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笔舞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多样化的写作素材,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一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加发展起来的,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关系。通过教师的博引广论,学生知识的积累,促使欣赏教育有效的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种种的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育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美术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鉴赏是理论,技法是实践,鉴赏和理论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欣赏一些著名的作品,来逐渐提高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例如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要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风格,首先我们要讲解这幅作品所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绘画风格,在此基础上讲解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了解作者绘画此图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因此说在欣赏课中教师必需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因为美术作品的产生都是和它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文化,甚至艺术家的个人生平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课前准备很重要。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或者到生活中去收集和学习内容有关的事物图片,让学生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用出题的形式来发起学生对作品的讨论,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胜于教师的讲解。

美术欣赏也不应该仅仅是欣赏,一些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作品临摹,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过程中去,亲历探究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在欣赏剪纸艺术这一节课时,可以先展示优秀剪纸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剪纸的故事和知识,一幅剪纸往往就是一个浓缩的故事,紧接着让学生临摹几幅作品,最后把作品进行比较、评价,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

“美术新课程标准就是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并能使学生运用多种的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其实从这样的要求来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对美术欣赏产生兴趣,主动的`收集美术作品相关的资料,使美术欣赏被动学习的情景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

三、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感受艺术魅力。

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创设一种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染目睹中体验其艺术美的魅力,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欣赏教学中应大力提倡情境法。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恰当的引入音乐,可以起到调动情绪、丰富感受、创设氛围的作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例如在欣赏中国传统山水画时可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能让学生感受山水缥缈的意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采用语言的描述,设置情景等往往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与作品相关的情景,这是欣赏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便捷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注重审美素养的提高。

美术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就在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美术作品的创造,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这样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做出理性的评价,使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是提高到欣赏美术作品的内蕴美之上,这样也就要求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一定意义的审美经验的交融,因为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两者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

比如,罗中立的《父亲》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视觉上的快适,甚至说不上快感而是痛感。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典型中所体现的真理,就会在理性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而且是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愉快,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形的审美教学中,无论其表现形式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都会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悟,这也是其他的一些学科所不能给予的,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的重要因素。

五、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在合作、自主的环境下学习的,这样的欣赏课也是时代的需要,并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二

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从传统到现代》,我主要从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设计,五说板书设计来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通过赏析一些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准确把握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

3、了解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

本课的难点是: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二、说教法。

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法:

3、创设情境法: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宗旨,我将采取以下几种学法进行学习:

(1)观察体验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2)合作学习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交流彼此的经验,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并导入课题。

第二环节:新授。

在这个环节里我分为五步骤:

步骤一:

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中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启发谈话法与学生交流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由此得出现代中国山水画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一些创作技巧,又进行了合理的突破,更多地从作品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去权衡,具有更宏观的现代意识。

步骤二:

讲述日寇侵华时中国人民悲惨的生活,并伴随着音乐展示爱国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将学生带到当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境中,使其对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产生一定的体验。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让学生讨论《流民图》与文人画中的人物画有何不同。教师担任协助、引导的角色,使学生深入地掌握比较式鉴赏,提高美术素养,得出现代中国人物画将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和技法与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相结合,将以前文人画不加以表现的真实社会生活纳入到绘画中,既保留了民族的艺术形式,又吸引了西方的表现方法,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道路。

步骤三:

在这一步骤主要讲解艺术家们将由国外引进的素描和油画吸收,并将之本土化,用来表现中国的主题。具体以作品《田横五百士》、《血衣》、《父亲》为例赏析,通过讲述田横五百士的故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作品所体现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讲述我国的土地革命,以提问教学法加深对《血衣》理解,以观察体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父亲》的印象。

步骤四:

通过幻灯片展示多幅传统年画与现代年画,比较之间的不同,以提问教学法和观察体验法进行师生交流,得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一些新的事物纳入了年画的表现范围,表现内容也不再是门神福禄寿,更多的洋溢着生活气息,艺术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步骤五:

与学生交谈他们喜爱的漫画作品,集中学生注意力,导出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和《西游漫记》,由学生发挥想象,讲述作品中描绘的小故事,锻炼其表达能力,总结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作用。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

新课程理念非常注重学生自己学习评价,因此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知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的优差点。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直接展出,并采用了文字与图片相配合的方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

本次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进行指导,谢谢!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三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引导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印象和兴趣。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抓住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时代性的审美理念,融入美术欣赏课程中,触发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进行“人像素描”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素描艺术欣赏的关注点与摄影相结合,很多学生对素描可能不敢兴趣。但是他们拍照摄影却非常感兴趣。在进行教学引导时,教师可以教绘画艺术中的相关理论与摄影的原理进行融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拍,然后根据自拍照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也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2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具有针对性。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制定教学方法时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也不愿意注重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加上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课程枯燥乏味,学生的创造性也没有得到激发。因而,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探索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美术欣赏课程中,促进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例如,在进行“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将古典山水画的特点与中国古典文学、音乐、书法等多种形式的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探究。这样就能扩展美术欣赏课程的内涵,提升文化意蕴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学生也能够锻炼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实现了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将美术与相关文化进行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4小结。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基础。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是面向中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奠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违背学生发展的规律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得美术欣赏课程的质量难以提升,效率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因而,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中,教师要运用开放性教学引导,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3]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教育[j].姚.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四

摘要: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含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优秀作品。

学生欣赏作品通常凭着第一眼的感觉,感觉好,就好。他们对美术的欣赏的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完全不理解的。那么,教师在这时就应该去引导,去帮助他们明白什么是美术欣赏,教会他们怎么欣赏作品。一般来说,欣赏美术作品是利用美术形式美的五大原则来衡量的: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学生掌握了欣赏的方法就可以寻着一定的思路来欣赏,而能很好地纠正课堂上谈感受时出现失去重心,在边缘盲目瞎转的情况出现。当然,欣赏的方法要和作品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使学生明白怎么欣赏的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而不结合作品,运用到实践中,学生还是会一头雾水。

