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此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家长的陪同及约束,又缺乏好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那些留守儿童。

一是家庭教育监管不力。一方面,那些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由于祖父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予以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留在家里的一方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二是教育态度消极。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欠发达的农村家庭,他们父母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农民心中存在一种原始的观念:“只要子女身体好,健康成长,照样可以打工挣钱。”

三是学校教育缺位。首先是部分教师在观念上对留守儿童有偏见,大多数教师认为:父母在外的留守子女教育起来更困难。很多教师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很少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对孩子的状况不明确,教育难度大。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读五、六年级后,由于监护人缺乏监管,周末大多在网吧和游戏厅度过,他们缺乏关注和关爱。另外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不能象城区孩子一样可以参加培养自身特长兴趣班的学习,也无法和父母一起参加亲情活动等等,这些严重削弱了社会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四是部门重视不够。近几年来,各地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有力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却未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没有制定优惠政策,使很多留守儿童不能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就近入学。此外,对于偏远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够,很多留守儿童采取走读入学。同时,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也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希望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机制,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同时,应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制定优惠政策,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就近入学。此外,还应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是进一步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管理。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第二,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关注他们,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三,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把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开通家校通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聘请一些专职人员组成,它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留守儿童在大家的共同关住下健康成长。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十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四川省常年外出民工达1400万人左右,加上短期务工的已超过2000万人。我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超过40万人,随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是儿童和老人。

教育孩子是父母博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由于他们大多在外打工,这些任务便全部落到了家中留守的老人身上。由于老年人文化素质低和精力有限,很难照顾好孩子,导致不少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而无心学习,甚至不少孩子还成了“小混混”。为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成为了学校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学校这项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作为班主任应当是首当其冲,责无旁贷。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这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情况了解是沟通的前提。班主任要想真正关爱好留守儿童,首先应对留守儿童有全方位的了解。这一工作的开展,需要班主任详细的建立档案,多沟通。

以我所任教的班为例,本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留守儿童38人,打电话是缓解儿童留守问题的有效途径。外出打工的父母是否经常给孩子打电话,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情绪、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影响。

为此,我们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建立了qq和微信群,定期向家长和监护人汇报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很少给孩子打电话的父母定期给他们的孩子拨打“亲情电话”。同时,我们在“留守儿童之家”安装了电脑,配置了摄像头,设立了“视频聊天室”,以周末、节假日以及生日等特殊时段为重点,为留守儿童安排“视频聊天”,让孩子们经常性与家长进行情感交流,感受亲情温暖,方便了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

四、加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用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多有祖辈照顾,“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教、失管等诸多社会问题。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十八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笔者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人口流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留守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十九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胜利村是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一个传统的农业村,现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迁户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满14岁的留守儿童74人,占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爷爷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独立生活。在调查中发现,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情况比较突出。

(一)、性格比较内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他们表示一般他们放学回家后一般就在家里,很少出去,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动就是在家看电视,这主要是10岁左右的孩子,更大点喜欢到网吧去打发时间。和爷爷奶奶这些大人,他们认为没有多少话讲,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们讲。这些孩子在群体活动中通常比较静,调查显示,他们很羡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讲笑话的小孩,而他们只是人群中的一个观众。长期的这种生活形成了他们性格上的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郁,很难找到快乐。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14岁以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而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未形成,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后,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的突出,在学习上困难、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这些问题使得他们无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这让这些人群无法获得快乐,内心的痛苦、郁闷纠结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自信,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缺乏生气。

(三)情绪暴躁,容易失控。

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几名留守的孩子,“对你在学校和家里和老师及大人吵过架吗”的回答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过,有些甚至经常和大人及老师吵架、甚至有两个孩子因为经常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换了三个学校。有2个孩子表示很厌倦现在的生活,不想读书,也想早点出去打工。

(四)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在调查中发现,现在13-16的儿童有16名,其中没有读书6人。这些孩子的心理感觉有一种被抛弃的伤害。父母沟通的不足。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二十

