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翰墨

思想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思考的结果,是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和理解。思想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优秀的思想表达方法,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一

摘要:情感教育是中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文章就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了三点策略,即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是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体现。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很多学生表现出情感冷漠,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们,为人处世能力差,情感道德严重缺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1]。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目前,中职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怀和教育,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这种问题的出现给中职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佳作名篇,尽管这些优秀的作品风格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包含对家国、生活、亲情、好友及壮丽河山的情感抒发。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成效。例如,语文教材中有散文《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载了母亲的点点滴滴和一言一行,把一个勤劳、简朴、慈祥、关爱儿子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感人至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还有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同样是写自己的母亲,重点突出了母亲那伟大、内隐又不求任何回报的母爱,也正是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感染下,作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就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众多的情感教育素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因而,在中职语文情感教育过程中,中职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极为重要[2]。但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听,学生缺乏体验感,致使情感教育缺失有效的载体。针对中职学生,语文教师可以联系一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开展一些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与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节日,举办一些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小演讲、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等之类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其从中获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又譬如,在母亲节,教师可以先介绍母亲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然后以“我的母亲”为主题,举办一场小演讲比赛,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演讲当中,然后让学生根据主题与他人进行亲情方面情感交流,由此,既强化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亲情有进一步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与作品相关的意境和画面,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有所感悟[3]。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词,作品前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使用叠字的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愁苦凄凉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后面陆续写了梧桐、黄花、细雨、过雁等,将愁绪进行层层叠加,读来让人感慨不已,使学生为作者生不逢时和人生际遇产生深深的同情。这样的一部作品,如果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将大大削弱文章的情感。而如果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亡国之恨和沦落之苦,同时也对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倍加珍惜。总之,情感教学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借助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是实施情感教学的目的。当然,情感教育能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情感修养,以及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情感教学的实效,帮助中职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吴小丽,何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11):8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二

面对瞬息万变的新形势,语文教师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导航人,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真研究语文教学新课题,大胆破除陈旧套路,着眼于现代人才的综合素养,把语文教学活动构建成激活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的“高速路”。

1、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开放是世界潮流,竞争日趋国际化,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捷、信息的发达,导致了政治、文化、法律、教育、信仰、价值观的融合。

2、知识更新加快。知识时刻在更新,大学生未毕业,所学知识已折旧大半。教师压力增大,终身学习成为自觉要求。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3、创新成为时尚。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人,没有创新性思维,将一事无成;一个企业,没有创造精神,就没有发展;一个教师,没有创新精神,就会被淘汰。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养要求通才,要求创新精神。

4、教育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加大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素质合格、个性健康、人格健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教育理念滞后。

(1)教育思想硬化。政治意识太强,政治风雨随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导致语文学科意识淡化、弱化。

(2)教育观念失衡。“学而优则仕”,官本位、钱本位思想根深基固,却忽视了“德”。能创造、善竞争才是现代教育的潮流。

(3)语言教学受到冷落。教师教“文”不教“语”,学生学“文”不学“语”。这是因为考试考“文”不考“语”,导致学生表达能力下降。

(4)作文教学的教条化。模仿多、创意少,套话多、真话少,模式多、丰富少,这是多年来施行“文体教学”和强调“政治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突出”的结果。要提倡以“生活”为主线的“读、说、写、用”教学思路,融合“新概念作文”理念,尽力跳出老套路。

(5)师生创意普遍衰退。教师备课程式化,学生接受被动化、任务化,越来越老套,不思趣味化、灵活化、探索化,更谈不上创新性。

2、教学方法落后。

(1)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上,教师重“双基”、重认知教育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学习兴趣和意志的培养。

(2)少数教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不尊重、不公正、不民主、态度冷淡。成绩差的学生,有的容易被老师遗忘。

(3)盲目追求“课堂气氛”。问题设置简单,未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直问直答式教学,被误判为“课堂气氛好”。

(4)“填鸭式”教学占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被动听,教师只管“完成自己的讲课任务”而不考虑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缺少参与机会和自主活动时间,难于激发学习兴趣。

