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灵魂曲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让我们更有信心地完成总结写作任务。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特意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一

英语词汇总量巨大,外语学习者在扩大词汇量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困难.近几十年来,外语教学“重结构,轻词义”,“重形式,轻意义”的'倾向,使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滞后.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方法给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以深刻的启迪.以词汇原型意义教学理论和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英语词汇教学共时性和历时性策略应该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和科研中予以强化.

作者:冯德河作者单位: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刊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afterschooleducation年,卷(期):2008“”(z1)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策略共时性历时性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一些地方性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猛,但随之而来的诸如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专业发展的要求、新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阻碍了地方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一、地方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较早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学校有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美术院校。这些学校位于经济发达城市,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设计类工作室开展得较好。然而,一些地方性高校面临诸多问题。

发达地区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实行校企联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企业提供教学设备、装修资金、项目,学校提供场地、人员等。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高校有大量可操作的项目,企业可以节约房租与人工成本。校方可以借用企业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教师的业务水平,节约了工作室建设资金。但一些地方性高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盲目照搬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模式,容易缺乏生存的土壤,校企联合办学很难坚持下去。

2.忽略了地方性高校的生源现状。

一些地方性高校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作业质量不高、上课不投入。地方性高校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通常会采取加强教学检查和日常考勤等相对严格的措施,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还给师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甚至因为管理过于严格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这种状态下,教学质量是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即使教师让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从根本上看仍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无法实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要求。

3.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性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仍沿用原有的教学大纲,没有为实践教学配置符合市场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管理制度也不完善,经费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乱象丛生。

二、地方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构建。

1.学校为法人,自建企业模式工作室。

由于所处地域经济条件所限,地方性高校若采用校企联合的工作室模式,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如果没有项目和利润,企业是不会无偿投入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学校可以自为法人,出资筹建类似企业运营模式的工作室,利用自身的资源以获得优质的项目,如学校自建项目、教师项目、课题项目、学生自有项目、大赛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这些项目不但可以为学校赢利,打造品牌实践基地,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2.健全工作室教学管理制度。

工作室要想常态化地开展下去,就需要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地方性高校要想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完整的工作室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必须紧贴市场需求,以整合资源为目标。其次,要在专业方向、教学计划、内容、任务、设备管理、工作室管理、资源优化等方面修改并完善管理制度。再次,要加强工作室学生递进培养的研究。工作室由于受到学生年级的限制,往往学生刚能熟练地开展项目设计,却已到了毕业的`时候。最后,要建立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评价应该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专业能力可以从方案洽谈、设计创意、施工管理三个方面量化标准,职业素养则以团队协作能力、考勤、工作态度为主制订考核标准。

3.合理分配利润。

工作室教学模式要与市场接轨,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经济收入不但可以用于工作室软硬件建设,还可以用来提高师生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制订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是工作室教学模式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地方性高校可制订较为轻松的经费管理模式,院系是经费主管单位。工作室在完成院系所制订的基本教学任务与创收任务外,可以享有一定比例的经费支配权,从而形成鼓励和鞭策效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减轻地方性高校的资金压力,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三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个体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人本主义的新思潮等为主要理论基础,重视个体积极品质的开发和积极心态的培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来源、体系、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以期更好地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hgjxhb1111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孟万金教授创立。该理念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并借鉴了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理念。

孟万金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源。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就是近年逐渐兴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认为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的科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发展,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倡导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以此激发个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思想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与修正。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来源是人本主义思潮及它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面,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将会越来越小……,如果心理研究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心理疾患的诊断与治疗,势必会忽略个体的积极特质、自我实现能力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人本主义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人本主义强调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强调人的健康成长和积极发展,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成长倾向,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为现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庸”的修身思想、“性本善”的人性论思想、“中和”的人生态度、“预防”与“整体”的中医养生精髓,这些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奠基和重要依托。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一)积极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象。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关注面较小;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对象不仅仅是有问题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二)积极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单一的修补功能,即重视研究如何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力量。

(三)积极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问题的消除,侧重矫正和治疗。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形成积极认知和积极的品格,学生可能以后还会出现别的问题。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调动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品质,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人的心理发展。

积极型与传统型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区别,但是两者之间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批判、继承与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防患于未然,通常采取“提前预防”和“积极引导”去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从而达到对心理问题预防的目标。当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此时就需要对问题进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干预了。

四、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与社会、与家庭的关系不是分离或者毫无关系的,它们之间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因此,要建立起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面丰富的资源,重新整合社会及家庭、学校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和社区为载体,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整合之路,形成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营造积极健康的大环境,组织系统中的各因素在共同的教育目标指引下,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共同培育学生的积极品格,共同打造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

(二)开展积极健康、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可以开展如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讨论、专家讲座、素质拓展训练、心理知识竞赛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科技服务、支农支教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形成积极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塑造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人格,培养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人受到感悟和触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包含积极教育的因素,给学生以启迪和影响。校园环境要优美,使人心旷神怡,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体验美感、陶冶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形成积极人格。校园的精神文化要丰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优雅的气质和独立人格。

五、我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一)汇聚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我院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机结合了各种教育要素,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和积极心理。

目前,我院心理健康中心在学生入学时,为每名学生建立个人档案,档案包括家庭联系方式、个人家庭情况及支持系统等。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每月都会与各科教师及辅导员老师进行沟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教学模式,面对全体和个别学生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学科渗透、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积极与学生家长、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沟通。这些举措更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了学校心理工作的长足进步,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努力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院教师自以来,努力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教师注重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同时也以积极的心理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学过程中,较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尊重的词汇,鼓励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力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强调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体验,使学生能以自信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和自己的生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体现在,我院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同时,我院学生就业率较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优秀品质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各种技能大赛、艺术展演获奖次数较多。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四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怎样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的良好途径,中外很多学者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但是他们大多集中于研究大学生如何创业,而具体介绍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理论少之又少。文章试从创业理论角度论述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问题。

[论文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理论。

一、创业的内涵。

何为创业?顾名思义,创业就是创立事业。创业在《辞海》中给出的定义是“创立基业”。理论界对“创业”这一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罗伯特・荣斯戴特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霍华德・h・斯蒂文森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并进一步指出,创业可由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美国巴布森商学院和英国伦敦商学院联合发起,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丹麦、芬兰、以色列等10个国家的研究者应邀参加的“全球创业监测”项目,把创业定义为:依靠个人、团队或一个现有企业,来建立一个新企业的过程,如自我创业、一个新的业务组织、或一个现有企业的扩张。清华大学姜彦福、林强、张健指出,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而在各个学科领域又衍生出不同的创业研究方向。学术界关于“创业”的定义,目前尚未完全达成一致。比较早的定义,如一个人为了利润而承担风险,去组织和管理一个企业;加特纳认为,创业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创业者的个人特性和他的创业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华盛顿大学韦斯伯教授的定义则非常简单:创业就是商业进入,不管该方式是通过创建新企业还是收购,也不管该行为是独立的还是发生在现有企业内部。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郁义鸿等人的定义: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二、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中的创业者发现机会、整合资源,最终实现自己创业目的的一系列创业活动。创业的类型有两种:独立创业和企业内创业。独立创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的创业。企业内部创业是指在大企业内部创业。我们研究的大学生创业属于独立创业的范畴。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应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为毕业生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展现才华的舞台也随之扩大,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亦反映出多元化的态势。其中,自主创业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已经成为毕业生流向社会的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就业方式。大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及应用的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的新发展将导致新的高技术行业的不断涌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作用,也只有在知识经济中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重任。

三、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理论。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强劲推动力。众多学者写了大量的文章来宣传创业、介绍创业活动和分析创业过程。然而,专门对于创业理论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从国外的文献来看,对于创业现象的分析开始于18世纪中期,经过两个世纪后,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直到今天才呈现出越来越热烈的局面。对创业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来自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商业伦理学、公共政策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创业的研究大多还是集中在介绍和描述创业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创业理论研究的还不多。尽管当前研究显得纷繁复杂,但是创业究竟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研究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不过,自1987年《管理科学》正式开办创业研究专题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对创业研究领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们从各自的学科出发,运用不同的理论观点对一些相关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因为创业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在具体的研究中,各学科采用的理论观点和关注的研究焦点自然有所不同。他们或专注于企业家特征、或专注于社会文化环境对创业家的影响、或考虑创业家在一定环境下的创业过程和结果。综观以前的研究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创业研究侧重于考察创业家职能、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加入了创业研究领域,以环境和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这些研究焦点的转换,创业研究视角也随之从经济理论、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发展到资源观、机会观和社会资本观。根据这些不同角度的创业理论,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分成八大学派:“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机会”学派。

(一)“风险”学派。早在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就把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了经济学。他认为创业者要承担以固定价格买入商品并以不确定的价格将其卖出的风险。创业者的报酬也就是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如果创业者准确地洞察、把握了市场机会,则赚取了利润,反之则承担了风险。奈特赋予了创业者(企业家)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对自己的判断有自信心和在行动中能“坚持这一判断”的人专业于承担风险。在企业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创业者(企业家)阶层负责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创业者向那些提供生产服务的人保证一份固定的收入。

(二)“领导”学派。“领导”学派是从创业者在企业组织中的领导职能来研究创业活动和创业者的行为。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创业就是要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把它们带到一起,创业者就是生产过程的协调者和领导者。英国经济学大师马歇尔赋予创业者(企业家)在企业中担任多重领导的职能,如管理协调、中间商、创新者和承担不确定性等。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他必须对自己经营的事业了如指掌,有预测生产和消费趋势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必须有领导他人、驾驭局势的能力,善于选择自己的助手并且信赖他们。

(三)“创新”学派。熊彼特的创业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熊彼特赋予创业者以“创新者”的形象,认为创业者的职能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熊彼特把创新比喻成为“革命”,创业者是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者是更一般地利用一种未经试验的技术可能性,来生产新商品或者用新方法来生产老商品;通过开拓原料供应的新来源或开拓产品的新销路;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变生产模式。熊彼特强调创业和发明不是一个概念,创业最终需要创新成果在市场上实现。创业者的职能主要不在于发明某种东西或创造供企业利用的条件,而是在于有办法促使人们去完成这些事情。他还认为,经济体系发展的根源在于创业活动。创业是经济过程中本身的主要推动力量,这类活动就是要能使经济肌体革命化的多次发生的“繁荣”和由于新产品和新方法造成干扰平衡的冲击而经常出现的“衰退”(指暂时性的失业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认知”学派。“认知”学派强调从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特别是认知性角度来研究创业,并强调创业者的认知、想象力等主观因素。卡森认为,创业者是擅长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而作出明智决断的人。柯斯纳的理论试图将经济学与心理学连接起来,他提出一个描述创业者心理认知特征的术语一“敏感”。柯斯纳认为,创业者具备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并获得机会的“敏感”。也只有具备这种敏感的人才能被称为创业者。柯斯纳的理论引发了很多心理学学者对于创业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的研究。除了认知性以外,还有对创业者的人品特征和成就感动机和冒险倾向等方面的研究。

