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论文(汇总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飞雪管理会计的论文(汇总8篇)

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为了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能力。总结范文的结尾应该如何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编精心挑选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管理会计的论文篇一

会计发展史表明,会计是特定环境的产物,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是本科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该系列课程一般由“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等三门课程组成,三者之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分工与协作。在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对三门课程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

按照信息系统论的观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别是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其中,财务会计亦称“对外报告会计”,它以主体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与事项中的财务数据作为输人,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运用若干普遍接受的会计惯例,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最终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将有助于决策和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输出给主体外部的使用者。由于财务会计以财务报表作为对外报告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笔者认为,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设计应立足于财务报表,按照会计核算程序的不同环节,“基础会计”课程主要解决从凭证到报表的记录这一环节的问题,而“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则应解决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三个环节的问题。

具体而言,“基础会计”实质为初级财务会计,是“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基础,其重点在会计记录这一环节,以掌握簿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核心,兼顾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级财务会计”以法人企业(非金融企业)的常规业务为依托,其重点是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掌握通用性的确认标准、计量规则及报表编制方法为核心;“高级财务会计”实质为特殊财务会计,以非法人企业或者法人企业的非常规业务为背景,主要由特殊主体会计(如集团合并报表会计、总分支机构会计等)、特殊业务会计(如衍生工具会计、重整和清算会计等)和特殊呈报会计(如分部报告、中期报告等)等三项内容组成,其核心是特殊情形下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

(一)财务会计教学的目标导向

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具体地说是由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决定。在我国,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规定,会计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财务会计教学目标是会计教育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是会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笔者认为,给学生讲授最新的会计知识是“与时俱进”思维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反映,“理论导向型”或“实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对于本科阶段的财务会计教学并不恰当,其目标定位应是“准则导向”。

事实上,“理论导向型”和“实务导向型”教学模式本质上都是将会计准则视为纯粹的技术规范:前者就会计论会计,试图从理论上演绎出最优会计准则;后者侧重于如何具体应用会计准则;而“准则导向”的目标定位不仅将会计准则视为技术规范,更重要的是考虑准则的经济后果及准则制定权的争夺,只有正确把握会计准则的这一内涵特征,才能真正实现会计教育的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目标。

(二)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1.“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学和审计学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科人门指导”课程的学习,能够使本科生知道大学四年应该学习哪些课程、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拓展知识结构等问题,帮助他们及早树立专业意识,形成专业思维(刘海生,20xx)。因此,“基础会计”课程应作为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人门课程而非专业人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尤其是要让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程序的记录环节,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财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为进一步学习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的奠定基础。

2.“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学和审计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学生应在学习“基础会计”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及计量规则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和编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处理法人企业的通用类财务会计问题的能力(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能力以及对财务报表的理解能力),以便较好地适应日后从事企业日常财务舍计工作的需要,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财务会计本质上是以财务报表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对外报告会计,其知识体系的核心是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中基础会计”课程主要针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记录;“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则分别针对通用性和非通用性的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按照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不同,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工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一)师资队伍建设

财务会计是一门融理论性、方法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独立学科,以准则为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身对会计准则性质的认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丰厚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该课程的教学师资大多数是走出校门后直接进入课堂,缺乏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与沟通。这样的师资来源有两点不足:一是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缺乏实践应用而略显生涩,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二是没有会计实践经验,对准则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技术层面,缺乏对其经济后果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当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高校应与会计职业界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一段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会计实务,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务能力;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学;组织有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参加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二是会计教师应积极主动进行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中,会计教师可以接触到实际的会计案例并将其加以总结,只有经过自己实际体会与总结的会计案例,在课堂上讲授起来才会是丰富多彩的。三是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和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无疑将有助于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二)教材建设

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需要有配套的教材予以支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仍沿袭着“理论阐述+规范(准则、制度)解释+会计处理举例”的套路来编写,形式刻板,体裁单一;另一方面,缺乏对教材提及的会计学关联知识的阐述和解释,内容过于集中、单薄。会计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门类,必然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认同这一教育理念,就会统一财务会计教材的指导思想,使教材内容朝着稳定性方向发展,更多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精髓,教学内容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以提高职业判断力为核心,推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革新

新会计准则在其会计理念、体系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同时也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从而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并运用自身知识和经验,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建立在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市场环境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推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革新应以提高职业判断力为核心。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思想意识上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它给各相关利益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第二,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基本保证。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推行“读、写、议”教学法。将文科教学由传统的灌输式转为“读、写、议”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的内容去读一些课外资料,并在课堂上对所阅读的资料结合课本知识展开讨论,又在课堂外结合阅读与教师讲述的理论写一些灵活运用的文章,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郁笑春,20xx)。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将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财务会计学科动态,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真正转变成能力。

