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梦幻泡

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学生展开专业性的讨论和探索,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下是一些毕业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一

选题依据(含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21世纪的今天,在各种介质的媒体上,娱乐已经成为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有关的节目,也成为媒体竞相开发的重点。对做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媒体来说,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为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蔓延己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己经引起了媒介管理者、新闻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必须遏制住这股不正之风愚乐浪潮。

新闻娱乐化是目前广受新闻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新闻娱乐化总体上表现为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或将硬新闻作软化处理。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新闻内容,才能带上娱乐化的风格。然而媒介把娱乐价值看成新闻的首要价值,新闻表现形式与内容越来越走向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

研究的内容:新闻娱乐化的内涵,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历史;

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新闻娱乐化的危害性

研究的目标:从原因中找对策,从问题中找方法,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

坚持主流新闻的严肃性,把握娱乐化的度;

贴近受众而非一味迎合,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

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提高媒体自身素质;

加强受众的舆论监督。

本人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归纳整理为途径和手段。

在方法上以文献研究为主,通过国内外理论从书、文章的梳理,对娱乐新闻以及娱乐化新闻的定义、生发背景、一系列重要概念、问题进行理论界定和定性研究,从历史、逻辑的角度为后面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

xx年7月上旬:着手进行文章的收集材料,归纳梳理,去粗取精;

xx年7月中旬:确定文章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方法和手段;

xx年8月份: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xx年9月20xx年2月:正文一稿敲定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声乐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师范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广告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外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最新数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数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样本

新闻学开题报告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法指导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二

摘要:电视新闻节目想要吸引大众要求,保持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受众心理需求的重要影响。本文分析受众心理与电视编排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根据受众心理需求进行电视编排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受众;心理需求;电视新闻;编排。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行业已经不像过去一样风光无限。一方面正受到互联网络等一些新兴媒体的冲击;另一方面,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央视,地方各卫视高收视率,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如何提高收视率?如何满足大众的心里需求便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目的,电视新闻节目要赢得大众的关注,前提就是从受众心理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寻找理论依据。

1电视新闻编排与受众心理的关系。

信息是从传播者那里经过编码的过程最终到达接受者,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信息的接受者是大众。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大部分大众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受到了巨大打击,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大幅度缩小。不仅如此,还有来自于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央视,各卫视和一些报纸、杂志等,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小了电视新闻市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只有不断扩展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形式,增加大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才能实现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在竞争中的发展,扩大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占有额。地方电视新闻编排只要将受众心理需求摆到首位,不断分析受众心理状态,迎合受众群体对于新闻的需求,促进电视新闻节目受欢迎程度,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2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心理需求。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一档不可或缺的节目,常常是老百姓喜欢收看的节目,因为电视媒体比传统报纸媒体有更强的及时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并且电视器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换代,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直播演播室嘉宾谈话等等能把正在发生的受众关心的事情同步传给受众,电视新闻的优势更加凸显。

但是随着电视发展的更新,大众对新闻的心理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统报纸媒介时代,大众的新闻受众心理只是单一的“知情”。在电视新闻媒介阶段,新闻传播途径更加人性化,这时候的受众心理也开始丰富多样化。

受众心理是相互结合出现在同一新闻事件的关注中,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受众好奇于新鲜事物、求知于陌生事物、攀比于周围事物,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编排,才能吸引大众的视线,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上述论述的大众心理指的仅仅是普通大众的心理需求,对于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需求不做论证,例如对于残疾人士而言,国家政策、新闻时事,对于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保障他们的生活条件的新闻对于他们更加有益。

3受众心理在电视新闻编辑中的意义。

3.1影响电视新闻信息的。接受。

电视新闻节目是将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和编辑并通过电视媒介传递给受众。新闻效果是受众对新闻媒体对新闻信息的直接心理反映。凡是切合受众心理需求,引起受众极大关注,使得受众主动从心理上接受的电视新闻节目才是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同时,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教化功能。电视新闻编排过程中首先要符合观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在新闻信息的潜移默化传递中逐渐使受众得到教化。

3.2影响社会舆论。

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此阶段对于党和政府实现有效监督的就是新闻媒体,电视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让受众在观看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加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由于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信息的同时,会对新闻信息坚信不疑。因此,电视新闻编排工作人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制作符合受众心理新闻的同时,引出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引发受众舆论的关注点,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形势,例如东南卫视的《海峡深呼吸》,到编排酒驾新闻时,对大陆与台湾不同的制度进行对比报道,并加以引导,提升大众对于制止酒驾的关注和认可。

3.3影响电视节目编排的内容和形式。

电视新闻节目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且能够使得受众从心理上接受,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心理印象,这才是好的新闻节目,达到电视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电视新闻编排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时刻关注分析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和形式,并在一定主题下将二者巧妙进行结合,为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途径,扩展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接受度,提高电视新闻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

4电视新闻编排符合受众心理的途径。

4.1新闻内容真实有效。

新闻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也就是新闻本身具有真实性、时效性以及新闻价值等特征。缺乏这三点中的任意一点的信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是新闻。

新闻的特征就要求电视新闻编排工作人员在对新闻信息进行编排时,在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保证新闻信息真实有效。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信息整合、编辑,进行传播。例如陕西卫视的《白杨大嘴巴》,主持人以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播报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实时,提升大众对新闻节目的喜爱度。

新闻具有时效性,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着重大新闻信息。而且,如今的电视新闻很多以直播的形式呈现,如何在受众面前无误再现新闻信息,都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电视新闻作为传播媒介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电视新闻节目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及时传递,对于有争议性的新闻内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观点,这就会产生不同的舆论观点。传播学的实验证明,一般情况下社会舆论形成都是随着有主导的意见产生,如在一个社会团体中,其他人往往对于事件保持沉默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选择直接附和主导意见,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社会舆论。

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正视新闻节目在信息传递中的地位,重视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功能,并在实际编排中重点引入主流观点,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引导者角色的功能及作用。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栏目,分析热点新闻话题,针对话题进行报道过程中,加入主流思想意识的传播。

4.3增加电视新闻节目与受众的互动。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对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更是机遇。互联网中的信息繁杂,人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大量虚假信息充斥着受众视野。也正是因为如此,互联网新闻的权威性比不过电视新闻。但是,随着受众的年龄结构的变化,受众人群逐渐趋于低龄化,再加上微博、微信等新兴工具的产生,受众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度高于电视新闻节目。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在发挥其权威性的同时,加强电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电视新闻节目利用网络工具,设置公众号,加强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例如央视在2014年在微信上注册了公众号,增加与大众的交流途径。电视新闻编排人员在工作时,保证新闻内容同时选择适合受众心理年龄的表现形式,增加年龄化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喜爱度,最大程度的发挥电视新闻功能,保证电视新闻的效果,从而实现电视新闻与其他媒体的竞争抗衡。

5结论。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编排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就是受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在电视新闻编排工作中首要需要关注的就是受众心理,从受众心理需求出发,编排电视节目,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加强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受欢迎度,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傅泽宇。电视新闻编排与受众心理需求[j]。记者摇篮,2012(4)。

[2]李继荣,王虹。电视新闻编排要满足受众心理需求[j]。新闻传播,2003(7)。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三

网络环境受众群体广泛,遍布全世界,因()此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或者新闻报道,其内容如果受到关注将会提升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远远高于传统电视和报刊媒体。受众群体从小学生到老年群体全面覆盖,虽然主要是青年和中年群体,但是其覆盖面积远远高于传统媒体,是史无前例影响力最大的。媒介。在如此大的传播影响力下,对于新闻传播的审核需求应该更为严格,否则失实或者错误导向的内容将会给社会安定等方面造成更为严重性的重创。传统媒体影响力小,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相对较小,传播影响力更大的网络环境,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力也更大。

当下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负面、消极、反动等言论,对整个社会人心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导致人们对生活失去积极的心态与动力,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特别是受众自身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对于信息有过于偏听偏信的情况,无法有效的对信息好坏、对错进行鉴别,从而进行盲目的转发、传播,从而导致不良信息内容的影响性逐步扩大。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四

北京体育大学自2000年招收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本科生以来,历经6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结合自身特点、适应当前形势、满足实践需求、接轨国际潮流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思路。自2005年2月从原管理学院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体育传媒系以来,在管理学院进行第三次创业的同时,体育传媒系也开始了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学科和专业建设思路、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尝试。

