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2-26 作者:笔砚

每个领域都有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通过研读这些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领域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范文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一

“三尺桌台”既是“方寸”之间,亦是广阔天地。微微“桌台”,担负起的是发展的重任,铺满的是群众“琐事”,这是一处没有硝烟的战场,一点一滴无不是对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好的诠释。“三尺桌台”更像是“见证者”,见证了无数名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和干事谋业的“痕迹”。“身在其位,必谋其政”。当党员干部坐在“三尺桌台”前,所要面对的是沉沉的担子和考验。

“三尺桌台”是责任,如牛负重方能砥砺前行。时代赋予了党员干部使命和重担,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党员干部要练就一身“钢铁身躯”,以坚强的臂膀负担起责任和担当。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党员干部要成为“顶梁柱”离不开思想和行动的“多向锻造”,经风雨方能壮筋骨、长才干,党员干部要勇于接“重担子”,敢于啃“硬骨头”,在磨砺中成长,让挫折成为意志和能力的试金石,卸下发展包袱,做到愈挫愈勇,始终保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坚定和韧劲,俯下身子,背负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让手上“磨出茧”、心中“扎起根”,负重前行。

“三尺桌台”是战场,闯关夺隘方能所向披靡。危难时刻显担当,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够检验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面对前行路上的荆棘和障碍,党员干部要能够冲锋一线,“攻城拔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严峻复杂的考验需要党员干部以披荆斩棘的无畏迎难而上,党员干部是时代的“划桨人”,在搏击风浪中要坚定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在这个“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打响攻坚战,在“三尺桌台”上做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尺桌台”是传承,薪尽火传方能继往开来。党员干部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99年的沐风栉雨,早已经铸就了中国xxx人钢铁般的拼搏意志和崇高的红色精神。党员干部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在伟大的复兴征程上坚持承前启后,在干事创业中“下足功夫”“开足马力”。“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催人奋进”。党员干部要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与时俱进,自觉投身于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去,激发出履职尽责的使命担当。

“三尺桌台”是信念,补钙铸魂方能坚如磐石。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灵魂和立身之本,缺乏了信念的支持,党员干部就会得“软骨病”,精神上就会“缺钙”,失去了根本,就会容易蜕化变质,成为“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庸官”和“懒官”。党员干部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激荡心灵,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以清醒的政治头脑“铸魂提能”,以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和行动引领,在“三尺桌台”上挺起脊梁,筑牢思想根基,以坚定的信仰和蓬勃的活力,用汗水谱写出时代的华章,绽放出理想信念的夺目光彩。

“三尺桌台”是初心和使命,是责任和传承,是拼搏和信念。千锤百炼方能成烈火真金。党员干部要承受“三尺桌台”的“重”,就要坐好位、谋好事、履好职,以“三尺桌台”擦亮初心使命底色,迎接新的担当。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二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适时地对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点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古文观止》、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三

祭祀是华夏礼典之一,是儒家礼仪的主要部分.《礼记·祭统》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对象为天神、地只、人鬼.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古代祭祀等级严格.“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天神地只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祖先和灶神.

天地人乃自然物,祭祀的内涵为敬畏自然.

祭祀从示.示是碑牌的象形抽象符号.立于陵园门外坟茔前者叫碑,碑置赑屃背,刻尊者撰写的祭文;坟茔前碑正面刻逝者名讳,背面刻逝者简介.人弃世入棺,棺前画牌位,上书逝者名讳,宗庙祠堂内按正庶分支顺序供家族逝者牌位.

“祭”字上部左月右手.月字旁由肉字变形演化而来.古祭祀,宰杀牛羊猪等畜生,叫牺牲.毛色纯正者称牺,体全者称牲.祭字中的月即肉,即牺牲.《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的就是祭品.“祭”是会意字:手捧牺牲玉帛供奉碑牌前,表达敬畏之意.

牺牲即祭祀等级产物.牛羊猪各一头称太牢,羊猪各一头叫少牢.《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史记·滑稽列传》中《西门豹治邺》载,邺用女孩祭河伯.西门豹看出当地巫者勾结官员,借祭祀残害百姓,设计将女巫扔进河里.

祀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左偏旁是示,意祭祀.右“巳”声旁,表音.巳是十二地支之一,排位第六,指上午九至十一时.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传统礼仪文化之一的祭祀的價值,即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祥林嫂丧夫后,鲁四老爷认为她不是全人(父母公婆夫儿女俱在世者),不让她参与祭祀.祥林嫂听从柳妈的话,花八块大洋捐了门槛,安在庙宇门口,让千人踩万人踏赎罪,想争回参与祭祀权.怎么可能呢?桑弧导演拍电影时,设计细节:祥林嫂举斧头劈门槛,表达对神的怀疑,但却没有抓住祥林嫂悲剧的肯綮.统治者用封建思想愚昧人、杀人才是根本.礼教成了封建统治者“治人”的工具.刀可切菜,也可杀人.刀本身没有对错,问题在于操刀者用刀干什么.做饭时,刀是炊具;杀人时,刀就是凶器.女巫借祭祀杀人,鲁四老爷借祭祀毒害人心灵.这并不是祭祀行为本身在杀人、害人.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四

天人感应最先由西汉董仲舒系统阐述,其思想散见于先秦古迹中,《尚书》表现得比较集中,其中一文就治国之道作了细致的讲述:‘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又用三德。”[l]将掌握自然规律与协调人事相提并论。孔子修《春秋》,讲灾异、论天道《公羊传》、董仲舒的椿秋繁露》等则是集天道与灾异之大成。如“秋,大水何以书?记灾也。”“大零。大零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零则旱见;言旱则零不见。何以书记灾也。”何以书?记灾也,出现16次;何以书,记异也,多达32次《史记·天官书》里记载了星宿对应君臣关系、地理方位、政治局势等,这也表达了上天与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后来的心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都对天人感应有记载与表述。

天人感应所涵盖的不仅仅指上天降下的灾难,也包括异常与正常的自然现象“天”可更多的以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来理解,天人感应也更多的是人类对自身与大自然的互动关系的一种概括。作为古人重要而特殊的思维方式,天人感应的出现有其社会原因。远古时代因生产力条件所限,人类思维尚处于童年时期,对各种自然现象、人事变化、历史规律等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一些偶然的同时出现的现象让人们误以为它们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巫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会利用附会一些灾异现象;文人政治家为了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也会利用天人感应来约束统治者的行为。孔子、墨子、董仲舒等人的天人关系的观点更多的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如通过董仲舒的努力和汉武帝的支持,儒家思想在汉朝得以确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感应对历史的影响对古人历史观念的影响司马迁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把天和人作为考察对象来看待历史兴衰变化;二十四史书虽叙事为本,但总穿插一些奇闻、灾异、祥瑞之说,更有独立篇目如《史记》里的《天官书》《封禅书》《汉书》和垢汉书》中的《五行志》,而(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设象纬考、物异考,都试图记载、探究天人关系。

《眷秋》中记录了37次日食,多次雨雪、冰雹、火灾,这些并不是为了研究天文、气象,而是为了记载人的活动、研究上天降兆而记载的。‘生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公子晕如齐逆女。”

古代史书受当时社会形势、史学观等局限,往往沦为帝王家书、惩恶扬善的工具。史书记载对许多就当时来说认为平常的事会闲而不录,而当一些社会、自然异象出现时则会刻意搜集、记载《春秋》中连夷狄灭华夏族如此巨大的事件都未曾记载,而陈国被楚国灭掉的史事却因一次被称为上天降兆惩罚陈国国君的火灾而得以记载。这无疑与作者的天人感应的历史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历史编纂学角度来看,天人感应思想扩大了史书记载的选材范围。这无疑是其好的方面,但也有局限性,它会造成历史记载在某种程度上与事实有巨大的偏差。汉代纬神学极盛,人们往往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与世间每一种异常现象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有时候不惜牵强附会。刘知几说:“汉代儒者,罗灾告于二百年之外,讨符会于三十卷中。”他批评这类歪曲事实强解灾异的现象为:“斯皆不惩章句,直取胸怀,或以前为后,以虚为实。移的就箭;掩耳盗钟,自云无觉。”

