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的世界作文800字 诗歌的世界九篇(汇总)

时间:2023-05-11 作者:储xy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诗的世界篇一

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第3、4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指出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是讲海底景色奇异的,哪些地方是讲海底物产丰富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写有生字的活动卡片,纠正读音。

(2)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学生读,其中“发光器官”、“水中听音器”、“反推力”、“稀有金属”这些词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明白了上述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试回答初读要求第(3)题。

三、分析理解课文

课文第一自然段。

(l)指名读,思考: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用投影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在理解加点词的基础上,用“物产丰富”说一句话。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海底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海底是宁静的;海底是黑暗的,却有闪烁的光点)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海底是宁静的?

①用卡片出示“波涛澎湃”,指名读,理解它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依然”。(海面上没有风浪海底是宁静的,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仍然是宁静的)

③把“依然”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海底为什么是宁静的?(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4)海底为什么是黑暗的?黑暗中的光点是什么?像什么?(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闪烁”)

(5)小结: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宁静;海底是黑暗的,但有许多光点闪烁,海底的景色真是奇异!

(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段一共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共五句话,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

2.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前三句,想一想,从这三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结合句子理解“是否”、“窃窃私语”。

②指名读“窃窃私语”,说出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摹拟窃窃私语,体会这里用“窃窃私语”显得特别生动。

(3)指名读后两句,想一想,从这两句话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海底有很多很多声音)

(4)海底都有什么样的声音呢?(四个“有的像……”吃东西的声音,行进的声音,发出警报)

(5)这些是不是海底所有的声音?你是从哪知道的?

(6)课文中写出了这么多种声音后,还用了省略号,说明海底的声音怎么样?(海底的声音多种多样)

(7)从这么多种声音中,可以看出海底的景色怎么样?(景色奇异)

3.指明:在这一自然段中,前三句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声音,这就是概括地写;读了后两句才知道海底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具体地写,先概括后具体,句与句之间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4.联系第二、三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

(1)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宁静的海底,如果你听到各种声音,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感到“静中有声”,显得奇异)

(2)为什么海底有这样奇异的景象?(海底奇异的景象离不开丰富的物产)

(3)指名读二、三自然段,要求读出海底景色的奇异。

二、理解第四、五、六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海底物产丰富的?(动物、植物、矿物)

(1)第四自然段。

①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一共几句话,讲的是什么?(一共六句话,讲的是海底有很多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不同。)

(海底有很多动物)

从哪儿看出海底的动物有很多?(“三万种”就是很大的数目,这还是已经知道的,还有不知道的)

③快速读第二句,告诉我们什么?(它们有不同的活动方式)

④指名读三~六句,想一想讲的是什么?(不同的动物是怎样活动的)

⑤重点理解:

“伸缩”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什么动物是靠肌肉伸缩爬行的?

“只能”说明什么?

“反推力”怎样理解?想一想你见过什么是靠反推力前进的?

“巴”是什么意思?

⑥放录像向学生介绍动物的活动方式。(形象感知动物的活动方式)

⑦小结三~六句,具体介绍了五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它们有的速度极慢,有的速度极快;有的向前进,有的向后退;有的自己活动,有的自己不动。就在这快与慢、进与退、动与不动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它们的活动方法不同,说明了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⑧引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句讲的是什么)

⑨依照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⑩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2)自学五、六自然段,讨论:海底有哪些植物和矿物?

①海底有哪些植物?(投影出示海底植物图)说明海底植物怎么样?(种类繁多)

②海底有哪些矿物?“稀有”是什么意思?说明海底蕴藏的矿物怎么样?(蕴藏丰富)

③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3)四、五、六三个自然段都写出了海底丰富的物产,从这些物产中还能看到海底的什么特点?景色奇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三、把二~六自然段连起来读

思考:海底是一个什么世界?

指出:每段中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丰富的物产中也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四、指名有感情地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

二、练习朗读(以训练中差生为主)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分析字形,写字

1.重点指导的字:

2.写出下面字的偏旁。

却(  )  否(  )  普(  )  类(  )  兔(  )  些(  )

3.先说说下面每组字的不同,再组成词语。

胞(  )  私(  )  类(  )  异(  )

抱(  )  积(  )  粪(  )  导(  )

五、练习写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附:

教案点评:

播放精彩片段,激情导入  新课。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理解全文,弄清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从而体会到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中每个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感情朗读,激发情感。课后参加实践活动。

探究活动

1.把补充课文第3自然段中省略号的内容写下来。

2.课文第四自然段总分式的写法,写写你感兴趣的或你了解的鱼活动方式。

3.再读一文,试试能不能针对文章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

4.搜集资料,自由组合,办一期海洋知识展览。

诗的世界篇二

课堂预设: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2,读题识字:板书课题.齐读,重点读"育",并用识字小巧门记住它.

3,释题拓展:为什么叫体育世界 那么花多叫什么 车多,书多呢

二,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3,看图识字是一种好的识字方法.如果这些词语没有图的陪伴还会认吗 其中如遇到不认识的字有什么办法解决 请小朋友们打开书就用这些好的方法自由认读词语,对那些难读的运动项目名称要多读几遍!

师相机点击课件出示难认的字,然后齐读.

7,课件出示巩固运用练习.

这些人参加的活动真多呀!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

9,选字介绍自己记字的小窍门.

三,自主探究,练习书写.

四,拓展延伸,引导实践.

五,作业

把今天学的生字读一读并各组两个词;

观察书中的这些图画,选择你熟悉的一项体育项目用几句话写下来.