1.1北京体育大学办学目标北京体育大学在“十五”期间确立了建成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的奋斗目标。在2005年9月被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后,学校提出了为北京奥运会竞技备战提供保障和服务,并且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的任务。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一个新设的教学单位,体育传媒系不仅承担着新闻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任务,还应该为北京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1.2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现状新闻传播学教育在最近10几年来发展迅速,根据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2004年3月在中央党校三项学习教育的讲话提供的资料,目前在教育部注册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点有198个,而据不完全统计,那些从别的专业衍生出来的相关专业方向也超过200个。最新的材料表明,全国已经有661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或专业方向。近10年中,北京地区的大量单科院校也陆续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都在最近10年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专业传播人才的培养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新亮点,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3北京2008年奥运会影响下的体育传媒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各类传媒机构对于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据报道,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和届时前来北京报道奥运会的nbc需要千名以上体育专项摄像师、各类形态媒介对于奥运和体育报道的重视催生了对体育记者、编辑的需求,大量介入奥运传播的赞助企业及文化、传播、公关、中介公司等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这期间有体育媒体的消亡,但总体趋势是奥运传播掀起了传媒人才需求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近3万名体育编辑记者中,接受过体育、新闻或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人所占比例不足1/4,这更加为体育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1.4国际体育新闻教育的态势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院校设有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美国4000余所大学有20所左右设置了体育新闻、体育传播、体育信息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并且成为美国职业体育、高校竞技体育相关岗位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比如美国俄亥俄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开始了贯穿一个学期的体育写作(sportswriting)、体育转播(sportscasting)课程。其他一些国家虽然很少有体育新闻专业,但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内开设体育新闻传播类课程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2.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及其与专业的关系在国家的学位管理体系中,新闻传播学归属于文学门类。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管理序列中,新闻传播学是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在国家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管理系列中,新闻学与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作为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的教学管理单位,体育传媒系承担着发展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双重任务,通过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来完成人才培养、学科创新、服务传媒的基本任务。

高等学校的专业是针对社会就业方向而言,是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是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一种设计,专业的设置及其规模受社会劳动市场的供需规律支配。体育新闻与体育传播专业方向就是顺应当前迅速发展的对于体育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

2.2“体大姓体”不代表学科建设不需要理论关于北京体育大学突出自身办学特色,“体大姓体”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其基本含义是北京体育大学要突出体育特色,立足体育本位。对于这种说法,笔者的观点是,体育大学当然应该以为体育服务和围绕体育发展作为学校事业的重要方针。但是,更为根本的问题是,体育大学一定要注意学科建设,一定不能忽视理论的价值,这是保证各种运动技术进入精深领域和纳入传授范畴的根本保证。

因此,“体大姓体”中的“体”其实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体”,而体育学科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体”,而最终需要达成的是实践论层面上的“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应该立足于服务体育,挖掘体育新闻自身特有的规律,研究体育新闻的重要问题,以构建体育新闻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总之,体育新闻学要服从母系学科的规范,要为整个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体系的完善做出贡献。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都面临着需要新闻报道和专业传播的问题,而体育社会学、奥林匹克研究等领域更存在着大量可以与新闻传播学结合的课题。

具体来说,体育新闻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和体育学的应用学科,它可以说是最专业的分支新闻学,承担着运动赛事、规则、明星与体育事务、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传播的任务;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庞杂的应用体育学,担负着通过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技能进行体育新闻报道的职能。

2.3“以体为本”不说明专业建设不需要学科新闻学专业作为一个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类之下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技能的养成无一不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磨练。尤其对于本科专业来说,培养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更是不容回避的重要使命。但是,北京体育大学毕竟不同于其他的综合性大学,也不能简单与其他单科性大学类比。因此,“以体为本”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彰显的是体、理、文、管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思路。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发展方针,其应该体现的原则是在整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中凸显体育新闻的特色,始终立足为体育新闻服务的原则来构建课程体系。

有研究成果表明,美国目前设立了体育新闻、传播、信息类专业的院校虽然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很“重视宽厚的人文基础,宽泛的知识结构,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很多史论类课程,如媒介史、新闻事业史、20世纪摄影史、体育心理学、生物力学、运动机能学。此外,美国的不少新闻传播院系也开始创办媒介融合(convergenceemphasisofsequence)专业,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当前美国新闻传播界最时髦的两个词是:“融合媒介”(convergenceme-dia)和“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rnalism)。

因此,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建设应该注意把握好专业新闻传播的定位,吸取多学科的营养来补益自身,同时处理好“体用”的关系,利用人文社会学科、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来丰富和充实体育新闻学专业严密和独特的“体”,指导体育新闻传播全面和融合的“用”。

在专业建设方面,应确立复合、灵活、宽广的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适应各种媒介和各种岗位的要求,不能忽视非体育新闻业务、非新闻业务能力培养。

学科、专业、课程分别对应知识体系内在规律性、人才成长规律性、学生能力递进规律。一般说来,科学需求与学科布局、社会发展与专业建设、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是相互对应的。体育新闻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考虑体育新闻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社会发展对于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体育新闻从业人员能力的递进规律。

3.1体育新闻知识体系的特点与新闻学科建设的思路体育新闻是一个包含着众多复杂的辩证关系的领域,是一个看上去风光无限实则艰苦异常的领域。比如,新闻的即时判断与历史的长期积累统一于体育新闻中;工作中节奏的高度紧张与能力的自我完善对于体育新闻记者提出了高要求;体育的特殊属性与报道的专门技能对于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能力要求颇高。再比如,体育新闻中还充斥着遗憾的艺术与完美的追求的矛盾、理想的职业与艰苦的磨砺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新闻的学科特点其实需要深刻的哲学思维和宏观视野才能把握。

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例,我们还不难发现体育新闻的综合性与专业化特色。北京奥运会的交通、通讯、邮票、媒介服务、景观与形象、建筑、特许经营、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环境保护、项目管理、纪念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品牌保护等无一不牵涉到多方面的学科理论,无一不需要全面的哲学思维才能审视清楚。

而从目前新闻学自身的学科成长情况看,对于新闻的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等维度的审视构成了一系列新闻分支学科,如新闻心理学、新闻文化学等;这些学科对应于不同媒介形态,又生发出了另外一些新闻学科,比如报纸经济学、电视文化学等;新闻自身的业务领域的升华则推动着另外一些学科的不断成熟,比如报纸编辑学、新闻采访学、新闻评论学等。

目前,体育新闻学是少见的依据新闻报道对象而产生的新闻学新学科,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等虽然基本自成比较独立的报道系列,但还没有上升到足够的称之为新闻学科的层面上。这一方面为体育新闻学学科属性的确立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可能预示着体育新闻学的建设不应该急于自立山头,而应较多地注意在对母学科依属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

从国内部分院校新闻传播学类单位的名称可一窥综合和专业传播结合的特色日益鲜明。

从表2可以看出,艺术、文化、文学等已经与新闻、传播、电视、传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院校学科发展的目标也大体可以从单位名称上看出来。具有广泛意义的甚至高高在上的艺术、文化、文学等与新闻、传播、电视、传媒结合的倾向正体现了立足扎实的人文社会学基础来进行新闻传播研究的思路,体现出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因此,在确立体育新闻学学科发展的思路时,应该有宽容、开放、动态的思维方式,坚持与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图1)。

3.2体育新闻社会需求的特点与体育新闻专业建设的思路

3.2.1体育新闻报道对象的延伸与报道深度的拓展体育事务类报道的增加是近年来体育新闻报道的显著特点。如中央电视台2005年7月21、22日播发的体育新闻中,体育事务类新闻分别为48%、33.3%,即使在大型赛事期间的体育报道,也有越来越多的体育新闻报道不将镜头和视野局限在项目中、赛场内和赛事上,而是从赛场外挖掘新闻选题,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内寻求体育事件的意义,等等。

体育报道的综合性增强也是近年来体育新闻发展的一个难以回避的特点。对于这个奥运会重要的工作的报道,必须掌握足够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行。对于这些事务的报道仅仅具备一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这些领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特殊的场域和情境之中的专门知识,才能做好相关的报道,才能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3.2.2体育新闻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体育新闻教育机构始终不能脱离与社会的联系(图2)。

3.2.3体育新闻专业建设不应将目标局限在新闻界为了思考和回答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了解本专业已经毕业的3届110名学生的就业去向是十分重要的。

从表3可以看出,从事体育新闻、出国与读研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0%、28.2%,一般新闻岗位的毕业生比例为18.2%,其余的毕业生流向则比例很低,均不足10%。而总体上看,新闻传播界外的学生比例为51.8%,这说明超过半数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脱离了新闻传播界。

同时,新闻媒体在招收人员时也不拘泥于新闻传播学专业背景。南方部分媒体招聘工作人员的资格要求,体现出十分宽泛的“专业不限”的倾向。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重的,原因之一是体育界外和新闻传播界外有对于体育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许与体育界、新闻传播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关。而可能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新闻传播业务所需要的能力越来越趋向于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并且是综合和专业相结合。这也是“媒介成为人”、“人成为信息的一部分”等泛传播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显著特点。

