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文锋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

范本是指在某个范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样本,可以为我们提供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类总结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优秀的总结。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一

论文摘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的历史使命。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正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理解,基于时代的发展的新的需求,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的历史使命。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正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理解,基于时代的发展的新的需求,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高中地理教育的实践者们,理应树立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并努力、及时地付诸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

目前的普通高中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这种被动的学习无法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理智力量,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比较薄弱,也无法从根本上导向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能力的要求极不适应,同时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人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完并掌握一门或几门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备较强的探究能力。在当前的高中基础教育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并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过于关注指向考试的知识教育,教师的教学模式完全是一种十分单调的从理论到理论、从课本到讲义的形式,一直停留在为高考服务的片面状态。学生在强大的高考(分数)压力之下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不可能抽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实践活动的进行,当然教师也不可能去冒这个风险让自己的学生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现状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全面发展、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发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共有79项活动建议,为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性建议。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同时还可自行设计,如沿海地区的学校可让学生进行海洋资源、海岸变迁等内容的调查分析,城镇学生可进行居民区生活垃圾污染、城镇河流现况、公交站点的合理性、商业和工业布局等的调查分析。笔者仔细阅读了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人教版的.地理新教材,它们的一个显著共同点就是都十分重视对活生生的地理案例的分析,课程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实践活动可摆脱目前高中教学从理论到理论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更爱学习。真正把学生从知识容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知识加工者和探索者的角色,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引导当今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对于高中教育来说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高中教育阶段,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既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更应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普通高中现行的课程计划、课程结构、教育实施等则难以适应现代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七个选修模块及各地、各校的乡土教材给学生以较大的选择余地,能充分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差异的需要,与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具有鲜明的对比。

四、关心地理国情和发展问题,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只有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了我国的环境与发展现状,才能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地理教育在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把国情和乡情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大全球性问题,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的主要部分,这三大问题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应在发展的过程中给予解决,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实践证明,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即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因此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增强学生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真正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各国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教育应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理念,关注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适应未来世界对人才的需求。普通高中的教师应不断地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新课标对普通高中教师的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邹静兰.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职研究,.9。

[2]古嘉惠.对教学现状的思考[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

[3]谷曼文.基于职教特色的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2006.12。

[4]俞石明.浅谈高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3)。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虽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环境方面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如雾霾天气的长期出现,部分地区江、河、湖、海等水资源污染问题凸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刻不容缓。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在:

1、空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雾霾天气就是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2)居民采暖锅炉的大量使用。

3)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2、水资源污染。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垃圾。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有机污染。

2)有机及无机化学药品的污染。

3)各种化工厂和药厂等。

4)磷污染。

5)重金属污染。

3、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达到恶化的边缘。

现代工业无限制的扩产,使用的原煤量历年递增,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煤炭消费量为1873.3百万吨,同比增长6.1%,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0.2%。同时在煤炭被大量开采的同时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资源超过20亿立方米,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指出,2035年,中国由能源生产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将比20xx年增长83%,其中煤炭生产和消费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煤炭的大量开采还造成土地的塌陷,专家介绍,每开采万吨煤炭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达0.267公顷,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两淮基地和鲁西基地的搬迁人数就超过了三峡移民130多万的总数。

4、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使大量土地荒漠、洪水泛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木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国家为了节制森林的开发,对木材开发机加工的税赋不断提升,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森林是空气的调节器,也是植物和各种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锐减。森林具有多种功能,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户田保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等作用。同时森林是生物链最为基础,如植物的叶和果实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是各种鸟的食物来源,有了鸟才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来鼠才不能泛滥。因此森林养育了许多野生动物,一旦森林失去保护,将会给各种野生动带来灭顶之灾。人类也会失去保护。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离不开经济发展,但如果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雾霾天气等恶劣气候、各种自然灾害随之而来,如果人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幸福生活。同时各种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无限制的开采,今后我们的子孙将如何生存。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着重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

1、节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计划生育政策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国策。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于二十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全面开始,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由于我国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为发展中国家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探索了道路。

2、合理控制大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无限制的扩产,对小型能源。

消耗型企业进行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国家要鼓励大型耗能高的企业进行技术挖潜,技术革新,进行节能降耗,将国内总量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将能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将能耗高的小型企业根据本地区特点进行关、停、并转,降低各种能源的消耗,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3、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杜绝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

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森林建设,要坚决与乱砍乱伐现象作斗争,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完好的家园,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大力开展全民绿化活动,增加绿化覆盖率,保护生态平衡。

4、建立健全环保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环保法》,与其他部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国家生态保护工作,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环保保护标准,要加强环保监察工作,对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及个人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资源消耗型企业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建设时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三同时”监督工作,对环境评价不合格的企业不予发证。

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要爱护野生动物,要坚决抵制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三

水利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要考虑综合原因,在国家积极倡导水利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把握好时代契机,用科学手段可持续性发展水利资源,构建完善的水利资源市场,不断完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财务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机制,从而拓展多方面的水利经济发展方向。

1.构建完善的水利资源市场。

水利资源是具有综合性强的一项资源,以往开发水利资源,大多重视投入,对于后续环节的产量忽视,收益达不到预期经济效益,国有水利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水利发展相关的法律规章,各个水利单位工作得以落实,在国家支持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下,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现有的经济政策,保障水利经济发展有良好的未来。例如部分地区,天然环境条件,推动旅游业经济发展,而水利项目的开发,更是促进经济效益,针对水利经济发展的投资渠道的拓展,可以从企业融资的方式中找到解决的途径,融资体系的进入,大大的增强了水利项目发展的投融渠道。而在水利资产管理机制当中,必须要有懂得经营管理的技术性人才,在岗位上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经营管理水利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必须组建专门人员,以更好的发展水利经济为前提,落实监管各个水利部门遵守相关制度。从而水利经济发展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水利经济发展必然有丰硕的效益。

2.水资源合理配置。

水市场的构建通过市场机制的调整得以实现,长期的缺少市场观念的影响,水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过去我们主要是解决城市居民供水问题为主,忽略了水利经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我们不仅要保证过去的原则,还要构建水市场,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得以发展水市场,调整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从而实现水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往,水利发展主要是投资渠道缺少,大多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很多水利工程,在国家财政建设不足的情况下,都阻滞了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国家对于水利建设往往只能满足基本,导致部分水利工程建设的周期长,甚至水利发展工程被搁置的情况。

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发展水利经济。

在发展水利经济的具体实施当中,建立合理的一系列具体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水价机制。在水价机制当中,水费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目前水价比成本价格低很多,对于节水,维持生态平衡都起不到很好的作用,水污染日益严重,对于水质的要求逐渐升高,人们往往不了解这些,水资源无法有效的体现出被重视的情况,造成市场的供求关系不能有效的合理分析。水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为满足各类用水的需求,水资源的得以利用,就要通过水价来促进引导水资源流动,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有效实施,对于发展水利经济,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于已建好的水利工程,收取一定的水费,也是为了更好的规范每个人都能珍惜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无论在城市居民中,还是在农业项目中,都应该加大节水的宣传力度,使每个人都了解水的'重要,以及水资源日益缺少,人们的基本用水如何层层过滤,才输送给千家万户,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节水。从生活中节约用水,保障水循环,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在可持续发展水利经济当中,首先要完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是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保证,只有管理体制得到提升,水利经济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之中才能得到提高和完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体制改革,国家财政当中关于无偿投资的份额,在每年的经济发展当中,关于水利经济当中国家关于无偿投资已经逐渐减少,有有偿投资逐渐增多,在国家实行无偿投资减少,有偿投资增加的趋势中,社会投资就变得日益重要,企业对于水利经济项目发展投资已经非常重视,首先就要建立关于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在这样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当中,就是要建立财政投资于市场运作想结合的多元投资体制。在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当值,只有多元投资体制的建立,才能确保水利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当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水利建设融资机制,各种融资手段的结合,都是为了实现水利融资机制的构建与建设的完善,在利用原有有效的融资机制的同时,我们还要开拓新的社会融资渠道,创建新的市场投资,达到水利经济发展建设中资金链的保障。

