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温柔雨

阅读和学习范文范本可以开拓我们的写作思路,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帮助写作者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一

公共事业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供给强有力的保障,我国公共事业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公共事业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公共管理的实际出发,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提议。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为社会发展供给不竭动力,异常是对于转型期间的中国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公共事业组织作为满足人们公共事业需要的组织,供给了人们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公共事业组织作为吸纳就业的渠道,能够必须程度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所以,公共事业管理创新,对于促进经济繁荣发展至关重要。二是维护社会稳定;公共事业组织作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拼图,能够针对社会关注的各种问题,供给解决路径和人性化的服务,构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对社会的民主进程与和谐社会推动,发挥着巨大作用。三是推动政府体制改革。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是行政事业一体化,这就导致了行政单位和公共事业单位不断扩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重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两者彻底分离,所以作为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和促进。

(一)管理制度缺陷。

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具有浓厚的计划色彩,一味强调行政部门的集中控制,忽视了事业单位的自主性,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上的调整,事业单位都处于被动调整的局面;其次,传统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具有强烈的行政依靠性,虽然维护了社会的政治稳定,但其经济功能严重弱化,导致寻租盛行,提高了社会成本;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部门供给公共从产品价格过低,仅经过调整供给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制度效率低下。

(二)管理结构缺陷。

随着科技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公共管理更多地要体现灵活性,经过优化流程、运用网络平台、借助软件系统等提高行政效率,而传统科层化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体则现出了巨大的局限性,虽然能明晰政府权利并构成合理的分工,但这种体制逐渐成为社会运行的阻碍因素,并且社会一旦陷入无效运行状态,传统的管理结构会使情景更加恶化。

科学合理的方法能够提高组织效率,对我国目前公共事业发展来说,管理平台、渠道日趋丰富,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一是管理体制、模式陈旧,制约发展进程;二是政府管理力量薄弱,管理人才缺乏,尤其在互联网等新技术领域,管理被动、反应迟钝;三是公共事业参与面增大,管理上未实现规范化,管理手段单一,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手段导致横向沟通困难。

首先,创新领导决策制度,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论公共事业组织是否受财政资助,均与政府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由公共事业组织按照组织章程决定各项安排。其次,创新人事制度,赋予公共事业单位人事自主权,根据自身情景决定人员的考核、晋升等标准,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人员活力。再次,创新财务制度,建立完整的财务核算制度,减少对财政的依靠,合理利用国有资产,控制成本减少实际消耗。最终,创新监督管理制度,改变单一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民主化的监督机制,如绩效评价机制、审计机制等,约束不合理的行为。

首先,创新横向的组织管理结构,强化市场机制的重要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过网格化的组织结构构建,建立起具有横向联系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打破部门间条块分割的局面,有机整合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构成合理社会分工。其次,创新纵向的组织管理结构,理顺政府与行业间的关系,调整事业单位属性和分工,对任务相近单位进行合并;对擅自增设机构进行吊销;对长期依靠财政供养,工作任务不足单位进行调整,更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类管理。再次,创新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存量结构,实现事业单位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在资金总量不变的情景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务日趋复杂,针对大多数公共事务,应转变传统行政命令式管理方式,采取多元化和间接性管理手段,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同时,应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出既能够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又熟悉公共事业组织各个领域的技能贴合型、知识复合型人才。

[m].华东理大学出版社,2001.

[j]思想战线.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二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大幅度调整,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学科逐步开始设立。在本科学校中,公共事业管理被设为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始祖,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超过四百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各类院校。全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的高校,除一些名牌重点大学依靠自身的品牌顺利推进专业发展外,其他同类院校和省内高校面临着基本相似的发展境遇。下头就此类院校的发展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场景的努力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计划和策略。

1.实用性社会科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常概括为: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具体的现代管理技术与现代管理方法,并具有相关理论的应用本事和相关技术的操作本事。目前,其专业的涵盖领域仍处于扩张阶段,每年都有新的学校和新的专业方向招生。

2.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掌握基本理论和管理科学,知识经济,社会科学,现代科学;熟练的办公自动化技能是管理信息系统在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应用需要;能前往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并且具有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决策方面的基本本事。

3.专业方向设置多样化。在“科、教、文、卫、体”五个大的专业方向上又分化成若干小的专业方向,其中以卫生类专业为代表,包括卫生财会、医疗保险、社区卫生服务、医药物流管理、医药法学、药事管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方向。在环境管理方面有环境经济与管理、海洋环境经济与管理等多个专业。

4.办学方式方法灵活。本科、专科各水平的高校都有招生,实行全日制本科培养模式的是招生的大部分综合性高校,有些高校设置专科起点的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等。一些学校干部在职培训。20xx年起,部分高校对具有必须领导潜力的学生经过采取授予第二学位的方式,或“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制定相应培养计划进行重点培养。

5.公共服务意识强。培养学生经过对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事业管理、公共行政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更强的公共意识,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本事,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创业精神和实践本事的意义。

6.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目前各大高校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采取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从课堂的知识传授到课下的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与创造性,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教学、课堂研究讨论、学生研究小组、管理模拟、模拟案例分析、主角扮演、专题论坛、政策辩论、政界领导人访问演讲、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不仅仅增强专业性知识,也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状况。

1.专业基本规范问题尚未解决。对于任何一个专业,仅有明确了其专业范围,才能更好地进行完善与发展,才能更顺畅地建立相关专业机制。目前所缺乏的便是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范围和主体的界定。20xx年底在东北大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召开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讨会,但并未就上述问题的意见达成一致。

2.教材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不完善。类似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资料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及云南大学崔运武主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中列入的“综合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高规格教材少之又少,并且很难在图书市场上寻求到关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教材。

3.课程研究方向设置不清晰。在设置专业方向方面,有些学校并没有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有的学校甚至混同了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含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应当是交叉学科的代名词,有些专业方向不适合冠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4.教学研究的单一性。目前国内的主要研究局限于国外的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景。教学研究的方向局限于行政部门,而对企业的需求涉及较少,若公共事业管理不能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则不能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得到广泛认可,且高校培养出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对企业的战略需求、企业文化等缺乏了解,教学研究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的调研,缺乏公共事业如何能够定位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这便失去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立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5.管理实习随意性大。同理工科专业相比,属于文科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实习随意性比较大,规范性要求十分匮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的缺乏影响了教与学的整个实习环节。一般采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的高难度的实习目的定量计算无法真实体现实习的效率。

1.国际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下,交叉学科得以应运而生。作为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公共事业管理是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日益精细,促使了复合型人才的技术和管理双重技能的需求加大,公共事业管理这一学科专业的设立则顺应了时代的趋势,极大地解决了技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矛盾。

2.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要。在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经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重点指出:要切实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此次会议强调,对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职能例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作了重要调整,将政府职能中部分职能剥离,由社会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非政府部门等准公共组织来担任。

3.公民社会建设的需要。中国要顺利完成政府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公民社会,面临现代化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发展、和谐社区建设、慈善事业兴起、跨国公司增多产生的社会公共问题等,异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许多基础公共设施修建、公共物品供给、公共事务管理都面临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公民满意的过程,这供给了公共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4.实现科学化规范管理的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问题,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然而,解决领导体制和公共事业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包括完善的机制和科学的竞争机制。

1.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性。适逢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对于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方面,其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还有待完善与加强。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构成的国有企业吃“大锅饭”这一政企不分的现象。第二,在微观活动的管理方面,各级政府表现出管得过多过死,严重打消了基层单位的自主性和活力,从而导致非政府组织成长和发展的缓慢。

2.政企分离的不彻底性。目前中国社会的准公共组织的发达程度比较低,事业单位和政府职能并未彻底分离,许多机构的负责人仍然由政府领导。如公用事业局公用事业、城市规划局、建设局等,大都不是文科背景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准入门槛设置得较高,能进入政府部门的学生并不多。

3.事业单位改革迟迟难以推进。从20xx年中央政府开始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到20xx年全国5个城市试点事业单位改革,财政支持性事业单位的改革行动缓慢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这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造成很大的障碍,严重影响其发展。

4.国内专业认知的不足。中国初步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第一届的毕业生刚进入社会,公众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解。很多人不明白公共事业管理的是什么性质的专业,很多企业单位也不明白高校是否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以,企业在引进人才时,往往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缺乏认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三

国内外的政府均认为,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十分珍贵,可是,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还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它只是根据社会评价和经济方面进行研究,这样的成果是不全面、不系统、不完善的。作为政府管理评价体系必须要相对独立,整体性强,而现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对绩效的技术平台研究,使得设计局限与对指标体系能够修补上,不能将指标设计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联系起来,不能充分应用已有的相关数据信息,导致设计出的指标可实行性不强。

1.1绩效评价的目的因素想要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做到确定其建立依据,而这个依据就是绩效评价的自身目的。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由绩效评价的目的来决定的,不一样地区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价的根本指标不一样。政府想要改善公共事业的绩效,那么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比单纯的绩效评价更加着重注意分析潜在影响绩效评价的因素,并对如何改善进行深入讨论。可是,在实际生活中,用于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种类繁多,数量不可忽视,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做到全面具体,以此只能根据评价目的来进行政府管理绩效的评价。不然,不只绩效评价没有意义,并且操作性也不强,失去了评价应有的价值。