管理会计的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这个词语也日渐的深入我们的生活,并随之产生了会计学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科。它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很强的生活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究。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相关历史会计核算

引言:

会计是一门古老但又年轻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内容愈加丰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正文: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了企业间的资本流动和相互竞争。全球的经济化、经济的知识化,使得人力资源、创新产品日益突出,新产品生产周期急剧缩短,所有权和经营权迅速分化,各方需求急速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针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随之添加了许多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理论与知识,《会计学原理》就是这样一本内容全面,知识新潮的会计学用书。

1.会计学历史

会计学的目的在于使经营者随时掌握必要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需要会计人员将货币的收支情况详细准确的记录下来。而经营者自古就有,所以会计学又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会计的历史很早,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会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兴起。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便意大利城市积累了财富。由于代理商和合伙人的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使资本家的财富和年青商人的勇敢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分担海运风险。1494年是会计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会计开始以一门真正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而载入史册。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发生了产业革命,世界的贸易中心转到了英国,给当时的是英国生产力带来了空前的发展。由此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适应资本主义大企业的经营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出现了。因此,以“自由职业”的身份出现的“特许”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协会。从此,扩大了会计的服务对象,发展了会计的核算内容,会计的作用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这可以说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到了20世纪,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会计由原来的簿记(记账、算账、报账)发展到现代的财务会计,簿记只是会计的记录部分。这这一时期,锹克西的《高等会计学》(1903年)、乔治。利司尔的《会计学全书》(1903年)和皮克斯(的《会计学》(1908年)三大名著的出版,奠定了会计学的基础。

泰罗管理”理的推广,传统的会计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前者主要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财务信息,而后者主要帮助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进行经营决策。

2.会计监督

2.1会计监督定义

会计监督可以定义为“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稽核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监督的主体应该是经授权的会计人员而不是会计机构。监督是一种权力机制,会计监督的客体即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人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手段全面反映企业活动,监督的依据是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对企业和会计人员的外部约束力量,监督的直接目的是为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服务,最终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2会计监督特点

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同时进行,因此具有基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会计监督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不但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还审查它们是否符合法律、制度、规定和计划,从而全面完整地监督每一项经济活动,它是外部监督的基础,其它监督形式都是在会计监督之后借助会计已监督过的资料进行再监督。

会计监督主要利用各种价值指标,以财务活动为主,具有综合性。会计主要使用货币度量,并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指标,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就可以利用这些指标总体监督经济活动。

以国家的财经纪律和法规为约束,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监督是借助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所赋予的权力,因此,这种监督具有强制性。《会计法》不仅赋予会计人员实行监督的权力,而且规定了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其它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如有拒绝、隐慝、谎报等情况,则属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2.3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正视会计的地位,积极改善会计履行职能的环境。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管理者合法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并利用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向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及利益相关者证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成果分配的合法有效性。

实现会计职业管理社会化。会计人员职业化管理指会计人员从业前必须通过财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由于会计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受法规制度和职业纪律的约束。不具备条件的人员,不允许从事会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的管理,并对每个会计人员的从业成绩、执业执行情况做出完整记录并定期进行考核。

3.会计核算

3.1会计核算方法种类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3.2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国内企业纷纷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国外企业也纷纷涌入,国内市场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的综合实力受到严峻的挑战,作为企业综合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国内传统上依据开支的范围对成本进行核算,产品的成本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消耗的材料、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等。而对于管理、财务以及销售环节所产生的费用通常被看作期间费用直接作为当期损益。这种管理方式人为的分割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无法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而统一的成本管理系统,最终导致实际成本在考核的时候无法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这就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情况,企业的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盲目的进行活动。如,生产部门只注重生产效率,盲目大量生产造成产品积压、质量下降。而采购部门在采购的过程中只注重产品的价格优势,不顾材料的品质而采购质量不好但是价格便宜的原材料,导致企业产品存在缺陷,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3现代会计核算的发展方向