三、结语。

针对我国的水利资源能可持续的发展,以上本文做出的几点简单的分析,希望对于今后水利资源可以实现合理配置,经济效益能够有显著的成效,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经济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水土资源,水利发展是我国目前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四

生态文明,主要指的是人类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从而取得的各种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它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发展、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下面就对我国林业资源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措施。

1林业资源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林业资源是我国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可以有效的维护生态平衡能力,还可以保护环境,随着生态资源需求的不断加大,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也有所提高,对林业资源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认识。我国正面临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现状,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林业资源在生态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净化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收二氧化碳,降低浑浊物浓度,还能进行风俗控制,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重要作用,能有些改善环境[1]。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加强林业管理,维护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林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2林业资源的管理现状。

我国的森林面积为15894.1万公顷,居世界第5位,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均占量21.3%,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第139位,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不到世界均蓄积量四分之一。由于长期以来的过量采伐,我国很多著名的林区森林资源都濒临枯竭。这将对环境造成极坏的影响,有研究表明,1998年长江洪水就与上游的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联系[2]。

林业管理需要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我国土地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很多,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习性,林业资源的'管理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分类研究和分类管理,这就需要持续的技术研究和较大的资金投入,这正是我国林业管理缺乏的。林业管理也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我国的林业管理技术人员大概为13.6%,而国际林业技术管理人员占全部工作人员比例为30%左右。管理人员技术不足,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2.3社会对林业资源管理重视不足,参与度不够。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造成林业资源破坏的罪魁祸首就是无知――对林业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我国林业资源面临的严峻现状,林业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还存在认识度不足和重视度不够的状况。相关部门对林业资源的左右认识不足,导致资金缺乏,人力资源投入不够,林业管理项目不能有效展开。

文档为doc格式。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林业也发展较快,在青海林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注重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以往的发展经验看,将林业资源脱离经济发展这个大环境,将不利于林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只有将林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才能促进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概述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青海林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其具体内容如下:

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是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林业经营管理中,青海林业虽然提出了分类经营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做到落实,分类经营还仅仅停留在意识领域,缺乏实际行动做支撑,而在进行生态公益林的规划时,没有把那些脆弱的`生态资源如森林资源等归入其中,而却把一些没有必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划分到了生态公益林当中,这些都是不符合分类经营这个理念的,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

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青海林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对于林业品种的引进缺少重视,没有很好的引进优良品种,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青海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青海省中,沙棘面积就达到了将近16万公顷,而现在对这部分的改造面积却不到5%,还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改造,要想实现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进优良的新品种以及合理的划归经济林。

3.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

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使得青海林业发展陷入困境。从青海林业的发展现状看,由于政府对林业扶持较少,尤其是林业产业体制方面工作的不到位,使得青海林业发展受阻,青海省在发展林业时没有起到很好的鼓励、支持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支持,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管理,而且全省从事林业发展的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究其原因,这都是由于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势在必行。

为实现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在了解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

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是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从经营理念入手,重视经营理念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无疑将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应从青海林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注重发展生态林业,确保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青海林业的宣传,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使青海林业为青海经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2.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

林业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的效益。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即根据青海林业发展的需要,引进优良的新品种并合理划归经济林。青海省地处高原,一方面,选用经济价值较高的浆果类植物,在取得一定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为青海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推动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经济林的开发,如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森林、花卉或者是灌木等,能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满足该地生态效益的需求。

3.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对青海林业体制建设,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在完善林业产业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建立相关的制度明确产权和经营权,使青海林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可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不会收到侵害,使收益的农民积极投身到林业产业的建设中。不仅如此,通过以政府为向导,结合社会资金,大力发展林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创建特色的产品,以此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将推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面对青海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青海林业发展水平,促进青海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东盟博览.,(06).

[2]徐通.基于城市林业资源调查有关问题探讨[j].现代园艺.,(08).

[3]何文萍.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6,(07).

[4]李航.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6).

[5]胡云云.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变化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4,(s0).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六

摘要:。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森林资源与林地应当可持续地管理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林业的核心和基础。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的建设中来。

关键词:。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公务员之家:。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5(6):8-10.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23-2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八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5(6):8-10.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23-25.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九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虽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环境方面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如雾霾天气的长期出现,部分地区江、河、湖、海等水资源污染问题凸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刻不容缓。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在:

1、空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雾霾天气就是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1)大规模的工业生产。2)居民采暖锅炉的大量使用。3)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2、水资源污染。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垃圾。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1)有机污染。2)有机及无机化学药品的污染。3)各种化工厂和药厂等。4)磷污染。5)重金属污染。

3、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达到恶化的边缘。

现代工业无限制的扩产,使用的原煤量历年递增,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煤炭消费量为1873.3百万吨,同比增长6.1%,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0.2%。同时在煤炭被大量开采的同时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资源超过20亿立方米,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2》指出,2035年,中国由能源生产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将比增长83%,其中煤炭生产和消费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煤炭的大量开采还造成土地的塌陷,专家介绍,每开采万吨煤炭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达0.267公顷,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两淮基地和鲁西基地的搬迁人数就超过了三峡移民130多万的总数。

4、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使大量土地荒漠、洪水泛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木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国家为了节制森林的开发,对木材开发机加工的税赋不断提升,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森林是空气的调节器,也是植物和各种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锐减。森林具有多种功能,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户田保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等作用。同时森林是生物链最为基础,如植物的叶和果实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是各种鸟的食物来源,有了鸟才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来鼠才不能泛滥。因此森林养育了许多野生动物,一旦森林失去保护,将会给各种野生动带来灭顶之灾。人类也会失去保护。

二、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离不开经济发展,但如果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雾霾天气等恶劣气候、各种自然灾害随之而来,如果人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幸福生活。同时各种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无限制的'开采,今后我们的子孙将如何生存。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着重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

1、节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计划生育政策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国策。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于二十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全面开始,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由于我国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为发展中国家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探索了道路。

2、合理控制大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无限制的扩产,对小型能源。

消耗型企业进行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国家要鼓励大型耗能高的企业进行技术挖潜,技术革新,进行节能降耗,将国内总量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将能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将能耗高的小型企业根据本地区特点进行关、停、并转,降低各种能源的消耗,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3、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杜绝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

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森林建设,要坚决与乱砍乱伐现象作斗争,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完好的家园,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大力开展全民绿化活动,增加绿化覆盖率,保护生态平衡。

4、建立健全环保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环保法》,与其他部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国家生态保护工作,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环保保护标准,要加强环保监察工作,对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及个人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资源消耗型企业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建设时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三同时”监督工作,对环境评价不合格的企业不予发证。

四、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要爱护野生动物,要坚决抵制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十

如果我们评选近3年来使用率最高的10个管理术语,“核心能力”无疑榜上有名,得到了业界、学术界人士的广泛响应,关于核心能力的著述也层出不穷。但是更多的是从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培育等方面来研究,而没有从保持、提高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出发,没有从进一步让企业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核心能力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获得明显竞争优势的保障,而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建立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企业战略重心转移、寻求不断发展的战略手段。那么,不断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现今乃至未来追求的战略核心和制胜之本。[1]怎样使企业核心能力在竞争激烈地市场上进行保持、增值及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从以下五方面来不断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