另外,教给方法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来,学生学会了一种后,再教给另一种,如果一口气教许多,不仅学生接受不了,而且很可能会把各种不同的方法混淆,适得其反。

二、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

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只有学生多看、多思考,对一些艺术语言(如点、线、面、体、空间、光、色、材质、肌理)和艺术流派(如现代中国的岭南派、西方的印象派)等美术知识才能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通过欣赏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徐渭的《杂花图卷》、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众多名家的作品,体会中国画融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印章于一炉,诗、书、画、印相映生辉,这也是任何绘画艺术都没有的独特艺术形式。

三、多介绍优秀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

欣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欣赏者调动自己已有的大景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和经历。如:在欣赏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时,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初问时学生对这幅名画都回答说好看,但强调要说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很多学生就大胆而直白地表示他们认为《蒙娜丽莎》其实很难看:画面颜色灰暗、画面人物目光无神,表情暖昧,尤其是体态与当今美女形象相差甚远等等。每当《蒙娜丽莎》被学生残忍地剖析时,我没有责怪他们,也不急于立刻纠正他们的观点。因为至少他们是诚实的,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简要介绍画家生平及作品人文主义背景之后,我放开轻柔的音乐,请他们挺直脊背,双手轻搭放在膝盖上,模仿蒙娜丽莎的姿态和神态,想象蒙娜丽莎当时的心境。然后要求学生为蒙娜丽莎的双眼、嘴角、双手以及画面背景分别加上形容词。学生对这个体验感觉很新奇,形容词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但最后他们都习惯性地期待老师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我告诉他们没有标准答案,正是因为达・芬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描绘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永恒而神秘,也因此给蒙娜丽莎的微笑带来了无数的可能。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有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五、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六、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的融会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该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地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美术欣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仇越.提高美术欣赏能力[n].中国美术报,-10-8.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五

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困难重重,绝大多数的偏远地区无专业美术教师,教学硬件更无从谈起,偏远的地方连彩色纸,卡纸,水粉颜料,浆糊都买不到。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学校才给准备必需品,学生才可以尽情享受美术课堂的乐趣。本来想动员家长支持学生,但是家长大都不乐意把更多的钱用在“非主课”上。美术课作为一种文化,依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有美术爱好的学生,他们对美术课的喜爱有时超过其他学科。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因地制宜地去挖黄土,自己做泥塑来替代陶塑,自己种葫芦以备雕刻使用。英国著名艺术家赫伯特里德提倡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认为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美术教学应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少年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的自然成长。大多数的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者感到力不从心,个人的努力杯水车薪,然而工作还得继续做,我们要有信心去慢慢地改变这种现状。

1.改变观念,提高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认识。

首先开好课、开足课,让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成立美术小组来带动其他的同学一起参与美术创作,像一起出黑板报,海报,宣传画等。这无形之中在改变着校园文化生活。美术可以提高整体观察力,让你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校对面有一个生意不错的`老板,专门做广告门市牌,海报等,镇里的多数设计都是他在做。他跟我说“我学过美术,就在第十一初级中学,那时我学了一年的素描,它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学会了整体观察,这对我的工作终生受用。”

2.营造氛围,感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0xx年以来,我们学校把美术设置为特色课程,2011年我们学校的美术课成为第一个校本课,学校在教学楼二楼特设教师作品展,学生作品展。每年十月份艺术节之季,我们为剪纸爱好者举办个人作品展,书法作品展、绘画作品展。大家欣赏作品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着自己的审美能力,慢慢地从内心去接受并喜欢它,自然就会动起手去创作了。还有更好的事是,自从有了特色班,学生辍学率明显减少了。因为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也曾经“误入歧途”,所以我倍加珍惜这些中下等的学生,我甚至试图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我告诉他们“只要你想来,我就愿意教,美术画室一直招兵买马,无期限。”这是我在画室门口的标语。看着初一的同学踊跃报名,初二的同学积极加入,初三的孩子欣喜到来的时候,我感到欣慰极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绘画的经历,并为之一直坚持,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3.调整心态,迎接挑战。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只要美术教育对农村学生有所帮助就行,也许他们谁都成不了艺术家,但有一天回忆起初中的美术课起码是快乐的事就好。当没有创作材料的时候,我们一起从生活中寻找创作材料,如草编、泥土、葫芦、废纸壳、塑料瓶等。只要能利用上的材料,就是好素材。

二、结语。

因为农村中学特定的教学环境限制,美术教育状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但我们不能对它丧失信心,只要我们心存真诚和希望,美术教育会慢慢前进。就像七年前的第十一初级中学一样,它正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当把胸膛挺起,衣袖挽起,带领那些喜欢美术的,不喜欢美术的学生们一起畅游美术世界。既然选择美术之路,我们就有义务去奉献。有时候觉得学生就是我责任田里的小树,我希望每一株都茁壮成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六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1][2][3][4]。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七

从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历程上,我们不难看出,综合材料艺术与传统的美术学科中对材料应用和运用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这些重要的区别在于:综合材料艺术是以绘画作品中材料的综合、和谐运用为主要的研究目的,而传统的综合材料艺术则仅仅是将材料视为绘画手段其中的一种,并未将绘画材料其自身所具有的质感、美感以及不同材料的混和所带来的对比效果进行细致的研究。如果从这个层面和角度上来看,综合材料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对传统美术绘画表现力方面的一次有力的挖掘与推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艺术事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因为有关部门对于文教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早已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材料艺术作为一门外来的新兴美术学科就开始逐渐受到了美术领域的广泛关注。而得到这种广泛认知和推崇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中国传统绘画———国画在材料使用方面是可以和综合材料艺术有一些融会贯通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绘画材料看,战国时期有帛画,在秦汉时期有墓室壁画,汉代有漆器工艺,都能折射出一些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影子。但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与综合材料艺术的研究方式相比,在很多方面是存在一些欠缺的。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的研发与运用方面一直是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的,我们所认识的国画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还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绘画的一些基本材料和工具,这样往往制约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中国传统绘画及其他本土艺术在艺术表现力的探索方面缺乏一定的变化。

