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笔尘

范本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它们展示了不同风格和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一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核心理念,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我们正在迈向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强大、更加公平的现代化社会。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经济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社会进步的红利,实现了人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权利。因此,探究共同富裕的实践和心得体会显得极为必要。

第二段:探讨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践。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而是全面的社会进步,涵盖了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落实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企业要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文化建设等。这三方面的力量的共同作用,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

第三段:谈谈个人对共同富裕理念的感悟。

作为普通市民,共同富裕对我们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自身所能承担的范围内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微薄之力。比如,我们可以少乱扔垃圾,减少环境污染,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我们可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只有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共同富裕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第四段:分析共同富裕的现状和困难。

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与共同富裕的理念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局限和困难。比如,收入差距的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都影响到共同富裕的实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制定科学的政策,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协调。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使命,它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努力,不断推进。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强国之林。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进一步落实共同富裕这一理念,不断激发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二

论文的写作就会促进专业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就了解学习******理论以来,我们初步了解了当今社会我国所实行的方针政策,所坚持走的道路为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把******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际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提出的。

1992年初,邓小一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土地改革概念,改变了21世纪的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人民共同致富。

我印象最深的是******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之一:共同富裕。即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也有很大一部分劳动者,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诚实劳动获得了财富,普普通通的例子:在我们公司附近来自福建的大姐,从90年代后期来到广州,经营着一家60多平方米的士多店,通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在家乡买了套大的房子,小孩也十岁了,在番禺上小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考虑着回家乡发展,等孩子长大一点,要上初中,家里也还有年长的父母亲需要照顾。有一部分人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们停留在在城市中的某一些地方,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在一起,哪里有事做可以赚钱就往哪里走,即使知道会有危险,为了生活,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如为城市建设付出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一年到头辛苦辛苦,过年过年时反而为工资的发放发愁,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

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如偷税漏税,权钱交易,有权,可以非法获取更多的利润,某些官员的********。打开新闻网页,经常可以看到某某官员因为被人举报,涉嫌某起事件,引起有关部门介入调查。这些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思想汇报范文如近期广州番禺查处的“房叔”蔡彬,身为正处级的官员,月薪一万,家人及其名下的房产达21套,价值4000万,其档案被调出公布于网络上,随后有关部门立案调查,涉嫌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有经济问题,并对其实施****。这种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财富,与中国共产党的廉洁公正是相违背的,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这种不透明的收入所得,是人民群众痛恨的,在职官员,不谋其职,********,让人民群众心寒。这些行为都应该被禁止,为禁止不正当的竞争交易,需要国家制度的完善执行,才能杜绝此类非法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差距。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期昐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能生活得更好,向全面实现小康生活迈进.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对于共同富裕要有足够的了解,不能只是片面。要加强自己的道德水准,做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人,增强学识与能力,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加强自己的知识与修养,做一个不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人。养成好的习惯,尊重他人,力所能及的伸出自己的双手,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

摘要: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员工就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共同富裕民营企业行为事例法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f276.3。

文献标识码:a。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国千百年来就尊重人才,企业管理更是如此。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民营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支撑民营企业大厦的支柱,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民营企业的未来。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由此,共同富裕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当前要更注重公平、更注重分配,重心是解决“三大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问题。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初次分配核心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劳动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劳动报酬占比等,这些对民营企业选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这是民营企业对共同富裕的最大贡献。民营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努力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的身心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员工的成才和发展就能体现出共同富裕的原则。有的民营企业要想突破经营管理瓶颈,解决在实际经营中所遭遇的瓶颈以及诸多管理和市场难题,就必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引进留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引进留住优秀的人才。

很多民营企业家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这要从企业面临的问题中找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若是人才或技术方面的问题,要仔细深挖下去,提出人才需求或人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若仅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来看,可能只看到片面没有发现实质问题,如公司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下降了,是市场管理出现问题了吗?这看上去好像只要有一个好的营销总监就可以。但其实不然,有可能是内部管理体系出现混乱引起的。因此,民营企业要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在企业的战略发展过程中,对公司现有人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需要配备培养的人员进行统计与预测。

选人方面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一项专业、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只有选对了人,才能用好人,育好人,最终达到留住人的目的。行为的最佳预测因素是行为,而询问行为信息的最佳方法是寻找行为事例stars,运用“stars”行为事例,去识别应聘者的能力。s,situation或t,task,代表应聘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或任务;a,action,代表应聘者采取的行动;r,result,代表行动造成的结果。搜集应聘者过去行为的事例越多、证据越多,越能做出有效的聘用决策。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来说,没有什么比选拔人才更重要的了。因为选错人的代价非常高,民营企业家的信誉和判断能力会遭到质疑,还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在解雇和重新招聘上,如果是i销人员,直接与客户打交道,还会影响客户关系和企业品牌形象,另外,解雇员工还会面临法律风险等等。因此,在人才选拔上,面试是关键的决策工具,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用“行为事例法”,也就是说,先确认在这个岗位上取得最佳业绩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经验,然后围绕这些,去挖掘应聘者过去做过的一个个案例、事例,以此判断应聘者的符合情况。比如,想知道应聘者是不是有客户意识,可以问:“请举一个你向客户过度许诺的例子,结果怎么样。”如果想了解应聘者推动工作的能力,可以问:“请说说你过去完成的一项最有难度的工作,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怎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辨别出应聘者所发挥的作用。如果是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以及过往的专业能力和参与做过或自己承担做出的成果来综合判断。当然,有的应聘者描述的行为事例可能不完整,这就需要更深入地追问细节,从中评估想要的结果。

民营企业家要管理好企业必须要打造一种执行文化,必须运用好战略执行的三大基本元素:聚焦、评估、问责,来影响团队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他们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成效的作用。聚焦就是找出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民营企业家可以在每个业务周期都和团队一起研讨,选出最多三项作为本阶段最高优先级的任务。聚焦之后就是评估,跟踪任务,评估结果。评估团队的工作是否顺利,与目标差距有多远,以便及时制定改善措施。当然,若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过程评估指标和绩效评估指标来进行评估就更好。绩效评估指标是一种结果指标,用来评估最终是不是成功。过程评估指标则是为了完成绩效评估指标而采取的一些重要举措或者促进因素,用来评估做事的过程是否正确,有没有偏离目标方向。评估指标确定后,还要定期收集指标完成情况的资料和信息,及时反馈给团队成员,提醒他们关注。提升执行力的最后一个元素是问责,就是分配工作和责任。优先任务和评估指标都制定好了,那要有人来具体落实。对于每一项工作,即使是整个团队一起努力,仍然必须落实一个主要责任人,担起按期完成任务和保证工作质量这个责任。把每一项任务、每一个评估指标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责任人,避免责任不清、共同问责的情况。同时,与每一个责任人讨论你的期望、他的责任、他完成目标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完不成目标带来的消极后果。然后,再和他讨论跟进工作的方式,并且鼓励他遇到困难时要主动提出。最后告诉他,你会提供工作反馈和指导,保证他成功完成目标。通过问责这种方法,既展示了自己的责任,又明确了团队成员或其他组织成员的职责和重要性,增加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第一,精准扶贫的基础是摸清底数。就是要做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明、底数清。第二,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制定好帮扶规划。就是要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做到老百姓点菜、政府下厨,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第三,精准扶贫的支撑是要培育富民产业。就是要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村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第四,精准扶贫的效果是村容村貌整洁。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第五,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只有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口袋里有钱了,才有了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条件。第六,精准扶贫的根本是自我提高。思想扶贫非常关键,要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依靠自己走向富裕。

一是认真摸底,制定计划。对每户群众需要帮扶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分类摸底并登记造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帮扶计划。二是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乡、村两级要把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把驻村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类项目,结合双联行动,重点解决路、水、电、房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医、上学等问题,创新帮扶工作方式,大力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推进双联,加快扶贫。坚持把双联行动同扶贫攻坚行动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抓手。

一是要有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加快扶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和步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开展帮扶工作。二是要有扶贫攻坚的务实之策。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治所求、帮扶所指。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仔细研读政策文件,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决按照规定期限实现整体脱贫。三是要有敬畏规矩的律己之心。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作出表率,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落后的面貌需要改变,改变来源于实际行动。通过此次扶贫培训,带着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带着国家最新的的反贫困战略,眼下我需要积极做好国家政策方针的传导者、执行者竭诚为老百姓服务,为扶贫攻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断,所以古有“大同”,今有“共同富裕”。然而,不管是“大同”,还是“共同富裕”,都等不来,靠不来,也要不来,只能从汗水中浇灌出来。换言之,美好生活,要靠双手争取;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

共同奋斗,基于我们对当下国情的清醒认知。

众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生巨变:经济腾飞,产业崛起,综合国力已经是世界第二。或有人言,既然中国已经富起来、强起来了,还需要我们像前人一样奋斗吗?当然需要!因为中国发展不平衡,各地差异较大。我们不能只看到北上广深的高楼大厦,也应该看到老少边穷的低矮平房;不能只看到大中城市里繁华的街道,整洁的公园,舒适的地铁,也应该看到偏远乡村残破的建筑,落后的交通,失落的老人、儿童。当我们对中国发展不平衡有了清醒的认识,就会意识到当下的中国,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而当下的我们,也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先富带后富,共享美好生活。

共同奋斗,需要我们务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

众所周知,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实现美好生活最重要、最可靠的支撑是自己的奋斗。奋斗从来不是喊口号,需要我们务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奋斗更是如此,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各尽其力。我们不能“打酱油”浑水摸鱼,更不能做“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相反,我们应该挽起裤脚,像袁老一样,走在水稻田里,扎扎实实做“老农”,努力践行“禾下乘凉梦”;也应该撸起袖子,像黄文秀一样,穿行在乡村的小路上,做百色大山里的最美朝霞,也做脱贫战场上的醒目黄花。

然而,揆诸当下,不少青年没有“大同”的目标,更没有“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的意识。他们追求“佛系”,只想“躺平”。这种“丧文化”的出现和流行,令人遗憾。真正的时代青年,不应该这样,而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奋斗。要知道,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青年向上,则国家向上未来可期;青年奋斗,则共同富裕指日可待。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则要靠共同奋斗。共同奋斗,是深入一线了解国情,脚踏实地好好奋斗。身为时代青年,应该把“共同富裕,共同奋斗”绘入人生蓝图中,也绘入时代的底色上。惟其如此,才能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也才能鸿志薄云无愧怍,百年饮冰血不凉!