早期的文学很多记叙奇异荒诞的故事。上古神话、巫女神汉事、《楚辞》《山海经》、六朝志怪小说等,它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常常流露出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这些都有着天人关系的深深烙印。

综上可知,先民在同自然界(上天)作斗争的实践中,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认为自己的一切来自上天(自然),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身心的潜移默化,自己的活动又会牵动着自然(上天)情绪的起伏变化。天人感应观念产生于人类思维之中。正如刘姗所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它蕴含着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其一,人与自然是相依相惜的关系,人在看事物的时候常常会以己观物,物我交融;其二,人对自然充满敬畏、好奇、恐惧的情感,这种情感浓烈而持久,影响深远,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会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以己感物,触景生情;其三,天与人的关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征。

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自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灵魂—情感表达。如《诗经》的开篇唱道:“关关唯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孔雀东南飞》开篇言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辞》:“鸟何萃兮蕉中,署何为兮木廿”《离骚》:“唯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古人看到两只水鸟在欢唱,会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孔雀在天上徘徊着等待落队的伴侣,这是夫妻间应当相傍相依的情感;山上有木,木上有枝,这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妾对君的喜爱也是多么自然合理的一件事,山有木,木有枝的事不曾被人留意,妾对君的一片痴情也不为君所知;湘君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湘夫人,于是他马上注意到自然界中悲观性的反常现象,鸟不是栖息在树上,而是羁留在萍草丛中,渔网没有撒到水中,而是被挂在树梢;屈原见草木凋零,便忧楚王大业衰败。以上这些或用起兴、或用比喻,将人类复杂抽象的感情用外在、具体、形象的事物展现出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那种将万物和自己相关联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关联过程中,人类的情感也与万物相关联。比兴的手法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传达出来,让有着相似情感体验的读者产生共鸣,文学美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结语。

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己经产生,它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始终。一方面通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另一方面通过记录下来的文史资料得以保存并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五

汉语的发音对日本语言文化影响非常深刻,随着我国朝代的演进和更替,日语也对不同时代的汉语发音进行引入和渗透,以形成特有的日语语言发音。目前,日本中的汉字读音往往都分为一字二音,主要原因在于日本保留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吴国地区的吴音的同时,在引入了唐朝时期的汉语发音,最终形成一字二音的结果。目前,随着日语语言的不断完善,日语语音方面的汉语影响较为浓厚,但是吴音所占有的比重正在不断减少,而汉音发音的词汇数量在不断增加。在日语中汉字的读音方面,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朝代的更替,汉语发音的变化,也对日语语言发音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日语中的汉字发音,一般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直接模仿汉语的读音,一种则是在汉语发音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变化。比如,自由、可能、便利等词语的发音,都是完全按照汉语中的发音而来的,但是也有一些词语的读音变化非常大。此外,在汉字的发音上,读音虽然是直接对汉语的读音进行模仿,但是由于历史以及地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读音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日语中的汉字读音往往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吴音,这是最早从我国传入日本的汉语发音,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吴音逐渐筛选和保留,最终保存于日语语言发音当中,当时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减少。汉音,是我国隋唐时期流入日本的汉语发音,随着日本同隋唐交流的日渐密切,以及隋唐文化的盛行,使得日语中隋唐语言的发音数量最多,并以我国北方一带的发音为主。唐音,是指我国宋代之后的主流汉语发音,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是模仿我国南方地区以及长江一带汉语的发音形式。

汉字以及假名二套符号所组成,一般常常将两种文字进行混合使用。日本的假名由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区分,前者认为是由我国草书中借鉴和演化而来,片假名则是从我国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中选取形成。平假名在日本一般主要应用于日常书写以及出物中,片假名则是用语对外来词、象声词进行标注。在日本正式出版物和文件当中,汉字是主要的书写内容,并且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据日本官方出版杂志《日本概貌》中描述,汉语对于日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日语当中常用的汉字数量达到了多个,在其他领域中所使用的汉字数量则更多。日本的小学生毕业时要求汉字的掌握数量必须要达到1000多个,并且能够数量掌握读写技巧,便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等活动的开展。在日本政府所出台和公布的文件《当用汉字表》当中,明确指出目前日语中多达1850个汉字为当用汉字,随着《当用汉字表》的不断完善和丰富,汉字数量的增加和调整,足以看出汉语对于日语语言的影响逐渐扩大,并且很大程度上说明汉日语言文化的渊源。对于日语来说,汉语是日语发展的重要基础,汉语的消失,日语语言也将无从谈起。日语中的许多文献典籍都是用汉字进行书写的,并且保留至今,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如果废弃汉语,日本历史以及日语的发展将会陷入非常严重的困境。日本文化同汉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日本同样信奉儒家思想,忠君爱国是日本快速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如果汉字从日语文化中消除,将会对日本的社会构成严重威胁,并且使日本的国体受到动摇。汉语对于日语的书写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由于日语中的平片假名分别是由汉语中的草书、楷书书法中借鉴而来,而日语中的汉字数量规模庞大,从而使得日语非常重视书写规范。目前,日本文字的书写主要以行书、楷书和草书为主,而日语中的汉字更是有简、繁之分,日本从小学阶段便重视对孩子书写能力的培养,开设书法课程,教习学生如何书写汉字,掌握汉字的书写标准,便于日常交流活动的开展。由此可以看出。日语文化同汉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日语书写完全是按照汉字书写中发展而来的,并且在日语中得到了不断的发扬和传承。

三、汉语对日语文字表达含义的影响。

习语是指日常生活中具有特定形式的词语,是语言的精华所在。习语一般包括成语、俗语、俚语以及歇后语等等,这些语言音节较为优美,音律非常协调,含蓄且委婉,语言简单但是哲理丰富,是人们沟通和交流中较为常用的元素。日语中的习语数量较多,其中很大部分都是由汉语中的习语发展而来,或者是直接进行借用。在日语当中,许多习语都是同汉语中的习语相对应的,如百闻不如一见、吃一堑长一智以及马马虎虎等等,这些习语所表达的意思都是相同的。汉语的语言表达非常独特,意思往往同字面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往往需要进行揣测,而不能够直接通过字面进行了解。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汉语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日语同汉语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在表达意思方面,日语中的许多句式和交流语言当中也渗透了汉语语言的表达思想,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日语中的许多语言也强调句式结构的简约,将文字总的逻辑性逐渐淡化,许多人们对句式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和分析,重视对情感的渗透和运用,同汉语中的推理形式是非常详尽的。比如,汉语中的“不去吗?”是一个疑问句,表示提问者希望他能够前往,而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则只能够看出这是一个单纯的疑问句,而不能够看出字面之外的信息。在日语中,“不去吗?”则书写为“行きませんか”,同样,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想让对方前往,但是却不能够确定对方的实际想法,因此用这种较为委婉的句式来试探他人,同时也能够用这种句式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四、汉语对日语书写格式的影响。

日语中的'书写格式和形式方面,都深受汉语书写影响。比如,汉语中双方进行书信交流,往往会在书信的开头书写一定的礼貌用语,像是关切的、尊敬的以及慰问的等等,从而显得自己更有礼貌,并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影响。在日语中同样也有这样的表现,日语书信的开头也有较多的礼貌用语,这些多是较为客套的,表示关心的言语,在书信的开头使对方能够感受到真诚和尊敬之意。在日语的信电当中,同样同汉语中的书写形式非常相似。信电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通信手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电话的普及,信电逐渐被取代,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日语中信电的封面通同样是首行邮编,下面是地址,由某人接受,最下是寄信地址,这同汉语中的书写形式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日语的信电书写同样深受我国影响,汉语对于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五、总结汉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朝代的演进和更替,以及两国交流的日渐密切,日语文化受到汉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影响,成为日语文化的发展基础。日语语言文化是多元化的文化,日语文化注重对外来文化的汲取和借鉴,其中汉语成为日语语言文化的重要借鉴对象,重视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日本文化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日语语言学习,日语的口语以及书写学习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六