3.3.1价值管理观念的树立

价值管理的宗旨就是利用最小的消耗生产出具有最佳功能的产品或者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由其自身的功能与生产的消耗的比值来衡量。产品的功能在价值管理领域的.含义为:一个系统、产品或程序正常运行时的目的或意图。这里所说的成本除了产品自身的生产成本之外还包括产品前期的研发、运输、宣传营销等环节所产生的成本,也就是包括了产品从研发设计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结束的全部成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新时期的价值管理理念涵盖了产品的完整的价值体系,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出发实现性价比最优。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只能够事后反映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已经无法进行弥补,对产品价值缺乏整体反映的能力。这就在无形之中引导将注意力放在了生产成本的控制之上,而对其产品的前期研发成本以及在销售、物流仓储等相关环节的成本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价值管理理念站在全局的高度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引导企业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去对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最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

3.3.2时间成本核算

的隐性成本,如超过规定期限交货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就更没有进行相应的考虑。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与时间相关而产生的一些成本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层无法有效分析产生成本的原因以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就有必要对与时间相关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从而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在这方面的不足。

结论:

从上面可以看出会计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是一门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会计监督,增强会计信息化核算功能。使会计学不断发展,以实现经济的飞跃。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的论文篇三

摘要: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核算方法从最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繁衍到站在企业的战略高度,力图探索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全成本的理论方法,深度参与企业管理,期间衍生出了一代一代的核算方法。各种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教科书中都有所介绍,但大都自立门户、独成体系。本文从管理会计演进的角度,在深度研究各个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究理论方法之间相互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成本核算;核算方法;相互结合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成本理论更迭新生。这些理论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却彼此相融,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新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前期的理论退出历史舞台,新旧理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这些理论的此消彼涨体现了成本会计从单纯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从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到作业成本法融入到企业流程价值链管理中,到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站在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角度核算成本,再到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企业管理的鱼水相融,每一个阶段的繁衍都是切合实际需求,理论与实际结合。本文从成本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身份转化过程的角度,探究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的相互融。

一、成本核算为主,信息提供为辅

20世纪早期,以美国纺织、铁路和钢铁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发展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够科学反映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该阶段的会计主要通过成本核算和财务预算等方法,实施企业成本控制,进而实施财务控制,但重点在于成本核算。制造成本法主要由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与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有关的间接费用(制造费用)构成。由于当时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以车间或部门为归口,以产量为对象的分配标准(如工时)分配到车间或部门的产品上。该种分配方法适合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品种稀少、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高的市场经济环境,但缺点是分配标准单一,且制造费用的划分简单,对具体的损耗认定和分解没有统一详尽的说明。

作为管理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变动成本法的理论方法是将制造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被视为期间费用而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则与业务量成正比,在一定时期按照变动制造费用计价、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一起核算产品成本。除了将间接费用划分成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之外,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依据业务量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的缺点是准确划分固定成本的变动成本的界限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完全成本法(又称吸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根据产品的经济用途,把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全部核算于产品成本中。该方法与产品产量直接联系,产量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亦然,但缺点在于有时夸大业绩,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决策。

二、以价值链思维为导向,服务于企业战略,全成本、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功能体系

成本会计在由起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的角色地位到今日的从价值链的角度审视思考企业的成本,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参与企业管理的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核算方法的引入(如dean预算方法)、调整变化。这一系列理论方法的提出依据客观市场环境变化而相应发展变化。市场国际化、竞争外延化,以及新的技术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加之企业内部规模缩小、业务外包、管理扁平化等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成本由核算信息提供转移到能够有助于创造价值的方法上,管理会计的着眼点立足于企业价值的创造。

(一)作业成本法(abc)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由于在制造费用核算方面笼统而缺乏精致的推算,因而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准确,进而导致利润核算、产品定价等不准确,不能为管理者及外部投资者提供准确信息。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作业流程,根据作业消耗动因设定作业中心,根据作业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设定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而计算产品成本。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广度,核算企业的制造成本、作业成本、甚至企业全成本。挑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不但利于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而且使企业的流程再造成为可能。

(二)标准成本法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标准成本法,预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实践中操作的成本和预制的标准成本做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找出原因,进行整改。该方法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公式标准成本法等于实际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中可以得知,计算出标准成本,需要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条件及市场环境下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更适用于产品周期长、市场稳定的外围环境。

(三)定额成本法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我国的定额成本法,是基于标准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即在事前进行分析、核算,在事中进行控制,最后在事后进行差异分析,从这一角度讲标准成本法也起到了这一功效。但区别在于,定额成本法则建立成本差异明细账户,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月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

(四)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根据客户的期望和竞争者的可能反应,估计未来某一时间点上市场售价,减去利润即得出目标成本。该方法的基本思想:计算、设定成本目标;计算分解目标成本;估计对比目标成本,是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视野出发点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方法。