社会财富在强弱阶层中急剧断裂已是既成事实。学者估算,中国当前基尼系数已超过0.5。瑞典等高税收高福利的北欧国家不用说,即便对二次分配非常警惕的美国,基尼系数也只在0.4左右。中国收入分配天悬地殊,堪称世界之最。早在1985年8月,邓小平就告诫,“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今天听来,这声音振聋发聩。

把如此严重的两极分化归咎于市场经济,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归因。为什么在一些奉行自由市场的发达国家,贫富差距也没有中国这么大?追问两极分化的祸源,就不得不追溯到中国作为转型国家这一“特殊国情”。

学者对此有扎实研究。在《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报告里,王小鲁推算出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3.2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的住户可支配收入高5.4万亿。这5.4万亿,约占当年国民总收入的15%,俗称灰色与黑色收入。工农大众没什么灰色收入,与黑色收入更不沾边。这笔藏在权贵阶层的壁橱里的巨款,主要围绕权力产生,极大地恶化了强弱群体之间的财富落差。

毋庸讳言,在三十多年改革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权力变现的潜流存在。通过对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强势支配,设置各种准入障碍来垄断重要行业,不受限的权力以此获得了巨额腐败租金,这才是中国贫富差距畸高的核心原因。权利缺失者,随之以物质贫乏,权力强大者,要积蓄财富则易如反掌,这已是社会共识,并成为很多人进退取舍的内在标准。

其实,不谈灰黑色收入,只看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收入比例,也能发现贫富日益悬殊的秘密所在。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46%,而且这几年继续下降,而政府与企业收入占比则一路上升。2011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万亿有余,继续保持近30%的增速。如此快速的财政增速,配之以极不相称的公共服务,使二次分配的矫正作用基本沦为空谈。

国强民弱,使追求共富不得不靠政府的自省与善心。但仅靠政府善心,显然并不足以实现共富。改革前,权力全面配置资源,无法形成灵敏的价格体系,中国人只好共同贫穷。现在虽然加入市场要素,权力改革却依然任重道远,国民财富分配还是得屈从于权力逻辑。主政者施仁政,则民众得实惠。运气不好时,遇上一个不靠谱的地方官,一方百姓就只能艰难度日。

政府也有利害计算,这本是常识。缺乏社会的异体监督,政府不可能做到利益完全中立。“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走向共同富裕,初次分配要按市场规则,再分配则必须要由纳税人说了算。

所以对民众来说,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一定要告别对父爱主义的幻想。惟有权利明确无误,并有法律保障,农民土地才会真正值钱,市民才不会连房带地被“无偿收回”。

为达成可持续的良治,政府则要深化改革,让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共富是财富分配向正义原则的回归,更是社会经济权利的落地,是民众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由之扩展,非如此不能真正避免国民分裂为对立阶层的悲剧。

我们谈论任何关于共同富裕的话题,必须先了解共同富裕是什么?习大大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曾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以我愚见,共同富裕这个提法有两个含义,富裕代表着发展、共同代表着分配,二者互为辩证关系,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则是为了更加长远的发展,我们党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为了实现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们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先弄懂为什么贫富差距会扩大,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多人会问,关心这个问题有什么用啊,也不会让我多挣钱,这样想就不对了,兄弟,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大家多关心国家大事,多读中央文件,多思考其中的含义,自己在投资、买房等人生大事的决断上也不会犯根本性的错误。说白了,一个能够看懂这些的人,对于普通人,就是降维打击。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对待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影响他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就像你我,从小的时候能够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我们就容易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我们从小身边都是好的医生,你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也就容易学习医学专业。

我们党的第一批领导人大多从小立志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我们的国家走到如今,我们站了起来,强了起来,从历史来看,在可见的几十年内,会更加的强盛。但我们党是有着宏大目标,我们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实现永久的繁荣昌盛,我们信仰马克思,坚持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也就必须要解决我旧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阶层流动性,不仅要富裕,更要共同富裕。

在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策略,切实将学生核心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助力现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

(一)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和深化各学科教育改革,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整体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体发展,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进步。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能力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给予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就一直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是创新高校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专题教学的应用,抓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构建完整的想高校形势与政策特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学生缺乏形势与政策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动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在教师的驱动之下,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如果此时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存在较多的阻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专题教学的应用缺乏明确目标。

专题教学对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专题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高校形勢与政策教育中运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就显得较为随意,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多数情况下,专题教学的应用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质量起到实质性作用,这对于专题教学的运用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都是非常不利的。

(一)注重发挥专题教学的启发性。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中运用专题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专题教学的运用,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又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思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专题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原则。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通过科学的专题教学设计,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品质等内容,都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设计之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三)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专题教学和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才符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主导学习过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之中的教师中心论,而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深刻了解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想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流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高小升,胡钢.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及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1):3-5.

[4]黄胜海.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7-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今年全国两会上,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语重心长地说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但是不均衡、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铿锵有力的话语,彰显中国共产党人“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价值追求,体现我们党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回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能吃饱肚子“到“吃·净颗子“,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回忆起陕北黄土高原上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目标,老大曾深情讲述:“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今天,老百姓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吃穿不愁的梦想早已触手可及。数据无言,却最具说服力: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超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日益富足的生活,体现在不断增长的数字里,也彰显于群众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中。中国发展的奇迹之所以震撼人心,不仅在于规模和速度,更在于我们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发展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

也许每个人对“富”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对于美好生活,大家却有着共同的向往和期待。前段时间,中国银联推出一组创意海报,引起广大网友共鸣。这组海报用66张各式各样的“藏富图”,呈现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人们眼中“富“的不同意涵,就是想表达“富”已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了。对电力工作者来说,“富”是从30年前的几盏路灯,到现在的灯火通明;对导游来说,“富”是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爱绿水青山;对种子繁育员来说,“富”是让农民增产增收,无论沙土都能种出“金豆子”……这些对“富”的理解,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今天,我们的生活日益富足,既在不断刷新着“富”的时代内涵,也为走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还是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不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是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一系列有力措施,让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实现人人享有。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也要靠勤劳、智慧和汗水来实现。新型农民操控无人植保机进行田间作业,基层干部用心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网约车司机构成城市流动的风景线,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无数人用努力和奋斗,编织出一幅充满活力、昂首前行的发展图景。奋斗是幸福的,奋斗也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面对通往共同富裕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困难挑战,尤需亿万人民携手并肩拼搏,用共同奋斗浇灌幸福之花。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激发攻坚克难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性,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既定的目标进发,我们一定能抵达光明美好的彼岸。

二零二一年不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一百周年。为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决定,2021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回望一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由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压力的弱小党派发展为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执政党。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前无古人的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推进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面对病毒肆虐的寒冬,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果断做出正确决策,为疫情防控指明了方向,坚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广大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战斗在疫情前线,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的抗疫方案,为世界各国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更凸显出中国的大国风范。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深知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等知识的了解,提高思想觉悟,在行动上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重点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多年前小平同志警告性的提醒言犹在耳。

这种提醒当时就非空穴来风,现在来看也非危言耸听。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春季学期进修一班学员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6,即使不算精确,但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已无甚争议,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即贫富差距过大。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处于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阶段。世界经验证明,如果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差距不持续扩大,社会就比较稳定,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反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的“均”并非“平均”,实质上仍是“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主要是“不公平的差距”,尤其是“起点的不公平”,这是招致社会不满的直接原因,从长远来看,也是阻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根源之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冠以“社会主义”前缀的“中国特色”所在,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目标。

针对改革开放之前“大锅饭”造成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初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先富论”,是相对于当时“平均主义”导致的不公平的进步,因此在一段时期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但在实践中,因为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出现了分配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从政策上,强调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就愈加显得迫切而重要。

但需要防止的误区是,共同富裕决不是过去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下进行财富分配。一次分配中,可以效率为重,但同时要重视起点的公平;再分配中,须以公平为重,尤其要重视对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社会保障;最终使目前的分配结构从“哑铃型”转化为“纺锤型”,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缩小两极分化。

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到来,现在更需要强调的“共同富裕”,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在公平的基础上的效率。社会普遍并不仇公平的富,而是仇不公平的富,重点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失误造成的不公财富,尤其是靠权力寻租、腐败、甚至是违法犯罪而攫取的财富。

因此,在践行“共同富裕”中,既要反对非理性的“劫富济贫”式的“仇富”,也要反对平均主义空想。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上,而把“效率”还给市场和社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以政治议程高度呼应社会议题,被舆论普遍评价为“直面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无疑为“共同富裕”从理论口号到现实实践推进了一大步,“共同富裕”的时代有望全面来临。

分享,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之路。——题记。

分享,是一笔财富。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莫过于足球,足球就是一种分享运动,场上的十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合作和分享,创造机会,善于合作的球队往往会创造美好的进球。世界上有两种足球,一种是巴式足球,一种是英式足球,巴式足球,自古以来,以分享传球为基础百年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英式足球以力量见长。以个人突破为基础,就谈不上分享。当巴式足球遇上英式足球,不用说,你就知道,巴式足球一定会取胜,今年的欧洲冠军联赛就诠释了这一点,巴塞罗那战胜利曼联。

分享,是一把钥匙。篮球是一种炙手可热的运动,而篮球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总冠军,这一直每个球员的梦想,无兄弟不篮球。分享是一把无形的钥匙,他能打开梦想的大门。去年的总冠军湖人队止步第二轮,湖人队自古以来以分享见长,但今年的他们各自为战,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里的人和关键在分享。大家都知道“黑八”的灰熊吧,因为他们分享成功是必然的。

分享,是一条好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以爱国者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带领着中国人民创造财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分享是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享也使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分享,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重点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多年前小平同志警告性的提醒言犹在耳。

这种提醒当时就非空穴来风,现在来看也非危言耸听。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春季学期进修一班学员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6,即使不算精确,但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已无甚争议,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即贫富差距过大。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处于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阶段。世界经验证明,如果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差距不持续扩大,社会就比较稳定,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反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的“均”并非“平均”,实质上仍是“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主要是“不公平的差距”,尤其是“起点的不公平”,这是招致社会不满的直接原因,从长远来看,也是阻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根源之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冠以“社会主义”前缀的“中国特色”所在,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目标。

针对改革开放之前“大锅饭”造成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初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先富论”,是相对于当时“平均主义”导致的不公平的进步,因此在一段时期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但在实践中,因为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出现了分配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从政策上,强调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就愈加显得迫切而重要。

但需要防止的误区是,共同富裕决不是过去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下进行财富分配。一次分配中,可以效率为重,但同时要重视起点的公平;再分配中,须以公平为重,尤其要重视对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社会保障;最终使目前的分配结构从“哑铃型”转化为“纺锤型”,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缩小两极分化。

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到来,现在更需要强调的“共同富裕”,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在公平的基础上的效率。社会普遍并不仇公平的富,而是仇不公平的富,重点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失误造成的不公财富,尤其是靠权力寻租、腐败、甚至是违法犯罪而攫取的财富。

因此,在践行“共同富裕”中,既要反对非理性的“劫富济贫”式的“仇富”,也要反对平均主义空想。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上,而把“效率”还给市场和社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以政治议程高度呼应社会议题,被舆论普遍评价为“直面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无疑为“共同富裕”从理论口号到现实实践推进了一大步,“共同富裕”的时代有望全面来临。

摘要: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提出小康社会后,小康社会建设一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目标,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完成以后,此时经济发展和建设达到一定的高度,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建设成了当下的發展目标,此时社会的物质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因此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才是此时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小康社会和绿色经济内涵的界定,利用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方向的描述继而展开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后这一新阶段的目标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实小康社会是关于中国社会至于经济发展阶段及目标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伟大的创造想的探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个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只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现相对应的阶段目标,一步步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进而达到全面小康社会.