一、打造有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能力。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企业的所有动力及疑聚力不是来自资源和技术,而是企业文化。综观世界500强,那一家企业没有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如微软、惠普、ibm、ge等公司的成功都是源自其企业文化。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是实现企业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企业文化,就谈不上核心能力。企业要不断成长为世界级大企业,拥有自身真正意义上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2]因为企业文化孕育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且企业文化的发展推动核心能力的成长。通过企业文化提高团队精神,鼓励企业创新,进而构筑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是如何提出和统一价值观,如何规划企业的愿景,以及经历的过程以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育:1、明确公司使命和愿景,建立共同价值观,并让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理解和接受;2、对企业精神正确的把握和传播,发挥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重要作用;3、建立规范化的行为准则;4、创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视觉识别形象。

总之,良好的、可持续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能力成长和发展的基石。[3]每个企业都必须建立鼓励创新、卓越的企业文化,以促进企业核心能力与时俱进,是企业永保竞争优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不断发展。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增强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可持续性的核心。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而作为知识、能力和资源的人力资源则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和核心。因此,核心能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还有助于企业在产品差异化、品牌、技术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很难将其竞争优势进行模仿和复制。[3]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包含于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过程之中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持续快速的成长,最佳的策略就是:1、构筑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能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职能与能力;2、人力资源管理以企业战略管理为指导;3、人性化的选拔任用人才;4、有效的培训机制,帮助人力资源不断的保值、增值,把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企业长治久安、保持持续的创新和竞争活力的战略工作来抓;5、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并与合理的薪酬管理模式想结合;6、以及员工发展计划和内部升迁降级制度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所以说,企业必须运用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并利用多元化和具有灵活性的人才激励机制,使员工将其知识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和进步,并最终使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

三、建立企业学习力的能力。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总和,企业员工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力,才能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才能获得惟一持久的竞争力。因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2]真正能够笑到最后的企业必将是那些能够想方设法使组织内所有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因为学习是提高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是实现知识螺旋上升的惟一渠道;学习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学习有助于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作为公司如何迎接挑战?如何使组织学习成为现实?如何利用学习能力产生实际的、强有力的效果?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告诉我们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但我们知道,没有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现成模式。我们必须牢记除非持续学习成为组织的一部分,否则它是无效的。在一个持续学习的企业中,我们有必要关注以下关键性因素:战略与愿景、决策行为、管理行为、组织氛围、组织结构。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出现,才能具备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因此企业更因建立学习性组织,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4]。

四、建设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相结合。

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5]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五、建立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

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以及不断变化的技术同时在直接影响核心能力的领先性,那么企业就需要动态的核心能力及动态管理能力。[3]所以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效管理应是对核心能力整个演变过程的循环和实时的动态管理,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核心能力管理过程应包括四个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培育、应用、评价与发展等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展望等确定出为支撑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所应建立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培育是指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能力,通过事先的统筹规划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以一定的方法有效地培育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应用是指如何寻找核心能力的应用机会,尽可能发挥核心能力的作用,为企业带来优良的经营业绩和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3]核心能力的评价与发展是指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价核心能力的适应性、领先性等,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企业核心能力保持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领先性,从而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

2、管理的循环性。

对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绝不是在评价完成之后便告结束,而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再返回培育、确定或应用阶段,即或在原有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单纯强化提高,或是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能力,或是加强核心能力的应用,通过每一次循环,核心能力的内涵和价值都将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并不断提高核心能力的管理过程。

3、管理的实时性。

对核心能力的四个阶段的管理可能同时存在,由于管理的循环性和实时性存在于各管理阶段中,对动态管理的管理手段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并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进行操作。

所以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持续的发挥其核心能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不断的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要想企业核心能力能够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通过企业的学习力、优秀企业文化、有效的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相结合、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动态的核心能力管理等手段,使企业赢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比竞争对手更快发展,使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参考文献。

[1]拉母·查兰.《持续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张文松.《企业战略能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李世成.《企业竞争优势》[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5.。

[5]余来文.《战略决定成败》[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十一

摘要:纵观各国的发展史,发展就伴随着各种资源的开采和耗费,并带来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已成跨越式进步,这意味着人们的开发手段日益高效,对资源的索取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冲击。因此,必须强调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营林工程对林业的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性。希望为我国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条新出路。

1我国林业当前的基本情况和问题。

我国的地理状况决定了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我国疆域辽阔,跨多个气候带,为不同林木的生长提供了有力条件。例如,北方地区以针叶林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热带雨林为主,这就使林业资源的种类包含了世界上林木的大部分品种[1]。

2营林工程肩负的首要任务和营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发展理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林业对生态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政府相继出台有力政策,在开发的同时,保证林业能够迅速恢复,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然而在实际的营林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2]。

2.1营林工程首要任务。

2.1.1营林工程自身的建设营林工程的成功首先要有自身完善的体系。营林的自身建设是指林业产业建设、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和林业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的有机结合。营林建设要实事求是,从我国发展林业产业的生产实际出发,摒弃以前简单的发展方式,以全面林发展业产业为依托,满足供需要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1.2林业资源的恢复和扩展如前所述,我国既有令世界羡慕的林业资源,也面临着过度开发,人均占有量少,林业面积覆盖率低等问题。机会与挑战同在。政府早已出台了退耕还林等措施,并且已经初见成效,许多地方的生态得以恢复。但是,我们还必须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大面的退耕还林对农业也会造成影响。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严格按时间地点有目的、有秩序的退耕还林。

2.2营林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

2.2.1营林方式老旧营林工程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这也就使得许多地区的营林建设不到位,缺乏先进的营林工具,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落后的生产工具必然会限制营林的效率,耗费大量人工而没有巨大成效。因此,各地区在营林护林的过程中,必须参照成功地区的经验少走弯路,同时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使现代科技真正有用武之地[3]。2.2.2监管无力即使是在示范点或地区,也存在监管无力的现象。在营林成功后,必须巩固劳动成果,实行有力严格的监管制度。这样千辛万苦营造的林区才会得到保护,目的才能真正实现。要做到这一切,还需要国家出台新的法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3营林工程的重要性。

3.1改善气候。

近几年来,北京等北方城市沙尘暴频发。尤其是在春天,随着气候转暖,季风的来临,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沙尘滚滚而来。并且呈向南方扩散的趋势。这已经为人们过度开采,乱砍滥伐敲响了警钟。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天气的根本原因,防林护林是有效减低沙尘暴爆发频率的最有效手段。

3.2水土保持。

营林工程能够最有效地保持水土。由于植被破坏,无数的宝贵土壤随雨水进入江河。以黄土高原为例,其每年流失的土壤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水土的流失会在让土地贫瘠的同时,堵塞河道,甚至抬高河床,导致堤坝决堤。给沿河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营林的成功还可以保持生态平衡。林区本身就是丰富而活跃的生态系统。

3.3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营林工程在恢复林区后,自然可以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的林木原料,其相应的动植物资源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除了林业自身的经济价值,林区还可以产生一系列增值价值,如林产品产业链、观光旅游景点等等。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其本身就能能改良人们的生存环境,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在为人们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美好的生产环境。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支持营林工程,进一步加大营林投入力度,为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保障人们的实际生产,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宛江.营林造林基础建设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3.

[2]赵岩峰.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j].民营科技,2011(08):90.

[3]蓝林忠,付芬芳.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34.

