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飞雪

学习总结是发现学习方法的途径,通过总结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精选学习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和学习有所启发。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一

课本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使用课本,养成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课本的指导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可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可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对于将要学到的新知识先自学,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看书时往往只重视回答问题,寻找答案,忽视思考探索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提出一些关键的有探究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重点看过程。二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看书,一般是新授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留有质疑的余地。有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的内容学生看书就能看懂理解的,教师不必讲解。如比例中什么是前项、后项、比号;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等。三是指导学生课后自读课本,其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品味,如一些文字长或难记忆的概念,则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另外,课后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教师推荐的数学课外读物,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比较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如果教师引导得力,则会对这些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如一些数学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学会动手操作。

小学生数学概念、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往往需要借助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来实现,正确的操作才能真正发挥操作的功效,而学生正确的操作来自于教师对操作方法的指导。如学习“长方形的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在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们让学生摆面积单位学具,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再问:“如果求长方形操场或更大的长方形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以后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2)这些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3)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正方形。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仅理解了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公式的由来。

三、学会质疑问难。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学习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或者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小学生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更多的是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知所云,不会质疑问难。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按角度的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后,为了使其更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质疑: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只根据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为什么锐角三角形要根据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得出呢?对此设疑进行分析:逐个用纸板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或一个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后,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得到了解释:因为三角形的三个角中,钝角、直角最多只能有一个,而锐角可以有三个,所以判断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确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个知识达到真正融会贯通。对小学生来说,虽然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开始时较难掌握,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但养成习惯后,他们会提出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四、学会总结学习过程和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注意在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他们从一点一滴零散知识的学习中揭示出学习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中、高年级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不仅可以领会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例如学生在学习《圆柱体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形成圆柱几何图形有概念和探索掌握圆柱体图形特征的两个阶段学习后,圆柱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于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今天是怎样认识圆柱体的,怎样发现圆柱特征的,进而意识到学习的新知识是通过观察、操作、读书、想象、练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去尝试,去认识,去发现而得到的。再如学习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时,在总结出小数乘、除法实际上就是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积、商的小数点定位知识,进而意识到小学数学新知识大都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学习新知时就能主动地“见新思旧,化新为旧,以旧学新”。

总之,把学法指导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文档为doc格式。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受到教学方法的限制,无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微课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探究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当前重要的课题。

一、微课的概述。

微课,顾名思义主要突显出来的是“微小”,通常情况下,教师以短视频、微电影、小动漫作为教学媒介,通过制作简短的教学视频来分解教学知识点,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步骤,深化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一般而言,微课的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教师通过多媒体终端来播放教学短片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认真关注知识点,通过小组探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前提下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正确掌握知识学习的规律。微课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为核心,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逻辑化思维来促进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养成,引导学生关注课堂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首要任务。微课教学是以班级小组为基本的学习单位,通过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的方式来构建学习模型,以学习成绩较好、素质较强的学生作为核心,以学生成绩一般、素质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学小组的基础构架,以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学小组的组长来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学习,以此来提升教学小组的学习质量[1]。

二、微课中教育角色的转换。

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数学微课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为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教师的主体地位,这样虽有利于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管理,但是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采用微课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主体就由教师转换成了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掌控者,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引导者,通过鼓励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开展学习组织活动。同时,教师角色地位的转换是基于课堂教学需要而发生的,并不是教师教学职能的变化,教师真正的作用是要设计微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对学生不理解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答疑解惑,真正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教学情景的设计。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情景设计。在设计微视频时,教师要遵循基础性、现实性、展示性、结构性及延伸性的原则,把握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的重点,确保语言准确,能清晰展示教学设计意图,达到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

(二)知识的重难点突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微课的暂停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因此,教师需要将较复杂的知识点分散,并制作成集声音、动画等为一体的小视频对学生进行讲解,逐一击破难点和重点。再将相应难题进行归类、展示,让学生练习,巩固知识,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在意识当中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找到对比方法,突破重点难点,掌握解题规律[2]。

(三)数学公式、概念的滚动复习。

在数学课堂上利用微课,还有助于学生牢记数学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初中数学的概念是极其多且复杂的,记忆量较大。为此,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可利用微课把前面讲到的概念集中复习一遍,以便促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温故而知新,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此外,在课后,教师也可以提供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微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通过不断反复地观看微课视频,去理解、记忆,以便学生牢记数学概念,形成正确的数学思路,健全其知识体系。另外,数学采用微课教学,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可重复播放,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复习。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不同,其认知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课堂教学不能保证人人都对知识点完全掌握,尤其对于一些经典的例题,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者证明过程不会书写,而教师由于课堂时间限制,不能帮助学生完全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利用微课讲解一些重点题型,让学生反复地观看,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达到完全掌握知识原理,掌握经典例题,学会解题方法的目的。

(四)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微课还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可利用微课将数学易错题制成微课,用零碎的时间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纠错讲解,依托微课讲解正确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知道正确的解题方法,知道容易犯错的点;对于典型习题,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形成逻辑化的数学认知,增强其数学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考试中做错数学易错题和典型习题的现象发生。

(一)明确微课应用的重点。

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引导为首要出发点,以直观的教学形式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行为能力、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行为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的相关教学软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结合中学生的小组学习优势,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探讨知识,深入对知识原理的理解[3]。