所谓小康,是1979年在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设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到21世纪,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小康社会作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目标,实质上表现为现代化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追求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此时,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和生活环境方面的提高和改善.为此,个人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主要会朝着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不再过多的追求物质财富的创造,因为已经积累到一定的高度,此时要做的主要是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环境,将以往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因此,在这个阶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才是首选之道.

绿色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也是一门关于生态经济的学问,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并且大幅度降低环境和生态风险.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题,明确了全球经济向绿色转型的发展方向,由此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广泛共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和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相互协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共同繁荣必须通过全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低碳经济:首先它包括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次它是包括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要实现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幸福感的持续增长,首要目标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下图是关于人类发展需要和生态承载量之间的关系图,绿色经济的发展成为必要.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其主要包括观念上的转变、政策上的创新以及技术上的改进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才有可能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走上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

首先在观念上,我们需要打破长期来阻碍绿色经济发展的两个思想,也就是关于环境和经济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关系通过环境库茨尼茨曲线得以印证以及关于绿色经济只有富裕国家才做得到这两个思想.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可以共生,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绿色经济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也不会被破坏,或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此外,绿色经济并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的专享名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许是在资源快要消耗殆尽环境严重破坏的时候才会想起保护环境,例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就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可是在经济发展初期以及借鉴外国先进技术或者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战略方针.

其次在政策上要需要转变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投资政策以及其他激励机制.对于政府而言,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包括逐渐淘汰不恰当的补贴体,例如对石油生产上的补贴;采取新的激励机制,为更绿色产品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机遇,加强绿色经济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市场化机制,让政府能够实现绿色采购.对于企业而言,要把握各个经济领域向绿色经济过度的机遇,提高融资水平能力.

最后在技术上实现以绿色创新为内容的技术创新.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例如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研究、开发、运用和推广,形成绿色能源技术体系和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以保证实现中国现代经济的低碳化和无碳化发展.

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的要坚持其主导地位,引领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观念意识,社会公众需要广泛的参和,积极的配合.绿色经济的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究其根本仍旧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只有走上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为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以及幸福感的持续提升提供保障。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三

文字:汉语词汇文字:郭文景演唱的歌曲文字:诗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形势政策共同富裕论文2000字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坚持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乡村旅游开发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乡村收入差距、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方式、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实现。安徽省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同质化严重、开发层级初级等问题。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发模式、融入文化内涵、完善融资体系等策略,为中部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模式借鉴,有助于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根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研究报告可以得知:中国文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主态势。乡村旅游指的是旅游主体在乡村地区进行,以获得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为目的的短暂居留活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起点上,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显露出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1安徽省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1.1旅游资源丰富。

安徽省广德市的旅游资源从宏观层面出发可分为“一核两区三圈”,其中一核指的是以卢湖、甘溪沟为主体的卢湖旅游度假区;两区指的是太极洞旅游区和茅田山旅游区;三圈指的是北部生态农业旅游圈、中部特色文化旅游圈、南部山野风光旅游圈;从微观层面而言,其可划分为景区园林、山峰寺庙、人文遗址三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太极洞风景区、英烈山纪念馆、603探空火箭基地等。安徽省广德市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平均,旅游资源组合利用率高,能够最大限度释放旅游产业潜力。区域内各乡镇特色分明,构成了广德市整体旅游资源的丰富种类与多样层次,为广德市开展全域旅游奠定了资源基础。

1.2历史底蕴深厚。

安徽省广德市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历史底蕴深厚。广德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高的战略地位。比如在淞沪会战时期,于此地爆发了广德保卫战,迟滞了日军对南京的进攻,保存了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为持续抗战创造了条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东南沿海动作频繁,我国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三线”建设,在这一国家战略中,安徽广德承接了中线的军事生产任务,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时刻面临着西方世界的核垄断和核讹诈风险,国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广德市誓节镇建成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基地并于196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探空火箭,为我国的核导弹事业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从历史纵向出发不难看出:广德在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

1.3区位条件优越。

区位条件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开发可行性和实施难度。安徽省广德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排头兵,旅游产业营商环境优越,生产要素流动顺畅,让旅游开发企业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十三五”期间,广德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两山”理论转化样板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生态绿+文化红”精美旅游画廊等旅游范例,让乡村旅游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获评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城市、中国最美县域。广德市为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提供了多样选项,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区位条件优越,开发前景广阔。

1.4产业融合基础好。

产业融合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选择,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倡导实行相互渗透、交叉和重组的产业发展模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满足,在面临非刚性消费时,人们更倾向于获得非物质性、精神层面上的满足。这一消费倾向是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的。安徽省广德市毗邻宜兴、长兴、安吉、杭州,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具有良好的乡村旅游开发基础和巨大的潜在市场。此外,这些地区开发历史较长,产业布局模式相对固定,难以进行产业二次融合,旅游产业发展进入相对停滞阶段。安徽省广德市在2018年发布的《广德县全域旅游规划》中首次提出发展全域旅游这一开发战略,现广德市乡村旅游产业布局仍处于探索谋划阶段,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还未定型,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2安徽省v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劣势。

2.1区域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广德市于2019年和2021年被评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整体经济实力强劲,但不容忽视的是:广德市区域内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南北差异显著。例如,南部乡镇柏垫镇因基本农田占土地总量比例高,无法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而只能以农业、竹制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201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为3492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部乡镇新杭镇,其支柱产业为采矿业与重工业,2019年仅1―10月的财政收入达到12.18亿元,两者相差接近35倍。不同乡镇间财政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其直接后果是财政收入情况较好的乡镇有足够的预算规划、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而财政收入较差的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中因资金问题畏手畏脚、举步维艰。

2.2同质化严重。

无论是何种旅游开发方式,其核心要义都在于人为制造一种资源感知上的差异并借此让自身旅游产业和产品的独特属性与别样价值得到突显,最终目的都是吸引规模化的游客群体前来游玩,实现开发――游玩――二次开发这一正反馈循环。这里的同质化所特指的是旅游产品开发方式的单一化、模式化与固定化。安徽省广德市虽然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其开发类型始终离不开农家乐、纪念馆、采摘园等,此类开发方式都极易被复制,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导致其无法让广德市的旅游产业同周边地区形成显著差异,最终让广德市的乡村旅游始终是江浙旅游的“备选项”。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赵自文(1995-),男,湖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共同富裕致力于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战略选择。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出的高水平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为我国其他地方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借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水平对外开放、数字技术赋能、公平分配等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袁艺清硕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把握“两个大局”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遵循。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4亿人,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0%。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需要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来促进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协调性,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学界围绕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厘清内涵、彰显意义、实现路径等方面。王一鸣(2020)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质量追赶、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和绿色发展1”。高培勇等(2020)指出高质量发展体现出高度现代性,报酬递增、可持续是其重要特征,强调构建技术竞争优势2)。张军扩等(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目标是高效、公平和可持续,需警惕发展质量不高引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途径,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3)。曾宪奎(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实质是高速增长方式的转换升级,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也有学者指出科学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满足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也助推我国加快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脚步5),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注入新动力,创新引领在供给侧发力,人民向往在需求侧翘首6)。在共同富裕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倡导并实行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但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我国财富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为此,学者们提出应推动构建以劳资共享为核心的现代产权制度,以制度创新推进共同富裕”。于政治层面,共同富裕代表了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契约,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与奋斗旗帜。于经济层面,共同富裕表明了由全体人民共创共享物质与精神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迎接多维幸福生活。于社会层面,共同富裕意味着中等收入阶层在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实现共同富裕应积极致力于“提低、扩中、调高”,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缩小人群、地区和城乡差距8)。刘洋(2019)认为实现共享需要牢牢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做大蛋糕”,二是以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好蛋糕9)。还有学者指出我国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脱贫成果还需进一步筑牢。对于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我国也仍有较长的距离。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命题,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探讨共同富裕也不能脱离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语境。如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依托于既有研究,本文从创造财富、共享发展、经济运行这三个方面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链条,探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据此,本文提出既要充分学习借鉴先行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还应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持续寻求最优解的过程。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现实地看,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与惊险,需要各方长久努力。

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前提。

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包含两维度,一是物质层面的富足,二是精神层面的丰裕。人民渴望获得物质财富以安稳生活,也希冀收获精神财富以充实自我,这是人民对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诉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蕴藏着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美好生活具有多维内涵,环境质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都是新时代人民更加注重的生活特质。因此,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高涨,这对社会产品的供给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物质层面、数量层面来评判,这一类型的产品供给在如今看来似乎已不存在什么挑战,而精神层面、质量层面的产品供给则存在一定的缺口。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秉持数量和质量并行、更加注重质量的理念,意欲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供给端发力,以提高供给质量为突破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的加持加快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制约不断强化的形势下,生产要素的成本变得愈发高昂。与此同时,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短板,这意味着过去那种粗放型的“三高”发展模式难再有立足之地,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高供给质量,推动淘汰低端产业过剩产能,合理配置资源以增加中高端产业的有效供给,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因而,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涌现扩大了有效供给,有助于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四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

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

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五

不知不觉,已经是初春二月了。

一大早,打开窗户,一阵桃花香飘进我的房间,顿时感觉清凉,仿佛置身天堂。我急着打扮好点,想赶上早上的美景。我一出门,一阵凉风吹来,惊醒了草的蓓蕾,吹回了黄鹂的小鸟。听黄鹂鸟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它似乎在帮助喜鹊传递春天的消息。

这时,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春天是一年的季节,早上是一天的时间”。果然有道理。走到离前面不远的地里,突然发现田里的麦苗和其他作物多了起来。看着快速生长的庄稼,我不禁想起了农民给它们施肥的场景。也许秋天是农民的收获季节。

想到这里,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脚步,继续往前走。过了桥,迎接我的是几棵柳树,挺拔地立在河岸上,像保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他们悄悄地给大地播下新一代的种子,让子孙后代看到春天是多么美好。

不知不觉,我已经走了很久了。远远地看着河,几只小鸭子慢慢地游着,好像知道春天已经到了。这时我想起了另一句话:春江里鸭子的先知暖水,果然如此。就连河里的小鱼也自由自在地游着。

看到这里,我深深地吸了口气,叹了口气:春天充满了乡村!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六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重点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多年前小平同志警告性的提醒言犹在耳。