二、综合材料艺术与美术教学。

我国在“85美术新潮”阶段,综合材料艺术被推行利用,进而引领了风靡一时的材料艺术革命。在这期间就有许多人意识到了,综合材料艺术实际上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中国传统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想要将综合材料艺术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就需要充分的挖掘、整理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运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同时还要借助综合材料艺术在材料使用方面所独有的自由、广泛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广泛的、开阔的艺术视野以及大胆的艺术理念,在这些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学生还会进一步的形成比较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或者是对多种绘画材料的驾驭能力。而这些方面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际上,在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一些艺术院校都增设了与综合材料专业相关的课程,而这些课程的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感受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而言,关于综合材料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的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是相对滞后的。换言之,就是在当下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发,综合材料艺术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实施的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实际上都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综合材料艺术的概念以及自己所做的作品是否符合综合材料艺术的要求等有所困惑。实际上学生拥有这样的困惑是十分正常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综合材料艺术独有的材料使用的自由性对学生简单的绘画理念已经产生明显的冲击。

三、综合材料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

(一)走出传统的美术理念束缚。

综合材料教学,开始就是要要求将学生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写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转化为对形、色、质在内的绘画基本形式要素的构成与表现的研究。对于一些基本绘画中普遍、常见的规律的认识属于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不是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涉及。通过让学生对绘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让学生能够对传统和当代艺术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学生就会以一个比较广泛的视野来对自我的艺术创作加以认识,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进行多种知识的融合性学习和教学。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作为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材料教学,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尝试进行各种知识结构的融合的。就综合材料教学实践来说,其本身要求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学习心态对待各类艺术形式,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欣赏、研究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绘画表现手段和形式进行独立创作的自由。当然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让学生认识到综合材料的“综合”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各大画种的肤浅混合,也不完全是对现有的画种为专业来进行教学实践的学科的简单替代。它应该属于一种调整专业知识结构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进行更好的深化和补充。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一种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趋势。

(三)注重综合材料本质的发掘。

对于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和教学而言,实际上都需要重视对材料的特性、本质以及内在精神的充分认知。在这样的认知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对材料进行综合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规律处理不同材质的结构与造型,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色彩等诸多艺术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不管是天然的材质还是人造的材质,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只要是它们的物理特性、潜在的表现因素被注入了作品内在意蕴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个人艺术观念方面的某些暗示。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综合材料教学应该注重对材料、造型、色彩等位置的相互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创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质地所体现的形式美感的敏锐认知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综合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美术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现代艺术对传统的革新,在大多数时候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精神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取向上,更多地还表现在物质意义方面,也就是物质意识上艺术语言的强烈变革。工具与材料的变化给绘画表现方式带来重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已成为了绘画形式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语言的变革在对绘画的传统表现方式进行更新的同时其所产生的新奇、陌生的视觉效果实际上也在不断地改变,从而引导大众的审美改观,而这样的改观就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源泉。

文档为doc格式。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八

摘要: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理念,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普及,人的全面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各方面的素养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元化的素质都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来培养。美术欣赏课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审美情感和体验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扎实探索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方法创新,提升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质量的和效率。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九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理念是要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也要具有时代性特征。毕竟不同时代的学生学习特点和发展特点都存在差异性。不同时代的审美理念也各不相同。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是面向中专学生,那么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要以中专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依据,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理念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问题。美术欣赏课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体系,优质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然而,很多学校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一直没有更新,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十分陈旧。例如,很多中专学校的美术欣赏课程仍然是十几年前的教材。一些教材虽然进行了修订,但是其中的案例还是上个世纪的,很多理论都非常陈旧,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理念大不相同。很多教材没有针对中专生的发展规律,一些深奥的美术理论在也让人难以理解。这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如果没有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就难以得到提升。在课程教学的整个环节,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体现。然而,在中专美术欣赏课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不管是上什么类型的课,都是运用讲授法。把知识传授看作是课程教学的唯一目标,而忽略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美术欣赏课程变得枯燥,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保障,习兴趣自然就会降低。例如,面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学生对国画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油画比较了解。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的差异性,而是以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慢慢降低,对美术欣赏课的热情也会降低。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建立健全的教学机制。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专业学科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由于中专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时,教师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因此,我们应该针对性探讨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十一

1、学习使用纯油画棒完成静物写生,掌握油画棒复色涂法,装饰画面。

2、认识并辨别秋天的水果。

【活动准备】。

彩砂纸、油画棒、各种水果。

【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

师:“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有许多好吃的水果上市了,你知道有哪些水果?”教师出示各种水果——“看,这些是什么?”

2、欣赏。

(1)观察水果实物。

师:“仔细观察各种水果,除了大小不一样,还有什么也不一样?”

“每种水果上都有丰富的色彩,我们来找一找,这些水果上出现了那些颜色?”

(2)欣赏油画作品。

师:“这些油画是大画家塞尚的杰作,你看到了哪些水果?它是什么颜色?”