(五)生命周期成本法(lcc)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学术界乃至企业都很重视的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是指在企业内部由生产产品而引发的成本,包括产品之初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甚至物流等全过程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广义上不仅包括由生产产品过程中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还包括销售后的顾客产品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放弃处置成本、甚至包括相应的环境成本等。该理论的思想是:细分基本的成本分类;归纳基本成本分类;定义和量化成本组成要素;估计生产体系的经济寿命;加总成本。在现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的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融合

上述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环境应求。但看似自成体系的各种成本法却相互取长补短、甚至一脉相承。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经过核算实际成本后发挥作用;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在核算企业实际消耗成本,预估成本和实际成本双口径的有效对接实现企业控制成本。每种成本核算理论都有适用的经济领域。完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及材料,以及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产品、材料,以及对期间费用的分类整理分析。作业成本法不仅跳出了企业内部产品范畴,而且还将企业价值链、作业及客户等视角的成本囊括进了核算范围。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成本法则专注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则在产品的设计研究发展阶段设定好产品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将成本的核算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价值链进行核算。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

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视作产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费用一起核算成本;而变动成本法根据成本形态分析,将非生产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此,两种理论方法的关键平衡点在于固定制造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则通过成本对象与固定制造费用的消耗关系,较准确核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消耗情况。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结合。作业成本法长于间接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法长于依据市场环境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做好产品成本定位;标准成本法长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可以说目标成本法位于成本核算的顶端,标准成本法位于中间段,而作业成本法则位于末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中游三位一体的核算控制方式,更利于企业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是制造成本法的良好补充,是与变动成本法相得益彰的核算方法。

因为变动成本法设计的初衷是设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函数,站在企业利润的角度控制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因其长于制造费用的核算而补充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变动成本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到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中。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产品成本。

四、结束

这些一系列成本法的变更也是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发生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定性分析到流程价值链创造,这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不仅是管理会计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越。管理会计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加工财务信息,能够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定量和定性分析,站在顾客、供应链、售后等角度,将企业内外部因素结合分析控制成本.

管理会计的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已从过去单纯的规模竞争转向以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全面竞争。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完善会计内控体系,推行和提升精细化管理是农行内部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主动应对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同业竞争的必然要求。

本文中围绕以提高执行力为抓手,坚持不懈地以“严、细、实、恒”为标准,按照“科学管理、突出重点、讲究方法”的原则,加强以会计工作为重点的基础管理,着力从制度建设、系统建设、队伍建设和监督机制上构建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扎实有效地抓好制度、措施、机制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在会计内控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内部控制逐步成为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会计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会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状况和会计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充分发挥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以“细”作为基础,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业务,都建立起一套与之对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实践中的重点在落实,并且将财务管理的范围延伸到公司的每一个生产经营领域,充分行使财务监督职能,以便拓展财务管理和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无死角,发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精细化财务管理并不是很复杂,只是要细中求精。“精细”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它也是一种行为:一种认真积极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财务管理精细化是围绕已经确定的财务目标,组织、整合每一个控制环节中的单个行为单元,然后形成步调一致的合,以确保目标实现的过程。工作中,要求必须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为主线,并谋求“滴水见太阳”的管理效果,即从点滴中梳理出一整套旨在强化企业对财务的控制管理,以提高企业理财水平的管理手段。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俗语有云:“当家理财,柴米油盐”.理财,重点在“梳理”,成功于“精细”--把财务管理工作做精、做细,以便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详细、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这个是对财务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一直是广大财务人员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一个企业挖掘增效空间、减少财务风险、保证财务目标实现的基础。从管理行为的效用性方面来看,财务管理精细化可以促进财务人员对生产工艺流程更加熟悉,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做更好地服务;可以带动全体员工加入到到财务管理中来,对财务目标的执行可以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效果;可以明确各责任部门的财务管理目标,以便为企业总体目标实现形成合力;可以梳理管理行为,把企业的价值观深入到管理全过程,实现管理行为的升华。

二、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成果和财务状况,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信息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规避企业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不仅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规范,而且对会计监督和内审控制职能进行了明确,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行为合法、合规,从根源处杜绝会计舞弊的现象发生。建立会计内控制度为企业构建完善、科学的财务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能够有效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财务需求,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使得董事会、监事会等职能机构难以切实发挥各自监督职能,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而建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可以从强化企业资产管理入手,做好资产核算、清查、盘点、保管等各项工作,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进而有利于防范资产流失,杜绝出现xx等违法违纪行为。

