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灵魂曲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好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之用,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一

(一)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而且并没有行业约束机制。对于什么样的单位可以办展,参展商必须符合什么样的要求才能入场都没有具体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是只要交了钱就可以参加,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各式各样的人随意出入,鱼龙混杂,秩序混乱无章,严重地影响到了展会的质量。在有多年会展业历史的发达国家中,想要举办展览是必须要经过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才可以开展,这也是大多发达国家会展业市场化的重要前提。

(二)会展业机制还尚未规范化,对于开展会展活动的地点、频率都没有明确的约束内容,包括在同一城市内同一类型的会展可不可以办很多次,或者是在同一个开展会展活动的场馆可不可以连续举办同类会展活动,这些问题都没有规范化的机制来进行约束,因此对一些展会的信誉有了严重的损害。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就很少出现,因为他们的展馆是会遵循商业信誉及行规行约的,例如,不能把展馆租给两个时间相距很近的同类商品举办展会,但是这一点我们既没有行规行约来约束,自身又缺乏自律机制,导致诸多问题频繁发生。

(三)会展规模较小,我国目前的会展业还没有专业化。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性的展览大国,主要原因就是世界各地的展商都会选择把大规模的展览在德国举办。德国的展会规模通常都是在几万平方米以上,而我国一般以中小型的展会规模为主。即使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展馆,但是往往都是展馆面积小且设施也很落后,服务水平低,所以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力,以现在的状况看来根本没有能力接办国际性的名展。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展馆都只能举办一些低档次商品的展览,没有统一的布局,只是为了从中获得利益,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导致了同类型低档次的展会活动举办的过多过滥,降低了对展商及参展观众的吸引力,同时也降低了展会质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声誉和企业经济效益。

(一)要想让我们的展会能够吸引更多参展商的眼球、让展会与众不同,首先就要对其进行宣传。以往展会的宣传方式十分的单一,就是通过寄发邀请函,或者是在一些报刊上刊登广告,以此来吸引商家及观众的注意。随着会展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参展商及展会组织者对于宣传策略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因此配合了各种宣传手段,比如在报纸以及杂志版面上投放一定数量的广告,还制作了电视广告短片在不断播放,并且大量的往外寄发邀请函等。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业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实质管理的规范是会展能够健康有序发展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发达国家会展活动发展的.经验中可以看出。我们当务之急是需要尽快地去制定并完善会展业这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中可以明确的得到规定主办单位需要拥有什么样的资质条件,会展市场又是什么样的准人才能入场入,使会展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发挥展览业协会作用,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展览业重要的经验总结和成功的管理模式。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尽快成立全国会展业管理协会,加强对会展业的统一管理。

(三)建立并完善展馆及配套设施等硬件设施,良好的展馆及配套设施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展馆的规模小、配套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各类商品日益增长的对于大规模展馆的需求相互矛盾。因此,首先我们就要根据实际的具体需要抓紧建设出几个大型甚至巨型的展馆。另外,展馆对于区位条件的要求十分高,不同区位的场馆从中带来的效益也不同。总之,针对目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正和改善。因为会展经济的发展程度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远大目标的实现。当前情况下,我们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大力的发展会展业,使会展经济最大化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信我国的会展业一定会从挑战中赢得机遇,从应变中实现跨越,对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不朽的贡献。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二

会展业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以1:9的产业带动率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纵观世界会展业:作为发源地的欧洲会展业整体实力较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更是被誉为世界会展业强国。会展业的直接消费总额为828。2亿美元,并且提供了157万个同等专职工作(fte)。然而,它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更大、更深远。会展业的连带影响是刺激了附属商品及服务的需求,创造了总值2464亿美元的收入,并且提供了300万个同等专职工作。

由于德国会展业发展较早,发展速度较快,在世界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会展体制发展至今渐渐趋向成熟,其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扶持。

德国的政治制度是议会共和制度,它对会展业的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型。

德国联邦经济科技部每年都对出国展览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而且会通过特定的组织或机构,组织德国企业赴国外参加展览会。当地的会展公司往往拥有自己的大型会展场馆,公司与会展场馆是一体的,展览公司都是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德国拥有自己的行业协会,并且对会展业的管理起巨大作用。在德国,展览业的最高协会是德国贸易会展和会展业联盟auma。德国法律规定,德国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只是展览业的治理者和协作者,不直接参与展览举办。但是,德国的展览场馆由政府投资兴建,政府是展览场馆的经营者,政府还将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在德国,每个展览都是由展览组织者与参展商、参观者以及行业协会密切协商后制定出来的。展览公司与行业客户保持经常性联系,由客户提供信息,共同探究相关展览的市场定位,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办展。

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却是世界第一会展强国,全球2/3的知名展览会都在这里举行。德国之所以成为全球会展中心,是因为它实行规模化产业化运作。在德国,会展业被视为“城市的蛋糕”,是一个渗透着深厚文化气息的现代经济产业。规模化、产业化运作是德国会展业的主要特点。在世界上营业额最大的10家会展公司中,德国就有6家。目前,德国共拥有室内展出面积240万平方米,约占世界展览总面积的20%,全球5大展览中心中有4家在德国。全世界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120多个是德国举办的,称其为世界展览王国名副其实。

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动员各个部门来推进这一事业,不仅兴建了展馆,还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政府以入股方式组建集体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而且会明确资助项目、制定官方参展计划,支持企业海外参展德国经济与劳动部与组展公司合作涉外赴展业务,政府还拨出3600万欧元专门支持国内企业赴海外参展。

三、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与运作体制。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这种环境下会展业也同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大型的国际的展览会通常与政府执行的财政激励方案相似。政府和民间企业参与大型展览会的直接支出对国民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制度已经发展为社会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负有调节任务,规定市场活动的框架条件。在这个框架内,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决定。德国会展业在产业化的同时也同时实现了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与运营模式,实现了会展业的`优胜劣汰。

德国会展产业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专业化,以及相伴随的多样性。德国最重要的会展城市主要有: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科隆、莱比锡、柏林、杜塞尔多夫等。在这些大中型城市中通常都为会展产业开辟出一个特定的地区,构建专门的展厅。会展的主要形式已经不是综合性的博览,而是带有浓厚的专业性质。具有浓厚专业色彩同时,规模庞大的博览会涉及到各种产业,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的效应,在实现专业化产业化的同时实现了行业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而在各个大型的会展场所与会展公司中也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四、网络化的推动效应。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也同样影响着德国的会展产业。博览会必须更多地同其它媒体进行较量,特别是因特网。德国博览会经济协会现在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网络体系,在它的网址中,可查到关于德国和国外博览会的所有重要数据,现在的因特网已成为德国会展产业发展的有益补充。

德国会展组织者在过去几年中大大扩充了他们在国际网络中的空间,通过利用因特网收集有关博览会的信息,他们建立了大量的客户业务关系。自以来,德国博览会就已经开始通过数据高速公路销售入场券、目录和产品信息数据。同时他们也在努力,希望通过提供行业信息、市场推销服务、论坛和与展览业务有关的平台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比如德国博览会汉诺威股份公司,即汉诺威计算器及电子通讯博览会和汉诺威博览会的组织者,他们就有自己的全球网上业务信息系统,拥有2万个数据组和4万项产品登记的信息数据库。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德国会展产业的成熟与发展。

五、结束语。

德国的会展业仍在蓬勃发展着,德国各大会展城市每年都迎接着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展览,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仍每年都会汇聚在欧洲这个会展业大国中。德国的会展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足以给我们借鉴,由于我国会展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政府的重视与扶持近几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我们可以借鉴德国会展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当地的实际情况,使我们的会展业朝着好的方向稳步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底洛特和特切公司为会议联络协调会(clc)所做的调研。

[2]克劳德塞尔旺,(日)竹田一平著,魏家雨等译。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miltont。astroff,jamesr。abbey。会展管理与服务。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三

文章认为,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潜力,决定了其发展将在根本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应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作者:刘建其陈剑屏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系;汕头大学社会科学部刊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economist年,卷(期):“”(8)分类号:f061.3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四

1.会展业的特征。

会展是会议、展览、节事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的简称。会展业是指现代城市以必要的会展企业和会展场馆为核心,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支撑点,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展览活动,吸引大批与会人员、参展商、贸易商及一般公众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综合性产业。