3.3体育新闻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与体育新闻课程的设置原则

3.3.1体育新闻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3.3.1.1体育和新闻历史知识与体育新闻选择新闻虽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对于它的评价乃至报道往往需要历史知识的积累。比如要对一个运动员创造的成绩做出评价,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溯及以往才能在“时间序列”中找到新闻事件的位置,从而得出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做出精当的新闻选择。由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历史原因,因此只有立足体育史和新闻史,才能准确判断体育事件的属性,而体育和新闻历史理念的掌握则有利于理解体育新闻实践。

3.3.1.2运动锻炼体验和新闻技能练习与体育新闻采访

体育新闻采访往往是对专业人士进行的专业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比较好的专业感觉,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选题,做出精彩的采访报道。可以说,对于体育新闻而言,运动体验是接近报道对象的有力武器,是获得和拓展关系网络的基础,是理解报道对象和事件的条件。很多体育记者新闻采访的成果就来源于他们儿时和日常的'体育锻炼经历。而与此同时,对于新闻技能的亲身体验,如校园新闻人物的采访等都是日后形成专业新闻采访能力的基础。

3.3.1.3文学艺术修养与体育新闻写作新闻之所以被列入文学门类,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因是新闻与文学的天然联系,新闻报道本身就需要用文学方式来表达。可以说,文学艺术作品是新闻写作的基本素材,文学艺术素养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条件,文学艺术理论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在体育新闻中,文学艺术修养的作用也极其鲜明和突出,多数知名的体育记者都具有相当强的文学基本功。

3.3.1.4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与体育新闻策划体育新闻终究是对于专业性很强的体育的报道,它需要基本的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来支撑,尤其对于体育文化意味鲜明的体育新闻报道,体育理论知识和素养就更加重要。可以说,体育和新闻理论是酝酿体育新闻策划的思想源泉,保证体育新闻策划专业性的重要条件,也是体育新闻策划走向深入的必要条件。比如对于奥运会报道的策划考验的是极强的把握奥运会特质的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

3.3.2体育新闻课程设置应该突出的原则

3.3.2.1厚基础与宽口径从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3届毕业生的去向看,在体育部门和体育新闻部门、攻读体育研究生的学生比例为69.1%,不足70%。这说明有近1/3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脱离了体育圈。

另一方面,从体育媒体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对于专业背景的要求看,也呈现出并不追求专业领域,而逐步泛化专业的趋向。如《百名中国体育记者自述》中97个知名体育记者的专业背景(背景描述涉及多项者有重复计算)中,出身体育界的不足1/5。

根据目前体育新闻专业领域人才招聘和已有就业情况看,已经体现出“专新闻”和“泛传播”的理念,这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具有专业的新闻理念和技能及广泛的传播能力的要求。因此,北京体育大学在2006年重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时适度扩大了课程涉及的领域,如增加视听语言、运动项目概要等,并且继续保持原有的体育广告学、媒介经济学、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等课程,力求在有限的课程时数中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与专精。

3.3.2.2活计划与多方向相对于一般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体育新闻最大的困难在于,它要培养学生一般的新闻传播理论与技能,还要辟出比较多的课时用于体育理论与知识、运动体验,并且应该有一定的课时用于体育与新闻结合的课程,在学时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这势必增加编排课程的紧张程度。

目前,国内的20多个体育新闻专业点除个别院校外只有一个专业,采用大而全的课程编排,一般以设置课程模块来细分课程。比如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采取“四、三、二、一”的体育新闻教育模式,其四个课程模块为新闻传媒、体育新闻传媒、文学、体育。武汉体育学院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为“夯实基础、突出体育特色、注重实践,面向全媒体”。这些课程设计原则体现的均是在整体教育目标下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根据与其他一般新闻院校的课程比较可以看出,体育新闻专业的新闻传播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时数明显偏少。

在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召集学生(含毕业生)进行的3次座谈会中,学生均反映一般新闻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时数少于其他新闻院系,造成在就业和考研等方面的被动。

虽然体育新闻专业无法做到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时数上与其他一般新闻传播院校相同,但是如果通过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当可以减少这种差距。北京体育大学在2006年修订教学计划时,在限制性选修课中设计了5个拉通排课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8学分,要求学生至少整选其中两个模块,其余可零选。这五个模块是媒介管理(传播心理学、体育报道、媒介管理、体育广告学)、平面媒体(体育摄影、体育报道、大型赛事媒体战略、体育平面媒体实务专题)、体育理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美学、体育法学、体育管理与经济学专题讲座)、广播电视(体育摄像、电视节目形态、电视节目策划、非线性编辑、电视画面剪辑)、播音主持(播音基础、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体育解说)。体育摄影这些限制性选修课是在一一对应于必修课的前提下设置的,比如体育理论模块建立在体育史和体育学概论课程的基础上,广播电视模块建立在摄影摄像基础知识课程的基础上。

这种设计减少了以往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局面,使得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就业的方向和兴趣去选择课程。由于限制性选修课拉通排课,学生可以全部选修,因此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至于当前盛行的媒体融合和跨媒体能力,目前在中国还很难一步到位地体现在课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积累。

总之,课程设计的上述原则具有应对当前学科和专业建设形势的特点。“厚基础”可以为学生提供转向前提,比如北体有学生考取社会学、历史学、体育社会学研究生的;“宽口径”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向潜力,比如有学生毕业后进入公司从事媒介公关工作、进入体育行政部门从事文秘工作的;“活计划”是一种鼓励学生灵活选择的做法,可以避免以往课程多而不精以及缺乏体系的弊端;“多方向”追求的是突显体育特色和传媒发展形势,比如播音主持模块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体育解说与评论的能力。

此外,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实践、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文学与写作)、媒介形态结合(平面、电子和网络)、体育与新闻结合(体育为对象、新闻为技术、新闻和体育理论为指导、运动体验和新闻技能为基础)等基本原则,力求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的办学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大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媒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体育特色。在体育学科理论和运动体验两方面设置较全面课程,使学生学习到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与竞赛等体育学科知识,并且有条件得到6个以上运动项目的体验,增强学生在新闻专业领域中体育特色的分量和比例。

2)培养新闻素养。在追求客观、公正、平衡等新闻专业主义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培养学生新闻采、写、编、评、摄等新闻技能。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与体育理论基础、熟悉体育和新闻业态的新闻传播人才。

3)跳出新闻局限。立足广泛的需要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领域,不局限于为新闻传播、宣传等部门培养人才,而是将视野放到广大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中,有意识地为培养新闻发言人、媒体公关经理等各类人才提供出口。

4)强化复合能力。每年举办新闻专业技能展示与评比活动,结合实业界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跨媒体能力培养,为融合多媒体能力的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在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背景下,突出新闻和体育专业英语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体育摄影和摄像等标志性技能。

5)注重学风建设。定期举行学生读书会和早读,确立“据于德,依于察、敏于行”的系训,从新闻职业道德、专业能力、行业规范等角度全面要求学生。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五

人是意识能动的主体,是实践的存在。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各种条件,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媒体也应该体现人的真正存在,媒体自由作为一种理念,是指媒体的行为不受外在力量的强迫压制,出于本心而采取的行动。自由精神是媒体伦理精神的重要内容:“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应用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梁启超也曾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

媒体自由理念的形成,是和人的本质相吻合的。媒体自由,体现了媒体工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在于自由理念之中的价值合理性与伦理道德责任渐被人们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工具价值渐备受推崇。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的媒体,忘记甚至抛弃自身的伦理道德责任,背离了真实的媒体自由,由此新闻伦理道德的命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重申媒体自由的伦理意蕴,重构真正的媒体自由。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六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闻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伴随着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节目有着较强的发展潜力。本文从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重要性出发,在分析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发展的趋势与策略。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地方台英语新闻节目的生存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不少地方台英语新闻节目被撤销或者减少了播出的时间,有的变成了双语主持、英文字幕。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人们对英语学习的关注越来越高。同时国际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办好,有助于地方区域城市成为国际城市,可以说建设好地方电视台的英语媒体,是提高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城市内部具有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肩负着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现状的任务,通过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播出,在我国定居、经商、学习或者旅游的外国人可以及时了解我国的现状,担当起向导与讲解员的角色。同时,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也受到了喜欢英语的中国人的欢迎。因此,通过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播出,外国人可以更形象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在得到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更加规范、更加流利、更加自信地使用英语。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与中文新闻相比,在受众的数量上存在着区别,在播放时间上相对来说要比中文新闻少得多。从我国的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来看,比较好的有新疆卫视、黑龙江卫视等省级电视台。这些电视台播英语新闻的目的性都很明确,即都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