普通语言学论文题目: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

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七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下,我国建筑工程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建筑工程管理作为整个工程施工的核心,对建筑工程自身发展、施工水平和工程进度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顺利竣工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建筑工程说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几点对应的解决措施。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八

我们家乡有一个传统,在年关的时候,村里的人会聚到一起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爸爸作为家里的长子,每年都要回去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今年我有幸一起回去观看了这次祭祖。

在祭祖的前一周,村里的每户人家都会被分配到不同的任务,而布置场地和准备桌椅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家。

我打量着村里最大的祠堂。祠堂历经风雨,仍屹立在这不算大的村子里,它是村民们的保护神和唯一的信仰。沐浴在阳光下的祠堂安静而祥和。

爸爸和村里的人忙碌的布置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无比的认真和严肃,为本就安静的祠堂增添了一丝紧张的气氛。我不禁被这种气氛感染,原本漫不经心的态度也不由得产生了些许的期待。

祭祀开始当天,还在被窝里的我被拽了出来,洗漱完毕,便像扯线木偶般被换上了衣服。衣服很奇怪,摸上去滑滑的,不知道是什么材料,款式和汉服很像,穿在身上颇有古人风范。还没完没等我好好欣赏,就被急急忙忙地赶到了祠堂前厅候着。

首先,有几个看上去德高望重的老人站上了高台,噼里啪啦说了一堆开场白。接着,又拿出族谱开始点名,最后又说了几句祝福的话,就匆匆下了台。然后便来了一群打扮怪异的.人,他们在台上摆开阵势,伴随着鼓声手舞足蹈起来,领头的还在不停地唱着什么。我尽力的竖起耳朵去听,却奈何就是听不懂,无奈只能在心里嘀咕,肯定有是什么祈福降雨的,真没意思,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个。爸爸看到我走神了,推了我一下,用眼神警告我,我只好装作顺从的样子继续看着。

好不容易等那些人跳完,又进入了上香环节,平时我对拜来拜去什么的很不喜欢,所以趁着大人不注意想偷偷溜走。但还没等我踏出祠堂,被眼尖的爸爸又揪了回去。爸爸把香递过来给我,我看着袅袅燃烧的烟,挣扎了一会儿才不情不愿地接了过来。走到牌位面前,我学着其他人的样子,漫不经心地开始叩拜,敷衍的上香。末了,我抬头看着上位的牌位,脑子里突然想到,当年祖宗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定居,这么多年又经历什么才能生存下来,如果没有他们,应该就没有我了吧。想着,我祖先们肃然起敬,开始懊悔刚才的敷衍。为了弥补,在第二轮上香时,我显得格外认真、严肃,我想用行动来减少内心的自责和不安。面对突然认真起来的我,爸爸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上午的仪式结束后,我已经身心疲惫,但反观其他人,却还是一脸的神采奕奕,我对他们是无比的佩服。

等到饭点,一锅锅的饭菜被端了上来,人们围着祠堂大院吃起了大锅饭。这种阵势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觉得新奇无比,虽然菜看起来不是很好,但在这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我仍吃得津津有味。

通过这次活动,我体会到浓浓的传统文化的风情。人们对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将我打动,祭祀不是封建,更多的是寄托现在的人对祖先的尊重和崇拜。吃大锅饭也让我感受到邻里间相处的美好和温馨。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九

摘要:文化消费观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审美倾向、消费习惯和消费诉求的融合,其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与物质生活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本文着眼于文化消费观念和服装设计艺术的关系,从各方面对其的影响展开论述。

关键词:消费观念;服装设计;大众文化;影响。

服装设计是一种由社会文化形态中升华而出的文化现象,在人类文明进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新的社会维度中,服装行业竞争之激烈,使得服装厂家和设计师们迎合大众审美情趣、满足大众消费需求变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消费观念转变推动服装设计风格多元化。

服装设计风格是指服装作为商品实物所呈现给消费者的包括颜色、款式、材质在内的外在视觉特征和包括时代精神和潮流元素在内的内在文化底蕴的总和。服装设计风格多样化是文化消费观念转变的必然结果。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四方八面的文化相互吸纳与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文化大观。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思想的解放,消费者对服饰的.个性化需求显著增强,购买个性化的服饰成了个体提升自我认同感的手段,人们在服装消费时,更多考虑的是自我偏好,而不是社会的认同感和统一性。不同个性的消费者在不同成长背景和社会角色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穿衣风格。在此影响下,服装设计领域衍生出风格迥异的不同品牌,一些大品牌还根据市场导向的不同,分化出风格、定位各异的子品牌。例如美国的服装品牌anntaylor旗下就有loft、studiond、petites、factory等四个子品牌,有着不同的品牌定位和消费群体。在中国,以美特斯邦威为例,这个以“学院派”风格为主的温州服装品牌新成立了me&city这一子品牌,品牌定位较其母品牌更为高端,以有一定购买力的25岁-35岁的城市白领作为目标消费群体,侧重于都市年轻时尚风。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服装品牌或设计师若想长期实现高市场占有率、笼络不同消费群体,就必须致力于对消费市场的细分和风格的多样化。

二、文化消费观念转变推动服装流行周期缩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尚缓,服装的样式、色彩统一,人们对文化消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使得那时的服装流行周期较长。中山装作为男子标准服装流行了30年之久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的满足,自然对文化消费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网络的盛行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人们对新信息、新文化的接受能力也普遍提高,服装消费作为一种与文化选择相关的最直观而显性的活动,自然成为当代年轻人彰显个性、追赶潮流时尚的载体。快节奏的生活和“文化速食”现象似乎也影响到了服装界,象征着潮流风向标的时装发布会从以前的每年两次到现在的每月一次。除此之外,昕薇、瑞丽、米娜等时装杂志也风靡年轻女性白领中间,人们对潮流元素的敏感度与日俱增,服装风格更新换代迅速,琳琅满目的服装品牌之间也竞争激烈。因此,厂家和设计师们必须迅速捕捉市场潮流,并且独到地应用于服装设计中,才能在众多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

三、消费者更加注重对服装内在情感因素探寻。

面对现今服装品牌的层出不穷,消费者在挑选服装时已经不仅仅把服饰商品的外在实体作为判断商品好坏的唯一标准,服饰内在的软性价值也成了服装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感情的服饰商品才能更加打动消费者,引起其内心的共鸣,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深层互动,也体现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层次在逐步提高。在服装设计领域,不少设计师也发觉了这一现象,开始尝试着通过在服装设计中注入文化价值来吸引消费者。例如,“天意”这一品牌的设计师梁子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以环保精神为主线,以“自然、健康”作为品牌一贯坚持的设计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巧妙地贯穿于服装设计的细节中,在材料的选取上,以对人体没有伤害的麻料、棉料、丝料为主,还别具匠心地使用了一种古代中国特有而稀少的生态环保丝织品“莨绸”作为原料,其设计出的服饰成为时装界的一股清流,广受年轻消费者喜爱。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厂商和设计师在紧跟潮流动态的同时,也应着重发掘品牌的独特性和内涵性,保留自身设计品与其他品牌的区别性,才能更好地在服装界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观念一直在不断地转变,这给我国服装行业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消费者在选择服饰时的关注点由过去的仅仅关注“暖不暖和、舒不舒服、是不是耐穿易洗”,转变为更多地追求服饰的装饰性和美观性,服装不再只是位于马斯诺管理需要层次理论最底端的“生活资料”,而是愈发成为一种彰显个性、追赶潮流、展现社会地位的符号。这给了服装设计工作更多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服装设计更能凸显出其艺术性。另一方面,各国、各民族、各区域之间的文化壁垒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破碎,鳞次栉比的国外品牌被引入中国,消费群体对世界名牌的认知发生了悄然转变,相对于本土服装品牌来讲,中国消费群体似乎更乐于接受国外品牌,盲目认为国外的服饰质量更好、更能凸显社会价值。这种盲目对于国内的服装品牌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中国的服装企业和设计师们若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深析这一问题,借鉴“李宁”“波司登”等成功走出国门的本土品牌的成功模式,才能保证中国的服装设计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池秀莉.入世后服装消费心理变化及营销对策[j].福建轻纺,2002(08):7-10.