(1)会展业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会展业被认为是高收入、高盈利的产业。正如一位美国市长所说:“如果在一座城市举办会展,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该城市的上空撒美元。”由此可见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的举办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

(2)会展业产业联动性大,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会展业是无烟产业,会展业的发展对交通业、通讯业、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广告业、零售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通过会展的举办能改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并增加了城市的就业机会(3)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二、中国发展会展业的现状分析。

正是由于会展业的收益性高、产业联动作用大,会展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于是各国都很注重会展业的发展。目前欧美国家、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会展业已发展为一个成熟的产业。我国的发展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已培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较大影响力的会展知名品牌,诸如广交会、高交会、上交会等综合展。但由于政府管理体制不顺、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我国会展业发展表现出粗放型的特征,具体存在展览馆建设过热、资源浪费严重、恶性竞争和重复办展等现象。从区域角度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又呈现严重的不平衡状况,主要集中在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建立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会展业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产业,它收益性高,产业联动作用大,对地区经济的驱动力尤为强大,因此我国各大城市都在大力发展会展业,使其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引擎。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业竞争力主要有四个主要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或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特征和两个影响因素——即政府和机会共同决定的。这六大因素就构成了决定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钻石体系。“钻石模型”被用来评价一个会展城市的竞争力比较科学的,因而依据其建立的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是十分有效的。

由于个体对测评指标评价的主观性,使之带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而对城市竞争力纯粹的.定量分析是不可行的。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模糊综合评价法是针对指标值不能精确确定的问题,通过确定测评因素集、评语集,用层次分析法或专家调查法确定测评项目权重,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因素测评矩阵进行综合测评的一种方法。因此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可以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结合指标体系分析贵阳作为会展城市的优势与劣势。

考虑到各个城市的区位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不尽相同,发展会展业的起点与条件也就不相同,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从而得出一个会展城市的竞争力的大小其实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通过对照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标来分析和发现各个城市发展会展业优势与劣势,然后充分利用和扩大优势使之成为驱动会展业发展主要动力;同时也要加快步伐和力度改善劣势,避免其成为城市会展业发展的阻力。

1.贵阳发展会展业的主要优势。

(1)自然环境。

“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品牌效应催生“清凉经济”,由于贵阳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湿度适中、夜雨较多、清新的空气、合适的纬度、适中的海拔、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在盛夏贵阳是举办会展和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2)人文环境。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有闻名中外的黄果树大瀑布、有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遗址和四度赤水的赤水风景名胜区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仅贵阳就有国家4a级红枫湖风景名胜区、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花溪风景名胜区等多处自然景观和息烽集中营、甲秀楼、文昌阁等人文景观。而这些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大大增加了贵阳作为会展城市的吸引力。

(4)会展场所及配套设施。

随着贵州人民大会堂的建成及金阳新区贵阳国际会展中心的开工建设,以及已经建成和准备建设的五星级酒店的开工,贵阳市发展会展业所需的展馆、酒店及其配套设施将逐步得到完善,为贵阳市承揽各类大型展会提供了硬件设施。

2.贵阳发展会展业的主要劣势。

(1)综合经济水平贵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其省会城市贵阳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国内其它省会城市也要低。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贵阳的人均gdp为14934元,在全国所有地级城市中排95名。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阻碍贵阳发展会展业的主要因素。

(2)区位环境贵州省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南地区,与四川、湖南、广西、昆明接壤。贵州的区位环境劣势可以用“三不沿”来形容,即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且贵州交通比较闭塞,且山地特别多,没有平原支撑。贵州的区位环境劣势使得贵阳对会议、展览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难以争取举办大型会展的机会。

(3)城市基础设施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在贵州省是最完善的,但落后于全国大多数其他省会城市。20,贵阳市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只有6.37平方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列倒数第五;出租车数为2881俩,列倒数第一;公交客运总量为50543万人次,排名居后。同时,贵阳的城市现代建设也比大多数省会城市要落后。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及现代化建设也降低了贵阳对会展的吸引力。

(4)人力与科技资源由于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贵州的知名品牌企业、上市公司、外贸公司等比较少,因此难以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

(5)会展企业的规模与战略经过多年发展,尽管贵阳市成立了贵阳奥特展览公司、明星会展公司、贵州华傲会展策划有限公司、贵州华美格会展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会展企业。但无论在会展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上与北京、上海、广州地区的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并且这些展览公司没有自己的品牌战略,只是在一个展览层面上重复办展、恶性竞争,制约了的贵州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五、对贵阳市发展会展业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通过对照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标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贵阳市发展会展业的的优势与劣势,那么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基本思路就是充分利用和扩大优势,使其成为驱动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快步伐和力度改善劣势,避免其成为城市会展业发展的阻力。

(1)加大贵阳——“避暑之都”旅游胜地的宣传力度贵阳有着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知名度并不高,所以要加大贵阳作为避暑之都旅游胜地的对外宣传力度。以来,贵阳市通过举办“多彩贵州”、“避暑季”系列旅游活动的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特别是今年的盛夏避暑游市场出现井喷现象,“6月以来,进入贵州省的团队已达30万人次,同比增长80%,让贵阳的旅行社赚了个盆满钵满。”

(2)举办人文特色会展贵州是个多少数民族的省份,各少数民族又有着自己特色的民俗风情和节日,而这些民俗文化对于外界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如果将其融入到会展中,重点推出独具贵州特色人文会展品牌,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贵阳作为会展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3)贵州会展业走品牌化之路贵州茅台酒驰名中外,有“国酒”之称。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的贵州省酿酒业,已经成为贵州的主导产业之一。作为国酒产地、名酒之乡,贵州有举办国际名酒展览得天独厚的优势,贵州应该努力打造使其成为贵州会展的一面鲜明旗帜。其次,贵州省中草药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并且是全国的药业大省之一,也多次举办过药博会,应力争打造成为中国中草药展览的知名会展品牌。

(4)培养和引进会展人才人才培养关系到会展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目前贵阳会展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复合型会展人才严重缺乏,应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储备高端人才并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推动贵阳会展经济的发展。

(5)加强政府管理和推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德国有展览王国的美称,其国内展览市场已相当成熟与繁荣。当然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严格的行业管理制度,这非常值得借鉴。首先,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展览业实行严格的管理,努力营造一个有序、健康的展览业市场,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多头管理、低水平重复办展现象的产生。如4月,大连市政府就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的展览业管理所,统一对大连市展览业严格管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其次,具体的展览策划和服务事项应由展览公司自己运作,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在这个阶段,政府的职责是负责监管,尽量避免直接干预。

政府的严格管理可以创造一个有序的会展业市场,市场化的运作可以提高会展业运作效率,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和快速的促进会展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迈克尔·波特李明轩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10.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

沈丹阳主编:中国会展经济前沿理论与政策思考.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五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自身市场巨大,而且对城市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借助发展会展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各界对于现代化城市规划发展的共识。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今年g20杭州峰会的即将召开,对于杭州会展业的发展更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然而,杭州会展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却存在着极度的不平衡,一方面会展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度旺盛,另一方面人才市场上又极度缺乏能真正适应会展企业自身特点的专业人才。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杭州会展企业做大做强。

一、杭州会展企业人才培养及评估问题及分析。

1.杭州会展企业人才培养及评估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部分杭州会展企业管理层访谈、员工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缺乏专人负责的培训职能部门。杭州会展企业除极少数上市公司以外,基本不设立专职培训部门,一般由人力资源部兼任培训工作。

1.2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杭州多数会展企业不知道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人才仅仅局限于以师徒制、参加协会和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课程为主,缺少针对个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

1.3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杭州多数会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鉴定和评估很少依据诸如评估指标等客观数据的支撑,而主要来自公司高层主观判断。极少通过客观评估的方式,以客观数据来支撑人才评估。

2.杭州会展企业人才培养及评估方面存在问题分析。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企业规模偏小,组织架构不完善。杭州会展企业大多规模偏小,业务单一,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承接政府、行业、企业为主导的会议、展览、节庆和活动等。组织架构多采用项目型组织架构,企业高层大多关注业务工作及政府关系的维持,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不甚重视。从而使得企业缺乏完善组织架构的动力,特别是针对人才培养的组织部门。

2.2自身人才培养主观意愿低,资源投入不足。会展行业在国内属于朝阳产业,大多数会展企业还不成熟,中间管理层严重缺乏,跳槽、同行挖人现象突出。此现象在杭州特别突出,导致企业不愿意花大力气培养自身人才,资源投入占比较低。