[4]雷洪玉,刘伶利.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十二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种重视长远发展,考虑周全的科学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各个领域都有涉及。新时期,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各环节中,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让林业资源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从而促进林业经济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很多地区还没有形成规模,尤其是与林业经济有关的企业,在规模上还不够壮大,没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很多地区林业经济还是单一结构发展的态势,导致很多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无法在管理上得以深入实施,影响了林业经济的整体管理水平,导致很多林业资源大量浪费,这些都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不符。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是影响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结构还将面临更大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的问题,就会进一步阻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森林资源数量逐渐减少。

我国是林业大国,森林资源原本是非常丰富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林业资源大量消耗,另一方面部分林地转成农业用地,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越来越少。虽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对于森林资源破坏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很多地区还是存在着滥砍乱伐的现象,导致森林资源逐渐减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人造森林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发挥效用。而且我国现在人造育苗技术还不够成熟,很多人造森林的树苗成活率比较低,因此人造森林与木材大量需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这也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阻碍因素。

1.3林业体制改革进程过于缓慢。

目前,我国比较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持续时间过长,进程缓慢,导致林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由于经济体制落后,很多权责方面比较模糊,而且现有的营销活动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最重要的是目前林业经济发展没有得到对应的资金支持,导致林业经济体制的完善进程更加缓慢。

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林业经济,需要满足理念上的要求,同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我国是人口大国,森林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我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率。为此,国家需要针对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进一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降低森林资源的损害程度。我国丘陵地区面积广阔,而且这部分地区本身不适合农业发展,为了发展农业就需要破坏原始植被,往往这种传统的农耕方式效率非常低,很大程度上还会引发自然灾害。因此,国家与各地政府要加以重视,要对应的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让林业经济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林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改善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可持续发展下的林业经济要重视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到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保护原始森林的资源,而且还能从整体上提高森林的技术水平。加强树苗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升树苗的成活率,保障树木的质量,缩减树木的成长周期。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植树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当前树木种植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大力推进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林业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改革之后不仅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充分体现林业经济的独有特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业部门要针对目前的情况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出发,推动林业经济朝着可持续目标发展。要重视林业的产权分配,从而推动体制改革,在使用森林资源时更加懂得治理,明确经济发展与维持生态平衡并重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林业部门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上的一些先进经验,不断优化林业企业管理策略,让林业企业更加现代化,从而促进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关于林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防火条例》等。从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来看,部分内容的侧重点存在偏差,而且侧重点一般放在保护森林与惩罚破坏森林的行为。关于林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涉及得比较少,尤其是林业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几乎没有涉及。为了促进林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弥补法律内容上的一些缺失,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国家土地资源机构共同协调,在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让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国情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国家林业部门与经济部门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促进林业经济能够及时实现结构上的优化,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实现自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2]周亚杰.谈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营林造林工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145+147.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十三

1.1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保护区位于巴南区南部的安澜镇,介于东经106°33′58″-106°36′42″,北纬29°14′29″-29°16′55.34″地处川东南褶皱带与盆周山地交接边缘,以丘陵为主,低山次之,平地极少。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紫色土、荧壤土、潮土等。地质构造为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延伸形成的龙岗向斜和石油沟背斜,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紫灰、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层。海拔225-322米。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南北长4500米,东西宽4430米,总面积100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90hm2,缓冲区面积127hm2实验区面积787hm2[1]。

1.2气候与动植物资源。

安澜自然保护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盆地南部长江河谷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春季气温回暖早。但常有寒潮。夏季炎热,降水集中。但常有伏旱,秋季降温快而多绵雨,冬季暖和,云雾多,湿度大。该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长期人为生产活动影响,现仅残存小面积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大部分地区逐渐为次生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所替代。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没有垂直带谱,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草丛5个植被型。属国家保护的植物50余种,其中二级保护品种有水杉、银杉、红豆杉等,三级保护品种有穗花杉、木荷等;区内还有大量的花卉品种和药材品种[2]。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28种,动植物丰富多样。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是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石板垭村境内。由鹭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管理。安澜鹭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与,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白鹭、牛背鹭、黄竹、野生生物群落为主要保护对象[3]。

2巴南区安澜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保护区面积不大,保护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未标定边界制定相关管理方法制度,没有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管理要求不严格。自然保护区范围、土地权属管理、自然保护区定界工作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土(林)地确权工作不是很明确。

2)自然保护区科研和宣传教育管理不是很到位,未彻底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及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没有广泛开展公共教育、宣传活动并协调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及居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3)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不到位,未对自然保护区日常巡逻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对巴南区安澜自然保护区改善的对策。

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积极开展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工作,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三大基本原则,规划科学合理,保护目标明确,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生态教育等功能等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实现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

1)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管理,要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严格自然保护区规划分区管理。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土地权属管理,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定界工作、严格自然保护区范围管理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土(林)地确权工作。

2)自然保护区科研和宣传教育管理,要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加强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广泛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重庆市自然保护区条例》与当地群众齐抓共管,群策群力保护自然区。

3)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并严格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执行重庆市关于天然林禁伐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法规,科学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尽快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结构,营造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栖息环境,尽可能增加森林植被对水分。气候的调控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形成并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原生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特别注意不要破坏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鹭类生活环境。

4)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政管理,要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自然保护区专职管理人员、推进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

5)自然保护区标准化管理,要推进自然保护区相关技术标准修制定、推广使用工作,规范自然保护区标志、标识的使用及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野外工装管理。

6)资金保障,要积极争取将自然保护区的日常管理经费纳入市、区县两级财政年度核算,安排专项经费补助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统筹安排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筹安排部分国家生态类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要制定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

参考文献:

[2]宋志强.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1):8-10.

[3]吴逸群.我国鹭类的保护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39(29):17949+17952.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十四

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永恒话题。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核心是把握职业教育特色,以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充分就业。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围绕社会职业需要培养人才,所以,职业教育教学首先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课程要以行业标准为依据,技能训练项目要符合行业的岗位要求,营造实践教学环境,配备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让教、学、练、做一体化。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做好校企对接,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形成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的时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教育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职业教育办学的好坏关键是看是否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为谁服务,这是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大问题。所以,地方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要与区域的产业行业密切相关,专业建设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及手段要符合行业职业技术要求,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办好特色专业,把职业教育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的链条中,创新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服务理念,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地方人才。

三、着眼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大批转岗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需要转岗培训,一些新兴产业、支柱性产业、优势产业等需要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早在国家教委就提出了职教重点工作: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社会再就业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不断的流动,使人们的职业存在着不稳定性,每个人一生中可能要变换几种职业,这也就形成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大量需求。未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应该重视劳动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21世纪需要的是知识广博、与时俱进、永于开拓、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人才,职业学院要强化终身教育理念,为社会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

四、注意培养学生就业通用能力。

做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就好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成败。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学校办学社会效益的'最好评判标准。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密切合作的社会,不仅需要懂专业技术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就业通用能力。这也是现代企业用人的考核标准。所以,职业院校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既要重视核心专业理论、技能的培养和专业岗位的能力培养,还应重视人文核心能力和从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重点是把握教学标准的内涵,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上行之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教学中要突出体现综合职业素养,注意培养通用职业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基本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跨文化交际沟通等能力;还要具备团结协作能力,能够拥有团队协作能意识,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抵御风险,承担责任,经受失败。同时应让他们掌握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必须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的通用能力等。我国中长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改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育手段。作为职业院校,只有打造好职业专业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俞洪敏曾说:“教育之道在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之道就是以良知、理性、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创新为纬,造就新一代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国民。”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危机和发展并存,挑战和机遇比肩,我们要坚持创新和变革,要展现远见和智慧,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写下更加壮丽的篇章。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十五