目标受众和实际受众之间存在差距。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目标受众群体分两部分,一是外国人和华侨,二是以英语学习为主的国内观众。受众群体比较笼统,缺少准确细致的定位。同时从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受众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以国内学习英语的观众为主,外国人与华侨相对来说较少。

从受众群体的特点来看,年龄段多集中在20岁到40岁,但真正对节目忠诚度较高的年龄段却是45岁以上的男士。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以英语学习为目的的观众缺乏稳定性,在提高英语听说水平上与电视台英语间形成了较强的功利性目的,这些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会成为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忠实受众,但是当学习英语的目标实现后,如果地方电视台制作的新闻栏目缺乏吸引力,就会被受众所抛弃。

信息需求量与宣传力度明显不足。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存在的受众问题说明在传播信息上满足不了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从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受众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通过收看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已经成为英语学习者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

从这些英语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信息内容的吸引力要弱于英语新闻栏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发音。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信息需求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量的要求。同时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宣传力度不足,从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实际情况来看,知道并收看地方台英语新闻的国外受众并不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发展。

缺乏受众信任基础。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是作为我国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的,通过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播放能够改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偏见,有利于外国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并不仅仅有经济发展良好、人民生活安定等好的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社会问题。

但从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来看却没有真正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地进行新闻报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所应具有的可信度。简而言之,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缺乏受众信任基础。除此之外,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媒体自身的实力较弱、覆盖面受限及影响力较小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所具有的受众基础。

缺少强有力的人才基础。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需要较强的人才基础,从英语新闻的特点来看,其所需要的是不但要懂英语同时还要懂新闻的综合类人才。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英语新闻工作者只有在获得比较扎实的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进行英语新闻报道的基础,值得强调的是,就算英语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及水平都较强,但是却长期处在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其英语新闻的嗅觉及灵敏度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表达方式及思维习惯上也有一定的区别,这些都决定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工作者在专业水平及个人素质上有着极高的要求。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七

新闻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报刊新闻英语是一个倍受语言学家和文体学家们关注的实用文体。张德禄(1998)提出新闻英语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功能语体,它包含着许多次语体。通过回顾前人的研究发现,国内外对新闻英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上,对其它次语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要扩展新闻英语文体的研究范围,加深对新闻英语的总体认识,不仅要分析新闻报道、社论、特写等各种次语体,而且有必要对不同次语体进行对比,以便掌握它们独特的文体特征。

研究内容:。

英语新闻报道和社论的文体特征有什么样的异同?

实施方案:。

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研究步骤: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八

伴随着媒体逐渐走向市场,有偿新闻、甚至虚假新闻也应运而生。目前有偿新闻的主要表现是电台、电视台将时段或报纸,杂志将版面按照行业标准核算成具体数额与个人或组织集团进行交易。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媒体工作者收受了他人钱财唱赞歌编写虚假报道的事情,或者以曝光对他人不利的真相要挟勒索钱财,得逞后便厚颜无耻地颠倒黑白。虚假新闻,表现形式为与事实严重不符,无中生有、随意捏造,其本质是一种肮脏的钱权交易,是媒体话语权与他人利益的一种交换。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已不是他个人的问题,由于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会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鉴于此,媒体工作人员要把好传播新闻信息时的伦理道德“关”,由此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养成教育问题也进入有识之士的视线,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滥用自由权利,为话语权力寻租,极大地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抛弃了自由理念所赋予的道德责任,无形中也侵害了广大受众的利益,这社会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说这是媒体自由进步的副作用。殊不知,媒体的这种话语权来源于民众,这一桂冠是民众授予的,是民众把自己的知情权、说话权等集中起来,交付给媒体。鉴于此,媒体更应有以事实为根据来说话,遵守诚信原则,表达代言民意、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九

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和媒体除了担负好把关人的同时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在议程设置过程中防止社会偏离。在充分研究受众心理的前提下,把握好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平衡。在结合传播学理论立足群体性事件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道路。

如果有比较成熟的社会组织能整合分化民众的利益的表达与诉求,有政府提供的意见表达与回应的平台,从而会很好的舒缓国家与社会民众之间的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前我国政府传播机制机制存在信源开放度不高、信道畅通度不高、信息保真度不高等问题。正由于政府信息失衡,而大众传播在与政府博弈中被弱化,从而导致人际和群体传播这种替代性传播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民众的意见和情绪失去控制,其诉求集中爆发出来而走向非理性对抗,就像地震能量一样,社会的压力迟早要释放。不让其通过大众传媒和政府所提供的平台缓慢释放,它会来的更猛、更狠,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结构。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政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于社会稳定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传媒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时电视新闻行业也成为了我国媒介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产业,电视新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能够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如今的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这新闻信息传播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同时传播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本文笔者以电视新闻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传播。

走向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金融和电子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电视新闻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现在电视新闻行业已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由此可见我国的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前景是很美好的。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我国的传媒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电视新闻传播的媒介变得越来越多,媒介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来,对我国的电视新闻传播是有着一定的积极的影响作用的,能够为我国的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媒介融合概述。

以信息时代为生活背景,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多元化媒介已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和大力推广。在当今社会,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好,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信息技术慢慢的隐形代替了传统报刊和电视机或者是收音机在社会大众心中的位置,慢慢的实现了媒介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信息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的,传统的新闻传播大多都是以纸质媒介和电视机为主要传播媒介,而现在的新闻传播大多都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媒介融合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并且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最大程度的实现新闻传播给社会大众带来的正面影响,并且从根本上带动我国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媒介融合在电视新闻发展中的特点表现。

1.信息量比较大。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群有很多资源的数据库,一些用户可以通过引擎搜索来获取一些自己想要的资源和信息,互联网可以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能够给用户带来很独特的资源体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行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依托互联网技术,新闻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传播的资源更加丰富,使社会大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很快速的获取大量的资源。

2.电视新闻发展多元化。

电视新闻发展多元化,大多都是表现在新闻的视角和新闻的传播方式上,在多种媒介进行融合后,我国电视新闻发展越来越朝着多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受教育水平的程度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即使是对同一个新闻事件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关注的视角,作为从事新闻行业的媒体人就应该紧紧的抓住社会大众对新闻事件多元化的关注视角,丰富新闻传播消息的内容,使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朝着多元化发展。

3.电视新闻发展采编一体化。

电视新闻消息传播工作本来就是一道工序比较复杂的工作,电视新闻消息传播起来比较麻烦,因为在传播消息的时候需要对一些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编辑,然后要做出一定的传播计划,还要对一些数据信息进行图像的配用和文字的设计,要经过很多个环节才能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在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1]如果使用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的方法来进行电视新闻工作,那对于电视新闻的传播工作是有着一定的阻碍的,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对新闻信息进行采编,能够实现电视新闻信息采编一体化,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进行分析。

1.树立创新意识,打造新闻精品栏目。

对于一名优秀的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在进行新闻消息传播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改变自己的观念,多角度的去发掘新闻信息,积极的创新新闻消息的传播方式。那个单位应该积极的打造新闻栏目精品节目,打造具有独特色彩的新闻节目,丰富节目资源的内容,创新节目的表现方式,激发观众对节目的兴趣,增强新闻节目的社会感染力。

2.提升记者素质,提高服务新闻行业水平。

对于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来说,记者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整个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优秀的新闻记者应该学会很好的掌握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新闻的传播。[2]记者应该有个崇高的职业道德,始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端正正确的工作态度,为社会大众传播良好的新闻信息。

3.利用媒介平台,创新新闻传播的方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事新闻媒体行业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多媒体的使用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依赖于一些网络系统。生活在信息时代,人们早已不使用电视机或者是收音机来观看新闻了,网络新闻被社会大众普遍青睐,将新闻在网络上发布是新闻传播手段的一种创新方式。

四、结语。

生活在全新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全新的技术,同时科学合理的使用这些高新技术能对新闻媒介进行正确的融合,媒介融合是当今新闻行业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能够很好的提高我国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率,促进我国电信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国凯.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6(23):208.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十一

媒体自由,象征着媒体主体独立地位的获得。鉴于此,任一媒体都要“自由地、平等地、公开地和无所畏惧地服务于全体人民”,但是媒体组织及工作者,不能假借“自由”名义来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时下,某些媒体组织及人士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征服、驱使,背弃自由的初衷,媒体自由已经不再坚持原真意义上的自由价值取向,已经出现失范现象。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十二

摘要:数学专业中应用数学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实际应用,如教育工作者在数学建模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详例讲解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

关键词:应用数学;数学建模;教学组织形式。

应用数学是高等大专院校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本理论、服务专业课与思维方式方法等有着极为基础的作用。以下,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应用数学的教学活动发表几点简单认识。