这种提醒当时就非空穴来风,现在来看也非危言耸听。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春季学期进修一班学员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6,即使不算精确,但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已无甚争议,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即贫富差距过大。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处于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阶段。世界经验证明,如果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差距不持续扩大,社会就比较稳定,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反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的“均”并非“平均”,实质上仍是“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主要是“不公平的差距”,尤其是“起点的不公平”,这是招致社会不满的直接原因,从长远来看,也是阻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根源之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冠以“社会主义”前缀的“中国特色”所在,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目标。

针对改革开放之前“大锅饭”造成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初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先富论”,是相对于当时“平均主义”导致的不公平的进步,因此在一段时期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但在实践中,因为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出现了分配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从政策上,强调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就愈加显得迫切而重要。

但需要防止的误区是,共同富裕决不是过去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下进行财富分配。一次分配中,可以效率为重,但同时要重视起点的公平;再分配中,须以公平为重,尤其要重视对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社会保障;最终使目前的分配结构从“哑铃型”转化为“纺锤型”,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缩小两极分化。

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到来,现在更需要强调的“共同富裕”,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在公平的基础上的效率。社会普遍并不仇公平的富,而是仇不公平的富,重点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失误造成的不公财富,尤其是靠权力寻租、腐败、甚至是违法犯罪而攫取的财富。

因此,在践行“共同富裕”中,既要反对非理性的“劫富济贫”式的“仇富”,也要反对平均主义空想。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上,而把“效率”还给市场和社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以政治议程高度呼应社会议题,被舆论普遍评价为“直面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无疑为“共同富裕”从理论口号到现实实践推进了一大步,“共同富裕”的时代有望全面来临。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七

踏上新征程,永远不变的,是精神底色;与时俱进的,是劳动素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竞争与高端产业角逐空前激烈,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归根结底要以强大的人才队伍做支撑,以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做保障。今日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困难多、挑战大,迫切呼唤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练就高超本领,鲁起袖子加油干。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奋进冲锋号,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广大劳动者正当其时。

展现新作为,以冲天干劲激发埋头苦干的奋进精神。任何时候,苦干实干都不过时,是事业成功的“捷径”。翻开劳动模范的故事,脚踏实地的奋斗贯穿始终。比如从零基础开始干铆工、一路铆成了传奇高铁工匠的李学忠,再如迄今攀爬总高度超过200多座珠峰的老电工周红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行当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来自长期摸索的笨功夫。“樱桃好吃树难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走好的,我们需要的是一股子永不松懈的干劲儿。

不负新期待,以执着钻劲焕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如果说其他劳动要素还可能引进,唯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无法引进。尽管当下我们能开展火箭、卫星等超级工程,但特种钢铁还依赖进口,消费者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抢购。拥有一大批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在一丝一毫之间倾注心血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政府部门和全社会一同行动起来,在社会氛围和机制保障上多下功夫,在职业教育上多想办法,“大国工匠”一定会越来越多。

建立新功勋,以争先闯劲迸发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创新追逐的时代,“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近来,“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激发广大劳动者立志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是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结合的“传动轮”,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未来中国绝不会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八

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断,所以古有“大同”,今有“共同富裕”。然而,不管是“大同”,还是“共同富裕”,都等不来,靠不来,也要不来,只能从汗水中浇灌出来。换言之,美好生活,要靠双手争取;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

共同奋斗,基于我们对当下国情的清醒认知。

众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生巨变:经济腾飞,产业崛起,综合国力已经是世界第二。或有人言,既然中国已经富起来、强起来了,还需要我们像前人一样奋斗吗?当然需要!因为中国发展不平衡,各地差异较大。我们不能只看到北上广深的高楼大厦,也应该看到老少边穷的低矮平房;不能只看到大中城市里繁华的街道,整洁的公园,舒适的地铁,也应该看到偏远乡村残破的建筑,落后的交通,失落的老人、儿童。当我们对中国发展不平衡有了清醒的认识,就会意识到当下的中国,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而当下的我们,也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先富带后富,共享美好生活。

共同奋斗,需要我们务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

众所周知,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实现美好生活最重要、最可靠的支撑是自己的奋斗。奋斗从来不是喊口号,需要我们务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奋斗更是如此,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各尽其力。我们不能“打酱油”浑水摸鱼,更不能做“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相反,我们应该挽起裤脚,像袁老一样,走在水稻田里,扎扎实实做“老农”,努力践行“禾下乘凉梦”;也应该撸起袖子,像黄文秀一样,穿行在乡村的小路上,做百色大山里的最美朝霞,也做脱贫战场上的醒目黄花。

然而,揆诸当下,不少青年没有“大同”的目标,更没有“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的意识。他们追求“佛系”,只想“躺平”。这种“丧文化”的出现和流行,令人遗憾。真正的时代青年,不应该这样,而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奋斗。要知道,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青年向上,则国家向上未来可期;青年奋斗,则共同富裕指日可待。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则要靠共同奋斗。共同奋斗,是深入一线了解国情,脚踏实地好好奋斗。身为时代青年,应该把“共同富裕,共同奋斗”绘入人生蓝图中,也绘入时代的底色上。惟其如此,才能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也才能鸿志薄云无愧怍,百年饮冰血不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基础是富裕,关键是共享,重点是缩小差距。下面从共同富裕的内涵、主体和路径三个维度谈一谈。

从共同富裕的主体看共享优质教育对共同富裕的意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人,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共享优质教育。人的幸福生活有三个层次:一是温饱的层次,一个是有尊严的生活层次,第三个是有理想的生活层次。无论哪种生活层次,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先说义务教育。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有97%以上的县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但这个均衡发展是县域内的,如果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到省域层次,并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树立教育公平的新标杆,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最深厚的基础。再说职业教育。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虽然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离人民群众把职业教育作为自愿和乐意的选择还有一定距离。改变这种现象的关键是要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使职业教育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民众乐意选择的教育类型。接着说高等教育。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建立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平衡教育的国家属性与个人属性,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内在潜力、创造力调动起来,建立起一个自主的学术和人才的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支撑。

从共同富裕的路径看如何在共同奋斗中缩小差距。在我国,共同富裕是涉及逾14亿人口的伟大事业。要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上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树立“创新致富、勤劳致富、先富帮后富”理念,鼓励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增收致富,鼓励后发地区在深挖潜力、增强动力、释放创新活力中跨越发展,通过自身努力和相互帮助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同时,共同富裕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社会变革中,只有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另外,要特别注意“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是有多大本事出多大力;量力而行,就是吃饭穿衣量家当,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做超越阶段和能力的事情。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低层次共同富裕向高层次共同富裕迈进。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全面小康建设,我们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实现共同富裕,将是一场新的赶考之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新的征程上,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裕起来,同时在富裕起来的过程中避免两极分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刚刚跨过1万美元,不能算世界上的富裕国家。同时,我国基尼系数在世界排名并不低,收入差距较大。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是当前及今后的硬任务。促进共同富裕,不是走向平均主义,以财富的平均程度来衡量,而是走向人的现代化,以群体性的能力差距缩小为标志。只有围绕人来做文章,才能找到促进共同富裕的钥匙。

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指包括财产、收入在内的物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共同富裕的实质是指人自身的发展问题。如果只是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上,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标,仅仅具有短期意义。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仅仅依靠分配政策的调整不能逆转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趋势。

不要以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分配在一定时期合意了,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也就自然实现了。这是一种确定性思维、线性思维的认识。物质生活条件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不等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体现在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等于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自然提升。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追求是人自身发展上的平等机会,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基本平等仅是一个手段或实现路径。因此,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上的均贫富。历史告诉我们,均贫富并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甚至可能使发展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历史上的“社会实验”结果已经表明了这一点,这与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变化密切相关。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追求生产增长,解决人的生存所需(吃饱穿暖),可以视为促进了人的发展。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生产与分配对人的自身发展的偏离就会越来越大。或者说物质的发展远快于人自身的发展,更不要说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防止的最大公共风险就在于物质财富发展中人的异化,也就是说,人被物质财富支配,而不是人支配物质财富。

促进共同富裕与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愿景目标。不能简单地以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共同富裕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指标。

从世界历史来看,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一直是困在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之中。在两极分化的年代,均贫富曾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方式。从农民起义到工人运动,无一不是从分配上做文章。从生产成果的分配到生产条件的分配,反映出社会革命的深度、广度和烈度。这都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追求共同富裕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现代化道路。我国要转向人本逻辑,这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吻合,与当前转向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战略高度契合。人本逻辑的要义是彰显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形成新的螺旋式上升的社会发展逻辑(人的发展—物质发展—人的发展),以替代物本逻辑下的发展公式(物质发展—人的发展—物质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手段、要素,转变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转向社会发展的人本逻辑,意味着要将经济问题纳入到社会整体中来考虑。经济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但也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制于社会的整体状态。

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放到整个社会当中才能认识清楚,放在经济当中则只能看到一部分。观察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是为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出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是:社会要通过社会合力来保障所有的人获得基本能力。收入不能替代能力,收入差距缩小了也不等于能力差距就缩小了。能力来自于社会消费过程。消费的可获得性涉及到收入,但消费的可及性与收入无关。

消费是人的生产再生产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人的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为经济提供目的和创造条件的过程。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二者应当合力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达到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以此保障每一个人获得基本能力。

国民基本能力普遍提升,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也就有了基础,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泛社会基础,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效率与公平的融合也就内在其中了。促进共同富裕,要摆脱效率与公平、做“蛋糕”与分配“蛋糕”的困境,只有从物转向人,从财产和收入基准转向消费基准,才能真正做到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

从我国现实来看,人的发展既受制于经济,即财产和收入问题,更受制于社会结构的分治状态。

从改革来看,我国虽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但改革的进展并不全面,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体现在以下三个“二元”上。

一是所有制二元。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元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作为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深化。尽管在公共开支上、投资上不再局限于二元所有制,但土地市场、住房市场是二元的,以及人的社会身份是二元的,农民不只是户籍身份,还有集体经济成员身份。城乡分治就是以二元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宅基地、农民住房、森林等产权制度改革试图在突破二元所有制带来的制约。

二是经济二元。这个概念是指传统落后的农业和现代先进的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通过市场化、工业化过程可以逐渐消除。但我国的经济二元结构不只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之上,也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

三是社会二元。在所有制二元基础上形成社会成员身份、基本权利的二元结构。在市场化过程中成为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公平的社会因素,也是社会分配中形成群体性差距,进而形成能力群体性差距的社会根源。群体性的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也会因此而形成。

这三个“二元”问题,从发展的底层逻辑上制约我国共同富裕的推进。

促进共同富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中的目标,是走好中国道路的一个基本标志。但此事急不得,也等不得。急不得,在于共同富裕首先依赖于发展过程,包括物质发展和人的发展,都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等不得,在于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发展等,都依赖于共同富裕的边际改进。

