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乡愁散文朗诵(优秀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温柔雨母亲的乡愁散文朗诵(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母亲的乡愁散文朗诵篇一

炊烟无形,风一吹便无影无踪;炊烟有情,出发点总是演绎着一派活色生香。除传说中的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外,自古以来,有人类的地方总有不绝的炊烟袅袅升起。

小时候,在山沟沟的故乡里我总是讨厌炊烟,因为一日三餐总要与柴火打交道。柴火有干有湿,有大有小,有易燃的更有不易燃的,于是炊烟就时浓时淡,但天长日久,都无一例外地熏痛了我童年的双眸,也熏黑了赖以栖身的窑洞与房屋。

因为炊烟,我曾经泪流满面,因为炊烟,我须到田间巷陌寻觅更多的柴火。彼时,烧煤做饭在家家户户看来总是一件奢侈之事,即便逢年过节用上一段煤火,性急者也要往灶膛里塞上一把干柴,于是明火又起,炊烟顿生。或许在人们眼里,没有炊烟便不是在做饭,不经烟火洗礼的饭菜便没了可口的味道。

二十多年前的故乡,一派“田舍炊烟常蔽野”之盛景。下地干活时,望一眼不远处的村庄,有炊烟升起时,便一定是到了收工的时候;上山放牛,待闻到熟悉的炊烟气息,便等同于获得了归栏的信号。炊烟四起时,山沟里便也飘散着浓浓的饭香,更掺杂着呼唤家人吃饭的浑厚乡音,顷刻之间,一幅恬淡而诗意的乡村水墨画便铺展开来。

炊烟里蕴藏着农家人最富个性的表达,因为炊烟下面的饭菜,或咸或淡,或辣或酸,都由自己说了算,都盛满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体验。炊烟一定知道主人的秘密,但是它不去给旁人说,它只说给身边的清风,只说给天上的白云,只说给叽叽喳喳的云雀。

以往,平生节俭的父亲还刻意保留着烧火做饭的习惯,但突然而至的一场大病,让父亲丧失了做饭的能力,于是老家最后的一缕炊烟也无奈地消散了。其实,故乡的炊烟早已没了昔日的盛景,这是时代的进步,然而于我总带着淡淡的伤感。

母亲的乡愁散文朗诵篇二

2008年,我把父母亲从山上的老房子搬到了镇上新盖的房子居住,从此山上的土坯房除了父母偶尔上去看看外,就没有人打理了,屋外野草丛生,屋内老鼠成群,一下雨很久没有翻盖的屋顶四处漏水,没有人住的土坯房比山里的破庙好不了多少。

2014年,母亲从北京回老房子看了一下,土坯房已成摇摇欲坠之势,尽管对自己亲手盖起来的住了快一辈子的房子依依不舍,但还是不得不决定把它拆了。我知道,她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滋味,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盖起这座土坯房他们付出的是好多年的艰辛劳动,她对这座住了几十年的房子的感情不亚于自己的一个孩子。但拆了还能把木料卖了,不拆任其倾倒就什么也没有了。

其实我自己何尝不是一样呢,尽管我只在这座房子里生活了十几年,但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儿有我的童年记忆,有我成长的足迹,也是我远游的起点。我也不愿意面对它的消失,所以拆房子的时候我没有回去,后面回去给父亲扫墓也没有上去看,我害怕面对一片废墟的伤感,我想逃避这一切。然而,也许是年龄大了的缘故,最近老是想起生我、养我的故乡。总以为自己过了伤感的年龄了,可一想起故乡,那淡淡的乡愁就长时间挥之不去。

2016年回去给父亲扫墓,终于,我下定决心要再一次去看看我曾经生活过的老地方。

我的脑海中呈现出了一条清晰的路,路很长,是我一步步走过来的,而这条路的顶端就是在中国地图上也找不到的湖南永兴县七甲乡一个叫“杉木岭”的小山村。我看到了一排灰黄的土坯房,房前还有父母亲挥汗劳动的面影。这条路延伸下去,我看到了坐落于山坳里的七甲中学,看到了从永兴县城蜿蜒穿过的便江。这条路又延伸下去,我看到了北京的故宫、长城,接着又看到了水木清华。再看下去,路就缩住了,一直缩到我的脚下,而脚下踩着的依然是一片那么熟悉的黄土。

在这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道,也走过独木桥。路旁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下一步我不知道自己还能走多远,但我知道这个地方在有生之年来的次数有限了,而我能带走留下的只能是那一丝淡淡的乡愁!