(二)强化微课教学方案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在于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要详细列明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中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教学的角度帮助并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同时,微课的导学方案设计要以学生为本,以三维为目标的达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学生学习的过程设计将学习重心前移,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的,将学生在课堂小组中的学习表现、探讨表现、行为表现作为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成绩的主要参考标准,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一般而言,微课教学方案的设计要详细考虑教学目标、知识的重难点、学法指导和学习内容,要将这四个环节有机结合,以教学目标作为整体教学计划的指导,将知识的重难点分解到教学目标环节当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下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理解知识要点。学习目标的构架就是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教学方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及三维目标,要以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学习差异作为三维目标的主要方面,结合学生这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整体的素质评价。教师要通过对知识章节和知识结构的有效梳理,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并根据知识框架的需求,树立整体、宏观的学习认识,将教学目标穿插在知识框架当中,让课堂变得更加具体、明确,学习方法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五、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微课设计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短视频来引导学生关注课堂知识讲解,以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主动构建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王刚作者单位:宿迁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中心小学,江苏,宿迁,2238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四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首先,重视课前的备课,其次,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一些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高效课堂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效课堂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三、高效课堂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五

生成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自主探索是指学习主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由于生成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们的数学课堂会勃发生机,学生会享受数学的无限乐趣。

一、优化学习环境,萌发生成资源。

一是硬环境,如多媒体课件,集电光、电声、图形、文字于一体的媒体情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异的想法。

二是软环境,如心理环境,课堂教学存在一种心理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场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生成便有可能。又如改变教学观念,转换师生角色,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开放性问题,给予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便会出现奇迹。再如运用延时评价,在“再想想,有没有别的……”中,出现预想不到的局面。教师要制造这种“温床”,萌生课堂生成资源。

例如笔者在前不久上一节应用题练习课时就碰到了生成资源产生的情况。题目是这样的,“汽车上原来有35人,有12人上车,有9人下车,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我原想让学生以跟随小明一起坐车的情景,再结合题目让学生演一演坐汽车的场景,让学生找到本题的解答办法,然后就此打住。实际教学中我习惯地追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方法了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1马上讲出了另一种解法。“12-9=3人,35+3=38人。”他还进一步解释说,“12-9算上车比下车的多几个人,那么车上的人就会多3个,所以35+3=38人。”当其他同学纷纷赞同学生1的好方法时,学生2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是如果上车的人数比下车的人数少的话该怎么办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就此打住,相反还给了学生2一个肯定的表扬,“真是一个好问题,那让我们不妨将刚才的两个条件交换一下。(板书:上车9人,下车12人)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呢?”学生们的反映很热烈,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一种解答方法:“35+9=44人,44-12=32人。”没想到学生2听了这个回答仍不满意地追问:“可是用学生1的办法就不能做了?”马上有学生给出了回答,“可以做,可以做。还用12-9=3人,算下车的比上车的多3人,再算35-3=32人,就是多下了3人后车上剩下的人。”到此,我想可以结束这个题目了,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学生3提出“那如果35人到站后剩下的人数,那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呢?”我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探究的好机会,于是我再次将这个生成资源整理并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有12人上车,9人下车后,汽车上剩下35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大家能不能帮他解答。”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用学具操作等活动他们终于找到了解答的方法。没想到书上的一个题目由于教师优化教学的环境、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竟然演化出了几个不同层次,让学生想得更有价值,学得更有效。

二、利用生成资源,凝聚问题情景。

课堂生成资源是否一定会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呢?当然不是。教师要善于应变,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原始信息,迅速进行判断、分析,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将问题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价值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生成资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研究,可以加快目标达成的步伐,那么,教师要当机立断,加以利用,甚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相反,如果没有价值,或者与“目标”无关,则不能加以利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笔者上过一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我先让学生来说说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们说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虽然还没有学习圆的知识,可说对了,我同样表示赞成。原来想就此拿出长方体让学生来比较它与长方形的不同,从而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可没想到,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球也是平面图形。”是否马上就否定他的观点将学生拉回到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中来,还是听听这个学生的想法,我选择了后者。“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球是圆的呀!”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来他认为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也应该是平面图形。我决定索性放弃预设从“球”与“圆”入手教学立体图形。我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球是圆形吗?”没想到班里的学生虽然有不少反对可也有许多赞成。“那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激烈地争论。在争论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思维的冲突中他们逐步达成了共识,同时对“平面”与“立体”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就势顺水推舟,通过“圆”与“球”这两个与本课无关的知识点的学习揭示了“立体图形”的概念。

三、直面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活动。

呈现了问题情景,就要展开探究活动,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关键在于实践。教师要引领学生新身历练探究的实践过程,如猜测,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对问题答案进行大胆猜想;假设,从多种猜想中选择最接近“真理”的作为假设;操作,运用学习工具,动手实践;验证,用操作结果证明假设;结论,做出探究结论;运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如:在上例中学生在争论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认为“球”与“圆”两者不同的学生拿出了乒乓球、小篮球,还用瓶盖在纸上画了圆,他们要求“反对方”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来感觉、比较两者的不同;而另一方则想到了将球一分为二,从而得到两个圆的办法来维持自己的意见。通过操作、验证,他们终于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球与圆是不同的。同时运用建构的立体图形的新知,他们也知道了长方体与长方形是不同的,因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而长方形则是平面图形。

总之,开发利用生成资源,凝聚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富有激情,富有挑战,对培养创造型人才大有裨益。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六

1.整个培养过程不能厚此薄彼。每个人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基础都不一样,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数学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列出不同层面的预习方案,使不同数学基础阶层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合适的引导。

2.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步骤的规范。小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许多的学生都没有预习的意识和习惯,并且在要求进行预习时他们也没有系统科学的预习方法。在此情况下,教师更应该认真细致地制定相应的预习计划,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每一步骤进行严格的规范。