2.3决策层对于人才评估体系不了解。杭州会展企业决策层多以业务部门出身,对于业务管理具有较高的能力。而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人才评估的体系建设则不甚了解。而企业本身因规模较小,很难引进高级别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致使企业人才评估大多以中高层主观判断为主,员工缺少科学公正客观的职业晋升通道,进而难以培养员工的企业认同度。综上所述,杭州会展企业想要借力杭州会展业发展的契机,在全球化竞争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首先需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科学公正客观的`自身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而自身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更须以人才培养评估机制为基础。

二、杭州会展企业人才培养评估机制建构。

人才培养评估机制建构,横向应从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公布五个方面来构建。纵向应采用分阶段:调研摸索阶段、部门试点运行阶段、全公司推广运行阶段三步走的形式来构建。

1.人才培养评估机制横向建构。

1.1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会展企业自身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需求的状况以及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执行状况;二是从状况的分析中了解企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总结和改善。

1.2评估主体。会展企业的人才培养评估主要应该由人力资源部、用人部门、被评对象三方认定。由这三方面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比单方面评价更为科学、公平和客观。

1.3评估内容。会展企业人才评估内容只有涉及被评对象的内外两个方面,才可能评到位。同时,人力资源部、用人部门、被评对象三个评估主体都需具有相对独立性,所评估内容也应该有所侧重。有了他们的共同参与,评估就能防止单一性,体现多侧面,展示周全性。人力资源部所评内容应该以被评对象整体素质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达成情况为主,适当兼顾其他;用人部门所评内容应该以工作能力,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为主,适当兼顾其他;被评对象所评内容应该以自身评价为主,适当兼顾其他。这样的评估内容安排是由不同评估主体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企业评估内容的周全性特点要求的。

1.4评估方法。包括评估流程、评估指标、评估等级等事项。应由会展企业决策层分管领导组织、协调和把握,三个主体只能配合进行。避免由三个主体各自进行,导致因评估流程、评估指标、评估等级不同而结果迥异,效果不佳。另外,评估方法也因用人部门不同而有所侧重。就以评估指标为例,对于行政职能部门人员,就应明确要求遵守例如上下班规章制度,但对于非行政职能部门人员如业务部门人员评估指标可能就有不同。

1.5评估结果公布。会展企业的人才评估结果必须向全公司公布,只有这样,评估才有实际的效果和意义。评估结果公布一般采取人力资源部在企业决策层分管领导牵头下,在公司诸如oa平台等地方,以公开的方式进行。公布的内容既包括值得肯定的成绩,又包括需要整改的不足。立足于这样客观、公正的人才培养评估结果公布,才具有科学性,也带动人才对于企业的忠诚度的提升。

2.人才培养评估机制纵向建构。

2.1调研论证阶段。通过调研,以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推进发展为目的,了解企业人员能力是否符合公司当前的需求状况;企业人员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比例状况。组织人力资源部、用人部门、试点部门被评对象三个评估主体到位。确定评估活动组织主体由企业决策层分管领导担任,人力资源部执行。围绕试点部门被评对象整体素质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达成情况状况;工作能力,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自身评价三大评估内容,设置评估流程、评估指标、评估等级。了解三个评估主体对会展企业人才评估建构的意见与建议。人力资源部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提出整改的方案,负责任地给予纠正,以此推进会展企业人才培养评估机制的逐渐完善。

2.2部门试点运行阶段。评估目的、主体、内容三者不变,对评估活动组织主体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进行适当调整。评估方法针对评估流程、评估指标所包含的相关内容在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对样本的选择、问卷调查的比例、调查内容的语言导向等进行调整。同时注意人才评估机制相对的稳定性以及适度的变动性。

2.3全公司推广运行阶段。在吸纳前期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公司行政命令正式下文的手段,制定并出台相关的企业人才培养政策及规定,并正式在全公司推广运行。其中,应特别重视的应积极借鉴其他成熟行业好的做法,逐步形成企业自身文化、人才培养评估体系的一部分。

三、结语。

随着后g20时代即将到来,杭州会展业将迎来更为蓬勃发展的明天,全球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将成为下一轮会展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会展企业应尽快完成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外部引才向自身培养和外部引才相结合转变,建构会展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评估机制将成为会展企业转型升级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谢建云。b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测评体系构建[d].南昌:南昌大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60.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六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于国际比较的需要,也用研究与开发的强度定义及划分高新技术产业,并于1994年选用r&d总费用(直接r&d费用加上间接r&d费用)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重新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4分类法:即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等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分法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此外,加拿大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取决于由研发经费和劳动力技术素质反映的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法国则认为只有当一种新产品使用标准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的劳动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新技术产业。澳大利亚则将新工艺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制造作为判定的显著标志。

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明确定义和界定标准,通常是按照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复杂程度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根据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七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

第八条鼓励单位和个人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取得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将高新技术成果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实施转化或者产业化,并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获得相应专项资金的支持。

第九条支持单位和个人以多种方式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以高新技术成果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或者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出资参与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其所占企业股份的比例,由投资各方依法约定,但最高不得超过70%。

第十条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开展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合作、技术攻关、成果转让、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等。

第十一条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可以申请国家和省相应专项资金支持。

第十二条鼓励和引导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动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新技术产品,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经济技术区域建设和贸易活动,根据需要设立境外机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认定、复审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复审由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和本条例规定的优惠政策,并可以申请国家和省相应专项资金支持。

第十四条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新建的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经营用房,可以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第十五条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经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认,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使用政府财政性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采购的,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产品。

第十六条高新技术企业应当提取不少于当年销售收入5%的技术开发费,用于企业技术创新。

第十七条本条例所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设立的特定经济区域。

本条例所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指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促进形成具有明确特色和一定国内或者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高新技术产业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研究与开发能力的特定区域。

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工作。

第十八条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向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集聚发展。

第十九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所需土地,应当给予支持,并依法办理。

第二十条入驻已经完成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的,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当简化。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在本行政区域从事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或者产业化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生产人才。

第二十二条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符合相关规定的,可以获得省相应专项资金的支持。

第二十三条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把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住房补贴、安家费列入生产经营成本。

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行期权等激励政策,可以对在岗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实行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分配办法。

第二十四条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不受用人单位工资总额和户籍所在地限制,可以将户口迁入用人单位所在地,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也可以随同迁入。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的人才,其子女在入托、就学、升学等方面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十五条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家可以受聘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或者研究员。高等院校或者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经批准可以到高新技术企业兼职,从事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第二十六条省人民政府设立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专项资金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项目,通过参股、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管理。

鼓励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县级人民政府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第二十七条在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允许证券公司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

鼓励单位和个人在本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规定对省级创业投资企业进行备案管理,提供相应服务。

第二十八条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信用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企业提供以融资担保为主的信用担保。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用于技术改造和科技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第七章服务与投诉。

第三十条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关的政务信息和服务信息。

第三十一条有关部门对与高新技术产业有关的审批、核准、备案、登记、认定等事项,应当依法办理、简化手续。

第三十二条单位和个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过程或者结果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向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申诉人。

第三十三条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可以依法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理,并在30日内书面答复投诉人。

第三十四条本条例规定的优惠政策,有关部门拒绝执行或者借故不执行的,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对其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及其监督机构投诉,人民政府及其监督机构应当在30日内依法处理,并书面答复投诉人。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骗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由认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资格,有违法所得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滥用职权审批扶持资金或者其他专项资金的;。

(三)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牟取非法利益的;。

(四)其他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八

摘要: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广场群众舞蹈,而且发展了广场群众舞蹈。舞蹈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宣泄压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且能够益心健体,受到不少中老年人的喜爱。广场群众舞蹈作为一种大众参与、娱乐身心、发展友谊、维护健康的活动,能让人们的精神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得到放松,在放松的同时获得乐趣,并由城市带动逐渐向农村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文化大院、广场都是广场舞发展并迅速壮大的土壤。

一、广场群众舞概述。

广场群众舞蹈是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来表演的舞蹈形式。它泛指那些非专业人员参与的非舞台表演艺术的舞蹈。其表演是具有浓厚的普遍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其舞蹈基本上是人人都可以跳的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舞蹈。

二、民族民间舞元素在广场群众舞的应用。

(一)秧歌元素。

秧歌历史悠久,是举世闻名的民族舞蹈精华和宝贵艺术遗产,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我们北方广场舞蹈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它有着简洁欢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情趣昂然的姿态和红火热闹的场面,主要以东北秧歌较为广泛流行。秧歌舞具有: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等特点。