“今天我们也来向大师学习,画一幅水果画。”

(3)观察感知。

师:“我们做的位置不同,眼睛看到的也不同。”引导幼儿发现坐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不一样,画的也不一样。

——用油画棒画出水果的外轮廓。

——用油画棒装饰水果,仔细观察每个水果上的色彩变化。

——各种颜色你背我来我背你“,深深浅浅的油画棒可以很多颜色。”

——把眼睛看到的画出来,在给水果设计一块露出来的漂亮桌布。

3、幼儿作画。

反复提醒幼儿:“看一眼,画一笔”

最后用餐巾纸抹一抹作品。

4、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师:“除了今天我们认识到的水果,还有许多其他秋天的水果,回家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到水果店去逛一逛看一看!”。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十二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懂得欣赏什么。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内容,而美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两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一是客观因素,一般称为“题材”;二是主观因素,通常称为“主题”。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同一幅作品中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涵义,也就是由对题材的把握深入到对主题的理解,最终上升到对作品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体所体现的审美意蕴的理解,从而达到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又如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的构图极其出众,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家通过画面中人物的手势、眼神和行为,表现了人物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人物刻画精细入微、惟妙惟肖。但不能只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欣赏该画,还要理解该画所表现的主题。作品的题材来自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画家描绘了耶稣殉难之前,跟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而坐在正中间的耶稣,摊开双手神态镇定自若,与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歌颂了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的苟且偷生、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与憎这一主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全面理解和欣赏这幅画的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会学生如何欣赏。

教会了学生对一副美术作品欣赏什么后,下一步就是明确如何欣赏。由于每幅美术作品体现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艺术表现各有侧重,因此,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有重点,比如风景画、静物画,对这些作品的欣赏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如对《血衣》、《南昌起义》等作品,要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刻领会。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在选材上要有主有次,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突出重点,分类施教,教会学生欣赏,把握欣赏的层次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在对艺术特色方面的欣赏,首先是构图。构图是每一副美术作品创作的起点,也是欣赏的起点。构图被称为“画之总要”,也就是绘画的章法和布局。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而中国画主要以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比如张择端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就采用散点透视法。其次是意境。意境就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要素,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生成从而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效果。尤其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表现得十分突出,宋代画家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的“重意”之题o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无疑,意境不但是创作的依据,而且必须是欣赏的依据。再次是韵律。韵律的原意是指声韵上的律动。而在美术创作中,韵律是指动势或气韵的`有秩序的反复,其中包含近似因素或对比因素的交替与重复。如拉斐尔的西方古典油画《西斯廷圣母》中,位于前景的教皇的披巾和长袍使整个画面构成极其优美的反s形,透射出极优雅而完美的韵律美。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必须通过作品所展示的外在形式进行感受、释读和体验,从而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并真正把握作品所包含的思想主题。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手段要力求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虽然是欣赏课但不能由教师的讲述包办学生的自主性欣赏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视觉,触动学生情感,激励学生动手临摹,达到知、情、行和谐统一的效果。课堂教学采用故事引入、设疑探讨、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利用幻灯、录音、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及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及其交互功能的作用,增强欣赏课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另外,美术欣赏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意识活动,因此,对同一件作品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理解和看法,这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教师不能一味排斥,而是要正确引导,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十三

1.不要让自主学习变成变相的“灌输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个人成为自我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指导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性的社会中,只有自学才能解决知识的无限性和受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由被动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被看作是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但轻率的自学仍固守着“自学———归纳知识要点———临摹练习”这一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仍只注重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简单地把学生占有可支配时间的多少作为“生本化”程度高低的决定因素。学生被引入教材编写者预设的轨道,微化了探索的空间,失去了发现和创新的可能,一种变相的灌输随之产生。在美术创作绘画方面经常出现这种矛盾,目的是要求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但教师往往不放心,在学生绘画前喜欢把要求讲得过多过细,另外一些教师往往把小事化大。当某一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教师就会下令全班同学注意这个问题。致使学生在绘画时不知该注意哪些问题?原本应该是自主化、个性化的绘画创造最后成了千篇一律的画面。

2.不要让合作交流变成华丽的摆设。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对“自学”进行反思,是想还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一些难以忘怀的探索,多一些令人激动的发现,多一些印象深刻的交流,多一些心情愉悦的合作。美术教学中,尤其是手工制作课,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但真正参与设计和制作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大部分人充当的都是旁观者的角色。教师稍不留意,小组合作就给一些人提供了在课堂上随意走动的机会,甚至给少部分人提供了免带工具的机会。一节看似热闹活跃的合作课,其实是一节自由活动课。如此的合作演变到最后就成了少部分人施展能力的舞台,造成了大部分人学习的依赖性。不平等的受教育现象就这样悄然地产生了。

3.不要让“开放性教学”变得不开放。美术个性化练习,是相对于传统临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常表现在丰富的想象性、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等方面,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自由度和参与面,是学生处理信息、拓宽思路、发展个性、开放潜能的一方必不可少的天地,其重要现实意义已在崇尚学习、追求创新的今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还有很多老师把美术教学过程简单的分为互不联系的两大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操作。新课的导入,新知的传授,方法的运用,尽管都有学生存在,但学生充当的只是参与者,一切都在老师的无形掌控之中进行着。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部分老师怕学生的思维太活跃控制不了,不敢放开让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不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名为个性化的练习,其实都是在教师暗地指导中进行的。

1.诱发学生“好奇”,促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是个性培养的前提。(1)展示生活之趣,以趣激趣。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发现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展示资料之美,以美激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非常重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摄制的录像,营造出美的情境,使学生很愉悦地接受与新课相联系的内容,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鼓励学生“好问”,促使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是个性培养的关键。(1)还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为学生营造由不会问向会问、好问发展的良性环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质疑问难,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潜能得到发展。(2)赋予学生设问质疑的权利,为学生创设可以自主提问让他人思考的活动情境。教师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让他人解决的情境,激发孩子的挑战心理,采用“各自为战”“分组分群”“你一言、我一语”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在解决问题时具备独创性。