诗的世界篇三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你看世界,世界看你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也许你的理想是某一天能够走遍世界,但其实,在迈步之前,你应该学会观察或审视世界你不能盲目的行走,也不能固步自封,只会东张西望是的,我们应该把眼光投向长远,甚至是未知的领域,至少我们能事先辨别方向,约略定位自己的坐标,也能感知你所处的环境古人不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凝重的一望吗?那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更是崇高理想的酝酿。

远望是为了远行,也是为了让我们跳出我们所处的坐标点,至少可以避免沉溺“灯下阴霾”,摆脱因拘泥一点,而一叶障目但要远行,自然要日积跬步因此,我们还要善于低下头,脚踏实地,做好我们身边清楚而具体的每件事情,必要时,我们应该用一下“显微镜”,去观察事物关联的蛛丝马迹也许我们不会完美,但应该有追求完美的执着和坚持这个过程自然也很辛苦,不然古人也就不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悟了。

理想总是丰满,但现实却颇为骨感要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使我们在经过努力之后,越来越切近我们的理想,其实,我们是需要乐观的,当然不妨站在“哈哈镜”面前去自嘲一下,当然也包括别人的调侃,甚至讽刺这是成功必要的经历如果说远望与显微的观察,是为了处理好我们与我们所在世界的关系,那么,当我们站在“哈哈镜”面前的心态和勇气,其实是需要我们有直面别人,甚至是自我的勇气我们不能在世界里像堂吉诃德那样横冲直撞,独来独往,我们必须学会合作与分享,这样我们才能快乐的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但即使全世界,都众星捧月般的支持你,但你始终可能会面对两个自己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像真实的你和镜子中的你,有时并不完全统一,那么说服自己,为信仰、信念、理想而坚持,有时比说服别人理解、支持和尊重更为重要世界是我们的,我们是世界的,我们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观察与感知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观察我们,因此,我们在改变世界的同时,还要学会适应世界和身边的人处理好我们与世界,我们与别人,我们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我们达到目的之前必须要处理和面对的很重要的一个前提。

诗的世界篇四

1、能自由设计画面,创作出有生活情景的小鱼活动画。

2、尝试通过表情变化来表现心理活动,从线条和形状中感知美、创造美。

3、培养想象力,体验快乐的情感。

幼儿人手一张白纸,一盒蜡笔,白板课件。

能自由设计画面,创作出有生活情景的小鱼活动画;尝试通过表情变化来表现心理活动,从线条和形状中感知美、创造美。

操作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

一、教师与幼儿愉快玩音乐游戏“海底世界”。

1、启发幼儿用夸张的表情体现鱼的情绪。

2、启发幼儿用优美的姿态表现鱼的活动。

游戏玩法:幼儿随音乐自由表现一条鱼、两条鱼、许多鱼的活动,并表现出与歌词相符的造型动作。

二、示范画表情,引导幼儿互相讨论。

1、孤单发愁时的表情该怎样表现(撅嘴、垂头、掉泪、嘴角下弯、闭眼、躲在角落……),教师示范1-2种表现形式。

2、快乐游玩时的表情怎样表现(笑、唱歌、拥抱、嘴角上翘,鱼儿间头碰头、嘴对嘴、手拉手、尾连尾……),教师示范1~2种表现形式。

三、交代要求,引发作画欲望。

师:小鱼儿生活的地方非常美丽,都有些什么呢?(水草、礁石、珊瑚、轮船、海带、水泡……)鼓励幼儿用这些美丽的东西做背景,把刚才的音乐游戏用画笔表现出来。可以突出形态各异的鱼,绚丽多彩的背景。可以只表现孤单发愁的情景,也可以表现快乐游玩的情景,还可以表现整个游戏情景。

四、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表现。

五、幼儿互相介绍作品,再玩音乐游戏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自己喜爱的作品,可以是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伴的作品。

诗的世界篇五

;

开门见山是一种态度,杂志主题在首页的序言即可一览无余。但比主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乃至解构主题。

一到法国便再次去了凡尔赛宫。几年前首次参观它时的震撼和惊异感犹新,哪怕它已经历了几百个春秋和数次洗掠。遥想当年,路易十四用这座宫廷定义奢华与宏大,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巴洛克式的内部装潢和法兰西式的大花园,无数贵族争相效仿这里的着装和礼仪,以期延续王室的宠幸。然而那些骄傲、繁华、荣宠不过一瞬,只有建筑得已保存。我酷爱芭蕾,可以说路易十四定义了我,然而这微不足道。哪怕这世上没有波旁王朝,今日2019年的世界或许不全然相同,但也不一定有多大差别。

我在意的整个世界如同尘埃般微不足道,这点我已渐渐接受了。历史课上早就阐述了历史的进程,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说明,你无论是流血牺牲去推动它还是因阻挠它上了断头台,从结果上来讲都不重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几年前我做出的那些曾让我彻夜难眠的选择,95%都不重要。等我有朝一日埋于黄土,它们99.99%甚至100%都不重要。我的作为对我的影响、对我直系家庭的影响、对旁系亲属的影响和对周围其他人的影響成指数式衰减。个人努力不值一提,凝聚集体智慧所取得的震惊全球的成果哪怕短暂地改变了地球,在宇宙面前也不及尘埃——甚至我们都没有完全掌握宇宙是什么。而我对一个每日见面的人眼里的世界的了解。或许并不比对地球另一端素未谋面的一个陌生人所经历的世界的了解要深。

但我向往世界的各个角落。世界上只有那么一小块地方有极光,而我的世界没有,如果我奔波去看了极光。那从此我的世界就将不一样。地球上有一半地方的2月是夏天,而我的世界不是,我只有买一张去澳大利亚(等)的机票才能感受到2月的夏天。尘埃般的我,年少时选择哪些“尘埃”交朋友,长大后选择哪位“尘埃”伴终生,在哪个尘埃般的角落受教育、工作。于我都将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甚至明天决步通过一个十字路口还是等待下一个绿灯再过,都是不一样的人生。你我拥有特定的基因。并在某时某刻出现在某处是如此小概率的事件,而相互产生任何碰撞与交集则更是巧合中的巧合。这样想来,每日努力地生活才算不辜负这独具匠心的安排。

人的主观世界是如此的不同,“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不会每句话都让人发笑,被三从四德束缚的旧时女性与新时代努力打拼平衡事业家庭的妇女相比,幸福感也很难从一而论。所有经历都有其伟大之处,让我尊重他人,而所有个体都无法逃脱微不足道的宿命和局限性则让人“独治其身以立于世间”。

相关热词搜索:;

诗的世界篇六

一、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

二、激发学生探索大海这一人类秘密仓库的热情。

三、懂得阅读一般的科普读物的方法,注意抓住文章的首尾,明确要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学会按自己的阅读要求,有详有略地阅读说明性应用文,练习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初步懂得通过几个方面说明一个事物的方法。