(五)“社会”学派。“社会”学派不认为创业是个性或个人背景的产物,相反,它强调从外部社会来研究创业的现象和创业问题。有的学者探讨了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网络对于企业创业的影响。有的学者则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的社会网络问题。伍德沃德认为社会网络在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企业时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如个人的社会网络特性可以提高他去实际开办一家企业的概率。而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立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帮助新创企业的成长。当创业者能够通过社会网络得到充足而及时的资源时,他就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这是一种社会资本观,是在研究社会网络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考察的是网络结构和内嵌关系性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资本观视角的创业研究认为,价格机制失灵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给创业家留下了创新空间,创业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社会资本观的创业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学派,即组织社会学学派和社会经济学学派。前者着重于网络分析,考察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业机会与创业行为;后者着重于网络结构性资源和关系性资源,如信任和规范等,同时影响着创业家的创业活动。从非均衡理论和机会网络分析角度看,社会资本观的创业研究是机会观创业研究的深入。这种观点试图进一步探讨创业家是如何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约束条件下利用网络与内嵌的社会资本去发现并利用创业机会的。

(六)“管理”学派。“管理”学派反对从主观主义角度研究创业的方法,反对给创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并且不认为创业是一种天赋、灵感或智慧的闪念。当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德鲁克也十分强调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创造出一些新的、与众不同的事情,并能创造价值的活动才是创业。而且进一步说,将创业看成是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许多发明家虽然是创新者,但恰恰是因为不善于管理才成不了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创业者。史蒂文森、罗伯特斯和格罗斯贝克认为创业是一种管理方法,是在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下的对于机会的捕捉和利用。

(七)“战略”学派。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严格来说创业理论的“战略”学派应属于“管理”学派的一个分支。但是,近年来一些战略管理方面的学者广泛采用战略管理的方法研究创业活动,并把创业过程视为初创企业或者现有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战略管理过程。这使得“战略”学派十分引人注目。

(八)“机会”学派。“机会”学派强调从存在有利可图的机会和存在有进取心的个人这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创业。谢恩和文卡塔拉曼认为不能将“机会”与“个人”对于创业的影响混淆起来,而且指出不同人所认识的创业机会在质量上是有变化的,不能忽视对于创业机会的测量。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创业研究应该以“机会”为线索展开,包括三类问题:首先,为什么会存在可以创造商品和服务的机会,在什么时间存在,是如何存在的;其次,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和利用这些机会,什么时间发现和利用,如何发现和利用;最后,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行动模式来利用创业机会,什么时间采用,如何采用。此外,他们还探讨了利用机会的两种模式,即创建新的企业(或科层)和把这些机会销售给现存的企业(或市场)。

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创业研究的领域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大学生创业者只是创业群体中的一部分,但其力量不可忽视。目前,还没有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系统理论,大学生创业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在沿用创业理论,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分支从创业理论中剥离出来。对于大学生创业研究,各个学派的观点都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风险”学派强调创业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领导”学派则强调创业者的领导能力;“创新”学派则强调创业者的创新能力;“认知”学派强调创业者的心理特性,如发现机会的敏感性、冒险倾向等;“社会”学派强调创业者的创业环境以及资源网络的重要性;“管理”学派和“战略”学派则强调创业者的良好的管理能力;“机会”学派则注重创业者发现机会的能力。各个学派都从他们的视角来研究创业。针对大学生创业研究,我们可以将这些观点作一个融合,各个学派所关注的不同的方面,如创业者的管理能力、风险承受能力、领导能力等自身的能力素质以及外界的创业环境等要素都可以作为影响大学生创业因素的理论基础。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五

:语料库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语料库不仅对一般的翻译研究有着促进作用, 对翻译研究的特定领域, 如建筑英语翻译, 也会提供有力的帮助。本文在评介国内外现有单语或双语建筑专门语料库的基础上, 着重论述新型中英双语建筑语料库的研制以及其在建筑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使用, 特别是其设计理念和操作, 包括语料库的设计原则和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最终论述了建筑语料库在建筑翻译研究与教学中的前景。

:建筑英语翻译; 专门语料库; 翻译研究; 翻译教学。

随着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研究进入新的迅猛发展时期, 在应用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领域出现了语料库概念,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 基于语料库的各种语言学研究层出不穷, 其对语言学的各个部分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词汇学、句法学、二语习得、辞典编撰、语篇分析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 “语料库也与翻译研究开始结合,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与应用对翻译学科有了很大的促进。”[1]虽然在语料库与翻译相结合的这段时期, 翻译研究与翻译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在应用翻译语料库研究领域, 尤其是建筑英语翻译语料库的建设还是处在一穷二白阶段。一些大专院校开设了建筑英语或建筑翻译课程, 而在建筑行业领域, 建筑英语翻译的语料的贫瘠, 这也造成了高等院校建筑英语翻译课程无法达到应有的深度, 建筑行业无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行业建设, 因此, 有必要系统地对建筑英语翻译语料库进行建设, 这既可以提升建筑英语翻译教学与实践, 又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行业建设。

迄今, 国内外专门收录建筑文本的单语或双语语料库均不多见, 纵览相关文献, 我们发现国外的建筑专门语料库主要有以下三个, 分别为芬兰、英国和日本学者研制。

第一, 芬兰萨翁林纳翻译研究学院 (savonlinna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于2005年研制的建筑文本语料库。该语料库主要供芬兰学生将芬兰建筑文本译至英语时参考, 检验他们的译文用词是否地道。同时, 学生可以利用该语料库来确认、证实或摒弃主观的决策, 或是获得搭配方面的用法。

第二,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 (university of essex) 于2007年研制的英语建筑文本语料库。该语料库总词数为26554。语料库研制的目的在于总结出英语建筑文本写作中最常用的317个词汇和短语, 以帮助巴西里约热内卢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师有效地教授建筑常用词汇。

第三, 日本京都大学 (kyoto university) 研制的日本建筑语料库。此单语语料库收集的均为用英文写就的关于日本建筑介绍的文本767篇, 平均每篇53个词, 收录了1877个不同类符 (types) 和17789个形符 (tokens) 。语料库旨在归纳出日本建筑的几百个最常用的建筑英语词汇, 以供在日本大学学习建筑英语课程的不同程度的学习者使用。

我国国内研制建筑专门语料库更为鲜见。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建立了一个建筑咨询对话语料库, 但关于这个语料库的情况却一直不为人知, 除此之外, 国内尚不见有其他专门研发的建筑语料库 (无论是单语还是双语) 。

综上所述, 国内外建筑专门语料库的研制还远远不够, 现有的几个有如下特点:一是规模小, 这些语料库的规模均不超过五万词, 并且形式单一, 均为单语 (英语) 语料库。二是语料库的设计比较简单, 选择语料的方法含糊不清, 也没有说明其选择语料的标准, 容易让人质疑其语料的代表性。三是相对于其他综合语料库而言, 这些语料库对语料的处理都很粗糙, 均未对语料做后期整理。四是这些专门语料库的用途都比较单一。

“语料库的规模分为词次、库文本数量、层间样本数量和库样本容量四个层次。”[2]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 并且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持一定的平衡, 打破这一平衡就会对建筑英语翻译的语料库建设造成不利的影响。一般层次的语料库的词条与词次不超过百万, 但现在很多标准的语料库在词次方面都达到了百万级别, 这是因为百万级别的词次使语料更具标准性、各种词条的比例也很合理, 因此, 建筑英语翻译这种专门用途语料库可以设计为100万左右, 可以基本满足教学研究与行业实践的需要。

“建筑英语翻译的语料库采集不能单一, 应考虑到建筑这一大的学科里面的其他分支, 把这些分支的语料收集在一起, 达到建筑英语翻译语料库的平衡, ”[3]167如建筑设计、园林景观、岩土工程、市政环境、给排水工程, 安全工程、道路桥梁、室内设计、装饰装潢、房地产等。只有把这些建筑大学科中的小学科的语料进行收集整理, 才能更好地对建筑英语翻译课程及建筑英语的学科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进行语料库的设计时, 要保持这些分支在总的语料库的比例平衡, 不能是某一分支的语料比例过于庞大, 这样会影响语料库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在对语料进行收集时,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 语料抽样。书籍。对与建筑学科相关的书籍进行抽样, 从每本抽样的书籍中随机抽取字数相同的文本, 如10000词, 上下伸缩不超过300~500词。 (2) 报纸。对同一种类的报纸按不同年代、不同月份进行整理, 每份报纸中抽取大概5000字, 上下伸缩不超过300词。 (3) 期刊。对同一种类的期刊按不同刊期进行分类, 对不同种类的刊物按照类别进行整理, 同一类期刊最好收集同一个作者所发表的文章, 对这些文本进行语料收集, 每篇文本收集的字数不超过3000字, 上下浮动不超过300字。 (4) 大学教材。对目前大学中所使用的与建筑学科相关的教材进行收集, 并分类整理, 每个类别中按照文章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整理, 抽样出相类似的语料。

(2) 语料检索。语料的检索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 通过信息技术创建建筑英语翻译电子语料库, 在对语料进行检索时, 根据语料的类别, 语料的语境应用、关键词等进行搜索。“随着技术方面的成熟, 建筑英语翻译语料库可以采取语言学相结合的智能语言学检索软件, 这既为建筑英语翻译的教学提供了语料辅助保障, 也为语言学的学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4]这种检索软件可以根据字母顺序、字段、字符、句式等方面对所要寻找的语料进行查找, 并且可以自动排序, 这极大方便了建筑英语翻译的教学, 也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语料库的方式进行学习, 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语言的转换能力与专业知识的获取。

(1) 语料库标识。标识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对文本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标识, 另一类是对文本中的符号、格式等进行标识。如建筑材料、建筑材质、构件、立面、梁、顶、楼体结构等各类建筑术语的编码。第一类标识是必要的, 因为它们可以用来对文本进行必要的分类, 为灵活提取文本进行各类目的研究提供便利, 而且它们可以标注在文本开头或者作为另一个文件保存, 丝毫不破坏语料的完整性和原始性。至于第二类标识可以视研究和应用的目的而定。但不管怎样, 保存一份未标识的原文本是很有必要的。

(2) 赋码。一些研究不需要赋码语料库, 而有些研究需要赋码语料库。当前, 语料库的赋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词类码, 又称语法码;另一类是句法码。

词类赋码就是对文本中每一个词标注词类属性, 这项工作通常是在传统语法对词类的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只是分类适应要求做得更细。如在lob语料库中以nn代表普通名词的.单数形式, 以nnp代表以大写字母开头的普通名词的单数形式, 如englishman, 以nns代表普通名词的复数形式, 如desks, 以vb代表动词的基本形式, 如write、see, 以vbd代表动词的过去式, 如wrote、saw, 以vbg代表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 如reading、eating, 以vbn代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如written、seen, 等等。目前自动词类赋码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对英语基本上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赋码, 且赋码正确率在96%~97%左右。

句法赋码就是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句子进行句法标注。以ucrel概率句法赋码系统为例, 其句法赋码系统分三个步骤:第一步, 对文本中每一个词赋以可能的句法码。该步骤主要依赖于一部标明每一可能词类码对子的句法符的词典。第二步, 寻找一些特殊的语法码形式和句法片段, 对句法结构作必要的修改。最后, 完成每一可能的句法分析, 并逐一赋值, 从中选出可能性最大, 即值最大的句法分析作为每句的分析结果。

