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饮礼仪论文 中西餐饮礼仪有哪些差异(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翰墨中西餐饮礼仪论文 中西餐饮礼仪有哪些差异(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西餐饮礼仪论文篇一

打招呼

中国人打招呼是基于对外的一种礼貌,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例如:“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方式却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

西方人打招呼时流露的是一种更随意的感觉:通常招呼道:“hello!”按时间来分就是“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关系,亲属间称谓语大都能把身份、辈分、亲疏关系表明得一览无余。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个性,家庭观念不如我们强烈,因此亲属称谓不如汉语复杂。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盖“婶婶、伯母、姨”等。

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闲话)。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告别

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对客人常说:“请慢走!”“路上注意安全!”“再见,一路走好啊!”“你们进去吧!”“你们请回吧”“请留步”等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在中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这显示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美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而饮宴对西方人来说,尽管食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在他们眼里那些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陪衬的东西。他们举办宴会的目的在于交际。通过与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仅此而已。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用餐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烫则用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

服饰礼仪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肉体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现。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服饰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作为象征身份的体现;中国人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

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穿中山装时,不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

西方代表装是西装。在穿西服时,宜穿白色衬衫,并打领带,领带打好后的标准长度,是其下端抵达皮带扣。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给人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缤纷的世界。服饰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相互表示尊重与友好,达到交往的和谐而体现在服饰上的一种行为规范。要想塑造一个真正美的自我,首先就要掌握服饰打扮的礼仪规范,让和谐、得体的穿着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美学修养,以获得更高的社交地位。

中西餐饮礼仪论文篇二

引导语:餐饮,既催生人类文明,又展现人类文明。餐饮礼仪之所以被提倡,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既有助于个人,又有助于社会。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西餐饮礼仪之间的差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塑造良好形象,提高自身修养。

2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

3沟通有益信息,扩大视野和圈子。

4适应“人世”需要。加强对外交往。

5展示素质才华,有助事业成功。

在美国,儿童的礼仪教育始于餐桌。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进行了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而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貌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来了解下中西餐饮礼仪之间的差异。

1.出席时间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入座的位置

中国一般是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有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3.上菜顺序 在中国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在西方国家里上菜顺序一般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4.餐具 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盘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有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5.进餐礼仪 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追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首先,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正,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在西方的餐桌上,还有那么一些细节是中餐桌上无法得到体会的。如: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所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未来的世界里,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

6.餐桌气氛上 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的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操作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7.表示停餐方法 中方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不同意思不同,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意味着要略作休息;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8.用餐的细节 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方穿得隆重一些。但在西方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所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未来的世界里,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

中西餐饮礼仪论文篇三

中国用餐礼仪

1、宴请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1、双手取食物

西方人吃肉(指的是羊排、牛排、猪排等)一般都是大块的。吃的时候,用刀、叉把肉切成一小块,大小刚好是一口。吃一块,切一块,不要一下子全切了,也千万不要用叉子把整块肉夹到嘴边,边咬、边咀嚼、边吞咽。

中西餐饮礼仪论文篇四

中国人对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年轻人通常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他们对平辈称“大哥”、“大姐”。而西方对于亲属称谓相对模糊,而且指称宽泛,对于他们除了区分辈分之外,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例如,一个单词“aunt”,就相当于中国的“阿姨”、“姑姑”、“婶婶”、“舅妈”这4个词。因为西方人倡导的是人格平等,不必太在意年龄,可以直呼其名,对话时无论辈位多高直接称呼为you。因此,在英语中亲属称谓根本没有汉语那样多与复杂,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在会议人员初次见面时的称谓尤为商务礼仪的展现,作为中方的代表要称外方的代表中的女士为missormrs.而男士为mr.其实中国人不必拘泥于西方人的职位,而特别在称呼时一定要叫什么经理什么部长;相反地,中国人则很在乎职位,外方要常将其职位挂在对中方的称谓后面。只有这样的称谓才会让双方都舒服且合理的接受。

1.2问候的差异

在召开商务会议前的打招呼,主要用以向对方询问安好、表示关切,或者致以敬意。常用中国人最常用的汉语是说一声:“您好!”。但是西方人更愿意说“nicetomeetyou”。除此之外,中国人问候的同时习惯于与对方握手,而西方人甚至有时候会热情的拥抱,中方一定要接受这种友好的方式并同样热情的拥抱对方。有时见面简单的问候之后,人与人之间会有简单的寒暄,即人们在平日问候他人时所讲的一些应酬话。外国人见面的寒暄主要是从天气开始,如果用中国人的习惯去问候就会被认为你是在关注对方的隐私,打听他们的私事,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所以,在会议前的寒暄时双方一定要多注意对方的禁忌,说话讲求适度合理。

1.3交际语言的差异

在商务会议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语言习惯的不同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这次会议的成功与否。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中,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当面对别人的夸奖的时候,中国人通常都喜欢说“不行,不行,还不好”、“哪里,哪里”、“还不够”等,而这种回答方式却与西方人的传统截然不同。在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里,夸别人的人总是希望被夸奖者对他的赞扬做出认可。例如,在商务会议中,中方人称赞外国人时,他们而则会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you”,这样的举动在中国人看来是不谦虚的,而中国人的做法在外国人看来也比较虚伪。

因此,双方都需要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更多的去考虑对方,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的话语交谈。

中西餐饮礼仪论文篇五

1、宴请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1)入座:主人或者长者主动安排众人入座;来宾在长者或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座;入座时,男士为身边(尤其是右边)的女士拉开座椅并协助其入座。