四、理解依然窃窃私语蕴藏等词语,认识设问句。

[课前准备]:补充材料:《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地球仪;大海的图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 新课、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海底的冷灯》、范读《海底世界》、创设问题情境、讲读课文1.2.3节。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4.5.6节。再综台学习《人类的秘密仓库》。

第一节说什么大?陆地大

第二节说什么大?海洋更大

第三节呢?海洋深极了

(出示地球仪)

你们看这一片蓝色的都是海洋。

启发: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海的大(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一描述),比我们中国大,比全世界的陆地加起来还要大;再想象一下海的深,把珠穆朗玛峰放下去,八千多米的山放下去,山顶都被海水淹没了。

三、学习《海底世界》,认识海底世界。

1. 引导学生提问:

海洋这么大,这么深,你们应该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一课我们就要学习《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一组课文,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能知道一些海底的知识,而且还会学会怎样来阅读这些知识性的文章。(明确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2.范读课文。

3.导抓住课文的开头、结尾,弄清说明事物主要特点的阅读方法。

指导:课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用几节来回答,大家扫视一下。

学生扫视课文。

再看最后一节,说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纵向联系:我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吗?是怎样开头的?课文第一节告诉我们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然后下面就具体讲,西沙群岛风景怎么优美,物产怎么丰富。

指导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往往在一开头或者结尾,把事物的最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那么阅读《海底世界》,看到文章这样结尾,阅读时一就要怎么想?(景色怎么奇异,物产怎么丰富?这样读起来,就更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现在就抓住八个字来读全文。

4。自学全文。

5。创设情境,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蓝色的大海图画。

海浪这么大,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汹涌澎湃)。

描述: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很宁静,现在请你们当潜

水员,穿上潜水衣到海底去。(在画面上添上潜水员的剪纸,慢慢往大海的深处移动。)海下一百米比较亮;二百米不那么亮了;三百米开始暗了,四百米更暗了;五百米以下,全黑了。这财你们发现了什么?请报告。(结合进行语言训练。)

(报告:老师,我们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发现点点星光。)

启发:那点点光亮,像什么?

四、插入自学《海底的冷灯》认识海底的星光。

指导阅读:读书也要有详有略,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不可能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从头至尾,都很详细地读过去,但也不能浮光掠影,走马看花,对自已想找的资料,就要读得仔细些,其余的可跳过。

发光的作用:①诱合物②找同伴③防敌人

这篇说明文又是怎么写的呢?

指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回答问题时,先写现象,后说原因,这样更吸引人。

五、继续学习《海底世界》。

二.启发:海底是宁静的,但是不是一点声音没有,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知道了。

2.(放录像或画简笔画示之,见右图):电视屏幕上出现水中听音器,海洋工作者正在倾听海底的动静。

说明:这就是水中听音器。

3.现在请你们也来当海洋工作者,戴上耳机(两手掩耳,模拟情境),投放水中听音器。

老师模拟深水鱼发出的响声(轻轻地):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发问:听到了吗?

老师为什么不大声点?(结合解释窃窃私语)即私下里偷偷地说话。

4.出示板书;进行比较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指名读)

和课文上写的比一比。(齐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体会体会哪一种好?

(课文上把海底的动物比作人一样,而且有许多悄悄话要说,写得挺神秘的。)

(用了像一样,又仿佛使我们真的听到了一样,更觉海底世界的奇妙。)

指点:提出问题,作出回答。

5.轮读一、二、三小节。

六、小结:

海大:地球2/3 是海洋。

海深:最深的超过一万米,海底有亮光,是深水鱼发出的,从海底还会听到各种声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海底有哪些动物?除了动物还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二、自学讨论《海底世界))4.5.6节,《人类的秘密仓库》第四节。

二.《海底世界》4.5.6节,每一节写的是什么?④动物⑤植物③矿物

3.指点:我们对照起来看,《海底世界》一节一个内容;而《人类的秘密仓库》是把这些内容合在一个小节里写的,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在阅读这类知识性课文的主体部分的时候,如果是一节一个内容,就要学会编小标题。《西沙群岛》也是一节一个内容。(海面、海底、海滩、岛上)

一节里包含了几个内容的就要分层次,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海底有动物,有植物,还有矿物,确实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人类的大仓库。

《人类的秘密仓库》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物产的多?(无穷无尽)

4.刚才你们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矛盾的地方?(一个说海底有三万种动物;一个说海底有十五万种动物。)

例如:珠穆朗玛峰,过去认为是8882米,现在是8842.13米。

启发:老师提供你们一个材料,《海底世界》20多年前李老师就教过,上面就是海底有三万种动物,而《人类的.秘密仓库》是后来才写的。

从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两个数字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指点:过去发现三万种,后发现有十五万种不是矛盾,而是说明人们正在逐渐认识海洋,这个秘密仓库正在被人们一步步打开。

5.海底的动物有十五万种之多,还有那么多植物、矿物,怎么来写,再自学。

指点:写动物,写动物的活动,以各有各的活动方法一句引出,列举四种,选最典型的。写植物。又选什么来写?自学,划出中心词。(符号:)

动物①最慢的

③最快的

③倒退的

④靠外力的

结合回答板书:

慢快退巴

(并随即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壳的剪纸,一一贴在海洋的画面上)放录象。

植物:

①最小的

②最大的

矿物:略写,不再列举。

《人类的秘密仓库》是不是也选取了典型材料?

①最重的

②最小的。

指点:写文章不可能把要说明的事物一一列举,包罗万象是行不通的。把最典型的举出来,一般的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最经济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办法。

6.海底世界的景色这么奇异,物产这么丰富,学到这儿,我们真想亲自去一趟,亲眼看一下就好了。巳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专家,都到过海底了,还把奇异的景象拍了电影、电视,现在大家来看看。

放录象:海底世界奇异景象片断(也可出示一些图片)。

小结:诲底的景象这么光怪陆离,这么千奇百怪,但是文章写得分门别类有条有理。

结合上面的板书,提示

阅读时注意:注意头尾,明确全篇。

分节分层,抓住重点。

搞清数字,掌握全貌。

选出典型,了解一般。

7.朗读课文4.5.6节。

8.学到这儿同学们说说,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出示句式:

(1)海底真是一个( )的世界(说一句)。

(2)海底____________________。(说一段)

三、总结:

1.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一个生气勃勃灼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

《人类的秘密仓库》的最后一节给你们写出来了。

指名读最后一节。

在弱者的眼里,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可怕的。可是快速增长的人口,是多么需要一大批具有才智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的金钥匙去开启这个令人憧憬而神秘的仓库啊!小朋友立下大志,加紧学习,准备做一个征服大海的勇土吧!