(三)有利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经营风险,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并控制经营中的突发风险,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尤其对于资金风险而言,由于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命脉,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所以资金风险管理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建立会计内控制度可以明确企业各部门资金风险管理责任,将企业经营目标与各部门经济责任相结合起来,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得到有效监管和控制,从而降低资金风险。

(四)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

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利用最小的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会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能够从财务活动的角度强化成本费用支出管理,通过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并利用可靠的会计信息做好财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反馈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强化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大多数银行的内部控制侧重于内部成本控制和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比较淡薄和感性,在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及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作用等方面还持保留态度,此外,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源于部分管理层重发展轻制度,重经营轻管理,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银行在内控制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表面上制订的制度是完善的,但是缺乏执行力,使制度总是停留在“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而未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也得不到真正的发挥。由于对内控工作缺乏执行力,在经营中面临的各项风险就无法准确的识别和计量更无法及时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三、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建立会计工作机构,明确会计监督职能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和会计工作需要设立独立的会计工作机构,配备高素质专职会计人员,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以及会计机构的工作职责。会计工作机构内部应当依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会计档案保管等业务处理流程,使会计监督职能得以切实发挥。

(二)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

按照会计内控制度的要求,企业在对组织结构进行确定及完善时,应本着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这里所谓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是指某些由个人或是单个部门所担任的职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很容易发生弄虚作假和徇私舞bi的现象。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岗位责任则,这样不仅能够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而且还有利于发挥出会计内控制度的作用。具体可对以下岗位进行分离:会计与出纳应当分离、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和会计记录应当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应当分离、稽核检查应与业务主办相分离等等。通过以上岗位的分离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杜绝徇私舞bi、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建立会计账务处理制度

会计财务处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确保财会报告编写的真实性,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企业应当对所有会计记录的格式、内容以及填制方法等进行统一,并对外来凭证与自制凭证的界限进行明确划分,同时对于原始凭证的签发、传递、汇集和反馈等相关程序都要指定相关人员负责,以此来确保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性、可靠性及完整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当按照银行结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具体要求,对银行账户进行设置,并对会计科目进行合理使用,确保登记到会计账簿中的资料正确无误。

(四)建立资产控制制度

首先,为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应当建立实物资产控制制度,以此来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财产,如现金、库存、有价证券以及银行存款等等,这些财产除专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其次,建立实物资产清查制度,确保实物资产的具体数量与账面情况相相符,若在清查过程中发现账实不符,必须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再次,可通过建立资产控制制度加强对以下环节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审批采购管理、材料及易耗品管理、入库验收管理、报废处理管理以及物资领用管理等等,从而使上述环节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增强可操作性外,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涉及的范围既广又杂,为此,应当建立相应的台账,并做好定期盘点工作。

(五)建立成本费用控制制度

在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基本都会涉及成本费用,该费用在大部分关键环节中也均有体现。为此,通过加强对这部分费用的控制不仅能够使企业减亏增盈,而且还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也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最终要求。首先,应当对成本费用的构成要素及具体开支范围加以明确,并在各项费用的支出过程中遵循节约、合理以及需要的基本原则进行使用,对于差旅费、水电费、医疗费、办公费等管理费用也应制定严格管理制度和方法,并对审批人员及其权限加以明确;其次,应当定期对企业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借此来为管理层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帮助。此外,应正确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成本核算过程中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各期一致,严禁随意更改。

(六)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为了评价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该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能够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二,能够对企业资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三,能够对员工起到督促作用,使其遵守企业制定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其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基于以上几点作用,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的内审人员都是直接向董事或者经理负责,加之一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而想要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让内审人员从财会人员中脱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以此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七)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也离不开人,可以说人是观念创新的基础和根本,为此,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之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同时企业还应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具体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这样能够进一步调动起人员的学习热情,不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必须结合实际会计工作需求,加快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要求单位各部门严格执行会计内控机制规范,从思想上提高会计内控的重视程度,将会计内控制度建设视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措施,进而为企业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浦瑛瑛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浦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浦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浦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刘良清。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对策探讨[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xx(22)。

[2]陈勇。关于健全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思考[j].广西电业。20xx(8)。

[3]高新红。企业会计内控工作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xx(23)。

[4]李艳彬。贯彻新会计准则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j].冶金财会。20xx(5)。

[5]陈晓红。浅议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j].财经界(学术)。20xx(6)。

[6]陈爱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策略的优化措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xx(19)。