(5)单纯以考分评价师生,导致教学评估错位。以考分论英雄,给师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导致某些教师急功近利搞应试教学,忽视了学生良好素养形成方面的训练。这种现象常被误认为“对工作很负责”。

1、教育理念应优化。

(1)教学目的要优化。要以能“读、写、讲、背”为目的,以促成功为目的,以促健康人格为目的,不以考试成绩为目的。把教学目的具体化为教学目标,按可能、可行、可察、可测的原则逐层分解到课时,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为目的,不单纯考虑讲课进度。

(2)强化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要创造条件,激励学生超前思维,勇于向老师挑战,倡导民主教学;勇于向教材挑战,大胆置疑探索;主动在思维运动中创新,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3)以启智为目的。我们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尝试教学、愉快教学等等。中学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要“启发”而不要“灌输”,尤其要打好科学的思维基础。要把教室变成“娱乐室”,把授课变成导学,引导学生陶冶情操、感受美德、萌发创新理念。

2、教学方法风格化。

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个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本无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启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教学活动最佳化。

教学活动要有趣、有效、新颖,课内外、室内外、校内外结合,声、光、电、像充分利用。要在学生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或确定研究的课题、项目,自己搜集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新精神。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民族、环境、文化等,灵活选用讲授、讨论、参观、调查等组织形式。

4、教学评价科学化。

要紧扣语文学科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以学生背诵、阅读、写作、口语能力的提高来评价教与学。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视语文知识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的发展。要强化教学评价体系中教育行政机关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务求实效、勇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形成各自健康的人格、个性、创新意识,为国家造就合格人才,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三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们背了很多的名句,可是他们不喜欢文化;看了许多小说,可是他们不喜欢语文。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输灌和能力训练,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感情、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丽的世界中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这应该是对语文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的回答。我们在教学中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激情感染学生。

教师的教学激情对学生是一个良好的激发,我们难以想象:一位对语文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对语文有强烈的兴趣;一位对学生学习状况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喜欢学习他所任教的学科。所以我们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始终对语文充满着激情,这份激情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本身的热爱、对自己的自信、对学生的关心。现实社会也许给了我们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成功与失败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在竞争中,我们都将面临暂时失败的局面,比如在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受学生的欢迎、撰写的论文未获认可、职称评审没有通过,或者是其它不尽如人意的事等等。面对这种失败、挫折,是寻找原因、改进方法、重新奋斗,还是丧失信心、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功。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应该懂得人生的真谛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探求一条成功之道。教师能保持自己平和的心理和愉悦的心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才可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充满激情的老师他们对课文永远是认真解读,对课堂永远是认真组织,对教学语言以及操作总是认真地设计。

教师的感情要融入文本,用自己的激情处理文本,才能激发学生。教学《湖心亭看雪》,教师要用饱含感情的语调朗诵一系列描写西湖胜景的诗歌,打动学生,使他们充满感情地去探究课文;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要用满怀的激情讲述自己的父亲和自己做父亲的感受,用自己的殷殷父亲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中滚滚不绝。

二、情境引发情感。

字字句句皆关情。如果教师只是冷漠地讲解分析字词句篇,不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就无法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从根本上读懂这些作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是作品、学生、教师三者的感情交流,这里语文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教师应该依据作品创造情境,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例如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时,老师在板书课题以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叫孔乙己。”老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道:“是他的绰号。”教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学生沉思起来,渴望读小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语文教学的情境设计上,我们除了像上面设计悬念情境以外,还可采用复述故事的办法设计情境。比如我们教学《信客》的时候,首先复述了信客在上海为客死他乡的同乡人料理后事的情节,引导学生迅速走进课文,体会信客任劳任怨、为人讲信实、忠诚于自己事业的精神。我们还可利用直观图像或视频的办法让学生体会课文。例如教学《观潮》,我们找来有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钱塘江潮到来时的壮丽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审时度势,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带到乐学的天堂,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得到良好的发扬。

三、想象体会情感。

新的语文教科书上选择的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他们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去体会和领悟。

教学《春望》一诗,我们引导学生做了如下的'联想和想象:假如你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你会怎么样?假设在战争年代,你离开亲人多时会有怎样的心情?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很快就能够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忧国思家的感情。