由于父母长年外出,农村寄养和监管方式主要有三种:隔代监管(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监管)、上代监管(即由孩子父母同辈照管)和自我监管。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都跟祖父母生活,这样,一个完整的家庭被分成几个部分,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即使想见上一面也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久而久之,家庭教育成为孩子的空白。

2.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祖辈文化程度较低、精力有限、无力管教孩子,大多持一种宽容或放任的态度,对孩子主要在物质上关心,很少关心其心理成长和心理上的帮助指导。这样容易使留守儿童自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3.学校及教师教育责任缺失。

一些教师对留守儿童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态度,放任这些学生的行为。这就可能使儿童对学校产生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

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教育资源依然匮乏,显然不能有效的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社会对游戏厅、网吧不能有效地管理,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镜头如凶杀、淫秽等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1.增进父母关爱,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

(2)留守儿童父母要尽可能多地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首先是父母要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多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其次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着重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此外,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也可以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与父母同住,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2.改革和完善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丰富留守儿童校园生活。

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

(1)建立和完善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政府应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的介入,支持在学校建立寄宿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以唤起其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保证他们的安全。

(2)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老师,由老师担任孩子们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变得活泼了。

(3)尽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渠道。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快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成立心理咨询室,利用一些高校师生做社会实践或大学生支教的机会,加强与当地老师的交流,提高老师的心理辅导素质,加大教师的情感教育,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环境中。

(4)在学校设立“亲情热线”,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借助“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话,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二十一

在学习上,留守儿童一般跟老人或长者一起居住,大多数老人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住得舒服就可以,隔代亲充满溺爱,学习上由于大多老人自身文化有限显得无能为力。而寄居在叔叔、阿姨、姑姑家的孩子,年轻人要工作养家糊口,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在孩子的学习上。甚至有些孩子还是自己独立生活,因此,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则要靠自己,缺乏家人的引导,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极其不稳定。

留守儿童有很多想法在家里找不到信赖的倾诉对象,自己的隐私不想被外人知道,渴望被尊重,无论开心还是忧伤,更多地是埋在心底,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寡言少语,不合群性格孤僻,甚至有心理障碍。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生病了不敢说,不会问,自己乱吃药,吃错药的情况经常发生,导致日常生活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以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爱留守儿童。

一是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家庭情况,建立档案。平时多跟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首先对留守儿童自身情况要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体状况、学习成绩、特长爱好等。留守儿童父母是外出工作还是离异,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如何,与孩子关系是否融洽,联系方式等。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人,与孩子的关系、联系方式及对孩子的关心程度都要收齐归纳入档。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都不同,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时只能一对一,关爱学生,既要对症下药又得注意方式方法。

二是班级开展学习互助“一对一”的帮扶工作。让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有责任心的`学生对成绩差的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对接,上课时友善提醒和督促其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下课后一起完成作业,调动他们的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上的压力,增强学习信心,班主任负责监督,不定时抽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多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付出和进步,多一点了解,多一份关爱,让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同学像家人一样真诚有爱的对待他们,当他们开心或悲伤时,老师和同学是他们信赖的倾诉对象,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是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每周举行主题班会可以教一些生活小常识,提高留守学生日常生活的质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图书阅览可以丰富知识,接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留守学生的文化修养;举行法律讲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举行书画比赛,增强留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及视觉欣赏;讲故事比赛可以锻炼留守学生的语感、胆量和对知识的充满趣味性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不再迷茫,不再孤独,有方向、有目标,懂得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四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尽心尽力,学校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关爱留守儿童,而且应在校内和校外的集体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在校内要开设心灵驿站,让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可以在学校里让情绪得到释放。在校外多联系福利院、孤儿院等公益机构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健康成长。作为家长更应该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和孩子沟通,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多陪伴孩子,让他们的爱不再缺失,让他们的童年不再遗憾,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机构可以为留守特困儿童提供物资资助,鼓励企业单位帮助品学兼优的困难留守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呼吁社会各界从不同层面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学业有教、生活有帮、困难有助,健康快乐幸福成长。

班主任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要细微处见真情,用爱和耐心去教育留守儿童,唤醒孩子心中的被爱的渴望,尊重他们的隐私,不要让他们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根据孩子的心理变化运用不同方法引导他们走向正道,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班主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识来帮助孩子。我们应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道路铺上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2]张宇辉.全面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协商论坛,2007(3)。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二十二