词类赋码和句法赋码为语言的量化研究创造了条件, 为进一步研究自然语言的概率性特征提供了方便, 为进一步的语义、语法和语用分析等打下了基础。

建筑英语翻译语料库对于建筑英语翻译教学是十分有效的参考平台与应用工具, 其对建筑英语翻译教学的有益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为建筑词汇提供丰富的对比样本, 检索出的词汇或句法的含义都是与建筑领域相关的, 排除了一些无用的含义;为使用者提供数量巨大的双语对译样本, 不仅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大量的例证进行教学, 提升教学质量, 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外学习与研究中获益良多;可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可用专业型文本资料, 以此作为进一步教学、学习、研究、实践的参考。

以常用的双语对译为例, 基本翻译中的一些词汇或句型在建筑英语翻译中是如何进行意义转换的, 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如何处理这些情况?单纯地以传统的翻译方式是很难获得这些语料的具体含义的, 因为涉及到专业性知识, 所以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语言转换。例如, member这个词, 在词典和教科书中所给出的对译基本都是“成员”的意思, 这个意思在所有的英语教学者和英语学习者的脑中都是根深蒂固的。通过建筑英语翻译语料库对member这个词进行语料对译,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member不再与“成员”这个含义对应, 可以说是“零对应”;2) member在一般的汉语译文中虽然有很多对应, 但基本上与“成员”这个意思差别不大;3) 在专业翻译中, 词汇或句法比在非专业翻译, 如文学翻译, 更加注重结构与专业意义的对应。在建筑英语翻译的具体教学中, 教师通过翻译语料库的运用, 使学生们对同一个词在一般语境下和专业语境下的意义区别理解得更加透彻, 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具体的讲解、合理的分析, 这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趋于完美。

在具体的建筑英语翻译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翻译教学与研究中时刻求证建筑英语翻译语料库, 这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课堂教学效果。“著名学者zanettin认为, 应用翻译语料库相当于一个译员培训研习班, 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原文并用更流畅的目标与进行翻译的能力。”[7]26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培训也可以借用zanettin的思想, 对专业英语翻译的语料库进行合理的整合、具体的运用, 以满足学生与培训学员的需求。比如, 建筑英语翻译语料库对学生或受训译员在学习与训练中的具体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进行具体的培训, 这可以培养他们在进行具体的专业翻译时的专业意识;再如, 可以对某一具体的文本资料, 试着建立满足这一文本内容与知识的汇编语料, 这样就会使翻译的语料资源更加丰富, 使用者在使用时也会更加方便。

建筑英语翻译是建筑学科与翻译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建筑英语翻译文本的语体风格属于应用文本, 在进行翻译时注重建筑类专业词汇与专业表达, 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类文本翻译, 建筑英语翻译在语体风格上强调直接、精练、简洁、准确。专门双语对应语料库, 尤其是建筑英语翻译语料库的应用前景相当广阔。以此语料库为例, 在词汇层面, 我们可以比较汉英建筑语篇的词汇特色和风格, 或是通过词频来统计出特定建筑场景中最常用的词汇, 作为编撰不同程度的建筑翻译教材的基础, 或是考察特定词汇在在译文中的相关对应, 从而挖掘建筑翻译过程中的词汇构建等。在句子层面, 可以考察汉英建筑语篇在句子解构和句子复杂程度的偏好, 或是研究句子选择主动或被动表达式的深层原因, 或是了解句子在不同文化场合所传达的不同的语用效果, 所能激发起读者不同的文化联想等;在语篇层面, 可以比较汉英建筑语篇在衔接手段上的差别, 或是归纳出他们在语篇结构和体裁结构潜势上的不同特点, 从而考察它们在社会认知根源上的异同;在修辞层面, 可以比较汉英建筑语篇最常用的修辞手法, 考察读者对这些手法的接受和反应, 或是考察汉语建筑语篇中所用到的特定的修辞手法在英文中的习惯处理方法, 并了解他们在译文读者大脑中构成的或主观、或客观、或夸张的印象等。这些都是建筑翻译语料库研制后的研究课题和应用前景。

[1]李德俊.语料库的“代表性”问题[j]。外语研究, 2007 (5) :66。

[2]秦平新.建筑英语语料库建设思想:方法及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9 (3) :71。

[3]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肖维青.平行语料库与应用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 2007 (3) :27。

[5]陈伟.翻译英语语料库与基于翻译英语语料库的描述性翻译研究[j]。外国语, 2011 (1) :69。

[6]穆雷.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10 (1) :58。

[7]kennedy.g。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8]黄俊红.专门用途语类翻译平行语料库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 2013 (4) :91—92。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六

摘要:我国译学界的阐释学翻译研究多从哲学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以及“效果历史”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阐释学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绩显着,但是也存在问题。因此,翻译研究者对于诠释学理论的借鉴和引用应该持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客观科学态度。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哲学阐释学关照下的翻译研究”(2008c165)。

一、引言。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度一般项目“哲学阐释学关照下的翻译研究”(2008c165)。

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到伽达默尔(hangs-geoggadamer)时代,阐释学最终完成了向哲学本体论转化这一过程。伽达默尔的巨着《真理与方法》(1975)提出了现代哲学阐释学三大思想即: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效果历史。本文将这三大哲学理论原则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作一探讨。

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其创造性地把理解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过程,翻译不再被认为是文本仅仅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和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应用。总的来说,阐释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中,也在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1)理解的历史性与翻译研究。

根据现代哲学阐释学的观点,文本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对它的理解,并不是原作者写作时的原意。所谓的理解的历史性,主要指理解者所处的不同于理解对象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理解者对文本的看法,因此,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阐释学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在理解事物时,都以其固有的意识去积极参与,而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接受。在翻译这一文化的多维交融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其个人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其中,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必然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性,对原作的翻译处理同样也会体现其主体性的标志,因为每个人都属于特定的时代,其思维、行动的方式不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人是历史存在的人,这些历史性语境就构成了译者的“前理解”。因此,理解总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的理解,必定是相对的、不完善的。

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理解的历史性决定了译本的多样性以及“复译”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同一部作品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译成不同的形式。据统计,1949至1979年间,我国翻译出版社的外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复译本的作品占80%以上,欧洲古典名着如《堂吉诃.德》、《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包法利夫人》等至少有三个以上的译本,有的如《红与黑》甚至有十三四种译本。东方古典名着《一千零一夜》包括各种节译本、改写本和全译本在内的复译本甚至超过几百种。[1]由于译者的个性、爱好、气质、修养、经历不同,每个译者的“前理解”不同,他们对原着的阐释显然不尽相同,译本的风格因此明显地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而传统翻译原则和标准如:“信达雅”、“神似”、“化境”“等值”“等效”等,都无不以源语文本的客观性、确定性与唯一参照性作为讨论的前提条件,而阐释学中关于理解的历史性原理则对这一过去认为是无可辩驳的前提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使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丰富发展了现代哲学的理解观,一方面对译者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翻译研究的宏观构建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突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封闭模式,从而将翻译研究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二)视野融合与翻译研究。

总之,理解的历史性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历史性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批评模式。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客体中心论或文本中心论,在他们看来,理解的目的就是理解者要超越其自身历史环境、克服自身局限、摆脱一切主观意愿从而无条件地去理解和把握文本作者的本意,而哲学阐释学的效果历史说支持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创造性。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存在的历史,效果历史是理解主体和理解客体关系的历史,是理解主体和理解客体相互作用、结合的产物。理解的过程中。效果历史说揭示了文本意义的产生机制,文本的意义不是作者赋予的,不是固定的和永恒不变的,文本的意义产生于与译者的历史关系之中。从而,译者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的肯定。

哲学阐释学这三大原则解释了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总的来说,哲学阐释学翻译观注重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客观地指出译者对作品原意的理解必然融合了译者本身的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强调了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被消解,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彰显,从而促成了由文本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因此,现代阐释学原理对于文本意义和解释者的看法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新的思路。

阐释学理论在向我们提出新视角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非理性的一面,有的翻译问题在阐释学领域尚未得到深入探讨或作出满意回答。正如谢天振教授在其《作者本意和文本本意》一文中指出,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现代解释学理论家围绕作者‘本意’的争论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审视传统翻译观念的崭新‘视域’。但同时也指出,伽达默尔提出的有关阐释者与文本之间关系的构想即必须把阐释者与文本的关系设想成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的对话,在翻译研究者看来是值得商榷的”。[5]其对翻译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

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理论关注较多,这在肯定了翻译多样性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价值虚无主义,使阐释标准变成没有确定标准。因此,我们在以阐释学理论指导翻译批评时,应该同时重视理解的历史性特征和翻译的客观有效性原则,从阐释的客观性重新审视翻译批评,使翻译批评在认识到理解历史性的同时,也能够关注翻译的有效性。

第二,视域融合否认了接受主体的被动性与消极性,强调了阐释多样性问题:但这又导致了另外的问题:所有阐释都正确就意味着没有正确的阐释。翻译批评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允许“视界融合”?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与前文所提到的理解历史性所造成的译文差异类似,由译者本身视界造成的翻译差异也是客观存在,在进行翻译批评时应该正视这种差异。同时,翻译批评需要重视阐释的客观有效性问题,译者的主体性不应抹杀翻译的客观性甚至造成阐释无效,否则,翻译的学科界限,衡量翻译的基本标准也随之消失,最终必然会使翻译走上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可能性。

第三,效果历史说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也因此获得正面的肯定价值。但是与“理解的历史性”和“视域融合”一样,效果历史说过于强调理解者知识的个体差异,而忽略了共性。事实上,人类知识的共性总是大于差异性,正因为此,人们才得以交流。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释义学家艾柯(umbertoeco)在20世纪60、70年代曾大力强调读者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但他后来却对当代思潮中的某些极端观点深表忧虑,认为这些观点无异于给了读者天马行空地“阅读”文本的权利,造成了过度诠释(overinterpretation):“我所提倡的开放性阅读必须从作品文本出发(其目的是对作品进行诠释),因此它会受到文本的制约。换言之,我所研究的实际上是文本的权利与诠释者的权利之间的辩证关系。我有个印象是,在最近几十年文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中,诠释者的权利被强调得有点过了火”。[9]作为原文诠释者的译者也应该避免步入这种极端。因此,文本的意义应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四、.结语。

阐释理论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它对翻译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社会学科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同时它又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阐释是有限度还是无限度的?阐释到底应该离原文有多远?阐释的程度能否量化?这些都是阐释理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将其引入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应当采取辩证的态度,批判地吸收,并在阐释限度规范的建立上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那么阐释理论将对翻译理论与实践起到更大的实际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言.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复译”、“转译”之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征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4]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5]谢天振.作者本意与文本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2000,(3).