我们知道了海大,浩瀚无边;海深,深不可测;海里的宝藏,无穷无尽;有动物,有植物,也有矿物,是人类的秘密仓库。

我们也知道了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可以从开头、结尾抓主要特征,了解全文;可以有详有略地读,重要的部分读得仔细些,无关紧要的,可以跳读;重要部分,分节、分层弄清主要内容,要抓住典型事例,还要注意数据。

其实从这儿也启发我们,写这类文章。开头或结尾,要把最主要的概括进去;主体部分分节、分层,选典型事例,列举数据。还可以学习运用自问自答的手法。

四、分层次创造性复述。

现在初步知道厂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请你们来讲讲,有几种形式,任你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二.你从海底考察回来。

总说

分说

总说

2。两个人在海底报告海底的一种景象。

3.简要地说明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指名复述。

海底的冰灯

在海中夜航,要是你注意的话,在一片漆黑的海面上,突然会看到游来一条火龙,或是一座彩碑,有时像一行亮堂堂的火炬。

这些灯火是海中的一些动物点起来的。在深深的大海中这种点灯的动物很多。

有一种灯笼鱼,相貌丑陋,大大的嘴巴,尖尖的牙齿,全身都点着红绿灯笼。有一种提灯,宽宽扁扁的身段,大眼晴生在头顶上,头上长着一根能伸缩的钓鱼竿,末端发出很亮的灯光,嘴巴朝天一开一合,腹部有一排排的灯笼。还有满身星光的乌贼和水母。

夜航中所看到的灯火,就是它们在海面活动时发出来的亮光。

它们也很聪明,跟人们一样,在夜里,点起灯笼火把来。小动物看到灯光,就被吸引过来当了它们的点心,它们有了灯光,就能寻找和邀请自己的同伴;凶猛的敌人看见了,就不敢轻易地侵袭它们了。

其实,这些海底动物并不是真正有什么灯笼火把,而是在它们身上具有特别的发光器官罢了。这些发光器官就分布在它们的头上、腹部和眼睛周围,这样,它们活动起来就很方便了。

发光器官是由许多能发光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同吸进来的氧气接触经过变化就发出光来了。

有些动物,例如海虾,没有这样发光的器官,它只得跟一些发光细菌合作,自己慷慨地让出肠子和胃里的一些地方,给发光细菌居住,招待它们吃喝,以便借细菌的光来寻食、找同伴和威吓敌人。发光细菌有地方住,又不被敌人威胁,也乐于给海虾点灯。它们就这样互相依靠。共同生存。

但是,这些灯火,只发光,不发热,所以人们叫它做海底的冷灯。现在人们用的那种又亮又便宜又不刺眼睛的灯管,就是根据冷灯的发光原理制出来的,它叫荧光灯。

人类的秘密仓库

小朋友,如果我说我们住着的陆地是很广大的这句话,你们听了不会反对吧:地球上的陆地,的确广大。如果要爬山越岭,经平原,过沙漠,走遍七大洲的每一处地方,那不知要花多少年代才能走得完呢!

不过,小朋友,你们可知道,地球上还有比陆地更辽阔的地区吗?告诉你们:那就是大海洋。陆地虽然这么大,但还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海洋呢?却占了三分之二还多一些。

即是说海洋的东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两倍以上。

海洋不但非常辽阔,而且深得惊人,最深的地方,就是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整座放下去,它的山尖也会彼海水完全淹-没!

就在这浩瀚无边和深不可测的大海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其他资源,仅仅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海洋动物,从身长三十多尺,体重一百二十吨以上的鲸,直到小得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出的浮游动物,就多达十五万多种。那数不请的鱼、虾、蟹、蚌,都是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食物。藻类等海洋植物在一万多种以上,其中很多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可作优良食物或制成珍贵的药品。在海底深处,更重要的宝藏,是人们已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啊!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这伟大的人类秘密仓库中一部份的财富。由于人类对海洋知识仍然浅薄,还有更多的宝藏,蕴藏在海底深处,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呢。

在弱者的眼睛里,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可怕的。可是快速增长的人口,是多么需要一大批具有才智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的金钥匙去开启这个令人憧憬而神秘的仓库啊!小朋友立下大志,加紧学习,准备做一个征服大海的勇士吧!

诗的世界篇七

1、使学生熟练掌握画笔中绘画工具箱中的涂色工具的用法;

2、进一步掌握调色板中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设置方法;

3、培养学生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能力等

教学重点:涂色工具的应用。

涂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画笔进入的方法和步骤

(2)指导第二种进入方法,(投影出示)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

(3)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使其最大化。

2、复习绘画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使其弹出,指导学生操作。

二、教学新课

1、调色板的应用。

(1)教学前景色的操作。

打开画笔以后,前景色和背景色在计算机中默认为黑色和白色。

指导操作: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前景色,再按回车键.