一、重视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详例讲解的重要作用。

应用数学专业的最终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逐渐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水平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格外重视数学建模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既是帮助学生体会到所学应用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其进一步深化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点认识与理解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微分方程模型的相关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水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某学生小组在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知某纸厂水库中原有的水量为500吨,假设含有5%污染物的废弃水以每分钟2吨的流动速度持续注入该纸厂的水库,那么,从时间t=0算起,多长时间之后该纸厂水库废弃水中的污染物含有量浓度将达到4%(设定为废弃水注入水库后,水库中的水将不再向外排出)?假设废弃水注入水库后,该造纸厂水库中的水又以每分钟2吨的速度反流出该水库,那么,从时间t=0算起,多长时间之后该纸厂水库废弃水中的污染物含有量浓度将达到4%?并依据计算出的最终结果向社会生活中的用水单位等提出有效控制污染水源的有效措施。

这样就将微分方程这一数学概念置于真实的现实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主观探究能力与创造性学习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其更好地掌握应用数学思维的方式。

二、让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职员工则是学生各项学习活动中的'扶持者与指导者,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尊重所教学生实际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更快、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各项教学活动中。

在我看来,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理念的这一要求,让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是重中之重。对于此,针对教师资源与学生实际人数众多这一突出矛盾问题,我认为高等院校教师在应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同其他教师共同组成帮扶学习小组,即每位教师帮扶一定数量的学生。如此,教师就能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针对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帮扶教师可以将自身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或者窍门介绍给所要帮助的学生,针对学习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他们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调查与研究,这一措施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夯实学习基础,提升其数学素质及修养能力;与此同时,教学相长,对于教师来讲,也是极大的优势。例如,通过对不同学生的辅导工作,教师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有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进而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数学教学活动。再如,学生数学水平的逐渐提高也将间接地推动教师积极地深入到数学科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对于他们自身数学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总之,应用数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确保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这样才能在确保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真正促进大专院校学生数学素养及数学实践运用能力的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张丽丽.地方工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2014(06).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十三

性别:女。

年龄:24。

婚姻状况:未婚。

籍贯:浙江。

现所在地:浙江。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

教育经历。

9~至今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本科。

获得证书:编辑记者证、英语六级、室内设计员证、普通话二乙、计算机一级。

意向岗位:公关/市场/广告/会展类其他;财会/审计/统计/金融类其他。

从事行业:媒体、影视制作、新闻出版;金融业(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工作经验。

6月~208月**电视台。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

行业类别:艺术、文化传播。

担任职位:记者/新闻采编。

年1月~2014年6月******教育机构。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教育、培训、科研院所。

担任职位:平面设计。

1月~205月****制药公司。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生物工程、制药、环保。

担任职位:公关专员。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

项目经验。

年11月~2013年11月**电视台新闻栏目满意程度调研。

6月~208月。

******镇支教。

获得证书。

自我评价。

我性格开朗、乐观的女孩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既注重对独立能力的培养,又拥有团体合作的意识。我的爱好是阅读和陶艺,我相信广泛的涉猎能够培养我立体的人格。是个非常踏实的人,我相信一步一脚印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也会成为一名聪明而忠诚的员工。请给我一个机会。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十四

论文摘要: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透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透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时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职责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信息传播要到达良好效果,要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这一方面来看,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就应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

一、“阿毛效应”概念界定。

“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之后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们听到那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已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可称之为“阿毛效应”。

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透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资料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资料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资料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不见,资料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资料本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

二、灾难性信息传播产生“阿毛效应”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透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之前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构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应对的战争中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用心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必须方向变化,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首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资料的接触;其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透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必须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要寻找产生“阿毛效应”的原因,务必从美学、传播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探讨,如“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构成交互穿梭的过程。“眼睛耳朵和口语的复杂的穿梭关系一旦参与这一场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个的摄取生活,包括内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创造那种当代艺术重新发现的‘意识流’,但是同时它必然要产生感知和回忆活动的多重障碍”。“人体的感官”毕竟不同于“技术的感官”,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对信息的理解量是有限的,即便不会像电脑那样当信息量增大时会“死机”,但也会因“应接不暇”而疲劳!

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在凤凰卫视讨论和网上调查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赞同的声音。这就说明,舆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少数人的“沉默”会从另外的方向爆发出来,产生非正向的效果。

出现大难面前无人伸手的尴尬。

三、防止灾难性信息传播中“阿毛效应”产生的推荐。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不见,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就应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总之,正确应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十五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会畅通。

二、我的实习内容。

据我所知,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写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我的实习单位是《滁州市广播电视报》。广播电视报是周报,一个星期出一次报纸,周期较长,而且时效性也不强,所以,广电报并没有专业的记者。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全都是编辑,如果有新闻,也可以充当记者。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是张银川。

三、我的'实习收获。

从9月16日到12月25日,我在滁州广播电视报社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在这段时期内,虽然出去采访的次数并不多,阅历倒是增加不少,应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以下是我的实习报告总结:

第一次进入广电报社,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神秘。报社并不大,照排室、编辑部、会议室等。前面说了,广电报没有自己的专职记者,所以编辑部五个编辑成了指导我们的老师,我们的主要实习内容就是报纸编辑。我的老师是张银川。张老师外表很儒雅,为人很谦和,教给了我很多书本上没有学过的知识。

因为我们有五个人,编辑部有没有多余的办公桌,会议室就成了我们的阵地。一天又一天,我们坐在会议室里,除了打扫卫生端茶倒水,基本上就是看报纸、校对?校对、看报纸?看报纸、校对?有时也会去照排室,跟着美编学习版面的编辑,在此期间,我们学会了用方正飞腾软件编辑报纸,学会了如何扫描文件等等。

9月27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大日子,因为那天,我终于盼来了传说中的外出采访,张老师终于要带我出去采访了!市中心血站在人民广场举行了一次无偿献血,市交广爱心车队集体献血。到了地点,才发现,书上学的什么如何提问啊、如何挖掘新闻热点啊,全都是浮云,根本一点都用不上,理论只能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还好,我一直是跟在张老师后面,看老师是如何提问,如何拍照。回去以后,张老师让我写一篇短消息,几百字就可以了。谁知,写了四百多字,竟然还被删掉一半,在报纸上就拇指大的一片呀。而且27号的稿子,拖到10月1号才发。看来广电报的时效性确实——很差。不过,不管怎么说,我的第一篇新闻稿件终于变成铅字了,这也是一件挺让人高兴的事。

张老师是法治版的编辑,很少到外面跑新闻,我经常是跟着钟成玉老师去采访。钟老师经常说,做一名打大记者,文字一定要大气,文章要写出大记者的风范。在钟老师身边,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我曾采访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滁州市市委书记、安徽省副省长、抗美援朝的文艺兵、社会福利院、副市长等等,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一个志愿军了老兵的烽火记忆》、《战地黄花在朝鲜战场怒放》、《情牵朝霞暖爱系夕阳红》等。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人物通讯的写法。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角色,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当我发现,我已经爱上了记者这个职业和这里的生活的时候,离别的钟声也敲响了。幸好,总有一些记忆驻留下来,总有一些感触潜移默化。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和现在的进步感到骄傲。

最后,感谢带我实习的老师和一起实习的同事们,是你们教会我如何做新闻,也带给我愉快的实习生活。

四.我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习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的欠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联系实际的能力太差,将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用到哪学到哪。在采访中,还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一些先进的现代设备的熟练运用能力还不够。在今后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完善自己。

五.我对实习工作的一点意见。

实习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应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多的让每一个实践者走出去,到第一线上。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出去,才能采集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到现场采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品,才能扩大记者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使报道更有特色。

3.在采访,写作,编辑等一系列过程中应当教会实习者使用先进的仪器,教会记者如何把握事件的闪光点。记者是一个杂家,应该懂得各种工具的使用,才能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提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映尽可能多的为每一位采访者提供锻炼平台。

4.记者应当在采访写作中打破陈旧的模式,要富于创新思维。新闻单位要鼓励记者开拓创新,不要被一些陈旧的模式所束缚,要创新思维,更新观点。

5.新闻单位要尽可能多的给每一位记者提供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初学记者的经验不足,应当更多地接触一些新闻的制作过程,运用到实践中去,应该多动手操作。

总之,新闻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事实的学科,它具有真实性和新鲜性,时效性特强的学科,新闻更是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应抓好实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深刻体会,认真学习。

xx年12月27日。

朱凤丽。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十六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等。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十七

在被调查的20家中小企业中,有70%的调查对象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的要求。在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