留守儿童一个早已熟悉的名词,他们的存在早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临时监护人的素质大大影响了孩子成长,大多数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这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经常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冲动易怒等身心不健康状态,甚至因生活琐事发生过血的惨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如何进行矫正?在长期与留守儿童的接触中,我逐渐认识到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认识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向。

1.教师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等,清楚地认识孩子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思想上了障碍进行深入摸底,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使关爱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中去。

2.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在家访中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二、心理健康课程与学科教育的有效渗透。

学校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以心理辅导教师和具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体,利用学科教育进行相互渗透,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正确处理好各学科之间、心理教育和德、智、美育的关系,侧重于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如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逻辑性等;记忆的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等。在此基础上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自然已是不可言喻的。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

三、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教师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体心理教育。如用班队中每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现在的想法;“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等交流讨论。鼓励“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唱主角”。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本站)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我能体会”“我能理解你的处境”等语言和学生交流。使他们能真正感到教师对他的关爱。解开心灵的“疙瘩”。让他们觉得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使他们从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赖,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四、精心呵护,爱心滋润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对这些学生,教师首先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多与孩子谈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并且,充分发挥期待效应,鼓舞他们前进的斗志,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前途的信心。同时教师应主动家访,作好临时监护人的工作,学习别人教育留守儿童的先进教学经验,掌握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强对孩子的责任感。同时,鼓励家长定期校访,认真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多与老师交谈,切实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还可以设立隔代家长学校,请教育有成效的监护人做经验交流,大家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有效途径,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消除孩子的负面影响。

五、兴趣培养,情感迁移战胜困难与挫折。

针对留守儿童意志薄弱,不善于克服困难的状况,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演讲、研讨会、文体活动,创造多种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他们有机会、有价值使用自己的精力,培养他们的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心思和精力都引向活动中,引向竞争中,引向发展智力、增强体质方面,引向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方面上来。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挫折是经常出现的,应正视所面临的挫折和困难;同时,组织学生学习名人、伟人的故事,让他们谈看法,谈体会,以提高他们对生活中各种的认识。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无数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教育他们万事如意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实际上,万事都按自己主观愿望发展是不可能的。对于困难来说,只要不懈努力,“山穷水尽”一定会“柳暗花明”。

最热浅谈留守儿童的论文(汇总23篇)篇二十三

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是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是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是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是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勿以恶小而为之心得体会(模板16篇)

    真实、客观和有价值的心得体会可以为他人提供借鉴和启示。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文老马伯

    热门村级项目验收申请报告范文(21篇)

    报告应该注意格式和排版,包括页眉、页脚、标题和段落格式等。这些报告范文来源于各类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实践项目,经过专业人士的审阅和审核,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优质工作感想与体会(通用17篇)

    工作体会是我们对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我们提高工作能力。工作体会是我们对工作经验的一种总结与概括,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能够

    最新规范员工请假通知(通用15篇)

    通知可以在组织内部或外部进行,以满足不同的信息传达需求。以下是我们整理的通知范文,希望对你撰写通知时有所启发。为严肃医院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使医院内部管理更

    精选申请外汇申请书(汇总12篇)

    通过更多申请书,我们可以向招聘方展示自己的实力,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以下是关于更多申请书的优秀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申请书国家外汇管理局浏阳市支局

    最优五四精神学党史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下是我为大家精选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不仅动摇了

    最优护理访谈心得范文(18篇)

    护理不只是单一的工作,还是一项全方位的服务,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护理论文,希望能对护理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一些参考。从电视里面所讲述的是一

    优秀种植物劳动心得体会(案例22篇)

    通过经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了困难无处不在,但我们要勇敢面对并积极解决。下面是一些给大家推荐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借鉴。种植劳动是一项重要且充满

    最热永葆入党初心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或工作中得到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步。接下来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

    热门社区亲子活动方案大全(17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到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和体验,为他们提供愉快和有意义的活动体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活动方案,小编汇总了一些经典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