(2)练习操作一下。前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3)教学背景色的操作。

先用鼠标点击一下背景色,再按回车键。

(4)练习:背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2、涂色工具的教学。

用左键单击-用前景色涂色

用右键单击-用背景色涂色

3、 开文件。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指导操作-----最小化

4、 打开文件“房子”,5、 练习涂色。

三、学生练习、交流

1、做练一练(1)

(1) 打开文件:图形涂色。绘画p73页“试一试”

全课总结 (略)

〔课后记〕

这个内容其实不难的,而且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涂色工具的用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涂色不正确,左击和右击会操作相反导致前景色和背景色对调。所以特别提醒要注意。

诗的世界篇八

;

摘要:之前我们说“文学界”时,这个界,只是国家内部的一小块疆域 现在,这个文学世界却已形成了超越国界的“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纪、新世界中,新的秩序当然还有待建立。因此我建议采用这个新的架构和思维来正视华文文学书写已然全球化的现象,摆脱近年本土论述和散离认同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动态地建立我们共有的华文世界新秩序。

关键词:华文文学;离散;认同;本土;新秩序

一、华文文学在世界

已故德国汉学家马汉茂曾在1966年,于德国莱圣斯堡办过一次“现代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研讨会。“世界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一词,根据王润华解释,是引用刘绍铭的翻译,他把“大英共和联邦”(british commonwealth)中的共和联邦一词加以汉化,成为“大同世界”。因为他认为目前许多曾为殖民地的国家中,用英文创作的英文文学,一般就称为“共和联邦文学”。同样,世界各国使用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譬如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以及欧美各国的文学创作,也可以称为“华文共和联邦文学”。

约略在此同时,即1964年,在台湾的亚洲华文作家协会亦已成立。其后组织越来越扩大,目前除“亚华”有二十个分会代表外,“北美华文作家协会”(22个分会)、“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9个分会)、“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9个分会)、“非洲华文作家协会”(9个分会)、“欧洲华文作家协会”(17个分会)、“中美洲华文作家协会”(6个分会)等七个洲际分会,至2001年均已组成。这世界性的华文作家组合,事实上正体现着散居中国的新特征 。

也就是说,世界华文文学这种世界性“联邦”的发展,长达四十年,目前已完成它全球化的格局。

本来在这个格局中还缺了一大块,那就是大陆。大陆自1949年后对世界华文文学之发展缺乏关注。到文革以后,改革开放,才开始注意到大陆以外的华文文学现象,并由台湾而香港而澳门而全世界。

依上表可见,第一、二届被讨论的对象只局限于台湾、香港两地;第三、四届,加上了“海外”;到了第五届,“台港”后面还缀上“澳门”;到第六届之后,会议的名称才固定为“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

1985年4月,秦牧在为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创办《华文文学》试刊号的“代发刊词”中为华文文学释义云:“华文文学是一个比中国文学内涵要丰富得多的概念。正像英语文学比英国文学的内涵更丰富,西班牙语文学比西班牙文学的内涵要丰富的道理一样。”也即是说,“中国文学”只限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华文文学,而“华文文学”除包括中国的华文文学之外,还涵盖中国以外的用华文写作的文学。该期杂志末尾“编者的话”则认为华文文学包含三层含义:一、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的作品,都可称为华文文学;二、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是两个不同概念,中国文学只指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文学;三、华文文学和华人文学也是两个不同概念,海外华人用华文以外的其他文字创作的作品,不能称为华文文学;但是,非华裔外国人用华文写的作品却可以称为华文文学。

这是对世界华文文学的界定。后来,北京《四海》杂志在1994年第一期《在京部分专家笔谈“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与定义:先定位,再正名》,以及1996年4月南京会议等等,对此虽有不少争论,但已逐渐确定了这个概念,世界华文文学这个学科也在大陆逐渐确定了。2001年,大陆在研讨会的基础上,正式组织、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代表在这个领域之人力集结、学科建置均已成熟,要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了。

过去二十年来,十届研讨会的论文(仅前十一届研讨会的统计)即达438篇(有一届论文集未出版),相关专著,如陈贤茂、吴奕锜、陈剑晖、赵顺宏于1993年底推出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就有60万字;1999年8月出版的四卷本《海外华文文学史》,则有200万字。可见大陆起步虽晚,目前却已成为这个领域中军容壮盛之一支力量了。对于世界华文文学,也逐渐摆脱了把“中国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对举分立的大中国心态,愿意从世界整体格局上来研讨华文文学在世界的发展,这毋宁是令人欣慰的现象。

二、华文文学在争论

(一)离散的认同

对世界华文文学的解释,早期倾向于把它解释为中国人向海外移民后形成的移民文学。由于是移民,故不论是第一代或第二、三代移民,其作品都表现为移民怀乡的心境,也把原居地的文学风格带到了新居地,对中国怀有感情上的依恋与归属感。

这种解释,由其被称“海外华文文学”或“侨民文学”、“华侨文学”、“移民文学”等名号,便可窥见端倪,我把它称为“离散认同”的解释模型。

所谓离散的认同(identity of diaspora),diaspora一字,孟樊依唐君毅“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一文之说,译为“飘零”。唐氏该文指称,上世纪始,很多中国人“移居”海外,被迫或自愿改变国籍者所在多有,“如一直下去,到四五十年之后,至少将使我们之所谓华侨社会,全部解体,中国侨民之一名,亦将不复存在。此风势之存在于当今,则表示整个中国社会政治、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之人心,已失去一凝摄自固的力量,如一园中大树之崩倒,而花果飘零,遂随风吹散……,此不能不说是华夏子孙之大悲剧”。唐氏所说的,是中国人虽侨居海外,成为华侨,但因不能继续保有国籍,华侨遂将逐渐减少,宛如大树已倒,枝叶四散,花叶亦终将逐渐萎谢一般,此称为飘零。

然而diaspora这个字眼,本来描述的是四散分离的犹太族群基于其共有的经验,在文化及宗教上持续的连结;后来此词又被扩大用来指谓那些跨越国境的移民或离居者在文化上(类似于犹太裔)的联系或溯源。因此,它不是指分散者如花果萎谢飘零,而是说离散者彼此因其同根同源而形成联系,它们与其根源之间亦保持着联系,故虽若飘零,却未萎谢也。离散一词,正反合义,既是散,又是聚。散是人种族裔、聚的是文化宗教等根源性经验。中文字汇里,离字本来也就是这样正反合义的,所以“离骚”之离,班固颜师古等人均解释为“遭遇”,离别之“离”与罹难之“罹”,音义亦同。因此这个词,我以为似仍以译为“离散”为妥。