[2]余祖慧.“后配额时代”我国服装业面临的“苦涩”[j].商场现代化,(24):80.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十

摘要: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房地产行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健康、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分析与探索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外因素,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引导,从而提出应对我国房地产增速过快,为房价合理波动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影响因素;房地产;经济波动;应对措施。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现状。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房地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要掌握房地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引导其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房价飞速上涨,这在住房者和投资者心里引起了恐慌,从政府角度要对房地产进行有效干预,掌握其变化规律,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需求,抑制快速增长的房价,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房地产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引领、拉动作用,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房地产开发直接影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这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房地产开发间接推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推动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三,房地产开发吸引消费,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起着强大的推动力。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了6%,这一产业的与很多行业产业有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推动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是有利于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我国很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运行中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称之为产业关联。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与其它产业有密切的关联度,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各行各业。例如,有效带动建筑、冶金、建材、装饰、装修等众多产品和部门的稳定发展。

三、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各种因素。

(一)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外部因素。

1.金融体系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房地产的开发与金融资本的注入和支持关系密切,在我国房地产开发中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贷款,给以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房地产行业作为经济密集型的产业,其自身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充足的资金能保障房地层行业的顺利施工,有效开发。

2.土地资源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我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首先要由开发商拿到土里的使用权、处理权,土地作为商品,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其交换价值。在这一环节中,交易的对象是土地所有权和房屋使用权。我们在分析房地产波动的影响因素时,其土地所有权的因素是衡量房地产价值的重要指标。

3.市场环境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在分析现阶段市场供需的现状可以推知,房地产的需求变化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房地产的需求旺盛,其需求量大,价格就会增长,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市场供需的矛盾直接影响到房地产的经济的波动。

(二)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部因素。

1.房地产市场自身供需存在矛盾。

房地产市场供需存在矛盾,这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内在原因。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自身的需求与供给会发生变化,我国房地产行业共给受到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劳动力现状、资金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房地产供给的总量是猛于总体需求的,因此,两者之间只会呈现短暂的平衡,我们需要调整其供需关系以实现供求之间的平衡,避免房地产行业出现大范围的波动。

2.房地产价格自身会引起波动。

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是影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因,房地产购买和投资方自身存在盲目性与投机性,这就造成房地产行业的无规律上涨,甚至出现价格疯狂上涨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更多的开发商将房地产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土地、占有市场,使房地产呈现出表面的繁荣景象。然而,这种畸形的状态中存在泡沫和隐患,这为房地产的经济的衰退造成隐患。

四、应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措施。

(一)加大对我国市场的整体控制力度。

我国要正确对待房地产经济波动的现状,从国家层面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合理调控。这不是一味的强硬控制,而是在正常和合理的范围内注重调控。房地产市场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的波动有利于改善其经营管理,以提升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和效益。可以说,将房地产价格控制在合理、正常的范围以内,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我国房地产的投资建设力度。

应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过大的现状,不仅要从政府层面加以调控,还要加强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建设力度。首先,要根据我国国情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房地产投资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房地产经济的状况。其次,要制定与房地产经济长远发展的政策措施,即时房地产行业出现短暂的下滑,抑制经济的发展,也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对其纠偏,以保证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房地产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分析与思考引起房地产波动的因素,探索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现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只有掌握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规律,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和合理运用,才能为房地产行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慧.我国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商业时代,(32).

[2]许玉凤,李胜君.解析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

[3]段勇.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9).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十一

1.企业文化成为广场文化的支撑。随着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商家的主动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注重追求文化含量,寻求自身价值了。企业文化逐渐从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走向众人瞩目的前台,成为受群众欢迎的热点。企业采用冠名、赞助、展销等多种形式,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广场频频亮相,提高了知名度、美誉度。广场在融合艺术表演与企业品牌推介活动中,促进了发展,相得益彰。这种贴近群众的高品位的广场文化活动方式,不仅为群众喜闻乐见,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利益,收到小投入大效益的广告宣传效应。

2.群众文化成为广场文化的核心。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文艺、体育等具有艺术性的活动。人们在此集中,自发地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传播着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审美情趣的熏陶,既培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也展示了本地独特的文化现象。特别是政府导向性决定,在广场多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及各类庆祝活动,包括常年必办的新春系列文化活动及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包括元宵灯会、端午、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庆活动及有意义的纪念日庆祝活动等,都吸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有的活动还形成品牌,还从不知名到知名,从地方走向全国。群众参与的力量形成了广场文化的宏大的气势和热闹的氛围,使广场更具文化魅力。

二、广场文化存在的问题。

广场文化在新阶段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广场文化的载体不够完备。一是投资少。相对于工业、城建等基础性经济而言,政府对文化设施投入较少;社会投资更少,社会团体和个人不愿高投入低回报的投资,缺乏文企联姻的纽带。二是广场数量少。有的地方没有广场,土地开发拥有量有限,本来用于城建就很困难,更不用说要辟出更多的`土地搞广场建设。三是广场功能单一。更多的广场建在居民小区内,顶多只能算一个街心花园,一片绿地,功能不全,导致广场文化单一、分散,形不成规模。

2.广场文化缺乏品牌效应。一是缺乏地方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要体现地方文化主要依靠政府有针对性地定位广场文化的主体功能,有计划地建设,有意识地引导。二是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文化内涵偏低。广场建设要蕴含文化,在广场上要开展文化活动,如文艺、科普、医疗、体育、庆典等活动。

3.广场文化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一些文化广场建在了人口不很聚集的地方,由于交通、民居、人气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广场几乎闲置。二是广场管理机制不完善。责任不清,或根本无人管理,环境、卫生、设施、秩序等管理不到位。

1.各级政府要重视广场文化建设。首先要领导重视,把广场文化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其次要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打造功能完备的文化广场,政府买单,让群众收益。第三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给人们留一些必要的空间,为群众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场地。

2.牢牢把握好广场文化的导向。各级政府,特别是宣传、文化部门要以先进的文化去占领文化阵地。把握舆论导向和宣传主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举办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有感召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增强广场文化教化的功能和活力。

3.打造广场文化品牌。在群众自娱自乐活动外,要举办系列文化活动,除定期的广场文化演出活动外,还要不定期举办灯谜竞猜、灯展、书画展、非遗展示、健身操展演、科普展览等活动。利用城市的人文优势、地域优势,通过特色广场文化来宣传,让外地人都能来感受到文化广场浓烈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4.运用市场机制,探索社会办广场文化的新路子。通过商业机制运作,走出一条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出资的市场化运作体制来,不断创新、调整、丰富广场文化的内容。

作者:贾海凤单位:乐亭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十二

在当前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中,教师们所长期普遍使用的模式是文学史的梳理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史的梳理过程中往往是简单的文学作品的产生流程介绍,而很少涉及到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文化语境、文化传统;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往往是传统的分析模式———时代背景、作家介绍、主题分析、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这种模式的讲解以简单僵化的套式将千姿百态的文学创作单一化、模式化,轻易地把作品的丰富内容遮蔽和抛弃了,而且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不理想。要想突破这种传统的讲解模式,就必须将古代文学作品还原到其所产生的文化语境之中,在大的文化语境下,阐释每一部文学作品的独特的深刻意义。