1.2地方政府的职能因素绩效的本质就是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履行质量和程度,在政府管理职能之上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资料根据管理职能不一样进行细致标注,全面准确了解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能。宏观角度来说,地方政府主要职能包括:教育领域、科技发展、文化传播、卫生监督、体育培养、建设基础设施、保护环境等。评价这些职能的指标就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教育领域绩效评价体系、科技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文化传播绩效评价体系、卫生监督绩效评价体系、体育培养绩效评价体系、设备建设绩效评价体系、保障社会绩效评价体系、保护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等。根据不一样的职能来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不一样的地区,历史影响因素和自然条件都不相同。所以,建立指标时,要充分研究职能的不一样影响着指标的制定。既要制定特殊的指标体系,也要制定通用的指标体系,利用数量进行分析制定,尽可能地减小不一样地区的职能差异,完善差异带来的误差和负面影响。

1.3地方政府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因素因地域的差异,主观条件、客观条件都会影响到绩效评价体系。这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上级领导的要求,根据上级领导提出的总目标,传达完成任务分配、指示、计划相关规定、法规、条例等;二是地方领域的人员素质、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目标完成的质量及实现程度、政府管理制度等;三是外界环境直接影响,即相关企业、区域特点、部门的发展质量、发展速度等方面。以其作为建立制度的基础,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仅有真实全面地深入、掌握、研究分析、利用这些条件,才能合理地制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4评价所需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因素利用信息管理能够直接预测地方政府对事业的管理,可是不能直接深入了解管理资料。所以,能够用来间接探究政府管理绩效。政府管理绩效就是搜索、处理信息的过程,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明确有效性、全面概况性影响着绩效评价指标能否实现预测的可能性。针对信息的质量和数量的充分研究,保证有效建立政府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能够分析政府管理绩效信息评价的来源、政府管理绩效信息源与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相互联系,评价的对象不一样、目的不一样,所得到的信息就不一样。通常信息主要表现于群众的评价、领导的评价、政府自我评价、同等岗位相互评价、社会评价等相关数据资源。二是,合理利用采取到的信息科学绩效评价,将生活实际和采取到的信息互相比较,选择贴合标准的评价。三是,依照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对建立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调整。

2.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指出政府实际管理的有效成绩是绩效评价的标准。绩效评价指标必须按照事业具体部门和管理职能建立体系。所以,教育领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科技发展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文化传播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卫生监督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育培养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备建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保障社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保护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等,这八大类别构成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指标。

(1)教育领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教育领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育领域费用所占gdp的比重、在校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大学生的实际入学率。地方政府在教育事业中的资金投入越多,gdp的比重就越大,充分体现此地方政府教育领域管理绩效不断增加。教育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具有严格的序级。根据各个序级和教育业绩发展的总体反映,做出教育领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目前来看,我国不一样级别的地方政府都投入了很多的财力支持、人力资源、物力材料,改善不一样级别的教育设备和资源。大学生的实际入学率这一指标能够对平衡层次不一样的教育领域水平进行评价,增加绩效评价的整体性;此外,该指标具有国际通用性。

(2)科技发展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科技发展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r&d政府公共事业支出所占gdp的比重;专利申请的数量或件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能够根据一个地区或国家科技发展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来衡量,当r&d政府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1.0%以下时,该地区或国家处于开发应用技术时期;当r&d政府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1.0%到2.0%时,该地区或国家处于应用创新技术时期;当r&d政府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2.0%以下时,该地区或国家处于完全创新技术时期。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比重普遍大于2.2%。申请专利能够具体反映出地方政府科技发展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提高科技创新推广、奖励、鉴定等科技成果的水平。

(3)文化传播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文化传播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电视人口的覆盖率、广播人口的覆盖率、平均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电视人口的覆盖率和广播人口的覆盖率是衡量人民娱乐生活和文化设备的绩效标准,平均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能够推进图书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利用。

疗设备越来越高科技。以万人为计量单位比较病床数量和医生数量衡量卫生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不断增长。

(5)体育培养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育培养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县级以上级别举办的运动会次数。根据政府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动会的举办,综合获取体育培养管理绩效的提升指标,以运动会举办的次数来评价体育培养管理绩效。

(6)设备建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备建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园林的绿化面积、人均路面的面积、人均下水道的管道长度。那里的设备建设指的是狭义上的地方政府公用事业,衡量设备建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有很多,可是指标值是具有通用性的。所以,我们以人均园林的绿化面积、人均路面的面积和人均下水道的管道长度这三项作为代表指标。

(7)保障社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保障社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保障社会管理的支出所占gdp的比重、收容性质的社会福利单位数量、社会福利救济的人数。保障社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贯彻执行保障服务,建立完善的福利体系。

(8)保护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保护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保护环境管理维护费用所占gdp的比重、工业废水的排放达标率、固体废物的利用率。保护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衡量地方政府环境质量维护本事,是改善社会环境工作的绩效指标。

2.2管理的成本指标体系的构成管理的成本指的是:地方政府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管理公共事业中所消耗的费用,它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成本。内部成本指标是指:工作在机关单位人员的工资总额占该地财政支出的比率、机关单位人员年工资总额用于工作人员的劳保、工资和补贴;外部成本指标指:对公共工程的投资、支付公共事业的管理费用。

2.3内部的管理指标体系的构成公共事业管理绩效十分关注内部的学习和经营过程,内部评价事业管理和外部评价事业管理相结合,主要包括人力的资源状况、行政办事的效率、政府是否廉洁政务。

地方政府对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管理成本、管理绩效和内部管理三个方面。首先,关注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改善我国的公共服务质量;其次,显现事业管理的绩效,满足人民的公共需求;最终,显示良好的内部管理,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指标。综上所述,地方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正处于初步建立阶段。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找出其内在深入的影响因素,根据国家规定针对不一样的职责,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根据绩效作出评价,不断改善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四

我国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具有十多年的历史,在该专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明确的职业定向、杂乱的课程设置、不清晰的专业定位、非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等。应对这种情景,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必须要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取的探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深化,真正的将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来。

由地方负责行政管理与拨付经费高等院校被称为区域性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新体制的建立使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变为地方高校,且地方性高校服务于区域社会的特征日益显著。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新兴专业便是公共管理专业,且其规模日益扩大。然而各种问题随着招生学校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所以如今地方性大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结合地方发展公共事业的需求,把握教育改革的机遇与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现代大学的专业与学科发展承担着完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的职责。经研究,学科是指根据必须的教学目标,从某一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理,并按照必须的逻辑顺序重新组织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而专业则是为社会培养专门性人才的专门学科。专业与学科都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专业的发展依靠于学科,而学科的繁荣又离不开专业的发展。将学科研究中的新方法与新理论融入专业课程中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科水平,为社会供给更优质的服务,培养更多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将许多不一样要素有机组合为一个整体。它不仅仅需要大学理念与制度的整合,还需要将自身的教育资源与外界社会的需求结合在一齐。一向以来,学术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目标建立及学科界定存在着分歧,很多理论也只是片面的。作者对此提出了自我的看法,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及理解教育部所界定的学科概念与目标建立的内涵:第一,从学科依托方面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着显著的跨学科特征,除了公共管理学这一主干学科外,还依靠着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及管理学等学科;第二,从专业性质来看,它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学科;第三,从服务对象及范围来看,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是其服务对象。公共管理学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此过程中其不断逐渐吸收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经验,有机地将它们融入到自身的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有效的成果,对社会的公共事业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综上所述,区域地方性大学仅有明确把握专业内涵,对专业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使自身的专业蓬勃发展,并为社会供给大批的建设性人才。

教育部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确立了五个专业方向,并期望培养这些方面的人才。而这对一些专门院校如医学院、师范学院等相比较于综合性大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如今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行政学、政治学等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使学生毕业后难以对自身作出准确的确定与职业价值选择。而这便需要社会找准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明确其研究及就业方向。所以区域地方性大学应结合现实需要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地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进取开拓除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外的新层面。综合性大学便能够从专业方向的层次性、行业性研究专业的设置,同时利用原有的优势发展地方的经济,增强科研力量。

完善的教育体制与资料是实现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的的基础,所以建立一个专业课程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在此,我们对如何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展开了讨论与研究。首先,围绕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建立一个具有多种功能模块课程是有必要的,按整体优化的方向发展,总体安排各模块课程的比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能够借鉴国内外改革发展公共事业管理的经验,处理好各种课程之间的量的比例,适当加大跨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等所占的比例。最终,合理分配各种课程模块的学时,如限选课程可占总学时的5%左右,实践课程可占总课程的15%左右,专业课群模块可占15%左右,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可占20%左右,则公共基础课程占到35%左右。

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本事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学需加强对实践的重视,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由此能够构建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知识认知及综合管理素质与本事提升这三个子系统,经过这些系统的建立,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需建立专业实习、课程与专业综合见习、毕业论文、学科专业认知、创新研究性学习、职业规划和课外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3]。学生能够在进行专业实习之后,将自我在此过程中的独特见解以及新的想法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有利于教学品质与学生思维创造力的提升。

区域地方性大学对专业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及当地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那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如何走下去是关键所在。在如今的社会中,培养科学型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占少数,而培养不一样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性大学占主体地位。由此看来,地方性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的需求,进取转变观念,挖掘自身的优势,朝着区域化方向发展,开辟一条属于自我的特色化道路。仅有这样,地方性大学才能在各大高校中脱颖而出,也能更进一步为区域发展供给更优质的资源与服务。

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在构建公共事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专业内涵有明确的把握,找准专业定位,同时应树立其所要培养的目标。此外,地方性大学还需构建区域性科学课程体系并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供给更好的服务。仅有立足于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建立并且完善应用型公共事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供给服务。

[1]陈金梅论地方性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传承,2010(21).