自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以来,人居环境随即成为建筑、规划、地理、环境等学科所关注的热点。人居环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类居住的环境,但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上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先生开始致力于“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的基础框架。这一框架并不只是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而是考虑了各种尺度、各种层次的人类聚居环境,涵盖了乡村到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学科,它是由人类居住、环境科学两大学科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综合[2]。

2兰州市人居环境概况。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属于北温带干旱大陆性弱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燥,黄土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春秋两季易受沙尘暴和浮尘天气的影响,自然扬尘严重。兰州市区南北两山对峙,城区常年以东风为主,而且静风率高。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极不利于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的输出、稀释和扩散,同时也是国内少有的受地质自然灾害困扰的省会城市。由于城区主要坐落于河谷地狭长地带内,城市用地基本分布于长45km,宽2-8km的盆地内,南北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可供城市开发的建设用地明显不足,而人口和产业的迅速集聚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土地价格昂贵,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较小,老城区人口承载力已经超出极限,公共绿地比例偏少,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降低,加之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自然生态环境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质量。兰州市这种典型的区域条件的不利因素,决定了进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必要性,必须重视构建生态环境空间扩充目标,实现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3兰州市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兰州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人文建设良性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兰州市未来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应该是以实施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和人文建设的协调发展。

3.1保护、尊重、美化自然环境。

河谷形态特征为兰州南北两山提供了丰富的绿化空间,部分山顶修筑了塔阁,具有天然的城市轮廓线。然而随着城市用地扩建,城区部分地段建筑已延伸到山前,风景区山麓地带的大量的高楼大厦,遮挡了山岭景观和公园的正面景致,尤其中山铁桥南桥头破坏景观的连片建筑,导致整个城市的立体画卷遭受到严重的视觉破坏。黄河流经城区构筑了秀丽的风景线,滨河道路、沿河带状公园已具备一定规模,这一得天独厚的主题尚需加强。黄河风景线应努力拓宽绿带,风景线上应在位置较好的地段开辟一系列主题公园,让滨河风景线越来越生动感人。要不断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及时公布环境质量信息,构建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

3.2结合交通道路建设,突出和强化轴线作用。

随着兰州经济社会的逐年发展,城市空间、资源、生态、产业面临着中心城区山大沟深盆地小,交通拥堵出入难的发展矛盾。根据兰州滨河地区空间开发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空间发展应尽量采用以点轴开发模式为主的“节点——发展轴”的`综合开发模式[3]。结合交通道路建设,强优城区整体轴线系统是保证城区景观建设,完善城市道路骨架的重要途径。兰州城区东西轴线可以分为六条:两条南北两山的山脉线,一条黄河绿色轴线(含南北滨河路),此三条基于自然的轴线,要通过绿优美化加以强调,另一条是皋兰山前过境交通轴线(南山路),和一条东起东岗东路、经庆阳路、中山路、西津路直通西固路,以及新建成的北环路。南北轴线在城关中心区内较分明,主要有天水路、皋兰路、酒泉路、静宁路、中山路西段等[4]。但因黄河上桥梁有限等因素,而其它各区的南北向道路不太明晰,要通过旧道拓宽、新路建设、桥梁修建和兰州西客站的修建进一步完善,并且各段轴线应通过邻街建筑立面、绿化、色彩等要素的强化突出地域特色。

4构建、扩充生态空间,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兰州城区整体景观方向,注重湿地建设。

兰州市的生态建设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山和沿河两岸,河谷城市绿化必然是以山为重点,沿河绿化为骨干,通过市内干道、广场、洪沟边缘的绿化带与周边绿化相联组成“山水城一体”的生态环境网络。兰州城区整体景观建设要立足强化两山绿化保护管理,严格控制山体轮廓线,精心设计和布置各个制高点的风景建筑和纪念建筑。各区景观建设要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考虑塑造兰州城区整体形象,突出区域的个性、职能与文化特色。同时,湿地是城市之肾,湿地可有效改善对水资源的净化,对植物、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兰州要注重恢复湿地的原生态,实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进而提升整个市区的生态环境,对市民而言,则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4.2构建城市生态水系,切实打造“山水新城”

兰州作为滨水特征明显的省会城市,因受水资源指标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742立方米,是国家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兰州干旱形态的河谷黄河文化形成的山水特征和市域的自然环境,肯定会涉及到城市色彩基调的定位,成为影响人居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让黄河之水变“穿”城为“串”城而过,实现兰州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新城”,进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景观素养,提升兰州未来都市的景观魅力。依托山地、水岸、湿地等条件要素,注重色彩的层次感,通过整体色彩把握来打造风情线的城市品牌,在构筑城市完美宜居环境的同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环境。

5结语。

兰州市人居环境发展建设中,首先应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其次,应因地制宜搞好城市生态规划和布局。要根据兰州市城市地质地貌条件,以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容量为阈值,科学地划分城市人居环境功能区,设计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扩展空间。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改变兰州现行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经济发展模式[5],建设环境保护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和谐,最终实现兰州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亚峰.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8.

[5]李斌.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十六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创意产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创意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中,还要体现在教育领域。我们必须要基于创新意识进行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教师的革新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体系不断朝着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民办高校已经将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入环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人才。但是,现阶段民办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从而发挥出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创意产业。

(一)背景。

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科技获得了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逐步连为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必须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1]。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创意产业。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同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意产业[2],这就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使我国国力空前增强。企业纷纷涌向市场,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强。

(二)内涵。

创意产业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创意经济、创意工业,它主要指的是依靠创新精神发展经济的产业[3]。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创意产业主要属于第三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其他各国,为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特点。

首先,创意产业以创新意识为发展的驱动力与核心[4]。这是创意产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意产业最鲜明的特征。其次,创意产业具有广泛性,它不仅体现在经济生活领域,为经济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也体现在教育领域,对于教育手段与方法的革新做出重要贡献。所以说广泛性是创意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5]。最后,创新产业不仅要借助最新的科技成果还要赋予产业一定的人文内涵。所以创意产业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同时地域性、民族性也是创意产业的特色所在,提高企业的创新度。

(四)意义。

首先,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发展创意产业能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6]。其次,创意产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的转变与发展,从而促使企业的现代型转变。

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我们都知道民办学校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近些年,民办高校的教育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师资力量逐步壮大、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已经被纳入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体系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现阶段,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应用于民办高校的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完善民办高校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促使该新型教学模式发挥出重要作用,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

三、工作室制。

(一)概念。

工作室是对于传统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得教学课堂不再受到局限。工作室制课堂组织形式更为自由、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总之,工作室制是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变革的必然产物,也是对于传统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二)特点。

首先,工作室制是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工作室制具有灵活性、自由等特点。学生不再局限于封闭的教学课堂,而是在更为自由、视野宽广的空间学习。其次,工作室制是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所以工作室制具有创新、新颖的特征。最后,工作室制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工作室制具有实用性的特征。同时,工作室制比较注重教学环境,所以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工作室制的重要特征。

(三)意义。

首先,工作室制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室制打破了封闭的课堂局限,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工作室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后,工作室制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够减轻辅导员的压力。平日的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还要负责学生的学习问题。而工作室制的课堂组织形式将学习问题交给了学生和导师,所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辅导员的压力。

四、导师制。

(一)概念。

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科研的教学模式。导师制最先被应用于牛津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育制度与教学方法的改变,从而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现阶段,导师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并逐渐成为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教学制度。

(二)特点。

首先,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合作伙伴关系。导师制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科研活动,导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其次,导师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与科研。所以导师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后,导师制一般会利用工作室来进行学习与科研。可以说,导师制的教育制度必然要利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

(三)必要性。

首先,导师制减轻了任课老师的教学压力。传统的课堂教学采取一对多的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而导师制可以分散老师的教学压力,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其次,导师制能够促进老师与学生关系的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导师制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