四、积累丰富情感。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光凭课堂学习是很难较快地增强学习效果的,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练习,增强知识情感的积累,做到厚积薄发。而注重课外摘抄、点评、写作等训练,就是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情感积累的好方法。

摘抄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范文、精美的诗文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了得到这些素材,学生会广泛地收集资料,自觉扩大知识面。摘抄得多了,学生在演讲、评说等活动中也就自然有话可说,也能更好地提炼一些个人独到的观点。同时,摘抄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好的写作方法技巧、优美的句子词语、他人的一些思想观点等,都可以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之中,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总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软弱的,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五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力戒关起门来教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让学生听、评、写、思,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开门教学联系社会关注社会。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找准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新教材中《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时,重点放在反思人类破坏生存环境的行为上,我补充了相关材料,或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收集人类破坏自然的资料,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乱排乱放等,收集破坏生态的具体例子,如因生态恶化而引发的.灾难——干旱、洪水等,再运用多媒体展示,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真切地感受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酷现状,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重视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组织各种活动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于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清理塑料袋活动,请农民工来讲述打工经历,组织寻找网络新热词。

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小沈阳为什么会红”的讨论中,悉数名人成名之前的辛苦。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90后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写作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我的表哥是房奴》中写到,我表哥努力考上了重点大学,从农村到了城市,拿了北京户口,但又能怎样?他开始买不起房,只能租房。等工作几年有些积蓄,可一看房价还是高不可攀!父母把一生的积蓄拿出来帮着买了房子,还一起还贷。“有时感到对不起父母,但也没办法。不过,我深知,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只有靠自己去努力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看着父母苍老的面孔和结满老茧的双手,哥哭了,“我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美好的晚年,真的很无奈。”

经过以上“开门教学”,我执教班的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并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质量也得以全面提高。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六

文贵创新。这种新,应该体现在文章构思上。

一、观念创新。

一般说来,文章系统是由形象、观念、技巧组成的三维结构。所谓观念创新,就是要让学生在写作构思时要力求提出新的看法和新的见解。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首先要避免雷同,写出独到之处。如《滴水穿石的联想》这一文题,当有人表现了持之以恒的观念之后,为避免重复、雷同,我们至少可以构思以下几个新的看法:一是联想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二是联想到困难如顽石,其实并不可怕;三是联想到世界上的小事(人)物往往可以战胜貌似强大的事(人)物。如此等等。

其次是要使文章表现出时代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相关。比如写一篇讨论学习孔繁森的文章,就一要以培育孔繁森式的一代新人为学孔繁森的目的;二要以孔繁森精神为学孔繁森的内容;三要以百花齐放为学孔繁森的形式。这样,写出的文章观念,才有可能和时代精神合拍。

二、形象创新。

中学生写作构思的形象创新,旨在要求通过文章的有限篇幅,写出新的形象。

首先,这种形象既要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又要能鲜明地映照社会端倪,具备当代意识,让读者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明白一些什么,特别是对中学生读者,应有尽可能大的启示。

其次,构思并力求表现出人物的双重性格,既写出人物积极向上的一面,又写出人物的固有弱点和不足,不能写成十全十美的高、大、全,或者头上生疮脚板流脓坏透顶的丑八怪。

三、结构创新。

文章结构的构思创新,是要以谙熟中学常见文体基本结构为前提,只有熟练地把握了常见的基本结构,才有可能实现结构创新。

四、手法创新。

构思时有了观念和形象上的创新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用一定的形式去表现它。从中学记叙文写作手法的基本模式来看,以下10种写人的手法,都可在构思时循序渐进地使用:通过一件事表现一个人;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件物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个场面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件事表现一群人;通过几件事表现一群人;通过一个场面表现一群人;人物小传;以物喻人;综合写人。