[2]杨雪,王雅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基于可雇佣性的视角[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9).

[3]孙孝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模式透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五

本文拟通过研究在中医药院校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现状,得出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初建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为我国医药行业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医药企业急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些复合型管理人才既能够系统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同时也能获得医药专业知识,既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又具备基本的医药知识,毕业后能在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及相关领域从事医药类的管理工作。

(一)科学性原则现行的普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各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存在不少缺陷。其指标内容偏重结果。由于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面向过去,关注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过去的工作质量,而忽略其正在学科建设中做出的努力以及试图通过评估获得的帮助,故教学质量评估应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描述应避免模糊。设计评估指标的过程中,指标应尽量用数量公式计算或者定性描述尽可能明确、评估准备工作要做的充分,做好评估前的培训工作等事宜,使评估客体和评估主体真正理解指标的内涵或者设计者的意思,避免产生多重标准,从而影响评估的结果。在专业素质考核指标中应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的反应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二)权威性原则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应当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发展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明晰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发现学科建设中的不足,并帮助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教师和在校学生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努力方向,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进行专家咨询时邀请的专家除了包括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教育评估专家,还应该有相应的专业机构的介入。在初步试用指标体系时也应该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评估工作,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评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教育性原则对专业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坚持教育性原则,即要明确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教师教学工作能够有创造的完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能够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评估专家的意见以及学生的评价,不断找出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克服教师教学中的缺点,改进教学。

(一)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质量评估基础质量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活动的保障,其中主要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教学条件是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一般包括多媒体资源、图书资源、实践基地以及网络资源等。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其中课程的地位以及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都会影响教学目标。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医药学校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每年的招收以及就业情况也是可圈可点。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为有效进行教学管理提供了条件。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质量评估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质量主要是指教学环境的营造。课程组是否充分利用学院的条件,并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评估的主要方面。同时课程组是否努力进行学术交流等也是过程质量的评估方面。除了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外,学生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是过程质量评估的因素之一,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教学竞赛、学科比赛以及实践比赛,也是过程质量评估的影响要素。

(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结果质量评估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结果质量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及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的程度。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的程度主要通过教学质量进行考察,同时引进满意度调查(网上评教的实施)、社会评价以及学生参与各种教学竞赛和学科比赛的成绩等。针对学生的结果质量评估除去期末考试的成绩,应更多的加入平时成绩的比例以及实践成绩的比例,不断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加实践的主动性,使得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基于以上的教学质量评估原则和评估体系,确立以下指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体现基础质量评价、过程质量评价和结果质量评价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方正松.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1):193—195.

[2]蓝志勇.美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的启迪[j].中国行政管理,(4):82—87.

[4]吕本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4.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六

河北农业大学位于保定,是一所在农科院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大学,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于2001年,当年只招收了2个班,59名学生,随后招生规模略有扩大,2004年招收了5个班(包括专接本2个班),其后每年的招生规模大都稳定在2个班左右。截至2012年,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共招收8届,总计600人左右。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本事,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包括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公共政策、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

二、河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为了探析河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笔者从2005—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至今共8届毕业生)毕业生中每届选取部分毕业生作为特定调研对象,主要就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密切联系的直接描述指标与间接影响因素等系列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达95%。被调查学生中早期毕业生(2005届、2006届)23人,占23%;中期毕业生(2007届、2008届、2009届)学生36人,占36%;近期毕业生(2010届、2011届、2012届)41人,占41%。其中男生37人,女生63人。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文科类性质专业,女生比例一般高于男生,造成问卷数量性别比例略显悬殊。根据调查问卷资料,笔者分别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及影响就业的因素,教育培养3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第一个因素系对学生就业情景的直接描述,第二个因素系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勾勒,第三个因素系对学生应对就业应具备素质的剖析。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测度专业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就业率的高低,在必须程度上显示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而毕业生就业结构是对专业发展的深层次解析,经过就业结构分析能够看清专业课程体系的成熟度、发展重点和特色。经过调查分析可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其就业结构分布多集中于各级党政机关或基层单位,国有、私营、民营或其他类型企业也占有重要份额,对从事的行业和领域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如表1所示)。同时,经过访谈得知,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领域多为门槛较高,竞争激烈的政府部门,加之本专业属“年轻专业”,显示度低,很多用人单位对此专业缺乏了解,故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对专业持不乐观态度,但经过多次面试后能够找到比较满意或适宜的岗位,从而获得较高的就业率。同时,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各类型企业将很多涌现,企业的社会职责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对公共事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就业方向。

(二)就业意向及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供给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生期望在城镇化过程中寻求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育培养因素分析。

教育培养条件和环节的优劣决定着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是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该调查从就业的教学因素和基本素质入手,探究增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外在教学条件和内在影响因素,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经过调查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专业实践教学”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教学水平”次之,再次为“教学资料、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课程设置”。并提出“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表达和动手本事、学习本事和创新意识”成为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一)找准专业定位,服务地方区域。

河北农业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河北,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多种调研实验也都依托河北地区开展,河北省也对河北农业大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所以,河北农业大学在建设中都不可避免带有地方色彩,这就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供给了契机。河北省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攻坚阶段,城市规模的扩张、新农村建设使得各种公共事务纷繁复杂,层出不穷,需要大批公共事业的管理者投入其中。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根据河北省发展需要,以“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和“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为方向,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本事,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多层次的管理人才,推进河北省城镇化的发展,服务于地方区域。此外,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将很多涌现,企业的社会职责意识不断增强,面向企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也将成为今后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设置特色课程体系,增强专业辨识度。

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度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特色和专业的辨识度。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以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在拓宽专业口径,强化管理基础的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景和发展战略,设置特色课程,从整体上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一个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分段实施、总体安排,多层次、具有不一样功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区域性地方特色选修课模块。各模块课程之间有机配置,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以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府经济学、公共财务、公共政策学、社会保障学等专业课为核心,以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定量分析、管理文秘等专业基础课为框架,并辅之以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区工作、河北省农村社会发展专题、河北省社区发展概况等区域特色选修课课程,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特色的知识体系,增强专业的辨识度。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本事培养。

人的创业经验和心得,自我对择业和创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实践本事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院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专业实践本事培养方案是实践教学的依据,要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丰富发展。校外基地实训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本事。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课题组将在其他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以本事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七

关键词:

摘要: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突显教学资本的战略举措,在拓宽专业发展半径的基础上提炼特色,既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又重视特色的外延拓展。医药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与资源,将学校类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更有力于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一、特色专业建设。

(一)学校医药院校的专业建设总体部署不仅仅决定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直接影响学校的品牌与形象。经过整体规划,论证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某些方面的与众不一样,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赋予该专业新的发展内涵和更优的品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及竞争力。在坚持医药院校特色基础上,强化并创新特色,以此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突破口,带动学校专业群的整体优化提升。

(二)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医药院校选择公共卫生方向作为自我的发展方向,能够充分发挥医药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本事优势,借用swot分析法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规避劣势与不利因素。高校的教育优劣势体现于硬件资本、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软本事、高校形象、专业声誉等。高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pest分析法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内外部因素汇聚成综合复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环境,也是特色专业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的重要依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持续改善以保证特色优势。

(三)师生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保证,使得教学、科研与实践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逐步构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机制。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在学校向综合类高校提升时开始建设,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但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与自信,富有教学创新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引导。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综合医药院校的优势资源,在课程安排上既有专业课程也有医药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医药背景,提高学生未来就业扩展本事。[4]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课授课中使主要基础课、专业课、主干课设置合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训练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四)社会专业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社会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功能重点集中于两个方面:需求与评价。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紧缺复合型创新人才与应用人才,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为社会供给大批既掌握医药理论,又有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社会评价是特色专业建设重要的外部评价之一,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需要社会的认可,其知名度与美誉度是社会评价的体现。

(一)依托医药院校传统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地方行业性综合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具有学科特色与地方需要相契合的特点依托医药院校在医药行业的特殊地位,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坚持教学团队与医药行业建立广泛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行业特色课程模块,将管理基础、专业课程与医药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外,应结合专业把握特色的主要内涵。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加强专业的实训、实验教学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原有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力争每年拓展1-2个新的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能尽可能多地进入公共卫生部门及知名医院及医药企业;进取引导学生重视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加强与实践基地的相互沟通协作,逐步建立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实践本事考评机制,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水平。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本事。实训教学的重点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在进入社会之前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一线岗位关键职业技能在学校能观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6]学校及教研室所担负的科研工作,注重突出专业特色,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本事。突出专业培养性,即该专业所具有的社会分工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是该专业门类的优势与特色。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师资“进”“管”“出”环节上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向特色专业倾斜。创造条件并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进取鼓励安排青年教师进修、访问学者、进取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医科院校,异常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2]汪上.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53.