[6]吕俊.翻译:从文本出发[j].外国语,1998,(3).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七

茶业术语的翻译需要分为几个方面考虑,因为茶业术语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特征,我们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茶叶名称的翻译才有意义。只有表面意义的茶叶名称采用直译方式即可,而具有表面和其他意义的多重意义茶叶名称翻译困难,特别是涉及具体意象和历史典故的茶叶名称最难翻译,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2.1音形相同意不同。

福建工夫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泡茶工艺,以使用活泉水和中火煮制而闻名,其中又有对中国传统泡茶方式的继承,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欢迎。出口贸易中,工夫茶一般按照汉语拼音翻译为“kongfutea”,这种翻译方式已经被大多数国外消费者认同。但我国有另外的“工夫茶”,虽然和闻名海内外的“功夫茶”读音完全相同,却属于两种不同的茶叶产品。“功夫茶”是一种需要多道工序泡制工艺,首先需要选择上等茶的嫩叶,一层一层将小的茶壶塞实,之后用煮沸的活水冲入,直到活水漫出茶壶,此时迅速盖紧茶盖,使水分充分吸收茶叶的精华。最后取一小杯慢慢倒入,轻柔品其茶水,只需一杯,便可使身心舒畅。而“工夫茶”指的是上等的红茶,和“功夫茶”那种繁复的泡茶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工夫茶”的英文名称为congou,这是根据外国词典的翻译得来的。“工夫茶”的意思为“akindofblackteafromchina”,中国红茶中的一种。因此对这两者需要进行仔细的区分,特别是“工夫茶”,congou这样的翻译对于外国的消费者或许难以理解。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花和茶名称混淆问题。如今市面上售卖很多用来冲泡的干花朵,也称为茶,比如:菊花茶、玫瑰花茶和桂花茶等等。这些茶具有清香典雅的气味和颜色,还有解渴化痰的功效,和茶水的功效很相似,因此被称为茶。但他们不含任何的茶叶成分,仅仅是花泡的水。还有些茶因为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被广泛使用,也被称为茶,比如桂花茶、玫瑰茶等,这些茶具有明目清肺的功效。这些茶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翻译出花,还要翻译出茶,笼统的花茶可以译为scentedtea,茉莉茶为jasminescentedtea,玫瑰茶为rosetea。他们的意思为花的茶,即以花朵为原材料,用以冲泡的方式进行饮用的饮料,因此被称为茶,这样的解释使国外消费者更容易理解。

2.2茶与实物重名。

很多茶叶名称是以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命名,而这些茶叶的原材料却和它的名字本身没有太大关联,因此会引起歧义。比如福建的水仙茶,很多国外翻译学者将水仙茶用茉莉花茶的翻译方法,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出来,翻译为narcissustea。这种翻译方式曲解水仙茶的意义,水仙茶不是用水仙花泡的茶,也和水仙花没有任何的关联,而是和水仙茶的发现地有关。水仙茶是在福建的闽北发现的,这种茶在当时为野生茶苗,经过几代的培育以后,逐渐形成品质优良的乌龙茶品种。因为闽北的“桃”字和水字的发音很像,那么水仙茶自然而然的被称为水仙茶。国外学者对水仙茶的翻译是错误的,正确的译法应该仿照普洱茶的翻译,采用拼音加英语的方式,译作shuixiantea更为合适。

2.3茶名不含茶。

还有一类茶,比如上面所说的:君山银针、信阳毛尖、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等等,这些茶的名字中都没有茶字,他们大多是根据茶叶的形状来命名。因此国外学者在翻译时候,除要翻译出他们的外形以外,还要在后面加上茶,也就是英文的tea。这样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时候,不仅知道茶叶的'外形,而且知道所购买茶叶的种类和茶的特征,有利于我国的茶文化宣传。与此有同样特点的是西湖的龙井,西湖龙井的名字后面也没有茶字,而且西湖龙井的由来也不是因为“龙和井”。龙井是西湖边上一个山村的名字,这个村子主要的农作物就是茶叶,因此这个村子所产的茶也叫龙井茶。而如今的国外学者把龙井茶翻译为“dragonwell”,一方面严重曲解龙井茶原来的意思,另一方面也使国外的消费者对这种茶叶产生误解。因此本文建议,龙井茶的名字具有古朴雅致的特点,翻译时候不妨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作“longjingtea”,更能表达龙井茶的味道和特点,也使消费者学会中文龙井茶。

3茶业术语翻译对策。

3.1灵活使用翻译方式。

茶叶命名需要考虑产地、形态、颜色、味道和历史典故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茶叶名称的翻译也需要综合多种特征进行翻译,目前最常使用方法有三种:直译法、音译法和意译法。但这些方式远远的不能解决茶叶命名的难题,因为有些茶叶名称不仅包含一方面的特征,有些甚至有超过两方面特征的考虑,因此要想翻译出中文博大的文化内涵显然是困难的。目前能够较好的翻译出茶文化内涵的方式为注释法。注释法即先进行直译、音译或者意译,然后在商品的下面或者后面添加注释的方式,来阐明这种茶叶的名称和特性。最好是这三种方式的恰当运用,互为补充,才能真正翻译出茶业术语的精髓。

3.2茶文化背景学习。

茶术语翻译不准确,关键在于国外许多学者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较少,不能体会汉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国外关联理论大师gutt讲到,若想较好进行思想的传授,那就不仅要考虑字面上的含义,也要考虑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甚至是地域语言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口译或笔译都需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人在翻译上讲究信达雅,“信”则不能违背原文本意,“达”应该挖掘原文深层含义,“雅”指文章要古朴端庄,高雅脱俗。因此学者在翻译茶文化相关术语的时候,应该努力学习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对每一个地区的每一种茶,进行历史渊源、生物习性和外形颜色味道等多方面的调查,掌握充分的资料,然后才能进行翻译。很多茶的名称和它本身的含义没有太大关联,因此翻译的时候切忌囫囵吞枣,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3.3注重消费者理解。

出口贸易茶业术语翻译还要考虑英语母语地区的语言习惯,因为我们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以英语为母语地区的消费者,因此传达语言要以英文常用词语和语法为主。对于汉语言中存在那些抽象的意象和元素,我们需要努力寻找英文中与其相对的参照物,再结合以英语为母语地区消费者的语言习惯,翻译出简洁明了的艺术效果。对于那些实在用几个词语无法翻译出全部意义的茶业术语,我们可以在商品的后面加上小的注释,方便消费者进行了解和选择。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为减小消费者理解难度,另一方面也为茶文化宣传,最重要的是品牌效益形成,我们要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茶叶品牌。

4结语。

东西方文化差异,使得茶业术语的翻译困难重重,特别是出口贸易乱象频出,众口难调。茶业术语翻译主要是为出口贸易的平稳进行,最终是为增加茶叶产业在全球的知名度,建立知名茶叶品牌,以及保持茶叶产业经济的长久平稳增长。所以茶业术语的翻译应该综合几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考虑,国外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品牌效益发挥等等,只有做好这几个方面,茶叶出口贸易才能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萍,谭正新.出口贸易翻译之特点在《云南普洱茶》英译中的体现与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3。

[4]王钰,姜怡.《茶经》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翻译中的美学重构[j].外语教育研究.2014(3)。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八

茶业术语的翻译需要分为几个方面考虑,因为茶业术语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特征,我们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茶叶名称的翻译才有意义。只有表面意义的茶叶名称采用直译方式即可,而具有表面和其他意义的多重意义茶叶名称翻译困难,特别是涉及具体意象和历史典故的茶叶名称最难翻译,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2.1音形相同意不同。

福建工夫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泡茶工艺,以使用活泉水和中火煮制而闻名,其中又有对中国传统泡茶方式的继承,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欢迎。出口贸易中,工夫茶一般按照汉语拼音翻译为“kongfutea”,这种翻译方式已经被大多数国外消费者认同。但我国有另外的“工夫茶”,虽然和闻名海内外的“功夫茶”读音完全相同,却属于两种不同的茶叶产品。“功夫茶”是一种需要多道工序泡制工艺,首先需要选择上等茶的嫩叶,一层一层将小的茶壶塞实,之后用煮沸的活水冲入,直到活水漫出茶壶,此时迅速盖紧茶盖,使水分充分吸收茶叶的精华。最后取一小杯慢慢倒入,轻柔品其茶水,只需一杯,便可使身心舒畅。而“工夫茶”指的是上等的红茶,和“功夫茶”那种繁复的泡茶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工夫茶”的英文名称为congou,这是根据外国词典的翻译得来的。“工夫茶”的意思为“akindofblackteafromchina”,中国红茶中的一种。因此对这两者需要进行仔细的区分,特别是“工夫茶”,congou这样的翻译对于外国的消费者或许难以理解。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花和茶名称混淆问题。如今市面上售卖很多用来冲泡的干花朵,也称为茶,比如:菊花茶、玫瑰花茶和桂花茶等等。这些茶具有清香典雅的气味和颜色,还有解渴化痰的功效,和茶水的功效很相似,因此被称为茶。但他们不含任何的茶叶成分,仅仅是花泡的水。还有些茶因为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被广泛使用,也被称为茶,比如桂花茶、玫瑰茶等,这些茶具有明目清肺的功效。这些茶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翻译出花,还要翻译出茶,笼统的花茶可以译为scentedtea,茉莉茶为jasminescentedtea,玫瑰茶为rosetea。他们的意思为花的茶,即以花朵为原材料,用以冲泡的方式进行饮用的饮料,因此被称为茶,这样的解释使国外消费者更容易理解。

2.2茶与实物重名。

很多茶叶名称是以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命名,而这些茶叶的原材料却和它的名字本身没有太大关联,因此会引起歧义。比如福建的水仙茶,很多国外翻译学者将水仙茶用茉莉花茶的翻译方法,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出来,翻译为narcissustea。这种翻译方式曲解水仙茶的意义,水仙茶不是用水仙花泡的茶,也和水仙花没有任何的关联,而是和水仙茶的发现地有关。水仙茶是在福建的闽北发现的,这种茶在当时为野生茶苗,经过几代的培育以后,逐渐形成品质优良的乌龙茶品种。因为闽北的“桃”字和水字的发音很像,那么水仙茶自然而然的被称为水仙茶。国外学者对水仙茶的翻译是错误的,正确的译法应该仿照普洱茶的翻译,采用拼音加英语的方式,译作shuixiantea更为合适。

2.3茶名不含茶。

还有一类茶,比如上面所说的:君山银针、信阳毛尖、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等等,这些茶的名字中都没有茶字,他们大多是根据茶叶的形状来命名。因此国外学者在翻译时候,除要翻译出他们的外形以外,还要在后面加上茶,也就是英文的tea。这样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时候,不仅知道茶叶的'外形,而且知道所购买茶叶的种类和茶的特征,有利于我国的茶文化宣传。与此有同样特点的是西湖的龙井,西湖龙井的名字后面也没有茶字,而且西湖龙井的由来也不是因为“龙和井”。龙井是西湖边上一个山村的名字,这个村子主要的农作物就是茶叶,因此这个村子所产的茶也叫龙井茶。而如今的国外学者把龙井茶翻译为“dragonwell”,一方面严重曲解龙井茶原来的意思,另一方面也使国外的消费者对这种茶叶产生误解。因此本文建议,龙井茶的名字具有古朴雅致的特点,翻译时候不妨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作“longjingtea”,更能表达龙井茶的味道和特点,也使消费者学会中文龙井茶。

3.1灵活使用翻译方式。

茶叶命名需要考虑产地、形态、颜色、味道和历史典故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茶叶名称的翻译也需要综合多种特征进行翻译,目前最常使用方法有三种:直译法、音译法和意译法。但这些方式远远的不能解决茶叶命名的难题,因为有些茶叶名称不仅包含一方面的特征,有些甚至有超过两方面特征的考虑,因此要想翻译出中文博大的文化内涵显然是困难的。目前能够较好的翻译出茶文化内涵的方式为注释法。注释法即先进行直译、音译或者意译,然后在商品的下面或者后面添加注释的方式,来阐明这种茶叶的名称和特性。最好是这三种方式的恰当运用,互为补充,才能真正翻译出茶业术语的精髓。