只要对这10种手法驾轻就熟,中学生在记叙文中写起人来,就会得心应手,时时(间或)还会构思出新颖独到的手法来。

五、角度创新。

据说一个戏剧演员表现哭泣,不是对着观众以袖掩面,而是背对观众抽动双肩,其表演的真实感,超过了掩面的工夫。

文章写作也是这样,角度构思新颖与否,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中学生应该牢牢记取:站在不同位置去观察不同的层次,就可形成不同的角度;这个角度假若别人没有发现,就是你的角度创新。

以写一篇《孔乙己》的读后杂感为例,就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考察不同的层次,创造不同的角度。

角度之一:议笑。分析比较丁举人的狂笑、掌柜的奸笑、众人的哄笑和取笑、孩子们凑热闹的笑以及我的附和的笑,把握人物典型,探求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角度之二:议偷。探讨偷与酒的关系,分析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探讨偷与笑的关系,分析社会环境的冷漠;探讨偷与打的关系,分析等级制度的罪恶;探讨偷与情的关系,分析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角度之三:议比。分析作品中孔乙己脸色动作进出场的对比;能谋生的条件和偷的对比;孔乙己与丁举人的对比;喜剧气氛与悲剧命运的对比,探求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命运。

角度之四:议眼。通过文眼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是这么过的分析,理解文章结构特点,理解作品主题。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写作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这样,我们不妨首先站在不同位置对文题进行考察,以冀构思出全新的角度。

总之,文贵创新,构思尤贵创新。要实现作文构思的不断创新,还需我们在写作的实践中去感受,去积累,去领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七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课文中有着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等。这些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美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几乎每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形式。通过审美的教育,既能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又能使他们具有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美育一直受到冷落,尽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由于人们美育意识淡薄,往往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忽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有现实意义的。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美的思想情感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表现。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论是研究诗词的构思美,还是分析散文的意境美,都是要经过对语言美的分析才能完成。有的作品句式灵活,变化多端,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琢磨,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作者为景物连用四个“白”:“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世界”、“洁白的小褂”,反复渲染,一幅幽静高远,色彩优美的夜景呈现在面前。作者用“白”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受,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体味作者苦心经营的关键词语,可使学生领略作者用字的匠心。

《荷塘月色》一文语言细腻,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文中的叠词运用精巧传神,给人以美感,堪称一绝,如文中的开头和结尾,作者不愿打破一个“静”字,用“悄悄”出门,“轻轻”回来。这两个叠词巧妙地融进了作者的深沉的心情,与全文的意境、情调也和谐统一。月色下的荷塘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有“田田”的像“亭亭”舞女裙的叶子。这一连三个叠词,展现了荷塘的“曲线”美和叶子的丰盛美姿。

接着,朦胧月下,微风善解人意,送来“缕缕”荷香。这一“缕缕”不仅写出荷香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更写出了沁人心脾的温馨。叶美,花美,当然离不开“脉脉”的流水,这一“脉脉”传神之笔,赋予了水的姿和情。它不仅写出了流水的文静之态,更绘出了流水饱含情思之韵。全篇课文像这样的叠词,共有二十处之多,它使文章产生了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教学中如能抓住一些关键性叠词分析,拨动学生美的心弦,启示他们情思萌发,从而也就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读者的美感,是因为经过文字的刺激,能观此思彼。这个“思”就是想象、联想,通过想象能使读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再现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特别是那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描写,往往要涉及到景物的形、声、色,因此,教学时就需要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展开联想,使脑中图景清晰起来,立体起来,把书中的'无我之境想象成有我之境,使外物与内情融合,从而引发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观和审美理想的体现。艺术美的力量在于他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的揭露,读者只有深入到审美对象的内里才能产生与作者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所以,不把审美感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就不能使学生产生深沉稳定的审美情感。

当今的社会,培养怎样素质的人才能跟时代同步前进?应该首先是对人的意志、品质、情操的培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虽然写的是他人他事,只要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同样能收到育人的效果。