走进老屋废墟里,茅草也遮不住的破碎瓦砾露出那与泥土融入一起前的尖角,再往里走我发现了矗立于荒草中的灶台。这个曾经为一家人贡献饭菜和为家里喂养的两头猪提供猪食的大灶台实在是太熟悉了,尽管现在两口直径将近一米的大铁锅已不知去向,上面露出的两个大洞如同灶神的两只大眼睛,惊恐地看着眼前发生的巨变;烧木柴形成的灰烬静静地躺在灶台的肚子里,仿佛煮饭的火刚刚熄灭;灶台前面两个添加木柴的灶门还完好无损,如同灶神张开的嘴巴;灶台上曾经是蟑螂和蟋蟀乐园的砖缝比以前更大了,只是当年的蟑螂和蟋蟀已不知去向。望着眼前的一切,我仿佛又回到了在老屋生活的童年时代。这个两米长、一米多宽、七十公分高的灶台曾经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幸福,也沉淀了我成长过程中无尽的苦痛!

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闭塞小山村的孩子来说,能够成活并长大就是最大的胜利。那时候,父母在生产队长的呼来喝去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农忙农闲之分,却整天食不果腹,生养孩子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天大的负担。即便这样,父母亲还是在将近四十岁的高龄下生下了我,然后又用米汤把我一点点地喂大了。小时候粮食不够吃,山里的野果、野菜都成了我们填饱肚子的美味佳肴;生了病没有钱上医院,村里人首先认为是看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吓着了,把魂给吓丢了,或者是被别人施了法术,于是到村后一个有着神话传说的叫“石头仙”的山顶杀上一只公鸡,寻求仙人的庇护;或者找神婆、神汉化一碗神水喝下;再不好就根据经验从山上找几种草药熬成水喝了。那时候的人命都很贱,在这种环境下,病不轻的都挺过来了,病得特别重的也就挂了,村里人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结婚几年后母亲催着我要小孩,我跟她说:再等等吧,北京养一个小孩不容易啊。母亲说:“那时候那么困难,我还不是把你们姐弟三人养大了。”我开玩笑地跟妈妈说:“妈,现在的孩子能跟以前一样吗?以前我们就像一条狗一样,只要有口吃得就活过来了。”

“穷人孩子早当家”,在大集体时代,大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了维持家庭最基本的生计,山里的孩子懂事早,往往在城里孩子躺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年龄就要开始帮助家里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五岁多的一天,父母和大姐煮好饭蒸上(小时候家里吃捞饭,米在锅里煮到八成熟的时候,把大部分捞出来放在一个叫‘甑’的木桶里,然后把甑至于锅里隔水蒸熟,剩下的继续熬成粥)、吃完粥就不得不出早工去了,临走前妈妈跟我说:“你经常看我炒菜,看能不能到菜园里摘点菜炒好,然后把饭菜给我们送到地里,这样我们就不用折腾回来了。”尽管平时妈妈做饭的时候,我都在灶台前帮忙烧火,切菜、炒菜的流程心里清楚,可我还从来没有实际操作过,因此心里诚惶诚恐,但我还是答应了妈妈的请求。

在灶膛里塞了两个比较大的劈柴把饭蒸上后,我就挎着篮子到老屋脚下的菜园里摘菜去了,分别摘了一些辣椒和豆角,回家先把豆角和辣椒洗干净,豆角掰成约五公分的小段,切辣椒的时候遇到点困难,那时候个头才1米左右,比大灶台高不了多少,切菜的砧板放到灶台上,抬起手都够不着。但这也难不住我,我搬了两个矮凳子并排放在灶台边上,然后把砧板放在凳子上,把辣椒都一片片切好了。

一切准备停当后,我站在小凳子上费劲地把饭从锅里端了出来,并把锅里剩余的水清理干净,然后往灶膛里喂柴烧大火开始炒菜,大铁锅在熊熊烈火的炙烤下很快就开始冒烟了,我很着急,赶紧爬上小凳,像妈妈一样用筷子夹起一块腌猪油丢到锅里(小时候没有油,妈妈在过年杀猪的时候把猪的板油留下切成小块用盐腌了保存起来备用,一副猪板油就是一年的炒菜用油。炒菜的时候拿一小块腌猪油用铁铲压着在烧热的铁锅上涂刷一圈再把它拿出来反复使用,等猪油成了不能出油的油渣后积攒下来炒辣椒吃),只听见“吱啦”一声,猪油就沿着锅壁滑到了锅底,然后开始“吱啦、吱啦”冒烟,我一看更急了,赶紧拿着半米多长的大铁铲去压这块猪油,由于猪油在光滑的铁锅壁上很滑,加上自己又用力过猛,一下子把脚下的小凳子给蹬翻了,我整个人都趴在了灶台上,差一点就栽进了滚烫的大铁锅。