3.2茶文化背景学习。

茶术语翻译不准确,关键在于国外许多学者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较少,不能体会汉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国外关联理论大师gutt讲到,若想较好进行思想的传授,那就不仅要考虑字面上的含义,也要考虑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甚至是地域语言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口译或笔译都需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人在翻译上讲究信达雅,“信”则不能违背原文本意,“达”应该挖掘原文深层含义,“雅”指文章要古朴端庄,高雅脱俗。因此学者在翻译茶文化相关术语的时候,应该努力学习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对每一个地区的每一种茶,进行历史渊源、生物习性和外形颜色味道等多方面的调查,掌握充分的资料,然后才能进行翻译。很多茶的名称和它本身的含义没有太大关联,因此翻译的时候切忌囫囵吞枣,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3.3注重消费者理解。

出口贸易茶业术语翻译还要考虑英语母语地区的语言习惯,因为我们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以英语为母语地区的消费者,因此传达语言要以英文常用词语和语法为主。对于汉语言中存在那些抽象的意象和元素,我们需要努力寻找英文中与其相对的参照物,再结合以英语为母语地区消费者的语言习惯,翻译出简洁明了的艺术效果。对于那些实在用几个词语无法翻译出全部意义的茶业术语,我们可以在商品的后面加上小的注释,方便消费者进行了解和选择。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为减小消费者理解难度,另一方面也为茶文化宣传,最重要的是品牌效益形成,我们要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茶叶品牌。

4结语。

东西方文化差异,使得茶业术语的翻译困难重重,特别是出口贸易乱象频出,众口难调。茶业术语翻译主要是为出口贸易的平稳进行,最终是为增加茶叶产业在全球的知名度,建立知名茶叶品牌,以及保持茶叶产业经济的长久平稳增长。所以茶业术语的翻译应该综合几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考虑,国外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品牌效益发挥等等,只有做好这几个方面,茶叶出口贸易才能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萍,谭正新.出口贸易翻译之特点在《云南普洱茶》英译中的体现与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3]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3。

[4]王钰,姜怡.《茶经》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翻译中的美学重构[j].外语教育研究.(3)。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九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之一,神农氏尝百草,茶叶作为解毒药材被人们了解,随着历史发展,茶叶逐渐由草药转变为一般日常饮品。

第1:体育课程教育中的茶文化品性。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将这种文化与体育相结合,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自身找问题,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茶文化的这种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能够规范学生们的一些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首先对体育课程教育中文化品行的缺失进行了研究,继而对茶文化品性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体现和融合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体育;课程;茶文化品性。

茶文化品性在体育课程的融入,让学生们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会对我国的文化形成一个体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很高的文化素养,弥补了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文化的忽略,这样不仅让学生对于体育能够有所重视还能够对我国的文化有所重视。

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与体育活动能够最好的融合在一起的一项传统文化,因为茶文化中具有的许多精神与体育中的一些精神是不谋而合的,这样既可以丰富整个体育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们对茶文化有所了解,让学生们重新对体育教学感兴趣,进而使得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改善体育教学效果。

1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品性的缺失。

体育课程的文化品性,不是以传统的归纳方法和逻辑推理作为依据,也不是以价值观为基础,以文化干涉为导向内容,而是将其实际价值意义和文化活动作为目的的体育项目。

在对体育文化品性进行研究和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者和研究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体育运动精神。

体育课程内容的制定与人类文明要相关联,建立以体育运动为起点,以逻辑范畴为体系的体育文化品性。

当然自从体育被人们发现以及应用到生活至今,不同体育项目的设立就颇有争议。

因对其身体可能造成伤害,所以体育课程的文化品性连带而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这对体育学科的发展极其不利。

1.1历史的原因。

自古至今,体育被人们发现以来,就以理性的观念和科学的手法进行传承,体育课程教育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帮助,值得人们思考。

体育作为一种活动项目,具有其本身的运动价值和运动精神,相关课程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以体育为核心的教育课程,更符合人们的运动需求。

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对不同行业都可以起到指导和教育的作用,将茶文化中所具有的先进指导思想和完善的管理政策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可以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教育的相关训练方法,让体育教育被人们所认可。

体育经过历代的传承,受不同思想流派的影响,体育课程的宣传和继承受到了阻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例如:我国多所院校的体育课程受全国民主思想影响比较严重,人们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建立高尚的情操和坚韧的品格。

中国还可以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在保证以科学为基础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加强对体育和政治的建设工作,让体育运动可以更好地保证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健康。

体育课程的严格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时间观念和价值观念,针对不同的计划和目标有执着的追求力和忍耐力。

为了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实用人才,也为了让中国的体育运动者有完善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需要加强以茶文化为基础的体育课程教育工作,将茶文化应用于学生的智力补充,保证学生可以在运动的同时接受同等的知识教育,让身体更加健康,让知识更加充实。

以茶文化作为体育教育的基础指导办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自身掌握的经验,合理地处理相关问题和事物。

1.2现实的原因。

由于外界对体育课程的不认同,以及体育工作者自身能力不足,对体育课程文化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语文、数学、外语作为主要学科,并且将传授学生相关知识和文化课程作为重点内容,而将体育、音乐和美术作为副科,这也就让人们对体育文化知识产生一定的误解。

小学生没有接受到完整的体育技术指导和文化课程培训,因此无法建立完整的体育认知观念,造成了其对体育学科有所偏见,对体育文化知识认识不足。

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指导方案,教师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而针对于学生的运动课程没有设定完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认为学生简单的运动和奔跑就完成了体育课程的教授活动,而在技术和技能方面,并没有进行专业的训练,这也让体育课程文化品性无法被正确理解和认识。

2通过茶文化品性完善体育课程的对策。

以茶文化为基础,向学生展示体育课程的文化品性,将体育课程与体育文化相联系,以认知和管理的态度,来建立完善的体育文化课程,保证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学习到专业的体育文化知识。

首先,学校应建立完善的体育运动设施,保证学生可以有专业的指导和详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具有专业技能的体育课程。

结合中国茶文化的指导教育思想,将体育文化作为基本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体育文化的运动精神。

其次,体育课程需要以一定的体育文化为基础,在展现体育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让学生可以按照需求和自身体能特点来选择课程,完成对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文化的学习任务。

2.1组织茶文化活动,让学生们懂得尊重他人。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在加强学生茶文化意识的同时,将茶品、茶性进行宣传,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对他人的行为和想法表示认可,从而树立礼让他人的良好品格。

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分配到不同体育专业的课程中,结合游戏和运动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更感兴趣。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有爱玩、爱动的习性,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可尝试运用游戏教学方法。

比如:以模仿人物为题,让学生模仿周总理,故事内容为“周总理在一次访问中,走到一个寻常百姓家,当时农村生活十分贫困,农民伯伯看到周总来了,激动不已,沏上一杯热茶,让周总理在冬天里暖暖身子,但是由于老伯视力不好,在沏茶时掺杂了一些玉米碎渣,周总理看了,二话没说,一饮而尽。

”由此可见周总理的平易近人,通过模仿,学生们也学到了尊敬他人的高尚品格。

2.2生活中学习,让学生们懂得友爱美德。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时间较为宽松,因此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针,按照教师给出的教学计划完成活动或游戏任务。

教师可以以茶品、茶性为基础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对学习高技能、高水平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

学生通过将茶文化应用于生活当中,可以更好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由于所选择的体育项目有所不同,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了更好的对所选择的项目进行训练,学生可以适当进行组队练习,通过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使得其对所选择的项目更加熟练。

体育教师需要及时给出正确的指导方案和训练技巧,保证学生不会因过度训练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学生之间进行配合的同时也是建立友好关系的过程,只有保证相互之间以团队合作为基础,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体育项目的训练任务。

结合先进的教学器材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茶文化的熏陶下,丰富文化知识,提升自身品格,养成吃苦耐牢、勤学爱思考的优良品质。

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茶墨俱香”、“以茶会友”的经典故事,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建立友谊、学习茶文化为基础的体育课程,学生在为人沏茶、请人品茶、共同喝茶的过程中学习交友的方法,体会交友的乐趣。

利用活动来传授茶文化知识,讲述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道理,比现身说法,以传统的口述方式进行茶文化宣传更有实质意义,也可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2.3探究中学习,让学生们懂得分享。

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体育课程,懂得了分享是一种美德,养成了礼让他人、尊重他人的高尚品格。

茶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意义,因此将茶文化的经典故事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的敬茶之礼。

体育课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茶文化的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运动的斗志。

学生在体育竞技活动中了解了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获取成绩的道理。

学生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不断完善自身的体育技能和运动技巧,让自身所喜爱的体育项目更加专业,也让教师可以更好地传授体育运动知识。

学生因学习了茶文化,因此对体育课程具有更加执着认真的品格,也具有良好学习的态度,这充分展现了茶文化具有指导人们学习不同领域文化的能力,让人们对茶文化更加佩服,也让学生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之间通过分享所学到的茶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争做社会有用人才。

比如:藏族的酥油茶、云南大理的三道茶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学生在学习相关茶文化茶艺表演课程的同时,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体育课程教育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要懂得与学生进行分享和探究学习,组织学习活动或学习节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以达到强身健体、学习知识的目的。

结束语学校中的体育教学都是通过具体的体育活动来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这就对具体的体育活动有了一个整体的要求和规范,也对学校中的体育教学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衡量。

必须要关注体育课程中文化品性的体现,充分利用茶文化这个媒介,能够有效促进体育教学中文化品性的发展与体现,最终全面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二篇:传统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思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教学思路的创新日益受到关注,体育课程作为贯彻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始终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活动开展关乎到国民身体素质提高及终身体育思想确立,是现代高校教育研究的重点。

我国传统茶文化兴起于民间饮茶习俗,融合了多元文化精神,茶文化既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教学过程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素材,但现阶段,对茶文化元素与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

鉴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传统茶文化内涵与当前体育教学现状;其次分析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以及融合后的教学新思路,探索传统茶文化对现代教学的积极作用,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教学新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工作都很注重对传统人文精神元素的融入,传统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人文艺术表达,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资源。

体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全民健身意识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实践展开,课程和考核通常在户外进行,与一般文化课学习有着很大不同,因此,传统体育教学往往是由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性元素。

当前高校教育提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体育教学展开需要兼顾当代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引入传统茶文化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程度,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精神发展。

通过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发扬和传承传统茶文化知识,利用民族文化内涵重塑当代大学生文化修养,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论并参考理论进行实践,确定融入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思路的施展空间和具体可行性,为高校教育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开展提供新的途径。

1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分析。

1.1传统茶文化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之一,神农氏尝百草,茶叶作为解毒药材被人们了解,随着历史发展,茶叶逐渐由草药转变为一般日常饮品。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十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体验式教学模式被普遍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之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还能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本文主要针对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可以更好的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相关体验。体验式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带动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并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价值观。那么应该如何更好的开展体验式的教学,是很多教师应该重视与解决的问题。在此,我将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对广大物理教师有所帮助。