法国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他们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当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这艺术殿堂漫游时,就要挖掘教材中能体现美感的语言文字,调动种种教学手段来感受教材中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善、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一定的美学知识,就不能进行审美教育。不论是词藻优美的散文,还是感情丰富的诗歌,离开了美的欣赏,偏离了情感教育,只抓住了一些字、词、句而游离于宏观分析之外,那只能是干巴巴的说教。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美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美的心弦,使他们感受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他们自觉地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八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就像五年级教材中理想的翅膀一文中的刘老师,在课堂上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与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与鼓励,尊重信任学生,尤其对差生要给与更多的关心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九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师生共同活动,变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2.融洽课堂气氛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之一。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逐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建立以学习主动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由“教知识”向“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融洽课堂气氛,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诚然,融洽课堂气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通过一定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教学方法的体现,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3.安全心理过程暗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如何,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还直接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体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是指导学生语文学习和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情趣、爱好形成过程;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方向。

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语文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语文求知欲望。事实上,疑问是探求语文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教学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言而喻,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比较活跃的,创造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去启发他们,激活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2.夯实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文本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夯实基础知识与死记硬背不恰当地联系起来,死记硬背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与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这儿强调的夯实基础知识是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拓展思维空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思维发展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这话不无道理。鉴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约束,而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和左右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展现出来,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逐步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思维训练的拓展,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

三、结束语。

民族的创造力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本质,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相信随着语文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更富有成效。

[摘要]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到关系学科教学质量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使命,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十

摘要: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及分类出发,分析了河北省保定农村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并对保定市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政策提出几点建议,以更好地促进保定市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农村;保定市。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人们精神需求的升华的体现,它不仅使保定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以继承,而且使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在经济体系中融入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及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创造力,是个人或者团体通过智慧、技能等手段,并以现有文化为基础,借助高科技手段加以创新与发展的一种新兴行业。依据我国的行业标准可以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4类: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和软件及计算机服务。文化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和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

2保定农村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为创造力,还需要结合高科技手段,但是目前保定农村暂时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思想认识制约着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知识信息,但目前,农村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专业的科技知识;其次,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农民的思想认识比较保守,即便有创新能力的农民,受传统思想与创业风险的影响,也不会轻易尝试创新的想法;最后,农村很少对农民培训科技方面的知识,造成农民没有提高科技知识的途径,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制约着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2资金不足制约着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在创业的过程中,资金不足就成了长期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农村金融市场滞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担保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农民在金融机构要求的条件苛刻,手续过于繁琐,影响农民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大了吸引投资的难度,不利于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3基础设备落后不能满足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由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文化创意企业的相关科研知识及技术设备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设备落后,造成保定农村创意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

2.4缺少特色文化底蕴保定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受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经济基础、科技知识及基础设备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生产的农村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容过于单一,各个农村千篇一律,都主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其中所含的商业气息严重,缺少了特色文化底蕴,很难形成持久的吸引力。这也制约着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保定市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政策策略。

保定市农村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并结合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开辟符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同时,政府通过制定鼓励创新政策、金融担保政策、农民科技知识培训政策和龙头企业引领政策等来提高农村创意产业在市场竞争的优势,推动农村科技,农业创新产业的和谐发展。

3.1产品创新政策保定市是“戏剧之乡”,且农村环境优美,事宜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及文化艺术的'发展,对于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等属于弱势项目。因此,政府发挥主导优势,不断加大对旅游产品的创新的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构建农业生态观光园,集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与艺术表演于一身,使人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领略到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

3.2支持龙头企业政策政府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村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着力培植出一批具有规模大、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及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吸引外界投资,促进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3信贷政策支持资金的投入是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除了政府对农村加大资金投入外,还应该放宽信贷业务政策。金融机构要优先支持符合授信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和农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进而达到促进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目的。

3.4农民科技知识培训政策保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政府加大政策引导高科技人才下乡,并加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并不定期请专家来农村讲座,等借以提高农村农民的素质,并逐步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十一

只有教师改变其教学观念才会有效实现其教学创新,教师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主要动力,不断进行探究,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奋斗目标,才能全面看到教学投入与教学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教师审评教学质量可以以经济性以及高效性方面出发,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以及有限的教学经验之内达成提升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最终目标。

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对象”意识。

语文教学工作是教、学两大方面进行的,离开“学”就体现不出“教”。语文教师展开教学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还应该树立良好的“全人”的概念。