五、现阶段民办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的问题。

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已经被应用于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并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现阶段民办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从导师和学生方面分析民办高校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方面。

现阶段,民办高校在采用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导师不明确教学目标、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出重要优势,严重阻碍了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在采取工作室导师制时必须要重视导师问题,促使导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生方面。

民办高校采用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经常不去工作室、不参与项目活动等问题。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会影响工作室导师教育模式发挥出重要优势。所以我们在民办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问题。

六、解决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要学习形式,而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则需要学生与教师的通力合作,将工作室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发挥出重要作用。其次,工作室导师制教育模式需要导师的全程指导与配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负责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都要格外注意,这样才能发挥出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的重要优势,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最后,我们必须要提供环境良好、设备齐全的工作室,同时在工作室参与问题讨论与科研时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老师和学生的通力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逐渐遭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为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民办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将创新意识引入民办高校教育中,不断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正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民办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将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逐步发挥出教学模式的重要优势。

参考文献:

[4]张纪尧.对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初探[j].品牌研究,2015,(02):292.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十七

随着人类生活与自然矛盾的日益突出,地球生态平衡遭到的破坏愈演愈重,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居住坏境的日益恶化等等均遭到了巨大的挑战。

一、生态建筑观的含义。

随着城乡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在的城市建筑中,人们生活的住宅越来越舒适了;学习和工作所使用的写字楼变得越来越宽敞了;同时人们购物的商场也变得越来越豪华了。虽然这些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舒适和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对于生态建筑的观念,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室内的居住环境必须舒适,而且还要健康、无害。(2)在修建高质量建筑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对建筑周围的自然条件要进行充分地利用,使建筑物修建完毕之后,能够对各类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使建筑修建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能源消耗降至最低。(3)在建筑修建的过程中,要对各种所使用的资源进行回收并对这些回收之后的资源进行重复的利用。(4)对于建筑物的朝向要选好正确的方向,对于建筑物的体形和建筑室内的空间布置,要处理妥当,尽量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度。(5)在建筑修建的过程中,要对绿地尽最大努力地去保护并尽可能多地再去开辟一些绿地,以改善建筑周围的景观,保持建筑与周围生态之间的平衡。(6)在建筑修建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筑修建的工作效率。

二、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建筑环境的规划方面。

生态建筑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建筑环境的产生和演变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自然环境、技术条件、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从古到今的建筑群进行仔细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所修建的建筑形式必须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当今全球气候之所以会逐渐变暖,与建筑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是分不开的。现在的建筑师要想设计出好的建筑环境,就必须让所设计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在进行建筑环境规划时,就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协调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对自然和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以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由于每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要想对自然和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就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建筑设计,从而让所设计出来的建筑能够很好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以保证当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建筑形态的设计方面。

所谓的建筑形态指的就是建筑的艺术造型。对于一个建筑,人们并不很重视它的外部形态,因为建筑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使用的。这就使得人们非常注重一个建筑的内涵,所谓的建筑内涵也就是它的内部空间及它的实用性。虽然建筑的形态不能影响建筑内部的居住环境,但事实上,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因为当我们去了解一个建筑的时候,我们首先是靠视觉去认识它的,也就是说我们对建筑的第一印象就是建筑的外部形态,而第一印象的好坏在我们判断一个事物的时候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当我们看到的建筑形态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时,这个建筑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会非常之差,这样这个建筑就不会给我们留下太好的印象。而当我们所看到建筑形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时,我们在感官上不仅会获得美感,还能让人们体会到某些深刻的意蕴,起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只有对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将建筑与自然形态诗意地融合在一起。芬兰某著名的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由于非常注重人类、自然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这使他所设计出来的建筑与当地的环境融合的非常融洽,从而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赞扬。

2.3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很小。

目前,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日益严重,建筑行业要想保持健康发展的事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再生的建材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实施建筑工程时,尽可能多地去使用一些成本低廉、无害又无污染建筑材料,在不危及后代发展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绿色生态意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在进行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时,一定要遵循建筑生态化的原则,即在尽可能节约能源的情况下,多使用一些无污染、可循环的建筑材料。(1)玻璃材料要想做好生态化建筑节能,就必须对玻璃材料的保温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这一领域陆续出现了热反射玻璃、电敏感玻璃、吸热玻璃和低辐射玻璃等。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为了使建筑有更好的保温和采光,可以将多种玻璃进行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来使用。(2)太阳能光电材料太阳能不仅拥有的能量非常之大,更为重要的是这庞大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利用太阳能这种既无污染又无噪音的能源来为建筑供电和供热,不仅效果非常显著,而且还能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这样就能在资源日趋不足的情况下,保证建筑行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2.4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生态建筑是指要设计出那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能源的短缺和使用能源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会严重阻碍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尽可能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自然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时候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让人们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要想修建出一个好的生态建筑,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等各个方面就必须能够处处体现出生态化。首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从而减少对外来的特殊物质的选用,在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的情况下来满足当地建筑的需要。在进行生态建筑的建设时,只有做到了建筑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才能使整个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建筑的外墙保温技术已日趋成熟,在建筑外墙保温过程中通常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在建筑内墙保温过程中则通常采用复合墙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这样在使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的同时,还能大大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在节水方面,应该向规模较大的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从而使废水得到再生利用;在建筑供热方面,应该大力的去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在对建筑进行供冷的时候,对风能和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来实现转化,从而让这些清洁的能源能够得以利用。

三、结束语。

建筑可持续发展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意义,从宏观方面研究解决有关建筑产业方面的系统问题,微观方面解决实际的施工问题。“绿色建筑”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然而“生态建筑”只有跨过特定的建筑空间环境,更大的规模研究建筑物的系统问题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它决定了研究对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而不是一个建筑单体。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不仅有益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助于社会的长足发展。

作者:吴金良谢丁涛单位:浙江中胜建饰设计院有限公司绍兴市安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袁镔.生态建筑设计的技术套路[j].房材与应用.(02)。

[2]袁树仁.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j].煤炭技术.2003(07)。

[4]张卫东.生态建筑设计初探[j].大众科技.(10)。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十八

摘要:重点学科即医院创立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医院发展具备推动力量。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也是提升医院重点能力,推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根本。增强人员队伍建设,学科领军人是重点学科行列的威望与精神,重点学科团队需要团队团体的中坚骨干,重视学科队伍的培养,鼓励科学研究的成长,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化,增加科技经费支持力度,抓准研究方向,搭建科研平台建立,扩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强重点学科的整体能力,培育品质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培育开拓进取的学术型人员。重点学科建设是持久而艰苦的使命,一定遵循学科的发展规律实行。遵循学科的成长转化,连续输入新鲜血液引进人才,增强多学科学术交流,推动医院发展。

关键词: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重点学科即医院创立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医院发展具备推动力量[1]。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也是提升医院重点能力,推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根本。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坚持遵循“科技兴院”的主旨,萦绕学科特点,造就学术梯队建设,努力促进医院学科上水平[2]。

1增强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医院发展的后劲即增强重点学科的整体能力,培育品质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培育具有开拓进取心灵的学科中坚人才,建造规模适宜的学科人员队伍建设,设立完整规范的学科发展方向,聚集集体的智慧打造高品质的亮点学科[3]。

2增强人员队伍建设,推动重点学科发展。

人员队伍建设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劲头。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医院发挥多种办法,主动吸收具有专长的高水平人员,及时补充各学科急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注重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养,充实加强不同人才的进取、自觉、团队联合和凝集性,有力发掘人才潜力,全部实现人才体系,增进医院的学科进步[4]。