[3]龚咏梅.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学习月刊.2015(6).

[4]何小菁.基于实训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6):461.

[5]任拥军.论特色专业建设中特色专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8):104.

[6]牛国庆.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4):330.

作者:徐金菊程斌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八

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地方服务项目等项目化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动手能力的锻炼。实证证明,项目化培养方式不但使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课堂知识学习中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显著性提高,从而全方面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素质。

新建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系统质量提升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专业能力形成的同时,通过不断内化、升华后形成的专业素质将会极大提升所培养人才在其专业领域的职业适应性与职业选择的自由度。在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服务地方项目中选取、设计一定的子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获取“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从而又可以让其了解自己课堂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促进其课堂学习。同时,须依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知识为载体,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内实训、“两节一赛”为平台,实施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并强调社会问题分析能力、政策解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

1.从专业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须通过项目化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主要特点,然而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却在现实中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公共管理实践的不成熟性、公共管理环境难以模拟性、仿真性训练系统实效不足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项目化能力素质培养,建立一系列的按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要求展开的项目体系来完成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具有必然性。

2.从实践层面来看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的实践表明通过项目进行培养是一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从现有的实践层面来看,通过项目进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严格按照“招标—立项—实施—监控—评估”的流程进行活动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在院部各项目小组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而且有利于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

3.公共管理专业项目化培养的迫切性目前,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项目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合作的平台体系、合作的项目体系、合作的运行机制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为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提供了借鉴。受此影响,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我们通过校地合作和校地服务初步建立了一些合作平台,这对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却发现短期见习主要以参观为主;实习时,实习单位往往会将大量基础、重复、知识含量低的工作交给学生,学生很难在这种工作中得到真正的专业锻炼。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项目体系缺乏科学设计,项目所涵的内容不够全面,项目运行的机制缺乏。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进行项目化培养具有迫切性。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技能型相当强的专业,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实训项目参与社会调研实践,储备了较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这些都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适宜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为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进行项目锻炼能力,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校内竞赛—社会实践三者层层递进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打好专业基础,在校内竞赛中加强专业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专业技能。具体进行为:

1.加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贯彻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围绕全面培养学生的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设置,不仅注意专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公共能力的培养上,通过英语、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组织学、地方政府学的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认知公共事务的能力、公共组织协调能力、公共政策解读能力及公共行政综合能力等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至少通过一项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养成。在发展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应用统计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理论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能力和人事行政管理能力。课堂教学中通过较多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和方法。同时,建立管理模拟实验室,通过公共突发事件处理模拟训练、公共项目策划训练和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平台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社会活动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公共事务、社区事务实务操作能力。

2.项目化的专业技能比赛我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和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读书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下乡”活动,以及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我们结合校内各种比赛,围绕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这一目标设计出适合的项目内容,合理制订培养方案和竞赛计划,健全专业技能竞赛实施机制,建设“全开放”实训室,搭建技能竞赛平台使得活动和竞赛内容最大程度涵盖专业理论和实践系列课程内容,活动和竞赛命题在反映教学内容的同时,特别注意将竞赛训练与提前组织培训相结合,集中强化培训和赛后分析评价反馈相结合,通过学生按照“招标——立项——实施——监控——评估”的流程取得申办权,给其配备较强的专业辅导老师以完成学校的比赛。通过突出专业特色,将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竞赛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项目策划、社会调研报告、公务员礼仪比赛、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模拟大赛等,“以赛促学”,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塑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3.项目化的校地合作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有之义。既然地方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那么,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实施专业训练。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则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通过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可以把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零距离结合起来,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国家统计局怀化调查大队、怀化市人社局、溆浦县人社局、沅陵县人社局、怀化市民政局、鹤城区民政局、鹤城区城市办等单位积极合作,建立起“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大民调、四个平台”的校地合作模式,以项目化的形式扎实推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例如,与鹤城区城市办、学院岭社区共建“雷锋之家”系列活动,既包括“雷锋书屋”、“雷锋文化大舞台”、大学生社区挂职锻炼计划、“圆梦行动”、基层党组织结对计划等志愿者服务的校地服务项目,也包括“爱晚行动”、“关爱青少年蒲公英计划”、社区创新管理项目等政府购买服务的校地合作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深入,使学生掌握政府工作程序、了解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锻炼了社区事务处理能力和公共事务实务操作能力。通过项目化的校地合作项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检验、践行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专业所学的不足及能力需要发展的方面,从而更好促进未来的专业学习及自我提升。

1.实施项目化培养对综合专业素养的实证分析研究素养方面,学生通过已学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小组根据项目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学生学会了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专业研究素养,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例如,自20xx年实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项目化以来,共获得校级以上奖项148项(20xx级—20xx级),其中12级2班谭同学在20xx年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铜奖,12级1班李同学申报“雷锋之家”志愿者服务站获得2014湖南省德育实践项目省级立项、申报2014“走读湖南乡村文化”获得省级立项,12级2班郭同学申报2014“走读湖南乡村文化”获得省级立项,11级1班阳同学于2014年、12级1班李同学于2013年分别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省级立项,这些成绩都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突破。同时,学生通过项目实践中,也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纷纷加强课堂学习和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28人次分别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导游证、商务英语、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证书。而与之对比的是,2008级—2010级获得校级以上奖项95项,但省级奖项很少,也只有几位同学考取了职业资格证。通过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后,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能有效实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实施项目化培养对学生成绩的实证分析(1)频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xx年实施项目化培养以来,对比项目化培养实施前的08级、09级、10级学生的学习平均成绩和项目化培养实施后11级、12级学生学习平均成绩。08级、09级、10级学生的学习平均成绩分别为76.5394分、76.9158分、78.0835分(三项平均77.1796分),而11级、12级学生的学习平均成绩分别为78.2046分、78.1202分(两项平均78.1624分),说明实施项目化培养后学生的平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同时,08级、09级、10级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6.8072、7.1864、6.5444,而11级、12级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5.4291、4.7485,说明项目化培养实施前学生学习成绩的离散程度更大。(2)方差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项目化培养实施前08、09、10级与项目化培养实施后11级、12级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由表2可知,经过计算,方差f=1.452,ff(1,1239),学生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0.000),故实施项目化培养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影响,实施项目化培养十分有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通过项目化培养的实施,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采取课堂教学、项目化的专业技能培养和项目化的合作育人平台相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项目化的专业技能培养初步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项目化的合作育人平台通过校地合作项目使学生完成书本知识到实践知识的结合,再由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缺乏与不足,回到课堂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完善,以利于今后走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

2.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实证表明,通过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相对于项目化培养实施前,具有显著性差异,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标准差明显减小;学生积极投入项目化专业技能培养上,在校内外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比以往较为显著的进步,不仅参加面增加,而且档次也提高较快(省以上奖项增多)。

3.通过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力推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九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医药院校;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竞争优势。

摘要: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突显教学资本的战略举措,在拓宽专业发展半径的基础上提炼特色,既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又重视特色的外延拓展。医药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与资源,将学校类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更有力于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一、特色专业建设。

二、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征。

三、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四个维度。

(一)学校医药院校的专业建设总体部署不仅仅决定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直接影响学校的品牌与形象。经过整体规划,论证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某些方面的与众不一样,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赋予该专业新的发展内涵和更优的品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及竞争力。在坚持医药院校特色基础上,强化并创新特色,以此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突破口,带动学校专业群的整体优化提升。

(二)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医药院校选择公共卫生方向作为自我的发展方向,能够充分发挥医药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本事优势,借用swot分析法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规避劣势与不利因素。高校的教育优劣势体现于硬件资本、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软本事、高校形象、专业声誉等。高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pest分析法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内外部因素汇聚成综合复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环境,也是特色专业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的重要依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持续改善以保证特色优势。

(三)师生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保证,使得教学、科研与实践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逐步构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机制。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在学校向综合类高校提升时开始建设,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但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与自信,富有教学创新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引导。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综合医药院校的优势资源,在课程安排上既有专业课程也有医药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医药背景,提高学生未来就业扩展本事。[4]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课授课中使主要基础课、专业课、主干课设置合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训练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四)社会专业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社会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功能重点集中于两个方面:需求与评价。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紧缺复合型创新人才与应用人才,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为社会供给大批既掌握医药理论,又有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社会评价是特色专业建设重要的外部评价之一,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需要社会的认可,其知名度与美誉度是社会评价的体现。