(二)草原歌舞元素。

广场群众舞中草原歌舞元素一般都应用于具有藏族特色的流行音乐,如“天路”、“草原上的格桑花”,还有凤凰传奇演唱的系列歌曲等等,这些音乐仿佛把人们带到了素以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欣赏那高耸入云、晶莹圣洁的雪峰和层峦起伏、雄壮肃穆的'崇山峻岭,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使群众舞更富有大众性,更容易推广,使其在全民健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简单而又具有藏族舞蹈特色的广场群众舞蹈,适合广大群众学习和表演,同时也能使广大群众更深的了解藏族文化,使民族性的文化得到更广的发展。

(三)蒙古舞蹈元素。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快吸慢呼是蒙族舞蹈的呼吸特点,蒙族舞对步伐及肩部、手部、臂部的训练,必须用呼吸。以呼吸带动踏步、拖步的起伏,控制关节的平衡性使气力相互协调,还需要呼吸来衔接前后动作,表达感情。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多以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三、民族民间舞元素在广场群众舞中的作用。

(一)使广场群众舞内容丰富多彩。

各种不同风格的民族舞元素的从新融入,给广场群众舞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广场群众舞蹈将传统的民族舞蹈动作元素加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它保留各种舞种的风格特点,由开始的徒手扭秧歌发展到利用扇子、长绸、灯笼、花束、手鼓、花棍、花灯、花伞等各种道具进行表演,增添了动态之美,增大了表现力,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细观我国第二届中老年广场舞蹈大赛,形式的范畴已从传统的秧歌发展为中华民族民间舞、健身舞、集体交谊舞、服饰风采、秧歌五项。

不难看出,这样一来,既使民族性的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使广场舞蹈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广场舞以崭新的姿态和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领域中异军突起,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民族民间舞元素在广场群众舞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历史进程、自然条件造成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点。如,朝鲜族舞蹈庄雅秀美,维吾尔族舞蹈诙谐风趣,藏族舞蹈高亢豪放,傣族舞蹈优美典雅,蒙古族舞蹈剽悍奔放,汉族舞蹈热烈欢快。这些舞蹈以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充分展示在农村广场群众舞蹈文化活动中。茶余饭后和劳动之余,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娱,常常形成舞者越舞越热烈火红、观者越看越激动的局面。长此以往,广场群众舞蹈文化活动得以不断发展和提高。

(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传统是一种融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博大恢宏的民族精神。它能引发民族的共鸣。民间舞蹈是最传统的舞蹈,经过无数舞蹈研究者的努力,形成了完整而又系统体系。中华民族民间舞的这种继承与创新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奠基工程之一,它同样能够维系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它同样将对建设巩固先民的精神支柱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应当充分估计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在广场群众无风靡中华城市大地的同时,也在席卷着农村。广场群众舞蹈在不断地吸收各种舞蹈元素,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广场群众舞蹈的源泉。虽然现在人们的舞蹈素质还比较弱,但人们的舞蹈意识已经很强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民族民间舞蹈会在广场群众舞中的到广泛应用。民族舞蹈的精华久会完全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中华文化又会以这种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周大明.由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引发的思考[j].大舞台,(01).

[2]张志萍.感悟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1).

[3]许恩.在传统与现代中徜徉[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04).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九

自宁波市政府提出“科教兴市”,确立以科技为先导,促进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来,宁波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产业发展良好势头表现在:1.初步构建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近年来宁波相继出台了《宁波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宁波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各类创新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初步构建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2.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宁波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大型科学仪器共用网、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中心、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等以政府投入引导为主,公益性强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的原则”予以滚动支持,引导平台不断提升开展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的水平。3.大力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宁波近年来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组织、指导和中介机构遴选、培训等基础性工作,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组织认定工作顺利开展,走在全国前列。4、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自主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力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实现技术快速提升的捷径。为此,宁波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2]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因素:1.产业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大而不强问题比较突出。宁波大多数高新企业为小微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相对不足。因此,与竞争力强、资金雄厚、市场占有率高的跨国公司相比,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的弊病就充分显现出来了,这是制约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人员的数量偏少;二是研发经费的投入相对不足。宁波是商业氛围很浓的城市,“重营销、轻科技”“重模仿、轻创新”的特点十分明显。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创新需要大量投入,风险又大,而且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因而不愿在科技创新上多花钱。3.创新能力不强。宁波是个沿海城市,容易受外来的文化和技术影响。相对来说,模仿别人的东西,嫁接他人的技术简单容易,但是自己的创新,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就不多,直接影响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4.技术水平落后,引进技术消化不良。代表宁波支柱产业发展方向,有助于打破产业升级、技术障碍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水平落后,无法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5.国际化制约。在欧债危机,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掉头下行的大背景下,宁波经济要想走出特立独行的发展路子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打击了宁波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金融在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虽然发挥了不少作用,但是离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对金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科技与金融相互脱节。科技人员只在自己的专业驰骋,不懂市场,也不懂金融;金融领域也不知道科技领域的事,不懂的科技规律,不清楚科技人员在干什么,没有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造成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调的局面。2.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同金融安全性的矛盾始终存在。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存在许多变数的,即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成功并存。因此,金融资本如何为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在承受科技创新活动风险的同时分享科技创新成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而就目前来说,金融资本游离于高科技产业之外,不能有效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由于缺乏金融资本的支持,不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胎死于企业创新活动启动之初。3.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估值难。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在起步阶段规模都比较小,有形资产不多,但就成长性而言,其技术含量高,发展势头迅猛,拥有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因此说,高新技术产业资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但是目前金融部门在发放贷款时,只认可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形资产,并不认可无形资产。由于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许多成长性极好而有形资产偏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夭折。[3]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在政府主导、民间资本推动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金融方面还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金融资本不能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1.宁波现有区域金融结构不甚合理。这种不合理表现在:一是金融组织机构分布不均。就金融组织机构来说,在区域内银行是老大,占据垄断地位,其他非银行金融往往是配角,发展相对滞后。而就金融机构性质来说,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占据主导地位,非公金融机构少之又少,严重不足。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呆板、单一。高新技术企业筹措资金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等筹措企业所需资金;间接融资是指通过向银行贷款方式筹措企业所需资金。直接融资减少了企业筹资成本,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间接融资不仅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银行金融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当以直接融资为主,以间接融资为辅。但是,由于宁波现有区域金融市场失衡,导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很少采用直接融资,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银行信贷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不均衡。银行向来有“嫌贫爱富”的传统,在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贷款问题上同样如此。企业规模越大获得的贷款越多越容易,企业规模越小获得的贷款越少越难。高新技术企业得到金融部门支持就不易,而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就更加难上加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银行也是企业,企业的趋利性迫使它把资金投放在风险小、盈利能力强的产业和项目中去。二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本身的原因,如管理不规范、运作不到位、经营能力差等,使得金融机构不敢向其投放资金。三是国有银行尤其是国有四大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门槛相对较高,标准不统一,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度。3.金融创新不足。一是面对众多新的金融需求,基层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有限,几乎都是几项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包括发放贷款、汇票承兑、信用证等。二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市场,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仍沿用老传统、老做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服务呆板,品种单一,从而制约了金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支持,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4.风险投资供给匮乏。目前风险投资在支持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上虽已有一些进步,但仍存在资本结构单一、资金规模较小、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畅、专业人才匮乏等瓶颈。5.金融环境有待优化。一是从国家整体的金融法律环境上看,需要进一步改善。二是宁波区域产业带内的市县协调需要一步改善。目前缺乏必要的、统一的协调制度和组织形式,难以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三是金融监管及金融保障需进一步改善。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十

第一条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范从事高新技术产业活动的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列入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指南,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高风险、高经济效益等特征,能够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产业。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协调、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本行政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十一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林业资源分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困难,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社会对林业资源重视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等。要想做到林业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定位。

我国国体面积辽阔,林业资源多种多样,不同地区对于林业资源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较强针对的林业资源管理体系。从乡镇政府部门开始,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明确林业资源利用的基本方式和最终目的。

3.2建立健全林业管理的法律体系。

我国林业资源缺乏有效的法律体系,森林资源的归属混乱,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造成了乱砍乱伐的现象。要做好林业资源管理,需要林业管理上升到法律层面,用法律来约束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基于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急需创建一套完善的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来确保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化建设发展。

3.3加强宣传林业资源保护重要性,提升关注度。

正确的认识才能激发正确的行动。要提升林业资源的有效管理,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大众提升关注度。大家对于林业资源的作用,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上,而对于它的生态效益还缺乏了解。林业管理部门应该对林业资源的生态效益进行有效宣传,让社会认识到保护林业资源的重要性,提升大家保护林业资源的积极性[3]。

3.4资金和技术投入,提升工作人员技术水平。

我国林业管理技术比较落后,我们需要依靠林业高新技术来保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资源与环境也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实现我国林业管理的现代化和科技化[4]。

4结语。

生态的文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景,关系到每一个人,林业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个人,国家和个人都应该了解林业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林业资源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成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相关部门和个人都应该重视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明确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定位,完善相关法律,给予充分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光辉.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19.

