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荷叶铁线蕨的形态特征及栽培技术论文 荷叶铁线蕨的研究价值(3篇)

时间:2023-04-12 作者:储xy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荷叶铁线蕨的生态特征篇一

盆栽时,盆钵可选用淡色的釉盆和瓦盆;盆土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气性,一般用富含腐殖质的泥炭土或腐叶土,再加入约1/3的粗砂和细砂,并放入一些骨粉,且盆底应垫一些碎瓦片或粗砂以利排水,根茎栽植深度为1.5~2.5厘米。

铁线蕨喜阴怕光,在强光下不能顺利生长,盆栽宜置于半日荫或棚内的间接光照下培养,夏季忌阳光曝晒。生长季节要充分浇水。平时可每天浇水一次,夏季可每天浇水2次,并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夏季高温季节还应每天向叶面喷水2~3次才能保持叶色碧绿,还可每星期将盆放于水中浸泡一次。在秋末以后,应逐渐减少浇水次数,保持盆土湿润即可,增强其抗寒性。水分不足时,叶片易变黄。

但若土壤水分过于饱和,或根部太干时立即大量浇水,会使植株萎蔫甚至死亡。需肥量不多,生长期15~30天施液肥一次即可,苗期可追施氮肥。施肥时勿将肥料沾污叶片,否则易致叶片枯黄,降低观赏价值。铁线蕨适应性强,生长快,叶丛过密会导致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应及时分株繁殖或换盆。

铁线蕨喜钙肥,分株换盆时,可向盆中加少量石灰和碎蛋壳,补充些钙肥。叶丛过密还不利于新叶萌发,可于秋季适当修剪,去掉一些老叶黄叶,以利保持植株的清新优美。生长适温为18~25℃,越冬温度不宜低于10℃。

可用分株或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在室内四季均可,但一般在早春结合换盆进行。将母株从盆中取出,切断其根状茎,使每块均带部分根茎和叶片,然后分别种于小盆中。根茎周围覆混合土,灌水后置于阴湿环境中培养,即可取得新植株。

孢子繁殖的方法是:将作为基质的泥炭和细砂置于烘箱内高温消毒,以杀死病菌和杂草种子。然后,将消毒后的土壤放入播种浅盆中。剪取有成熟孢子的叶片,集中孢子并均匀地撒播于播种浅盆,不需覆土,上面盖以玻璃片,从盆底浸水。

保持盆土湿润,并置于20-25℃的半阴环境下,约一个月孢子可萌发为原叶体,待长满盆后便可分植。注意在分植前1~2天要移开播种盆上的玻璃进行透气,以免引起植株腐烂或病虫害发生。此外,在温暖阴湿的环境下极易散布孢子自行繁殖。

荷叶铁线蕨的生态特征篇二

;

摘 要: 畬族民间文学是畲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民间文学崇尚自然、追求人的内心和谐、以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从而实现“诗意栖居”,这种审美特征与当代生态美学的审美原则不谋而合,为畲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美学基础。

关键词: 畲族; 民间文学; 生态美学; 特征

一、人与自然

畲族民歌是畲民在日常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的情感抒发。畲族人自古以来居住在山区,他们的生活与山林树木、花草虫鱼、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密切相关,因此在畲族民歌中,山、树、花、云、风等都是极为常见的意象。畲族人民常常借这些自然事物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类情形在生产歌、劳动歌中尤为常见。如“春雨绵绵似落麻,畲山妹子忙采茶。雨打茶树沙沙响,茶树林间开鲜花。山上茶树青又青,树上传来画眉音。停脚蹲下看一看,采茶妹子在谈心。”短短的八句歌词中就出现了春雨、茶树林、鲜花、画眉鸟、畲家妹子等意象,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

这些歌词非常明确地表达了畲族人民尊重自然、正解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这些民歌用各类自然意象呈现了人的生死相依的形象,表达了青年男女的炽热之爱。可见,畲族民歌不仅源于自然,而且将大自然与人类情感融为一体。畲族民歌这种爱自然、敬自然、师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无疑是生态美学中整体共生思想的具体实践。

民间故事是畲族传统文学的另一重要形式。畲族人民常常将山川河流、草木虫鱼等和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结合起来,用以解释山川景物的由来,赋予山川景物以浪漫主义色彩,例如《三姑石》《龙珠井》《兄弟山》《牛大王庙》《鹤溪》等。在这些故事中,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的美好画卷。