四、促进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一)依托医药院校传统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地方行业性综合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具有学科特色与地方需要相契合的特点依托医药院校在医药行业的特殊地位,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坚持教学团队与医药行业建立广泛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行业特色课程模块,将管理基础、专业课程与医药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外,应结合专业把握特色的主要内涵。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加强专业的实训、实验教学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原有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力争每年拓展1-2个新的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能尽可能多地进入公共卫生部门及知名医院及医药企业;进取引导学生重视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加强与实践基地的相互沟通协作,逐步建立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实践本事考评机制,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水平。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本事。实训教学的重点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在进入社会之前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一线岗位关键职业技能在学校能观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6]学校及教研室所担负的科研工作,注重突出专业特色,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本事。突出专业培养性,即该专业所具有的社会分工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是该专业门类的优势与特色。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师资“进”“管”“出”环节上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向特色专业倾斜。创造条件并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进取鼓励安排青年教师进修、访问学者、进取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医科院校,异常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十

本文拟经过研究在中医药院校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现状,得出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初建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为我国医药行业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医药企业急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些复合型管理人才既能够系统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同时也能获得医药专业知识,既具有企业经营管理本事,又具备基本的医药知识,毕业后能在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及相关领域从事医药类的管理工作。

(一)科学性原则现行的普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各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存在不少缺陷。其指标资料偏重结果。由于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面向过去,关注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过去的工作质量,而忽略其正在学科建设中做出的努力以及试图经过评估获得的帮忙,故教学质量评估应过去、此刻和将来的统一。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描述应避免模糊。设计评估指标的过程中,指标应尽量用数量公式计算或者定性描述尽可能明确、评估准备工作要做的充分,做好评估前的培训工作等事宜,使评估客体和评估主体真正理解指标的内涵或者设计者的意思,避免产生多重标准,从而影响评估的结果。在专业素质考核指标中应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的反应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二)权威性原则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应当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发展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明晰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发现学科建设中的不足,并帮忙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教师和在校学生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努力方向,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进行专家咨询时邀请的专家除了包括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教育评估专家,还应当有相应的专业机构的介入。在初步试用指标体系时也应当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评估工作,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评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教育性原则对专业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坚持教育性原则,即要明确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进取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教师教学工作能够有创造的完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能够经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评估专家的意见以及学生的评价,不断找出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克服教师教学中的缺点,改善教学。

(一)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质量评估基础质量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活动的保障,其中主要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教学条件是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一般包括多媒体资源、图书资源、实践基地以及网络资源等。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其中课程的地位以及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都会影响教学目标。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医药学校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每年的招收以及就业情景也是可圈可点。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为有效进行教学管理供给了条件。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质量评估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质量主要是指教学环境的营造。课程组是否充分利用学院的条件,并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评估的主要方面。同时课程组是否努力进行学术交流等也是过程质量的评估方面。除了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外,学生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是过程质量评估的因素之一,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教学竞赛、学科比赛以及实践比赛,也是过程质量评估的影响要素。

(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结果质量评估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结果质量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及学生获得知识及本事的程度。学生获得知识及本事的程度主要经过教学质量进行考察,同时引进满意度调查(网上评教的实施)、社会评价以及学生参与各种教学竞赛和学科比赛的成绩等。针对学生的结果质量评估除去期末考试的成绩,应更多的加入平时成绩的比例以及实践成绩的比例,不断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进取性和参加实践的主动性,使得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基于以上的教学质量评估原则和评估体系,确立以下指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体现基础质量评价、过程质量评价和结果质量评价的统一。

[4]吕本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4.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一

摘要:公共事业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供给强有力的保障,我国公共事业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公共事业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公共管理的实际出发,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提议。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为社会发展供给不竭动力,异常是对于转型期间的中国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公共事业组织作为满足人们公共事业需要的组织,供给了人们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公共事业组织作为吸纳就业的渠道,能够必须程度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所以,公共事业管理创新,对于促进经济繁荣发展至关重要。二是维护社会稳定;公共事业组织作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拼图,能够针对社会关注的各种问题,供给解决路径和人性化的服务,构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对社会的民主进程与和谐社会推动,发挥着巨大作用。三是推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是行政事业一体化,这就导致了行政单位和公共事业单位不断扩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重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两者彻底分离,所以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和促进。

(一)管理制度缺陷。

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具有浓厚的计划色彩,一味强调行政部门的集中控制,忽视了事业单位的自主性,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上的调整,事业单位都处于被动调整的局面;其次,传统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具有强烈的行政依靠性,虽然维护了社会的政治稳定,但其经济功能严重弱化,导致寻租盛行,提高了社会成本;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部门供给公共从产品价格过低,仅经过调整供给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制度效率低下。

(二)管理结构缺陷。

随着科技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公共管理更多地要体现灵活性,经过优化流程、运用网络平台、借助软件系统等提高行政效率,而传统科层化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体则现出了巨大的局限性,虽然能明晰政府权利并构成合理的分工,但这种体制逐渐成为社会运行的阻碍因素,并且社会一旦陷入无效运行状态,传统的管理结构会使情景更加恶化。

科学合理的方法能够提高组织效率,对我国目前公共事业发展来说,管理平台、渠道日趋丰富,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一是管理体制、模式陈旧,制约发展进程;二是政府管理力量薄弱,管理人才缺乏,尤其在互联网等新技术领域,管理被动、反应迟钝;三是公共事业参与面增大,管理上未实现规范化,管理手段单一,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手段导致横向沟通困难。

首先,创新领导决策制度,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论公共事业组织是否受财政资助,均与政府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由公共事业组织按照组织章程决定各项安排。其次,创新人事制度,赋予公共事业单位人事自主权,根据自身情景决定人员的考核、晋升等标准,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人员活力。再次,创新财务制度,建立完整的财务核算制度,减少对财政的依靠,合理利用国有资产,控制成本减少实际消耗。最终,创新监督管理制度,改变单一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民主化的监督机制,如绩效评价机制、审计机制等,约束不合理的行为。

首先,创新横向的组织管理结构,强化市场机制的重要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过网格化的组织结构构建,建立起具有横向联系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打破部门间条块分割的局面,有机整合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构成合理社会分工。其次,创新纵向的组织管理结构,理顺政府与行业间的关系,调整事业单位属性和分工,对任务相近单位进行合并;对擅自增设机构进行吊销;对长期依靠财政供养,工作任务不足单位进行调整,更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类管理。再次,创新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存量结构,实现事业单位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在资金总量不变的情景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务日趋复杂,针对大多数公共事务,应转变传统行政命令式管理方式,采取多元化和间接性管理手段,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同时,应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出既能够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又熟悉公共事业组织各个领域的技能贴合型、知识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良.公共管理学[m].华东理大学出版社,2001.[2]候江红.公共事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仁[j].思想战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十二

根据对低碳经济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以及有关研究学者所提供的数据,将低碳经济以及公共交通运输二者的关系进一步阐述;并根据对公路交通运输的具体现状的研究,阐述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发展,必须以坚持保护环境为前提。

基于此将公路产生堵车等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所以,发展公路交通具有重要影响。

现通过对公共交通运输以及低碳经济间二者之间关系的阐述,介绍了公共交通在运输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低碳运输的实现方法。

一、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绝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都不能满足城市的规划,经常会出现较多的问题。

最近几年,堵车已逐步成为交通的常见现象,交通堵塞十分严重,也别是北京、深圳等发展较好的城市,交通堵塞为城市规划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通过相关调查显示,交通拥堵会使经济成本明显增加,浪费汽油。

交通堵塞会时间明显延长,致使资源的浪费现象更严重;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致使城市的气体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气体污染还会对城市导致气温与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出现雾霾等恶劣天气,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基于此,发展公共交通具有重要的影响[1]。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取得了某种成果,但在交通运输管理方面,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应该不断强化对本身的管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1)不合理的交通规划。

现阶段,绝大部分情况下因为对城市规划没有进行全方面的考虑,对交通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不够及时,实施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对工、商、农与居民的出行等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并因此出现了浪费等严重问题。

运输质量的下降以及运输速度的`下降等,均会对引发城市的交通出现拥堵的现象,致使运输效果大大下降,致使公共交通中的“快”规划受到直接的影响,也由此出现了能源消耗等严重的不良现象,没有满足低碳经济的具体标准。

2)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与不健全。

现如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正在慢慢的成为交通管理系统的重中之重,对交通运输具有指导作用,使交通运输管理逐步具有智能性以及社会性的特点。

在少数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中,已逐步将一些先进的城市,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交通控制系统。

我国也在深入的研发较适合的交通控制系统,例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其主要是由国家计委以及科技委组织一同研发。

但是,因为资金欠缺、信息科学技术水平过低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引发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中,依然未达到智能化的交通运输,对于发展交通运输具有一定阻碍作用。