管理会计的论文篇五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作为对信息处理最为快捷有效的工具,在各行各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在会计这门学科中,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会计信息处理有了质的飞跃,随着internet出现后,全球信息处理网络化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单机工作系统的不足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网络会计应运而生,弥补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成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本文将就网络会计的产生和特点,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冲击以及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网络会计的产生、特点和它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一)网络会计的产生及特点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会计环境在网络下也发生了变化。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企业内部网(intrane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则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更好的利用网络带来的优势,网络会计就产生了。

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特别是intranet,它利用了internet的一系列技术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网络的衔接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这就使网络会计信息处理具有以下特点:

1、在线反馈功能。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每一项变动都可以实时予以反映。

2、全面反映功能。通过在线访问,信息需求者可以获得网上所有企业开放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

3、实时分析比较功能。网络环境下,在线数据库包括了网上所有企业信息。企业内财务人员可在此基础上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正确地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会计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在以信息为中心的国际技术浪潮影响下,使人们加强了对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工具的研究,在会计领域,会计电算化也得到了发展与普及。它相对于手工处理会计信息方式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使得数据载体处理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信息处理的质量。

但在网络信息时代,以单机工作的会计电算化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数据传送时间长,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交换不畅,信息使用者查看数据资料不方便等。而网络会计弥补了这些不足,具有以下优点:

1、资源共享。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本机资料,还可以任意使用网络上其他计算机内的资料。

2、设备共享。网络化以后,网络上的计算机可共享服务器的各种硬、软件,特别是一些贵重设施,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通信方便、快捷。连人网络之后,信息可利用网络上各部门的计算机快捷通讯。

二、网络会计对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一)网络会计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在会计基本理论中会计四项假设是最为重要的,但随着网络会计的产生,四项假设中三项假设有变动和改变,只有货币计量假设没有很大变动,只是更趋于实际。

首先,会计主体假设是诸项假设中最主要的一项,是会计工作的单位,如果该假设不能成立,以下几项假设均不能成立,会计工作也无法开展。但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virtualcorporation)是一个虚拟公司,所以它不同于传统会计主体的范畴,很难确定会计主体。因此需要我们转换概念,用相对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存在的这个临时组织来代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才可以明确该会计任务完成的职能。

其次,持续经营假设由干网络会计的产生而不能成立,继之而起的应是面临解散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在传统会计中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考虑,财产估计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而设立的,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会计可实时反映分析财产估价和费用问题。而且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是一个存在于网上的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

再次,会计分期假设也由传统的划分方式变为了适用于网络会计的划分。它的产生是因为在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下,由于提供会计信息的技术受到限制,系统加工信息需要较长的时间,划分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期间,可实现报表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由于高科技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采用,网络公司的交易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并立即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变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我们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

(二)网络会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核算工作是依照一定范围进行的,但是网络会计的出现使会计中原有些原则受到冲击,有的原则丧失意义,有的原则应进行修改,这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1、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它的作用主要是限定期间内费用和收人的分配,而在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同题,权责发生制就失去了其基础,另一种方法现金收付制则更适用于网络会计。

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冲击。如前所述,网络公司是个临时性组织,它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所以它的成本计价按现行价值,可变价值等公允价值更合理。历史成本对网络会计而言已丧失了意义。

4、对会计职能的影响。网络会计对核算、监督职能均有要求,尤其是会计监督职能。由于其组合方各自利益不同,按时间划分,会计监督在网络会计的整个交易过程中分为交易前监督,交易中监督,交易后监督。严格执行这些监督即可保证网络会计工作安全有效的运作。随着时代的演进,会计已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网络会计的出现对会计管理产生了影响。如:网络会计的运作,诸多信息千变万化,要高速传递而不能产生半分差错,就要求会计管理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从而对会计管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网络会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一)网络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l、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网络环境下,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得以传递,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鉴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存在,所以很难保证信息的完整与真实。财务信息被截取、篡改、泄露财务机密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由于网络上任意一台计算机都可获得其他计算机的信息资源,所以企业在网上进行贸易时,也易处于风险之中。主要是一些非法操作,如网上的恶意攻击等、病毒也是网络安全的一大劲敌,要采取适当的防病毒措施。

(二)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会计带来的优势,保证信息数据质量和安全,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会计需要,确保网络安全有效地传递信息。

在输入系统前数据都要经过检验,输人工作也应由多人多组分担;对输入的数据、代码等进行必要的校检,以保证其合法性和真实性;根据会计核算的要求和网络系统的特点,可以把同类凭证按凭证号顺序分成几组进行输人。