[2]杨盛琳.浅析如何加强林业管理及可持续性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4).

[4]宋晓聪.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5(23):103.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十二

思想是总开关、总闸门,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言行动上的突围。决策层对思想解放的强力呼吁,正是源于一些舆论对改革还有顾虑,一些领导干部不愿真正动脑筋想问题,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改革要进行到底,思想不解放就是最大的阻力,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大胆探索走出新路,才能形成更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

历史与现实启示我们,思想解放与深化改革总是相互激荡、彼此成就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眼下最需要解放思想的,恰恰是部分“曾经阔气的”和“正在阔气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主动或被动,经历了改革的变迁,得益于改革的成果。时至今日,部分人变得抱残守缺,惰性成习,有意无意抗拒或回避改革的时代伟力。行进中的中国,呈现出的多种矛盾与冲突,往往也是部分“曾经阔气的”、“正在阔气的”为了守住和扩大既得利益,钻体制的空子制造出来的。如果继续改革,势必会动他们的蛋糕,革他们的利益。

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没有改革,反腐就不会完全彻底;没有改革,作风就难以根本转变;没有改革,发展就没有持久动力。

_关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对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做官明确了新的标准,彰显出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从严治政的决心和信心。“三严三实”是对古今中外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练和提升,不仅讲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更为基层深化党建制度改革找准了方向和着力点。

第一,扎实推进教育机制建设,强化拒腐防变的意志力。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这就需要进一步扎实推进教育机制建设,抓牢抓实岗位廉政教育、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要深入开展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廉洁自律教育,要求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病于初始、治患于萌芽”,对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教育、早警示,推进教育监督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同时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扎实推进监督机制建设,强化权力运行的制衡力。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牢牢坚持以改革统揽预防和惩治腐败各项工作,围绕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努力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各项制度“落得了地、管得了事”。这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管理等相关制度,进一步落实“三重一大报告”制度并且转化成果,进一步推行廉政评估。

第三,扎实推进纠风机制建设,强化执纪为民的生命力。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作为党员干部应当保持“有所畏惧”的心态,要畏天地、畏法度、畏百姓,自觉做到遵纪守法,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权力面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基层党组织就要扎实推进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着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落实各项规定禁令精神,强化执纪为民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强化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另一方面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进一步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做到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稳得住心神,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才能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

第四,扎实推进惩治机制建设,强化执纪办案的威慑力。“三严”是坚持党性的觉悟,“三实”是为官执政的追求,“三严”旨在祛歪风,“三实”志在聚正气,这一切离不开反腐体制机制的创新。有了不想腐的教育机制、不易腐的监督保障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从惩戒腐败的角度讲,要严格按照“增加数量多办案,突出分量办大案,确保质量办铁案”的要求,旗帜鲜明严惩腐败。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健全办案机制,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进一步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和治本功能。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党员干部是改革的推动者、组织者,只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才能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恪守“三严三实”,才能真正实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十三

【内容提要】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发展终身教育的历程显示了十分鲜明的法制性、渐进性等特点。探讨和分析英国终身教育发展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终身教育概念的理解,而且也为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自郎格朗(paul・lengrand)1965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提案及哈钦斯(r・r・hutchins)1968年出版《学习社会》一书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等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并已演变成为国际性潮流,成为各国政府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许多国家纷纷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构建本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英国是西方成人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号称“成人教育之故乡”,英国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潮兴起后,它虽然没有像美、法等国和日本那样过多地宣传终身教育的口号,也没有使用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但其终身教育理论及其所倡导的内容已在相当程序上得到了实现。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1870年,已经认识到国民初等教育的重要性,并使之义务化。19和19以来,又对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保障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1]英国发展终身教育不仅在起步上明显要早于欧美及日本等国,而且在其具体的发展历程上也十分鲜明地突显了其自身特色。回望英国终身教育发生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无疑有助我们对终身教育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对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为此,本文拟对英国的终身教育发展状况与特征作一些勾勒。

一、英国的终身教育是在成人教育实践的沃土生长起来。

教育发展过程,无论何种教育观念或理念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基础。终身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但终身教育并非是进入21世纪产生的崭新概念,其思想早已蕴藏在蓬勃发展的成人教育之中。可以说,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倘若我们没有得益于成人教育,以及更一般地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训练途径所作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2]这一点在英国的终身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早期的英国成人教育,是补“白天学校的不足,乃在夜间教授儿童、青年、成人基本的读写技能”。到20世纪初时,英国的成人教育已发展到不仅在组织结构上日趋完善,在形式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在层次水平上也高低兼备、雅俗共赏,成为对西方各国及世界各地成人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而且在其内涵上也开始突破“传统人文成人教育的概念”,向外拓展,类似“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在英国成人教育中出现。“1919年人类第一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即成人教育不能被看作一件奢侈品,专为几个聪明失学的少数人物而设,但又不应看作一种寻常事情,只为继续青春期的短期教育而设。反之,成人教育是永远的民众教育,又是公民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具有普遍性和终身性。这成为了终身教育最早的概念性表述”。[3]之后,即1929年,英国著名的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系统表述终身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与人的生命相伴,学校中的教育仅仅是人生过程的开始,应该将各种教育(包括初等、中等、职业、大学教育)统一起来,将教育看成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他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一词的学者。

20世纪60年代,保罗・郎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主张被推广后,关于终身教育的讨论在英国重新升温。1972年《拉塞尔报告》出台,采用了“永久教育”的提法,建议重新组织英国的教育体系,以适应人们对教育的终身需要。j・a・辛普森(simpson)强调教育的持久性和r・h・戴夫(dave)注重广义成人教育方式及目的终身教育观也于此时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用语使用频繁。《国际终身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lifelongeducation)也于1982年在英国问世。

然而,此时的英国“终身教育”虽然作为一种理论在促进人们认识教育的持续性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由于在实践上其范围过于广泛(包括了幼儿、小学、中学及一切义务教育后教育的全过程),由于没有突出成人学习特征与儿童的不同而很少得到采用,在实际运作中远不如“继续教育”术语那么常见。于是,“不但包括了传统的成人教育,而且在内容上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的“继续教育”倍受英国人的青睐和英国政府的“以礼相待”,“继续教育一词日益取代了成人教育”[4]成为当时社会中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许多组织机构也纷纷竞相以其为名。1982年英国成人和继续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报告《继续教育》提出了所有的成人在其一生中都应有权利享受连接不断的受教育机会。

回顾英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终身教育真正作为一种面向广大民众的教育活动,是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的成人教育。一战后英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其1919年在成人教育报告特别提出的教育是终身的历程的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引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为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和现代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国的终身教育思想的成形正是得益于英国成人教育的渐进发展,是在英国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石上生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英国成人教育漫长和独特的发展历史,有力地论证了“成人教育的实践是终身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是“两面紧紧相伴的旗帜”。

二、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表现出很强的法制性特点。

英国发展终身教育“更多地是在发挥其成人教育历史传统的同时,再辅之一系列具体的立法措施实现终身教育所提倡的各项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以立法来确立国家实施终身教育的原则与政策推动和规范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推进和发展终身教育。英国是个典型的法治国家,一切按照法律行事。英国成人教育体制与设施都有法规,各种成人教育政策的贯切执行,也都以法律为依据,通过某一具体方面的立法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如1870年通过的《初等教育法》要解决的是在完善原有的民办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公立初等教育制度的问题;19的法案则旨在解决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问题;19的《费希尔教育法》的主要内容仅仅是将义务教育年限延至15岁,并规定受完义务教育的儿童可以受补习教育至16岁;1944年教育法确立了从初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相衔接的公立教育体系,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职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又颁布了近20个教育法令和涉及教育的其他议会修正法,如1963年的《伦敦。