三、达到低碳运输的具体措施。

在低碳运输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量较低的目标,真真正正的符合人们对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因此,提出了如下几方面对策,使公共运输的管理水平明显加强,真正实现低碳运输的目标:

1)对城市交通路线给予系统的规划与有效的整改。

现如今,为了确保公共交通运输能够顺利的运行,需要对公共交通路线总体给予全方面的规划与建设,合理组织,全面实施,达到有效的发展与充分控制,彻底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情况;大力建设城市的主干、次干道等的建设,对机车道以及人行道的建设范围实施合理分配,使道路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此外,在资源节约的过程中,必须符合低碳发展的实际标准。

使道路选择性的大大提升,适当增设高架桥等。

充分连接私人小汽车、家庭以及铁路的路线,使铁路和城外、市中心路线充分连接,合理设立一些绿化带,使司机在行车中出现的视觉疲劳感明显降低,使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对城乡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2)使公交轨道的使用率明显加强。

对客通量情况调查研究表明:和小轿车对比后,在一段时间内的公交车和地铁的载客量具有一定优势,且公交车和地铁具有较低的排污量和能源消耗量,显著优于小轿车,它需要的停车场地也明显低于小轿车。

因此,增加公交和地铁的利用率,可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低碳运输。

所以,大城市可优先考虑公交车和地铁的出行方式,出租车等可作为辅助工具,实现城市交通枢纽的作用,把公路以及地铁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更好的实现。

另外,为了使居民更多的选择轨道运输,可增加免费停车场所,使外来车辆有场地停靠,并更方便的转乘公交;在地铁出站口设置一定的公交停靠站,有助于市民更便捷的乘车,使私家车的使用大大下降,使小轿车的碳排放量明显下降。

3)对排放标准进行有效的制定。

现阶段,通过对汽车燃油效率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深入分析汽车技术发展方面,能够设置阶段性的对燃油进行限制的对策。

制定一致的计算标准,实施对燃油消耗值更具经济性的奖惩方案,将标准合理的提高。

此外,在建立法制法规时,政府需要强化宣传力度,进行较强的行政管理以及法律监督,强化交通运输管理力度,使交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得到充分的控制。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可采取私家车限行或者限号的方式,还可以设置一些无车日等相关法规。

四、总结。

我国公共交通运输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下,公共交通事业会面对多种多样的挑战;因此,必须对环境进行保护,降低资源与能源的使用率,促使公车出行率显著降低,建立健全体制。

为了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必须使道路堵塞等相关问题充分解决。

在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公共交通运输,能够加快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使环境污染程度明显降低,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三

摘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条件有待改进、实践教学条件有待加强等是重点研究和改革的领域,通过专业建设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重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对其建设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是结合本地的市场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实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把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两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可根据各学校自身教学资源状况,分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处于湖南省的中部地区,属于相对不发达地区,根据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市场挂钩的原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前景是光明的。因为该地区的各种公共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该校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会保障,另一个是房地产管理,基本上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也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但是,根据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在公共事业领域还存在着对以下人才的强烈需求:社区管理、教育管理、医药卫生管理、城市管理、公用企业管理等,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也要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质量。

二、课程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就需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公共事业管理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人口、卫生、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管理,它们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教学在重视理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应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践经验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反映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处理好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关系,反映出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情况具有普遍性,没有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没有自主编制的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的教材。我们要根据本地区的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具体来说,应结合市场对社会保险、房地产管理、教育管理以及社区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比如房地产管理的课程,就可以根据娄底本地区房地产的实际情况,由专业教师编写相关的房地产管理教材,这比通用一般的房地产教材要实用得多,因为这样的教材会有地方特色,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迅速派上用场。再比如教育管理,因为现在的民办学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一支强大的队伍,但是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是比较薄弱的,需要大量的教育管理专业人才。我们就应该根据娄底本地民办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地方教育的教材,根据市场需要开设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为娄底是一个中小型城市,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不一定完全适合这里,最多只能借鉴,我们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师资培训。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进修、自学、学术交流等,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培养实践型教师。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公共事业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三是校企加强联系,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去相关单位锻炼学习,增强实践能力,也可以从企业请专家到学校上课,把他们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目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的教师基本上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但这不符合老中青的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原则,现有的教师队伍缺乏经验,社会阅历也相对浅薄,尤其是没有相应的公共事业领域的工作经验,这样,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很难很好地教一些实际性的东西,很难以切身的体会去传授相关的知识。针对目前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多给现有教师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或者提供足够的条件,让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兼职或在一定时期内任职,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就是聘请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工作部门的领导或专业人才来校兼课或讲座,把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在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很好地领悟到实际的运用。

四、教学条件建设。

这里的教学条件建设主要是指教学硬件的建设,包括多媒体建设、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多媒体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课堂容量和教学效果;实验室的建设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书本知识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实验室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一环节,实验室建设得好与坏,会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习是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建设的质量关乎到他们实习的效果,学校必须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多实地调查和考察,与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大投入的力度。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当然,这跟该专业的开设时间短是有关系的,该专业2008级首届招生,一切都处于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但不管怎样,想要办好一个专业,尤其是要办好一个跟市场需要接轨的专业,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实验室建设,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2008级马上就进入实习阶段,但至今没有任何实习基地,我们应该加快步伐建立实习基地,尽快与相应的公共事业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和规模大、信誉好、用人多的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实习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在实习中学到真本领。

五、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而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讲授已经无法满足专业的需求,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首先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础作用,以教研室为中心,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的过程中,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商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化,多让学生参与,多走出教室去学习。还要加强师德建设,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引导学生,进行榜样学习,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好方法。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培养的重点,我们要强化质量意识,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最后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避免过去单一的培养途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现有的教师都是认真负责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毫不马虎的,但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和大多数的专业教师一样,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只满足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而在实践教学等方面还有待改进。目前,我们应该结合本专业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可以让学生多上讲台展示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展示对某一问题的个人看法,或者让学生评价其他学生的某个观点,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和才能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做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做社会调查,写出调查过程和调查报告,但应该注意确保调查的真正完成,而不是敷衍塞责;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公共事业相关工作部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华平.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难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01).

[2]张钢.英国公共管理的教育和研究[j].浙江大学(人文社科版),2003,(02).

[3]莫利拉、李燕凌.基于就业岗位分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6,(05).

[4]郑文范、孙萍、马立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0,(04).

[5]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5).

[6]李燕凌等.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06).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十四

义务教育,是指我国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国家制订《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就强调了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权利是义务教育的任务,强调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受教育需求的公平性是义务教育的出发点。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义务教育必须以教育公平为目标,笔者引入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并通过分析我国目标义务教育存在的非公平现状,提出确保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的对策。

一、理论: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通过提供优质足量的教育产品来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优质足量涉及效率,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效率是一个完全的经济概念,强调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公平强调教育管理的效果与教育管理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的关系。企业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润的目标,效率成了其当然的首要指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它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就在于效益在私营企业看来是一种目标,而就公共事业而言,只能是一种手段,是服务于公平的手段,最终必须服务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公共教育事业管理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本质上讲,教育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大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众事务。从理论上分析,公共教育事业管理,涉及到两个理论:一个公共事务理论,一个是公共产品理论。当然由于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也说明教育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教育的不同部分,其纯与私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非义务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受益,很大程度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个人,私人产品性也很突出,产品提供的方式以混合提供为主要,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强制义务教育,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社会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性最高,因此决定了这类教育产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倾向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甚至某种意义上就是纯公共产品。产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实行免费教育,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需要。

二、问题:目前义务教育的非公平问题。

目前教育最受诟病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牵涉到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敦育。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存在背离公平原则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校际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由于政府实行义务教育的政策,基础教育是公共性很强的准公共产品。既然是公共产品,每个人的享用应当是公平公正的,不应该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由于提倡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提出重点发展个别高质量的小学、中学的主张,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师资源配置、学生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这样的结果是优质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学校手中。重点学校制度使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资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学校间的差距造成了公众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重点学校制度以精英教育培养尖子生为目标,与义务教育使人人享用平等教育的宗旨是背离的。就近入学制度是保证义务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不合理,学校间明显差距的存在使这一政策无法体现它的公平原则。就近入学意味着你没有选择好学校的余地,碰巧跟好学校做邻居,那么你就可以上好学校,碰不巧就只能上差学校,这本身就是带有偶然性的,有人称之为是“家庭居所决定是否享有优质资源”。择校意愿的产生和择校制度,就是因为伴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化而派生出来的。从理论上看,择校是“家长们放弃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是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并没有违背“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而且从理论上讲,择校给予受教育者选择自己心仪学校的权利,择校有助于构筑学校间的竞争机制,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从现实上看,择校与高收费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名校通过留出一定比例的择校名额而获得额外的经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教育优质资源的稀缺,为了能得到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对家境富裕的家庭来说,择校制度能使他们通过交纳高额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好的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当它一旦与高收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部分的人占有了本应是大家共有的资源,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如果说民办学校因为其民办性质,是有满足个体(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47页)受教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效率的话,无须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采取择校高收费无可厚非,那么,通过将公办学校的优质初中部转化为民办途径而使择校高收费合法化,这就是说把本来属于公共的物品变成了部门和教育实体的私人物品,而使公众失去平等享受优质公共资源,这就是从理论上和道德上完全说不过去的。尽管从理论上说择校可以帮助你通过交费或考试的方式,重新选择,但这是不是又是对交不起高学费的人来说是不公平呢?而实际上对负得起高额学费的家庭来说,也并不意味着公平,因为教育的公平除了基本的要求是上学的人人机会平等外,还包含“人人公平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是高质量的教育却必须花费高额的费用。目前各项制度推出的结果并不能实现对公平的维护,而恰恰相反是对公平的损害,以“精英教育”为导向,以分数为取向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了推广普及素质教育的障碍,损害的正是大多数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的利益,这是对义务教育普及素质教育的宗旨的背离。对此杨东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认为,就事实而言,世界各国在教育质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机会不公平严重得多。“人人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仍然是20世纪末的重大挑战之一”。