一、创设物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进步。

教师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开展有效的体验式学习,可以在课上进行情境设置,让学生在这种情境式的教学中增强体验,并加强物理知识的学习。所谓的情境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已有的课程计划,积极地设置一些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要点有一个直观、具体、形象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物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应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的学习、运用物理,才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要点。而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做的,便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物理知识,有技巧的融入到情境模式之中,让物理科学与学生生活进行更好的结合,增强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感觉,让学生自动的接收物理知识。比如,在教授学生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要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电梯里进行体验和感受,然后再进行知识讲述,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让学生先针对在电梯里面的感受进行讨论。通过这种现实情境的导入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增强他们的体验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有关失重与超重的知识。

二、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新课改倡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积极自主的进行探究。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能够有条件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自主探究,自己去体验物理科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体验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与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有关重力的知识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向高空抛物来体会重力的含义;在讲述有关反作用力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用手拍击篮球来感受反作用力的存在。这种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的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较为直观的感受来了解有关知识的具体概念与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三、让物理学科与生活相结合,进行生活式体验学习。

学生在平时课堂中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往往会受到课堂的限制,没有办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运用。而这些限制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课后体验来完成。所谓课后体验,其实就是学生在获取到课堂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且可以完成的.体验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加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用物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述电磁感应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寻找吸铁石来进行游戏体会。学生将针或者其它的铁制物品藏到比较隐蔽的地方,然后利用吸铁石进行寻找。或将两块吸铁石放在一起,看它们是怎样相斥和相吸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磁感应这一物理现象,更会让学生发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为生活增添很多乐趣,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物理这一学科。四、将学生分组,进行互动式体验学习教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进行互动式的体验学习。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其它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从而互相启发、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同时,通过小组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能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比如,学习“摩擦力”一课时,在保证学生已经掌握到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先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分别利用不同的物品进行有关摩擦力的实验。在实验之中,小组里的成员要共同合作,进行有关实验的演示,并且在实验中对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最后再将实验记录交给教师进行点评。这种互相分工,共同努力的学习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要想提高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根据学生自身的状况,选择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艳红.课堂体验式教学,让物理教学回归生活[j].新课程学习(中),2014,(04).

[2]朱良宏.浅议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技巧[j].理科考试研究,2014,(11).

[3]邓科发.物理体验式高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11).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一

摘要:

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关系。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自我实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又可作为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依据。这些观点体现了马斯洛的积极心理健康观。马斯洛的积极心理健康观对看待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观念与方法都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自我实现;心理健康;教师;积极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关注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有重要价值。本文旨在以马斯洛人本主义的积极心理健康观为视角,梳理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结合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指出自我实现论对教师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有益启示。

一、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马斯洛单独列出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马斯洛曾多次描述过自我实现的内涵,但并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自我实现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1]这段心理学名言成为自我实现论的代言。自我实现是一种心理发展与成长的结果,更是一种在自我经验基础上去实现真正自我的过程。

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等层次的需要,可视为缺失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可看作成长性需要。缺失性需要具有生存价值,而成长性需要则具备发展价值。发展价值体现在有益于个人的成长、人性的完善、潜力的发挥、幸福感的获得。在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方式上,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此,所有正常人通过自我实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具备了可能性和方向性。

在马斯洛眼中,需要满足的程度与心理健康的程度有确定的联系。需要满足层次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应提高。健康人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健康成长趋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人更可能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可以说,马斯洛持有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观,认为个体的自我实现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又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达到个体发展成长的目的,本身就是在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前进。当然,这并不否认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的交互关系,即心理健康也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基础。

个体需要满足的层次越高,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越明显。比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很难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满足,而爱和尊重需要方面的问题则相对容易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自我实现作为需要层次金字塔的顶端,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空间。同时,马斯洛心理咨询和治疗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早已提出,未来的心理学要“走向积极的心理学”,并点明了若干积极品质的研究内容和主题。马斯洛认为:“健康并不仅仅是没有疾病……除讨论有缺陷者的防御手段外,还必须讨论健康、强健的人的最高能力。”同时,他还提出了“满足健康(gratificationhealth)”或“幸福健康(happinesshealth)”的概念[1]。这些观点都表达了马斯洛积极心理健康观的思想,道出了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真谛。

从人生长远发展来看,自我实现这种“似本能”的力量就成为人成长发展的根本动力。自我实现并非一种静态的自我状况,也不仅仅是自我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人连续不断地实现自身潜能的过程。自我实现的人,即那些达到高度成熟、健康、自我完善的人,代表了人性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也常常与精神的完全健康联系在一起。马斯洛曾指出自我实现的人可能发展为更健康的人,这是对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最好诠释。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国内学者研究表明中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2],且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包括社会、学校、学生等外部因素,也包括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胜任力、职业发展规划等内部因素。

1、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

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很多现实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是指教师自身之外的所有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因素等。这些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或单独发挥作用,或相互交织共同影响。

由于社会对教师角色期望的多元化,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期望来定位自己。教师角色定位明确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否则,教师可能出现角色混乱问题,从而影响到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为满足社会的角色期待,教师常常在超负荷的身心压力下工作。如果社会对教师的付出不能理解和有效支持,就很有可能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引发教师心理问题或出现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况。

从学校层面来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聘任、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制度存在的不完善地方,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一定消极影响。当教师无法适应这些方面的不足或改革时,心理就可能失去平衡状态[4]。其中,与教师心理健康有更直接关系的方面是教师职称晋级的'问题。由于教学评价的难度和问题,科研项目与成果往往成为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甚至成为唯一依据。从现实来看,在各种评定中,科研参数已大大超越教学参数。由于科研项目申报获批和科研成果出版发表的资源有限性,造成教师的激烈竞争,带来了较大心理压力。

学生对教师心理健康在一定意义上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过去的学生,当前学生有两点明显的不同:其一,网络极大扩宽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通道;其二,相对的高度社会化。这些特点造成了他们对教师教学模式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对教师角色的多重期望。教师不能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自居,而更应充当教学过程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和“行动研究者”等多种角色。与此同时,教师如何确定学生发展成长的标准,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都是具有相当挑战性的问题[5]。学生的时代特点与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都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从而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与行为表现。

2、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内部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内部因素主要有职业认同感、职业胜任力和职业发展规划等三个方面。

教师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和快乐感,对教师的工作归属感也产生较大影响,进而调节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部分教师存在对专业发展价值认识不清、对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认识不到位、对专业发展规律认识模糊等职业认同方面的问题[6]。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因素,通过教师内部心理变量发生作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面对同样的影响因素,具备较高职业认同感的教师,可能会合理对待,甚至变不利为有益;而对职业认同感较低的教师则可能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患。

教师的职业胜任力不仅是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也从根本上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在教师职前教育、入职和选拔、工作评价等环节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不能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具备较高的职业胜任力。不能胜任所从事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首先表现为“心理受挫”。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其胜任力不足的一种常见显着副作用。

职业发展规划缺失,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又一重要的自身因素。教师心理健康随职业发展进程而变化。若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事业发展,对心理健康也有益。从现实来看,相当部分大学教师没有进行过职业发展规划,有的则比较模糊,不具备可操作性。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容易造成行为无效、情绪低落、意志动摇等不良后果。总之,教师自身职业心理品质的低下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内在根本原因。

三、自我实现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启示。

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克服自身的消极心理品质,增长积极的心理品质。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人追求完全心理健康的历程。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通过追求自我实现,是达到心理健康的一条有效路径。

第一,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认识和评价应更加客观、合理,实事求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自我实现的社会氛围。马斯洛认为,社会因素是造成个体难以自我实现的重要原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自我实现具有促进作用。尽管教师队伍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社会大众不能以偏概全,特别不能因为极个别教师出现的问题,而对教师整体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否则,教师心理健康会受到波及。

第二,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提供人本化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个体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追求高层次需要的基础。相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需要,也是成长性需要。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成为教师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第三,教师自身应不断追求创造性的人生目标,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职业胜任力,做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教师自身因素是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的根本条件。面对各种外在条件,教师要正确定位自我,主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积极规划人生与职业,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如此,教师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持续增强自身的积极品质,便可能达到最佳心理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衣新发,赵倩,胡卫平,等.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22.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十二

生态翻译学主要是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为基础理论的学科,该学科关注生态翻译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关注翻译者的中心地位以及其对生态翻译环境的选择性。生态翻译学一方面强调了生态翻译系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另一方面还诠释了翻译的本质。在这种视角下,翻译教学要确保生态翻译系统之间的平衡性,并且注重各个主体之间的整体联系性,教师和学生应该不分主次,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从“授”到“受”,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生态翻译系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我国很多高校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并且存在较多的.弊端。翻译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不断练习。无论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外贸专业、还是从事导游和教学工作,只要在文本转换和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都充当的是一个译员的身份。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从事的翻译活动主要依靠译者的主体意识来完成。在不同语言和不同环境当中,担任着翻译过程的主体角色,因此,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对于他们的独特性难以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我国翻译教材的编写范围比较宽泛,主要涵盖了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往往重视学生对各种文体翻译技巧的练习,导致培育的大多数人才通才并非专才。还有部分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方向的培养,通过学生未来需要选择的专业确定他们应该主攻的领域,有教育方向、翻译方向、商贸方向等,从而开设不同的英语翻译教学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因为师资力量匮乏甚至是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三)教材内容的编写缺乏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教学的改革,英语翻译教材的版本逐渐增多,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编写和使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编写英语翻译教材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材都是重翻译技巧的讲解,忽略了翻译的本质问题。站在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上来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翻译教材内容的编写缺乏语境。

二、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构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以译者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

生态翻译学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翻译理论形态,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创新,强调以译者为核心的理念,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独立的主体,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到基石的作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应该将以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落实到实处,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为学生搭建高强度的翻译平台,让学生参与各种翻译实践和讨论活动,从而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翻译能力,感悟翻译的真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翻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利用翻译工作坊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应该选择应用型和信息性的文本材料为主要的教学材料,同时,使用翻译教学的语言难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翻译技巧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一些具有真实性的材料,与翻译市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表现完整的语境和语意。

(二)构建有效的翻译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明确翻译教学的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一个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从而构建一种合理的翻译教学模式。明确翻译教学的定位应该综合考虑翻译教学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子,包括对学校办学性质的考虑、学校师资队伍以及软硬件设施的考虑等。通过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让学生接受专业化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翻译的技能。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还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确定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教学特色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如果学校所在地的旅游业比较丰富,可以以此为契机,让翻译课程教学向旅游方向倾斜,从而培养更多的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翻译人才。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翻译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满足语言上的审美需求,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译文和原文的语言美作出适应性选择。在按照原文的語言进行翻译时,一方面要保证句子的连贯性和通顺,另一方面需要拿捏好词语的使用状况,不仅需要将原文中的内容和情感丰富的展现出来,同时还要展现翻译的艺术之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利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对比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外国的语言环境,从而对两个语言有更好的驾驭力。

三、结束语。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设计教学,从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文化分析能力的提升入手,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领域,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在尊重语言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翻译。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三

翻译作为一项艰苦卓绝、需要高超技能和丰富知识储备的工作,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作为从事翻译行业的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在我的翻译实践中,我深感到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将分享我在翻译研究中的体会和经验。