目前世界上,不仅犹太人,包括亚洲人、非洲人、加勒比海人以及爱尔兰人等等,都有这种离散的认同问题,中国人也不例外。

孟樊曾举电影《浮生》为例:片中导致母女、姊弟、夫妻之间相互冲突的原因,主要系由于国族认同的转换而致身分失焦所造成。七口之家或因移民、或因婚媾、或因依亲各不相同的理由,分居三地(德、澳、香港),彼此的国籍身分虽然不同,但“一家人”以及那种对于“中国”的情感依然强烈地相互维系着。正因为如此,异地而处的归化问题,便严重打击了每个人固有的认同观与认同感,令人不能释怀。

事实上,凡移民或飘零者,跨出边界时,也即一脚踩进了另一个“历史”,面临一个新的认同;但原来边界的那一边仍频频不断向他招手,令他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他仿佛是个旅人,他的流动(flux)使其身分难以定位(fixing)。

对游牧者来讲,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各种不同的认同诉求对他身心(精神与肉体)的穿透。

再者,客观的环境也造成游子心理上的困境,因为游子客居异乡,他对当地人来说总是外来者(exotic)。他的长相、口音、语言、饮食……乃至生活习惯,或多或少都与当地人有相异之处,被目为“异类”或“非我族类”乃自然而然之事。故移居者想要和当地人彻底融合或归化是不可能的。尽管他努力想达成这个目标,别人也仍将他视为异类。这算是另一种“差异化”。就像在西方知识体系的支配之下,加勒比海黑人被建构成异类及他者(different and other),他者永远不能等于西方人。

同时,离散者总是具有相当的乡愁感(nostalgia)。在面对当地主流族群时,他们只有认同位于远处的“祖国”时,才会得到快乐、尊严以及(替代性的)归属感。固然那样的归属感多半只是想像的认同。

然而对想像中的祖国产生认同,却又往往是他们在居留地被边缘化的一种征兆。

且不说在美国或欧洲这些白人占主流的地区,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在东南亚亦复如此。 如马来西亚在独立建国之后,马来人主导的政府即独尊马来语文与文化,又在不少政商文教领域保护马来民族特权,将其他族群共享国家社会资源的权利排除在外,形成马来西亚式的种族隔离(mapartheid)。马来政府先后开除许多华社领袖,如林连玉、沈慕羽等人的公民身份,只因这些人希望将华语列为官方语言,就被当局视为破坏国家和谐的人物。1969年发生于吉隆坡的“五•一三”流血暴动,更将华巫之间的语文、教育政策的冲突扩展到极致,使得此后华社推展文化的任务无法深入。若想推广文化事业,得先顾虑当局的行政策略。1970年代马来政府甚至禁止华人在公开场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包括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意欲将华人语文及文化边缘化,且非常疑惧马来华人因认同中国而会对马来西亚不忠。

在这种情况下,华人必须不断表示效忠马来西亚,但对文化根源的认同,却仍有许多人不愿放弃。他们一方面体认到“离”,自己是离根移栽于异域的花朵;一方面则感受到“聚”,应以文字、文学、文化来凝聚自己这个族裔。如方北方所说:“今天有关国家的事务,固然是以国家语文处理。但是集中将近国家一半人口的华人来讨论如何献身国家和效忠政府问题时,华人还是要用中华语文的”。

世界华文文学领域中要找这一类事例,可说俯拾即是。60年代白先勇笔下的吴汉魂《芝加哥之死》,以死抗拒在异域的异质化命运;依萍《安乐乡之一日》,在跟女儿屡起冲突中备尝异域“安乐乡”生活的苦果,都属于此类。在美华文学中有一类“香蕉人”形象,形容华人失落了东方文化而又无法完全被西方文化接受。东南亚华文文学也常会写一种“马铃薯”的悲哀。例如菲华作家佩琼的小说“油纸伞”中的中菲混血少女李珍妮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很好的中国文学、文化修养,却因为从母亲那里遗传的肤色而被恋人文斌的华族家庭拒之门外,甚至不被整个菲华社会理解。她由此悲叹:“我的悲哀是自己是马铃薯,不管内里怎样黄了,外表仍是褐色的。”这些香蕉人或马铃薯,讲的就是离散者流动的身份,以及挣扎在居住地文化和祖国文化间的痛苦。

1998年,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还和中国沈阳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套《美国华侨文艺丛书》,丛书的作者都是美籍华人,早已失去了“华侨”身份,但他们却坚持自己的创作是“华侨文艺”而非“华人文艺”。丛书主编黄运基(他在美国已生活了五十余年,早已加入了美国籍)在”总序“中特地解释了其中的缘由:“就国籍法而言,真正称得上‘华侨’的,实在已为数不多。但这里之定名‘华侨’,则是广义的、历史的、感情的”,“美国华侨文化有两个特定的内涵:一是它在美洲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但它又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二是在这块土地土生土长的华裔,他们受了美国的文化教育的薰陶,可没有也不可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他们也在觅祖寻根”。可见离散认同历久不衰,至今仍可找到足以与之相符的华文文学现象。

(二)本土的论述

但正如《龙子》或《夜奔》所显示的,移民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认同意识并不见得相同。上一代具有乡愁、认同祖国,下一代却未必。因此离散认同在某些情况下并不适用。

这件事,也显示离散认同不仅在解释某些新移民或某些移民第二、三代时不适用,在某些地区也未必适用,像蓉子就可能不能用离散认同来描述。

当然,陈贤茂问这个问题而得到不同的答案,也肇因于“中国人”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歧义性。因此赵淑侠她们固然早已入籍为美国人、瑞士人,在文化及心理上依然可以自称是个中国人。但“中国人”这个词中既有“中国”,中国又是个具体的国家,所以说自己是个中国人时,往往又会与发言者所处的那个国家国籍相混淆。蓉子或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说要教子女认定自己是新加坡人而非中国人。当然,也可能蓉子指的就是无论在国籍或文化认同上都要教子女成为新加坡人,要扬弃“中国性”、建构当地性。

这,一种是分裂认同,既认同所居地为其政治身分所属,应对它效忠;又认同文化母国为其精神依托。另一种,是“直把异乡做故乡”,不再系恋母土原乡,而说现在所居之地就是故乡,本土的文化就是自己文化上的依凭。