3.鼓励学生“好为”,促使学生勇于解决问题,是个性培养的核心。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解疑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要激励学生浅显的问题自己解答,遇有争议的问题集体探讨,较难的问题师生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疑的过程中提倡先猜测再验证的设想,注重联系实践活动,讲究团队合作。例如我在教《自行车的故事》一课时给学生制造一个难题:手工制作的自行车怎样站立起来?学生在积极的求索中发散思维,不断尝试创新,对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4.引导学生“好省”,促使学生善于反思学习过程,是个性培养的保证。一个善于创造的人,必定是善于通过自我意识的监控,主动反思学习过程的学习主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多留一些反思和省察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时间,引导他们及时科学地梳理、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过程,从而超越既有经验,突破习惯限制,形成崭新认识。总之,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氛围,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激励引导,提供展示机会,而且要落实到每节课,针对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常抓不懈,真正使美术课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让表达个性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追求。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十四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育模式还在学习普教的模式。教学的重点还在强调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讲解。这种脱离中职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自然将遭淘汰年年中职学校的教研会都在探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逐渐在教学上采取视频教学、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各个中职学校中。学生的兴趣性有所提高、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能主动发言、走上讲台演讲的始终只有那一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旁观、到逐渐冷漠、最后就失去对学科的兴趣。更何况,从学科性质来看。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是说教的一门学科他们是从小学就已经开始在学习了。所以。如果没有新的内容和采取新的形式。学生是很容易对这课有倦怠的情绪实施一种新型的能调动整体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的学习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是“互助合作式”体验学习教学模式。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十五

近年来,动漫产品的创作者越来越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对内容的研究上。如何在全球文化趋同的背景下和而不同,促使民族文化构建起更强势的话语权,是现阶段每位动画创作者应思考的问题。从教育层面上看,高校不仅要加强相关技术的教育,同时还应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文化自觉在设计内涵方面的探索与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应引导学生重视对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教授的设计专业研究生的动画造型设计课程拟改变以往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以研讨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探讨构建民族文化话语权的有效途径。这对培养研究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素质养成具有积极影响,也与设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设计专业研究生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和重视创新两个方面,其中,要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贯穿设计教学模式建设与教学实践的始终,同时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从方方面面重视创新。

一、教学模式立足地域文化。

最初,“以人为本”概念出自西汉刘向编订的《管子》一书,《管子霸言》篇载:“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可见,中国古代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教育。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主体性原则是研讨式教学的原则之一,其教学理念从本质上来说是契合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而文化是现代设计的灵魂,其作为无形的意识与无形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高校培养设计专业研究生,要引导其将设计与地域文化关联起来,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笔者将这一理念与研究生沟通后,大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共同讨论,笔者将动画造型设计课程与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岭南文化在动漫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结合在一起,以岭南文化为切入点,将身边的岭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将地域文化与当代动画设计相结合,一方面,从理论上研究岭南文化中当代精神的超越性,为其在动漫产品中的应用进行提炼和分析;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专题方案设计。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对岭南文化的物质生态文化、制度社会文化、精神心理文化等层面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一过程对学生的设计起到了较大影响,同时,使得学生对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有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索,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经过师生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与良性互动,教学相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图1、图2),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互动时应对师生关系予以转变与调整。研讨式教学模式将师生之间的“主-客”关系改造为“主-主”的合作关系,主张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研讨来解决问题。在本课程中,教师根据国内动画造型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动画设计与地域文化间的紧密关联,并结合具体案例以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形式进行分析,使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锻造出一条解决问题的“绳索”。

二、教学实践创新举措。

当今动画专业教育与研究中,人们更多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动画的制作、管理、营销理念与技术方面,而忽视了中国本土文化,在动画造型设计研究方面,偏重造型艺术语言研究,却没有真正把内涵因素导入研究。长期以来,动画设计的民族化大多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难以突破和创新。基于此现状,本课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创新教学理念。

研讨式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认知过程掌握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发掘自身潜力,从“学会”走向“会学”。而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良性引导学生,并与学生展开平等互动。具体到本课程,笔者以岭南文化为切入点,将地域文化与当代动画设计相结合,提倡文化自觉,注重引导并培养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关注中国文化符号的同时立足于对地域文化的表达,才能使学生在新的时代,以新的`视角、新的媒介传达形式挖掘地域文化的价值内涵,并将其表现在动画设计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对研究生而言,灌输式的教育难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研讨式教学在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选题阶段与教师通过研讨商定主题;独立探索阶段是学生个体在课外的自主研讨;小组交流阶段是课堂内师生间的交互式研讨;设计方案阶段是师生与用户间研讨;讲评总结阶段是对整个研讨过程的升华。本课程打破了单一的文本式、学院式教学模式,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考察,收集整理资料,并对其进行提炼、重构,结合动画语言对表达方式进行探索。田野考察不仅能增进师生感情,还能使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的感官体验对所研究的理论建立起较为直观的认识。同时,学生能通过项目前期的实地调研、文献收集、方案设计、内部讨论、外部交流等对拟定的具体设计项目进行文化方面的认知与挖掘,探讨表达的多种可能性。通过具体设计开展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其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创新教学内容。

笔者经多年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与反思,以及研究动画造型设计与文化间的关联后发现,简单机械地照搬、牵强地挪用使动漫产品对文化的表达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动画造型设计不仅要注重象,即外在造型、色彩、服饰等纯视觉方面的形象表达;更要注重意,即内在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及审美观念等隐性的精神文化内涵,最终实现意与象切实相融的审美意向构建。因此,本课程延伸了学生对动画造型设计的认知理解,从以往单纯的研究动画造型、服饰、色彩等方面内容,扩展到对文化与动画造型设计间关系的研究。教学内容的创新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术认识水平,并能够全面理解地域文化所蕴含的外显性和内隐性的内容。在教学内容创新的启发下,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反思能力得到了提升,经过师生共同研讨,得出以下结论:当下,人们处在一个借助视觉媒介来“看”的时代,动画及数字媒体作为视觉文左:图1学生对现代岭南文化整合后的创作成果右:图2学生对传统岭南文化整合后的创作成果化中重要的视觉范式,以较为轻松、生动的方式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并进行了文化信息的传递。因此,本课程扩展了造型设计的外延,研究视觉表达形式的多种可能性,启发了学生的学术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学术科研兴趣。

(四)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与评价方式。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前半部分课程为理论及案例分析研究,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做汇报讨论;后半部分以团队形式进行设计方案讨论、设计与制作。而对于创新的评价方式,本课程将过程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结合,以过程性评估为主,总结性评估为辅。学生在内部讨论中,可得到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及反馈;在与外部交流的过程中,则是得到了设计方案需求方的肯定与好评,并收到较为中肯的反馈信息。