群体性消费差距的缩小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私人消费与公共消费如何形成合力,以及既扩大短期的内需,又提升人的能力,改变社会预期,至关重要。其中,形成与能力、创新创业和就业相关的良好的分配预期,更是关键。社会的再分配预期需要淡化,人人参与、人人努力的初次分配预期需要强化。从人的平等发展需要出发来推进各项改革,需要抓住以上三个“二元”结构来完善顶层设计,把经济改革、社会改革等各方面改革关联起来。只有形成关联,整体设计才能找出重点和分出轻重缓急。板块式的改革往往各自为政,使得改革协同、系统集成的要求难以落地。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九

聚焦共同富裕,要兜牢民生底线,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为民生兜底,让民心更暖。持续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等民生工程,下足“绣花”功夫做实精细文章,提升城市品质。值得注意的是,20xx年,潍坊市民生支出完成704.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1%,所有可量化保障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省定水平……共同富裕之路正越走越快、越走越实,发展红利不断有效转化为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共同富裕。

聚焦共同富裕,要高标准提质公共服务,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具体来说,增加一个口袋公园、一条林荫路,就意味着市民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城区道路精心规划的蓝色免费停车位,贴心又便民;在中心城区建成的128处避雨遮阳白帆棚,成为潍坊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从小切口入手,实打实地让一件件民生实事接连兑现,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温情,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共同富裕迈新步,民生福祉大跃升。在高质量发展的逐梦进程中,潍坊要继续瞄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豪迈前行,谱写好共同富裕的潍坊篇章,助力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建设。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十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古往今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我们也一直都在倡导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可是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如今的青少年开始有了独立消费的行为,只是他们中的部分经常盲目从众,互相攀比,挥钱如土,这种风气正渐渐毒害着中学生的心灵。

有人说“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空气、阳光、水,其实就与钱没有太大的关系。至于人际和睦、心灵充实、情趣活泼、人格高贵等生命价值的重要内容,更不是钱能买来的。”没错,作为一名中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学会花钱,学会消费,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做到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理性消费。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消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消费只是满足我们正常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方面,而不是沉溺于物质享受,“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本来就困难,仍盲目跟风,其结果只会让自己和家人负债累累;有的人家庭经济状况好,有条件消费,却热衷于到处炫耀,讲排场,比时尚,玩潮流……长期下去,只会让他们误入歧途。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所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不是让你来挥霍的,更不是理所当然的给你消费的,务必量力而行。

“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主人的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是的,如果我们都能在消费中注重节约,讲究文明,合理支出,那么在此同时,就可以适当的增加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消费,这样才是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因此,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光要树立远大的人生抱负,还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做健康、快乐、积极的好少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体现享受与发展需求的住房、健康、教育、休闲、交通、通信等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人们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会受到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消费心理的影响,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我们还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它是个人消费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的消费选择的现象。往往是心血来潮、一时头脑不冷静,事后发现这种消费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消费时,我们要注意保持冷静。

还有,我们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是不断变化与改善的,我们的选择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作为精神,它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特别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面临人口、资源等压力,我们更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角度讲,有利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有志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当然,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在消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环保的眼光选购商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所以大家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做既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能呈现刚性增长,这是我国的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态势。但,适度消费并不是要降低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是建立在提高资源利用效能和资源循环开发基础之上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是未来城市文明的必然生态。理性消费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便宜没好货,好货都很贵,像“苹果手机”还是“三星”都非常昂贵,因为它们优秀,但是人们总是自私而贪婪的总想空手套白狼,所以就有了假货,冒牌之说,它们便宜,低廉看似很实惠却暗藏阴谋。于是矛盾出现了“我不想花太多的钱但又不想被骗该怎么办?”

这一个问题被总结成三个字“性价比”。性价比高的消费正是我所追求的,也是当今社会所导向的消费观。

性价比高不代表盲目追求低价而不在乎实际,就比如说“包包”吧,“lv包包”人们耳熟能详,也有地位的象征。但是前段时间,但凡出入地铁,总能看见有一个大摊,上面全是华丽炫目的包,总能听见什么:“老总跑路,贵包贱卖”的广告,不厌其烦。总会有一群阿姨们在那细心选着,而我妈也是其中之一,花了一百元作文https:///买了个“lv包”结果一个月没到便报废了。华而不实,简而不惠。

性价比,我如果只看见了价而忘却了性便出现了这事,所以实惠依然重要,但要兼顾高标准,盲目消费就行不通了。

理性消费导出了它的优势,货比三家,全面分析在“淘宝”,“天猫”的世界变得容易。在玩转科技的年轻一代便重要起来,我们不想像“鞭贾”一文中的土豪一般蠢,也不想买假货,七天包退和他人评价也给予我们信心,让我们追求性价比高。

实惠而高标准其实是矛盾的。当一件商品的质量越高,所需的技术支持,人力,物力就越多,所具有的价值就越高,而价格就越高,反之也是如此,所以实惠而高标准的消费如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又或许根本不存在了。

我认为,高标准的购物是有范围和限制的,我们只能尽量向物品本身的价值趋进,但不能越界,商品便成了假货,高标准也变成了低标准了。

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实惠而高标准,我们应有一个底限,应带上“眼镜”理性消费。

如今,中国已走进了新时代,很多人都富了起来,于是就有了这么一种观点:“买什么都要买最贵的。”但我的消费主张是“节约消费,能不花的钱就别花。”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同车型同性能的东风某款车,颜色一变,价格就增了十多万;同样的月饼,多了几层包装,便价值上百,普通的灯泡套上一层玻璃,便因为那水晶般的效果价钱翻一倍……这种不值得的消费,不要也罢。

第二,有的物品只是加了个幌子,价格就一飞冲天。这种情况还不如第一种——第一种好歹还增加了商品的价值。这一种商品压根儿就是顶个幌子诓钱:达芬奇的地板一载上“意大利名贵木材”的帽子便定价几十万;养鸡场里的鸡蛋举个“散养笨鸡蛋”的牌子就2块一个;台湾普通橄榄油加上铜叶绿素,再挂个“西班牙进口原装”的招牌价格就贵得吓人……正如赵丽蓉、巩汉林的《打工奇遇》中演的一样,一盘萝卜加上“宫廷”二字就值80元;一杯兑水二锅头加“宫廷玉液酒”就卖一杯一百八。这种花钱买气生甚至花钱买罪受的消费,不要也罢。

第三,勤俭节约是美德。“纵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秦始皇的骊山墓、阿房宫让人民怨声载道;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成就霸业;慈禧太后在死后睡的褥子上嵌了1204粒宝石,还挪军费建颐和园,让“堂堂大清”在洋人的铁蹄下受蹂躏……数千年的分分合合得出教训一条:正是不该有的高消费导致了民族的败落,而勤俭节约才能兴国安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正是一点一滴的节约使国家富强!所以我的消费观点是“节约消费,能不花的就花“奢侈只是虚华的假象,只有简朴才能让幸福更长久。

“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古往今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我们也一直都在倡导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可是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如今的青少年开始有了独立消费的行为,只是他们中的部分经常盲目从众,互相攀比,挥钱如土,这种风气正渐渐毒害着中学生的心灵。

有人说“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空气、阳光、水,其实就与钱没有太大的关系。至于人际和睦、心灵充实、情趣活泼、人格高贵等生命价值的重要内容,更不是钱能买来的。”没错,作为一名中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学会花钱,学会消费,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做到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理性消费。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消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消费只是满足我们正常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方面,而不是沉溺于物质享受,“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本来就困难,仍盲目跟风,其结果只会让自己和家人负债累累;有的人家庭经济状况好,有条件消费,却热衷于到处炫耀,讲排场,比时尚,玩潮流……长期下去,只会让他们误入歧途。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所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不是让你来挥霍的,更不是理所当然的给你消费的,务必量力而行。

“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主人的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是的,如果我们都能在消费中注重节约,讲究文明,合理支出,那么在此同时,就可以适当的增加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消费,这样才是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因此,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光要树立远大的人生抱负,还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做健康、快乐、积极的好少年!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一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提出小康社会后,小康社会建设一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目标,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完成以后,此时经济发展和建设达到一定的高度,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建设成了当下的發展目标,此时社会的物质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因此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才是此时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小康社会和绿色经济内涵的界定,利用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方向的描述继而展开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后这一新阶段的目标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实小康社会是关于中国社会至于经济发展阶段及目标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伟大的创造想的探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个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只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现相对应的阶段目标,一步步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进而达到全面小康社会.

所谓小康,是1979年在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设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到21世纪,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小康社会作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目标,实质上表现为现代化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追求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此时,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和生活环境方面的提高和改善.为此,个人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主要会朝着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不再过多的追求物质财富的创造,因为已经积累到一定的高度,此时要做的主要是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环境,将以往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因此,在这个阶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才是首选之道.

绿色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也是一门关于生态经济的学问,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并且大幅度降低环境和生态风险.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题,明确了全球经济向绿色转型的发展方向,由此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广泛共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和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相互协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共同繁荣必须通过全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低碳经济:首先它包括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次它是包括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要实现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幸福感的持续增长,首要目标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下图是关于人类发展需要和生态承载量之间的关系图,绿色经济的发展成为必要.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其主要包括观念上的转变、政策上的创新以及技术上的改进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才有可能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走上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

首先在观念上,我们需要打破长期来阻碍绿色经济发展的两个思想,也就是关于环境和经济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关系通过环境库茨尼茨曲线得以印证以及关于绿色经济只有富裕国家才做得到这两个思想.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可以共生,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绿色经济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也不会被破坏,或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此外,绿色经济并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的专享名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许是在资源快要消耗殆尽环境严重破坏的时候才会想起保护环境,例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就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可是在经济发展初期以及借鉴外国先进技术或者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战略方针.

其次在政策上要需要转变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投资政策以及其他激励机制.对于政府而言,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包括逐渐淘汰不恰当的补贴体,例如对石油生产上的补贴;采取新的激励机制,为更绿色产品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机遇,加强绿色经济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市场化机制,让政府能够实现绿色采购.对于企业而言,要把握各个经济领域向绿色经济过度的机遇,提高融资水平能力.

最后在技术上实现以绿色创新为内容的技术创新.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例如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研究、开发、运用和推广,形成绿色能源技术体系和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以保证实现中国现代经济的低碳化和无碳化发展.

