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5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QJ墨客三上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上分米的认识教案篇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100分98]

[板书:99分99]

[板书:98分99]

[板书:100分100]

[板书:96分98]

[板书:98分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

17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三上分米的认识教案篇二

一、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四边形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度的估计等。在编排上的特点是: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五、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课时一

一、教学内容:四边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六、板书设计

画一个随意四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下面各写出他们的特性

课时二、三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五、教学反思

六、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法、演示法

七、板书设计

动手操作

课时四、五周长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演示-实践法、练习法

五、板书设计:

折几个任意的图形在黑板展开两周长比较出周长的求法

课时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

练习法、引导发现法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求周长

三上分米的认识教案篇三

本组课文讲述了: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通常是想的不一样的,做法难免会有差异,最后的结果更是不尽相同。本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本组的4篇课文,其中三篇精读,《矛和盾的集合》、《科里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一篇略读《狮子和鹿》。

本组课文以启发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在单元导读中有所体现。在《矛和盾的集合》中通过对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品质的学习。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含义;而《科里亚的木匣》中能够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懂得: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略读课文《狮子和鹿》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故事。

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结合故事蕴含的哲理联系到自己的实践经验。

2、课文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应于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中的大意,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3、本组教材各部分都是有趣的故事展开的,教学中使各部分相互关连,紧密配合。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进行掌握。(白石)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人教三上语文教学反思

三上分米的认识教案篇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上分米的认识教案篇五

一、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作用,能正确描述统计图中的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在制作统计图,充分利用统计图的特性,准确、合理、规范地反映出有关数据。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针对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问题,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提高制作统计图的技能。

2、在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进行质疑的习惯。

二、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探究制作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技能问题。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以及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有关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技能。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简单,通过两道例题分别说明如何合理制作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使之正确、充分地反映出有关数据,体现各统计图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统一标准。

突破措施:

1.认真做好课前教学准备究工作,制作相应课件,提高课堂效益。

2.尊重学生,教学民主,做到师生互动,做到因材施教。

3.充分挖掘群体学习的潜能,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4.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6.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8.注重从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出发,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四、课时安排:

扇形统计图1课时

折线统计图1课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