1.课堂培养。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某些问题时,下面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没有回答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发生冷场现象。特别是在观察物体和图形变换等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数学知识学习方面,冷场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这些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抛弃自己的主角地位,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课堂的环境氛围,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进行观察物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周围的事物入手(例如学生桌子上的文具盒、橡皮等),或者是学生生活中很容易遇到的物体,而不是严格地按照教材让学生想象着观察正方体、圆柱体等规格的形体,应该把学生周围的实际事物和这些形体联系在一起,增加整个教学的趣味性。此外,从学生周围的事物入手也能给学生带来熟悉性,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勇于发言,增加他们学习的主人公意识。

2.课外培养。

目前很多的教师都不注重对学生的课外培养,下课以后只布置一些相应的作业,这样只会让学生从不愿意写作业变得厌恶学习。对小学生来说,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应该改变策略,对学生进行课外培养。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方面知识的时候,不应该给学生布置一系列的.计算题让他们做,应该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性的作业(例如帮妈妈买菜等)。在完成这些生活性作业的同时,他们就会运用所学到的小数乘法知识,来辅助作业的完成。教师应该注意的是,生活性作业超越家庭作业的优势就在于学生的主动性。一个是主动运用,一个是被动运用,两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教育的成效性显而易见。学生在繁多的家庭作业中,面对枯燥的数字,很有可能增加他们的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布置课后的习题,要注重课外培养的运用。

在学生进行自能学习时,还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达到最高质量的自我学习。比如在学生进行简易方程知识自能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四则运算能力,就不能真正地进行自能学习。所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进行一定的统计,对于那些知识不扎实(比如加减乘除等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的学生,及时地给予帮助并补充他们的知识储量。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自能学习中可能面临的难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处理这些难题,这样教师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能学习能力。最后,把科学的学习方法系统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自能学习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此外,还要注意对学生价值观和素质进行必要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分享合作的习惯,进一步提升他们自能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形成培养学生自能学习能力的系统流程,从三个方面综合的培养学生自能学习能力也使得培养的成效性大大增加。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来阐述具体的培养策略,也使得学生自能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更加具体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认清学生自能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且结合教学的改革动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对小学生自能学习能力培养的先进策略,以做好对小学生的自能学习能力培养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七

微课作为当下中国教育界的宠儿,可谓是风生水起.国际上,微课源自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为亲戚纳迪亚在线讲授的视频课程.后来很多人都上门讨教,一时间,可汗忙不过来,索性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也就是微课.在国内,由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的定义与主要特点.在胡老师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一、微课可“微”———课前知识的铺垫。

众所周知,课前能主动去预习的学生较少,而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前进行预习,那么对新知的接受与理解将会容易很多.微课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学习资源,应当“放低”身段,不应仅限于当下主流的新知传授,更放眼于课前铺垫,最终提高的是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此,笔者认为微课可以在新课的预习中发挥作用.

1.联系新旧知识,扫清旧知障碍。

子曰:“温故而知新”,这一千年不易的经验之谈,既揭示了新知与旧知的密切联系,又体现了新旧知识中迁移的巨大作用.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它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再看教材中,新教材的新课前大都没有准备复习与导入部分,如果不另外指导学生回顾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将会遇到更多困难.由此可见,恰当复习旧知,就能有效降低新知的掌握难度,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迁移.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难点是理解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在课堂中,学生既要读题,理解数量关系再列式,又要回忆整数除法的算理,以便对照小数除法.明显对学生来讲新课的难度与容量都太大.这种情况下若课前有针对整数除法算理的复习微课,短短三五分钟,既能帮助学生回忆起清晰的算理,让更多学生真正听懂了课;又能有效减轻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压力,使更多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岂是微课作用?“微”课前,对学生的帮助显而易见.

2.丰富课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的语言与工具.为了让知识能严谨的传授,数学课堂总是显得规规矩矩,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数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加的枯燥乏味.要想让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课前,由微课讲解了与新知相关的课外知识,不但会降低学生对掌握新知的恐惧,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引入新知时,学生必然会更加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从而使学习效果更胜一筹.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的“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爸爸与小红的对话“我比小红大30岁”,简单是简单,抽象却也非常抽象,学生很难一下子从这里转换到用字母a表示小红的年龄,然后爸爸的年龄用a+30来表示.对于这样未知的抽象知识,学生自然是恐惧的,而如果课前有微课生动介绍关于我国古人用“堆”来表示许多(未知数),古代埃及用“哈乌”来表示未知数,1559年法国数学家彪特开始用a、b、c表示不同的未知数等,不仅让新知识的出现更加生动自然,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微课应“微”———课程内容的传授。

胡铁生老师曾说过微课教学设计有六大原则,其中首要两个就是时间性与内容性.微课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这两大特征非常明显.

(一)微课“微”于时间。

前文讲到,可汗把视频传到youtube方便别人学习,由于技术限制,视频的时长不得超过10分钟,所以可汗的“微视频”都只有不到十分钟的长度.虽然现在技术不再是问题,但不得不说这“微”的时长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我们知道学生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有效时间,基本上在10分钟上下.而微课的明显特征就是讲解时间较短.同样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我们在各地培训教师设计微课的实践也发现,其实,微课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为佳,超过6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因此微课用时不但不应当超过10分钟,还要适当地更短,更精悍,以符合学生注意力的持续特点.

(二)微课“微”于内容。

在认知心理学中,学生先后学习的知识之间会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这种干扰会导致遗忘.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是“前摄抑制”;而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是“后摄抑制”.在微课教学中,如果课内包含的知识量过大,就容易产生“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所以在微课短短的时间内,应当只讲解课程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是重点,或者是难点,抑或是特异之处.因此微课教学的内容应当“微”而有致,是有针对性的,是精悍的.