第二段:理论研究。

翻译研究旨在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并在实践中应用和创新。在翻译过程中,我充分意识到了翻译理论的必要性。只有掌握了翻译理论,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驾驭语言、文化和意义。翻译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和动力。

第三段:语言技能。

除了理论学习,翻译人员还需要具备高超的语言能力。在我的翻译实践中,我发现在语言重要性愈发突显的时代,汉语和英语已成为了国际交流中最为主要的语言。因此,汉英翻译在翻译工作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我常常进行多元化的语言学习和训练,譬如刻苦钻研英语语法、积极参与英语口语交流、日常阅读、影视欣赏、合法合规的网课学习等。

第四段:文化背景知识。

翻译涉及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因此,文化背景知识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在我的翻译实践中,我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文化的交汇和整合,而明晰文化背景知识则可以为翻译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信息。同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翻译人员的认知和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培养翻译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

第五段:翻译实践。

理论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翻译实践中的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我的翻译实践中,我注意到翻译实践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改进。同时,翻译实践也可以使翻译人员进一步发现和探索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推进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完善。因此,只有在实践中纠错、积累经验,翻译人员才能够真正从翻译研究中受益,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

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深深认为翻译研究的重要性。翻译研究是翻译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是翻译人员在不断迭代、提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然,翻译研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始终贯穿翻译工作中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翻译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更好地为国际交流服务。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十四

内容摘要:

我国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宗教文化上一直都是有很深的内涵,所以我国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都会存在着一些宗教文化元素,并且每一个国家文学作品中对宗教文化元素的表达都不相同,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宗教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原则,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

宗教文化元素;文学作品;翻译原则。

文学作品中经常性的会出现宗教文化元素,对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进行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体现出国外的一些宗教文化和风俗信仰进而为国内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些其他的宗教文化知识,并且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文章中的深刻含义。但是宗教文化具有复杂性和专业型等特点,所以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是只要遵循其翻译原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元素。

当代的文学家christopherdaw-son对宗教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其不仅是著名的文化哲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也有人称他为社会学家和宗教哲学家,甚至称他为“新时代的'先知”。christopherdawson认为宗教就是理解各国文化的关键所在,并且其还在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久的历史长流中,无论是政治、文学、法律还是哲学上都有宗教文化的身影,其对历史的文化和意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更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渊源,宗教文化与文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着,宗教往往会利用文学的形象感来宣扬宗教思想,而文学作品中必定会出现反映当时的宗教文化,以增加历史感和文化感,所以在进行文学交流和翻译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宗教文化元素。

二、宗教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原则。

(一)尽量保留。

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尽量保留文学作品中所想表达的信息,从而保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但是在从前,我国学者在翻译一些国外文学作品时,大多数情况对其中的宗教文化都抱有一定的批判心理在,就算不存在批判的态度,也会进行选择性忽略,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宗教文化始终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和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现如今大多数学者在翻译国外文学作品时,都会选择尊重原作者,将原文中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翻译。

(二)主次有别。

宗教一直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因为宗教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和宗教逃脱不了关系,并且宗教中还包含着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复杂结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常常要面对着如此庞大的社会文化体系,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主次有别的原则,对原文理解有着重要影响的部分为主,对原文理解影响不大的部分为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进行适当的取舍,才能够准确的表达原文中的信息。

(三)异国文化为主。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异国文化为主,因为中外的宗教文化相差很大,中国的宗教文化一只受到的都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影响,而国外的宗教,以俄罗斯为例,一直都是受到东正教的影响,两个宗教文化的差异非常巨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根据自身民族的宗教文化对原文进行修改,但是一经修改,原文所想表达的思想就会有所偏差,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异国文化,以原文中的宗教文化为主。

(四)形式和内容要兼容。

各国的宗教文化是不相同,所以各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包含着自身民族的宗教文化元素,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在理解语言表面意思的前提下,对原文所处的时代和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挖掘,从而得到一个最恰当的翻译方式。因为仅仅通过字面的意思很难真正的了解到原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在思想,所以一定要保证形式与内容兼容的原则。

(五)注重细节,把握整体。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时代文化的象征,所以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重细节,把握整体,通过原文的整体,对文中所想表达的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整体到局部的将原作者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明确的阐述,从而更加准确深入的理解文章的精神主旨。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作为文学作品之间交流的桥梁,其不仅能够拉近西方国家和本国的文化交流,还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本国学习西方一些优良的文化,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对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可是说得上是举足轻重,其不仅是整个文学作品的关键,也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精神主旨,所以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以上五点原则,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十五

翻译是一项既充满挑战性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它的作用是使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一直对翻译领域充满兴趣,特别是翻译研究。通过研究翻译,我更好地了解并学习了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本文将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研究翻译对提高翻译水平很有帮助。

翻译研究是一项挑战性和复杂的工作,需要掌握许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研究翻译的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和翻译技能以及一定的翻译经验。通过翻译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翻译的概念和原理,提高翻译的速度和质量,做出更好的翻译工作。

第二段:翻译研究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翻译是文化的体现,翻译过程中涉及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当我们在翻译时,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思,还需要了解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以便更好地进行翻译。通过研究翻译,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他文化和语言,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第三段:翻译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翻译的目的是传达信息,但同时也涉及到语言的美学方面。在翻译中,我们不仅需要注意语言的固定搭配和语法结构,还需要注意运用像声韵、形象和修辞等各种修辞手段,使翻译更流畅、更易懂。通过研究翻译,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文化和艺术。

第四段:翻译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翻译是个需要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难题,需要使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来解决。通过研究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和学习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以提高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段:翻译研究能够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翻译是一个广泛且重要的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有许多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方向的领域。通过翻译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翻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市场的需求和现实的挑战。同时,翻译研究也可以增加我们的竞争力,提高我们的职业发展机会。

总结:

总之,翻译研究对于我们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相关技能,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和语言,拓宽我们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翻译研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十六

摘要: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翻译研究的根本理论对等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多层次对等理论在全面关照语言本体层面对等的基础上,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视野,倡导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文化功能的等值,反映了后殖民理论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主张平等对话的思想,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均有着深远的意义,是翻译研究的深化。中国译学从中可以得到极好的启示,即加强汉外翻译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译者身份和译学地位。

一、多层次对等理论文化转向的发展脉络。

对等(equivalence)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一个关键概念,是翻译学发展过程中争论最多的话题,也是随着翻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日臻完善的课题。

国内外翻译理论界对对等理论的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从中国传统译论代表“信达雅”到现代译论“神似”、“化境”说,直至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和谐说”等等,对翻译中语言、风格直至整体美学效果的不同层面的对等进行了阐述。但是,传统翻译研究基本上由“忠实”、“准确”等概念所主导,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局限于静态语言转换机制。

国外对等译论以奈达(nida)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formalcorrespondenceandfunctionale-quivalence)影响最大,后有波波维奇(popovic)、巴斯奈特(bassnett)以及莫奈・贝克(monabak-er)的分层次对等理论,跨越了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局限,使对等理论研究出现“文化转向”(cul-turalturn),在阐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理论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导下,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对等理论研究必然将从语言内部层面走向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语境,从而给予翻译以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启示。

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dynamiccorrespondence)突出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引发了很多批判和误解。后来,他将功能对等中的“信息”作了引申,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他认为,形式也表达意义,在功能对等的翻译中,不但要求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90年代中期,奈达放弃句子转换生成的观点,将社会文化因素引入对等理论。对动态对等或者说功能对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看来是不够的,没有一种译文可以称得上与原文是完美的对等,虽然可以认为它们达到了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因此,他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翻译对等概念――“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所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所谓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他认为,在最高与最低之间,可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对等。可见,经过多年的探索,奈达逐渐将对等的范围从语言内部向读者反应扩展。

波波维奇将等值从词法、句法、篇章及文体等语言层面分为:

(4)语篇对等(横向组合关系对等)(textual/syntagmaticequivalence):原语与译语在篇章结构形式上的对等。

可见,波波维奇对翻译等值的探讨,停留在语言内部,但是他将对等按照语言结构层次进行划分,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中的等值不是同一(sameness),或者数学意义上的等值,而是多层次的对等。她援引诺伊贝特和皮尔斯语篇理论的观点,认为翻译等值属于符号学的范畴,由句法、语法和语用三方面的对等构成。而且这三方面的对等构成一定的层次关系:语义对等优先于句法对等,而语用对等以前两种对等为前提和补充。巴斯奈特强调,等值问题的研究应该把对等放在文化及时空的背景来看待。巴斯奈特在其与列夫维尔(lefevere)两人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对“功能对等”又作出如下解释:等值即指目的语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承担其功能的方式与原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曾经发挥或承担的功能方式一致。显然,这里的等值内涵已远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等值概念。在这个定义的理论框架下,译者为了获得功能上的对等,除了语言层次的润饰,还需文化上的整合,从而满足文化价值系统下等值的全新标准,也明确了多层次对等理论的“文化转向”(culturalturn)。

莫奈・贝克将对等层次进一步细化为5个层次:

(1)词层对等;

(2)词组对等,包括搭配、习语和成语的翻译:

(3)语法对等,对照原语与目的语语法范畴的多样性;

(4)语篇对等,涉及主题、信息结构和连贯性的对等;

(5)语用对等,照顾到内涵的传承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翻译是一项交际活动,译文不是一个静止的文本,而是原文作者意愿的载体,译者的任务是如何在目的语文化中将这一意愿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另一个读者群。这里,对等理论不仅在语言内部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而且从语用的视角再次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研究视野,追求文化层面的语用对等。

二、对等理论文化转向的后殖民语境。

综合上述,文化转向的对等理论,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文化研究大潮的冲击下,尤其是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下,翻译理论研究“文化转向”的必然结果。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大潮的冲击下,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后殖民批评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的差异,主张不同文化的平等。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将翻译看作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殖民地人民在获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后,更增强了解除、摆脱宗主国的精神控制的要求,这当然是一个比体制变革更艰难的文化政治工程。不少后殖民学者认识到要重塑民族身份,抵抗霸权文化的侵略。从更加广泛的意义来说,虽然殖民主义早已结束,但殖民主义作为维持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代名词仍然以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形式在经济、科技领域进行着垄断,在社会、文化上进行不遗余力的“渗透”,以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取向弱化甚至瓦解殖民地、弱势文化的本土文化。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而言,直到今天,许多领域仍然承受着这种“不在场”的殖民影响。在中医领域,本土化问题和中国意识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中医现状面临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关键问题是“西化”,即向西方医学的异化。哲学领域,中国哲学面临的尴尬局面是:我们加以诠释的概念,是从中国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而我们现在用以诠释的概念,是些移植的外文词。中国人文化认同的危机可能比通常所想的还要深重。现代中国哲学的身份令人置疑。而作为跨文化交际重要渠道的翻译实践领域,中西方存在着严重“逆差”。20世纪,中国翻译了西方大约106800余册著作,而西方翻译中国著作仅仅近千册。翻译实践主体的文学交流,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中国对西方文学的引入,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西方文学名著,在20世纪的中国得到了广泛和系统的翻译,而西方似乎更重视中国古典文学,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则缺乏热情。这一现象似乎与上述中国学的发展相互矛盾,但可能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如果中国学者不做出努力,西方中国学研究是否会停留在赛义德(said)《东方主义》(orientalism)里所论述的情景中?即他们的研究根本不是建立在对东方客观全面的了解基础之上,而是用被扭曲、被肢解的“海市蜃楼”或“想象性东方”,以此作为验证西方自身的“他者”,并将虚构的东方反过来强加于东方,将东方纳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结构,实现文化殖民和语言殖民。所以,如果我们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和国际学术前沿对话,只是被动地等待西方的汉学家来发现我们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优秀作品,显然就会存在一种滞后性,造成中国文化的失语状态。更为堪忧的是,我们正面临着西方不遗余力的渗透和西化的巨大威胁。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中国译者必须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促进中国与西方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繁荣。