真是越着急越出事啊,这一下把我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我赶紧从灶台上滑到地面,把凳子扶起来重新开始,“吃一堑长一智”,这回终于成功了,我把猪油用铁铲压着在锅壁上涂刷了一圈并用铁铲把它铲了出来,这时候灶膛里的火又小了,锅里温度也开始下降了,于是又跳下去添柴烧火,就这样一会爬上凳子用铁铲扒拉几下菜、一会又跳下凳子添柴,反复多次、折腾半个多小时,我终于第一次成功炒出了两个菜:一碗豆角、一碗青辣椒。尽管辣椒被煮的黄不拉几、豆角咸的齁嗓子,但我还是很兴奋,毕竟是自己独立炒出来的。我拿了一个小盆装好饭,并把这两个菜一起装在篮子里送到了父母干活的地里,妈妈看到篮子里的饭菜后,眼里溢满了泪水,并连声夸赞:好吃、好吃!那一刻,母亲的心里是复杂的,高兴的是看到儿子懂事了,五岁多就能够做饭炒菜;心酸的是为了维持一家人生计,不得不让孩子这么小就开始干成年人的活,这菜不知道他是怎么折腾熟了的。

尽管我自己都觉得当时所做的那两个菜实在不好吃,但母亲兴奋而又心酸的泪眼鼓励了我,从此开始更仔细地观察母亲如何切菜、炒菜,并不断琢磨实践,最后终于练成了名副其实的“吃货”。第一次做饭的惊险经历还让我明白了做事情要“敢于担当与尝试以及处事不惊”的道理,这成为了我以后成长的一笔精神财富。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生活的小山村没有电、液化气、煤炭,因此劈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质了,做饭、炒菜、烧水要烧柴,煮猪食要烧柴,冬天烤火要烧柴…..家里那个大灶台的灶门就像两个张开的血盆大口一样,塞进大量的木柴,出来少量的灰烬,而且总也喂不饱,打柴是家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父母亲和姐姐一有空就要上山打两捆柴回家,在外干活看到哪儿有干树枝也都顺便拖回家,就这样也无法满足那两个大灶膛的需求,于是打柴成了我小时候的一项专职劳动之一。

五六岁的时候,一开始是跟着爸爸或大姐上山打柴,由于力气太小,拿起家里那把大柴刀都有些困难,更别说用柴刀把树枝砍断了,所以刚开始我一般是负责把爸爸、姐姐砍下的柴拖到一起,以便爸爸、姐姐最后把砍下的柴捆成一捆挑回家。捆柴也是一项“技术性”工作,需要选取细长、柔韧性好的藤条、小竹子或小灌木把它揉软了作为捆绑的工具,捆绑的时候需要把比较大、比较长的木柴先铺底,把细小的放在中间,然后上面再放比较长的,叠放好之后再用事先揉好的捆绑藤条使劲抽紧捆住。那时候,爸爸一般一次打两捆柴,把柴捆尾巴系在一起,头上横插一根木棒,把木棒放肩上拖着回家,这样从山上下来能够省力一些,我力气太小,一般就拖一根稍大的回家。渐渐地,跟着爸爸把这些技艺都学到家了,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基本上能够独立上山打柴了,尽管每次拖回来的柴捆不及父亲的三分之一,但我放学后、周末以及寒暑假只要有空就上山打柴,因此家里烧的柴差不多有一大半是我弄回来的。