2、加强对数据处理的控制。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可采用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集中分散式是由网络服务器统一对各数据库进行管理,服务器将这些数据传送到各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分别在本站处理各自的业务。每天结束,各个工作站都将当天新处理的业务数据传送到服务器,由服务器集中进行序时处理,并加人相应的数据库中。授权式是当工作站有业务需要访问网络服务器中的数据时,服务器可以根据当时的忙闲决定是否允许访问,若闲则可授权访同,否则不允许。

(三)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和保密性构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研究内容。

2、安全管理体制。它的重点是存取控制,就是把计算机用户对信息的读写或修改控制在一定级别范围之内,其基本途径是身份认证、权限和记录日志。在网络中通常设置三级权限,其他用户的权限由系统管理员授予。

在采取以上措施后,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物理意义开放的同时,挺高了安全防范能力,保证网络系统的可靠运行,增加了网络的“免疫”能力。

四、结论

总之,随着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的不断发展,网络会计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网络会计将会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优势,成为当代会计学中最有潜力的新领域。

管理会计的论文篇六

与传统会计相比较,电子商务会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实时化。电子商务运作的空间是电子虚拟市场,是在网络上以数字方式进行的交互式商业活动。当交易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网络和互联网直接采集相关数据信息,实现会计和业务处理的一体化。会计核算能够实时更新会计数据,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2.低成本。网络经济充分体现了边际成本递减原则,即网络用户越多,成本也相应越低。网络会计能够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收集成本、交易成本、审计监督成本和纳税申报费用,从而有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客户。

3.多元化。传统会计一直把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统一采用标准模式提供。但实际上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各自都有着不同的需求。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规范的最低标准的会计信息,还可以提供所有可能的会计方法作为基础的多元化会计信息。

4.商业性。借助于网络,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支付能力取得所需的各种会计信息,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形成真正的“以用户为导向”的网络会计模式。

尽管商务电子会计相较于传统会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其发展还面i临不少的问题:

1.电子会计数据的难题。一方面,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会计中,原始凭证的数据转变为磁性介质,对电子数据的修改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为“会计原件”带来很多隐患。另一方面,法律上最有效的证据是记录业务发生的原件,法律能否接受计算机记录的无纸化的电子会计数据作为有效的证据已是一个国际性难题。

2.法律保障不完善。现阶段,我国有关电子商务活动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难以有效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的所有新问题、新纠纷;另外,会计法中也未对电子商务会计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大大增加了电子商务会计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3.市场环境不健全。虽然网络经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但市场环境还很不健全,这是电子商务会计发展中遇到的根本性问题。

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会计所面临的上述问题,促进电子商务会计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应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论方面。电子商务会计的环境和目标对会计数据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电子商务会计实践迫切要求会计理论进一步丰富起来,实现会计理论与电子商务会计实践的互动发展。会计理论的进一步丰富能为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技术方面。由于会计上的数据原件问题以及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加强电子商务会计安全防范措施,建立起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会计系统必不可少。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必须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通信网络;设立防火墙、电子密钥系统;必须有权威认证机构,由专门的验证中心验证交易双方的身份,并颁发安全证书,持有安全证书一方才有资格进入电子商务会计系统。

3.市场环境方面。营造有利于电子商务会计发展的市场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改善物流管理环境,对商品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物流管理,包括入库、质检、出库等;

三是要注重对电子商务会计市场安装一个“过滤净化装置”,在会计信息进入市场前首先予以过滤、净化,以保证在会计市场上流动的信息的质量、及时和有效。

4.人员素质方面。电子商务会计人才要既懂会计又懂管理;既有原则性,又有创造性、灵活性;既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对电子商务会计理论的认识、理解和培训。

5.立法方面。首先,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解决电子商务中出现的各类综合性问题,规范电子商务活动,使其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鼓励竞争,防止垄断。其次,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对计算机犯罪、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与金融机密等行为都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以逐步形成有法律认可、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的电子商务环境。

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运作形式和操作方法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电子商务活动也会出现更多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电子商务会计也必然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电子商务活动会计核算的要求。

管理会计的论文篇七

(1)系统的开发控制。因为计算机只会按给它编定的程序执行业务与信息处理。为保证开发出来的系统能合法、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处理,其功能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系统能有效防止和及时发现错弊行为,就必须在开发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证系统开发出来的质量。

(2)系统的维护控制。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后一成不变是鲜有的。实际上系统总要根据情况和要求的变化进行优化与改进。系统的维护情况直接关系到系统处理的正确性与合法性。如果不严格控制系统的维护,系统的软件或数据很可能被非法篡改,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3)系统的接触和操作控制。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正确与否,除了决定于系统的程序外,还决定于输入数据的正确性。系统的电磁信息具有易于被浏览、复制和不留痕迹的被删改的特点,因此应高度重视系统的接触与操作控制,以防系统被非法调用,数据被非法窃取或篡改。