一、在时代语境中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

在各时代的文化语境中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比较到位,把握了各个点,但很少在史的联络中把握作品。比如对王实甫《西厢记》的解读,以往关注的是反封建主题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性结尾,但很少有人追问,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故事由悲剧转为喜剧的缘由何在?张生的“始乱终弃”变成崔张“私相结合”又是如何为人所接受的?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有赖于将文学作品还原至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中。“西厢故事”创作于不同的时代,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婚姻习俗、文化传统。元稹的《莺莺传》以唐代文人士子与歌姬的爱恋故事为题材,崔莺莺的自荐枕席、投怀送抱,最后被张生抛弃,时人却赞扬“始乱终弃”是善于补过。崔莺莺对张生用情至深,却落得红颜祸水、天生尤物的评价:“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笑。”(元稹《莺莺传》)而到了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独特的婚姻观念、婚姻习俗,使得崔张二人能够突破传统的门第观念、突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观念,从而成就美满姻缘。金元时期,婚恋中的女性的主体意识加强,女性的贞操观念有所淡化,因此,崔张二人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才广为人所接受、传唱。在《钦定重订大金国志》中记载“其婚嫁,富者则以牛马为币。贫者则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听者有未娶欲纳之者,即携而归,其后方具礼偕女来家以告父母。”[1]706贫家的女子有“行歌于途”,寻找如意伴侣的自由。还有“其俗谓男女自媒,胜于纳币而婚者”的情形,即男女有自行择偶、自行婚配的自由。在金代还有“抢婚习俗”的变体,“唯正月十六日则纵偷一日为戏,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亦有先与室女私约,至期而窃去者,女愿留则听之。”[2]678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婚姻观念,才有了崔张二人共同反封建礼教的成功。这种主题是由当时文化语境产生出来的。文化语境是理解和阐释文学主题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此,必须注意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握各时代的文化语境,才能更精准地解读文学作品,让学生们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在“图志”背景下阐释文学。

注意在各种文化信息中解读古代文学作品,而不是把古代文学固化为单纯的文字表述。许多学者都把当下的社会称之为“读图时代”“后经典时代”,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古代文学的教学尤其遭遇困境。以往经典的文学巨著,已经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他们的兴趣更多在新型的传媒之上,网络、图画、影视等等。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各种“图志”———绘画、壁画、石刻、石窟、陶瓷画俑、考古实物———中,创造出“以史带图,以图出史,图史互动”的形象生动的文学史写作形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系列有关“熊图腾”的图像、考古实物的发现,为我们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的“鲧禹化熊”“黄帝号有熊氏”“禹会万国以建熊旗”的神话传说提供了生动的实证。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描述了禹建熊旗的情形:“禹然后始为之旗号,以辨其左右,思民毋惑。东方之旗以日,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2]。这则新发现的文献详尽记载了禹以熊为中正之旗,表明禹与熊的关系;而中国各地有关熊的考古实物的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熊形铜牌、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熊龙、河南禹州禹庙中的大禹化熊图、黄帝故里的熊足大鼎、辽宁建平红山文化遗址的熊头骨、兴隆洼文化遗址的石雕熊等等———为熊是黄帝、禹的象征性动物提供了形象的说明,而这种“图志”远比文字表述更具形象性说服力。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图志”丰富、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图志中,领略图志背后的深意与真相。

三、在俗文化传统中解读俗文学的创作。

突破传统的雅俗文化界限,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学形态,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学也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学,既有文字记录的书面文学,也有口耳相传的口传文学。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逐渐形成了大雅大俗、雅俗共赏、雅俗互动的宏大格局。但从文学创作的源头上看,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文体往往起于俗,成于雅。从文化根源上看,雅是源于俗的。因而,找到雅文学的俗文化根源,就是很重要的一个任务。《诗经》中的国风,词中的“新声”,“真诗在民间”的观念,都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民间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在其创作的起始阶段,更是在民间文化的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早期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大都是世代累积型创作,而非文人独立创作的文学作品。以《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具代表性,它们的主题、人物、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了几百年的积淀、酝酿,最后在元末明初才被文人整理加工出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奇书”“名著”。在这些作品被文人整理加工之前,在民间广泛流行的是“说话”“杂剧”“传说”“故事”等通俗文艺的表现,在这漫长的酝酿过程中,积淀了浓重的民间文化的特色。“三国故事人物”在民间发酵已久,已经涂抹了鲜明的民间文化的特色,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爱恨喜憎已经表达非常的充分———“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3]可见在民间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拥刘贬曹”的特色,《三国演义》小说是对这一民间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强化.“水浒人物故事”同样在民间大众中广泛流传,石头孙立、花和尚、青面兽、武行者、及时雨等形象与故事已深入人心,“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民间已经在这些耳熟能详的题材中寄寓了强烈的感情,这些好汉最终受招安,官封节度使,这就是普通民众的人心所向。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都是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加工出来的,只有从民间文化的立场上,才能更好的解读文本。《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是在民间文化的土壤中塑造出来的,民间文化的特色是善恶分明、好坏凸显,所以三国人物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极致化倾向,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4],人物形象个性异常突出,这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水浒传》中的人物,所谓梁山好汉也是在民间立场塑造出来的,他们不是视金钱如粪土铲奸除恶的江湖侠客,也不是济世救民的英雄豪杰,在梁山好汉身上更具有民间市井的气息———恩怨分明,意气相投,快意恩仇,重情重义,他们聚在一起是义气使然,向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的狂欢式生活,他们是为了“快活”而聚在一起,而非单纯的惩恶扬善、替天行道。因此,《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一类民间性鲜明的文学作品,就不宜用传统的雅文学的标准来衡量其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更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价值标准来评价古人。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凸显其民间性、大众性特色。文学讲授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应该及时地吸收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打破那种单一化的解读模式。

还原文化语境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够把某种文学同当时的某种文化语境联系在一起,从而找到某种文学得以发生的原因,以及某种文学主题出现的根由。离开了文化语境的文学解读,往往显得单薄、枯燥、隔膜和言不尽意,原因就在于,离开语境之后,就把文本架空了。某种程度上,讲解一部文学作品就像讲一棵离开了土地的树,离开了土地,树也就没有了生命。文化语境会让文学作品丰富起来,深刻起来,“活”起来。只有把古代文学作品还原到文化语境中,才能把握古代文学的精髓,才能真正的阐明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十三

当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文明的需求就开始萌生,进而发展。而音乐教育就是随着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规律,例如音乐教育能够传递人类思想感情、抒发人类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等等。它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教育文化属性是十分突出的,这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的内容具有典型的文化性,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古往今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就不是鼓励发展的,它总是与社会文化、文学、美术等其他的意识形态产生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它也就成为了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从来都不是独立的,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音乐教育的产生是以音乐文化为基点的,而音乐文化又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二者是彼此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音乐教育因素对音乐文化的传承。

1、音乐教育的硬件要素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

音乐教育离不开老师、学生、教材等等。这些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音乐教育的硬件因素。其中教师是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实施者,他们承担着通过乐理知识的讲解和音乐表演的方式来传递音乐知识。可以说,在当今社会,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主要是靠音乐老师来实现的。他们能够适合学习者学习特点的音乐知识作为传授的对象和内容,能够正确地取舍音乐现象和音乐成果。因此,音乐老师一定要参与到音乐文化中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教学能力,不断推动音乐文化的`更新发展。学生是音乐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未来音乐文化的传承人。所以,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音乐教育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学生需要积极地参与音乐文化生活,一方面来巩固他们在音乐课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将音乐需求反馈给音乐教师,方便音乐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紧紧地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音乐教材是直接反应音乐思想、音乐理念的重要文本载体。一般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音乐课堂是以音乐教材为重心而展开的。音乐教材的编写能够表现出当今社会对音乐文化的取舍和选择。所以,在通常情况下,音乐教材会选择这一时代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特点的音乐文化,这间接丰富了音乐文化的内容。

2、音乐教育的软件要素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

音乐教育的软件要素是指音乐教育的理念、方法、原则、目标、内容等。要想促进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五个软件因素是必须要协调好的。音乐教育中的教育理念是实现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指导教学活动的线索。教育理念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它含有丰富严谨的科学原理,能够引导引导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应该在音乐理念的引导下与音乐文化充分结合,共同进步;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在音乐教材中,音乐教材是时代的产物,是精心选择时代文化的结晶,它包含着优秀的当代音乐成果,也收录了传统的音乐精华。它的形成和改革与音乐文化息息相关。音乐教育的原则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成熟表现。它的实施离不开音乐教师,音乐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原则来处理师生之间的纠纷和问题,来推进教学内容的深化,来深刻理解音乐的文化。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标准。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一些列的活动来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最终培养出合格的音乐人才。