(三)微课“微”于课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11月21日,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后,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推行下,微课制作的升温速度很快,各地都在加紧把各种课程制作成微课.但在有些情况下,微课的制作却比较盲目,缺少对微课适用性的关注.在小学课程中,有一部分的课型并不能发挥微课的特点,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其实没有必要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所以使用价值低,盲目开发制作只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所以对于微课的选题应当慎重.比如涉及空间与抽象的例题和易错题的教学等就较适合用微课形式传授,而一般本身已易于理解掌握的知识,就大可不必耗时费力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围绕某个目标进行精确讲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也使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效减少,不但提高了知识传授效率,更规避了部分遗忘的概率.此外,课程中的一系列知识用微课的形式传授时,若分成不同的部分制作成微课,这样相对于将多个知识一起讲授的常规课堂来说,学生学习中产生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微课应微.

三、微课不“微”———知识的巩固延伸。

微课的作用不止于新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巩固新知识以及提升自己的途径.当学生在新授课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掌握好,甚至无法理解新知识时,在常规教学中实际上很难高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一则学生通常不能清晰地表达问题所在,二则每个学生的问题不尽相同,教师难有足够的时间各个解决.尤其在单元复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更是时间紧、内容多、知识网络复杂等难题.这时微课的优势尽显,学生可以在课后找寻相应的微课进行补缺补漏,也扫除了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从而实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要求”.另外在小学数学中,常常可以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学习,尤其是在学习空间图形等抽象事物时,常规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应用,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此时微课的优势便能展现出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部分“通分”中的“最小公倍数”时,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学生就可以从微课中获得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最小公倍数的不同求法.从而实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作为教育部大力推行的新型教学手段,具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而在小学数学中,尤其是高年级数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很费解的,如何让学生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在,利用微课在课堂外呈现出的种种优势,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常规课堂的不足.同时我们也看到微课的发展缺乏指导性,大量的同质微课不断被制作,而微课的创新却停滞不前.从而导致数量已近泛滥,质量却没有保障;同质作品扎堆,创新路在何方?究其原因是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希望相关部门能抓紧研究,尽快予以规范指导.当然,努力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也是新形势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季台祥单位: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学。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八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的开展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促进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主体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关于新内容的学习.具体来说,自主学习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学生主体个人展开的关于教材内容的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吸收和理解;另一种是学生同伴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的同伴互动交流过程,学生主体在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展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目标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促进知识的吸收.

二、自主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主要策略。

(一)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推动自主学习的开展。

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会导致课程内容的表面化,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也是中小学实践中自主学习开展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中小学生的无论是生活阅历还是知识经验相对于教师来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去真正地讲解一堂新内容,学生是不能完全做到的.因此,我们提出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需要教师在学生思维发展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指导性问题,实现对新内容的分解和层次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每人准备了两张硬纸板,让学生自由裁剪出不同特征的三角形,并设计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看看大家手中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征.”学生们在合作裁剪的过程中,边剪边回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将三角形的知识进行了一个回顾,三角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三角形有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通过回忆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看新内容的标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们开始出现交流和讨论,有的学生开始在三角形上画不同的线,有的学生说三角形的内角和肯定需要动“三角形的角”,有的学生说要能把它们放在一起,用量角器量一下就好了.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展开思维,通过各种思想的碰撞,开展通过裁剪角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们把两个角剪下和第三个角放在一起运用量角器证明.教师又设计问题:“如果只裁剪一个角可以证明吗?”学生通过实践,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了证明.这样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导,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自主学习的课堂是人人都得到发展的课堂。

自主学习的目标是“使好的更好,使不好的变好”.这既是指要发扬每一名学生的特长,又不断弥补学生的不足,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又是指要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在数学学科上学习优秀的学生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后进生的不断转化,促进后进生数学能力的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分配自主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层次性,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分配合理的任务,使每一名学生都处于最近发展区中,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突破.另一方面,指在同伴合作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以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分配,同时小组交流要改变由少数学生主导,后进生“失语”的现状,采用小组展示成员轮流担任,重小组成绩,轻个人成绩等方法,促进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第一,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第二,掌握解方程过程中需要掌握移项和消元的基本方法;第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步骤.这样的过程,就单个知识来说,中等学生甚至后进生通过对内容的回顾基本上都能掌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由后进生担任主要发言人,负责组织小组学生的发言,在总结小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展示发言.这样一方面让后进生承担责任会促进积极发言,另一方面也促进后进生数学知识的不断进步和学习.而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知识的整合运用,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会综合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消元、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其中一个知识出现运算错误都会导致结果错误,也就是说这对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要求更强.在这个过程中,由数学成绩优秀者担任主要发言者,一方面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带动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综上所述,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困难通过学生个人自主地学习书本知识、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学生同伴关于学习困难的交流就能解决.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形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引作用,同时要注重自主学习的课堂中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建立人人发展的课堂.

作者:周佳玲单位:惠安广海中学。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九

通过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遇到问题之后可以自主地进行思考,而不是直接求助人。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想要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是主体,教师给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一味地接受。在传统的模式中,学生仅仅掌握了最基层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然而对于如何科学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手段却没有掌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即“激发动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反馈评价”。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和数学认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只要对于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那么进行学习对于学生来讲就不是一种负担,而会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种快乐的体验,会让学生越学越喜欢,越学越爱学。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好问题,在课程开始时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在此基础上抛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比如,在教学扇形面积时,可以设置一个“羊吃草”的问题求取羊能够吃到草的最大面积。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之后紧接着抛出准备好的问题,羊所能吃到的最大面积的扇形同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进行求解。在这个有趣的情景里面,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起来,同时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起来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积极地进行思考,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就会事半功倍。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被激发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可以设置“一问一答”的表演,这样不仅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探究,而且也能让学生有更加充分的准备时间和空间来探究。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巡视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当有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学生进行解答,而是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在刚开始时因为学生掌握不到方法,探索的过程会比较漫长也比较艰苦。这时,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正确的探究方法,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联想、探索、寻找方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分组合作,互相启发。