在畲族的民族起源神话故事中,许多植物和畲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畲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关于日神、月神、风神、雨神、雷神、闪神、云神、水神、木神、花神、雾神、火神、烟神等诸神的传说,如《神郎与彩姑》《金水湖和银水湖》等。有些畲族神话传说传递着生态保护观念,如神话故事《砍宝树》讲述懒汉雷郞想砍宝树带回家,不料惊动了月神,月神见有人砍树非常生气,用手一指,雷郞就在那儿跑不开了,天天在那砍宝树。而宝树一砍一个印子,斧一举起,印子就没了。

由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畲族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山水为畲族民间文学的产生提供了生态艺术环境,人法自然的生态关系则奠定了畲族民间文学依生之美的审美风格。

二、人与自我

现代生态美学主张共生共荣、诗意地栖居,对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内则追求内心的和谐。内心和谐并非简单的心态平衡,而是一种人生管理能力,一种修养标准,是人类精神的自我提升与超越。在畲族民间文学中,这种提升与超越主要体现在友善、明礼、崇德三个方面。

友善。畲民追求宁静和谐的人生境界,保持着纯朴、善良、谦和的本色。“他们总是非常好客、亲切有礼貌,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争吵,他们既不纠缠不休,也不好奇,也不唯利是图;而是胆怯的、缄默的,是一个和平的、谦虚的民族。他们从事艰苦的劳动,过着极端简朴的生活。”[3]这种纯朴善良的本性体现在许多畲族民间故事中。例如:神话故事《金水湖和银水湖》讲述大水鹰和大火龙夺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和火,凤凰山上的小夫妻钟郎和兰娘历尽千辛万苦为人类夺回了水和火,被封为日神和月神;生活故事《两兄弟分家》讲述哥哥狡猾贪婪,最终被山魈所吃,弟弟诚信友善终有善报;生活故事《雷二九善得银财》则讲述的是穷苦的畲民雷二九宁可自己饿着肚子,把晚饭让给叫花子吃,叫花子竟然是神仙假扮,被雷二九的善良感动,报答他满桶的白银。此外,在畲族民歌中也常常弘扬赞善惩恶的道德品质,如“千句怨语放在肚,唱条歌子解心宽”、“天上毛云星崽明,地上男女爱结亲,何缘唔讲人穷富”都是劝导世人要与人为善、重情重义。

此外还有《教子歌》《劝婆歌》《劝姐歌》《劝郎歌》《劝娘歌》等等,这些劝谕歌针对的听众不同,所取的人生截面不同,但都源于畲民的日常生活,语言真切朴实,富有教育功能,能提升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性情,克服人内在世界的混乱,从而达到内心的恬静。

三、人与社会

“任何一个人都是生态整生的。生态整生的生态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生态系统,其整体都是个体共生的整体,其个体都是具有整体潜能的整体性和整体化个体。”[5]生态美学不仅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我的提升,其终极目标则是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这种整体性原则在畲民纯朴的道德观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畲族民歌的生态美学思想不仅表现在浓郁的自然风情、人与人之间“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还体现在对社会和谐的向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的升华,是生态和谐的极致,也是生态美学的最高境界。畲族民歌中有大量的歌词表现了畲民对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

在旧社会的封建专制之下,畲族人民对自然灾害毫无抵抗能力,统治阶级却趁机高利盘剥,导致畲族人民贫病交加,民不聊生。沉重的打击催发了畲族人民的觉醒,他们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对于压迫与专制等不和谐的行为,畲族人民常以山歌作武器, 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其中《苦旱歌》《景宁山哈打盐霸》《景宁山哈打酒员》等就是反对官府与封建宗法,争取自由,向往社会和谐的代表作,代表了畲族人民反抗封建压迫、追求幸福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声。

畲族民间文学因其民族优秀文学传统的浸润,对人类的生态状态给予了殷切的关注,达到了和当代生态美学一致的追求,这是值得研究界认可的。“虽然畲族历史上曾被歧视和被压迫,但这不妨碍畲族成就精神的高贵和人格的尊严;虽然生活环境严酷而恶劣,但这阻挡不了畲民追求生活的欢快和生命的张扬;虽然人生充满苦难和艰辛,但这遏制不住畲民生存的热情和朝气。”[6]畲族人民就是这样用民间文学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抒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之情,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命趣味。步入二十一世纪后,畲族文学有了长足进展,我们期待当代畲族文学能在畲族传统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石上,对人类的文化生存有更多的关注。

注释:

(2)《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荷叶铁线蕨的生态特征篇三

;

摘 要:民族文化生态旨在探明民族文化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特别要揭示民族文化赖以生成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本文阐述了长江流域民族文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揭示了长江民族文化生态的地域性、开放性、和谐性、节律性和变异性等特征。