促进学生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不能单单是一个方面的内容。

语文教师应以自身情况来进行自我评价,切勿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自夸,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十二

摘要:在科学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化时代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教育来说,新课标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要求,改革和创新成为教学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残留了许多传统的思想,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应有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自我塑造。针对这一话题详述了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到改革和创新。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十三

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肩上担负着培养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那些传统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会妨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式。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创新意识,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创新价值的因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

教师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引导者,我们要适应现代素质教育法要求,摆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双边关系,给学生思考发现的机会,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使学生能够乐于学习、乐于发现、乐于创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十四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填鸭式”教学方式是被老师所推崇的。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是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单方面地讲授知识,学生只是倾听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在这样的模式下,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讲课计划,学生也没有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改革的第一步便是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课余时间多余学生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二、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没有兴趣的前提下去学习,那无论学习什么都将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做到通过灵活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新,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让课堂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2.激发创新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思想观念导致课堂内容着重于书本知识上,许多教师将书本辅导书上的内容当作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当学生勇于提出新的观点时,教师应给予关注和鼓励,而不是将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扼杀在摇篮里。

三、课堂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发展迅速,现在的课堂中并不缺乏多媒体的相关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身边的多媒体资源,课堂改革便成功了一半。()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影评来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改革对学生的评估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通过试卷的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评估。但是在课程改革下,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而在于学生自身有没有得到本质的发展。因此,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评估不能够千篇一律。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评估标准。

时代在发展,信息化的社会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希望通过课堂的改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塑造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李乐萍。更新化学教学观念加强创新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06)。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十五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语言技能的要求。通过文献回顾,指出我国大学生英语语言技能薄弱现状,从语境角度出发,解析大学生语言技能影响因素,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创设真实、自然语境,促进学生语言技能提高。

论文关键词:英语语言技能;语境理论;语境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版)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逐渐从注重扎实语言基础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我国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培养下的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十分薄弱,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文章从语境角度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语言技能培养问题,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自然的语境,以语境为切入点,从语境中学得技能,在语境中提高英语语言技能。

一、我国大学英语语言技能教学现状。

1.英语语言技能。

所谓技能,是通过练习、实习、读、说、听、写等实践活动获得一种能完成外语工作的各种技能。语言学家将语言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即英语语言技能通常划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

2.我国大学英语语言技能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已走过三十多年历程,取得长足发展,但也突显出诸多问题。

(1)教学理念欠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因经济、地区等差异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英语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适时调整发展方向,转变教学理念,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然笼罩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下,教学中依然实行“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教师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教师鲜少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造成学生语言技能无法适时使用,进而造成语言技能薄弱,存在多年的聋哑英语仍未解决。

(2)“教”、“学”、“用”三者脱节。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很多院校都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通过四、六级考试;就求职情况而言,有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只看重应聘者的考试成绩或者各类证书。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另外,学生为了能通过四、六级考试,经常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了对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大学英语教学没能将“教”、“学”、“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语境理论。

语境(context)这一概念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来的。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关注始于词语和话语意义的理解(intelligible)问题,然后延伸到整个语言问题。包括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话语语境(contextofdiscourse)和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情景语境是指语篇产生的环境。话语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文化语境是指某种语言赖以根植的民族里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1]后来伦敦语言学派的创始人弗斯()接受并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这个术语,对语境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对于什么是语境至今尚没有明确的'定义。韩礼德(ay)就语境的含义和构成因素方面提出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他进一步将情景语境语域细划为三个变项,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2]而海姆斯将情景语境更加具体化,分为八项:即环境(setting)、角色(role)、功能(function)、概念(notion)、风格(style)、重读和语调(stressandintonation)、语法(grammar)、词汇(vocabulary)和语言帮助(languageaid)。这些构成因素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关联,并决定语言使用的形式。