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小组内进行组建讨论、交流。因为小组成员每个人的想法都会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小组成员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行组间交流时,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会形成多种解决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迅速解决。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关注每组讨论的情况,对每组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并且对于出现“偏离方向”的小组,应当及时将讨论调整到正确方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通过小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形成全面思考的习惯。

4.查缺补漏,强化学习。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择有特点的小组进行反馈讨论结果,然后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通过小组间的结果反馈讨论,可以汇集更多人的智慧。师生共同评价,可以强化正确观点,并且可以纠正错误,让学生在思考时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时对自己做出的结论进行判断,强化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指引的角色。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不断地进行总结,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作者:吴军单位: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二中学。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十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

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以备复习之用。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商讨或请老师解决。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由于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能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考查出能力的水平,所以它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困难,或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往往标志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觉,需及早查明原因,予以解决。

通常,数学作业表现为解题,解题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解题,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首先,要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题意。如哪些是已知的数据、条件,哪些是未知数、结论,题中涉及到哪些运算,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能否用图表示出来,等等,要详加推敲,彻底弄清。

其次,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探索解题的途径,找出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方法,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并从形式到内容,从已知数、条件到未知数、结论,考虑能否利用它们的结果或方法,可否引进适当辅助元素后加以利用是否能找出与该题有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或一个类似问题,考察解决它们对当前问题有什么启发;能否把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加以考察或变更,再重新组合,以达到所求结果,等等。这就是说,在探索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联想、比较、引入辅助元素、类比、特殊化、一般化、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方法,并从解题中学会这一系列探索的方法。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一

让学生自己去明白、去领会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公式的全部推导过程,比教师手把手的教效果要好,学生能记忆深刻,无需我们过多的强调,就能牢牢掌握知识点,记忆准确公式,避免生搬硬套的运用。由于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时间限制,我们不可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我们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指正,让学生找到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我建议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钻研如何把知识点讲通讲透,让学生看得明白。不要急于亮出观点,打出底牌,只要学生在认真思考,我们就不能轻易地打断,适时地给学生提示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要一笔带过,我们带过的地方,很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困惑和不解,在这些不透明的地方花费过多的精力,思维就容易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步伐。教师在前面讲解,学生在后面自己琢磨,二者不在同一教学轨道,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令人满意。

二、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仅能够融洽师生关系,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倘若教师在讲台上只顾着自己讲,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能消化;或者学生只顾着自己做题,不听教师的讲解,这种模式下的数学教学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师生间互动交流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之间有什么必然关系呢?我认为,教师是成年人,初中学生是未成年人,二者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问题,我们看似很简单,而学生要花费不少的力气才能弄明白,想通看透。师生间相互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找到解题方法的过程,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合理、不科学的思维习惯。这种师生间的交流,就能发现学生思考过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纠正工作,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独立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快速、科学、有效地找到解题途径,这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师生间的交流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第一,讲数学小故事,每个数学故事后面设置适当的数学问题。例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把课堂引入到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环节,不仅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还能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故事性的题材,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比直接进入主题教学的效果要好。第二,互换角色。遇到一些难度不大的题目,我们可以随机挑选一到两名学生上台为大家讲解自己是怎么处理、怎么思考的,既锻炼了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能力,还能让教师从教学中解放出来,做一回学生和旁听者,看看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如何实现良性互动的。学生教学生这种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没有教师的参与,他们能大胆地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真正平等地、自主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自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容不得走捷径、抄近路的心态和举动。只有放下身段同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实现师生间无障碍交流,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作者:葛凌云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十二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分析、学习完成一定的目标。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不限于智力因素对学习状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的思考、求知。自主学习依托于老师的指导,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制定夜袭目标,选择学习方法,通过自我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在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减少学生对老师灌输式学习的以来,从而主动掌握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学习中去,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改变以往被动灌输式学习,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可以有计划有节奏循序渐进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学生除了接受课堂上的常规教学内容,还能延伸学习内容,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以形成自己对所掌握知识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1.自主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自主学习,一般是老师在现在课堂上确定主题,提出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带着目标先自主学习,并找出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在课堂上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的正确解法,并在课堂训练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这一的学习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活跃性,发挥出学习的潜能。

2.自主学习,全面提高整体水平。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要统筹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然而学生的学习状况参差不齐,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此提高学生主动能力,便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首先调动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他们建立了正确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得到长足进步,对其他同学来说是一种榜样和动力,可以有效带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由被动变主动的自主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增长信心。

3.自主学习,发挥最大潜能。学生时代处于大脑活跃期,拥有极强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拥有极大的学习潜能。学生能更好的运用自主学习就可以储藏更多的知识,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通常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阻碍了真正潜能的发挥。学生想要更好的学习,就要调动起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蕴藏的潜能。

数学是一种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学科,数学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数学活动而实现的一种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为出发点,逐步培养自主学习及同他人合作的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等活动强化自己的数学基础,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教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解惑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特色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高效地取得数学学习的成功。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学习技能,通过对学习内容的阅读与理解以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从而更快地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的自学提示。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学能力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对于自主意识较差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引导的方式就是为其建立良好的自学提示。