经过一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本课程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研讨式教学模式仍存在部分有待改进的方面。比如在理论研究部分,部分学生的理论研究意识相对薄弱,问题意识和关联性思维有待加强;在设计实践部分,因用户需求不够明确、提供的素材资料有限,加之设计工作具有一定难度,时间分配略显仓促。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师生通过讨论交流均有受益。由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不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使自己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避免师生从事无益的劳动,并有坚实的进步。在今后的设计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启发式、创造性地教,学生探索性、批判性地学,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索、发现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圆满完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均.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

[2]郭汉民.走向创新教育——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4).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十六

摘要本文以电视剧《丑女无敌》为主要分析时象。通过对剧中各大赞助商所使用的各类线上线下营销方式的研究与分析,了解植入式广告的本质特点、表现形式和效果评估,并总结植入式广告在使用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以便能够达到最佳的广告效果。

关键词丑女无敌植入式广告营销模式。

2008年10月,《丑女贝蒂》的中国版《丑女无敌》在湖南卫视完成了第一季的播放后,创下收视率的传奇。在全国22点档电视节目中占有最高的市场份额。自开播以来,该剧开创了中国电视剧的多个第一:第一次引进国际版权;第一次引进“季播”概念。边播边拍;还有,就是第一次在电视剧中大张旗鼓地使用植入式广告。《丑女无敌》让赞助商们也乘机大赚了一笔。尽管如此,不少人对其运作模式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甚至有业内人士称其为赤裸裸的“广告连续剧”。各种诸如“山寨剧”、“雷人”等热门词汇的标签也被网友贴了上来。

植人式广告营销模式究竟如何被运用到《丑女无敌》这样的电视剧中的?怎样才能让广告主借助植入式广告提高广告信息的有效到达率?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以期为获得更大的广告效果提供一些借鉴。

一、植入式广告的定义及特点。

学术界把植入式广告也称为“置入式广告”、“嵌入式广告”、“隐性广告”等,它是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显性广告来说的。但笔者认为“植入式广告”和“置人式广告”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是不同的。以电视节目为例,置人式的广告只是直白的“置人”,和节目本身并没有内在关联性,运用过程中难免会让观众有生硬的感觉,而植入式广告通过巧妙的与节目相融合而成为节目的一部分,观众不会感觉突兀,且富含生命力。

笔者认为关于植入式广告较为普遍的定义是:植入式广告又称植入式营销,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是服务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或是电视节目之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植入式广告与其他形式的广告相比,特点十分明显。首先是具有诉求隐蔽性。植入式广告在诉求表现时一般不采用硬广告常用的如直接诉求、理性诉求的表现手法,它是在节目录制中将广告信息悄然隐藏在节目的内容中。随节目一起将广告信息传达给观众;其次是结合紧密性。植入式广告一般不占据特定的广告时段,不以独立的广告作品的形式呈现,它与电视节目是一个整体,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最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接受性。作为电视观众,可以采取迅速转台、分散注意力等方式来回避电视上发布的硬广告,但却无法逃避电视节目中的植入式广告,因为它和节目融为一体。缺少了广告内容的节目将变得不完整,因此观众为了继续看电视节目只能选择接受广告信息。

二、植入式广告的表现形式。

植入式广告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对产品或品牌名称的植入。

(1)以冠名或赞助的形式出现产品或品牌的名称这种形式的植入式广告运用范围极其广泛,尤其是在大型的综艺节目、影视剧、娱乐类节目、消费类节目、生活类栏目中出现的频次较多。

(2)设计含有产品或品牌名称的台词。

指电视节目的制作者或是导演在设计台词时,将某一产品或品牌名称植人其中。让演员在对白中自然地提及。

2对产品实物及场景的植入。

(1)作为道具植入。

它是把产品作为剧中的道具,借助特写或人物的使用来突出其功能,传递产品信息。

(2)作为节目的拍摄场景植人。

在人物活动的场景中,将产品和品牌的视觉符号作为媒介场景的组成部分,融人其中。

(3)作为电视节目的奖品植入。

指将某一产品作为电视节目中用于奖励嘉宾或观众的奖品,这种形式多适用于娱乐节目、大型综艺节目。

三、植入式广告的效果评估:以丑女无敌为例分析。

ctr媒介智讯对《丑女无敌第一季》前5集中的植入式广告与插播广告进行对比后发现,植入式广告在资本投入上的性价比更高。根据监测,前5集中300次的插播广告共投入882万,平均每次需要2.94万元。而统计得出植入式广告共有204次,折合广告投人为61万,平均每次2990元。也就是说,同样的广告花费,植人式广告的曝光次数是插播广告的10倍。

其次,监测数据显示,从投入与次数的吻合度来看,前5集植入式广告的曝光次数趋势与折合的广告投入趋势基本一致。而插播广告的吻合趋势表明。高投入不一定有同样的高频次曝光。如,第5集的插播投入最高,但该集的插播次数却是第二位。

作为冠名品牌,多芬在《丑女无敌第一季》前5集中的植入式曝光共有48次,而作为联合利华的主打产品。立顿植入式曝光多达59次。

高达到率可能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据《青年时报》报道,去年某大型超市的立顿奶茶在9月30日至10月20日的整体销量,要比8月31日至9月20日环比提升37.59%。

然而,任何事物总有两面性。植入式广告在有效到达率方面可谓首屈一指,但它的强制性也可能引起观众的不满情绪。只要是认真看过几集的人都会发现,该剧中的植入式广告真的是陆海空全方位出击。办公室墙上挂的是奶茶、洗发水等商家的巨幅广告;电脑桌上码放着整盒的奶茶,饮水机上贴的也是奶茶的标签。女主角办公桌上永远摆放着穿着印有多芬字样服装的娃娃;安茜的白色睡衣非得在前胸上绣着明显的多芬logo。面对这样的广告攻势。观众想不注意也难。所以有网友在论坛上高呼“是不是应该找电视台要点广告收看费?”