我国最早的系统的语境理论是由我国的修辞学创始人陈望道先生创立的。他的理论包括情景适应论和情景论,核心是前者。情景适应论认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凡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应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进语言文字的可能性”。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王德春教授在《使用语言的环境》一文中给语境下了一个描述性定义:“言语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除了一定的上下文之外,主要因素有: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使用语言的人和使用语言时所表现的思想”。二十年后,王先生进一步补充了他的观点,把语境的诸因素区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他说:“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语境的理解国内外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解释,但无论是对语境的语言描述还是对语境结构的分析,都可以肯定语境是发生在特定时空里的,所融入的一切主观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具体的、不可复制的语言片段。任何在其内的因素发生都会依据一定的组合建构成不同的语境,关键在于如何依据语境内的不同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建构出适时的、最佳语境。

三、语境理论与大学英语语言技能教学培养。

1.语境理论与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关系。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更需要一种课外、无意识的语言习得氛围,然而在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而采用新理念、方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大气候,大多数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发挥语境的作用,创设语境,在语境中习得语言技能。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学基本环境发生在以教室、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为因素的课堂教学之中,较少有课堂之外的学习语境。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环境创造者,如何运用语境理论具体指导大学生语言技能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思考、探索的问题。

2.语境教学与大学英语语言技能教学培养。

语境教学的实施是将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情景语境、话语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理论寓于教学之中。教学要依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内容进行不同语境教学的创设,从而产生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提高语言技能。

(1)语境在听说教学中。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听说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技能。听说是任何一门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在听、说教学中应注重贯穿语境理论,听、说话语不同与书面语,具有很强的口语特点,且句型、俗语等不同于一般书面语,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技能时,以听力材料为文化背景,创设语境,实行先听后说的原则。首先,通过文本听力材料内容进行听力训练,然后口述听力内容。其次,依据听力内容创设听说语境。通过语境的创设利用听力材料的文本内容,创设不同的人物、时间、地点等不同的语境,可以用韩礼德情景语境的三要素来分析和描述每一个交际情景中的线索,如场景、人物、情节等,把握主题思想,领会言外之意,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加强语境感知力,学会在不同的语境里提高听力能力。

(2)语境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涉及到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涉猎广度,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仅深入到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扎实程度,同时更加关注的是在文本内容所创设的语境中理解文本所传达出的深层意义。学生个体差异性如学生间的文化差异、语言能力差异、感知能力差异等对阅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境构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课堂内阅读内容的创设建构,细致分析在这类语境中作者是如何建构他自己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对篇章语境的构建,借助阅读文本的题材、内容;交际方式,语言在具体语境里的作用;交际双方的身份以及他们的关系等对整篇文章的整体理解,在整篇文章创设的语境中理解,从中训练自身阅读技能。

(3)语境在写作教学中。写作涉及到不同的文体,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侧重文体教学以及在不同文体下所表述文化语境与会话语境。首先,教学中应渗透深厚的文化内涵背景,让学生理解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所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言语表达的各种不同语境使学生掌握在不同语境中写作的基本概要及特点,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适宜的语言方式,特别是一些不同文体表达方式,语言具有结构上的共同点,但因文体不同而不同,使学生理解语境的差异造成文章语言的风格的迥异。其次,学生通过对语篇的认知,了解篇章结构、文体风格、句式组合、词组搭配,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模仿文中语境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把握语境,积累语感。最后,分析作文,并对作文进行对比,发现其优劣点及影响写作的因素,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与指导,以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语言学家widdowson指出:“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死板的符号,而是处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因此,如何把英语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利用语境理论去指导实际教学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展开语境教学,创设语境,在语境中展开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培养,利用课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资源等,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语境以及学生周围生活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话语语境,将其融入到语言技能培养中,以学生真实的语境为语境,将教与学同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达成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素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的论文(实用16篇)篇十六

帮助。

随着人们认知的不断进步与智力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传道、授业、解惑”已难以适应教学环境的需求,而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却仍旧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对提高学生积极性方面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语文学科特有的形象与艺术思维,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立足教材,大胆创新。

课程标准的需求,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既要以教材为基础,又不应被教材所局限。

1.研究语文教材。

语文教师可将所有教材编排体系,将高中阶段内的6本语文教材中的文体、事件与任务进行归类,总结其中的规律,指导学生将课文目录制作成表格,让教学编排体系、教学目标,课文题材与作者能一目了然。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编写说明介绍要学习的人物和事件,并设置悬念,这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坚持单元教学。