2.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过程中充满推理、试验、观察等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一改以往事例、讲解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索、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如下例题:在括号内填入数字是此数列具有一定规律并说明。1,3,5,,(),()……对于此类题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从多种角度推敲数列所隐含的规律,并让学生间进行交流活动,集思广益,尝试解出多种答案。在此类题目的答题过程中,只要学生给出答案并能合理作出解释,就应给予肯定。学生给出的答案有以下几种可能:(1)填入7,9,11,形成基数数列。(2)填入9,15,25,使数列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为前两个数的和加1。(3)填入17,87,1481,使数列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为前两个数的积加2。此类教学方式更具挑战性,使学生在深度的自我思考及交流合作过程中掌握学习方式,更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进行灵活多变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勤学好问的学习能力,探索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加以合理地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发展学生“从有到无”的探索能力。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通过已掌握的知识,不断探索新知识,并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以数学计算为例,使用掌握的四则运算法则,由简到易分别进行百以内、千以内至万以内的加减法,总结归纳出计算规律,掌握学习窍门,增强探索求知的能力。

作者:张霞单位:山东沂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三

要想真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必须经历这两个过程:从薄到厚是将基础知识能够牢固记忆并深刻理解的过程,更侧重“量”的积累;从厚到薄是将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更侧重“质”的飞跃。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点、线、面复习法。

教师应辅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以知识点为最小单元,强化重点,加强难点,淡化不考点,同时以各个知识点的相同点和延伸点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最后把连好的知识线铺展成面,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建造不同的点、线、面,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构建,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同学都不会掉队。最终,帮助同学将课本知识吃透,从而实现由薄到厚的知识积累。

(二)正反面、多变式复习法。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都有其推导过程,有的还有逆定理,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帮助同学分清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或侧面进行一定的练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的训练,尽力拓展学生的解题方法,实现知识由厚到薄的质的飞跃。

二、加强数学习题训练,优化解题思路。

在初中数学总复习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当加强习题的训练,但是必须摆脱题海战术,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将数学复习的效用最大化,所以,教师应当把握中考命题趋势,在同学们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摸清底子、对症下药,科学设计总复习教学习题。

(一)针对性原则。

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做到统筹兼顾,既要让优等生有所提高,又不能让后进生望而却步,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多层次的、递进式的综合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既要获得足够的信心,又要鼓励学生有所提高。

(二)典型性原则。

作为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应蕴含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归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等。在学生看到一道题时,首先要进行知识点的分类,同时调拨相应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结合相应的解题方法对其进行作答。如此一来,既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又能够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

(三)纠错性原则。

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题目信息分析、条件的利用、思维的宽度和方法的运用程度各不相同,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误。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有意布设一些陷阱,引诱学生误入歧途;然后组织同学共同分析、探讨,总结出犯错原因,同时做好防范措施;最后还应当进行一些组中练习,让学生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再次考核,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易错点、易混点的抗干扰能力。经过以上训练,使学生能够重视隐含条件的利用,易错点的辨析,养成严密、谨慎、仔细的审题和做题习惯,提高解题效率。

(四)延展性原则。

中考试题多注重紧扣课本,但却高于课本,多是经过加工改造得来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应当注重对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引申拓展、一题多变、多题一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创新性原则。

纵观历年的中考试题,新题型接连不断。因此教师应当在复习时加入新的题型,如开放型、探索型、应用型等。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创新型习题的思考与解答,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三、注重学生复习反馈,强化应试心态。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最佳成绩,单单拥有过硬的基础知识,灵活的解题思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良好的应试心态。自然、大胆、沉着、冷静的考试心态,才是中考成功的关键。

(一)给学生心理减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教师如果过度制造紧张气氛,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备考的积极性,反而会有与过度紧张而影响知识的储备,所以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以平常的心态面对中考,让他们心理放松,这样才能保证中考发挥自己的水平。

(二)适当调节期望值。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同学们都会给自己订立一个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然而一些测验或模考可能让同学因达不到目标而产生焦虑心理,也可能因为超越目标而沾沾自喜,这时教师不妨在班级组织一些交谈活动,让同学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互相帮助解决心理难题,并对自己的目标作出合理的调整。

(三)调整生物节律,注重实战演练。

在中考临近之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生物节律的调节,保证学生能够在考场上有充足的精力,同时要求学生把平时的模考当成真正的中考来对待,在模考中训练学生良好的态度、习惯、技能和心理素质;另外,考生也不能把真正的考试看得非常特殊,而要把它当做平时的练习一样,以免过分紧张而影响考试发挥。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十四

自主学习法在我国比较流行的有三种策略,支架式策略、抛锚式策略、随机进人式策略。三种策略各有各自的优势,运用各自的优势,强调自主的重要性,使学习环境变得“活”起来,加重团体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可以充分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1.增强主动性、学习性、挑战性通过自主学习法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素养也随之加强。学习方式的转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上数学,主动学习。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新事物都会充满浓厚的.兴趣,给予学生足够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增多,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单一的解决问题方法。使学生具有挑战精神,主动挑战数学难题,建立良好的学好数学的心理与责任感。通过克服数学难题从而克服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2.加强认知性、主观能动性小学生主动认知自己应该做的事,应该完成的任务。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知识与学习的技能解决难题。通过自身积极主动认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可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和发展学生能力。

3.增加团结意识、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法使学生了解到,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我们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应多与同学交流探讨,增强团体意识,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个人在团体中的重要性。在团体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头脑风暴”,将意见整合,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法,增强创新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或者假设。不但在学习中,无论在哪一方面,创新意识都是重中之重。

1.教师指导,学生领会教师在其模式中要起到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进人该模式,了解该模式的内容,了解自己应该解决的问题,吸引学生学习,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明确目标,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

2.自主研究,团体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了解问题,运用自己本身所学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接受问题。在新课程的学习上,教师组织团体讨论,合作研究问题,共同解决难题。在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陷,从不同角度认知问题,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明白,加深印象,从而解决问题。