分裂认同的例子很多,如黄文斌说:“身为马来西亚华人,我们至少面对两种困惑:一、身为华人,我们希望能够保留汉民族的文化、教育及生活方式;二、身为马来西亚的国民,我们也希望与其他种族共同塑造一个共生共荣的‘新兴国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主持或推动华文、华教的人士,不少人采这种态度。这些人,他们在创作华文文学时,已不想“落叶归根”,也不认为自己是飘零离散的游子,他们知道他们属于新加坡、马来西亚,他们创作华文文学,只是因为要保存自己作为华人的文化特征或满足其文化感情。

不再认同故国,而以所居本土为新认同对象者也很多,如马华作家林春美在《葬》中将上下两代对故乡籍贯的情感描述得很清楚:“我的祖籍福州,……记得,福州是叔伯口中的唐山。陈旧的四合院,加上几畦圃田,便是梦里的家园。尽管生身父母已仙逝多年,尽管同辈兄弟已所剩无几,他们还是要回去,回去看看那一理就理出了白发的儿时故乡”。“而叔伯的唐山,到了我,已不再如此情长。梦里不见福州也不会引以为憾。毕竟,福州只是中国版图上的南方一隅,也不再有什么血肉相连的关系”。钟怡雯《我的神州》也说:“我终于明白,金宝小镇,就是我的神州”。林、钟二人的叙述,透露着新生代文化情感的转移,从中国转向马来半岛,也就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

相关热词搜索:;

诗的世界篇九

;

内容摘要 马克思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主要是沿着思想、历史和语言这三个维度而展开的,而这一批判对哲学家们提出的根本要求是: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批判在当代哲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批判 思想 历史 语言

作者 俞吾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基金项目 复旦大学985工程第三期项目“后现代视域中的马克思理论”(2011rwxkzd01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09azd008)

马克思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不但在其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也为当代哲学中某些重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然而,研究者们常常忽略马克思在这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这就使他们既看不到马克思的批判意识与当代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很容易在当代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面前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可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重新关注这段历史,以便对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众所周知,早在1843年9月致卢格的信中,马克思已经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与费尔巴哈所倡导的单纯的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对旧世界的批判主要是沿着政治观念和法的观念而展开的,而且他把批判的触须深入到这些观念的支援意识——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中去了,并明确地提出,“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aus der welt der gedanken in der wirkliche welt herabzusteigen)[2 ]是这一批判的根本任务。马克思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观念来展开的。

思想统治着世界

我们发现,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的逻辑推论如下:既然思想统治着世界,那么改造旧世界的活动就必定会转化为批判旧思想、旧观念的活动。也就是说,一旦人们头脑中的旧思想、旧观念被摒弃了,旧世界也就被改造得焕然一新了。总之,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中进行的,马克思辛辣地嘲讽了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有一个好汉一天忽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关于重力的思想迷住了。如果他们从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比如说,称它是宗教迷信的观念,那么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他一生都在同重力的幻想作斗争,统计学给他提供愈来愈多的有关这种幻想的有害后果的证明。这位好汉就是现代德国革命哲学家们的标本。”[6 ]在马克思看来,观念的变化并不等于现实的变化,因为思想和观念不但不可能统治世界,恰恰相反,倒是世界的实际情况决定着思想、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正是从这样的历史观,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马克思告诫我们,意识、思想和观念的一切形式和产物都是不可能用单纯精神上的批判来加以消灭的,只有推翻它们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最终消灭它们。“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12 ]通过上面的论述,马克思从根本上粉碎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制造的关于“思想统治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

观念支配着历史

其一,附带论。在马克思看来,每一代人作为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构成历史的现实基础。然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14 ]。所谓“附带论”就是把这一现实基础挂在思想和思想史的“腰带”上,只是思想和思想史需要时,才把它作为例证或个案加以援引。毋庸置疑,正是这种附带论,把真实的历史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辛辣地嘲讽了这种错误的观念:“很明白,中世纪不能靠天主教生活,古代世界不能靠政治生活。相反,这两个时代谋生的方式和方法表明,为什么在古代世界政治起着主要作用,而在中世纪天主教起着主要作用。此外,例如只要对罗马共和国的历史稍微有点了解,就会知道,地产的历史构成罗马共和国的秘史。而从另一方面说,堂吉诃德误认为游侠生活可以同任何社会经济形式并存,结果遭到了惩罚。”[15 ]这段话充分表明,附带论是站不住脚的,它应该被颠倒为决定论,即历史正是由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构成的现实基础所决定的。假如人们忽略这一现实基础,不但不可能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而且也会在行动上犯堂吉诃德式的错误。

其二,元首论。马克思认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总是把元首,即国家的政治领袖理解为历史的创造者或推进者。这种错误观念在史学界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当路易·波拿巴于1851年12月2日发生政变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法国经济学家蒲鲁东分别出版了以这次政变为题材的著作。前者把政变描绘成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认为它完全是波拿巴个人的暴力行为。当他这样做时,他的动机是把波拿巴写成小人和罪人,但实际上却把他夸大为创造历史的巨人和伟人。后者试图把政变描绘成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这种描绘却不知不觉地蜕变为对政变者行为的辩护。与雨果和蒲鲁东所持的“元首论”不同,马克思表示:“相反,我则是证明,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局势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16 ]显然,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了隐藏在政变深处的动因——经济关系与阶级利益,而雨果和蒲鲁东则始终停留在对元首的历史作用的惊叹上。

其三,目的论。马克思在批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布·鲍威尔的历史目的论时曾经写道:“从前的目的论者认为,植物所以存在,是为了给动物充饥,动物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给人类充饥,同样,历史所以存在,是为了给理论的充饥(即证明)这种消费行为服务。人为了历史而存在,而历史则为了证明真理而存在。在这种批判的庸俗化的形式中重复了思辨的高见:人和历史所以存在,是为了使真理达到自我意识。”[17 ]其实,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过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人都在前面的世代遗留下来的条件的基础上从事自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努力改变以前的条件。然而,在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中,一切都被颠倒过来了,“好像后一个历史时期乃是前一个历史时期的目的,例如好像美洲的发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起法国革命。因此,历史便具有其特殊的目的并成为某个与‘其他人物并列的人物’(如像‘自我意识’、‘批判’、‘唯一者’等等)。其实,以往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明的东西,无非是从后来历史中得出的抽象,无非是从先前历史对后来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到的抽象”[18 ]。乍看起来,这种目的论试图对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但一旦倒因为果,即把后续历史发展的结果作为目的引入到对前面的历史活动的动因的解释中去,历史就完全变质了,因为前面的历史活动本来在其发展中具有多种可能性,现在却被限定在作为其目的的后续历史结果的单一性中了。于是,活生生的历史消失了,历史哲学成了唯心主义的史学家们手中玩弄的魔方。