关键词:民族;文化生态;特征;长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c952.2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p294),或者说民族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人群结合体[2](p329)。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费孝通先生深刻追溯了中华民族格局的形成过程,并认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即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而这一格局的最大特点是一体中包含着的多元,多元中拥戴着的一体[3](p1-2)。长江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这里的各族人民在不断与自然环境的磨合及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了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姿态万千、绚丽多彩的文化风貌。

一、民族文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4](p282),这种文化也是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民族文化生态旨在探明民族文化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特别是要研究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民族文化赖以生成和发展的环境。在特定环境或区域内,由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似性,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民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统一体,构成了特定的文化,因此自然环境是民族及其文化形成于一定地域的重要条件和背景。

地势、地貌是影响民族文化的重要自然环境。长江全长6 300多公里,整个流域范围达180多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幅员辽阔,地势西高东低,横跨我国地形三大阶梯,地表形态各异,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各种地形齐备。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一,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环境条件变化多样,形成了不同的河流形态和各具特色的景观。正是在这种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背景下,流域内分布了具有不同文化风格的众多民族。平原地区(包括上游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沃野千里,明珠串串,自然环境较优越,交通便利,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最有利处所,是稻作文明的故乡,也是现今的农业基地,汉族的分布普遍而集中。除占总人口95%以上的汉族外,流域内还有侗、回、布依、瑶、白、纳西、哈尼、傣、傈僳、羌等50多个少数民族。

各少数民族长期在其特定环境中生活,必然会形成在服饰、饮食、宗教、礼仪、建筑、节庆等方面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呈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季风环流是长江民族文化历久不衰的伟力[5](p96-100)。长江流域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江源地区,属典型的高原气候,严冬干燥;金沙江地区,干湿分明,并因山高谷深,具有“立体气候”特征;四川盆地,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并有特殊的“秋雨”现象;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雨热同季。与地形的东西差异相对应,长江中下游与上游的气候也有显著不同,从而也影响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文化的特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既有辽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又有复杂的丘陵山地。汉族先民在这里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同其他民族共同融合,不断兴旺发达。他们长期开发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农业及手工业都十分发达。因此,这里在史前文化基础上又兴起了称雄华夏的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如今本区仍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上游地区,气侯受复杂地形的影响而变得千差万别,“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情形也相当普遍。以云南省为例,因受立体地形气候的影响,完全或主要居住在坝子或河谷地区的有白、回、纳西、蒙、壮、傣、阿昌、布依、水、满和彝(少部分)共11个民族;主要居往在半山区的有哈尼、瑶、佤、景颇、布朗、德昂、拉祜、基诺和彝(部分)共9个少数民族;居住在高山、高寒地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和彝(部分)共7个少数民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腹地的坝区。显然,像云南高原由地形、气侯引起的自然环境多样性对民俗、民风影响甚为明显,如云南十八怪即大都是受此影响和制约的[6](p45-46)

二、民族文化生态的特征

(一)民族文化生态的地域性

民族文化是由它诞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承载的,不同的地域滋养和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天高地寒,冰雪皑皑,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在与周邻民族的不断交流中,创造了具有高原色彩的“雪域文化”[7](前言)。在景观奇特的云贵高原上,世代生活在当地的多种民族,他们都有着各自特色浓郁的文化以及形形色色的风俗习惯。彝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传统节日则以脱胎于对火崇拜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彝族人民喜舞善舞,但在不同地域风格略有不同。例如,凉山红彝《蹢脚舞》模拟鸟兽形态动作;楚雄白彝有大力舞,表演议事、祭祖、扫堂、上山、献战俘、送祖先等情节。又如,同属一个民族的西双版纳的傣族和哀牢山下花腰傣,也因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特征出现显著差异。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居住的房子为“竹楼”或傣楼,属“干栏”式建筑;而哀牢山下的花腰傣(为傣族的一个支系)则住土掌房[8](p102-103)。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平原广阔,湖山相印,除汉族广泛分布外,也有少数民族散居。尤其在山区还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如湘西和鄂西南就是土家族的集中分布区,这里传统的摆手舞和特有的“西朗卡铺”(土家铺盖)被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土家族聚居地每至年节,“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诗文中留下的“至今土庙年年赛,深逢就传摆手歌”,“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司祠”等诗句,就是土家族新春跳摆手舞的生动写照。这种舞蹈除娱乐性动作外,还夹杂有田间劳动、舂米、打糍巴等模拟动作。土家族与其他民族在民俗行为上的显著差别,反映了根植于生态环境的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二)民族文化生态的开放性