3.在实戏中运用,在发展中创新将理论实践化,运用到现实中,使其具有社会性,不再只是简单的理论。在不断学习中,不断创新,不断发现新的方法、新的事物。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方法教育,因材施教,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4.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这是该模式的最后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学习,反思自己的学习,总结经验。教师评价,注重过程,学生收获体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有趣之处。自主学习法,对小学数学教育有着重中之重的影响。自主学习法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加重强调学生自主性,给予学生自主能力。自主学习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获得所学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加强了学习能力。学习靠自主,学生是主体,真正了解知识,爱上学习。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十五

让学生自己去明白、去领会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公式的全部推导过程,比教师手把手的教效果要好,学生能记忆深刻,无需我们过多的强调,就能牢牢掌握知识点,记忆准确公式,避免生搬硬套的运用。由于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时间限制,我们不可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我们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指正,让学生找到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我建议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钻研如何把知识点讲通讲透,让学生看得明白。不要急于亮出观点,打出底牌,只要学生在认真思考,我们就不能轻易地打断,适时地给学生提示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要一笔带过,我们带过的地方,很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困惑和不解,在这些不透明的地方花费过多的精力,思维就容易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步伐。教师在前面讲解,学生在后面自己琢磨,二者不在同一教学轨道,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令人满意。

二、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仅能够融洽师生关系,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倘若教师在讲台上只顾着自己讲,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能消化;或者学生只顾着自己做题,不听教师的讲解,这种模式下的数学教学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师生间互动交流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之间有什么必然关系呢?我认为,教师是成年人,初中学生是未成年人,二者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问题,我们看似很简单,而学生要花费不少的力气才能弄明白,想通看透。师生间相互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找到解题方法的过程,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合理、不科学的思维习惯。这种师生间的交流,就能发现学生思考过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纠正工作,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独立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快速、科学、有效地找到解题途径,这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师生间的交流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第一,讲数学小故事,每个数学故事后面设置适当的数学问题。例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把课堂引入到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环节,不仅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还能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故事性的题材,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比直接进入主题教学的效果要好。第二,互换角色。遇到一些难度不大的题目,我们可以随机挑选一到两名学生上台为大家讲解自己是怎么处理、怎么思考的,既锻炼了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能力,还能让教师从教学中解放出来,做一回学生和旁听者,看看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如何实现良性互动的。学生教学生这种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没有教师的参与,他们能大胆地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真正平等地、自主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自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容不得走捷径、抄近路的心态和举动。只有放下身段同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实现师生间无障碍交流,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作者:葛凌云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十六

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形成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摒弃了原有教学模式僵化的教学理念,以及单调沉闷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置于学习中心,以便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自觉主动地进行知识学习。在实际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淡化主导作用,利用学案整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进行适当引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需要老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学生充分利用老师在学习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展现自身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意识,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以灌输的方式培养学生。“学案导学”模式的推广和落实,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缓解厌学情绪,增强对学习的自觉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师完成教学计划,以更自由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提高老师对于课堂整体的掌控能力。

1.以问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

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最好方式就是老师将学习任务归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给予学生充分展现数学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机会。而老师所要做的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引导,重点关注课堂的教学重点和目标。这往往可以以数学问题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充分融入问题中,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思考,既能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识和感受,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又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部分,但讲到这个章节时,可以先以简单的应用题的方式提出问题:某排球队参加排球联赛,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该队参加了12场比赛,共得20分,问赢了几场?这个问题就可以作为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与方式的引导性问题,简单明了,虽然学生最后可以用其他方式得出答案,但是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已经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当接近了,只是表达形式有所不同罢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转向一元一次方程,降低对新知识的理解难度,充分展现数学思维不断转化的魅力。

2.团结合作,实现学生的优势互补。

“学案导学”模式需要充分发挥老师所制定学案的引导作用,老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对于学生的进步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设置学案时做好充分准备,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形成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之间进行优势互补,进而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进行“学案导学”模式时应当关注的问题。

实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转变,需要初中数学老师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更关注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点的兴趣及困难所在,充分把握教学的尺度,既不能过多地帮助学生,又要起到引导学生进步的作用,这就需要提高老师对于课堂的整体掌控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这要求老师需要有更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的真正实现,需要发挥老师所制定学案的引导作用,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学案设置上更认真负责,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进行教学思考,增强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提高自身的导学能力及对于课堂知识的总结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四、结语。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既能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作者:蒋华英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探究性学习就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激活探究欲望的学习情境,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的高效课堂。“激发好奇心―――创设问题情景―――实施‘趣’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一、运用教材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主动探究的思维火花。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多位“数”老师迅速正确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新奇,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师趁机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愿望、兴致和自主探究精神。

二、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创设情境式教学,使学生感到既熟悉有兴趣,教师又不用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直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例如,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周长与直径是怎样的关系?”“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吗?”“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都是这样的倍数关系吗?”请同学们亲自动手量一量、算一算。这样让问题统领全课,学生兴味盎然热情高涨地进行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二)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的承接点实现知识的系统融合,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时,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梯形面积是怎样推导的`?圆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问题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积极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又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回忆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接着问:“你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吗?”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畅所欲言,在宽松的气氛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学习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构建了教师“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高效特色课堂。

(三)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鼓励质疑、深化新知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在质疑探究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螺旋上升式学习过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先提出问题“在距离小明左脚3米的地方有一宝物,请同学们找出来。用你桌面上白纸上的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请你猜想宝物在什么地方?(屏幕出示画面)学生大胆猜想后,“师课件演示:以左脚所在的点为中心,直尺测量描出所有到此点为3米的点,描出的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最后构成了一个圆,(课件演示)师:宝物在哪里?生:在圆上。圆心是什么?半径是什么?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宝物的位置就是一个圆?“宝物一定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以3米为半径的圆上吗?”“可能在空中吗?”老师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觉的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另一方面很自然的将知识进行了拓展、深入,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强化了数学思想,同时拓展和丰富了自己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了铺垫。