政府法》、1964年的《教育法》、1973年的《全国卫生福利事业改革法》、1976年的《教育法》和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等。其中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是战后英国颁布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法,虽然其涉及内容较广,但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设立国家统一课程的问题。此外,英国还提出了关于振兴人生后期的成人教育的两个“委员会报告”;其一是“1919年的报告书”,该报告着重指出“成人教育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培育市民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它不仅要对上万的人们进行教育,而且要贯穿于人的一生”。其二是1973年又提出了第二份报告――《拉塞尔报告书――成人教育振兴计划》,该报告有关将来的振兴计划的建议第一项就是“不仅要设立国家一级的协议会,也要设立‘地方振兴评议会’以推进成人教育”。

可见,英国政府重视教育立法和着重强调通过立法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特点是很明显的,它确保了英国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渐进性的教育变革历程及其成就。

三、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进程显示出明显的渐进性特点。

英国终身教育发展的渐进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机会的普及上和时缓时快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两方面。

1、教育机会的普及。

在英国,教育机会的普及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道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着重抓的是普通初等教育。当时英国10岁儿童享受全日制教育的比例只有4%,到20世纪初,英国10岁儿童享受全日制教育的比例达到了100%,英国政府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中等教育的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英国全日制儿童入学率有了显著提高,全国14岁儿童受全日制教育的比例从1902年的9%上升到1938年的38%,再上升到1962年的100%。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实现了普及中等教育的目标。

2、艰难而曲折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1963年《罗宾斯报告》为界分为两大阶段,之前为精英教育阶段,之后为大众教育阶段。

自牛津、剑桥大学的建立到二战后的50年代间,基本上是处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精英教育阶段,其发展一直十分缓慢;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先前虽有所扩大,但相对于当时的巨大入学需求来说仍然显得十分狭小,至1963年时还只有约9%的适龄青年进入大学学习,[5]仍有90%以上的青年被大学拒之门外。为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青年要求升学的巨大压力和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教育民主化等一系列问题,英国政府开始着手调查高等教育的问题,并于1963年发表了《罗宾斯报告》,提出“高等教育课程应该向所有能力上和成绩上合格的、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开放”,以便让“有能力”、“合格”的人接受充分的教育。该报告是对英国少数统治阶层子女服务的传统高等教育的有力冲击,它发表后英国举国上下掀起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进军的运动。此后的10年,英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快速发展,由“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阶段。1963年至1972年间,英国高等教育规模翻了一番,全日制大学学生数从11.9万增长至23.5万,高等教育的总学生数从16.7万(若加上继续教育学生数则为21.6万)增至61.6万[6]。

近入70年代后。英国发生经济危机,高等教育增长速度放慢,英国政府重新审视6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扩张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政策调整与体系重组,将“谁有资格谁升学”的“罗宾斯原则”修订为“为所有能够从高等教育中获益并且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从而为“出身社会中下层而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打开方便之门”。70~80年代的大调整,使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导向进一步贴近了社会的需求,体系趋向多样化,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路子拓宽了,民间办学的意愿也有所回升。但“双重制”中的“自由大学”教育部分,其生员仍多来自社会上层家庭,所学课程多系社会科学,仍然具有浓厚的精英色彩,于是又引发了90年代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1991年英国政府发表了教育白皮书,宣布废除“双重制”,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体制上的革新,确立了多科技术学院与大学同等的地位,也有利于传统大学接受更多的青年。90年代的英国高等教育再度腾飞,1990年至大学生年均增长9.3%,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9.5%。

总之,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通过对精英体制的不断改革而逐步推进的,没有疾奔,亦无停顿,短期看进展甚小,长期看成就巨大。这与英国人信渐进性社会变革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四、英国终身教育把追求“全民性”、“平等”放在了优先地位。

终身教育倡导社会全体公民都能够终身享受教育,全民性特点是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所谓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终身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全民性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是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和替代;其次是受教育机会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再次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这并不仅仅指每个人都能获得某种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接受某一阶段教育后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都能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7]终身教育的“全民性”特点在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主要表现在:

1、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法律保障。

从以上英国终身教育的法制性特点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在发展终身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英国十分重视社会立法的作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案或法规,来确定“各级政府部门有义务为那些未受完全义务教育的成人提供全日的半日的教育。有义务组织教育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确认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合法地位,保障英国公民、特别是那些因多种困难未能满足教育需求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2、终身教育对象的扩大。

以前英国政府所提供教育机会的重点对象是“从16到60岁”的人,即结束义务教育的16岁以上的和代表高龄的60岁以下的都是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结束后直至进入高龄,都要向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但从最近来看,比较注意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人以及处于恶劣社会环境下、在地区社会里“没有受教育的人”,如高龄者、有生理缺陷者、医院的住院患者等。

五、终身学习的推进,形成网络化实施体系。

为使“担负着各种社会职业或责任而生活的成人”从各种“制约下解放出来得以参加学习”,为使社会成员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地获得学习的机会,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英国政府开发了如下几种形式:

1、住宿制学院。

会议、研究会、再进修等活动。这两种住宿形态,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艺术、工艺、文学、政府经济、经营、时事问题等领域。

2、开放大学。

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所有成就中,最具有国际影响的是开放大学。它于1969年6月1日正式成立,1971年1月开始对外招生。开放大学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介手段进行教学,其课程主要有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类,学生以自学为主,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提供辅导和咨询,“面授辅导帮助是最常见的形式”。“开放大学向所有的大学求学者打开了求学之门:不管种族、国籍、性别、宗教、信仰、原文化程度、入学动机等差异,只要本人有注册入学学习的意愿,向学校的地区教育中心提出申请,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名额及指导教师,任何公民都可以按报名次序的先后录取,成为开放大学的学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自己确定学习进程,按自己专业兴趣和学习条件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8]学习者“每周需12~15小时学习时间的课程,方能得到1个学分”,[4]“学完6个学分,可以获ouba(公开大学)学位,学完8个学分获ouba名誉学位。”[1]“英国的开放大学是世界同类以综合远距离教学手段进行开放性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第一所”。[4]由于开放大学具有“完全”开放地招生和有组织地大量综合使用各种媒介形式于教育以及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与帮助体系等特点,它成立后迅速发展,成为了英国学生最多、“教学及管理日臻完善、可以同任何一所大学媲美”的大学。开放大学成立时“当年入学的人就达0多人”[4],“到1989年时开放大学仅继续教育的学生就达22400名,相当于当年本科生的近三分之一”。开放大学从学生入学、课程设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传统的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为技术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3、社区学院。

4、成人教育中心。

专门为成人提供开放性教育和学习机会的机构,多由民间团体(包括宗教团体)设置、经营,其中也有曾作为促进提高该地区居民福利的“贫民救济事业”而成立的机构,它随着直接服务的福利事业的充实,重点转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有这些机构其内容多种多样,有些还包括大学开放讲座提供所谓自由学习的文化艺术、工艺、语言学、时间问题、体育、文娱等广泛的学习机会。这些教育中心与其说是以教育、学习活动为重点,还不如说是为形成学员间和睦亲善和集体感而设制的,因而有的把它叫作“地方共同中心”。

5、劳动时间内的学习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对学校毕业后的青年、成人进行继续教育,普遍实行了一种称作“一日解放”或称“一日放松”(day-release)的一周一日带薪学习的制度。这种制度使青年工人每周有一天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为可能。这是通过与产业界、继续教育学院的协作而得以实现的。这种制度适合于劳动青年。用于成人教育时,与大学的校外教育部建立协作关系,也有以工会的领导为对象请他们参与进来的,同样采用“一日解放(放松)”的形态,但其内容却是多种多样,有面向青年工人,以一般教养和技术教育为重点,也有如上所述所用于成年工人和干部进修的。

综上所述,英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是英国成人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英国终身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即是其成人教育实践不推进的过程,正是在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使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实践,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实践又检验和深化了终身教育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英国国家及地方政府所取的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与措施,不仅保障了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权利的实现,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终身教育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向着教育与学习形态不断多样化、形成网络化的迈进。这些都为其他各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日]持田荣一等著,龚同译.终身教育大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4]张新生.英国成人教育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5]lordrobbins,theuniversityinthemodernworld,macmillancommpanyofcanadalimited,.18.