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的要坚持其主导地位,引领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观念意识,社会公众需要广泛的参和,积极的配合.绿色经济的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究其根本仍旧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只有走上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为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以及幸福感的持续提升提供保障。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重点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多年前小平同志警告性的提醒言犹在耳。

这种提醒当时就非空穴来风,现在来看也非危言耸听。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春季学期进修一班学员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6,即使不算精确,但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已无甚争议,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即贫富差距过大。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处于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阶段。世界经验证明,如果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差距不持续扩大,社会就比较稳定,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反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的“均”并非“平均”,实质上仍是“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主要是“不公平的差距”,尤其是“起点的不公平”,这是招致社会不满的直接原因,从长远来看,也是阻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根源之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冠以“社会主义”前缀的“中国特色”所在,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目标。

针对改革开放之前“大锅饭”造成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初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先富论”,是相对于当时“平均主义”导致的不公平的进步,因此在一段时期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但在实践中,因为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出现了分配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从政策上,强调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就愈加显得迫切而重要。

但需要防止的误区是,共同富裕决不是过去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下进行财富分配。一次分配中,可以效率为重,但同时要重视起点的公平;再分配中,须以公平为重,尤其要重视对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社会保障;最终使目前的分配结构从“哑铃型”转化为“纺锤型”,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缩小两极分化。

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到来,现在更需要强调的“共同富裕”,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在公平的基础上的效率。社会普遍并不仇公平的富,而是仇不公平的富,重点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失误造成的不公财富,尤其是靠权力寻租、腐败、甚至是违法犯罪而攫取的财富。

因此,在践行“共同富裕”中,既要反对非理性的“劫富济贫”式的“仇富”,也要反对平均主义空想。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上,而把“效率”还给市场和社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以政治议程高度呼应社会议题,被舆论普遍评价为“直面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无疑为“共同富裕”从理论口号到现实实践推进了一大步,“共同富裕”的时代有望全面来临。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第一,精准扶贫的基础是摸清底数。就是要做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明、底数清。第二,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制定好帮扶规划。就是要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做到老百姓点菜、政府下厨,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第三,精准扶贫的支撑是要培育富民产业。就是要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村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第四,精准扶贫的效果是村容村貌整洁。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第五,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只有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口袋里有钱了,才有了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条件。第六,精准扶贫的根本是自我提高。思想扶贫非常关键,要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依靠自己走向富裕。

一是认真摸底,制定计划。对每户群众需要帮扶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分类摸底并登记造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帮扶计划。二是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乡、村两级要把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把驻村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类项目,结合双联行动,重点解决路、水、电、房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医、上学等问题,创新帮扶工作方式,大力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推进双联,加快扶贫。坚持把双联行动同扶贫攻坚行动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抓手。

一是要有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加快扶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和步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开展帮扶工作。二是要有扶贫攻坚的务实之策。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治所求、帮扶所指。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仔细研读政策文件,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决按照规定期限实现整体脱贫。三是要有敬畏规矩的律己之心。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作出表率,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落后的面貌需要改变,改变来源于实际行动。通过此次扶贫培训,带着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带着国家最新的的反贫困战略,眼下我需要积极做好国家政策方针的传导者、执行者竭诚为老百姓服务,为扶贫攻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策略,切实将学生核心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助力现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

(一)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和深化各学科教育改革,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整体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体发展,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进步。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能力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给予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就一直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是创新高校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专题教学的应用,抓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构建完整的想高校形势与政策特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学生缺乏形势与政策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动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在教师的驱动之下,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如果此时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存在较多的阻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专题教学的应用缺乏明确目标。

专题教学对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专题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高校形勢与政策教育中运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就显得较为随意,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多数情况下,专题教学的应用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质量起到实质性作用,这对于专题教学的运用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都是非常不利的。

(一)注重发挥专题教学的启发性。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中运用专题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专题教学的运用,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又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思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专题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原则。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通过科学的专题教学设计,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品质等内容,都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设计之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三)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专题教学和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才符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主导学习过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之中的教师中心论,而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深刻了解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想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流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高小升,胡钢.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及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1):3-5.

[4]黄胜海.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7-8.

二零二一年不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一百周年。为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决定,2021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回望一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由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压力的弱小党派发展为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执政党。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前无古人的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推进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面对病毒肆虐的寒冬,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果断做出正确决策,为疫情防控指明了方向,坚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广大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战斗在疫情前线,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的抗疫方案,为世界各国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更凸显出中国的大国风范。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深知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等知识的了解,提高思想觉悟,在行动上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

我们谈论任何关于共同富裕的话题,必须先了解共同富裕是什么?习大大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曾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以我愚见,共同富裕这个提法有两个含义,富裕代表着发展、共同代表着分配,二者互为辩证关系,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则是为了更加长远的发展,我们党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为了实现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们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先弄懂为什么贫富差距会扩大,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多人会问,关心这个问题有什么用啊,也不会让我多挣钱,这样想就不对了,兄弟,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大家多关心国家大事,多读中央文件,多思考其中的含义,自己在投资、买房等人生大事的决断上也不会犯根本性的错误。说白了,一个能够看懂这些的人,对于普通人,就是降维打击。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对待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影响他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就像你我,从小的时候能够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我们就容易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我们从小身边都是好的医生,你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也就容易学习医学专业。

我们党的第一批领导人大多从小立志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我们的国家走到如今,我们站了起来,强了起来,从历史来看,在可见的几十年内,会更加的强盛。但我们党是有着宏大目标,我们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实现永久的繁荣昌盛,我们信仰马克思,坚持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也就必须要解决我旧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阶层流动性,不仅要富裕,更要共同富裕。

社会财富在强弱阶层中急剧断裂已是既成事实。学者估算,中国当前基尼系数已超过0.5。瑞典等高税收高福利的北欧国家不用说,即便对二次分配非常警惕的美国,基尼系数也只在0.4左右。中国收入分配天悬地殊,堪称世界之最。早在1985年8月,邓小平就告诫,“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今天听来,这声音振聋发聩。

把如此严重的两极分化归咎于市场经济,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归因。为什么在一些奉行自由市场的发达国家,贫富差距也没有中国这么大?追问两极分化的祸源,就不得不追溯到中国作为转型国家这一“特殊国情”。

学者对此有扎实研究。在《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报告里,王小鲁推算出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3.2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的住户可支配收入高5.4万亿。这5.4万亿,约占当年国民总收入的15%,俗称灰色与黑色收入。工农大众没什么灰色收入,与黑色收入更不沾边。这笔藏在权贵阶层的壁橱里的巨款,主要围绕权力产生,极大地恶化了强弱群体之间的财富落差。

毋庸讳言,在三十多年改革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权力变现的潜流存在。通过对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强势支配,设置各种准入障碍来垄断重要行业,不受限的权力以此获得了巨额腐败租金,这才是中国贫富差距畸高的核心原因。权利缺失者,随之以物质贫乏,权力强大者,要积蓄财富则易如反掌,这已是社会共识,并成为很多人进退取舍的内在标准。

其实,不谈灰黑色收入,只看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收入比例,也能发现贫富日益悬殊的秘密所在。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46%,而且这几年继续下降,而政府与企业收入占比则一路上升。2011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万亿有余,继续保持近30%的增速。如此快速的财政增速,配之以极不相称的公共服务,使二次分配的矫正作用基本沦为空谈。

国强民弱,使追求共富不得不靠政府的自省与善心。但仅靠政府善心,显然并不足以实现共富。改革前,权力全面配置资源,无法形成灵敏的价格体系,中国人只好共同贫穷。现在虽然加入市场要素,权力改革却依然任重道远,国民财富分配还是得屈从于权力逻辑。主政者施仁政,则民众得实惠。运气不好时,遇上一个不靠谱的地方官,一方百姓就只能艰难度日。

政府也有利害计算,这本是常识。缺乏社会的异体监督,政府不可能做到利益完全中立。“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走向共同富裕,初次分配要按市场规则,再分配则必须要由纳税人说了算。

所以对民众来说,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一定要告别对父爱主义的幻想。惟有权利明确无误,并有法律保障,农民土地才会真正值钱,市民才不会连房带地被“无偿收回”。

为达成可持续的良治,政府则要深化改革,让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共富是财富分配向正义原则的回归,更是社会经济权利的落地,是民众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由之扩展,非如此不能真正避免国民分裂为对立阶层的悲剧。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二

各位领导,评委,以及参赛选手们大家早上好:

刚才的几位女同志的演讲非常精彩,是我学习的榜样。如各位所见,我是个男同志,只能从平时的所见所为,来阐述巾帼之美,因此,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眼中的巾帼之“美”》。

巾帼都爱美,这是天性使然。除了美丽的外表,在我眼中的巾帼有着不一样的庄严美,奉献美与内在美,这样的美灼灼其华,熠熠生辉。

“横眉冷对千夫指”,巾帼之美在庄严美。大家都说人靠衣装,可检察院的巾帼“不爱红装爱武装”,身穿干警制服,在证据前发挥才智,在审查时展现才能,在诉讼时彰显才华,制服赋予了女干警严肃的外表,女干警却将其内化为严谨的作风,可谓英姿飒爽。

俯首甘为孺子牛”,巾帼之美在奉献美,每次我问身边的女同志为什么选择这个又苦又累的岗位,她们都笑着回答说:“不过是为了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发现女同志都是口是心非,选择稳定、体面她们坚守岗位,在无数个夜晚与卷宗相对,与电脑相伴,与泡面为伍;选择稳定、体面的她们见父母时匆匆,陪丈夫时匆匆,送孩子时匆匆;选择稳定、体面的她们将青春奉献给了检察,将热血献给了检察,将美丽留在了检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巾帼之美在内在美。作为女同志,她们是一个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始终将党与事业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促进检察工作的发展,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她们的情感之根,是她们的出发点,也是她们的归宿。作为检察女干警,她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忠实履行检察职责。为了这一初心和使命,她们始终不忘面对国徽时的铮铮誓言。用行动对检察官誓词进行完美诠释,对公平正义的实现进行不懈努力,坚决遵从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价值取向,作为女同志,她们为恪守检察职业道德,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经的起诱惑,做到心无旁骛,宁静淡泊,确保理想信念永不动摇,通过发挥检察职能和自身努力,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给人民群众一个安定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岁月虽在她们脸上留下了痕迹,却不曾改变她们一心向党,终身为党的政治态度。

“妇女能顶半边天”,正是巾帼之美不可替代。“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而身边的女性党员干部,我想,她们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正是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与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毕业时,大学最喜欢的女教师送了我启功先生的一句话,那句话是这样讲的:“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于今日,立身却在生平。”在三八妇女节到来的今天,我要衷心的感谢在毕业后的一年工作生活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女同志,是你们让我“涉世”之后的“生平”,从白纸变成了如今绚丽多彩的图画。

最后,我想用毛主席歌颂巾帼英雄的诗词来结束我的演讲: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三

20xx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千年追寻,圆梦今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深知现有脱贫成果来之不易,脱贫硕果离不开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辛勤的汗水,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关键时刻,要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要输血更要造血,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

未脱贫的贫困家庭,扶贫干部要迎难而上,与其一同努努力、加把劲。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要如履薄冰,完成“小康路上一个不落”的庄严承诺。然而,脱贫只是起点,摘帽不是终点。已脱贫的贫困户、边缘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失业、患病、天灾等,都可能导致返贫。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仅是收入超过现行标准,“扶上马送一程”,要让他们在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加扎实、稳健,具备抵御各类返贫风险的保障。