2.1学科领军人是重点学科行列的威望与精神学科领军人即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的一面旗帜,在临床工作中业务熟练,学术理论踏实,思维敏捷,具有革新认识,为人谦虚,心胸豁达,具有集体合作精神和组织经营才干。

2.2重点学科团队需要团体的中坚骨干一个学术团队,不但要拥有领军人物即学科带头人,而且还应有一定水准的精良的中坚骨干。没有中坚骨干,就不会精炼成为优秀的学科目标,很难呈现水准高的立异新颖的科研成果。所以,学科的中青年中坚力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力军,是后劲。

2.3重视学科队伍的培养学科发展,人才是关键。医院每年年初制订中青年出众拔尖人才培养选拔,选拔条件即年龄35周岁以下,具有明确的`科研思维,英语四级及以上,已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并形成科研成果,在团队中乐于奉献,团结、配合。医院努力支持他们进修学习,针对某个学术点投稿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开阔眼界,明晰学科发展前沿,提升本专业学术地位[5]。

3鼓励医院科学研究的成长。

重点学科建设是繁杂的体系,医院发展医疗是基本,科学研究是推动力。重视科研,找准研究立题目标,搭建研究平台,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利用学科建设主攻思索研究方向,结合医院肝胆特色,保持科研与临床密切融合的方式,加强科技资金投入,踏实进行科研攻关,鼓励科技发明创新,科研立题项目档次、科技经费数额、科技成果水平明显提升,增强了整个科研水平的提高。

3.1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化医院主动深层次地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设立一整套科技工作管理与嘉奖办法,拟定科研管理文件,保证科研管理工作有序实施,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公布、公正、公允的办法,接连采取嘉奖办法,调动科技人员的热情。建立重点学科扶植小组,聘任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参谋,成立学术委员会,有利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持久良性成长。

3.2增加科技经费支持力度丰富的科技经费是科研工作顺利实施和学科设立的基本,医院每年度积极组织科研课题申报,医院给予等额匹配经费,有力地确保每项科研工作及时高效实施,确保学科建设强健持久开展。

4抓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目标。

综合性医院的发展,学科进步方能吸引人才。医院推出“创建优势学科,形成突出学术行列”的方向,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先进行列的重点学科,不止须要提升医疗和科研实力,而且须要高水准的研究队伍。针对这样一支研究队伍,也须要确立发展目标,成为能矗立在国内外学科建设前列,熟识和把握所涉及学科最新科研成果,拥有引领学科成长方向并拥有能担当一线水准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力。经过创建,医院出现具备临床和科研实力的学术队列,延续提高我院的医疗、科研水平。

4.1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培养综合性医院具备研究生带教,科研,临床任务,尽量运用学科发展的有利形势,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

4.2加强各学科间联络,开拓研究生眼界将研究生教育放置于综合医院学科中,可以让研究生有时机亲身体验相关联医学范畴的位于前列的学问与发展情况,开拓研究生们的眼界。增强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学问的宣传。医院设立基础实验室、临床药理基地等研究部门,形成从基本到临床的合规的研究单元,并对全院立项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予以研讨。医院设立的人工细胞研究中心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实施和科研课题钻研的场地,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在研究中心研究学习互相传播知识,增强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结合。

5搭建科研平台建立。

医院贯彻“科技兴院”的主旨,硬件设施不断加强,设立实验中心、核心技术实验室、肝胆疾病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增强科研设备设置,拥有pcr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积极引进人才,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每个重点学科设立研究人员,辅助学科带头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增强学科的繁荣;科研平台的设立,创造优质的科技境况,保证科研课题顺利开展实施,良性加快重点学科进程。

6扩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实力。

学科建设进程,应及时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学科带头人及学科中坚力量培植,鼓励和支持各学科有的放矢的外出进修学习、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医院及时组织各重点学科专家学者及学术中坚人员进行专题学术讲座,聘请全市、全国及国外知名专家来院学术指教,为学科进一步建设出谋献策。激励科室医师积极投稿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总而言之,重点学科建设势必是持久而艰苦的使命,一定遵照学科的发展规律实行。遵循学科的成长转化,连续输入新鲜血液引进人才,增强多学科学术交流,推动医院发展。

参考文献。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十九

摘要:文章以河南省偃师市为例,通过对农家书屋的实地调查,概述了农家书屋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1偃师市农家书屋建设取得的成就。

偃师农家书屋工程开始建设,10月完成了226个村的建设任务,每个书屋配10种报刊,藏书1500册到2200册之间,合计藏书36.5万册。其中2个农家书屋被评为省级先进农家书屋,1个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先进农家书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办公室领导视察偃师城关镇北窑村农家书屋后,称其为“全国最好的农家书屋”,9月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孙玉芳批示向全省推广偃师农家书屋的建设经验。

2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1活跃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农家书屋建成后,成为村民们较为集中的活动场所,村民利用农家书屋学习、阅读、消遣、娱乐,特别是农家书屋提供的一些音像制品,如戏曲、歌舞光盘,深受群众的喜爱。农闲时节,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扭秧歌、唱卡拉ok,在娱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享受了美好时光[1]。一些农家书屋还举办了书法、摄影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抒发对农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过活动让村民们坐到了一起、学到了一起、乐到了一起,营造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2.2提升了农民自身素质和青少年阅读素养。

农家书屋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接受文化教育、享受文化权益、感受文化成果的平台,农民群众通过利用农家书屋,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素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岳滩镇西谷村20建成农家书屋,现有藏书3500册,图书室面积60余平方米,该村将图书室前面的空地进行了水泥硬化,建成了一个1000余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平时为老年人提供阅读、休闲、娱乐场所,并邀请偃师市老年书画协会的老师定期为该村老年人培训书画,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该村老年书画作品多次在偃师市书画作品大赛中获奖。由于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相对匮乏,农村中小学生业余生活非常单调,农家书屋的建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生课余时间阅读难的问题。农家书屋一般在节假日以服务学生为主,不定期举办“读书演讲赛”“故事会”,每年暑假定期举办的“我的书屋,我的梦”少年儿童阅读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大口镇马村组织小学生开展“暑期我当管理员”志愿者活动,帮助书屋面向少年儿童借阅图书,学生们在简陋的书屋学习劲头十足;邙岭镇东蔡庄村开展“读好书、讲故事”比赛活动,发挥了农家书屋作用,丰富了农村中小学生假期文化生活。

2.3搭建了科技致富的桥梁。

农家书屋配备的大量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吸引了许多种植户和养殖户,他们将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比重。邙岭镇丁门口村年建成农家书屋,在村干部的积极引导下,大家纷纷走进了农家书屋学习技术,交流经验。该村村民王万多经营家畜饲料多年,但产品销路一直不是太好,他把从农家书屋学到的相关种养殖技术和家畜疾病防疫在销售饲料的同时给饲养户讲解,受到饲养户的青睐,产品打开了销路,增加了经济创收。在王万多的带动下,附近几个村的养殖户纷纷到农家书屋取经求教。偃师电视台和相关媒体对丁门口村农家书屋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作了相关报道和经验推广。在王万多的引领带动下,附近村的养殖户由原来的5家发展到现在的36家,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每户的年收益均在10万元以上。

3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村干部重视程度不够。

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对农家书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日常管理等方面不够重视,使农家书屋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有限。

3.2管理员多为兼职。

多数管理员都是由村干部兼职,他们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村务上,而用在书屋管理上的时间非常有限。也有一些管理员是由退休人员管理,由于待遇问题难以解决,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3.3图书资源与当地借阅需求不匹配。