那时候,家里没有钱买衣服鞋子,白天我几乎都是光着脚的,但上山不穿鞋子是不行的,山上到处是荆棘、茅草以及小竹子、灌木被砍后留下的尖利的茬,一不留神就会把脚扎了。一开始我穿了一双四周破洞的解放鞋进山,没过多久这双鞋子的鞋后跟就断没了,实在穿不住了。父亲上山总是穿他自己编的草鞋,于是他给我也编了一双小草鞋。这种草鞋是用稻草搓成绳编成鞋底,鞋底的两边各预留两个绳扣,前后各预留一个绳扣,然后再用苎麻拧成的绳子把这些绳扣串起来形成鞋面,穿的时候把串好的绳子捆住就行了。这种自制的草鞋刚穿的时候稻草有点扎脚,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它对脚底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防滑性能比较好,但脚面几乎都是暴露的,所以在山上脚面经常被荆棘划得血肉模糊,而且要小心那些尖利的小竹茬,有一次我就不小心踩着了一根别人砍完后形成的非常尖利的小竹茬,从脚底扎进去,差一点就要从脚背透出来了,把脚从竹茬上拔出来后血流如注。山里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学会了很多应急的土办法,尽管被扎后痛的我龇牙咧嘴,但也没怎么害怕,我用一只手压着伤口,另一只手拿着柴刀在附近的一颗油茶树上刮了大量的树皮灰敷在伤口上,终于把血给止住了。山里孩子命贱,伤成这样也没打针、没吃药,过了一个多星期也就好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需要大量的木柴烧,油茶树、杉树、山胡椒树等经济树木又不能随便砍,只能砍一些无用的灌木用来烧,尽管我们就住在半山腰,但房子周边无柴可砍,我们一般都要爬上一二里的山路到更高的山腰甚至山顶去打柴。爬山对山里孩子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本来就吃不饱的我们砍完柴后已经饿的前胸贴后背了,于是把柴挑回家成了最大的挑战。尽管回来时是下山,但我们往往要歇很多回,咬紧牙关才能把柴挑回来。为了能够在近一点的地方打到柴,我还练就了一身爬树的本领,十几米高的杉树一两分钟就能蹭蹭地爬上去,把它比较大的树枝砍下来当柴火;我也曾另辟蹊径,把别人砍完的灌木树兜、树根用锄头挖出来挑回家作劈柴,这是一种“竭泽而渔”式的打柴方式,其直接后果是很多年被挖的山上都没有柴可砍;还有一次,我在一个竹林中偶然发现,竹子被砍后留下的约一尺来长的竹茬干了后用刀从中间劈开用力一掰,其中的一半就会从根部折断,另一半只要拿刀背用力一敲也会齐根部折断,而这些竹茬是干的,挑回来直接就可以烧了,这个发现让我惊喜不已,于是我又开始了一种专门到竹林中“打竹蔸”的新打柴方法。

大灶台的第二口大锅是专门用来煮猪食的。那时候养猪是家里的最重要经济来源,家里购买盐油酱醋、孩子交学费、逢年过节置办点菜、看病、按发下来的布票买布做衣服等等一切开销都指望卖猪收入了,尽管当时养大的猪必须卖给公社畜牧站,每斤才三四毛钱,一头猪从一二十斤的小猪仔开始养,养一年左右长到200多斤也能卖个百八十元钱,这对当时山里人来说是一笔相当大的收入了。

但那时候养猪也并非易事,要先拿出本钱购买小猪仔(尽管一头小猪仔才十几二十元,但山里人要一下子拿出来也非常困难),要天天割猪草、煮猪食,煮猪食的时候还要烧掉大量的劈柴,还有喂猪、清理猪圈等繁重的劳动。那时候的猪也真可伶,每天吃的都是各种猪草剁碎了煮成的猪食,粮食人都不够吃,猪是别想吃的,连剩菜、剩饭都没有,加上点米糠、烂红薯就算改善伙食了。

在农村,割猪草一般是女孩子的事,但我们家比我大十五岁的大姐要出工赚工分,比我大八岁的二姐住校上学,于是割猪草的工作也落到了我肩上。我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认识了苎麻、苦菜、折耳根(也叫“臭叶草”)、三角草、野芹菜、猪婆藤、葛藤、麻杆草、芋荷等几十种猪能吃的野生植物,今天很多都已经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想想那时候的猪生活其实也不赖。

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割猪草也并非易事,大人、孩子们把野外发现的一切猪能吃的植物都拔回家,有时候走很远都找不到一棵猪草。我们家每年喂养两头猪,对猪草的需求量更大,村里方圆五里的稻田里、山上、小河边到处留下了我寻找猪草的瘦弱身影。每次我出去都背着比自己个子矮不了多少的大背篓,装猪草的时候还在背篓两边各插上一根棍子往上堆,然后用绳子捆上,如同今天的汽车超载一样,最后装好猪草的背篓比我还高,无法用肩膀背,只能把背篓的背带勒到脑门上背回来。