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作兼职会计,一般定期来做账。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不好、社会认可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等原因,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较弱。在中小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较多,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

(二)不依法规范建账会计核算违规操作。

有些中小企业账目设置混乱,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有关人士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小企业存在两套账的比率高达78.36%,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三)知识老化难以适应新的业务工作。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中小企业管理者在起用会计人才时,有85%的企业倾向于聘用有经验的老会计,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水平较低,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应用。

(四)没有履行内部会计监督职责。

会计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规范。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会计的监督职能形同虚设。

(五)制度缺失。

中小企业内部牵制、稽核、定额管理、计量验收、财务清查、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不能认真执行。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无法建立健全这些制度。

(六)现行会计法规体系容易造成会计信息混乱。

我国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修改了部分会计法规。目前,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税法》、《证券法》、《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现行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我国现行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规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可按不同的制度来提供会计信息,这使得会计信息出现混乱,中小企业也不例外。由上述中小企业会计管理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增强中小企业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全依赖其内部管理越来越难以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所以,笔者提出会计工作的业务外包,借助于会计服务提供方来加强监督,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二、中小企业会计服务现状。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十八

一、选题依据:(简述研究现状或需求情况,说明该论文目的意义。)。

民国初年,现代新闻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而新闻教育也在此时随之孕育而生。到如今,新闻教育在中国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但是这一个世纪的发展却并没有让中国新闻教育走到一个较高的平台。相反,在国际信息化高速发展,我国市场化日益成熟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却日益的突显出一些问题。例如: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面对媒体贴出的“时政记者”“财经记者”“体育记者”等各种专业记者的招聘启事时,更多的是望洋兴叹。因为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媒体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跨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在的新闻教育却完全忽略了这样的现实,只单方面的着手新闻专业化的教育,而让学生毕业根本不能胜任跨专业的新闻工作。

论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新闻教育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对策,从而为我国以后的新闻教育提出一点建议。同时,论文的论述更多的是置身于当前社会的客观现实,结合中外各种实例分析新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诸如当年经济学在发展到专业瓶颈后,政治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各种分类学科的发展便是学科细化发展的先例。而新闻教育的分支细化的实行也将会开启一个个新学科的发展。

二、论文研究思路及工作方法。

全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概述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新闻教育的这种现状引发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社会个方面造成的负效应。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背后的各种原因;第四部分升华主题,利用行业之间和国内外的横向比较,找出一条合理的对策,探析我国未来的新闻教育的指导理论。

本文拟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选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综合性分析;运用个案研究法举例分析我国新闻教育的问题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运用经验总结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为我国新闻教育提出一条合理的道路。

三、设计(论文研究)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

1选题10月20―11月5日。

2下达任务书月5日―11月27。

3开题报告2014年11月28日―1月5日。

4完成提纲2014年12月4日―31日。

5完成初稿201月1日-4月30日。

6完成二稿年5月1日-20日。

7完成定稿2015年5月21-6月5日。

8答辩2015年6月。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十九

在如今信息时代,每天的信息量瞬息万变,且更新速度快。新闻反映的是生活百态,是人们生活的缩影展示。新闻采编工作是对新闻播报活动的具体设计,新闻采编对新闻传播有重要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对于作为新闻采编一切来源的新闻资料而言,新闻资料工作人员需要时时刻刻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转换新闻资料。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新闻资料的重视,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新闻。

(一)新闻采编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新闻采编工作的形式仍比较单一,采编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所以这对新闻效果的影响极为不利。我国当前的采编形式主要以单一采访式为主。这种采访形式获取的信息量有限,信息内容也不够完整,并且与新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明显不成正比。但是,在时代发展的情况下,新闻采编为了适应发展需求,就必须改变采编形式,使采编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新闻采编工作的不断进步。

(二)新闻资料质量参差不齐,深度不够

新闻采编工作需要对新闻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新闻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时效性是反映新闻工作质量的首要标准。但是,根据目前我国新闻采编工作的现状来看,新闻资料来源广泛,质量良莠不齐,这对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另外,新闻的内容过于浅显,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自然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三)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新闻资料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专业视角。采编人员的专业能力是提高资料质量的前提保障。纵观目前我国新闻采编事业的发展,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采编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促进新闻采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新闻发展做出贡献。

(一)新闻资料工作是新闻采编的重要环节

新闻资料工作主要是通过对新闻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加工处理,进而为新闻采编提供重要的事实依据。新闻资料工作有两方面特点,即静态性和动态性,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能够提升新闻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收集好的新闻资料,可以弥补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缺陷,为新闻采编提供更深层次的内容,挖掘更具有可读性的新闻,提升新闻自身价值,提高社会群众关注度。

(二)新闻资料的收集与汇总可以确保新闻采编的完整性、知识性

新闻资料工作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将所得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可以提高新闻采编的完整性和知识性。在实际的新闻资料工作中,主要是把大量的资料录入、编排、统计,以此来提高新闻采编检索的效率。与此同时,通过从新闻资料汇总的背景资料可以提高新闻采编信息的完整性。另外,新闻资料收集与汇总资料可以提高新闻资料的时效性与新颖性,进而提升新闻采编的知识含量,提升新闻采编的整体素质水平,提高新闻报道的全面性与针对性。

(三)新闻资料工作为实现新闻采编工作数字化提供便利

我们都知道,新闻工作人员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和信息打交道,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信息化加工,实现所搜集的新闻资料工作流程有序化与数字化管理。工作流程数字化是指在工作中具备一套完整无误的数字信息系统体系,这套数字信息系统涵盖了整个新闻资料工作过程。例如,录入资料、整理分析处理与管理资料、检索资料等环节。工作流程数字化较传统的电子版稿件收存而言,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时效性和便捷性的特点,能为新闻采编工作数字化提供便利。除此之外,通过新闻资料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可以将所有的资料(旧资料和新资料)进行妥善保存,还可以保护原始资料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对实现新闻采编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训新闻采编人员,提升专业素质

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新闻采编工作是所有新闻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高度要求的行业。新闻采编人员要用敏感的视角观察社会事件,搜索新闻资料;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整理能力,对新闻资料进行加工整合。新闻采编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为新闻采编工作贡献力量。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采编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采编人员成长。

(二)对新闻资料进行整理核对,保证新闻资料的真实性

目前新闻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人在看到新闻报道后,也会通过相关的途径来查找与新闻相关的信息内容,从而来求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新闻报道的说服力,新闻工作者在采编的过程中就要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及时的核实,其中可以通过从新闻参与者那获得的新闻资料来进行核实,或者在进行新闻资料选取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较为权威的新闻资料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内容,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同时新闻工作者也要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审查来进一步的发表一些相对客观的新闻内容,在确定了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同时,及时的为新闻内容进行不断的充实,以便更好的让人们接受和阅读。

(三)确保新闻资料和新闻主题的联系

新闻采编人员收集整理新闻资料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新闻事件的报道而做的,一般情况下,一则新闻报道都会有相应的主题,而新闻资料的主要作用就是充实新闻主题的,让广大的观众对新闻的信息能够更加的熟悉,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新闻的价值。

总而言之,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新闻行业的腾飞。其中,新闻资料不仅是新闻采编的重要环节,为新闻采编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并且为新闻采编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服务。因此,要充分发挥新闻资料工作的作用,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价值性。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二十

首先,与以往历史资料的大量浪费不同,在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管理的时候,我们能够实现数字信息的重复利用,并通过多媒体检索和统计功能,完善素材积累和应用工作。此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今时代的电视新闻制作日益摆脱了机器设备的束缚,尤其是多媒体的数字化编辑系统,它通过将新闻节目的资料素材存储在计算机当中,让工作人员可以便捷地修改和调整电视新闻的整体效果,却不会对新闻的信号造成任何损失。

正如上文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的制作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我国电视新闻制作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对提高电视新闻制作质量十分必要。但除了观察在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提高的电视新闻制作水平以外,对当前电视新闻制作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必须有清醒、理性的认识。

1、前期准备阶段——新闻选题和新闻内容缺乏新意诚如我们所知,广义的电视新闻制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选题。然而,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却无法迎合社会大众的需求,虽然新闻节目制作人不断创新自己的节目形式,但是在节目内容和新闻选题上却千篇一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既没有选择正确的切入点,确定自己的新闻选题和报道方向,更没有通过采访和实地调查,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观点、新事实,在新闻内容上并没有吸引之处,更多是对其它电视新闻节目报道内容的简单总结和复制。而新闻选题和新闻内容作为电视新闻制作的基础,内容的创新不足和质量低下,直接阻碍新闻制作水平的提高。