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因地制宜,严查自身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不足之处,补齐扶贫民生短板,保障每个贫户家庭都能学有所教、居有所安、病有所医。贫困户家庭以因病致贫者居多,贫困家庭用得最多也是医疗保障政策。扶贫干部不妨多些耐心,把医保政策给贫困户介绍清楚,多说一点、多说几遍,让贫困户少跑冤枉路。贫困地区的医疗工作者不妨问几句,问看病的病人是不是贫困户,如果是的话,就让其明晰就医的流程,多些绿色通道、多些人文关怀,让贫困户少花冤枉钱。仅靠扶贫干部、医疗工作者也是不够的,社会各界不妨“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为减贫脱贫贡献力量,共同补齐短板,每个奋斗者的价值必将在脱贫攻坚中尽情展现。

坚实打牢脱贫攻坚基础。不是脱贫摘帽,扶贫干部就可以松口气、歇歇脚,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抓好党支部建设,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脱贫质效,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选好领头雁,党员做示范,基层党支部每发挥一点战斗堡垒的作用,“贫困的堡垒”就会被攻克一点。村庄村民方便的生活离不开畅通的道路、硬化的广场、明亮的路灯等,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村民脱贫的基础。集体经济就是贫困家庭的“造血干细胞”,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给特困的家庭“输血”,还可以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贫困家庭的自身“造血”。农村脱贫基础方方面面的牢固,村庄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铿锵有力,贫困家庭的日子也必将更加红火。

在20xx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扶贫干部还需与村民一同以脱贫作为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小康路上,一鼓作气、乘胜而上,以实干笃定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十四

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千年追寻,圆梦今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深知现有脱贫成果来之不易,脱贫硕果离不开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辛勤的汗水,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关键时刻,要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要输血更要造血,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

未脱贫的贫困家庭,扶贫干部要迎难而上,与其一同努努力、加把劲。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要如履薄冰,完成“小康路上一个不落”的庄严承诺。然而,脱贫只是起点,摘帽不是终点。已脱贫的贫困户、边缘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失业、患病、天灾等,都可能导致返贫。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仅是收入超过现行标准,“扶上马送一程”,要让他们在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加扎实、稳健,具备抵御各类返贫风险的保障。

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因地制宜,严查自身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不足之处,补齐扶贫民生短板,保障每个贫户家庭都能学有所教、居有所安、病有所医。贫困户家庭以因病致贫者居多,贫困家庭用得最多也是医疗保障政策。扶贫干部不妨多些耐心,把医保政策给贫困户介绍清楚,多说一点、多说几遍,让贫困户少跑冤枉路。贫困地区的医疗工作者不妨问几句,问看病的病人是不是贫困户,如果是的话,就让其明晰就医的流程,多些绿色通道、多些人文关怀,让贫困户少花冤枉钱。仅靠扶贫干部、医疗工作者也是不够的,社会各界不妨“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为减贫脱贫贡献力量,共同补齐短板,每个奋斗者的价值必将在脱贫攻坚中尽情展现。

坚实打牢脱贫攻坚基础。不是脱贫摘帽,扶贫干部就可以松口气、歇歇脚,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抓好党支部建设,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脱贫质效,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选好领头雁,党员做示范,基层党支部每发挥一点战斗堡垒的作用,“贫困的堡垒”就会被攻克一点。村庄村民方便的生活离不开畅通的道路、硬化的广场、明亮的路灯等,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村民脱贫的基础。集体经济就是贫困家庭的“造血干细胞”,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给特困的家庭“输血”,还可以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贫困家庭的自身“造血”。农村脱贫基础方方面面的牢固,村庄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铿锵有力,贫困家庭的日子也必将更加红火。

在20-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扶贫干部还需与村民一同以脱贫作为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小康路上,一鼓作气、乘胜而上,以实干笃定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五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分享,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之路。——题记。

分享,是一笔财富。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莫过于足球,足球就是一种分享运动,场上的十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合作和分享,创造机会,善于合作的球队往往会创造美好的进球。世界上有两种足球,一种是巴式足球,一种是英式足球,巴式足球,自古以来,以分享传球为基础百年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英式足球以力量见长。以个人突破为基础,就谈不上分享。当巴式足球遇上英式足球,不用说,你就知道,巴式足球一定会取胜,今年的欧洲冠军联赛就诠释了这一点,巴塞罗那战胜利曼联。

分享,是一把钥匙。篮球是一种炙手可热的运动,而篮球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总冠军,这一直每个球员的梦想,无兄弟不篮球。分享是一把无形的钥匙,他能打开梦想的大门。去年的总冠军湖人队止步第二轮,湖人队自古以来以分享见长,但今年的他们各自为战,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里的人和关键在分享。大家都知道“黑八”的灰熊吧,因为他们分享成功是必然的。

分享,是一条好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以爱国者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带领着中国人民创造财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分享是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享也使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分享,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

[摘要]共同富裕致力于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战略选择。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出的高水平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为我国其他地方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借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水平对外开放、数字技术赋能、公平分配等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韩文龙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袁艺清硕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把握“两个大局”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遵循。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4亿人,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0%。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需要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来促进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协调性,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学界围绕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厘清内涵、彰显意义、实现路径等方面。王一鸣(2020)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质量追赶、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和绿色发展1”。高培勇等(2020)指出高质量发展体现出高度现代性,报酬递增、可持续是其重要特征,强调构建技术竞争优势2)。张军扩等(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目标是高效、公平和可持续,需警惕发展质量不高引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途径,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3)。曾宪奎(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实质是高速增长方式的转换升级,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也有学者指出科学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满足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也助推我国加快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脚步5),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注入新动力,创新引领在供给侧发力,人民向往在需求侧翘首6)。在共同富裕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倡导并实行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但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我国财富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为此,学者们提出应推动构建以劳资共享为核心的现代产权制度,以制度创新推进共同富裕”。于政治层面,共同富裕代表了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契约,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与奋斗旗帜。于经济层面,共同富裕表明了由全体人民共创共享物质与精神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迎接多维幸福生活。于社会层面,共同富裕意味着中等收入阶层在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实现共同富裕应积极致力于“提低、扩中、调高”,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缩小人群、地区和城乡差距8)。刘洋(2019)认为实现共享需要牢牢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做大蛋糕”,二是以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好蛋糕9)。还有学者指出我国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脱贫成果还需进一步筑牢。对于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我国也仍有较长的距离。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命题,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探讨共同富裕也不能脱离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语境。如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依托于既有研究,本文从创造财富、共享发展、经济运行这三个方面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链条,探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据此,本文提出既要充分学习借鉴先行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还应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持续寻求最优解的过程。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现实地看,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与惊险,需要各方长久努力。

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前提。

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包含两维度,一是物质层面的富足,二是精神层面的丰裕。人民渴望获得物质财富以安稳生活,也希冀收获精神财富以充实自我,这是人民对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诉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蕴藏着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美好生活具有多维内涵,环境质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都是新时代人民更加注重的生活特质。因此,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高涨,这对社会产品的供给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物质层面、数量层面来评判,这一类型的产品供给在如今看来似乎已不存在什么挑战,而精神层面、质量层面的产品供给则存在一定的缺口。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秉持数量和质量并行、更加注重质量的理念,意欲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供给端发力,以提高供给质量为突破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的加持加快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制约不断强化的形势下,生产要素的成本变得愈发高昂。与此同时,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短板,这意味着过去那种粗放型的“三高”发展模式难再有立足之地,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高供给质量,推动淘汰低端产业过剩产能,合理配置资源以增加中高端产业的有效供给,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因而,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涌现扩大了有效供给,有助于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阐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团结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我们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与探索。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凸显了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和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为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既不断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共同富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党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天,我们已经有条件、有能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在时间上不可能同时,在空间上不可能同步,我们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只有一步一步走、一件事一件事办,把短板补齐、把基础打牢,共同富裕的成色才能更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共同富裕要分阶段、分步骤压茬推进。从时间上看,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从空间上看,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久久为功、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不可否认,现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历史上,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在城镇赚钱后回乡置业曾经也是事业成功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即使在城镇化成熟后,农村人口还在4亿左右,因此没有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乡村一方面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和经济发展,农民逐步上楼进社区,但是城市应有的相关服务又不能完全进入,乡村发展又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乡村,比如陕西咸阳袁家村、山东临沂竹泉村等利用传统乡村资源,走出了一条振兴之路,也说明了乡村振兴的内在潜力。

新世纪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从20xx年开始连续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发展动力来看,政策重点侧重于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和扶持,把农村放在了城市的从属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这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长远之计。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农村高质量脱贫,助推农民致富增收。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时富裕、共享富裕,而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

共同富裕并不是空想的天方夜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只要敢想、敢做、不怕失败,就能实现富起来、强起来。

好比乡下农村,经济不发达,却胜在自然风光,民风淳朴。若是发展旅游业,开展农家乐,一切大有可为。

当今时代,科技发达,网络也是推销的好渠道。自作文吧https:///己成功富起来了,拉身边的人一把,先富带动后富,互帮互助、协同合作、一起富裕,这便是共同富裕。当一个人抓住机会,成功富起来,他人便会争相效仿,这也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听起来似乎很难,其实一点也不。中国地大物博,资源繁多,市场庞大,多的是机会,只看你能不能抓住。

没有真正的穷人,只有不会利用资源的人。不说远的,单说身边的,定然有人比你富足。也许那称不上富裕,但你尽可以向他学习,吸取经验,把自己的经济水平拉上来,这便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并没有准确的方法,但想要富起来,必定有一条准则:互帮互助,合作共享。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的习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于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按照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大约还有2年的时间,目前已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配制,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实现扶贫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实现贫困人民的小康梦想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从头脑中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不应该喊出扶贫口号,也不应该设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层次从小事做起。

长期以来,扶贫乱象时有发生,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导致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更是扶贫工作没有走心的恶果,不可小觑。

精准扶贫要用真心从实抓。以调研走访的实际数据定位哪儿最贫困,为什么贫困?实打实的派驻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发展当地经济;上级部门也应拨付资金、实行一帮一的政策,点对点扶贫帮困。

精准扶贫要清心从严管。扶贫资金和项目要从严管,防止进入小腰包,要实实在在的用在基础设施修建或贫困老百姓身上;资料整理和汇报要从严核,防止为了验收检查而作假,杜绝书面汇报漂亮、群众口碑差的以汇报夺政绩观;定贫脱贫要从严审,严厉打击为了扶贫资金而定贫困村、为了脱帽而做形象工程的现象。