三、对等理论文化转向对中国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意义。

对等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中心理论,从传统侧重语言形式对等的规范性研究逐渐转向涉及社会、历史、文化、政治、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描述性研究。多层次对等理论突破传统译论二元对立、一个对等标准,将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纳入对等理论的视野。在巴斯奈特和莫奈・贝克的对等理论中,语用对等将翻译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交际情景之下,消解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殖民统治的影响,推动不同文化的平等对话、和谐互动。

吕俊对目前翻译文化转向做了较为全面透彻的反思,认为翻译的文化转向只是一次研究重点的转移,是目前多元视角中的一个视角,当然也是一次研究深化的过程。但是他担心,文化研究对翻译研究的剥夺,否定对语言问题的本体研究,导致翻译研究的终结,使翻译研究消解在历史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之中,从而丧失其作为独立学科的本体地位。

多层次对等理论文化转向的研究不仅是理论的深入,进一步扩大了译学研究领域,将文化学、人类学、政治学、意识形态学的研究成果融为一体,使这门跨学科研究的新兴学科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而且,对等理论的文化转向将文化因素置于多层次对等体系之下,与语言内部因素相辅相成。在这里,翻译的语言本体研究在诸多外部因素的关照下,将更为全面、科学、有效,必然推动翻译学的发展趋于成熟。对等理论从影响翻译的内部因素向影响翻译的外部因素拓展,关照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价值的对等,将翻译研究引向探求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更高层次的对等,诸如作者与译者地位的对等,即主体间性的转向,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中价值的对等,并以此来反观翻译语言内部层面的对等策略,有着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对目前译界的热点如翻译主体间性的转向、弱势文化民族身份的重塑等方面的研究,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二)翻译学科地位的提升。

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文化转向,对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价值对等的研究,必然提升译者以及翻译学科的地位。文化价值的对等,使译者与作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享有同等的话语权,译者地位从“隐形”、“女性”的阴影下解放出来,与作者一起共同推动不同文化的平等对话与和谐互动,使人类文明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巴斯奈特和勒菲维尔提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translationturn)便是有力的佐证。德里达(derrida)甚至将哲学问题的研究最终归结到翻译研究上。他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翻译的概念问题,哲学的起源是翻译,或者是意义传译的可译性这一基本命题。试图通过对翻译问题的探讨,阐明哲学思想,尤其是关于语言本质和意义的观点。

在中国,翻译学学科地位刚刚确立,学科的发展、地位的提升任重而道远。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为中国译学界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背景和发展契机。

四、结论。

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研究文化政治批判倾向必然影响到翻译研究的根本课题:对等理论研究。多层次对等理论突破传统译论二元对立、一个对等标准,将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纳入对等理论的视野。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价值的对等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利于提升翻译的地位,推动翻译学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发展;同时,从意识形态的高度促进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和谐发展。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七

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欣赏课,一直被美术教师们认为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当前中国的很多中学美术课除了初中开设了一点素描、色彩的临摹课程以外,类似书法、中外美术史论、美术欣赏等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很多学生对美术常识和美术史论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所以进入高校后开设美术欣赏课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美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讲,素质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包括很多直面人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修养,如道德素质、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潜在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等等。特别是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在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倾向,如逆反、好奇、注意力、兴趣、情感、动机、意志等这些将构成心理素质的总体,而这些又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

人的视觉认识是从自然主义开始的,尽管一个立体的自然场景不像是一幅图画,而一幅平面的图画都被看作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公众要求艺术家在一块想象的舞台上把生活的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说:“我看懂了这幅画”,或是“我看不懂这幅画”,他们也许是仅限于理解了画的表面画了些什么内容,而不会欣赏画面内在的表现手法和含义。在这种认识方法中,丝毫没有审美气息。艺术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都离不开感觉,这种感觉决不是依靠某些逻辑推理或者数字计算,比如对画面物体和人物的比例关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来是数字形态的东西,我们可以依据数理逻辑变换出多种方案,但是,只有使数字形态视觉化以后,才能靠感觉来比较、推敲、判断出美与不美。而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加强,就会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从色彩上来分析,色彩的构成要素十分复杂,色彩的生理效应更为微妙,色彩美感的个性特征更强,尽管有着十分详尽的色彩理论,有着各种色表,色立体和各种配色宝典的工具手册,也只能对色彩的学习与使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如不能落实到视觉感觉上来,总是不行的。正如音乐家对乐感的感受、舞蹈家对肢体语言的感受、书法家对笔墨挥毫的感受一样,他们无一不是凭借着一种强烈的艺术感觉来实现着艺术的升华。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美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中国美术史论的欣赏,懂得各门类画种的美感特征与技法特点,懂得其透视上的高远、平远、深远和散点的运用,用墨上的浓、淡、干、湿、焦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艺术手法。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的种类繁多,比如从种类上分:油画、中国画、水彩水粉画、版画、雕塑、建筑、民间美术、现代美术等;从时间上分,外国美术有:原始与古希腊、古罗马美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18、19世纪欧洲美术直至现代抽象艺术等,中国美术有:新旧石器时代的美术、商代青铜器、秦汉石雕、魏晋壁画以及唐以后的绘画;从作品的内容上分:人物、风景、静物、风俗画、宗教画、装饰画等;从艺术流派上分: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面的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超越现实主义等;中国画中顾恺之的《传神阿睹》,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范宽、郭熙的《高山仰止》……这些美术欣赏的内容,可自成体系,但也有局限,教师要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寻找切入口,达到最佳效果。

英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曾十分形象地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称为“审美层”,也就是讲,看一幅画,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画面表现的内容:人物、场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其次,再看一看画家是用何种方法来表现,如构图、线条、色彩、笔触以及总体的表现符号等等。最后,综合以上两点,想一想作品给你一种何样的意境,强烈程度如何,是否领悟到了一种以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体验,如果有了,那应该是基本上看懂了。

现在我们拿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来作为欣赏对象,第一眼的印象是一个安详、温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然后知道艺术家在应用了科学的方法在绘画观念、技能上采用的独特方法。然后,将其和以“神”为主导的中世纪作品相比较,《蒙娜丽莎》那传神的眼睛和会心的微笑,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是对人性的赞扬,从而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类似的表现技法,在今天屡见不鲜,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历史环境下有如此成果,确实是相当有艺术价值的。

我们再以毕加索的现代作品《格尔尼卡》来欣赏,画面中的各种奇怪造型令初见者费解,然而那种具有张力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接下来,如果我们了解了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马是民众的象征,孩子的哭号挣扎的形象以及立体主义的基本造型方法与法则,那我们就会知道毕加索在画中表现了人民受到各种苦难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气氛,画家用犀利的笔触表达了他对法西斯的仇恨与宣泄,而立体主义就是他观察、表达事物的一种表现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美是具有多样性的,但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精确地摹写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传达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外部世界向内心精神状态发展的过程。从每个时代所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前人的成就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和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仅看懂一幅作品或是几幅作品并无太大的意义,只有通过大量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欣赏,并且使这些作品在脑子里串起来,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逐步建立起学生自己的审美价值系统,这才算真正地学会了欣赏。

美术是一门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艺术,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美术审美教育和美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美术从美术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翻译研究的论文(汇总18篇)篇十八

翻译作为一项十分重要和复杂的工作,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研究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各种新的翻译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的涌现。在我进行翻译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感悟到“翻译”的深度和广度。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翻译研究的心得和感悟,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一段:翻译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

翻译是一种从一种自然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翻译的本质特征是语言一一对应的替换。如何适当的把原始语言的信息转换到目标语言,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入过多的“翻译误差”是翻译工作的核心问题。而当语言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时,就可能出现无法完全翻译的情况,这就要求翻译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语言功底,以能够更好的完成翻译任务。

第二段:传统翻译与现代翻译的差别。

传统的翻译方法主要依托于人工完成,采用术语记忆技术和专业字典手动翻译的过程居多,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误差也无法避免。而现代翻译方法则主要采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以及机器翻译(MT)技术,可以更好的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度。虽然机器翻译技术已经相对普及,但人工翻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翻译手段,因为无论是什么语言的翻译,都需要人工的校对,保证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第三段:专业术语的提高。

在翻译中,经常会遇到专业术语和词汇,不同领域间术语的差异很难避免,这也是翻译难度之一。而对于这些专业术语,我们需要有良好的词汇记忆能力和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正确理解术语的含义和用途,并且做到准确翻译。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阅读和翻译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术语水平。

第四段:文化差异的翻译思考。

在翻译时,文化差异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能单一从词汇和语法上考虑,还需要深入挖掘原文背后的文化含义,以更好理解作者的原意,进而准确翻译。这其中包括社会背景、语义内涵、语境、习惯用语等各种文化差异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通读原文,如果无法理解某些文化背景或语境,需要借助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或寻求专家指导,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传达原稿的意图。

第五段:结语。

翻译作为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给翻译人员带来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在翻译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替换,还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社会背景等因素,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政治素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翻译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完成翻译任务,并且为促进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灯谜小学二年级(热门15篇)

    优秀作文是指在内容丰富、观点独特、结构合理、措辞得当等方面表现出色的文章。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例子,一起来品味吧。落魄书生不重仪表(打一成语)

    金坛新变化(优秀21篇)

    作文中的观点要有深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这些优秀作文范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我们提高写作的水平和思考的深度

    乡镇乡村振兴个人总结大全(19篇)

    在撰写个人总结时,需要对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价。阅读以下个人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个人总结的结构和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

    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讲话稿范文(20篇)

    讲话稿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以便听众能够轻松理解。通过阅读一些好的讲话稿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好的表达方式和演讲技巧。伴随着我国改革开

    致网络游戏迷们的一封信(优质19篇)

    通过写优秀作文,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观察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文,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创作出更出色的作品。

    健身器材双十一促销活动方案(通用14篇)

    在策划活动方案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兴趣和需求,以确保活动的成功。接下来,小编推荐几份优秀的活动方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浪漫直袭!单身男女今日崛起!”双十一

    全屋定制十月一日国庆的活动方案(优质17篇)

    活动方案的执行需要有明确的责任人和分工,以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有效的活动方案范文,仅供大家参考。1、幼儿和全体家长一起过节,体验节日的

    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精选19篇)

    优秀作文需要灵感和创新,要有独特的构思和新颖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耳目一新。这些优秀作文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个性,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人的想有很多,我们渴望

    社区网格员自查报告(专业18篇)

    自查报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经验、教训和成果的总结,通过编写自查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实施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出色的自查报告,从中学习

    校园运动会加油广播稿(热门20篇)

    运动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舞台,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潜力和斗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运动会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就无法取得成功。亲爱的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