(4)系统的安全性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自动化、网络化的情况下,各项业务由系统处理,信息由系统提供,信息系统的安全将与企业运作休戚相关,所以一定要采取严格的控制,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1)内部控制程序化。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相当一部分原来的人工控制已写入相应的应用程序中,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由计算机运行时自动执行,例如,权限密码的检验、控制总数核对、平衡检验、顺序控制、数据合理性检验、操作日志的自动记录等控制措施都已程序化。

(2)控制措施高技术化。建立在英特网(internet)或企业内部网(intranet)基础之上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性为电子商务的便利提供了条件,也为不法分子窃取企业机密信息、病毒的传播的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保持系统开放性的同时,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通常要采取多种高技术的控制措施,例如,防火墙技术、对称与非对称加密技术、一次性口令、数字认证、数字签名、回叫机制和网上支付技术等等。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它们都能用来预防、发现、纠正系统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使系统能正常运行;是系统提供可靠和及时的信息保证。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也是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特殊控制。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引入会计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

1.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2.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来自国外的挑战

3.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

4.强化审计工作的需要

运用电算化进行会计数据处理以后,计算机数据化容易篡改而不容易留痕。完善的职能分割制度、管理制度和授权控制制度都是确保财务系统安全运行的首要条件。对计算机文档的备份维护、防治病毒的侵害都是为了更好的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健全的操作密码才能达到相互制约、合理分工、防治出现意外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本身都要给与更多的重视,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职责明确。会计人员要检查组织结构、职权和责任的分配与分工情况,其目的在于确定他们的职责分工是否能够提供有力的内部控制,例如,程序与系统开发、计算机操作、输入数据的控制,在可行的情况下应将这些职责分工予以分离。

(2)安全控制。会计人员应该检查是否制订了有关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程序、数据文件、数据传送、输入和输出资料以及人员的安全规定。该项检查除了涉及中央处理站的计算机设备以外,还应包括其他地点的小型机、计算机终端、通讯设施及其他外围设备。

(3)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应当加大对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高级程序和网络安全方面的技能培训。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在内部控制系统中也是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也要相应的'有所提高,这样才能符合现代会计所需要。如:程序编码控制法、程序追踪法、数据模拟检测法、平行模拟法、整体检测法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培养一批既懂财会和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复合型专业内部会计人员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不让会计电算化功能与知识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和组织控制规定,明确一些职责分工,不断加强组织控制。所谓组织控制,就是把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用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在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开发与培养的同时也要相应的提供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标准、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专业队伍,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更多有效的保证。

管理会计的论文篇八

1、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2、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3、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探讨

4、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5、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6、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7、对加强会计监管的思考

8、试论会计的管理职能

9、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的思考

10、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11、试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

12、论税收与会计的关系

13、浅议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14、论内部会计控制与社会监督

15、新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研究

16、新旧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比较研究

17、关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问题的探讨

18、浅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19、新形式下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

20、剖析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

2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研究

22、对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探讨

23、论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举措

24、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认识

25、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26、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27、探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新思路

2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29、浅议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30、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问题研究

31、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

32、河南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对策

33、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34、河南上市公司现状及趋势分析

35、关于研究与开发成本核算的探讨

36、统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37、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38、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对策

39、无形资产会计制度变迁及经济影响

40、现金流量表分析与运用的研究

41、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动机及防范体系的建立研究

42、试论人力资源会计及前景

43、浅析新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

44、浅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45、新企业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利润的调节

46、中外租赁业发展比较及经验借鉴

47、××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48、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49、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50、会计继续教育体系的架构分析

51、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

52、名牌产品如何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53、某某股票估价模型应用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4、××公司会计报表分析

55、高科技企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某某为例

56、浅议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58、可转债公司债券投资价值确定的要素分析

59、某某企业竞争力调查分析浅谈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60、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61、关于或有事项若干问题的研究

62、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思考

63、民营企业活动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64、农村居民购买力分析

65、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66、固定资产投资指数研究

67、消费者购买动机调查分析

68、某产品销售统计分析

69、某公司营销人员劳动报酬统计分析

70、某公司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作用的统计分析

71、定额法的应用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

72、关于推行责任成本制度有关问题的探讨

73、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74、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75、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研究

76、如何提升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77、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78、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79、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

80、集团公司会计委派制研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