(2)座次:基本上按照以右为尊原则,将主宾安排在主人的右侧,次主宾安排在主人的左侧。参加人数较多的宴会,主人应安排桌签以供客人确认自己的位置。

(3)体态:入座后姿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跷腿,不抖动腿脚,也不可任意伸直;胳膊肘不放在桌面上,也不要向两边伸展而影响他人。

(4)交流:宴请是一种社交场合,在餐桌上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也不要敬酒;宴会上应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避免涉及死亡、疾病等影响用餐气氛话题。

(5)布菜:主人可为身边的客人布菜。布菜应使用公勺或公筷。布菜时要照顾到客人的饮食偏好,如果客人不喜欢或者已经吃饱,不再为客人夹送。

(6)敬酒:主人先为主宾斟酒,若有长辈或者贵客在座,主人也应先为他们斟酒。主人为客人倒酒时,客人以手扶杯表示恭敬和致谢。首次敬酒由主人提议,客人不宜抢先;敬酒以礼到为止,各自随意,不应劝酒。

(7)散席:一般由主人表示结束宴会,主人、主宾离座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开。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插在饭碗里,不能搁在碗上。

用餐时,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在品尝菜肴后再决定是否添加佐料,未尝之前就添加佐料被视为对烹调者的.不尊重;夹菜应看准下筷,不宜随意翻拣;小口进食,避免大口嚼咽;切忌用手指剔牙,可以使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牙签使用后折断放在接碟中。

若不慎将酒水、汤汁溅到他人衣物上,应表示歉意,如对方是异性,不必亲自为其擦拭,请服务员帮助即可;如吃到不洁或有异味的食物,不要大呼小叫,应取用餐巾纸吐出包好后处理掉。

结账时,避免几个人同时争抢付账;未征得主人同意,不宜代为付账。

2、自助餐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1)取餐按照餐厅设定的方向顺向排队,不可逆向行进更不可插队。

(2)根据个人食量取菜,一次不可取太多,吃完一盘后再去取用,避免在面前同时摆放多个盛满食物的餐盘。

(3)如是宴请或者聚会,应等同桌所有人都取完菜落座后,一起开始用餐。

(4)再次取菜时,不使用已用过的餐具。

(5)不将所取的食物带出餐厅。

取菜时,不宜说话、咳嗽、打喷嚏,以免唾液溅入餐台菜品中。

1、双手取食物

向自己的盘中取食物时,一定要用双手。取一只烤土豆也要用左手拿叉、右手持汤匙将食物夹到自己的盘中。不要只用一只叉子将食物叉到盘中了事,那是极不礼貌的。

2、喝酒

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

3、嘴里的食物不宜多

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别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

4、餐中不能脱衣服

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如果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以把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但不可以把外套或随身携带的东西放到餐台上。

5、吃意大利面

吃意大利面,要用叉子慢慢地卷起面条,每次卷四五根最方便。也可以用调羹和叉子一起吃,调羹可以帮助叉子控制滑溜溜的面条。不能直接用嘴吸,不然容易把汁溅得到处都是。

6、喝汤

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即使是汤菜再热,也不要用嘴吹。要用汤匙从里向外舀,汤盘里的汤快喝完时,可以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匙舀净就行了。吃完后,将汤匙留在汤盘里,匙把指向自己。

7、正确放餐巾

就餐期间,如果暂时离开座位,可以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千万不要把餐巾放在桌上,否则就意味着你不想再吃,让服务员不再给你上菜。

8、西式快餐和小吃

汉堡包和热狗是用手拿着吃,但一定要用餐巾纸垫住,让酱汁流到餐巾上,而不是流到你的手或衣服上。为防止万一,可以一只手拿餐巾垫住,另一只手准备一两张餐巾备用。

比萨饼可以用手拿着饼块,把外边转向里,防止上面的馅掉出来。但一般晚宴的餐桌上看不到比萨饼的。

玉米薄饼是一种普遍的用手拿着吃的食物。可以蘸上如甜豆或蕃茄酱等混合酱后吃。

油煎食品和薯片,可以用手拿着吃,也可以用叉子吃。如果在户外,当然可以用手拿着吃了。

女士还要注意,吃东西的时候,每次都要少放一些到嘴里,小口嚼。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了,可以请服务员端洗手水来。

9、吃沙拉

西餐中,沙拉往往出现在这样场合里:作为主菜配菜,比如说蔬菜沙拉,这是常见的;作为间隔菜,比如在主菜和甜点之间;作为第一道菜,比如说鸡肉沙拉。

如果沙拉是一大盘端上来就使用沙拉叉。如果和主菜放在一起则要使用主菜叉来吃。

如果沙拉是间隔菜,通常要和奶酪、炸玉米片等一起食用。先取一两片面包放在你的沙拉盘上,再取两三片玉米片。奶酪和沙拉要用叉子吃,而玉米片可以用手拿着吃。

如果主菜沙拉配有沙拉酱,可以先把沙拉酱浇在一部分沙拉上,吃完这部分后再加酱。直到加到碗底的生菜叶部分,这样浇汁就容易了。

沙拉习惯的吃法应该是:将大片生菜叶用叉子切成小块,如果不好切可以刀叉并用。一次只切一块,吃完再切。

10、吃肉类

西方人吃肉(指的是羊排、牛排、猪排等)一般都是大块的。吃的时候,用刀、叉把肉切成一小块,大小刚好是一口。吃一块,切一块,不要一下子全切了,也千万不要用叉子把整块肉夹到嘴边,边咬、边咀嚼、边吞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