[6]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7]陈乃林.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傅松涛,王志娟.论英国开放大学的特点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3).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十四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现如今人们已不再单单注重物质生活的要求,而是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广场舞作为大众当下最喜爱的健身方式,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有很大的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广场舞的兴起对大众群体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本文针对广场舞的发展、现状,深度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在满足人们身体素质和精神文明需求的同时促进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1.1、什么是广场舞。

广场舞是一种在广场开展以歌舞形式呈现的,具有开放性,自娱性、广泛性的群众性及大众化的节奏韵律感和艺术美感的舞蹈样式。是集健身与形体舞蹈为一体,配以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在一定面积、场地开展的自发性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作为手段,集体操、舞蹈、音乐、美学为一体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

广场舞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来改善人的形态、改善三围比例、减肥、减脂、塑造形体的健美;同时广场舞是一项有氧运动,气体之间的相互交换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水平,维持血氧的平衡,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并提高心肺机能。

广场舞具有“健心”作用,它可以在运动中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和灵动的舞蹈,清除疲劳、放松神经、感受到愉悦,轻松的情绪,从而达到缓解精神压力、娱乐身心的功能。由于它的自发性和自觉性,让人们能在无形中养成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并且广场舞内容丰富,囊括了多方面的精华动作让人们在锻炼中有良好的体态,无形中培养了人们的气质、胆量以及自信心。

广场舞具有审美价值,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在优美音乐和灵动的舞姿的熏陶下,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无形之中广场舞就增加了人们对美的认识甚至是美育教育。

广场舞具有教育价值,由于广场舞的迅猛发展,有部分高校在体育院校中开设了广场舞技能学习的课程。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还在青年中起到了榜样力量,给广场舞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广场舞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由于广场舞的广泛性,许多传统艺术舞蹈被涵盖在内,广场舞利用音乐的不同以及彩绸,纸扇,伞等道具所编排的舞蹈,形成了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在表演中有独特的韵味和惊艳的效果,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使更多人接触到很多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传承作用。

近些年广场舞发展迅猛并得到大众广泛的欢迎及积极的响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经济的发展,让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的人们有了更多时间去休闲和建身。

(2)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会在传统节日或喜庆的日子,用有队形变换的歌舞来庆祝,而民族文化的求同性在广场舞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将体育健身和文艺娱乐进行完美结合。广场舞可以在娱乐的氛围中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4)广场舞本身的简易性、包容性、自发性、经济性使其很容易受大众接受和喜爱。

(5)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的要求,比如《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中提出的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等。

近些年来广场舞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无论是城市还是城镇乡村,广场舞随时可见。它形式多样、不受限制的特点吸引着无数人参与其中,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休闲健身运动。但在广场舞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比如噪音问题,广场舞的活动场地大都是在公园、街道旁和社区空旷地等,伴随着动感的音乐的跃动给舞者带来身心的愉悦的同时却影响到了其他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场地问题,由于广场舞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场地成为舞者活动的制约,所以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不顾规则,肆意占用一些公共甚至私人用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出行等问题;缺乏有制度的规范管理,管理主体不明确,无法对广场舞参与者进行约束管理,相关部门也无法进行管理;活动经费不足,许多广场舞参于者都是自掏腰包去购买相关音响设备以及活动所需要的道具服装,这就一定限度的局限参与者的数量;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在一些小城市乃至乡镇农村有许多组织者即领队。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习,只凭光盘视频学习舞蹈动作,不规范的学习、练习可能会让强身健体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违背了舞者参与其中的初衷;文明意识不强,许多大爷大妈仗着自己年龄“优势”做出了许多非法占用场地的不文明行为,甚至出现围殴年轻人的情况。去年有关广场舞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广场舞大爷大妈和篮球小伙争场地”这件事情,双方争执不下,老人倚老卖老甚至对篮球小伙大打出手。最后篮球场地还是成为了广场舞大爷大妈的主场,而这次的篮球场事件并不是个例,只是广场舞中不文明现象的冰山一角。

虽然作为新兴的大众体育健身项目广场舞的问题较多,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去管理,但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他对我国大众来说,满足了人们想要延年益寿的追求,还让他们在退休之后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更富有活力,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上的所有问题都是广场舞发展的桎梏,如果不能妥善处理,那么对于广场舞的发展乃至全民健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广场舞能够更加持续健康,积极,稳定的发展。

4.1、科学的规划用地。

政府及相关社区委员会对市内所有场地进行排整,最大化的科学地利用场地资源,在社区附近规定活动场地、活动范围,改善场地环境,合理配备相应设备,如照明工具,电源,电线,休息座椅等,尽可能地为参与者营造良好的活动场地,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舞者随意更换场地而带来的其他困扰。

4.2、建立规章制度有关部门配合管理。

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提出约束某些广场舞行为的条例。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广场舞运动中发生的矛盾,也可以更大限度的保障每个市民的合法权益。在规章中应规定好广场舞的活动场地,落实到范围,如确定舞蹈的伴奏音乐分贝,安装分贝检测装置设定自动报警功能、一个范围内最多容纳多少人等。在颁布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确定相关负责管理部门明确职责,保障市民合理维权途径。

4.3、建立宣传培训部门。

很多地方对于广场舞活动的组织宣传力度还有所欠缺。很多人对广场舞这项运动还不甚了解,并且大部分参与广场舞运动的都是女性,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社区广场等场地进行定点定时宣传。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知识进行讲解,让人们注重身体的健康状况,让他们明白广场舞对人们的健康的益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广场舞运动的行列中,来改善男女比例。另外相关宣传部门也可以定时在广场舞活动地点发放一些关于提升大众文明意识的宣传册,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把因广场舞产生矛盾化解在基层,扼杀在萌芽阶段,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

4.4、有组织的分类指导,针对性教学。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广场舞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舞蹈。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培养专业人员,以传统舞蹈为基石,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作出引领时代发展的广场舞蹈。从目前广场舞的现状来看,受大家欢迎的舞蹈一般有健身操,社交舞和新编民族舞。相关专业人员可以针对性地对那些自发组织广场舞人员进行无偿定期培训。向他们讲授专业知识和动作技巧,最后发放教学光盘或者下载注册相关app,让更多舞者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样也能成为许多参与者的主要动机,扩大广场舞的健身队伍。

4.5、建立自我管理中心。

为了促进广场舞健康发展,还可以成立广场舞管理中心,就三个舞种分别成立三个广场舞协会,建立相关规章管理制度,推选优秀个人作为代表进行管理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加强自我管理,努力营造一种能带动广场舞运动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开展与广场舞相关的各类赛事和活动,调动人们的参与性,加强广场文化活动交流,并不断提高广场舞文化的层次水平,带动广场舞在新时代迈上新台阶,达到新高度。

4.6、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为了加强广场舞健身的包容性,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广场舞队伍中来,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予支持,投入一些广场舞的活动经费发放一些相关物品。同时如文化部门等部门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广场舞比赛,不限制地域,这样不仅可以带城市动经济发展,促进各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可以树立该城市健康文明发展的良好形象。只有政府与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专属本市的特色广场舞文化,共同促进和谐发展。

5、结语。

广场舞的开展有利于人们体质的增强、情绪的调节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对形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广场舞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聊天交朋友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其他运动能更好的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所以广场舞的发展一定要同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共同发展。同时广场舞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本着继承发扬,开拓创新的原则,让广场舞健身健康的发展,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广场舞运动的行列中来,推动新时代进程。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广场舞“热”带来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33)。

[2]王长龙.新常态下从广场舞扰民看我国社区公共道德的构建[j].福建体育科技,2017(05)。

[3]苏雪姣.影响高校健美操教学因素的研究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14)。

[4]罗帅呈,兰海涛,代海.全民健身运动实施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17(27)。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十五

他的整个人格发展是高度相关的。这里包括他所持的世界观、人生哲学、生活方式、伦理准则、思维模式等等,如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作是一种流动、一种运动、一种过程,而不是静止不变的;这种人不会是执守过去,而总是展望未来,不是用过去来规定今天,而是善于用未来规划当今;他们不只是着眼于目前的现实,而是刻意发现各种可能;他们总是不满足于先辈们已经做过的,而是努力开拓未知、未开发的领域;他们一定是满怀信心地面对明天,相信自己能使明天变得更好;并且把创造美好的未来作为自己人生的职责……也只有在这样的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基础上,人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全面充分地萌发,并在一种健康、正确的指向下,以创造性的方式去从事各种工作和活动,并享受创造人生之幸福。只有持这样的有机的整体的创造性培养的观点,人创造性的发展才成为真正的人性的完善、人的本质属性的展现,才赋予创造性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以本体论的意义。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十六