这个残废了的灶台勾起了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站在灶台边的土堆上望着那两个放锅的黑洞洞的灶膛,童年的成长轨迹如同过电影,一幕幕清晰地映在我的脑海。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著名诗作《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此刻,我才真正体味到他的深意。

久居北京,总想着有空要回故乡再看看,可面对着故乡小山村里的断垣残壁、面对着长眠地下的父亲、面对着荒草丛生的稻田,每次回去带给我的都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母亲的乡愁散文朗诵篇三

笛声悠悠,那悲切凄清的旋律萦绕在耳畔,悄怆幽邃,如同在蓬生朝气的大地换上素淡的黑色衣装时故园里声声不绝的蟋蟀鸣声;悠扬婉转,揉碎水田上荡漾着的点点星光,收获后的黄褐色稻梗上刚抽出的芽叶儿惊奇地发现自己变了副模样,漫朔的光辉洒在它们额头上。

有幸留在那儿的老穗也参与其中,它们面面相觑,或傲立着,挺着黄澄澄的穗儿,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或把头探入水中,像在啜着琼浆玉液,又像是想一睹能掉落下璀璨的星光,好心将它们拾起,让它们再高挂在夜空。

此起彼伏的蛙声,孜孜不倦的蟋蟀鸣声,这所有的田园交响曲是别出心裁的演奏者们一晚上的杰作,听着这柔和、恬静的天籁之音,想必它们有着美好的梦呓。

但这所有的景致唯有在故乡才能见得,也少有机会能再体味一番了。沧海桑田,周边的一切都在变,仅存的念想变得斑驳了。

繁星因这笛声也越发恍惚,回望四周被黑暗笼罩的大地,广阔的矿宇,孑然一人,独有影只。

夜已深,这笛声更显凄艳,远行游子离愁之感更浓。笛声渐渐远了,我屏住呼吸,把手摆成喇叭状挪到耳边,为了听到最后的余声。我拉开帘帐,让一道月光得以透进来,我凝望着,看着它安静地躺在那儿,皎洁而明亮。此刻,我不禁转念一想,也有人同我一道哀思,未有萍水相逢,却成了知己。

母亲的乡愁散文朗诵篇四

每年几次的匆匆忙忙,回家似乎变成了一种仪式,或是一种应酬。故乡的一切在意识里变得朦朦胧胧、渐行渐远,我努力去追寻,却感觉流失的太多,拾回的太少。于是,渐渐害怕,害怕在路上碰到故人却叫不上名,因而评头论足;害怕在酒桌上与发小失去共同语言,因而嫌自己高傲;更害怕在这片生我育我的故土里找不出关于自己的点点滴滴。