教学单元是教材编订者以一定的目的来安排的,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在教学前可根据单元提示指导学生通读本单元的课文,打破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避免逢修辞必讲、逢语法必讲,要让学生主动去感受和品味语言。还要注意挖掘能够调动学生创新思想的元素,将突出社会规律,含有生活哲理的,逻辑思维紧密,艺术韵味盎然的课文根据创新思维特征进行分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

3.注意总结教材。

语文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与事件进行总结和归类,在学生考试前进行巩固复习。可以边看表边回忆,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观察人物形象的异同,对事物描写的取舍把握,让学生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学过的内容。如此,既能解决复习问题,又能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学生把所学内容有机整合后,所掌握的知识便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创新思维的迸发通常是由简到难的探究、由点到面的思考、不同寻常的奇思妙想等。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

1.借题发挥,启发学生思维。

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对人类几千年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有机整合后重新构思得到的成果。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大胆运用引导法、激励法和竞争法,抓住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产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的“借题发挥”,还可组织创新型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语文学科社会性、艺术性和实践性很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来进行教学,同时,创新思维也应合乎逻辑,注重实际效果,而非毫无章法的口不择言。

2.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多元发展。

对于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要鼓励其分层渐进,如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要求其思路清晰,文笔通顺即可,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鼓励其追求更高的文学素养。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不能只看卷面分数,而是从各个方面进行发展性评价。此外,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语文活动,如,文学社、演讲团、书友团等,并建立活动保障机制,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体现,突破学习成绩。

三、突破课堂教学瓶颈。

效率低下是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面临的问题。随着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很难提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不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再加上缺乏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随意性较大,而不少教师在教授时也未能掌握要领,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更枉论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每堂课都拿出几分钟让学生去演讲,还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贮备丰富的作文基础,还课堂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印记,用真实、真情增强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学生只有在丰富的感悟之后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这并不是教师通过简单的教学就能够达到的目的。不少教师对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到不放心,不敢让学生去敢作敢为,而这出自好意的“不放心”才恰恰是制约学生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原因所在。因此,语文教师要敢于放开约束,让学生成为人生发展的交流者、探索者和创造者,在学习和生活中掌握新的思想、新的情感、新的言语。

总之,高中语文的教学,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课文与生活的结合,让高中语文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王强。语文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学语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荷塘职业技术学校)。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遇见你真好的初一(热门15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文字表达,让人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考与感悟。下面是一些常见作文错题及解析,希望能帮助大家避免类似的错误。小时候,我是一个毛毛躁

    2023年农村党支部书记年终述职报告(通用22篇)

    作为一名员工,我想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所以需要写一份述职报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本人自20xx年9月被市委组织部

    最新工程施工项目合作合同(模板23篇)

    施工合同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法律依据,双方应按照合同条款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施工合同范文,仅供参考。甲方:乙方:一、工程概况

    最新下雨了初二范文(21篇)

    优秀作文是经过反复修改和打磨的,它能够在细节和用词上达到至臻完美的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感受其中的思想和情感。雨滴渐渐从细丝变成豆粒。我

    最新学生幼儿园社会实践报告(专业17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一种对个人或团体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心得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文书。以下是一些社会实践报告的典型样例,供大家在写作时参考借鉴。20xx年xx月

    最新公司财务主管总结汇报(专业15篇)

    公司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反思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总结范文可以启发你对公司经营的思考,激发你对未来发展的激情和动力。七、强化执行、严格考核,内控

    2023年校园一角初三(模板15篇)

    优秀作文在结构和论述上都能够体现出作者的逻辑严密和思维敏捷。在阅读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时,我们不仅要注意欣赏其中的亮点,还要思考其背后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最新深圳动物园(热门16篇)

    优秀作文是对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的反思,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摘录,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上的灵感和启示。深圳野生动物园汇聚了来自

    最新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论文(精选18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实用的学习工具,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

    2023年教师节家长的发言稿范文(19篇)

    发言稿一般包括开场白、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最后,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发言稿,下面是一些优秀发言稿的实例,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