由于农家书屋的书都是由河南省新闻出版总署统一配送,各个村都一个样,有很大一部分图书不适合村民需求,借阅率不高。

优质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20篇)篇二十

[摘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农村远程教育的一种,在其10余年的试点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电大开放教育在逐步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只有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改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农村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近年来,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及省级开放大学的纷纷成立,电大教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那么,作为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农村远程教育项目“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将如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也能适时转变,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为新农村建设,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促进电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是基于此原因,探讨“一村一”如何深度发展的问题。

一、“一村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部正式设立“一村一”项目,交由在远程教育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中央电大实施,想通过远程教育成本较低,容纳量大的特点,推动整个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中央电大也积极行动起来,于当年就筹集资金万元,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扶持100个县级电大开展试点工作。借鉴之前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经验,此项目要顺利开展,学生的学习费用,必须由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用人单位资助、学生个人缴纳、学校减免等多种途径来解决。如果仅靠中央电大筹集到的经费来维持此项目,显然举步维艰。但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导致当地政府及用人单位在扶持和资助力度上差异较大,东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当地政府和用人单位对“一村一”较重视,支持和资助力度也较大,“一村一”发展较快。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较差,政府财的政收入有限,对“一村一”的支持和资助力度较小甚至没有。这就导致了对学员学习费用的减免力度也有限,这对收入本就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也是“一村一”招生人数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2.地区、专业发展不均衡。

“一村一”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如前所述,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财政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对“一村一”经费投入存在地区差异。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直接影响着“一村一”的.发展状况,招生人数是其最明显表现。有研究者对电大“一村一”招生的地域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表明,累计招生数中,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拔得头筹,占全国招生人数的近43%,同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中地区累计招生人数次之,而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东北、西北等地,招生状况就相对较差。这种招生情况的差异,从某方面反映了当地政府对该项目支持力度。其次是专业发展不均衡。“一村一”在农业院校试点就是考虑到,要让学生增强农业生产技能,毕业后回到农村,造福农村,因此在专业设置时,尽量突出农业生产方面的专业。电大的“一村一”是对普通农业院校的再发展,在专业设置上,充分借鉴了农业院校的成功经验,设置了一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当然,为了给农村培养管理人才,同时也设置了农村行政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从“一村一”10余年招生情况看:农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管理这些为广大农村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招生比例高达83%,而农业科技类的专业所占比例仅为17%,专业发展极不平衡。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一村一”作为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素质的教育,理应采用言传身教并重的教学方式。而,电大传统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存在言传方面比重过大,而在实践教学方面相对薄弱的弊端,这极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据笔者对部分“一村一”工作站的调研发现,西北地区“一村一”学习中心大都设在位于县城的工作站,很少向镇以下延伸。这就导致,其仅有县城周边极少的实践基地,加之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较为薄弱。这就极大影响了农村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4.资源建设不理想。

对远程教育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办学特点。这些优势能够得以体现,不是在于其教师的多少,而是在于其拥有大量的网上资源。学员们能够在自己闲暇时间,通过网上学习资源进行自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上互动教学平台向教师请教,与同学进行探讨。电大的“一村一”是在农村成人教育中采用的远程教育教学方式,其有远程教育的特性。但相对城市中的学习者,农村学习者有许多特殊情况,农民群众没有像城市上班族一样有固定上下班时间,他们在农闲时间相对较闲,但在农忙时节,夜以继日地抢种抢收庄稼,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开放教育所推行的定期面授,在农村实行起来较为困难。因此资源建设在农村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相关研究及笔者调研显示,现阶段“一村一”在资源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除了一些与开放教育较为密切的课程,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之外,农业科技类课程的资源建设非常薄弱。这种资源建设状况会严重影响“一村一”的深度发展。

1.上下一致,高度重视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国民素质提高的问题成为影响现代化深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也开始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先后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已成为影响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要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未来的主战场应该在广大农村。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有更为广大的学习需求和更艰巨的教育任务,这一教育任务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也应该是社会和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对此,整个社会应该达成共识。在推进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远程教育中,应予以高度重视。这个重视,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外,更重要的是经费投入。我们应该摒弃只有当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才值得投资的观念。对农村远程教育的投入,利也许不在当时,但功在千秋。只有我们认识提高了,对远程教育有了足够的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学习型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2.改变现状,促进农村远程教育地区、专业的均衡发展。

农村远程教育存在地区、专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主要是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各地在农村教育经费支持上存在差异的反映。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加农村远程教育的经费投入。当务之急是通过社会对农村远程教育重要性达成共识,真正形成各级政府资金支持,办学机构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农民自身对教育认识的提高,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专业发展不均衡,其实主要反映了学员的来源问题。之所以83%的学员选择了管理类专业,是因为这些学员大都是村镇干部,他们有固定工资收入,为提高自己管理能力和水平乐于接受教育。而广大农民群众,由于学费问题,工学矛盾问题,加上农村远程教育是否能提高他们生产生活的问题,致使其参与度不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源还是要降低学习费用,同时开设真正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专业。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农村远程教育的吸引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真正能提高农民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当下,我们农村许多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纯理论的东西理解不了,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但农村远程教育机构自己动手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既会面临经费问题,又会面临管理问题,并非明智之举。农村远程教育机构可以与12种养殖专业户合作,将他们的种植、养殖基地变成农村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众多实践基地的建立,必将增加农村远程教育的吸引力,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水平。

4.加大力度,建设适合农村远程教育的资源。

至于资源建设问题。加大资源建设的投入及与其他教育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是许多研究者一直强调的解决办法,也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但笔者认为,农村学员比起城市学员其学习时间更加零碎,在资源制作方面我们与其耗较大资金制作长时段的课件,还不如根据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制作出时间较短的微课件。这样既能节约经费,又适合农民碎片化学习需求,提高对他们的吸引力。

三、结语。

电大的“一村一”是远程教育逐步向农村扩展的具体表现,从20开班招生至今,经历了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但相对于广大农村巨大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型社会、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教育要求,还有非常大的距离。我们只有认识现实,高度重视农村远程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其地域、专业发展的不均衡,着力解决其存在的师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适合农民学习要求的精品课程资源,农村远程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个人述德述职述廉述法报告(通用21篇)

    作为一份正式的书面文件,述廉报告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篇成功述廉报告的摘要,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尊敬的领导:回首过去的一年,我

    专业亲子运动心得体会(模板2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它记录了我们成长的点滴和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幼儿园亲子运动会心得体会要怎么写,

    实用新生行为规范入学教育心得体会大全(23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诺贝尔得奖主罗曼

    优秀身边党员故事演讲稿篇(通用18篇)

    通过演讲稿的撰写和演讲实践,能够提升演讲者的自信心和演讲技巧。精心准备演讲稿范文,可以提高演讲的质量和效果,让演讲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

    精选银行领导讲话的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在学习中,我意识到需要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才能更高效地获取知识。下面是一些名人对于成功和幸福的心得体会,他们的言论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书面性文章无需多

    专业美丽的地方三年级(案例16篇)

    优秀作文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观点。接下来是一些久负盛名的作品赏析,欢迎大家一起来探索其中的魅力。我的家乡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春天,树木

    精选心得体会疫情防控实战演练(通用23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思考的过程,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够激发你撰写心得的灵感。

    实用小学班主任教师年度个人总结(模板16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身所做的一切的回顾和评估,是对过去经验的沉淀和反思。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可以了解如何抓住重点,突出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亮点和成果。我认真抓好教学中的

    专业教师困难职工申请书(通用19篇)

    通过转专业申请书,学生可以向学校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发展需要。下面是一些成功的转专业申请书范文,它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申请者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申请书。

    2023年秋季学期园长工作计划(通用18篇)

    学期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综合素质。本文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学期工作计划的参考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全体幼儿园老师每周