心系于民,冷暖在心是动力。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体会疾苦,让心得以洗礼,发自内心的来打好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二零二一年不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一百周年。为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决定,2021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回望一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由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压力的弱小党派发展为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执政党。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前无古人的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推进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面对病毒肆虐的寒冬,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果断做出正确决策,为疫情防控指明了方向,坚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广大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战斗在疫情前线,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的抗疫方案,为世界各国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更凸显出中国的大国风范。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深知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等知识的了解,提高思想觉悟,在行动上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31日,广西召开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为广西今年如何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指导,在“抓”上精准发力,在“促”上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让中央、自治区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八桂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抓”“促”并举。抓堡垒打造,促优势作用发挥。《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蛇无头而不行”,俗语有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优势。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促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促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俗语说“干部带头干,啥事都好办”,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干部宣传、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需要干部用力、用心、用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抓好干部的严管厚爱,特别是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用好工作队员专项考核,做好约谈提醒,推动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日常要多走进干部,倾听干部心声,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用准用好表彰、表扬、提拔晋升等激励政策,推动领导干部积极履职尽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抓短板弱项,促成果巩固。扩大农村党员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改善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调查摸底,充分挖掘本地人才能人,优化完善软硬件设施,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打赢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组织、干部、补短板上抓促并举,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各项优势,就一定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十三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据笔者观察,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变化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从1978年到2000年,虽然在这个阶段有关社会公平和环境的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阶段严格上讲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确保经济的增长也一直是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发展综合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几年,基本遵循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逻辑。在此期间,由于资本的长期性短缺,同时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无法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应该说对社会保障和扶贫在客观上还做不到大面积的覆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别开始逐渐扩大,贫富差别日益严重,农村的普遍性贫困逐渐开始转化为地域性、群体性贫困。

从20xx年到20xx年,这个阶段是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主的过渡性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环境问题等比以往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城乡差别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十分强烈。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开始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更加包容的发展阶段转化。之所以能产生这个转变,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贸易红利剧增,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这个转变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农村税费改革、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切实重视。

大致从20xx年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到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为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配的格局等问题已经演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五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进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阶段。其中,“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也标志着发展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困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村贫困问题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得以缓解。这也是中央决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目前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和总体福利的差异而呈现的绝对和相对的贫困状态。总体上来说,农村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贫困。

一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转型性的贫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过渡性贫困或短期性贫困,主要是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灾害等导致经济收入的损失,从而引发福利的缺失。随着制约其收入因素的消失以及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可以走出贫困,当然这部分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转变为长期性贫困。

第二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长期性贫困。这部分群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能在经济活动中受益并长期处于很低收入水平,加之社会保障缺乏,从而逐渐被沉淀到收入和福利底层的群体。这部分贫困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存量部分,而每年由短期性贫困转变为长期性贫困的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增量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所谓的长期性绝对贫困群体。这部分群体有的是完全没有能力的群体,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持;还有一部分则是虽有能力,但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无法自己走出贫困。

所要指出的是,不仅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而且,只要社会保障做不到全覆盖,绝对贫困也会长期存在。从福利角度看,只有当衣、食、住、教、医的基本保障做到人人覆盖,而且其标准能做到按照全社会的福利水平逐年调整,绝对贫困才有可能消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意义并不很大,但是,界定短期性贫困和长期性贫困则会有很大的政策含义。虽然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均有分布,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落实的情况不同,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少,且代际传递的趋势基本消失,而大量的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山区和落后地区,而且有代际传递的倾向,这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应该是涉及到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几个核心。中央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系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到20xx年,7000万贫困人口的年纯收入要高于现行扶贫标准的2300元。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这部分群体中不同人口的收入离2300元的距离是不同的,大部分人口的贫困距离并非很大。几年之间收入超过贫困线是现实的。问题是,这7000万人口大都是处于多元贫困状态。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十分落后。如果按照多元贫困的标准来监测,不是说脱贫不可能,可能难度就比较大。所以,中央在建议中提出了贫困人口资产增值的扶持问题,贫困家庭高中免除学杂费和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基本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还取决于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而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则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国家的治理体系进行改革。

其次,贫困县的设置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等出现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而设定的、一个有限度的扶贫瞄准单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贫困县设置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资源博弈、进入退出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制度性异化。随着包容性发展议程的实施,全国的每个县均需要将本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作为其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五年的努力,将现有贫困县的制度设置从贫困机制中全面退出,将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改善精准扶贫的瞄准程度。

最后,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生态建设、环境补偿机制、绿色经济的创业创新等新的增长机制,特别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状态。在我国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还不能够过早地推进以工资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战略,仍需要借助两个大的经济发展条件: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二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设定的特殊的经济发展扶持条件。这意味着,如果能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有机联系在一起,将会加速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速度。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在很多地方已经起步,但是如何增强资源整合仍然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强协调机制的作用。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重点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多年前小平同志警告性的提醒言犹在耳。

这种提醒当时就非空穴来风,现在来看也非危言耸听。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春季学期进修一班学员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6,即使不算精确,但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已无甚争议,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即贫富差距过大。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处于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阶段。世界经验证明,如果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差距不持续扩大,社会就比较稳定,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反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的“均”并非“平均”,实质上仍是“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主要是“不公平的差距”,尤其是“起点的不公平”,这是招致社会不满的直接原因,从长远来看,也是阻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根源之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冠以“社会主义”前缀的“中国特色”所在,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目标。

针对改革开放之前“大锅饭”造成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初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先富论”,是相对于当时“平均主义”导致的不公平的进步,因此在一段时期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但在实践中,因为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出现了分配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从政策上,强调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就愈加显得迫切而重要。

但需要防止的误区是,共同富裕决不是过去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下进行财富分配。一次分配中,可以效率为重,但同时要重视起点的公平;再分配中,须以公平为重,尤其要重视对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社会保障;最终使目前的分配结构从“哑铃型”转化为“纺锤型”,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缩小两极分化。

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到来,现在更需要强调的“共同富裕”,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在公平的基础上的效率。社会普遍并不仇公平的富,而是仇不公平的富,重点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失误造成的不公财富,尤其是靠权力寻租、腐败、甚至是违法犯罪而攫取的财富。

因此,在践行“共同富裕”中,既要反对非理性的“劫富济贫”式的“仇富”,也要反对平均主义空想。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上,而把“效率”还给市场和社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以政治议程高度呼应社会议题,被舆论普遍评价为“直面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无疑为“共同富裕”从理论口号到现实实践推进了一大步,“共同富裕”的时代有望全面来临。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十六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了更高效、更精准地服务于广大村民。推进文化振兴从而带动乡村的全面振兴,让村民们享受到文化带来的便利,同时留住乡土文化的脉络。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主体、人才和组织、精神动力以及智志等方面的保障,是整个振兴事业总要求中的关键一环,对于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主体保障。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着悠久而又深厚的农耕历史,农民数量在总人口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村民这一主力军的参与。但由于乡村之前长期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力量薄弱,村民的知识水平存在大量不足,村民很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只有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文化、思想储备的新村民,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在现代乡村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以文化为载体,构建具有历史内涵和时代特色的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教育、引导农民主动肩负并有足够能力承担起乡村振兴主体的责任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

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组织保障。我国农村存在着乡村优秀人才稀缺、技艺传承断档等现象,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村民主体的参与,还需要乡村之外的精英人才的加入。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可以给党员干部、乡贤等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让党员干部、各界志愿者和新乡贤等对乡村振兴有着丰富认识的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之中,并探索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可以拓宽人才引进、组织建设的新模式,如加强基层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利用乡村安居乐业和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优势引导优秀人才回乡。通过文化振兴充分挖掘传统乡村中适合新时代乡村高效发展的组织模式和治理方法,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监督作用,将乡村自治、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

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风气保障以及智志保障。“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在文化方面的总要求是乡风文明,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保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的风气不歪斜,使其始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乡村文化振兴还能源源不断为乡村、村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涵养,用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发掘他们的智力并培养志气,拒绝“躺平”,引导村民认识到人自身的价值是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的,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论共同富裕字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七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31日,广西召开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为广西今年如何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指导,在“抓”上精准发力,在“促”上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让中央、自治区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八桂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抓”“促”并举。抓堡垒打造,促优势作用发挥。《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蛇无头而不行”,俗语有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优势。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促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促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俗语说“干部带头干,啥事都好办”,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干部宣传、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需要干部用力、用心、用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抓好干部的严管厚爱,特别是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用好工作队员专项考核,做好约谈提醒,推动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日常要多走进干部,倾听干部心声,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用准用好表彰、表扬、提拔晋升等激励政策,推动领导干部积极履职尽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抓短板弱项,促成果巩固。扩大农村党员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改善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调查摸底,充分挖掘本地人才能人,优化完善软硬件设施,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打赢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组织、干部、补短板上抓促并举,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各项优势,就一定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的习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于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按照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大约还有2年的时间,目前已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配制,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实现扶贫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实现贫困人民的小康梦想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从头脑中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不应该喊出扶贫口号,也不应该设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层次从小事做起。

长期以来,扶贫乱象时有发生,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导致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更是扶贫工作没有走心的恶果,不可小觑。

精准扶贫要用真心从实抓。以调研走访的实际数据定位哪儿最贫困,为什么贫困?实打实的派驻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发展当地经济;上级部门也应拨付资金、实行一帮一的政策,点对点扶贫帮困。

精准扶贫要清心从严管。扶贫资金和项目要从严管,防止进入小腰包,要实实在在的用在基础设施修建或贫困老百姓身上;资料整理和汇报要从严核,防止为了验收检查而作假,杜绝书面汇报漂亮、群众口碑差的以汇报夺政绩观;定贫脱贫要从严审,严厉打击为了扶贫资金而定贫困村、为了脱帽而做形象工程的现象。

心系于民,冷暖在心是动力。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体会疾苦,让心得以洗礼,发自内心的来打好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关爱教师活动方案(专业20篇)

    一个好的活动方案能够提前预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活动方案的成功与否与实际效果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值得研究和参考的范文。一、活动目的:一年一度的

    公司员工团建活动策划方案大全(20篇)

    在制定策划方案时,需要充分调研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这些是一些行业内专业的策划方案,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工作。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学习有效团队沟通技巧。

    桥教学教案反思大全(14篇)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

    八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初中大全(19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自己担任班主任职务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通过总结,可以进一步反思工作中的得失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班主

    情境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热门15篇)

    范文范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写作,还可以增加我们的阅读量,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写作样例和参考。随着新课程改革思

    校园安全意见建议书(专业20篇)

    意见和建议是一个相互促进和学习的过程,通过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实用的意见建议范文,或许能给我们在实际应用

    暑假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心得(热门24篇)

    社会实践是一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教育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社会实践的学习资源和资料,供大家参考使用。积极贯彻省、市“三下乡”活动领导小组的

    宪法宣传周法制宣传工作活动总结(优质16篇)

    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阅读这些活动总结范文,可以帮助大家对活动总结的写作方式和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党委办讲奉献有作为讨论发言稿(优秀16篇)

    发言稿是对特定主题进行讲话的一种书面表达,能够提前规划好演讲内容,让演讲者更有条理地进行发言。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经典的发言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

    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报告(优质22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我们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参考,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