2、中后期阶段——新闻制作时效性和新闻策划能力不强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时效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及时发现并把握热点新闻,更要将这些热点新闻经过新闻编辑加工后,及时高效地传递给观众。然而,当前电视新闻制作不仅遭受到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的双重冲击和挑战。同时自身在时效性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电视新闻的整个制作流程复杂,从挖掘热点、整理资料到后期制作,到最后报道新闻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而言十分不利。另一方面,从狭义上来讲,电视新闻制作就是后期的编辑与制作,这个阶段直接决定着电视新闻制作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来,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电视新闻的策划能力并不强。在如何更好地找到新闻的切入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展现电视新闻时效性和现场感的特色,避免由于口述播报和静态描述导致的沉闷情况;如何运用新闻评论、新闻花絮、新闻的现场采访素材来弥补电视新闻在时效性上的缺陷,尤其是追踪类、回顾类新闻如何更好地切换新闻画面等问题上,新闻策划工作都没有探寻出较好的对策。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在新闻传递过程中的缺陷,已经使得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大大降低。而新闻策划能力的不足更是会直接导致电视新闻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新闻主持人的评论、描述与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结合)丧失。

1.充分做好新闻选题和内容编辑工作,提高新闻播报质量。

如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新闻选题和内容的质量对新闻整体制作水平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做好新闻选题和内容编辑工作,提高新闻播报的整体质量。具体说来,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以及电视台特有的消息来源渠道,时刻关注和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时事政治大事件、社会热点新闻、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和修改等信息。同时,在种类繁多的新闻信息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客观、理性地考察新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从中截取社会公众最为关注和重视、社会影响和播报价值较大的热点新闻。在此基础上,记者要恰当地选取新闻的切入点,从细节入手,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事实真相及能够引起观众反思、感悟的内容,进而开展相关的新闻采访和录影摄像活动,为电视新闻制作提供原始的、基础的制作材料。

2.充分发挥电视新闻时效性和现场感结合的优势,完善新闻策划工作。

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在推动电视新闻制作水平和制作能力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给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网络新闻媒体由于时效性强、网民互动频繁的优势,已然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竞争对手。因此,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时效性和现场感相结合的重要优势。具体说来,电视新闻制作可以通过归集新闻采访视频、新闻主持人的评论互动以及相关的文字图像,更好地还原新闻现场和新闻真相。例如,对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的报道,电视新闻制作人应该增加对灾害现场的环境报道和视频资料展示的播放时间,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和灾害现场的工作人员,更真实地还原灾害现场,让观众对灾区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并更好地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灾害的爱心救助活动当中。另一方面,诚如上文所述,想要提高电视新闻的竞争力,除了协调时效性和现场播报的关系以外,如何更好地通过新闻策划工作,归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完善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于常规性新闻而言,例如关于社会民生、国家政策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国内外政治交流访谈等方面的新闻,时效性的特征并不十分明显。而且,由于这些新闻或多或少与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存在联系,因此,观众普遍希望能够从更多的渠道了解这些新闻。而电视新闻制作就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大众的需求,通过制定完备的新闻策划,明确相关新闻的播报重点和剪辑方式,通过记者和摄像提供的相关文稿资料和视频、音频资料,结合新闻主持人对相关新闻的观点阐述以及相互之间的评论互动,理清播报顺序,进而开展剪辑工作,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提供全面、客观、真实的新闻消息,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对于偶发性新闻,电视新闻就要充分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力量,将相关的文字影像资料及时地传递到电视台,并运用更为简易的数字化编辑技术将这些资料归集整理,第一时间将完整的电视新闻节目展现给观众。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新闻平台的进一步完善,电视新闻节目应该与其进行更好的交流和合作,通过资源和资料的共享,扩宽电视新闻的新闻获取渠道。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资料数据库,增加素材积累。

诚如我们所知,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需要处理和归集各种各样的视频、音频和文字图像资料,而其中一些资料随着新闻的播放而失去价值,而不少资料仍然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和播放价值。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资料数据库,增加日常新闻播报的素材积累。具体说来,通过数字化信息系统和相应的统计技术,我们可以为同一系列、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新闻资料建立资料数据库。通过相应的归集技术,将有价值的采访资料(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归集到储存系统当中,以防止资料的丢失,提高调配和提取新闻资料的速度和效率。例如,在新闻评论类节目里,电视新闻制作就十分注重对历史资料的引用和对比,因此,在资料数据库当中积累足够的素材,新闻制作组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能够大大减低。综上所述,在充分认识网络多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中的作用、以及当前电视新闻制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探寻提高电视新闻制作质量的对策,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电视新闻制作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在制作资金、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加大投资和建设,相关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引进和培训也必不可少。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仍需不断地提出新的策略、新的措施,以促进电视新闻制作事业的新发展、新飞跃。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二十一

节目定位限定了电视新闻的叙事特征。任何新闻都源于一个特定的新闻栏目,而这个新闻栏目的理想与追求就是节目的定位。节目定位涉及到功能定位和形态定位,功能定位注重电视节目的功能效用,形态定位配合于功能定位。比如为了及时传播信息,节目形态就可以是短消息或“读报”形式。

(1)宣教功能定位。宣教类节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联播类新闻节目,主要有仪式功能、成果展示以及树立典型,报道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此类报道事件主要是各级党政机构领导人的活动、建设中取得的成果等,特殊的定位决定了事件类别必须在严格的要求下报道,新闻事件中的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新闻事件中主要涉及国家或地区的重大政治、经济活动,即使会有个别的个体故事报道,也是由于这些个体中能够体现出更为宏观的思想内容。叙事素材以仪式化场景为主,新闻现场比较少见,偶见的一些现场也是先期策划的典型环境,缺少时空、逻辑联系。叙事结构虽然已有很多直播方式,不过仍然以封闭式结构为主。在联播类电视新闻的叙事中,操作者与发言人都是叙事活动的客体,两者都是功能的体现,仅仅是叙事代言人,叙事的主体为国家和政党意志。这类新闻节目协调和规范着社会的发展,定位于宣教功能的电视新闻的叙事具有保守、规范及模式化的特征。

(2)舆论监督定位。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定位于“舆论监督”。例如《焦点访谈》,以电视语言来揭示违法的社会丑恶现象,通过舆论监督来塑造自身形象,扩大栏目的影响力。此类定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要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叙事模式,以事实带评论。叙述主体往往是现场采访、调查的记者与演播室播报评论的主持人两部分构成。记者既代表了一个现场符号,也是对新闻事件的询问与质疑者。舆论监督类的电视新闻节目受到多方关注,因此,叙述事件的选题受到很大的限制,且叙事以述多评少为主。一般情况下,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结构以电视语言来进行表述一个逻辑结构的问题,强调理性推进。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秩序,还可以宣泄社会的不满情绪。

(3)观点与思想沟通定位。主持人在叙事中起到提问与引导的关键作用。访谈类节目以观众最熟悉的人际交流为叙述方式,以现场主持人和受访者的对话内容为叙事素材。目前访谈类节目的叙事空间已经摆脱了演播室空间的限制,将电话、网络引入谈话中,实现了多空间互动。

2.电视新闻的叙事主体。

在电视新闻叙事主体中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表层叙事者的主持人、编导等,另一个层面是叙事主体,也就是决定节目是否播出的把关人总编辑、新闻评论部的负责人等。在节目播出之前,这些人会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决定着节目的结构、素材的去留以及语气态度和立场等。因此,叙事主体的个体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叙事文本的形成。叙事主体的专业素养和价值取向对新闻叙事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对电视摄制技术和视听语言的熟练程度,决定着电视新闻叙事主体意愿的实现程度,电视新闻叙事主体的叙事理念决定着栏目的叙事方式。其次,新闻工作者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因此,道德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这些会使他们有着不同的判断与理解,尽管新闻报道应该客观中立,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抛开个人的价值取向,而叙事主体的价值取向会间接影响新闻叙事活动的话语权限,影响新闻的品质与倾向。

电视新闻的外部生态环境是指电视新闻叙事活动的宏观背景,重要体现在传媒体制、新闻叙事和社会背景等。外部生态环境虽然不直接影响叙事活动,但是电视新闻叙事活动构成的平台和背景,对电视新闻叙事起到宏观层面的作用。在新闻体制制约的条件下,电视制播技术与电视新闻理念存在一定的错位。

1.传媒体制。

传媒体制是国家管理新闻的制度,是对境内传媒资源和新闻传媒日常运作的制度性安排。我国的电视传媒兼具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最为明了的表述就是事业单位及企业化管理。这种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宣传和产业两个功能。