当溪水送走了浣衣的农妇,当迷蒙的夜幕笼罩了山头;当夜莺唤回了晚归的农夫,当天空请来了星月,家乡就像谢幕了的舞会,一切都变得轻轻悄悄的,除了宁静还是宁静,静谧的夜空似乎能听到流星滑落的声音。当月光散落在一座座平静的院落,此时,似乎感觉到村民们幸福的生活在香甜的米酒,以及美味的佳肴中映出,祥和也便充斥着他们一颗颗谦卑的心灵,就连那栖息枝头的鸟儿也似乎沉醉于这一方恬静。然而,在唯美的夜空下,却隐约能听到年轻人喝酒划拳的声音,气势磅礴,如泣如诉。询问得知,这伙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大的有40来岁,小的有20几岁,这其中也有和我一起长大的。里面有结过婚后老婆跑了的,有没谈过女朋友的。在大人们看来,他们无所事事,好吃懒做。但在我看来他们志同道合,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恼,为了宣泄彼此灵魂深处那份孤独与寂寞,他们故作猖狂,也许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脆弱。试想,有谁不想花前月下、功成名就,又有谁愿意把自己浸泡在酒精之中呢?于是,想到了我的童年朋友,顿时黯然伤神,每次回家遇到时他们躲闪的眼神,让我感觉到稍微靠近,会给他们造成不适与不安。短短的十几年,物是人非,是什么让我们既熟悉有陌生,也许在他们看来,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已分道扬镳,青春,过往,也许正如村边流淌的小溪,早已没有当年的清澈,也缺少了当年的澎湃,它犹如一个感伤的老人,似乎在诉说着关于岁月的故事。然而,关于青春的故事,在我们的记忆里却渐渐缥缈,曾经发生的将不再发生,就像我们的童年,在这里丝毫看不到影子,也无从追忆曾经水中嬉戏的你我,曾经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片段在脑海里连接不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从小都得到亲人们的庇护,现在长大了,说不上远离故土,但与亲人总是聚少离多,也谈不上工作繁忙,但回家的日子也总是推了又推,以至于每次回家父母总是问:这次回来住多久。每每被问,也总是含糊回答,怕兑现不了伤了他们的心。虽然父母年纪不算大,但也能深深感觉到他们心中那份对子女的不舍,这份不舍体现在每次回家他们都忙上忙下,把深藏在哪个角落里的美味折腾出来,体现在自己离家时他们往包里塞这塞那,生怕自己在外面挨饿。世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时,总是千嘱咐万叮咛,要吃好穿暖,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可能觉得很烦,但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总会挺身而出,竭尽全力,这就是父母。如果有一天,发现,用餐时,他们爱吃煮得烂烂的饭菜;天气变化时,他们总是咳个不停;走路时,他们脚步变得蹒跚、身躯弯成月牙……。然后恐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记得有一次要回城,我和表弟去跟80多岁的祖母道别,看到她从鸡窝里抓住一只早就预备好的母鸡,想送给我们回城,我百般推辞,总算推回,但我却异常难过,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了还是错了。看到满脸皱纹,日益衰老的祖母,一辈子拉扯着父亲他们7兄妹长大,多不容易啊,现在还心疼孙辈们。当转身离开时,眼泪夺眶而出,害怕某一天自己的一个转身怕是诀别。

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暂,犹如沙尘般地飘忽和微小,生命的无常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正因为如此,要趁父母未老,多爱他们。也许明年,也许今后,他们是否还在我们的身边,一切都只是未知。

只有祈祷,只有祝福,那村那人,一切安好。

母亲的乡愁散文朗诵篇五

多少年过去,多少次重现,读你千遍无人说厌倦。桃花开,云雨散,清明时空远近浓淡,水彩般描绘,愁绪风干纸上,江山依旧,美不美,人间天上。

与时光并行,有些去处经久不衰,有些情景终生难忘,有些人,无论走多远,最初的那段林荫路径、那条浅浅清溪、那个柴扉虚掩的小院、那处木门紧闭的土屋,总在念想的近处、取向的首先。

静静的修竹亭亭玉立恭迎来者,弯弯的土路拖延春天的过往,翠绿掩映村居,远足踏青的城里人忘却了归途。

这一片古老的村落将岁月酿造,把时光打磨,精致、闲散的生活在静静流淌的水道沟渠中,被漫游或抢食的红鲤搅乱了视线。

和合之声源远流长,一曲悠扬的民谣在暮色中渲染,淅淅沥沥春雨落下,润滑的巷道石板上拾遗,一枝莫名的花清香漫溢,缱绻了春思。

土木青瓦老屋里,生活的后人依旧生活着明清先祖的家训,宅院天井内敛而开放,接纳外面七彩绚烂的阳光,雕花木窗镂空走漏老宅秘史,悠悠古风穿过窄巷卵石铺垫的道路,行走中回眸,前世今生已然未辨。

村外不远一处古寺,礼佛香火经久不衰,击打木鱼的声音将圣旨传递千年,吃一顿寺内食堂自助素歺静心养颜,院外一株桃树枝上含苞待放,和煦清风吹遍初春的田野。

乡愁不止于青山与绿水,更是雨点敲窗鸡鸣犬吠的声音、晚风习习石拱桥下水边浣衣的情景,乡村不止于出发和励志,更是回归和抒情。

芳菲如云,荡漾眠不觉晓的幽梦,春风静止,诗已飘向远方。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教师个人学期期末工作总结 学期末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优质9篇)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总结怎么写才能

    2023年对象留言文案 给对象认错的留言句子句(大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最新学校教师辞职报告 教师辞职报告(模板8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通用9篇)

    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青少年科技实践

    2023年值周工作小结 值周工作总结(模板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励志个性签名经典(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

    2023年幼儿教师励志座右铭(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最新教师座谈会发言稿(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暑假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 暑假防溺水安全教案(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2023年送霜降的暖心祝福语短句(汇总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