三、实施“趣”教,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探究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能抓住知识的趣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挖掘出知识的趣源;营造和谐、宽松、参与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并做到和谐统一。如《圆的认识》一课围绕“趣”字从“小明的宝物在哪里?”问题的提出到分析,最后得到解决,体现“趣”“新”“活”。辅之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入情入境,在这种轻松欢乐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有趣而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钟情;让学生在情深趣浓的感知中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总之,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特色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8篇)篇十八

实施情感教学是教学理念中永恒的真理。就像于漪提到的,授课环节实则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不能彰显心灵的一种契合性,就无法将文本知识水到渠成的传输给学生。小学数学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将真情融注到授课的每一个层面,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成效。这样的策略可以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授课环节师生之间的愉悦之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其一,师生之间构建协作、和谐及互动形式的新型关系,彰显彼此的一种愉悦、民主、平等及和谐特征。这亦为提升课堂授课效能的重要前提,可以使得授课过程中的心理情境更为优化。一个爱生、懂生的数学教师,能够将春风化雨的教诲,及阳光般的表扬给予学生,尽管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每一个孩子依然能够在心灵上受到教师的鼓励,提升自信心。其二,将课堂主体求知的欲望激发出来。主要借助对授课氛围的营造以及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达成这一目的。前者是将授课主体对问题的思索激发出来,进而使其生发出一种自主探究的欲望,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应当注重一种趣味性。后者是借助对问题情境的模拟,使得学生又一种身临其境的感知,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角,通过联想等方式,使其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有一种质疑的意识。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个体在对问题的思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沟通通常能够激发智慧的思考。进行沟通的环节,可以将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角色充分彰显出来。借鉴他人的思考问题的思路等,将自我对问题的认知表达出来,进而掌握多角度思索及解决数学问题。比方说,教师在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候,借助多媒体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方位的车辆进行展示,进而让小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统计。教师对学生自主统计结果进行汇总的时候,可以看到各异的结果。最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在这一统计环节,统计错误率偏高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出现的问题。在这一环节,可以将学生以每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之间通过意见沟通,得出进行该数据统计的前提:其一,掌握这一时间段该区域的车辆类别;其二,借助“正”字进行数值的记载;其三,众多通过该区域的车辆,并且车辆并非按照种类特征依次通过,因此唯有借助小组协作,才可以各司其职的将各个类别的车辆数值统计出来。之后,依据学生进行讨论之后的答案,进而得出相应的车辆数额。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协作,意见交流,使得学生学生学会倾听思考别人答案,进而得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进而更为有效的应对“动态数据”中的相关问题。

三、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授课环节实际为教和学的一种互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应当传达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得到新知识的本领,在学习环节学会思考。所谓教即为使得学生学习能力;所谓学即为学生依据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于思考中学得知识,于运用知识环节强化思维。所以,只有令课堂主体自觉积极的进行知识探究,才能对其自主探究意识予以真正的尊重,进而将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思索的积极调动起来,进而令其切实进行自主探究。教学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更多展现自我的机遇,于授课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彰显出来,实质上亦为对其自主意识的尊重。在实践环节,打破了以往的授课形式,进而使得学生置身属于自我的舞台,感受自主探究的魅力。这一环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包容学生的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答案,使其真正融入到课堂互动环节。比方说,笔者在讲解正方形及长方形周长的章节的时候,交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在测量、摆、拼等过程中,择取最精确的结果。这样亲自动手的策略,更吻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其作为课堂主体的角色得以充分彰显,强化其自主探究的意识。综上所述,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究,进而把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知识的策略,进而科学地进行探究,从认知及理解知识转换为应对问题。这一过程其价值在于借助自主探究过程,使学生强化自主探究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掌握数学知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王俊杰宁纪绘单位:山东省临沂汪沟第一中学。

相关范文推荐

    家庭教育心得感悟(实用14篇)

    心得体会是对思考和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问题和改进方法。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思路。

    幼儿园礼仪教育实施途径论文幼儿园礼仪教育范文(14篇)

    范文可以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我们的观点和见解。揭示范文魅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你将深刻体会到文字的魔力和韵味。摘要:《纲要》指出:“幼儿园的品

    写爸爸戒烟(实用20篇)

    优秀作文的篇幅要适当,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要能够充分发挥出作者的观点和思考。以下是一些备受认可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探索写作的魅力。放学了,一路劳累,我一回到家

    简笔与繁笔教案简笔与繁笔教案(热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还包含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教学的策略和措施,对教师的教学提供启示

    鼓励孩子的演讲稿(优质16篇)

    演讲稿可以培养演讲者的口才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展示个人魅力,以及传递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在写演讲稿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演讲者的演讲稿,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

    员工因身体原因辞职报告(通用20篇)

    辞职报告是个人提出辞职的一种正式方式,它能够体现个人与公司之间的沟通和协商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辞职报告的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领导:您好!在今

    意志坚强的原始人范文(24篇)

    优秀的作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予读者新的思考和启发。阅读优秀的作文,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感觉,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坚强的意志不倒的信念这是岁月不能抹去的痛苦

    上思修课的心得体会(优秀21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感受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思路和素材。

    信息技术主管求职简历大全(20篇)

    在现代社会,个人简历已成为求职过程中的必备工具,它直接反映着一个人的能力、经验和潜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个人简历样本,这些样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个人简

    住院部个人总结(精选17篇)

    个人总结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年以来,我热衷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