三、对策:推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

为了切实转变应试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良性运作,有必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维护公平原则和公平目标的手段和重要保障。目前应试教育之所以仍然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优质教育不均衡。由于重点学校制度和选拔精英的教育主导,就必然会有应试教育和择校高收费,就必然会有学校与学校间进一步的差距。推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需要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取消重点小学、重点初级中学;将原来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的师资进行重组,调配到原薄弱中小学去,加强薄弱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以强带弱,实现义务教育水平均衡发展。在各校资源均衡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就近免费、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才能够真正实现,水平相当的基础上的竞争才是有效和合理的。没有了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各校均衡水平发展,老百姓也就不需要为子女避免进入差学校而四处择校,学生也不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为考上一所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奔忙于各种辅导班而失去了本应快乐轻松的童年。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取代应试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如此中国的教育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地解放我们的孩子。为保证义务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就有必要加强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均衡投入和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上。因为教育的相当部分,提供的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特别是义务教育,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政府为保证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合理享用到公共教育资源,需要承担经费投入和监管调控的职责,以此保证教育公益性。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十五

1.1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实施方面的问题。

并没有正确传达政策的主要意图,广大市民也存在情绪抵触、接受缓慢的问题。

1.2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的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部门设置存在问题,没有专门设置一个绩效评估部门,而是把绩效评估这一职能分散到多个部门中,使评估体系被割裂,多方评估组织没有进行协调合作,反而成为绩效评估的累赘。

并且绩效的评估方法过于传统与单一,缺乏创新,没有引进好的评估方法和技术,评估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存在随机性与主观性,得出的评估结果也失真。

2.从公共管理角度来分析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措施。

2.1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需要采取的措施。

严格进行对志愿者的选拨后期的监督反馈工作;城市公共组织需要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应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为群众着想,也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与建议,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更有利于组织工作的开展。

2.2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关组织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对公共政策过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整治,对政策制定部门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近,他们使制定出的政策能有效的推广到群众生活中。

宣传政策的制定意图,让群众理解政府的想法,执行人员不仅去执行相关措施,也可以提高群众对政策的接受能力,这样能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并且拉近执行人员与群众的关系。

2.3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

对现存的绩效评估标准进行分析整合,对存在过于宽泛或精细的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标准尽可能的公平公正与公共部门绩效相匹配,在选定新的绩效评估标准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接受群众的建议与监督,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使评估结果真实。

绩效评估差的部门人员必须进行问责,归咎他们的责任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教育培训,对屡次不改的部门人员必须进行裁决处理,这样才能调动公共部门内部人员的警戒性也发挥了群众的作用。

同时为了发挥各城市公共部门的.职能,注意对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体系进行整合规范,在绩效评估中引进信息技术以及创新使用多种评估方式,合理运用评估的结果。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旨在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使这一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有效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实践教学条件有待加强等是重点研究和改革的领域,通过专业建设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谭景林,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管系讲师,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重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对其建设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是结合本地的市场需求。

根据社会需求实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把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两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可根据各学校自身教学资源状况,分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处于湖南省的中部地区,属于相对不发达地区,根据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市场挂钩的原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前景是光明的。

因为该地区的各种公共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该校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会保障,另一个是房地产管理,基本上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也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但是,根据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在公共事业领域还存在着对以下人才的强烈需求:社区管理、教育管理、医药卫生管理、城市管理、公用企业管理等,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也要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质量。

二、课程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就需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人口、卫生、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管理,它们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教学在重视理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师应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践经验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反映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处理好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关系,反映出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情况具有普遍性,没有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没有自主编制的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的教材。

我们要根据本地区的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课程。

具体来说,应结合市场对社会保险、房地产管理、教育管理以及社区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比如房地产管理的课程,就可以根据娄底本地区房地产的实际情况,由专业教师编写相关的房地产管理教材,这比通用一般的房地产教材要实用得多,因为这样的教材会有地方特色,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迅速派上用场。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十六

[摘要]在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可概括为现实行为、精神状态两种,因公共管理主体的运用,资源掌控,为社会提供服务,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价值的评价主体,进而满足民众需求。本文主要分析公共管理中的服务价值。

近年来,我国公共管理部门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三型党组织创建,强化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着力提升人社队伍的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实现公共管理的服务价值。本文主要探讨公共管理中的`服务价值。

1服务价值在公共管理的现状。

针对我国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党和政府为核心,构建一个非政府性组织,通过多层性和统一性,采取分散性和集中性的管理方式,促进中央和地方有机管理,实现管理实施的有机分离和统一,属于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管理系统。目前,对于我国公共管理,服务价值能实现,但尚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并未凌驾其他价值和占据核心位置。首先,公仆意识较为淡化。公职人员作为党、人民的服务者,必须具备公仆意识,要求公职人员重视公共利益,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去满足公共利益。对于现实公共管理,公仆意识淡化,必然会引起贪污等各类问题,在公职岗位上,但不谋其政,官僚作风屡见不鲜。对于公共部门,不求作为、不作为心态十分常见。立足某种程度而言,明确服务价值核心,必须确立公仆意识。因公仆意识淡化,大多数公职人员与人民公仆这一原则相违背,缺少核心思维。其次,服务能力较差。针对服务价值而言,不仅要求公职的公仆心态,作为公共管理者,在诸多观念引导之下,必须具有现实的服务行为。公共服务主体的确实,某些公共管理者不能够有效吸纳社会的利益诉求,使得公共部门服务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立足组织协调能力,某些公共管理者无法归纳、分析各类利益诉求,利益诉求整理较为表面,和实质性相脱节。总而言之,因公共管理主体处于一种弱势状态,使得服务价值能力基础严重缺失。第三,服务价值评价体系中,公民的地位缺失。立足某种意义来说,公共管理主体所提供的服务,是以是否满足社会需求进行评价,达到了某种程度,也需要一定评价主体评价。人民拥有社会一切权利,享受服务的民众,就是评价主体。对于执掌权利的服务主体而言,公共部门是一种价值性、权威性的分配,进而实施社会资源分配,但与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偏离。因此,政府所掌握资源,不论是哪一种类型服务,向哪一种人服务,社会主体无法决定,掌握公共权力的公共管理者才具有话语权。因此社会话语权被无形移交到公共管理部门,难以维持公民对服务价值的评价。

处于当今社会,在公共管理中,实现服务价值的核心地位,可提升政府执政权威性、合法性,有利于公共部门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公共管理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政策,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验。由于公共管理改革存在较大难度,覆盖范围较广,改革层面较深,所触及利益层面较多,进而使得公共管理改革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改革进程。首先,明确服务价值中的从属价值。在核心价值中,从属价值具有维护、支撑作用,围绕在核心价值周围。因此,明确核心价值,必须确立、巩固从属价值。因此,就公共管理者而言,公共管理者的服务行为,必须由德行向责任义务行为逐渐转变。在对主体行为进行评价时,德行是对其行为的称赞,属于人德行的表面显露。责任义务与德行相区别,属于一种不可选择性、强制性行为,因迫于部分外在压力,主体必须做出相应行为。可以说,责任义务、德行之间具有本质区别,如果公共管理主体树立服务供给观念,就有利于确立服务使命感,就可成为义务观直接承担者。确立义务观,要求公共管理者能够自我反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构建系统性的教育培训制度。其次,促进宪政建设。在公共管理中,确立服务价值核心地位,需依靠社会文化机制、社会文化氛围,在宪政支撑之下,创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文化氛围,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服务价值和宪政价值相通,促使服务价值具有合法性、公正性。全力推进宪政建设,在理念上,能确立服务价值核心地位,从制度角度上,为确立核心地位提供强有力保障。提高宪政建设速度,加快立法速度,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不仅要求立法速度提升,还需完善法律体系,促进宪政建设落实、传播,不断提升民众法治观念,通过不断完善司法体系,保证民众能有法可依。第三,确立服务价值形态。对于公共部门而言,是为社会各主体服务,社会作为公共服务的享受者、接受者,在评价服务价值时,因由享受者、接受者,即社会民众承担评价主体角色,民众对服务价值进行评价,立足自身利益角度,通过亲身接受,享受公共服务之后,所产生的真实感受,即服务评价,评价公共管理是否满足自身需求和满足程度如何,强化服务价值和机制建设,是公共服务价值的评价机制,民众对服务价值的感受,是最准确和最真实体现。

3结语。

立足整体角度,公共管理能获取服务价值。立足公共管理主体,也确实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服务价值确立之中。公共管理的服务价值核心就是服务,服务是价值实现的基础和根本,如果没有服务,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不论是公共管理机制确立,或公共管理体系构建,公共管理者都必须自我完善,通过明确服务价值中的从属价值,促进宪政建设,确立服务价值形态,进而不断实现公共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雪圣.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探讨[j].才智,2012(27).