(1)政治属性。新闻传媒关键是完成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这决定了其“事业单位”的基本性质。新闻媒体的功能主要为宣传、教育和监督,在电视新闻的具体叙事活动中这些功能都会产生间接影响,并且在新闻叙事文本中得到体现。首先,制播技术的叙事潜能没有得到深入挖掘,电视新闻叙事与电视纪实语言存在很大的出入,新闻体制对电视新闻叙事活动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力。其次,电视新闻叙事存在话语的一元化与话语权的层级性,竭力谋求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在叙事过程中,新闻媒体的话语权与其所处的行政级别相应。再次,电视新闻报道中对于某种精神往往给予过度诠释。

(2)经济属性。电视是传媒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也无法规避经济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化与收视率两个方面。广告资金的注入使电视处于一个“以收视率赢得资金,以资金创造收视率”的循环。“成本”是电视新闻叙事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概念,是电视新闻制作部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完成收视率的指标任务,在叙事方面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2.政策规制及叙事制约。

新闻体制并不会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的叙事活动,但却有着宏观层面的影响。传媒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是传媒的主要形式。在传媒体制中,媒介所有制和国家对媒介的规制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两者是对媒介控制和制约的主要规范。其对新闻叙事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所有内部因素的作用。新闻的叙事主体必须以政府的规范作为基础,外部的制约能力与国家制度为新闻叙事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范围,这个范围是不可逾越的。

在电视新闻领域中,制播技术、节目定位等内部生态因素与外部生态因素相互制约。新闻体制影响着技术和理念的结合,反过来技术和理念的更新也促进了新闻体制的改革,新闻传媒在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汇总22篇)篇二十二

重建电视新闻传播时空体系,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电视在传播新闻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时间上,强调迅速及时,随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而采制、播报新闻,力求电视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甚至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同步(如直播);在空间上,强调借助传播技术手段和平台(如互联网)广泛覆盖,追求电视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可以使电视新闻传播更为丰富、更加广泛,让受众在立体化的新闻报道中,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认识新闻事件及其本质,从而力求新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达到最佳状态,相得益彰,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最佳预期,增强其有效性,影响受众的言行,发挥“有力引导”的作用。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开办了时长为15分钟的《新闻联播》。1984年后,中央电视台相继开办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1993年3月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新闻节目播出频次由4次增加到13次,全天新闻节目播出时间由过去的65分钟增加到165分钟,并提出“把任何一次新闻节目播出时间,都作为新闻的首发窗口,以最快速度把刚刚收到的消息传送出去”。2003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中央电视台一套一些新闻节目划转(或并机直播)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早晨6点到晚上24点,这一时段有《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晚间新闻》、《午夜新闻》、《24小时》,还有《东方时空》、《共同关注》、《新闻直播间》、《法治在线》等19档新闻节目,实现了“您就可以随时浏览世界风云,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新闻”。在构筑全天候播出新闻及节目大格局的同时,中央电视台还注重重要新闻联播和直播。其中就有两档节目引人注目,一是有长达3个小时的直播节目《朝闻天下》,二是穿插于固定时段播出节目之间的直播节目《新闻直播间》。《新闻直播间》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到傍晚17点55分,随时在各固定时间段播出新闻节目之间播出(或直播)。正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时所言“无论凌晨还是午夜,每天24小时,只要您打开电视机,选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您就可以看到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听到最权威的评论,触摸到这个世界跳动不息的脉搏”。这也就是电视新闻联播、直播所追求的“同步看见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实时看着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目标。虽说我国电视新闻频道出现迟于国外电视新闻频道19年之久,但是,有专家还是欣喜地给予了高度评价:“既中国新闻改革是阶段性产物,又是中国新闻媒体改革下一步动向的风向标。应该说不仅对各类媒体影响巨大,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总结这一发展过程,笔者发现有这样一些特点:。

1.从《新闻联播》一开始仅有15分钟播出时间。

后又增加到30分钟,再到各类新闻节目24小时全天候的播出时间,新闻节目传播时空是随着新闻节目增加而不断扩展。电视新闻节目时空扩展,是满足新闻节目增加需要的必然选择。

2.电视新闻节目由固定长度编排。

固定时段播出,到高频率、大时段的播出或直播,电视新闻节目摆脱了“固定长度编排、固定时段播出”的桎梏,新闻节目的内容、形态更为丰富和多元。这是一个可喜的变革!让我们明白“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的今天来说,探讨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膨胀的原因已经不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跟上这种需求,满足这种需求”。

3.电视新闻节目直播量的增加或常态化。

不仅可以让受众在时间维度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有利于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态的丰富与多元,为电视新闻传播创造了良好空间。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清晰地得出这样一种观点:以电视新闻传播时空拓展为基点进行的探索创新,新闻频道经历了“新闻联播化—联播频道化—频道直播化”三个阶段。新闻联播化:为满足受众收视需求,重要新闻、突发新闻在不同时段新闻节目重复播报、跟踪或深度报道。如此联播方式,促使新闻节目增加;联播频道化:新闻节目增加,特别是整点新闻节目的增加,整个频道逐渐成为新闻节目播出平台。频道直播化:新闻直播是电视新闻人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新闻直播常态化,频道24小时的时空可让受众更多地“同步看见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实时看着新闻事件发展过程”。“新闻联播化、联播频道化、频道直播化”,可以说就是电视新闻传播时空重建的三大要素。电视新闻传播时空重建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也是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坚持遵循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规律,并以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为努力目标。二是要打破现有的电视新闻节目设置架构,建立因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而动,随时可以播发新闻的电视新闻节目框架。

1)增加整点新闻节目播出频次,以作为重大新闻、突发新闻等新闻播发的守候平台和首发窗口。

2)以整点新闻节目为串联点,打造全天候播发新闻的通道,为新闻联播化创造有利条件。

3)因时(早、中、晚)制宜、分门别类培育、塑造品牌新闻节目,使其成为能够支撑频道的骨架,防止新闻联播频道化过程中“断档”、“停车”。三是建立以新闻“进口”为重点的新闻采编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或管理机制。新闻的采集是随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而动的。客观上要求新闻制作、播出要与新闻采集相适应,形成前后期相衔接,保障新闻能够及时制作、播出的平台或通道。这就需要新闻采编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新闻“进口”,而不是围绕某些重点新闻节目或固定新闻节目建立的管理机构,各自为战。新闻采编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新闻“进口”不仅仅是电视新闻采制播工作“关口”的前移,而是电视新闻采制播工作重点的科学有效的掌控,是为了更好地协调、统筹电视新闻采制播工作,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走向,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应付。同时,以新闻“进口”为重点的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拓展新闻报道视野、丰富新闻节目内容,有利于为新闻直播常态化搭建平台。“新闻直播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只在新闻合成和演播室播报这两个环节上实现直播;还有一种是新闻事件的发生于播出之间的直播。它是以新闻现场为主体,综合背景资料、演播室串联、评述、现场采访及多个现场之间交流为一体的系统化传播方式。”只有建立新闻“进口”为重点的管理机制,才能满足直播的种种需求。随着电视新闻传播时空重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有效性将会大大增强,与因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新媒体融合的优势也会愈加凸显,最终的结果就是电视新闻与其紧密结合形成超强的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等其他电视媒体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的帮助范文(20篇)

    优秀作文需要具备清晰的结构和层次感,使得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内容安排合理有序。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同学之间应该要互相帮助,

    我读懂了母亲的目光范文(19篇)

    优秀作文的背后离不开作者的用心和努力,每个学生都有写出优秀作文的潜力。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力量。如果说父亲是一

    笑里的幸福小学生(优质18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丰富的词汇和句式,还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思考。下面是一些来自各地学生的优秀作文集锦,它们既有沁人心脾的诗意散文,又有深入人心的社会议论文,涵盖了多个

    小学生三年级传统节日大全(18篇)

    写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可以展示个人才华,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据说端午节其实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屈原是

    长歌行读后感(精选22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所读作品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是对作品内涵进行整理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表达。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阅读和写作带来新的思路和触发点。

    班组长个人工作总结报告班组长个人工作总结(汇总14篇)

    长期以来,月工作总结作为学习和进步的必备方式,对我们的工作成果做出评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作月工作总结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总结时提供一些创新的

    岳阳楼记获奖教学设计(实用18篇)

    教学计划包括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等要素。教学计划的设计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1、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

    贸易助理电子简历(实用14篇)

    贸易是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重要方式,它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贸易实践经验,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九年级成长的滋味(优秀15篇)

    优秀作文是写作者对所学知识的巧妙运用和个人思想的独特体现,它能够展示出作者的才华和创造力。优秀作文是在语文学习中最令人憧憬的成果之一,我们都希望能写出一篇引人注

    职业成长报告范文(18篇)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撰写报告,以便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和成果,或者向同行展示研究成果。阅读报告范文是了解专业写作特点和行业规范的一种有效途径,相信您能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