民族文化生态虽然具有地域性特点,但作为一个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即是说每个民族文化生态系统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以维持本系统的生命过程。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流起源甚早[9](p7-12),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人口的南迁,长江流域汉族及其文化得到快速发展,汉族与少数民族也不断交融。即使是处于独特地理位置的云贵高原,虽因山险水急、交通不便,多民族交错而居并呈现出封闭性的边缘文化心态,但由于其文化处在中原汉文化、藏族文化、印度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带,因而仍具有相对的开放性。例如,纳西族东巴文化受到藏族苯教、藏传佛教和中原道教的影响;彝族毕摩文化中又受儒、释、道教的局部渗透;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中均有汉文化的渗透[10](p188)。显然,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族际间的文化沟通,是与其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

(三)民族文化生态的和谐性

长江流域各民族历来就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极力追求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天然的和谐关系。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在服饰上,其款式(特别是织绣纹样)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相伴相亲、和谐发展。居住在温暖湿润、鲜花不断的云南彝族妇女,喜欢用大红大绿的丝线,在衣襟、裤筒、围腰、头帕上绣出各种鲜艳的花卉图案,使服饰变成了展示山乡奇异秀美的花的世界。苗族的挑绣、纳西族的飘带、傈僳族的衣裙、哈尼族的袖头、景颇族的筒裙等,都是以五颜六色的鲜花纹样为主,衣装上的烂漫山花与周围的自然美景有机交融,浓郁的乡土气息中饱含了这些民族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在民族建筑上,其建筑结构、平面布局、建筑造型及用材方面的不同类型,都深受民族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及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影响。在青藏高原,牧民以居住毡房为主,毡房有方形、长方形和椭园形等不同的类型,它是用牦牛毛编织的毛毡覆盖,拆装灵活,便于搬迁,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之需;在滇、黔、桂、湘、鄂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适应地形起伏大、气候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民居建筑多依山就势,灵活多变,有很强的适应性,如“干栏”式民居,竹木结构,底层架空,便于避潮湿。在宗教信仰方面,对于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起了积极作用。如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神灵观念和祭祀,唐代以后陆续传入了系统的佛教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并存共容,且保留了各自的特点。广大少数民族的多种原始宗教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纳西族先民崇拜山、水、植物和某些动物,有些山被称为神山,有些树被称为神树。“祭天”仪式的场地也总是选在林木茂盛、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纳西人把出水的地方称为龙潭,把老虎、狮子、大象、牦牛和大鹏鸟都列为崇拜的对象。这就在客观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

(四)民族文化生态的节律性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我国古人早己观察到人类生产活动与气候季节变化的关系。了解到只有在某一特定的时机栽培的果树才会结实、庄稼才会丰收;自然景观随着气候一年四季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季节性变化,因此人类只有使自己的生活规律适应自然的运行节律,维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会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断传承,形成了规律和周期。以作为文化事象的节日为例,它早在原始时代就出现了,且是按一年的周期性气候变化排定的特殊日子——气象时令。然而由于人们对自然力的不理解和屈从,在节日里往往要举行求神拜祖的祭祀活动。因此,节日的起源又与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11](p13-14)。节日的周期一般都是以一年为单位,但也有少数节日不以一年为周期。例如,苗族的牯脏节(有些地方叫“吃牯脏”、祭鼓节、拉鼓节、鼓社节)多数地区以13年为周期,也有以5年或7年为周期的。不论是几年过一次的节,反正是有规律可循,呈节律性特征。

(五)民族文化生态的变异性

长江流域民族文化生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村寨文化受到侵扰;另一方面,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不断建造人文景观,从而形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随着人口的增多,曾经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活、生产方式,如今与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成为地区自然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刀耕火种是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耕作方法,它在人口较少、人均土地较多的情况下,不会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加之少数民族聚居地环境容量极为有限,致使土地不足,于是在人口增长的驱动下,砍伐森林逐年增多,并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生态恶化问题[12](p91)。地处滇西横断山脉与滇中高原交界处的丽江古镇,山川秀丽、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如今民航四通八达,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经济得到了发展,这都是勿庸置疑的;然而纯朴民风受冲击、古镇文化受侵扰,也是值得重视的。

参考文献:

注释:

① 参见光绪《龙山县志》。

deng xian-rui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责任编辑:刘传红)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公司营销计划(精选十四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

    整年计划书大全(十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

    最新全年计划书全文 全年计划方案(6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假期计划书怎么做精选(15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计划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

    2023年护士毕业总结500字9篇(汇总)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组织部工作计划书(通用15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

    最新学生会生活部的工作计划优质(八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计划呢?下面是

    学生会生活部工作计划500字精选(九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

    2023年学生会纪检部工作计划300字 学生会纪检部工作计划1000字12篇(大全)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范文,方

    最新学生会纪律部工作计划200字 学生会纪律部工作计划(大全五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计划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