四、植入式广告须遵循的几条原则。

1植入品牌与节目内容、受众要契合。

节目的风格、题材、内容要与品牌的定位相符,以保证在植入过程中两者的和谐一致。同时,植入产品的目标客户与节目的目标收视人群要相符合,这样才能充分影响目标客户。

《丑女》中的男一号“费德南”是一个年轻的新贵。年轻而不失成熟老练,酷爱面对挑战,不断拉伸极限,追求成功的同时也不忘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这与清扬塑造的品牌个性“专业、年轻、时尚、酷”完全吻合。挑战自我。无“屑”可击,是“费德南”新贵群体和清扬品牌共同核心的追求。“林无敌”作为女一号,她的内在美之光芒掩盖了外在丑的缺陷。而多芬的品牌个性正是真实美。

2结合情节,植入形式多样化。

应根据产品、品牌的特点,与节目或剧情情节相结合,利用各种植入手段,选择与受众密切相关的话题、兴趣点或生活习惯,反复植入以加强记忆。

例如,《丑女》中博士伦隐性眼镜第一次出场是老费总让费德南跟他一起看看陈家明新拍的博士伦广告样片。除此之外,你可以看到某女在看的杂志刚好翻在印有博士伦广告的那页,男一号的生日礼物是博士伦护理液的套装,办公桌的背景也是博士伦的巨大广告。观众在看的同时一定会感慨导演和编剧真是绞尽脑汁地把产品和品牌安插在剧情的各个角落。

2,达到广告效果最大化。

例如联合利华在剧中设计了4个层次的植人式广告整合。第一层故事线整合,也就是从剧情出发进行品牌、产品的植入操作,通过剧情的安排凸显品牌的理念;第二层产品用途植入,即以产品的用途为出发点进行植入;第三层高度植入整合和第四层低度植入整合,主戛指简单的产品展示和logo在画面中的曝光。此外,多芬、清扬、立顿的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都参与到植入式营销的整体规划中来。

4先期沟通,精心策划。

植入式营销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感觉和良好的沟通,要求策划者具有高超的影视剧创作和广告创意能力,策划出最佳的植入方式。

传立媒体在植入式营销方面堪称经验老到。此次代理联合利华大手笔植入《丑女无敌》,传立中国为联合利华的植人式营销专门设计了多层次的营销组合。为了能达成一致意见。联合利华、传立中国和制作机构三方从编写剧本之前就开始了沟通工作,以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植入式广告以其与生俱来的低价优越性、极强的信息渗透和传播作用而赢得各方青睐。联合利华此次牵手湖南卫视,为植入式广告开拓了一种新的植入思路,也为中国植入式广告的发展作了新的探索。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十七

教师依据有“做中学”的原则,设计活动教学任务。学期开始时。利用一节课时间对班上的同学进行分组。6~7人为一组设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并可考虑学生的痤位从排排坐变为小会议桌形式。这样有得于小组的合作和团结。组员的结构尽量合理。

上课队段。。教学活动过程的完整展示理论讲解交待任务。提要求。大约在5~10分钟。

如一次讲《思想品德修养》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这节课时。我先用5分种时间讲解了一些身心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待竞争与合作。

然后进入活动环节:每个班按7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设小组长一名教室里的课桌每六张拼成一长方桌。做操作台桌上的所有的教材与本子都收到抽屉里每个小组发一幅扑克。交待任务:7名同学用l5分种完成一个模型。条件是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但可以对扑克任意造型,或对扑克进行折叠。评价模型的标准:科学性、稳定性、外观以及稳定性。评比环节:模型完成后,先每个小组的组长对全班各小组的模型参观一遍。然后对自己小组的模型的构思进行阐述每个小组的组长都要选出你认为的全班最好模型以及最差模型,并说明理由老师对全班的模型进行总的评分。并公布分数。由记录员即时公示在黑板上加分环节:学生谈:通过此次活动,有什么收获及体会每个小组的成员选代表发言。老师根据发言内容。进行加分当场宣布分数。由记录员即时公示在黑板上最后将两项分数加起来算出全班各小组的名次。

4.“互助合作式”体验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互助合作式”体验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一些班里尝试地实施该教学模式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新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4.1学生”乐学”机制形成。

在“互助合作式”体验学习模式中。学生的活动任务完成。语言交流与沟通的功能得到重视。对学生而言。上课不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在完成教师交待的任务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中,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在互评各小组的成果展示中,互相碰撞智慧的花朵。理论知识不再是老师强迫灌输给他们的。而是在他们完成任务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在各小组的交流中,水到渠成。

“互助合作式”体验学习模式。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备“(教案、教参)”而来。教师中心是教师占有教学资料的必然结果。但在“互助合作式”体验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完成教学活动任务中来;在自评和互评环节,每个小组的代表是争先恐后地言。课堂上再也看不到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的学生。这对于中职生而言。实属不易。

4.2教师“乐教”机制形成。

“互助合作式”体验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新的角色: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等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机械的知识传授。转而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教师的创造力得到激发。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教师智慧、创新能力提升了教师工作的价值。增强了教师对教学意义认同教师乐于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新知识、设计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技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教学中。采取“互助合作式“体验学习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十八

摘要:新课改高中音乐课程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对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作用、运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法。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音乐鉴赏、表现和创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本人尝试在教学中引进探究性学习模式,对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认知发展相结合,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与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能力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协作精神,在探究―实践―论证―再认识的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化人文化的课堂教学体系。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搜集和处理信息,为终生学习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生的知识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等因素,这就决定了为达到音乐教学目标,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科学教学体系,可以归纳为提出问题(选题)―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展示交流―评价总结几个环节。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教材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后,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感染力、表现力强的作品来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善于提问,鼓励学生多提问,学生提问的同时也是思考表达的过程,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上有不同的见解,有差异就会有争辩,有争辩就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凸显其个性,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自主、合作、探究,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解决一般性问题,即学习的最基础环节和难度较小的问题。学生个体获得信息量较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主要是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