摘要:

马克思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新时期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现阶段要力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到: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

(一)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以人的生存问题即物质生活需要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的辩证认识,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们的劳动虽然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但由于资本家不断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更多,从客观上讲这样的生产方式更加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各种要素的创造。马克思指出,在过去生产能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们用几乎全部的可供支配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人们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在通过物质生产活动解决了必备的物质生存条件下,同时拥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有全面自由发展的可能。

马克思认为人们受职业和分工的限制不能自由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述了认定自由发展的问题。一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何人都有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生产统一由社会调节,因此,每个人可以随自己的心愿今天做这件事,明天做那件事,不会受到范围的限制。二是,马克思对艺术家在未来社会发展状况的论述,本质上是对未来社会中不受分工职业限制的个人自由发展状况的明确阐述。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社会,无阻碍的自由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然而,马克思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的“全面自由发展”不等于个人的“绝对自由”,而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人“片面不自由发展”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的。而抽象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乌托邦式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发展自己,是获得特定时代所允许的自由,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历史和现实条件,游离于社会及群体之外而随心所欲。

(三)马克思通过对“自由时间”概念的科学分析,对“人的自由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类自由发展的时间,实际上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即自由时间。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了个体充分发展的时间,这里所说的时间是在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必要劳动时间不断减少而形成的。而必要劳动时间则是资本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辩证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得出的结论是:资本家强迫工人进行剩余劳动,尽可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尽可能增加,当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时,就挤出了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的时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人的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及其政治结构、经济和文化形式中。人是社会的人,在与人们的交往中,才能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实现个人与社会、自然发展的统一。二者互为前提,社会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个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以人为本,关注人类本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呼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尺,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是时代先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辩证认识,认为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想人类充分发展自身的才能只是一句空话。

现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总体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为人们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生产关系也不够完善,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仍旧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现如今,我国仍有许多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处在低于温饱的水平。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真正地实现。也就是说,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1、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人的生存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大自然,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与此同时,人类也受到了自然界无情的报复,通过对自然过渡的攫取,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失衡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不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社会也就无法构建,人的全面发展也将成为一纸空谈。

2、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社会属性,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仅存在于大自然中,从社会属性上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人的发展要以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为前提。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更好的实现和保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着力构建一个公正、公平、合理、文明的政治与经济秩序。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这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力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主和法制制度日益健全,人的全面发展拥有了广阔的空间。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存在。严重妨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在当下,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为精神内涵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3、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我党历来注重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重视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营造出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然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的负面影响,我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淡漠,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愈加凸显,因此,构建以“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为精神内涵的和谐人际关系,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论文(精选17篇)篇十七

摘要:本文简述了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积极探索一条让教育技术更好服务于我国教育的途径,以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进入到普及和实施阶段。虽然我国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概述。

所谓教育技术就是指把适当的技术手段运用于教育领域当中,不仅包括物质手段,还包括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以及教学的仪器设备和教具:教育技术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化理论、方法技巧及组织管理技术。教育技术是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按照教学媒体的发展,可以把教育技术划分为三个阶段:

(1)教育传统技术。

(2)教育媒体技术。

(3)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的一个有机部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既是教育发展必然趋势,也是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为现代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教育技术现状。

从90年代起,全国多数师范院校都新增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使我国得教育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育技术的网络化。教育技术网络化的'最明显标志是intemet应用的急剧发展。

(2)教育技术的多媒体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迅速成为教育技术的主流,教育技术走向多媒体化。

(3)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呈现多样性。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多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五种:基于传统多媒体的“常规模式”: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基于放手系统的“远距离教学模式”: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尽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教育技术有较大发展。绝大多数学校有了电化教育机构。并配置了大量的电化教育设备。全国电化教育队伍的总人数也有五十多万之众。然而教育技术在普通学校未能很好地深入课堂、深入教学。未能在教育现代化方面达到期望值。客观地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助于人们开拓思路。进而采取扎实的措施将教育技术现代化推向新阶段。教育技术未能发挥出巨大作用’其主要原因如下:

(1)偏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软硬比例失调。

说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很多地区的教育行政计划中,直接与其挂钩的是买了多少台电脑,建多少个多媒体教室。当网络兴起后,铺设光纤、建校园网和局域网就成了新一轮的竞争。反观软件建设,却不受重视,软硬件投入比例严重失调。

(2)教师信息化水平低下,多媒体教学只辅教而不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教师会简单应用,更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教学课件。任课教师只有充分吃透了教材,并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将自己的知识融于课件制作当中,制作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合格课件。也只有当教师熟练掌握课件的使用,明白自己的真正目标,才能使课件的效果发挥出来。而我们现在的多媒体课件主要侧重于如何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教师为中心,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辅“教”,不是如何辅“学”,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

(3)设备配置率低,使用率低。

我国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很多的地方配置了电脑的硬件设备甚至是校园网局域网,但使用率低,机子成了摆设,而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

3、现状成因分析。

(1)使用的频率偏低。只有9%的老师经常使用,绝大部分老师还是遵循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授课方式。

(2)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只有少部分教师是为了自己的教学需要。而大部分是为了公开教学。

(3)对教育媒体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主要是为了让教学更直观。

(4)教学资源比较匮乏。这是导致教师无法运用现代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瓶颈。

(5)操作不熟悉,缺少相应操作技巧对教师选用媒体的影响很大。

4、改进现状的措施。

4.1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

教育现代化不光是购置机器设备。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培训,没有全体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将只能成为空谈。加强教师队伍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主要体现在:

(1)普及常规教育技术媒体技术:

(2)大力宣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优越性:

(3)让教师学会利用网络资源。

4.2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科学管理。

要有效地进行现代化教学,既要有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更要为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提供周到的服务,在这方面各学校的电教机构责无旁贷,应在技术指导、设备保障及软件供应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在教育经费紧张,教学设备配备不全的情况下,可采用如下管理方案:

(1)将常规设备固定到教室。

(2)多媒体播放设备统一调度、公管共用。

在媒体的选择上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教学管理因素和成本效益因素,绝不要赶时髦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4.3加强软件和课件的制作与交流。

电教软件及多媒体课件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在课件的制作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电教机构要有专人负责课件制作技术的研究和制作服务,并对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

(2)对教师自行设计制作的课件定期组织观摩评比。引入奖励机制。

(3)对时向教师提供最新软件及课件的信息。

5、结束语。

教育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我们在这门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要看到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只有对我国教育技术现今发展状况进行深层次分析,找出症结,改进不足,才能使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实用20篇)

    范本是优秀作品的典型代表,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一篇出色的总结,那就赶快阅读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吧。摘要:智慧城市建

    班级里的那些新鲜事(汇总17篇)

    优秀作文应该注重思辨和批判精神,通过质疑和分析来展示作者的独特思考方式。这些优秀的作文范文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地方税务局工作总结范文(19篇)

    每月一次的工作总结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改进的空间并以更好的姿态迎接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

    美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美术教师工作业绩(模板23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一次自我审视和自我反省的机会,通过总结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师工作总结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参

    初中教师评职称工作总结大全(15篇)

    通过撰写教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工作表现,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心得,希望对大家

    应届生的会计实习心得(热门19篇)

    实习心得是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对相关行业、企业以及职业素养的一种深入思考和总结。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实习心得的范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从xx月xx号开始,我

    节能减排大学生演讲稿(汇总14篇)

    大学生演讲稿是大学生在特定场合下,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而进行的口头表达活动,它是培养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

    年度PMC工作计划(通用19篇)

    年度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节点,它代表着一年的结束和新的开始。年度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评估过去一年的工作和成就,同时也可以为新的一年制定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在

    寻访身边的青年榜样学习心得(专业14篇)

    学习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下面是一些学习心得的精选,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榜样,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的灯,驱走黑暗的彷徨;

    工程机械租赁合同协议范文(19篇)

    在签订租赁合同之前,租户和出租方应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以免发生纠纷和争议。在下面的范文中,展示了一些租赁合同的典型条款及其解释,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合同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