[2]刘鹏,李磊.中国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01).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七

一、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1、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创新思维创新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外部诱发条件,这种条件可以是外部的直接刺激,也可以是外界某一事件对其进行启发,或者是某种能使其触类旁通的联想。

实践环节提供了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和丰富的外部刺激,为本科生思维能力和灵感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对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单位运行机制、现行法规政策、民众呼声等都能有最直接的切身感受,因而可以对各个层面产生刺激,激发各种创新思维,并进一步付诸创新活动。

实践环节使本科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思维聚合发散的情境。

2、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信息储备实践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收集与加工、信息传输与存储的过程。

实践就是为了让学生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寻找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选择多元参照系去观察问题、扩展广度、挖掘深度,发现并获取被人忽略的、有创新价值的信息。

相较于其他学科学生而言,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的种类是多样的。

在寻找和发现大量的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创新成果,超越既定的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后实现质量上的增值。

这种超越既定信息的水平越高,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得到的提高就会越大。

公共管理本科生用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殊视角来观察接收到的各个方面和层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再将其与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现实的政治背景、社会状况、现行政策等相结合。

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和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3、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行为的能力。

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要彻底改变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由老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尽量将教学设计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

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繁多且抽象的理论一方面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一方面却限制了本科生的创新思维。

打破这种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操作技能的锻炼中将限制化解为优势。

实践活动就是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一个锻炼操作技能的平台,使学生广泛深入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上述部门人员的劳动经验、工作技能也会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转移。

4、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和谐人际关系无论是基地实践、实践调查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完成。

开展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校门,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断接触,通过和他人的交往,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

另外,个体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依赖于群体创新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在群体中通过群体成员间的合作才能实现。

5、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自我调节机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课堂和书本,在学习和研究中很少经受挫折,面对挫折时容易气馁导致创新活动半途而废。

而在实践活动中,离开摇篮似的校园,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各种挫折,例如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对现实国家制度政策理解的错位等。

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正确地看待处理挫折是延续创新活动的关键之一。

因此,公共管理本科生要培养勇敢地面对挫折及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实践就是提供大学生面对挫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培养其开阔的心胸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的场所。

二、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践的认识不够,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不高,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和传统“重智育,轻动手能力”的教育观念引导,实践环节在教学中一直得不到重视。

学校对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相对于其他理工类学科,将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环节简单化,实践环节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

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制度和意识上都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认为实践环节是对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补充。

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在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小的,例如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均为14分,占其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的比例不到10%。

现阶段,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持续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例如课题研究、暑期实践调查、毕业实习等持续时间多在3—8周,并且连续性差,无法达到创新所需要的经验积累。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学生偏重于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忽视实践环节的意义。

正因为学校和学生等方面对实践环节均没有足够的重视,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实践环节都是任务导向型的被动实践。

实践环节是强加于学生身上的,例如暑期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

学生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目的,不以提高个人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

2、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实践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结构性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部分。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开办较晚,许多高校现行的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只有集中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仅仅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环节。

如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仅有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两项。

此外,实践内容针对性较差,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且多数实践内容没有可选择性,也不能发挥公共管理本科生的专业特长,创新技能得不到锻炼。

大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习变成了“打杂、敲章、拍照”的简单组合。

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该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实践基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之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外部支持。

公共管理学科尚未意识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致使该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实习多是自己联系,而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集中在各类企业。

实习的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包,实习工作内容和该专业相去甚远。

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级行政管理专业共有本科学生28人,由于没有对口的实践基地,得以进入与专业相关的部门实践的人数仅有7人。

这种分散实习的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达到实习目标。

4、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表现的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践报告为标准,很难全方面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

最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汇总18篇)篇十八

摘要: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突显教学资本的战略举措,在拓宽专业发展半径的基础上提炼特色,既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又重视特色的外延拓展。医药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与资源,将学校类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更有力于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医药院校;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竞争优势。

一、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单元,也是人才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培养模块。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条件,能反映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体现高校综合能力与教育竞争力。特色专业,顾名思义是独特的专业,可以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独特,也可以是高校内部专业结构的独特角色。高校根据自己所具备的优势条件,经过历史积淀与教学传承创新,形成特点鲜明、独特稳定、不易复制、资源稀缺等专业风格,达到“人有我优”的层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将引导教学理念、培养模式、人才产出一系列的改革,进而塑造独树一帜的专业面貌。高等学校建设特色专业,是基于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的专业结构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多数高校实施扩张型战略,专业沿着多元化快速地发展,特色专业建设便成为各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资本。

(一)学校医药院校的专业建设总体部署不仅决定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直接影响学校的品牌与形象。通过整体规划,论证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某些方面的与众不同,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赋予该专业新的发展内涵和更优的品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及竞争力。在保持医药院校特色基础上,强化并创新特色,以此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突破口,带动学校专业群的整体优化提升。

(二)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医药院校选择公共卫生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能够充分发挥医药院校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借用swot分析法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规避劣势与不利因素。高校的教育优劣势体现于硬件资本、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软能力、高校形象、专业声誉等。高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pest分析法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内外部因素汇聚成综合复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环境,也是特色专业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的重要依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持续改进以保证特色优势。

(三)师生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保证,使得教学、科研与实践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逐步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机制。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在学校向综合类高校提升时开始建设,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但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与自信,富有教学创新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引导。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综合医药院校的优势资源,在课程安排上既有专业课程也有医药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医药背景,提高学生未来就业扩展能力。[4]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课授课中使主要基础课、专业课、主干课设置合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训练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四)社会专业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社会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功能重点集中于两个方面:需求与评价。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紧缺复合型创新人才与应用人才,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为社会提供大批既掌握医药理论,又有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社会评价是特色专业建设重要的外部评价之一,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需要社会的认可,其知名度与美誉度是社会评价的体现。

(一)依托医药院校传统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地方行业性综合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具有学科特色与地方需要相契合的特点依托医药院校在医药行业的特殊地位,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保持教学团队与医药行业建立广泛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行业特色课程模块,将管理基础、专业课程与医药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外,应结合专业把握特色的主要内涵。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加强专业的实训、实验教学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原有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力争每年拓展1-2个新的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能尽可能多地进入公共卫生部门及知名医院及医药企业;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加强与实践基地的相互沟通协作,逐步建立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实践能力考评机制,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水平。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实训教学的重点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在进入社会之前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一线岗位关键职业技能在学校能观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6]学校及教研室所担负的科研工作,注重突出专业特色,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突出专业培养性,即该专业所具有的社会分工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是该专业门类的优势与特色。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师资“进”“管”“出”环节上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向特色专业倾斜。创造条件并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积极鼓励安排青年教师进修、访问学者、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医科院校,特别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好丈夫事迹材料(实用22篇)

    事迹材料主要用于记录和展示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中的表现和成就。在事迹材料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最新带着理想出发的初三(专业19篇)

    理想是每个人内心独特而珍贵的宝藏,它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指南针。下面是一些名人对于理想追求的经典语录,让我们一起来汲取智慧和力量。过去,年少时的我们,望着远

    2023年志愿者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实用(热门22篇)

    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亲身参与社会活动,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实践的心得分享,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志愿者服务,在古罗马或者更早时期

    2023年励志永恒的生命范文(20篇)

    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次失败,我们需要的是坚持和勇气。接下来是一些励志的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鼓励。我是一棵树叶芽,在我成长之前,大树爷爷告诉我:“

    2023年谈乱扔垃圾发言稿(汇总15篇)

    发言稿是在特定场合上向听众传达思想观点和提出建议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思考。发言稿不仅是表达个人思想的工具,更是让自己与听众建立联系和互动

    财政局个人思想总结(热门20篇)

    在撰写个人总结时,要注意客观真实地评估自己的表现,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总结的不同风格和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毕业生自我鉴定评价大全(20篇)

    自我评价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价值和潜力,使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自我评价例子,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在卫校的第三年是我

    最新汽车交通安全广播稿(优秀16篇)

    广播稿可以用幽默、夸张的手法吸引听众的兴趣,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接下来,请听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篇精彩的广播稿范文,欢迎大家倾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

    2023年班级文艺演出策划书(通用21篇)

    在策划书中,我们需要明确项目的背景、目的、范围和时间计划等重要信息。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策划书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策划书的写作技巧

    最新阅读笔记及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一个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附上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