合作与探究环节,各小组将组员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课上集中,进行筛选、处理和讨论,对所要欣赏的作品有初步的分析,讨论中通过倾听别人意见、交流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确定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形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记录学生的观点,适当地予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4.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学习后,各组将在课上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人或多人的艺术表演;可以是图文并茂的讲解;可以是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是播放音视频或影像资料对比欣赏等。每组展示结束后,学生相互进行评议,在评议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评议不仅要求研究小组的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样做”,对其他学生而言又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梳理和提高归纳能力的过程。通过感性体验活动,在理性的总结评价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从而达到音乐欣赏审美教育的目的。而教师的评价要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探究过程,教师都要给与肯定,培养其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当前在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认识,更新观念。

1.自主学习表现为自己学习。

学生完全地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完全自学。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原因是学生知识准备不足和缺乏方法上的指导。因而,正确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只有教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2.在合作学习中,只是个别艺术特长生表现突出。

目前的高中课堂上多数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在欣赏课的合作讨论与展示等环节常会表现出被动消极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具体分配任务,把适当的展示机会给他们,一旦学生有所进步,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逐步地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勇气。

3.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或是结论性的总结有所偏差时,我们都要及时地发现予以引导,避免学生游离课堂。

四、音乐鉴赏课开展探究性学习后的初步成效。

在音乐鉴赏课开展探究性学习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课堂氛围宽松、和谐,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更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音乐的兴趣浓郁了许多。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与思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对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开阔视野的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总结和完善探究性学习模式,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加的科学、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许菲.谈高中音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5)。

[2]刘伟平.刍议音乐探究式教学[j].大众文艺,2010,(19)p227。

[4]吕宏杰.中学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

[5]刘小云.高中音乐欣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十九

从学生的生源来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绝大部分。仍然是各个普通中学里面自认为升大学无望的学生。虽然上大学不是青年学生成才的惟一途径。但受社会习惯思维的影响。这部分人多多少少有一些自暴自弃(极个别已考上大学。只因家庭条件不好而就读中职学校的。那是特例)。更何况中职学校的学生主体仍然还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的弱点是: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分布不匀: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差。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学。同时还普遍存在不能吃苦、虚荣心重的陋习。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二十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的启发下,为改变现行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广大教育者们通过潜心地探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前置式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与过去的学习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它主张学生学在先,教师教在后,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盲区和漏洞,然后教师再根据他们学习的种种特点设计教学的重难点,找准教学的方向,进而实现真的因才材施教。本文主要以初中二年级美术欣赏课为案例探讨了前置式学习模式在美术欣赏课中实施的策略。

由于前置式学习模式刚应用不久,所以很多教师实施前置式学习模式的经验还不足,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能高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耗费的授课时长太多;课堂秩序难以维持等等。但是这些弊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前置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劣质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还是很多的,只不过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还不是很成熟,只要合理规划,积极总结经验,不断加以改善,它定会助新课改一臂之力。美术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涵养和审美能力的课程,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进前置式学习法既是促进初中美术教学发展的需求,也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必然要求。

初中生一般都有我行我素、不爱被管教的特点,他们只钟爱干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事情,如果有的学生不喜欢某一节的美术课程,教师过于强制反尔会起逆反心理。而前置式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主张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约束下自己进行创作,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他们可以自由规划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绘画的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独立的学习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此外,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很直接的发现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存在的优缺点,并及时鼓励和纠正他们,给予他们学习的信心。再者,美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而审美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去抒发的,如果没有前置式的学习教师从开始就讲授,学生根本就没有感受和体验的`机会,就更谈不上用心去抒发和创作了。由此可见,实施前置式学习模式是提高初中生美术鉴赏能力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精选21篇)篇二十一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着重点应该是如何精心打造开展实践的程序。科学设计与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具体应该是在分析学生、内容安排、目标任务的设置和选择、策略上的匹配以及教学过程的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上。以下是“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一创设思维情况一释疑解惑一精讲总结一设计合作练习一启发引导。

程序:提出学习问题一分析探究问题一合作解决问题一归纳总结一知识应用一合作总结。

学生:接受挑战一合作讨论一完成解答一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一获得技能一获得新的认知结构。

相关范文推荐

    育儿心得小班(实用1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改进方向。接下来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

    那是一段的日子(通用19篇)

    优秀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你家里来的电话。”老师说道,我接过电话,

    幼儿园毕业致辞感动(专业15篇)

    在庄重的仪式上,一篇精心准备的致辞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仪式感和庄重氛围。通过阅读他人的致辞,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和环境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以下是一些历史人物的

    军训心得为坚持(实用21篇)

    军训心得是在军事训练结束后能够让个人对自身表现进行真实反思的一种书面记录。以下是一些学生在军训后写下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了解军训有所帮助。军训是大多数大学生大

    党史明理学习教育个人心得体会(实用2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让大家共同成长和进步。加强党员干部对的学习,是新时

    笔迹鉴定申请书(通用17篇)

    在填写更多申请书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避免因错误或不恰当的表达而造成不良影响。以下更多申请书范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性。

    逃离马戏团的熊读后感(模板16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和感触的总结。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写读后感的同学。特迪是一头高大棕色的老熊,一次偶然

    XX市妇联年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优质22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一次机会,可以评估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及时调整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通用19篇)

    优秀作文应当注重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以提升整体的文章质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几篇优秀作文吧,感受其中的优秀之处。今年的雅典奥运会,每当我们的中国健儿赢得金牌后

    防震安全疏散演练讲话稿(实用14篇)

    成功的讲话稿应当具备自信、亲切、幽默或庄重的风格,以吸引听众的关注和共鸣。对于初学者来说,讲话稿范文是学习演讲技巧和培养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学们,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