总之,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所坚持的观念支配着历史的见解是完全错误的。在马克思看来,归根到底,这种见解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历史哲学理论中的表现。事实上,马克思早已发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9 ]而在统治阶级内部出现的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必定会使一部分人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而出现,他们把编造这个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谋生的手段,因而这部分人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0 ]。如此,我们就明白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关于思想统治着现实、观念支配着历史的见解之所以在当时的德国成了主导性的理论,因为这些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本来就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语言主宰着生活

马克思认为,对于哲学家们说来,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为什么?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王国。这就是哲学语言的秘密,在哲学语言里,思想通过词的形式具有自己本身的内容。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的问题,变成了从语言降到生活的问题”[21 ]。

毋庸置疑,与实证科学比较起来,哲学使用的语言是远为抽象的。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运用抽象的概念,包括最普遍、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如存在、虚无、变化、本质、实存等)认识世界、规范世界的一门学科。由于哲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它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环节变得越来越模糊,以至于哲学家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幻觉,即哲学语言完全拥有自己的独立性。事实上,只要哲学家们停留在这样的幻觉中,他们的研究活动就会远离日常生活,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会失去自己的意义,因为它们包含的只可能是诡辩和幻想。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曾经指出过的那样:“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来,例如神学书或经院哲学书,那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吗?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吗?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22 ]显然,马克思也拥有与休谟类似的见解,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中他告诉我们:“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23 ]也就是说,马克思早已认为,脱离现实生活的经院哲学是荒谬的。所以,当马克思强调,对于哲学家们来说,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时,也就等于批评他们的哲学研究在多大的程度上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意义。那么,对于哲学家们来说,究竟有没有可能从抽象的、独立的语言世界降到日常生活世界中去呢?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即“哲学家们只要把自己的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通语言,就可以认清他们的语言是被歪曲了的现实世界的语言,就可以懂得,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可能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24 ]。然而,这种“还原”究竟以何种方式得以实行呢?马克思认为,这需要我们对日常语言的起源做一个深入的考察。

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879—1880)中,马克思尖锐地批评了瓦格纳试图单纯从理论活动出发去解释人对自然关系的做法,强调这一关系首先是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即人是在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日常语言的,而这种语言起初表现为人对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取用物的命名。“这必然会发生:因为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经常相互之间和同这些物之间保持着劳动的联系,并且也很快必须为了这些物而同其他的人进行斗争。但是这种语言上的名称,只是作为概念反映出那种经过不断重复的活动变成经验的东西,也就是反映出,一定的外界物是为了满足已经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的人(这是从存在语言这一点必然得出的假设)的需要服务的。人们只是给予这些物以专门的(种类的)名称,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这些物能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25 ]也就是说,人们最初只是出于生存的目的来命名这些对自己有用的物,随着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发生,随着各门学科的兴起、分离与独立,日常语言不断地向各个专门的学科领域中渗透,语词的含义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复杂,从而与它们原初的含义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如前所述,在哲学研究中,哲学家们为了探索普遍的、抽象的真理,他们赋予语词以更远离日常生活的含义。于是,无论是哲学家们,还是哲学或形而上学,都在这种自以为独立的、远离日常生活的语言的引导下步入了思维的误区,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形而上学就是如此,它像泡沫一样飘浮在表面上,一掬取出来就破灭了。但是在表面上立刻又出来一个新的泡沫。有些人一直热心掬取泡沫,而另一些人不去在深处寻找现象的原因,却自作聪明,嘲笑前一些人白费力气。”[26 ]只要哲学或形而上学的语言仍然是脱离日常生活的,那么,它们就会把这些“泡沫”不断地生产出来。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从哲学语言的用法退回到日常语言的用法中去,哲学才能获得新生。马克思的这一深刻的见解在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得到了回应。在《哲学研究》(1953)中,维特根斯坦表示:“当哲学家使用一个词——‘知识’、‘存在’、‘对象’、‘我’、‘命题’、‘名称’——并且试图把握事物的本质时,我们必须经常这样问问自己:这些词在作为它们的发源地的语言中是否真的这样使用——我们要把词从它们的形而上学用法带回到它们的日常用法上来。”[27 ]维氏之所以主张“要把词从它们的形而上学用法带回到它们的日常用法上来”,因为人们在形而上学或哲学研究中对语言的使用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语言的使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形而上学或哲学研究中各种虚假的问题的产生。事实上,正是在哲学语言的误导下,哲学家们就像飞进捕蝇瓶的苍蝇,再也找不到飞出来的路径了。所以,维氏不无幽默地写道:“你的哲学目标是什么?——给苍蝇指出一条飞出捕蝇瓶的途径。”[28 ]有趣的是,尽管维氏没有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但他的许多见解与马克思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马克思对哲学语言秘密的揭露更多地指向以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而维氏则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反思了哲学语言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启示我们,意识、思想、观念从来就不是独立的力量,归根到底,它们源于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9 ]认识到这一点,也就等于获得了解开任何意识、思想和观念秘密的钥匙;另一方面,它启示我们,由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以必须认真地反思和检查哲学语言,特别要关注语词在哲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用法及含义上的差异,从而退回到现实生活中,使哲学思维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重新获得新的生机。要言之,只有深入到思想、历史和语言的层次上,唯心主义历史观才能得到彻底的清除,而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编辑 秦维宪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范文推荐

    诗的世界作文600字(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最新家的感觉抒情散文600字优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守家抒情散文800字 守家的文案优秀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春天是那一抹绿散文名篇优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2023年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申请书优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诗中世界作文(汇总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最新三月三的作文100字通用(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

    最新三月三的作文300字 三月三的作文400个字(九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

    最新三月三的作文600字(优质九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

    最新高中助学金贫困申请书600字汇总(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