二、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作用。

1、音乐文化走进音乐教育,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例如民族民乐、摇滚音乐、说唱音乐等等,这些音乐种类都是人们心声的表达、人们智慧的结晶、辛苦劳动的成果。他们的形成过程和表演方式等无不蕴含着文化的因素,充满了文化的因子。学习他们,就好像和一位伟大的人物交流。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引入这些音乐文化,可以大大地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但是同时,有些音乐内容也含有消极的因素,例如思想颓废、拜金主义等等,所有在引入教育教育之前,音乐教师要对这些音乐种类及其内容进行把关、筛选、分析,去粗取精。此外,音乐文化还可以以讲座、沙龙等形式来走进音乐课堂,扩大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2、民族音乐文化走进音乐教育,构造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环境。

在音乐文化的长廊中,民族音乐文化是其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它是音乐文化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情。它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它的主要传承方式。所以,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可以说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的。在音乐教育中学习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可以重新激发学生对于民族的情感,也可以推动音乐文化的深化,构造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凸显民族特色、传递民族情感,慢慢地,民族音乐就成了诸多音乐形式中不起眼的一种,被后人逐渐淡忘。这告诫我们,音乐教育要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石上,凸显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民族音乐文化永不退色,薪火相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十四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名著,在多方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对茶文化的描写,引起后人对古代茶文化的思考。《红楼梦》绝不负“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的说法。曹雪芹通过自身对茶文化的熟悉,在书中对茶文化着墨之多实属罕见,在通过不同角度讲诉茶文化的同时,塑造了与之相关的故事人物,使整个故事感情丰沛、形象饱满。本文主要探讨了《红楼梦》中底蕴深厚的古代茶文化。

:《红楼梦》;茶文化;古代。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与丝绸、瓷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贸易产品。在清代,传统的茶文化开始向平民文化中发展,最终形成茶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

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度,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千百年来,茶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古代人们生活中茶文化的重要浓缩。由我国古代四书五经中将《礼》单独列为五经之一,就不难看出古人对礼节的重视程度,即便是看似简单的“客来敬茶”也蕴藏着丰富的礼俗文化。在古代社会,严格的封建阶级制度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来客的身份、地位等都可能不尽相同,因此,上茶时所上的茶品、茶具精致程度以及上茶者和陪客饮茶者的身份,都体现着主人对来访者的尊重程度。一般情况下,如果到访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一般,那么只需要一般质量的茶叶和茶具,尽到待客之礼就可以了。而一旦客人具有较为特殊的身份或社会地位,那么从茶叶、茶具、茶点、陪客者等方面都要斟酌、细致,在符合礼节的同时务必让对方感受到热情和尊敬。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到清朝时期,“客来敬茶”这一文化习俗得到普及发展,尤其是清朝末期,国内茶馆林立,茶馆已经成为人们谈事、休息的主要场所,而中国古代的封建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通过清代著作《红楼梦》不难看出,其作者曹雪芹绝对是一位茶道高手,对中国传承悠久的茶文化了解颇深。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许多笔墨对茶文化进行了详尽描写,且文辞细腻、文采斐然,从日常生活、茶俗茶礼、宴饮、待客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字展示。例如书中重要角色刘姥姥在拜访周瑞家的时候,主人只是用一般礼仪招待刘姥姥,茶具、茶叶都较为普通,由小丫头沏茶且没有配茶点。但是,一旦来访的客人身份特殊、地位崇高,就必须在各个方面做到周到细致,以体现出对到访者的欢迎和尊重。例如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亲自献茶贾母老君眉,对于茶具书中写道:“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描写中不但点出了名贵茶具,而且道出了茶具的外观造型、质地以及生产地址。尤其故事发展到元妃省亲中“茶三献”,更是将待客礼数上升到皇家规格。待客茶品、器具质量都是按照访客身份的特殊性和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所以不论是茶叶还是茶具,其品种和质量都是不可以随意选用的。

随着茶文化风气的普及发展,茶园增多,种类繁多、质量上乘的茶叶逐渐生产出来,随着茶与人们生活的慢慢融合,高品质茶品慢慢成为赠礼的一种。不论是官方还是在民间,茶叶都是一种重要礼品。在古代茶文化中,茶酒馈赠亲友是一历史悠久的传统。追溯历史,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茶叶就已经成为皇室御用贡品,而在定亲、祭祀祖先以及通家之好等日常事务中都有茶的出现,人们都将茶作为一种主要赠礼。随着茶俗茶礼的衍生发展,与之伴生的茶具也成为赠礼的一种大众选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也形成一种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茶具的制作材料经历了最初的金、银、玉到后来的陶瓷器,特别是随着制作工艺的成熟完善,以紫砂壶为代表的茶具慢慢开始占领主要地位,并且其价格不断上升,附带很大的收藏价值,因此,相互赠送茶具不仅是一种交好往来方式,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以茶礼相赠,已达到交好目的在《红楼梦》中也多有提到。比如在书中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的以茶赠友情节,文中描写凤姐与探望宝玉的众姐妹相遇,见到黛玉在场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之后王熙凤打趣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古代有定亲茶这一说法,吃了对方的茶就等于接受了与对方的婚约。在之后的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各种茶具、茶品经常出现在作者笔下,在贾府这个富贵之家,茶具珍贵如王夫人正室中茗碗瓶花俱备、贾母花厅摆放的乘有旧窑什锦小茶杯的洋漆茶盘,以及其他茶炉、茶碾、茶筅、茶盂、茶格子、茶奁等。在《红楼梦》情节中,贾元春就曾以茶筅作为礼品赠予贾府众姐妹。

茶,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饮品,可查阅的最早文献是《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文化起源于周,兴于唐,盛于宋,直到明清时期发展到极致。据相关统计,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写到茶的地方共有二百七十三处,茶不仅是一种艺术传承、一份美学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对养生学的探索和追求。经过千百年的探索,人们对茶的功效已经深入了解和掌握,茶不但有药用价值,后人还发现了茶的养生功效,例如饮茶有助于美容养颜、健胃消食、解酒醒恼等。在古代典籍中,唐代著作《茶经》在茶的功用方面进行了记录,而且作者陆羽被后世人尊称为茶圣。截至明代《茶普》进一步详细介绍了饮茶的养生功效。因此不难看出,古人一直在努力探索、总结茶在养生方面的效用。那么在茶文化发展到极致的清代,饮茶的养生功效又有怎样的挖掘?在文化瑰宝《红楼梦》中我们可以有所了解。《红楼梦》中提到很多茶品,尤其是作为钟鸣鼎食之家,贾府饮用的茶自然是品质上乘的茶,我国的茶叶种类不胜枚举,在书中提到的茶叶名品不但有普洱茶、老君眉、龙井茶、六安茶等古代贡茶,还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以及杏仁茶、枫露茶、千红一窟等茶品。首先,普洱茶,是黑茶的一种,最初其产地隶属云南普洱府,因此被命名为普洱茶。关于普洱茶的养生作用,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有良好的醒酒作用,同时也有消食化痰和清胃生津的功效。在《红楼梦》书中第六十三回,贾府巡夜的林之孝家就建议宝玉沏普洱茶饮用,以避免宝玉“因吃了面怕停住食”。其次,老君眉。贾母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行到找翠庵,妙玉亲自奉上老君眉。关于老君眉,在后世还没有确定其品名和产地。一种说法是产自洞庭湖君山的银针茶,鉴于其满布毫毛且形如长眉而得名“老君眉”。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认为书中提到的老君眉是一种产于福建武夷山的一种乌龙茶,带有健胃消食和解腻的饮用功效。再次,龙井茶,即产自杭州闻名于世的西湖龙井,是宋时起贡茶的一种。龙井茶蕴含的维生素丰富,既能够延缓衰老又能避免人体水分消减,同时,饮用龙井茶还可以缓解疲劳、提高思维能力。龙井茶在《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宝玉到潇湘馆探望黛玉,黛玉吩咐紫鹃为宝玉沏一碗龙井茶。最后,六安茶,与老君眉出自同一章回,即“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奉茶,贾母以为是六安茶,便直言“我不吃六安茶”。六安茶产地是安徽六安,又称“六安瓜片”,与龙井一样同属绿茶,作为清朝贡茶,有清心明目、通窍散风以及提神消乏的功用。

长久以来,茶文化风靡数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涌现许许多多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红楼梦》作为一部描写古代贵族生活的鸿篇巨著,有茶俗文化的同时,当然也少不了对联、以茶赋诗等风雅的情节。自古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雅士人生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我国古代茶文化真正做到了雅俗并蓄。从古至今,许多文人雅士都借助茶助兴清思,留下许多佳作,其中对于茶的传世之作也数不胜数,例如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赵朴初:“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以及“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在《红楼梦》中,贾府作为名门贵胄,在饮茶和茶具方面的雅是极为讲究的,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妙玉的茶具都是专门刻画的,这一章回描写得成窑五彩小盖钟、“斝瓟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脱胎填白盖碗等许多制作技艺精湛的精美茶具,在向读者展示这些器具精致的同时,也使故事中的人物跃然纸上,生动形象。由此可见,雪芹先生对我国古代茶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红楼梦》描绘的贾府这一封建大家庭的茶道文化十分的恢弘大气,这部著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清代时期茶文化的盛行,从庶民到文人雅士全都喜欢喝茶,进而造成了茶叶和茶具需求量的增大,也为茶与茶具地位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茶,发展到现今,已经穿越千年,无论是从文字记载还是茶艺方面考证,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茶之故乡。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茶文化贯穿于朝堂乡野,在古代诗歌、音乐、宗教、绘画艺术等艺术领域都有其元素,随着清朝文学主流小说的兴起,茶文化也到达极盛时期。茶,既存在于市井小民的生活中,也显现于文人骚客的墨宝里。《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茶文化的了解和匠心独运的情节构思,在另一个角度上揭示了古代茶文化对社会的全方位影响和渗透。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十五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我国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许多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包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文章以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为主题,就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借助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顺应时代发展,将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青少年群体是在外来文化浸染下长大的一代,许多高中生对民俗文化都缺少了解,为此,许多专家学者都呼吁加快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借助古代文学作品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可以说,在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和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进行民俗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群体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过,当前青少年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如就高中生来说,高中生传统文化知识欠缺,许多高中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冷淡和漠视态度,受此影响,高中生群体的行为失范、道德滑坡等问题越发严重。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对高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具体到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以民俗为主题,深挖作品的时代背景,从更深的层面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作品和民俗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林黛玉进贾府时,丫鬟婆子、亲戚们的热情表现,讲述“热情待客、使远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的传统民俗,告诉学生接人待物热情、大方、周全是一种礼貌,是国人待客的礼数,教导学生做一个热情、有礼貌的人。同时结合林黛玉在贾府首宴中就一改家中规矩,饭后立即漱口吃茶,讲述“客随主便”的民俗,教导大家去别人家做客时,不要过度强调自我,以自己为中心,随意行事。而是要听从主人安排,注意礼貌,与主人家融洽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认识和了解,还可以使学生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熏陶和教育,弥补学生所欠缺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意识。

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古代文学作品就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过,许多古代作品都年代久远,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所推崇的东西、凝聚的情感,对高中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距离和陌生感。同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一直认为,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民俗具有一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民俗元素,是古代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民俗这个工具,切入到古代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中去,走进作者的文中、心中,了解他所描述的生活,想要表达的情感,以突破古代文学作品学习重点和难点。如在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许多学生虽然感觉到这篇文章文辞优美,但是也感觉作品的主题和思路非常模糊,所以许多人都只是将这篇文章当做美文来欣赏,却很难感受到作者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下该作品出现的原因,作品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时,王羲之为在座之人所做诗集而写的序文手稿。然后结合“魏晋时期,名师们热衷于游山玩水、高谈阔论、诗酒唱和”的习俗,讲述王羲之在酒醉中泼墨挥毫、醉笔走龙蛇的激情,讲述作者对人生、造化、生死的感悟,使学生直抵作者内心,进而明白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钱梦龙先生说过:“古代文学作品是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流传下来的极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可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感都非常隐晦,文字也苦涩难懂。加上一些教师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不得其法,教学模式单调枯燥,所以,许多学生都无法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现代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古代文学作品富含多种民俗元素,而民俗中又有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因此,教师可以民俗为点缀,活跃课堂气氛,点燃课堂。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和民俗文化教育在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古代文学作品和民俗文化教育要点,对民俗文化深层解读和剖析,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素质。

[1]翟方园。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臧胜楠。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3(01)。

[3]李阿利。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十六

摘要摘要:“爱、交流、拒绝、憎恨——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某块被称作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正因为如此,景观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人类在构筑自己的生存居所时,不可避免地融入其作为生命的活力摘要:热情、感受、体验和创造。

自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心公园建成,景观建筑学走向普通人和独立的学科道路以来,文化和艺术早已走出了精神贵族们的世袭领地,来到尘世中摸爬滚打,不断影响甚至引领着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欧洲和日本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持续而活跃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概念艺术到地景艺术和建筑——从包豪斯到纽约第五大道的影响。传统风格不再是当代设计师为我们这个技术社会设计创作庭院的典范。设计师们可以从绘画、雕塑、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二战前后的现代艺术及现代建筑理论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漂亮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和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60年代以来年景观设计则受到了环境艺术的影响及后现代主义的推动。此时的艺术怀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艺术不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而成为了设计的激励力量。

在这一阶段生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设计师们从对形式美及优越文化的沉醉中,引向对自然和自然和人的关系的关注,开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设计师们找回和重视城市中的边缘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节约能源。

20世纪末的高、新、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灵感。科学思想本身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未来派、风格派、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属、玻璃纤维、光线照明设备在设计公共景观时被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景观设计的表达语言。

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景观设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一、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虽然以激烈的对立态度先后出现,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者的吸收和容纳。现代艺术把景观设计从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也因其过分地追求纯粹、自我中心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而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后现代艺术真正包容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标准和不同的表达语言,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个尽可能立体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其中一些全新的艺术活动开辟了当代景观设计的新局面,他们主要是摘要: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可以看成是室内装饰作品向户外发展的结果,最早的样式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国的斯通享治圆形石柱。大地艺术的作品都十分关作品的“场所感”,即作品和环境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从而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自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这个巨大的,由6500吨黑色玄武古石、石灰岩和泥士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匐卧在美国尤他洲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盘旋伸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被作者称为是通往海底史前文明遗迹的通道。其它闻名的作品有摘要: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通过壮观的不锈钢陈列,通过闪电雷鸣等自然力量接近了天和地,把人类引导到对自然灾难的体验中;松非斯特的《时间风景》,则通过种植大片的松树和毒胡萝卜林,来营造一个都市中的先哥伦布时代的森林。这些大地艺术的作品大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并逐渐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风景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并接近了自然和人类的感受和距离。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家拜耶和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墨设计了一系列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又具有神秘的艺术性的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如闻名的西亚图的米溪尔土地工作和亚斯本草原旅馆的“土丘园”。

概念艺术。

概念艺术来源于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艺术、后物体艺术或无物体艺术。用来记录思想的照相实录或者对一个事件的文字材料,是概念艺术的常见形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塞尔。杜尚。概念艺术家探询艺术和思想或艺术和知识的关系,这种作品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所以在美术馆以及其他场合展出的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装置。海泽的《双重否定》和克里斯托的一系列包裹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概念艺术和地景艺术的奇妙结合。这些作品透露出某种哲学意味并且随着作品本身的消失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观念的记忆。代表的艺术家还有依夫斯。克莱恩,皮埃尔。曼佐尼和美籍犹太艺术家施瓦次。施瓦次的景观设计作品融合了多元的艺术风格,除了受到概念艺术的影响,直接把实物复制应用到公共环境中,她还以极简艺术和波谱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其对景观环境中艺术气氛和文脉的理解。

二、生态论理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70年代始,生态环境新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取得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西蒙。凡。得。瑞恩曾提出其定义摘要:“任何和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在这一期间,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赋予了景观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院性质。景观建筑学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而是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楚界定的学科。

三、科学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和创作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非凡是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摆脱了架上绘画和雕塑,利用机器批量生产艺术品后,景观设计领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其中广泛应用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主要是摘要:

人造雾。

人造雾是采用设备处理后的净化水,以直径极小的微粒在空气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异景观,颇似自然雾气的浓缩,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人造雾可按设计想要的效果及实际应用的要求随意控制。因而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及特色造景当中。

塑料制品及聚合物。

塑料制品聚合物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方便、经济、适用范围极广的造景材料。塑料制品现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公共雕塑,景观设施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中,而各种聚合物则使轻质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设计更加易于实现。

玻璃纤维和光纤。

玻璃纤维掺入水泥和一些轻型膜网中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抗拉性能。另外玻璃纤维和光纤技术的结合使得室外景观照明更加灵活多样。目前已有一些设计甚至单独使用光纤和霓红灯来表达其景观作品的文化内涵。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在艺术、科学、人文等文化领域的延伸和发展,现代景观建筑学在不断的拓展和变化中已经成为多元价值的实践专业。作为人类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观建筑学的三个潜在关怀——美学、环境、社会越来越清楚地成为构成其价值体系的基石。任何一个优秀的设计都须是三者的平衡和综合,而不仅仅是图案化的形式或功能的简单满足。这也是现代文化丰富了景观建筑学的内涵,同时给我们带来的课题。

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设计以及景观设计和实践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速上升时期。然而全国各地大量杂乱而分立的景观实践中充斥了浅薄形式化的、缺乏对人和环境真实关怀的武断设计。缺乏对现代文化融入景观设计领域这一过程的了解,或许是造成这一目前状况的诸多因素之一。我们应该明确摘要:景观首先是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必须充分关注人、人的活动和需求。在这里,本文引用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创始人之一的奥姆斯特德的话和同行共勉——“创造可持续的,为人生活的和公共的景观,并给予这一清楚的理念以理想的形式,是我们所坚持的主旨。”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精选17篇)篇十七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体育休闲体育大致以休闲养生为主,嬉戏、技击、棋戏等为副。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休闲体育风格决定于不同时代的文化主流。并指出了中国古代休闲体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而发展的。

古代中国,休闲体育,文化特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支便是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学,宗教、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滋润与浸染。一代有一代的政治,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也有一代的体育文化,从蛮荒的部落联盟,到铁马冰河的春秋战国,再到气吞万象的大唐盛世、崇尚纵马骑射的八旗时代,繁盛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如巴蜀变脸般的不断上演、更换主打歌。岁移时易,中国封建社会的帷幕二千多年前便已落下,而长流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却依然以强硬的姿态渗透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时值奥运盛年,本文拟从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与当代体育的关联等方面论述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并希望从中获得部分启示,供当今的体育工作者借鉴。

在中国古代休闲体育中,民俗游乐活动占了很大的比例有适于文儒雅士的投壶、游山,适于大众的舞狮、斗兽、斗鸡踩高跷、踢踺子、荡秋千,适于儿童的鞭陀螺、骑行马、滑板、绳。简单的生活,使得人们有极高的兴趣去参加各种娱乐动,并以此来丰富他们朴实的生活。除了亲自参与大量娱活动外,欣赏休闲体育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吕氏春秋分职篇》记着“今有召客者,洒醒共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拜乐己者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表明早在战国时的酒宴上,主人让娼优歌舞助兴已成为一种时尚。两汉时期,百戏技艺得到了很快发展,比如倒立、柔术、逆行连倒、跳剑、耍坛、扛鼎、旋盘、顶竿、走绳等技艺。隋唐以后,由于社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逐渐丰富,尤其是城市经济文化的展,人们的休闲形式呈现了多样化。除了观看欣赏百戏艺术,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戏曲、乐舞也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乐方式。宋元以后,出现了武艺打擂为主要形式的竞赛活动,形式内容多样。北宋时期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清代的北京都是不同时期表演艺术的大都会,必然为人们参与和观赏休闲娱乐活动创造了条件。在宋元后,各地小镇乡村的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

3.1主要存在于宫廷与民间。

中国古代的休闲体育主要由宫廷体育与民间体育发展而来,一方面这与我国古代重宫廷体育、社会体育,轻学校体育有关。古代数千年中,体育主要存在于民间、军队、宫廷之中,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另一方面这与古代的社会生活水平相适应。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竞争少、压力小、生活节奏慢,过着一种简单而安然的衣食住行生活,休闲享乐更是宫廷生活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中国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3.2与伦理道德紧密相连,竞技性较弱。

中国古代体育长期以来同伦理道德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最初,人们把体育作为伦理道德形式的一部分,如射箭、投壶曾作为“礼”的内容之一而存在。在孔子教育中,“礼”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包括射礼、田猎、投壶、乐舞等。西周实行“武力征诛”的同时,又主张“敬德敬礼”,对日常生活都“饰之以礼乐”。此外,古代中国人注重养生,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在体育生活中,大多是追求个人的心情愉悦,强调一种对艺术美的追求,其竞技性与西方相比要弱得多。中国的体育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主张“身心合一”,强调肉体与精神的统一。加上受轻武思想和文武分途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项目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唐代以后,有些本来是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如蹴鞠就逐渐变成娱乐性的活动,有些竞技性很强的项目,如马球就停止流行了。

3.3繁多的祭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休闲体育的发展。

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较低,对鬼神有着高度的崇拜与屈服,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常伴随着隆重的祭祀活动。原始社会后期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夏朝统治者崇信“天命”,商代统治者崇信鬼神,奴隶主事无大小都要请示鬼神,祭祀活动十分频繁。西周推行“尊礼文化”,除了宗教迷信外,实行所谓的“德政”和“礼治”,伴随所有这些迷信活动和礼制的是逐渐形成的、繁琐的祭祀和礼仪程式,如西周的“礼射”。祭典活动开展的频繁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以及其内容的丰富性,对休闲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些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和元宵节。规则性,也不象古代的祭典活动那样具有严格的礼仪约束。无论从时间地点还是从内容形式上来讲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是休闲体育让人能彻底放松身心的主要特征所在。

1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唐]杜甫。清明[a]。钱注杜诗[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a]。王维诗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刘秉果。中国古代体育史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备课组第二学期工作计划(汇总20篇)

    学期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判学期内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学期工作计划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教科室工作计划安排(优质22篇)

    工作计划书是实现个人或团队工作目标的利器,是成功的第一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作计划书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请大家参考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全面落实市“教育科研

    马克杯质检报告(热门20篇)

    报告是展示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写报告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我们可以从范文中学到如何将信息、数据和观点组织成一篇完整的报告。(2)实习地点:xx

    新学期高一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模板22篇)

    学期工作计划是在新学期开始前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份计划书。以下是一些学期工作计划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加

    汽修技师工作述职报告(热门17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是_,1970年出生,1991年4月到新民油

    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心得体会感悟(汇总18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党员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内外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思想认识的总结和概括。党员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党内外的表现,发现存在的问

    傲慢与偏见读书心得英文版(热门20篇)

    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和问题,并进行反思和调整。这里收集了一些精彩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和写作动力。。由于喜欢细腻、有波澜

    党员学习新修订准则和条例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党员个人在党组织工作中的一种心得体验和心路历程,是对自身工作的一种记录和诠释。在这里汇总了一些党员心得体会的案例,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写出更好的心得体

    学习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之心得体会(优秀22篇)

    只有通过总结,我们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将这些经验传承下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学习和生活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家访教师心得体会集(通用15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可以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教师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总结自身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